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

2024-09-19

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通用12篇)

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 篇1

7点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

01 辩证法手势

“这是一个辩证关系,现在我会开始解释它。” —— 用在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时,极具感染力。

02 临界涡动

“我读过太多马克思的文章以至于我都不能说出话来了。” —— 加速和重复,直到思路重新打开。

03 反手拍击

“我知道我刚刚就说过,但我还是会再说一遍。” —— 当你的关键点似乎没有引起对象反应的时候用以增强它。

04 微小辩证法手势

“我正在做一个非常精细的区分。” —— 当使用特地挑选的小细节的时候,或者当意识到“辩证法”手势使用过多的时候。

05 指向

—— 需要引导大家的注意力到某一个事物或者人上的时候。

06 扫货架

—— 在说明层次结构的时候使用。

07 捡起小点子

—— 坐在听众前时使用,效果就是字面上“捡起小点子”的意思。

对于这些手势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练习,例如第六种需要你想象推开一个虚拟的书架上的书以查找盖在后面的内容。而熟练使用这些手势能使你的演讲变得更加有感染力。

4类常用的演讲手势:

一是指示手势。这种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真实形象,又可分为实指和虚指两大类。实指是指演讲者手势确指在场的人或事或方向,且均在听众的视线内。如“我”或“你们”、“这边”或“上面”、“这些”或“这一个”等。虚指是指演讲者和听众不能看到的。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常用虚指可伴“他的”、“那时”、“后面”等词。指示手势比较明了,不带感情色彩,比较容易做。

二是模拟手势。用手势描述形状物,其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比如用双手合抱,把梨子虚拟成一个大球形,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模拟手势信息含量大,升华了感情,有一定的夸张色彩。

三是抒情手势。此手势在演讲中运用频率最多。比如:兴奋时拍手称快;恼怒时挥舞拳头;急躁时双手相搓;果断时猛力砍下。抒情手势是一种抽象感情很强的手势。

四是习惯手势。任何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别人没有的习惯性手势,且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刚练习演讲手势主要靠模仿,慢慢熟练后,要学会内化,而不是机械地做手势。注意演说手势的自然、协调、与演讲内容和情感连接。

练习:

1、找一个你有感觉的手势,多练。

2、思考下你有没有习惯手势?有的话是什么?看是否需要优化?

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 篇2

一、赏识激励性眼神、面部表情与小学英语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孩子都具备同一个特点, 那就是渴望表扬与关注, 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前进的动力。每个教师都有鼓励学生的独特的方式, 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肢体语言型鼓励, 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为学生带去暖流, 使其在快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课堂中的不同情况, 准确适当的运用激励性眼神, 就可能将问题由难化易, 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是笔者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一句话。简简单单“蹲”这个字却包含了无穷的涵义, 当一个学生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作为老师蹲下来, 与学生眼神处于一个平行的角度, 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其打开心结, 从而更好的交流。当学生犯错时, 教师若能用一个鼓励的眼神, 并轻拍其肩膀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当学生答对问题时, 老师笑靥粲然, 点头嘉许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回应;学生答错了, 老师也以微笑鼓励, 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 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 如果脸部表情僵硬, 或者面无表情, 让学生莫测高深, 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在英语教学中, 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 第二语言的学习总是比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位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英语课堂, 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例如教学单词happy、ill、sad等, 如果运用相应的表情来对其进行解释,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手势 (gesture) 与小学英语教学

看过名师沈峰老师上课的人都会发现一点, 她特别重视手势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而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初学英语时有一定难度, 但是配以准确适度的手势, 对于升降调的理解, 单词重音的掌握, 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 手势语可以帮助老师来组织课堂。例如, 教师伸出手指说“one、two、three”, 学生跟说“I′m sitting well!”后坐端正, 可及时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在chant上加简单动作, 来做一下课前热身,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在某一时刻用手势语来传达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如:在教授单词时, 运用一些小游戏, 像如阶梯读、加速度来调动课堂气氛, 在做这些游戏时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动作来代替语言,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无声语言的注入也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如在教“He is not……”时就摇手, “She is five.”时, 就伸出5个手指。教Plus时, 俩食指相加;minus右食指左右摆动, 既形象又生动。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 (前伸一只手, 掌向里, 向着自己招动) , “It′s OK!” (向上翘起拇指或做OK手势) 等等。老师此时可以带领学生来做动作,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句型。

总之, 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 应用最为广泛的, 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

三、旋律、动作与小学英语教学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的特点, 笔者利用歌曲、歌谣、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 可激发兴趣;在课中运用儿歌又可调节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 若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 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 学生会学得更有趣。如果把生词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或“小韵文”, 并注意升降调朗读, 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动物单词中可以这样来说:小猫cat喵喵喵, 小狗dog把家照, 小鸭duck左右摇, 小猴monkey爱蹦跳……。老歌新唱, 也是丰富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在教授课文时, 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 可以使英语短文活起来。如在教下面对话时, 配上《两只老虎》的曲调, 会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A:I have a Teddy bear.

B:Oh, really?May I have a book?

A:Sure. (此单词可直接读出) Here you are!

四、服饰与小学英语教学

服饰, 是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衣着穿戴。教师应该处处“为人师表”, 当然包括穿着打扮。小学生的注意较容易分散, 因此教师不易过度频繁更换衣服, 力求着装整洁大方、端庄得体。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环节设计, 例如讲服装名词时可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衣服说, 如:skirt、shirt、shoes、sweater等。在教颜色时可让学生指着周围同学服装的颜色说, 如:red skirt、yellow shirt black shoes、green sweater等。同样, 在讲比较大小时也可用到服饰。Long sweater, short skirt等, 可见服饰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 更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在教学中, 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 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 还是歌谣、儿歌, 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 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 运用肢体语言, 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演讲的肢体语言 篇3

我们就不再具体区分政治家的演讲和商务工作的Presentation了,它们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传播沟通的核心方式,原则是一样的。

小时候看电影(70年代就那么几部片子来回放),特别喜欢《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里面革命领袖的风度。列宁演讲的时候左手叉腰,右手不时做些手势,右臂伸直,手腕90度角向下,拇指保持向前,其余四指垂直向下——那是列宁的招牌动作,我们总是模仿,还故作深沉地喊:“还有一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哎,你们大家快鼓掌啊。)

90年代工作那会儿没有PPT直接投影,一般都是把文件打印在透明的塑料片上,再用投影仪打在墙上。想想当时真够费劲的,那么多片子,一张一张从幻灯机上拿下来,再放一张张新的上去,顺序要是错了就麻烦了。记得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还专门参加过用塑料幻灯片做陈述的培训。老师告诉我们,一张片子拿下来的时候,白光打在墙上,观众很不舒服,所以要先用一张深色的挡片把直投灯光遮住,然后换片子,然后再把遮片拿开;陈述者要注意不要站在光影当中,这样你的人就花了,形象很不好,投影也乱了;陈述的时候适当用手势,但是不要只用一种手势。你可以想象,用这样多的精力去关注技术问题,你演讲的主旨信息往往会被忽视。

在后来的实践中,以及为别人做的陈述技巧培训中,我都一再强调传播的核心是“信息+洞见”。一个好的陈述或者演讲,其传递的信息和洞见必须具有相关、简单表达、情感、真诚这些要素。

当你掌握了传播的核心要旨,换句话说,当你在演说陈述中迫不及待地要与听众分享让你和他们都感觉很好的东西,那些技术问题、手势问题,就会完全被抛在脑后。你在自己和听众共同制造的强大气场中,完全想不起应该用什么手势,一切都是在自然地表露。

我们也注意到,在表达还不十分流利,观点还不十分清晰,争论问题时观点还在形成当中,或者让我们用不熟悉的外语来表达,会不由自主地加上手势。手势不光是向听众展示演讲者的自信和优美,也是讲话者自我调整的心理工具。在涉外的会议上,我常常看到在同声传译室里的翻译,一边翻译,一边在狭小的房间里用力做着手势,在远处看得我很怕他们把设备碰坏或者打碎玻璃。

在公司办公室晚上跟美国同事开电话会议,我也经常一个人对着电话机做各种手势,感觉是在强化自己的语气,实际是让自己说不清楚的表达有个东西分散注意力。开完会觉得自己有点可笑,就左手叉腰,喊着:“还有一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右臂从右边猛地挥向左边。(鼓掌)

这两年我的部门人多了些,也更多元化,开会中英文混着用。上周开部门会议,我说着一段英文觉得讲不清楚了,就开始加手势。我坐在一把有扶手的椅子上,手里挥着一只圆珠笔,忽然笔掉了,我迅速往下去抓,而笔卡在扶手上,笔芯猛地戳在我的手心,一块皮肉被铲下,鲜血直流。为这点事情,我最后还去了医院打了破伤风针,大家都说伤口深如果细菌感染,会在七天潜伏期后出现面部神经麻痹,俗称苦笑。下周公司有活动,需要你笑。

我的经验是,演讲做手势,一定要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而且手里不要拿任何别的物品,还要憋住不要苦笑。

演讲手势原则及其错误的肢体语言 篇4

你知道吗,在交流过程中,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身体语言,眼神接触),38%则是通过声音(音调,语速,音量,语气)。也就是说,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所说的话传达的。可见,无论是一对一的面试或是面对一群人的简报,当成为场上焦点时,你需要的是全面高效的沟通。

一、手势必须遵循的原则

1、雅观自然

运用体态语言、动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学的要求。人们听演讲,除了获得信息,受到启迪这外,也需要获得美的享受。演讲的体态动作要做到姿态优美、恰如其分,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演讲者的手势贵在自然,自然才见感情的真实流露,自然才能真实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自然的体态语言还必须符合演讲者的性别、年龄、经历、职业及性格等特征。

2、因人制宜

在演讲中态势语的恰当运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成熟、自信、涵养、气质和风度。演讲者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符合自己的身份、性别、职业、体貌的、有表现力的、合适的手势。就性别而言,男性的手势一般刚劲有力,外向动作较多;而女性的手势主要是柔和细腻,手心内向动作较多。就年龄而言,老年演讲者因体力有限,手势幅度较小,精细入微;而中青年演讲者身强力壮,手势幅度较大,气魄雄伟。就身高而言,个子比较矮小的演讲者可以多做些高举过肩的手势来弥补不足,这样可以自己形体显得高大一些,而个子较高的演讲者,可多做些平直横向动作。

3、保持三个协调

第一、手势与感情协调。演讲中感情激昂时手的幅度、力度可大,否则小一点,手势幅度和感情是成正比的。

第二、手势与口头语言的协调。手势的起落应和话音的出没是同时的、同步的,不可互为先后。如果话说出去了,手势还没有做;或话已讲完,手势还在继续,不仅失去了它的意义,而且也使听众感到滑稽可笑。

第三、手势与全身的协调。演讲者的手势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的,它的一举一式,总是和声音、姿态、表情等密切配合进行的。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没有动作的演讲只能讲话而已,但动作要和演讲者的体态协调才美。

4、适宜、适量、简练

一是与演讲内容相适宜。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相配合时,其含义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表现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相适宜,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

二是手势的多少要适量,要不多不少。手势动作过多了,一两句话一个动作就会显得轻挑作态、喧宾夺主,会使听众感到眼花缭乱,听众甚至会拿演讲者的动作开心。但是,如果演讲者在台上从头到尾都不运用手势,那样就会显得局促不安就会失掉演讲的感染力和活力;演讲者的气质、风度也就无法体现出来,使听众不能深刻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而感到枯燥无味。

三是手势动作要简单精练。体态语言毕竟是口语的辅助手段,使用时切忌过多过滥,毫无节制,而应尽量做到少而精。正像说得多不一定就表明语言能力强一样,态势语言表演过多,不一定能加强演讲效果。所以演讲中的手势动作应简练、得体,宁少勿多。演讲者每做一个手势,都要力求简单精练、清楚明了、干净利索、优美诱人,不可琐碎,不可拖泥带水。小动作、碎动作千万不要做,重复动作也不要多做。

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手势,做什么动作,是无法确定的,全靠自己摸索、模仿。但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追求那种千人一招、万人一式的模式化的态势动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点并美化定型就行。

二、演讲中错误的肢体语言

1、逃避眼神接触

你是简单的念ppt而不是向观众介绍吗?在一对一的谈话中,你是盯着一旁、脚下或前面的桌子吗?你从未看过聊天对象肩膀以上的部位吗?这些都说明你缺乏自信心,紧张和准备不足。

技巧:看着你的听众。用80%至90%的时间看着听众的眼睛。绝大多数的人花太多时间看笔记,幻灯片或身前的桌子,而很多人在看了自己的谈话录像后可以立刻改变这一行为。真正的商业领袖在传递信息时是直接看着听众的眼睛的。

2、你和听众之间有阻碍

另一种较常见的错误是因为在你和你的听众之间有别的物体,从而阻碍了你们的直接交流。这些错误,比如双手交叉,站在讲台或椅子后,从屏幕后和别人交谈,在都阻碍真正的交流。即使只是一个放在桌上的文件夹,也可能制造距离阻碍交流。

技巧:保持“开放”。保持你的手打开、手掌向上。消除你和你的听众间的壁垒。

3、坐立不安,摇摆或晃动

以上动作说明了你感到紧张,不确定或措手不及,避免这些错误,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帮你实现什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家电脑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要向他们的主要投资者传递新产品的讯息,但没有成功。实际上,这个项目的确是在他团队的掌控下,但他的身体语言却给了投资者其他的暗示。做简报时前后摇晃,这就是这位主管的最大问题。它反映了一种能力与控制力的缺乏。通过学习去做有意识的移动,他最终避免了职业生涯上的失败。下次简报之后,投资人定会相信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中。

解决它的办法很简单:从口袋里拿出你的手,作些有决心的、果断的手势。保持两手高于腰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个复杂的手势,反映了复杂的思想,并给了听众对说话人的信心。

4、站着、坐着不动

效率低的发言者几乎不动,从头到尾都站在同一个地方。这反映了他们很死板、紧张、沉闷、没有魅力和活力。

技巧:激活你的身体,而不是幻灯片,走动走动。大多数演讲者都认为他们需要笔直地站在一个地方。但他们不明白的是,移动不仅是可接受的,而且是受欢迎的。一些最伟大的商业演讲者会走到观众中,并不停的走动。但他们并非漫无目的。举例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发言者将从房间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去传递他们的信息。他指向幻灯片而不是阅读它,他把手放在别人的肩膀上而不是与听众保持距离。

5、没精打采,后仰或驼背

这些姿态往往与缺乏自信联系起来,它们能体现或者被认为能体现——缺乏投入或兴趣,它们也说明你没有权威,缺乏信心。

小技巧:保持抬头挺胸。当站立时,脚打开与肩同宽,身体稍向前倾。这样你就看起来很感兴趣,更投入,更有热情。肩膀略向前,这会显得你更有男子气概。头与身体要直立,不要靠在桌子或讲台上。

6、虚假的动作

这正表明你准备过度,不自然和做作。要使用手势,但别过度。研究人员已经证明,手势反映了复杂的思想。听众能从手势中察觉到你的信心,能力与控制力。可是一旦你试图模仿一个手势,你可能会被认为做作,就像一个三流的政客。

布什总统常常用与他所说的话格格不入的手势,好像他准备过度,这像收看配错音的低成本电影。你可能不会像布什总统那样受到广泛的评论,但尽管如此,你也不想在会议过后遭到同事与朋友取笑。

7、玩硬币,跺脚和其他令人讨厌的小动作

以上动作只能体现你的紧张,不自信或对细节不够关注。用一台摄像机录下自己的表现,再用挑剔的眼光去重看一遍。你是否发现了自己从未察觉过的那些令人讨厌的小动作?有位作家写了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我曾去看过他对自身规划的讨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不停地玩口袋里的硬币。那天,他不但没有卖掉很多书,而且在领导力方面也没有得到高分。

肢体语言的秘密 篇5

面试时的动作表明什么,很多人都有过面试时神经紧张的经历,但是不要担心,挑选人员的专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除非是病理方面的问题,否则,神经紧张并不可怕。在面试时,从一开始就要努力采取你感到舒服的姿势,使自己忘掉紧张,集中精力考虑问题。要坐正。不要仅坐在椅子的边上。就算了解过所谓的面试招式,或者面试巧用晕轮效应又怎样,过分的紧张。肢体语言就把你的秘密泄露了。

人们在面试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从这些动作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1.捏面部的任何部位(眉毛、鼻子、耳朵或嘴唇):没有把握;

2.看表:缺乏耐心;

3.玩弄圆珠笔、戒指或其它物品:心不在焉;

4.正视前方: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和自信;

5。姿势放松:没什幺好隐瞒的.;

6.身体前后摆动:紧张和有疑问;

7.舒心和真诚的微笑:积极向上;

8.搓手:不耐心;

9.两腿交叉和一只脚不停摆动:厌烦和懈怠;

10.脚歪着放,脚尖相对和脚跟分开:神经质和紧张;

11.手掌伸开向上:真诚和抱有善意;

12.揉眼睛,挠鼻子:有疑问。

13.手臂交叉:采取守势;

14.姿势“过于舒适”:傲慢;

15.啃指甲或将指甲放在嘴边:无把握;

16.眼光向下:不相信所听到的。

浅谈教师肢体语言的魅力 篇6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鱼泉小学高喜鸟 ***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教和学的媒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教师的可信度、向师性和学习的极大兴趣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使随随便便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来吸引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魅力。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为了自己的语言能够达到简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在课堂上避免学生出现“言语感知上的疲劳”每每都在推敲自己的口头语言。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种语言——肢体语言,对我们的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肢体语言,是一种借助于人的身体、姿态、表情、手势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无声信息手段——人体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除了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外,如果能够结合肢体语言,就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有味、充满活力,也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充满期待、从而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肢体语言一般可分为姿态、表情、手势等。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肢体语言的魅力。

一、姿态

教室在上课时,一般都采用站立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当你站在讲台上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看到老师腰板挺直地

站在讲台上,同学们也会马上坐端正,力争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这样不用太多的言语,就能很快调整学生听课的情绪,使学生很快进入听课的状态。并且,还能节省好多的时间。当然,教师站立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如: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表示严肃庄重,学生们就不敢很随意,听课的状态自然就高度集中。而站在讲台的两边则显得随和,学生们就会感到轻松。如果教师能走下讲台,更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今我们的广大教师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身子微倾,就会显得 教师有亲和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身心倍受到鼓舞。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由此可见,正确优美的姿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而且精神饱满还能让学生振奋,更能激发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让课堂节省好多的时间——教师不用再用言语来维持秩序。

二、表情

表情是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的交际辅助手段,教师的脸色和眼神在教学中发挥着妙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上课时,当你走上讲台,表情严肃,威严的目光向教室扫视一圈,同学们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坐直身子,目光注视正前方,做好听课的准备;课堂上,如果某个学生在随意说话或做小动作,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目光盯向他,不用说任何话,就能把思想开小差的同学拉回来;或者在讲课的过程中眼睛一直朝着某个方向的学生,也能引起大片学生的注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教师期待的眼神,也能让

学生身心得到鼓舞,思维的闸门也会尽快打开,原本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有了教师这样的目光,一定会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讲课时,教师热情、诚恳、坦荡的目光会使学生振奋,会给学生力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潜能,教师更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脸色的变化能充分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堂上,老师的喜、怒、哀、乐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当你“慈眉善目”、“神采奕奕”、“高高兴兴”地出现在课堂上时,同学们也会面带笑 容、心情舒畅、大胆踊跃地回答问题,甚至于素质最差的学生也会举手敞开心扉;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反之,若“面色铁青”、“目光严厉”、“大发雷霆”则学生畏惧之极,惶惶然不知所以,不用说发言了,连手也不敢举了。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怎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呢?

由此可见,丰富的表情确实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尽情发挥想象思维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和蔼的表情,自然就想学这们功课,兴趣只要有了,教学效果还会很差吗?

三、手势

我们上课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不同的手势也能表达出人们潜在的内心活动和各种微妙的情感。在课堂上适当的应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策略。例如:翘起大拇指表示对学生称赞;五手指由外向内收拢,表示力量集中,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两手掌由合而分,向上摊开表示失望、分散和无可奈何;拳头高举表示反动;向前快速伸出表示打击。另外,手指还能表示数;大拇指和食指伸开的形状表示“对”;两手十指相交又表示“错”;小拇指和大拇指同时伸开,表示“6“,在数学课堂上适当的应

用这些手势,既节省时间,又会让教师很快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手指相拢后映在墙上的阴影形状表示动物等等,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方、得体的手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有助于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

肢体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7

一、目光接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眼神和目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由始至终师生之间最不可缺少的是目光的交流、沟通, 它不仅可以用于教学管理,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还可用于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上课开始, 当学生起立后, 教师首先用目光默视全班, 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后, 才点头示意同学们坐下, 然后才开始上课。在课堂上, 如果有学生严重干扰课堂秩序, 老师停下讲课, 不需严厉语言, 只需固定目光直视该生 (加上皱眉更好) , 顿时课堂会鸦雀无声。此时, 这位学生常会避开老师的目光, 露出羞愧的表情, 失序行为也会随之停止。在讲课中, 老师提出一个设问, 然后用眼睛扫视每位同学, 在与学生目光碰撞中, 可瞬间获得反馈信息, 从疑惑的目光可知学生还在思考, 自信的神态可知该生已胸有成竹, 有时还会有学生暗暗点头, 表示可以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犹豫、迟疑, 用微笑加眼神送去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交流比任何语言更快速高效。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运用目光进行提问, 还可以借助目光送去批评或表扬。给专心听课的学生送去表扬、鼓励的目光, 他们不但不会避开眼神交流, 而且会以更专注的目光回应;固定视线常使许多人不安, 用警示的目光注视精神分散的学生, 学生会领会老师的用意, 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讲课时, 教师可以用粉笔或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内容进行讲解, 并不时用粉笔或教鞭停留在师生的视线中间。这样, 学生就会抬起头看着教师的眼睛, 并注意倾听所讲的内容。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 是对学生的视线控制, 能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使用目视的效果是不容怀疑的, 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巧妙运用好自己的目光, 并重视与学生的目光交流。

二、面部表情

在讲台上, 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般都是很直截了当的, 学生一眼就能读懂。教师通过面部表情也能够传达许多信息给学生:奖赏、同意、反对等。微笑的面容传达真挚、诚恳、温暖, 使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和谐。俗话说:“微笑如同三春暖, 恶语一句似冬寒。”有学生说看教师的微笑他们会消除紧张感, 投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微笑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印象, 同时微笑也显示出教师的自信心。面带微笑, 神采奕奕的教师, 给予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从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议情况看, 善用微笑的老师常受到学生的欢迎。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说出一个漂亮的答案, 教师一个赞赏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不遵守纪律或完不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的微笑批评比声色俱厉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停止微笑, 露出严肃表情, 是对违纪学生一种无言警告。沉着也是课堂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面部表情, 沉着的面容近于自然状态, 给人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印象。相反, 板着面孔、厌恶、不耐烦的表情不但对课堂管理没有好处, 反而让学生反感, 甚至会形成师生对立情绪。教师面部表情的变化, 往往要与语气的变化相配合, 这样, 才能产生有声有色的生动形象, 才能充分发挥面部表情的作用。

三、手势

手势在肢体语言中变化最多、最细腻生动, 且运用起来很自如。教师手势的作用有:澄清和描述事实、强调事实、吸引注意力和控制课堂教学。手势的效果在于是否用得恰当、适时、准确。有经验的教师, 都会用不同的手势来奖励或制止行为。如当学生讨论或争论十分激烈时, 如果要学生静下来停止争论, 语言指令难以奏效, 教师可采用可视的手势来调控:双手平抬起, 手心向下做下压动作, 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安静下来。提问时, 教师可以目光点视被提问的学生, 同时用单手手心向上做上托动作;若需再找一名同学回答, 手心向下摆同时配以颔首示意, 即可表示前一名同学“可以坐下”, 这样可以减少语言的重复, 节约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偶尔也可用一下夸张的动作, 活跃课堂气氛。手势作为加强教师传播效果的手段, 运用时要注意:切忌过量, 太过频繁, 让人眼花缭乱;也不能太死板, 如有的教师爱把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台不动, 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手势的幅度不要过于夸张, 也不要显得小气;应尽量避免一些消极手势, 如捂着嘴讲话, 用食指指人, 用粉笔擦不停地敲击桌子, 玩弄粉笔等。不良的动作习惯, 有损教师形象,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身体姿态和位置移动

教师的身体姿态反映了教师的精神和情绪, 学生习惯以此获得对教师的印象。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走有走相”, “站有站相”。教师走进课堂, 行姿要稳健而轻松, 站姿要端庄而自然, 不要总是站在一个位置不动, 也不要总是变换不定或满教室乱走, 尽量面对学生讲话。面对学生站这种姿势表明一个教师备课准备充足, 有信心上好这堂课, 有能力控制整个教学局面。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身体应微微前倾, 以示对学生说的话感兴趣, 也表明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身上, 增强亲切感。在课堂上, 当板书不多, 教师可以离开讲台走入学生中, 边走边讲, 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方便于管理打瞌睡和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 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 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注意,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走动中除了进行个别辅导, 解答疑难, 教师还可以了解情况, 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更能及时阻止并改正学生的违纪行为。

肢体语言的心理影响不可忽视 篇8

良好肢体语言有助于微妙的默契

1、交谈中,触摸对方的手臂

在谈话中,把手放在对方胳膊上这样的微小动作,可以帮助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默契!触碰满足了双方肢体接触的良好愿望,你会发现你们的情绪都变得平和。很快你会发现这个小动作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面对你提出的要求,别人不再毫无情面的直接说不了!身体语言多多益善,但也要注意分寸,不熟的人太亲密反而会怪怪的哦。

2、跟朋友聊天时,站得近一点

与朋友亲人聊天甚至出游时,任何时候,我们都习惯跟人保持着自己的安全距离。每个人的安全距离是由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甚至职业习惯决定的,远近不一,但是距离并不一定总是产生美,有时候恰恰是这个距离成为你和朋友之间隔阂的罪魁祸首。下次与朋友谈话时,勇敢地迈近一点吧,你会发现站得近,你们的心灵也更近了一些。

3、与人交往时,说出你对他的欣赏

看到小区保安扶着一个老奶奶上楼,马上称赞他,不要心里觉得这个人原来还不错,但不说出来,说出你的欣赏,这会让保安和你自己都感觉更快乐。告诉老妈她做的菜很美味,感谢男友多等了你十分钟,学会真诚而主动的赞美人,发现别人的优点,马上赞美他,表达正面而积极的观点时候,你也敞开了心扉,和对方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要知道,施比受更加幸福。

4、别再绷着脸了,笑一笑

不要以为只有心情好才能笑,研究证明,假装微笑其实是个心理假动作,仅仅微笑这个动作也会让你更开心。当然前提是你那会儿心理并不难受。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大脑会向我们传递信息:我很幸福。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下来。而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对方也会感觉更舒服,大部分人都会回报以微笑,这个良性循环的确会使我们更快乐。

几个“肢体语言”破坏人际交往

在努力练习正确的肢体语言的同时,某些行为也必须避免,免得“自黑”,降低你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比如说:

1、随地吐痰

不随地吐痰可是社会的公共美德哦。吐痰是最容易直接传播细菌的途径,而且非常没有礼貌并破坏、影响环境。吐痰时应该背对人,把痰抹在纸巾里,丢进垃圾箱,或去洗手间吐痰,但不要忘了清理痰迹。

2、嚼食物发出很大声响

这大概是自己最注意不到的事情了,很多时候,我们嚼食物发出很大声响,自己并不能听见。因此吃饭时就要格外注意一下,树立文雅的形象。不过,不要为了细嚼慢咽而让吃饭变成拉锯战哦。

3、坐时乱抖腿

“树摇叶落,人摇福薄。”有些人坐着时会有意无意地双腿颤动不停,或者让跷起的腿像钟摆似的来回晃动,这是不文雅的表现。

4、当众挠头皮

有些人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常以抓挠头发的动作表示自己的心情,也有的人则是因为头皮痒而毫无顾忌地抓挠。如果是皮屑多的人,顿时皮屑飞扬四散,令旁人很不舒服。

5、当众打哈欠

在交际场合,打哈欠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已经不耐烦了。因此,如果你控制不住要打哈欠,一定要马上用手盖住你的嘴,跟着说:“对不起”。(据《家庭医生在线》)

肢体语言在口才中的运用 篇9

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操纵总是自觉的,这也就难免产生虚假,肢体语言大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说话的,因而传递的信息就较为可靠些。

2、连续性

只要两人在一起,不管你是正襟危坐,还是手舞足蹈,都在传递着信息,整个过程是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这与语言信息交流一旦话说完了、文章写完了,过程也就结束了的“分离性”是不同的。

3、互动性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10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

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

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是一位美国朋友给作者的来信的摘录,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诀,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 victory(胜利)的 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 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现将不同处举例列表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汉语意义 肢体语言 英语意义

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跺脚 不耐烦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好奇;有时是惊讶 目不转睛地看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反对;责骂;轰赶 发“嘘”声 要求安静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拍别人的脑袋 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意义

中国的肢体语言 美国的肢体语言

“过来”(叫别人过来)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丢人”“没羞”(半开玩笑)

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了”)

C

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动作 肢体语言 在美国的意义

咂指甲

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表示下列几种感情: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表示团结等

在中国的意义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几张表中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教师要正确使用眼语,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目光和眼神,应该是自然亲切的,包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上课铃响,教师走上讲台,用亲切含笑的目光环视教室一周,望望每个孩子,我想这是上好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哪位学生开小差了,教师可以望一望,表示提醒,违规严重,用严厉的目光表示批评,给回答有困难的学生送去鼓励的目光,给困境中的学生送去亲切关怀的目光。教师亲切自然的目光表示心情的愉悦和欢快,学生也会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借助眼神“说话”的教育方式,比起言语表达更令学生难以忘怀。

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的确,微笑是人的一种肢体语言,它也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教师的脸庞,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绪变化的特征,教师要做到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有柔和,切忌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不愉快形之于色,如板起面孔,拉长脸。记得那次由于家庭琐事,我心情一直不好,总是唉声叹气,一改往日课堂上的谈笑风生。结果那段时间课堂气氛就非常沉闷,就连以往喜欢在课间问问题的学生也不问了,这多么可怕!一时的心烦而忘记了微笑,立刻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回应,他们的内心纯洁得就像晶莹剔透的美玉,他们喜欢笑,也希望周围的人们尤其是老师对他们报以微笑。我想,微笑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相通、彼此信任的桥梁,是微笑让孩子们受到老师人格魅力与博大胸怀的熏陶和感染。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应充分发挥手势的表达功能,做到自然、舒展,节制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手舞足蹈,或插入衣袋,或双手撑在讲台上,甚至整个上身就趴在讲台上。教师的躯体动作,应当稳重大方,轻松自如,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初中生面前,不能用像对待小学生那样摸摸他们的头和脸蛋的动作,这会引起他们的害羞与反感。在与学生交谈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搂搂他们的双肩,通过手传递给在困境中的学生以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对初中的孩子我们以成人的方式握手致敬,以示对他取得成绩的肯定赏识,通过手激励他更加积极奋进。

“请给他一些掌声!”“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某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吧!”“掌声响起来!”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语言,并且带头鼓掌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文艺演出观众的掌声能给演员以激励,能渲染一种热烈的气氛,让演员在热烈的气氛中更有激情的表演。课堂也如此,学生是主体,对学生精彩的表现教师带头鼓掌是喝彩,对困顿的学生鼓掌,是激发他潜在的激情,给他自信,一个充满掌声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是洋溢着人文关怀的,具有强烈肯定、赞扬意味的掌声可以唤醒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给予他人生中一个崭新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一种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和肢体的和谐运用。教师进入教学时,应当用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速度适中,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微笑,这样的体态,会给学生带来自然稳重的风度,给他们留下亲切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学生的心里安定。在充满灵性和稚气的孩子面前,教师是长者,是朋友,是慈母严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以身体前倾侧首的姿势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老师有多么重视他、关注他,这种平等的精神力量会激励着学生更加热情地学习。

当然,教师在使用肢体语言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恰如其分,动作幅度不能过分夸张,否则就喧宾夺主,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肢体动作上了,而忽视了对文意的理解。如有的教师上课太像演员表演,手舞足蹈,教室里穿梭不停,这都是过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肢体动作。

总之,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肢体语言亦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手势、一束目光、一种表情往往都会影响孩子,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请让我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眼神交流情感,用触摸传递温暖,用掌声鼓励自信……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教育直达孩子的心灵,让教育收获一个又一个春天。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细节,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让肢体语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彰显无穷的魅力。

加分的演讲肢体语言 篇12

而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 被采访者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 总是绷着一张脸, 对你的采访总是表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秒种, 还有问有答的小朋友, 在面对镜头时突然失声了, 甚至还哭着要找妈妈。另外,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内向害羞的小朋友, 却无任何与少儿打交道的经验, 或不懂得少儿心理学的话, 你的采访将会变得非常糟糕。

小朋友的情绪忽上忽下, 实在很难把握, 那么碰到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 我们该如何鼓励他开口说话?如何化解被小朋友们戒备森严的“柏林墙”?如何让闪烁其词的被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笔者认为, 采访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沟通,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解决上面的困惑, 拥有一个轻松有效的采访, 就必须要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入手。人际沟通除了拥有真诚的态度以外, 察言观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朋友, 他们毕竟年龄小, 即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从察言观色, 从解读被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这个角度切入, 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制定相应的采访策略。

一、方位与距离

多数情况下的采访, 往往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但是如果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彼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 面对面的方式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 面对面就意味着自己的脸、口、手、身体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 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回想一下, 就算大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 也会显得手足无措, 说话结巴哆嗦。而且, 面对面通常是两人决斗, 比赛的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面对面不但没有安全感, 还容易使人产生防备和敌意[1]。那么小朋友们, 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接受和适应程度都比正常的成年人要低, 所以在采访的时候, 我们更要注意和孩子面对面的方式:尽量不要正面相对, 双方可以以45度角的方位进行交流。因为45度角这个角度, 既能看清对方的表情动作, 又显得亲切温和许多。

除了以45度角来面对采访者外, 作为特殊的采访对象, 我们还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身高落差问题。我们常说, 跟小孩说话的时候尽量要蹲下, 要平视。我们这么做主要是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其实从沟通的层面看, 没有人愿意说话的时候总是费劲地仰着脖子, 所以不管你是否蹲下来, 只要让孩子与你能够尽量平视就无碍沟通了。

除了刚才说到的方位问题,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合适距离也非常重要。距离太近, 就会有一种个人空间被侵犯的感觉, 被采访对象就会很难受;距离太远, 说起话来就要提高分贝, 沟通起来就会很费劲, 而且双方显得很生疏, 被采访对象是不会说心里话的。因此, 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很关键了。那么, 什么样的距离算是一个适当的距离?我觉得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首先你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身体比例的巨大差距会让他觉得很压抑。那么跟被采访的小朋友距离到底多少比较合适呢?这个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外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你可以适当拉近距离, 1.5米左右就可以了。内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大, 你要适当拉开距离, 2米到2.5米的距离都可以。不过, 以上这些数字只是参考, 到底是多少距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想要拉近和被采访小朋友之间的距离, 也是有几个窍门的:首先可以送给小朋友一些小礼物, 送礼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手法;其次, 可以多表扬一下被采访的小朋友, 小朋友受到表扬后, 都会跟你拉近距离;再次, 就是在采访正题前, 可以多跟被采访小朋友聊一聊他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动画片、玩具等, 如果能跟他有所互动, 相信后面你们的对话会更容易一些。

二、眼神

我们常说,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 更确切地说是眼神, 往往会向外界传递你内心的真实信号。这种信号包含了你的喜怒哀乐、真实、谎言、恐慌、犹豫等[2]。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眼睛有关的形容词非常丰富, 比如“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他的眼睛贼溜溜的”, “他用十分轻蔑的眼神看着我”。所以, 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在我们的肢体语言里, 眼睛所传递的信号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准确的。当然, 这种准确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因为成年人往往比小孩更懂得掩饰和伪装自己, 而小朋友是纯真无暇的, 他们的眼神则更能反射出他们内心的世界。

那么眼睛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应当怎样去解读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小朋友通常出现的眼神, 看看通过这些眼神表达怎样的肢体语言。

眨眼。在正常放松状态下, 小朋友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 每次眨眼时睛睛闭上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只要处在压力较大的状态, 人们眨眼的频率就会显著提升。所以, 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的频率提升了, 那么他要么比较紧张, 要么没有说心里话。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时, 眼睛闭合的时间变长了, 可能说明, 他对采访感到厌倦无趣。所以碰到这种情况, 要用鼓励的眼神消除他的紧张感。或转换话题, 重新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兴趣。

东张西望。采访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你问他问题, 但是他却东张西望, 不回答你的情况。当有这种情况出现时, 我们通常认为他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实际上, 东张西望的神情是人们对于眼前的人或事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你要试图拍拍被采访小朋友, 或者是和他拍手、握手, 给他安全感。

目光向上。如果被采访对象正在回忆某个看过的东西, 他的目光会投向上方。遇到这种情况, 采访者一定不要轻易打断被采访者, 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因为小朋友的思维运转能力没成年人那么强, 他们要把自己想到的转化为语言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然, 采访者还是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两句诱导。

目光投向左下方。如果被采访对象内心在自言自语, 他的目光就会投向左下方。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的观点可能和被采访者的心理想法不太一样, 而且小朋友又比较弱势一点, 在跟采访者不熟的情况, 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也不想同意你的想法, 所以就会出现内心自言自语的情况。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被采访的小朋友还经常出现游离的目光和闪烁不定的眼神, 这经常会让采访者有一种挫败感。那么, 如何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呢?这是需要技巧的。曾经见过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小男孩。在采访过程中, 他发现小男孩怎么老是眨眼睛, 而且眼神飘乎不定, 一会儿左边, 一会儿右边。在着急上火之下, 他就对小孩说:“你能不能不要老眨眼睛啊, 眼睛要看镜头。”不说不要紧, 说完之后, 小男孩就更紧张了, 连说话也开始嗑巴了。应当说在采访中, 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紧张, 因为他要面对的说话对象是大人。小朋友紧张的时候, 通常还会低着头, 看自己穿的鞋。小朋友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紧张现象会通过眼睛告诉我们, 那就是他们不自然的时候, 或不想面对陌生人, 面对镜头的时候, 他们的瞳孔会缩小。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的方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魔法师的魔杖挥动的时候, 我们的眼神会不自主地被它吸引, 并一直跟随着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 不可能使用魔杖, 但我们可以用钢笔、手指或本子等来代替魔杖, 效果是一样的。当小朋友们发现, 他只要看着钢笔不用看着我们或摄像机镜头的时候, 他的紧张感也就消除了一半了。

以上只是部分关于眼睛肢体语言的解读, 要想精通它, 没有什么捷径, 在实际采访中的观察、求证, 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手部动作

在中华武术中, 有一句口诀“手是一扇门”, 讲的是在防守的时候手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从我们肢体语言解读的角度看“手是一扇门”, 手是一扇通往被采访者内心真实想法的大门。科学家们早就已经发现, 人类双手与大脑之间的神经关联远远多于人体的其他部位, 所以, 双手的动作或手势往往能够准备细致地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情绪状况[3]。与此同时, 由于我们通常会将双手置于身体之前, 所以手部的动作哪怕再细微, 都很容易能观察到。那么在采访小朋友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遇到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手部肢体语言呢?它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面对被小朋友的手部传递过来的信号,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举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部动作。上课时老师总是希望小朋友们能积极地举手。大家也都认定了, 要发言必须要先举手, 这样才是礼貌的。在采访一群小朋友时, 我们发现, 想发言的被采访对象, 往往会通过举手来争取发言权。同时, 手举起的高低表示举手者发言欲望的强弱。当他特别想发言时, 他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 他觉得这样你就会更容易发现他, 给他发言的机会。而当他举手是迫不得已时, 他就会把手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同时身体也会做蜷缩状, 希望你不要看见他。而我们也通常喜欢叫那些手举得高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他会给我们想要的回答。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我们往往只能听到一部分小朋友的心声。那些不想举手的小朋友们,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 只是羞于表达罢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机会给那些不喜欢举手的小朋友。如果你想让被动举手者积极发言, 就必须先卸除他的防备, 让他起立, 或站到人群之外来, 同时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来让他说话。

紧握双手。紧握双手一般表达消极、否定、防御, 双手紧握通常还是被采访者紧张的一种表现。小朋友们在紧张的时候, 会双手紧握, 会扯衣角, 咬手指头, 这些都是双手不知所措的结果。关于小朋友们双手无措的姿势有很多, 像摸头发、摸嘴巴、摩擦一下鼻子等等,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那么面对被采访者通过手部表现出来的消极、否定、防御、紧张, 我们该怎么去化解他们呢?当他紧握双手时, 我们要让他放开双手。当他双手不知所措时, 我们要让他双手有事可做。这样就能解除他防备的武装, 消除他紧张的心情。比如, 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一玩具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这件玩具。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件事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关于这件事的图片报道等。而且, 你在采访小朋友时, 还可以让他和他最心爱的汽车玩具或芭比娃娃在一起, 这样他或许不会觉得那么紧张。

以上只是关于少儿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一些局部的很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在每一次的采访过程中, 做个有心人。多去琢磨孩子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思, 从发声语言之外的途径, 去获取一些信息, 从而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 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 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则更要多一份耐心, 不要急于去在他身上寻求你想要的答案, 而要跟他成为朋友, 当你真正和他成为朋友后, 相信你会得到很多惊喜。

摘要: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小朋友的年纪小, 即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因此, 本文主要从少年儿童的方位距离、眼神、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角度切入, 提出采访少年儿童的注意点和关键。

关键词:采访,肢体语言,采访站位,眼神,手部动作

参考文献

[1]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56.

[2]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43.

上一篇:粤语广东话的经典有趣绕口令下一篇:李践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