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加分政策

2024-05-09

上海高考加分政策(共10篇)

上海高考加分政策 篇1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农村高考优惠加分政策有哪些

1、申请办法:高考报名时,将通过市、县、乡三级(省直管县经县、乡两级)卫生计生部门的审核盖章的《河北省农村独生子女审定表》交高考报名点。

2、各报名点采集信息并汇总后,报县级招生考试机构。不按规定参加审核并提交《河北省农村独生子女审定表》的,不能享受当年高考农村独生子女加分。

3、政策适用范围: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政策属于省级优惠加分项目,只适用于河北省户籍的高考考生。在高考录取中,只有河北省省内高校予以认可。

农村独生子女申请流程

1、申请时间:十一假期后10个工作日内。

2、申请部门:乡级计生办。

3、申请所需证明材料:

(1)考生本人参加高考的证明(有就读学校的考生所在学校出具,无就读学校的社会考生由县级招生考试机构出具)。需留存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2)居民户口本(考生父母及本人)。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3)身份证(考生父母及本人)。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4)《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5)农村居民户口状况证明(村委会出具)。需留存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6)违法生育的处理情况证明(乡级卫生计生办出具)。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7)属父母离婚、丧偶的,要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①属离婚的,需要提供父母的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民事调解书,或离婚判决书,及考生父母双方婚育状况证明,即未再婚或再婚后未生育的证明。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②属丧偶的,需提供死亡者的死亡证明及现存一方的婚育状况证明,即未再婚或再婚后未生育的证明。需提供原件供审核,复印件两份留存。

4、其它:

考生本人近期四张小二寸免冠照片。照片要求蓝底,成像区上部空1/10,头部占7/10,肩部占1/5,确保清晰、规范。

高考加分政策有哪些

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是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一种招生方式,下面以安徽省为例对这“三项计划”予以简单说明。

全国性政策加分项目有:烈士子女(加1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

地方性加分政策各地有所不同,例如安徽地方性加分项目有: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加5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

农村独生子女户女孩考生加10分

在我省农村连续居住五年以上,具有农村户籍的独生子女户女孩考生和二女结扎户女孩考生,总分加10分。

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英雄”或“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的人员或其子女考生,总分加10分;被市(州)、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模范”或者“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的人员或其子女考生,总分加5分。

四种情况优先录取

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经审查公示后,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

2.高中阶段获地级(含)以上表彰的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3.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

4.体育、艺术类特长生。

另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或降低分数投档条件,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且分值不得超过20分。报考体育、艺术类的考生,除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照顾外,不再享受其他政策照顾。

上海高考加分政策 篇2

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追溯

1.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释义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隶属于高考加分政策, 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针对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针对拥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经过专业部门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1]。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考试制度。

1.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属于鼓励性加分范畴, 它的发展与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是伴随高考加分政策的稳固实施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高考改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起源与确立、常态发展、非常态发展、调整与取消阶段。

1.2.1 起源与确立阶段 (1978年-1986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家加大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 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2]。随之在1983年规定, 高中阶段获地区级体育竞赛单项前5名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 可上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 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作为一项明文规定的形式正式登上了高考的历史舞台。可见, 国家对特定历史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1.2.2 常态发展阶段 (1987年-2004年)

1987年4月, 国家教委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其中第36条规定: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总分低于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20分以内, 可提供档案, 由学校审查择优录取。并对参加的赛事级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指出获得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前6名、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 且报考当年通过省招委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可享受加分。加之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奠定了基础。从此,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随后的几年里虽然对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做了较大调整, 但此阶段基本上延续了1987年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 属于体育加分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1.2.3 非常态发展阶段 (2004年-2010年)

2004年教育部废止了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同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同时, 全国高校已开始自主招生, 导致地方性招生的自由空间加大, 无形中标志教育部将制定高考体育加分攻策的权利下放到地方。以致于连续出现:2004年西安高考体育加分造假、2006年湖南高考体育加分造假、浙江高考体育加分2007-2009连续三年造假、2010年厦门马拉松高中生作弊等现象的发生。这种“病变”的情况的发生无疑是“钻空子”, 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红线”。此阶段正是缘于教育部权利的下放, 加之全国高考试卷变为地方性出题, 然而地方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 为提高升学率, 导致后期各省、地区的体育加分项目无调控、无标准、无理性的逐年增加, 使更多的考生从中“获益”, 最终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异化为金钱、权力腐败的加分政策。此阶段加分政策没能正常发展, 属于“畸变”阶段。

1.2.4 调整与取消阶段 (2010年-2014年)

2010年底,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 “瘦身”后的高考体育加分项目变为足、篮、排、田径等8个项目, 各省市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不超过2个项目, 《通知》规定自2014年高考实行。然而, 可悲的是2014年7月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的考生被报道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一次次的屡禁不止的造假作弊现象导致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向末路。2014年12月, 教育部网络公布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对在2015年前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 进行严格审查, 严控加分分值。致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穷途末路, 从此淡出了高考的舞台。

1.3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特点分析

1.3.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包含两方面含义:政策本身的相对公平性和政策实施的不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起初是为了照顾具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增加一条“保险”条件;另一方面是想让“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向着“多元化”考试的一种尝试。在同等条件下, 具备体育优势条件的考试能够享受“特殊照顾”, 体现应试教育的“公平性”。然而,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监管力度及缺乏法制制约, 随之出现众多的“暗箱操作”事件打破了同等条件下的平衡原则。就像老子说道:“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损人不足以奉有余”。

1.3.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不统一性

(注:表1, 表2源自中国教育考试网)

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两方面均不统一。由表1和表2可知, 2014年全国各省市国内外重大赛事前六名和获得国家级二级运动员的各省的考生在加分分值就很大区别, 分值为从0-20分不等, 陕西无分值而是以优先录取替代, 这对于各地区考生而言不公平。由表3可知, 高考体育加分的项目亦是从1983年后成“突变式”增长, 在2004年达到峰值, 有的省份甚至多达32项, 如果监管不严则容易出现腐败、作弊或造假问题;2010年教育部对体育加分项目总量进行了调整, 规定加分项目为“8+2”;2014年9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加分项目逐渐增多到缩水直至最后取消的背后, 隐藏着诸多腐败、作弊及造假问题等暗箱操作现象。

1.4 取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原因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初衷是为鼓励学生强身健体,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一些地方数十年实施的过程中, 结果主导制被异化成了敛财工具, 成了部分学生投机的腐败温床, 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 才导致了政策的大变革而被取消。仔细推敲发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过程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 政策的制定缺少相应的法治约束、项目设置缺少硬性规定。导致下属部门作假、舞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致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次, 在实施过程中, 体育局和招生办对加分项目审核不严谨, 监管不到位, 导致测试教师“生杀权”过大, 复测过程走过场, 甚至出现“量身定制”改成绩现象。如辽宁省2014年高考体育加分复测标准, 其中女子跳高标准由国家体育局在2010年颁布了最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规定女子二级运动员跳高标准为1.56m, 降低为1.45m。诸如此举还谈何公平?此外, 高考本身也不是绝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 再到今天的“一考定终身”, 为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失衡”埋下了隐患。

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政策的解析

2.1 高校体育单招释义

高校体育单招指国家针对各类高等学院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 考试内容为:文化考试和体育加试两个部分, 文化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加试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 单独划线, 单独录取, 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待遇相同。报名时间根据各省高考报考时间差异不同, 各高校报名现场确认时间一般为3月初, 体育加试的考试时间一般为五月初考试, 与高考不冲突。体育单考单招考试时高等院校统招的一部分, 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高考。

2.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已被取消, 而高校体育单招考试政策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后, 对于没有高考或即将高考的学生 (获得二级或以上运动员称号) , 可报名参加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

调查发现, 体育单招政策和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以体育特长为主, 受测者的运动成绩的优劣占主导;后者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 运动特长只是一个辅助加分手段。但两者都存在各地区体育成绩测试过程中的考试监测问题:无论运动成绩为主为辅, 体育成绩的测试都在各地方招生高校内部进行, 由各高校内相关体育教师进行测试, 那么其测试者主导性作用依然很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正是缘于在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力, 测试空间的封闭和不透明性造成不公平而被取消。那么高校自主招生 (体育特长生单招) 考试过程中, 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监管不到位可能。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 可谓“万物皆各有藕, 藕中又自有藕”, 是高考的联系和区别的两个方面。体育单招也应针对加强评价监测, 完善考试制度, 建立考试实施过程中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 以免赴高考体育加分后尘。

3 相关体育政策的解析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文中指出, 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14]。《若干意见》中强调“促进青少年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这表现出对如今学校体育工作的严峻现状的“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针对的是一少部分有体育特长学生群体, 现如今《若干意见》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特长且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运动水平。

2016年4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意见》第十四条指出, 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 (区、市) , 在高校招生录取时, 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13]。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则是在考虑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体育特长”获取一定的砝码而得到理想院校的录取。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录取时通常都会考虑到学生的体育特长方面, 并重金鼓励他们去参加体育赛事。由此可见, 国家借助“高考升学”的平台来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若干意见》和《意见》中均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和支持, 强调“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是升学时一个可综合评价的优势指标。虽然,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了, 但可看出国家要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指明了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体育政策的颁发, 是取消高考体育加分后将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位的重磅出击。

4 结语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高考的历史舞台活跃了30多年, 经历了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全国地方性自主考试三个“分水岭”, 可谓高招考试制度历史上的一次革新, 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 导致后期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期间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 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测试阶段的监管懈怠性, 成了敛财工具, 损害了考生的利益。高考体育加分的取消为高校体育单招敲响了警钟。高考体育加分将学校体育工作推到了教育边缘, 《若干意见》和《意见》的颁布, 重新理顺了现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将体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源, 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为切入点, 针对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的特点、取消的缘由, 并结合相关体育政策及当今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解析。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被异化成为敛财工具, 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取消敲响了体育单招考试的警钟,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育人本源, 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产生积极引领作用。

浅析高考加分政策 篇3

关键词:高考加分 政策 分析

高考是历年社会关注的大事,千千万万的考生期望通过这跟独木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高考加分增加不少胜利筹码。

一、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实行高考加分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1976年的“优先录取”阶段。

1950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规定,对于“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 考试成绩虽稍差, 得从宽录取”[1]。此后至1965年, 优先录取的对象比较稳定地分为以下六类。(1)工人、农民、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农干部; (2)复员建设军人、转业军人; (3)参加革命工作满三年的在职人员; (4)烈士子女; (5)少数民族学生; (6)华侨、香港、澳门学生。

第二阶段:1977年—2000年的“降分录取”阶段。

这阶段取消了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的优先录取政策,继续对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青年、归国华侨青年等实行优先录取政策。自1980年以后国家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获奖者、包括农林院校等实行高考降分录取政策[2]。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1年—现今的“加分录取”阶段。

从2001年开始, 高招录取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象, 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高考加分政策出现优先录取、降分录取与加分录取三种形式并存局面。

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在每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文件中都会对加分情形有所规定。

二、高考加分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1、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大[3]

根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高考照顾加分多达192项,加分项目已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4]。加分种类繁多,比如,四川省的“见义勇为”加分政策;河北省的“农村独生子女”加分政策;重庆市对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的加分政策等。把这些内容作为加分对象,用来奖励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违背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最初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种缺陷而制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升素质、综合全面发展。

2、加分幅度各地不一

由于近年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力下放到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省市出现了加分对象不一致的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加分对象外,各省市还加入了其他的加分对象,如河北省在高考加分政策中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照顾20分;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照顾10分”,其他省份则没有此类加分对象。部分省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报考当年在省级招委会确定的测试项目范围内,经测试认定达到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标准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

3、加分造假愈演愈烈

高考加分因加分对象和标准的模糊性而可能成为教育腐败的又一个领域。例如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重庆就出现了伪造少数民族身份骗取高考加分的造假事件,其中波及2009年重庆的高考文科状元。此类事件的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敲响警钟。

三、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

(一)缩小加分范围

在制定加分政策时,笔者认为可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对原有的加分对象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有几下点:

1. 对补偿性加分政策而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继续保留,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考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对这些考生实行加分照顾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2. 对鼓励性加分政策而言,这也是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争议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对省优秀学生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争议。笔者认为:(1)取消省优秀学生(含省“三好”学生和省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目前,已经取消这项加分的有云南、重庆、河北等省。(2)取消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加分政策,保留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的加分。因为二级运动员证的发放标准宽泛且发放量不受限制,就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造假事件。

3. 避免特殊时期的加分政策[5]。在特殊时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以奖励,高考加分政策不是一项奖品,也不是社会福利手段。

(二)规范加分程序

制定加分政策时应该尽可能地征求民意,甚至举行听证会。因为加分政策不仅仅关系到个人、部门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考生的问题。涉及公众利益调整的重大公共决策,只有经过了公众的普遍同意,才可能保证利益调整的相对公平。

(三)统一加分标准

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以保证具有同一加分项目资格的考生不会因为各省市的加分分值不一致而出现不公平。1. 对“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实行优先录取,取代原有“适当增加分数,不超过20分”的规定。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如果对此类考生实行优先录取,不仅彰显出其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2. 根据各类竞赛者的获奖名次分别实行不同的加分标准。比如:对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全国决赛一等奖获得者给予20分加分、二等奖获得者给予10分加分、三等奖和省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给予5分加分。3. 对其他加分对象(主要是补偿性加分对象)的加分标准实行不变:加分或降分20分。

(四)强化监督检查

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过程应该经过政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才能颁布,应该制定加分政策的专项法规,避免每年重复繁琐出台,同时也可以体现政策的严谨性。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衡,配套设置一系列周详、到位、透明、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以实现目标公正和程序公平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细化标准,强化责任,同时邀请纪律监察部门、考生或家长代表等参与审查过程;其次,要完善加分对象公示制度。一旦加分对象人选确定后,教育主管部门就应尽快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将之公布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最后,要加大对“荣誉造假”的打击力度,通过建立一套公开、公平、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采用有防伪标识的荣誉证书或识别系统,以及加大围、追、堵、截力度,严惩造假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不给造假留下任何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 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上)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下)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芳,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J],教学与管理,2009(3).

[4] 彭建华,普通高考照顾加分政策问题思考[J],学术纵横, 2010(3)

2011四川高考加分政策 篇4

今年高考,四川仍是自主命题,并首次采用网上阅卷。日前,《四川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以下简称《实施规定》)已由省招考委审定,对今年高考的志愿填报、考试阅卷、招生录取、加分政策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去年相比,各项招生、录取政策差别不大,今年高考志愿仍实行网上填报、录取仍分6个批次。

关于加分

省三好加10分 省优秀学生加20分,全国奥赛一等奖加10分

加分政策历来最受关注。

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下同)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等奖者,可享受高考时加10分投档的照顾,获全国决赛二、三等奖及省赛区一等奖者加5分。

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一、二等奖者以及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加20分。

获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

县(市、区)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公民”考生加10分,市(州)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勇士”考生加15分,省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英雄”考生加20分;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其他突出事迹者,经省录取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可在20分以内加分。

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烈士子女加10分。

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者,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艺术体操(女)、武术、射击、射箭、举重、赛艇、皮划艇、摔跤、曲棍球、跆拳道、棒球、垒球、柔道、健美操、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27项运动中的任一项运动成绩在高中阶段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标准,经省统一测试或认定合格,可加20分。

考虑到四川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甘孜、阿坝、凉山3州,峨边、马边、米易、盐边、石棉、北川、平武、汉源、宝兴、兴文10县,仁和、金口河2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

攀枝花市东区、西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5分,其他院校加10分。古蔺、叙永、珙县、屏山、筠连5县的苗、彝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另外,上述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符合以下条件

报考省内院校可加分

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三等奖及省一等奖者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全国提名奖者加10分。

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的艺术尖子考生,经省统一测试,成绩达到优秀的加15分,良好的加10分,合格的加5分。

第一志愿(本科第一批为平行第一志愿的A志愿;不含征集志愿)报考我省地方属农、林院校(含由农、林院校合并而成的高校)农、林专业的考生可加10分。

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和攀枝花市东区、西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在我省地方属院校录取时加5分。

若考生可享受多项加、降分照顾政策,仅取其中分值最高的一项,不累加。省教育考试院表示,所有享受加分照顾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都将按程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未经公示的考生不能享受相关项目照顾政策。

关于评卷

网上阅卷 查分在6月28日前登记

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招的最大变化体现在评卷程序上,今年我省启动了网上阅卷改革(网上评卷规则详见4月23日成都商报03版)。对于网上评卷,需提醒考生们注意的是,答主观题时,答案不得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部分将无法被电脑存储、显示,一律无效。如需对答案进行修改,可用修改符号将该书写内容划去,然后在其上、下方写出新的答案,修改部分同样不能超出答题卡边框。禁止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改错,或用胶带纸扯欲修改的内容。

考生成绩由招生考试机构逐级通知到考生本人,不公布,不查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成绩有疑问需查分的考生,须于6月28日前到县(市、区)招办登记。查分结果由招生考试机构逐级通知考生本人。

关于志愿

普通考生看分填 艺体考生估分填

今年全省仍实行网上填志愿,高考志愿(不含艺术、体育类专业志愿)安排在通知考生成绩之后、6月30日前填报,其中提前批志愿在6月28日18∶00以前填报。

录取仍分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共6个批次。各批次预科志愿同批填报。对口招生的职教师资班志愿填在本科第二批栏内,高职班志愿填在本科第三批栏内。

提前批设置一个本科第一志愿、两个平行的本科第二志愿,一个专科志愿和一个预科志愿。港澳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两所港校今年仍参与全省统一录取,在提前批招生。

本科第一批仍实行平行志愿,该批次共设置五个平行的第一志愿,两个平行的预科志愿。第一志愿按从前至后的自然顺序分别赋代号A、B、C、D、E。

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均设置一个第一志愿、4个平行的第二志愿和第一、第二预科志愿;本科第二批和专科第一批各设置3个平行的藏文加试、彝文加试志愿。每个学校志愿(除预科志愿)内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配志愿。高中中专设两个学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内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调配志愿。

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志愿填报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时间安排在文化高考结束后,通知高考成绩之前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地招办安排。志愿分本科、专科两大批次。本科批次设置1个第一志愿,1个第二志愿,5个平行第三志愿。高职(专科)批次设置1个第一志愿,1个第二志愿,1个第三志愿,5个平行第四志愿。每个学校志愿(除平行志愿)内设置1个专业志愿和校内专业调配志愿。平行志愿只设学校志愿。

省教育考试院表示,艺术、体育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批次以外的普通高等学校及专业志愿,但每年都有考生误填了提前批志愿,这些都属无效志愿。

关于录取

已录取考生不得退档或换录

具体投档和录取程序、比例与去年相比并无变化,录取仍按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的批次顺序依次进行;上一批次录取结束后方可进行下一批次的录取。

每个批次未完成计划将采取公开征集的方式面向同批线上未被录取考生征集。为此,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考生们,在录取期间,应保持报名时所留电话的畅通。

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前,省录取场将进行一次模拟投档,设定合适的调档比例后,再向各高校正式投档,以尽可能减小考生退档的可能性。每个高校即使有退档的考生,也要对退档理由进行解释和说明,省录取场有权对退档考生提请高校“复议”。

录取结束后,通知书的领取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提醒考生们注意的是,录取通知书由录取学校负责寄送,考生不会产生费用,录取通知书中还包括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民办高校还须附加有关我省教育考试院出具的《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被民办高校录取的考生也要注意查询相关资料是否齐全,避免招生诈骗。

2014年河南高考加分政策 篇5

全省高招加分政策将从2014年起大幅调整。昨日,省招办公布了河南省高考加分项目调整办法,自2014年起,我省现行的13类高考加分项目中,9类加分项目加分幅度由原来最高20分“瘦身”为最高加10分。

奥赛获奖者最高加10分

按照原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奥赛获奖中学生高考可加20分,新政不但降低了加分幅度,还缩小了高考保送资格范围。

新政规定,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

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遴选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体育加分缩减为8项

按照原政策规定,我省符合条件的体育特长生高考可加分20分,新政则把加分标准调整为10分。同时,原政策规定的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考生专项测试项目由30项缩减为8项。

按照新政规定,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8项。

申请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资格的学生,须提供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推荐材料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和相关参赛证明材料。

省招办依据教育部制订的部分运动项目的省级统一测试标准,组织统一测试,通过测试达标且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退役士兵加分也有变化

评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是否具有保送资格按教育部规定执行。加分幅度比原有政策降10分。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应届毕业生,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加分幅度比原有政策降10分。

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投档。加分幅度比原有政策降5分。

按照规定,上述9类加分项目规定均不累加计算,即同时享受两种以上可加分项目的考生只按加分较多的一项计算,最多不超过10分。

特殊人群加分幅度不变

在新政大幅调整的基础,原有部分特殊人群加分标准保持不变。

包括:烈士子女;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向高校投档。

少数民族考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考生,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投档。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参加高考,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向高校投档。

今明两年不受新政影响

考虑到我省高中在校生的实际,上述调整政策将从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开始执行,今、明两年高招仍按原有政策执行,不受政策调整影响。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内容 篇6

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5分。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是指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此外,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高考有4个全国性加分项目,分别是是:烈士子女(1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10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20分)。

高考有2个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别是: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5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5分)。

高考加分政策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篇7

一项政策实施的正当性, 首先是基于特定的确定性基础, 而这种确定性一般被当作是成文法律所赋予的, 正如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 似乎就是有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平等权是十分重要的权利, 是公民人格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为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提供可能。受教育的歧视必然使公民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中, 使表面上向他敞开的机会失去意义, 也使社会的发展蒙受了损失。

但是, 这里说的平等权不是绝对平等, 而是相对平等。少数民族在我国属于弱势群体, 主要生活在偏远的地区, 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严重冲击。如果不给他们事实平等的机会, 他们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很不利。这样又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违反了宪法中民族平等的原则,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因此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考虑事实平等或者实质上的平等,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度的优惠是合理的。

2 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加分对象多, 随意性严重

从实行加分政策至今, 高考加分政策对象从工农类学生、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增加至现在的近200种。并且教育部对很多加分对象的范围界定不明。如对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者的评价, 存在主观性, 往往根据事件受关注的程度, 其评定结果将存在差异, 这也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2 加分政策在实践中发生偏离

由于地方录取名额有限, 目前实行的少数民族预科制更多的转变为服务于地方官员和社会精英阶层, 存在一定的走人情、拉关系、收取钱财等不良现象。另外, 除了预科班学生外, 随着经济的转型, 高等教育里的本科生学费也由免费制转向了收费制, 高额的高校收费等问题日益显露, 这就使众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陷入了上大学的经济困境。

2.3 少数民族加分对象划归不平等

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了发达地区, 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 与汉族考生无异, 但在高考中却同样享受到加分政策。另外, 不能获得加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家长们暗地里想办法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改头换面, 更改民族成分。这种权势潜规则导致了整个高考天平失衡, 甚至变相地导致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败坏。

3 对加分政策的措施改进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应在实现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 考虑由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所带来的教育上的差距, 要特别考虑到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以及人口较少民族的照顾, 对贫困偏远地区也应给予相对照顾。

3.2 明确加分范围

各省市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实施加分政策, 取消当地的“土政策”, 教育部直接参与各部门高考加分的认定过程, 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要细化加分项目, 明确加分额度并逐步减少加分分值, 缩小范围。对于照顾性加分对象, 应取消加分政策, 采取优先录取。对于鼓励性加分对象, 应适当减少加分分值。

3.3 明确加分对象, 控制加分人数

加分人数所占比例控制在5%以内。就照顾性加分而言, 加分对象可以保留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政策的施行, 必须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户口结合起来, 采用加分政策只适用于目前在聚居地居住人员及脱离少数民族聚居地5年以内人员。学校也应做好学生资料登记, 严格管理学生学籍档案。就鼓励性加分而言, 应取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

3.4 规范加分程序, 设立专门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考加分政策的程序正规化极为关键。全国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 应程序公开, 操作透明, 接受社会监督严防造假行为。要建立和完善规范与责任追究机制, 出台制度性的处罚措施。更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高考前后, 对拟加分人员名单应予以公示, 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3.5 制定严格的审核和惩罚制度

为了避免实践中因审核标准不统一而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和程序。符合高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考生, 要到户口所在地户籍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办理资格审核手续。对在享受高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取消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已被高校录取的, 一律取消学籍。

4 结语

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 篇8

高考的公平即意味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公平。然而,高考加分政策滋生的教育腐败,却使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一、高考加分作弊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6月27日报道,6月12日、13日。湖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举行。经调查发现。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参测100米跑的27名女生,没有一人能达到合格标准;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后来公示:报名参测考生3412人,实际报到参测2304人,合格人数829人。6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又报道。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1200名考生中,竟然有153人是有资格加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据调查发现,这些加分均违反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未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的测试、认定中审核过关。7月12日,又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件:福建一考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在高考中加分,将他几年前水中救人一事向当地公安机关申报见义勇为行为,因未获认定,便将当地公安局告上了法庭。而事件的缘起是福建省规定“见义勇为者及其子女高考可获加分”。《南方周末》8月3日报道。福建省漳州市市长亲自拍板,只要纳税300万元以上,其子女中考就可以加20分。8月7日,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果在澳门揭晓。据《人民日报》8月9日报道,有带队老师说:“创新大赛很难避免‘大手拉小手的情况出现。”一个例证是,许多课题后面,是非常成人化的研究内容,许多选题光是实验材料就相当昂贵,而实验设备更是很难找到。大多数孩子都有比较良好的家庭背景,很多人至少有一个家长从事高层次的科技研究工作。

“一位高三学生称,他们班能够得到高考加分的同学有20多个,高考一次能加20分。这些能够有加分资格的,‘有市三好学生干部的,有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获创造发明奖的,还有少数民族、华侨、牺牲警察的子女,爸爸妈妈是现役军人的,等等,而剩下的没有高考加分资格的,就叫‘裸考生。”(《中国青年报》2006-02-06)简言之,“裸考”就是什么加分项都没有的,仅仅凭考试成绩去考试。“裸考”是2006年出现的新名词。却也成为高考30年的关键词。关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弃留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议。2006年8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的建议》函,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对加分问题进行调研,会同相关部门对高考、中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关于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的建议》函中提到了这一政策的不足之处。他认为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分政策混乱。互相矛盾,上下不一。第二,高校操作不统一。第三,高考加分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其出台过程不透明,随意性大。我认为这是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腐败问题,还有以下几点因素值得考虑。

第一,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值。高考时,你会看到这样的壮观场面,“学生在考场考,家长在考场外面临心理的考验”,由此我们看到家长对高考抱有的期望。在中国。高考成为第一大考,对每个参加考试的人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大学毕业不再分配统管,用工制度转型、劳动力市场标准多元,学历和能力并重。“高考一大学一就业一好工作”的上升阶梯,不再明晰。这导致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是读书无用论,毕业等于失业的观点略有抬头。另一个就是更加刺激高考的竞争,学生不仅要上一本,还要上名牌学校,不仅要读本科,还要读研究生,越发希望凸现自己的优势,在千军万马中分出个高下。而目前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明显多于前者。高学历,似乎日益成为单位求贤的前提。农村的考生,指望着通过高考跳出乡村,城里的考生,期待着金榜题名后直接跨进通向白领之途……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高考加分政策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但是也正因如此,高考加分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土壤。“权分交易”和“钱分交易”让高考加分政策不再是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与补偿,而成为拥有“权”或“钱”者的交易对象。

第二,学校对高考的期望。新学期开学时,各高中学校门口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我校今年本科上线率……”各个学校为了争取优秀的生源,不得不通过提高自己的升学率来实现。甚至相关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作为考察学校成绩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学校把升学率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向教师分配任务,来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各个毕业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完成了学校的定额任务或者是超额完成任务的,学校还会对其进行奖励。这种升学率和业绩相挂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它助长了应试教育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为教育中的腐败提供了空间。学校关注上线率和升学率,但对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只要对学校实现这一目标有益,学校则不会管那么多。这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教师在高考加分这一事件上的权利,也为家长通过向教师行贿而达到为自己孩子加分目的提供了便捷之门,失去了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保障。

第三,高考加分本身的弊端,使得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权力寻租。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出于软化过于僵硬的“唯分数论”弊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招生公平。这种好政策之所以腐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加分制度本身的缺陷,即对“程序公正”的忽视,其操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比如,按加分政策,考生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就可享受加分优惠,而这一证书的发放权又在地方体育局,这种情况下,体育部门不在利益驱动下滥发证书是很难保证的。而一些软性的规定更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仅看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几条加分政策,其中4项有2项是涉及“思想品德”的,这类软性的东西在平时操作中,非常容易被人为操纵。

三、遏制高考加分中的腐败

第一,教育部应该规范各地加分的政策,尽可能地有个统一的标准,要让没有加分条件的普通考生心服口服;高考加分政策国家每年都会出台新的统一规定,目前,全国高考加分政策共有两大类:一是照顾性加分,例如对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加分等;二是鼓励性加分。鼓励性加分的种类繁多,如纳税大户的子弟、高校本校教职工子弟、博士子女、见义勇为者子女加分等等。加分类型之多,让高考加分呈现出一片混乱。结果是,弄虚作假,腐败公行。目前高考加分政策混乱的主要表现是:互相矛盾,上下不一,比如对某项全国性竞赛,有的省规定前八名可加分,另一些省则规定只有前三名才能加分;除教育部规定的加分外,每个省还可规定本地区的政策性加分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将审批权集中在教育部,也就是说最后的关口应该由教育部来把守。公正,就是在高考加分运作的过程中,不遗漏一个可以加分的对象。也不因为种种理由为各种不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加分,尤其要避免对社会的优势群体进行加分,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第二,自上至下,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像设立举报电话、成立督察小组等,督促各地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公开、公正,违反规定者给以曝光,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加分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并没有通过出台公共政策所必须经历的程序,如征求社会民意、举行听证会等,而是直接由某些部门根据部门利益出台政策,这样做是否合理。因此,如何“推进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保证制度落实的正当程序,加强操作过程的监督和透明,以实现目标公正和程序公平的有机结合”。日益成为关心高考公平的社会大众的诉求。在高考前后,对拟加分人员在各种场合予以公示,如当地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当地教育网络、政府网络等等,做到程序规范化,运作透明化。

第三。我们要把素质教育坚持到底,改变家长对“高考改变命运”的高期望及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的问题。在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在“择校热”的背景下,“减负”和素质教育都只能是一种口号。在激烈的竞争中,家长、学校、教师都把学生当成了实现自己心中目标的工具,功利化的思想使学生不得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

而高考加分中的作弊行为更可能使学生过早形成对社会的片面认识和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不利影响。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生活。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育从业者要想教会学生公平、公正,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公平、公正。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业绩的考察实行多元化,不能仅看升学率,而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走极端化,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贻误了学生的前途。

上海高考加分政策 篇9

上海市教委昨天公布的《20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透露,根据教育部等5部委有关文件,本市将认真梳理和科学调整后的高考加分项目,今年上半年适时向社会公布并予以说明。

今年,本市将研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中的运用办法,出台相应政策,为在部分高校招生中的`推行运用做好准备工作和社会宣传。同时,还将继续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实施“深化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继续实施并扩大专科层次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并继续支持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招生改革,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就业和继续教育体制。

(

上海高考加分政策 篇10

一、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二、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

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

2、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三、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

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

注:该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招生录取。

四、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应优先录取

1、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

2、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和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

3、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

4、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军人的子女

5、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

6、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

7、在航天或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

五、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

2、残疾人民警察

3、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的5A级青年志愿者

六、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

七、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

注:同时符合多项高考加分条件的考生,不作累计加分,只取最高一项分值作为考生附加分投档。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招生项目。

2022高考加分审核要求

1.烈士子女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提交立功通令、证书,以及档案内复印出来的奖励卡片(三样缺一不可),由市高招办与相关单位确认。

3.归侨、华侨子女和归侨子女由考生学籍所在区侨办出具身份确认书。

4.台湾省籍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审核。

5.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6.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教委等相关委办局和考试院共同核准。

7.相关军人子女由考生家长所在大战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汇总审核后报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审批汇总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

8.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以部队颁发的士兵退出现役的证件为准,由区高招办负责审核。

9.残疾人民警察须在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

10.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以市教委下发名单为准。

11.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户籍信息为准。

12.5A级青年志愿者由相关共青团组织审核确认。

高考加分项具体要求

一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各省(区、市)要按照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注重结合本地区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对超出教育部规定范围和分值的项目,要酌情调减。特别要向当地考生及其家长解释清楚清理和调减原因,争取广泛理解和认可。

上一篇:农忙确保施工措施下一篇:宋人小品画艺术解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