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

2024-05-19

高考加分政策(精选12篇)

高考加分政策 篇1

高考加分政策作为我国高考政策有机组成部分, 目的为了体现人才选拔机制更加公平与合理,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是对单一分数考核的修正而设置的一项政策, 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不足, 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作为高考加分政策中一项重要内容, 期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加分造假、徇私舞弊、违规招生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2014年9月, 国务院颁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针对在考试中加分造假、违规招生时有发生的现象, 国家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2016年3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河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再次强调, 明年将取消现有高考中四分之三左右的加分政策, 其中包括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等。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为何被取消?这其中暴露出哪些问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考试之间存在着何种关联?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能起到什么影响?诸多问题值得深究。

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追溯

1.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释义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隶属于高考加分政策, 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针对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针对拥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经过专业部门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1]。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考试制度。

1.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属于鼓励性加分范畴, 它的发展与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是伴随高考加分政策的稳固实施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高考改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起源与确立、常态发展、非常态发展、调整与取消阶段。

1.2.1 起源与确立阶段 (1978年-1986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家加大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 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2]。随之在1983年规定, 高中阶段获地区级体育竞赛单项前5名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 可上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 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作为一项明文规定的形式正式登上了高考的历史舞台。可见, 国家对特定历史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1.2.2 常态发展阶段 (1987年-2004年)

1987年4月, 国家教委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其中第36条规定: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总分低于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20分以内, 可提供档案, 由学校审查择优录取。并对参加的赛事级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指出获得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前6名、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 且报考当年通过省招委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可享受加分。加之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奠定了基础。从此,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随后的几年里虽然对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做了较大调整, 但此阶段基本上延续了1987年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 属于体育加分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1.2.3 非常态发展阶段 (2004年-2010年)

2004年教育部废止了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同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同时, 全国高校已开始自主招生, 导致地方性招生的自由空间加大, 无形中标志教育部将制定高考体育加分攻策的权利下放到地方。以致于连续出现:2004年西安高考体育加分造假、2006年湖南高考体育加分造假、浙江高考体育加分2007-2009连续三年造假、2010年厦门马拉松高中生作弊等现象的发生。这种“病变”的情况的发生无疑是“钻空子”, 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红线”。此阶段正是缘于教育部权利的下放, 加之全国高考试卷变为地方性出题, 然而地方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 为提高升学率, 导致后期各省、地区的体育加分项目无调控、无标准、无理性的逐年增加, 使更多的考生从中“获益”, 最终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异化为金钱、权力腐败的加分政策。此阶段加分政策没能正常发展, 属于“畸变”阶段。

1.2.4 调整与取消阶段 (2010年-2014年)

2010年底,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 “瘦身”后的高考体育加分项目变为足、篮、排、田径等8个项目, 各省市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不超过2个项目, 《通知》规定自2014年高考实行。然而, 可悲的是2014年7月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的考生被报道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一次次的屡禁不止的造假作弊现象导致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向末路。2014年12月, 教育部网络公布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对在2015年前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 进行严格审查, 严控加分分值。致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穷途末路, 从此淡出了高考的舞台。

1.3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特点分析

1.3.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包含两方面含义:政策本身的相对公平性和政策实施的不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起初是为了照顾具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增加一条“保险”条件;另一方面是想让“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向着“多元化”考试的一种尝试。在同等条件下, 具备体育优势条件的考试能够享受“特殊照顾”, 体现应试教育的“公平性”。然而,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监管力度及缺乏法制制约, 随之出现众多的“暗箱操作”事件打破了同等条件下的平衡原则。就像老子说道:“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损人不足以奉有余”。

1.3.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不统一性

(注:表1, 表2源自中国教育考试网)

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两方面均不统一。由表1和表2可知, 2014年全国各省市国内外重大赛事前六名和获得国家级二级运动员的各省的考生在加分分值就很大区别, 分值为从0-20分不等, 陕西无分值而是以优先录取替代, 这对于各地区考生而言不公平。由表3可知, 高考体育加分的项目亦是从1983年后成“突变式”增长, 在2004年达到峰值, 有的省份甚至多达32项, 如果监管不严则容易出现腐败、作弊或造假问题;2010年教育部对体育加分项目总量进行了调整, 规定加分项目为“8+2”;2014年9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加分项目逐渐增多到缩水直至最后取消的背后, 隐藏着诸多腐败、作弊及造假问题等暗箱操作现象。

1.4 取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原因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初衷是为鼓励学生强身健体,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一些地方数十年实施的过程中, 结果主导制被异化成了敛财工具, 成了部分学生投机的腐败温床, 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 才导致了政策的大变革而被取消。仔细推敲发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过程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 政策的制定缺少相应的法治约束、项目设置缺少硬性规定。导致下属部门作假、舞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致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次, 在实施过程中, 体育局和招生办对加分项目审核不严谨, 监管不到位, 导致测试教师“生杀权”过大, 复测过程走过场, 甚至出现“量身定制”改成绩现象。如辽宁省2014年高考体育加分复测标准, 其中女子跳高标准由国家体育局在2010年颁布了最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规定女子二级运动员跳高标准为1.56m, 降低为1.45m。诸如此举还谈何公平?此外, 高考本身也不是绝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 再到今天的“一考定终身”, 为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失衡”埋下了隐患。

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政策的解析

2.1 高校体育单招释义

高校体育单招指国家针对各类高等学院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 考试内容为:文化考试和体育加试两个部分, 文化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加试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 单独划线, 单独录取, 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待遇相同。报名时间根据各省高考报考时间差异不同, 各高校报名现场确认时间一般为3月初, 体育加试的考试时间一般为五月初考试, 与高考不冲突。体育单考单招考试时高等院校统招的一部分, 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高考。

2.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已被取消, 而高校体育单招考试政策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后, 对于没有高考或即将高考的学生 (获得二级或以上运动员称号) , 可报名参加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

调查发现, 体育单招政策和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以体育特长为主, 受测者的运动成绩的优劣占主导;后者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 运动特长只是一个辅助加分手段。但两者都存在各地区体育成绩测试过程中的考试监测问题:无论运动成绩为主为辅, 体育成绩的测试都在各地方招生高校内部进行, 由各高校内相关体育教师进行测试, 那么其测试者主导性作用依然很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正是缘于在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力, 测试空间的封闭和不透明性造成不公平而被取消。那么高校自主招生 (体育特长生单招) 考试过程中, 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监管不到位可能。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 可谓“万物皆各有藕, 藕中又自有藕”, 是高考的联系和区别的两个方面。体育单招也应针对加强评价监测, 完善考试制度, 建立考试实施过程中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 以免赴高考体育加分后尘。

3 相关体育政策的解析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文中指出, 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14]。《若干意见》中强调“促进青少年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这表现出对如今学校体育工作的严峻现状的“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针对的是一少部分有体育特长学生群体, 现如今《若干意见》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特长且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运动水平。

2016年4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意见》第十四条指出, 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 (区、市) , 在高校招生录取时, 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13]。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则是在考虑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体育特长”获取一定的砝码而得到理想院校的录取。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录取时通常都会考虑到学生的体育特长方面, 并重金鼓励他们去参加体育赛事。由此可见, 国家借助“高考升学”的平台来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若干意见》和《意见》中均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和支持, 强调“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是升学时一个可综合评价的优势指标。虽然,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了, 但可看出国家要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指明了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体育政策的颁发, 是取消高考体育加分后将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位的重磅出击。

4 结语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高考的历史舞台活跃了30多年, 经历了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全国地方性自主考试三个“分水岭”, 可谓高招考试制度历史上的一次革新, 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 导致后期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期间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 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测试阶段的监管懈怠性, 成了敛财工具, 损害了考生的利益。高考体育加分的取消为高校体育单招敲响了警钟。高考体育加分将学校体育工作推到了教育边缘, 《若干意见》和《意见》的颁布, 重新理顺了现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将体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源, 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为切入点, 针对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的特点、取消的缘由, 并结合相关体育政策及当今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解析。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被异化成为敛财工具, 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取消敲响了体育单招考试的警钟,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育人本源, 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产生积极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考,体育加分,体育单招,学校体育

高考加分政策 篇2

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简明表

加分适用范围

 

现行加分项目

 

现行加分分值

 

过渡期的加分分值

(三统一/非三统一)

 

2023年及以后的加分分值

 

   

2022年

 

全国性加分项目

 

烈士子女考生

 

20

 

20

 

20

 

20

 

20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考生

 

20

 

20

 

20

 

20

 

20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考生

 

10

 

10

 

10

 

10

 

10

 

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

 

10

 

10

 

10

 

10

 

7

 

少数民族考生

 

除“5市城区”以外的“10个世居少数民族”考生

 

20

 

20/15

 

20/10

 

20/7

 

15

 

“28个自治县、山区县和边境县”的少数民族考生

 

“22个山区县”的少数民族考生

 

10

 

10/7

 

10/7

 

10/7

 

7

 

除“28个自治县、山区县和边境县”“22个山区县”“5市城区”以外的少数民族考生

 

7

 

7/5

 

7/5

 

7/5

 

5

 

“5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5

 

5

 

5

 

5

 

3

 

地方性加分项目

 

农村户籍的独生子女户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

 

10

 

10

 

7

 

7

 

7

 

山区、边境县考生

 

“28个自治县、山区县和边境县”考生

 

8个边境县考生

 

20

 

15/10

 

15/7

 

15/5

 

15

 

自治县、山区县考生

 

20

 

15/10

 

15/7

 

15/5

 

0

 

“22个山区县”和防城港市港口区考生

 

10

 

7/5

 

7/5

 

7/5

 

0

 

备注:1. 2023年及以后,少数民族考生不符合“三统一”条件,中学阶段户籍、高中阶段学籍和实际就读地都在我区的,按考生户籍地、学籍地和实际就读地相应加分项目的最低分值加分,最高不超过7分;其他户籍在我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3分。边境县考生不符合“三统一”条件,中学阶段户籍、高中阶段学籍和实际就读地都在8个边境县的加5分。

2.“5市城区”包括: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的城区。

3.“28个自治县、山区县和边境县”包括:融水、三江、龙胜、恭城、隆林、富川、罗城、环江、巴马、都安、大化、金秀、资源、凌云、西林、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靖西、那坡、凭祥、大新、宁明、龙州、德保、扶绥、崇左市江州区、天等、上思。

4.“22个山区县”包括:融安、灌阳、蒙山、百色市右江区、百色市田阳区、田东、平果、乐业、田林、昭平、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市宜州区、南丹、天峨、凤山、东兰、忻城、象州、武宣、上林、隆安、马山。

5.“8个边境县”包括: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靖西、那坡、凭祥、大新、宁明、龙州。

返回目录

高考保留加分的项目:

1.烈士子女加分

2.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加分

4.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加分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分

6.山区、边境县考生加分

7.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加分

返回目录

高考取消加分的项目:

1.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加分

2.体育特长生加分

3.科技竞赛获奖者加分

对1月1日前已获得上述3项有关奖项、名次、称号的学生,在政策过渡期间(至20高考),按照广西原有规定审核加分资格,加分分值为5分。

4.留学回国人员的随归子女考生加分

返回目录

广西体育高考新政策

一、体操专项考试增设选考科目,新增啦啦操和街舞科目,与原单杠科目一同作为“三选一”选考科目,考生在自由体操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再从单杠、啦啦操和街舞三个科目中选择一科参加考试。

二、游泳专项考试只开设50米测试科目,泳姿从自由泳、仰泳、蛙泳或者蝶泳中任选一种。取消原任选一个单项(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100米蛙泳、100米蝶泳四选一)作为必考科目以及任选一个组合游(蛙泳+自由泳组合泳:100米,仰泳+自由泳组合泳:100米,蛙泳+仰泳组合泳:100米,三选一)作为选考科目的考试科目组合。

三、不再开设举重专项考试。

四、修订了体操和游泳专项考试动作技术要领以及考评标准。

北京或调整高考加分政策 篇3

据了解,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原因之一,与2010年北京市将首次进行高考统招有关。由于首次尝试高考统招方式,专科只看语、数、外3科成绩,理综、文综的成绩将不计入总成绩,因此专科满分就是450分,比本科高考满分750分少了300分。在专科满分降低的基础上,若按原有的加分政策,那么10分甚至20分的加分,在专科考分中所占的权重,无疑将大大增加,而这可能加剧高考加分所引发的不公平现象。

基于此,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向学校征求有关高考加分调整的意见,在征求意见中提出,将适当降低专科考生的加分分值,但是否一定是“砍一半”,目前尚无定论。

高考加分政策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也得到普及。作为人口大国, 中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一直备受瞩目。近几年来, 随着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考生是否应该在高考录取中受到照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应该延续下去, 它对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是一种补偿, 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他们在全国高考的巨大竞争下同教育条件优越的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考生保持竞争力,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 这项政策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二、华东地区2002-2012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什么样的少数民族考生能受照顾?加分幅度多少适宜?针对这些疑问, 现整理出华东地区各省 (市) 近10年来民族政策的规定, 如下表:

注: (1) 上表注释内容:宁德市、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晋安区的北峰山区 (日溪乡、宦溪镇) 、漳浦县湖西乡、赤岭乡, 龙海市隆教乡, 永安市青水乡, 上杭县官庄乡、庐丰乡, 宁化县治平乡的畲族考生;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百崎乡的回族考生;华安县高山族聚居点的高山族考生;生活在高山 (享受高山补贴) 、海岛 (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 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报考我省省属高等专科学校民族班的少数民族考生。

(2) 上表中, 福建省少数民族加分高考照顾性政策适用于全部招生院校, 在闽招生院校中无此项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 华东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从照顾条件, 照顾方式上来看存在差异。2002年至2012年, 就照顾对象条件来看, 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只要是少数民族考生即可有条件享受照顾性政策, 而其他两个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加以限制;照顾方式来看, 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为加分投档, 福建省、上海市为在总成绩上加分, 山东省委在院校调档分数线10分以内的可以向学校投档, 由学校录取。不管是以何种方式, 各地区照顾幅度相差较大, 3分到20分不等。

三、对现有华东地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反思

民族考生在教育体系中是一直受到照顾的群体。上世纪, 少数民族因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等不利的教育环境受到国家的格外照顾。但进入新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和汉族考生接受同等的教育。同时, 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资, 在教育设备、师资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仅根据户籍是少数民族就加以照顾难免有失公平。

总体而言, 少数民族地区在各方面发展上仍与汉族地区有较大差距, 且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人平等还不可能实现, 该项政策的正当性仍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但在当今, 对民族考生的照顾必须限定条件。比如福建省已经规定必须是生活在高山 (享受高山补贴) 、海岛 (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 及特定的艰苦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才可以享受照顾政策。因此, 未来少数民族学生应至少满足少数民族户籍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两项条件才能在高考中加分。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 .

[2]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

[3]向莉娟, 孟立军.教育公平视阈下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第21卷第6期.

[4]盛铭.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视角看高考加分政策[J].大学 (学术版) .2012年第12期.

[5]崔华华, 方美.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0年第三期.

高考加分政策有哪些 篇5

1、自主招生加分。

2、高考特长生就是指艺术和体育的特长生,艺术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不同的学校对体育学生所属项目的要求不同,具体哪类体育特长生可以报考哪些院校,可以参考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

3、不过报考体育特长生一般都要求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或更高的证书,报考艺术特长生需要到清华大学参加考核,并获得一级证书,然后就基本可以凭这个证书报考其它任何学校的艺术特长生了,报考体育特长生需要到所报考的学校参加相关的体育测试。

4、奥数加分

5、艺术特长生加分(声乐、乐器、美术等),少数民族各地加分不等,自主招生和艺术特长生是需要参加考试合格才加分的,但加分数多少不等,要看你打分多少、够哪个级别,多则加六七十分,少则加五分,加分规则详见各校招生章程,而不能看简章。少数民族预科生加分更多了,见义勇为的也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

6、通常情况下特长生可以加10~20分。

2018年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高考优录加分政策

教育部发布《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规定明确,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有以上情形之一的考生,省级招委会可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此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分值不得超过10分。

高考加分项目

有哪些一、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5分

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下列称号、奖励、名次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

(1)省级优秀学生;

(2)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3)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

(4)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

(5)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

(6)获得省级招委会确定的统测项目范围内的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由生源所在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5分。

二、降分录取不得超过20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降低分数要求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3)烈士子女。

另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

高考加分政策 篇6

【关键词】体育与艺术 高考学科 加分 政策改革

湖南省体育与艺术学科在2010年的高考加分政策中出现了变化:外省院校招收艺术专业(本科)的特长生文化分从二本线的60%上升至65%,而且该省决定以后将逐年提高文化分数要求,省级体育竞赛的优胜加分比例也会逐渐下调;2011年取消2010年的文化分二本线上调,但是针对竞赛类加分增强了约束条件,普遍下调。由此可见在政策改革过程中当前加分的公平性问题已然备受关注。

一、体育与艺术学科高考加分政策存在问题探析

(一)体育与艺术学科高考加分政策背景

针对特长生实施加分政策,本来是为着对教育公平的维护,进而弥补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机制出现某些不足而存在的。一般来说特长生所指代的是体育生或是艺术生(舞蹈、美术、音乐等),若是参加高考的特长生在校期间各项技能表现突出,获得多种省级、国家级的比赛奖项,同时也通过了专业部分的考试,那么在高考成绩方面会给予加分,相当于国家对该类学生素质方面的补偿,满足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愿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特长生在文化知识方面成绩较差的缺陷,让他们能够在理想的院校中继续深造自身的技术特长。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在各地高考加分情况中颇有发生,从而也致使人们对加分是否“公平”的看法产生怀疑,出现了信任危机。

(二)湖南省体育与艺术学科高考加分存在问题

有关加分政策公平性的论争,就湖南省的实际情况而言,加分对象多且涉及面较广是问题之一,无法真正的表现出体育与艺术的特长水平所在,就湖南省内部的高考现状,每年加分人数高达上千人;而且在加分政策的定位上也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加分是在为特长生争取更多的机会,不是单纯为了照顾弱者而给予嘉奖,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使得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当前在高考加分领域仍有加分政策混乱的局面存在,譬如湖南省内部2010年自行发布政策,而后2011年取消,前后施行不到1年时间,互相矛盾;而且政策出台过程中没能较好的根据自己省内的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随意性较大,这样就会产生很多有违公平的后果。再者于加分办理程序过程中,滋生了腐败的现象,获奖证书或是各类证明间接为利益链的生存提供了营养。对于加分制度如何进行设计才能够严密且公平,对于权力的制约及监督何时才能够落实到位,运作过程何时才能够透明且公开,这一系列的关乎加分政策公平性问题改革不得不将我们推向了现实的思考中。

二、思考体育与艺术学科高考加分的政策改革要点

(一)体育与艺术学科高考加分的政改必要性

当前高考机制中存在较多的加分政策漏洞,使较多的漏网之鱼破坏了国家选拔人才机制的传统,加分政策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那本身就是体现公平竞争的存在,但是若是坏了加分的规矩,或是就其间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必定会破坏公平性的协调存在,因此对加分政策实施改革有绝对的必要性。旨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在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也能够较为全面的实现教育公平。针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收获新生的希望所在;针对学校而言,也能够为自身扩大学校名气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奠定基础;针对社会而言,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利益最大化发展和和谐进步。

(二)加分政策改革要点集思

首先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各省地区的高考加分政策的规范,现行教育部所规定的能够在高考中给予加分项目有14类,但在各地林林总总已然超过200种,所以应当将权力回收,就是将制定政策和监督的权力全部回收至国家主体,即教育部直属管理部分,使得各省地区没有随意加分的可能,这是公平性的基础,其次针对具体类别的加分情况,需要细化到级别、项目、组别等多次进行审核,对加分项目举行多次的论证和研讨,若是在意见和标准上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则需要将无法达标的项目果断取消,严加控制程序操作。

其次需要对加分的政策实施细化,从内部解决问题的矛盾所在。针对不同学科、类别、性质的竞赛及对象,加分方法的实施应该有所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运动员也亦存在区别,竞赛成绩的好坏、次数的多少等都是区别的指标之一,注意设立附加的条件,使得加分呈现出合理和公平。

然后必须强化对加分政策信息的公开和积极推进社会监督,必须严格实施“阳光工程”,使得信息透明化发展,同时要面向全社会对招生办法进行公开,对程序和结果也要透过多种途径进行开放,让社会群体自由的监督,没有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存在,让弄虚作假的行为接受社会群体的批判和严惩。

最后是让录取高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有权利对加分进行认可,使得多元评价系统的高校能够自主对加分权利进行验证,方便各大高校能够不断结合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优秀人才。

三、结语

加分政策无时不刻在反映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在反映着学生、学校及社会对公平公正的需求,唯有更好地推进政策改革,才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与艺术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胜标.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崔焦颅,方惠美.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1):13-15.

高考加分政策 篇7

北京教育考试院出台了《北京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确定2011年高考加分政策。可以享受20分加分考生:高中阶段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获得者;高中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获得北京市体育竞赛优胜或国家二级运动员 (含) 以上称号并通过北京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等11类。可以享受10分加分考生:归侨 (华侨) 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高中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等7类。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会继续调减高考加分项目和范围, 要降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教育的功利性, 让加分政策更公平公正合理。

高考加分政策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篇8

一项政策实施的正当性, 首先是基于特定的确定性基础, 而这种确定性一般被当作是成文法律所赋予的, 正如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 似乎就是有关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平等权是十分重要的权利, 是公民人格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为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提供可能。受教育的歧视必然使公民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中, 使表面上向他敞开的机会失去意义, 也使社会的发展蒙受了损失。

但是, 这里说的平等权不是绝对平等, 而是相对平等。少数民族在我国属于弱势群体, 主要生活在偏远的地区, 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严重冲击。如果不给他们事实平等的机会, 他们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很不利。这样又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违反了宪法中民族平等的原则,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因此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考虑事实平等或者实质上的平等,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度的优惠是合理的。

2 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加分对象多, 随意性严重

从实行加分政策至今, 高考加分政策对象从工农类学生、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增加至现在的近200种。并且教育部对很多加分对象的范围界定不明。如对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者的评价, 存在主观性, 往往根据事件受关注的程度, 其评定结果将存在差异, 这也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2 加分政策在实践中发生偏离

由于地方录取名额有限, 目前实行的少数民族预科制更多的转变为服务于地方官员和社会精英阶层, 存在一定的走人情、拉关系、收取钱财等不良现象。另外, 除了预科班学生外, 随着经济的转型, 高等教育里的本科生学费也由免费制转向了收费制, 高额的高校收费等问题日益显露, 这就使众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陷入了上大学的经济困境。

2.3 少数民族加分对象划归不平等

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了发达地区, 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 与汉族考生无异, 但在高考中却同样享受到加分政策。另外, 不能获得加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家长们暗地里想办法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改头换面, 更改民族成分。这种权势潜规则导致了整个高考天平失衡, 甚至变相地导致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败坏。

3 对加分政策的措施改进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应在实现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 考虑由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所带来的教育上的差距, 要特别考虑到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以及人口较少民族的照顾, 对贫困偏远地区也应给予相对照顾。

3.2 明确加分范围

各省市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实施加分政策, 取消当地的“土政策”, 教育部直接参与各部门高考加分的认定过程, 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要细化加分项目, 明确加分额度并逐步减少加分分值, 缩小范围。对于照顾性加分对象, 应取消加分政策, 采取优先录取。对于鼓励性加分对象, 应适当减少加分分值。

3.3 明确加分对象, 控制加分人数

加分人数所占比例控制在5%以内。就照顾性加分而言, 加分对象可以保留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政策的施行, 必须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户口结合起来, 采用加分政策只适用于目前在聚居地居住人员及脱离少数民族聚居地5年以内人员。学校也应做好学生资料登记, 严格管理学生学籍档案。就鼓励性加分而言, 应取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

3.4 规范加分程序, 设立专门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考加分政策的程序正规化极为关键。全国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 应程序公开, 操作透明, 接受社会监督严防造假行为。要建立和完善规范与责任追究机制, 出台制度性的处罚措施。更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高考前后, 对拟加分人员名单应予以公示, 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3.5 制定严格的审核和惩罚制度

为了避免实践中因审核标准不统一而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和程序。符合高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考生, 要到户口所在地户籍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办理资格审核手续。对在享受高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取消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已被高校录取的, 一律取消学籍。

4 结语

高考加分政策 篇9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地区性差异

多年来, 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规定中, 罗列了高考加分对象的范围以及加分的范围, 但对同一加分对象的加分幅度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自2000年以来,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 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下放到各省, 各省可根据各自情况, 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明细。此外, 根据规定, 各省的招生委员会还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据统计, 2010年, 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 但累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仅200种。[2]例如, 河北省2010年的高考加分政策中规定, 被河北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加20分;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加10分;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初检合格学员加10分。高考加分政策制定权的下放导致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性雪上加霜。[3]

高考加分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政策, 其初衷是对特殊群体原有入学机会实质不公平的一种补偿。但各地不同的加分政策, 已有悖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4]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本身就不均衡, 甚至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就远超过一个省或自治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本身就造成地区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高考加分政策, 会使得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公平。因此, 既然是高考是全国统一的高考, 也应该施行统一的加分政策。

二、城乡差异导致高考加分政策不能有效实施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城乡差距加大, 特别是家庭投入教育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高考加分政策实施更多地向家庭收入好的家庭倾斜。这在高考加分政策中也是如此。

据统计,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新增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重点大学, 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城乡结构上并无明显变化, 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下降的现象。而高考加分政策这一影响着高等教育“起点均等”的公共政策, 同样也在社会阶层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以教育部出台的2010年高考加分政策为例, 在增加20分投档的项目中, 主要加分对象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 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以及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等。

众所周知, 要想参加高考加分政策中提到的这些竞赛, 学生家长必然要承担巨额的培训费和参赛费。因此, 这些政策显然对城市学生相对有利, 而农村学生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原因有二:第一, 从经济、文化、职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城市学生父母的社会阶层往往高于农村学生, 一般来说, 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对孩子的期望较高, 更希望孩子获得更高的学历, 同时, 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教育信息也比较丰富, 有较强的经济能力以承受获得高考加分资格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第二, 与农村学生相比, 城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更高, 占有的教育资源更为优质, 很多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以帮助学生在这些与高考加分相关的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农村学生则很难有机会参加这种系统、专业的培训。上述两点导致了农村学生在某些加分项目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考加分政策的社会阶层差异, 即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

三、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不公平

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为了补偿少数民族考生教育资源占有上的不足, 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自1950年开始, 教育部就规定在高考中给予少数民族考生一定的优惠政策。从2010年各地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来看,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如下:一是各省对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照顾形式不一, 主要包括加分 (降分) 投档、同等条件优先录取以及单独划线单独录取三种形式。二是各省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 (降分) 幅度不一, 加分 (降分) 幅度为5~20分不等。有些地区笼统地规定少数民族的加分幅度, 如北京市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投档, 而有些地区则是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发展水平分区域来划分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幅度, 如四川省规定三州、十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 (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 以下简称本一院校) 加25分, 其他院校加50分, 其汉族考生, 本一院校加10分, 其他院校加25分;攀枝花市东区、西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本一院校加10分, 其他院校加25分, 其汉族考生, 本一院校加5分, 其他院校加10分。而散居在这些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考生则只享受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政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许多地区仍然单纯地依据民族身份决定考生能否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频繁的人口迁移, 少数民族内部的成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散居或聚居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同当地的汉族学生一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环境、教育背景甚至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汉族学生, 他们的民族身份不会使其在高考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却还是能够获得一定的高考加分, 这实质上是与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不相符的, 实际上也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二是对于少数民族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查问题。2009年, 重庆包括高考文科状元在内的31名学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轰动一时, 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民族身份的审查不严格、程序不规范, 更改民族身份以便在高考中获得加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提醒我们, 需要对少数民族身份的科学界定, 让真正的少数民族考生能够获得加分的优惠, 同时,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审查与监督要严格和透明, 否则让部分权贵者利用该政策的漏洞伤害了少数民族考生的权利。

总之, 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是促进高考公平的手段, 而不应该成为加剧“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之一, 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绝不能违背其实质, 即对特殊群体原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质不公平的一种补偿。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5 (4) :79.

[2]朱治华.高考加分奖励性项目将渐减[N].法制晚报, 2010-04-26.

[3]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2010年河北省高考加分政策[DB/OL].http://gaokao.eol.cn/hebei_5668/20100308/t20100308_455094.shtml, 2010-03-19.

高考加分政策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族,高考加分政策,教育平等

一、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发展历史

我国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自新中国建立之初延续至今。1950年5月, 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提出兄弟民族学生“考试成绩虽稍差, 得从宽录取”。[1]此后1951年、1953年的高校招生中均强调了类似规定。1953至1961期间, 提法为“同等成绩、优先录取”。1962年8月, 教育部与中央民委《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中, 提出“可以给予更多的照顾”。[2]恢复高考后, 教育部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少数民族考生, 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 可适当放宽”。[3]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 较详细的规定了对不同类别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 提出“适当降低分数, 择优录取”。近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 更加明确和详细地规定了不同情况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和照顾办法, 且加分一般不得超过20分。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

(一) 法律依据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施行是存在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法》第8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第9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第7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 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1条也规定了“各类高等学校面向民族自治地方招生时, 招生比例按规模同比增长并适当倾斜。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 在录取时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加分或者降分的办法, 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 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从上述的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以保护少数民族考生平等的受教育权, 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为目标的国家教育政策。

(二) 历史依据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施行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建国初期,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限制了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而在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教育倾斜政策正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有利于其培养高等教育人才, 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二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 民族平等是我们在宪法中确立的基本准则。然而, 现在因为一些原因的限制,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柏拉图曾经说过:“对一切人不加区分的平等即是不平等。”因此, 基于受教育权平等的原则, 我国决定在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求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战”后,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曾提出两条正义原则, 第一条为平等和自由原则, 规定和保障了公民所享有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第二条为差别原则, 强调补偿和博爱。[4]差别原则体现为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即有差别原则的体现。

三、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施行现状分析

(一) 我国现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规定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 由各省教育部分别按照当地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符合当地的加分政策, 因此各省的加分政策都不尽相同。

以2012年高考为例, 2012年黑龙江省属高等院校招生时, 对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达斡尔、蒙古、锡伯、俄罗斯族考生或者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数民族考生, 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 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其他少数民族考生, 在所报黑龙江省属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降低5分投档, 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辽宁省规定自2012年起散住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在同等条件优先录取。安徽省规定自2012年起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投档。河北省规定自2012年起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北京市规定2014年起“少数民族考生”由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5分投档。山东省规定自2014年起,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 可以向高校投档, 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广西规定自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 (除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的城区外) , 对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 总分降低20分。内蒙古规定自2014年起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 如符合多项增加或者降低分数投档的情形, 可取其最高的一项分值与少数民族高考政策性加分累计加分, 累加后的高考加分不得超过30分。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不得累计加分且分值不得超过20分, 因此, 超过20分的高考加分只能算作地方性加分, 由高校决定, 但区内高校必须执行。新疆规定自2012年高考加分政策为民考汉考生按汉语言各层次、科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执行。“双民”考生增加40分投档, “单民”考生增加10分投档, 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回族考生录取时增加10分投档, 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加分政策均有不同, 有些地区的加分政策同其他地区相类似, 论述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笔者仅选取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加分政策进行了阐述。

(二)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施行60多年来, 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及施行的合理性。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已不全然适用, 出现了政策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平等, 然而, 政策在现今的施行过程中, 却导致了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的发生。

1.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根据我国的现存国情, 在民族大融合的当代, 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的居民并不全然是少数民族人民, 也有部分是汉族人民。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的水平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是相同的。可以说, 除了民族性质的区别外, 他们之间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普通的汉族地区。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同普通的汉族聚居区的考生相比, 学习能力和水平可能要弱很多。然而, 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只是规定了对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 却没有对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这类汉族考生适用照顾性规定, 也就是说,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既无法同普通的汉族考生竞争, 也无法同其所在区域的少数民族考生竞争。这样就势必会导致在受教育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的发生。

2.汉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正如笔者上文所述, 在民族大融合的当代, 有很多的汉族人民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 在我国也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居住在汉族聚居区。他们与汉族的人民在同等的环境下生活, 享受相同水平的生活, 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然而, 他们却仍然可以享受作为少数民族所享有的加分政策, 即基于身份所产生的特权, 这也使他们区别于当地的汉族考生。因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他们变成了大家眼中的“红人” (即享受了不同于常人的特权, 被大家所羡慕的对象) 。这类少数民族考生即变成了优待生, 而其他的汉族考生则被戏称为裸考生。这种现象即导致了在受教育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基于身份所产生的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四、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进意见

(一)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一视同仁 (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的加分政策)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施行虽然存在现实问题, 然而此项政策施行的正确性与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因此, 为了能够使这项政策更加完善, 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 笔者建议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一视同仁, 即对生活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与其接受同等水平教育的汉族考生也同等适用加分政策;而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汉族聚居地, 享受正常教育水平的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考生则不适用加分政策。以求实现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受教育权的真正平等。

(二) 实现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加分政策的一视同仁 (取消对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

即取消在汉族地区居住的与汉族考生接受同等水平教育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同时对在汉族聚居区居住, 但在民族高中学习, 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考试的的少数民族考生适用当地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求实现汉族考生与少数民族考生的受教育权的平等。

(三) 在本地区施行地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照顾政策

因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 因此民族的发展与团结同时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因此, 为了保证平等的受教育权, 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 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笔者建议我国各地区各自制定符合当地区情的高考照顾政策, 对当地的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考生进行适当的照顾与鼓励, 即实行地区内适当照顾, 以求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考生的利益, 真正的实现民族间受教育权的平等。

近年来, 我国高考考生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即是受到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诱惑, 意图篡改民族身份来获取高考加分, 进而获得高校的敲门砖。针对此种现象, 国家也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政策如严格规范少数民族考生身份审查制度, 对获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考生实行公开公示政策等, 以求减少甚至遏制此种现象的发生。然而, 相关政策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阻力, 致使其政策目标并不能完全实现。

笔者认为,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按上述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后, 篡改民族身份获得加分的现象将会随之减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 在对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实行与当地少数民族考生同等的加分政策后, 当地的汉族考生即没有必要对其民族身份进行篡改, 以求获得加分;其二, 取消在汉族地区居住与汉族考生接受同等水平教育的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后, 汉族地区的汉族考生即实现了与少数民族考生的同等对待, 因此, 也就不会有因少数民族考生可以获得加分所产生的竞争的现象的出现, 继而汉族考生篡改民族身份即不具有有益性, 也就不会再继续进行这种行为, 随即篡改民族身份以求获得加分的现象也将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五、结语

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国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而制定的向少数民族倾斜以求实现教育平等的政策。然而, 此项政策在施行过程中产生了理论与现实适用的偏差的问题, 导致了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的发生。因此, 在坚持教育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具有必要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实质平等, 最终实现人人平等。

参考文献

[1]杨学为.高考文献 (1949——1976)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

[2]杨学为.高考文献 (1949——1976)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32.

[3]杨学为.高考文献 (1949——1976)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6.

高考加分“猫腻”多 篇11

据说,2008年,北大在重庆录取的22名考生中,有17人享受“加分”。虽然刘超然以665分的成绩摘取当年重庆市文科状元,但由于没有任何加分项目,她的最终成绩跌出前20名以外。如果不是北大临时增加文科招生计划,她就与北大失之交臂了。

就事论事,少数民族加分有什么猫腻?

网友甲:少数民族加分的出发点,在于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高考又是用汉文来考,所以少数民族有加分。因为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考式肯定会影响成绩的,毕竟不是母语。可惜这个政策现在被某些人用来弄虚作假了。

网友乙:我的一位同事是土家族,她老公是汉族,孩子的民族随了母亲。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好,孩子从小就在条件极好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汉族的孩子没任何区别。她高考时凭加分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而与她一块上学、成绩一直比她好的另一位孩子,高考时比她高十多分,却因是汉族,考的大学远不及她好。

加分里头名堂很多,猫腻又何止少数民族这一项?亦何止在重庆一地?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何帆:2004年,陕西西安有192个“二级运动员”被查出来是假的;2006年,湖南有上千个“二级运动员”是造假的。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要提供素质教育的方案,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暗地的造假产业链。

辽宁某家长说,儿子班上一个连走路快了都气喘的胖子也成了足球项目体优生。

据报道,东北某地,大部分要员的子女全部当上了省三好,省优干。

据报道,不久前,在绍兴一中2009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据说,只要交几百元的报名费、1.5万元的培训费,培训1-3个月,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前6名的成绩,轻松换来20分的高考加分。宁波、温州等地甚至有学生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也能享受高考加分。

这么多人拼着加分,不是没有“道理”的。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沈竹:据统计,高考一分的差距就是200个人的差距,每多一分就少200个人进去竞争。20分乘以200是什么概念?所以家长们都急红了眼。

激进的网友建议取消所有加分。

网友丙:我儿子同学中很多都有加分项,很多高考成绩不如他的都比他录取的学校好。强烈建议取消所有加分。

网友丁:问题的根本在这种高考加分制度上,加分就不公平,取消掉才是公平的,不然总有些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加分。

有专家主张改革。

取消高考加分维护竞争公平 篇12

维护高考公平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然而, 在某些地方, 新课程改革旗帜下的高考加分项目竟然成了官员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 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 缺乏相应能力与特长的同学, 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 高考“裸分”状元落选名牌大学。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长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正要义, 教育功能也被异化。对此, 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 是特权。”

山东省教育部门顺应民意, 适时调整高考加分政策, 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尽管有“一刀切”之嫌, 但是有利于维护广大考生利益与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当然, 笔者这样说, 并非全盘否定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承认, “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制度, 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以分数论英雄也不是教育的本意。高考改革确有必要。但是高考加分政策执行情况太随意, 让教育公平很受伤。何况, 公众看多了高考加分的特权与腐败, 谁还会相信高考加分的可信度呢?

“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 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 指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并不现实。越是“一刀切”的政策, 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招生自主权过大, 高考加分政策太滥, 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 高考改革制度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这一点从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被官员与教师子女垄断的现实教育生态中得到验证。

上一篇:养老保险政策下一篇:农药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