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2024-10-10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共11篇)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1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1.肢体功能训练组分床到人,首先主管床位者须了解本组病人,哪位患者须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初次进行功能训练时,须先告知患者及家属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2.主管床位者每周星期三或星期六须对肢体功能训练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如肌张力,肌力,肢体功能活动情况。

3.负责班与助责班每天做好协助工作,如是老患者,负责班须每天督促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训练,每天2-3次。

4.如新入院患者,接待护士或负责护士怀疑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写于黑板上,管床者每日查看黑板及时接收信息评估确定,报告组长,查看病人,管床者制定计划,予组长审核,夹于甲乙护理记录单前,责任班督促指导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管床者落实每周进行一次评估查看病人转归情况,必要时修改计划。

5.组长每周星期四或星期天负责协助检查工作,平时负责班协助检查工作,管床者须落实。

6.每周主管床位者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后,须在记录本上记录并签名,如主管床位者未进行或负责班未做到协助工作时,主管床位者做到位的加2分,未做到位的扣2分。

偏瘫康复流程

评 估 病 情

脑出血发病后急性期脑梗塞后发病急性期↓↓

护理注意保持肢体良肢位的摆放

生命体征平稳判定病情稳定

↓↓

意识清醒意识不清醒

坐位训练及平衡训练

从坐位过度到站立位,进行离床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以内,尤其是头3个月最重要的是第1个月,脑出血者1-3周后即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脑梗死后1周内便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从5-10分/次开始,逐渐至30-45分/次,如不适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憋气,劳累为准.

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流程 上肢关节的康复:协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

↓按摩上肢3次,指关节活动各3次,如图第1页.腕关节前臂活动(屈伸10次)按摩手掌,如图页.肘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前臂,如图7页.肩关节活动(屈曲,外展,上举10次)按摩前臂,如图8页.

上肢控制训练:上肢控制训练10次,肘部控制训练10次,如图↓7.8.9页.

下肢关节的康复:按摩下肢3次,↓髋关节活动(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伸,伸展到最大限度各10次)

按摩大腿图第16-17页

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小腿

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足面图17页 腰部运动: 拱桥运动10次,每次停留10秒,(双桥,单桥运动)↓

平衡反应: 肘支撑卧位,手膝位,跪立位(双膝,单膝)

坐位(床上,轮椅)

立位(两点步行,三点步行)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15例, 年龄41~82岁。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后确诊, 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32例, 脑栓塞2例, 脑出血12例。住院时间16~32d, 平均16.5d。患者给予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 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即开始康复训练。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程序

第1阶段 (发病第1~7天) :由临床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运动功能和ADL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评估, 订出计划, 然后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如功能位摆放肢体、全关节被动活动、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肢体按摩、定时变换体位等, 1次/2h, 15~30min/次。第2阶段 (发病第8~14天) :生命体征平稳后, 在床上做单、双桥训练, 排尿、排便、翻身、双手上举、夹腿、起坐平衡训练, 手臂移动物体、洗漱、进食等ADL训练, 1~2次/d, 40~60min/次。第3阶段 (发病第15~21天) :帮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手旋、插物品及语言训练, 1~2次/d, 40~60min/次。第4阶段 (发病第22~30天) :指导患者进行宰内外各种路面行走及行走速度的训练 (5min超过35m) , 阅读书报、书写、使用电话、下棋等ADL训练, 1~2次/d, 40~60min/次。

1.2.2 康复活动终止指标

(1) 心率≥100次/min, 运动后心率≥135次/min, 伴有心律不齐; (2) 活动后出现头晕、胸闷、紫绀; (3) 训练后面色苍白、出汗、虚脱等现象; (4) 血压≥180/120mmHg; (5) 活动前后血压波动, >30mmHg。

1.3 疗效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 并结合患者总的生活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7级) , 疗效评定参照《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或以上,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 病残程度在4级;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减在17%之内, 病残程度在5级;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病残程度在6~7级, 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 /总例数×%。

2 结果

基本痊愈9例, 占19.6%;显著进步21例, 占45.8%;进步11例, 占23.9%;无变化3例, 占6.5%;恶化2例, 占4.3%。总有效率86.3%。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主要在病后6个月内, 尤其是头3个月内。因此,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早期的医疗方案缺乏康复措施, 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 造成一些小可逆的继发性残疾改变。研究证实, 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 (包括血管损伤) 后, 在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元细胞并非死亡或程序凋亡, 仅出现传导衰竭, 早期对其进行运动等有利的干预可调整神经元兴奋性, 重建神经功能网络, 实现功能重组, 达到功能重塑,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本组4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9.3%, 说明早期行临床治疗并实施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患者回归家庭例数明显增加。其中无变化、恶化共5例, 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 4例为脑出血量, 出血量均达60ml以上, 提示脑细胞有损害,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虽然经综合治疗, 但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另外, 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住院时间短的患者好, 这与科学的康复护理有关。早期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降低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患者住院时间缩短, 独立行走人数增加, 减轻瘫痪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 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卒中,麻痹,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8-89.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 脑出血 肢体康复训练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58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脑出血的致残率高达70%~80%[1],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医疗的负担。为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对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且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5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8~120小时,平均21天。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具体指导,家属给予督促,定期给予康复评定,及时处理康复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护 理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瘫痪在床,要定时更换体位,平均每2小时翻身1次。并叮嘱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及关节挛缩,促进肌力的恢复。

保持良好的患肢体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垫入一个枕头使其前伸,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微屈,牚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止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毛巾,使膝盖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关节被动活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都应进行早期患肢的被动运动,2~4次/日,由治疗师活动各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被动运动。同时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做桥式运动,直至患肢出现主动运动。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及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由仰卧位到床边坐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训练: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利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刷牙、擦拭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足后移,屈膝稍大于90°,躯干伸直前倾,肩和双膝前移过脚尖,然后髋、膝关节伸展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屈曲坐下。

站立平衡训练:先做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起立床训练,之后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腿负重、重心左右移动及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动动,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也可借助助行器进行训练。

患手的功能训练:可利用日常用品,如:球、积木、塑料杯等练习伸肘、伸腕、伸指、抓、握、拿、捏等动作。所使用的器具应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精细,反复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3]。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早期锻炼可以防止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又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也能加强健侧肢体的锻炼,减少废用性发生率。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制订适合患者的锻炼强度和时间计划,保证早期锻炼的个体化和系统化,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可行的功能锻炼,既可增加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又利于诊疗工作的系统化进行,早期、及时、合理、反复的康复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偏瘫患者的关节痉挛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唐国文,李丹,张国锋.偏瘫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评定分板.河北医学,2009,15(5):554-556.2 陈丽.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与实践研究,2010,7(7):30-32.

3 汪红玲,汪爱玲.脑出血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38-39.

康复训练计划 篇4

1.平躺手指抓握(5分钟),双手抓握手臂伸直抬举20次/10分钟内完成。

2.平躺好腿辅助抬腿20次/5分钟,患腿自主屈蹬、抬起各5次。(10分钟)

3.人工辅助坐起躺下5次(5分钟)

4.坐姿踢腿、踩地各10次(5分钟)

5.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3分钟)

早餐时间+休息(35分钟)

1.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20分钟+休息时间)

2.原地站立、坐练习10次(10分钟,每分钟一次加休息时间)

3.靠墙站立15分钟(因身体承受能力调整)

4.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午餐时间+休息(2小时)

1.平躺手指抓握(5分钟),双手抓握手臂伸直抬举20次/10分钟内完成。

2.平躺好腿辅助抬腿20次/5分钟,患腿自主屈蹬、抬起各5次。(10分钟)

3.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20分钟+休息时间)

4.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3分钟)

5.靠墙站立20分钟(因身体承受能力调整)

6.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

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晚餐时间+休息(1小时)

1.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

2.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

3.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1肢体语言训练 篇5

1.知道肢体语言包括哪些内容。

2.练习运用肢体语言,更好的为演讲打基础。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大胆展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肢体语言包括哪些内容。难点:练习肢体语言,熟练运用于演讲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演讲时不仅靠真挚的语言、灵活的嘴巴,演讲者的面目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的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我们都已学习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肢体语言训练。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我要知道肢体语言包括哪些内容。

2.我能练习运用肢体语言,更好的为演讲打基础。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大胆展示。过渡语: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向着目标快乐出发!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1.根据材料自学。

2.学完后两两交流,准备运用到演讲中去。3.边阅读边练习。附:材料

一、演讲中的肢体语言

演讲中的肢体语言(态势语)又称为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形体语言。从动静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分为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动态语言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静态语言包括服饰、姿态、神态等。从整体和局部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分为整体肢体语言和局部肢体语言。整体肢体语言包括行姿、站姿、坐姿、服饰等;局部肢体语言包括手势、表情、眼神等。

简单的说,肢体语言可以分为四部分:面部表情(微笑)、眼神、手势、步法,这四部分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

二、肢体语言的训练方法

(一)肢体语言之面部表情——微笑练习

上台时,就需要面带微笑,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听众一个很好的印象,也使得自己的紧张感很快消除,尽快进入演讲状态。有魅力的微笑是天生的,但依靠自身努力也完全可以拥有。

笑脸中最重要的是嘴型,根据嘴型如何动,嘴角朝哪个方向,微笑也不同。面部肌肉跟其他肌肉一样,使用得越多,越可以形成正确的移动。微笑练习共分为六步,反复练习就可以形成有魅力的微笑。

1.放松肌肉。

2.给嘴唇肌肉增加弹性。3.形成微笑。4.保持微笑。5.修正微笑。6.修饰有魅力的微笑。

(二)肢体语言之面部表情——眼神练习

面部表情最生动的部分就是眼神,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以下是三种眼神的练习方法。

1.点视练习。

第一步:领会扫视法,自己练习。

解读:在演讲的过程中,眼睛注视听众,在与听众对视汇总游走,不断和听众进行心灵对话。在演讲过程中,你的眼睛经常注视的那个听众,通常会听得非常认真。点视主要用于人数不是很多的演讲场合,100人一下可以用点视。

第二步:自己反复练习。第三部:轮流上台练习。2.扫视练习。(步骤同上)

解读:视线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慢慢移动,扫视听众,一般用于比较大的场合的演讲,人数在100人以上。扫视可以与听众的眼神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演讲语言,以使演讲取得最好的效果。

3.虚视练习。(步骤同上)

解读:目光散成一片,不集中在某一点上,“视而不见”,通常把视线散在听众的中部和后部,用于特大型场合演讲,一般1000人以上。

说明:练习眼神的方法可以在任何的地方,把外界事物当成听众,进行点视、扫视、虚视练习。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三种方法灵活使用。

(三)肢体语言之面部表情——手势练习

手势是演讲者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恰当的运用手势可以加强口语的语势,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过渡语:明白学习任务了么?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完成的同学请安静的举手示意老师。

(二)自学检测反馈

怎样综合运用这几种肢体语言来演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质疑问难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10)

过渡语:同学们,自学后,我们对《肢体语言训练》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结合同学们提出的疑难,让我们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一)内容

怎样才能练习肢体语言训练为演讲增添气势? 附:材料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碧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

(二)学法指导

1.自己练习演讲。2.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预设生成与点拨: 点拨一:

不论是微笑、眼神还是手势,演讲的肢体语言都是为了演讲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场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适可而止,不可夸张。

点拨二:

演讲的技巧要运用好,手势、眼神、身姿、及语言要协调配合。

四、训练环节

要求:自由练习,上台展示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碧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附:板书设计

1肢体语言训练

微笑 点视 眼神 扫视 手势 虚视

康复训练 篇6

中风偏瘫也被叫做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不能自己控制活动,或者活动失去正常状态,是中风病人最普遍的临床表现之一。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可以出现偏瘫。通常左侧大脑半球病变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这是因为大脑的神经支配是交叉性的,即左侧大脑支配右侧肢体,右侧大脑支配左侧肢体。发生偏瘫时,首先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能活动,不受自己支配。有的病人表现为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有的表现为肢体还能够活动、但变得十分笨拙。有的偏瘫发生后肢体的活动越来越差,有的偏瘫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己又有所恢复。中风偏瘫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配合自身锻炼。

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中风偏瘫病人一般血管会硬化,血管壁比较脆薄,血液里有栓塞,神经和细胞会暂时休眠。药物治疗的具体作用就是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消栓溶栓,激活休眠的神经和细胞。

自身锻炼包括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中风偏瘫患者一定要保持好精神,遇事不能烦躁,这样才有利于细胞的更新,有利于神经传导系统的恢复。身体方面: 身体瘫痪部位要多做按摩,多运动,这样恢复的才会快。康复的目标及训练原则:

1。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结合,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生活自理、回归社会。2。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较弱肌肉力量训练。分期治疗的原则:

(一)急性期:发病数日,应以抢救为主,尽早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预防并发症: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2。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二)恢复期的治疗(1-3周)

1。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主动活动(翻身→坐位Ⅰ级平衡)。

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3。恢复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同时继续抑制肌肉痉挛。运动训练按照人类运动发育规律,由简-繁,易-难。而该病人主要是言语和右侧肢体功能的锻炼。

言语障碍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训练使患者动用和提高残存的言语功能,补充多种其他交流途径,改善实际交流能力。

1、失语症的康复

影响失语症预后的因素:(1)背景:年龄、利手、病前智力和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病后环境(如家庭、对事业的态度及医患关系等)。(2)病情:原发病的性质、有无并发症、全脑功能;失语症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开始康复的时间、对错误的自知和自我纠正能力等;心理状态,包括对康复训练的欲望及态度。在诸多影响失语症预后的因素中,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及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欲望是关键性的。

失语症的康复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失语症治疗方法是经典疗法或刺激疗法。失语症的康复是促进和刺激言语,而不是教授。刺激疗法的六原则(1)适当的语言刺激:根据失语症类型、程度、选择适宜难度的刺激,循序渐进;(2)强听觉刺激及多途径的言语刺激:进行听刺激的同时,辅以视、触、嗅等刺激;(3)反复刺激:一次刺激得不到正确反应时,反复刺激可提高其反应性;(4)每次刺激:应引出相应反应,一次刺激应引出一个反应,这可评价刺激是否恰当,并提出反馈以调整下一次刺激;(5)强化正确,反对正确,反应要肯定和鼓励;(6)矫正刺激:得不到正确反应时,要校正刺激,但注意避免患者的不满,本方法强调有足够的听刺激,分为直接和间接训练两种。直接训练针对损害的言语,根据失语症评定的主要障碍(如表达、流利性、复述、理解、执行指令、命名、阅读、书写等)针对性进行治疗,在发音练习中针对舌尖音、舌中音、舌后音的缺陷进行练习等。间接训练针对训练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上述方法无效时,可选择实用交流能力训练,即通过非言语交流方式(如书写、手势、身体语言等)提高患者的实际交流能力。

2、构音障碍的康复

脑干病变、大脑广泛病变或两侧性病变时出现,可与失语症、言语失用症并存,言语理解能力存在。其功能训练的要点为:(1)呼吸功能训练,即延长呼气功能训练;(2)口面部发音器官运动训练;(3)发音训练;4鼻音控制训练等。3。言语失用的康复

没有与发音器官有关的肌肉麻痹、肌张力降低、失调,不随意运动。有意识有目的的说话不正确,无意识的说话反而正确。可用暗示、提醒、放松等心理治疗,可用旋律性语言先让患者开口,逐渐过渡到诗词和普通语言。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急性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一般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本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配合患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1、体位与肢体的摆放:在急性期,多数脑卒中患侧肢体主动活动不能或很弱,肌张力低。因此正确的体位与肢体摆放尤为重要。正确体位可以抗痉挛、防关节脱位、挛缩,促分离运动的出现。为增加患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患侧卧位,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伸展,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又不影响健侧的正常使用。

2、患肢被动活动: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患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患肢为主。活动顺序为从近段关节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患肢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患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

(1)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训练应使肱骨呈外旋位,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注意保护关节,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前臂:易出现旋前挛缩(即旋后受限)。训练时,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上臂下部,另一手握住腕部,缓缓地使前臂旋后。

(3)腕、手指关节:训练时应充分对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进行伸展和屈曲,并注重拇指外展方向的运动。

(4)髋关节:保持髋关节的伸展能力非常重要。在仰卧位下,充分屈曲健侧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用另一手向下方(床面方向)按压患侧膝关节,达到伸展患侧髋关节的作用。髋外展内收,利用沙袋固定健侧膝部,使健侧下肢保持在轻度外展位,治疗者用双手托起患侧下肢,作外展内收运动。髋内旋,仰卧位下,患侧髋关节屈曲,治疗者一手托起小腿做髋关节的内旋运动。

(5)踝关节:治疗者用一手托起膝部呈屈膝位,另一手握住足跟,同时用右前臂将足底向背伸方向运动,牵张跟腱。

(6)活动肩胛骨:活动肩胛骨可在仰卧位、健侧卧位、坐位进行。治疗者一手托起患侧上肢,保持肩关节外旋位,另一手沿肩胛骨内侧缘使其向前上方运动,避免向后运动,以防肩关节回缩强化。

3、床上活动:早期床上运动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尽早作使患者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双手叉握,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之上(Bobath握手),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上肢的被动活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肩关节前屈。也可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上举运动。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多用于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及抑制痉挛。

(2)翻身训练: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并可促进全身反应和肢体活动,对患者十分重要。开始应以被动为主,待患者掌握翻身动作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

(3)桥式运动(仰卧屈髋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此姿势并酌情持续5∼10秒钟。

双刺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双脚在臀下平踏床面,让患者伸髋将臀部抬离床面,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秒。必要时,治疗师可以帮助将患膝稳定住。

单侧桥式运动:当患者完成双桥运动后,可让患者伸展健腿,患侧下肢支撑将臀部抬离床面。

动态桥式运动:在做双桥运动时,双髋做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运动。

(4)侧方移动:仰卧位,先做桥式运动,然后再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待臀部放至床面后,分别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身姿势。4、物理因子治疗:常用的有局部的机械性刺激(如用手在肌肉表面拍打等)、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和局部空气压力治疗,这些可使瘫痪肢体肌肉通过被动引发的收缩与放松逐步改善其张力。

5、传统疗法:常用的有按摩和针刺治疗等,通过深浅感觉刺激有助于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二)亚急性期(恢复早期)康复治疗本期主要治疗目标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以外,应减轻患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一般认为,发病后3个月是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根据神经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原理、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功能重组理论,针对个体情况,综合使用以上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和运动在学习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按照人体发育顺序,从近端到远端,反复强化训练,逐步达到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改善。1、软瘫肢体强化治疗

患者通过上述体位的正确摆放和肢体的被动活动治疗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肢体处于软瘫期,特别是上肢和手。软瘫肢体强化治疗的治疗原则,除上述治疗仍可进行外,主要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部分恢复,通过紧张性反射、姿势反射、联合反射、共同运动、Bood感觉刺激等手段,促进软瘫肢体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肌张力增高。应注意将患侧上肢置于患者的视线之内。

(1)紧张性反射:是皮层下中枢(脑干)控制的姿势反射。它有颈反射和腰反射等,又可分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在脑卒中时,因失去大脑皮层的抑制和整合作用而出现。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可使面向侧的手臂伸肌张力增高;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使颈部后伸,手臂的伸肌张力增高。

(2)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部分可产生不随意的运动反应。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可引起患侧肌肉收缩,但上下肢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健侧上肢抗阻运动,可引起对侧上肢相同方向的运动反应,而下之则运动方向相反。

(3)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患者在完成某项关节活动时,可引发该肢体其他关节肌肉同时进行粗大、僵硬的运动。如患者抬偏瘫上臂时,出现耸肩、肩胛骨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曲内收、拇指屈曲内收、指间关节屈曲等。

(4)Rood感觉刺激:短时间局部皮肤冰刺激,快速逆毛发生长方向轻刷刺激,可引起患肢局部的肌张力增加,同时要求患者做相应的肌肉收缩。挤压或快速活动患侧肢体关节,可引起相应关节周围肌肉出现反射性收缩。2、床上与床边活动

(1)上肢上举运动:方法同前,只是患侧上肢主动参与的程度增大。

(2)下肢屈伸运动:仰卧位,下肢由伸展位作屈曲运动,治疗者可帮助控制足跟不离开床面或略加助力。俯卧位,在膝关节伸展下,向后屈膝,治疗者可帮助纠正足内翻。可作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休息时应避免足底的刺激,防止跟腱挛缩与足下垂。

(3)桥式运动:基本动作要领同前,可酌情增加难度。

(4)卧坐转移:卧坐转移时要求在侧卧的基础上,逐步转为床边坐,开始练习该动作时,应在治疗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注意:若床较高时,应事先准备一个高度合适的木凳,便于患者取坐位后垫于足底,双脚不能悬空。从健侧位坐起时,先做翻身动作,或健侧卧位,将患侧上肢置于体前,指示患者一边用健侧臂支撑,一边抬起躯干。必要时,治疗者用一只手在患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另一手帮助患侧下肢移向床边并沿床缘垂下。从患侧坐起时,先取患侧卧位,Bobath握手,指示患者在用健手支撑的同时抬起上部躯干起坐。治疗者一手在患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另一手扶住患侧下肢移向床边并自床缘下垂。

(5)坐站转移:坐-站训练时,患者取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将重心移至患侧下肢,抬头向前上方向,伸髋,躯干伸直。治疗者从腰部辅助患者,并用自己的膝部抵住患侧膝部,以促进患侧膝关节伸展。可通过调节座位的高度进行坐-站转移的运动控制训练。(6)床边站: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并给予其患膝一定帮助,防止膝软或膝过伸,要求双侧下肢同时负重或患侧为主,防止重心偏向健侧。

3、坐位活动:与卧位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促进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改善。因此要尽量早坐。

(1)床上坐位:此时多易后仰,呈半卧位,半卧位会助长躯干屈曲,激活下肢伸肌痉挛。因此,原则上不主张半卧位,仅在患者进食时、排泄等不方便的情况下采用。首先保持患者躯干端正,用大枕头垫于身后,使髋关节屈曲90°,将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垫枕,以防肘部受压。(2)保持正确的坐姿:正确坐姿是头颈躯干左右对称,无扭转现象,尤其患肩不得偏向后方。躯干伸直;髋、膝、踝关节均90°屈曲位;臀部尽可能坐在椅子的偏后侧,以防出现臀部过度前置,引起躯干后倾,并保持双侧臀部同等负重;膝关节下的小腿部分保持与地面垂直,避免出现患髋关节外展、内旋,足内翻、下垂,两侧臀部负重不均等。椅子和轮椅的调整,为尽可能保证患者取得良好的坐姿。有时需要对椅子或轮椅进行调整,满足以下条件:椅面保持水平,椅面高度应适合患者的身高及肢体长度,可用较硬海绵垫、木板足垫调整,保持膝、踝关节的屈曲。使用轮椅,应注意保护肩关节:利用轮椅板保持肩部的正常位置,避免肩部的下坠和肩胛骨后缩。在轮椅板上于放置前臂的位置上固定一块软板,防止肘部长期受压损伤尺神经。在轮椅板上于放置手的位置上固定一块较大的硬海绵,使患者的手置于其上时自然形成腕关节的背伸位。前臂有旋前倾向的屈曲时,可在轮椅板上放手的位置处固定一个小立柱,让患者握住立柱,保持前臂中立位。

(3)坐位平衡训练:通过重心(左、右、前、后)转移进行坐位躯干运动控制能力训练,开始训练时应有治疗师在患侧给予帮助指导,酌情逐步减少支持,并过渡到日常生活活动。

(4)患侧上肢负重:患侧上肢置于体侧手肘、腕背伸90°、伸指,重心稍偏向患侧。可用健手帮助维持伸肘姿势。

(5)上肢功能活动:双侧上肢或患侧上肢肩肘关节功能活动(包括肩胛骨前伸运动),双手中线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来源均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神经内科) 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 临床诊断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版) 的西医诊断标准[3], 并经头CT或MRI证实。临床患者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Ashworth痉挛评定级>0级, 并且≤Ⅲ级的病历为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54.26岁;对照组男2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56.26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 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合谷、清冷渊、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承筋、三阴交、太冲。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将平针快速刺入穴位, 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min。进针动作柔和, 快速刺入皮下, 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 频率为60次/分, 捻转角度为 (180°±10°) , 频率为60次/分, 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 出针快速。于针刺开始及中间各行针1次。

1.2.2 现代康复训练

由我院专业康复师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使痉挛的肌肉得到充分的牵拉、床上训练法缓解躯干痉挛提高稳定性训练及下肢痉挛的抑制训练、坐位训练法及从坐位到立位训练法、步行训练法、上肢功能训练法等等综合康复治疗.

1.3 疗效性观测指标

(1) 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 Barthel指数 (the Barthel index) 积分。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于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Ba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分级 (Ashworth) 比较见表3。

注: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 2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注:两组Bathel指数评分比较经t检验, 2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3。

注:两组Ashworth分级比较经秩和检验,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较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风后, 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 使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作用失衡, 造成下级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 从而产生痉挛[4]。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 临床表现为异常的运动模式, 肌肉的痉挛,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中医将肢体痉挛归属痉病范畴, 主要病机是气血壅滞、筋脉失养、阴虚血少;或脏腑热邪炽盛、邪扰神明。针刺人体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 古时曾有“用药攻其内, 针石攻其外”之说。现代医学证明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 可直接扩张血管, 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液的供应, 改善血流变学, 加速清除自由基, 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 还可有效的防止和减轻误用废用综合征等[5]。针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上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促进了新的运动传导通路的形成, 但是要想该通路的正常运行, 还有赖于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

科学研究证实, 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 并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6]。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在适当的环境中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有赖于传入刺激的存在, 康复训练是根据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 利用中枢神经细胞重组达到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及废用综合症产生的重要治疗方法。即反复持续的康复训练, 采用卧、坐、站、走正常的运动发展程序, 刺激各个运动通路的神经元, 保持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 增加肌力、缓解痉挛, 降低运动障碍, 抑制异常模式, 使之早期获得随意、协调和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7]。通过本试验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两种方法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效, 两组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 治疗组在痉挛程度改善上较之对照组效果为好, 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 说明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的综合应用, 可减轻肢体的痉挛程度, 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对脑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本试验方法即重视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 又吸收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效康复技术, 取中西医之所长, 通过临床验证肯定了其疗效。因此将针刺与现代康复二者相结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戴红.人体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3.

[2]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3 (1) :55-56.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0-33.

[4]陈新, 陈越峰, 茅敏, 等.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 (1) :27-29.

[5]王永炎, 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3.

[6]张红智, 汪涛, 张云云, 等.脑卒中恢复期干预措施研究近况[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 6 (3) :241-245.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针灸康复护理;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54-02

肢体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在对其的治疗过程中还是以西医治疗为主,但是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这直接对患者的康复造成阻碍。经研究表明,针灸康复护理方法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和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92名,其中女性的人数为40名,男性的人数为52名。9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1岁,年龄最小的患者年仅3岁。在92例患者因为脑出血等疾病所导致其出现肢体功能受损的人数为50名,因为受到车祸等造成的外伤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受损的患者有18名,因为脑梗塞所导致患者肢体功能受损的患者人数为24名。利用随机原理把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因上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1.2方法

1.2.1康复方法

在对照组中采取传统的康复方法,即对患者进行肢体锻炼或者药物治疗等。在研究组中除了基本的康复方法外还对其进行针灸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均采用0.35毫米×40毫米型号的针对患者进行针刺,针刺的穴位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具体而定,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患者的额中线、顶中线等穴位进行针刺,在对患者针刺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持针的刺入深度在25毫米左右,捻针的频率控制在200转/min。在针刺完成后要让针在患者穴位处保留10分钟,针灸的次数为每天一次,一周针灸5次即可,在对患者治疗8个疗程之后,对针灸康复的效果进行探讨。

1.2.2护理方法

为了促进患者能够极快的康复,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相关护理措施的采取,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给患者创造比较优越的环境,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干预。另外由于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护理人员在对其护理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患者肢体的训练以及对患者按摩的进行,为患者的恢复创造最好的条件。

1.3统计学原理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均采用软件SPSS11.0,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在统计学上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和对照组相比效果明显,在研究组中患者肢体出现较大幅度恢复的人数有24名,是研究组总人数的52%,患者出现肢体恢复迹象的人数为18名,是总研究组总人数的39%,没有出现肢体恢复迹象的患者人数为4名,是总研究组人数的9%。对照组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明显的患者的人数为16名,是对照组总人数的35%,出现肢体功能恢复迹象的患者人数为20名,是对照组总人数的43%,在治疗后没有出现肢体功能恢复迹象的患者人数为10名,是对照组总人数的22%,就整体的有效率来看,研究组整体上高于对照组11%。

3讨论

随着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患有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几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着肢体功能受损的伤害,肢体功能障碍不仅会对患者的自主生活造成影响,还有可能使患者在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情况下心理受到损伤,对其治疗的开展造成影响。在我国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都采用西医方式,但是其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和这种方式相比利用针灸康复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就好得多,就我国相关文献来看,利用针灸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针刺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患者受损的神经进行修复,让患者体内构建出完整的恢复体系,为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另外,和传统的康复护理相比,融入针灸的康复护理过程对于患者自身所造成的损害是最小的,这种方式能够在保证基本疗效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降低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为患者的进一步的治疗和恢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5(02):187-189.

[2]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1(08):6541-6542.

[3]曾绮文.针刺康复训练综合治疗中风病[J].辽宁中医药大學学报,2012,10 (10):121一122.

[4]钟玲.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1):358-359.

儿童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篇9

儿童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言语治疗:语言治疗适用于轻度的脑瘫患儿,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患儿能够说话的状态,这个训练也是根据患儿语言功能受障碍类型进行治疗的,因此是很关键的治疗方式

2、心理行为治疗:这种方法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的,由于一些患者会表现出自闭自卑或者是各种情绪化等症状,这就要求要给患儿更多的心理呵护,要时常鼓励患者,心理的护理也是相当关键的,不管是治疗什么疾病健康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3、家属护理治疗:不管是什么疾病,什么病人,病人最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就是家人,病人的饮食起居离不开家属,这就要求患者家属一定要耐心的照料患儿,多学习一些护理的知识,家属的护理对于康复脑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篇10

一、体位疗法 早期患者床上健肢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前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h由他人辅助翻身1次;能自行翻身者,双足撑床,头转向翻身侧,向两侧摆动并翻身,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二、下肢各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在开始被动活动之前可先对无力的或长期制动的肌群如髋外展肌群,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轻揉按摩和轻拍,并点按相关的穴位如环跳、阳陵泉等使之逐步适应之后再活动,在被动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则对疼痛部位施以穴位点按或轻揉,帮助缓解疼痛后,再完成关节与肌肉的全范围活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如下肢的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每日3~4次,每次30~40min。

三、针灸按摩疗法患者平卧,于患肢对侧头顶部取运动区上、中部,感觉区;下肢取患者的环跳、足三里、悬钟、内庭(透陷谷)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穴进针,持续快速捻转手法,使患肢有酸胀或发热感为度,留针30min。取针后在患肢采取提拿、滚、推、搓等手法从下至上进行推拿5遍,关节采用伸屈、运、拉等手法。

四、体位变化训练

床头抬高30°坐位,患者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隔天床头再增高10°再训练,直到能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

五、单腿搭桥训练

健侧下肢抬起,脚离开床面、膝关节伸展、维持患足单脚支撑的搭桥动作,再将健侧膝关节屈曲放在患腿上。旁恩说本训练可解除健侧代偿,强化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

六、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

A、辅助患者坐起的方法:患者仰卧,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并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至床边。护理人员立于患者健侧,将手从患者头下插至患侧肩胛骨部,将患者头部置于前臂,一手抬患侧肩胛骨部,另一手将下肢向床边移动,利用双手的合力完成患者的体位变化。

B、从健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然后用健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动作。

C、从患侧坐起训练:患者从仰卧位转换成患侧在下放的侧卧位,利用健侧手掌及患侧前臂支撑完成坐起,如困难,可辅助完成。

七、从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为59例, 女性为41例。进行头颅CT或者是进行MRI确诊, 是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年龄为42~74岁, 神志处于清晰的状态。随机分组, 即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 每组为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差异。

1.2 方法:

早期康复治疗组的康复介入时间是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状态, 神经病学方面的体征未出现发展情况, 在48 h~14 d开始实施。晚期康复治疗组在发病15~30 d开始治疗。两组患者的康复程序主要是康复治疗师应用运动疗法。主要包括: (1) 摆放床上良肢位; (2) 对体位进行定时的变换; (3) 关节的被动运动或者是主动运动; (4) 进行早期的坐位训练; (5) 实行坐位平衡训练; (6) ADL训练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7) 步行训练。两组训练方法是Bobath法、运动再学习法。每天进行1次, 每次为45 min, 每周进行6次康复训练。

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后30 d, 对两组患者应用单盲法进行评测。残损程度的评测主要是应用简式Fug I-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 对ADL进行评测主要是应用修订巴氏指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 分析数据, 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 表示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在进行治疗前, 早期康复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是 (21.35±20.15) 、 (15.52±9.65) , 晚期康复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是 (32.40±21.50) 、 (15.87±9.31) ;在治疗以后, 早期康复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 (21.55±9.96) 、 (21.55±9.96) ;晚期康复组分别为 (26.64±19.75) 、 (18.35±10.62) 。两组进行对比, 在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神经功能缺损以及MBI对比:

在治疗前,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MBI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在发生急性脑梗死以后, 病灶周围半暗带区在短时间内会产生可逆性改变, 进行药物治疗, 能够减少脑水肿, 血小板聚集得到控制, 侧支循环得到改善, 脑部的血流增加供应, 部分神经细胞的功能得到恢复;但是, 病灶中心表现为完全缺血性坏死细胞不能产生可逆性改变, 生理功能不能得到恢复, 会留下后遗症[2]。因此, 降低脑梗患者残疾程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上肢功能、神经功能缺陷以及ADL方面, 和晚期康复组相比, 早期康复组的改善比较明显。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得到增强, 神经系统部分基因表达有所改变, 加速建立侧支循环式轴突突触之间的联系, 促进恢复运动功能;与此同时, 进行肢体活动, 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降低后期的肌肉萎缩发生率, 减少肢体的残疾, 改善生活的质量[3]。此外, 早期康复活动需要注意强度和时间, 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 适度进行锻炼, 逐步的增加难度。

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介入训练, 通常是在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状态, 神经病学方面的体征未出现发展情况, 48 h实行。在偏瘫早期, 应用Bobath技术, 可以加快收缩软弱无力的肌群, 对后期痉挛起到抑制作用, 肌群间的平衡协调更高, 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发挥家属的作用, 教导家属康复的知识以及手法, 促进康复。总之,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有助于改善生活能力,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和晚期进行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 随机分组, 即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 每组为50例。早期康复组是在患者体征趋向稳定后, 48 h14 d进行康复治疗。晚期治疗主要是在患者发病后1530 d进行康复治疗。两组训练方法是Bobath法、运动再学习法。对比康复的效果。结果 治疗前, 在神经功能缺损、MBI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方面, 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康复训练后,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有助于改善生活能力, 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黄志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296-297.

[2]杨新芳.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6) :317-318.

上一篇:对待孩子要有爱心下一篇:综合管理214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