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康复训练(精选12篇)
语言康复训练 篇1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 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 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 学会聆听, 辨别周围的声音, 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 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 学会理解语言, 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 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 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 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 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 即早发现, 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 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 使极重度聋儿获得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 进而写话的训练。训练程序应当是先元音, 后辅音, 先字词, 后语句, 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如重听儿童, 在教育教学上对其应侧重听觉联系, 充分保护、利用和发展他们的残余听力, 恰当组织训练, 并有效地借助各种助听装置, 使其听力逐渐增强, 达到接近普通健全儿童的水平, 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过, 有一部分重听儿童保留的语言极少, 词汇显著缺乏, 发音不正确, 对他们要增加发展口语、矫正发音的训练。
(2) 开发视觉和触觉。聋儿的听觉器官受损后, 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比一般普通孩子要发达, 这可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 所以可以用孩子特有的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如用眼睛看话, 对全聋和重度聋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性训练。尽量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自己的嘴唇上, 当孩子还不知语言为何物时, 他不会注意到别人嘴唇的活动。如果有意识地对他不停地说, 当他一看到我们时, 就对他进行语言刺激, 慢慢地就会引起孩子的注视。要注意重复语言的次数, 并把口型与动作、实物联系起来, 反复训练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另外, 利用触觉“摸话”, 也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家长发声时, 如发“a”音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咽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 发“m”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鼻翼上感受鼻的震动, 还可让孩子用触觉体会说话时口腔气流喷出的情况, 通过触觉就会逐步掌握和感受发声的要领。
(3) 鼓励聋儿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要提供一切可行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为聋儿学习语言创造多种条件。
(4) 训练必须多样化。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因此我们在学习安排时就要灵活多样, 尽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理解、强化语言。当然, 还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从游戏中学习语言, 并且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5) 助听器保养与维护。我们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要及时更换电池。每隔十天左右, 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膜、传声口等处的污垢, 不用时放在专用的盒子里。
(6) 如何让家长配合。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做到真情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既是最亲近的人, 也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 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聋儿。而教育聋儿又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 孩子送入听力语言训练的专门机构以后, 父母仍然要不断关心孩子的听力。父母要认真学习孩子的教学内容, 了解学习进程, 要经常参加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 随时接受他人的成功经验, 调整训练方法,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语言康复训练 篇2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由于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学会聆听,辨别周围的声音,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使极重度聋的孩子也获得语言。
显然聋儿的耳聋时间与耳聋程度已成为不可变项。故康复干预,成为聋儿术后走向主流社会的关键,康复干预十分必要,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康复机构要担当起培训家长的任务,让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家长回家对聋儿进行训练,然后定期共同制定计划进行训练。
下面将主要从心理学知识角度阐述我们对康复训练过程的理解和观点,主要包括: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
㈠1-3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从1岁半开始,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自己说话也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过渡。那些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已经消失。如果聋儿的病理病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在这个时期加以辅助训练,将对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使那些重度耳聋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和语言的能力成为可能,尤其对那些先天性的重度耳聋的患儿,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治疗的一个开始,繁絮而艰苦的后期康复过程,显得更加重要。
手术前,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应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
这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应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㈡3-5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这个阶段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因为在此阶段儿童的各个心理特征:认知、注意、记忆等多方面快速发展,这时,正常儿童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因此对聋儿的康复训练注重多方面结合,通过认知、注意的训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训练进行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⑴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应包括听觉功能各个方面的训练,听觉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让聋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声音,无论是自然声响还是言语声,要注意在音调、音强、音长、音质等方面有丰富的变化,让聋儿认识多种多样的声音,切忌单调的声音。
2、听觉训练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多听有意义的声音。在听觉训练时,不要总是敲击物体发出声响,应让他多感受有实际意义的声音,让它把各个声音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电话铃声、脚步声、敲门声、落叶的声音等等。
3、听觉训练应和语言训练相结合。听觉训练的内容除了听自然声响外,还要大量地听人的言语。聋儿康复的最大目标是让聋儿掌握有声语言,与正常人交往,所以听觉训练中要采用大量的语言内容,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4、学前儿童听觉训练应采用游戏形式。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各种学习和训练活动都应尽可能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效果。
5、在进行听觉训练中,要尽量减少视觉线索的帮助,如手势或口型的提示。由于聋人的听觉障碍,他们很快就会学会手势或唇读。有些聋儿在佩戴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后,虽然能够听到不少语音,但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唇读,因此会忽略听觉信号,这样就不能把残余听力很好地利用起来。通过听觉训练,就要让聋儿最大限度地通过“听”来获得信息,这对日后进入正常小学和正常人的社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在课堂或很多交往过程中,都无法保证交流双方一直能看到对方的嘴.6、听觉训练应每天进行。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对聋儿刚开始康复训练时,可安排多一些听觉训练活动;当他学会聆听,能够较好地运用听力时,听觉训练的时间可减少一些,可与语言教学灵活地结合起来。
7、听觉训练要循序渐进,设定合理的阶段发展目标。如果一名聋儿对语言的察觉还不稳定就急于让他听辨词语,要求就太高了。训练者应熟悉听觉训练的系统发展阶段。
8、听觉训练要求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残余听力水平的聋儿,听觉训练的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聋儿目前的听力情况,设定个体发展目标。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聋儿在听觉训练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当你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具有针对性。
⑵发音训练
1、发音基本功训练的学习:包括嗓音训练的学习(也叫声带训练的学习)、呼吸训练的学习和口舌操。
正确地运用声带是正确发音的基础,通过基本元音的发音训练的学习可帮助听障儿童了解、感受声带的紧张、松弛,体会正确发音的感觉,从而逐步学会自如地控制声带运动。
呼吸是发音的动力,说话时呼吸量不足或控制不好都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流畅度。通过做呼吸操、呼吸游戏等可帮肋听障儿童掌握呼吸要领,增强肺活量,自如地控制呼吸,为发出宏量有力的声音打下基础。
口舌的运动是区别各种音素的关键,口舌的细微变化致使发出的音有所不同,它决定发音的清晰度。通过口舌操的练习,帮助听障儿童体验口型、舌位的各种变化,增强听障儿童口舌的力量和灵活性,为发出正确、清晰的音打好基础。
2、发音协调能力的学习:通过声气结合练习、音素练习、四声练习、拼音练习、语言节奏练习及语气、语调练习等,对听障儿童进行声带、呼吸及口、舌、鼻等进行协调性训练的学习,使听障儿童了解、体验并掌握发音部位及方法,从而培养正确发音的习惯。
3、正音训练的学习:通过帮助听障儿童寻找、分析发音不清、不流畅的关键问题,不断地加以纠正,逐步培养听障儿童掌握、利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正确语音,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
⑶语言训练
一是理解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中应当使聋儿在获得大量的语言刺激的同时,与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发展聋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启发聋儿把口型、语音、实物和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明白每个词都是有所指的。只要聋儿理解了语言的意义,他就会逐步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词为代表。在理解了语言的条件下让聋儿先学一些短句后,再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教他们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学会表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句。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多聋儿的语言实践,时时鼓励聋儿用他所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往。
㈢ 5岁后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5岁后聋儿经过在康复中心的几年治疗后,达到一定程度即可离开康复中心回到正常学校跟班就读,虽然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但是对于聋儿日后能够走上社火,融入正常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与形式聋儿后续教育既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认识规律、遵守规律、促进发展。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有两重性,既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有继续康复的任务,在聋儿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注重聋儿个体间差异,提供适宜的帮助,继续发展聋儿听觉功能、言语能力,进行心理康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训各类就业技能,逐步使聋儿成长、发展,接近或融合在正常人之中。
二、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指令和建议。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特别是对于语言障碍的儿童,更容易集中不了注意力,课堂过于活跃或过于呆板,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2、富于童趣的语言。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特别是对
于语言障碍的儿童,要采用形象的语言,特别是要积极的运用肢体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适时的鼓励,表扬。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语言障碍的儿童,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语言障碍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康复活动中来。
㈡师幼互动是幼儿语言康复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康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康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康复训练。应注意一下几点: 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虽然语言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幼儿,但在很多心理发展阶段,语言障碍儿童同样具有各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新的教育观要求幼师将自己定位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真正做到和幼儿有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1、慎用否定性评价,给予解释沟通的机会。语言障碍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语言障碍儿童对教师一般是权威性的认同。教师对其评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障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处于弱势地位的语言障碍儿童,还需得到更多解释沟通的机会。经常不给语言障碍儿童解释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减少甚至不再进行解释,养成不与教师沟通的习惯。
2、满足交往需要,抓住师幼间互动时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些对普通幼儿的需求语言障碍儿童更需要注意。有些语言障碍儿童性格外向,希望与教师及同伴积极互动;有些患儿性格内向,但对教师及同伴的互动行为却常常用动作、手势回应;有些患儿对于同伴及教师的互动则表现得十分茫然、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主动的捕捉互动时机,给幼儿不同的展现舞台。
因此,教师要对语言障碍儿童的交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和患儿交流时,弯下腰来,拉着他的手,看着他的脸说,让患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在这样平等的对话中,患儿的交往需求得以满足,情感得以激发,有利于语言的康复训练。
三、亲子关系
亲子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
聋儿亲子活动是聋儿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途径,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成为康复活动的参与者,教育方法的学习者和早期康复的实施者,解决了聋儿早期康复训练中以家庭为重要的康复问题。通过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既能使聋儿获得早期听觉言语能力的开发,有可能做到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又能使聋儿家长获得聋儿康复知识培训和实际的训练方法,有能力负起家训指导的责任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随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聋儿家庭康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所以间接地影响了家庭康复教育的质量。
(一)、聋儿家庭学校的课程设计:
1.宗旨:学校不仅要帮助家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建立正确的康复教育理念,了解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知识,掌握初步的家庭训练方法;而且应对聋儿进行定期训练和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关键在于帮助聋儿家庭建立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畅通的渠道,使得家庭康复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为在家庭开展训练奠定基础。
2.采取亲子同训、家园共建的形式,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培训。医生、听力师、康复教师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家长一起同共制定适合孩子的家长康复训练计划。
正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每天按时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让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教师、家长、聋儿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家庭亲子课程内涵: 1.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2.控制教学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小儿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幼儿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小儿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3.教语言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4.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5.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6.小步骤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7.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
聋儿语训之我见
在几年来进行聋儿语训的时间内,接到大量聋儿家长的反馈,在聋儿初始语训过程中家长的心情也随之变而不论是在康复中心或以其它康复训练形式,初期家长每天都感觉到孩子的进步其喜悦之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困惑往往在结束了在康复中心的陪训进入小学之后,他们感觉到孩子在数学、语文等课程有学习吃力的现象,以为孩子在智力上存在问题。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语训过程中,只完成了第一阶段训练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以我们国家大规模学习英语为例,不论是广播英语还是电视英语参加第一册学习的中国人都有上亿人参与,而最后真正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不能否认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掌握英语的人才,但这样的方式来让聋儿进行康复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聋儿康复,我们以为应该将他们的训练在最适宜进行语训的年龄段一举突破到多重复杂句的水平,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的语言基础。
前面聋儿家长感到困惑的情况,主要是聋儿在初期语言只掌握了简单句的表达方式,往往我们会将一件事情用多个简单句与聋儿进行交流,他们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
一旦进入小学进入下一段学习,正常的学校的教育要求使老师讲课时,追求的学习概念的完整叙述不会将一个复合句分解为几句话来表述,这就造成了聋儿的理解混乱,不知道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家长也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只以为孩子没有掌握这段学习,反复按教材给孩子补课,仍然没有显著进步,造成孩子智力有问题的表象,严重就将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使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成果毁于一旦。
所以我们认为,在聋儿语训的阶段几十个字词地掌握和简单句子的交流,不是聋儿语训的结束,而只是聋儿语训的第一步,虽然离开了语训班我们的家长,仍然要继续强化孩子的语训。
使孩子在转入常规小学校前(或同时)突破用高级复合句和人进行交流的阶段,这样您的孩子就真正进入了正常孩子的行列,他今后的一生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近几年的观察,只经过我们称之为初期语训的孩子在进入下一段正规学习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中残联调查结果,只有2%左右的经过康复训练的聋儿进入正常的小学学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篇3
关键词:自闭症;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类型
1.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是指失语或者单音重复发音的障碍类型。
2.句法障碍
句法障碍是指有一定的发音能力,但是无法将简单词汇组织成语言的儿童,或者是不会使用人称代词,没有语言主动性的儿童。如,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完整表达,只会说物品的名字或者“我要”。
3.语言环境障碍
语言环境障碍是指一些自闭症儿童可以进行简单基础的语言表达,但是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做到流畅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并且有明显的语言重复等障碍。
二、发音问题和矫治
1.发音问题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的患病程度不同,有些儿童可以模仿口型,面部肌肉僵硬却发不出声音;有些儿童可以轻声发出一些单音或者简单的几个词。自闭症儿童有几种发音现象:说话时通常声音很小,但是尖叫的时候却很高亢;说话时前几个字声音大,后面越来越小;或者声音暗哑等。这些现象说明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呼吸不正常,可能与其发音器官功能不足有关。
2.发音问题的矫治
言语呼吸与一般呼吸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吸气深,深吸浅呼来带动声带的震动,使发出的声音较为平缓。自闭症儿童在呼吸时,胸腔起伏很小,说明他们的呼吸器官不够强大。可以通过跑、跳或者吹气球等方式训练呼吸。有些儿童很难听从口令来完成动作,可以将平躺的儿童膝盖轻輕推到胸前,通过压迫胸口来加深胸腔呼吸。在吃饭喝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节奏慢慢训练口部和舌头的肌肉。
3.语言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顺应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兴趣,针对其兴趣进行康复训练的设计。其次,要创造机会让自闭症儿童发言。教学质量最好的验证就是实践,多创造发言的机会。再次,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关注,在说话时要与其目光对视。最后,在教学游戏时要一边游戏一边示范,言传身教。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要认真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认知水平进行训练。将其他能够沟通并引导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加显著。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篇4
关键词:语言康复,聋儿,个案研究
2013年初,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低龄失聪儿童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让失聪儿童初步学会说话的方法,为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依据和实施方案。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此文是笔者通过对两名听障孩子半年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跟踪研究,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受训个案1
姓名:袁×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4年9月6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受训个案2
姓名:曹××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5年1月10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二、康复训练目标
1.让个案获得语言的初步能力,掌握最常用的字、词、短句的发音,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2.树立个案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为个案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训过程与方法
1.强化个案的发音器官训练。呼吸练习———吹气训练:如拿一张纸条,纸条由细到粗,让个案持续吹,或吹气球、吹风车、吹蜡烛(蜡烛不熄)等,然后记录呼气时间,不少于6秒;读拼音训练:让个案通过读拼音 ɑ、u、i,如能持续4秒,则逐渐增加到6秒、8秒、10秒;一口气快速数数:如123、12345、1234567、12345678910……和发音 ɑoe、ɑoei、ɑoeiuü,数量由少到多。
舌操练习———指导个案做好伸舌、鼓舌、勾舌、卷舌等舌体操运动。
嗓音练习———为了纠正个案长期不使用嗓子发音导致在说话时往往发出尖而怪的声音。指导个案发 ɑ、o、e、i、u、ü 等几个元音。 。
2.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让个案触摸老师或自己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 发音时老师慢动作移动手指,让个案跟着模仿,学习控制气流。目的是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要领和方法,把握好发音的关键; 教师找出个案发错音的原因,及时纠正;让个案正确地掌握拼读音节和声调。
3.学会说简单的字、词、句。如,爸、妈、好、老师、同学、吃饭、去学校等。
四、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个案的听力和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个案2中曹××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训练的兴趣,而个案1中袁× 则不同,他对训练似乎并不关注,总是自己玩手指头或看窗外,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星期之后才慢慢接受,并跟着老师尝试各种练习。
2.逐渐学会看老师口型并模仿动作,在老师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曹××会立刻举手,而袁×,只要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就举手,分不清是老师到底是在念自己的名字还是念别人的名字。
3.碰到老师时,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好!”但发音都不对,三个字的发音通常只发两个字的音,旁人无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馈给对方的似乎只有尖而怪的声音。
4.汉语拼音的声母个案2中曹××读得比较好,但个案1中袁× 经常送气与不送气分不清楚;韵母两个案读得都比较差;至于音节和声调,则是他们2人至今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5.两个人似乎都对字、词、短句的训练没多大兴趣,不仅经常把“妈妈”读成“爸爸”,还老发送气音,总也纠正不过来。
五、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从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的“多面手”。人们常说, 特殊教育是“爱”的教育。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仅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在语训工作中,聋儿语训教师除了要具备最起码 ““四心”(即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外,还要具备专业的语训知识。 在本次课题中,由于参与的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班级———盲班、聋哑班、培智班,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应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没有担任聋班教学任务或没受到专业培训的教师———正如笔者,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不仅要熟悉、精通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业务,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特殊教育知识;在聋语训练学习中不仅要多向专业教师学习,平时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多多查阅网络相关内容,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语言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要多生活化。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眼下我们的语训“主战场”仅限于课堂,训练形式也过于单一,往往还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训孩子感觉枯燥无味而提不起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训练形式上要变化多样,训练场地也可以随机进行, 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自然化。对住校聋生来说,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仓储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校园所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都可供训练,早上见面时让孩子说“老师好”“校长好”或“同学好”等,放学时让孩子说“回家”“再见”;平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说“谢谢”;教室里还有现成的桌、椅、 黑板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它们说:这是桌、这是椅、这是黑板……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如果放假回到家中,就让家长照此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家中的事情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说过的话孩子很容易就能记住。当然为了让孩子主动“说话”,我们还通过做各种游戏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口。
3.开设专门的语训班。课题组现在需要语训的孩子有十几个, 学校完全可以抽掉人手,由两个专业老师牵头开设一个语训班,每天可随时跟在孩子们身边,和他们交流、带他们游戏,其他老师可协助做定期跟踪调查,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统计汇总,由专人撰写总结、论文、报告等。如此一来,聋生的语训工作就不愁开展不起来。
语言康复训练 篇5
沟通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通过讯息的接收及传导,个体与环境得以交流,并可以与周围的人、事、物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按照台湾学者林宝贵的观点,“沟通是接收或提供咨询、感情与态度的过程”,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除此之外,人还可以用哭、笑、手势、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来传情达意,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城为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智力障碍儿童、其他身心障碍兼具沟通困难者,以及非身心障碍学生,因认知功能、听力损失、发音器官气质性损伤等问题,导致其沟通障碍,影响其适应生活能力。就智力障碍儿童而言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普遍具有沟通障碍。其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语言发展迟缓
2、构音障碍
3、发音障碍
4、语言流畅障碍。
5、沟通动机缺乏
6、沟通技能缺乏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智障学生的语言存在普遍和较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培养和训练智障学生的沟通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智障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的损伤造成其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表意不明等特征,特别是在学前智障儿童这种症状尤为明显。用普通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一、在游戏中融合语言训练
对学前智障儿童环境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开发智障儿童智力潜能及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游戏为学前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要为学前智障儿童创设一个愉快、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和娱乐,达到个人愉悦情绪的满足。通过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前智障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游戏中用动作、语言无拘无束的表现对周围生活、事物的认识和体验,真正在游戏中学习。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智障儿童的世界里,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要有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响起,许多智障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同时会忘情地跟着歌曲哼唱。这说明智障儿童对音乐有特别的情感和特殊的领悟力。
这样学生不但学起来轻松兴趣盎然,满足了他们爱表演的欲望,抒发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其享受到一种成功和快乐,与此同时在学歌词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良好的语言训练。
三、在感知训练中融合语言训练
人从幼儿时期开始,经验的积累都是通过运用感觉与(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去接触、探索周围环境而获得的,然后经过思维将经验组织起来,形成一些系统和概念。学前智障儿童的感知发展常常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感知分化较差,感知水平和质量等都低于健全儿童,在感知动作协调方面也差于健全儿童,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智障儿童的发展,因此通过感知训练,提高这些儿童的感知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在智力残疾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锻炼智障儿童的小肌肉群着手,编导手操,摸东西等游戏活动,使他们在视触觉、视动觉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例如在实物“石头、牙刷、球、笔”的认识学习中,准备了一个纸箱,里面装了石头等四样实物,让学生边摸边猜边说感觉,如摸石头说“硬”并教育学生石头不能乱扔,砸到会致使他人受伤等。通过摸物游戏,使他们“说、做、想”都得到参与,把多种感官运动、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开发了智力,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并通过感知觉训练渗透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智障学生只有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练习和肯定,才能更自信的面对社会和他人。因此,做好家校配合工作是协助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途径。在开展实验之前我们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家长工作等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便于家长参与和配合的活动。比如在沟通训练中开展:新闻十分钟,家长与孩子利用在家的时间与孩子说说看到或听到的新闻;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要求家里开一个小型的聚会等。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请家长到学校听课为教师提意见等形式,调动家长的热情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为了使实验有效地开展,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学校建立了家校沟通册,将学生在家的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及时反馈到学校。为强化家长的行为,学校还设立的“共同进步奖”。使评价真正达到了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语言康复训练 篇6
一、亲子同训,家庭与教师有机结合,使康复产生整体效果
要使聋儿康复,必须有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教师。但这两方面的单方积极还不够,还要双方协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康复过程和谐、完整,从而产生各个独立部分所不能产生的巨大效益。因此,只有使教师的训练和家庭的训练形成合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孩子入训以后,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编写每日的教案,再根据每日的训练情况和训练内容安排家庭训练内容。教案由教师和家长各执一份。这样目的明确,目标一致,避免了家庭、学校各自为战的局面。其次,教师进行训练时家长在场,一方面既可以充当教师的配角,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切合实际,又可以学到基本的训练方法,详细了解聋儿的各种能力,以及孩子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另一方面,老师训练时家长在场,无疑对教师起到一定监督和促进作用,使老师增强康复工作的责任心。第三,聋儿家长了解了训练方法以后,会把训练的方法传给家里的其他成员。这样一来,家里的成员都成了聋儿的家庭教师。他们把当天在学校学到的词语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刻意为聋儿创造一个又一个运用学过词语说话的机会。通过家庭的辅导活动把聋儿在学校学到的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不断地反复和延伸,使聋儿受到经常、大量的言语刺激,并为聋儿营造一个反复、灵活运用言语的氛围。从而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亲子同训,把家长引上康复教学的主讲台
聋儿康复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在聋儿康复教育成功的事例中,绝大多数都有家庭的积极参与。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就在老师身边,可一边看老师如何矫正聋儿发音,又可与老师交流,他们学会训练方法后就会发挥比教师更积极的作用。首先是他们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掌握孩子发音的特点,因而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其次是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聋儿,使聋儿语言能力得到强化。再者,家长会更有耐心,他们望子康复的心情比老师更迫切,行动更积极。因此,亲子同训在事实上已把家长引上了康复的主讲台。如仁和镇的侯军军,家长为了便于孩子在我校进行康复训练,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在陪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康复知识和训练方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训练,合理安排每日的训练时间,捕捉训练的最佳时机,使孩子取得非常好的康复效果,两年时间就令其掌握了近700个词和句,语言清晰度达88%,现在正在普小上一年级。面对这个聪明伶俐、语言活跃的小家伙,谁能想象到他的听力竟损失了85分贝。
三、亲子同训,有利于聋儿的早期干预,早期训练
聋儿的康复教育开始越早,效果就越好。道理明白,但做起来却很难。主要是年龄越小,就越配合不好。老师即使使出全身解数,聋儿也常常金口不开,进行言语诱导也就事倍功半。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聋儿(1~3岁),亲子同训更为重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把聋儿康复的重点放在听上。根据经验,我们人为“先听后讲”符合聋儿听觉语言发展规律。
对聋儿听力补偿,是对聋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做法是:先让聋儿做脑干测听,借助脑干测听提供的资料再进行行为测听。通过聋儿对各种声音的反应情况,判断孩子耳聋的大致程度,再为聋儿配上助听器。配上助听器后要进行两个阶段的调校。第一阶段是音量的调校,即从小到大,经过数天的观察(这需要聋儿家长的配合),看聋儿是否听到声音后,再把音量的调节初步确定下来。第二阶段是频率的调节,在确定聋儿能听到声音后,我们采用不同频响的打击乐器如:鼓、锣、木鱼、三角铁等,观察聋儿对它们响声的反应情况。我们一般是把操作和观察的方法教给家长,在合适的时候操作,并要反复进行多次。老师再根据家长提供的资料逐步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补偿效果。通过让聋儿反复感受各种声音的存在,为记忆、辨别、理解声音打下基础。
以上介绍的这些训练方式的中心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家庭、学校、聋儿三方面的积极性,促使三方密切配合,以求达到早干预、早训练、早康复的最佳效果。
语言康复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08年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 男4例, 女5例,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4.5岁。其中脑外伤7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 病前均智力正常, 语言流畅。
1.2 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 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口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 说话量少而且费力, 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 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 失写症, 失读症。
1.3 治疗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 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 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min~1h/次, 3~5次/周, 3个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 适当的集体训练, 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
1.3.1 听解训练听觉训练;手势训练;实物刺激;图片刺激。
1.3.2 表达能力训练
(1) 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 让患儿命名, 也可给予视觉刺激, 口形提示。 (2) 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 根据患儿水平, 选择单词、短句、儿歌、故事等, 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口形, 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 (3) 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 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 让患儿抄写, 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 能完成的, 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 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4) 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以日常交流的内容为训练课题, 选用训练材料接近现实生活。训练师多采用提问式, 引发患儿的交流欲望, 采取综合训练如手势、画图、游戏的方式, 也可将几个水平相等的患儿放在一起训练, 模拟日常生活的场景, 如看电视、乘车等。并扮演各种角色表演游戏, 增加趣味性。
1.3.3 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发音器官的训练: (1) 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 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严重唇运动障碍的患儿, 治疗师可以把左手放在患儿颌下, 右手放在头部, 帮助做下颌上举和下拉的运动, 使双唇闭合。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 (2) 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 反复做伸缩动作, 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 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 速度由慢到快, 20~30次/d, 5~10min/次, 可用棒棒糖引导, 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 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 (2) 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 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 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 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 先发元音, 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 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 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 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 (3) 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 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 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 可以通过口述或放录音, 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 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 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 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 并告诉他 (她) 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 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 (4) 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 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 训练发音由低到高, 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 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 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 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 增加发音动力。另外, 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2.1 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
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 有一定效果。
疗效标准:2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 出现3个不同的效果。理解、表达正常, 自主交流恢复正常;好转:理解正常, 能表达简单词组, 清晰度欠佳;无效:治疗前后理解、表达无明显变化。显效和好转为有效。
2.2 治疗结果
治愈9例, 好转1例,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 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两类, 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
语言康复训练 篇8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保定市丽聪聋儿语训教育部、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高碑店市特教中心、清苑县特殊教育学校语训部。调查对象包括省级、市级、县级语训中心。经调查, 吉林省聋儿康复属于国家“一级省级聋儿康复中心”, 与河北省省级康复中心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条件差异水平不大。因此, 本调查基本上能够代表北方地区各级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现状。
(二) 调查方法
1. 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本问卷共向5所聋儿语训部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8份, 家长调查12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教师调查问卷54份, 家长调查问卷88份, 回收率分别为79.4%和73.3%。
2. 文献法。本文参阅了大量的论文、书籍、通告等资料, 为论文提供依据和参考资料。
3. 访谈法。
本文在调查过程中与学校的校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掌握了较问卷更为全面的信息, 使我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
(三) 调查内容
在参阅大量聋儿语言训练方面的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本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两部分。较为全面的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
(一)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急需改进
首先, 语言教学内容枯燥, 偏向语言矫治。其次, 聋儿语言训练手段落后。最后, 聋儿语言训练方式单一。而社区的、家庭的、普通幼儿园的随园就读训练开展的不够。应该提倡合适的、最佳的训练方式。
(二) 聋儿听力损伤程度不同, 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难度大
聋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语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决定了不能满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日常教学中除了个训课外, 班级的师生比例87.04%都在1∶4以上。在接受调查的学校、机构中, 没有任何一所的师生比例能够达到1∶3以下的。因而,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 会出现不能照顾到每一个聋儿的接受能力, 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的现象。
(三) 聋儿语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加强
在对聋儿语训教师学历水平调查分析,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最高占教师总数的64.3%, 有的地区还不足50.0%。另外, 在调查对象中, 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听力语言康复资格证书》、《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执业证书》以及《助听器验配人员执业证书》等相关证书, 只有部分聋儿语训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
(四)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理念需要调整
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学校的教师不清楚聋儿的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发展为基础, 没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夸大了语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聋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的激发, 使聋儿失去了对学习有声语言的兴趣。
三、讨论与建议
(一) 我国早期语言康复研究与训练起步晚, 发展水平低
近20年,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取得了一些成果。已经建立了以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各级省级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机构为骨干, 以市县基层听力障碍儿童语训点为依托、辐射社区和家庭的全国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服务网络。针对我国国情, 应加大特殊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 建立健全聋儿语言康复服务网络。
(二) 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聋儿语训工作的效果
由于每个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损伤程度不同, 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聋儿语言康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聋儿的语言能力。
教学中, 要探索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模式。首先, 在编班时, 尽量使听力损失程度相当的儿童集中在同一班级。其次, 根据实际情况, 为每个听力障碍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包括长期教育计划和短期教育计划。再次, 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情况, 调整教学进度或学习速度。最后,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参与语言训练中来。
(三) 聋儿语言康复教师专业化水平影响语训效果
调查显示, 现有的公办聋儿康复学校中, 教龄时间长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 大都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 他们语言康复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完全依靠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语言训练。因此, 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尤为重要。
(四)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
由于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康复效果难以保证, 因此完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质量关至关重要。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听力语言康复资格证书》者不能从事相关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摘要:聋儿听力的损害或缺失导致了语言及交流障碍, 并造成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心理变化。本文调查了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现状, 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探索、研究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促进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聋儿,早期语言康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
语言康复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均伴有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男50例,年龄39~69岁;女46例,年龄47~70岁;中位年龄62.3岁,均经脑CT或磁共振确诊,其中脑梗死59例,脑出血37例。轻度失语40例,中度失语48例,重度失语8例。运动性失语(Broca)40例,感觉性失语(Wernicke)36例,混合性失语20例。均无严重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能配合治疗时给予早期语言功能强化训练。采用刺激促进法(schuell)进行语言康复训练,Broca失语以训练表达和文字阅读为主;Wernicke失语以训练口头和文字称呼为主;混合性失语采取综合训练[2],语言康复场所应保持安静,不影响患者训练的注意力。①听理解训练:康复治疗师把5~10张图片放于桌面,说出一单词的名称,患者从摆放的图片中指出相对应的图片。②称呼训练:由图片引出称呼,向患者出示多张图片,逐张地问患者“这是什么?”患者回答不出或错答,用描述图内容的用途或词头音提示。③复述训练:患者面前摆放好图片或文字做提示,此种方法适用于重症失语患者,轻症患者可直接由患者复述。④阅读理解:常用的方式有词-图匹配或图-词匹配,词与图的匹配方法为摆放5~10张图片,将词卡交患者做1/5选择,图与词的匹配则相反,轻症患者可阅读句子或文章,从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⑤书写障碍重症患者:先由词-词匹配开始训练,逐步过渡到看图、命名、书写、听写等。0.5~1.0 h/次,3~5次/周,2~6周为1个疗程。失语症Schuell刺激疗法的主要原则:①强听觉刺激;②适当语言刺激;③多途径语言刺激;④反复利用感觉刺激;⑤刺激应引出反应;⑥正确反应要强化[3]。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灵活应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疗效评定采用康复研究中心汉语失语症标准[3]。显效: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提高>2个级别;有效: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提高1个级别;无效: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级别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52.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3 讨论
脑中风引起的语言障碍,是患者无意识功能障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缺失,非听觉或视觉下降或丧失所致[4,5]。医护人员应掌握语言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语言康复训练开始越早,康复效果就越好。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判断失语症的类型及程度,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文化程度、职业、兴趣、能力等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康复训练治疗个体化。语言康复首先要针对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能力,随后才是职业康复训练。②语言康复训练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训练可达到30 min/d以上,应分多次。③创造良好的家庭及周围语言交流环境。无论何类型的失语,康复环境都是语言康复训练非常重要的条件,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可调动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应采用医院加家庭的场景方式,让患者家属参与语言康复训练至关重要。④语言康复疗程长。在医院的语言康复训练只是语言康复训练的一部分,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期多在出院后,回归家庭与社会是语言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出院后语言康复训练是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语言能力退废的最有效环节。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应作好患者出院健康指导,认真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必要的语言康复训练知识及方法,重视患者出院后家庭语言康复训练,让家属督促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及巩固服药,持之以恒,提高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自我调节能力[5]。鼓励患者参加适宜的社会交往及人际沟通活动,对某种现象或事物发表自己看法,听广播、看电视,利用听觉、视觉的帮助纠正患者的发音,有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康复。本组临床资料中,有少数病例治疗疗效欠佳,单纯Broca失语易恢复,Broca区大面积损伤及额顶叶广泛损伤的运动性或混合性失语及病程长者不易恢复。混合性失语症患者疗效较显著。有待进一步进行临床探讨。
参考文献
[1]常晖,常乐军.脑血疏口服液联合语言训练治疗脑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52-953.
[2]徐玲,邓钰金.14例脑卒中后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国康复,2000,15(4):229-230.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40-158.
[4]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4-165.
语言康复训练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失语,康复训练,满意度
急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神经系统的常见病、 多发病, >1/ 3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我们采用循证医学护理的方法, 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 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对急性脑卒中失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进行早期语言康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 均经临床诊断及头 CT 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运动性失语26例, 感觉性失语2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26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 性别及病种、病变部位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早期语言康复时间
查阅相关文献可了解到, 急性脑卒中所致失语的恢复主要在发病后第1-3个月, 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 2 周内。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 48 小时即可开始[1], 此时患者的Glasgow评分>8 分。
1.2.2 训练前的准备
根据 《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草案) 》对患者进行评定, 准备避免噪音, 尽可能确保安静的场所。每日训练前应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及准备充足的训练工具。
1.2.3 康复训练
1.2.3.1 言语构音训练[2]
对语言障碍, 构音, 失用等患者, 进行舌唇齿软腭咽喉下颌及口部肌肉的多种运动及发音练习。如:张嘴发“a”音, 撅嘴发“u”音, 收唇发“i”音。原则是先元音后辅音;先张口音后唇音;先单音节后多音节。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练习。
1.2.3.2 命名训练
同时摆放 5-10张图片或实物如铅笔、水杯、数字卡片等, 逐一问患者“这是什么?”引出名称, 当患者答不出或答错时, 可用词头音或描述物品的用途给予提示。
1.2.3.3 听理解训练
包括单词的认知、辨别、语句的理解。如在摆放的图片中, 让患者听图片里单词的名称找出对应的卡片。听短文做出“是”、“否”“对”、“错”的判断。执行指令, 听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 如“抬起头”等。
1.2.3.4 阅读理解及朗读训练
常用的方法有词图匹配或图词匹配。训练患者的视觉认知, 听觉认知。如在摆出的5~10张图片中选出听诊器图片, 找出相匹配的医生图片, 并让患者朗读选出图片内容。
1.2.3.5 书写训练
可先从简单字、词开始, 在发展至抄写句子等, 过渡到让患者看动作图片写叙述短句、听写、默写等。目的使患者将书写的词与其词义相联系, 达到有意义的书写。
1.2.3.6 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
以日常交流活动的内容为训练课题, 运用各种手段和综合交流能力, 目前常用的训练方法PACE技术, 强化手势语、画图、交流板或交流手册应用。以及现代网络最先进的电脑交流装置, 如发音器、电脑说话器等。
1.2.3.7 训练方式多元化
如一对一的训练方式, 个人训练, 小组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编成小组, 开展多项活动, 家庭训练, 将制定的治疗计划, 介绍给患者家属, 教会家属训练技术, 让其参与进来, 逐渐过渡到回家训练, 长期训练。
1.2.3.8 心理护理
由于失语症影响了患者与人的交流功能, 患者会极度的恐慌和烦躁,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 是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保证。要尊重、理解患者,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解决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障碍, 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
1.2.3.9 疗效评定标准
语言功能疗效标准 : 无效 : 训练前后无变化。有效: 失语由中度提高到轻度。显效 : 失语症状基本消失。发放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调查表, 标准为: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很不满意。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康复1周进行第1次评定, 1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定。康复组语言功能的改善显效20例 (76.9%) , 有效6例 (23.1%) , 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3例 (15%) , 有效12例 (60%) , 无效5例 (25%) 。康复组护理前后满意度调查 (见附表) 效果显著,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康复专家认为 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要比不康复好, 且越早越好, 不康复虽也有一定程度自然恢复, 但幅度小[3]。 急性脑卒中失语患者早期语言康复护理原则应早期介入, 先易后难, 坚持不懈。早期语言强化护理可有效地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想的护理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真正体现了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同时循证护理为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模式, 促进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更新, 提高了护理质量,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胡荣东, 肖爱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5-6.
[2]时贞娟, 陈建菊.早期语言强化对急性脑卒中后失语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3, 9 (8) :623-624.
脑卒中康复期训练 篇11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 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 “在” 、“饭”、 “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 “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 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体位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 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第三,必要时送患者到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病人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也有利于患者产生对其疾病的客观正确认同,消除孤独自卑感。
离心训练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篇12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肉向心力量的研究较多。关于离心以及离心和向心结合训练的文献则不多见。但近年来离心训练的重要性慢慢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表明,在改善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离心力量训练都有独特的优势。在运动实践当中发现,动作的缓冲,制动能力是决定运动表现的重要素质。发展离心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下肢稳定性,降低发生损伤的风险。研究指出,运动中肌肉高负荷离心收缩可能导致肌腱炎,通过训练增加离心力量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腱炎。
肌肉的长度与肌小节的长度相关,如果肌肉承受负荷过大(过度拉伸),肌小节的结构会遭到破坏。根据肌肉离心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较低这一假设,被激活的肌纤维在离心收缩时受到了更大的张力,从而导致肌小节,肌质网和肌纤维结构紊乱。也就是肌肉损伤。这种肌肉损伤最常见于从事不习惯的运动或者大强度的训练后。典型的症状有肌肉僵硬、酸痛和力量下降。肌酸激酶、肌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增多。而且这些表现会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达到高峰。但是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的运动后,这种肌肉损伤与功能改变将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运动的重复效应。这种效应具有重要的临床预防作用,对于防止肌肉扭伤,肌肉萎缩后的恢复以及肌腱炎的治疗均有明显的效果。
在离心训练过程中,通过拉长肌肉可以刺激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使愈合的过程最佳化。运动员在过度疲劳,肌肉持续高强度收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离线收缩能力不良的现象,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离心收缩可以降低肌肉张力,预防肌张力增高。研究证实,徒手离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的缓解。
封旭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向心-离心等速训练对于运动员膝关节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徐军等人研究证实,短期的离心收缩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步速,并不易导致肌肉痉挛。另一项研究比较了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15周内进行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进行离心训练组的受试者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并报道离心训练组受试者股四头肌的肌肉质量相对传统康复训练增加了10%。
研究证实,下肢损伤的运动员常表现出灵活性下降,然而牵拉对预防损伤的效果有限。
有研究表明离心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还能通过增加肌肉的灵活性从而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O’Sullivan K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心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的灵活性。从而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样,Jayaseelan等研究了离心训练对高水平摔跤运动员肱二头肌肌腱炎的影响,研究指出离心训练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表现出肘关节灵活性和前臂旋后肌群力量增加,并且患处压痛的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Camargo等研究了上肢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手段对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离心训练后患者上肢疼痛得到明显地缓解,上肢峰力矩和加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加。表明离心训练对提高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上肢功能具有很好的效果。Hakan等的研究也证实大负荷的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跟腱炎患者的症状。
【语言康复训练】推荐阅读: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方法11-05
聋儿康复语言训练简易辅助工具10-02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07-06
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09-03
聋儿康复训练05-26
分级康复训练06-04
呼吸康复训练07-27
康复训练档案07-30
吞咽康复训练08-13
护理康复训练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