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2024-07-07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共10篇)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1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及练习,使学生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2、防止挛缩、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运动;

3、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运动;

二、教学内容:

1、关节活动操

2、游戏

3、集体训练

4、分组训练

5、放松活动

三、教学准备:

音乐扩音器、U盘、绒球、计时器、各种训练器械等

四、教学过程:

1、队列常规(时间:1`)

2、准备活动 :(时间:5`)

关节活动操

由教师带领学生们排成两列横队站好,教师做示范,学生在下面跟着完成,操的内容包括:

1)头部运动 2)肩部运动 3)扩胸运动 4)腰部运动 5)压腿(正压、侧压)6)膝关节的运动

7)手腕关节及踝关节的运动

3、游戏《快速传接球》(时间:7`)游戏方法: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站立,老师双手持球站在圆圈中央。教师快速的将球传给任意一位学生,学生接球后快速将球回传给老师。如果学生在传接球过程中将球掉落地上,则此名学生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学生为优胜者。

4、集体训练

1)正压腿(时间:4`)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2)侧压腿(时间:4`)

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3)开胯坐(时间:4`)

四个八拍(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喊口令)

姿势保持3分钟(教师做动作说明、负责记时、辅助学生完成动作)

5、分组训练(每组各4`)

(1)上肢组

动作安排:插板等

(2)下肢组

动作安排:过桥等

(3)平衡组

动作安排:过木桩等

(4)器械组

动作安排: 髋关节训练器等

6、放松活动(时间:4`)听音乐调整呼吸、放松全身

7、下课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7月我科儿童康复室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 均经临床和CT检查确诊。年龄2~5岁,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男13例, 女7例;病程 (47.8±2.1) 个月,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 (GMFM-88) (37.6±18.1) 分。对照组男14例, 女6例;病程 (49.5±3.1) 个月, CMFM-88 (38.6±19.3) 分。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在院训练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可理解简单的运动指令;经诊断符合痉挛型双瘫脑瘫的症状;患儿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的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为Ⅰ~Ⅱ级;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MFCS) Ⅱ~Ⅲ级;试验组家属有条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6个月及治疗期间未行神经肉毒素注射。

1.3方法

试验组:每2个月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指导2周, 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照组:每2个月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2周, 未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

1.3.1 医院康复训练

主要采用当代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根据痉挛型双瘫患儿存在髋关节内收、内旋, 屈膝, 尖足的异常模式, 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肌张力增高明显, 而腰背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弱等情况, 选择性的采用物理疗法、穴位按摩、针灸及生物电等康复技术, 以物理疗法降低或稳定肌张力, 根据患儿运动处方个体化使运动康复贯穿于游戏和娱乐中, 通过控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 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强调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 同时注重患儿饮食, 睡眠营养状况等指标[5]。每天训练4h左右, 每周5d。

1.3.2 家庭康复

(1) 降低双下肢肌张力:每天洗温水澡, 将患儿平放于床上, 按摩双下肢各关节, 被动持续牵伸双下肢各关节, 双手放在患儿双膝, 轻轻将患儿双大腿外展、外旋, 程度由患儿肌张力大小而定, 循序渐进, 应考虑患儿的耐受力, 否则会造成肌肉拉伤, 然后再做双下肢的屈伸旋转运动, 每天2次, 每次5~10min即可。尖足的患儿最为常见, 也将患儿平躺于床上, 一手控制患儿的小腿部, 让膝部伸直, 一手平推足底, 朝尖足的反方向用力, 使脚掌背屈与小腿成85°~90°夹角, 控制3min, 这样, 紧张的跟腱可得到牵张、拉伸, 然后由内向外活动踝关节, 降低肌张力;或一手控制小腿部, 另一手紧握足跟, 向外牵拉, 保持3min, 再做屈伸、外展运动, 让肌肉放松;也可让患儿站立或蹲位于45°斜坡上, 亦可使紧张的跟腱得到牵张、拉伸, 起到降低小腿三头肌肢张力的作用[6]。 (2) 提高肌力:主动行“搭小桥”、踢小腿、钩足背等运动改善腰背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的肌力。 (3) 做完上述活动之后, 进行正确的坐、爬、站、蹲、跪、行走训练, 不能独站独走的患儿, 家长需加强锻炼的次数, 先练习单腿跪立, 双手控制患儿的髋关节, 让患儿头、躯干、腿三者重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双腿交替跪立, 然后再单腿交替站立, 双腿扶站;或双人配合做下肢的屈伸练习, 一人控制着双脚, 另一人拉着双上臂, 让孩子借着外力起立、蹲下、反复练习, 过程中尽量让患儿自己主动起立, 练习下肢力量。在异常姿势未完全纠正前, 不主张患儿急于练习走步, 在孩子的髋部、膝部均能充分伸展, 全脚掌能平放在地面上的基础上, 家长可以让患儿靠墙站立或扶站, 然后逐步撤去多余的辅助, 让其独站;家长也可站在孩子背后, 让其背部紧贴大人身体, 双手握住孩子上臂近肩处, 使肩部后撤, 挺胸, 家长的腿推动孩子的腿, 慢慢朝前迈, 做跨步练习, 训练一段时间后, 患儿就基本具备行走的条件了。根据患儿的情绪灵活选择时间和场地, 每天2~3次, 每次30min。 (4) 同时把训练活动穿插于日常的进餐、入厕、睡眠等活动中, 严格纠正坐、站、行中的异常姿势[7]。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 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生活活动[8]。

1.4 观察指标

运用GMFM-88于治疗初, 治疗后6个月, 12个月对2组患儿做运动发育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训练6个月及12个月后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损伤是永久性的, 康复是终生的。我省是西南边疆地区, 经济落后。绝大多数家庭无法长期承担患儿康复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负担。家庭康复突显出其优越性, 患儿对家庭环境熟悉, 配合能力强, 无恐惧感, 进步快, 已成为共识, 汤晓岚[9]对60例脑瘫进行家庭康复疗效观察, 分别于康复训练第1个月末, 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评价, 结果第3个月末高于第1个月末, 第6个月末有效率高于第3个月末。林伟青等[10]对98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 结果后者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运动功能障碍是脑瘫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临床已明确功能训练是康复治疗的核心, 长期强化训练是小儿脑瘫康复的主要原则, 可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11]。本文选取40例痉挛型双瘫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到此型脑瘫诊断比较明确, 上肢障碍比下肢轻, 躯干、下肢的障碍较重, 患儿的语言认知水平较同龄儿无明显差别, 所以家庭康复较易实施。当然, 院内康复是必须的, 家长知识的匮乏及对疾病的误解误导了患儿的治疗是司空见惯的, 单纯的家庭康复是无法进行的, 家庭康复是在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注重细节, 寓教于乐。一般以患儿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 做一些站立姿势保持, 单块肌肉的肌力提高, 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内容, 是医院康复训练的延续。童光磊[12]等也提出强化训练和家庭训练的重要性。选取的40例患儿家属与医院签订训练合同, 每2个月返回医院行半月的医院康复训练, 其中试验组的家属必须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内容, 且有条件保证患儿的训练时间。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是脑瘫康复评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GMFM用于测量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状况, 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能非常直观的反映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5], 得到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共识。通过3.5年的追踪随访得到了证实, 从表2中可看出, 康复训练的效果试验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优于对照组 (P<0.05) , 肯定了家庭康复的成效及重要性, 强化训练的可行性。总之, 医院—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是儿童脑瘫康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了训练效果, 缩短了康复周期, 节省了家庭的人力和物力, 增加患儿回归学校、社会的机会。

摘要: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除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外, 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 对照组仅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训练6个月及12个月后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脑瘫患儿38例效果观察 篇3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不良姿势,及时引导和帮助患儿进行纠正训练。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可以通过作业治疗法及运动治疗法来纠正不良姿势,并对肌力、肌体平衡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的精细化。同时通过对患儿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并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应验谈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自身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間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脑瘫患者病历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0.5岁-7岁。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患儿早期症状: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固定姿势;身体发硬等。疾病类型:10例痉挛型脑瘫;1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6例强直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混合型脑瘫;并发疾病:8例语言发育障碍,10例视听觉障碍,20例智力下降。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运动治疗法 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把游戏治疗有效地融入运动治疗中,通过运动治疗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提高和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及运动功能;通过运动疗法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诱导患儿自主、自愿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1.2.2 作业治疗法 在对脑瘫患儿采取作业治疗法时,注重的是通过作业治疗法,使脑瘫患儿手部及上肢能够有目的且随意的使用,尽最大可能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患儿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改善,患儿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得到培养。首先,要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如果脑瘫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降低,就会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造成影响。所以,在实行作业治疗法时,必须加强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的锻炼,使其能够对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提供支撑力。但是医务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需给予脑瘫患儿适当手感体验,在对患儿手部动作进行精细化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手部和眼部的认知练习。

对脑瘫患儿存在的对称型颈反射、不对称型颈反射以及迷路张力型反射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医务人员需帮助脑瘫患儿调整好反射抑制训练的体位,例如,脑瘫患儿偏向身体一侧,应保证与其脸对应侧上肢处于屈曲状态,另外一侧的上肢则处于伸展状态,以使不对称型颈反射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目的性手部运行和造次视觉功能整合,能够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医务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可巧妙运用玩具对脑瘫患儿视觉认知功能进行训练,并使患儿手部运动与眼部运动保持在协调状态。医务人员需与脑瘫患儿经常进行视觉接触,以使患儿视觉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由于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所以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采用各种方式,仍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在不断练习和模仿中得到提高。

1.2.3 语言治疗法 小儿脑瘫是一种可怕的高发疾病,它对患者的伤害是双重的,很多人都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其实在这个高科技的新时代里,治疗小儿脑瘫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只要及时有效的采用科学的疗法,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者,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正常;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显著性恢复,智力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肌张力基本恢复,异常姿势基本消失;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正常,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有所好转或无任何变化。有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恢复,智力有所提高,生活自己能力得到改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均有所好转,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好转,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无任何变化。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病症、生命体征均无任何改善,临床指标显示无任何变化。

2 结 果

收治的38例患儿中,6例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整体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94.73%。

3 讨 论

在儿童时期,人体脑部仍然在发育,并与世间万物进行接触,并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才能使人体脑部得到良好的塑造,并能够将完好无损的神经细胞保留,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处理各种不停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患儿在婴幼儿阶段,脑部就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有些患儿半个脑部被切除,但是神经科室、儿童发育科室及康复科室的医务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能够促进脑瘫患儿脑部发育,并使其脑部功能得到恢复的康复训练措施,经过康复训练后,患儿在5至6岁的时候,其生活自理能力可基本恢复,并与正常儿童相接近。康复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区别,在常规治疗中,脑瘫患儿处于治疗被动状态,

在康复训练中,脑瘫患儿作为治疗主体,在康复训练人员指导和帮助下,能偶自主学习、自主纠正身姿、完成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参考文献

脑瘫康复疗法的语言训练怎么做 篇4

脑瘫康复疗法的语言训练怎么做?

保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5

摘要:足球项目由于运动强度大、节奏快、对抗性强和身体接触频繁, 难免会出现种种的运动损伤。为了促进运动损伤的康复, 本文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赛、训练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 构建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康复性体能训练方案, 为其运动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 运动损伤; 康复性体能训练;

足球作为一项竞技项目, 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 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这不仅会影响足球运动员的健康、训练和比赛, 而且会阻碍运动水平的提高[1]。运动损伤的康复对于运动员损伤的治疗和预防非常必要[2], 本文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赛、训练和生长发育的特点, 为其设计康复性体能训练方案[3], 探索康复性体能训练对治疗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4]。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天津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男子运动员”, 年龄12~16岁, 于~期间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情况, 并对受伤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及康复训练的情况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在调研的青少年男子足球队36名运动员中, 损伤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 运动损伤在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员中发生率较高, 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生在下肢, 以大腿、小腿、踝关节为主, 其他部位损伤发生率较低;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 占比70.2%, 中度损伤次之, 重度损伤占比最低, 大多数运动损伤不影响训练;在运动损伤的病程上, 急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慢性损伤, 分别占比75.3%和24.7%;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包括擦伤、挫伤、肌肉、韧带损伤等。

表1 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人数

表2 实验组康复体能训练项目

(二) 运动损伤运动员康复性体能训练。

将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人, 实验组在每次训练中进行50分钟的康复训练, 每周训练5次, 持续8周, 具体康复体能训练项目见表2。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性体能训练。

(三) 男子足球队运动员康复训练效果的.情况。

将30名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在康复训练前后均进行FMS测试并分析结果, 测试结果量化为0~3分4个评分标准, 每项满分为3分。0分:测试中任何部位出现疼痛;1分:受试者无法完成整个动作或无法保持起始姿态;2分:受试者能够完成整个动作, 但完成的质量不高;3分:受试者能高质量地完成动作[5]。测试结果见表3。

测试结果表明,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FMS测试的总评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 各分项结果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康复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FMS测试的总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 各分项除了肩部灵活性外, 其余各项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员康复训练前后总分具有显着性差异, 各分项数据在康复训练前后除了肩部灵活性外, 其余各项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运动员普通足球训练前后总分无显着性差异, 各分项各数据在普通足球训练后比训练前略有提高。

四、结语

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生在下肢, 以大腿、小腿、踝关节为主, 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 在损伤的病程上急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慢性损伤, 擦伤、挫伤、肌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对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运动损伤的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 有助于运动损伤的恢复, 有助于改善并提高运动员身体的运动能力, 特别是对于改善运动员的下肢运动能力效果明显。

表3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FMS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1]Schneiders AG, Davidsson A, Horman E, et al.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normative values in a young, active population[J].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1, 6 (2) :75~82

[2]Kiapour AM, Murray MM.Basic scienc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and repair[J].Bone Joint Res, , 3 (2) :20~31

[3]Crane JD, Ogborn DI, Cupido C, et al.Massage therapy attenuates inflammatory signaling afte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J].Sci Trans Med, , 4 (119) :113

[4]Adams D, Logerstedt DS, Hunter-Giordano A, et al.Current Concepts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Criterion Based Rehabilitation Progression[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2, 42 (7) :601~614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6

经医疗市场摸底及现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在我院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脑瘫患儿人数较多,因目前我市中西部地区无脑瘫儿童定点医疗机构,造成患儿被迫去往合肥、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康复治疗,无形之中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生活负担,为了打开我市中西部地区的该项医疗市场,为我省民生工程的建设出一份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增加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拟在我院康复科的基础上,申报“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以下罗列出结合评分标准需进一步完成的:

1、场所设置与设施

2、人员配置及培训

2、需要购买的训练仪器及基本设备;

场所设置与设施: 根据评估标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场地需单独存在,应与成人康复治疗场所严格区分开来,不能混在一起使用;

室内外康复训练场所通风透气、采光好(预留现正在使用中的蜡疗室一间)色彩设计、装饰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无障碍要求(儿童墙面、彩色、柔色软地板)

有专供儿童使用的卫生间(现有卫生间增加位置较矮立式便池和儿童坐式便池、及无障碍便池)

基本训练场所使用面积不少于150㎡(预留现正在使用中的蜡疗室一间;墙体四周需软包装,周围需阶梯式扶手护栏、柔软地垫全屋铺满)运动治疗室(另需单独一间,门外挂牌)作业治疗室(另需单独2间,门外挂牌)

多功能训练室、培训教室(两个训练室可共用一间)

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利用六楼现有两侧阳台,改造增设遮雨棚)。

人员配置及培训:

1、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按标准配置要求需专业脑瘫患儿治疗师2人;

2、脑瘫治疗师轮流进行上级医院培训(安医二附院),近期送一名短期培训,留存培训记录及资料,备查;

3、按标准康复医师配备少一人,康复治疗师缺口2人;

4、需引进人才计划:康复医师:1人;康复治疗师:2人(男女各1);

需要购买的训练仪器及基本设备:(见后附页)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四肢瘫患儿60例均符合2006年在长沙召开的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上的定义和分型方案[1]。年龄1~3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例。

1.2 呼吸组采用康复治疗结合呼吸训练[2]的治疗方法

1.2.1 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采用: (1) 腹式呼吸训练:患儿卧位吸气是治疗师用双手置于患儿腹部, 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 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 促进横隔上移。 (2) 抗阻呼气训练:采用吹羽毛、吹风车、吹玩具小喇叭、吹哨子、吹口琴、吹气球等, 所吹之物, 可由小到大, 由轻渐重。 (3) 局部呼吸训练:治疗师把手放于患儿胸部, 在吸气时施加压力, 以增加胸部局部的呼吸功能。每日1次, 呼吸训练每周治疗5d, 每天2次, 每次15min, 共治疗3个月。

1.2.2 康复治疗训练内容包括物理疗法 (PT) 和作业疗法 (OT)

物理疗法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 其中Bobath[3]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作业疗法主要是上肢功能的训练, 包括功能性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的控制训练。由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 每次30min, 每日2次, 每周治疗5d, 共治疗3个月。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疗效观察

1.3.1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GMFM) [4]作为患儿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状况的评定标准。

该量表按小儿正常发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 即卧位和翻身、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每一部分包括若干子项目, 共有66项。采用4级计分评定, 分别为:0分:完全不能做;1分:开始做 (完成不到10%) ;2分:大部分完成 (完成10%~99%) ;3分:全部完成。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 观察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

1.3.2 综合能力评分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该量表可综合评定患儿的认知、言语、运动、自理动作、社会适应功能。每一部分包括10个子项目, 共50项。采用百分制:2分:每项完成;1.5分:每项大部分完成;1分:每项完成一半;0.5分:每项小部分完成;0分:不能完成。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然后根据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 显效为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为总分有提高;无效为总分未提高, 甚至减少。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异;对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s)

(±s)

治疗后呼吸组和对照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1,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 呼吸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 结果

呼吸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组间比较, 组间比较, χ2=6.60, P<0.05, 呼吸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3。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呼吸运动与呼吸功能有别于正常儿童, 表现为呼吸肌、呼吸辅助肌的协调性差、胸廓结构异常、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总顺应性降低、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改变等[5], 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多由早产引起, 因而导致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又因四肢肌张力高, 运动障碍, 主动活动减少, 均可引起患儿免疫力下降, 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从而影响患儿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因此,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功能康复时, 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使患儿保持良好的换气及通气状态;训练胸廓的控制能力, 诱发呼吸肌及横膈出现正常的运动模式, 不仅改善患儿的肺功而且改善患儿的肢体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从而提高康复效果[6,7]。

摘要:目的 研究呼吸训练纳入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康复训练项目中, 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庆脑血管医院儿童康复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的1~3岁确诊痉挛型脑瘫四肢瘫的患儿60例, 随机分为呼吸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呼吸组除对患儿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的康复治疗外增加了呼吸训练项目, 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 (GMFM) 、综合功能 (ADL) 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呼吸训练结合常用康复训练方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四肢瘫患儿的肢体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呼吸训练,痉挛型脑瘫,肺功能,运动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 (5) :309.

[2]左巍.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 呼吸训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93-594.

[3]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9-229.

[4]史惟, 廖元贵, 王素娟, 等.GMFM66项在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A].昆明: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4.

[5]郝文哲, 吴卫红.脑瘫儿童呼吸功能特点及水疗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10) :948-950.

[6]谭红英.58例脑瘫患儿康复综合训练与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4) :57.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8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特别指出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4月1日我国智力残疾554万人,推算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568万人,可见智力残疾人数呈上升趋势。《2014年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指出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由此可见,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问题是社会的要求,是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部分。

智力障碍,也称精神发育迟滞,是个体在18岁之前的生长发育期,智力与适应行为两方面均出现严重缺陷的表现。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殊性导致其身体运动能力状况较普通儿童差,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一定的运动康复,是否可以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否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就是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合肥特教中心6~10岁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20名。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量表评定法。

3.研究工具。

采用《大运动能力评估》进行评估,包括移动力:头部运动、翻滚、撑地、匍匐前进、上下楼梯、踩脚印走7个项目;运动技能:立定跳远、摸高、跑步、绕障碍物跑、跳绳5个项目;球类:拍球、踢球、抛球、接球;50米计时跑;立定跳远远度测量共5个大的项目。

4.研究组织实施。

本研究首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前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实验观测训练强度、时间安排,设计康复训练计划。运动康复训练教师根据儿童差异性以及训练内容,灵活运用团体学习、结伴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运动康复过程中,充分运用比赛、游戏、模拟场景等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全面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大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语言指导和行为矫治三方面。大运动训练具体有走、跑、跳、翻滚、头部控制、球类等,每一个项目又根据方向性、力量性以及运动水平细分小的项目,如走包括直线走、不碰东西走、交替脚上下楼梯走、向前走等。语言指导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中教师适时地运用口语、肢体语言、信号指示等训练智力障碍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在运动康复训练中,还将智力障碍儿童行为矫治纳入其中。改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培养其正确规范行为。

在训练一年后进行一次中期的跟踪评估,考察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训练第二年进行后测评估,考察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儿童大运动能力等的相应变化。

三、研究结果

1.移动力。

对实验班儿童移动能力:头部运动、翻滚、撑地、匍匐前进、上下楼梯、踩脚印走,分别进行的三次评估,平均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移动力中间测的平均水平结果明显高于前测,后测的结果也高于前测。这说明,随着大运动康复训练的进行,智力障碍儿童的移动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第一年的康复训练效果特别明显。

在平时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头部运动、翻滚、撑地、匍匐前进、上下楼梯、踩脚印走这几个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升。到后测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儿童都能准确地控制自己的头部运动,上下楼梯不用扶手且保持一定的速度。

2.运动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对儿童的运动技能(立定跳远、摸高、跑步、绕障碍物跑、跳绳)进行三次评估,平均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技能平均水平也在第一年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立定跳远、摸高、跑步、绕障碍物跑项目上进步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年龄小的儿童7岁开始康复,通过反复训练进步很明显;而那些10岁才开始康复训练的儿童进步相对来说较小。在运动项目中,跳绳是一项需要肢体协调、手眼配合需求较高的运动技能,通过学习,仅有3~4名儿童能够做到连续跳。其他儿童只能够做到间歇跳。

3.球类。

对儿童的球类运动:拍球、踢球、抛球、接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儿童球类运动平均水平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儿童的球类运动能力平均水平在康复训练后出现明显的增长。球类运动是儿童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训练中比较容易吸引其注意力,但儿童在训练中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胡乱拍、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找问题、塑造正确行为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4.50米跑。

将儿童50米快速跑的时间记录下来,进行平均数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图4显示,儿童50米快速跑的时间逐渐减短,前测平均时间最长,中间测次之,后测时间最短,说明,随着康复训练的进行,智力障碍儿童50米跑的速度在加快。在这一个项目上,每一位儿童的能力均有所增强。

5.立定跳远。

将智力障碍儿童立定跳远的成绩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前测平均远度低于中间测和后测,后测平均远度最远。也就是说,智力障碍儿童立定跳远远度有所增加。

6.T检验。

将儿童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在大运动的所有项目上:移动力、运动技能、球类能力、50米快速跑、立定跳远,后测成绩均优于前测。也就是说,康复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善了智力障碍儿童的移动力、运动技能、球类能力、50快速跑、立定跳远能力。进一步的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五个维度上,均达到显著或极其显著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大运动康复训练的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分析与讨论

1.智力障碍儿童移动力康复训练。

头部运动、翻滚、撑地、匍匐前进、上下楼梯、踩脚印走这些运动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件非常简单和容易的运动项目,但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与适应行为两方面出现严重缺陷,他们感觉统合失调,像这些看似简单的运动,能力反馈都极差。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注重对儿童这些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尤其注重在学生上下楼梯、走的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注重信号的使用,提醒学生随时注意老师发出的指令性信号并调整行动。通过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智力障碍儿童基础的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智力障碍运动技能康复训练。

实验班儿童在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中,有梯度地安排了运动技能训练内容,例如:立定跳远、摸高、跑步、绕障碍物跑、跳绳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训练效果,儿童在这几项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将游戏、儿歌诵读渗透在其中,如“小白兔”、“小青蛙,跳一跳”、“摸老师的大手掌”等,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起到训练效果。此外,智力障碍儿童理解能力较弱,学习进度较慢,训练中需要注意对动作的分解,循序渐进,并在不断的强化中达到训练效果。最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运动康复训练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需要坚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智力障碍儿童球类运动康复训练。

球类运动是智力障碍儿童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训练后发现,儿童的球类运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球类运动虽在训练中此项运动比较容易吸引其注意,但是,由于其运动技术较复杂,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动作,智力障碍儿童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胡乱拍、抛,还有的甚至砸人。因此,在训练中特别注意对儿童行为规范的训练,教师正确示范、讲解要求,表扬按照规范操作的儿童,运用榜样的作用,及时制止儿童不良行为规范的形成,做到边运动,边进行行为矫正。此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不能随意,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学过程能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器具和场地设施,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重视加强个别化指导。

4.运动康复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篇9

国际上,小儿脑瘫的康复模式有多种。较为公认的是综合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引导式教育。许多发达国家应用引导式教育,全日全程疗育脑瘫儿童,效果明显。我国近年来对引导式教育的应用也已成为热门话题。将综合康复治疗和引导式教育疗法结合起来,即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下称“医教结合”),康复脑瘫等残疾儿童,已有不少同道在研究和探索。

有关脑瘫的医疗康复,业内人士包括许多脑瘫家长都已熟知。但是多年康复实践证明,单纯的医疗康复不能满足脑瘫儿童的早期教育、全面发展的需求。脑瘫康复需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因为医疗康复所需成本高,家庭经济投入与精力投入也很高,大部分家庭难以坚持康复治疗。单一医疗康复疗程三个月左右,但待疗程完成以后,脑瘫儿童依然难以生活自理、依然不具备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部分儿童依然不能自我行走,持续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与发挥。不少儿童离开医疗康复以后,障碍再度加重,没有医疗康复支撑,他们原本提升了的功能又很快退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能在最早的时间内达到全面康复和回归主流,引入教育康复,与医疗康复完美相结合,实践证明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我们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项目。

引导式教育疗法起源于40年代的匈牙利,由Peto博士发明,系以教育教学的形式开展康复,促进康复对象的运动、言语、感知、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塑造的康复体系。所产生的是“两全”效应,即全面康复、全人发展。此疗法首先被应用于3岁以下的小年龄组的脑瘫儿童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渐渐被全球业内专家所接受、并应用于其他残疾儿童与成人的功能障碍康复。在欧美国家,其先进理念和流程也用于正常幼儿园、特教学校,包括大学教育和管理。将医疗康复和引导式教育相结合,是湖南脑瘫儿童“医教结合”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已在省残联和省中心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科室负责人廖洪波科长的带领下,通过省中心全体脑瘫康复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多年,逐渐形成并不断成熟。在与医院合作以后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康复理念和模式

根据儿童发育与发展需求,将脑瘫儿童当作一个“全人”,通过专业人员的“四课一操一流程”的小组教学和练习,同时给以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将现有的医疗康复项目与引导式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六位一体”康复模式,诱导其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康复和教育,产生提升认知、改善功能、全面康复、全人发展效应,并引导形成自我训练、自我康复的持续有效机制,达到在人格、体格、功能与能力等方面的康复和发展目标。

三、方法:

1、机构的医教结合:

1)半日医疗康复、半日教育教学; 2)医疗康复与教育教学交叉进行;

3)严重弱能和大龄儿童以引导式教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穿插必需的康复治疗项目3-4项。

空余时间主要进行自主行走、生活自理与社会交往训练。

2、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3、社区和家庭的医教结合:

四、已有的工作成效与师资力量: 一)工作成效:

1、省中心2004-2010年 “六位一体”医教结合模式,为全省310名2-20岁的脑瘫进行康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论文已发表,见图片):

1)六位一体: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认知与沟通、感觉统合、引导式教育小组训练。前五项是一对一为主,每天一次,引导式教育为小组训练,每天二节。

2)2004年开始,根据评估,将六项康复合理的用到每周的训练和治疗中,形成一个较为简单有效的康复模式。2008到2010年,“六位一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其中在引导式教育教学方面,省中心设计了“四课一操一流程”引导式教育教学模式,其项目贯穿于一日和一周的训练中,课程内容和形式方面,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心理支持、文体疗法和音乐治疗和PT、OT、ST与感觉统合训 2 练等内容融为一体。一天的引导式教育小组课程由原来的二节增加到了八节。一对一康复治疗减少到一周一节。经过医教结合康复,孩子们的功能、性格、情绪得到全面提升。

2、省中心2011-2015年在全省进一步完善医教结合的“六位一体”模式,推广应用到基层,为数以万计的脑瘫儿童提供了教育与康复的机会。

2011年省中心与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合作以后,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合作医院每年为500-700名脑瘫儿童进行医教结合的综合康复。

其“六位一体”模式为:引导式教育教学与电疗、针灸、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体感音乐和智能化设备康复为一体。

3、在省残联和省康复医学会的重视支持下,2008年开始,我们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与座谈、下基层指导和考察交流,将医教结合模式普及和推广到全省基层与社区。形成了引导式教育进医院、“引导式教育进社区”、和应用引导式教育管理等良好局面。

自模式应用以后产生效果,就得到了省残联康复部吴斌部长的支持。多次培训和基层检查,部长都是宣传引导式教育,提供医教结合。2012年,省残联刘平秀副理事长在各种场合下肯定省中心的医教结合模式,并号召全省各康复项目机构学习和坚持做好这一模式,为脑瘫康复事业做出更大成就。2014年,新任侯建斌副理事长更加重视脑瘫儿童医教结合模式的发展和推广。多次在会议上和督导中宣传推广这一模式。

4、近期主办的全省培训与工作坊:

2008-2011年省残联脑瘫康复培训班每年一次:由省中心承办。省儿童医院张惠佳教授、省中心脑瘫康复负责人廖洪波副主任医师主讲。

2012年全省脑瘫康复医教结合培训班: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承办,廖洪波副主任医师主讲脑瘫康复与引导式教育,罗专等老师示范引导式教育课程和流程教育观摩。

2014年10月31日全省第一期引导式教育工作坊:在省儿童医院主办,市按摩康复医院协办。主持:张惠佳教授,主讲:廖洪波,参与,罗专等;70多名全国学员参加。

2015年3月全省医教结合引导式教育专题培训班:由省残联康复部主办,湘 3 雅博爱康复医院承办。特邀主讲:全国知名的唐久来教授(主任医师)和香港复康会知名康复治疗专家魏国荣博士:医疗康复与引导式教育,脑瘫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廖洪波副教授主讲“四课一操一流程”模式的产生应用与推广。罗专、朱美、杨青松和杨迎老师分别主讲引导式教育教学与评估(师资介绍见后)。二)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与师资力量现状

1、医教结合专业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据不全统计,这一模式已在全省50多个康复医疗机构、儿康中心和特教机构应用,约3000名脑瘫儿童和家长受益。与此同时也有近3000名医疗与教育康复工作人员得到培训和教育,他们对康复新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度不断提高。省中心已成为引导式教育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培训基地、技术资源中心和社区康复指导中心。

据不全统计,目前全省有从事引导式教育教学的特教老师、康复医疗和治疗学专业人员1000名左右,约400名在省残联指定的康复项目机构从事这一业务。约200名左右的引导式教育专业老师已在本岗位上工作3-5年,部分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室主任最长工作时间有20年左右。其中有近100名老师已成为全省引导式教育教学和医疗康复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这些业务骨干80%具有医疗资质,有的为医生,有的为康复治疗师。他们已具备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双重知识和技术,深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与喜欢。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培训辅导和技术指导的能力。20%的特教与幼教老师也通过培训和实践,对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业务了如指掌。他们爱心执着于康复事业,技术好,素质高。如果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相信一定成为全省不可多得的康复与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力量。

2、现有的部分师资团队介绍: 张惠佳教授

女,主任医师,同济医科大学、长沙医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

中心主任。全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残疾人联合委员会

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

主委、湖南省康复专业委员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物理医学与

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指南》,参编医学专著5本,针刺穴注按摩运动综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研究获省医药科技进步

三等奖。在脑瘫诊断治疗和早期干预、其他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肉毒素注射

治疗脑瘫等技术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廖洪波副教授,女,副主任医师,系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康复科主任,心理咨询师,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省康复医学会理事,省儿康专业委员会、省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副教授。2007-2011中国引导式教育“长江项目”组成员。先后10多次参加中残联主办的脑瘫康复治疗、康复评估和引导式教育培训。2006年开始作为引导式教育与脑瘫康复专业培训教师,为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和残联系统培训讲座50余次。先后主持原创“六位一体”医教结合康复模式和“四课一操一流程”的引导式教育教学模式,主持设计了《70项脑瘫综合康复训练效果评估表》、《康复韵律操》,负责编写《引导式教育习作程序》。近些年撰写的医学康复与引导式教育方面论文近20篇,其中8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

王晓玲副院长,女,系长沙市按摩医院副院长、兼长沙市残联康复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长沙市政协委员,省妇代会执行委员。王院长潜心研究儿童与成人医学康复,十分重视教育康复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的发挥,在教学、科研、临床康复和康复治疗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临床经验。

罗 专老师,女,2008年6月毕业于长沙市民政学院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从事脑瘫康复引导式教育工作至今,曾接受过香港引导式教育专业培训,多次参加中残联主办的引导式教育培训,现任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康中心引导式教育组组长,在实施“四课一操一流程”模式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杨 迎老师,女,2007年6月毕业于长沙市民政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从事脑瘫康复引导式教育工作至今,曾多次接受过中残联主办的引导式教育专业培训,现任博爱康复医院儿康中心引导式教育组副组长。参与设计并应用“四 5 课一操一流程”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水平和引导式教学经验。杨青松老师,女,2007年6月毕业于长沙市民政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多次接受过中残联引导式教育专业培训,现任博爱康复医院儿康中心引导式教育组副组长。参与设计 “四课一操一流程”模式,曾作为骨干抽调衡阳市康复中心传授引导式教育 “四课一操一流程”模式,教学经验丰富。

朱美老师,女,毕业于长沙师范,2012年就职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从事脑瘫康复幼儿教育和引导式教育工作至今,多次接受过中残联引导式教育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水平和引导式教育教学经验。

李平老师,女,201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音乐治疗专业,毕业后相继在湘雅博爱和长沙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从事引导式教育与音乐治疗。在音乐治疗和引导式教育主题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愿景

试想如果每一个脑瘫儿童在医疗康复同时,能更早的接受教育康复,他们不但在康复能力方面提高更快,在感知认知和人格发展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升。他们在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以后,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其康复总的效果得到提升,儿童喜欢,家长满意,康复前景很好。基于引导式教育团队的贯通式合作,如果有条件培养一批能康复治疗和教学训练、会培训指导的医教结合师资团队,这一“全人康复”的医教结合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将让更多需要康复和教育的脑瘫儿童更早、更快、更全面的康复,回归主流,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在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下,我们的发展计划如下:

1、继续现有医疗康复和引导式教育教学相结合模式,让所训练的脑瘫儿童参与教育的比率达到100%。

2、加强各年龄段各严重程度的引导式教育小组训练,规范操作,做出专业水平。着重发展三大块业务::1)小龄儿与严重弱能脑瘫儿童的引导式教育2)轻型脑瘫合并自闭倾向、或聋儿合并肢体障碍、或智力障碍与运动发育迟缓等多重障碍儿童的引导式教育与康复治疗,各类收训5-10人左右。3)脑瘫儿童入园入学前后的融合教育。

3、健全引导式教育团队,陆续选送5-7名业务骨干学习进修医疗康复与教育 6 教学。

4、与泰乙格公司等机构结盟,强化教育康复师资培训与技术交流。

5、在项目的扶助和培训指导下,拟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脑瘫引导式教育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脑瘫儿童“医教结合培训指导中心”,推动全省的脑瘫康复医教结合模式的健全发展。

早产儿预防脑瘫训练方法介绍 篇10

早产儿发生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几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婴儿。因此,北京生物诊疗中心医院的专家提示:一定要加强对早产儿身体机能的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发育,减少脑瘫发生率。

早产儿预防脑瘫训练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北京生物诊疗中心医院的专家介绍的早产脑瘫还是的训练方法,如下:

早产脑瘫训练方法之、俯卧位抬头训练:早产儿从胎龄满40周(从预产期计算)开始,在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状态下,俯卧在床上,家长用语言和玩具逗引宝宝抬头;也可让宝宝俯卧在家长胸腹部,家长通过和宝宝对视、说话等方式来逗引其抬头。每次约10分钟,每日4-6次。

2、平衡训练:将宝宝仰卧位放置床单或薄被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左右摇荡,每日2-4次。有助缓解宝宝肌紧张,促进平衡机制的建立。

3、翻身训练:宝宝3-4个月时,家长可用玩具引导宝宝翻身,可以给他们以适当帮助,每日至少7-8次。

4、抓握训练:从3-4个月开始,将玩具放在宝宝前方手能够到的地方,诱导宝宝伸手抓物,每日7-8次。

5、坐位训练:5-6个月开始让宝宝坐。先靠着坐,也可让宝宝双下肢分开,身体前倾坐,逐渐过渡到独坐。每日5-6次,每次5-10分钟。

6、爬行训练:宝宝会翻身后开始练习爬行。宝宝俯卧位,前面有成人或玩具逗引,家长用手顶住宝宝足底,助宝宝前爬。开始时宝宝的腹部贴在床面,以后练习用手、膝部支撑身体跪着协调爬行,每日累积爬50-100米。

7、站立、行走训练:从宝宝9-12月开始扶站、扶着走,逐渐过渡到独走。在此期间经常练习蹲下和起立活动,加强腿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每日4-6次,每次5-10分钟。

通过上面北京生物诊疗中心医院的专家介绍的“专家介绍帕金森用药注意事项”,如果根据上面的疾病介绍还有其他不了解的地方,就请到北京生物诊疗中心医院的各个网站咨询我们的在线医生,医生将为您解答更多的疑问。

上一篇:营销策划项目内容清单下一篇:铁运部2010“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