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痉挛型偏瘫

2024-09-27

脑瘫痉挛型偏瘫(共8篇)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1

脑瘫是一种因出生前后至婴儿早期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大多存在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和异常偏瘫步态等问题[1]。有调查显示,1997—1998年江苏等7省1~6岁儿童中,脑瘫患儿占1.92%,其中痉挛型患儿占60%~70%[2]。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导致患儿关节及肌肉发生挛缩和变形。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一种新型康复设备,痉挛型偏瘫患者经训练后可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3],但关于其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该智能训练系统相配合对收治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了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68例,年龄2~5岁,男36例,女32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4];肌张力降低后其功能即可改善,或利于提高疗效;无关节固定挛缩者;可理解并执行简单指令;能配合完成临床观察和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家族遗传性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难以配合并坚持完成治疗;关节固定挛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9.2±10.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20例,认识功能水平正常22例,边缘1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1.1±9.3)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级12例,Ⅱ级22例,认识功能水平正常23例,边缘1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试验组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德国RECK公司生产,MOTOmed viva2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1)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将本组患儿的下肢运动行为与“健身e路骑”中竞技选手相关联,在自行车竞技游戏中锻炼患儿的下肢力量与协调性,视患儿自身情况设定实际训练参数,每日训练20 min。首先开展被动训练,时间以2~3 min为宜,设定阻力和速度后进行视频模拟竞技并开展主动训练,5~7 min后开展被动放松训练,最后再开展主动训练,时间均与之前一致。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勿使其产生疲劳感,其间随时调整训练参数并适当对患儿进行鼓励,以提高治疗效果。(2)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1)运动训练:肌肉拉伸训练、按摩、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2)小腿三头肌痉挛肌治疗仪;(3)股四头肌、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训练;(4)下肢中药熏蒸;(5)同时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痉挛肌持续牵伸,下肢肌力训练,平衡及步行训练等。治疗3个月后评估其疗效。对照组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疗程与试验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肌张力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两组患儿腓肠肌张力[5],分为0~4级:0级:无肌张力增加;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伸直最后或抓握中被动屈曲阻力较小);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抓握至一半关节活动范围以上出现轻度阻力增加);2级:肌张力在抓握至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中有较大阻力增加,肢体被动运动相对容易;3级:肌张力增加较明显,被动活动困难;4级:肢体呈强直性屈曲或伸直。评估标准:显效: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两个级别或以上;有效: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降低1个级别;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肌张力增加。

1.3.2 痉挛情况

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两组患儿的痉挛情况,总分0~19分,0分为正常,评分越高,痉挛情况越严重。

1.3.3 粗大运动功能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价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6],其中D区13项,E区24项,每项均有4个等级,计0~3分,0分表示某一项目完全不能完成,1分表示完成度小于10%,2分表示完成度为10%~99%,3分则表示该项目可100%完成。评分越高,粗大运动功能越强。

以上评估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情况比较

Ashworth量表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试验组肌张力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和GMFM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CSS评分为(10.5±0.6)分,GMFM评分为(70.28±10.57),而对照组分别为(11.4±0.5)分、(65.21±6.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智力和语言功能基本正常,其预后较好,康复治疗的效果也令人满意。因此,对此类脑瘫患儿开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使其基本恢复正常,尽可能回归社会。目前,常规康复干预是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传统方法,但对患儿进行作业治疗、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后其疗效并不理想。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主要通过开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助力训练控制痉挛[7],该系统可持续感应肌张力,自动探测痉挛并给予相应处理。一旦痉挛发生,系统运转速度可随之变慢直至停止,之后通过反方向运动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发动机还可协助不能完成完整循环运动的患儿完成踩踏循环,在训练中增强肌肉的剩余力量,尽可能的激发患儿潜力[8]。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患侧和健侧的步长与步速,各步态参数也优于治疗前和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认为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功能,对下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1]。

本研究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试验组患儿进行了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MF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一致[3],提示两种方法相结合可有效缓解患儿肌痉挛,增强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站立、行走、跳跃和跑步等运动功能,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促使其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敏,汤健,傅大林,等.MOTOmed训练系统用于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52-55.

[2]范艳萍,宋福祥,赵彦博,等.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3):248-249.

[3]张泽,赵海红.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36):86-87.

[4]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5]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6]于华凤,李洪英,马海霞.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Gesell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5925-5927.

[7]李长顺,崔贵祥,冯金平,等.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08,14(2):121-123.

[8]张娜,唐巧萍,熊友红.靳三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7):657-660.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2

关键词:作业疗法;多彩画笔;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治疗效果

R742.3

小儿痉挛型脑瘫是指小儿于出生前-出生1个月后,因各种因素造成进行性脑损伤,并导致患儿发生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其主要表现有姿势异常或中枢性运动障碍,并伴有癫痫、智力障碍等病症。多彩画笔画画属于作业疗法,治疗目的是减轻、消除或是预防患儿的功能障碍[2]。通过该疗法,能够增强患儿上肢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肌力与耐力,进而改善脑功能。本文旨在分析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结论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122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每组61例。A组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范围在2-8岁间,平均(4.22±1.12)岁。B组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范围在1-7岁间,平均(3.97±1.35)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以上数据,不存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2.方法

B组给予按摩、针灸、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并依据患儿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A组加用多彩画笔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第一,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如何保持患儿的正确坐姿:将画笔放在书桌上,使患儿的前臂和手肘舒适的放于桌面上,叮嘱患儿伸手去抓取画笔,以明确其习惯用手。患儿持画笔的姿势要由任意抓握-四指抓握-三指抓握,以矫正患儿的握笔姿势。

第二,多彩画笔画画训练应始于任意涂鸦,在进行画直线-圆形-三角形训练,使患儿了解到多彩画笔的用途,并具备手部控制能力。训练时,应注意锻炼患儿的持笔能力,以鲜艳颜色、易着色为宜,应选用笔杆直径在1.5cm左右的画笔,纸张颜色需浅,并可固定在桌面上。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发挥语言魅力,如图形或颜色的介绍等。所有患儿的训练内容必须基于其病情,以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3. 观察指标

治疗6个月后,评价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各个项目的分数越高,康复治疗效果越好。

4.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加以处理,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用( )表示,经t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显著优于B组,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GMFM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三、讨论

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发病时期多为围生期,部分患儿属于先天性脑瘫[3]。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与产妇的产前因素(孕期感染、近亲结婚)、产时因素(围生儿窒息或异常分娩)和产后因素(意外受伤或感染性疾病)等有关。临床治疗中,常采用康复治疗法,多彩画笔画画训练则是目前为止较为科学、先进的一种治疗方法[4]。该疗法可以激发患儿的治疗兴趣,锻炼其手部、视觉和手眼协调能力,改善其认知与感知能力,进而促进其脑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与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A组的C-WISC评分、Barthrl指数显著优于B组(P<0.05)。所以,多彩画笔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并能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阳,谭春妍,吴春明等.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6(16):277-278.

[2]黄艺敏.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65):143-143.

[3]王平平,李恩耀.作业疗法应用多彩画笔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1):28-28.

[4]郑宏磊,梁岗岗.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中國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1-373.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符合2006年在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修定的脑瘫分型标准60例, 按类型分成2大组, 分别为痉挛型组和非痉挛型组 (其他5型为一组) 。其中痉挛型组为35例, 男性22例, 女性13例;年龄≤36个月23例, >36个月12例。非痉挛型组为25例, 男性15例, 女性10例;年龄≤36个月15例, >36个月10例。见表1和表2。

注: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χ2=0.205, P=0.65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组年龄构成具有可比性

注: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χ2=0.286, P=0.59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进行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 采用运动疗法为主, 配合推拿、按摩、针灸等。同时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9000 AU (含m NGF 20μg) 加注射用水2 m L, 肌内注射, 每日1次, 20次为1个疗程, 每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周, 共接受2个疗程治疗。

1.3 疗效判断。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 (GMFM88) 进行评定, 粗大运动量表疗效标准: (1)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较前进步>20分或提高15%以上; (2)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提高20分以下或康复疗效提高1%~14%; (3)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没有提高或分数减少。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效果评价和比较。

1.4 统计分析方法:

检测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第2疗程结束后, 分别与治疗前的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两组持续的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评分。见表3。

2.2 再将2组患儿按年龄≤36个月和>36个月细分, 分别对治疗前后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 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上, 患儿粗大运动评分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不同年龄段上, 通过治疗患儿粗大运动得分上都有了显著性提高。见表4和图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统计学上无差异 (P>0.05) , 鉴于二者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 提示治疗对两组均有很好的疗效。见表5和图2。

注:▲与非痉挛型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χ2=0.08, P=0.78

3 讨论

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在所有不同类型的脑瘫中, 以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 占60%~70%, 所以本次研究是将痉挛型脑瘫归为一组研究类别, 其他类型脑瘫归为另一组, 为非痉挛型脑瘫组类别。由于目前并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方法, CP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改善预后,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4]。

对于儿童患者, 其脑组织还处于比较快速的生长发育时期, 可以使用一些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药物, 以保护或者加强未受到损害的神经细胞得到更好的发育,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这一类型药物中的佼佼者。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大鼠的颌下腺纯化的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 其纯度达99%以上, 与人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 具有促进、诱导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等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质, 促进再生神经纤维生长,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改善脑细胞代谢对受损脑细胞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

本次研究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 (GMFM-88) 进行评定, GMFM-88主要用于测量脑瘫小儿的粗大功能运动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 是目前脑瘫小儿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6]。根据评定显示, 在常规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患儿肌张力, 2大组均取得满意疗效, 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治疗脑性瘫痪, 并且对于治疗痉挛型脑瘫和非痉挛型脑瘫并无非常明显的差别。2大组患儿细分年龄为≤36个月和>36个月两个组别观察, 分别对治疗前后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 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上,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评分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不同年龄段上, 通过治疗患儿粗大运动得分上都有了显著性提高。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均超过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于痉挛型脑瘫和非痉挛型脑瘫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治疗痉挛性脑瘫和非痉挛型型脑瘫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条件的脑瘫患儿按痉挛型及非痉挛型脑瘫分成两组。其中痉挛型脑瘫组35例, 包含年龄≤36个月23例和>36个月12例, 非痉挛型脑瘫组25例, 包含年龄≤36个月15例和>36个月1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 采用运动治疗为主, 配合推拿、按摩、针灸等, 同时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20μg (≥9000 AU/支) 加注射用水2 mL, 肌内注射, 每日1次, 2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 共使用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和2个疗程结束后,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88) 变化情况。结果 1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两组持续的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评分;2年龄≤36个月和年龄>36个月的患儿, 通过治疗粗大运动得分上均有显著性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治疗对不同年龄段患儿普遍显效;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二者均疗效显著。结论 NGF能安全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 并对于痉挛型脑瘫和非痉挛型脑瘫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痉挛性脑瘫,非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 (5) :309.

[3]Tang XQ, Cai J, Nelson KD, et a1.Functional repair after dorsal root rhizotomy using nerve conduits and neurotrophic molecules[J].Eur J Neurosci, 2004, 20 (5) :l21.

[4]杨蕾, 姜泓.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3l (36) :6669-6670.

[5]蔡迎庆.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3例效果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1 (6) :503-504.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03~2013-1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 诊断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纳入标准: (1) 患儿年龄3~6岁; (2) 监护人对试验知情同意, 并配合治疗期满3个月。排除标准: (1) 严重的心肺疾患、癫痫、精神疾病; (2) 髋关节半脱位等骨科疾患 (3) 比奈智力测试<75分等智力障碍不能配合完成试验。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 (n=30) :男20例, 女10例;年龄36~71个月, 平均 (42.5±19.8) 个月。对照组 (n=30) 男17例, 女13例;年龄37~70个月, 平均 (44.3±22.4) 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训练:

物理疗法:主要采用Bobath疗法、Vojta疗法和Rood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 促通正常姿势和抑制异常姿势, 每天1次, 每次40min;作业疗法: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主, 每天1次, 每次30min;推拿:舒筋通络, 行气活血, 降低肌张力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改善运动功能, 每天1次, 每次30min。

1.2.2 悬吊运动训练:

患儿在减重状态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抗阻力运动促进肌肉的协同收缩, 以增加四肢肌力。通过控制肢体的远端, 对骨盆和脊柱的肌肉进行闭链的训练, 提高骨盆脊柱等关节的稳定性, 在非平衡状态下进行治疗。还可通过悬吊系统对痉挛的肌肉进行拉伸, 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1.2.3 训练方法:

所有训练均为每周5次, 康复治疗3个月。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每次进行物理疗法治疗的40min里有10min进行悬吊运动疗法训练。

1.2.4 评定方法:

在康复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 进行评定。参与评定者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认识和掌握无明显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均采用表示, 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a: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t=9.24, P<0.05) 。b:试验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t=14.33;P<0.05) 。

3 讨论

悬吊运动疗法 (SET) 由诊断和治疗两大技术构成, 诊断是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及配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治疗包括肌肉放松、牵引、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协调训练、开链和闭链运动等[3]。通过悬吊运动训练, 可对深层的稳定肌群进行训练[4~5];悬吊运动训练的闭链运动训练课同时激活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 提高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2];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训练, 可刺激感觉运动器官, 提高感觉和运动的协调能力[5]。悬吊运动疗法是一种渐进式训练, 能充分调动患儿主动参与的乐趣, 最大化刺激各种感觉器官。在训练过程中, 治疗师要给患儿提出每个动作的细节要求, 让患儿不断地体会正中位的稳定维持, 学习需要用力的部位, 即需收缩的肌群。这种主动的参与和学习有助于动作技能的获得。

脑瘫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将各种疗法加以整合共同发挥功效。王之庆等[6]研究认为Bobath疗法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卢庆春等[7]研究认为Bobath疗法的治疗效果与患儿年龄及治疗时间长短有关。谢高梅等[8]研究认为Vojta疗法对脑瘫患儿抑制异常反射通路, 促通正常反射通路产生, 效果明显。苏珍辉等[9]研究认为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Rood疗法能明显提高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运动功能。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 但病变部位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同。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 下肢重于上肢, 多表现为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下肢表现为尖足, 足内、外翻, 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 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大腿内收, 行走时足尖着地, 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 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1]。悬吊运动疗法对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有明显的效果。核心力量训练能起到稳定脊柱、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稳定重心, 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的作用。

本试验表明, 在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 试验组患儿的进步更为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常规康复训练配合悬吊训练疗法 (STE) 能够更好的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因此, 应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积极推广悬吊运动疗法 (SET) , 更好的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 (SET)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 对照组 (n=30) 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试验组 (n=30) 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SET悬吊运动疗法治疗, 康复治疗3个月, 在康复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 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更明显 (P<0.05) 。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悬吊运动疗法 (SET) 能更有效的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关键词:悬吊运动疗法,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7

[2]卫小梅, 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4) :281-283

[3]Brad I, Morl F, Scholle HC, et al.Back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 and spectrum in defined load situations[J].Pathophysiology, 2005, 12 (4) :275-280

[4]高宝龙, 荣湘江, 梁丹丹, 等.悬吊运动技术队运动引起的腰痛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12) :1095-1097

[5]郭险峰, 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 (下) [J].中国医刊, 2010, 45 (5) :391-394

[6]王之庆, 杨延平, 任晓惠.Bobath技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6) :751-752

[7]卢庆春, 李林, 孙宇.Bobath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6, 11 (2) :77-79

[8]谢高梅, 孙芳梅.Vojta疗法治疗小儿脑损伤性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1:191-192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四肢瘫患儿60例均符合2006年在长沙召开的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上的定义和分型方案[1]。年龄1~3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例。

1.2 呼吸组采用康复治疗结合呼吸训练[2]的治疗方法

1.2.1 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采用: (1) 腹式呼吸训练:患儿卧位吸气是治疗师用双手置于患儿腹部, 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 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 促进横隔上移。 (2) 抗阻呼气训练:采用吹羽毛、吹风车、吹玩具小喇叭、吹哨子、吹口琴、吹气球等, 所吹之物, 可由小到大, 由轻渐重。 (3) 局部呼吸训练:治疗师把手放于患儿胸部, 在吸气时施加压力, 以增加胸部局部的呼吸功能。每日1次, 呼吸训练每周治疗5d, 每天2次, 每次15min, 共治疗3个月。

1.2.2 康复治疗训练内容包括物理疗法 (PT) 和作业疗法 (OT)

物理疗法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 其中Bobath[3]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作业疗法主要是上肢功能的训练, 包括功能性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的控制训练。由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 每次30min, 每日2次, 每周治疗5d, 共治疗3个月。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疗效观察

1.3.1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GMFM) [4]作为患儿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状况的评定标准。

该量表按小儿正常发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 即卧位和翻身、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每一部分包括若干子项目, 共有66项。采用4级计分评定, 分别为:0分:完全不能做;1分:开始做 (完成不到10%) ;2分:大部分完成 (完成10%~99%) ;3分:全部完成。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 观察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

1.3.2 综合能力评分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该量表可综合评定患儿的认知、言语、运动、自理动作、社会适应功能。每一部分包括10个子项目, 共50项。采用百分制:2分:每项完成;1.5分:每项大部分完成;1分:每项完成一半;0.5分:每项小部分完成;0分:不能完成。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然后根据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 显效为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为总分有提高;无效为总分未提高, 甚至减少。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异;对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s)

(±s)

治疗后呼吸组和对照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1,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 呼吸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 结果

呼吸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组间比较, 组间比较, χ2=6.60, P<0.05, 呼吸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3。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呼吸运动与呼吸功能有别于正常儿童, 表现为呼吸肌、呼吸辅助肌的协调性差、胸廓结构异常、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总顺应性降低、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改变等[5], 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多由早产引起, 因而导致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又因四肢肌张力高, 运动障碍, 主动活动减少, 均可引起患儿免疫力下降, 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从而影响患儿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因此,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功能康复时, 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使患儿保持良好的换气及通气状态;训练胸廓的控制能力, 诱发呼吸肌及横膈出现正常的运动模式, 不仅改善患儿的肺功而且改善患儿的肢体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从而提高康复效果[6,7]。

摘要:目的 研究呼吸训练纳入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康复训练项目中, 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庆脑血管医院儿童康复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的1~3岁确诊痉挛型脑瘫四肢瘫的患儿60例, 随机分为呼吸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呼吸组除对患儿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的康复治疗外增加了呼吸训练项目, 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 (GMFM) 、综合功能 (ADL) 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呼吸训练结合常用康复训练方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四肢瘫患儿的肢体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呼吸训练,痉挛型脑瘫,肺功能,运动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 (5) :309.

[2]左巍.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 呼吸训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93-594.

[3]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9-229.

[4]史惟, 廖元贵, 王素娟, 等.GMFM66项在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A].昆明: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4.

[5]郝文哲, 吴卫红.脑瘫儿童呼吸功能特点及水疗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10) :948-950.

[6]谭红英.58例脑瘫患儿康复综合训练与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4) :57.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6

关键词:康复液水疗,痉挛型小儿脑部瘫痪

脑性瘫痪, 为小儿早期因为不明原因导致的进行性以外的脑部损伤, 并使其中枢的运动及姿势出现异常, 也可伴有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减弱等症状。而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 分IV型, 其中以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 占其总数的60%-70%, 主要表现如下:肌张力五级, 被动屈曲或伸直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五级的表现[1]。由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活动能力比其他五型比困难, 给治疗增加难度。2008-05-2014-10, 我们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康复液水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100例, 并将其与仅使用常规治疗的100例患儿进行对照观察, 以下为试验结果。

1 实验资料与对照方法

1.1 实验资料:

收集我市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康复科的脑瘫患儿两百例, 要求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及痉挛型的脑瘫患儿。纳入指标:家长能够很好的遵从医嘱接收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治疗措施。排除指标:有重大器官以及严重疾病的患儿。将200例患儿随机并平均分配给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男43例, 女57例, ~6个月39例, ~12个月46例, ~2岁14例, >2岁1例。对照组男61例, 女39例, 0~6个月36例, ~12个月49例, ~2岁8例, >2岁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变化中的差异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1.2 治疗方法:

静滴脑活素及川芎嗪。辅助按摩、锻炼。一个疗程十五日, 每个疗程间隔十五日, 共三个疗程。治疗组则应用康复液水疗配合常规治疗,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加功能锻炼。

1.3 观察疗效:

实验观察的200例患儿均应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等级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显效: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符合该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 无伴随性症状, 病理征 (-) , 无异常姿势, 原始反射 (±) , 肌张力在正常范围内, 头CT和脑电无明显异常;有效: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与该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相差三个月以内, 有较轻伴随症状, 病理反射 (-) , 原始反射 (±) , 肌张力稍有变化, 头颅CT和脑电图略有异常;无效: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虽有改善, 但与该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异常姿势存在, 病理反射 (+) , 原始反射 (+) , 肌张力 (++++) , 头CT和脑电有两项以下显示异常;最后判定结果:总有效率百分比为显效率百分比与有效率百分比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1进行相关统计学的分析, 并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进行x2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三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显效55, 有效35, 无效7, 总有效率 (%) 90, 对照组显效40, 有效38, 无效22, 总有效率 (%) 78。

2.2 试验中出现的情况:

在对照组中有3例患儿对丹参川芎嗪有轻微过敏反应, 其中的一例在治疗期间有轻微发热, 治疗组中有1例患儿对康复液有过敏反应, 均为轻微紫癜, 无瘙痒感, 因此影响后续试验。

3讨论

中药康复液方对于活血养血、祛瘀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温经等均有较强疗效, 康复液水疗能够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减低血液黏稠度, 有效改善微循环, 并加速新陈代谢的功能[2]。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 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也有了更丰富的经验, 处理办法也日趋完善, 但是有效率仍有很大提升可能, 由于脑瘫患儿治疗费用高, 疗程长, 对于患者家属来说有一定的经济负担, 如何能够再提高脑瘫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也成了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目前探索的中药水疗辅助治疗小儿脑瘫在疗效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因为其使用方法简单, 易推广, 疗效确切并且价格低廉的特点, 建议应用在临床治疗脑瘫患儿的常规办法中。

参考文献

[1]王斌, 张腾霄, 赵东江, 迟彩霞.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现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7 (01) :84-88.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收治的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痉挛型双瘫患儿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6岁。选择标准如下:(1)符合脑瘫诊断和分型标准;(2)能够充分理解治疗师的要求并能遵照执行,无认知障碍;(3)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4)无关节固定挛缩;(5)降低肌张力即可改善功能,或有助于提高其他治疗效果;(6)具有选择性站立、行走控制能力。排除标准:(1)接受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2)下肢接受过矫形外科手术;(3)正在使用抗痉挛药物;(4)治疗前6个月内下肢接受过肉毒毒素注射。

1.2 分组

将2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中,男7例,女5例,有2例曾经接受过正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中,男9例,女3例,有5例曾经接受过正规康复训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受累部位、病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脑循环训练,平均疗程为3个月。治疗组除接受以上治疗外,采用WOND 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在安静的治疗室内进行,患儿取坐位,清洁皮肤后,选择红、白(刺激)电极片贴于双下肢胫前肌上,另取同样大小的绿、灰色电极片贴附在下肢适当位置,作为记录电极,黑色电极片为地电极,贴于下肢,注意5块电极互不接触。首次治疗前,向患儿讲解并示范指定动作及注意事项,使其理解自己踝背屈的努力程度与肌电信号曲线的变化有关。将肌电信号设置为彩色,提示设置为语音提示配合儿童动画,临床观察选择的电刺激主要参数如下:波形:双向方波;频率:45~50 Hz;脉冲宽度:200μs;刺激时间:12 s;间歇时间:4 s;刺激强度:25~38 mA可调;刺激方式:自动触发。电极可通过皮肤测得并记录肌电信号(自发的EMG),治疗师鼓励患儿努力提高胫前肌的肌电信号,将采集到的最高肌电信号作为初始数据并记录,仪器以此为基点做一标线,鼓励患儿努力使下一次的肌电信号强度超过该标线水平。EMG的诱发点是患儿应达到的目标。当患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运动使肌电信号强度达到阈值或超过阈值时,给予奖励性刺激,仪器自动调高阈值。如果患儿几次尝试失败,EMG诱发点会自动调节界限,达到患儿可以达到的水准。在电刺激过程中,治疗师可将频率及刺激强度视患儿耐受情况作适当调整,同时控制阈值大小。当训练疲劳导致异常运动引起肌张力增高时,人为降低阈值。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患儿的主动运动,间歇休息期要求患儿放松,EMG值越小越好。治疗时间为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12周。

1.4 疗效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4]测定两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变化,以了解其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瘫患儿腓肠肌肌张力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3 讨论

痉挛型双瘫患儿通常会出现腓肠肌肌张力增高,肌肉与长骨生长不成比例,骨骼生长快,肌肉生长慢,短缩的肌肉影响到关节活动度和软组织挛缩变形,腓肠肌的紧张还会妨碍其拮抗肌胫前肌的收缩和在正常步态中的发展,致踝关节背屈困难,站立和步行时尖足,下肢向前摆动时,以足尖支撑,致使身体重心能转移不充分,影响平衡功能与步态。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将肌电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这两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收集患儿主动有意识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微弱肌电信号,放大后再输出,刺激相应肌肉引起明显肌肉收缩运动,从而完成闭环刺激模式和反复主动运动训练。本研究通过测量痉挛型双瘫患儿主动踝背屈动作中发出的微弱肌电(EMG)信号,动态设定阈值。当患儿再次进行踝背屈活动时,如肌电信号达到或超过动态EMG界限值,仪器就会发出一组强度很大的低频脉冲电流(一次电刺激),从而引起一次有功能活动的胫前肌收缩,产生踝背屈动作,作为患儿肢体运动努力的奖励;反之,如胫前肌收缩不够,未达阈值,则仪器不发出电刺激电流。因此,在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过程中,患儿会用力收缩胫前肌,做踝背屈动作,使肌电信号超过阈值,以得到仪器发出电刺激。当患儿自己收缩的力量增强后,阈值也逐渐提高,调动患儿需用更大的力,完成越来越高的目标,使胫前肌肌力逐步增加,以拮抗腓肠肌,降低腓肠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这种有意识的主动训练可以促进脑部功能的重新组织,激活一些原来闲置不用的神经通路,使他们能够替代已受损的神经功能,从而使新的神经网络得以建立,肢体功能得以恢复[5,6]。另外,在有意识训练的同时给予电刺激以帮助患者完成关节活动,不仅可以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而且可以把正确的关节运动感觉和肌肉收缩感觉传到大脑,大脑就能得到正确反馈,同样可以促进脑功能的重组以及激活闲置的神经通路[7,8]。运用神经康复重建疗法配合常规训练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可能与神经通路的网络重建有关。

因此,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具有生物反馈、认知再学习、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0ND 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息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

关键词:神经康复重建,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痉挛型脑瘫,肌张力

参考文献

[1]毕洪英,张虹,郑培玉.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齐鲁医学杂志,2007,22(6):522—523.

[2]牛陵川,阎平建,雷靖安.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国临床康复,2005, 9(9):8—9.

[3]姜艳,赵琳蕾.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腕背屈功能障碍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67—768.

[4]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04—307.

[5]Allen JP,Hathway GJ,Clarke NJ,et al.Somatostation receptor 2 knockout/lacZ knockin mice show impaired motor coordination and reveal sites of somatostation action with the striation.Eur J Neurosci, 2003,17(9):1881 -1895.

[6]Fitiatrault J,Arsenault AB,Dulil E,et al.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ssessments:a study of three test for person with hemiplegia.Am J Oceap Ther,1991,45(9):806-810.

[7]北京神经病学沙龙.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1-176.

脑瘫痉挛型偏瘫 篇8

1 资料评价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收治符合入选条件且年龄为6-8个月还不能坐脑瘫痉挛型患儿的患儿60例, 根据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会讨论通过的脑瘫诊断标准[3]。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上田疗法治疗干预组30例, Bobat治疗对照组30例,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胎龄27-40周, 体重1.1-4.00kg。向家长介绍治疗患儿坐位平衡的方法、目的、内容, 填写登记随访表:讲解上田疗法治疗坐位平衡的重要性, 能有效改进坐位运动发育的作用, 并征求家长意见, 家长选Bobath治疗训练的30例, 为对照组。选择上田疗法康复训练的30例为干预组。两组间年龄, 性别及治疗别评分, 等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疗效评定方法:

(1) 坐位功能评定:参照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坐位15项内容进行评定, 每项3分, 总分值45分。0~10分为坐位严重障碍, 11~21分为坐位中度障碍, 22~30分为中轻度坐位障碍, 31~40分为轻度坐位障碍, 40~45分为坐位正常。 (2) 评价内容:半前倾坐、头短暂直立、扶腰坐、头在中线稳定3s、独坐3s、直腰坐、扭腰坐、自由坐、自由玩、在椅上或登子上坐、自已坐矮凳、自已坐矮高、坐位前方平衡、坐位侧方平衡、坐位后方平衡, 总分值45分[4]。 (3) 评分标准:0分;完全不能完成运动;能完成运动的10%;2分;能完成运动的20-90%;能完成运动的100%顺利完成。坐位评分=坐位功能完成实际得分之和/最大评分数×100正常儿童坐位发育率 (每月增加的坐位评分) 为 (6.58±1.69) 分/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 进行量化评价。0-10分为生位严重障碍, 11-12分为坐位中度障碍, 22-30分为中轻中度坐位障碍, 31-42分为轻度坐位障碍, 43-45分为爬行良好, 45分以上为坐位正常。

2.2 对照组采用Bobath运动疗法:

主要有Bobath球俯冲促通脊柱伸展训练、Bobath球上肘支撑训练、Bobath球上平衡反应训练、Bobath球上翻身训练、Bobath球上坐位训练。Bobath球府冲促通脊柱伸展训练本手技可提高患儿颈伸肌群肌力, 促脊柱的正常伸展及诱发俯卧位抬头, 诱导降落伞反射出现, Bobath球上肘支撑训练患儿俯卧于采用Bobath球上, 肘关节负重或俯卧于球上, 促其主动抬头及双上肢保护性伸展的出现, Bobath球上平衡反应训练刺激患儿身体各部做出调整反, Bobath球上翻身训练诱导患儿主动翻身至俯卧位, Bobath球上坐位训练本手技可促通坐位前方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 抑制躯干的过度伸展。抑制患儿头、颈、上肢带的异常姿势, 采用Bobath促通方法和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促通患儿正常坐位运动模式, 每天2次, 每次35分钟。

2.3 干预组采用上田疗法基本手法。

(1) 颈部法:患儿取仰卧位, 颈部回旋至最大位置保持3min, 然后做另一侧。适合于抬头, 竖颈困难, 角弓反张, 斜颈者。 (2) 肩骨盆法:患儿取仰卧位, 一人固是其肩部, 另一人向一侧旋转其骨盆。并保持3min, 然后做另一侧, 适于矫正躯干的非对称性姿势, 促进平衡功能, 保持平衡能力。 (3) 肩胛带法:患儿俯卧位, 肩关节取轻度外度内旋位, 肢屈曲, 前臂内收, 拇指内收握拳, 每侧保持3min, 用于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4) 上肢法:屈曲保持3min, 然后做屈曲和伸展相交换运动15-20回, 屈曲相保持3min, 适用于上肢各大关节旋转及手指光节屈仲受限者。 (5) 下肢法:伸展相保持3min, 然后做伸展相和屈曲相运动15-20回, 再保持伸展相3min, 适用于下肢肌张增高者, 矫正大肢异常姿势、变形。治疗时根据患儿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方法, 如对不能抬头, 竖颈及坐位运动障碍的患儿, 首先运用颈部法加肩一骨盆法, 以促进坐位功能完成。每个患均进行一对一进行训练, 主动与被动相法合, 时间每次20-30min, 2次/d, 连续25-30d。

3.1 统计学方法:

应用PEMS3.1软件,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数据分折。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临床疗效结果

4.1 两组在全愈、显效方面无差异, 但总的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3) , 提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积极早期干预, 治愈率越高。 (见表1) ,

4.2 两组患儿治疗前评分情况比较无差异 (P=0.20) , 但经治疗后有差异 (P=0.022) , 提示对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坐位能力较对照组强。 (见表2)

4讨论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性性体征, 其特点为重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 并伴有腱反射亢进, 此为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至, 所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时往往因为肢体的过紧张而保持在一个异常的肢位, 致使正常的运动模式无法建立[5]。如何缓解坐位功能是冶疗痉挛性脑瘫的关键。上田疗法是由日本学者上田正搏士于1988年总结创立的, 它是继Bobath疗法又一治疗脑瘫的方法。当各种原因所致脑损伤时, 脊髓的相反神经兴奋抑制网络不正常发挥调节作用, 表现为相反神经支配障碍。上田疗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采用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 抑制异常回路, 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 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由于上田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可降低肌张力, 缓解肌痉挛, 抑制异常姿势, 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对恢复运动功能有是良好的作用。正常婴儿生长至6-8个月, 已发展会坐能从卧位姿势旋转了90做起来。这时可用双手支持自己的身体在这个姿势中见到了肘关节的伸展与髋关节的屈曲, 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的发育与正常儿不同, 他的运动发育模式与基本动作模式相反。脑瘫患儿控制头部的能力差, 伸张反射亢进, 上、下肢节运动活动受限, 坐位时因腿的内收、内旋, 不能分节地屈曲, 自由地控制伸展, 难以做到下肢伸展和充分曲髋关节, 故向前方伸腿坐困难。很难保持坐位姿势进行的灵活动作, 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变形, 从而终身难以行走。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上田法坐位功能训练, 训练前后两组患儿坐评分比较, 上田法坐位功能训练分值降低程度较Bobath疗法组大, 经统计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上田法训练坐位功能优于Bobath疗法。上田疗法的5种手法能缓解四肢各种异常模式, 便肌肉的过紧张大幅度降低并于持续较长时间, 使关节的Rom的主动和被动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 从而矫正异常姿势和肢位, 抑制原始反射, 建立正常的坐位功能运动模式, 达到降低肌张力, 缓解肌痉挛, 维持和扩张关节活动度, 纠正挛缩, 改善感觉功能, 改善坐位平衡能力及协调等多种功效,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 增大关节活动的目的。并为运动发育中完成爬行及行走做好准备。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 效果显著, 这说明上田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较Bobath训练效果好。上田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 操作简单, 完全性高, 患儿易于接受, 适于康复机构中推广使用, 为更多的脑瘫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观察上田疗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功能的康复情况。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分成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 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 干预组采用上田疗法治疗。结果 干预组患儿6-8个月坐位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P<0.01) , 结论治疗3个月后上田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功能康复有明显效果,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田疗法,脑瘫,坐位功能

参考文献

[1]宋西晓, 席慧萍.熏蒸方配合上田正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痪88例[J].陕西中医, 2012 (33) 7:799-800

[2]韦华扬, 刘振寰, 赵勇.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80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30;6080-6081

[3]温元强、堇小丽、孔勉.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5:1293-1294

[4]魏珍.脑瘫患儿坐位运动障碍治疗与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 2005.3.34 (3) :478-479

上一篇:语法渗透下一篇:电子商务收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