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父母(共11篇)
脑瘫患儿父母 篇1
脑瘫是造成患儿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1]。脑瘫给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脑瘫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 对家庭和社会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父母为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 承受巨大的亲职压力[2]。但是目前有关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进行问卷调查, 以期了解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现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2月北京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一家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就诊的脑瘫患儿的父母。 (1) 纳入标准:脑瘫患儿均符合2004年全国脑瘫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的2岁~12岁脑瘫患儿;脑瘫患儿的父母年龄18岁以上, 与患儿同住并参与照顾患儿, 同意参加本研究。 (2) 排除标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父母;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父母。根据调查研究中的多因素分析样本量的估算首要原则[3], 考虑10%的失访率, 最终确定样本量为161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自设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脑瘫患儿父母的基本情况。 (2) 亲职压力简表:本研究采用Abidin编制并由任文香 (1995) [2]所翻译的亲职压力简表 (PSI/SF) , 量表共有36题, 分为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等3个维度, 每个维度有12题。量表及各维度的Alpha值为0.85~0.93。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 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 每个维度总分均为60分, 量表总分180分。某一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父母在该维度感受到的压力越大。按亲职压力量表总得分将亲职压力划分为不同水平:≤85分为正常水平, 86分~90分为临界高水平, 91分~98分为高水平, ≥99分为非常高水平。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 在取得父母知情同意后让父亲或母亲单独填写完所有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集中在较高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瘫患儿父母有不同水平的亲职压力, 有72.05%的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都处于高水平, 处于正常压力水平的父母较少。可见大多数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水平集中在较高水平。说明脑瘫患儿的父母在抚养患儿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压力感受普遍较高。国外有关亲职压力的相关研究显示, 当父母的亲职压力量表总分超过90分即得分处于高、非常高压力水平者, 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服务[4]。
3.2 脑瘫患儿父母在亲职愁苦方面感受到的压力感受较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3个维度得分相比之下, 亲职愁苦维度得分最高。可见, 亲职愁苦感受带给父母的压力最大。国外有研究显示[5], 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中来自父母领域的压力感受对亲职压力总分贡献最大, 而亲职愁苦感受中最主要的是忧愁、夫妻关系以及亲职角色胜任感方面。
3.3 脑瘫患儿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的压力感受较小
就亲职压力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 亲子互动失调维度得分最低。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量表的各条目得分最低的前5个中除了第36题, 其余4个得分最低条目都属于亲子互动失调维度。由此可知, 亲子互动关系并不是带给父母压力很大的一个方面。这与国外对脑瘫患儿参与日常生活程度进行的研究结果类似, 发现患儿在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方面被限制的程度是最低的, 在学习、个人护理和活动性方面被影响较大[6]。
4 小结
脑瘫患儿相对于正常儿童有更多特殊的需求, 相应地父母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儿, 致使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水平普遍较高。亲职压力中表现较为明显的亲职愁苦压力较大, 由于其因为个人性格等因素感受到的角色不适应和胜任感不足方面的压力非常突出。更有父母因长时间处在较高程度的亲职压力下而变得焦躁、易怒, 经常将愤怒情绪指向患儿, 这对患儿来说, 属于二次身体与精神的伤害, 会让患儿的康复变得更加困难[7,8]。因此, 提示医护人员在临床上不仅要给患儿专业的治疗与护理, 同时也要关注到父母这个群体, 从整个家庭的角度去关注他们, 了解他们的疑惑和烦恼, 对他们进行脑瘫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健康宣教等, 帮助其有效舒缓压力。
摘要:[目的]了解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现状, 为降低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选取161例脑瘫患儿的父母, 对其亲职压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得分为102.72分±18.97分, 处在非常高水平。在亲职压力各维度中亲职愁苦得分最高, 亲子互动失调得分最低。[结论]大部分脑瘫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处在非常高的水平, 医护人员应关注脑瘫患儿父母这个群体, 帮助其缓解压力。
关键词:脑瘫,亲职压力,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永库, 李强, 李君, 等.关于小儿脑瘫定义及分类的建议——解读2004年6月国际脑瘫专题研讨会的报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 (2) :101-102.
[2]任文香.幼儿母亲亲职压力、因应策略与亲子关系满意之间关系研究[D].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5:1.
[3]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2.
[4]Jackie#space2;#P, Barbara#space2;#C.Parenting#space2;#stress#space2;#and#space2;#children#space2;#with#space2;#cerebral#space2;#palsy:A#space2;#European#space2;#cross-sectional#space2;#survey[J].Developmental#space2;#Medicine&Child#space2;#Neurology, 2011, 27:815-9.
[6]Ketelaar#space2;#M, Volman#space2;#MJ, Gorter#space2;#JW, et#space2;#al.Stress#space2;#in#space2;#parents#space2;#of#space2;#children#space2;#with#space2;#cerebral#space2;#palsy:What#space2;#sources#space2;#of#space2;#stress#space2;#are#space2;#we#space2;#talking#space2;#about[J].Child#space2;#Care#space2;#Health#space2;#Dev, 2008, 34 (6) :825-829.
[7]Parkes#space2;#J, McCullough#space2;#N, Madden#space2;#A.To#space2;#what#space2;#extent#space2;#do#space2;#children#space2;#with#space2;#cerebral#space2;#palsy#space2;#participate#space2;#in#space2;#everyday#space2;#life#space2;#situations?[J].Health#space2;#Soc#space2;#Care#space2;#Community, 2010, 18 (3) :304-315.
[8]陈彬.脑瘫患儿父母不良情绪对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8) :63-64.
脑瘫患儿父母 篇2
一、作业疗法的定义:
作业疗法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二、作业疗法的目的
作业治疗是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职业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活动,以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患儿进行训练、改善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侧重于上肢机能的训练、感知觉的发育、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情绪的稳定和社会化的促进,使脑瘫患儿生心等功能全面康复,达到生活里自理,为其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作业治疗的原则
作业治疗的资料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通与抑制训练并用;保持正确性和对称性;加强调节和平衡能力;家长的指导和医师的训练相结合;训练要和游戏相结合。
四、作业治疗的方法 作业治疗的方法是通过游戏、作业及各种技能训练,增加躯体感觉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的协调运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改善注意力、认知、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达到个人和社会生活上自立目标。儿童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
1、肩肘关节的伸展功能和灵活性训练。
如推拉砂磨板、拉锯、投接球、套圈等
2、腕指关节的活动能力增强训练 如绘画、折纸、敲鼓、指攀阶梯等
3、手指的协调和灵活性的训练,提高手眼协调,改善注意力,提高感知能力
如泥塑、弹琴、书法、镶嵌板的匹配、结绳、系扣、解扣等
4、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1)、进食动作训练
备好合适的桌椅、先选糊状半流食、再选汤类、最后是固体食物。另外保持喂食姿势的稳定。
(2)、更衣训练 分认知阶段和模仿阶段
认知阶段 选宽松、单色条的衣服识别领、袖、扣等部位 模仿阶段先穿患侧,再穿键侧(3)、排泄动作训练
向便池移动 衣服的穿脱 手纸的使用、用水冲便池、洗手等(4)、睡眠姿势的选择 痉挛型:侧卧位 仰卧位
偏瘫型:键侧卧位,避免压迫患侧,影响血运
5、情绪的稳定和融入社会的准备 多接触社会,协调人际关系
康复训练脑瘫患儿38例效果观察 篇3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不良姿势,及时引导和帮助患儿进行纠正训练。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可以通过作业治疗法及运动治疗法来纠正不良姿势,并对肌力、肌体平衡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的精细化。同时通过对患儿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并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应验谈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自身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間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脑瘫患者病历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0.5岁-7岁。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患儿早期症状: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固定姿势;身体发硬等。疾病类型:10例痉挛型脑瘫;1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6例强直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混合型脑瘫;并发疾病:8例语言发育障碍,10例视听觉障碍,20例智力下降。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运动治疗法 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把游戏治疗有效地融入运动治疗中,通过运动治疗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提高和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及运动功能;通过运动疗法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诱导患儿自主、自愿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1.2.2 作业治疗法 在对脑瘫患儿采取作业治疗法时,注重的是通过作业治疗法,使脑瘫患儿手部及上肢能够有目的且随意的使用,尽最大可能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患儿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改善,患儿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得到培养。首先,要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如果脑瘫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降低,就会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造成影响。所以,在实行作业治疗法时,必须加强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的锻炼,使其能够对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提供支撑力。但是医务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需给予脑瘫患儿适当手感体验,在对患儿手部动作进行精细化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手部和眼部的认知练习。
对脑瘫患儿存在的对称型颈反射、不对称型颈反射以及迷路张力型反射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医务人员需帮助脑瘫患儿调整好反射抑制训练的体位,例如,脑瘫患儿偏向身体一侧,应保证与其脸对应侧上肢处于屈曲状态,另外一侧的上肢则处于伸展状态,以使不对称型颈反射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目的性手部运行和造次视觉功能整合,能够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医务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可巧妙运用玩具对脑瘫患儿视觉认知功能进行训练,并使患儿手部运动与眼部运动保持在协调状态。医务人员需与脑瘫患儿经常进行视觉接触,以使患儿视觉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由于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所以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采用各种方式,仍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在不断练习和模仿中得到提高。
1.2.3 语言治疗法 小儿脑瘫是一种可怕的高发疾病,它对患者的伤害是双重的,很多人都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其实在这个高科技的新时代里,治疗小儿脑瘫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只要及时有效的采用科学的疗法,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者,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正常;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显著性恢复,智力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肌张力基本恢复,异常姿势基本消失;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正常,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有所好转或无任何变化。有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恢复,智力有所提高,生活自己能力得到改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均有所好转,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好转,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无任何变化。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病症、生命体征均无任何改善,临床指标显示无任何变化。
2 结 果
收治的38例患儿中,6例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整体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94.73%。
3 讨 论
在儿童时期,人体脑部仍然在发育,并与世间万物进行接触,并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才能使人体脑部得到良好的塑造,并能够将完好无损的神经细胞保留,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处理各种不停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患儿在婴幼儿阶段,脑部就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有些患儿半个脑部被切除,但是神经科室、儿童发育科室及康复科室的医务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能够促进脑瘫患儿脑部发育,并使其脑部功能得到恢复的康复训练措施,经过康复训练后,患儿在5至6岁的时候,其生活自理能力可基本恢复,并与正常儿童相接近。康复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区别,在常规治疗中,脑瘫患儿处于治疗被动状态,
在康复训练中,脑瘫患儿作为治疗主体,在康复训练人员指导和帮助下,能偶自主学习、自主纠正身姿、完成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参考文献
脑瘫患儿家长需求对患儿治疗影响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2008年住院的脑瘫患儿家长156例, 其中父32例, 母122例, 养父或养母2例;农村82例, 城市74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26例, 高中以下30例。
1.2 方法
(1) 用调查表对各患儿家长问卷调查, 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统计学处理; (2) 根据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及患儿病情将患儿家长分3组:期望过高组、期望合理组、期望过低组; (3) 对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 包括中医按摩、头皮针治疗、现代康复疗法、内科治疗等; (4) 治疗前后, 对患儿做神经学体检、肌力、肌电图检查及智力测验方法见文献[2,3]。
1.3 疗效判断见文献[3]
2 结果
家长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对疗效的影响, 见表1, 经χ2检验, P<0.05, 表明期望合理组分别与其余各组比较, 有显著差别;而其余各组之间比较, 无显著差别 (P>0.05) 。
3 讨论
脑瘫是一种终生性残疾, 是当今世界上的疑难杂症之一。很多种病因引起的脑损害均可导致脑瘫, 其预后取决于并发损伤的程度和治疗时机, 早期治疗疗效满意。脑瘫患儿父母面临的压力有很多: (1) 脑瘫儿童一旦确诊, 对父母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源, 大多数的父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震惊和失落; (2) 脑瘫至今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患儿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 (3) 长时间的求医, 使脑瘫患儿的父母感到身心疲惫; (4) 因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 使脑瘫患儿的父母感到难以承受, 这种经济负担持续存在; (5) 社会上的歧视, 让脑瘫患儿的家庭承受很大的精神负担[4]。因此家长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各有不同。调查发现, 相同的治疗措施而家长的心态不同, 其疗效不同。期望合理组家长104例, 均保持乐观的心态, 主动了解该病的一些知识, 多方面配合实施各项治疗措施, 能经常让患儿接触各种有益的活动, 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各种治疗该组总有效率达87.5%, 疗效明显优于其他各组 (P<0.05) , 期望过低家长对康复的信心消极, 不积极配合治疗, 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医院治疗上, 平时很少让患儿接触各种有益的活动, 也不理会患儿的恐惧心理, 此组有效率为70.6%, 疗效低于期望合理组 (P<0.05) ;期望过高家长治疗心切, 在孩子诊断为脑瘫且可治疗后, 往往充满信心, 下定决心给孩子治病, 刚开始甚至不管孩子的承受能力, 一味地加强训练, 希望早点治愈, 不能坚持系统、规律地治疗, 该组有效率为71.4%, 疗效低于期望合理组 (P<0.05) 。
4 结语
笔者认为, 在脑瘫的治疗过程中, 应作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指导, 争取家长的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恢复提脑瘫患儿的生活。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 树立家长的信心除了增强医患沟通, 让家长充分认识脑瘫, 共同参与康复外, 我们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脑瘫患儿, 给脑瘫家长一个宽松的社会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脑瘫儿得到更好的治疗使脑瘫康复。此外, 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父母心理压力很大, 长期慢性的应激必然导致家长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会不同程度影响患儿全面康复。所以, 对患儿父母提供连续不断的心理支持也是康复治疗中不可缺少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辉.国内脑性瘫痪的研究近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19 (8) :637.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820~821.
[3]吴朋, 战立功, 孔峰, 等.早期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价标准研究 (附320例报告)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7, 12 (1) :17~18.
早期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早期教育;脑瘫患儿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70-0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2‰~2.7‰[1]。脑瘫已成为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2011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康复中心收治脑瘫患儿380例,其中1/2合并有智力低下。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的教育活动,它用于发展偏离正常或者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的小儿,通过这种措施,可使这些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我院康复中心通过对68例合并有智力低下的脑瘫患儿实施早期教育,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6例脑瘫患儿均为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患儿,均合并有智力低下。其中男96例,女40例,痉挛型96例,手足徐动型4例,肌张力低下型18例,混合型18例,年龄1岁以内84例,1~2岁32例,2~3岁20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和分型[2 ] 。
1.2 方法
13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均给予功能训练、推拿、高压氧、物理治疗、静点神经节苷脂、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早期教育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除早期教育以外的康复治疗。除功能训练2次/天外,其他治疗均为1次/天,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个疗程。
2 评价
2组患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从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能及适应性行为5个方面进行检查,测得结果以发育商数(DQ)表示。≥86分为正常,75~85分之间为可疑,≤75分为异常。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疗效比较见下表。
3 结果
治疗90天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与88.2%,见表1。2组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说明早期教育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
4 结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于脑缺氧、颅内出血、早产、感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婴幼兒时期脑发育最快,对于婴幼儿脑瘫患儿来说,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化,脑功能发育的可塑性较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3]。在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大脑、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比任何时候发展更为迅速的时期。未成熟脑对损伤反应的可塑性大。脑可塑性定义为脑结构受损伤所致神经缺陷的功能性适应。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智能发育的关键期,代偿及恢复能力强。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随着近年来重症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许多重症新生儿、高危儿被抢救成活,但也增加了患脑瘫等致残疾病的发生,早期教育在脑瘫患儿的康复中疗效显著,效果好,孩子没有痛苦,在玩儿中、游戏中进行训练,方便、经济,家长认可,减少了残疾孩子的发生,给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亚丽,马堃.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1):2-4.
[2]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97.
脑瘫患儿的家庭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脑瘫患儿,家庭,心理护理
小儿脑瘫 (cerebral palsy, CP) 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 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由于脑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 在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基础上, 有感觉、知觉、语言、智力等多方面的伴随症状。所以患儿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而个性情绪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 CP的康复应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 对CP的治疗不能只重视运动功能的治疗, 加强对CP患儿的心理状态的认识, 正确掌握, 合理地指导开发, 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对该病的预后存在着重要意义[2]。
1 脑瘫患儿心理特点分析
1.1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
1.1.1 情绪障碍
孤独感:脑瘫患儿行动不便, 社交活动较少, 不能与同龄儿在一起玩耍、游戏、入托、入校等, 常呆在家里, 脱离人群。自卑感:脑瘫儿由于发育滞后, 智商缺陷, 生活自理能力差, 总觉得不如别人, 易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讥笑, 更感到低人一等。恐惧心理:家长对脑瘫患儿不能正确对待, 将其搁置一边, 患儿长期缺乏爱抚与交流, 担心随时被抛弃。依赖感强:脑瘫患儿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家长给予包办代替, 从小习惯于依赖别人, 失去锻炼机会, 逐渐表现出胆小退缩, 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1.1.2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瘫患儿在记忆、学习、集中精力方面多存在困难, 这主要取决于其脑损伤的程度, 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而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脑瘫患儿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证实[3]。
1.1.3 行为异常
常表现为固执、反抗、多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强迫行为常在患儿2岁时表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反复固有动作, 同时有害怕情绪、遗尿甚至尿便失禁。年长儿还可表现选择性缄默症, 多有退缩、孤独、不敢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主要表现拒绝与任何人说话, 并伴有恐慌、担心、焦虑感。
1.2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
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动作受限, 活动范围小, 户外活动少, 不能正常入托、入学, 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与情感交流, 易产生孤独、自卑感。
家长由于患儿身体缺陷, 从小给予过度的照顾和袒护, 患儿心理常比较脆弱、敏感, 但自尊心比较强, 一点挫折和委屈也受不了, 别人稍有不顺从他的意愿就大发脾气, 哭闹不止;或者家长由于经济、心理等原因对患儿流露出或厌烦或消沉等情绪, 使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 甚至有产生自弃、自罪情绪。
公众由于对脑瘫这种疾病缺乏了解, 对脑瘫患儿抱有歧视和偏见, 使患儿紧张、焦虑、恐俱, 担心被人讥笑, 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负担可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 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 大多数患儿有情绪紊乱。
2 家庭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
家庭心理护理是指家长在照顾患儿的日常生活中,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积极地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以达到较理想的康复目的[4]。许多家长对孩子确诊为脑瘫后, 产生震惊、怀疑、失望、否认, 或因自责而溺爱保护孩子, 或因失望而冷漠孩子, 或因怀疑康复效果以至于延误了孩子的救治机会。家长对脑瘫患儿的态度将影响治疗、康复的时间[5]。家庭是儿童最熟悉的环境,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给患儿训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工作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脑瘫患儿的家庭心理护理措施
3.1 针对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护理
首先家长应调整心态, 面对现实, 了解本病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家庭康复的必要性, 科学地对待疾病, 理性分析患儿病情及愈后。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对脑性瘫痪患儿只靠在医院做短时间训练是不行的, 要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家长要积极参与, 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 与治疗师一起确定治疗目标, 并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把握患儿心理状态, 给予关爱和鼓励, 使患儿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并且鼓励患儿矫正其歪曲的认知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 督促训练患儿培养新的能力, 重建健康心态及人格。通过矫正和重建之后, 患儿病情逐渐好转, 治疗目标得已实现, 此时应鼓励患儿将重新习得的经验和技巧付诸实践, 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和家庭作业。如患儿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格得到了新的建树和完善, 即可终止治疗。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症状无改善, 则应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甚至放弃原方案, 更换新的治疗措施。
3.2 针对不同异常心理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对有自卑感的脑瘫患儿,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 能做的事给予赞扬与鼓励。教育他们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 向残疾的躯体挑战, 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 充分发挥潜在的天赋。对过度依赖的脑瘫患儿, 父母不要过度溺爱、百依百顺, 要经常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 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有认知障碍及智力低下的患儿, 更要耐心教育与管理, 促其智力发育。对其病因若是潜意识中的矛盾, 可用分析疗法;如属于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 则适合行为疗法;如属于认知歪曲, 则应帮助病儿发现认知错误, 通过认知疗法来解决。
3.3 心理护理技巧
3.3.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尊重患儿, 给予发自内心无条件地爱,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患儿才能减轻其内心的自卑、恐惧感, 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地的问题, 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3.2 倾听和理解
与患儿交流要耐心、细心, 语调轻柔、语速放慢, 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耐心充分地倾听, 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
3.3.3 安慰、鼓励和保证
要相信、欣赏孩子, 多鼓励、少批评。安慰要做到真诚, 鼓励和保证要做到实事求是。患儿有了某些进步, 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教育患儿通过不懈地锻炼一定可以自食其力, 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3.3.4 商讨和建议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半途而废, 家长在考虑客观环境及患儿的实际情况的同时, 可以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 要符合患儿的兴趣及能力, 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
3.3.5 认知及行为治疗
首先鼓励患儿把自己对个人和事物的看法说出来, 家长不对其看法给予评价, 而是引导患儿从客观的角度自己进行评价。例如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差, 觉得给家人带来很大的负担, 但又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家长可以告诉患儿如果配合治疗训练, 是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并最终达到生活能够自理的目的。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疗方法[6]。因此, 在认知治疗时家长应着重帮助患儿建立自己的新的观念、新的认识, 鼓励患儿以批判的态度来检讨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 正视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学习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4 小结
综上所述, 在掌握脑瘫患儿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家长平衡自身心态, 运用科学的干预技巧进行家庭心理护理, 方能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 脑性瘫痪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见效慢, 经济费用大,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家长常因精神及经济压力过重, 对脑瘫患儿康复失去信心, 甚至放弃治疗。因此, 加强社会宣传, 向公众宣传脑瘫的基本知识, 消除社会上对脑瘫患者存在的恐惧、误解甚至歧视, 给脑瘫患儿家长积极的社会支持也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尚士强, 李平.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4) :1260.
[2]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41.
[3]黄贵欣, 黄伟.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及护理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3) :224~225.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269.
[5]刘燕, 李立霞.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6 (19) :3700.
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法治疗现状 篇7
1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脑髓失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筋脉失于荣养,四肢屈伸不利致功能障碍。痉挛型脑瘫属中医“五硬”,主要累及肝脾肾三脏,因肝主筋,肾主骨藏精主生长发育,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肾亏损,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气血不荣,肌肤毛孔疏松,若受风寒侵袭,“寒则收引”,则筋脉拘急挛缩,不能伸展,或先天肾不足,肢体失于温养,血运缓慢或瘀血阻滞,经络不通,而成五硬。中医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针对脑瘫病因病机补肾健脾,养血柔肝,温通经络,固涩肌表,荣养脑髓,柔筋通络,对改善脑瘫患儿肌痉挛有较好作用。
2循经推拿手法
(1)循膀胱经、脾经、肾经、胆经推拿手法:姚建华等[4]循膀胱经、脾经、肾经、胆经至上而下施扣法、点按法刺激穴位,配合中药熏洗,可改善痉挛性脑瘫的肌张力、肌痉挛等。(2)循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推拿手法:熊磊等[5]用点法、按法、推拿手法循督脉、脊柱两侧膀胱经选择性强刺激脊柱两侧肌肉及脊神经后支,改善神经纤维的调节能力,明显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点按擦肾俞、命门、八髎能补肾益精、益智开窍。现代医学认为,刺激脊柱可以兴奋中枢,使脊髓参与活动的神经元数量增多,从整体上调节患儿肌体的康复能力。(3)“捏脊”手法:曾海辉等[6]采用捏脊手法治疗各型脑瘫患儿,患儿背部以脊柱为中心,选择左右膀胱经线和督脉线,自骶尾部沿脊柱两侧肌肤向上至大椎穴止,“捏三提一”,疗效确切。
循经推拿法通过推、拿、点按、提放等手法直接作用于督脉、三阳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起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及疏通经脉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脊柱两侧神经后支、骶脊肌或脊髓神经后侧第一支配区域利于躯干伸展和竖头反应,使躯干获得稳定性,同时兴奋交感神经,增强神经肌肉营养作用[7]。
3特色手法治疗
3.1补髓揉筋推拿手法
王玥等[8]采用补髓揉筋推拿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30例,沿脊柱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提捻并着力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俞穴,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为重点。头部:患儿坐位,术者在其后,枕部反复施按、揉、摩法,取穴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百会、强间等,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点骸关、阳陵泉的基础上拿揉下肢外侧肌群,在点委中的基础上拿揉下肢后部肌群,直至跟腿。上肢:在点肩井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后肌群,在点曲池的基础上拿揉前臂的前、后肌群。对症手法治疗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肌紧张、圆背、足内翻、足外翻、头部控制差等。此法刺激督脉及太阳、阳明经脉,轻柔手法为主,逐步松缓痉挛肢体及舒展挛缩肌肉。
3.2邓氏推拿手法
邓恩德等[9]采用邓氏推拿手法治疗脑瘫32例,综合运用头部按摩手法、颅颈关节按摩手法、胸背部按摩手法、腰骶部按摩手法、双下肢三阳经拔伸按摩手法、运动类手法,结合针刺头部、四肢特定穴位,可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舒经解痉。
3.3疏通矫正手法
马丙祥等[10]采用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基木手法:①循经推按,以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沿循行部位推拿,疏通经气,通经活络;②异常肌肉按摩,按摩肌张力高的肌肉,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③穴位点压,异常部位的主要穴位上点压按摩,以疏通经气;④姿势矫正,姿势异常以抑制为原则,对抗矫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按头颈部、躯干部、上肢、下肢的顺序采用上述手法,可加强局部循环,升高局部组织温度及充分拉长紧张或痉挛肌肉,从而解除肌痉挛。
3.4通督益肾健脾按摩法
刘振寰等[11]采用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286例,综合运用循经点穴按摩、益肾健脾按摩、捏脊疗法、足底按摩、节段性按摩、促肌力恢复按摩及关节活动度按摩,结合中医五行音乐,以滑利关节、松解肌腱挛缩、缓解肌肉痉挛、揉筋壮骨、调理气血,达到改善剪刀步态和尖足步态的作用。
3.5理筋通督法
龙于飞等[12]认为经筋与周围神经、颅神经相关联,经筋病变与现代脑神经受损的症状相似;督脉通髓达脑,与诸经脉交会,脏腑之精气藉此上输于脑,奉养元神,督脉属肾,肾精为先天之本,滋养脑髓,督脉脉气痹阻,肾精不能充养脑髓致髓海不充,脑窍失养,出现智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缺损,发为小儿脑瘫病证。元神失养,髓海亏损是病机关键。疏理经筋,推动经气运行,载精上行;通达督脉,调和全身阳气,以充髓海,养元神,益脑窍而改善小儿脑瘫病证。
3.6整体推拿手法
王军英等[13]对脑瘫患儿采用整体推拿手法,头皮、躯干及四肢行手法治疗;轻柔缓手法降低肌张力、缓解痉孪,强重手法增强肌肉活动及力量;痉挛型患者配合牵伸及关节活动,针对局部表现采用揉、拿、搓、提等手法疏通经络,活利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筋脉、肌肉得以濡润。3.7肌腱拔伸刺激手法张程等[14]采用拔伸刺激手法治疗脑瘫患儿,“拔伸手法”是在小腿各肌群放松的基础上主动拔伸牵拉高张力肌群,以降低其肌张力;配合手法刺激穴位皮下深浅肌肉,肌肉受刺激后主动收缩,出现肢体运动,改善足部畸形。手法操作应遵循“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原则,年龄越小、痉挛型脑瘫患儿效果较好。
4点穴手法
4.1全身整体点穴疗法
刘朝辉等[15]采用整体点穴法,头颈部:主穴百会、印堂、四白、阳白、丝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浆、天柱、脑府、风府、风池、率谷、垂根、完骨、大椎等穴位,沿督脉、太阳、阳明、三焦经走向点叩头颈部经脉。躯干部:肩井、隔俞、腰眼、关元俞等穴位,沿督脉、膀胱经走向点叩经脉,压华佗夹脊穴,点拨骸棘肌。四肢:分别沿四肢三阴经、三阳经循经点穴,着重于经过痉挛肌群的经络和穴位,对屈肌痉挛或挛缩具有舒张作用,对伸肌萎缩、肌力减弱有增强肌力的作用。
4.2辩证取穴点穴手法
陆清清等[16]总结对症点穴手法、循经点穴手法、特定部位点穴手法、运动类点穴手法对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理,可改善神经肌肉萎缩、降低肌张力、健脑益智,促进患儿生长发育。4.3局部痉挛肌点穴手法曾贞等[17]点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胫骨前肌、腓肠肌,能明显改善踝背屈角度、下肢痉挛程度。穴位按摩、点压可刺激经络,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代谢及营养,促使障碍的功能恢复。
5讨论
手法治疗作用于头颈部、肩背部、脊柱、四肢百骸、督脉、太阳、阳明经脉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供氧,改善脑细胞营养和脑微循环,加强脑瘫患儿脑组织发育及受损脑细胞的功能代偿,激发全身阳气,使气血通畅,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中医认为经络“内于脏腑,外络于枝节”,是人体气血循环系统,多选脊柱、颈项、四肢三阳经络进行手法刺激,通过点、按、扣等推拿手法沿经络刺激穴位可调动经穴的生物效应,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可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从而防止肌肉萎缩,强筋壮骨,达到“阴平阳密、精神乃至”的整体调节作用,振奋阳气,对改善脑瘫患儿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有良好疗效。
脑瘫患儿肌痉挛药物治疗现状 篇8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均以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为核心, 所有的药物治疗对物理治疗均有辅助作用[5,6]。肌痉挛的严重程度及部位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关键, 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最大化地发挥其主动功能, 易于操作, 且最小化地减少疼痛、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等继发问题[5]。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是肌痉挛的主要治疗方法, 后者包括Bobath、Vajita、水疗、马术、强迫疗法等。缓解肌痉挛的药物多种多样, 包括口服苯二氮卓类、苯妥英钠、丹曲林钠、替扎尼定、巴氯芬等, 肌注化学去神经剂 (肉毒素、酒精及苯酚) , 鞘内注射巴氯芬等。口服药物以及巴氯芬鞘内注射用于治疗全身肌痉挛, 而化学去神经剂主要治疗局部肌痉挛[7]。
1 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用药方便, 但是其作用于全身, 且副作用多, 因此这些药物大多数用于全身广泛肌痉挛或者仅需要轻微缓解肌痉挛的患儿。关于此类药物疗效的研究均较早, 并且研究实验设计也不如目前的设计严谨可靠, 导致药物的选择通常是根据个人经验或者是试误法, 缺少循证医学依据[5]。由于肌痉挛的复杂性, 一种药物不可能对所有的患儿均有效, 所以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且减少副作用。口服止痉药物同样也可以与肌注化学去神经剂、鞘内注射巴氯芬等联合应用。用药之前必须了解各种口服止痉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及用药禁忌。
1.1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可促进γ-氨基丁酸 (GABA) 与GABAA受体结合, 也可通过增加cl-通道开放的频率, 增强GABA对GABAA受体的作用而显示中枢抑制效应。其在小剂量时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γ神经元的易化, 在较大剂量时增强脊髓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 且抑制多突触反射, 从而引起肌肉松弛[8]。地西泮是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代表, 最常用, 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肌肉松弛药物。关于其肌松作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9]。地西泮的常用剂量为0.2~0.8 mg/kg, 分3~4次口服[5]。服药起始按照催眠剂量睡前服用[3]。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肌肉松弛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例如氯硝西泮可用于缓解夜间肌痉挛[8]。
苯二氮卓类药物有许多潜在的副作用。最常见的是镇静作用, 这也是导致其在临床工作中无法增加用药剂量的主要原因[7]。共济失调、乏力、头昏、便秘、尿潴留、流涎、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也较常见[3]。其中嗜睡、镇静、流涎及乏力是导致此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的关键性限制因素[8]。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产生精神及生理依赖, 突然停药会出现焦虑、兴奋、多汗等戒断症状[3]。因此, 苯二氮卓类药物一般作为缓解脑瘫儿童肌痉挛的短期用药[7]。
1.2 丹曲林钠
丹曲林钠是一种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的药物, 通过抑制肌浆网钙离子的释放, 从而减弱肌肉收缩。早在1974年, Haslam等[10]的研究已经证明, 丹曲林钠可以缓解脑瘫患儿的肌痉挛。丹曲林钠的儿童用药剂量最高可达12 mg/kg, 分3次服用。服药起始剂量应较低, 在用量范围内每5~7 d增加一次用量, 直至维持剂量[8]。尽管丹曲林钠直接作用于骨骼肌, 但还会引起乏力、镇静等副作用。其中最为严重的副作用为肝功损害。据统计显示, 有1%的用药者有发生肝功损害的可能;恶心、呕吐、腹泻、感觉异常等副反应亦不少见[8]。由于目前关于丹曲林钠疗效的研究较少以及对其严重副作用的担忧, 儿科极少应用此药[7]。
1.3 巴氯芬
巴氯芬是GABA拮抗剂, 能穿透血脑屏障而与脊髓灰质板层Ⅰ-Ⅳ上的GABAB受体相结合, 从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导致单突触及多突触反射的突触前抑制[11]。巴氯芬可以有效缓解肌痉挛, 同时可以提高被动及主动运动能力, 改善患儿睡眠等[12]。其常用起始剂量为2.5 mg/d, 而后逐渐加量至最大剂量20~60 mg/d。巴氯芬口服常见副作用有幻觉、镇静、头晕、乏力、共济失调、恶心、低血压及感觉异常等。长期服药亦可产生生理依赖, 突然停药可能产生肌肉强直痉挛、幻觉、意识障碍、惊厥、高热等戒断症状[3], 故应逐渐减停[5]。
1.4 替扎尼定
替扎尼定为中枢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5], 其可能是通过增强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作用而缓解肌痉挛。疼痛会加重肌痉挛, 而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有镇痛功能, 故其可能通过减轻疼痛来缓解肌痉挛[3]。替扎尼定口服易吸收, 并且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由于其半衰期仅有2.5 h, 故其服药频率高[8]。目前关于替扎尼定缓解成人肌痉挛疗效的研究较多, 而儿童用药方面研究较少。已知成人用药常见的副反应包括血压降低、头晕、口干、幻觉、乏力等[7]。
2 化学去神经剂
化学去神经剂通过组织神经肌肉接头中神经递质的传送而产生肌肉松弛的作用, 因此又叫做神经肌肉阻滞剂。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局部注射苯酚、酒精或肉毒素, 其中肉毒素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越来越受临床医师的青睐[13,14,15]。注射神经肌肉阻滞剂可以导致选择性肌肉去神经支配, 从而平衡关节两端肌肉的力量[16]。目前注射此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局部肌痉挛。
2.1 苯酚
苯酚是最常用的化学去神经剂。它是一种非选择性蛋白水解剂, 通过注入运动肌肉及神经, 可以产生选择性的去神经支配作用[16]。苯酚溶液浓度一般选用3%~6%, 注射治疗的疗程约4~8个月[16]。注入周围神经内, 可促进轴突退化, 达到去神经效果;注入目标肌肉的运动点, 可产生持续性松弛肌肉的作用[17]。目标肌肉的选择通常通过电刺激来完成[5]。周围神经内注射苯酚可引起蛋白质变性, 从而通过引起轴突的坏死来阻断过度兴奋的脊髓前角细胞的信号传出[17]。苯酚注射的去神经作用可逆, 数月至数年后, 神经可以恢复[5]。较常见的副作用有, 由于苯酚吸收入血导致的嗜睡、恶心, 感觉神经轴突坏死引起的感觉障碍, 不可逆的肌肉纤维化, 注入混合神经中导致的疼痛以及局部注射部位皮肤坏死等[16]。虽然注射苯酚的副反应多, 但是由于其价格低廉, 不易产生过敏反应, 目前仍常用于某些局部肌痉挛患者[17,18]。目前国内苯酚制剂难以获得, 故临床使用较少。
2.2 酒精
酒精同苯酚一样也是一种非选择性蛋白水解剂。目前一般选用浓度为50%~100%[19], 注射治疗疗程约3~6个月[16], 作用机制与苯酚类似,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异常、肢体水肿等[20]。
2.3 肉毒素A
自从European Academy of Childhood Disability第12次年会提出, 肉毒素A是目前治疗脑瘫肌痉挛的有效方法[21], 关于肉毒素A缓解脑瘫患儿肌痉挛的研究越来越多[22,23], 肉毒素A临床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它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发挥降低肌张力的作用。肉毒素A能特异性的与突触前膜上的胆碱能运动神经元相融合, 从而阻止含乙酰胆碱突触囊泡的释放。因此, 对痉挛的肌肉注射肉毒素A可以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选择性可逆去神经作用。肉毒素A有效作用时间一般为3~14 d, 阻滞作用可持续3~6个月。有人建议, 肉毒素A注射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以避免短期内反复多次注射导致抗体的产生[7]。有研究统计表明, 大约5%的患者由于产生抗体而对肉毒素A注射治疗无效[24]。肉毒素A能有效降低肌张力, 副反应比较少见。常见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疼痛、乏力、肌肉萎缩等[7]。
2.4 巴氯芬鞘内注射
巴氯芬鞘内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全身广泛而严重的肌痉挛[16]。由于巴氯芬是亲水性低溶解度药物, 其口服后穿透血脑屏障能力差, 而鞘内注射可避免此缺陷, 并且鞘内注射可减少口服后引起的脑实质内药物浓度过高所带来的副反应[25]。巴氯芬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与脊髓上的GABAB受体结合而发挥降低肌张力作用, 其用量仅为口服量的1%。由于其在脑脊液中的半衰期较短, 约5 h, 只有持续注射才能发挥良好疗效, 目前多采用植入式电子微量泵[26]。此种微量泵价格昂贵, 且只能应用于体重大于15 kg的患儿[17]。由于其相对于机体是一种异物, 其常见并发症有感染、软组织损伤、脑脊液漏等, 发生率约15%~20%[26]。巴氯芬在有效缓解肌肉痉挛的同时, 肌肉功能也会下降, 可能导致直立姿势异常及脊柱畸形, 如脊柱侧凸[27]。由于机械故障或者操作失误导致的用药过量, 可能致呼吸抑制及可逆性意识障碍[17]。由于巴氯芬鞘注电子微量泵价格昂贵, 购买困难, 国内很少应用。
脑瘫患儿父母 篇9
关键词:脑瘫,头部控制障碍,治疗,体会
脑瘫主要指的是从开始受孕到婴儿期,出现了非进行性脑损伤情况以及发育缺陷情况的一种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了运动障碍以及出现了姿势异常的情况[1]。患者往往合并出现智力障碍的情况、出现癫痫的情况、出现交流障碍、出现知觉障碍、出现行为异常以及出现了其他异常的情况。脑瘫患儿的大脑在发育期间受到损伤,致使头部控制出现障碍,导致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所以针对头部控制障碍的患者,对其进行跟踪观察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针对患者应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早期诊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我科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100例头部控制障碍的脑瘫患儿采取头部控制训练作为主要的康复治疗,最终临床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头部控制障碍脑瘫患儿100例,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个月~1岁6个月。分型(按照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分型):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40例,不随意运动型10例,肌张力低下型30例,混合型20例。致病原因主要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巨大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脑病、低血糖等。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头部控制平均落后正常儿童2~10个月,表现为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同时合并出现了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出现了发育落后情况、出现了姿势异常的情况、出现反射异常的情况以及出现了肌力异常以及肌张力异常的情况。患者出现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出现了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以及出现了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情况。
1.3 方法:
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应该对患者实施头部控制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完成最早的动作便是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控制。并且小儿在做诸多姿势的运动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确保头部直立动作。对于无法有效控制头部的患儿,很难进行上述的系列动作。对于正常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到做抬头动作时,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有效完成。通常来讲的头部控制,主要指的是利用手将患儿的胸部扶紧,将患儿的前后左右进行倾斜,动作要缓慢,以小儿的头部可以保持垂直为作为主要。针对脑瘫患儿而言,想要有效保证患儿做抬头动作,需要要求患儿需要做颈部肌肉训练动作,具体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取正中位,之后进行相关运动,如果患儿取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一方,患儿的颈部做回旋动作,会诱发患儿进行非对称性颈反射动作,保证全身表现出非对称性,从而对正常运动以及姿势的对称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需要利用两肩胛带对患儿的体质量支持,需要被动将上半身轻轻抬起,确保患者的两肩胛带对患者的体质量进行承担,此时应该使患者的下部脊柱向着患者的颈部回旋方做反方向的回旋动作,从而有效诱发患儿上部脊柱出现了翻正反应的情况。一经成功诱发,需要立即进行具体的强化,最后有效确保取正中位之后,进行分节回旋动作,能够有效利于患儿做翻身动作。在此过程中,要求患儿取仰卧位,以及取坐位并保持正中位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患儿表现出颈部紧张性反射太强的情况,要求患儿需要取仰卧位以及坐位,于正中位开始进行训练。在保证姿势的过程中,完全对患者实施保持正中位训练显得至关重要。(2)确保患儿的颈部牢固挺起,要求患儿取仰卧位,将头部转向侧方,选择玩具(色彩鲜艳)放在患者的眼前,距离为10~20 cm。将玩具进行移动,要求患儿追视,同样可以选择响铃逗引患儿。当患儿的头部由侧面转向正中位后,要求保持时间分别为2、5、10 s,逐渐将时间延长,患儿有效完成上述动作后,对患儿进行鼓励。患儿在向两侧进行转动的时间需要均等。(3)要求患儿取坐位,确保患儿的头部保持直立位进行训练,之后将患儿抱坐在膝上,严禁患儿的头部做前屈贴胸动作,确保患儿的头部取直立位。如果患儿的头部出现了向后倾的动作,当患儿的身体呈现弓形而向后部完全时,要求患儿需要将两膝屈曲,两臂做前伸动作,针对患者躯体屈曲紧张情况进行缓解。通过坐姿矫正椅来维持坐位也显得至关重要。(4)要求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行训练,取垂直正中位,进行头部翻正运动,观察患儿的头部能够有效取头部垂直正中位后,要求患者取坐位或者将患儿垂直竖抱,确保肩胛带以及上部的躯干取正常位,确保倒向千方以及后方。假如使患儿的上部脊柱做伸展动作以及被动使患儿肩胛带做后退动作,能够成功引出。起初需要从小范围开始,之后根据患儿当前的能力将运动范围逐渐进行扩展。如果临床表现出系列反应,需要对患儿不间断进行强化,并且进行有效巩固以及完善。当前后两个方向满足要求后,需要从侧方进行诱发。(5)对患儿实施其他治疗。a.采用药物疗法针对患儿选择脑细胞药物以及扩张血管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节苷脂、丹参[具有过敏史和(或)腹泻者可以选择胞二磷胆碱],具有癫痫的患者可以选择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选择口服的方式。b.对患儿实施运动疗法。主要选择Bobath以及Vojta法。在对患儿实施神经神经发育学疗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婴幼儿脑组织当前正在发育的阶段,并且表现了较强的可塑性以及顺应性,属于学习运动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全部满足早期治疗的诸多要求。即使患儿具有脑损伤,但是仍然可以研究有效方法确保患儿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模式。在诸多治疗方法的引导下,使未成熟性逐渐转换为成熟型,针对出现了异常姿势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的情况,可以有效进行抑制。c.汽疗(熏蒸治疗):主要选择具有活血通络以及舒筋活络的中药(丹参、牛膝、桂枝、白芍、苍术、威灵仙、葛根)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形成热气,能够被组织充分吸收,长时间选择此种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发挥松弛肌肉以及解除痉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1次/天,30分钟/次。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对患儿进行监督,当患儿临床表现出气促症状以及胸闷症状后,需要即刻停止。d.选择矫形器对患儿的异常姿势进行纠正,使患儿有效恢复相关的运动功能。e.对患儿实施中医针灸,主要通过针刺对患儿的穴位以及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有效表现出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以及促进患儿身心疾病康复的功效。
2 结果
本组100例头部控制障碍的脑瘫患儿,通过患儿家属的有效配合,最终对头部控制能力到达正常小儿水平的患儿包括90例,因为出现了智力发育落后的情况,不能有效达到正常小儿水平的患儿包括10例,但也有较大的提高。
3 讨论
当前,导致我国儿童出现较为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便是患儿出现脑瘫的情况,对此此类患儿如果不能研究有效方法给予治疗,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了终生残疾的情况,不但患儿自身产生了非常大的痛苦,对患儿的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并非于临床无法治疗,最为重要的便是做到早期发现以及早期治疗。需要在出生后的6~9个月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中枢神经正常发育,还能够有效将患儿的异常姿势以及运动进行改善,针对异常反射的情况进行有效抑制,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出现了肌腱挛缩以及关节畸形等诸多的合并症,最终显著将患儿的致残率降低[2],对此对患儿实施早期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是重中之重,头部控制的异常姿势,主要表现为头后垂、头背屈及斜颈等,这些异常姿势可直接影响小儿学习高一级的运动功能,并可导致全身的异常姿势和运动。
参考文献
[1]李晓杰.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脑瘫患儿父母 篇10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 脑瘫患儿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8-01
伴随最近几年围生医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重症监护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窒息儿与早产儿存活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提升脑瘫患儿生活能力及日常运动功能,逐渐变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争相研究的话题[1]。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光靠康复师是远远不够,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由康复师评估,制订计划,培训照料者康复技能,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贯穿于整个护理中,不仅提高康复普及率,而且保持了康复的连续牲,自本院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以后,已取得显著效果,现把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瘫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脑瘫患儿里男92例,女88例,年龄一个月至九岁,平均年龄(2.3±1.4)岁。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举措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即由康复师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对照料者进行康复技能培训指导,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融入到日常生活护理中。实验组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心理康复。脑瘫患儿基于肢体运动的障碍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对待该类患儿,要语气柔和,态度和蔼,多与患儿及照料者沟通交流,在短期内消除康复师与患儿间陌生感。护理过程当中动作要轻柔并富有爱心,摒除患儿对于康复师及训练环境的恐惧感,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患儿对护理操作与康复治疗的配合程度,提升患儿配合治疗积极性,康复人员和护理人员对病患采取心理疏导方法,尽量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2]。同一时间,对照料的护理员积极讲解脑瘫康复有关知识,提升其治疗自信心和对于脑瘫与脑瘫康复有关知识认知,教会护理员相关康复训练的技术,旨在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护理,提升患病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其次,身体训练。照料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基本坐,站,行走这些动作做康复训练,纠正异常姿势。再次,对电生理方法对病患肌肉,触觉与四肢这些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对患儿做生活自理能力相关训练。再对病患患侧予以按摩。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卡方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38.4±2.5)分,FMA评分在护理后为(49.8±2.7)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3.5±1.0)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7.1±1.6)分。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41.3±3.4)分,FMA評分在护理后为(68.2±3.6)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4.0±1.2)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9.8±1.9)分。两组脑瘫患儿护理前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疾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相关技术连年提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致使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现如今脑瘫患儿多数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资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统化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儿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时间能够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3]。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零到一岁是大脑发育最快,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这时大脑代偿能力也最的,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在该阶段对于脑瘫患儿采取早期干预,能够促使临近的细胞代偿局部受损的细胞,促使脑功能有受损的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能够实现最大自身潜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儿基本生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取得比较满足康复效果。本院在给脑瘫患儿开展护理干预的时候,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脑瘫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做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病儿童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情况,应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勤.综合护理干预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145-146.
[2] 宋红娜.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65-166.
脑瘫患儿父母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03~2015-03, 我院脑瘫康复二科收治的脑瘫患儿52例 (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 其中男27例, 女25例, 年龄2.5~6岁, 平均3.5岁, 均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等临床表现。均符合西医脑性瘫痪的诊断[1]。排除有心肺疾患、伴有癫痫, 由于经济等原因不能够坚持治疗或接受其他治疗的患儿。将5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 (随机分组方法:首先将52例患儿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 从随机数字表中第5行第5列开始, 抄取52个随机数字, 如遇相同数字, 抄取下一个随机数。对随机数字按从小到大排序。从排序后的数字中规定前26个为观测组, 后26个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分级[7]Ⅱ~Ⅲ级,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房管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进食康复护理, 由具有2年以上的高年资专科护理人员提供专业护理, 每日进行床旁指导35min, 包括进食体位的康复护理、促进进食功能的康复护理、摄食模式的指导, 饮食种类的选择, 独立进食康复护理, 餐具的改造, 游戏护理等, 具体如下。
1.2.1 进食体位的康复护理:
所有患儿不可能只适用于一种体位, 在日常生活中, 应根据患儿自身的特点, 选择一个最适合患儿的进食体位[8]。坐位是能充分发挥摄食功能的体位, 适合坐位进食的患儿可坐于后面带靠背、前面附有桌板的椅子中就餐;椅子要根据患儿的身高、坐高及腰腹部的体态来制作。原则是坐在这个椅子中, 保持头部居中, 抵制后仰, 左右对称, 颈部坚直, 屈髋、屈膝90°双足全足着地。小桌板放于胸前, 两上肢前伸正好放于其上, 即使不进食也可坐于其中玩游戏。对于病情较重不能取坐位而需由他人抱着喂饭的患儿, 可侧身坐于母亲两下肢之间, 身体侧方向着母亲, 母亲用一侧下肢固定患儿的两下肢, 使其髋关节适当地屈曲, 母亲的另一侧下肢稍屈曲并抬起以支持患儿的背部, 同时用一侧上肢固定并抬起患儿的头部, 使之呈前屈姿势, 修正其头颈的过度伸展姿势。也可以选择将三角垫或同类柔软物放于大腿形成的斜坡上, 让患儿仰卧其上, 同样可使患儿头部和髋关节充分屈曲, 并保持全身的对称体位。在这样的体位上母亲可以解放双手, 喂食更为轻松, 缺点是对患儿的固定作用要差些。所以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哪种体位进食。
1.2.2 进食功能的康复护理:
(1) 促进手精细运动功能:让患儿练习捏皮球、堆积木、串珠子或投掷沙包等活动可以锻炼其手-眼协调活动。 (2) 促进手-口-眼协调: (1) 让患儿用手作触摸口部的动作, 也可以双手交叉进行。 (2) 鼓励患儿用手抓食物, 或将酸奶、蜂蜜、果汁等涂在手指上, 做手到口的动作。 (3) 让患儿手握带有磁铁的柱状物, 吸放在桌面上的金属物, 动作过程中要让患儿肘关节伸直。 (4) 还可以通过双手操控简单的玩具, 如拨浪鼓等促进患儿双手在中线上的活动。 (3) 增加咀嚼能力:把一些稍硬的食物横放入口, 促进舌的搅拌功能, 护理者刺激患儿上、下颌做张口、闭口咀嚼对齿动作, 可以选择较硬、咀嚼时又容易咬碎的饼干。
1.2.3 摄食模式的指导:
以吸吮模式为主的患儿指导其练习应用吸管吸瓶中或杯中的乳液或水、果汁, 因患儿必须低下头来才能喝到, 所以这种姿势对脑瘫患儿非常有利。护理者指导患儿口内含一根吸管 (封闭另一端) 作吸吮动作, 或在水杯中放一根吸管, 让患儿含着吸管做吸水的动作。每天2次, 每次完成10组动作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选择饮用液体的时候, 要考虑其味道与温度。甜味液体会强化吸吮模式, 液体的味道也会影射唾液的分泌量。比如, 苹果汁、柠檬汁、橘子汁、巧克力等可使唾液分泌量增加, 所以重症患儿不能给予这类食物。食物的温度要适宜, 过冷过热都会导致口腔周围的过度紧张, 影响摄食动作。
1.2.4 饮食种类的选择:
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 进食困难的程度选择不同的饮食种类, 增加食物的色彩、形状、温度, 使患儿愿意接受训练, 同时又保证机体营养发育的需要[9]。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多种维生素的平衡膳食。饮食的特点应具备四大特点:“烂”、“细”、“鲜”、“软”。
1.2.5 独立进食康复护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体位, 保持躯干和颈部左右对称, 这样上肢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独立进食时一定要坐在适合患儿的矫正椅上进食。进食时护理者一只手控制患儿的肩部, 另一只手扶持患儿握勺的手, 这样可以防止异常姿势的出现, 让患儿较顺利的进食。当患儿具有前臂旋前异常模式时, 护理者可将拇指放于患儿握勺的手拇指的根部, 其余4指放于患儿手背上, 轻轻地协助患儿做旋后的动作, 使勺顺利送到口中。偏瘫患儿则应注意防止应用健侧手进食时引起患侧的联合反应, 可采取固定一只手的方法来抑制联合反应。将一只手放在桌子上, 或在桌子上竖根木棒或固定的横木棒, 一只手握住, 用另一只手进食;喝汤时可用双耳的杯子, 两手握住, 双肘支撑在桌面上, 低头去喝杯中汤, 尽量用两手去拿餐具, 如碗、盘等。
1.2.6 餐具的改造:
前臂的旋后运动和腕关节的桡侧背屈运动不充分, 则不能从器皿中舀食物和运送食物到口, 且容易在途中洒落。所以要对汤匙进行改造, 方法一:将匙把弯曲, 使食物较易运送到口中;方法二:将匙把加粗, 再加一个固定带, 把汤匙套在患儿手上, 让其正确地握拿汤匙, 将食物送入口中。
1.2.7游戏护理:
游戏是小儿的天性, 它在小儿的生长发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护理有进食障碍的脑瘫患儿时, 我们将游戏溶入到康复护理中, 让脑瘫患儿在游戏中锻炼其上肢的精细运动, 为进食做准备。如钓鱼、捏橡皮泥、模拟进食等游戏, 可以促通患儿眼、手协调, 两手共同运动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型变量且服从正态性分布采用均值和标准差 (±s) 对其进行描述。分类变量采用例数 (%) 描述。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干预前后, ADL评分、进食时间等比较, 见表1~2。
Z=-5.773, P<0.01。
3 讨论
传统的康复护理对患儿的摄食采取过度的保护, 以喂食代替患儿自行摄取食物, 忽视患儿的主动性, 结果导致患儿因完全依赖他人而形成对摄食方面的认知能力的障碍, 进而引起社会性的认知与统合的障碍, 影响患儿全身心的发育。本研究表1结果提示, 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 观察组的患儿从ADL评分、进食时间及有无呛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在康复护理中重视调动患儿的主动性, 通过对进食体位、进食功能、摄食模式、餐具的改造及游戏护理的指导和护理, 最大程度的让患儿主动参与, 而非简单的被抑制和喂养。
家属的积极参与可促进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康复家长的参与是长期延续护理的关键[10], 所以在
对摄食障碍进行护理的同时要对家长进行培训及指导, 通过一系列系统、言简意赅的家长培训, 传授家长具有易掌握性、易操作性的康复治疗手技, 间接干预并引导家长[11], 使之充分认识改善患儿的摄食障碍的必要性及方法, 更要使家长了解患儿摄食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防止异常摄食模式的恶化。
对患儿的摄食障碍的护理同其他疾病一样, 应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脑瘫患儿的摄食功能、摄食器官的形态都是在不断发育、变化之中, 所以在护理一段时间后要重新进行护理程序的改变。这就要求责任护士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针对患儿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不断的发现新的护理问题, 重新评估护理对象, 制定新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提高康复护理的效率, 促进患儿的康复, 以达到让患儿能够得到最大康复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 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 (19) :1520
[2]Reilly S, Skuse D, Poblete X.Prevalence of feeding problems and oralmoto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with cerebral palsy:a community survey[J].Pediatr, 1996, 129:877-882
[3]Vik T, Skrove MS, Dollner H, et al.Feeding problems and growth disorders amo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 south and north Trondelag[J].Tidsskr Nor Laegeforen, 2001, 121:1570-1574
[4]Gangil A, Patwari AK, Aneja S, et al.Feeding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cerebral palsy[J].Indian Pediatr, 2001, 38:839-846
[5]Motion S, Northstone K, Emond A, et al.Early feeding problems in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weight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J].Dev Med Child Neurol, 2002, 44:40-43
[6]李晓红, 赵发文, 朱俊丽.综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100例的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2) :22
[7]史韦, 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7) :550-552
[8]许洪伟, 姜明霞, 孔祥颖, 等.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 (6) :50-51
[9]陈秀杰.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383-384
[10]黄金香, 姜明霞.为住院脑瘫患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5)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