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患儿

2024-12-03

弱视患儿(共4篇)

弱视患儿 篇1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 弱视的发生对儿童生理及心理的成长均可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同时也给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 因此需要重视儿童弱视问题, 实施相应的治疗以改善其视力, 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诊断及长期综合规范治疗有关[1]。本研究对弱视儿童采取综合疗法, 取得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弱视儿童150例, 包括男80例, 女70例;年龄3~13岁, 平均 (6.90±1.19) 岁;其中年龄在3~6岁的80例, 占53.33% (80/150) , 年龄在7~9岁的50例, 占33.33% (50/150) , 年龄在10~13岁的20例, 占13.33% (20/150) 。屈光不正性弱视80例, 占53.33% (80/150) ;屈光参差性弱视44例, 占29.33% (44/150) ;斜视性弱视26例, 占17.33% (26/150) 。150例儿童中轻度弱视70例, 占46.67% (70/150) , 中度42例, 占28.00% (42/150) , 重度38例, 占25.33% (38/150) 。全部均经过常规眼科检查, 眼底无器质性病变。

1.2 综合治疗措施

(1) 屈光矫正:对患儿进行验光,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年龄、弱视类型, 配戴合适眼镜, 以矫正弱视患儿视力到最佳为原则, 以弱视患儿戴后无不适为标准。 (2) 遮盖治疗:根据弱视患儿弱视程度, 确定遮盖比例和遮盖时间, 以遮盖后弱视患儿视力不再提高为止, 继续遮盖6个月巩固疗效。 (3) 精细目力训练:在戴镜、遮盖情况下每天做精细目力作业20 min, 如穿珠子、描红、十字绣、剪纸等, 个别患儿增加多媒体网络训练。 (4) 增视仪:对弱视患儿采用多色光闪烁增视仪进行治疗, 1次/d。每1~2个月复查1次, 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 (包括无效、进步、基本痊愈、痊愈, 有效=痊愈+基本痊愈+进步[2]) 与儿童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治疗依从性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0例弱视儿童实施综合治疗后无效32例、进步30例、基本痊愈30例、痊愈58例, 有效率78.67% (118/150) 。不同性别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年龄、依从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轻度弱视治疗有效率91.43%, 高于中度的76.19%、重度的57.8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7.34、13.52, P<0.05) ;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效率91.25%, 高于屈光参差的75.00%、斜视性的46.1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6.97、12.48, P<0.05) ;3~6岁弱视有效率90.00%, 高于7~9岁的76.00%、10~13岁的4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5.28、14.09, P<0.05) , 依从性好的有效率89.80%, 高于依从性差的5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26,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弱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 大多数是因为先天性或者是处于视觉关键的发育期双眼视刺激的输入失去平衡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失去了较好的视力和立体视觉, 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经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3], 其发生率为2.43%[4], 在将来的升学、就业、求职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早期治疗多应用单一的方法, 如红闪、光刷等, 但疗效不太理想[5]。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弱视治疗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多采用综合疗法, 将多种增视疗法综合应用, 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优点, 已取得较佳的疗效, 综合治疗法可以使各种治疗方法相互补充, 比单一治疗弱视的方法效果要好[6], 对弱视儿童经过综合疗法治疗, 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视功能。弱视的产生与屈光状态关系密切, 矫正屈光不正是治疗弱视的基础, 屈光状态检查至关重要, 它既是弱视诊断的依据又是弱视治疗的基础, 应对视力低常儿童及时进行屈光状态检查, 正确矫正, 合理治疗, 促进弱视儿童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7], 因此首先要求在睫状肌完全麻痹的情况下, 进行准确的检影验光, 然后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遮盖疗法是简单易行的治疗弱视的基本方法, 可消除由于刺激注视眼造成的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 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训练并用[8]。精细作业训练有利于视觉的发育和视力提高。增视训练可兴奋视网膜黄斑区的视细胞和视觉中枢使受到抑制的视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从而提高视力[9]。本文对弱视儿童进行综合治疗, 结果显示有效率达78.67% (118/150) , 说明实施综合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但仍有32例未得到有效的治疗, 其原因主要在于弱视治疗效果还与多因素相关, 如患儿弱视程度、治疗依从性、弱视类型等。进一步观察轻度弱视治疗有效率91.43%, 高于中度的76.19%、重度的57.89% (P<0.05) , 说明弱视程度重者疗效较差;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效率91.25%, 高于屈光参差的75.00%、斜视性的46.15% (P<0.05) , 提示各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最好, 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由于中高度远视引起, 部分为散光引起, 这类弱视由于两眼视力相近, 视轴基本平行, 多数为中心注视, 而且弱视程度较轻, 所以治疗效果较为理想。3~6岁弱视儿童治疗总有效率高于7~9岁及10~13岁的患儿 (P<0.05) , 与6岁之前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及敏感性有关, 及时治疗效果好, 不过部分儿童家长和保教人员缺乏眼保健知识, 对弱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孩子视力低下不重视, 拖延检查, 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0], 但年龄超过这一范围也不能放弃, 大龄弱视儿童的理解力强, 对提高视力有强烈的要求, 相对小年龄弱视患儿的被动治疗, 他们较有主动性, 也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本文7~9岁有效率亦达76.00%。

总之, 综合治疗儿童弱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应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弱视防治知识, 加强对托幼园所保健医的培训,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监测视力的发展状况, 及时发现弱视并治疗;由于患儿的年龄小, 家长对治疗的配合也就成了非常关键环节, 应向家长介绍弱视治疗时机及坚持治疗的必要性, 充分告知弱视治疗过程缓慢, 视力是逐渐提高的, 增强家长的信心及患儿依从性[11];按医嘱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 判定疗效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 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对150例弱视儿童实施屈光矫正、遮盖治疗、精细目力训练及应用增视仪治疗, 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治疗效果与不同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50例弱视儿童实施综合治疗后无效、进步、基本痊愈、痊愈分别为32、30、30、58例, 总有效118例 (78.67%, 118/150) 。轻度弱视治疗有效率91.43%, 高于中度的76.19%、重度的57.89%;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效率91.25%, 高于屈光参差的75.00%、斜视性的46.15%;36岁弱视有效率90.00%, 高于79岁的76.00%、1013岁的40.00%;依从性好的有效率89.80%, 高于依从性差的57.6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弱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合治疗中需要注意及时发现弱视并治疗, 提高依从性, 定期复诊。

关键词:弱视,综合治疗,儿童,注意事项

弱视患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8例弱视患儿中, 男86例, 女72例, 年龄3~13.5岁, 平均 (5.5±2.1) 岁;弱视程度:轻度61例、中度67例、重度30例;双眼弱视70例, 单眼88例;弱视类型:屈光不正76例、屈光参差45例、斜视性3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 (1) 配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2) 遮盖法:据儿童的视力情况, 分别予以交替遮盖、全遮盖或者是部分遮盖法; (3) 光栅疗法亦称视觉生理疗法, 其对中心性注视治疗效果优越; (4) 精细目力训练:每天在戴镜遮盖的情况下, 对弱视眼进行训练,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如穿针、刺绣、绘画、书法等等, 每日2次, 每次10~15min; (5) 采用闪烁增视仪进行仪器训练治疗; (6) 斜视性弱视患儿, 待双眼视力基本恢复平衡或者是治愈后予以斜视矫正术, 术后再行疗效巩固。将治疗有效的119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39例无效患儿归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在年龄分布、弱视程度、性别、弱视类型、单眼或者是双眼弱视、患儿治疗依从性、家庭或者学校治疗参与与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1.3 疗效判定

(1) 基本痊愈:有立体视, 且视力提高到1.0; (2) 进步:视力提升2行及以上; (3) 无效:视力不提高或者是仅提高1行。治疗有效为基本痊愈+进步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是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8例患儿平均治疗时间为 (1.48±0.43) 年, 有效119例 (对照组) , 总有效率为75.3%, 无效39例;治疗疗效影响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弱视治疗目的主要是消除视觉抑制, 恢复双眼单视, 提高患儿视力, 目前其临床治疗方法亦日趋成熟与规范,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带来一些治疗上的困难而影响其临床效果。

3.1 年龄与疗效

从表1中看出, 观察组中3~6岁患儿疗效比率最好, 为57.1%, 对照组亦是3~6岁的患儿治疗无效比率最低, 为23.1%, 且随年龄增长两组疗效均呈递减趋势, 无效率呈递增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弱视患儿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期为学龄前。主要是因为弱视主要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的早期, 而在发育敏感和关键期, 视觉形成较易因各种不利因素干扰而引起弱视[2], 因而年龄越小, 患儿弱视的治疗效果越好。

3.2 弱视程度与疗效

弱视程度越重, 患儿黄斑中心凹的中枢抑制越深, 其临床治疗效果越差[3]。本文观察组中治疗效果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减低, 对照组无效率随严重程度加深而上升, 充分说明弱视程度与疗效存在相关性。

3.3 家庭、学校管理与疗效

表1显示, 家庭学校参与管理的患儿, 观察组治疗有效比率为63%, 对照组治疗无效比率为38.5%, 而未有家庭学校参与管理的患儿治疗有效比率为37%, 无效比率为61.5%。因此, 家长如能督促患儿完成精细作业训练、督促其将眼罩和眼镜戴好、及时和学校以及老师联系、坚持定期带患儿复诊、保证其营养搭配完善及合理饮食, 则其临床治疗效果好。

3.4 患儿治疗依从性与疗效

本研究显示, 依从性好的患儿治疗疗效明显高于依从性较差者。患儿自觉性差, 眼镜时戴时摘, 不坚持融合功能训练及长期治疗, 不接受治疗仪治疗, 这些均会影响到弱视治疗的效果。

3.5 弱视类型与疗效

屈光不正性患儿的治疗疗效 (57.1%) 显著优于屈光参差性 (26.1%) 及斜视性弱视 (16.8%) 。屈光不正患儿因无双眼融合障碍, 两眼的视力较为相近, 因此, 只要及时选择适宜度数的眼镜进行佩戴, 再辅以弱视治疗, 就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屈光参差性患儿因双眼的屈光度数差别较大, 导致双眼黄斑部所成物象、清晰度以及大小不等, 双眼融合出现障碍, 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弱视;并且由于患者有1眼视力较好, 常常会导致就诊治疗时间的延误, 因此其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亦相对欠佳。斜视性弱视患儿双眼视轴分离, 因此视网膜对应点无法接收同一物像的刺激, 引起视混淆或者是复视[4], 所以其临床治疗效果亦受到影响;因此, 对于斜视性患儿的治疗, 应先予以综合弱视治疗, 待患儿视力提高或者是双眼视力平衡后再予以手术治疗斜视。

假若视功能发育时期, 患儿能够再次获得充足合理刺激, 这种弱视引起的视力减退现象就可以得到改变治疗, 0~2岁是患儿视觉发育关键时期, 12岁则为敏感时期[5], 因此, 患儿弱视应该及早地发现、治疗。配戴正确合理的矫正眼镜、准确检影验光是治疗弱视的重点;遮盖治疗等可以有效清除因刺激注视眼而产生地弱视眼抑制作用;精细训练配合光刷、后像、红闪等综合弱视治疗仪进行治疗, 具有唤醒视锥细胞的作用而达到间接增视的效果。因此, 本研究158例患儿平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总有效率为75.3%, 达到临床满意效果。同时, 治疗时年龄大、家庭学校管理差、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依从性低、弱视程度重等因素影响临床疗效, 但是与性别构成、单或者双眼不存在相关性。因此家长、学校需督促患儿养成一个良好用眼习惯, 定期复诊, 并且认识到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及时定期复诊, 让医师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并作出相应治疗调整, 巩固效果。尽快建立弱视筛查或者是随访体系,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充分调动家长学校的参与管理积极性。

摘要:目的 探讨弱视患儿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 均予以矫正、弱视以及精细目力训练、遮盖疗法等综合治疗, 将治疗有效的患儿作为观察组, 无效患儿归为对照组, 统计两组疗效。结果 158例患儿平均治疗时间为 (1.48±0.43) 年, 有效119例, 总有效率为75.3%;治疗时年龄大、家庭学校管理差、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依从性低、弱视程度重等因素影响临床疗效, 与性别构成、单或者双眼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及早发现, 坚持合理、细致化的综合治疗, 是弱视患儿的治疗关键, 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关键词:综合疗法,弱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周碧娟.影响弱视患儿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3) :89.

[2]周巧云.弱视防治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20) :4.

[3]李倩.基层医院弱视患儿综合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9) :98.

[4]舒建, 耿美香, 翟军印.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48例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11) :2215.

弱视患儿 篇3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弱视,健康教育,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 发病率高达3%~5%, 也是造成年轻人及成人单眼视力低下的最常见疾病。弱视的疗程较长, 容易反复, 弱视患儿年龄比较小, 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对治疗的配合, 若家长不了解弱视相关知识而延误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将造成患儿终生的视力缺陷。已有研究表明, 依从性是引起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依从性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Newsham在研究发现, 68%的家长缺乏弱视关键期的相关知识[2]。家长能否指导和监督患儿坚持正确治疗成为治疗关键, 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对弱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 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弱视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弱视的患儿家长60例, 其中, 男24例, 女36例;年龄26~4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 高中20例, 初中及小学18例。

1.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患儿家长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前进行首次测试, 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

1.3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护理干预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 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是:首先, 让患儿及家长明确认识弱视危害及其严重的结果, 使他们感知弱视的威胁性与严重性。对于认识不足者, 让他们认识到弱视治疗的紧迫性, 弱视不治愈给生活及就业带来的害处;对于过度焦虑者, 让其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要坚持合理治疗, 是可治愈性疾病, 为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 让患儿及家长正确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 让他们坚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后或改变不良行为后会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使其逐步具有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 并决心采取行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实施榜样学习, 建立互助小组, 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再次通过各种干预措施, 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这方面的教育以发放简明实用的健康教育处方、传授视力检测技术、指导合理饮食与弱视训练、教授治疗仪器的使用、告知及时散瞳验光配镜为主。并不断以电话咨询、定期访视等方法加强患儿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 使患儿巩固和发展健康行为。

2 结果

实验6个月后, 对实施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数据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 分别进行χ2检验。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测试比较结果见表1, 对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测试比较见表2。

两组比较, P<0.05

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健康信念形成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 其关键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 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 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3]。

3.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了弱视患儿家长对患儿家庭管理的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 重要的是使患儿家长感觉到健康信念模式的益处, 使家长对健康信念模式不仅达到“知”, 更应达到“信”和“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督导患儿严格遵从弱视治疗的各种措施, 使遮盖和戴镜成为儿童生活习惯, 把治疗变成患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合理饮食, 持之以恒的进行视功能训练, 正确使用弱视治疗仪, 定期检查复诊等, 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家长实施规范化家庭管理能力。从而使患儿的有效治疗获得进一步保证, 使弱视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 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观点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4], 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于康复。通常情况下, 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基础, 信念是动力。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在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的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 使护士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护理[5]。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克服单纯教育的盲目性, 应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分析了解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从而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 使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宁, 牛兰俊, 吴夕, 等.依从性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9) :935-937.

[2]Newsham D.Parental non-concordance with occlusion therapy[J].BrjOphthalniol, 2000:84 (9) :857-962.

[3]张海燕, 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 2001, 15 (6) :311-312.

[4]颜婉华, 苗均华.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J].现代护理, 2002, 8 (3) :217-218.

[5]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77-78.

弱视患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视觉中心治疗的斜弱视患儿76例152眼, 屈光不正的38例, 斜弱视的22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12例, 形觉剥夺性弱视的4例;中心注视的有90眼, 旁中心注视的有62眼;轻度弱视的有38例, 中度弱视的34例, 重度弱视的有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8例, 其中观察组给予儿童视觉训练, 两组患儿胎龄、分娩方式、Apgar (阿氏) 评分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对慢性早产斜弱视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3]。纳入标准: (1)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 年龄2岁~10岁; (3) 依从性强, 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排除标准: (1) 年龄<2岁或>10岁的患儿; (2) 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的患儿; (3) 不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 依从性差的患儿。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小儿视觉训练的系统治疗, 包括视觉精细、视觉刺激、同时直觉、立体视觉和融合功能5个方面。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措施。大致的治疗原则就是根据视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视力≤0.4的患儿以视觉刺激和直觉训练为主, 而对视力>0.4的患儿主要以融合功能、视觉精细以及立体视觉训练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对双眼视力相差>3的需要在训练的时候遮盖健侧的眼睛;对双眼视力差异≤3的不需要遮盖健侧的眼睛。训练的时间安排一般为训练休息各5min之后, 再训练休息各10min, 反复锻炼40 min 1次, 每天进行1次训练, 30d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视力检查, 并根据视力的检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对早产斜弱视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及育儿指导, 包括其喂养的指导、对预防注射及添加辅食的指导, 定期做好随访工作, 介绍小儿智力及行为发育的常识, 嘱家长进行早期强化训练, 坚持对患儿进行眼部治疗, 并定期复查。

1.2.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儿童视觉训练, 在小儿视觉训练的过程中给予激励, 注意调动患儿的注意力, 让患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视觉训练上来, 避免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在操作时对患儿配以解说和音乐, 还可以使用沙锤或者红球等道具激发患儿治疗的注意力, 发放宣传资料和光盘的形式指导患儿家长了解相关知识, 在回家后指导患儿进行智力训练, 督促家长到医院进行定期的神经运动、智力及视力的评估, 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观察指标

使用GESEII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智商发育DQ的评测, 主要包括社交、适应性、语言、精细动作、运动等项目,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在干预12个月后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当DQ大于90%说明发育正常, 65%~75%之间表示发育低下, 并对患儿的神经行为能力进行检测, 包括跨越反射、托腹抬头、拉起坐直、踏步反射等。对早产斜弱视患儿弱视的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 疗效的评判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评判标准[4], 基本治愈为矫正视力恢复到0.9或者以上, 好转为矫正视力提高0.2或者以上, 无效为纠正视力退步或者提高小于等于0.1, 基本治愈及好转均计为有效。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正态分布资料采用 (±s) 表示, 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未能发育完全往往在出生之后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缺陷及视力的低下, 遗留下来的认知和行为的缺陷包括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斜弱视等问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近年来随着医学和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早产儿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早产儿所出现并发症的治疗状态, 尤其是对早产儿的大脑及行为智力发育及视力的矫正上具有一定的优势[5,6,7,8]。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大脑功能的刺激及眼部的治疗有效率, 从而提升相关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我院在临床护理研究中不断探索, 在护理干预中对早产斜弱视患儿进行视觉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2个月干预后观察组的神经行为能力、智能DQ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且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观察组视力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4.2%, 其中以轻度弱视治疗效果最佳。随着新型护理理念的完善与更新, 对3岁以前的早产患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儿的生理功能, 并促进智力发育, 且在视力恢复上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9,10]。

综上所述, 小儿视觉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早产斜弱视患儿的智力发育, 促进视力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强调家长的配合, 督促患儿严格按照制订的治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 坚持眼镜的佩戴及遮盖等细节, 并做到每天治疗, 定期复查治疗效果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万云, 黄金华, 温晓红, 等.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NICU早产儿出院后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5) :1025.

[2]Belfort MB, Gillman MW, Buka SL, et al.Preterm infant linear growth and adiposity gain:Trade offs for later weight status and intelligence quotient[J].J Pediatr, 2013, 163 (6) :1564-1569.

[3]赵堪兴.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63-264.

[4]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2) :97.

[5]Niemi M, Falkenberg T, Petzold M, et al.Symptoms of antenatal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preterm birth and low birth-weight: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a semirural district of Vietnam[J].Trop Med Int Health, 2013, 18 (6) :687-695.

[6]于颖, 何青, 任春惠.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8 (2) :119-120.

[7]Setanen S, Haataja L, Parkkola R, 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neonatal brain MRI on th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preterm infants by 5years of age[J].Acta Paediatr, 2013, 102 (5) :492-497.

[8]梁玉梅, 邢佑敏.药物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在早产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0) :622.

[9]Tanis JC, van derRee MH, Roze E, 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very preterm-born and small-for-gestational-age children at school age[J].Pediatr Res, 2012, 72 (6) :641-648.

上一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下一篇:农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