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静脉输液

2024-06-18

患儿静脉输液(共11篇)

患儿静脉输液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对比研究。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合作率 (97.0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3.33%)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6.55, P<0.05) 。将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分为1个月2岁, 3~6岁, 7~10岁等三个年龄段;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可以发现干预组总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92.9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41%)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44, P<0.05) 。在各年龄段, 干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6、15.94、3.92, P<0.05) 。结论 在门诊输液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 通过实施相应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静脉输液患儿的合作率与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改善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理干预,门诊,输液,静脉

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比较,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择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684例, 其中男365例, 女319例;年龄1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4.85±2.74)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4例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2例,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措施, 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 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 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在实施静脉输液前详细地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 消除其各方面顾虑;护士应该以一个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并且通过言语沟通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1]。输液过程中, 结合患儿自身的个性特点, 分析患儿的心理特征, 并适当运用语言等方式进行抚慰, 同时认真地观察患儿的情绪、动作, 掌握患儿的心理状态, 了解其心理反应, 从而有效地实施护理干预[2];如护士可以诱导并暗示患儿是个勇敢的人, 使其自身放松可有助于输液治疗的进行。输液结束后, 给予患儿耐心的安慰与鼓励, 使其树立疾病一定可以被战胜的信念, 而且增强患儿及其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士可以通过玩具或听音乐等娱乐方式使患儿感到愉快与放松[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观察法, 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合作情况, 及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输液患儿合作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组患儿的合作率 (97.0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3.33%)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6.55, P<0.05) 。

2.2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将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分为1个月~2岁, 3~6岁, 7~10岁等三个年龄段;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可以发现干预组总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92.9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41%)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44, P<0.05) 。在各年龄段, 干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6、15.94、3.92,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2。

3 讨论

大多数儿科疾病的特点是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快速, 门诊输液室是直接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窗口, 也是有效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5]。门诊输液的患者中85%是儿童。针对患儿而言, 因疾病本身疾病具有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殊性, 导致身体不适, 再加之儿童期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 使其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常表现出恐惧、任性, 甚至拒绝配合治疗等心理问题, 使门诊输液的难度提高, 短时间内大量输液, 易出现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 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6]。因此治疗过程中, 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门诊输液安全隐患, 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门诊输液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 通过实施相应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静脉输液患儿的合作率与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改善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胜娜.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 :230.

[2]黄小妹, 余银珍.护理干预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7) :46-47.

[3]杨利玲.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 :319-320.

[4]柳娜, 刘玲, 谢永红,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124-125.

[5]袁燕萍, 叶庆嘉, 林丽芳.门诊学龄前期输液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6) :102.

[6]周莉.门诊患儿输液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2) :143-144.

患儿静脉输液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儿输液心理的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护理。方法:采取调查、心理询问、表情观测等方法,对250例患儿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结果:护理组患儿输液合作率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儿输液时,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输液疗法;方法;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医院护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患儿输液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安抚家长的情绪及护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输液的心理护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1月~月在门诊部首次进行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250例,年龄2~9岁。研究中,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125例,男66例,女59例,年龄(5.90±1.12)岁;护理组125例,男61例,女64例,年龄(5.40±1.5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使用调查法,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平时的性格特征、心理行为,同时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大概了解其心理活动。嘱咐对照组的家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并说明注意事项,与患儿家长加强沟通,对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而护理组则是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温柔的对待每一位患儿,轻拍、抚摸患儿,并积极鼓励患儿,主动与其交朋友,语言温柔,动作轻微,同时要求加强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实践证明,对照组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紧张,眼神较恐惧,配合率为68.0%(85/125);而护理组的患儿比较平静,表情轻松,眼神轻松,治疗配合率为87.0%(112/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心理护理与输液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情绪不好,也很难一次成功,所以,除了应具备完善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掌握数量的穿刺技术,当然,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的滴速,并观察针头有无断损[2]。

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输液规范严格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患儿家属说明输液的必要性,以及输液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输液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进行,门诊患儿应集中在输液观察室,同时做好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应对输液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熟练掌握正确实施[3]。

3.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①对于周岁以内的患儿输液,在穿刺过程中通常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儿头部,这必然使患儿感到恐惧,所以,护士应尽量缩短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在静脉穿刺时,可以选择让患儿家属抱住患儿,穿刺完成后再放下患儿,穿刺并妥善固定后立即抱起并哺乳以安抚患儿;②幼儿学前阶段的患儿反抗情绪较强烈,也比较喜欢新奇的玩具,好奇心强,护士可以和家长配合,许诺给他买喜爱的物件,同时安抚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最小的针头,无疼痛感,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积极取得他们的配合;③上述的护理方式主要适合幼儿园学前时期的患儿,而已经步入幼儿园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喜欢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采取各种鼓励的护理手段是十分可行的,例如,通过言语进行鼓励,或者给一些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等鼓励他们。待患儿的情绪逐渐放松后,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尽快找到血管行静脉穿刺;④学龄前儿童通常可以主动配合治疗,但也有些许紧张情绪,此时,护士可与患儿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肥胖或手足冰凉等血管显现不明显的患儿,可在与他们交谈的同时,采用手臂下垂、局部热敷等方法帮助血管的显露,选择桡静脉等易于穿刺的静脉进行穿刺[4]。

3.2 注意与患儿家长沟通:护士要发自真心的关心患儿,重视患儿家属的实际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治疗中,一些患儿家属不希望进行头皮穿刺,认为头皮穿刺会剃光头发,影响美观,护士应说明头皮穿刺的必要性,并指导患儿科学的看待头皮穿刺,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前额浅表静脉行离心穿刺,这样做就不需要提出太多的头发,保证患儿头部美观。完善自己的心理护理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位患儿,对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可进行输液前教育,以鼓励、赞美为主,耐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

3.3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静脉穿刺中,也会出现一次不成功的问题,此时的家属往往不能理解,有的还会向护士发脾气。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仔细,抱着负责到底的态度,奉献自己的爱情,并向家属解释清楚没有一次穿刺成功的原因,尽量得到家长的谅解与配合,及时完成静脉穿刺。患儿在输液时,身边最好只留下一位亲人,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也能减轻操作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输液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郑修霞.门诊注射室患儿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17(2):126.

[2] 邓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6(1):57.

[3] 严 谨.住院学龄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35(10):584.

[4] 刘桂莲,王秀梅.改进患儿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2(4C):1099.

患儿静脉输液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8-02

患儿静脉穿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卫生所患儿静脉穿刺更是一大难题。为了使社区居民孩子的输液更加便捷,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学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受益匪浅。这些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我们卫生所患儿输液治疗的主要手段[1]。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对于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输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50例,年龄从1岁到3岁之间。其中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50例,留置最长时间达7天,最短2天,3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发生局部肿胀,4例发生脱针,没有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液体输完后均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2 穿刺方法

2.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小儿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肢体的活动[2],因而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

2.2 穿刺方法 我卫生所使用的套管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型号,0.7mm×19mm,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穿刺前备好输液设备,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6cm×7cm以上,干后穿刺,避免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血管内造成静脉炎[3]。如选用头皮静脉,应把敷贴范围内的头发剃光,左手拇指、食指紧绷皮肤,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见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时间[4],然后一边拔出针芯一边慢慢将套管针全部送进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调节器,然后用敷贴固定,外用布胶布加以固定。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一般为3到5天,无异常可保留5到7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5],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5]

4 封管术

我卫生所患儿大部分为呼吸系统疾病,输液后均用肝素溶液封管。封管时用5U/ML肝素钠盐水3毫升进行封管,速度要慢,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抽吸的封管方法,回血栓夹闭部位选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

5 护 理

5.1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穿刺前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取得同意后再穿刺,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对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和解释。

5.2 并发症护理

5.2.1 并发症 静脉炎,局部渗液,敷贴下皮疹、红肿,套管针堵塞、脱落。

5.2.2 护理 加强巡视,输液前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静脉炎应及时拔除与处理;皮疹、红肿局部给予炉甘石洗液涂抹每天三次,3到5天基本消除;液体外渗肿胀,局部湿敷50%的硫酸镁,每天3次,3天基本消除;正确封管、固定,防堵塞、脱落;为了更好地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上外科头套,我卫生所自制的棉质头套应用起来让患儿更加舒服。

总之,患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静脉损伤,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且家长易于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尤其在卫生所,患儿不用住院,也能用上静脉留置针,节约了很多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平,杨桂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

[2]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3] 李小燕,等.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1.

[4]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2.

门诊患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门诊观察室输液患儿年龄≤5岁, 以≤2岁患儿居多。患儿肢体活动度大, 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

2 护 理

2.1 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1) 门诊患儿输液时由于观察室环境较嘈杂, 家长和患儿均较烦躁, 所以给患儿静脉输液前应稳定好家长情绪, 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 在接待患儿家属时使用温馨语言, 耐心解释, 多给患儿表扬和鼓励, 尽量取得患儿合作; (2)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3) 选择血管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嘱患儿排尿或垫好尿布、备胶布、排气等; (4) 儿科静脉穿刺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困难, 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克服急躁情绪, 集中精力、沉着冷静、排除干扰, 避免周围环境及人的情绪影响, 操作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5) 据血管选择小儿头皮针的型号; (6) 仔细选择穿刺部位 (注意尽量避开关节) , 选择血管需慎重, 应选择易于首次穿刺成功的血管, 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 必要时剃去头发, 对长期输液治疗的患儿应注意保护静脉并区分动静脉。

2.2 操作方法

2.2.1 体位:

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保持室内光线柔和, 不宜过强或过暗。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 助手位于患儿足端, 固定患儿四肢及头部, 必要时采用全身约束。

2.2.2 穿刺方法:

选择易于穿刺部位, 左手将皮肤绷紧, 据血管位置, 操作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 决定进针角度。以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为主, 因其血管粗、管壁厚、弹性好, 所以进针时应增大进针角度, 以45°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后挑起皮肤以25°角进血管, 见回血后平行进少许;对血管细短、活动度较小、较难固定的血管宜以15°~20°角进针, 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血管[1]。

2.2.3 注意事项:

穿刺时切忌过速, 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失败;也勿将针头刺入皮肤后再选血管, 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于血管细小不充盈、无回血者, 可试推极少量液体, 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或调节器打开后有血液回抽现象, 且滴入顺利, 则证实穿刺成功。

2.2.4 固定方法

2.2.4.1 手法固定:

操作者应据头皮针穿刺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穿刺和固定过程中, 首先应保持患儿头部基本稳定, 不摇动;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或轻撑起针柄, 也可使左手拇指下移, 固定近针侧软管, 其余四指固定患儿头部, 右手松开针柄后迅速以胶布固定;避免针头移位和挑起皮肤影响液体流速, 导致血液凝固, 堵塞针头, 造成穿刺失败。

2.2.4.2 胶布固定:

胶布固定方法也很重要, 操作者在手法固定的同时, 先擦干针头周围的消毒液及汗液, 或轻吹并用手扇动驱散额头的汗液, 用一条短胶布固定针柄, 再用第2条稍长些的胶布交叉固定, 防止针柄摆动, 后将针头软管盘起, 用第3条胶布进一步固定, 确保黏贴牢固。

2.2.4.3 远端固定[2]:

在前两步固定基础上据针头位置将针头软管远端就近固定在左耳轮耳垂或右耳轮耳垂。当患儿头部转动时受输液器牵引的着力点落在被软管黏贴的耳轮、耳垂上, 起到降低针头移位的保护作用。

2.3 穿刺失败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2.3.1 穿刺失败的原因:

(1) 紧张。紧张是儿科护士在进行操作时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一般表现在年轻护士身上, 护士心理压力大, 当患者对其不信任时更易产生。 (2) 胆怯。胆怯也是一种常见表现, 特别是当患者家属在卫生系统工作或操作过程有领导在场时, 表现更为严重。 (3) 焦虑。有些护士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遇到患儿血管暴露不明显时, 缺乏足够的信心。 (4) 烦躁。工作繁忙、疲劳或在护患、同事、家庭关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 均可使操作者心烦意乱, 影响工作。

2.3.2 对策

2.3.2.1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态会带来恰当的举止。家庭、护患间的关系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及年轻护士的恋爱问题等均影响护士在工作中的情绪, 作为护士应善于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我, 稳定自我。在进行护理操作时, 尽量避免其他思维的干扰, 专心工作。

2.3.2.2 练就过硬的技能:

操作技能是基础, 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技术越好, 自信心越强, 操作时越沉着, 成功率越高;技术越差, 自信程度越低。要提高技术水平, 不能仅满足于教科书讲解。平时应注意揣摩婴幼儿、肥胖儿血管的特点, 反复体味进针动作, 留心观察技术好、有经验同事的操作过程。

2.3.2.3 要有自尊心, 不要有虚荣心:

对于静脉穿刺, 一次性穿刺成功是护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但却不能达到“极限”。护士对操作中出现的挫折, 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防止产生心理失衡。遇到穿刺失败时应对自己的心理及能力迅速作出判断, 必要时求助于同事。

2.3.2.4 多阅读书刊, 提高综合素质:

工作之余常阅读书刊, 可使护士拥有较高眼界、较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这些素质能潜移默化地帮助护士排除操作时的各种心理障碍。

3 讨 论

通过本文方法进行穿刺, 分步固定, 不仅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 且有以下优点: (1) 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增加护士工作信心,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家长满意度, 进一步增进护患关系。 (2) 固定方法较传统操作方法效果好, 避免大量胶布固定针头, 节约了材料, 减轻了大量胶布粘连头发造成的不便, 减轻了患儿不适感。 (3) 门诊输液大多在早晨, 因每位患儿均需家长陪伴, 使输液室人员繁多, 如一次穿刺不成功或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 中断输液需工作人员反复穿刺, 不仅增加患儿痛苦, 且消耗护士的工作时间, 因此采用此法可减轻护士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4) 采用三步固定法, 可增加患儿自由活动的随机性, 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降低针头移位的几率。 (5) 远端固定法对确保针头移位起到“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同时耳部软骨较软且不易产生汗液, 易于黏贴, 使头部可随意活动而不影响针头移位且对无意的牵拉有反弹性。采取这种方法固定可增加护患的满意度。 (6) 护士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温馨的语言创造温馨的治疗环境, 可取得患者理解, 增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头皮静脉输液,门诊,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燕燕.小儿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败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5) :354-355.

患儿静脉输液 篇5

【关键词】: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儿童;躁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9-01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一项最普通的操作技术[1],影响小儿静脉穿刺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患儿的躁动、不合作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躁动患儿多见于1-3岁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躁动的原因多为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对疼痛恐惧、环境陌生等。保持这些患儿静脉输液通畅是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所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有效提高了躁动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使用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躁动患儿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1-2岁95例,2-3岁52例,3-4岁31例,4-5岁18例,5-6岁4例。

1.2材料: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产生的BD头皮针{单翼},型号24G×19mm/Y-G,3M无菌透气敷贴。

1.3穿刺部位:手指静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

1.4穿刺方法

1.4.1常规方法:打开包装,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并排尽针内空气。选择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取下针头保护套,旋转松动针芯与套管,检查针尖,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直刺静脉,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方向将穿刺针推进0.2-0.3cm[2]。左手按压接口,右手后退针芯0.5㎝,持针座将针芯与套管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后打开调节器,见穿刺通畅后取3M无菌透气敷贴做密闭式固定。

1.4.2双人合作穿刺法:首先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状态、血管情况。备齐用物,两人来到病房前,打开BD针包装后,由助手用5ml注射器取2-3ml生理盐水接穿刺针头,将针头插入肝素帽内排尽针内空气放入治疗盘内备用。助手一手固定患儿的手臂或小腿,另一手持注射器,穿刺者在穿刺部位的上方6㎝扎止血带,2%碘酊、75%酒精消毒后,左手绷紧患儿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由助手抽吸见回血通畅,试推生理盐水后穿刺部位无肿胀,此时穿刺者左手固定不动,右手停止进针,接过5ml注射器,助手左手持BD针的Y接口,缓慢送入套管,待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右手撤除针芯,取3M无菌透气敷贴作密闭式固定后,用普通胶布再次固定头皮针头和输液器前端于稳妥位置,防止针头从肝素帽中滑脱。

2 护理

躁动、不合作患儿的外周静脉置管若一人完成时常会由于患儿的不合作导致失败而反复穿刺,采用双人合作穿刺可以快速提高“一针见血”的穿刺成功率,为抢救治疗赢得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的保护了血管,增进护患关系,减少了静脉留置针的浪费[3]。穿刺前要对患儿做好充分、全面的评估,与家长密切沟通,加强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配合。遇到有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患儿静脉置管困难时,要讲解输液的目的、方法、重要性。对恐惧心理强烈的患儿要耐心解释,力争取得配合。穿刺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充足、自然,同时留1-2名家长协助护士适当约束患儿的身体和四肢以便于穿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汲取穿刺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保持镇静平和的心态。针对不同的家长和患儿,克服急躁情绪和紧张心理,沉着冷静,快而不乱,善于应变,灵活敏捷,排除干扰。同时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和患儿的过分行为和语言,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主动配合。

参考文献

[1]白翠云,肖风芝 影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的因素分析 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6,25(10):800-802

[2] 楊秀丽,李正利,杨慧 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改进的探讨 临床护理杂志[J]2013,12(1):7879

患儿静脉输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

2012年7~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行输液治疗的3 d以上的患儿家长3350例,其中门诊2150例,住院1200例;男1580例,女1770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867例,大专698例,高中750例,中专及以下1035例。

1.2 方法:

问卷设有统一的指导语,由输液室和病房护士发放并当场收回。共发放3350份,收回3350份,有效问卷3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9.85%。问卷共有1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静脉输液的药品组成,配置,无菌操作,查对,静脉穿刺,妥善固定,用药合理,保护血管等,了解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家长的顾虑因素,选项包括“非常担心”“比较担心”“不担心”3个层次,以3、2、1分表示,分数越高表示家长对此项越担心,即安全需求越大。

2 结果

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担心护士不能一次穿刺成功(3.40±0.35)分,担心患儿不配合导致输液外渗和断针等危险(3.27±0.39)分,担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37)分,担心护士配置药液不准确(3.15±0.36)分,担心护士加错药(3.05±0.35)分。其他为担心输液瓶中是否有杂质,担心护士行静脉穿刺是否会刮伤患儿头皮,担心护士输液错误,担心患儿的静脉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担心输液速度快引起危险,担心医师给患儿使用的药物是否符合孩子的病情,担心液体输完后护士不能及时拔针或换液是否有空气进入的危险。由此可见,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家长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需求较高。

3 讨论

3.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提高穿刺成功率:

有调查表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输液安全[1]。研究发现,患儿家长最担心的是护士能否做到一针见血。过硬的小儿穿刺技术是患儿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保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还能大大的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所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作。①注重新护士的培养和业务训练: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鲜血液,要教会新护士在穿刺前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穿刺的好坏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点,先从简单易打的血管开始,慢慢的过度到较难的血管,并教育新护士一定要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穿刺,不要试验性的盲目进针,一针穿刺不成功,要主动向家属和患儿道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并请上级护士给予患儿重新穿刺以免引起家长的不满。②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获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如我们科采用卡通贴纸来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表现好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卡通贴纸,这项措施效果非常好,许多小患儿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贴纸,在穿刺时都表现的非常配合,这样也减轻了护士因患儿不配合而导致穿刺失败。③合理选择部位和血管:选择血管时选择易于固定的血管,2岁以内的患儿首先额静脉,其次是颞静脉,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因为额部血管浅,较粗,有利于固定。2岁以上的患儿可以选择周围静脉穿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视情况而定。④掌握穿刺技巧和固定方法:熟练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及方向;头皮穿刺时正确固定针头,尽量使用3M透气胶带,固定时要使针尖部与皮肤紧贴,不要让针尖翘起,针柄部不可悬空活动可垫一个无菌棉球,使穿刺针和血管走向在同一直线上,局部固定后使用“S”或“E”型固定法加强固定。对于四肢静脉穿刺的可以穿刺后运用彩色固定板固定[2],尽量使针头和穿刺部位保持在一直线上,防止患儿因躁动或家长看护不当使针头滑脱或药液外渗,减少因此而导致的重复穿刺,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重视从自身寻找问题:

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或加药剂量不准确、害怕药物有不良反应都是家长较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临床上在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经过的流程、环节较多,每位护士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来完成各环节的查对工作,保证输入药物、剂量的准确性[3]。①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护理规范制度。静脉输液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护理人员对重复操作易形成思维定势,凭经验、想当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4]。护士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叫号时必须认真核对患儿的名字、年龄、输液瓶贴上的信息是否和患儿主联上的信息一致。②工作认真慎独,正确执行剂量对发现的不正确医嘱及时向医师联系并纠正;熟悉各种药物剂量;冲配药物必须认真、有慎独精神,有条件者可在静配台进行药物配置工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在振荡器上充分化匀;因为儿科患者比较特殊,所以药物剂量一定要精确,根据不同的剂量选择不同的注射器进行冲配。我院门诊及病房都采用统一的电脑输液单,输液瓶上都黏贴电脑打印单,使护士在加药、输液时核对更加清楚,每个环节核对后都签上自己的工号和时间,使责任更明确,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加错药、输错液等差错的发生。

3.3 加强护患沟通,必要的告知到位:

护士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5]。年轻护士要向经验丰富的年长护士讨教如何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流互动,满足患儿与家长合理的要求,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耐心回答家长和患儿的疑问,严格执行告知义务。如输液后输液的部位要制动,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要告诉家长尽量以喂奶姿势抱住患儿,以防止患儿乱动造成药液外渗或穿刺针被拔出;输液过程中不能随意调节滴速,以防一次输入液体过多过快而加重心脏负担,发生心衰;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以适当热敷以减轻局部不适和保护血管;告诉家长不要和别的患儿合用一个输液架,以免在换药液时发生差错;交待家属在孩子输液时不要离开输液室这个特定的范围,以免发生意外时护士不能及时处理等。通过护理人员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告知必要的输液注意事项,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避免差错与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患儿家长在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需求。方法 选择静脉输液3 d以上患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就患儿输液安全进行调查,共12项,以1~3分评分,得分越高即患儿家长对该项焦虑程度越高,其安全需求也就越高。结果 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担心护士在穿刺时不能做到一针见血(3.41±0.36)分;担心患儿由于躁动或家长的抱姿不正确而导致输液外渗和针头脱出等危险(3.21±0.39)分;担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0.37)分;担心护士配置药液不准确(3.15±0.36)分;担心护士加错药(93.05±0.35)分。结论 儿科患儿家长对静脉输液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应加强对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落实查对制度;实行输液告知服务,维护患儿及家长的知情权,更好的满足家长及患儿的需求。

关键词:患儿家长,输液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孙丽娜.30例静脉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91-492.

[2]高世风.彩色固定板在小儿四肢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2):13.

[3]刘薇群,陈念湄.护士差错原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06-208.

[4]庄小荣.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安全分析与防范[J].医学信息,2003,26(2):542.

患儿静脉输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00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00例, 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4~12岁, 平均 (8.3±1.2) 岁;对照组500例, 其中男240例, 女260例, 年龄3~14岁, 平均 (6.7±0.8) 岁。两组患儿家属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 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资料,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儿情况静脉滴注过程中进行常规的解释工作, 并由父母抱着进行输液。

1.2.2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环境干预护理。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必须为患儿营造良好舒适的环境, 多数患儿内心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 为了消除患儿输液过程中的负面心理, 尽可能在输液处涂敷儿童喜欢的色调, 并且搜集儿童喜欢的玩具, 消除患儿的模式恐惧心理, 提高输液依从性。 (2) 注重首因效应。患儿对于静脉输液的恐惧一部分来源于亲身经历;另一部分来自语言的暗示。此时, 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语言上要善于运用肯定的语气, 增加患儿依赖性。 (3) 采用激励法与带动法。患儿静脉穿刺过程中医师可以给患儿将故事去激励患儿, 尽可能将医院静脉输液的患儿集中起来, 讲述一些不怕苦不怕疼的故事, 对于表现良好患儿可以先进行静脉穿刺, 带动其他患儿。 (4) 转移注意力。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可以在病房内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 如喜洋洋等, 分散患儿注意力, 提高静脉输液时依从性[2]。 (5) 输液时护理。患儿输液过程中可以播放儿童比较感兴趣的电视剧, 护理人员可以和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 消除患儿内心的负面心理, 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1.3 配合程度评价标准

强烈反抗:患儿哭闹不止, 必须由家属约束后才能够进行静脉穿刺;反抗:患儿存在反抗, 需要由医师协助穿刺;主动配合:无需协助[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静脉穿刺过程中420例患儿配合, 静脉输液依从性为84%, 高于对照组的60% (P<0.05) ;试验组80%患儿一次穿刺成功, 高于对照组的50% (P<0.05)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给药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优势较多, 药物能够快速随着血液循环达到病灶部位, 从而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和缓解病情。但是,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他们对于静脉输液时不免会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 从而使得静脉输液时依从性较差[4]。因此, 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护理干预在患儿静脉输液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静脉穿刺过程中420例患儿配合, 静脉输液依从性为84%, 高于对照组的60% (P<0.05) ;试验组80%患儿一次穿刺成功, 高于对照组的50% (P<0.05) , 这个结果和参考文献[5]报道结果类似。这种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 它充分体现“以患儿为中的理念”是一种综合的、科学的, 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减少医患纠纷, 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 能够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让患者更多地参与其中, 提高患儿静脉穿刺依从性。此外, 患儿静脉穿刺时采用护理干预能够调动医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对患儿静脉穿刺时不良反应的预防, 提高工作责任感, 共同参与提高患儿静脉穿刺依从性。

对于患儿来说, 静脉穿刺时恐惧情绪比较常见, 而医疗恐惧又是患儿静脉穿刺的另一个方面, 患儿静脉输液时过多的恐惧不可避免的降低静脉穿刺依从性, 临床上通过护理干预在病房中放置一些玩具等,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恐惧, 能够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 并且临床上对于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的方法和机制等已经得到相关研究验证;护理时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去激励患儿也主要是根据患儿好奇、模仿等心理特点, 能够树立勇气去战胜疼痛, 对自己是一个考验, 同样也是帮助患儿树立良好的心态, 从而缓解穿刺时的疼痛, 提高静脉穿刺时依从性[6]。同时, 患儿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护士应该分工明确, 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穿刺过程中应该加强和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 为患儿推出优质护理, 护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不断提高护理的范围和护理的内容, 尽可能满足患儿穿刺过程中的合理要求。此外, 护师在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 促进自身的提高, 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预见性护理,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7,8]。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研究中病例数较少、数据统计分析时的人为误差等这些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 静脉输液是小儿常用的给药途径, 临床上在患儿静脉输液时采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提高依从性, 提高穿刺成功率,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顺碧, 袁红梅, 黄显龙, 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43 (27) :3682-3683, 3696.

[2]李雪, 班兴萍, 刘晶, 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行增强CT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z1) :224.

[3]杨文清, 胥洪霞.增强CT扫描患者造影剂使用护理体会1540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9) :323.

[4]陈晓宇.对比剂在腹部CT检查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5) :703-704.

[5]蔡晓婧.CT增强扫描高压给药的不良反应的护理和预防[J].延边医学, 2014, 19 (27) :55-56.

[6]阴生国, 王琪, 刘颖.CT扫描中应用地塞米松对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7) :657-658.

[7]杨丽华, 刘茹, 曾其毅, 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6) :440-442.

患儿静脉输液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56例接受静脉输液的烧伤患儿,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78例。实验组男45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 (1.8±0.4) 岁, 平均烧伤面积 (19.2±3.7) %, 其中浅Ⅱ度38例, Ⅲ度40例, 烧伤部位:头面部例10, 上肢25例, 躯干32例, 下肢11例;对照组男42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 (1.9±0.3) 岁, 平均烧伤面积 (18.9±4.1) %, 其中浅Ⅱ度41例, Ⅲ度37例, 烧伤部位:头面部9例, 上肢24例, 躯干31例, 下肢1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先静脉穿刺再夹板固定的输液顺序。实验组采用先夹板固定再静脉穿刺的输液顺序, 具体操作如下:确定好穿刺静脉后, 使用胶带将长度约为10~14 cm夹板的两端与肢体固定。常规消毒并行静脉穿刺, 成功后再在夹板的中间段缠2圈胶带。

所有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患儿入院后由于创面被烧伤后所造成的疼痛而哭闹不止, 这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 并对患儿进行安抚, 避免其大声哭闹与躁动。若患儿的体液丢失不严重, 生命体征平稳且受伤时间短于6 h的情况下对创面进行冷疗以缓解疼痛。取生理盐水、美宝湿润烧伤膏等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清洁, 清洁时手法应轻柔, 并保留部分坏死组织, 待其溶痂后再去除。在清创及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鼓励与心理疏导, 通过在诊室内播放动画片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 可协助患儿母亲哺乳以促进其进入睡眠。由于胶带在对夹板进行固定后易发生变形, 故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穿刺部位及夹板的固定情况进行视察以避免液体渗漏而造成静脉炎或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对陪伴患儿的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 故患儿的病情较易引起家长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向家属交代患儿的基本情况, 并将输液过程中所要注意的细节教给他们, 如移动输液肢体时应将夹板两端用双手托起, 并保持肢体在同一水平线, 避免输液管道或针柄被牵拉, 或将肢体托起时不良的体位导致静脉中的血液回流并凝固而堵塞针头。

1.3 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输液的成功情况及患儿的配合程度, 标准参考文献[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为0.05,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首次静脉穿刺情况比较

实验组静脉穿刺的成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输液的配合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儿的配合率为96.2%, 对照组患儿的配合率为74.4%, 实验组的配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烧伤患儿的静脉输液是一项较难且每个护士都应掌握的操作, 由于烧伤后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间隙中积累了较多的液体而形成水肿。若患者的创面位于静脉穿刺点附近, 穿刺时的难度就更大[2,3]。若能够在首次穿刺中就成功, 则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患儿高度紧张的情绪与哭闹的行为得到缓解, 并能够补充由于烧伤而丢失的体液, 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先夹板固定的穿刺方法能够使得护士在较为从容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尤其是科室内工作量大且人手少时, 该方法能够较为显著地提升工作效率。在穿刺过程中, 由于儿童的手背较小, 在对其进行强制控制时手容易从护士的手中滑脱出来, 在经过夹板固定后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4]。夹板的面积相对患儿的手来说较大, 故易于对其进行控制。即使患儿需要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 该方法仍可以适用。但在固定时应注意不要将夹板或胶带固定在创面的所在位置, 避免创面的进一步坏死。而为避免继发感染的发生, 对于夹板的清洗与消毒也不能忽视。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静脉穿刺的成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儿的配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先夹板固定再静脉穿刺能够提高烧伤患儿在静脉输液时的依从性以及穿刺的成功率,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先夹板固定在静脉穿刺在烧伤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56例接受静脉输液的烧伤患儿,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78例。对照组在输液时采用先静脉穿刺在夹板固定的输液顺序, 实验组接受先夹板固定在静脉穿刺的输液顺序。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输液的成功情况及患儿的配合程度。结果 实验组静脉穿刺的成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儿的配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96.2%vs 74.4%, χ2=17.009P=0.000) 。结论 先夹板固定再静脉穿刺能够提高烧伤患儿在静脉输液时的依从性以及穿刺的成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烧伤患儿,静脉输液,夹板固定,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董颖, 王喜慧, 孙文霞, 等.巧用克雷氏夹板固定静脉输液[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9) :791.

[2]王开静, 刘惠兰, 田娟, 等.先夹板固定再静脉穿刺在烧伤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7) :594.

[3]陈秀梅, 王志英, 宋瑞香, 等.自制手腕静脉输液保护器在儿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122-123.

患儿静脉输液 篇9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1.1 患儿的实际情况[3,4]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 一般在头皮进行静脉穿刺,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 使其容易外渗。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闹、挣扎等不配合举动, 其血管短、不直, 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给护士增加压力, 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 使输液外渗几率高于成年人, 所造成的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2 护士的技术因素由于护士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因素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针头固定不当,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给药方法不当, 使用发生外渗几率高的钢针, 大力推药, 忽略患儿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护士的心理因素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 造成护士第1次穿刺不成功, 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增高。

2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2.1 做好宣教由于护士人数少, 向每位家长详细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不现实,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 对血管条件好、有家长陪护的患儿, 进行简单的说明, 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 并请家长帮忙照看。 而对血管条件差、PICU反复入住、新生儿、婴幼儿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适当增加巡视次数,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2.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 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静脉输注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 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静脉, 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 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除此之外, 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的原则。如何正确选择血管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 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

2.3 提高穿刺成功率护士应加强基本功训练, 高标准严要求,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 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 争取一次成功。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 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儿需要进行连续静脉输注, 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 以保护血管, 提高穿刺成功率。

2.4 正确的拔针方式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 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 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 直至不出血为止, 切忌在按压处揉动,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 提高血管利用率, 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3.1 更换输液部位护士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并且在拔针时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 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 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 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 仅挤出0.01mL液体, 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 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3.2 热敷或马铃薯外敷[5,6]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 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 扩张血管, 改变血液循环状况, 从而减轻水肿, 促进机体恢复。对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 该方法成本低廉, 效果较好。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 既可以治疗外渗, 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

3.3 心理指导患儿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要充分考虑患儿的感受, 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 要求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 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 护士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 因此作为一名PICU的护士, 应该把护理工作做好, 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 更要关心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 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儿, 充分调动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消除抵触心理, 缓解患儿家长与医院之间的冲突, 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有重要意义, 在以后漫长的护理工作中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PICU护士要认真对待每位患儿, 定时巡视, 一旦出现任何外渗, 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PICU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韩曙明, 范广萍, 王云霞.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 6 (13) :162-164.

[2]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8 (5) :453-454.

[3]谭启明, 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8) :44-45.

[4]王薇, 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2, 17 (4) :356

[5]李玲, 曹立新, 安红, 等.对马铃薯外敷治疗液体外渗的临床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1) :5-6.

患儿静脉输液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门诊输液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95.3%(41/43),高于对照组的65.1%(2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门诊输液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门诊;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104-02

输液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患儿身体的疼痛及不适,且输液长时间限制患儿的活动,易对其心理状况造成不好的影响,使患儿容易产生焦虑和敌对等负性情绪[1]。优质的临床护理对门诊输液患儿至关重要[2]。本研究选取我院86例门诊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86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8.48±3.20)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待查者28例,腹泻10例,其它疾病5例;输液治疗时间为2~7d,平均为(3.53±1.34)d。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8.74±3.24)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待查者26例,腹泻11例,其它疾病6例;输液治疗时间为2~6d,平均为(3.47±1.21)d。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病程、病情和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心理护理 小儿不易配合,心理状态复杂,护理人员应主动做好舒适护理,及时关心安慰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稳定患儿的焦虑情绪,增加治疗的积极性。同时询问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及特殊要求等,为患儿及家属详细讲解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简要介绍输液的目的、效果、药品名称、注意事项、大概输液时间和输液控制速度等,使患儿积极配合输液治疗的开展。②输液前的护理 护理人员积极做好准备工作,配药时认真核对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并保证药物现配现用、严格无菌操作和用药量准确。③输液中的护理 护理人员认真检查输注设备,保证设备的严密性及安全性,尽量选择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保证准确熟练,提高穿刺技术,认真选择穿刺血管,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液体滴速是否适中,输液通道是否通畅,进针局部皮肤是否出现肿胀、不适和疼痛等,并及时更换液体。④输液后的护理 输液治疗完成后,拔出输液针时动作轻柔,对穿刺部位进行正确的按压,时间尽量3min以上,向家属详细讲解输液后的注意事项,确认无不适情况后方可离开医院。

1.3评价标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儿的心理状态。满意度调查量表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五项,详细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表中的内容,进行准确认真评价。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95.3%(41/43),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65.1%(28/43),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42/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30/43)(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门诊工作量大,就诊患儿病情急切,心理状态复杂,护患纠纷较多,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也相对较差。稳定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情绪,保证较好的心理状态,是输液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

另外,门诊人员流动性大,容易产生医疗纠纷,通过优质的护理可有效减轻患儿及家属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4]。对门诊输液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核心在于贯穿整个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有效细致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护理[5]。护理人员主动做好舒适护理,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详细询问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及特殊要求等,配药时认真核对医嘱,保证药物现配现用、严格无菌操作和用药量准确。提高穿刺技术,尽量做到穿刺一次成功。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监

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输液完成后,轻柔拔出输液针,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正确按压。同时提供患儿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患儿的饮食和休息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DS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P﹤0.05)。说明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门诊输液治疗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能增进护士的护理水平,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桂荣,王立平,杨淑英.儿科门诊与住院患儿输液需求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0):11-l3.

[2]李艮珍,张哲.优质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32.

[3]周艳玲.对门诊患儿进行输液治疗的心理护理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6): 148-149.

[4]王胜娜.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30.

[5]庞海霞,李辉.小儿静脉输液血管穿刺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5-3476.

患儿静脉输液 篇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6例, 女10例;年龄1.5~14岁, 平均8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例,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

1.2 静脉输液港植入方法

16例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5.4Fr单腔静脉输液港。常规选择右侧颈外静脉, 在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界处下lcm处进针。穿刺有回血后, 导丝沿穿刺针进入颈外静脉, Sheldinger’s法将导管置入颈外静脉至上腔静脉。C臂型X光机下给导管尖端定位, 明确导管头端在上腔静脉 (相当T4胸椎下缘) 。同侧前胸侧壁, 腋前线第4肋间做一小切口, 在肌层表面分离形成囊袋, 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从颈部引到前胸侧壁, 并与泵体相连, 固定泵体, 缝合切口。如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失败, 则通过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1.3 结果

16例均成功植入, 1例1.5岁患儿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15例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后5~7d开始经输液港化疗, 均顺利完成各化疗疗程。带泵时间最长30个月, 最短2月余。3例化疗终止已拔管取泵。发生导管阻塞3例, 予尿激酶冲洗后恢复通畅, 继续使用;发生泵体周围感染2例, 经泵内给予高浓度抗生素后封管暂时停用输液港, 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后, 红肿消退, 经泵血培养转阴后继续带泵化疗。

2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1 近期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港近期并发症, 常由于输液港的植入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穿刺置管过程中可造成误穿动脉、纵隔血肿、气胸、血胸及空气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 特别是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2.1.1 误穿动脉

一般只要及时发现、及时退针, 局部压迫5~10min即可止血。如已置微管鞘或导管, 则不宜直接拔除, 需保留导管2~3周, 等动脉与皮下组织形成窦道后再拔除置入的导管, 局部压迫20~30min往往可以止血。如未能及时发现或反复误穿动脉可能出现局部血肿, 进一步导致纵隔血肿, 压迫气管影响呼吸, 甚至有颈内动脉穿刺破裂致死的病例报道。而白血病患儿常有凝血功能障碍, 压迫时间应更长, 误穿动脉后发生严重后果的可能性更大。

2.1.2 气胸

多见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往往为穿刺损伤胸膜顶和肺所致。如肺压缩小于30%, 无呼吸困难, 可随访观察;如肺压缩大于30%, 伴呼吸困难, 可行胸腔抽气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

2.1.3 空气栓塞

是置管过程中致死的重要并发症。空气进入静脉系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操作不当或观察不够严密外;尚有作者认为非全麻操作时可增加气栓形成的几率。因此, 我们首选全麻下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导管置入受阻时不能用暴力, 旋转法常能获得成功。

2.1.4 输液港周围药液外渗

导管的断裂、破损引起渗漏常由于术中操作不当引起导管损伤。泵体与导管连接处渗漏可由于术中安装不当, 也可由日常维护中冲管用力过度、暴力冲管引起连接处渗漏, 甚至导管与连接处脱离。所以注意要使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以及脉冲式冲管, 勿暴力冲管。本组1例患儿出现输液港周围药液外渗。患儿年龄大, 较胖, 皮下脂肪厚, 蝶翼针太短, 针尖刚刚插入输液港储液槽内。患儿输液时活动幅度过大, 导致针尖斜面一部分在穿刺隔膜层, 一部分在皮下组织内, 及时发现时已引起右腋下、右前胸侧壁广泛肿胀。经过封管停用输液港, 肿胀处用硫酸镁湿敷及周围静脉应用抗生素, 肿胀消退, 泵体周围无感染, 继续经泵化疗。为防止药液外渗, 选择合适的蝶翼针, 要用专门的无损伤针垂直穿刺, 垂直拔针以及熟练、轻巧的穿刺。

2.2 远期并发症及处理

2.2.1 导管阻塞

是静脉输液港使用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3例因化疗终止而拔管病例, 均在管腔内发现不同程度的结晶状凝块。导管阻塞的发生率随着静脉输液港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中心静脉导管在使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预防导管的渐进性阻塞。

导管阻塞可分为腔外的机械性阻塞和导管腔内阻塞。导管腔外的机械性阻塞主要是因为导管的折叠、扭曲成角所致, 往往与置管、安装过程中操作不当有关。因此发生导管阻塞时首先应摄胸片, 以排除导管腔外的机械性阻塞。管腔内阻塞可由于导管头端的位置不正确而造成血栓形成。也可因输液不畅造成导管内纤维蛋白或钙盐沉着黏附血管壁而引起。本组3例出现导管阻塞, 通过尿激酶反复冲洗管腔后, 导管均恢复通畅继续使用。因此, 使用后导管彻底冲洗干净后正压封管很重要。

2.2.2 输液港相关性感染

主要由于化疗后白细胞低、免疫力低下导致。置管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格、穿刺部位皮肤护理不当, 感染的机会就增多。预防要点: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提高白细胞;住无菌层流病房, 进行保护性隔离;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强调无菌操作;加强局部护理、换药,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泵体处护理时建议使用无菌棉质敷料来替代透明薄膜敷贴。本组发生输液港周围感染2例, 经泵体及周围静脉抽血细菌培养, 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泵内给予高浓度抗生素后封管暂时停用输液港, 红肿的皮肤用安尔碘皮肤消毒湿敷, 周围静脉应用抗生素后红肿消退, 再次经泵血培养转阴后继续带泵化疗。抗生素早期只能根据经验用药, 药敏出来后选用有效抗生素。如抗生素治疗无效, 高热不退, 则应及早拔除泵体及导管。

3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优势

上一篇:思政功能下一篇:KNAPP的中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