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2024-10-24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共10篇)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 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 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 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 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综述如下。

1 血管及留置针的选择

1.1 血管的选择

血管选择方面, 大多数认为应该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为宜。常用的浅静脉有颈外静脉、前臂及手背静脉、足背静脉。患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丰且直的血管。输化疗药物应尽量避开上肢重要静脉及其分支的血管, 因其对强刺激性药物更为敏感, 容易发生静脉炎。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 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因久病卧床的病人易形成血栓, 发生在静脉的血栓比动脉多4倍, 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又比上肢静脉多3倍。进行静脉穿刺困难者特别是晚期肿瘤病人, 可应用胸腹壁静脉穿刺放置静脉留置针。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 血流慢, 压力低, 活动度小, 静脉留置针不易脱落或堵管, 对病人生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1.2 留置针的选择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应选用细、短留置针。

2 穿刺方法及送管方式

2.1 穿刺方法

选择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后, 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 以15°~30°行静脉穿刺, 进针速度宜慢, 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后壁,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再沿血管前行1 cm~2 cm, 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 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推入外套管, 松开止血带, 透明敷料或胶条固定。

2.2 送管方式

通过对3种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的研究发现, 病人皮肤致密度高, 穿过皮肤的阻力大于外套管支持的最大限度而无法进入血管时, 不适合采用退出针芯置入外套管法;另一种置入外套管后再退针芯法相当于针头在血管中潜行, 一旦针芯触及血管壁, 穿刺易失败, 也不宜使用;而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 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 穿刺成功率高。

3 封管技术

3.1 正确的封管方法

封管正确与否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恰当的方法封管, 可延长置管时间,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 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 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但另据临床研究认为, 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仍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致密度极强, 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退出留置针外, 退针的均匀速度很难掌握, 容易造成负压封管, 导致凝血堵管;而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 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 可使留置时间延长。

3.2 封管液的选择及效果分析

3.2.1 肝素溶液封管

如无禁忌临床上常用此溶液封管。肝素为一种酸性黏多糖, 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 在体内、体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临床上常用小剂量肝素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满意, 静脉留置用肝素封管液对于出、凝血机制正常病人是安全的。

3.2.2 生理盐水封管

有报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理盐水封管后9 h~30 h的输液针头, 无血栓形成, 证明生理盐水可用于一般病种病人的封管, 但对于特殊病种, 如病情危重、心力衰竭、酸中毒者, 由于病人发生了区域性循环障碍, 血液黏稠度增加, 使用肝素比生理盐水封管效果要好。生理盐水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 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用生理盐水封管无血液凝固, 同时生理盐水对血管的刺激性小, 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并可用于肝素禁忌证的病人, 如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用生理盐水封管, 免去了加药程序, 减少感染, 操作简单、方便、有效,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病人的出血倾向, 扩大了血液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范围。

3.2.3 不用封管液

有报道应用无针密闭输液可来福接头CLC2000型输液时, 由于接头自身能产生正压, 避免血液反流造成留置针堵塞, 可完全取消封管的过程。

3.2.4 封管液剂量的选择

输液结束注入适量的封管液是防止套管内凝血的必要措施之一, 但用多少剂量的冲洗液效果最佳, 国内报道不一。有学者报道, 用生理盐水10 mL或肝素1 250 U加入5 mL生理盐水内封管成功率为100%、99%。可选用生理盐水10 mL及20 mL进行比较, 结果为20 mL封管、堵管率显著低于10 mL生理盐水封管。观察还发现, 伴有高血压的病人, 拔除输液针头时血液常倒流至导管内, 致管腔凝血堵塞, 因此应增加封管液的剂量或加用0.1%肝素盐水5 mL。而在对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效果研究中发现, 采用3 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明显多于2 mL肝素溶液封管留置的天数, 由于2 mL肝素溶液含肝素量相对较少因此容易发生堵管。而临床上, 用浓度为1 250 U的肝素液封管, 每次注入3 mL~5 mL维持时间可达24 h以上。

4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

4.1 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我国尚无统一标准,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BD公司推荐为3 d~5 d。有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 d~7 d, 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 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 留置7 d是完全可行的。也有报道可留置7 d~10 d。

4.2 影响因素

通过对套管针的使用观察表明, 影响留置时间的原因主要是静脉炎的发生, 而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是置管部位的不同和输注高分子液体, 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换药方式、封管次数、抗生素的使用无关, 另外, 穿刺技术不熟练、封管方法不正确、病人自身疾病、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液体渗漏、导管堵塞或脱出而致置管失败。静脉炎的发生还可与操作技术有关, 如操作者进针角度小, 进针时阻力大造成血管损伤, 有时在寻找血管中易损伤血管, 随着留置针在血管内时间的延长, 发生局部渗漏及静脉炎的频率增高。免疫力低下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随之下降;加上体位的限制等因素都加大了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 影响套管针留置时间。套管针留置时间还受血液黏稠度影响, 血液黏稠度异常病人的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少于血液黏稠度正常者。

5 健康教育

首先要将目的、意义告诉病人, 以取得信任, 积极配合。在留置针使用期间应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 在输液期间可将远端肢体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 输液过程中, 用毛巾热敷穿刺点上方, 每次15 min~20 min。留置针留置期间禁止沐浴, 防止穿刺点感染、蔓延。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 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 应立即拔出留置针, 局部用50%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液冷敷, 严重者须行物理治疗, 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

6 小结

对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在穿刺技术、留置时间、封管液的种类、封管液剂量的选择、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护理同行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对粗直静脉及细小浅静脉穿刺输液的对比性研究尚未见报道, 两者之间是否有可比性, 效果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的途径,静脉中微粒污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作者对此综述如下。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 输液针的更新

1923年Florence Seibert发现致热原,因此,制成无热原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940年Alftedshohl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年Bcrnard,Zimmerman应用下肢静脉输营养物质,输入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年Robere Aabenic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1957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病人起到积极作用,至今大部分医院仍沿用头皮静脉针。1964年B-D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我国在1971年也开始应用静脉内高价营养,1972年国内制成硅橡胶导管,采用静脉导管水射置管法。目前浅静脉和深静脉插管的技术已为许多护士掌握,解决了危重病人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静脉切开的方法也基本被取代。

1.2 导管材料的进展

导管的材料有两种。

1.2.1 针内管(Needleover Catheter)是指经穿刺针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导管,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 管内针(Catheter Overneedle)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2]德国产的Vasocanrbrauzuzer套管针,其优点是除末梢小血管外,直线走行5cm以上、富有弹性的血管都易穿刺成功,且易固定。[3]其次,动静脉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刺破血管形成血肿,且能多次使用同一根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补液通道。[4]为解决静脉留置针经三通管或直接与输液器相连有不易固定、不便操作的问题,杨氏等人研制静脉留置针Y型配套管,易于固定,病人活动不受限,加药方便,减少了污染,使置管成功率从68%提高到100%。[5]

1.3 输液部位增多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输液路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

1.3.1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施氏报道该院已使用近20年共18240例病人。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6]但该静脉内有瓣膜,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

1.3.2 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速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

1.3.3 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锁骨下静脉穿刺还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也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病人。

1.3.4 股静脉置管。此静脉易定位,穿刺方法也易掌握,较安全,可用于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使用气管切开的病人,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下肢活动度大,硅胶管易滑出。

1.3.5 骨髓腔输液。骨髓腔输液并不是新技术,由于导管类型和质量的改进,在40年代后期不再应用。但最近在国外,又被用于门诊或住院儿童 的急症抢救。一般宜选儿童胫骨的近端做穿刺部位,也有选股骨、胸骨或髂骨,针穿过骨皮质有落空感,证实已进入骨髓腔,液体也容易注入,并进入血循环。通常在1~2h内建立常规血管通路,就停止骨髓输注,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骨髓腔内输液并发症少见,但最常见的是液体渗漏皮下或骨膜下。RosettT等收集4270例骨髓输液者资料,骨髓炎占0.6%,多因留置时间长或输入高涨液体或病人已有菌血症。[7] 输液微粒的污染受到重视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2.1 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8]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取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9]

2.2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差异有显著性。因安瓿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作用会致药液污染微粒。有实验表明,割锯的安瓿用75%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10]

2.3 正确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11] 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μ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2.4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

经研究证实未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与使用过1次、2次、3次后的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所含微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临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可减少微粒。[12]通常加药用的针头型号9~12号,其针径是0.9~1.2mm即900~1200μm,也就是说加药时针头切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所以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配液的针头越大,液体中的胶屑越大,对此问题应引起操作者重视。

2.5 橡皮胶塞的使用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的微粒会多些,如果旧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2.6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μ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μm、5μm、10μm、25μm的滤除率分别为97.4%、96.6%、93.4%、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3] 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于最初流出30ml药液中,而到100 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药液。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

3.1 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人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14]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15]

3.3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通常是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瘀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16] 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血管损伤;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70-01

1 引言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时也要承担血管损伤可能带来的风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近年来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可能对患者造成的血管损伤因素以及相关保护措施也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

2血长期静脉输液者血管损伤因素

2.1拔针时的机械性切割伤

传统的拔针方式为:将无菌棉签按压在穿刺点上方,常规快速拔出针头。这种拔针方式不但使患者疼痛加剧,还容易造成穿刺点出血和淤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棉签积压针头和血管,增加两者之间接触,在针头拔出时更容易划伤血管壁,造成出血、淤血,同时针头和血管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增强患者的疼痛感。在伤害性刺激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内释放组胺,导致致痛物质作用于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故患者疼痛[1]。

2.2拔针后的按压

1)、按压面积小

传统的静脉穿刺拔针之后通常都把棉签放在穿刺点上按压止血。棉签直径小、按压面积小,可能被按压的只是皮肤上的针眼,血管壁上的针眼仍会出血,造成血液流入皮下形成皮下血肿。棉签直径小放置时容易偏离血管针眼、或移位,没有固定在按压点,血管穿刺点未得到按压,当血液从血管穿刺点处外流时,便形成局部血肿或瘀血[1]。

2)、按压移位

静脉穿刺后拔针采用护患“交换按压法”在临床上是常用的按压方法[1]。即护士先按压穿刺部位然后交由个人按压。一是容易造成局部血液阻断—恢复—阻断—凝血过程,导致恢复期血液流出至皮下发生出血、皮下淤血现象;二是由于在交换过程中棉签可能跌落,或替换人员不懂要领,按压部位移位或压力不足,造成穿刺点得不到持续按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局部瘀血[3]。

3)、按压时间短

临床研究证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4]。虽然目前对于静脉刺穿拔针后应按压多长时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很多患者在拔针之后由于按压时间不足,血管针眼处的血凝块还没有形成,经常出现血液外流或在皮下形成淤血的情况。

2.3拔针后的护理

静脉输液后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针眼出血和皮下瘀血,不仅与按压时间、按压面积、按压力度等因素有关,还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心理素质及责任心有关[1]。在护理方面往往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相当高,而普遍认为静脉拔针很容易[1],不需要技术操作。护士的不专业、患者的轻视,这两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静脉输液之后患者局部出血、淤血、血肿以及疼痛等现象,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3. 静脉输液保护措施

3.1拔针时

拔针时采用“先拔针再按压”的方法[2]。拔针时前面不施加任何压力,在针头推出皮肤表层时开始按压,减少针刃对血管的机械切割损伤,减少局部淤血,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3.2拔针后的按压

1)、大面积的按压

只有大面积按压才能同时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防止穿刺点皮肤和皮下出血。常用的大面积按压方式有:拇指纵向按压,拔针时只用大拇指的指腹轻轻横向按压皮肤针眼处棉球,待针头拔出后,迅速将拇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被刺血管平行,同时上移拇指,用整个拇指将被刺血管用力纵向压住,加大受力面积,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受压,直至按压结束[7];大鱼际肌按压,大鱼际肌肉组织较丰富,按压面积大,受力面积增大,受力更加均匀,减轻了局部压力,因而疼痛不适减轻[4];三指同时按压,左手的无名指、食指、中指同时按压在无菌贴上,按压了皮肤穿刺点也按压了血管穿刺点,防止或减少了皮下血肿及瘀血的出现[3];四指按压,四指按压法着力均匀,按压面积大,部位固定,可以同时按住皮肤针眼,手指灵活,便于操作,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1]。

2)、持续按压

持续按压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是刘春妹[5]采用输液贴协作式拔针,大大降低了患者出血或局部淤血的现象,有效的预防了输液后患者的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二是非交换式按压4,局部血流形成阻断-凝血过程,避免交换时出现中间恢复过程,可以有效的避免皮下瘀血的发生;三是护患交换不间断按压3;护士在拔针时,患者用三指平行按压法按压穿刺部位,在护士移去双手之后患者可以继续按压;四是肢体抬高按压,史美琴等6认为:拔针后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的同时上举肢体约2min,可避免穿刺点出血。刘丹等[1]认为:拔针按压后迅速抬高输液侧肢体,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平放于胸口或垂直举于耳旁,静脉血都是向心方向回流的,拔针后抬高肢体可使静脉血管充盈不足血流减少,血管内压力降低,血液不易渗到皮下,减少了皮下瘀血的可能性。

3)、持续按压时间

持续按压的时间要够,避免按压不到时间就松开手,不要中途松手观看针眼是否出血。根据正常人凝血时间为1~3min[1],大多研究者认为:凝血机制正常的人按压必须持续4~5min[5]比较合适。按压时间过长,患者不易配合,过短则易出现皮下瘀血。对凝血功能障碍、或用抗凝血药物者、老年人应延长按压时间至10~15min[1]。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血管损伤保护是临床治疗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上述措施有效的避免了患者拔针之后出血、皮下淤血的概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加强对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加强对患者静脉输液血管损伤的知识宣传,引起患者的重视,加强患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马金凤,刘颖.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40.

[2] 陈鳢榕,黄美仙.静脉穿刺拔针后出血及皮下瘀血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9):70.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防范进展 篇4

1 输液微粒污染概述

1.1 概述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 μm,少数可达50~300 μm。)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2 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②造成血管阻塞。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③肉芽肿的形成。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1963年在尸检中发现,在曾用过40 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 000个肉芽肿,认为患者的肺梗死是由于输液中的小粒子引起血栓形成[4]。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涂文婷等[5]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2、10、30和60 min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 输液微粒的来源

2.1 输液器具引起的污染

目前一次性输液器具的使用日益广泛,但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各厂家技术力量、生产环节、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均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有些厂家粗制滥造,忽视质量等现象的存在,在使用输液器具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入微粒污染,这些微粒的产生,有的是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的机械性微粒,有的是因制作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6]。

2.2 液体和药物的质量

在药液制作和保存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存放药液的容器不洁净或液体存放过久后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受药液浸泡时间过长,可腐蚀剥脱造成微粒。

2.3 不规范护理操作

不溶微粒除了可以由输液器具及药物本身带入外,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带入更值得广大护理人员关注。常见的护理操作不当引入的不溶微粒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2.3.1 安瓿药液抽吸中的误操作

我国护理教科书中对安剖、砂轮的消毒、安剖的掰开方式及药液的抽吸方法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但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护士认为教科书中的过程过于繁琐,加之配液任务繁重,使得护士很难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的护士在安瓿割锯后未认真消毒就直接掰开或用镊子等物品直接敲开,致使安瓿开启时,随其震动,玻璃屑、细菌、尘埃等落入药液中。谢颖等[7]将医护人员在安瓿药液抽吸过程中存在的几种误操作,即砂轮切割安瓿颈部后是否用乙醇擦拭、安瓿切割口是否用镊子敲开及是否用注射器针头抽吸药液作为试验组,并与正规操作作对照,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误操作与正规操作带入微粒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谢颖等[8]通过将安瓿药物的抽吸方法分为瓶底、瓶中、倒置3种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证明微粒的污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瓿颈口处的玻璃微粒最多,远远超过我国药典中的规定,中部、底部基本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可见,医护人员在安瓿药物的抽吸过程中,严格操作,纠正违反操作规程的误操作,是减少安瓿药物使用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的重要途径。

2.3.2 对瓶装药物的配置

在临床配液过程中,瓶装粉剂的配置,极容易产生瓶塞碎屑,同时还易堵塞针头,韩芳[9]通过比较2种配置方法,结果发现使空针与瓶塞呈30°~40°角(斜面法)明显优于垂直法(即使空针与瓶塞垂直),可有效地减少瓶塞碎屑的产生及针头堵塞的概率。此外,杨青萍等[10]通过使用自行研制的多侧孔针头与普通注射器针头共同配置药液,观察并比较所配药液中胶塞微粒的数量,结果发现2种药液中微粒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锥形多侧孔针头可有效地减少胶塞微粒的产生。

2.3.3 多种药物的混合

临床上有时为了治疗的需要,需要给病人同时输入多种药物。孙世忠等[11]经研究发现输液前混合多种药物对输液微粒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加入药品的种类和量的增加,输液微粒的产生也呈上升趋势,且输液瓶或输液袋同时加入多种药物时,因反复穿刺,使橡皮屑脱落瓶内是输液微粒的另一重要来源。有研究表明,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和针尖口径的增大,微粒数有明显增加且微粒的增加与穿刺次数、针头口径大小呈正相关[12]。

2.3.4 三通的使用

手术患者因麻醉用药种类繁多,常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了方便。但临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患者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同时术中患者麻醉用药的数量和品种都较多,且大都为安瓿制剂,更增加了不溶微粒产生的风险[13]。

2.3.5 配液或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

在进行液体配置或输注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状况差,致病菌或灰尘微粒就会进入药液中,从而形成微粒污染。大量资料表明,输液过程中的污染以空气污染较为突出[14]。同时,护理人员在加药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也是致病菌进入药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放置时间长短与微粒的产生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一些药液,随着存储的条件变化,如温度、湿度、避光要求等等,会产生结晶或沉淀。

3 输液微粒的预防

3.1 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

在购买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并按法定标准逐项检验,待全项检验项目均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临床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使用包装不严密或质量不合格的输液装置。

3.2 正确抽吸安瓿中的药液

护理人员应避免用镊子敲开安瓿,且用砂轮切割安瓿前要用乙醇消毒,有研究表明用棉签蘸75%乙醇消毒砂轮后切割安瓿,切割处及颈部用75%乙醇消毒的方法和用75%乙醇浸泡砂轮后切割安瓿,切割处及颈部用75%乙醇消毒后徒手掰开的方法相比较,前者进入安瓿内的微粒量明显多于后者[15]。同时抽吸药液时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法,将针头置于安瓿的中下部抽吸药液,可使微粒污染减少。此外,李玉梅等[16]提倡选用“易折型”安瓿,因其颈段具有割痕,在开启操作中程序简单,不需砂轮割据,既节省时间,同时微粒污染量少。“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3.3 减少胶塞微粒

当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或配置瓶装药物时,应尽量选用针头型号小一些的注射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避免反复使用加药注射器针头,最好不用16#或更大型号的针头来配药[17]。

3.4 使用药物终端过滤器

输液微粒的污染途径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为主要方面。使用终端药液过滤器可以对即将注入人体的药液进行净化处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各个环节药液的微粒污染,起到对患者的保护作用。缪书卉[18]通过研究证实精密输液器对于不溶微粒的截留作用明显优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孙利华等[19]用空针抽取安瓿针剂,经连帽过滤三通的侧孔推注到样品杯内进行微粒检测,并与普通三通作对照,结果显示前者微粒数量明显减少。

3.5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药物配置及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可以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带入体内。有条件的医院要尽量在洁净室或超净工作台进行配液,配液或输液时应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在输液或配液时扫床、扫地等。李燕等[20]指出,暴露于医院病房的静脉输液药液受污染的概率是暴露于洁净室的静脉输液药液污染概率的10倍。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包装是否完好无漏气,排尽输液器内的气体,连续使用24小时以上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配伍药液的种类,药液配好后要及时输注,避免长时间放置等。

综上所述,引起输液微粒的原因很多,其中护理操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输液微粒的产生,进而危及患者的输液安全。虽然广大护理同仁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临床上还有许多护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输液微粒危害的严重性。此外,由于药物终端过滤器如精密输液器的价格相对较昂贵,影响到了它在临床上的推广,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遏制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保障病人的输液安全,还有待同行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5

授课时间: 第14周 星期四 1、2节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 重 点: 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难 点: 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 学时分配: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第一节

静脉输液法.........................................................................一、概念..............................................................................2min

二、输液的目的..................................................................3min

三、常用溶液......................................................................3min

四、输液方法......................................................................5min

五、输液故障的排除法......................................................5min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27min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一、概念................................................................................2min

二、输血的目的....................................................................3min

三、血液制品的种类..........................................................5min

四、输血前准备....................................................................5min

五、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30min 教学内容:

第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 第一节

静脉输液法

一、概念: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二、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患者。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三、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如葡萄糖、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

2、胶体溶液:如右旋糖酐、代血浆、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

3、静脉高营养液:如氨基酸、脂肪乳。

四、输液方法

1)药液的准备 2)输液器的准备 3)病人的准备 4)进行排气 5)消毒皮肤 6)穿刺固定 7)调速 8)整理

五、输液故障的排除法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另选血管重新穿刺。(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位置或肢体位置。(3)压力过低:提高输液瓶或放底肢体位置。(4)针头阻塞:更换针头重新穿刺。(5)静脉痉挛:局部热敷即可解除。

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于教室内示范处理方法)

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底。(于教室内示范处理方法)

4、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检查衔接处是否松动,必要时更 换输液器。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

1、发热反应

【原因】因输入致热引起:如消毒不彻底、药品不纯等。【症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处理】

(1)输液前认真查药,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3)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检查原因

(4)对症处理,对高热者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药治疗

2、急性肺水肿 【原因】

(1)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致心负荷过重引起。(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R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听肺部满肺湿罗音,心律快且节律不齐。【处理】

(1)注意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

(2)出现上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并紧急处理。(3)给高流量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咳、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3、静脉炎 【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处理】

(1)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按计划更换输液部位。(2)停止输液,并行50%硫酸镁湿热敷。(3)理疗,中药治疗。

4、空气栓塞 【原因】

(1)排气未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2)加压输液时无人守护,输完液后及时拔针。

(3)症状: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 紫绀,有频死感,听诊心前区有持续水泡声。【处理】

(1)输液前查药,排尽空气。

(2)加强巡视,输完后及时拔管,加压输液时加强守护(专人守护)。(3)如出现上诉症状;立即让患者取头抵足高位。(4)高流量吸氧。

(5)可行中心静脉导管排气。

(6)严密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

一、概念

1、静脉输血: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2、成分输血: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根据治疗 需要针对性地输注有关血液成分。

3、自体输血: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再回输给同一病人的方法。

二、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

2、增加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

3、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

4、输入抗体、补体

5、增加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

6、促进骨髓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三、血液制品的种类 【全血】

1、新鲜血: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2、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成分血】

1、血浆

2、红细胞

3、白细胞浓缩悬液

4、血小板浓缩悬液

5、各种凝血制剂 【其他血液制品】

1、白蛋白液

2、纤维蛋白原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

四、输血前准备

1、备血:抽血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取血:“三查、八对”

3、取血后:勿摇、勿加温。库血于室温内放15—20分钟后再输。

4、环境:安全、光线充足

五、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常见的)【原因】

(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北致热原污染;违反无菌操作原 则而造成污染等。(2)多次输血。【症状】

初起畏寒、寒战,继之体温升至39℃以上,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有的 病人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护理】

(1)暂停输血,给等渗盐水滴注。(2)对症处理。

(3)按医嘱得抗过敏药、退热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2、过敏反应 【原因】

(1)病人过敏体质。

(2)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症状】

(1)轻者:皮肤搔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血肿。(2)重者: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护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2)对症处理。

(3)据医嘱给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3、溶血反应(最严重的)【原因】

(1)输入异型血(2)输入了变质血(3)Rh因子所致溶血 【症状】

有轻有重,轻者和发热反应类似,严重者在输入10—15ml血时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临床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腰背部激烈疼痛

第二阶段:出现血红蛋白尿、黄胆 第三阶段:少尿、无尿至肾衰 【护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

(2)出现症状后,立即停止输血并化验(3)给氧,遵医嘱给药

(4)双腰封闭,肾区热敷,保护肾脏(5)静脉给NaHCO3,碱化尿液(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7)换血疗法(8)抗感染

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1)肺水肿(2)出血倾向

(3)枸掾酸钠中毒反应 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重点介绍了静脉输液与输血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思考练习:

1、输血前需要查对哪些内容?

2、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 主编 李小寒、尚少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 主编 殷磊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护理技术 主编 阳爱云 湖南科技出版社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6

关键词:手背静脉 输液技术 疼痛

【中图分类号】R-3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14-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但是,手背经脉输液时往往出现鼓针等问题,特别是患者往往有疼痛等问题。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采用无痛静脉输液技术,并在临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7

1 静脉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1.1 药物因素

高渗性药物, 如甘露醇快速输入时局部浓度较高, 可造成局部血管壁脱水、变性, 影响细胞功能, 从而导致血管变硬、局部皮肤发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1]。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发生静脉炎, 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使血管内皮损伤、痉挛所致[2]。其他因素如药物浓度、配伍及输液药物的酸碱度等均可以对血管壁造成损害。中医认为药物性静脉炎属于药石攻伐血脉受伤, 血瘀脉道。

1.2 疾病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 导致血管硬化。脑血管病患者, 如果选择患侧静脉输液, 且输入有刺激性液体, 会使患侧下肢血流缓慢, 血液粘稠度更高, 更易造成静脉血管的损伤和浅静脉炎发生[3]。

1.3 其他因素

如患者年龄较大, 血管壁变硬, 局部静脉反复穿刺是导致静脉外渗及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 也可引发静脉炎[4]。

1.4 病理变化

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 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的最初症状 (触痛) , 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 (发红) , 说明刺激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 后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5]。

2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6]对静脉炎的判定标准, 静脉炎分为Ⅲ级。Ⅰ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无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改变, 可触及硬结。

3 预防及护理

3.1 中药外敷法

3.1.1 六合丹外敷

陈本会等[7]一组资料显示, 六合丹能对静脉炎的病因进行治疗, 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优点, 能减轻患者痛苦, 适用于各种静脉炎, 对Ⅱ、Ⅲ级静脉炎效果尤为显著。其药物组成:大黄、黄柏、薄荷叶、乌梅肉、陈小粉等。方法:上述四种药物研细, 然后加入陈小粉, 拌匀, 最后加入蜂蜜和少许水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将六合丹外敷于患处, 面积1~2cm2为宜, 厚度0.5cm左右, 然后用菜叶遮盖, 胶布固定, 保留6~8h, 外敷1次/d, 5次为一疗程。

3.1.2 芒硝湿敷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 性咸、苦、寒[8]。有清热泻火、化瘀散结的功效。童晋琴等[9]通过75例患者试验对比研究表明, 芒硝纱布湿敷对长期输液所致静脉硬化、疼痛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1.3 如意金黄散外敷

朱连荣等[10]用如意金黄散茶调治疗PICC术后发生静脉炎治愈率达85.71%。如意金黄散主要成分是黄姜、大黄、黄柏、苍术、厚朴、甘草、陈皮、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组成。具有较强的消肿、抗炎、止痛等功效。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 茶叶绿素、黄酮类复合物及醛类化合物, 具有杀菌、解毒, 促进伤口愈合, 止痛止血的作用[11]。

3.1.4 蛇药外敷

蛇药含七叶一枝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药物, 具有消肿止痛作用。柴惠红[12]经106例试验对比研究表明, 治疗静脉炎疗效明显高于传统应用50%硫酸镁湿敷疗效。3.1.5芦荟外敷姚玉娟等[13]将新鲜芦荟叶洗净, 剖开一段取汁为输液外渗引起皮肤肿胀的观察组患儿擦涂于患处, 结果发现, 新鲜芦荟汁外涂治疗输液外渗、消肿、止痛疗效比传统的硫酸镁湿敷迅速, 同时其药性兼具有治疗静脉炎的作用, 对预防和治疗输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更为有效。

3.1.6 其他中药外敷

新癀片、大黄石膏、冬青等都具有效果好、疗程短的优点, 对静脉炎的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3.2 西药

3.2.1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

何为等[14]通过对照研究表明,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应用, 能够对穿刺静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可在局部形成低氧张力,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由康乐保公司生产。

3.2.2软聚硅酮敷料

软聚硅酮敷料由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此敷料有一层聚氨酯薄膜, 可创造透气, 不透水的半封闭低氧、微酸环境, 不仅可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有利于伤口愈合;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入伤口, 减少伤口感染的危险。一层柔软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 不沾湿性创面, 只沾干性皮肤, 为伤口创造了一个湿性愈合环境, 促进了生长因子释放, 刺激细胞增生。该敷料还有弹性泡沫吸收层, 既可保持创面恒温, 有利于细胞的植入和肉芽组织的形成, 还可避免伤口的皮肤浸渍。陈蔚等[15]经13例患者护理观察表明, 治疗5d后, 总有效率达100%。

3.2.3 硫酸镁联合高渗糖和维生素B12湿敷

简平等[16]应用硫酸镁联合高渗糖和维生素B12治疗静脉炎的有效率达96.7%, 明显高于用50%硫酸镁的对照组。遗憾的是目前还无客观的病理组织学依据,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17]提示, 抗氧化的维生素可抑制甘露醇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 加入抗氧化维生素的临床应用也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3.2.4 酒精湿敷

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作用, 兼具有局麻及止痛效果。酒精可以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增强血管的抵抗力[18]。从而减少血管损伤,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酒精易挥发, 带走大量热量, 起到冷敷作用, 低温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 进一步减轻疼痛, 且低温可抑制组织胺等炎性递质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轻炎症反应和扩散, 从而减轻水肿[19]。酒精湿敷可以用于预防静脉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20]。秦殿菊等[21]经76例需静脉高营养而用留置针的患者, 采用患者自身左右对照法, 常规侧采取静脉留置针常规输液方法;湿敷侧常规静脉留置针后, 用提前备好的8cm×12cm、75%酒精纱布沿输液的血管湿敷, 为保持纱布湿润, 用注射器间断向纱布上喷洒酒精, 并在纱布上盖薄膜塑料。研究表明, 湿敷侧与常规侧比较, 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常规静脉高营养时, 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酒精湿敷可以明显减少、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4 护理干预

4.1 心理指导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的宣教,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22]。

4.2 正确选择血管部位

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避免使用反复穿刺的血管部位[22]。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8

1 人员因素

1.1 患者方面

(1) 患者的特殊体质和机能状态低下导致不良反应增多;患者的高敏体质, 有可能对一些不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 (2) 门诊输液患者多是在坚持上班的同时进行输液治疗。所以部分患者选择在八小时外的时段来输液, 而这个时段的护士相对较少, 较忙碌[7]。 (3) 在输液高峰时, 患者等待时间稍长易产生烦躁不满的情绪。或者因为急于输液, 护士一叫就随便答应。 (4) 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缺乏且遵医行为较差:不遵守药物过敏试验规定, 擅自离开观察区;不懂输注过快的危害, 有时明知危害却出于赶时间等原因而擅自调节输液滴速, 易造成不良反应。有报道称患者自行加快滴速者占80%, 调慢者占23.3%[8]。 (5) 患者对护士服务期望值过高:患者期望护士不但有娴熟的技能;且要求护士在态度、业务知识等方面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 (6) 患者出于报销或刷卡等原因, 而冒用别人的姓名。 (7) 患者空腹输液时容易出现晕针等反应。 (8) 老年患者在无陪伴时, 自行起来上厕所可能会发生跌伤、昏倒等。

1.2 医生方面

(1) 书写处方时多字迹潦草, 难以辨认。 (2) 对一些不常使用的药物的剂量、滴速等含糊不清。 (3) 部分人观念陈旧, 对药物应用的一些新知识、新进展缺乏了解。 (4) 部分医生理论知识欠缺, 在处理病人时出现一些误解。 (5) 对药物的禁忌症不熟悉, 对有禁忌症的同样开具使用。 (6) 夜间、节假日值班医生少, 急诊病人候诊较多时, 对输液病人的诊治处理不及时[5]。

1.3 药剂人员方面

责任心不强, 未仔细查对, 造成所发药物或剂量与处方不符。

1.4 护士方面

(1) 门诊护士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 使护理差错的发生机率增多[9]。 (2) 护士工作量大, 或由于带教老师缺乏责任心, 对实习护生带教不严, 不能做到放手不放眼。 (3) 护士专科理论知识缺乏, 对病情的变化不能及时发现, 容易出现处理不及时的情况。 (4) 新上岗护士和实习护生在技术上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不能满足患者对护士的要求。 (5) 在病人多的情况下, 对患者的关心和解释工作不到位, 缺乏耐心, 巡视不及时, 不能及时续加液体, 造成回血或针头堵塞等。 (6)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热情不高, 对新药的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掌握不牢固。 (7) 操作时手消毒不严, 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8) 护士法律意识淡漠, 大多数护士缺乏"证据"意识。 (9) 在一些小问题上与医生相互埋怨、指责,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0) 护士责任心不强, 操作时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只查看了所摆药物与液体上所写是否相符, 而未查看治疗单, 是错输和漏输液体的主要原因。在查对药物时, 未仔细查看药物失效期。在熟人前来输液时, 未见医生的医嘱或处方, 仅凭单方面的口述, 就执行操作。对过敏史询问不详细, 有遗漏或未引起相应的重视。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6]

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输液安全的重要保障[6]。对医生方面, 要求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查体, 尽可能地保证诊断正确。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予以处理。要强调正规书写, 对药物的剂量不得含糊其辞;并要经常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包括用药知识和用药原则, 各种疾病的相应处理等等。护士要加强巡视, 及时观察病情及输液处局部有无外渗等, 对病人的情况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可避免发生侵犯患者生命权的行为。对不遵医嘱擅自调节输液滴速及容易发生病情变化、特殊用药的患者要做为巡视的重点。对药剂人员也要强化责任心, 在发药时仔细核对医生的处方, 在拿好所有药品后再次核对无误后才行确认。

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加大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 特别强调查对制度, 在输液流程中要做好四条防线, 把好四关:即接收患者时 (分诊护士) ;配药时 (加药护士) ;排气、穿刺时 (静脉穿刺护士) ;输液观察时及拔除液体后的留观时间 (巡回护士) 。在输液时可先叫病人姓名, 核对治疗单, 输液瓶, 医嘱单, 再让病人自报姓名, 然后复述病人姓名作进一步核实。提倡实行静脉输液"三对制", 即遵医嘱将病人的姓名和所需配制的药名、剂量写在瓶签上, 并检查、核对药品, 核对医嘱单后配药[10]。接收药物时, 输注液体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既往史, 过敏史以及用药情况, 尽可能地了解病情及用药目的, 以利于与患者更好地沟通。对熟人前来输液时, 同样应见处方或医嘱单再执行, 以减少纠纷的发生。严格交接班制度, 对正在进行输液的患者进行口头交班和床旁交班, 尤其是一些特殊病人和特殊药物要做详细的交接, 如医嘱的要求, 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的情况等。控制滴速, 有研究表明, 在临床工作中, 采用5号头皮针进行输液, 既可减轻患者的疼痛, 又能有效抑制患者调过快滴速[6、7]。

2.3 做好健康指导, 建立输液告知书等

做好健康指导, 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到输液过程中来[11]。健康指导的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与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 如饮食等。除了交待患者不得自行调节输液滴速外, 还得向患者解释为啥不能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原因。病人在了解了药物知识后擅自调快输液滴速的现象就会减少, 而在用药观察期间也不会贸然离开。对特殊药物的注意事项, 应交待清楚, 并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注意。对一些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应向患者讲明, 并说明停药后症状可以消失, 不要过分焦虑。建议患者进食后再行输液, 避免针刺引起晕针现象发生。建议患者尽量在八小时之内前来输液, 以便于观察。老年患者前来输液时应有家属陪同。在护士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后, 输液告知书及安全输液安全教育单及自行输液同意书等记录实行双签字, 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2.4 加强业务和技术的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护士要做好健康指导, 自身的业务知识也必须不断提升[6]。组织护士定期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各种专科护理常规, 相关的理论, 如沟通技巧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都极其重要。要提醒医生和护士养成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 这是认识新药的唯一途径。有调查表明, 52.5%的可少。应每月组织操作考核, 半年或一年组织一次穿刺技术比赛, 对优秀者予以奖励, 并让穿刺能手传授成功穿刺的经验, 以提高静脉输液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根据低年资护士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平时工作中做到传帮带, 督促其业余时间学习急救操作及穿刺技术, 共同提高护理水平。

2.5 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证据意识

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加强法制观念, 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尊重患者的权利, 及时履行告知义务, 减少纠纷的发生。在与病人沟通时注意说话技巧, 医护之间在病人面前不能相互指责、埋怨;对低年资的护士在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应在病人面前当面指出。注意自身的防护, 在出现职业暴露的时候, 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2002年4月1日执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要求, 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发生医疗纠纷时, 要养成收集和保管证据的意识, 并告知病人医护患三方对药品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的必要性与法律效应。

2.6 做好消毒隔离, 强化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防止交叉感染

组织护士学习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对所有病人均实行标准预防, 连续处理多个患者时应做到及时的洗手后再处理下一位患者。对经呼吸道传染的患者应单独分区治疗, 对传染病人用后的床单元应做好终末消毒, 切实做到防止交叉感染。

2.7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搭配护理人员

在病人输液高峰期, 适当地多加派人手;在每班人员中, 注意老、中、青的搭配, 注意每班护士的整体素质。

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 篇9

1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

1.1 药物的浓度研究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在液体中的浓度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浓度越高,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2]。

1.2 药物的PH值

在影响静脉炎的诸多因素中,溶液的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3]。国外静脉输液指南亦指出,PH值大于11或小于4.3都会明显增加静脉炎的风险[4]。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PH值是3.5~5.0,容易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5]。

1.3药物的速度目前临床普遍认为使用左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需减慢速度,以减轻血管反应。国内杨旭全等[2]研究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与滴速密切相关,速度越快,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

1.4 输液器具的型号

不同型号穿刺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国内研究发现使用5号头皮针比7号头皮针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要小,这可能与不同型号头皮针对静脉的机械性损伤的不同有关[6]。

1.5输入液体的温度输入液体的温度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关旭明等[7]研究表明,静脉输入加温的液体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而液体加温的标准,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及患者的感受来调整。

1.6 微粒污染

微粒污染也是发生静脉炎的诱因,输液微粒污染途径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为主。其中配液操作最常见于橡皮塞和输液器的碎屑,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亦可造成输液中微粒的增加[8]。林卓英等[9]建议临床使用精密输液器,以减少因输液微粒污染引起的静脉炎。

1.7 血管因素血管的好坏对静脉炎的发生影响很大。研究表明,静脉管径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越大[10]。

2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查看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基本情况,如药物配伍禁忌、药物浓度、输液速度等。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选择口径粗、弹性好、走向直、易固定的静脉;选用小号的输液器,以减少机械性损伤;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输液后如有其他药物输入,可用生理盐水冲管或更换输液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陈玉平等[11]研究认为首次用药应缓慢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定期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输液反应,如有静脉炎发生,则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更换输液部位并更换液体,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3 盐酸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的治疗

3.1 75%酒精湿敷

乙醇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乙醇湿敷可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且乙醇易挥发,挥发时可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起到冷敷作用,而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

3.2 碘伏湿敷

碘对皮肤黏膜创面无刺激,能迅速减少分泌物,并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易被细菌侵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碘伏本身具有使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等作用。蚁泽宜等[13]研究发现使用5%碘伏沿静脉走向湿敷,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3 水胶体透明贴敷贴

水胶体透明贴由亲水胶肽微粒、果胶和梭甲基纤维素混合组成,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吸收大量渗出液和有毒物质,加快血管再生、减轻疼痛、促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14]。潘凤英等[15]研究表明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在处理静脉炎中不但疗效好,且可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3.4 紫金锭调食醋外敷

中医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为气滞血瘀,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当以清湿热、化瘀血、散郁结为主。紫金锭是由十余种中草药组成,诸药合用,有显著的辟瘟解毒、消肿止痛功效[16]。紫金锭用白醋调用,两者能起到协同作用,该法疗程短,且具有有效消肿止痛功能[17]。

3.5 其它

此外,高清琴等[18]用仙人掌加醋外敷,孟宪静等[19]取土豆加蜂蜜1:1调成糊状,沿静脉炎走向外敷于皮肤应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的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以上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

4 小结

静脉输液反应与无菌技术的探讨 篇10

静脉输液是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补充体内水分提供营养, 纠正血流量。维持血液及循环灌流量。还可以排除体内毒素。输液反应是细菌污染有关, 所以输液的各种环节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消毒霉菌措施, 以减少输液反应[1]。

1 静脉注射时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静脉注射时发热反应, 大多发生在开始输液后的15~40 min, 也可发生于输完后1 h。

其表现为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烦躁不安, 严重者也可死亡的结果。注射输液发热反应因素主要来自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内毒素, 但输液污染其他细菌或微生物, 如果病毒或霉菌时静脉注射后也产生热源反应。

1.2 静脉输液时异物进入人体后危害性很大, 可造成急性脉管炎毛细血管炎形成。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是输液本身淀粉转化水解不够彻底其次是输液装置冲洗不净因素等[2]。还有来自与输液配伍的不准确。

2 输液污染热源的途径

注射用水含热源始输液反应的主要来源, 注射用水是直接影响到输液反应。

2.1 来源与容器及设备

配置静脉注射时所用设备, 一次性输液管、绵签、消毒容器不净, 会使药物污染热源, 回收输液瓶如洗刷不净会导致输液污染热源。

2.2 来源于注射

药物在其储存过程时间过长, 而且保管不当葡萄糖由潮解发霉的现象或包装破损, 原料受微生物的污染也能出现热源反应。

2.3 来源于环境

制剂室操作间温度高, 消毒不彻底有细菌污染等情况, 空气不流通使部分液体与外界暴露时间长, 热源的污染机会增加, 即使采取加压灭菌也在输液中残存少量的微生物, 也可产生热源。因此每次输液时制成品或各种消毒包, 可在8h内灭菌, 输液与制成品, 消毒包灭菌的好坏对消除热源提高药物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4 来源与致敏物质与输液配伍的其他药物

如抗生素生物制品和其他类药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输液中含有异性蛋白的脑蛋白水解蛋白等也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2.5 来源于高压消毒不彻底

在制备输液过程只由于高压消毒锅, 柜内部温度不均匀和操作员排放空气又直接关系, 如另外在储存的过程中出现絮状物导致出现输液反应。

3 防止输液反应几个要点

在临床输液反应中细菌污染而引起的热源反应占主要地位, 因此预防热源反应占主要地位, 因此预防热源反应时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一环。首先对制剂输液单位加强管理, 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入时必须要严格的检测药质量的热源。输液准备过程中机易污染细菌除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外还要特别注意工作间 (病房, 注射室, 观察室) 空气的消毒, 要装备空调, 并要经常保持卫生以免霉菌生长, 防止药液污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主页技术, 输液器具应少量输液冲洗排尽滴管内的空气以防空气和微粒进入血管产生不良反应。对联合用药者应严格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证, 即注意药的物理性变化。要注意输液环境的影响, 从排气针头进入液体产生热源反应, 这说说明输液环境好因此输液环境对输液时很重要的。

4 提高无菌技术的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无菌素质和知识要更新时保证消毒供应工作质量的又一关键, 所谓素质即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我们经常对工作需哦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克服悲观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情绪, 确立自尊自信的观念, 加强责任心。严防差错的发生要求每个护理人员懂得无菌技术的致关重要性。同时我们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训练, 定期护士长讲授消毒无菌, 有关院内感染专业知识定期进行业务考试, 组织全科护士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 我们还注重知识更新, 逐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和无菌操作水平。

5 培养良好的无菌观念

我们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素质至关重要, 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 教育逐步养成, 从操作角度说我们护理人员的健康很重要, 同时要注意调动每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无菌操作观念。熟练的掌握无菌技术如各种无菌包, 用物准备, 各种物品的洗条, 消毒压力蒸汽无菌效果检测等等。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有所更新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 刻苦专研, 具有良好的无菌技术和业务素质, 不断改进工作良好的无菌技术和业务素质, 不断改进工作以提供高质量的无菌器材和物品为患者早日康复而贡献力量[2]。

总之我们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克服悲观的思想情绪确立自尊自理观念加强责任严防差错的发生, 要求每个人懂得无菌操作的至关重要性。同时我们对工作人员强制性进行业务训练由护士讲授消毒霉菌有关院内感染等专业知识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组织全科同志参加可言啊项目的研究, 我们还主重知识更新如有关人员参加消毒方面的学习班参加其他医院无菌操作逐步提高了他们的无菌操作水平, 努力提高无菌素质, 包括无菌技术和业务素质, 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才会使工作目标护理工作也是这样搞好无菌操作只靠一两个护士不行的而是全体的护理人员共同努力, 我们科护士多是年轻的针对他们具有热情高, 干劲大, 但临床经验较少等特点, 给予准确引导, 使他们在政治上要求上进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保持旺盛的斗志, 在无菌技术方面鼓励他们多看书多学习系统掌握无菌操作的特点, 治疗护理知识等并在实现中勤学, 苦练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和运用现代化无菌操作技术并用于革新, 创新及高质量, 高标准来完成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徐卫东, 曹桂兰.输液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2009, 6 (34) :138.

上一篇:高职图书馆服务下一篇:智能虚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