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疼痛

2024-07-23

静脉输液疼痛(精选10篇)

静脉输液疼痛 篇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属于侵入性操作, 疼痛是不可以避免的并发症, 除了皮肤穿刺造成的疼痛感以外, 输液药物本身的刺激性、药物外渗、微粒刺激、输液时间过长、滴速过快以及患者的心理原因等都会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 因此, 疼痛护理是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静脉输液中减轻穿刺部位局部疼痛的有效护理方法, 以期提高患者的输液满意度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1~67岁, 平均 (39.64±9.25) 岁。观察组中,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69岁, 平均 (38.11±7.63) 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组研究, 排除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改良按压方法等疼痛干预护理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预

输液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告知其静脉输液中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 使其有心理准备, 可以通过听音乐、报纸、听广播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缓解紧张与恐惧的情绪, 增加对疼痛的心理承受能力[2]。

1.2.2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穿刺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穿刺后妥善固定, 避免微粒污染引起疼痛的发生;另外, 对于氯化钾等电解质类、脂肪乳、甘露醇及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要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 以缓解疼痛的程度。输液过程中, 应定时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 按要求及时更换留置针敷料和输液部位, 以防止发生静脉炎[3]。

1.2.3 输液用具的选择

反复穿刺会诱发血管无菌性炎症而引起局部疼痛, 因此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要注意避免重复对于同一血管进行反复穿刺, 穿此前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 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4]。根据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 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 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需长期静脉营养的患者可给予中心静脉穿刺, 以减轻患者痛苦。

1.2.4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首选弹性好、暴露清楚、相对较粗、位置易于固定的血管 (手、臂等) , 有计划地交替对于患者的静脉进行穿刺。

1.2.5 改良按压方法

拔出针头后采用纵向按压法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 拇指按压针眼处的棉球位置, 拔出针头时加大按压力度, 迫使血液受重力影响方向逆行, 减少出血量[5]。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护理有效率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体位、主诉和可安慰程度5个方面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不疼痛:0~1分;轻度疼痛:2~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6]。总有效率= (不疼痛例数+轻度疼痛例数+中度疼痛例数) /总例数×100%。

1.3.2 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采用我科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 共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4类, 总满意度= (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本组研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所有问卷均有效, 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为78%,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生命体征

观察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满意度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 对照组为6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静脉输液出现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 疼痛的原因复杂, 而且不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本组研究中在病例的选择上排除了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考虑到20岁以下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较差, 而且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夸大疼痛程度;而且7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皮肤老化、神经反应迟钝等原因导致其对疾病的敏感性下降[7], 因此将其排除, 以免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 观察组中的疼痛护理总有效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观察组穿刺后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生命体征未出现明显变化, 有助于病情稳定;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通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疼痛干预措施,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缓解生命体征的异常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与疼痛干预, 可以有效减轻穿刺时的局部疼痛感, 避免血压、心率剧烈上升, 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静脉输液中减轻穿刺部位局部疼痛的有效护理方法, 以期提高患者的输液满意度与安全性。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改良按压方法等疼痛干预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 观察组中, 不疼痛14例、轻度疼痛23例、中度疼痛9例、重度疼痛4例, 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中, 不疼痛9例、轻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13例、重度疼痛11例, 总有效率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穿刺后, 观察组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观察组中, 满意32例, 较满意14例, 较不满意4例, 总满意度为92%;对照组中, 满意21例, 较满意12例, 较不满意15例, 非常不满意2例, 总满意度为66%;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与疼痛干预, 可以有效减轻穿刺时的局部疼痛感, 避免血压、心率剧烈上升, 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局部疼痛,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素娇, 林艳.静脉输液减轻局部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3 (24) :3393-3394.

[2]潘凤.无痛拔针法用于静脉输液患者100例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6) :314.

[3]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4) :53-54.

[4]李合平.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99-100.

[5]佟金谕, 王建秀, 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78-80.

[6]陈宝梅, 陈锦凤, 邢同印, 等.多爱肤超薄敷料在静脉补钾所致局部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3, 12 (27) :4041-4042.

[7]王雷.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10-111.

静脉输液疼痛 篇2

准备用物

自己准备用物,所有无菌用品都要按标准评估方法口述,例如:氯化钠溶液包装无破损,有效期是XX年XX月,瓶身无漏气,瓶口无破裂,无沉淀物、结晶、絮状物。输液单,瓶签在准备室写好。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参赛选手XXX,操作的项目是密闭式静脉输液,遵医嘱,我将为一位阑尾炎术后第二天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由于患者是手术的第二天肠蠕动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患者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首先进行评估(评估病人、环境)(拿输液架核对床尾卡进病房评估病人)

护: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XXX 护:是X病室X床的XXX吗? 患:是的。

护:您今天看起来起色好的多了,伤口还痛么?

患:伤口还有点痛,肚子很饿,可以吃东西吗?

护:您是术后第二天,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您继续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让我看一下您手背的血管。

患:看这只吧,那只昨天扎过了。

护:您的血管很好,就扎这一根吧。

患:好的。今天要输几瓶呀?

护:今天就一瓶。您需不需要方便一下?

患:不用了。

护:由于病室光线较暗不方便操作,我给您拉开窗帘吧。

患:好的。

护:请您稍等,我去准备药物。等会儿过来为您输液。

用物以在准备室检查完毕,经评估病人恢复情况良好,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穿刺部位皮肤完好,血管直、滑、有弹性。用物齐全,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之内,没有污染。环境清洁、整洁、明亮、宽敞。符合操作要求。

在治疗室:洗手(六步)→核对药物(无需口述)→撕开外包装→贴标签→起瓶盖→划痕→消毒(各两次)→抽吸药液、配药(抽吸干净、手法正确,注意细节)→核对药物签字“请老师帮忙核对”→剪开输液器扎进输液瓶内放好→治疗单上联放于治疗室(交与监考老师)

进入病房再次核对床尾卡。

护:XXX您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输液吧,如果在操作中有什么不舒服,请您及时告诉我。

排气(动作规范,美观,排到延长管的2/3,检查有无气泡)→扎止血带(“请您放心,我尽量为您一次穿成功”)→一次消毒皮肤→准备输液贴→二次消毒待干→第二次排气(不拔针帽,少量排液,再次检查有无气泡)→穿刺(请您握紧拳)→见回血三松(看滴管内液体点滴通畅)→固定(收拾治疗巾)→调节滴速

护:滴速为您调节好了,是60滴/分。患:60滴快不快?

护:是这样的XXX,滴速是根据您的体质、年龄龄、病情调节的。小儿年老体弱,有心肺疾患及输入特殊药物的滴速宜慢。您的体质很好,也没有心肺疾患,60滴是完全可以的。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么?

患:没有了。

取出治疗巾和止血带,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护:XXX谢谢您的合作,请您保护好穿刺部位,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液体不滴时,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会随时赶到的。

核对药物(输液瓶签和安剖)→核对床尾卡→打勾、写滴速、签字(挂于输液架上)→出病房

垃圾分类处理,口述手消 再一次进入病房:

取下输液条,核对床尾卡后放于治疗车上

护:XXX您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么?(患:没有。)这疼么?(按压手指)(患:不疼。)液体已经滴完了,我来为您拔针。(患:好的。)

口述手消→拔针(去除胶布正确,关紧调节器)→按压(护:请您竖着按,不要揉,多按一会。)→(箭针头两个,收拾输液管)→核对→进行健康教育。XXX谢谢您的配合,您的伤口恢复很好,今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可使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排气后就可以吃饭了,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请您好好休息,如有什么事,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拿输液架出病房

按垃圾处理原则整理(要做),口述手消。报告老师操作完毕。

注意:文中斜体字为改动部分。

1、计时从第一次手消开始到最后口述手消结束,共14分钟。

2、查对一定要仔细。

3、用后的止血带放医用垃圾袋中,口述其是一次性使用。不是一次性的需放在一容器内,不浸泡,统一放供应室处理。

4、抽药一定抽干净,否则会被扣去4分。动作要规范。

静脉输液疼痛 篇3

静脉输液穿刺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手段。穿刺过程中,因各方面原因造成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的难度增加,进而给患者带来了恐惧心理和穿刺疼痛感,导致护患矛盾多发[1]。本文通过在2013年6月至8月期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实施改良后的静脉穿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手背静脉;输液穿刺;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71-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法从2013年6月至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择2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121例,女性81例;年龄在46至70岁之间;且患者的第一诊断皆为2型糖尿病,神志清晰,能够自理。因接受穿刺的个体存在差异对穿刺的疼痛会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将202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法和改良后的方法进行穿刺比较。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培训 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共同制定手背静脉输液穿刺流程图,同时带教老师对护士进行授课培训以及考核,当有新护士进入科室时,将通过个别辅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育引导,最终由护士长随机抽考新护士,并进行现场指导,以帮助其提高掌握各种护理技巧。

1.2.2 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将要进行穿刺的血管利用手指进行局部按摩,以增加皮肤温度直至具有一定的弹性、血管充盈,然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选择合适的手腕棉垫,在患者静脉穿刺点上方10cm处系止血带,穿刺的角度呈45°,成功穿刺后松止血带的角度和和穿刺面垂直,护士在松止血带时应用无名指在打结处抵住患者的皮肤,以减轻止血带带来的疼痛感,同时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2.3 问卷调查 通过实名记录的方式对202例患者的手背静脉穿刺操作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2份,有效收回202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02例患者通过两种操作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见表1。

通过对202例患者参与的静脉穿刺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实施改良后的穿刺方法,患者的满意率为88.1%(178/202);而采用常规法患者的满意率为77.2%(156/202)。

3 讨论

很多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接触过护理过程中疼痛性操作,而这些操作大多没有止疼措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其在早期收到的不良反应和刺激都会对其后期的疼痛行为引起改变,因疼痛敏感会进一步导致社交技能受损。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疼痛的认识缺乏,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心理、生理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贯彻任务关怀、优质服务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护理方法减轻因护理操作为患者带来的疼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2]。

在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最多,其血管不充盈、脆性大,皮肤褶皱、弹性差,若采用常规的手背静脉输液穿刺法会产生以下问题:(1)操作者在选择好血管,系上止血带后若直接拍打,会导致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明显疼痛,是患者对穿刺产生畏惧和恐惧感。(2)在送止血带时,若用力回来易导致患者的皮肤多度牵拉造成血管破坏,最终导致穿刺失败。(3)没有采用手腕棉垫做护垫,而直接在系上止血带后接触患者皮肤,会是患者优明显的疼痛感和不适感[3]。

改良后的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选择好穿刺血管后,利用手指对其进行按摩,使血管充盈、恢复弹性、皮肤增温,不仅能减轻用力拍打穿刺血管造成的局部皮肤疼痛,降低患者对静脉输液穿刺的心理恐惧感,还进一步体现了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选择合适的手腕护垫,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使患者自愿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穿刺成功后,松止血带的角度和穿刺面垂直,松止血带时操作者用无名指在止血带打结处抵住患者的皮肤,减少了因局部皮肤过度牵拉造成血管破坏的可能性,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心理得到了满足和安慰,同时使护患之间的氛围更加和谐,即使穿刺不成功,也能得到患者的谅解,也进一步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信心和穿刺成功后的成就感,进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工作的效率,使护理的满意的得到提高。此次研究表明,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对护理的的满意度以及自身的舒适感得到提高,比常规法更加流程化、规范化、人性化,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开琴,代玉萍,卢敏,何仕蓉. 减轻患者手背静脉输液穿刺疼痛的方法探讨[J]. 长江大学学報(自科版),2013,36:74-75.

[2]王开珍. 静脉输液持针穿刺方法不同对患者疼痛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4,09:120-121.

静脉输液疼痛 篇4

关键词:静脉输液,持针方法,穿刺,疼痛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对1400例患者采取新的持针法进行静脉穿刺,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科2700例静脉输液住院患者, 其中男1520例, 女1180例, 年龄18~72岁, 术者为操作正规熟练的护士, 均以手背静脉为穿刺点。

方法:将27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400例, 采用新的持针方法, 穿刺时食指与拇指指腹与针柄平面垂直持针, 针头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 (针头斜面向左或向右) 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 以51°~60°为最佳进针角度[1]。同时使用套管针可减少长时间输液所导致的肢体不适感, 因套管柔软, 可以随血流漂浮在血管中, 减少了对血管刺激。对照组为1300例, 穿刺时食指与拇指指腹与针柄平面平行持针通常在血管一侧以20°~30°穿刺, 见回血后更换持针方法同观察组, 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入后固定, 即传统持针穿刺法。拔针时两组均采用手捏头皮针细导管快拔轻按的方法, 在穿刺点上方用多指或大鱼际按压3~5分钟, 这样同时按压了皮肤和血管的针眼, 受力均匀按压面积大, 从而减轻了疼痛和皮下淤血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 (x±s) 表示,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观察, 在进针角度、疼痛性质、穿刺成功率及拔针后皮肤有无青紫, 患者满意度, 见表1。

讨论

痛觉强度不仅决定于刺激的强度, 而且与刺激的变化速率、作用时间及作用面积有关[2]。采用新的持针穿刺方法操作中不需更换持针方法, 减少了因活动针柄对血管的刺激, 而且采用针头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的直刺法, 充分利用针头刃面的锐度进针, 并且穿刺点在血管上方, 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较小, 缺口小, 减少了针头对组织与血管的切割和撕拉, 疼痛反应小。再者此穿刺法进针角度大, 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小, 皮肤受损范围小。作用于针头的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 缩短了针头在皮下接触时间, 减轻了患者疼痛。传统的持针穿刺法操作中需更换持针手法容易刺破血管, 且常选择血管的侧面为进针点穿刺, 针头是通过皮下后再对血管进行穿刺, 皮下刺激时间增长, 疼痛感增强[3]。新的持针穿刺法拔针时只须按压针眼3~5分即可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 避免了皮下出血, 青紫形成。而且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消除了心理压力, 增强了治疗信心, 并且护士的静脉输液技术和与患者的沟通指导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临床护理中, 本着患者至上的理念, 通过改进静脉输液穿刺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并掌握沟通宣教技巧, 提高穿刺技术做到无痛穿刺等, 尽可能地从质量方面改善护患关系, 让患者的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使患者获得最大实惠的同时也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吴晓莲, 何国平, 黄红玉, 等.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5) :5-8.

[2] 李红春, 吴金球, 张红霞.静脉输液疼痛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 :50-51.

静脉输液 篇5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静脉输液疼痛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静脉输液小儿患者予以分组研究, 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 (n=75) 和实验组 (n=75) 。对照组男患儿40例, 女患儿35例, 患儿年龄4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3.2±1.1) 岁;实验组男患儿38例, 女患儿37例, 患儿年龄5个月~11岁, 平均年龄 (3.4±1.0) 岁。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自然资料, 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护理人员遵照医师指示进行相关操作。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 具体内容为: (1) 明确循证问题:导致经脉输液疼痛主要是因为小儿血管因素、护士因素导致的。与成人相比, 小儿患者的血管细且表露不清, 体温过高、机体炎症等疾病因素又会对血管弹性产生影响, 增加穿刺难度;此外, 患儿恐惧、苦恼情绪也会导致机体一直保持高度应激, 疼痛物质分泌量增加致使疼痛加重。护理人员若穿刺技术不佳, 不知如何缓解患儿紧张情绪, 也会影响穿刺成功率。 (2) 寻找循证支持:对患儿疼痛原因进行分析,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总结临床经验并查找相关文献, 探寻能够帮助患儿减轻穿刺痛的措施, 筛选其中的内容, 对有关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和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 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3) 护理措施:a.心理支持与护理:对患儿进行心理支持与安抚, 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给予其表扬与鼓励, 使其可以勇敢并充满自信的面对穿刺和输液, 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输液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 告诉患儿输液可以忍受, 痛苦小, 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禁止其对患儿进行恐吓。沟通过程中保持和蔼亲切的态度, 并予以动作抚慰。b.输液环境护理指导:周围环境对患儿影响较大, 其哭闹声也会影响其他患儿的情绪。所以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为患儿穿刺, 穿刺室内要准备玩具、张贴画报, 以此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提高穿刺成功率。c.提高穿刺技巧:穿刺针的选择一定要合理, 明确患儿的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 尽可能使用5.5号的小型号穿刺针, 以此缓解周围血管受到的刺激。穿刺部位选择要合理, 通常情况下≤3岁或手背静脉不清楚的年龄较大的患儿应进行颞浅静脉或者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穿刺;年龄较大的患儿可对足背静脉、手静脉进行穿刺。穿刺之前需要对静脉进行10 s左右的指腹按压, 直到充分暴露血管后再穿刺。穿刺时嘱患者不要握拳, 由护理人员负责轻轻握住患儿的执掌关节, 以血管充盈程度为依据对力度进行调整。护理人员可在充分考虑患儿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临床经验和自身操作习惯, 选择穿刺角度, 以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和血管壁受到的刺激, 不可强力按压, 以防触动针头引起疼痛或增加拔出难度。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 切实提高自己的穿刺能力。对日常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扎实掌握穿刺技巧和方法, 通过强化练习的方式防止出现错误。

1.3观察指标:根据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法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2]。对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予以统计, 并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统计所得数据, 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使用 (%) 描述, 组间对比行χ2检验, 疼痛评分使用 (±s) 描述并予以t检验, P<0.05作为组间差异显著的代表。

2结果

实验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4.7% (71/75) , 对照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为80.0% (60/75) ;实验组疼痛评分为 (2.08±0.41) 分, 对照组疼痛评分为 (4.57±0.57) 分, 两组之间进行统计比较, 对照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实验组 (P<0.05) , 其疼痛评分则显著高于实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疼痛属于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 持续性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见的致痛性操作之一, 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3]。药物性疼痛、操作性疼痛以及精神紧张性疼痛是小儿静脉输液疼痛的主要机制。如何缓解静脉输液穿刺疼痛, 使患儿顺利完成输液是临床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4]。

循证护理主要是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结合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 遵循科学严谨、切实实际的要求, 实施的具有科学理论依据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与常规护理相比, 循证护理更好的融合了临床经验, 在理论依据的支持下, 使护理措施更加有效。在静脉输液疼痛患儿中实施循证护理, 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体现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5,6,7]。本组研究中,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 实验组患儿的疼痛评分降低, 且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这充分肯定了循证护理模式在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更好的增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

总而言之, 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应用循证护理, 可显著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其可作为理想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中使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静脉输液小儿患者予以分组研究, 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 (n=75, 给予常规护理) 和实验组 (n=75, 给予循证护理) , 对两组疼痛程度、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应用循证护理, 可显著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其可作为理想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疼痛,小儿患者,循证护理

参考文献

[1]邹卫红, 曾淑萍, 钟春兰, 等.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2) :113-115.

[2]陈川丽, 郑文娟.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6 (21) :5039-5040.

[3]敖春敏.循证护理在缓解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9) :2144-2145.

[4]刘凤琴.应用循证护理解决静脉输液所致疼痛的问题[J].医学信息, 2015, 28 (6) :184.

[5]马杰, 雷婷婷, 年夫春, 等.循证护理在周围静脉输液无痛穿刺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0) :1664-1666.

[6]吕洁文.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脂肪乳外渗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40 (10) :1427-1428.

减轻输液病人进针疼痛小技巧 篇7

(1) 减小穿刺阻力。减小针头在穿刺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实践证明, 穿刺者在穿刺过程中感到阻力越小, 病人的疼痛程度越轻。采取如下方法可减小穿刺阻力: (1) 选择有弹性、粗直的血管, 在光洁、无瘢痕的皮肤处进针。 (2) 进针前绷紧皮肤。 (3) 进针时手捏紧小柄, 有融为一体的感觉。 (4) 针进入皮肤后保持一定穿刺角度, 避免针头在表皮与真皮间平行穿行, 引起较大阻力。

(2) 缩短进针时间。缩短针尖穿刺起止时间, 也就缩短了病人疼痛时间。 (1) 选择锐利、无弯曲、无钩、型号合适的针头。 (2) 迅速进针, 控制在1秒钟之内。 (3) 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 一气呵成。有些护士将针头刺入皮肤后穿刺血管前 (或针头已刺入血管需再进针少许者) , 习惯性地停一下, 手放开小柄, 再捏紧小柄, 进行穿刺, 这样会增加病人疼痛。 (4) 适当增加力度, 尤其对于皮肤粗糙者, 这样做能保证顺利穿刺。

以上穿刺技巧经笔者多年临床应用和调查, 得到广大输液病人的认可。此穿刺技巧在医院推广后, 显著减轻了输液病人因进针引起的疼痛和对输液的恐惧。蒉

静脉输液疼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年龄大于60岁患者100例, 男62例, 女38例, 年龄60~102岁, 平均年龄 (69.7±7.6) 岁。均为清醒合作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选用5.5号静脉输液针,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60~102岁, 平均年龄 (70.2±7.8) 岁。对照组选用7号静脉输液针,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0~99岁, 平均年龄 (67.9±7.2) 岁。两组患者均使用江苏康进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输液针, 穿刺部位一致。严格按输液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选择具有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操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注射部位血管反应。穿刺成功标准是有回血, 静脉输注畅通, 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一次穿刺成功;退回重新穿刺为失败。疼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疼痛:无痛、有痛感、轻微疼痛;中度疼痛:疼痛较剧烈, 但可忍受;重度疼痛: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注射部位血管不良反应为静脉炎和淤血情况。穿刺部位周围淤血, 每次拔针后均按压5min, 穿刺部位周围有淤血、乌青为阳性, 若无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注射部位血管不良反应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中度+重度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间比较χ2=4.960 3, P<0.05。

3 讨论

5.5号静脉输液针梗细 (0.55mm) 、短 (15mm) , 由于5.5号静脉输液针的针梗比7号静脉输液针的针梗短10mm, 则进入血管内针头越短, 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小, 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轻, 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少, 出现血管淤青、血管壁增厚变硬机会少[1]。

由于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 血管细而不明显, 体型瘦的老年患者大部分因为进食量少而致血容量不足, 静脉充盈度和弹性都较差, 血管细而滑, 不易固定, 而肥胖性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 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脆性增加, 可见, 5.5号静脉输液针穿刺输液时穿刺时疼痛程度、血管周围淤青、输液后静脉压痛感明显低于7号头皮针。选用直径相对细的5.5号静脉输液针穿刺不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对血管损伤小, 有利于血管的保护, 较好地提高了同一血管的再次使用率及使用寿命[2]。

老年人输注需要严格控制滴速, 5.5号静脉输液针直径细, 间接控制了输液时的最大速度 (笔者观察最快不超过60滴/min) , 这样就减少了临床上由于老年患者擅自放快输液滴速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的危险性[3]。

本科采用5.5号静脉输液针常规输液治疗后, 据对100 例门诊老年患者的观察, 5.5号静脉输液针在穿刺成功率 (92.0%) 、静脉炎 (16.0%) 、淤血 (8.0%) 和血管疼痛性[中度+重度疼痛 (18%) ]等方面与7号静脉输液针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深受患者好评,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5.5号静脉输液针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应用。方法:选择门诊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5.5、7号静脉输液针对患者进行输液。对两种型号的静脉输液针在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穿刺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5.5号静脉输液针的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穿刺疼痛程度均显著好于7号静脉输液针 (P<0.05) 。结论:5.5号静脉输液针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值得提倡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针,老年患者,门诊

参考文献

[1]蒋洁, 陆浩雅, 陆伟娟.5 (1/2) 号针头在大蒜素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9, 23 (1) :103.

[2]岑爱萍, 胡琴.5.5号头皮针在心血管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现代医学, 2007, 35 (4) :307-308.

静脉输液疼痛 篇9

1一次性密闭式静脉输液器装置

粗针头、通气管 (连粗针头) 、短管、茂菲滴管、长管、过滤器、连穿刺针头的细管及调节器。

2操作方法和步骤

2.1 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方法至折叠茂菲滴管下段输液管, 挤压滴管以产生负压, 待液体流入滴管的1/3处时, 放松折叠处, 随即顺提上举滴管下段输液管[1]。

2.2 方法 (1) 待液体流至接近过滤器时, 立即使用过滤器针头端在上处于与地面垂直状直至液体流至连接针头的细管再慢慢放下, 排尽细管内空气, 关闭调节器。 (2) 待液体流至离过滤器约10 cm处即关闭调剂器, 然后将过滤器针头端在上处与地面垂直状, 再打开调节器, 直至液体流至连接针头的细管再慢慢放下, 排尽细管内空气, 关闭调节器。

3讨论

3.1 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方法未强调过滤器如何放置为妥, 那么在排气过程中, 护士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使液体通过过滤器: (1) 过滤器针头端向下法。 (2) 过滤器针头端向上法。 (3) 过滤器针头端平放法。据我们统计, 使用此三种方法的结果是约有90%的过滤器中存有空气, 尤其是采用平放法情况下, 过滤器中均存有空气, 采用向上法或向下法的情况下, 存有空气的量与过滤器针头端倾斜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 倾斜角度越小, 存气量越少, 在同等角度的情况下, 向上法又优于向下法。

3.2 过滤器中存有空气给护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1) 过滤器不能一次性排气成功延长了静脉输液的操作时间。 (2) 再次排气不易排尽过滤器内的空气。 (3) 反复排气造成药液的浪费。 (4) 输液过程中过滤器放置的角度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过滤器内残存的空气也会随液体进入血管。 (5) 过滤器内残存的空气随着局部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后随液体进入血管。 (6) 气体进入血管以后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2]。

3.3 护理工作重复性内容多, 任务重, 技术性强, 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疗器械的改进, 护理操作技术也在不违反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着必要的改进, 目的是有效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增加患者满意度。我病房通过对一次性输液器过滤器排气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一次性排气成功率, 减少药液浪费, 有效缩短了静脉输液操作所占用的时间, 从而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并且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

3.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法律保护意识在增强, 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以及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临床经验、道德水准的影响, 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对医疗风险的理解、承受能力在降低, 那么, 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疗效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但是, 由于医生的工作处于主导地位, 患者不便直接与其发生冲突而将此矛盾转嫁至护理工作上,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苛刻, 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上极力找切入口, 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这就一方面要求护士与患者或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另一方面也告诫护士严格规范执行护理操作, 注重细节, 对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尽快找出对策, 改进方法, 将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扼杀在萌芽阶段, 我病房通过对静脉输液中排气方法的一个小细节的改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4小结

本文中介绍的过滤器垂直排气法简便易行, 我病房经过近4年的临床验证其一次性排气成功率达到90%以上,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减少药液浪费, 增进了护患沟通, 增加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但是, 此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描述是否完善还有待我们各位护理同仁进一步论证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金春, 江莎.精密输液器排气方法的改进.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5) :F0003-F0003.

静脉输液疼痛 篇10

1 输液过程中的几个要点

1.1 转移注意力 (心理干预分散注意力)

输液本身对人体有伤害能产生疼痛, 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度与个体差异有关, 有些人痛阈低, 耐疼痛的能力差;反之, 则能忍受较大的痛苦。但客观上疼痛与人的心理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 负性情绪直接影响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造成体内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 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增高, 抑痛物质降低, 痛阈下降[1]。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 愉快的情绪则有否认疼痛知觉的趋向。在快乐或满足的情绪下, 虽然承受了与忧虑同样的伤害, 但疼痛的感觉却轻得多[2]。

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疼痛的感受程度, 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别的事件时, 痛觉可减轻甚至消失。行为干预是通过分心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通过放松技术控制疼痛的感知成分[3]。

基于此种种因素, 我们可以对患者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比如输液前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可以放些轻松、舒缓的音乐, 让患者神经处于放松状态;输液开始时, 聊些患者关注的话题以转移注意力, 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完成输液动作。有些人对输液的恐惧源于对它的不了解, 对此我们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说工作, 向患者讲清楚输液只是将药物送入血管, 只有针体经过组织进入血管的这一过程产生疼痛, 它只是瞬间完成的动作, 不同于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把药液注入肌肉组织, 整个过程都在刺激神经, 所以产生的疼痛持久。能耐受肌肉注射产生的疼痛, 输液就更无所畏惧。通过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儿童的心理尤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 他们年龄小, 对疼痛更容易产生恐惧感而想方设法地逃避输液。针对这一心理, 必须彻底打消其逃避输液的想法, 让他们明确必须输液这一事实, 激发他们无所畏惧、跃跃欲试的小英雄斗志和决心, 赞扬、鼓励双管齐下。动员工作一旦奏效, 马上着手输液, 并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 抓住机会快速准确地下针。

在儿科工作中, 不但要求护理工作者有过硬、扎实的基本功, 面对这些需要呵护的群体, 还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多抚摸, 多赞扬, 多笑脸, 多关心他们的不适, 让孩子们感到亲人般的爱和温暖, 对护士产生母亲般的信任和依赖。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我们的心理干预才能奏效, 从而使患者的痛阈得到提高, 疼痛就能减轻。

1.2 进针部位和进针角度

人体对痛觉的感受随神经分布的多寡及神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表皮神经分布密集且多为锐痛神经, 所以表皮对痛觉敏感且痛感强烈。输液时为了方便, 多选择手背及前臂, 其次为足背的部位, 小儿好动, 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法 (当然必要时也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输液法) 。输液时首先选择静脉, 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的应以20°角或旁侧进针输液;对皮下脂肪少易滑动者, 以30°角从血管右侧进针;对于肥胖、血管位置较深的患者采取60°角从静脉上方直刺, 此法尤其适用于位置较深的血管。这种方法穿刺成功率高, 减少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增大了针尖对皮肤接触点处压强, 便于针尖迅速插入皮肤, 使表皮受损范围缩小, 同时缩短了针体穿过表皮层的路径, 减少了进针过程对表皮神经的刺激。而传统的静脉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呈20°~25°角, 在静脉上方或者侧方刺入皮下[2], 针尖要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 增加了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 所以疼痛较直刺法明显;同时斜刺时, 若静脉比较韧, 则其易向一侧滑动, 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1.3 手法的掌握

采用手背进行静脉穿刺时, 首先护士面对患者, 左手握起患者的手, 使手背拱起, 呈轻握拳状 (使手背血管绷紧便于固定血管) 快速进针, 见回血后, 使针体与手背平行前行少许 (以防针头脱出血管, 穿刺失败) , 然后固定针体。如血管不明显, 可用热水洗手, 促使血管受热扩张, 如遇脱水、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 可采用硝酸甘油热敷 (其方法是用棉签蘸1%的硝酸甘油, 均匀涂在穿刺侧手背上, 然后用温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 min, 表浅静脉即可充盈) 。对于肥胖患者止血带固定后在血管上方以60°角缓慢进针, 待见回血后使针体与血管平行前行少许, 以防针体脱出血管。

2 输液过程中及时关怀减少致痛因素

输液过程中多种原因可引起疼痛。如由于液体量大或药物的刺激, 会使运送药物的血管及周围组织感到疼痛或不适, 这时我们要给患者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放缓输液速度, 同时对所输液体进行加温以减少冷刺激血管, 缓解患者不适。对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钾盐、高糖及高蛋白等可给予50%的硫酸镁局部热湿敷, 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以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

如果遇到针尖触到血管壁、刺激其上神经引起疼痛、滴液也不顺畅的情形, 可以适当调整针头角度或者让患者适当变换体位, 使针尖斜面处于血管中间, 这样不仅能消除患者的疼痛, 还能使液体滴注通畅。

如果针头滑出或者部分滑出血管外, 液体外溢皮下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 就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尤应防止甘露醇、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外溢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鉴于此,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 以防种种意外。

3 拔针

输液完成拔针前, 护士撕去固定针头的胶布, 仅留一条静脉敷贴。看清针眼位置, 左手拇指轻置于其上, 随时准备按压针眼。在距针翼约1 cm处将输液管反折, 右手拇指、示指将针柄快速拔出, 同时左手拇指在针尖离开针眼的瞬间准确快速地按压针眼部位, 以防表皮出血、皮下出血或瘀血所致疼痛。按压片刻, 直到针眼血液凝固移开手指, 这样一次比较完满的输液才算完成。按压方法不当, 按压时间不足, 按压面积小, 按压力度不均匀, 常导致皮肤出血、皮下瘀血疼痛的发生, 而影响再次输液的成功率, 增加患者痛苦。据有关数据显示拔针后至少按压3 min, 才能有效预防出血 (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需延长至5 min~10 min) 。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 可防止血液回流。

这一系列过程看似简单, 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过硬、扎实的基本功, 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耐心细致地对待患者;兼具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的精神, 保证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没有纰漏, 从而让家属和患者放心满意。

参考文献

[1]赵俊, 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23.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9.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下一篇:高血压病及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