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精选12篇)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1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因小儿的年龄偏小,身心尚未成熟,语言及表达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快,增加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本文以10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观察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患者的年龄在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2.3±1.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析小儿输液护理的风险因素:
①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欠佳,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沟通力度不够,致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不高。②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因专业技术不强或工作粗枝大叶,不注重细节,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时,操作不规范,如未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穿刺位置消毒后未干就进针或消毒后用手指去试探血管的状况等行为。③因护理人员巡察次数较少,加上患儿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患儿家属对输液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经常出现针头移位或针头穿破血管引发渗液出现局部血肿的情况。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巡视导致不能及时进行换药,可能出现静脉回血或患儿家属自行拔针的情况。④部分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临床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出现违反配伍禁忌的原则,致使药物之间出现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1.2.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①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对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进行实施,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本科室出现的风险问题,并针对相应的护理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同时,医院可以为护理人员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如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率等。②治疗中做好三查八对等规范性操作,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药物的作用确定输液的速度,特别是硝酸甘油、胰岛素、硝普钠等药物进行滴注时,严格按照医嘱控制滴注速度。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家长不得随意调整滴速,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格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全面降低风险的发生率。③心理护理。小儿生病时家长时分紧张与焦虑,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哭闹时,家属的情绪更加急躁,因此,护理人员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主动积极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缓解患儿存在的不良情绪,获得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没有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有3例,包括药物渗出2例,输液速度过快1例。这几例风险事件均得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54例患儿中,共有48例患者非常满意,4例患者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96.3%,;对照组54例患儿中,共有30例患者非常满意,12例患者满意,12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77.8%,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儿科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对患儿本身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患儿易哭闹、好动、不配合,极易发生护理风险,引发护患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穿刺技术,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因不规范操作引起风险事件。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和拔针方法,做好穿刺后的固定,教会患者拔针后的正确按压方法。护理人员要主动为患者进行服务,加强输液期间的规范化巡视,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要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没有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发生6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7.8%,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莫连霞.小儿外科实施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273-274.
[2]周燕.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760-3761.
[3]李翠美,徐艳,李秀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1852.
[4]郑淑文,徐晓娜.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3:117.
[5]邹贤凤,章国梅,吴明,等.儿科门诊输液室规范化巡视对规避护理风险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8):1688-1689.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2
本科生毕业科研论文
题目: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学
生: 指导老师:
2013年10月31日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儿静脉输液往往也是影响医护关系的重要因素,我在儿科工作了多年,目睹了很多次的纠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护士的静脉穿刺不成功而造成的, 由于患儿哭闹、好动的特点,易致液体外渗而反复穿刺,如穿刺时能“一针见血”,多数患儿逐渐安静,如失败,可致患儿烦躁不安,家属极易产生意见,直接影响护士情绪,致使再次失败而引起护患纠纷,所以,我们应实施人性化的优质护理,勤练苦练技术,从而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如穿刺前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让患儿和家属对你有信赖和可亲的感受,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关键词】小儿
静脉输液
人性化护理
前言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里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1、心理素质
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人性化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病人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施护观念及行为,走出那种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应该主动去和病人进行深入地交谈,了解病人、询问病情,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对治疗、护理操作的自主选择权,做到知情同意,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为患者提供医疗费用日清单,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的关键,也是赢得病员、提高护理效益的关键。
当前儿科的护理人员变化较频,又以年青人居多。对小儿输液往往会有怯场的现象,心理有压力而失败,加上小儿静脉输液操作中,患儿及家属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个别家长会伤心流泪,甚至有的还会指责护士等,比如遇上一个患儿在接受输液之前不停的哭闹,家属对孩子会用一语双关的口吻说:“不哭不哭,阿姨一针就能扎到血管”,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就说;“看好了,一针给我们扎上”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护士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是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操作前要给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工作和配合方法介绍,教会家属怎样固定头部,注意不能捂住小儿口鼻,不能压迫胸部,脚手关节不能过度压迫等,这样一方面增加家属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减轻思想负担。护士要沉着、冷静准备好必须的一切用物,给人一种熟练的印象,用亲切的语言,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儿及家属,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2、静脉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血管,是进行穿刺的第一步。静脉解剖位置,在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四肢有手背静脉、肘静脉、股静脉、足背静脉、踝静脉、大隐静脉。选择头部静脉首先是看,看静脉的颜色,一般比较宽粗的静脉呈青色,细小的静脉呈暗紫色。还有一些穿刺时间长或穿刺次数较多的静脉呈暗灰色。要与动脉区分,儿童在哭闹的时候动、静脉均可突起,但动脉多无色并伴有搏动感,穿刺前一定要辨别清楚。其次是按,有些患儿哭闹时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或者是有湿疹、药疹、麻疹等肤色变深难以辨别时,用拇指稍用力按压局部皮肤来确定血管走向。再次是摸,在儿童皮下脂肪较多,血管印记模糊不清时,可有以下两种方法辨别:1.用拇指指间侧面在患儿头部静脉的解剖位置横向稍用力滑蹭,会摸到“凹槽”,再上下来回横向滑蹭的同时用指甲轻轻留下“凹槽”走向,即静脉走向。2,在“凹槽”并不明显,但又略有静脉走向痕迹的时候,可将两手平放在痕迹两边,同时向痕迹稍用力推挤,即可出现一条细细白色的突出的线痕,即为静脉走向。同时要注意与动脉鉴别,患儿哭闹时,头皮未推挤出现的白色线痕多数为细小动脉。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红肿烧伤硬痂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3、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1)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光线的强弱、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眼睛容易刺痛,影响穿刺;太弱瞳孔散大,眼睛容易疲劳、眼花,看不清血管。明亮的自然光线最佳。在光线差的房间、阴天、晚上,可借助45W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2)找: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阶段,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这个阶段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选择头部静脉首先是看,看静脉的颜色,一般比较宽粗的静脉呈青色,细小的静脉呈暗紫色。还有一些穿刺时间长或穿刺次数较多的静脉呈暗灰色。要与动脉区分,儿童在哭闹的时候动、静脉均可突起,但动脉多无色并伴有搏动感,穿刺前一定要辨别清楚。其次是按,有些小儿哭闹时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或者因各种疹子使肤色变深难以辨别时,用拇指稍用力按压局部皮肤来确定血管走向。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浓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浅静脉和前臂浅静脉。手背浅静脉较为发达,数目多,相互吻合成静脉网,网的桡侧汇集向上延续为头静脉,网的尺侧汇集成贵要静脉。头静脉起始后向上绕过前臂桡侧缘至前臂掌侧面,在肘窝稍下方发出肘正中静脉后;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升,贵要静脉沿前臂尺侧上升,在肘窝下方转向前面,接收肘正中静脉后,经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至臂中部,穿深筋膜汇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在肘部连接头静脉与贯要静脉之间,其连接形式变异甚多。前臂正中静脉起自手掌静脉丛,沿前臂前面上升,沿途接受一些属支,并通过交通支与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相连。前臂正中静脉末端注入肘正中静脉,有的末端分为二支,分别注入贵要。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3)摸:有些患儿皮下脂肪较多,血管印记模糊不清,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食指指腹前端在患儿头部静脉的解剖位置横向稍用力来回滑蹭,会摸到索状物,在滑蹭的同时可用指甲轻轻留下索状物走向,即静脉走向。在感觉不到索状物隐约可见静脉走向痕迹的时候,可将两手平放在痕迹上下两端,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4)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 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5)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 条血管。
(6)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 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7)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 种方法仍无法选择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 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不易适用。
(8)非握拳穿刺:即扎止血带后选择血管后消毒、握拳、穿刺,根据多类护理研究及临床时间目前非常提倡非握拳静脉穿刺法,即扎止血带后,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护士掌心向下或面对自己,紧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及食指固定患者手背两侧或指根上下面,绷紧手背皮肤选择血管穿刺,穿刺角度为5-15度,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显,此外心理研究表明,紧握拳通常是紧张或恐惧等负性心理状态下常见的躯体保护性动作,握拳穿刺易加重患者紧张恐惧,使用非握拳穿法可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提高穿刺成功率,更提高患者满意度。
(9)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状况,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须引起注意的是应防止烫伤,如发现肌肤发红起泡,应立即停止热敷
(10)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11)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按传统静脉输液前准备,选择穿刺血管和进针部位,排尽输液管及头皮针内气体后,关好调节器。左手将输液管前端20cm~30cm处管壁返折,挤去前端液体约0.2ml,左手紧捏返折处,并迅速交于右手(捏管处不可放松)。然后左手绷紧进针点皮肤,右手紧捏返折处输液管,并持头皮针与皮肤呈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松开输液管反折处。按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进入血管,当刺入血管内,可见快速回血,表明穿刺成功。
(12)持针手法:临床上一般有两种持针方式 ,第一种是拇指和食指平行捏住针柄上下两面;第二种方法是食指和拇指垂直捏住针柄前后两侧边。两种持针的优点
捏住针柄的两个侧边进行静脉穿刺是依靠手指关节活动 ,捏住针柄的上下两面进行静脉穿刺是依靠手腕关节活动。静脉穿刺是精细操作 ,手指关节相对手腕关节来说是小关节 ,一般进行精细操作时 ,手指关节比手腕关节灵活 ,准确性高。临床上应根据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 ,当给予静脉表浅的病人输液时可采用较小的进针角度 ,用第一种持针方式 ,食指垫在针柄下面 ,大约形成一个 15度~ 2 0度的角。当需要低于 2 0度的进针角度时 ,食指会妨碍调整进针角度时采用第二种方法。经工作实践探究发现,用3 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食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13)外涂血管扩张剂法
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4、一般静脉穿刺法
新生儿:在新生儿临床治疗中,经静脉输液或静脉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途径。以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的方法,给患JL补液及静脉给药效果最佳。其好处是:便于固定,穿刺成功率高,且护理方便,故常被采用。在进行穿刺时,血管的选择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新生儿头皮静脉特点及血管选择 新生儿头皮静脉较表浅,皮下脂肪少,易于穿刺、固定和观察,为输液、输血和给药最常用的途径。静脉较细,静脉壁薄,在静脉穿刺进针时易于刺人。新生儿头皮静脉成网状分布,无静脉瓣,可向心性穿刺,也可离心性穿刺,无明显搏动,易被压瘪,无肿胀渗出现象。新生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吻合丰富,穿刺后不易滑动脱落,便于固定及护理,熟练者穿刺成功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血管选择常用额上静脉、颜浅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等。只要操作者用拇指在相应的部位按压,就会发现有一浅的静脉沟,再用指甲轻轻作标记,沿着标记方向穿刺将多数会成功。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速度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宜在此做静脉穿刺。
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端4~5 cm处。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静脉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5、固 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 条4~7 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廓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摘要: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 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摘要: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注意事项:有些患儿易出汗,不宜在原先胶布上反复粘贴,只要固定好输液管一端,可忽略针头处固定,避免粘贴过多引起针头移位或在拔针时造成不便。在输液过程中,同时要注意观察保护穿刺部位,头部输液患儿,可将其放在床上,偏向未穿刺一方侧卧,或让其父母将穿刺部位放在外方抱其输注。四肢输液婴幼儿需由一父母制动所穿刺肢体,不宜攥握穿刺血管向心端,易截扎血管使针头堵塞。哭闹较重患儿需全身制动直至其输液完毕。
6、健康教育
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用手板固定。告知其家长可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嘱患儿在玩耍活动或大小便时手足保持平行、放低,防止血液反流,堵塞针头。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有无发绀等全身情况,切不可因集中精力寻找静脉而忽略了病情变化而发生意外。7.小 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要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就能尽量避免液体外渗,做到合理使用血管,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并且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同时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特别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人才的成长。致 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我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指导。您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胜似父母般的关怀,在学习、工作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民主的人际风范,无私的奉献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热情的性格,让我感受至深,受益匪浅,您对学生的教诲,学生永远铭记在心。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同学和朋友们。参考文献
[1] 吴军玲.负压进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1):37.[2] 李波.小静脉穿刺新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7):31 [3] 程丰徽,张淑兰,陈美键,等.阿托品注射液在周围浅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5):229.[4] 黄瑞玉,王璐,等.《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8月第1卷第1期 [5] 戴文燕.再探小儿静脉注射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3,9(9):3-4.[6] 任永峰,史金枝.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3):124 [7] 马晓军,周萍,张凤.静脉穿刺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236.[8] 张秀娟.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2年10期 [9] 水美蓉.小儿静脉输液容易出现的问题[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5期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61-01
引 言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其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无菌状态下的液体通过静脉输入到患者机体内[1]。但由于受各种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经常会在输液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为临床护理带来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院针对门诊输液开展个性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426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13患者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101例,年龄为2-81岁,平均年龄为38.42+7.34岁。对照组213名中男性患者111例,女性患者102例,年龄为2-82岁,平均年龄38.61+7.39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按照护理工作流程,给予患者注射、换药、拔针和巡视。对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予以解决并认真记录。
干预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其具体实施方法为:
1.2.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为输液患者提供充足的座椅和床位,并且保证输液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整洁。通过安装视听设备,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由于输液患者中婴幼儿占用一定比例,视听设备中应准备一部分儿童喜欢的影像资料,如动画片、动物世界等。在输液室内,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准备笔纸、开水、一次性水杯、卫生纸类生活用品,以备患者使用。
1.2.2输液方式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患者用药需求,应采用不同的静脉给药方式。单剂量、短期给药时,可选择钢针静脉输液的方式,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取合适的针头型号[2],注射时需要仔细固定针头;对于每日需要进行输液的患者,可选择静脉留置针,以减少患者每日注射的痛苦,减少穿刺的发生。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在患者每次输液前和换药前,使用生理盐水冲入导管,减少血管受到的刺激。
1.2.3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
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液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输液中的主要事项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是否在输液中有不舒服的感觉,及时发现其是否发生不良不反应。护理人员要耐心回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1.2.4细节护理
在输液前,护理人员要认真核实患者个人与药物信息,填写输液卡,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对于血管不宜识别的患者,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注射操作,避免无法一次注射成功。同时护理人员的优化排班制度[3],加强交接班工资的管理,确保输液门诊随时有护理人员。在患者输液期间,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治发生意外。
1.3观察指标
在输液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整体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整体满意的为82.3%,明显低于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组93.85%的整体满意度(见图1),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8.85%,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65%,而干预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65%,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两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发现,去目前临床上,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几个因素包括药物、护理人员以及患者3个因素。而通过在临床输液时采用人性化护理,有针对性的降低了护患纠纷产生因素的发生率。
应用个性化护理,能够提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痛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配置相关设备,转移了患者对输液的注意力,降低了其疼痛感和心理压力,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起到促进作用[4]。
结 论
在门诊输液护理时采用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提供给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闫岩,郭晓杰,张向楠.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13,37(05):344-345.
[2]雷雪梅.分析个性化输液护理干预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4):725-726.
[3]张秀娟.在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个性化输液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5):190-191.
静脉输液治疗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4
关键词:静脉输液,治疗,护理
1 心理状态的变化
1.1 紧张与害怕
静脉输液的时候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 看着护士严肃的面孔和金属穿刺针头常产生紧张与害怕的心理。
1.2 烦躁与不安
一般静脉输液时间延长的患者往往出现烦躁情绪。
1.3 担心与盼望
患者常常担心输液是否顺利, 护理人员技术上是否过硬, 希望医务人员对自己亲近一点, 更希望有事时医务人员在自己身边, 并希望早点完成输液, 早点解脱。
1.4 抑郁与孤独
输液时间过长、病房内多样的病种和变化的病情, 使患者出现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孤独的消极情绪。盼望亲友探望, 盼望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生活。
2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如宽敞、独立成套、清洁整齐的病房, 良好的生活娱乐, 通讯联络设施, 可随时提供医疗监护设备、专家的随诊, 并考虑到病人的特殊要求, 提供必要的包房和会客室等。
3 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要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 要善待每一位患者, 一举一动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照顾、关心和爱护他们, 使患者对陌生的地方不感到陌生, 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医务人员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并做好穿刺前的解释和准备工作。
完成静脉穿刺后, 要固定好针头, 防止因固定不牢脱出而再次穿刺增加病人的痛苦。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处理, 有分寸地向患者说明情况, 不要惊惶失措, 要有条不紊地去处理, 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地心理负担。如静脉滴注氯化钾时易刺激血管引起穿刺部位疼痛等, 及时向患者解释, 我们要从各方面着手实施心理护理, 使他们愉快的接受输液治疗。
静脉输液时间过长, 患者常常产生烦躁情绪, 在输液前及时向患者说明输液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让患者有一定地心理准备。在输液期间随时巡视并与患者沟通, 减轻患者烦躁感。
静脉输液完毕后拔除穿刺针头时, 患者总担心会疼痛, 适时地向患者做好解释沟通, 患者的疼痛感会减低并配合按压针孔, 减少因出血而产生恐惧情绪。
病房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氛, 病房管理中, 应更多的为病人着想, 适应他们的需要, 为病人的治疗创造较为宽松的条件和文明氛围, 如在文化生活、外出活动、病人饮食、来访接待、家属陪伴、代办事宜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护理服务是病房重要的基础工作, 因此更应努力的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高质量、广泛多样的需要, 提供最佳护理, 在创造护理服务特色上下功夫。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 要严格认真执行医嘱, 即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 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 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 使病人对病房的全科护理建立起一种实实在在的信任感。
由于门诊病房收住对象的特殊性, 病种复杂多样性, 且各专科无固定医生在病房内, 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 时间紧迫。这无疑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 但也最能体现护理质量。
4 护理体会
要对所负责病人身心问题了如指掌。不放过病人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 使病人与病房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乐于接受治疗, 增强治疗信心,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护士应做到任劳任怨, 冷静地对待病人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况, 善于观察, 进行心理分析, 耐心做好相关工作, 以情动人, 以诚感人。
经过多年护理服务实践与研究, 形成了“不、情、忍、乐、全、换”六字服务艺术。“不”即不断提高对病人及家属不说一个不字, 想方设法解决所提出的困难和疑问。“情”即真情相对, 情义无价, 以情动人, 以诚感人。“忍”既对过分要求, 挑剔的病人, 忍让在先。“乐”即千方百计让病人得到满意、快乐。“全”即提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换”即以心换心、换位思考, 以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需要。
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病人的社会性, 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 以现代先进护理观和技术为指导, 以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为出发点, 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 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刘燕燕, 封维阳, 朱大乔, 等.《内外科护理学》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4) :44.
[2]周枫, 周小榕.触摸对老年病人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2002, 21 (1) :41~42.
[3]戴小玲, 麻显娇.静脉输液中拔针按压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66~367.
[4]谢凌云, 彭希敏, 谢兰.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5) :105~106.
[5]祝敏芬, 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4, 3 (2) :86~88.
[6]杨春玲, 李华娟, 张春燕, 等.儿童输液中心患儿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4) :21~22.
[7]钟艳晖.NICU患儿家属探视需求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7, 2.
[8]漆平.卡诺顾客感知模型在门诊儿科输液室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4, 11.
[9]于淑美, 王艳华.患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 2004, 12.
[10]黄辉琴.浅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一些技巧[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3.
[11]李卡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手术探讨[J].医学文选, 2006, 4 (25) :792~793.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 篇5
操作者准备: 着装规范、洗手
评 估: 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
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有否混浊、变
质
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层:软包装液体1袋(或瓶装液体1瓶)输
液吊篮、药物、输液管、头皮针、输液贴(胶布、小纱)、止血带、皮肤消毒剂、棉签、砂轮、治疗碗、手表、治疗执行单输液卡、手套、快速手消毒液
治疗车下层:污物回收盘、锐器回收盒
加 药: 核对后拉开软袋输注口保护套消毒锯开安瓿→消毒→
掰开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有效期、有否漏气)→抽取药→加入液体中→摇匀→再检查有无混浊、沉淀
挂补液: 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消毒输注口插入输液
器选择合适头皮针(检查有效期、封口是否完好,有无破损等)挂于输液架上
排 气: 排出的药液盛于治疗碗内检查输液管内有无气体,排净管内小气泡、备输液贴(排气时,将精密过滤器垂直提高,让药液均匀缓慢地浸润
过滤膜)
选静脉: 戴手套、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选择合适的血管
消 毒: 范围:直径5×5cm 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查对、进针:再次排气、查对进针:与皮肤呈20°角→见回血降
低角度再进少许→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固 定:
输液贴→穿刺点→头皮针软管 胶布、小纱:胶布贴
针翼→小纱盖于穿刺点→头皮针软管贴于小纱上→输液管贴于前臂上
调滴速: 成人:40~60滴/min老人、儿童:20~40滴/min,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医嘱、调速
查对 交代注意事项
整 理: 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6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4-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及抢救患者的常用操作技术,然而由于患儿皮肤组织松弛,且儿童较为好动,因而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及时规范小儿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1]。我院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中的应用效果,对接收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实行护理,效果明显,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诊治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把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为3.2岁;对照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41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经验为依据,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应成立创优小组,全方位的收集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信息,明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常见的风险类型,并对导致风险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时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2.2明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 第一,反复穿刺。导致该风险时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有待提高;②穿刺时患儿不停哭闹进而造成穿刺失败;③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处理措施: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知识前应多与患儿接触,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尽可能减少患儿哭闹现象发生。第二,体液渗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针头未置于血管内的正确位置。②患儿哭闹不停使得针头活动脱出。其处理措施主要为:医疗机构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头皮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训练,逐渐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巡视,确
保输液通畅,若有堵塞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渗人皮下组织。第三,针头脱落。导致针头脱落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①未牢固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②患儿哭闹不停。③家属未认真進行护理,使得患儿将针头拔出。④患儿出现大量出汗现象,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的,使得固定难度增加,因而极易造成针头意外拔除现象发生。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进行巡视,以防患儿哭闹、乱动;同时还可利用自制纸板对针头进行牢固固定,必要时可利用绷带进行固定。第四,感染。导致感染现象发生的因素较多,其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未严格无菌操作。②输液室环境及空气未严格消毒。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较低,导致静脉壁损伤。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视,不断增强其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输液室消毒、通风的重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的静脉壁造成损伤。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6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13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1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6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中84例基础护理合格,占97.7%,对照组86例患儿中74例患儿的基础护理合格,占8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46例,较满意25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对照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30例,较满意32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7%,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具有以下几种优点:①快速将药物送至小儿病变器官,可较快的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维持时间较长;②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补充小儿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③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由于小儿较为好动,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皮肤组织松弛,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萍. 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1,23:120-121.
[2]高世凤,朱元凤,侯静,邓琳,蔡艾艾,黄祥柱. 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65-67.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患者92例进行研究, 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活动性肝炎、手术、精神病史或精神障碍、恶性肿瘤患者,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46例。对照组女23例, 男23例;年龄6~76岁, 平均 (48.15±6.28) 岁;疾病类型, 肠炎5例, 支气管炎7例, 肺炎14例, 上呼吸道感染17例, 其他疾病3例。试验组女22例, 男24例;年龄4~76岁, 平均 (48.70±6.64) 岁;疾病类型, 肠炎4例, 支气管炎6例, 肺炎13例, 上呼吸道感染21例, 其他疾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在手背静脉进行输液, 穿刺依常规护理操作规程实施, 并采取常规固定与封管, 常规询问患者耐受情况, 采取相应的处理。
试验组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 (1) 将宣传橱窗布设于走廊与输液大厅, 主要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护理知识、常见病的预防及诊治等内容的宣传;深入浅出的进行宣教, 依据患者接受能力调整宣教语言,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优势。通过简单交流、查看病历等方式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过敏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给予针对性指导, 以亲切的语言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及家属增强信心, 使其以较好的状态接受治疗,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2) 加强对输液环境的管理, 将温湿度适当、光线适宜、空气清新、整洁的环境提供给输液患者, 从环境管理入手提升患者舒适度。 (3) 以所用药液性质为依据进行血管的选择, 并将这一操作的意义向患者说明, 为了将患者注意力分散, 应在穿刺的同时与之进行言语交流, 准确快速的完成穿刺。同时, 应将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与家属, 如所用药物、针头固定方式、输液速度、输注液体量等, 并耐心说明输液注意事项、相关不良反应。 (4) 以患者数量为依据实施轮流巡视护理, 明确不同时间段的巡视护理人员, 做好交接工作, 加强对配合度差的患者的巡视力度。巡视需及时解决患者的输液不适, 对注射部位进行观察, 是否存在肿胀现象, 还需对输液滴速、输液管受压情况、输液器与针头衔接情况、针头是否移位等进行观察, 并听取患者主诉。 (5) 完成输液后需将针头快速拔出, 并于穿刺点上方按压无菌干棉签, 使患者所受拔针疼痛减轻或消除;对患者进行指导, 令其保持3~5 min的针眼处按压, 按压需采取中指食指并拢方式, 直至渗血消失, 再将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耐受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 将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医院自制, 由专家指导审核形成) 发放给患者, 由静脉输液患者在理解其内容后进行填写, 评价需包含三个时间点, 即穿刺、静脉滴注以及拔针的全过程, 内容包含对输液目的理解与否、是否相信所用药物作用、输液时的情绪、是否存在拔针行为等, 若患者为幼儿则由家长完成调查表填写。依从性好即患者配合度较高, 未做出会对静脉穿刺、输液、拔针操作造成影响的行为;依从性差即患者配合度较差, 做出会对静脉穿刺、输液、拔针操作造成影响的举动。 (2) 应用VAS疼痛评分法进行耐受性评估, 主要以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价其耐受性, 分为三个层级, 即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疼痛, 得分区间为0~10分, 以4分、6分为分界, 轻度疼痛率与中度疼痛率相加之和为耐受性。 (3) 对两组患者出现针头脱落或堵塞、液体外渗、回血严重、疼痛、穿刺失败、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计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依从性对比
92份问卷有效回收为9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试验组中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患者分别为41例、5例, 依从性好占89.13%;对照组中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患者分别为32例、14例, 依从性好占69.57%。试验组依从性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7, P<0.05) 。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耐受性对比
试验组轻度疼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重度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耐受性达到95.65%, 对照组耐受性为82.61%, 两组耐受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中出现液体外渗、穿刺失败、疼痛、回血严重各1例, 发热2例, 无针头脱落或堵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对照组中出现3例液体外渗、5例发热、2例穿刺失败、3例疼痛、1例回血严重、2例针头脱落或堵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7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导致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 如患者配合度较差、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等, 为了提升静脉输液安全性, 减少纠纷事件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3]。本研究所用为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 其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科学与系统是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两大特点, 相较于侧重技术操作的常规护理干预, 贯穿于静脉输液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护理更人性化, 也更为全面[4]。对疾病认识不足是不少患者产生不安与焦虑的主要原因, 因此, 输液前需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对疾病的专业性认识, 了解输液目的、疾病防治方法,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干预可有效开导患者, 并帮助其建立信心, 提升其依从性[5,6]。输液过程中的干预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要求医护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操作能力, 减轻输液各项操作造成的疼痛, 另一方面需加强巡视与管理, 尤其需注意配合度较差的患者。输液完成后除了需完成相应的处理, 还应对患者进行指导, 包含注意事项以及按压方式指导等。整个过程中需重视巡视护理的作用, 巡视中的观察与听取主诉可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情况进行了解, 有助于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7,8]。
经过护理干预, 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也明显较少, 提示系统化护理干预是有效、安全的静脉输液护理方法。综上所述, 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应将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 将护理工作细致化, 同时提升其全面性, 达到提升患者耐受性, 改善其依从性, 优化治疗效果的目的, 可在临床普及应用。
摘要:目的:对静脉输液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探讨该方法对患者配合度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患者92例进行研究, 将9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 对两组的依从性、耐受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依从性好占89.13%, 对照组依从性好占69.57%, 试验组依从性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耐受性达到95.65%, 对照组耐受性为82.61%, 两组耐受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 对照组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78%,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可优化患者依从性与耐受程度, 减少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可在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静脉输液,急诊科,依从性,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马敬华, 崔玉庆, 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4) :286-287.
[2]于振燕, 刘丽霞, 孙静, 等.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顺从性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3) :282-284.
[3]Gilanis S, Giridnaran S.Is it safe for pregnan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handle cytotoxic drug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ations[J].Ecancermedicalscience, 2014, 8 (1) :418.
[4]许春叶, 刘杏仙, 叶彩顺, 等.细节护理在门诊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6) :94-95.
[5]徐萍.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9) :2520-2522.
[6]Seibert H H, Maddox R R, Flynn E A, et al.Effect of barcode technology with electronic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record on medication accuracy rates[J].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14, 71 (3) :209-218.
[7]陈娇燕, 冯秀梅.护理管理干预对急诊和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4, 25 (18) :2797-2798.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8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 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 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 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 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 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 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 排气成功。
3 选血管的技巧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 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 必须使其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法, 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 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 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 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 用胶布固定。
3.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 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 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 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 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 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 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 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笔者在临床上经过上千例逆行输液观察, 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4 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 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 (1) 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 当时滴速不快, 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 结果自行变快。 (2) 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 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 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 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 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 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 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 为避免发生意外, 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心肺负担加重, 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 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 应先将瓶口向上, 插输液器, 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 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 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6 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 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 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 (1) 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 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 (2) 血管内膜损伤, 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 不利于下次穿刺。
6.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 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 为了止血, 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 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 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我站采用在门诊输液中心安装彩电、空调, 摆放专用输液沙发, 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 冬天暖意浓浓, 通风条件良好, 灯光明亮, 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 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 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 减少了疼痛和寂寞, 有利于患者康复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 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 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 总结出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7项技巧: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2) 排气的技巧; (3) 选血管的技巧; (4) 控制滴速的技巧;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6) 拔针的技巧; (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血管,针眼,技巧
参考文献
实施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 篇9
1 静脉输液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质量监管因素
静脉输液质量监管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完善, 质量监控不力是造成输液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临床护士工作量大, 护患比例失调、护士编制少, 少数护士身心疲惫而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心理, 工作中责任心不强, 缺乏自律等原因均可导致输液不安全后果。
1.2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因素
1.2.1 微粒的污染
护士在配药过程中, 割据安瓿会带来玻璃微粒。有人研究一只5m L安瓿用砂轮割据后带有玻璃微粒约130~300个。另外有些药瓶口为橡胶塞材料, 护士在溶药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可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尽管输液器末端安置有终端滤器但只能阻挡≥10um的微粒, 一些微粒通过静脉输液过程进入微循环, 阻塞毛细血管, 使血流不畅可出现血栓或形成肉芽肿。
1.2.2 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
静脉穿刺过程中, 穿刺不成功, 会发生液体外渗。尤其以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药物外渗引起的副损伤最为严重。另外穿刺技术不熟练, 患者不合作等原因都会导致血管损伤。
1.2.3 套管堵塞
静脉输液结束后, 护士对封管操作不当, 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大而导致血液反流也会造成套管阻塞。
1.2.4 静脉炎
正常血浆的p H值为7.3 5~7.4 5, 超过此范围, 就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会导致血管内膜发生萎缩坏死, 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 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 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当也可引起静脉炎, 其中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 下肢明显高于上肢, 这是因为人体下肢静脉瓣多, 血液回流缓慢, 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时间时间长。
2 静脉输液安全护理对策
2.1 健全完善静脉输液管理内容
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 加强流程管理, 做到操作按流程, 质量靠监控, 建立静脉输液意外预警机制, 同时在输液过程中按时巡视, 做好巡视记录。
2.2 静脉输液技术管理
2.2.1 预防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
严格选用合格的输液用具, 实施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减少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有力保障。对含有中药制剂的输液制剂应选择带有终端过滤器的输液器。此外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正确折断安瓶, 砂轮划开后棉签消毒最后徒手掰开, 可有效的减少药液被微粒污染的机会。药液应现用现配, 配置时应将加入的药液充分溶解稀释。
2.2.2 预防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
加强护士三基三严训练, 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各项操作严格按规定执行, 操作后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在对患者实施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不同药液合理选择血管、输液滴速,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3 预防套管阻塞
静脉输液结束后, 根据患者套管针的不同、病情不同, 选择正确有效的封管方法, 可防止套管阻塞。肝素钠溶液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且大剂量优于小剂量。封管时可采用脉冲式推注正压封管的方法。可来福不仅可以避免护士输液过程中的针刺伤, 而且输液接头与可来福分离时, 会瞬间产生正压将留置针软管内的液体向前推进, 血液不能反流入管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2.2.4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小儿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儿科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 儿科护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以及护理工作的效率[1]。临床小儿静脉输液的工作比较繁重, 加强小儿静脉输液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儿科以及门诊输液室收住的81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进行明确专业的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儿科以及门诊输液室收住的81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 男574例, 女242例, 年龄1~8岁, 其中1~3岁296例, 4~5岁315例, 6~8岁20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均采用将粉针剂配制成100m L的液体给予患儿静脉输液。
1.2 方法
对816例患儿按年龄段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患儿均采用非握拳穿刺法, 对照组408例年龄1~8岁, 平均3.6岁, 仅作一般护理。观察组患儿408例, 年龄1岁~8岁, 平均3.9岁, 除实施一般护理外, 还针对患儿及家长情况进行静脉穿刺前的宣传教育、心理护理干预、血管合理的选择以及穿刺后固定和看护指导。准确记录患儿的实际输入量、顺从率、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和静脉渗漏的并发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不同组别计数资料的行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不同组间计量资料的行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静脉输液全过程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静脉输液前的护理
由于静脉输液环境比较嘈杂, 患儿常出现哭闹情况, 同时引起家属情绪的烦躁, 因此, 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穿刺前, 可以转移患儿注意力, 运用温和耐心的语言给予患儿安抚和表扬鼓励, 消除患儿的恐惧感, 尽量减轻患儿痛苦, 避免哭闹情况。对患儿家长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患儿不要空腹接受治疗, 以避免不必要的胃肠反应[2]。
3.2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
患儿血管比较细且好动, 因此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 护士要定时进行巡视, 仔细观察患儿穿刺部位情况以及药液量, 以避免因患儿扭动、哭闹造成的针头脱出和针头移动造成血管破裂引起不必要的静脉渗漏以及针头回血造成的堵塞。准确观察患儿的输液反应, 如发现不良反应以及过敏反应, 必须立即停止静脉输液, 并告知医生, 以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2]。
3.3 静脉输液结束后的护理
在静脉输液结束后, 一定要以轻柔的动作为患儿拔针, 拔针时的疼痛会造成患儿哭闹, 增加血管压力, 从而造成穿刺部位止血困难, 因此在拔除针头后穿刺部位要用拇指将消毒棉球按压在针眼处止血5min以上, 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血管, 防止穿刺部位淤血。若为头皮静脉穿刺, 由于胶布与患儿的头皮相粘连, 拔针时需用棉签沾取75%酒精涂擦在胶布与针头粘接处, 使胶布较为容易脱落, 从而避免因胶布与皮肤的粘连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疼痛。
在静脉输液全过程对患儿实施合理明确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以及护理工作的效率, 并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姚丽, 孔艳.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7) :2397-2398.
[2]麦绍, 刘瑞英, 唐吉荣.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69-470.
[3]吴经菊.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9) :73-74.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8-02
患儿静脉穿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卫生所患儿静脉穿刺更是一大难题。为了使社区居民孩子的输液更加便捷,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学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受益匪浅。这些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我们卫生所患儿输液治疗的主要手段[1]。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对于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输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50例,年龄从1岁到3岁之间。其中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50例,留置最长时间达7天,最短2天,3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发生局部肿胀,4例发生脱针,没有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液体输完后均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2 穿刺方法
2.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小儿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肢体的活动[2],因而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
2.2 穿刺方法 我卫生所使用的套管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型号,0.7mm×19mm,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穿刺前备好输液设备,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6cm×7cm以上,干后穿刺,避免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血管内造成静脉炎[3]。如选用头皮静脉,应把敷贴范围内的头发剃光,左手拇指、食指紧绷皮肤,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见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时间[4],然后一边拔出针芯一边慢慢将套管针全部送进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调节器,然后用敷贴固定,外用布胶布加以固定。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一般为3到5天,无异常可保留5到7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5],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5]。
4 封管术
我卫生所患儿大部分为呼吸系统疾病,输液后均用肝素溶液封管。封管时用5U/ML肝素钠盐水3毫升进行封管,速度要慢,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抽吸的封管方法,回血栓夹闭部位选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
5 护 理
5.1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穿刺前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取得同意后再穿刺,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对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和解释。
5.2 并发症护理
5.2.1 并发症 静脉炎,局部渗液,敷贴下皮疹、红肿,套管针堵塞、脱落。
5.2.2 护理 加强巡视,输液前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静脉炎应及时拔除与处理;皮疹、红肿局部给予炉甘石洗液涂抹每天三次,3到5天基本消除;液体外渗肿胀,局部湿敷50%的硫酸镁,每天3次,3天基本消除;正确封管、固定,防堵塞、脱落;为了更好地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上外科头套,我卫生所自制的棉质头套应用起来让患儿更加舒服。
总之,患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静脉损伤,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且家长易于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尤其在卫生所,患儿不用住院,也能用上静脉留置针,节约了很多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平,杨桂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
[2]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3] 李小燕,等.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1.
[4]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2.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335例老年患者, 年龄在60~88岁, 平均72.8岁, 男211例, 占62.99%, 女124例, 占37.01%, 均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下, 按照规范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其中静脉穿刺困难者120例, 占35.8%, 渗液至重复穿刺者68例, 占20.3%,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如静脉炎) 者14例, 占4.2%。
2 常见问题
2.1 穿刺困难
由于年龄增长, 老年人在生理和机能上均出现不同的衰老特征, 加上疾病对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找血管困难、血管不易固定、血管充盈度差、回血慢等。临床穿刺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困难。
2.2 渗液
由于老年人卧床时间长而躁动不安,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尿频、老年性不自觉颤动、老年痴呆, 因疾病而造成的意识障碍等均可引起肢体活动过多, 加上看护不周或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均能使针头滑出, 胶贴脱落而渗液。
2.3 自行调节滴数
老年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应急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突出, 部分老年患者在心理应急障碍条件下, 性格和行为反常, 甚至完全失去理性, 在治疗上直接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而且老年患者多性情急躁, 长时间输液缺乏耐心, 希望早结束。所以有不少患者自己任意调节输液滴数。
2.4 易出现输液反应
由于老年患者的肺功能差, 若过多过快输液易诱发心衰或肺水肿, 并且由于抵抗力差而导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增加。另外, 老年人肝功能和酶系统活性下降, 对药物耐受性差而引起药物反应, 肾功能减退延缓药物排泄, 加大了药物中毒的危险, 其他不良反应亦增多。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穿刺成功率
3.1.1 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直、易显露、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血管, 从远端开始, 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避免选用硬化、受伤、感染、靠近关节或疤痕的血管。进针点应避免选择在关节处或虎口处等。静脉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 疼痛的敏感性较低, 可减轻患者痛苦。
3.1.2 穿刺技巧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血管硬化, 弹性差且脆, 滑动度大, 进针时应根据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可能地绷紧穿刺部位, 以固定血管。进针速度宜慢, 松解止血带动作要轻柔, 以免血管移位而脱出血管外, 造成穿刺失败。从力学角度理解, 根据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依据,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可以明显减轻穿刺疼痛感, 以60°左右为佳, 减小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 压强增大, 进针的速度增快, 同时表皮受损范围小, 患者疼痛减轻。进针必须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不同病情进行处理。
3.1.2.1 肥胖型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深而细, 穿刺时必须扎止血带, 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饱满感, 掌握好深浅度, 看准方向, 摸索进针。
3.1.2.2 体型瘦的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少, 皮肤松弛没有弹性, 静脉充盈也相当差, 血管细而滑, 不易固定, 穿刺时止血带必须靠近穿刺点捆扎, 易选用细小针头, 针头必须要锐利, 否则穿刺很可能要失败。
3.1.2.3 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
由于起病急血管壁弹性差, 萎缩扁平, 穿刺前局部需要轻轻拍打, 使血管扩张充盈,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局部热敷, 切忌止血带过久或连续击打, 这样可造成相反效果, 因为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越加不利于穿刺。
3.1.2.4 慢性病和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
其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 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 而造成局部淤血现象, 故需用细小针头, 轻柔地进针。
3.1.3 牢固固定针头的技巧
一般采用三条输液贴, 第一条横向固定针柄;第二条用带有消毒棉的输液贴横向覆盖针眼;第三条将输液头皮针管盘曲重叠固定在第一条胶布上, 使两段各露出一小段第一条胶布的光面。这种固定方法的优点是有效减少了输液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降低输液贴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损害;在拔针时, 撕揭第一条输液贴的同时可将第三条输液贴撤离体表, 减少撕揭输液贴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 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提高沟通艺术, 帮助并参与建立完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医护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 采取尊敬、主动和真诚的态度与之交谈, 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 尽最大努力避免引起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 使其最大程度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推荐阅读: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07-31
静脉输液护理总结07-31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06-21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08-24
静脉输液的安全护理10-12
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流程06-27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09-22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08
家庭静脉输液治疗知情同意书12-10
10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