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2025-01-24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共11篇)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1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心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 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护理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 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 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 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 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 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 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 排气成功。

3 选血管的技巧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 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 必须使其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法, 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 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 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 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 用胶布固定。

3.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 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 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 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 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 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 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 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笔者在临床上经过上千例逆行输液观察, 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4 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 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 (1) 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 当时滴速不快, 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 结果自行变快。 (2) 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 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 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 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 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 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 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 为避免发生意外, 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心肺负担加重, 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 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 应先将瓶口向上, 插输液器, 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 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 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6 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 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 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 (1) 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 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 (2) 血管内膜损伤, 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 不利于下次穿刺。

6.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 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 为了止血, 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 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 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我站采用在门诊输液中心安装彩电、空调, 摆放专用输液沙发, 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 冬天暖意浓浓, 通风条件良好, 灯光明亮, 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 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 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 减少了疼痛和寂寞, 有利于患者康复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 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 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 总结出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7项技巧: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2) 排气的技巧; (3) 选血管的技巧; (4) 控制滴速的技巧;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6) 拔针的技巧; (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血管,针眼,技巧

参考文献

[1]陈翠华.静脉穿刺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32 (6) :356.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2

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静脉输液护理缺陷。方法:改进输液区设置,改善输液环境,设置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查对、巡视、责任心意识,加强护士的培训。结果:2009年1月~2010年1月除1例小差错外无1例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结论:本方法不但能减少输液的护理缺陷,而且能提高穿刺水平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 经验 护理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to reduce the nursing care defects in intravenous injection.Methods: to improve the settings and environment transfusion zone, set up a reasonable operational process,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checking, patrol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raining for the nurse.Result: apart from a very small mistake, there was no any medical malpractice or dispute happened among January, 2003 and January, 2004.Conclusion: this method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nursing care defects,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paracentesis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key words】:venous transfusion experience

nursing measures

目录

一、前言„„„„„„„„„„„„„„„„„„„„„„„„„„„„1

二、经验„„„„„„„„„„„„„„„„„„„„„„„„„„„„1

(一)心理护理„„„„„„„„„„„„„„„„„„„„„„„„1

(二)选择血管„„„„„„„„„„„„„„„„„„„„„„„„1

(三)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1

(四)改善环境„„„„„„„„„„„„„„„„„„„„„„„„

2(五)改进输液区设置„„„„„„„„„„„„„„„„„„„„„2

(六)设置合理的流程„„„„„„„„„„„„„„„„„„„„„2

(七)努力提高业务技术„„„„„„„„„„„„„„„„„„„„2

(八)药液输入过程管理„„„„„„„„„„„„„„„„„„„„2

(九)加强技术培训„„„„„„„„„„„„„„„„„„„„„„3

三、体会„„„„„„„„„„„„„„„„„„„„„„„„„„„„3

四、致谢„„„„„„„„„„„„„„„„„„„„„„„„„„„„4

五、参考文献„„„„„„„„„„„„„„„„„„„„„„„„„„5

前 言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输液水平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药物输入体内,还要求舒适、尽可能地减轻疼痛等。[1]现在住院患者90%~95%的都需要输液治疗,输液一直以来在医疗护理中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因此提高输液水平、优化输液的每一步骤,以达到输液治疗的最佳成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通过实习和学习参考文献我总结如下经验:

一、经验

(一)心理护理:让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者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二)选择血管: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备好敷贴后,系止血带。止血带的蹦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10~15cm为佳,系止血带的时间大于3min,血管管腔直径大,利于穿刺成功,并皮肤感觉迟钝,对针刺不敏感。[2] 选择血管,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注意保护静脉,从远心端开始,一般选择四肢浅静脉,因下肢静脉循环较差,易发生血栓,静脉炎,通常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部位优先顺序:前臂中端一手臂一手腕一手肘。[3]

(三)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水肿的患者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亦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者,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

[4]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1.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cm处,如对胖患者止血带应扎紧些,对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2.对长期输液的患者,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四)改善环境:扩大留观室空间,四周安装大窗户,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五)改进输液区设置:配药操作台改为半圆式,中间配有一圆洞,洞底为垃圾区。注射操作台加长以防穿刺时家长围在周围挡住了护士的视线。输液大厅内配备悬挂式吊环,可上下滑动。并针对各科的特点,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电视,轮流播放动画片,墙壁上还画着儿童卡通图。安置先进紫外线灯,确保消毒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六)设置合理的流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人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接药、配药、注射、送观、巡视形成一流水线,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七)努力提高业务技术:争取穿刺成功率95%以上。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努力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

(八)药液输入过程管理:因有些患者缺乏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耐心细致地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因现在患者有重名的现象,收药时若有重名的,应在输液单上签上父母的名字。此外,必须懂得沟通的技巧,对患者热情、体贴、动作轻柔。以启发、鼓励的方式引导患者接受治疗,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情绪稳定。巡视过程中合理解答家长的提问,对于难以解答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委婉的回答。严把拔针关,拔针前一定要看清是否还有续瓶,以防漏输。拔针后正确指导家长按压针眼,以防血液外渗。[5]

(九)加强技术培训: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在内科或外科工作一段时间,能熟练掌握成人输液技术。针对本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操作熟练的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待患者热情、耐心和蔼,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了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二、体会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是一项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抢救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要求也越高。如何为患者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入到病人体内,是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优化静脉输液的程序,提高了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使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患者满意率。[6]

致 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在此,我要感谢陈普成老师和赵远芳老师的指导,很遗憾我没有把统计学的知识运用在论文中,可能令陈老师有点失望,但我想将来从事护理行业的科研研究,终有一天我会熟练运用统计学知识的。

两位老师,尽管好多同行都“畏”您们三分,但你们平易近人,待人真诚,让我敢大胆的找你们。事实也如此,在我写作遇到困难向您们请教时,您们都不厌其烦的回复我,再次感谢您们!

【参考文献】

[1]谢田、兰华主编《基础护理技术》 北京、江西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223 [2]韦秋燕、陆一宁

减轻浅静脉输液疼痛的方法与进展 医学文选 2005.24(6):1059~1060

[3]裴云霞、韩秀玲、程艳秋等。静脉输液程序化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8月11卷16期

[4]紫金菊 浅谈水肿患者静脉穿刺方法 《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年11月139期

[5]刘万红 静脉输液拔针技巧及局部护理 《医药卫生报》[N] 2010年8月12日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3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4-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及抢救患者的常用操作技术,然而由于患儿皮肤组织松弛,且儿童较为好动,因而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及时规范小儿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1]。我院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中的应用效果,对接收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实行护理,效果明显,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诊治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把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为3.2岁;对照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41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经验为依据,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应成立创优小组,全方位的收集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信息,明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常见的风险类型,并对导致风险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时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2.2明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 第一,反复穿刺。导致该风险时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有待提高;②穿刺时患儿不停哭闹进而造成穿刺失败;③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处理措施: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知识前应多与患儿接触,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尽可能减少患儿哭闹现象发生。第二,体液渗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针头未置于血管内的正确位置。②患儿哭闹不停使得针头活动脱出。其处理措施主要为:医疗机构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头皮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训练,逐渐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巡视,确

保输液通畅,若有堵塞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渗人皮下组织。第三,针头脱落。导致针头脱落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①未牢固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②患儿哭闹不停。③家属未认真進行护理,使得患儿将针头拔出。④患儿出现大量出汗现象,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的,使得固定难度增加,因而极易造成针头意外拔除现象发生。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进行巡视,以防患儿哭闹、乱动;同时还可利用自制纸板对针头进行牢固固定,必要时可利用绷带进行固定。第四,感染。导致感染现象发生的因素较多,其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未严格无菌操作。②输液室环境及空气未严格消毒。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较低,导致静脉壁损伤。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视,不断增强其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输液室消毒、通风的重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的静脉壁造成损伤。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6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13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1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6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中84例基础护理合格,占97.7%,对照组86例患儿中74例患儿的基础护理合格,占8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46例,较满意25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对照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30例,较满意32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7%,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具有以下几种优点:①快速将药物送至小儿病变器官,可较快的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维持时间较长;②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补充小儿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③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由于小儿较为好动,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皮肤组织松弛,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萍. 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1,23:120-121.

[2]高世凤,朱元凤,侯静,邓琳,蔡艾艾,黄祥柱. 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65-67.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4

1 静脉输液

1.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1.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静脉穿刺时,应该视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握紧拳头。当患者的静脉不能瞬间充盈但是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先将患者准备输液侧肢体下垂,再扎止血带,然后嘱患者放松肢体,不用握紧拳头,操作者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可用左手大拇指绷紧注射部位下面的皮肤,右手进行快速的穿刺,成功率较高,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浅静脉输液方法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顺利地给患者进行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甚至影响到医护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以下问题: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微量空气进行静脉,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一次穿刺不成,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拔针后滴血污染皮肤、被单等。

2.1 加药后输液瓶产生大量气泡

是日常加入产生泡沫药物较多见的问题,容易影响加药量,通过总结发现,抽取药液时应将针头全部浸入药液中,缓慢抽取减少气体吸入,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将液体瓶倾斜以使针头没入液体中,缓慢将药液直接注入液体,就不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保证药物的剂量。

2.2 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也是临床输液中常见的问题

减少此类问题关键在配制瓶装粉剂时,不要将空针垂直穿入瓶塞,可使空针与瓶塞保持30度斜角,以针头顶部面积最小锐利的针尖部分顺瓶塞凹迅速穿过瓶塞,可明显减少针头堵塞率,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3 留置针静脉输液

3.1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走向直且粗大的血管,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3.2 熟练掌握浅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30°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时见到回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回退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使软管粗糙易造成外渗。

3.3 穿刺成功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可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3.4 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

将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2~3ml,缓慢推注1.5ml后边退边注入,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引起的堵塞现象。

3.5 封管后的留置针启用时的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8-02

患儿静脉穿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卫生所患儿静脉穿刺更是一大难题。为了使社区居民孩子的输液更加便捷,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学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受益匪浅。这些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我们卫生所患儿输液治疗的主要手段[1]。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对于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输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50例,年龄从1岁到3岁之间。其中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50例,留置最长时间达7天,最短2天,3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发生局部肿胀,4例发生脱针,没有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液体输完后均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2 穿刺方法

2.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小儿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肢体的活动[2],因而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

2.2 穿刺方法 我卫生所使用的套管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型号,0.7mm×19mm,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穿刺前备好输液设备,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6cm×7cm以上,干后穿刺,避免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血管内造成静脉炎[3]。如选用头皮静脉,应把敷贴范围内的头发剃光,左手拇指、食指紧绷皮肤,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见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时间[4],然后一边拔出针芯一边慢慢将套管针全部送进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调节器,然后用敷贴固定,外用布胶布加以固定。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一般为3到5天,无异常可保留5到7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5],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5]

4 封管术

我卫生所患儿大部分为呼吸系统疾病,输液后均用肝素溶液封管。封管时用5U/ML肝素钠盐水3毫升进行封管,速度要慢,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抽吸的封管方法,回血栓夹闭部位选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

5 护 理

5.1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穿刺前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取得同意后再穿刺,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对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和解释。

5.2 并发症护理

5.2.1 并发症 静脉炎,局部渗液,敷贴下皮疹、红肿,套管针堵塞、脱落。

5.2.2 护理 加强巡视,输液前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静脉炎应及时拔除与处理;皮疹、红肿局部给予炉甘石洗液涂抹每天三次,3到5天基本消除;液体外渗肿胀,局部湿敷50%的硫酸镁,每天3次,3天基本消除;正确封管、固定,防堵塞、脱落;为了更好地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上外科头套,我卫生所自制的棉质头套应用起来让患儿更加舒服。

总之,患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静脉损伤,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且家长易于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尤其在卫生所,患儿不用住院,也能用上静脉留置针,节约了很多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平,杨桂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

[2]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3] 李小燕,等.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1.

[4]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2.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在工作中的应用 篇6

1 配置液体的技巧

配置液体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 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 防止发生输液反应。配制粉剂药物时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 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 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 待药粉充分溶解后, 将注射器内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内, 回抽药液, 注入输液瓶内, 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 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空针, 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 可避免液体不下降以造成针头阻塞。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 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 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 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 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 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 排气成功。

3 选择血管的技巧

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 先浅后深, 先细后粗, 先手后足, 先难后易", 做到计划性、长期性。

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 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 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 脆性增加, 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 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 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 此处皮肤薄, 皮下脂肪少, 血管表浅, 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 由于长期输液, 血管破坏过多, 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 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 此处因不易固定, 平时穿刺较少, 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 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 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

4 静脉穿刺的技巧

选择穿刺部位应尽量找静脉表浅部位, 这样显露明显、方便进行穿刺、疼痛轻、易于固定输液针头, 遵循既不影响患者的活动, 又能满足病情需要的原则。直接刺入血管法是护士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 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 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个手指, 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捏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 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同时, 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 也避开了伴行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微创、痛苦小。要注意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 静脉穿刺时回血较慢, 所以, 针头进入皮下后穿刺血管时进针要缓慢, 如感觉针已进入血管不见回血, 可轻轻挤压一下靠近穿刺针头处的输液管即可回血。

5 拔针的技巧

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是儿科诊治中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儿童在行静脉输液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基础护理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减少儿童静脉输液时的不良情绪, 提高患儿的合作率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儿童静脉输液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61例, 年龄5~11岁, 病种:上呼吸道感染43例, 支气管炎、肺炎31例, 荨麻疹15例, 其他11例, 输液时间6~15 d。

2 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反应

2.1 紧张恐惧心理:

陌生环境以及医院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往往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哭闹, 特别是一说到打针就产生怕痛心理, 加上一些患儿家长对护士技术不信任, 出现拖延时间等信任的护士, 耽误病情治疗时间。大多数患儿在穿刺前都有紧张反抗心理, 特别会出现一些哭闹、跑掉行为, 使得家长更为紧张, 注射时把不住患儿, 导致穿刺失败率增加。大多数儿童在输液治疗时会因胆怯而出现哭闹和抵抗, 特别是学龄前患儿, 他们认知、心理承受能力较低[1]。

2.2 焦躁心理: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会嫌时间较长, 出现一些焦躁心理, 家长因一些不十分也会出现焦躁情绪, 如对注射的护士不了解害怕护士一次扎不上针孩子痛, 害怕使用的液体和药物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紧张、恐惧、焦虑心理也时刻伴随家长, 患儿和家长情绪不稳定, 互相刺激, 互相影响。

2.3 家长不信任:

因为孩子还小, 静脉血管穿刺难度较高, 家长面对年轻护士往往出现不信任, 害怕护士技术不好, 不能一次静脉穿刺成功, 孩子疼痛, 医患矛盾的产生往往出现操作不顺利时, 家属言语不好, 护士不能接受矛盾出现。

3 心理护理

3.1 环境优雅:

病室光线要充足, 灯光要明亮, 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给患儿亲切感, 室内要温暖舒适, 整洁干净, 在环境方面尽量不要是全白色墙壁, 我科采用的是一些墙纸, 墙壁上贴上一些动画人物宣传图片, 粘贴一些卡通人物色彩艳丽的图画, 房间既温暖有舒适, 房间配有电视, 我们护士根据小儿的特点, 播放喜欢看电视动画片以转移患儿注意力, 准备一些无伤害的大型软玩具, 如靠枕熊、小兔子、毛毛球让儿童感觉像进入游乐园一样, 又对患儿无伤害, 给患儿一个轻松、舒适、安全的环境, 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2], 消除儿童恐惧感。

3.2 语言交流:

护士对患儿及家属热情接待, 与患儿交流时态度亲切和蔼, 语言亲切, 使患儿对其产生亲切感。幼儿园前期的患儿应注意其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要采用小儿式的语言讲一些患儿易懂、有趣的话, 并使用患儿昵称与抚慰患儿增加爱和善意, 护理人员与患儿交流时态度亲切和蔼, 举止轻柔, 如:“小朋友, 你叫什么名字啊, 让阿姨看看你胳膊好吗, 看你洗的干净”。护士让其放松, 简单的让孩子伸出手选择血管, 减轻其紧张、胆怯心理, 输液前小儿勇敢地伸出小胳膊时, 树立榜样形象, 穿刺前进行语言暗示, 穿刺时让其数数、唱歌分散其注意力, 穿刺后予以表扬和鼓励, 引导患儿摆脱疼痛意境[3]。操作前, 鼓励年龄较大的患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尽量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主动配合。

内向或胆小型患儿多鼓励, 勿训斥, 可以让勇敢型的孩子做示范, 树立榜样, 不能急于操作, 少言寡语, 依赖性强孩子经常以母亲般慈爱、亲切的言行亲近患儿, 对小孩逗逗、抱抱、接触, 拍拍抱抱做游戏讲故事体贴关心病儿等, 护士要亲切使其感到有保护, 有安全感。

3.3 无痛技术:

把人性化护理应用到小儿输液的过程中, 这就要求护士技术娴熟, 采用无痛注射法, 操作动作轻柔, 穿刺前对穿刺血管仔细评估, 尽量要穿刺一次成功, 动作要轻稳, 检查是否出现滚针、药物刺激、针体位置不对等现象, 静脉点滴结束拔针时, 采用无痛技术尽量转移其注意力, 顺时针角度快速拔针法, 娴熟操作减轻了患儿害怕和焦虑。我们科现在对注射时间>3 d的儿童尽量征求家属意见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虽然要求还是技术过硬, 但是能减轻患儿痛苦和恐惧心理, 不必要每天都扎针, 减少血管穿刺次数, 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一项措施, 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护士能够有更多时间观察病情, 发现问题, 同时护士与患儿沟通时间增多, 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 害怕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就会减轻,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3.4 输液过程中:

输液途中护理是对患者关怀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4], 输液过程中护士要不断的观察患儿有无不适疼痛的反应, 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断患儿的心理状态, 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情况, 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5], 护士要从操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发现, 及时给予安慰处理。

4 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治疗护理病情好转, 治愈全部出院, 心理护理使患儿在静脉输液时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减少, 护士一针见血率提高, 家属满意度由原来的89%上升到97%。

5 结论

儿童静脉输液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常导致患儿的恐惧等心理, 针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反应, 护理人员加强了心理护理, 使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及高超、熟练的技术操作为患儿操作, 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在儿童静脉输液过程中, 护士不但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和使命感, 能够认真细致完成每一例静脉操作, 保证无差错事故发生。家长和患儿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 护士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取得患儿家属信任的前提。通过询问家长儿童平时表现和行为特征, 同时又根据儿童接受治疗时的面部表情[6], 了解儿童的心理反应, 护士并要积极及时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慰, 主动热情、态度和蔼耐心讲解患儿用药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工作中护士做到动作轻柔, 机智果断、反应灵敏, 使用孩子易懂的方式与患儿交流, 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 适时鼓励孩子, 体贴、安慰患儿, 取得患儿的信任。心理护理缓解了患儿的生理、心理压力, 增加患者及家长对护士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加强心理护理的实施, 体现了把对患者人性化服务落实到实处, 是我院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工作中护士素质不断提高, 护理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 并减少了医患纠纷,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慧蓉.非药物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输液效果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2) :652-653.

[2]张淑芬, 吴玉琴.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4) :548-549.

[3]高少琴, 陈慧琼.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0) :179-180.

[4]雷家英.80例静脉输液药物致小儿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0 (5) :33.

[5]祝敏芬, 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4, 3 (2) :86-88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需静脉穿刺采血后进行静脉输液的神志清楚、能合作的患者, 病例63例, 年龄22~65岁, 男48例, 女15例, 平均45岁。

1.2 操作方法

(1) 评估患者。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的准备, 例如是否空腹等;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2) 操作原则。核对医嘱, 根据采血目的的不同备好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真空采血针, 做好输液用物准备;携用物至患者旁, 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 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 取舒适体位;进行密闭式输液排气, 选择患者适宜的穿刺部位;穿刺部位下铺垫巾, 在穿刺处上部系紧止血带, 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使静脉充盈;选择患者适宜的穿刺部位, 取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常规穿刺采血;采集适量血液后, 松止血带, 暂不拔出采血针, 将针头固定, 把真空采血针的头皮针与双向持针器断开后, 连接已排气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乳头, 进行静脉输液;按要求正确处理血标本。 (3) 指导患者。按照检验的要求, 指导患者采血前做好准备;告知患者所输药物;告知患者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2 结果

63例患者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头采血后进行静脉输液, 缩短了护理操作时间, 患者均表示痛苦少, 达到了护患双赢的效果。

3 护理

3.1 注重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 抽血化验对病情观察及指导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紧张、害怕, 加上抽血会使患者这种恐惧心理加重。因此, 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体贴入微的语言, 严格的无菌操作, 对患者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2]。护士在操作前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穿刺做到心中有数和充满信心, 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技巧

(1) 在进行穿刺前要检查采血针的软管末端能否与一次性输液器衔接紧密。因为有很多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头与一次性输液器乳头不配套, 采集血液后把真空采血针的头皮针与双向持针器断开连接静脉输液器乳头不紧密, 造成药物从静脉输液器乳头处渗漏, 需拔出针头, 再次穿刺, 给病人带来痛苦。 (2) 如果衔接不紧密, 把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头的持针器取下与一次性头皮针衔接, 这样自制的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头比较实用, 还可以根据病人的血管粗细选择头皮针大小。 (3) 输液盘中备有5ml针筒, 穿刺成功后双向持针器接真空采血管, 如果无血液流进采血管, 且确定采血针头在血管内, 则可能采血管内无负压或负压太小, 不能把血吸出。这时, 可以把头皮针和持针器断开, 接5ml针筒抽吸。

护理技术操作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护理质量[3]。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操作时要有“三心”, 即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 做好关心、体贴病人, 热情帮助病人, 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转变, 还应懂得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做好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3]。护理技术操作天天看, 天天做, 看似平常简单, 实质上有很多学问在里面, 只要用心观察, 思考, 揣摩, 然后总结, 总会有成果。

关键词:真空采血针头,静脉输液,技巧

参考文献

[1]郭亚红.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头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07, 28 (6) :840.

[2]徐晓榕.浅谈静脉输液〔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4) :155.

护理告知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篇9

1 方法

1.1 认真查找门诊静脉输液中常见纠纷的原因

1.1.1 主观原因

由护士自身原因引起的纠纷, 包括护士在输液过程中不做任何解释或解释不到位;输液穿刺不能一针见血, 而又不能主动道歉;输液过程中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护士未及时发现;换瓶、拔针不及时, 引起病人紧张;护士操作不规范等。

1.1.2 客观原因

包括输液过程中针头脱出、移位、漏液造成皮下肿胀、疼痛;拔针后按压不当引起出血及皮下血肿;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副反应, 出现输液反应及药物变态反应等。

1.2 针对输液的每个环节制订告知内容

1.2.1 静脉输液前

接诊护士在接诊输液病人时, 要询问病人病情, 进行评估, 以便做出恰当安排。认真查对就诊手册, 包括病人姓名、年龄、诊断、输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皮试结果等。抄写输液卡, 告知病人所要输入药物名称、每天所用剂量、输入天数等, 并一起查对, 查对无误让其在输液单上签字。对需要进行皮试的, 要认真查对皮试结果, 皮试阴性者也要告知在输液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变态反应, 如在输液中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和护士联系。同时, 告知病人每天来输液的时间以及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如提醒病人输液前小便, 了解其是否空腹输液, 给予正确指导等。

1.2.2 静脉输液中

护士在静脉输液时要再次进行以上各项查对, 询问病人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好, 取得病人的同意和配合, 尤其对患儿要告知其在扎针时不要动, 以免造成重复穿刺;对穿刺时自己选血管的病人, 要耐心告知其静脉输液时选择血管的原则, 使其主动配合;静脉输注通畅后, 告知病人调节好输液速度, 病人在输液过程中不要随意调节, 否则会出现危险。告知病人所用药物的常见的副反应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 要求其在输液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及时通知护士, 从而得到及时处理, 例如出现胸闷、心慌、恶心、头痛等。同时, 告知病人输液部位要制动, 否则易导致输液针头脱出、移位、漏液等。还要告知病人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情况, 如发现局部肿胀、疼痛等要及时告知护士。告知病人换瓶和拔针的最合适时间, 避免造成病人不必要的恐慌。另外, 还要告知病人放心输液不要紧张, 护士会经常巡视, 有问题和需要帮助时护士都会及时尽力为您解决。同时, 对病人的配合表示感谢。

1.2.3 静脉输液完毕后

在病人静脉输液完毕拔出针头后, 护士要告知正确的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及如何保护针眼局部不受污染, 同时询问输液过程是否有不适, 如有不适详细询问后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指导。对于一些输入容易引发型迟发反应药物的病人要告知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如有特殊问题及时来医院就诊, 第2天来输液时一定和护士讲明, 以判断是否可以继续输液治疗。另外, 还要向病人提供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 例如:发热病人要卧床休息, 多喝水, 以促进病毒的排泄;腹泻病人要忌食生冷食物, 多吃一些易消化的流食和半流食;四肢外伤病人要注意抬高患肢, 以减轻肿胀等。

1.3 根据制订的告知内容组织实施, 进行评价

根据制订的输液护理告知内容,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 统一实施, 每周进行信息反馈和评价, 针对存在的问题, 制订措施, 不断完善告知内容, 灵活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去。同时, 在进行护理告知时还应努力做到对待病人要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练就熟练的穿刺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使病人更容易接受和配合护士的工作。

2 体会

2.1 强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 护理告知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1]。由于门诊输液病人多、病种杂, 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做不到位。而护理告知在输液中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输液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病人对输液的认识, 同时, 病人对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也明显提高。

2.2 体现了人性化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的全过程充分进行护理告知, 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拉近了病人和护士的距离, 且营造了护患进一步沟通的氛围, 使病人感到温暖、安全、有信任感, 很快消除顾虑, 从而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2.3 减少了护患纠纷, 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近几年医患纠纷也明显增多。通过在输液过程中认真履行护理告知, 输液治疗室护理服务满意度从2005年的90%上升到2006年的97%和2007年的99%;护患纠纷从2005年的3起降低到0起。

2.4 减少或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输液过程中护理告知程序的制订规范了护理操作, 减少了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输液治疗室近2年未发生1起护理差错。

2.5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过去护士只重视护理操作和护理工作的完成, 忽视了病人的感受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护理告知, 护理人员要主动向病人提供健康指导, 还要回答病人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从而增加了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10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门诊输液护理;护患矛盾与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12-01

护患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护理人员应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以便于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的需求与病情,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疑虑[1]。同时还有助于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降低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由于医院门诊输液室人口密集且流动性较大,同时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每日需接待大量病患,不利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容易导致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对门诊输液室护士实施护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护患沟通技巧应用于门诊输液护理中的作用与意义,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门诊输液室有1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2.91±8.97)岁。其中有3名护士,5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有4名护士为大专学历,有6名护士为本科学历。每名护士每日平均需对29~53例患者行肌肉注射,对15~31例患者行静脉注射,对37~65例患者行静脉输液,对7~11例患者行皮内注射。

1.2方法

对本院门诊输液室在岗护士实施护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对比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情况与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技巧掌握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耐心回答,关怀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平时应注意自己仪表,保持衣帽整齐,行为举止要端庄大方,态度热情主动,语言文明礼貌,接待患者应亲切自然,微笑迎人,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改善患者紧张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解释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必要性、药物功效与副作用及其相关注意事项[2]。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尽量一次完成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的痛苦,如因技术不熟练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会降低患者的信任,引起患者不满,容易产生护患矛盾与纠纷。护理人员应尽力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对存在紧张或恐惧患者,应适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尽量满足患者生理、情感与心理需求。对于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的患者应使用恰当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认真倾听患者话语,不要打断患者说话,注意控制自己情绪。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培训前有效护患沟通率为63.2%,经过培训后,护理人员有效护患沟通率上升至92.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培训前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为61.5%,培训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上升至93.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培训前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9%,培训后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事件发生率下降至0.0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有效护患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还能够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消除患者的疑问,引导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3-4]。由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每日需接待患者年龄、性别与文化程度不一,护理人员不仅要尽力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而且要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情感需求[5],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段、性别与文化程度等对患者实施相适应的护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有关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氛围,提高护理质量。

从本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培训前有效护患沟通率显著低于培训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培训前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显著低于培训后,护理人员培训前有效护患沟通率显著低于培训后,护理人员培训前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培训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加强门诊输液室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降低护患矛盾与纠纷,提高护患沟通有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实施护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有利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同时有助于减少护患矛盾与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闫艳芳.在门诊输液护理中使用护患沟通技巧的效果观察.当代医药论丛.2014,12(9)63-64.

[2]李玉秀.有效的护患沟通在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14,17(23)103-104.[3]罗瑞兰.全程护患沟通对门诊输液患者满意率的影响.医学信息.2013,17(20)97-98.

[4]王春艳.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与体会.中外医学研究.2013,17(27)115-116.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技巧 篇11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31250例, 其中男18744例, 女12506例;年龄12~81周岁, 平均输液3~15 d;病种以上感, 支气管肺炎、急性喉炎, 外伤居多;职业有普通居民、工人、干部及知识分子。

2舒适护理的定义

舒适护理是指处在轻松、安宁的环境状态下, 个体所具有的身心健康, 满意, 没有疼痛, 没有焦虑, 轻松自在的自我感觉。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长期的输液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或精神压力, 为满足输液患者的舒适需求, 我们将舒适护理理论应用于临床输液患者的护理实践中, 通过不断总结、持续改进, 加强舒适护理的临床管理,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由于输液带给患者的不适, 收到良好效果。

3方法

3.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

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 提供有宽大靠背舒适扶手的座位,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定时开窗通风, 温湿度适宜;护士应面带微笑、真诚亲切, 询问患者是否休息好, 有无身体不适, 是否需要上厕所等, 患者如无特殊要求即可准备输液。操作前要向患者说明输注药物的名称, 药物的主要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全天输液总量、用药次序,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 每一种药物的最佳输注速度, 输液前患者应做的准备工作, 输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何取得护士的帮助。若输注致敏性药物时, 用药前应具体询问用药史, 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 便于护士心中有数[1]。操作前的解释、宣教能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充分的准备, 消除紧张心理, 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3.2 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严格做到“三查七对”, 做好无菌技术操作, 除核对床号姓名外不应有过多的言语交流, 否则会让患者觉得护士操作不认真, 而产生不信任感。护士应注意自己的站立姿势, 收腹挺胸, 展示护士良好的精神面貌。根据病情帮助患者采取适合的卧位, 避免因不当卧位引起不适。选择血管:选择弹性好、粗直、无静脉炎的血管, 扎止血带应松紧适度, 可询问患者有否不适并及时调整。穿刺时动作轻柔, 技术要熟练, 力争1次成功, 如果穿刺1次未成功, 护士向患者道歉, 并征得患者同意, 再穿刺第二针或换人操作,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 如:老年人、小孩、长期输液者由经验丰富者先注射。操作中护士握患者的手要适度, 进针时应做到快、稳、准, 应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2]。

3.3 输液后的舒适护理

在输液结束时, 迅速拨出针头, 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 可减轻甚至消除拔针时的疼痛;指导患者用食指中指并拢按压针眼处3~5 min, 至针眼局部无渗血为止;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 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应立即通知护士;给患者整理床铺, 帮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 根据患者的需求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然后真诚感谢患者的合作, 轻轻推治疗车离开病房。

3.4 提高服务态度

加强输液巡视, 巡视时避免只看液体不看人, 不能单独地只注意液体是否滴完, 而不注意患者的感受, 应把液体及患者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利用巡视的机会, 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心理情况, 满足其生理需要。如:协助上卫生间、递开水等, 让患者有被重视和关注。输液结束后观察半小时后无不适方可离开[3]。嘱咐次日需要输液的患者记住携带病历、注射用药。

4讨论

通过开展对输液患者的舒适护理, 明显提高了输液患者的身心舒适程度,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由于患者在良好的氛围和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由于舒适护理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把护理工作的实际价值展现在患者面前。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了护士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使护理人员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得到体现的同时,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总之, 舒适护理是一种更实际、直观、操作性强、易接受的护理模式。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 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为护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提高了护理质量[4]。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23.

[2]夏学英.舒适护理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2010, 23 (2) :446.

[3]佘凤华.舒适护理在静脉输液病人中的应用.当代医学, 2009, 15 (25) :125-126.

上一篇:机动车保险需求下一篇:其他管理费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