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静脉输液

2024-09-18

首次静脉输液(共9篇)

首次静脉输液 篇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实施,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是一普遍现象, 使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生病过分紧张。有研究发现婴幼儿患病需接受静脉滴注治疗时其陪护父母极易产生紧张或焦虑情绪, 尤其是首次静脉输液婴幼儿的陪护父母更易发生这种不良情绪[1], 从而影响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 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为消除婴幼儿静脉滴注时陪护父母的不良情绪, 我们于2010年4月10~28日对100例首次静脉输液且在我院门诊进行治疗的婴幼儿陪护父母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首次接受静脉输液且在我院门诊进行输液年龄0~5岁的92例婴幼儿的陪护父母。婴幼儿所患疾病为常见病, 均急性发病, 但病情相对稳定。婴幼陪护父母年龄21~43岁, 均能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陪护为父亲的20名。母亲45名, 父母共同陪护的27名;小学12名, 初中36名, 大专以上34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首次静脉输液患儿的陪护父母焦虑情况评定[2]。

于患儿在输液室等候输液时和实施护理干预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对陪护父母进行测查。均由专程护士指导陪人填写。无焦虑症状为7分, 症状轻8~21分, 症状中22~29分, 症状重29分。

1.2.2 干预方法

(1) 输液室保持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卫生洁净, 标识醒目, 陈设规范,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 人性化的就诊环境; (2) 要求护士仪表端庄, 行为规范, 工作服统一, 整洁, 不化妆, 不戴首饰, 站姿, 行姿, 坐姿标准规范, 塑造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 给患难与共者以尊重, 信任, 安全和美好的感觉; (3) 热情接待患儿和陪护父母, 安排他们在输液室等候输液, 告知门诊服务流程及输液的安全性, 让患儿的陪护父母放心接受输液, 并在各输液室间安装隔帘, 避免相互干扰, 病室中专用拖布、抹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为患者24 h提供开水; (4) 准确及时地为配好药物为患儿进行输液, 进行输液前指导父母如何配合护士进行静脉穿刺, 固定好患儿, 以免患儿躁动影响穿刺的成功。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对静脉穿刺有困难的患儿, 仔细选择血管, 不管什么原因使静脉穿刺不成功, 均向患儿家属道歉, 以取得患儿家属的谅解; (5) 输液过程中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 详细询问病情, 查看门诊病历记录和各项检查报告单, 告知患儿的病情、检查结果, 诊疗方案, 给予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同时摆放随手可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 使患儿家属获得及时的健康知识。详细了解患儿陪护父母的心理和特殊要求, 解释输液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耐心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消除患儿与陪同父母的一切顾虑, 保持其良好心态; (6) 输液过程中多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肿胀, 耐心关心安抚患儿和家属, 做到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 让患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完成输液治疗。

2 结果

干预前患儿的陪护父母有焦虑症状62例, 其中症状轻38例、中16例、重8例。干预后有焦虑症状25例, 其中症状轻18例、中例6例、重1例。干预前后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子女是家庭的核心, 子女患病后家属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家属是患儿的主要支持系统, 他们的心理一定程度影响着患儿的心理。特别是稍大的患儿情绪很容易受到其父母表情、情绪的影响而哭闹不安、不合作, 使护士静脉穿刺的困难, 同时也使患儿家属更加焦虑。护理目的是满足患者的需求, 及时、准确地了解患儿家属的护理需求并协助满足其需求, 可使患儿亲属身心健康, 积极应对, 给患儿很好的支持, 配合治疗, 对患儿恢复有益, 也避免护陪间产生矛盾, 因此, 有必要对患儿的陪护父母进行心理干预。首次静脉输液的陪护父母无陪护经验, 心理更易紧张不安而产生焦虑, 我们要重视做好首次静脉输液的陪护父母的管理和心理干预。

对首次静脉输液患儿陪护父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可大大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 与此同时, 也为护士提供了健康教育学习的机会,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 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和对护理工作的信心, 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增强了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婴幼儿首次静脉滴注时陪护父母的焦虑状况及原因分析.护理学报, 2009, 16 (1B) :70-71.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3:222-223.

首次静脉输液 篇2

准备用物

自己准备用物,所有无菌用品都要按标准评估方法口述,例如:氯化钠溶液包装无破损,有效期是XX年XX月,瓶身无漏气,瓶口无破裂,无沉淀物、结晶、絮状物。输液单,瓶签在准备室写好。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参赛选手XXX,操作的项目是密闭式静脉输液,遵医嘱,我将为一位阑尾炎术后第二天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由于患者是手术的第二天肠蠕动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患者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首先进行评估(评估病人、环境)(拿输液架核对床尾卡进病房评估病人)

护: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XXX 护:是X病室X床的XXX吗? 患:是的。

护:您今天看起来起色好的多了,伤口还痛么?

患:伤口还有点痛,肚子很饿,可以吃东西吗?

护:您是术后第二天,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您继续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让我看一下您手背的血管。

患:看这只吧,那只昨天扎过了。

护:您的血管很好,就扎这一根吧。

患:好的。今天要输几瓶呀?

护:今天就一瓶。您需不需要方便一下?

患:不用了。

护:由于病室光线较暗不方便操作,我给您拉开窗帘吧。

患:好的。

护:请您稍等,我去准备药物。等会儿过来为您输液。

用物以在准备室检查完毕,经评估病人恢复情况良好,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穿刺部位皮肤完好,血管直、滑、有弹性。用物齐全,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之内,没有污染。环境清洁、整洁、明亮、宽敞。符合操作要求。

在治疗室:洗手(六步)→核对药物(无需口述)→撕开外包装→贴标签→起瓶盖→划痕→消毒(各两次)→抽吸药液、配药(抽吸干净、手法正确,注意细节)→核对药物签字“请老师帮忙核对”→剪开输液器扎进输液瓶内放好→治疗单上联放于治疗室(交与监考老师)

进入病房再次核对床尾卡。

护:XXX您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输液吧,如果在操作中有什么不舒服,请您及时告诉我。

排气(动作规范,美观,排到延长管的2/3,检查有无气泡)→扎止血带(“请您放心,我尽量为您一次穿成功”)→一次消毒皮肤→准备输液贴→二次消毒待干→第二次排气(不拔针帽,少量排液,再次检查有无气泡)→穿刺(请您握紧拳)→见回血三松(看滴管内液体点滴通畅)→固定(收拾治疗巾)→调节滴速

护:滴速为您调节好了,是60滴/分。患:60滴快不快?

护:是这样的XXX,滴速是根据您的体质、年龄龄、病情调节的。小儿年老体弱,有心肺疾患及输入特殊药物的滴速宜慢。您的体质很好,也没有心肺疾患,60滴是完全可以的。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么?

患:没有了。

取出治疗巾和止血带,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护:XXX谢谢您的合作,请您保护好穿刺部位,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液体不滴时,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会随时赶到的。

核对药物(输液瓶签和安剖)→核对床尾卡→打勾、写滴速、签字(挂于输液架上)→出病房

垃圾分类处理,口述手消 再一次进入病房:

取下输液条,核对床尾卡后放于治疗车上

护:XXX您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么?(患:没有。)这疼么?(按压手指)(患:不疼。)液体已经滴完了,我来为您拔针。(患:好的。)

口述手消→拔针(去除胶布正确,关紧调节器)→按压(护:请您竖着按,不要揉,多按一会。)→(箭针头两个,收拾输液管)→核对→进行健康教育。XXX谢谢您的配合,您的伤口恢复很好,今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可使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排气后就可以吃饭了,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请您好好休息,如有什么事,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拿输液架出病房

按垃圾处理原则整理(要做),口述手消。报告老师操作完毕。

注意:文中斜体字为改动部分。

1、计时从第一次手消开始到最后口述手消结束,共14分钟。

2、查对一定要仔细。

3、用后的止血带放医用垃圾袋中,口述其是一次性使用。不是一次性的需放在一容器内,不浸泡,统一放供应室处理。

4、抽药一定抽干净,否则会被扣去4分。动作要规范。

首次静脉输液 篇3

1 静脉输液

1.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1.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静脉穿刺时,应该视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握紧拳头。当患者的静脉不能瞬间充盈但是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先将患者准备输液侧肢体下垂,再扎止血带,然后嘱患者放松肢体,不用握紧拳头,操作者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可用左手大拇指绷紧注射部位下面的皮肤,右手进行快速的穿刺,成功率较高,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浅静脉输液方法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顺利地给患者进行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甚至影响到医护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以下问题: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微量空气进行静脉,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一次穿刺不成,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拔针后滴血污染皮肤、被单等。

2.1 加药后输液瓶产生大量气泡

是日常加入产生泡沫药物较多见的问题,容易影响加药量,通过总结发现,抽取药液时应将针头全部浸入药液中,缓慢抽取减少气体吸入,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将液体瓶倾斜以使针头没入液体中,缓慢将药液直接注入液体,就不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保证药物的剂量。

2.2 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也是临床输液中常见的问题

减少此类问题关键在配制瓶装粉剂时,不要将空针垂直穿入瓶塞,可使空针与瓶塞保持30度斜角,以针头顶部面积最小锐利的针尖部分顺瓶塞凹迅速穿过瓶塞,可明显减少针头堵塞率,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3 留置针静脉输液

3.1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走向直且粗大的血管,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3.2 熟练掌握浅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30°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时见到回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回退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使软管粗糙易造成外渗。

3.3 穿刺成功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可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3.4 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

将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2~3ml,缓慢推注1.5ml后边退边注入,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引起的堵塞现象。

3.5 封管后的留置针启用时的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 篇4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首次静脉输液 篇5

1一次性密闭式静脉输液器装置

粗针头、通气管 (连粗针头) 、短管、茂菲滴管、长管、过滤器、连穿刺针头的细管及调节器。

2操作方法和步骤

2.1 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方法至折叠茂菲滴管下段输液管, 挤压滴管以产生负压, 待液体流入滴管的1/3处时, 放松折叠处, 随即顺提上举滴管下段输液管[1]。

2.2 方法 (1) 待液体流至接近过滤器时, 立即使用过滤器针头端在上处于与地面垂直状直至液体流至连接针头的细管再慢慢放下, 排尽细管内空气, 关闭调节器。 (2) 待液体流至离过滤器约10 cm处即关闭调剂器, 然后将过滤器针头端在上处与地面垂直状, 再打开调节器, 直至液体流至连接针头的细管再慢慢放下, 排尽细管内空气, 关闭调节器。

3讨论

3.1 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方法未强调过滤器如何放置为妥, 那么在排气过程中, 护士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使液体通过过滤器: (1) 过滤器针头端向下法。 (2) 过滤器针头端向上法。 (3) 过滤器针头端平放法。据我们统计, 使用此三种方法的结果是约有90%的过滤器中存有空气, 尤其是采用平放法情况下, 过滤器中均存有空气, 采用向上法或向下法的情况下, 存有空气的量与过滤器针头端倾斜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 倾斜角度越小, 存气量越少, 在同等角度的情况下, 向上法又优于向下法。

3.2 过滤器中存有空气给护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1) 过滤器不能一次性排气成功延长了静脉输液的操作时间。 (2) 再次排气不易排尽过滤器内的空气。 (3) 反复排气造成药液的浪费。 (4) 输液过程中过滤器放置的角度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过滤器内残存的空气也会随液体进入血管。 (5) 过滤器内残存的空气随着局部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后随液体进入血管。 (6) 气体进入血管以后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2]。

3.3 护理工作重复性内容多, 任务重, 技术性强, 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疗器械的改进, 护理操作技术也在不违反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着必要的改进, 目的是有效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增加患者满意度。我病房通过对一次性输液器过滤器排气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一次性排气成功率, 减少药液浪费, 有效缩短了静脉输液操作所占用的时间, 从而减少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并且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

3.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法律保护意识在增强, 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以及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临床经验、道德水准的影响, 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对医疗风险的理解、承受能力在降低, 那么, 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疗效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但是, 由于医生的工作处于主导地位, 患者不便直接与其发生冲突而将此矛盾转嫁至护理工作上,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苛刻, 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上极力找切入口, 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这就一方面要求护士与患者或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另一方面也告诫护士严格规范执行护理操作, 注重细节, 对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尽快找出对策, 改进方法, 将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扼杀在萌芽阶段, 我病房通过对静脉输液中排气方法的一个小细节的改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4小结

本文中介绍的过滤器垂直排气法简便易行, 我病房经过近4年的临床验证其一次性排气成功率达到90%以上,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减少药液浪费, 增进了护患沟通, 增加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但是, 此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描述是否完善还有待我们各位护理同仁进一步论证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金春, 江莎.精密输液器排气方法的改进.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5) :F0003-F0003.

静脉输液的技巧 篇6

1 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 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 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 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 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 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 使莫菲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 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 待莫菲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滴管里的液面后, 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 可将莫菲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 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滴管下关紧, 达到排气目的。

3 静脉选择的技巧

血管的好坏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选择静脉时应选择弹性好、外横径较粗、走向相对直的部分, 避免靠近关节、硬结、受伤、感染的部位, 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选择血管从远及近。但由于个体静脉受多种因素影响, 临床差异大, 因此护理人员要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 灵活掌握穿刺技巧,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1 老年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大, 个体组织器官机能渐衰退, 大多数的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血管弹性差、脆性大, 皮肤组织松弛, 必须注意, 穿刺时要使其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 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 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 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 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3.2 消瘦、肥胖患者

消瘦患者因皮下脂肪少, 而血管表浅, 但管壁脆、易滑动, 握拳后掌指关节高于手背肌层, 对进针角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穿刺时操作者以左手握住患者穿刺侧手指, 同时以拇指绷紧皮肤, 进针力度和角度不宜过大。相反, 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丰满, 血管多不隆出皮肤, 但血管较固定, 故操作者以食指和中指深明静脉走向和深浅度, 边进针边以食指探索血管, 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

3.3 小儿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细小, 相对固定, 而头皮静脉分支较多, 交错成网, 表浅易见, 小儿多选用此部位, 但由于小儿易哭闹、多汗, 操作前必须把穿刺周围头毛剃净, 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静脉的两端, 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 见回血后停止进针, 推入少量生理盐水确定在血管内且通畅, 立即固定, 否则易穿破血管, 穿刺时要注意与动脉相鉴。

3.4 化疗患者

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 长期反复化疗使静脉萎缩、硬化, 原则上要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 先远端后近端, 但往往此类患者的血管条件极差, 可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 选择管径细的5.5号头皮针穿刺, 既便于穿刺后固定, 又不易出现跑针渗液现象。

3.5 创伤、休克患者

休克时循环血量骤减, 外周血管萎陷、弹性差、浅静脉消失, 穿刺前对周围浅静脉均匀涂擦1%硝酸甘油, 再予湿热敷 (55℃~65℃) 3 min, 使血管扩张, 有利于穿刺成功。瘫痪患者宜选择患侧血管, 既便于固定, 保留时间长, 又不影响健侧活动。

4 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 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 刺入皮肤后, 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 穿刺成功率高, 患者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 手持针柄的上下面, 接触面积大, 用力均匀, 针头稳定, 针头进皮速度快, 痛觉作用时间短, 患者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 以暴露针梗的尾部, 便于观察静脉回血, 以免刺破血管。

5 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 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 且由于角度大, 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 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 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 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 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 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 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 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 然后轻轻挑起皮肤, 当针头进到1/4时, 针尖稍向下倾, 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 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 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患者, 应选择粗血管, 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 使之暴露, 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 如血管过细, 可使针头阻塞, 造成穿刺失败, 应选粗直的血管。

6 固定输液帖的技巧

输液帖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 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 先粘胶布中间, 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 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 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 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 将软管由下向上, 再由上向下绕圈, 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 与针梗垂直, 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 针尖轻微上翘者, 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 这样可使针尖平稳的置于血管内, 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7 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 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

7.1 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 当时滴速不快, 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 结果自行变快。

7.2 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 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 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 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 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 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 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 为避免发生意外, 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心肺负担加重, 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 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8 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 其内压力与外界压力不等, 多大于外界气压, 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 如氧氟沙星等, 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 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 停顿片刻, 待瓶内空气排出, 瓶内压力与外界压力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 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 然后轻挤瓶身, 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 ml, 使瓶体稍扁, 再倒转液体瓶挂于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过大使液体由排气管流出而减少药物治疗量从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 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 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9 输液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须经常巡视, 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防止输液反应发生。其实巡视也是一门技巧, 护士在换瓶、接瓶过程中随时都可以和患者沟通, 顺便问一声, 顺势看一下穿刺部位, 患者就知道护士在关心他 (她) 。如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液体不滴或滴速很慢, 穿刺部位不肿不痛且可见回血应考虑是否是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可适当调整针头位置, 尝试将针柄翻个面。一旦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 应立即停止原来药物的输入, 医生未到达前可先更换为生理盐水, 既防静脉回血凝固又可保证抢救药物的及时输入。根据病情需要, 应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 使尽快达到治疗效果。持续输液24 h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和输液瓶。

10 输液故障的排除法

10.1 溶液不滴 ①针头滑出血管外, 局部肿胀疼痛, 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②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③针头阻塞, 一手捏住滴管下输液管, 另一手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 若感觉有阻力, 松手后又无回血, 示针头已阻塞, 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④压力过低, 可抬高输液瓶位置;⑤静脉痉挛, 局部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

10.2 莫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可倾斜溶液瓶, 使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上, 必要时用手挤压输液管上端, 瓶内空气即进入输液管内, 让液体缓缓流下, 直至露出液面。

10.3 莫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可捏紧滴管下端输液管, 同时挤压上端输液管, 迫使液体进入滴管内。

10.4 莫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橡胶管和滴管有无漏气、裂隙, 必要时更换。

11 拔针方法

按教科书上的方法应是“用干棉球轻压针刺处拔针”, 但实际上这样操作, 患者的疼痛感更明显。因为边按压边拔针很容易造成血管壁的切割伤, 所以在临床操作中多采用迅速拔针后立即按压的方法, 疼痛率明显降低。在一般情况下, 针尖刺入血管后会形成两个针眼:一个是肉眼所看得到的皮肤针眼, 一个是看不到的血管壁的针眼。拔针时往往只想到按第一个针眼而忽略另一个, 出现按压以后还是会有淤青的情况。因此在拔针后嘱患者即刻用大拇指顺着血管方向按压3~5 min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且不能揉搓, 防止皮内出血。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小儿静脉输液的探讨 篇7

1 穿刺部位

1.1 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分支甚多, 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 易于固定, 方便小儿肢体活动。故婴幼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 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1]。

1.1.1 发际前正中的额静脉

皮下深度为1 mm~1.5 mm, 其下是筋膜和额骨, 额正中静脉不明显时, 可以用姆指在前额上方触摸, 便可发现有一个凹陷, 额静脉就位于凹陷内, 其血管直径比较大, 穿刺时突破感明显, 成功率比较高。在穿刺头皮静脉时, 尽量避开骨隆突处, 进针角度为5°~15°, 进入皮内后, 沿着拇指触摸的凹陷方向, 平行向前刺入即可成功。

1.1.2 颞浅静脉小分支

位于眼眶上方额角处, 皮下深度为0.5 mm~1.5 mm, 静脉周围组织较密集, 脂肪层较薄, 血管虽细小但表浅固定, 易穿刺成功。但穿刺时速度要缓慢, 见回血后勿需再进针, 以免穿破血管, 从而导致穿刺失败。

1.1.3 耳后静脉

耳上和耳后发际内的颞浅静脉, 位于真皮下的脂肪层上, 皮下深度为2 mm左右, 从外观来看, 血管浅且直径较粗, 但由于周围组织结构比较疏松, 血管下方有2 mm~3 mm的脂肪层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穿刺时不易掌握深浅度, 很容易在进针后造成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局部皮肤, 使血管固定, 正确地判断血管深浅度, 进针角度一般为15°~30°, 熟练掌握后穿刺成功率可进一步提高。

1.2 小儿四肢静脉

小儿在采用四肢静脉穿刺时, 首先要固定好四肢, 用力不可过大, 防止造成损伤, 并给患儿取舒适体位, 才能使液体点滴通畅。一般情况下常选用足脊静脉、大隐静脉、手背静脉、手腕静脉, 同时应避开静脉瓣。

2 穿刺方法

2.1 指尖留痕法

对于临床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位置一般较深, 通常情况下, 用食指指尖轻轻触摸, 便可摸到条索状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血管, 用指尖沿血管走向划一条印痕作为标记, 常规消毒后, 沿该印痕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 必须根据血管的深浅度调整进针角度, 方可穿刺成功。

2.2 按压触摸法

用食指在前额轻轻按压触摸, 便可摸到一条凹陷, 在凹陷处轻轻作一标记, 在顺凹陷上下移动触摸, 便可摸到一条富有弹性血管。在确定血管方向后, 常规消毒, 将针头刺入皮下, 沿静脉走行方向徐徐刺入, 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 同时又有回血出现, 即穿刺成功。

2.3 双手挤捏法

对于2岁以下比较肥胖的小儿, 在前额触摸不到额静脉的凹陷处, 可将双手食指分别在额静脉位置两旁约2 cm~3 cm处集中向内轻轻挤捏, 则会出现条索状隆起, 这就是血管所在的位置, 再用食指触摸, 顺隆起位置刺入, 便可穿刺成功。缺少临床经验的新护士, 此种穿刺方法不宜采用。

2.4 横摸法

小儿选用手背血管输液时, 若血管不太明显, 系紧止血带, 按血管的解剖位置顺血管方向横摸, 用拇指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慢慢横摸, 可摸到一条富有弹性的血管, 一般情况下, 右手比左手血管较明显 (一般人右手活动度多) , 即可穿刺成功。

2.5 双止血带的应用

适用于足背静脉, 在小儿踝上2 cm处先扎一根止血带, 稍待片刻后, 在掌指关节处再扎一根止血带, 常规消毒, 穿刺见回血后, 先去除踝关节止血带, 再去除掌指关节处止血带。双止血带法起到双重阻断静脉回流的作用, 使局部血流量相对集中, 血管充盈度增加, 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2]。

2.6 调整调节器位置

穿刺前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墨菲滴管下, 同时将输液瓶放置于操作点同高度, 有利于回血[3]。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 液体瓶的位置降低, 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于高位, 输液管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 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 血液很容易回到输液管内, 避免了头皮针进入血管后无回血, 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4]。

2.7 负压进针法

在临床工作中, 确定输液是否成功, 只能靠有无回血或突破感来判定。但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 由于小儿的血管比较细, 且血管管壁较薄, 分布的又比较表浅, 紧贴于皮下, 有时进针后突破感不太明显, 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进针后回血慢, 几乎又感觉不到突破感, 往往因看不到回血而盲目进针, 从而导致穿刺失败。故为了能够加快回血速度, 及时准确地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应进行负压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后, 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关闭调节器, 将输液管下端距终端滤器5 cm~10 cm处折叠, 由右手握紧, 挤去前端液体0.1~0.2 m L, 左手固定静脉, 右手持针柄将针头刺入皮肤后, 松开折叠的输液器, 使其在负压状态下针头缓慢刺入血管, 回血后再进入少许, 打开调节器, 固定针头。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5]。

3 其他

心理素质差。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 多来自于家长的不信任, 心理压力太大, 加上输液时小儿的不配合, 也会造成穿刺失败。故在治疗过程中, 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 减轻自己的紧张心理, 增强他们的信任度。若情绪出现波动、苦闷、烦恼, 心情不适时, 要自我调节, 适当放松, 暂时更换一种工作方式, 以保持心理平稳。同时, 应培养护理人员大胆、勇敢的品质, 操作时力求发挥自己的能力, 掌握有利因素,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提高自信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考核, 逐渐提高护士应激能力, 克服紧张心理。总之, 心理活动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技术, 但学会克制、放松的方法, 就能消除紧张心理, 达到最佳状态, 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玲.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

[2]曹玥, 张苗苗.小儿静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12) :3232.

[3]丁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8) :442.

[4]高友娟.小儿头皮式套管针不同穿刺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8, 22 (4A) :915.

“静脉输液”教学设计 篇8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为一名护士, 应准确运用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 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技术, 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 促进病人康复。

1 课标要求和课程介绍

本节课内容选自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学基础》教材 (案例版) 第13章“静脉输液和输血”。

护理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 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病人及健康人群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的一门课程。它所包括的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在护理和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 能利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全面的服务, 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习惯。同时, 护理学基础又是护理和助产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临床专业课程。

本章内容“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治疗和抢救病人时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

2 学情分析

笔者所带班级学生为中职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 他们没有考上高中, 进入中职后学习目标不明确, 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但对新知识尤其是对与临床结合紧密的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 在讲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和笔者一起操作,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本章内容前, 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临床基础课程, 但掌握得并不牢固, 因此还需要在授课时复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因上一章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静脉注射技术, 建立了较强的无菌观念和查对意识, 这为学习本节“静脉输液”打下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示, 使学生掌握静脉输液的定义、目的及静脉输液技术的相关知识, 熟悉静脉输液常用溶液及其作用。

3.2 能力目标

认真观看教师示教并加强练习, 掌握密闭式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技术。

3.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树立关爱病人、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 要求工作中态度认真, 建立较强的无菌观念。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静脉输液常用溶液的种类和作用, 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

难点: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中排气的方法和进针的手法。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举例法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节课选择在示教室模拟病房授课, 采用理论讲授、操作示教结合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 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问题情境的设立,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预习第一节“静脉输液”的知识, 并根据文中所给案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知识, 分角色准备一个有关静脉输液的小品。要求小品中必须展示的情景: (1) 病人为什么输液; (2) 穿刺时, 护士不能一针成功; (3) 输液中病人自行调节滴速; (4) 护士不注意查对, 发生将病房中两位病人的药液互换输入的事故。

(2) 用物准备:注射盘、止血带、治疗巾、瓶套、启瓶器、输液贴、输液架、输液治疗单、一次性输液器、消毒液、棉签等。

(3) 环境准备:本节课采用全真模拟示教教学, 需要提前对模拟病房进行清洁消毒, 示教讲解时学生必须戴口罩, 以保证真人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7 教学流程

7.1 课前复习

复习静脉注射的相关知识。

7.2 导入新课

请学生表演排练好的小品。一名学生扮演护士, 一名学生扮演病人家属, 两名学生扮演同一病房的病人。小品内容为: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甲、乙两人同住一间病房, 护士进来给两人输液, 输液时两人都被扎了两针, 期间尽管病人抱怨, 但护士依然态度冷漠, 还冷嘲热讽。液体输上后, 两位病人为了比谁输得快, 自己调快了滴速, 又被护士批评。在液体快输完时, 甲病人家属来探视, 发现甲、乙两人的药互换了, 从而引起了护患纠纷。小品表演结束, 请其他学生找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 在刚才的小品中, 你们发现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护士输液时输错了药, 给病人扎了两针, 病人自己调快了滴速, 护士态度不好。”

教师:“如果你是病人, 愿意接受这位护士的护理么?”

学生:“当然不愿意。”

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安全地为病人静脉输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静脉输液。”

通过小品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使学生很快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发现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迫切想要学习静脉输液这项技能, 而且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更易接受,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7.3 讲授新课

7.3.1 静脉输液的定义

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简要解释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及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途径, 强调输入的溶液或药液是无菌的,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内容。

教师提问:液体能输入静脉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首先从概念中找出答案, 然后教师总结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液面上方要与大气相通, 存在一定的液体静压, 输液管道通畅。

7.3.2 静脉输液的目的

授课时举例讲解静脉输液的目的, 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为“三补一输”, 即补充水分、补充营养、补充血容量, 输入药物。

7.3.3 输液常用溶液及作用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输液时输的是哪些溶液, 然后列表比较各种常用溶液的作用, 展示各种溶液的图片, 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7.3.4 静脉输液技术

(1) 结合图片介绍临床常用的静脉输液技术的种类: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开放式静脉输液法和体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并对比讲解3种输液技术的优缺点。 (2) 详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周围静脉密闭式输液法。

在模拟病房中采用全真模拟示教教学, 请学生扮演病人, 教师扮演护士。教师选择病例进行真人示教, 包括输液卡的正确填写、病人的评估、用物准备、药物的配制、输液的步骤、与病人的沟通等, 力求真实还原临床实际工作场景。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由于是真人演示, 为了避免感染, 要求学生必须戴口罩。

示教按照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步骤进行, 操作前让学生回忆小品中出现的问题, 在示教中逐一解答。

(1) 评估。结合病例, 通过和“病人”的对话让学生了解静脉输液前需要对病人的病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有所了解, 体现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同时, 强调操作中的查对制度, 避免差错的出现。向学生强调, 如果小品中的护士在输液前认真核对病人情况, 就不会出现输错药的情况了。

(2) 计划。包括护士、病人、环境和用物的准备。护士、病人和环境准备与以往其他操作相似, 简要说明即可。重点介绍静脉输液的用物准备。教师推治疗车向学生一一展示静脉输液所需用物, 并请学生说出哪些不是静脉输液所需用物, 通过对比加深记忆,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强调所有无菌用物均应仔细核对无误后才能使用,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无菌观念。

(3) 实施。就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模拟病房中护士为病人输液的情景, 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观看输液的操作步骤, 还为了培养学生和病人沟通的能力, 让学生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等工作,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医院真实的临床环境中, 深刻体会到现代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人际沟通能力。

操作中较难的环节一个是排气的方法, 另一个是进针的手法, 示教时教师应详细反复讲解并操作演示。

(4) 评价。教师示教结束后, 可以请学生操作, 重点考查学生对排气方法和穿刺技术的掌握程度。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加深直观印象。最后请刚才操作的学生分享体会。

在整个示教过程中, 教师适时将小品中的问题逐一解释, 并结合多媒体课件, 详细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静脉输液步骤较多, 要求学生在看完示教后画出操作流程图, 以方便记忆。

7.4 达标测评

为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往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题中, 选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进一步强化重点。

7.5 布置作业

(1) 画出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图, 预习输液滴数的计算方法、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以及列出常见的输液反应。

(2) 课后两人一组进行真人穿刺练习, 熟悉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

7.6 板书设计

8 教学反思

静脉输液是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熟练掌握的一项操作。作为刚接触临床课程的护理专业学生, 其对护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输液”这种普遍的社会认识上, 所以每年在教授这门课程开始, 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 我们什么时候学打针输液?”可以看出, 学生虽然还没有真正清楚护理工作的内涵, 但对护理工作还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学生学习静脉输液时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本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较之前的课程明显提高。

静脉输液的传统教学方法是, 首先教师根据教材讲授理论部分, 然后在模型病人身上边示范操作边讲解要领, 最后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缺乏对分析、判断、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本次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排演小品, 用小品的形式引出新课,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相比, 本次教学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好的方面, 包括: (1) 在示教室模拟病房授课,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护理工作, 利于教学与临床接轨。 (2) 设立问题情境, 真人配合示教,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无菌观念, 强化了查对制度, 同时提高了与病人沟通、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 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了静脉输液的原理、排气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了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 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当堂强化训练,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真人穿刺练习, 扮演护士及病人, 感受病人的痛苦及操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明白护士的职责。

儿童静脉输液室管理 篇9

1 创造人文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工作环境,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护理美学在病房的具体表现, 以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各个层次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能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减少其对输液过程的注意力。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装, 由原先的传统白色护士服变更为彩色的卡通服装, 输液墙面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和内容新颖的看图识字卡片, 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并循环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同时为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在输液室内专门放置两张卡通小桌子, 供患儿边输液边复习功课等等。这些措施使孩子们输液的恐惧感减少, 家长们焦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2 实行分区管理

把儿童输液分为婴幼儿 (1~3岁) 输液区及儿童 (>3岁) 输液区。婴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差, 遇到不满意, 多以哭闹来表达。3岁以上的儿童, 已经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接受一些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多一些表扬、鼓励的亲切语言, 再加上人文环境, 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舒适环境[1]。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文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输液的注意事项, 提高他们防病治病及育儿保健知识, 更好地配合护士进行输液治疗[2]。

3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护士静脉穿刺术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甚至影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研究表明,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3]。一旦患儿生病来院就医, 家属心情急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医院静脉穿刺成功有很高期望, 希望一次成功, 一旦未能如愿, 就会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纠纷。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静脉穿刺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首先, 我们成立专门的头皮穿刺室, 进入穿刺室的患儿每次1~2名, 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并在穿刺室门口张贴出有关头皮穿刺前, 家属需要做好的配合工作。其次, 婴幼儿头皮穿刺相对固定护士, 一般1~2个月轮换一次另有一备班协助主班护士在患儿高峰时间段进行穿刺。备班在每月的上旬由上月的主班护士担任, 协助主班护士穿刺, 每月的下旬由下月的主班穿刺护士担任, 为其下月的主班做好准备。另外主班与备班的安排上, 强调新老搭配, 穿刺技能强弱搭配。合理的排班也能有效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 提高穿刺成功率。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在2008年2月10日至25日随机抽取700例患儿的静脉输液。统计分析见表1。

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满意率呈正相关

4 安全输液

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管理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根据江苏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一书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标识, 即发放号码牌。该号码牌是一号两张牌, 一张牌与患儿的治疗单及药放在一起, 另外一张牌交给患儿家属。再给患儿注射前, 除常规三查七对及家属或陪人亲友识别外, 还必须两张号码是相同的号码, 方可给患儿注射。另外, 此号码牌还可以作为患者收药、配药及注射时的排队序号。这样, 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便于查对, 减少了差错的概率,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名、姓名相近, 打错针的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行为, 规范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 并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 人性化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细微之处体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我们在输液大厅设立醒目的小儿输液室承诺服务标志, 当班护士的照片全部上墙。患儿家长可以根据曾经有过的接触印象来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护士进行操作, 调整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工作责任心。另外在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允许家长陪同孩子, 给患儿心理支持, 使他们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病情, 征求家长的意见, 给其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 小结

加强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不仅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 而且指导了患儿家属的家庭育儿保健知识, 取得了患儿的积极配合, 提高了护理质量。赢得患儿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赞赏。

摘要:儿童输液是门诊输液室的特殊群体,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从环境、分区、穿刺技术、安全、人性化服务5个方面改进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输液,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竞.儿科急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6) :171-172.

[2]周燕.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⑴:91-92.

上一篇:惰性学习态度下一篇:泰国家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