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2024-10-09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共4篇)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篇1

静脉输液治疗作为一项基本的护理技能操作及现代医学中治疗与支持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而,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反应时有发生,除静脉炎、发热反应外,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就如何防范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污染以减少对病人的危害,广大护理同仁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输液微粒污染概述

1.1 概述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 μm,少数可达50~300 μm。)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2 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②造成血管阻塞。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③肉芽肿的形成。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1963年在尸检中发现,在曾用过40 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 000个肉芽肿,认为患者的肺梗死是由于输液中的小粒子引起血栓形成[4]。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涂文婷等[5]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2、10、30和60 min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 输液微粒的来源

2.1 输液器具引起的污染

目前一次性输液器具的使用日益广泛,但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各厂家技术力量、生产环节、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均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有些厂家粗制滥造,忽视质量等现象的存在,在使用输液器具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入微粒污染,这些微粒的产生,有的是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的机械性微粒,有的是因制作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6]。

2.2 液体和药物的质量

在药液制作和保存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存放药液的容器不洁净或液体存放过久后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受药液浸泡时间过长,可腐蚀剥脱造成微粒。

2.3 不规范护理操作

不溶微粒除了可以由输液器具及药物本身带入外,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带入更值得广大护理人员关注。常见的护理操作不当引入的不溶微粒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2.3.1 安瓿药液抽吸中的误操作

我国护理教科书中对安剖、砂轮的消毒、安剖的掰开方式及药液的抽吸方法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但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护士认为教科书中的过程过于繁琐,加之配液任务繁重,使得护士很难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的护士在安瓿割锯后未认真消毒就直接掰开或用镊子等物品直接敲开,致使安瓿开启时,随其震动,玻璃屑、细菌、尘埃等落入药液中。谢颖等[7]将医护人员在安瓿药液抽吸过程中存在的几种误操作,即砂轮切割安瓿颈部后是否用乙醇擦拭、安瓿切割口是否用镊子敲开及是否用注射器针头抽吸药液作为试验组,并与正规操作作对照,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误操作与正规操作带入微粒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谢颖等[8]通过将安瓿药物的抽吸方法分为瓶底、瓶中、倒置3种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证明微粒的污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瓿颈口处的玻璃微粒最多,远远超过我国药典中的规定,中部、底部基本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可见,医护人员在安瓿药物的抽吸过程中,严格操作,纠正违反操作规程的误操作,是减少安瓿药物使用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的重要途径。

2.3.2 对瓶装药物的配置

在临床配液过程中,瓶装粉剂的配置,极容易产生瓶塞碎屑,同时还易堵塞针头,韩芳[9]通过比较2种配置方法,结果发现使空针与瓶塞呈30°~40°角(斜面法)明显优于垂直法(即使空针与瓶塞垂直),可有效地减少瓶塞碎屑的产生及针头堵塞的概率。此外,杨青萍等[10]通过使用自行研制的多侧孔针头与普通注射器针头共同配置药液,观察并比较所配药液中胶塞微粒的数量,结果发现2种药液中微粒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锥形多侧孔针头可有效地减少胶塞微粒的产生。

2.3.3 多种药物的混合

临床上有时为了治疗的需要,需要给病人同时输入多种药物。孙世忠等[11]经研究发现输液前混合多种药物对输液微粒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加入药品的种类和量的增加,输液微粒的产生也呈上升趋势,且输液瓶或输液袋同时加入多种药物时,因反复穿刺,使橡皮屑脱落瓶内是输液微粒的另一重要来源。有研究表明,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和针尖口径的增大,微粒数有明显增加且微粒的增加与穿刺次数、针头口径大小呈正相关[12]。

2.3.4 三通的使用

手术患者因麻醉用药种类繁多,常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了方便。但临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患者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同时术中患者麻醉用药的数量和品种都较多,且大都为安瓿制剂,更增加了不溶微粒产生的风险[13]。

2.3.5 配液或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

在进行液体配置或输注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状况差,致病菌或灰尘微粒就会进入药液中,从而形成微粒污染。大量资料表明,输液过程中的污染以空气污染较为突出[14]。同时,护理人员在加药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也是致病菌进入药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放置时间长短与微粒的产生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一些药液,随着存储的条件变化,如温度、湿度、避光要求等等,会产生结晶或沉淀。

3 输液微粒的预防

3.1 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

在购买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并按法定标准逐项检验,待全项检验项目均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临床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使用包装不严密或质量不合格的输液装置。

3.2 正确抽吸安瓿中的药液

护理人员应避免用镊子敲开安瓿,且用砂轮切割安瓿前要用乙醇消毒,有研究表明用棉签蘸75%乙醇消毒砂轮后切割安瓿,切割处及颈部用75%乙醇消毒的方法和用75%乙醇浸泡砂轮后切割安瓿,切割处及颈部用75%乙醇消毒后徒手掰开的方法相比较,前者进入安瓿内的微粒量明显多于后者[15]。同时抽吸药液时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法,将针头置于安瓿的中下部抽吸药液,可使微粒污染减少。此外,李玉梅等[16]提倡选用“易折型”安瓿,因其颈段具有割痕,在开启操作中程序简单,不需砂轮割据,既节省时间,同时微粒污染量少。“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3.3 减少胶塞微粒

当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或配置瓶装药物时,应尽量选用针头型号小一些的注射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避免反复使用加药注射器针头,最好不用16#或更大型号的针头来配药[17]。

3.4 使用药物终端过滤器

输液微粒的污染途径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为主要方面。使用终端药液过滤器可以对即将注入人体的药液进行净化处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各个环节药液的微粒污染,起到对患者的保护作用。缪书卉[18]通过研究证实精密输液器对于不溶微粒的截留作用明显优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孙利华等[19]用空针抽取安瓿针剂,经连帽过滤三通的侧孔推注到样品杯内进行微粒检测,并与普通三通作对照,结果显示前者微粒数量明显减少。

3.5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药物配置及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可以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带入体内。有条件的医院要尽量在洁净室或超净工作台进行配液,配液或输液时应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在输液或配液时扫床、扫地等。李燕等[20]指出,暴露于医院病房的静脉输液药液受污染的概率是暴露于洁净室的静脉输液药液污染概率的10倍。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包装是否完好无漏气,排尽输液器内的气体,连续使用24小时以上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配伍药液的种类,药液配好后要及时输注,避免长时间放置等。

综上所述,引起输液微粒的原因很多,其中护理操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输液微粒的产生,进而危及患者的输液安全。虽然广大护理同仁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临床上还有许多护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输液微粒危害的严重性。此外,由于药物终端过滤器如精密输液器的价格相对较昂贵,影响到了它在临床上的推广,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遏制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保障病人的输液安全,还有待同行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污染,防范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篇2

一次性输液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其内壁不可避免会残留一些纤维、粉尘以及硅胶屑、黏合剂[2]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内腔污染的微粒会随药液进入人体。不溶性微粒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人体,既不能被机体吸收代谢,也不受体内抗凝系统的影响,其危害是严重和持久的,且进入人体的微粒数量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严重[3]。(1)微粒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2)微粒滞留在肺部由于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3)红细胞在微粒上形成血栓或引起静脉炎。(4)微粒碰撞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甚至造成出血。(5)某些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肿块。(6)引起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因此,一次性使用输液产品的国家标准中都对微粒污染的指标进行了严格规定,微粒污染项目的测试成为该类产品检测中一个重要指标[4]。

“GB18671-2009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中微粒污染的检测方法是采用“GB8368-2005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中规定的微粒污染试验方法进行。即采用计算微粒污染指数的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中样品洗脱液的制备过程对于内径较小的静脉输液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耗时长的缺点,本文通过对样品洗脱液制备过程的改进,达到提高检测速度、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验成本的目的。

1. 仪器与试药

1.1 智能微粒检测仪

生产商:天津市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规格型号:GWJ-4S,精度:<±3%。

1.2 洁净工作台

生产商:苏州宏瑞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规格型号:SCW-VS-1300型,洁净等级:100级。

1.3 冲洗液

国标三级水经孔径为0.2µm的滤膜过滤。

1.4 微孔滤膜

生产商:AUTOMATIC SCIENCE(TIANJIN)INSTRUMENT CO.,LTD规格:W 0.22um。

1.5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表1)

1.6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产地:江西,批号:100302,该批号注射器按GB15810-2001检验合格,规格:50ml。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2.1 试验环境

试验在净化室中进行,试验操作区域按GB/T16292-2010进行检测,洁净级别达到100级。

2.2 样品洗脱液的制备

2.2.1 原方法(GB18671-2009)制备

2.2.1. 1 制备方法:

取5支静脉输液针,在1m静压头下,使冲洗液分别流过5支输液针各100ml,共收集500ml洗脱液。

2.2.1. 2 制备洗脱液压力及耗时(表2)。

2.2.2 新方法制备

2.2.2. 1 制备方法:

取5支静脉输液针,将50ml注射器用冲洗液荡洗3次,精密吸取冲洗液50ml,将其与静脉输液针的标准6%鲁尔圆锥接头相连,匀速推动注射器芯杆,使冲洗液在2.5min内全部完成冲洗,重复上述操作,每支静脉输液针冲洗100ml,共收集500ml洗脱液。

2.2.2.2制备洗脱液压力及耗时(表3)。

2.3空白对照液

另取500ml冲洗液作为空白对照液。

2.4微粒污染指数测定

用智能微粒分析仪对上述空白对照液及两种方法制备的洗脱液分别取样500mL,按GB8368-2005附录A所述方法,进行测定,并计算污染指数,结果见表4~表8。

3.结果分析及结论

3.1 两种样品处理方法耗时比较

由表2、表3测得数据可知,采用注射器推注方法制备样品洗脱液可以大大节约检测时间,对不同规格静脉输液针采用推注法制备洗脱液的时间可较原方法缩短5~9倍,且规格越小,内径越细的静脉输液针时间缩短越多。

3.2 两种试验方法结果差异性分析

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5种规格静脉输液针的微粒污染指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进行两总体方差齐性的判定,建立假设H0:两种方法检测所得结果总体方差相等;H1:两种方法检测所得结果总体方差不等;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见表9。

由表9计算结果可知,各规格试验结果均为方差齐性,对各组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建立假设H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值相等;H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值不等;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见表10。

由表10计算结果可知:在α=0.05的水平上,两种试验方法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推注法制备样品洗脱液与原方法制备样品洗脱液测定静脉输液针微粒污染指数两者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但推注法制备洗脱液可大大缩短检验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检验成本。

4. 讨论

4.1 为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应确保检测环境达到百级标准要求,洁净室在实验前应彻底清洁,洁净室净化风机开启1小时,洁净工作台净化开启至少15分钟后再进行检测操作,实验人员尽量减少,在满足实验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单人进行实验,洁净室内人数最多不易超过2人,实验人员要求按规定更衣着装,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走动,控制实验操作动作幅度,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

4.2实验选用的推注用注射器标称容量应至少为50ml以上,以减少反复吸取冲洗液造成的污染,注射器在使用前应用空白冲洗液反复荡洗3次以上再进行实验。

4.3 由于新方法在制备样品洗脱液时的压力(50kPa)远大于原方法(10kPa),易造成洗脱液中气泡较多,影响检测结果。为避免这种情况,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在推注过程中尽量使流出的冲洗液顺取样杯杯内壁流下;二是将制备好的洗脱液稍稍放置后再进行测定。

4.4 本方法仅对样品处理过程进行了部分改进,以缩短检测时间,一些文献资料[5]显示,由于GB8368-2005中微粒污染测定的冲洗液用量为500ml,该用量较大,对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会造成一定的检测成本升高,如何能减少冲洗液用量,更经济快速地完成检测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阎玉秀.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微粒污染测试方法的研究.医疗装备[J].2005.18(5):62.

[2]刘梅.王锦瑜.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范措施.福建医药杂志[J].2008.30(5):163.

[3]陈丽华.静脉给药时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与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J].2008.8(23):5609.

[4]何乐春.对输液器中微粒污染测试方法的理解.中国医疗器械信息[J].2011.17(2):44.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篇3

1 新、老方法的比校

追溯测试微粒污染的新老方法,新国标GB8368-2005与老标准1998版有其很大的不同,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是指通过500ml洗脱液中全部的粒子数,然后通过相应的公式以计算污染指数来评价输液器的污染程度,而老标准是通过对200ml洗脱液中单位体积中的微粒数来评价输液器的污染程度,两个标准中首先是评价的粒子的尺寸不同,其次是其最后判断的标准不同,现简述如下:

1.1 原理

新老标准对于微粒污染这一检测项目的方法从原理上来讲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冲洗输液器内腔液体通道表面,然后收集洗脱液中的粒子,并对其计数以来评价污染程度。

1.2 实验环境

新老标准都要求进行该项实验时,应在洁净实验室中进行。

1.3 冲洗液

1.4 实验方法

注:新老标准对空白液的名称有细微差别,新标准称其为空白对照液,老标准称其为本底液。

1.5 微粒数的尺寸分类及评价要求

2 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GB8368-2005中6.1条及附录A的检验方法中规定,在层流条件下(符合ISO14644-1:1999中的N5级的净化工作台),所得空白对照液和检验液分别要求用0.45µm的微孔滤模过滤后置于显微镜下放大50倍后进行测量计数,再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但同时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可以用其他等效方法,如微粒计数器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阻法或电阻法。因用显微镜检测,重复性差,检验结果也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片过滤膜,由于观察点不一样,人的视力或者光源的亮度异同或者变化,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平常的实际检验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法的等效方法即用微粒分析仪来计数这一方法。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我们一般是进行两种操作模式,一是在做注册检验和委托检验时,我们是严格按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实验操作的;二是在做每年的抽验时,我们在对做微粒污染这一项目上做了相应的变通,即将空白对照液的微粒数视为0(Nb=0),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人为的提高了标准要求,这种变通的操作方式一是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二是为了节约成本。

3 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在检验中发现常出现以下情况,即检验液中的粒子数比空白液中的粒子数还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输液管的管壁对微粒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测试中有一些粒子被吸附在输液管的内壁上,因此检验液中粒子数比空白液中的粒子数还少。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在检验中将蒸馏水流到取样杯中时不许产生很多气泡,因为这些气泡也会被仪器误认为是粒子而计数,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因此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取样方式,取样时将蒸馏水靠近取样杯的杯壁,让流出的空白对照液顺着取样杯的杯壁流到取样杯中,这样就会避免在空白对照液中产生的气泡被仪器误认为粒子而计数,同时在仪器进行计数前对所得空白对照液进行充分搅拌以进一步排除气泡。如按上面的方法检验空白对照液时还达不到要求,就在其制备空白对照液时液体流出的出口处加上一个输液器用药液过滤器(这个药液过滤器一定是合格的),即先用蒸馏水连续冲洗一套输液器后让过滤后的空白对照液顺着取样杯的杯壁缓缓流到取样杯中检验,这样会符合要求,采用以上方法检验输液器中的微粒污染指标虽然比较繁琐,但检验结果准确。

3.2 为避免外在环境对实验造成的不必要的干扰,我们实验所用的蒸馏水最好是取样后让其放上一段时间再进行实验,通常情况下放上24h后检测所得实验数据比较稳定可靠,同时取样杯的清洗和环境条件对检验结果都非常重要,在检验时取样杯每次取样都要冲洗,一般情况下用纯化水或国家标准要求的3级水多冲洗几次取样杯以达到最佳检测环境。

4 对标准的几点思考

4.1 前面提到新老标准首先它们在取样上存在很大差别,新标准是取样500ml,老标准是取样200ml;其次是取样份数,新标准是空白对照液和检验液分别做10份,老标准是本底液做2~3份、检验液做5份,然后是其判定标准不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检验项目在检验方法上的更新应是建立在比老方法更快速、更准确的基础上,但现目前按新标准中的要求来检测微粒污染这一项目需要花费的时间非常长,不知在新标准中增大取样量和取样份数是出于对临床实际应用中的一种考虑还是出于其它原因。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我院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纳入研究的输液反应共83例, 其中门、急诊29例 (3 4.9%) , 病区54例 (65.1%) 。输液反应发生后, 即留取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的残留液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检测。同时, 留取83例未发生输液反应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的残留液进行检测, 作为对照。

1.2 主要仪器

Z W F-J 6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Y J-875医用净化工作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输液器。

1.3 残留液微粒数的测定

测定时加入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电解质补充剂, 使样品均满足含有0.9%氯化钠的测试条件。

1.3.1 超纯0.9%氯化钠注射液和超纯9%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

取0.9%氯化钠注射液, 用装有0.45mm微孔滤膜的过滤器过滤, 弃去初滤液, 取续滤液, 得超纯0.9%氯化钠注射液。将本试验中所有容器均经超纯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3次, 经微粒仪检查, 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测定时按要求加入的9%氯化钠注射液也按同法处理, 得超纯9%氯化钠注射液。

1.3.2 测不溶性微粒数

取5%葡萄糖注射液5 0 m l (批号:091016, 安徽双鹤药业) , 于净化操作台上测定不溶性微粒数, 将其作为空白对照。取已发生和未发生输液反应的残留液5%葡萄糖注射液各50ml, 测定不溶性微粒数。1.3.3检测方法用微粒检测仪分别测定2~4μm、5~9μm、10~24μm及≥25μm的微粒数, 每次进样量为5ml, 每一样品的检测数值弃去前2次后, 连续测定3次取均值作为该样品的微粒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药物配伍种类 (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残留液中2种药物配伍所占百分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 输液反应组残留液中3种及3种以上药物配伍所占百分率高, 1种药物配伍所占百分率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表2)

空白对照液体中粒径2~4μm、5~9μm、10~24μm、≥2 5μm的微粒数分别为 (353.23±36.13) 个/ml、 (10.17±2.43) 个/ml、 (1.67±0.6 3) 个/m l、 (0.1 0±0.0 2) 个/m l。由表2可见, 两组残留液中各粒径的不溶性微粒数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 尤以输液反应组微粒数多,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输液微粒及其危害

输液微粒是指混入注射液中易动的、不溶性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形态多样。目前, 微粒种类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糊精、黏土、纸屑、纤维纱、玻璃屑、细菌、霉菌、真菌孢子、药液微晶及空气中的尘埃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直径为1~15μm, 少数可达50~300μm的不溶性微粒带入人体, 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2]。最易受损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 其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 以及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流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3]。微粒进入人体后, 由于成人毛细血管最细处直径为6~8μm, 婴幼儿为3μm, 所以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 可能会堵塞血管, 引起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肿瘤形成或肿瘤样反应[4]。

3.2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方法

3.2.1 配液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割玻璃安瓿时, 应先消毒安瓿颈, 割锯痕长应小于安瓿颈的1/4周, 割痕越长, 玻璃碎屑越多, 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5]。割锯后再次消毒方可掰开, 倾斜45°, 减少玻璃屑污染。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要正确抽吸药液, 安瓿不能倒置, 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 抽吸时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 防止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减少回针次数, 穿刺失败要更换针头。输液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钩, 尽量选择锐利的小号针头。同时, 选择好进针的角度和速度, 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

3.2.2 合理药物配伍

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 注意药物溶解度, 浓度越高, 微粒越多。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 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 需要增加液体量。护士在配液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熟悉药理作用, 了解其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并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及有关资料。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 严禁随意配伍。任何药物要做到现用现配,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配液, 必要时可对配伍液体进行微粒及p H值检测。抗生素与中草药液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隙冲管。

3.2.3 净化操作环境

环境条件可以加重或减缓操作导致的微粒污染, 净化操作环境可明显减少输液过程中热原和微粒的侵入。保持治疗室、输液室、病房的清洁整齐和空气流通, 用紫外线消毒1~2次/d, 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医院条件允许可在治疗室安装空气净化设施或配备净化无菌工作台。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衣帽整齐、戴口罩, 勿面对操作区说话、打喷嚏, 配药前后按七步法正确洗手。

3.2.4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普通输液器使用纤维素滤膜, 由杂乱纤维基质构成, 为深层滤膜, 过滤介质的孔径在10μm以上, 对10μm以下微粒基本无截留作用。而精密过滤输液器采用核孔滤膜, 是一种选用双层过滤介质结构的输液器, 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5μm以下, 微粒滤过率大于90%以上, 对药物吸附性小, 可有效阻止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是对抗微粒污染最后的补救措施和有效手段。

3.3输液中其他护理问题

配好的药液不宜长时间存放, 要及时使用。输注药液不宜过冷, 速度不宜过快, 室温不宜过低, 尽量不在家中输液。在静脉给药时, 应选择有药液过滤器的给药方法, 尽量减少静脉推注。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及应激力均下降的患者容易发生输液反应, 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参考文献

[1]单珍珠, 周留勇, 尤建良.精密药液过滤器用于临床输液3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5) :40-41.

[2]闫风华, 张晓晓, 李涵.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G].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 2007:339-341.

[3]张劲, 邓敏, 陈卉.静脉过滤器输液与常规静脉输液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3) :51.

[4]陈军莉, 廖丽聪.对静脉输液的再认识[J].时珍国医国药, 2004, 15 (10) :76-77.

上一篇:数据包交换下一篇:滞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