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精选11篇)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1
老年患者在治疗疾病时避免不了静脉给药的途径, 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对老年人的血管特点有深刻了解, 并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方法与技巧。由于老年人各个器官都逐渐衰退, 在输液过程中更应细致耐心地观察护理。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特点
1.1 老年人的血管特点
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年期, 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血管是连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运输通道, 老化更为明显。表现为血液黏稠度高, 血管弹性降低, 穿刺时回血缓慢;管壁增厚硬化, 脆性增加, 管腔狭窄, 容易刺破, 导致药液外渗;有的老人皮下脂肪少, 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1.2 穿刺的血管选择
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小静脉选择不应太细, 避开血管分叉及静脉窦处, 并且容易固定的位置。如果静脉都偏细, 应选择头皮针。老年人输液疗程都比较长, 血管选择应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穿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如热敷穿刺部位、将手腕下垂、指压、或用手掌轻拍穿刺局部等方法, 让血管充分充盈在进针。
1.3 穿刺技巧
穿刺前做好充分准备后, 嘱病人握拳, 手背皮肤松弛的患者嘱其手腕下垂, 用左手拇指绷紧选择的血管下端皮肤, 避免血管滑动。在所选穿刺点血管上方处进针, 角度不宜过大, 30°左右, 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再沿血管走行往前进少许, 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即可, 以防渗液或活动肢体时针尖穿透血管。对表浅、脆性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 入皮和血管要迅速, 以防血液迸出皮下影响视线, 见回血后进针要慢, 角度要小, 以防穿透血管。对未见回血, 但已感觉进入血管的, 不要盲目再往里进针, 只需轻捏一下连接针尾的细管, 看针尖处皮肤是否鼓起, 如若没有则表示针尖已在血管内。
2 输液中的护理
2.1 老年病人心理、精神变化比较大, 沟通比较困难, 这要求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耐心、细心、和蔼可亲, 多倾听他们的诉求, 并尽量满足。输液要求成功率高, 较少带给他们负面的心理影响。
2.2 输液中加强巡视, 多看多问。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 或者行为失控, 导致肌肉不自主活动, 加之皮下脂肪少, 组织疏松, 针头移位有轻微渗液不易发现, 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中勤巡视病房, 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3 老年患者自身往往伴有其他疾病, 输液反应较易发生, 如果发现病人有抖动、畏寒、心悸等不适, 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4 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调节输液速度。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 滴速控制在40滴/min, 以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心、肾功能良好的患者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
在给老年患者输液时, 既要求护士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输液技巧, 还要有无比的耐心与细致, 工作中勤巡视、勤询问、善倾听, 以保证老年患者静脉给药治疗的安全进行。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及发病频率也逐渐增加, 需要静脉给药的治疗途径也会增多;作为一名护士对各种老年人的血管特点要熟练掌握且深刻了解, 输液后的血管护理也同样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静脉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高艳华, 杨春玲.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与输液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05, 26 (9) :972.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2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人静脉输液容易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了解老年人血管特点,正确选择血管,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老年人;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患者治疗给药的主要手段。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吞咽困难以及胃肠吸收不良或肾功能障碍等,往往使口服给药受到限制,静脉输液便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由于老年人血管条件差,另外年人全身状况差,心脏肺以及肾等多脏器功能下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在静脉输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对问题总结如下,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的血管痉挛导致鼓疱、外渗。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1.1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
[1]。
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产生。
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3.1.1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大。
3.1.2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3.1.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3.1.4 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3.1.5 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3.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3][2],易导致恶性循环的。3.3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4 正确的拔针方式
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血管有轻度闭锁样变化,尤其是80多岁的老人,轻度损伤即可能产生瘀斑。因此,拔针后的处理要适当。一般情况下,针头刺入血管造成两个针眼: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为了止血,两个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拔针时先分离胶布,仅留下压针眼棉球的一条,护士用右手捏住头皮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缓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快速拔出体外。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拇指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力度适中,并将穿刺侧上肢微抬,直至不出血为止。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按压时间一般5~10min。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出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5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4]。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5]。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 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
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8][7][6]。
~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
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或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 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5 小结
临床上给老年患者输液要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和血管情况,根据病情制定详尽的输液计划,规范基本操作规程,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注重各细节的处理,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并将舒适护理和心理护理交融、穿插、渗透在各个护理环节中,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患者心情愉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静脉输液;满意度;老年人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7-02
患者经常选择的临床治疗途径。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的生理老化和机能退化,大部分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老年疾病,又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管壁硬化、弹性差、皮肤松弛、血管细脆、回血慢等生理现象;同时还存在孤独、固执、自尊心增强、敏感等心理特点。所以临床护理老年输液患者,不仅要顺利完成基本的静脉穿刺,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采取系统化的静脉保护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使这一操作更能体现整体护理的内涵,让患者减轻疼痛,让患者舒适、满意,是护士的职责,也是患者的权利。2009年1月始对输液患者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将人文关怀和温馨服务应用于广大患者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个比例同时也意味着老年患者数量也在逐年扩大,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身心较一般患者更加脆弱,更需要关怀和照顾,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大多数子女由于工作需要,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这就使得很多老年人不得不独自到医院就诊,在面对这一类无陪护老年患者时,护士在给予静脉输液治疗时要格外关注。
1 输液前
11 仔细核对 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视力和听力减退现象,在输液前呼叫患者床号,姓名时,很多无陪护老年患者是盲目的在应声,并没有真正的听清内容,所以,不能完全依赖于这种简单地单向核对方法,还要在患者入院时,为其建立“腕带”标识,输液前仔细核对腕带信息。
12 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经过漫长的慢性病折磨,需要长期反复穿刺治疗,并且无亲人在旁守护,心理承受能力或多或少的会下降,穿刺时会表现出烦躁、紧张、害怕等反应,护士首先要与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病人沟通交谈,话语亲切,取得信任,多关爱老人,了解病人需求。嘱排空大小便,酌情进食。
2 穿刺时
耐心细致的选择血管护士在穿刺时要有计划的选择血管,原则上由远及近,且选择粗、直、弹性好、便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靠近关节处的静脉。在操作时,护士要面带微笑,动作轻柔利落,并与患者交流一些轻松的话题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尽量做到一针穿刺成功。穿刺完毕不要立即离开,应床边观察1min-2min,并告知患者请安心输液,护士会按时来巡视,如果遇到输液速度改变、局部疼痛或感到心慌、发冷等不适,不要慌张,先关调节器再按铃呼叫护士。
3 输液时
31 穿刺结束后根据病情及药物作用调节滴数,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不得随意自行调节滴数,并介绍所用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嘱咐患者若有不适立即按响床旁呼叫器。
32 将床旁呼叫器放置在患者随手可触及的地方,教会新入院患者如何使用呼叫器,以便患者随时可以联系到护士。
33 将液体悬挂在患者便于观察的位置。以方便患者观察输液剩余量,及时联系护士更换液体或者拔针
34 老年患者翻身幅度过大,易发生坠床事件,应将床档护栏立起,输液时患者若想如厕告知患者要将护栏放下,切勿翻越护栏,如不方便可通过呼叫器呼叫护士取得帮助。
35 根据室内外温度,适当的开窗通风或为患者加盖被子。
36 加强巡护,每15min巡视一次患者,每次巡视护士都应弯下腰双眼正视穿刺部位数秒,检查输液部位有无药液外渗现象,询问有无输液不适感,穿刺部位是否疼痛等,这样会给患者受重视及安全感。
37 由于长时间的输液引起体位不适和心理负担,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身体不适感。护士应根据病情協助安置合适的体位,并指导病人输液一段时间后作适当的肢体变动
4 拔 针
拔针时动作要轻柔。轻轻揭开输液贴,一手迅速拔出针头,一手按紧输液贴,[1]嘱患者沿血管走行方向按压3-5min,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李宝军等认为[2]:平卧屈肘90°举手法止血方法安全、方便、简单、易行、无痛苦,效果好,拔针后不要在扎针部位揉擦,以防皮下淤血,如局部肿胀,一般会自行吸收、消肿,可用95%乙醇纱布或50%硫酸镁溶液纱布湿敷。
5 结 果
提高护士的工作技巧,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服务质量:干预组的输液故障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作为护士应掌握正确的输液技巧和用药知识,严把“三查七对”关,加强巡视,随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疼痛、肿胀,输液管是否扭曲、折叠,针头是否滑脱、堵塞等,及时更换输液瓶,防止针头回血或空气栓塞,尽量避免重复注射,减轻疼痛。
6 体 会
无陪护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存在较其他患者更多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护士不仅仅要一针见血,还要满足患者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灵活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患者,让无陪护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感受到护士的人性化服务。使患者在输液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积极地与护士配合,从而使输液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琳,陈雅,曾秀冬,等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3(12):9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 本科收治42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60~85岁。42例老年患者均患有2种以上疾病, 其中糖尿病患者31例,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例。患者病史均在1年以上, 输液时间在1周以上。
2观察与护理
2.1 对老年输液患者的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多伴有神经血管病变, 血管弹性差, 末梢循环欠佳, 皮肤完整性受损。长期卧床老人常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伴有下肢疼痛、感觉异常、严重供血不足, 糖尿病足者伴有皮肤坏死现象。患者因长期患病, 常感到孤独、焦虑、抑郁、悲观情绪, 紧张、恐惧, 有的存在意识与精神障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都存在营养失调、反应迟钝、语言沟通障碍,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及感染的危险[1]。
2.2 心理护理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 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问题。适当运用触摸技巧使老人放松, 或用肢体语言促进沟通, 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 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 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认知功能, 使其获得安全感、满足感, 尽早解除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
2.3 认真观察和选择血管
认真观察血管条件, 严格判定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 根据应用的药物种类、时间, 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次数, 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 再进行输液治疗。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 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选择, 原则上由远到近,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 下肢静脉不作为常规穿刺的血管选择, 对糖尿病患者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 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穿刺最多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 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输入高渗药物时不采用直径<3.0 mm的血管。对老年患者, 尽量使用留置针。
2.4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
输液前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了解有关输液的适应证、药理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监测指标的知识, 严格掌握滴速, 合理排序。对穿刺部位在穿刺前局部按摩, 输液前30 min用热水袋热敷局部血管, 或用50%硫酸镁湿热敷, 以利血管充盈, 减少血管痉挛。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 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 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硬结现象, 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白、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症状, 做到重点巡视, 严密观察。注意拔针后按压时间要足够, 抬高肢体40~60 min, 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减轻因输液时间过长引起的不适, 也可防止慢性渗出。
2.5 护理评价
患者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家庭状况评估, 采用护、患、家属共同参与的形式效果最佳。对可能有危险的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多观察、多评价。记录要及时、准确、详实、系统。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2]。本组患者中发生发生轻度刺激征6例 (占14.29%) 、中度刺激征1例 (占2.32%) , 无重度刺激征。未发生静脉炎和局部坏死。
3讨论
老年患者因患病时间长, 活动量减少, 血流速度慢, 机体抵抗力下降, 尤其糖尿病患者, 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外周血管病变以至血管缺血, 感觉、运动神经病变以至感觉障碍, 容易发生局部感染、坏死、静脉炎、血栓形成。当输入高渗溶液和对血管刺激性的药物时, 或使用留置针血管直径<3.0 mm时, 管腔越小, 留置针与血管壁机械磨擦机会就越多, 血管越细, 管壁越薄, 受损伤时自我修复能力也越差, 静脉炎发生率也越高。
对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时, 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 对机械性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 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较多, 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全身状况、血管条件、心理特征, 并根据病情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 认真做好血管保护。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的护理效果。方法对42例老年患者的外周静脉输液进行观察, 针对实际观察到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轻度刺激征6例 (占14.29%) 、中度刺激征1例 (占2.32%) , 无重度刺激征。未发生静脉炎和局部坏死。结论减少了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疾病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外周静脉输液,护理
参考文献
[1]董淑华, 王建荣, 潘庆联, 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19.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5
方法:对2011 年 5月至 2011年12月,本科住院接受留置针穿刺的 99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对照组49例使用Y 型留置针,从留置时间、舒适度、针刺伤比较。
结果: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留置时间长,舒适感强,明显降低了护士针刺伤的机率(P<0.05)。
结论:安全型留置针留置时间满足病人的需求,增强舒适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系数,确保了护士的安全。
关键词:留置针老年患者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8-02
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避免了与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达到了使其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的目的。心内科患者多数是老年患者、体型肥胖、长期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肢体水肿、静脉输液时间长,使得患者静脉血管显露不佳、弹性差、脆性大,易刺破、出血、瘀青,给临床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并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静脉留置针为心内科病房静脉输液首选工具。现结合心内科病房老年患者特点对静脉留置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并减少患者痛苦。现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自2011 年 5月至 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99 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欧洲心脏医学会(ESC)的治疗指南[1]。其中男48例 ,女51 例;年龄 (66.33±12.13)岁 。 基础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62 例,高血压病 17 例,扩张性心肌病8 例,瓣膜病 12 例。随机分为安全型留置针组50 例,Y 型留置针组49 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封管方法及穿刺部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材料与方法。
1.2.1材料。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组采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型号为24G的安全型留置针,Y型静脉留置针采用BD公司(BD Intima Ⅱ)生产的型号为24G 的Y 型留置针。
1.2.2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粗、 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
1.2.3穿刺步骤。使用安碘伏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cm×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松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1/2或2 /3處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2 cm。 后撤针芯少许(0.2~0.3c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人血管。撤针芯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右旋取下。用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 统计软件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1.4结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舒适度、针刺伤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
2讨论
心内科老年患者疾病本身具有多样并发性,因此,在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时,抢救病人准确、迅速建立有效静脉给药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安全型留置针的最大流速可达到22ml/min,并且套管软,易于固定保留,可减少对病人反复穿刺,在急诊抢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安全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Y型留置针留置时间(P<0.05)。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洁瑞安全型留置针生物相容性好,入血管后材质软化73%,减少血管损伤,管壁光滑,疏水性材质使血小板不易粘附减少了血栓的形成,降低了堵管发生率,解决了Y型留置针易发生堵塞的缺点,不耽误病人输液输液时间,最重要的是在病人危重的抢救时能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还可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2.2病人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期间较使用Y 型留置针感到舒适(P<0.05),安全型留置针留置外观与普通针无差异、重量几乎无差异,病人接受度高。
2.3使用安全留置针明显降低了护士针刺伤的机率(P<0.05)。本组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无1例针刺伤发生,护士在行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一般针刺伤多发生在输液操作后,尤其是放入锐器盒时,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危险环节,其中感染血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最大,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重要途径。美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nine Jagger,1988年研究发现,因不安全针具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工作者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研究报道,使用安全型针具,可以避免80%以上意外针刺伤的发生。2008 年国内《护士条例》的颁布:鼓励护士在工作中使用安全型的工具,可有效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2],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系数,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ESC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CPG).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onAcute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J].Eur Heart J.2005, 26(4):384-416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共100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60岁-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2±10.5)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60岁-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4±10.6)岁。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
1.2.1 健康宣教
在进行输液治疗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主要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输液的瓶数、输液量、输液所需的时间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
1.2.2 对患者血管进行评估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头皮针。若患者的血管充盈较差,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多喝温开水,同时使用热水袋对患者的手背进行15分钟—30分钟的热敷,从而缓解患者的血管充盈情况,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2.3 输液巡视单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每隔20分钟进行一次巡视,在输液巡视单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所输液体的名称、配药者、巡视者以及拔针者。观察患者穿刺处的皮肤情况以及液体输注的速度,倾听患者主诉,从而及时发现显著的风险。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液体外渗、皮肤瘀斑青紫的发生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以及卡方进行数据检验,之后使用p值进行组间差异判定,判定标准为:当p值低于0.05时,提示研究所得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而p值高于0.05时,提示研究所得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液体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瘀斑青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输液患者都缺乏药物知识,不了解输液的量以及所需的时间,而且害怕疼痛、担心无法一次性穿刺成功,因此对输液治疗怀有恐惧感[3]。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了针对性护理,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液体外渗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X2=8.274,P=0.000;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瘀斑青紫的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X2=6.061,P=0.014。可以看出,规范的输液流程能够显著降低静脉输液护理当中潜在的风险[4]。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患者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担心。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输注较大液体量的患者会担心影响进餐,因此护理人员应尽量安排这类型的患者优先输液,并对输注的速度进行合理调整,保证患者能够在进餐前完成治疗,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行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文英,江海燕,杨燕梅,等.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25(08):766-769.
[2]李亭霏,徐小琴,魏传芝,等.门诊输液大厅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及干预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20(13):155-156.
[3]陈妙媛,刘晓,黄婉娜,等.老年患者门诊输液治疗的安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38-139.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335例老年患者, 年龄在60~88岁, 平均72.8岁, 男211例, 占62.99%, 女124例, 占37.01%, 均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下, 按照规范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其中静脉穿刺困难者120例, 占35.8%, 渗液至重复穿刺者68例, 占20.3%,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如静脉炎) 者14例, 占4.2%。
2 常见问题
2.1 穿刺困难
由于年龄增长, 老年人在生理和机能上均出现不同的衰老特征, 加上疾病对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找血管困难、血管不易固定、血管充盈度差、回血慢等。临床穿刺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困难。
2.2 渗液
由于老年人卧床时间长而躁动不安,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尿频、老年性不自觉颤动、老年痴呆, 因疾病而造成的意识障碍等均可引起肢体活动过多, 加上看护不周或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均能使针头滑出, 胶贴脱落而渗液。
2.3 自行调节滴数
老年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应急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突出, 部分老年患者在心理应急障碍条件下, 性格和行为反常, 甚至完全失去理性, 在治疗上直接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而且老年患者多性情急躁, 长时间输液缺乏耐心, 希望早结束。所以有不少患者自己任意调节输液滴数。
2.4 易出现输液反应
由于老年患者的肺功能差, 若过多过快输液易诱发心衰或肺水肿, 并且由于抵抗力差而导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增加。另外, 老年人肝功能和酶系统活性下降, 对药物耐受性差而引起药物反应, 肾功能减退延缓药物排泄, 加大了药物中毒的危险, 其他不良反应亦增多。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穿刺成功率
3.1.1 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直、易显露、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血管, 从远端开始, 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避免选用硬化、受伤、感染、靠近关节或疤痕的血管。进针点应避免选择在关节处或虎口处等。静脉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 疼痛的敏感性较低, 可减轻患者痛苦。
3.1.2 穿刺技巧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血管硬化, 弹性差且脆, 滑动度大, 进针时应根据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可能地绷紧穿刺部位, 以固定血管。进针速度宜慢, 松解止血带动作要轻柔, 以免血管移位而脱出血管外, 造成穿刺失败。从力学角度理解, 根据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依据,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可以明显减轻穿刺疼痛感, 以60°左右为佳, 减小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 压强增大, 进针的速度增快, 同时表皮受损范围小, 患者疼痛减轻。进针必须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不同病情进行处理。
3.1.2.1 肥胖型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深而细, 穿刺时必须扎止血带, 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饱满感, 掌握好深浅度, 看准方向, 摸索进针。
3.1.2.2 体型瘦的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少, 皮肤松弛没有弹性, 静脉充盈也相当差, 血管细而滑, 不易固定, 穿刺时止血带必须靠近穿刺点捆扎, 易选用细小针头, 针头必须要锐利, 否则穿刺很可能要失败。
3.1.2.3 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
由于起病急血管壁弹性差, 萎缩扁平, 穿刺前局部需要轻轻拍打, 使血管扩张充盈,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局部热敷, 切忌止血带过久或连续击打, 这样可造成相反效果, 因为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越加不利于穿刺。
3.1.2.4 慢性病和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
其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 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 而造成局部淤血现象, 故需用细小针头, 轻柔地进针。
3.1.3 牢固固定针头的技巧
一般采用三条输液贴, 第一条横向固定针柄;第二条用带有消毒棉的输液贴横向覆盖针眼;第三条将输液头皮针管盘曲重叠固定在第一条胶布上, 使两段各露出一小段第一条胶布的光面。这种固定方法的优点是有效减少了输液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降低输液贴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损害;在拔针时, 撕揭第一条输液贴的同时可将第三条输液贴撤离体表, 减少撕揭输液贴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 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提高沟通艺术, 帮助并参与建立完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医护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 采取尊敬、主动和真诚的态度与之交谈, 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 尽最大努力避免引起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 使其最大程度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8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问题
1.1 合适静脉的选择
(1) 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 护理人员用左手将老年患者欲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1]。 (2) 护理人员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的上下方, 其余三指放在背隆掌空中轻顶手背, 使手背处血管再最高点上, 以利于穿刺和固定。 (3) 根据血管分布和针头型号, 选择直而易固定的手背静脉穿刺。 (4) 穿刺时, 要避开静脉瓣, 避开关节处, 以防止输液不畅、活动针尖穿破血管及针头折断的发生。 (5) 不能盲目选择血管, 尤其是慢性病老年患者。要做到轮换使用, 有计划地保护血管, 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1.2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 进针角度和时间控制
用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选择5~6号针头,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头的上下面, 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约3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 再改变针头角度约15°。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s以内, 要一气呵成, 不能停顿。
1.2.2 合理掌握进针长度
5~6号针头的长度为19~24mm, 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应控制在6~8mm, 以确保针头进入血管并达到牢固固定。原因在于进针浅会使针头暴露在外面易受感染, 而且不好固定易漏针;进针深会穿破血管, 形成皮下血肿。
1.2.3 进针方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时, 与传统穿刺法相比, 采用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瘀血的出现率可以得到明显降低[2]。当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情况时, 采用该方法或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 都能提高回血率, 并有利于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1.3 妥善固定针头
穿刺成功后, 应用输液胶贴固定穿刺点针头, 以遮盖暴露在皮肤外的针梗, 防止感染, 并有利于拔针后按压针眼。再用2块输液胶贴固定针柄, 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 用胶贴固定。
2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
2.1 输液速度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老年人血管多有硬化, 在静脉穿刺时, 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 出现液体静脉滴注不畅或不滴;而当患者变换体位使之离开血管管壁时, 滴速反而增加。因此, 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调节输液速度时, 其主要依据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患者的病情情况。如输入对血管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时, 要适当减慢速度, 以保证既保证治疗要求, 又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再如对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输液速度要慢, 同时告诫患者及其家属, 输液加快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循环血量, 加重心肺负担, 易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以免出现危险情况。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输液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新陈代谢功能减退, 对疼痛等机体反应较为迟钝, 因此,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 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渗出等现象, 一旦出现要进行及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皮疹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如发生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 拔针按压护理
3.1 拔针按压基本操作
减慢输液滴速, 用左手大拇指按压住针柄, 右手轻轻分离输液胶贴, 滞留针眼部位的胶贴。之后,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 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 稳、无痛地拔出针头后举高, 按压至不出血。若让患者自己按压, 交待患者用大拇指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 或四指并列按压针眼, 使针刺点和血管针眼均在按压范围内。
3.2 按压时间
对220例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时间的效果观察表明, 按压时间在4min左右较为适合[1]。但是, 由于老年人血管的脆性相对较大, 凝血时间延长, 因此,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按压时间应相对2~4min, 以有效防止出血的发生。
3.3 拔针按压的注意事项
(1) 为了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便于穿刺后固定, 避免过长针梗暴露于外环境之中, 穿刺时常规先进入皮肤, 再沿血管上方平行进入血管, 这使得皮肤和血管各有一个针眼, 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患者按压时, 往往只按压皮肤部位的针眼而遗漏了血管部位的针眼, 此时血液可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所以, 护士要耐心解释、交待和示范正确的按压方法。 (2) 按压针眼时, 切忌边压边揉。因为, 反复揉按会导致针眼出血, 皮下瘀血[3]。如遇皮下渗出或瘀血, 可在渗出上缘向下挤压, 使渗出液和瘀血从针眼处排出, 或用注射器抽出体外, 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3) 拔针后护理人员要嘱患者不得急于下床活动, 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从穿刺到拔针是静脉输液的连续过程,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 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在输液过程中, 护士要做到勤快、耐心、周到, 观察要细心、准确。
参考文献
[1]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7) :851.
[2]梁孝梅, 郑秀珍, 迟晓玲, 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7 (7) :1353-135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前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 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 (对照组, 198例) 和护理风险管理后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 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 (研究组, 200例) 的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采用24G静脉留置针 (厂家: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7 mm×19 mm) 操作, 对照组中, 男112例, 女86例, 年龄60~86岁, 平均 (69.52±5.42) 岁;观察组中, 男110例, 女90例, 年龄60~87岁, 平均 (69.71±5.5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组责任制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协调科室总体护理工作, 合理安排值班时间, 及时介入突发性护理事件, 制定奖惩制度、奖金分配制度与职称晋升制度,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患者入院后护理风险小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评估, 对影响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相关因素进行记录, 对于首次实施静脉穿刺的患者应尽量由资深的护理人员实施, 留置针静脉输液期间加强巡视。
(2) 加强素质教育。总结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缺陷, 从中吸取教训, 制定对策并严格执行,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静脉输液与药物配置, 杜绝不良的护理操作习惯与护理事故,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穿刺技术、针头固定与穿刺血管选择的相关性培训,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正确采用敷料覆盖固定, 对于皮肤褶皱较多、皮肤粗糙处采用胶布固定;尽量选择贵要静脉与肘中静脉作为穿刺血管。护理部每4个月举行一次静脉穿刺竞赛, 结合日常护理工作表现给予适当的奖惩, 提高奖金分配比例, 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 同时强化训练。
(3) 加强护患沟通。应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增强护理操作依从性, 避免静脉留置针脱落与输注液体渗出, 对于有意识障碍患者应加强陪护, 限制其随意活动, 告知静脉留置针阻塞、静脉炎等护理缺陷发生的可能性, 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 输注药物前详细询问药物应用史, 对于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应及时停用药物, 并完善相关记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头脱出、输液不滴、疼痛、肿胀、液体外渗等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穿刺成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为4.00% (8/200) , 对照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为16.16% (32/198) , 研究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期间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包括护理并发症、护理纠纷、护理意外事件、护理差错事故等。轻者影响护理质量, 重者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在护理期间应尽量避免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3]。静脉留置针是最为常用的静脉输液工具, 与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相比, 静脉留置针较为柔软, 对静脉壁影响较小, 可长期保留, 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提高护理质量, 有助于维持静脉通畅[4]。但同时由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作为有创性操作, 长期放置留置针容易对局部微循环与静脉造成负面影响, 一旦操作不当, 容易发生护理风险[5]。通过护理风险管理, 有助于显著降低静脉输液故障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明显降低, 且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增高, 揭示了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与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培养了风险意识, 总结经验教训, 深入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发展, 避免侥幸心理, 严格遵守护理法律法规, 促进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实施个性化护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6,7]。护理风险管理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 可明显减少护患纠纷, 杜绝护理不安全事件。
综上所述, 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 行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 (198例) ,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 行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 (200例) , 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组责任制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 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为4.00% (8/200) ;对照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为16.16% (32/198) , 研究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54, P<0.05) 。研究组全天静脉输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0 (8) :210-211.
[2]李蓓.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2) :1724-1726.
[3]邓钰.静脉输液中护理安全风险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3) :155.
[4]郑淑文.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4, 23 (13) :117.
[5]翟凡宁.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3 (10) :341-342.
[6]许琼.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3 (9) :34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10
【关键词】输液;癌症患者;舒适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63-01
静脉输液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这种操作会造成疼痛,而且存在体位的限制和空间的制约,常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畏惧和不适[1]。我院自2009年1月对我科癌症患者静脉输液实施舒适护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1月在我院放化疗住院癌症病人112例,其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75岁~98岁;输液天数为5-15d。职业有普通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
2 舒适护理
2.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
2.1.1 卫生宣教和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接受治疗的病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输液安全成为病人最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因此,护理人员对病人输液前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治疗前1天应详细向病人说明:输液的目的,输注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主要作用和不良反应,全天输液总量,用药次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限,每一种药物的最佳输注速度,输液前病人应做的准备工作,输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取得帮助,护士对输液病人的护理程序等等。同时,根据不同病人的性格类型宣传输液过快,过慢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输注易致敏的药物,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并仔细观察皮试结果。对于输注特殊药物的,严格履行详细的告知义务,把输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向病人交待清楚,對输液量多者,与病人一起详细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制定好解决的方案,使病人在治疗前即对整个治疗过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解除病人一切顾虑,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好充分准备,以便使这一过程自然顺利完成
2.1.2 良好的护士素质 护士良好的仪表与精神面貌是促进病人心理舒适的基本条件,高雅的气质,体贴的态度给人以礼貌、尊重、信任、安全与美的感觉。我们要求护士淡妆上岗,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举止稳重,即使在治疗任务很重时,也应忙而不乱,交流要轻声细语,谈吐亲切,充分利用护士美的言行来努力创造美的境界,通过护士的言行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患者,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治疗。
2.1.3 舒适的物理环境 治疗前房间通风0.5h,尽量使患者自由选择体位,调整好室内温湿度,光线,将呼叫器、水杯、便壶等放于合适的位置,需要时调整好电视机的角度。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光线和温湿度,整洁的被褥,软硬适度的床垫等所有这一切都能提高病人的舒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刺激,同时要鼓励病人采取最积极的自理行为,力所能及地解决别人无法替代的问题。
2.2 输液中舒适护理
2.2.1 根据输注药物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宜的血管和注射部位。护士以亲切的微笑、柔和的动作与病人交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穿刺时要选择自己有把握穿刺的血管,尽量做到一针穿刺成功。由于老年病人的血管脆性大、充盈弹性差等特点,因此,不要过早、过紧扎止血带;宜用5号针头采取快速进针再缓慢进入血管的穿刺方法。穿刺完毕不要立即离开,应床边观察1min~2min并告知病人会按时来巡视。病人输液侧的手可嘱其轻握一块小毛巾,使其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并做好保暖工作。
2.2.2 加强巡视 文献[2]等提到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题有输液处肿胀、有回血、出现液体不滴、液体输完护士不能及时处理等。癌症老年人由于认知能力的下降,难以判断这些,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察并询问病人有无胸闷、心悸、肢体发冷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巡视间隔一般为15min~30min 次。每次巡视都应弯下腰双眼正视穿刺部位数秒,给病人以受重视及安全感,同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是否需要协助变换体位、姿势、饮水、如厕等其他需要,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2.2.3 输液后的护理 患者输液完毕,应及时拔针,以免针头回血,拔针后按压针眼处至局部无渗血为止。文献等[3]研究认为:拔针后按压血管4min左右较为合适,也有平卧屈肘90°举手止血方法且安全,方便,简单,易行,无痛苦,效果好。拔针后不要在扎针部位揉擦,以防皮下淤血,如局部肿胀,一般会自行吸收,消肿,可用95℅酒精纱布或50℅硫酸镁溶液纱布湿敷,亦可用生芦荟片或生土豆片敷上,或于第2天用湿热毛巾热敷,但不要在拔针后马上热敷,否则会加重局部渗出。
2.2.4 心理舒适护理 心理护理是癌症患者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生理功能减退,对于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大都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在为病人输液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告知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了解其对穿刺的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每次巡视都应主动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解决由于输液所带来的不便。另外,护士的仪表、姿态也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微笑的服务、关切的眼神可让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有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
3 讨论
3.1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有效的护理模式在我科的癌症患者输液中,舒适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考虑到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影响,运用新的护理模式理念,应用舒适护理,对我科癌症静脉输液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3.2 静脉输液前加强与癌症患者的沟通和健康教育,注意调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与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和其家属都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达到舒适护理的目的。
3.3 静脉输液是运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努力做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做到一针成功,固定完好,做到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通过对癌症患者输液舒适的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身心舒适程度,获得愉快的治疗心情,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关小宏.静脉输液拔针部位出血瘀斑的预防[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1,11(1):12-13.
[2]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2012,11(1):113-114.
老年患者逆行静脉穿刺输液法体会 篇11
1 逆向穿刺的依据
临床上手臂静脉是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之一, 多采用向心方向穿刺。长期静脉输液反复穿刺, 会造成静脉机械性损伤及药物刺激, 不但延长静脉修复周期, 也易形成静脉窦、血栓、静脉炎等, 造成有效穿刺部位减少, 穿刺难度增大;加上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形成恶性循环, 使穿刺成功率进一步降低。探索的结果显示, 行逆心静脉穿刺时, 穿刺的成功率和利用率明显高于向心静脉穿刺, 而且患者的疼痛反应、紧张、恐惧心理也减轻, 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浅小静脉走行于皮下, 与深静脉相交通, 无静脉瓣。上端静脉反复穿刺, 刺激侧支循环及小静脉交通支开放, 正常人中心静脉压为4.14~8.87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输液压差为58.95 mm Hg, 借助压力差, 逆行穿刺液体可以顺利回流。
2 向心性、逆心性静脉穿刺比较
2.1 逆心穿刺时护士手指的着力点范围大, 从力学原理来
讲, 更易于握紧皮肤, 绷直、固定血管, 进针点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 可直接进血管, 也可先进皮走行一段再刺入血管。而向心穿刺时, 由于静脉残端距掌指关节近, 当患者握拳时, 进针选择范围小, 左手不易固定血管周围皮肤 (距关节近, 操作平面小) , 易造成穿刺失败。
2.2 穿刺同一血管时, 逆向穿刺法穿刺部位在近心端手背皮肤;
而向心穿刺时穿刺部位从远心端皮肤开始进针, 远心端手背离手指及掌侧等神经分布密集区近, 受刺激时疼痛也较明显, 故向心穿刺时感觉较痛。
2.3 逆向穿刺由于进针长, 且固定在手背上, 不易受活动影响, 故肿胀率低;
而向心穿刺常固定在手指关节上部, 且常常为静脉未破坏的残端, 小静脉过短, 进血管的针体部分也较短, 易于受手指活动、牵拉力的影响而肿胀、渗出。
2.4 由于向心穿刺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血管;
而逆向穿刺通过扩大进针点的可选范围, 增加静脉刺入血管的长度, 扩大固定面积, 避开关节面来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保证了最大程度安全、有效地利用静脉未破坏的残端及小血管。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推荐阅读: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08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05-23
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07-15
老年手术患者心理护理07-13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09-12
老年便秘患者的护理09-26
老年患者的护理沟通10-05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10-08
老年肺炎患者的护理11-14
老年颅脑手术患者护理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