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2024-08-23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通用12篇)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

在医院, 中老年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 当人步入老年后, 由于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机体免疫力和代谢能力均降低, 容易受各种疾病的感染, 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等疾病。如何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水平, 应视为一项重要课题。

1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恐惧:住院后骤然改变了家中生活规律, 一切要听医生、护士的安排, 很不习惯。希望医生马上给自己确诊、用药。针对这些情况护士要向初次住院的老年患者特别是农村来的患者介绍住院须知, 如作息时间、各种检查、治疗时间等, 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1]。

焦躁:当人进入老年期时, 由于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 加之周围环境及社区因素的影响, 使老年人易产生焦躁的心理, 对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到理解忍耐, 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护理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 语言和蔼, 安抚老人焦躁的情绪。

孤僻:老年人患病入院, 接触到的人与环境都很陌生, 有时与其他患者合不来, 会造成相互间的疏远。有时因亲人不能按时探望, 使他的心理感到不安。对这样的老人应从生活上多关心, 同时还应做好子女的工作, 使其经常看望, 从而使老人感到温暖。

疑心:老年人患病后, 心理负担比较重, 顾虑重重。在输液过程中怕药液渗入皮下, 又怕有过敏、液体反应等, 心里不踏实, 盼望护士常来巡视, 心理得到安慰。这时护士就应主动来帮助解决困难, 经常巡视病房, 及时更换药液, 免得造成老年患者为之担心害怕。

2 做好老年患者进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要细:人进入老年期, 开始出现身体和精神功能的衰退, 对内在和外来刺激都不敏感, 容易掩盖一些病情变化。这就需要护士从体温的变化、呼吸的频率、脉搏的速率、患者的表情中捕捉信息, 了解病情变化。

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和成功率:如静脉输液穿刺,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硬, 虽然血管清晰, 但不易一下刺入。因此操作时需注意操作方法, 操作要快、轻、稳, 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

3 并发症的预防

便秘:由于疾病的原因, 加之身体消化功能减退, 卧床休息不能下床活动, 易出现便秘。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易消化的饮食或开塞露1支从肛门挤入。

褥疮: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差、松弛加之疾病的原因, 长期卧床可使骶尾部及其他骨突部位的皮肤发红, 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褥疮。因此护士要经常为老年患者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被褥保持干燥、清洁、无碎屑、平整。

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加之伴有慢性肺部疾病, 常年抽烟使气管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所以要劝说患者戒烟, 协助患者排痰, 或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咳痰。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护理, 需要我们护士掌握更多的医疗理论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练就一套过硬的护理技术。通过护士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改变老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2]。护士要尊重患者、举止文雅。在病房进行护理时要多接触老人, 用我们热情的服务消除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顺利接受治疗, 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8.

[2]仇丽华, 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14 (3) :242.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2

宋有娟

(金华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WHO总干事在2003年12月所作题为“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队患者安全问题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2]。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5月入住心内科的老年患者1000余例,男600例,女400例;年龄50-93岁,平均50-70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者900例。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800例(80%)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200例(2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300例(30%)患者为首次入院,700例(7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跌倒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过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1例患者上厕所后,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2.2 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 本组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2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有医嘱但属自备药,患者忘记服用,本组有10例患者出现漏服降压药物,护士发现血压波动,经询问后补服。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注意;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 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 3例心衰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 药物不良反应 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2例患者使用静脉给药多巴胺出现静脉炎。对策

3.1 准确评估患者状况 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加上地面湿滑,容易滑倒。因此,结合科室特点,我们规定对所有新入院70岁以上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跌倒评分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 重视药物护理 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倍他乐克、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 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 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3.4 严格操作流程,规范巡视签名制度 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3.5 加强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6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防治疾病的专家,而老年人则是了解自身的专家,二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科室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4]。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6]。参考文献

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措施 篇3

方法:分析老年患者护理安全发生的原因,以及与科室,患者、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论:对心内科老年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确保护理安全。

心内科的病房有其特殊性,大多是60~80岁的老年人,为了加强本病区对老年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定应对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安全。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改善护患关系的基础,对于老年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及安全,对老年患者及家人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可以减少老年患者不必要发生的安全隐患,还能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1]。

1.影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首先年龄占主要地位,绝大多数患者都是70岁左右老年人,并且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高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听力、视力不好,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基础病多,严重的会出现老年痴呆或精神障碍,如:坠床、跌倒、烫伤、走错病区等,这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的,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1.1.2病区环境:由于建筑设计不人性化,老年人对病区环境不适应,基础设施不到位,提醒标识过小,病区厕所太远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1.1.3知识缺乏:由于老年患者的认识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相关疾病知识不了解,便无法理解疾病的危害程度,不配治疗。

1.2护理人员的因素

1.2.1责任心不强:(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个别存在责任性缺乏,工作疏忽大意,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及不认真交接班,未严格遵守医嘱,(2)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或巡视不认真造成液体外渗,发现不及时导致静脉炎发生,输液时未控制好滴数过快导致患者发生心衰或肺水肿,过慢则会使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即达不到抢救和治疗的预期效果[2]。

1.2.2法律意识不强:(1)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2)在接待患者时说话不谨慎或治疗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患者和家属对治疗不信任,引出医疗纠纷,(3)护理资料书写不规范,不及时,有涂改,一旦发生投诉,不能提供有力证据。

1.2.3理论知识不扎实(1)对心内科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对于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的急性期护理不到位,向家属解释不够具体,(2)对心电图的判断及认识不够详细,(3)对心电监护仪、初颤仪的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有质疑和不信任。

2.措施

2.1全面评估老年患者:采取有效恰当的措施,例如老年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仔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倒史,有无意识障碍,有无行动障碍,听力、视力等如上护理,悬挂警告牌,向家属交代留伴,做好入院的健康宣教。

2.2对护理的要求:加强对护士法律观念的竖立,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的重要性,并维护护患双方的利益,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做好健康教育,疾病知识宣教,注意用药安全,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

结论:随着整个社会的改变和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责任心,持续护理安全的改进,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各种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5例中男72例, 女53例, 其中60~69岁57例, 70~74岁43例, 75岁以上25例。病因依次有脑血管疾病29例 (脑出血、脑梗死) 、心血管疾病58例 (原发性高血、冠心病压) 、糖尿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 (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 、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39例 (占31.2%) 。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

由于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 抵抗力低, 因此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在病情允许时, 应适当地进行锻炼, 通过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心脏功能, 有利于增强体质。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减弱, 饮水进食少, 患病后食欲更差, 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 出现口腔炎、口臭、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应用生理盐水、朵贝尔液或硼酸漱口, 保持口腔湿润和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因病程长, 体质弱, 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 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 应给予适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软质饮食, 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 造成入睡困难, 长期的睡眠不良, 患者性情烦躁, 从而加重原发病, 治疗效果受影响, 故应做好睡前护理, 提供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确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 病情容易出现变化, 在临床护理中, 做到预见性护理, 对减少并发症, 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1.2.2 心理护理

人在心情愉快时, 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 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理解患者, 解决患者的需求, 稳定老人的情绪, 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很多, 最忧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 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 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 遇到这类患者要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遵守医嘱, 坚持治疗,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 接近患者, 闲谈, 聊天 “问者不觉烦, 病者不觉厌”, 这样可以详细了解患者得病的根本原因, 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患者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 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 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 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 同时还可以了解患者家属的思想状况, 想法, 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 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消除消极因素,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掌握疾病的发生, 减少复发, 有利于早日康复。此外, 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对患者的康复也是有帮助的。

2结果

根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要将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有机结合, 我院对收住的125例患者的精心护理, 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高达96%。

3讨论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 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 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 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进行内科护理, 笔者要认识到这些创造性活动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的, 只有全面护理才会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摘要:目的初步探究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自身特点及相应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125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绝大多数表示满意。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003, 26 (4) :56.

[2]仇丽华, 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14 (3) :242.

[3]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福建医药杂志, 2002, 24 (1) :78-79.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2

随着社??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13例,发生率为20.63%。

1.2 护理要求 老年病人阅力深,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工作上有成就,在家庭、社会中有地位,因而自尊心较强。当他们患病后,由一支配别人的人变成了受别人支配的人,这种角色的改变,使老年病人的自尊受到压抑,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观察的十分细致和敏感。作为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要求和意见,尽可能给予满足。限于条件做不到的要耐心诚恳的解释,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即不冷淡他们,也不要奚落和讥讽他们,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对老年体弱、力不从心、缺乏自理能力者,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对身心衰老、反应迟钝、说话哆嗦,语无伦次,暴躁的老年病人,要有耐心,要宽容他们,并采取老人乐意接受的方法。对长期患病、受疾病折磨而出现的抑郁、消沉、沮丧情绪,要细致观察,耐心疏导,防治意外的发生,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护理管理

1.3.1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3.2 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3.3 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3.4 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3.5 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63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13例,实施后的63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3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6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安全;老年

随着人么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心内科作为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科室,多面临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更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所谓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法定法规的制度上,未出现生理及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或损害[1]。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技能较差,且心内科的疾病多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同时伴随各种老年病的症状,更容易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针对本院目前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在61~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9.8±3.3)岁。该组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其中78例患者合并患有肺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老年性便秘、泌尿系统感染等。

1. 2 调查方法 对本院选取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 将其中诱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及过程进行记录, 并指派专职人员对其归纳整理, 同时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与分析, 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

1. 3 护理方法 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与诊疗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尽早的判断,在患者入院后做好护理服务对策,对于危重病患者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查房频率,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采取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该组资料中常见安全隐患存在情况:该组8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中护理安全隐患最为常见的为精神状态,占42.50%,明显多于其他安全隐患例数,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依次为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不合理干预、缺乏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外出诊疗与检查、跌倒。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上述心内科中较为常见的安全隐患,制定了如下解决对策:

3. 1 正确评估患者的状况 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生活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对于疾病类型较为复杂,生活自我能力较低的患者加强其陪护工作,并嘱其家属能够对危险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护理人员则需增加夜间寻房的频率[2]。

3. 2 规范患者的外出情况 详细的记录患者的外出或转科等情况,并做好交接工作,在給予较严重的患者进行细心的关怀和指导时,制定严密的周围外出计划,确保转科或外出等事件的安全性, 在做好相关人力及物力的准备的同时, 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3]。

3. 3 做好药物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能够做到主动告知患者配备常用药物, 对患者做好监督工作, 避免其出现误服及漏服。因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降压药等可诱发低血压等, 对于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所规定的服用时间, 以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3. 4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在使用仪器操作期间, 应对于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并适度的使用仪器。例如在使用输液泵为患者输注液体时, 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来控制药量及滴速, 并对其输注过程进行检测, 避免因输注速度过大诱发安全问题[4]。因此,还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各种常用仪器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操作的安全性。

3. 5 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宣教工作, 不仅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诊疗目的及注意事项, 还需要指导患者能够按时服用药物, 服药期间所需注意事项等。面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所提疑问需给予积极耐心的解答, 以增强其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 在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应针对其所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以提升护理服务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曹利琴,张雁雁.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17):4749-4780.

[2] 马丽.老年病房护理工作强度管理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28):72-74.

[3] 鲍英华.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07,15(2):52-53.

[4] 史幸花,王丽芳.老年病房患者睡前给药的安全管理体会.中国药业, 2011,20(12):57-58.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30例,研究组为30例,给予对照组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29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大为77岁,最小为61岁,平均年龄为(65.1±2.7)岁。研究组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64岁,平均年龄为(65.3±3.6)岁。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情况资料对比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掌握病情变化,了解患者内心所需并给予合理满足,并指导患者正确饮食,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磷饮食。并给与正确的透析以及用药指导护理。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添加针对性护理干预:(1)防止坠床、摔伤:老年患者由于年纪大,自身生理姿势控制能力较差,为此应在床边设置床栏,把日常用品放置在随手可及地方,以便取用。在床边防止呼叫器,定时巡视,防止坠床、摔伤现象发生[3]。(2)烫伤:帮助患者进行热敷时,调节水温,避免过烫。(3)拔管:对于易暴怒、意识不清患者给予约束,加强看护,防止其出现拔出尿管、胃管以及静脉置管。(4)预防压疮以及感染:加强感染护理,定时清洁口腔;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发生。若患者翻身困难,应提供协助,女性患者定时清洗会阴部位[4]。

1.3护理效果判定:采取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护理效果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意外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摔伤、烫伤、坠床、感染、压疮等方面。总治疗有效率=安全事故发生例数/30×100%。

1.4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方式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出现摔伤为3例、1例,烫伤为1例、0例,坠床为1例、0例,感染为2例、1例,压疮为1例、1例。对照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6.7%,研究组为10%。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一般来说,肾病类型可分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以及肾小球肾炎等。相关数据调查分析显示,近年老年肾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大,病因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为此,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帮助他们改善预后,降低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质量[5,6,7]。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给予正确以及透析指导,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加强巡视力度,定时巡视病房,防止各种摔伤、烫伤、坠床、感染、压疮等现象发生,指导患者更换体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舒适度,加强心理辅导,尽力消除不良情绪,力给患者提供出最佳的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给予两种不同给的会方法后,研究组的安全事故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表明,给予老年肾内科患者针对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舒适度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锦荷,巫思红,卢妙娟.护理干预对老年肾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面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6):366-368.

[2]薛继红.在老年肾内科患者中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4,12(9):170-173.

[3]黎芳.护理干预对老年肾内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9):444-446.

[4]程勇.护理干预在老年肾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4,12(8):119-121.

[5]吴伟君.基层医院老年肾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0(4):556-558.

[6]逄艳丽.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肾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面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33.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386例, 其中男215例, 女171例;年龄60~81岁, 平均 (72.3±5.6) 岁。心血管疾病169例 (43.8%) , 脑血管疾病109例 (28.2%) , 呼吸系统疾病44例 (1 1.4%) , 糖尿病64例 (1 6.6%) 。

1.2 分组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和心理护理组 (观察组) 各193例。两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2 护理方法

2.1 常规护理

(1) 饮食护理。老年患者一般食欲较差, 甚至进食困难, 易出现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等, 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危重或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2) 口腔护理。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 发生口腔炎、口臭等, 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和湿润, 嘱咐患者餐后淡盐水漱口。 (3) 睡眠护理。老年患者睡眠时容易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干扰, 导致入睡难、睡眠浅、易醒等, 长期的睡眠不良易加重原发病, 影响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在病情允许时适当锻炼, 以增强体质, 改善睡眠质量。 (4) 用药护理。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年轻人更为严重[2]。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 给药前严格三查七对, 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2.2 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2.2.1 尊重与理解

在护理过程中, 熟悉护理操作流程, 态度和蔼、热情, 动作迅速;在与老年患者交谈过程中, 注意语气, 争取获得患者的信赖与理解, 给予精神上的寄托, 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 安抚与沟通

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优化其心理状态。老年人害怕孤独,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给予生活上的关心、疾病上的照料、精神上的安抚, 避免患者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动员患者家属多探视, 帮助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关注心理状态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较多, 如疾病能否治愈、医疗费用问题。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疏导, 鼓励患者坚持并配合治疗, 调动主观能动性, 增强内在康复能力。

2.3 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时对其心理状态和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心理状态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 量表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护理满意度采用选项法, 非常满意: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热情服务和住院期间非常舒适, 对各项护理服务均满意;满意:患者住院期间感觉舒适安全, 护理人员服务好, 对各项护理服务较为满意;不满意:患者住院期间对周围环境和护理服务感受不佳, 护理人员服务不好。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大样本u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SAS评分比较 (表1)

表1显示, 两组干预前S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分数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更优于对照组, 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5.57, P<0.01) 。

4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组织器官均会出现退化, 各生理功能逐渐降低。老年患者由于听力、视力、感觉、记忆力、想象力的衰退, 容易误听、误解, 出现敏感多疑, 疾病容易反复, 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3]。因此, 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应注意服务态度和质量, 多与患者沟通, 增进护患交流, 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积极的疏导。研究显示, 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4]。老年内科慢性病居多, 患者因长期疾病易产生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本文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均有显著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对老年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疏导。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386例,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和心理护理组 (观察组) 各1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更优于对照组, 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疏导, 可有效缓解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仇丽华, 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14 (4) :242-246.

[2]任静, 冯梅, 廖再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 2007, 22 (3) :623-625.

[3]关素芳, 陈怡, 陈美玲, 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广州医药, 2011, 42 (4) :13-14.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间神经内科65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25例, 女75例。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问题共26例, 占13%。

1.2 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2.1 护理人员安全告知不到位

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入院时, 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疾病的注意事项, 如卧床要求、饮食种类、进食方法、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等。

1.2.2 意外受伤

意外受伤包括坠床、跌倒、舌咬伤、烫伤、走失、意外拔管、窒息等。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伴有脑细胞减少、意识障碍、感觉功能降低障碍, 判断力、行动力均有所下降, 易发生跌倒和坠床;若疏于带牙套牙垫, 则可能在抽搐期间发生舌咬伤;皮肤冷热敏感性下降, 水温过高则会发生烫伤;若防护措施不到位, 未做到24 h看护则容易走失;在患者鼻饲插管治疗时, 夜间患者易因自身不适拔除胃管等造成意外拔管;吞咽困难、进食呛咳、鼻饲引起食物返流误吸、老年患者牙齿松动牙齿调入气道, 都有可能引起窒息。

1.2.3 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肌体代谢不良, 常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有因药物外渗造成的皮肤损伤、尿潴留等。

1.3 安全隐患的对策

1.3.1 加强护士各方面教育, 提高护理水平

①培养责任护士管理能力, 掌握交叉学科知识,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增强责任感;②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 是一个高压的护理岗位, 护士容易出现情绪不稳, 从事护理工作时加大风险。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 塑造出一个沉着谨慎、临危不乱的岗位心理特征, 是护理安全中的一个重要举措;③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制度, 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 应当认真落实。医院可通过业务学习、理论或操作技能的考试等形式, 促进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水平。

1.3.2 加强环境管理

使物品管理室、治疗室、抢救室布局合理, 病房通道及走道保持宽敞, 不堆放杂物, 病室保持清洁, 定期通风换气。不同区域分别使用不同抹布, 分开清洗, 悬挂晾晒, 定期消毒。非治疗室用品不得带入治疗室, 各种物品定位放置, 并配有专人管理, 定期消毒。使用过的各种器具, 如氧气湿化瓶、浸钳筒、吸痰器等, 消毒后备用, 并注意保持干燥;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 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 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1]。

1.3.3 常见安全隐患对策

防止发生坠床意外, 应当确保病房环境安全, 地面材料防滑、保持干燥;厕所、洗漱间设置防滑垫, 马桶带扶手;病房、走廊安装扶手。床边安装栏杆, 必要时, 可使用约束带限制患者肢体活动。患者若下床、如厕, 需有人搀扶, 并采用稳定性好的鸡爪形拐杖, 注意穿着防滑鞋。

舌咬伤多发生在有抽搐症状的患者, 应当给频繁抽搐患者带上牙套, 即可有效防止舌咬伤[2]。预防烫伤, 可在用于热敷的热水袋外加布套, 不直接接触皮肤。护士应当反复向家属交代热敷方法和温度,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给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患者带上手腕带, 标有姓名、住院号、联系电话等信息, 实行24 h陪护, 外出分配专人陪同, 并尽量减少外出时间, 以防走失。对鼻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及其家属反复强调置管的重要性, 每班核对检查置管的置入长度、固定情况, 注意夜间加强看护, 预防意外拔管。

对于使用假牙的意识障碍者, 应当取下假牙, 使用开口器时动作轻巧, 尽量不碰落牙齿;若牙齿掉落应及时取出。鼻饲时应吸净炭液, 预防误吸和窒息。

2结果

通过以上护理管理措施的改善与调整,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经过统计, 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实施前, 200例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 发生护理问题26例, 占比13%;实施后, 300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 发生护理问题2例, 占比0.7%。由这一数据可以得出, 神经内科老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明显减少, 护士与医生、患者的配合协调效果好, 护士责任心增强, 沟通、协调能力迅速提升。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进步与成效有目共睹, 获得了一致认可。

3讨论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是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3], 在一些高压力、工作量繁重的科室中, 护理安全更加重要。

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问题和纠纷, 能确保老年患者护院安全。护理工作本是为保障患者的生理、心理安全而生, 人性化护理为患者创造了温馨的环境, 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2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采取措施后, 神经内科老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明显减少。结论 本文提出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质量, 值得采纳。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安全隐患,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要点分析.临床护理, 2009, 1 (10) :148.

[2]芮丰.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常见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4) :156-157.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内科患者, 其中有男性51例, 女性39例, 年龄范围在60~85岁, 平均年龄为76.8岁。

1.2 护理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正常的临床护理时, 并进行如下的心理护理。

1.2.1 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提出疑问时, 护士应该为患者进行认真

的、详细的解释, 帮助患者接触心中的疑问, 让患者知道其身体情况和病情的程度 (癌症患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除外) , 还要提醒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对病情不会有帮助, 要保持一颗良好、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 做好自我调节和放松 (建议保健操或自我按摩等) [1]。护士提出的意见, 患者均能接受, 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减轻或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饮食情况和睡眠均会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1.2.2 对于消极、意志力消沉的老年患者, 要消除去其消沉的心理,

需要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对其关爱和呵护, 针对一些对病情和现实逃避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和其家属齐心协力, 努力的让患者认识到世间人们的爱, 主动对患者进一步的关心[2], 树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对患者认识的提高和精神振作均要给与高度的鼓励和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家属的支持和关怀十分重要。

1.2.3 对于一些内向沉寂的患者, 护理人员首先主动的和患者接触,

和患者进行交流, 其交流的话题挑选患者感兴趣的进行交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扶持和帮助患者同其他患者进行交流, 促进患者之间的关系[3], 建立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 并指导患者参加一些实际的活动, 如唱歌、下棋、读书等。

1.2.4 对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护理和同情, 在和患者交流时要谨慎,

语气中和言语中不要让患者感受到病情危重, 对患者的要求尽量满足, 同时对患者讲明情绪波动在老年内科患者中较常见的, 可以减轻其负面情绪。

1.2.5 对于患者的负面情绪, 应给予宽容、忍让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

开导患者, 用周到的服务去感动患者, 改变其态度。同时劝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 为其讲明运动的总要性, 帮助患者做一些适当的活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活动的计划[4]。

1.2.6 采用疏导的方式, 对患者耐心说理进行开导, 达到有效的沟

通, 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诱导激励患者, 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耐受性, 促进肝脏功能的协调,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 结果

通过以上心理护理, 经过调查后显示87例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满意率高达96.67%, 有3例患者保留意见。

3 讨论

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为: (1) 孤独寂寞:产生孤独寂寞和患者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者内向不善于沟通, 加上遭受病痛的折磨, 语言极少, 与其他患者也很少进行沟通, 且患者长时间住院, 缺少亲人的关心和呵护, 患者每天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等, 经常会感觉到孤独落寞。 (2) 悲观消极: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产生日落黄昏的感觉, 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 感觉更加强烈, 产生失望悲观的心理, 觉得自己没有用, 还为其家属增加负担,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 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有较强的被动性。 (3) 固执猜忌:在老年患者中, 固执是其常见的心理特点, 有着固执猜忌的患者通常情况下执着和相信自己的观点, 比较顽固, 老年患者除了和自己的亲人沟通意外不会相信其他人, 其心理特点不但在交流沟通上不能和其他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感觉到其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后, 便会猜忌其患者加重, 一定治不好了, 此类患者不相信别人说的话, 容易为其病情下结论, 且都是悲观的结论。 (4) 焦虑不安: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有患者均会有不停程度的焦虑不安, 尤其是首次住院的患者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康复时间完全不了解, 所以经常表现为烦躁、睡眠下降、食欲不安等症状[5]。 (5) 极度恐慌:在首次住院的患者、病情加重的患者或者癌症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特点, 患者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求生欲望同时也会消减, 悲观失望、极度恐慌的情绪不断蔓延。同时老年内科患者还具有烦躁不安、自暴自弃、依赖他人、恐惧紧张、情绪不稳等心理特点。

经过本次分析, 老年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明显, 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基础的临床护理的同时, 对其实施心理护理, 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后, 通常产生紧张、消极的心理,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疗效, 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患者家属协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 浅谈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内科老年患者90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仔细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和老年患者建立鲁昂好的护患关系, 让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之后护理人员在对患者从心理方面、用药方面、临床方面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 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患者和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达96.67%。结论 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精心贴心的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老年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内科老年病人的心里特点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8) :348-349.

[2]李有久.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研究[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8) :235.

[3]李晓红.内科老年病人异常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3) :3577-3579.

[4]滕沁伶, 程君, 罗晓辉, 等.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西南军医, 2010, 12 (6) :1248-1249.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 篇11

【摘要】 目的: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65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内科 老年患者 临床护理

老年医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对工作一丝不苟,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正确的、有效的进行临床治疗与护理。因此,对老年病人要及早发现异常变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潜伏疾病症状的加重。诊断老年内科疾病可采用先进仪器如同位素、CT、B型超声波及态心电图等检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用先进仪器进行检查,不但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还应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特点,需要护理人员简明扼要地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耐心、详细、反复的交待清楚;检查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使老年人能合作、準备地配合检查,及早得出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使老年人早日康复。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住的65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中男40例,女25例,其中62~69岁33例,70~74岁22例,75岁以上10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30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15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6例、其他2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22例(占33.8%)。

2 护理措施

2.1 临床护理。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2 心理护理。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导致紧张感或危急感,不配合治疗,这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治疗效果不明显反过来又作用于负面情绪,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惧和忧虑,这时会对自身疾病有强烈的求知欲。这要求护理人员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使其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给予关怀同情,细心护理,促其配合,以争取最好的医疗效果。

3 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指导适量运动、饮食护理等是贯穿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始终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进而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尊重。

3.1 病情观察。对药物作用的观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及变化过程。对治疗中的患者,要掌握其药物的疗效及副作应以便观察治疗效果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变化不确定、身体素质差或病程长,易致并发症。因此针对病情发展向患者及时交待、强调危害性或意外情况很重要。

3.2 正确执行医嘱。强化查对意识,层层把关,保证安全。按医嘱执行是护士的职责,对医嘱质疑和把关是护士的义务和人道本职。由于工作繁忙、重复性强等特点可导致思维的晕轮效应及定势作用,医生不易发现自己的缺陷或失误,尤其是关键字、用药量,遇有质疑护士须经医生核实后执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避免盲目执行医嘱。遇特殊、贵重药换批号,若与医嘱剂量不符,及时通知医生,供调整用量之参考,为一些患者保证用量节约开支。口头医嘱除急救、手术时外不予执行。执行时须复述强化或反问一遍以提醒查对、避免口误。

3.3 指导适量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较少或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同时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注意安全问题。做到行走、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如帮助其按摩下肢肌肉或鼓励自行按摩;尽量减少可能障碍物,加用防护栏,防跌交及坠床,鼓励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伤害。帮助并指导患者其学会轻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锻炼呼吸肌,如每日练习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锻炼会阴部肌肉等。

3.4 饮食护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内分泌紊乱,整个机体处于营养失调状态等状况。因此,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宜食种类:蛋白质类的摄入宜选用优质低蛋白包含,应以高生物效价的动物蛋白质为主,如蛋类、奶类、淡水鱼、瘦肉等补充各咱必需氨基酸;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补充膳食纤维,防止因缺少运动或长期卧床造成的便秘。

4 结论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并用,我院对收住的65例患者的精心护理,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7.0%。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风险护理探讨 篇12

1 引起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因素

近10年来,本院心内科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越来越多。医疗急救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IABP的使用。新技术如冠状动脉造影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先心封堵术,射濒消融术等应用,需要护理人员要有相应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由于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和专科理论知识及心理素质低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1.2 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

2012年4月医院应用电子信息系统,医护人员对电子信息系统应用不熟练,导致医生开医嘱慢,护士过医嘱不及时或漏过医嘱,患者未能及时处理。护理记录不完善、不准确及时等。

1.3 护理操作解释不到位

护理人员给老年患者输液,未交代输液滴数,结果陪人自行调节滴数,输液过快,引起急性心衰。

1.4 环境因素及药物影响

由于病房或卫生间地面太滑或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无护栏,患者不会使用电梯,楼梯过陡、没有扶手。服用降压药物引起血压低,使用抗心律失常引起心率减慢,都容易使患者脑供血不足,引起跌倒。

1.5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自身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增多,空巢老人居多,再加上年老体衰,各种机能降低,反应迟钝、行动慢易发生坠床,跌倒和误吸哽噎。由于患者疾病自身影响存在潜在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心律失常、老年心瓣膜病、急性心梗等,护士即使定时巡视病房,也会出现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而延护抢救,出现纠纷。

2 护理风险预防

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护理风险质控小组,根据本院心内科病房的特点,制定风险管理预案,风险管理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主管护师以上护理人员组成。监督核心制度落实情况,重新修订并制订介入手术护理常规及各种疾病护理常规,转入转出工作流程、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电子信息系统过医嘱流程与规范等,风险质控小组成员每月两次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由护士长总结,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并与个人绩效挂钩。

2.2 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护士长每周四晨会或每月护士例会通报科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了解法律法规,履行法律职责,加强责任心教育,及时巡视病房,属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2.3 对护士进行业务培训及风险识别能力的培训护士长根据本科的特点,每周一由高年资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并定期进行理论讲座,使专科理论和技术得到提高。护士长利用晨会交班,每周四,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

2.4 规范护理书写记录本院应用护理电子信息系统后,护理部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书写记录培训,规范护理记录内容,注重在院护理书写记录病历的全程监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病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2.5 加强对患者安全管理教育重点防范患者,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有坠床、跌倒、防滑的警示牌,呼叫铃置易触摸处,病床要有牢靠的床拦,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做好查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3 结论

心内科老年患者多,并且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护士要有风险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培养护士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护下一篇:离心变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