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2024-11-02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精选12篇)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诊断在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收治内科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诊断,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7.5%, 且观察组的治愈率87.5%高于对照组55.0%,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内科患者实施护理诊断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保证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诊断,内科患者,满意度

内科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 且病情比较复杂, 然而实施较高的护理质量既可以满足患者和医生的要求, 同时也利于医院稳定的发展[1]。因此, 在内科实施一套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了研究内科患者在临床之治疗中的护理效果, 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内科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4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并与采用常规护理+诊断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对不同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内科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男18例 (45.0%) , 女22例 (55.0%) ;年龄24~66岁, 平均41.5岁;其中神经内科3例, 心内科患者7例, 消化内科10例, 呼吸内科10例, 肝胆内科3例, 血液科1例, 内分泌科6例。观察组40例, 男19例 (47.5%) , 女21例 (52.5%) ;年龄23~67岁, 平均41.2岁;其中神经内科2例, 心内科6例, 消化内科11例, 呼吸内科11例, 肝胆内科4例, 血液科2例, 内分泌科4例。两组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 在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组间比较。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实施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保证巡视病房的次数,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 若发生突发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诊断。首先,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自己负责的患者的家庭、精神、社会等基本状况,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动作及表情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开导患者, 缓解不良情绪, 避免不良情绪引起疾病复发。其次, 有四点护理诊断的要素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明确, 分别为诊断标准、诊断名称、定义和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在描述患者病症时需要简明扼要, 对于患者现有的病症或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潜在的病症做出准确无误地描述, 并且必须保证护理诊断的准确性。另外, 在特殊时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的护理需求, 将其按照次优需求、中优需求、首优需求的原则进行解决。其实, 次优需求和中优需求相对于首优需求而讲并不是非常棘手, 只要分程序按正常的护理方法解决即可。但是首优需求则相对更加复杂, 首优需求是指已经威胁到患者生命, 需要尽早解决的问题, 出现的首要问题可能是一个, 也可能是多个, 比如说临床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必须要及时清理, 或者患者体液严重不足需要马上补充, 又或者两种问题同时出现, 如果临床患者出现多个首要问题, 那么负责此患者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上报, 通过护理小组斟酌和研究做出稳妥和完善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 所有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定期全面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是否遵守的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负责程度,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以及对患者病症了解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次优需求、中优需求、首优需求所制定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同时, 倡导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在一定时期要做好经验的交流, 把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积累的护理经验互相分享和交流。

疗效判断标准:观察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时间治愈状况、复发状况和护理满意度。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判定[2]。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心理感受进行评价,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拟定调查表内容[3],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评价, 调查表内容均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设20道题目, 每题5分, 均设4个选项共发送80份问卷, 收回80份, 回收率100%。根据得分情况将其分3个等级: (1) 满意:85~100分; (2) 一般满意:60~84分; (3) 不满意:低于60分以下;满意+一般满意=总满意率。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的治愈效果:观察组中治愈35例 (87.5%) , 复发2例 (5.0%) ;对照组中治愈22例 (55.0%) , 复发12例 (30.0%) 。因此, 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12.1493)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中满意21例, 一般满意17例, 不满意4例, 总满意率95.0%;对照组中满意14例, 一般满意17例, 不满意9例, 总满意率77.5%,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情况: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患者在就医时不单单选择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院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质量, 使护理服务向人性化趋势发展[4]。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其在充分了解患者整体状况的基础上为患者的健康问题确立正确的护理诊断及制定相应措施, 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质量。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 内科患者给予实施护理诊断后治愈率达到84.5%, 复发率3.1%[5]。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愈率87.5%高于对照组55.0%, 且复发率3.1%低于对照组30.0%,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足以说明内科患者实施护理诊断后可保证治疗的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相关研究指出[6], 内科患者实施护理诊断后护理总满意率达到80.3%, 而本次研究数据为,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7.5%,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诉研究数据较为相似, 这说明给予内科患者实施护理诊断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进而提升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然而本次研究的护理满意度95.0%高于上述研究80.3%, 这可能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或研究人数有关, 应当针对这一情况继续增加研究对象, 总结并分析研究数据, 不断完善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同时,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内科患者实施护理诊断的效果更加显著, 减少了住院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对内科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诊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满意度, 保证治疗效果, 减少复发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丽.探讨护理诊断在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6) :556-557.

[2] 陶英歌, 教传华, 尹国华, 等.护理教学查房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5) :778-779.

[3] 鲁宁, 赵伟华, 李海霞, 等.心血管内科病人的营养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8) :485-486.

[4] 孙红, 孟桂英.结核病内科常用护理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7) :334-335.

[5] 廖世英, 唐昌容.护理诊断在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5) :91-92.

[6] 肖慧.护理诊断在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37.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2

【摘要】目的 针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本院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发现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结果 该组80例患者中护理安全隐患最为常见的为精神状态,占42.50%。结论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几点安全隐患为提升护理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据此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除了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的安全性,还具有较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护理安全

随着人么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心内科作为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科室,多面临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更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所谓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法定法规的制度上,未出现生理及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或损害[1]。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技能较差,且心内科的疾病多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同时伴随各种老年病的症状,更容易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针对本院目前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自12月~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在6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3.3)岁。该组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其中78例患者合并患有肺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老年性便秘、泌尿系统感染等。

1. 2 调查方法 对本院选取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 将其中诱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及过程进行记录, 并指派专职人员对其归纳整理, 同时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与分析, 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

1. 3 护理方法 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与诊疗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尽早的`判断,在患者入院后做好护理服务对策,对于危重病患者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查房频率,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采取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该组资料中常见安全隐患存在情况:该组8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中护理安全隐患最为常见的为精神状态,占42.50%,明显多于其他安全隐患例数,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依次为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不合理干预、缺乏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外出诊疗与检查、跌倒。见表1。

三、讨论

通过对上述心内科中较为常见的安全隐患,制定了如下解决对策:

3. 1 正确评估患者的状况 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生活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对于疾病类型较为复杂,生活自我能力较低的患者加强其陪护工作,并嘱其家属能够对危险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护理人员则需增加夜间寻房的频率[2]。

3. 2 规范患者的外出情况 详细的记录患者的外出或转科等情况,并做好交接工作,在给予较严重的患者进行细心的关怀和指导时,制定严密的周围外出计划,确保转科或外出等事件的安全性, 在做好相关人力及物力的准备的同时, 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3]。

3. 3 做好药物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能够做到主动告知患者配备常用药物, 对患者做好监督工作, 避免其出现误服及漏服。因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降压药等可诱发低血压等, 对于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所规定的服用时间, 以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3. 4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在使用仪器操作期间, 应对于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并适度的使用仪器。例如在使用输液泵为患者输注液体时, 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情况来控制药量及滴速, 并对其输注过程进行检测, 避免因输注速度过大诱发安全问题[4]。因此,还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各种常用仪器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操作的安全性。

3. 5 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宣教工作, 不仅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诊疗目的及注意事项, 还需要指导患者能够按时服用药物, 服药期间所需注意事项等。面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所提疑问需给予积极耐心的解答, 以增强其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 在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应针对其所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以提升护理服务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曹利琴,张雁雁.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12(17):4749-4780.

[2] 马丽.老年病房护理工作强度管理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7(28):72-74.

[3] 鲍英华.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07,15(2):52-53.

心血管内科患者62例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60-02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为严重,也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而且呈现出发病率不断提升的趋势,是国内医院中住院患者比例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1]。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期间,加强内科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患者的及早康复与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6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1~85岁,平均(62.3±1.5)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3±1.2)年。本组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原发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23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早搏10例,心肌炎7例,心律失常24例,心绞痛18例。均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均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本组病例均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住院继续治疗与观察。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的不同,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常规护理:(1)保证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适宜,以及环境清洁、物品摆放整齐;(2)加强患者皮肤的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病房内的床单干燥、整洁,防治患者产生压疮;(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治呼吸严重困难者出现口干、口臭等症状,预防交叉感染;(4)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患者应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食物,引导患者多摄入对于病情有利的膳食,严格控制摄入食物的量,避免暴饮、暴食[2];(5)加强病房的夜间巡视,遇到出现呼吸困难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2?药物护理?在本组病例的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等,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情况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加强用药护理,将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潜在危险性。例如:心肌病、肺心病患者对于洋地黄类药比较敏感,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提醒患者谨慎用药。另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加强对于患者的用药护理。多数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时具有昼夜节律的特点,例如: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患者多于清晨、午间发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尤其是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峰值与药物最大有效时间等,择时给予患者药物。

1.2.3?心理护理?在本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绝望、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或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仔细、耐心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应按时进行规范、仔细、耐心的临床检查,及时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原因、病情发展与转归情况,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说明,在耐心的沟通与交流中,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感。对于住院期间表现出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与情绪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检查与给药过程中,加强对于患者的鼓励与安慰,使得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救护工作[3-4]。

1.2.4?失眠护理?本组病例以老年患者为主,由于受到住院环境、心理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多数患者表现出失眠症状,具体表现为:难入睡、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等。心血管内科患者失眠原因与疾病的本身特点有关,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夜间多处于冠状动脉收缩、迷走神经兴奋的状态,导致心肌缺血或低氧,患者因憋气、胸闷而导致睡眠不稳。在失眠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并且为患者创设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尽量保证病区的安静[5]。对于严重失眠症状的患者,可以适量给予安眠与镇定类药物,协助患者恢复正常休息。

1.2.5?院外护理?根据本组患者病症的不同,分别给予专业的院外健康教育,例如:休息、心理自疗、饮食调理、锻炼等,并且将各类健康知识、联系电话等信息印制在健康教育卡上,免费发放给患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访视或电话随访,征求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不断改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

2?结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29例(46.8%),原发病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30例(48.4%),其中并发症(均为心力衰竭)病情加重2例,死亡1例,合计治疗无效3例(4.8%),总有效率为95.2%。本组病例的住院时间为2~7个月,平均(4.2±0.5)个月,患者对于护理工作表现满意58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3.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也比较复杂,多数患者表现出严重的不良心态与情绪,护理人员在开展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时,必须注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6]。另外,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得自身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心血管内科对于护理工作的高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9,7(4):72-73.

[2]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2010,4(1):11-12.

[3] 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16(2):20-21.

[4] 李貞田,雷显琼.心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64-65.

[5]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95.

[6] 任文丽.428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改进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5):93.

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84例, 其中男45例, 女39例, 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 (49.2±6.9) 岁。心绞痛患者19例、冠心病患者47例、心律不齐患者8例, 心肌梗死患者10例;伴发高血压病患者37例、糖尿病患者15例、支气管哮喘13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心内科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的情绪, 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压力, 使患者免疫力降低, 不利于患者的护理服务。并且不同的患者, 其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 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安慰患者, 排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让治疗能够更加顺利。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降低心理不良反应, 让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疾病, 帮助患者建立其心理信心。

1.2.2 个性护理

让病房内空气流通, 控制好室内温湿度, 预防交叉感染, 给患者一个温馨的人性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和检查的时候, 要向患者解释, 让患者能够了解接受护理的内容。日常护理工作需要对患者人文关怀, 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讲解, 让患者能够有意识的去避免这些危害, 护理人员要求责任感强, 和患者形成好的护患关系, 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1.2.3 营养护理

患者接受护理时, 其身体会因为各类因素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治疗时, 因为食欲不振导致了进食困难, 为患者提供一些较软的食物, 减少患者的咀嚼, 少食多餐, 这样满足身体需求的同时又不会过度的劳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有效: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采取改进后的综合护理后, 使护理人员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思想和服务理念, 护理工作在整个实验期间明显减少了护理差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4例患者经过治疗及上述护理之后, 显效70例 (83.3%) , 有效10例 (11.9%) , 无效4例 (4.8%) , 总有效率95.2%。采用改进后的综合护理措施, 使护理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使医护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为医院树立了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

3 讨论

临床护理的时候, 需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活动的开展, 需要给患者一个优质的护理服务, 并且对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环境。为患者进行动态连续的护理, 保证护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需要根据护理质量来进行护理强化。因为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发展比较快, 危急, 所以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了解, 能够准确的进行护理判断。在这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既要全方位地考虑患者的病情, 又不能忽略那些潜在的护理问题。本院心内科进行护理改进的时候, 对以往的护理模式进行了强化, 提升了护理业务水平, 给患者提供了比较优秀的护理服务。再加上护理模式的改变, 心内科的患者获得了比较好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改进后的综合护理模式, 不仅能够给患者以较好的护理体验, 解决了患者的问题, 并且能够提升护理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 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84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采取改进后的综合护理。结果 84例患者中有78例 (92.9%) 患者在住院期间对采用的新护理措施表示满意, 6例 (7.1%) 患者由于对医疗器械使用不熟练而不甚满意。患者通过综合护理后, 总有效率为95.2%。结论 平时在为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 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强烈, 让患者接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解决患者的困难。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方法,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淑英, 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6B) :95.

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安全护理体会 篇5

作者:文良平

【摘要】神经内科一直是安全隐患较高的科室,在其收治的患者中,通常老年患者为主要群体,由于老年患者经常伴有精神异常、感知障碍、意识障碍及运动障碍等情况,治疗期间极易出现不安全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加大,对于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技术提高成为了必然要求。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安全护理;隐患

一.引言

一般来说的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求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对于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来说,要求更加仔细,为防止治疗期间患者病情恶化或发生意外,应按照专业特点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二.安全护理隐患

1.跌倒:老年患者普遍衣着肥大,住院区经常进行清理,地面较湿滑,极易跌倒。且老年患者病情常伴有神经萎缩、血压异常、视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抽搐晕厥等情况使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甚至消失,无人护理或防护措不到位时时易跌倒。

2.坠床:伴有抽搐晕厥、神经异常、脑萎缩的患者在无床栏保护或突然你刚发 情况下均有坠床危险;部分患者家属或陪护应患者要求擅自解开患者身上的约束带也是导致患者坠床的诱因之一。

3.烫伤、冻伤:由于老年患者皮肤敏感度下降,对温度反应较迟钝,在使用热水袋及生活饮用热水时极易产生烫伤;部分患者需要冰袋进行见闻,长时间在同一部位使用冰袋而患者本身反应迟缓的情况下产生冻伤的几率加大。

4.压疮: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且老年患者皮肤较薄、新陈代谢缓慢皮肤较敏感。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差,部分患者伴有大小便失禁、运动障碍等情况。,一旦护理不到位,就会产生压疮。

5.非计划性拔管:一些为进行约束带约束的老年患者本人,或陪护家属在患者不适时经常发生在拔管指征未达标的情况下拔出治疗性或诊断性导管,如:尿管、胃管、术后引流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导管等。6.急性心力衰竭、静脉炎:患者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忽略自身心肺功能问题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急性心肌炎;在神经内科进行的输液治疗中多使用高渗透类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大,一旦药液外渗有很大几率导致静脉炎症的出现。7.窒息:老年患者会厌部位知觉下降,吞咽反射降低,且部分患者患有食道疾病。通常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状况,伴有食物误吸的危险。一些患者需要进行鼻饲,患者家属或陪护擅自进行鼻饲的操做不当也会引发窒息。

8.走失: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居多,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意识下降、方向感消失,陪护或湖人人员的看护不到位容易使患者走失。

三.常见隐患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剔除安全隐患。针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发危险进行风险研究与预防提案研究。例如:室内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挂起警示牌,坐具与病床随时检查稳定性,病床刹车检查是否锁住;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全部使用座便器,安装竖向扶手及,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并安装报警器;湿滑房间整体增设防滑垫;病人服装合体,鞋子防滑合脚;护送患者外出进行必要检查,轮椅和平车要扣好安全带;危重患者外出时要由护士护送;呼叫器放在病人可触及的地方,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2.综合评估,设立具体预案。评估患者,筛查高危人群要贯穿病人住院始终。老年病人入院时,要认真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情志、自理能力、饮食吞咽、皮肤及排、职业及家庭状况等。确定为高危对象后,护士和家属双方签署“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注意事项告知书”,佩戴特殊识别带,并在患者活动范围使用安全警示卡。

3.具体宣教,责任到人。老年患者自我意识较强,且认知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不服老不远求人帮助的心理极易导致其安全出现隐患,护理期间应不断进行沟通与宣传,提高老年患者自我安全意识。在针对患者的护理期间尽量对患者责任傲人,患者由基本固定的护理人员ie手,不轻易更换,尽量做到身边不离人。4.提高护士本身护理技术。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使护士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检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沉稳的心态以及良好的判断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对于老年患者的护士来说,职业道德和安全护理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护士的法律与规范意识,自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士长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的监督安排,对护士执勤做到合理安排。

四.总结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内科;ICU;外出检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10-02

内科ICU多为重症患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外出进行CT、核磁共振等检查[1]。内科ICU重症患者在外出检查过程中其呼吸、循环系统等容易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68例进行院内转运检查的ICU危重患者,将其设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176例进行院内转运检查的ICU危重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对内科ICU重症病房患者外出检查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68例进行院内转运检查的ICU危重患者,将其设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176例进行院内转运检查的ICU危重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转运检查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转运时给予优质护理,方法如下。

1.2.1 转运检查前护理

由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意识状态进行评估,考虑患者在路途中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及患者的承受力。经过对患者全面的评估后,决定转运时间。转运前必须将转运风险告诉患者家属,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转运。在对患者进行转运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准备简易呼吸机、带监护的除颤仪、氧气、呼吸气囊等抢救设备及药品。责任护士在决定对患者进行检查后通知检查科室等相关部门做好准备,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转运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并对其做好详细的记录。

1.2.2 转运中的护理

转运时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头侧,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的观察,在转运途中尽量避免颠簸震荡,注意患者头部的情况,在上下坡时必须使患者头部处于高位,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应将去枕平卧,将头偏向一侧,避免患者出现呕吐物阻塞导致窒息的危险。在转运途中使用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情况进行严密的检测,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应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从而判断患者意识的改变情况。对于突然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刻对其进行就地抢救,并通知附近医护人员准备器械及药品对患者进行抢救。

1.2.3 转运后护理

患者检查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安置,并将转运途中出现的情况及检测结果及时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并使用χ2进行组间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运途中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例数并发症死亡意外合计观察组1763(1.70)1(0.57)4(2.27)对照组16820(11.90)2(1.19)22(13.10)3 讨论

ICU患者在外出检查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在转运及搬动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3]。对于通气功能较差及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通气功能紊乱,需及时对其进行救治,虽然ICU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时间较为短暂,但仍有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意外,甚至出现死亡。所以重症患者外出检查的转运工作非常重要。

此次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从而说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内科ICU重癥患者外出检查时,对其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建红,彭丽清.内科ICU重症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4,(20):373-373.

[2] 曹雪雁.ICU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及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0):9-10.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2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观察组采用重症病房全方位护理, 男性42例, 女性18例, 年龄在17~85岁, 平均年龄48.5岁;对照组采用普通病房常规护理, 男性40例, 女性20例, 年龄在16~83岁, 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中支气管扩张患者10例, 肺癌患者8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2例, 支气管哮喘患者20例, 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40例, 有呼吸内科病史5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上均无显著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重症病房全方位护理, 24h不间断观察, 对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干预;对照组采用普通病房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对护理效果、患者体征、病情恢复、精神状态进行对比, 以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等作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护理效果上的对比

观察组痊愈54例, 改善5例, 无改善1例, 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36例, 改善15例, 无改善9例, 总有效率为85.0%。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在患者体征、病情恢复和精神状态上的对比

观察组经过全方位护理后, pH值改善, 氧分压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 在体征、恢复情况、精神状态上显著优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重、发病较急, 病死率较高, 对患者临床护理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心率、呼吸、脉搏、血压等, 尤其是呼吸的节律和频率,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咳嗽、咳痰、咳血等临床症状, 是否存在并发症, 如果出现紧急境况要及时进行抢救, 做好心电监护和血气监护, 保证患者吸氧的安全, 并做好抢救记录。

3.2 通气护理

通气护理是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的关键[2], 要对患者及时进行呼吸道清理, 使患者顺利排出痰液, 保证口腔的清洁, 必要时给予呼吸辅助, 并密切关注呼吸机上的数据, 必要时进行紧急处理, 从而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概率。

3.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发病急、病程长、体质衰弱, 长期的痛苦容易造成患者消极的情绪, 出现焦虑、烦躁等, 因而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及时对患者进行疏通, 给予患者必要的关爱和温暖, 帮助患者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病情的好转。[3]。

3.4 药物治疗护理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进行用药, 考虑用药的剂量, 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要对重症患者多采用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的方式, 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等, 并采取两条静脉通路注射药物。

总之, 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 并进行通气护理、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的护理, 从而让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绍光.危重型哮喘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6 (10) :805.

[2]陈茂军, 卢子英, 陈克芳.36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原因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 :15.

60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60例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8例 (63.33%) , 女性患者22例 (36.67%) ,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61.25±1.14) 岁。患者中, 心绞痛12例 (20.00%) 、高血压21例 (35.00%) 、心肌炎8例 (13.33%) 、冠心病13例 (21.67%) 、心肌梗死6例 (10.00%) 。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状态皆不同,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心内科患者由于身体不适、病症影响, 长期处在焦虑、抑郁的情绪下,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针对这一问题, 护理人员需做好充分准备, 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病情、心理状态, 以便与患者亲切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首先, 告知患者病情发展不能说过激语言, 在交谈时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尽可能不让其产生疑虑;其次, 多与患者交流一些正能量的事情, 如成功治愈案例、长寿患者、高科技医疗技术等, 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 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最后,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告诉患者哪些事物对病情恢复有利, 哪些有害, 什么该避免, 什么应明令禁止,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

1.2.2 营养护理:

心内科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 因为机体功能缺陷, 患者很难保证摄入均衡营养。一方面, 准备易消化、便咀嚼的食物, 提高患者进食量, 避免进食障碍问题;另一方面, 全面考察患者身体情况, 根据定期检查结果, 配比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饮食方案,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营养护理不仅要针对缺乏营养的患者, 营养充足的患者也应时刻控制、管理饮食,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以避免不良饮食, 影响治疗、护理工作效果。

1.2.3 生活护理:

心内科患者呼吸、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如有些患者会出现皮肤水肿问题, 有些患者会生褥疮, 甚至会发生坠床、心肌梗死等症状。为此, 在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需保证患者在舒适环境下治疗, 给不能动的患者翻身, 定期给病房消毒、给予患者全面的生活帮助 (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健康指导等) [3]。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理、营养、生活护理, 痊愈17 (28.33%) 例、有效控制31 (51.67%) 例, 病情加重8 (13.33%) 例, 死亡4 (6.67%) 例, 临床护理工作效果存在差异, 见表1。

3 讨论

3.1 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心内科 (心血管内科) 是各级医院科研工作的重点项目, 医疗、护理风险都很高。与其他医院相比, 基层医院在心内科疾病护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

3.1.1 硬件设施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院医疗环境差,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很难做到有效诊断、实时监测、安全管理, 总体护理水平低下。为防止心内科患者突然发病、出现生命危险, 医院需准备大量急救器械, 如呼吸机、双头鼻导管、静脉留置针、胃管等, 基层医院很难按条件完成“指标建设”任务。同时, 基于心内科护理工作风险较大, 稍有不慎, 极有可能诱发不良事件,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3.1.2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低下:据统计, 全国三万对家基层医院, 超过半数医院没有专业性医疗退伍, 医护人员人数少于50人。近年来, 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依然成为基层医院的一大标志。心内科是护理医疗中最难、风险最大的工作之一, 所以以基层医院现有实力, 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很难完成既定护理任务。

3.1.3 护理制度不规范:

上文提到, 心内科护理以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生活护理为主, 这三种护理工作看似独立, 实际关联性极大。基层医院护理风险大、制度规范约束性差, 很难有效控制心内科患者疾病风险, 发挥护理作用。

3.2 提高心内科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建议

作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重点项目, 基层医院医疗工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迎合群众疾病护理需求, 基层医院应努力克服困难, 积极投身于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优化护理制度。只有这样, 基层医院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水平才能稳步提升。

3.2.1优化心理护理:

提高临床护理的有序性, 有步骤、有计划改变心内科护理操作流程。首先, 以心理护理为要义, 创建患者专属护理日志, 并标注患者病症特征、治疗情况、常见的风险问题;其次, 导入家庭干预理念, 注重患者情绪变化、心理变化, 勤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 为其排忧解难, 让患者保持愉快、乐观的治疗心态;最后,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创办多种类、多元化业余活动, 如下棋、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团体活动的感染力, 降低患者的孤独感[4]。上述管理改革项目要想有效落实, 需要医院、医护人员针对心内科患者病症、情绪变化适当改变工作内容, 有侧重、有目的的实施。

3.2.2 提高生活护理质量:

为保证心内科患者愉快、健康地接受治疗, 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患者改掉不好的饮食习惯, 还要为患者合理安排膳食, 时刻监督、控制患者饮食。皮肤护理对患者同等重要, 长时间卧床的患者, 身下难免会产生褥疮、脓包, 为保证患者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皮肤护理工作[5]。一方面, 保持皮肤干燥, 定时给患者翻身, 总擦拭身体;另一方面, 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 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同时, 患者的个人卫生也要倍加重视, 餐前、餐后漱口, 定期检查患者口腔舌苔是否存在病变危险, 及时消毒破损创面等。上述生活因素是护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加速患者身体康复。

3.2.3 护理制度改革:

一成不变的制度会严重阻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要想推动制度改革, 医院、医师、护士必须齐心合作, 团结在一起, 组织开展工作, 增强“团体”力量。首先, 引入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 优化医院内部护理人力资源, 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其次, 加强护理工作监督, 把主动权交给患者, 以患者的服务需求为工作重心,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解决患者切实存在的生活问题、治疗恢复问题;最后, 创建联动机制, 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生理、心理特点设置个性化护理方案, 利用活动、沟通、帮助、照顾等行为, 加深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感情,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吴丽虹, 张东风.基于基层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现状探究心内科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51 (9) :130-133.

[2]张立君.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1 (33) :221-229.

[3]徐晓红, 王晓华, 王海鹏.心内科患者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12 (1) :46-47.

[4]洪黔霞, 李伟军, 赵茜.胃癌化疗患者60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3 (16) :130-132.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8例,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8例,男性68例,女性60例,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 (62.3±3.5)岁,病程5个月~18年 ,平均病程 (7.0±2.8)年 ,空腹血糖水平位12~24 mmol/L。对照组患者120例 ,男性65例 ,女性55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 (57.4±2.9)岁 ,病程6个月~20年, 平均病程 (8.4±3.6) 年, 空腹血糖水平为11.6~22mmol/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病程及临床表现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诊 断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多食、多尿和多饮,且体重下降,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 mmol/L。该研究纳入的248例患者均符合上述症状。

1.3 方 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内科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饮食护理内科护理的基础为饮食护理 , 这对于恢复和治疗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的病情、年龄、生活习惯及体质量等,准确计算所需的热量,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热量根据每餐1/3的比例给予。在护理期间,严禁患者饮酒、吸烟,以提高护理效果[2]。

1.3.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内科护理的重要内容 ,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也很有帮助。由于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不少患者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沟通交流,3~5次/d,根据患者心理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确保患者情绪

稳定,积极配合治疗[3]。

1.3.3运动护理患者每天需进行适度活动 ,活动项目及时间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情况等确定,一般超过30 min,并要求患者长期坚持锻炼。对于体弱的患者,可每天坚持散步,并适当延长散步的时间。

1.3.4生活护理患者每天淋浴一次 , 水温控制在37~38° , 每次15~20 min,用于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降低血糖水平。注意病房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及时更换床上用品,严格控制室内温度及湿度等。

1.4 统 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 糖值测定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血糖值测定, 护理后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0 d 后 血糖测试 ,评定护理效果

观察组128例患者中,116例空腹血糖值恢复正常, 占比为90.6%。对照组120例患者 ,63例空腹血糖值恢复正常 , 占比为52.5%,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史威胁人类健康、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我国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且发病率呈现出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该病由于机体内胰岛功能受损为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是一种终身伴随疾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对于糖尿病的判定,可从血脂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眼病、脑病、心脏病、性病和皮肤病等。这些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因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效、快速降低血糖。普通胰岛素是指动物胰岛素, 而常用注射用胰岛素为重组人胰岛素,具有纯度高、不良反应少及用量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但由于患者对胰岛素具有恐惧心理,往往不接受注射治疗,在护理中可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性质、功效,以及治疗案例,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 , 加强内科护理, 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内科护理,使患者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转变消极的心理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国内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患者及其家属均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注意控制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长期下来就会严重影响病情。该研究随机选取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8例,采用了两种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内科护理,研究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30 d后血糖值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糖控制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内科护理的效果显著。经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患者的饮食,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机体所需热量得以充分保障;二是实施了心理干预,消除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三是加强了运动护理,患者机体内的糖代谢加快,避免了过于肥胖,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78例, 将这7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39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78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在52~75岁, 平均年龄为 (63±1.241) 岁。其中观察组39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在54~75岁, 平均年龄为 (62±1.131) 岁。对照组39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52~71岁, 平均年龄为 (64±1.132) 岁。观察组39例患者消化不良有21例, 慢性胃溃疡18例, 对照组39例患者消化不良有18例, 慢性胃溃疡有21例, 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临床病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对照组39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 具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按时督促患者服药。 (2) 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 (3) 在患者有正当需求的时候, 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的满足。观察组39例患者在护理中进行安全隐患的总结, 并且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1]。在护理中主要的安全隐患有: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心理上和情绪上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处理, 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上存在问题、护理人员的急救准备不充分以及护理人员的饮食护理等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不利于患者的良好恢复[2]。因此, 针对于在护理中总结出来的安全隐患, 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 (1)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很多老年患者自身身体体质较弱, 再加上疾病的困扰, 进而导致很多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 护理人员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使患者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 尽快的恢复健康[3]。 (2) 急救准备。由于一些老年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休克情况, 因此,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充足的急救准备, 已休克的老年患者要给予中心吸氧的治疗。中心吸氧的速度应保持在3 L/min, 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要给予其低流量的持续吸氧的治疗, 以防止患者出现氧中毒的情况[4]。 (3) 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的饮食应该主要以流食、半流食为主, 并且应该少食多餐, 保证患者的良好的恢复[5]。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临床护理标准》[6]进行制定,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患者在护理前后是否发生进食障碍, 是否发生睡眠障碍, 是否大小便失禁, 是否腰背疼痛等。在问卷调查的研究中, 需要对问卷调查的质量进行控制, 主要要求患者应该如实的回答问卷中的调查内容,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共发放问卷调查78例, 有效回收78例, 回收率100%。主要调查的内容有, 是否有进食障碍, 是否有睡眠障碍, 排便情况以及身体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观察组39例患者与对照组39例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大小便失禁以及腰背疼痛等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在对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有其特殊性,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较低, 并且所患的消化系统疾病, 在进食方面以及消化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力进一步的降低, 影响到患者健康的恢复, 在护理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 如果不及时的规避, 容易出现护患纠纷的情况, 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7,8,9]。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观察组39例患者有1例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2例, 大小便失禁1例, 腰背疼痛2例。对照组39例患者有2例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3例, 大小便失禁2例, 腰背疼痛4例。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患者的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腰背疼痛等障碍的例数与护理前, 有很大的减少。这就是说明, 通过对护理中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总结, 使得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 也相应的提高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进而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 在护理中,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低, 自身的免疫力较低, 因此, 需要密切的观察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 并且应该及时正确的进行判断, 及时的进行处理, 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 观察组39例患者采用总结安全隐患, 并且根据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护理的方法, 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方法, 患者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腰背疼痛的比例, 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这与沈芸燕的《消化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10]一文中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在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过程中, 通过总结护理安全隐患, 并且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 促进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珠, 林小红.护理不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 2011, 12 (3) :120-121.

[2]李翠莲.门诊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0 (16) :134-135.

[3]周怡.老年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2 (6) :189-190.

[4]Hong XC, Gao SF.Care safety hazard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J].Jiujiang Coll (Nat Sci) , 2010, 14 (1) :133-134.

[5]Liu RF, Jiang XY.Care safety hazard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J].Chinese Medicine Guide, 2013, 1 (6) :120-121.

[6]卫生部.临床护理标准[S].2010.

[7]Sunfeng R.Elderly orthopedic inpatient safety hazard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J].Crit Care Med, 2011, 4 (29) :122-123.

[8]He LZ, Kong BH, Liang HT, et al.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utpatient operating room nursing a security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J].Modern Hosp, 2011, 4 (7) :140-141.

[9]张建芳, 黄翔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2 (5) :134-135.

内科老年患者的输液护理 篇11

关键词 老年人 输液 护理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占内科住院患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内科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一年之中反复多次住院,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血管硬、脆、滑,静脉穿刺困难,皮肤松弛血管不易固定,输液中途容易发生漏针。老年人机体反应功能减退,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不易及时发现。针对这些问题,为提高输液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发生,提高满意度,本科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在输液过程中感到安全和舒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人易有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尊心极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应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治疗前向患者说明输液的目的、药名、药物的主要作用和不良反應,全天总输液量,用药次序,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以及每一种药的输注速度,使患者在治疗前即对整个治疗过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态度要亲切和蔼。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临床上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大部分源于查对不力,所以,查对制度在防范医疗事故中尤为重要。穿刺前采取“呼唤应答法”,护士先呼唤患者的姓名,待患者应答后,再进行查对的方法,避免差错的发生。

掌握穿刺技巧,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针的选择:老年人心肺功能都发生退行性变化,除特殊药物需快速静滴采用大号针头外,一般均建议采用5.5号针头,以便于控制滴速又可减轻穿刺的疼痛感。

静脉血管的选择: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有的人会出现肌肉不自主运动,因此在挑选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等,应避免在关节部位。

输液技巧:①扎止血带前,用双手自下而上按摩穿刺的肢体,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②天气寒冷时,对穿刺部位局部按摩或输液前30分钟用热水袋热敷可减少血管痉挛,使血管充盈。③适当延长扎止血带的时间使血管充盈,一般以60~90秒为宜。④对活动度大的血管,须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注射部位,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以2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入少许,用输液贴固定[1]。⑤负压进针穿刺:冬季老年患者血管收缩,血流速度慢,血液对血管内壁压力降低,静脉穿刺时血液因压力低而不能快速射出,表现为穿刺成功后针尾部看不到回血,临床操作中,护理人员常挤压头皮针软管促进回血,当穿刺针刺入皮下,松开输液器开关,进入血管后也能迅速见到回血。

穿刺部位的固定

老年人皮肤松弛,可增加胶布将穿刺部位固定牢固,并用夹板固定穿刺肢体以免滑脱,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很少自主在早期发现漏针,故穿刺成功后应用透明通气胶带固定穿刺点,该胶带粘贴牢固且透明,易于观察穿刺局部情况。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对疼痛等各种症状反应迟钝,所以护士应加强巡视。一般要求30分钟巡视1次,如使用特殊药物时增加巡视次数并做好巡视记录,对上卫生间回来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注射部位,防止回血、堵针、漏针现象。

掌握拔针技巧,减少并发症

拔针时机的选择:为防止药物浪费,尊重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建议等瓶内液体全部结束,茂菲氏滴管内液面下降或开始下降时拔针合适。

拔针手法选择:静脉输液完毕,先拔出针头后再用无菌棉签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甚至祛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2],患者的疼痛反应明显低于先用无菌棉签按压后拔针的方法。

拔针后按压部位及按压时间的告知:护士拔针后应告知静脉穿刺时,针尖在皮下前行少许后才进入血管,则在皮下与血管壁上共有2个针眼,拔针后若只按压皮肤进针点,血管壁进针点未按压,血液将流至皮下形成局部血肿或瘀斑,叮嘱患者沿穿刺部位的走向进行按压,同时因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减退,建议按压时间适当延长,一般要求5~10分钟,且拔针后切忌边按压边揉搓。

多数老年患者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由于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变化。在静脉穿刺时不但需要力求一针见血,还要用关心的语言、轻柔体贴的操作,可以提升患者对咱们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可行的治疗。而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可有效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郭建林,叶虹,姚莉君.输液室护士对老年患者静脉注射成功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7:1604.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2

关键词:集尿袋,更换时间,尿路感染

尿失禁是指膀胱内尿液失去控制而自行流出, 常见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泌尿系统退行性改变、感染、肿瘤、结石、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盆底肌肉韧带松弛至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低等原因出现尿失禁[1,2]。本研究对2008年4月~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及观察,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4月~2010年2月收治42例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 其中, 男性23例, 女性19例;年龄最小33岁, 最大74岁, 平均48.4岁。意识障碍32例, 意识清楚10例;置管时间1 h~50 d, 平均15 d。随机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 (21例) 每2天更换尿袋, 对照组 (21例) 每天更换尿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留置导尿时, 常规消毒, 正规操作置入导尿管, 留置尿管长度:女性4~6 cm, 男性20~22 cm。见尿后, 再插入5~7 cm, 固定充水囊, 保护好置入的部分, 防止膀胱压力大将尿管冲出。实验组患者每2天更换尿袋, 对照组患者每天更换尿袋。所有患者都采用密闭式尿袋, 在换药室无菌条件下插入尿管, 每2天留取晨尿做尿常规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护理教育及心理辅导

导尿插管前一定要使患者明确插管的目的, 疾病一旦需要进行导尿处理, 患者对此不理解, 可产生应激性, 紧张、恐惧, 躁动不安, 加上怕羞, 使全身肌张力增高, 不能积极配合, 有的甚至拒绝插管, 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 要向患者讲明导尿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要关心、体贴患者, 进一步向患者讲清导尿进行过程及尿道的解剖特点等, 使患者思想放松, 情绪稳定, 才可进行插管操作, 切忌强制进行[3]。另外, 要做好隔离工作, 保护患者的隐私。

1.3.2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护理途径和对策

严格执行密闭式引流。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 避免交叉感染。0.5%碘伏行会阴及尿道口消毒比0.1%新洁尔灭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经常清洗会阴部皮肤, 勤换衣裤、床单、衬垫等。如病情允许, 指导患者每日日间摄入液体2 000~3 000 ml, 因多饮水不仅可以增加对膀胱的刺激, 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 还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3 排尿功能锻炼

1.3.3.1训练膀胱功能

定时使用便器, 初起每隔1~2 h使用便器1次, 以后每隔2~3 h使用便器1次。使用便器时, 手掌用柔力在膀胱处按压, 并向尿道方向压迫, 使膀胱内尿液被动排出。

1.3.3.2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练习

具体方法是:患者取立、坐或卧位, 试做排尿动作, 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 再慢慢放松, 每次10 s左右, 连续10遍, 每天进行数次, 以不觉疲乏为宜[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每2天的尿白细胞检查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2, P>0.05) 。见表1。

3 讨论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与留置尿管时间等方面有关[5]。大量资料表明, 插管第3天菌尿发生率为26.7%, 第7天菌尿发生率为66.7%, 第10天菌尿发生率高达93.3%[6]。另外, 导尿管留置2 d, 无尿路感染;留置3~7 d, 感染率为14.47%;留置8~14 d, 感染率为31.25%。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每天更换或不更换集尿袋对每2天的尿白细胞检查没有影响。故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可以每2天更换集尿袋, 这样减少了操作时间, 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 节约了资源, 减少了患者的费用, 也减少了细菌入侵的机会, 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因此, 应重视留置尿管操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香妹.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4, 3 (2) :91.

[2]杨梅.留置尿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 :41.

[3]李艳玲.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487.

[4]朱翠琴.留置导尿新方法在老年男性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5) :138, 164.

[5]庞图娟.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的护理26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6) :18.

上一篇:记者的提问技巧下一篇:画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