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设计

2024-11-02

画面设计(精选12篇)

画面设计 篇1

0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导调室需监视的画面初具规模,可供指挥所参考的图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导调室的监管成为了难题。在各种任务中,需要监视的有20个以上,如果单靠人工进行监控,不但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成本高,而且效果还不理想。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不少的监控设备,但是没有专门用于导调画面监控的,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本文给出了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来监控和处理监视信号故障,并对此进行探讨。

1 数字导调监控及其特点

现在大多数监控系统都采用数字系统,数字系统具有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质量好等优点,是以数字方式(0与1的组合)发送、传输和接收图像信息的一种新的彩色监控系统。一幅图像由一定像素组成,每个像素可显示3种颜色,即每个像素都要用3组数字来表述其色彩。图像分辨率越高,像素数就越多,一幅图像的数据量也就越大。所以,需对数字图像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算法)进行压缩编码,经过传输以后在接收端通过解码恢复为原始的图像信号。

导调图像是图像采集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至显示器得到的画面。数字导调系统由图像采集、数据传输和图像显示组成。

在传输前端通过视频编码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采用国际最新的QAM调制技术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传送到导调室监控器时的信号质量几乎接近视频源,而模拟监视系统中常见的雪花、条纹、模糊等现象将不再出现。

数字监视图像有如下优点:

a) 图像质量高。在数字方式下,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所以在接收端几乎可以达到监视场景处的图像质量。

b) 信息容量大。数宇监视传送的是经过压缩编码的信号,只需占用比较窄的频带。例如,一个转发器只能转发一路模拟视频信号,但可同时转发4~5路同样清晰度等级的数字视频。

2 导调监控故障及解决办法

在导调监控中经常出现的故障现象有无图像信号(黑屏)、图像乱码或定格。其故障原因:

a) 信号源丢失,如无线路由器出错或死机,有线网络断开,无线传输受到干扰,视频采集故障等;

b) 数字监视器前端设备(如编码器、QAM调制器等)出现故障。

目前,多采取人员职守,发现问题后采用检查线路、复位或重启系统的方法来处理相关频道故障。随着监视路数的增多和故障的突发频率增大,职守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陡然增加。如何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使故障监控能够快捷和高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导调故障监控实现目标

本方案是在现有导调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监视和报警。主要检测2个方面的内容:

a) 无图像故障检测。由监控系统对送进来的图像信号进行检测,一旦出现无图像情况,则自动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快速排查故障,恢复导调监视系统的正常运行。

b) 图像花屏或定格检测。这是本检测系统的一个特色,通过双核处理器PA1688自带的USB CMOS CCD接口,定期采集所测试监控画面图像数据,只要在几个周期内的数据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就可以判定图像定格的频道故障,同时自动声光报警。

4 导调画面故障监控系统设计

4.1 整体设计

导调系统的场景监视器用于显示指定场景画面;监视摄像头用于对场景监视器进行监控采集;SoC检测系主要进行监控分析,及时发现故障(如黑屏),并可以实现声光报警;上位管理机用于对各下位管理机故障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生成报表。整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4.2 硬件设计

4.2.1 PA1688介绍

PA1688是一个双处理器集成芯片,其片内集成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其他必要的接口电路。PA1688针对低成本、高性能的网络语音及视频进行了专门的设计,这里只用到它的CMOS图像接口。在设计上不仅保证芯片本身易于开发,成本低,而且保证所有的外围接口芯片都供应充足并且价格低廉。

PA1688的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PAl688芯片的核心主要包括2部分:

a) 控制器:增强的Intel MCS-5l指令集兼容控制器,负责系统控制、系统接口等处理,以及各种协议处理(如TCP/IP、H·323等)工作。PA1688芯片一条指令的运行时钟为4~8个时钟周期(平均6个时钟周期),其最高运行时钟频率为50 MHz,相当于100 MHz的标准MCS-51的运行速度。

b) DSP:ADSP218l指令集兼容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主要执行语音、图像编解码的运算。最高运行时钟频率为33 MHz。

除了上述两部分外,芯片还提供丰富的外围接口,主要包括RS232、USB、SDRAM、Ac97codec、SRAM和Key-pad。其中,具有特色的是USB、SDRAM和Ac97codec。

4.2.2 硬件实现

采用低成本的PA1688双核处理器作为本监控系统的核心器件,硬件实现原理如图3所示。图像信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采集,其一是图像信号经过放大整形后输入到PA1688;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通过USB输入到PA1688。通过结合这两种方式采集分析信号,可以较全面的对监视画面进行监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由于采集的数据较为全面,为新算法提供可能。

4.3 软件设计

本软件采用KeilC5l实现下述功能:

a) 完成对图像黑屏或无信号的监控和处理。正常情况下,整形后的TTL电平为高电平,如果无信号则为低电平。利用这个特点对图像进行监控。

b) 对图像画面花屏或定格等问题的监控和处理。这是本系统的一大特色,采用DSP数据采集来判断图像质量的故障。由于对图像采集存储占用大量的存储器空间,考虑到图像的特点,在4 s的时间内,每秒对频道取1帧图像。然后将这4帧图像进行对比,如果数据基本相同,则说明图像有故障需要报警提醒。

目前,监控较多(一般都达到20~30个)画面时,每个画面的切换及检测时间在6 s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靠一台检测系统完成画面1到画面30的监控,要花费约180 s,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故障报警时间。为此,采用监控系统分段检测的模式,使监控时间大大缩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根据频道数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监控系统的数量,以保证监控的质量和效果。

软件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该方案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采用低成本的双核处理器PA1688,可以较好地解决导调画面故障监控中存在的工作量大、监控不准确的问题。但导调画面监控故障的种类和现象比较多,不单是本文提到的几种情况,软件经过升级后可以同时处理更多类型的故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故障现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宋茂强.通信软件设计基础[M].2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朱秀昌,刘峰.会议电视系统及应用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GISONJD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李煜晖,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王汇源.数字图像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孟向峰,夏明华,何如龙.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装备远程故障诊断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09,29(6):184-187.

[6]KeilC5l开发系统基本知识[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e97e518964bcf84b9d57bdf.html.

画面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2、3、朗读课文,感受画面的内容,并能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品读文章,能感悟画面中的父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联系全文,说说以“父亲的画面”为题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父亲,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港湾般可以依靠的宁静栖所,一个天空般可以投入的广阔怀抱。朱自清的《背影》定格了父亲步履蹒跚为儿买橘子的画面,而对于年仅九岁就失去父亲的台湾作家刘墉来说,在他的心中又定格了多少关于父亲的画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父亲的画面》。

一、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读一读。

二、读画中事

文章描绘了多幅“父亲的画面”,请你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画面的内容。(学生读课文,然后思考概括)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小结:快乐的溜滑、温暖的游乐场、心疼的目光、月下钓鱼、枕边讲故事、千方百计买图书、教我写毛笔字、教我唱京戏、为我“打蚊子”。

三、品画中味

作者回忆了九幅关于父亲的画面,可见作者对父亲的深情。这些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喜欢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味。

我喜欢

这幅,这是的画面,„„

示范:我喜欢“月下钓鱼”这幅,这是多么有诗意而甜蜜的画面啊!晚风清拂的竹林小径上,父亲载“我”穿过暮色,来到开满姜花的水滨,淡淡姜花的香气,徐徐沁凉的晚风,幽幽入耳的鱼铃,似有还无的吟唱,“我”沉醉、沉睡在这无边的夜、无边的爱间,这是父亲给“我”的幸福的感觉。

(学生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并板书: 快乐的画面 温馨的画面 甜蜜的画面 真情的画面 温暖的画面

四、感画中人

这些画面多么的美好,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回忆往事时的幸福,那么从这些画面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组织学生再读文章,然后思考。

教师小结:善爱儿子、会爱儿子、有耐心、乐观、幽默的慈祥父亲。

四、悟画中情

一个多么让孩子乐于亲近而喜欢的父亲却“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容貌仿佛还在眼前。”从其中的“只”“九年”、“三十二年”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一个“只”字,含有多少遗憾!“九”“三十二”这两个数字,表明作者记得很准确。“九”也看出父亲陪“我”的时间短。但父亲的音容即使在三十二后的今天,仍仿佛在归前!三十多年的岁月涤荡了多少心灵的起伏,多少往事如烟云般消散殆尽,而“父亲的画面”却那样刻骨铭心,可见作者对父亲的印象之深。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可见一斑。

“从他去世,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表明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小结:父亲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疼爱我,陪我玩耍,教我读书,给了我许我乐趣,他去世后“我”的童真、童趣也随之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去世的惋惜之情。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作者对父亲一往情深的句子吗?请你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总结: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一幅幅画面让我们读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百般爱护和深深的影响,读到了父子间那亲密无间的关系。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爱及深切的怀念之情。

五、明画中“理”

把文章的题目“父亲的画面”改为“父亲”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不好,画面指父亲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文章重点也在记忆中撷取了关于父亲和我的一些生活片段刻画父亲的形象,若改为父亲,文章会流于一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从结构上看,文章开头强调了父亲留给我的深刻画面,最后也以回忆有关父亲的画面结束。题目与首尾照应的恰到好处。

六、抒心中情

以“父亲的画面”为题也加深了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印象,在你的生活中,你还记得父亲细致呵护你,你们亲密无间的画面吗?请你课后写出来。

教师总结:

大画面 新感观 篇3

导言:CHD51B5外观造型很时尚,并可以兼容CF、SM、SD、MMC、MS、MD等多种存储卡,并且可以通过VGA端口与个人电脑相连接......

外观篇

长虹的这台CHD51B5个头相当的大(毕竟有51英寸啊),而且份量也不轻足足有将近150斤沉,摆放起来恐怕会很费一些周折,笔者甚至怀疑这台电视在搬运的过程中能不能使用电梯。不过外观尊贵的庞然大物一旦摆放妥当,整个房间都随之显得气派了许多。CHD51B5外观造型很时尚,屏幕周边的黑色亚克力边框不仅使整台电视显得更加气派典雅,而且还可以在不影响收看效果的同时,是屏幕看上去更大、更饱满。在机身下部正中间是一般背投常见的开关键,而感触式操控键则整齐的分列在屏幕的右下角。一眼望去整台电视显得简洁时尚、雍容典雅。

在机身右侧设有两个记忆卡插槽,可以兼容CF、SM、SD、MMC、MS、MD等多种存储卡,而这些存储卡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使用者只需要将带有内容的存储卡插进记忆卡插槽,然后按下遥控器上的电子相册模式键之后,CHD51B5会自动检索并显示存储卡上的信息,如果使用者同时插入了两张存储卡(比如一张MMC卡,一张SD卡),则会出现存储卡的选择界面,这时使用者就可以利用上下左右和确定键来选择观看存储卡上的图片或是文件了。应该说这个设定对于最一般的使用者来说也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在机身右后侧有一组简便的音/视频插口,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组插口下面是VGA端口,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个端口与自己的个人电脑相连接,这样CHD51B5就变成了一台电脑显示器,使用51英寸的显示器切CS想必会十分过瘾吧。在机身后部是各类输入/出端口,CHD51B5的各类端口还是非常齐全的,尤其是还具有HDTV数字端口,全面兼容含顶级高清1080P在内的所有数字高清处理信号。

CHD51B5的遥控器看上去很是小巧精致,这与其庞大的身躯颇有些不相称。不过笔者对这种做工精细、外表小巧的遥控器一向存有好感,总觉得比那些又大又长的遥控器拿在手里要舒服很多。CHD51B5的遥控器外观虽然小巧,功能按键上却一点也不含糊,一般常有的操控键基本都有了,而且按键的手感也很不错,并没有因为遥控器小而让人产生按键不方便的感觉。

导言:笔者采用了新科EVD机作为测试样机,采用EVD碟片《秦始皇》作为测试样片。在实际观看中,这部由日本NHK出品的记录片整片的画质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准......

使用篇

在功能上,CHD51B5拥有数字变频多制式逐行扫描系统、灵智会聚——智能化会聚单键校正系统、多制式三维(3D)数字梳状滤波器、25D画质改善电路等多项技术用以提高画质。而X-power超强动力三驱系统,则可以消除画面闪烁和锯齿拖尾等现象。在声音方面则采用WOW三维动态环绕声系统,使观众在观看时可以得到逼真震撼的音响效果。

笔者采用了新科EVD机作为测试样机,采用EVD碟片《秦始皇》作为测试样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电视画面的测试更多的是依靠主观评价,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来截取实际的画面效果,不过由于光机电效应的原理所限,数码相机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实际显示的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干涉条纹,所以测试照片仅供参考,读者可以通过到卖场实地感受来了解更多情况。

在实际观看中,这部由日本NHK出品的记录片整片的画质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准。无论是在暖色调的兵马俑展厅内或是正午大漠中秦军战士持戈舞弩准备作战时的高色温场景,都能看到其中具有丰富色彩和立体感的画面还原,而它对于色彩的追踪也非常准确,并且具有比较艳丽的色彩。而景深再现也很真实,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物体在还原时的层次表现,好比一套立体声效果优异的音响所能还原出的三维空间感一样。当然,这也并不说这台电视的影音表现就真的完美无暇,在室内灯光比较明亮的时候,CHD51B5屏幕的反光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观看的偏移角度比较小,如果从大约30度左右的屏幕侧面看过去,画面就变成了黑乎乎的一片。不过这都不能算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毕竟在观看影片时大多数使用者都会选择在家里营造出影院般的观看空间,而且也不会刻意的到侧面去观看。总的来说,以所见到画质表现来说,还是令笔者相当满意的。未来若是有了HDTV,在信号源质量提高的前提下,相信这台电视会有更好的表现。

结语

CHD51B5作为一台大屏幕背投电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将背投的劣势化减到了最小,画面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都令人满意,那巨大画面带来的震撼一下恐怕还真是适应不了,因此,笔者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在观看这台电视时要保持说明书上标注的最佳观看距离,以避免超大画面带来的压抑感出现。总的来说CHD51B5背投电视是一款表现非常出色的产品,而且价格也非常平民化,如果您的客厅面积足够大的话,那么购买这台CHD51B5将会是一个很实惠而又气派的选择。

亮点

1、具有HDTV数字接口

2、全面兼容各种数字高清处理信号

3、不俗的画质表现

4、全面兼容各类记忆卡

缺憾

1、屏幕有反光现象

2、观看的偏移角度比较小

总体评价

CHD51B5是长虹在背投电视市场的新生力量,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不错的画质表现,再加上并不昂贵的价格是其成为目前背投电视市场一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规格

彩色制式:PAL/NTSC/SECAM/PAL60

伴音输出:D/K、I、M、B/G

接收频道:VHF:1~12频道,UHF:13~57频道,CATV:Z1~Z37频道

声音输出:2×15W

额定电压:220V,50Hz

消耗功率:约280W

外观尺寸:1308×1288×470mm

产品质量:约73.5kg

雷达终端录取画面的人性化设计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雷达担负日益繁忙的空中交通管制任务, 尤其是本世纪中国经济10多年的高速发展, 空情日益密集复杂, 给雷达兵全面掌握空中情况带来巨大挑战, 雷达厂家在研制新型雷达时, 要针对部队最关心的问题, 最希望改进的技术去设计。下面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针对操纵员的操作, 介绍我们在新研制雷达终端中是如何为用户考虑, 采取措施, 降低操作强度, 减少错误情报率的。

1 全程全自动录取

上世纪90年代, 即使是在发达地区, 一部雷达一般也就同时保障二三十批航迹, 现在一部中型雷达经常要观察几十批航迹, 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超过百批目标, 全部依靠操纵员逐批录取, 操作强度太大, 也容易忽视异常空情。依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全程全自动录取空情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1 全自动录取如何抑制虚假航迹

全自动固然好, 但是如果虚假航迹较多, 反而会分散人注意力, 达不到原来目的。所以要对回波点迹进行帧与帧之间相关积累, 目标在空中位置和时间上是相关的和连续的, 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 把雷达全程点迹记录下来, 连续若干帧后, 由计算机对每个点迹进行相关度计算, 把历史上能连续发现, 运动有规律、出现时机和位置有关联性的点迹串联起来, 以此自动发现目标, 自动起始航迹。我们称之位数据滤波技术。一般经过2~6帧以后, 空中目标绝大多数能自动起始航迹。而固定回波或者虚警杂波由于相关性差, 绝大多数可被过滤掉, 留给操纵员的是比较干净清洁的画面, 也可以用特别颜色把有动目标特点的回波轮廓在光栅显示器以其擅长的弧线或线段醒目标识出来, 便于操纵员观察和判断目标特征。如图1 (a) 所示, 是没有经过数据滤波过滤的画面, 包含各种原始点迹、低杂波、虚警点, 而图1 (b) 是经过数帧数据滤波以后的雷达画面, 绝大多数非目标的原始点迹已被滤除。

1.2 如何克服假航迹上报, 如何尽快起始航迹

对于地杂波、有源干扰、无源干扰密集区, 可以设置为多帧起始区, 2~6帧起始, 如果虚警仍然高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置6到15帧起始, 总能把虚假航迹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甚至可设置局部区域为半自动录取区, 由人工来确认起始航迹。对于清洁区或者特别关注区, 可以设置为快速起始区域, 比如2帧或3帧起始航迹。

1.3 航迹上报由人工确认和自动确认相结合

对于可信度高的目标, 当然希望自动发现并上报, 比如有二次应答信号的航迹。对于需要继续观察的航迹, 比如低慢小或者非合作目标 (无二次雷达应答信号, 无飞行计划的目标) 。我们设置预录取航迹功能, 只跟踪它, 暂时不上报。留待操纵员根据飞行特点验证后再决定上不上报, 标牌用紫色表示暂不上报。

2 重点和异常空情的提醒

操纵员随时面对几十批上百批目标的画面, 雷达终端如何尽快发现重要的专机、包机或者飞机的异常情况呢?用户要求:对于二次有特殊应答的目标要能醒目提示。

我们目前大多数地面警戒雷达都加装了二次雷达, 根据二次雷达应答码, 我们分两种情况对待。

2.1 专机、包机的保障

当操纵员电话得知某专机或包机将经过防区, 要加强警戒保障时, 如果预先知道飞机二次雷达A模式应答号, 就可以在画面中, 专门显示有该应答码的二次点迹参数。如图2, 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一批航班A模式应答码为1236, 一旦目标进入雷达作用距离, 即使操纵员没有录取, 也会在显示器上自动显示出来二次点迹标牌。二次雷达点迹平时默认不显示参数。

2.2 自动或半自动发现并提醒意外空情

根据民用航空管制相关规定, 4位8进制A模式应答码7500表示本机被劫持、7600表示通讯中断、7700表示飞机有意外情况发生。

二次点迹标牌的提醒是半自动实现的, 通过人工输入报警A模式应答码7500、7600、7700, 显示所有有意外情况的空中目标。平时画面只显示二次点迹位置, 不显示二次点迹标牌, 经过此输入, 专门显示被关注的二次雷达点迹位置、应答码、高度参数, 每帧更新。如下图3所示, 点击软件键盘, 弹出操纵员可自定义显示的二次雷达点迹代码输入窗。

二次雷达应答码中出现上述三种A模式代码, 则自动标定为重要航迹, 显示器中该目标航迹标牌会自动闪烁提醒操纵员留意。

2.3 A模式代码航迹自动记忆功能

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发现曾经一二次点迹配对成功的航迹有时会因为转弯机动或者姿态变化, 二次应答信号丢失, 如果因为当前没有应答, 就不显示曾经的二次应答代码对于目标判断会造成困难。也不利于人工及时修正重新出现二次点迹的航迹。对于丢失了二次信号的航迹, 我们用白色显示其过去的代码, 以示区别。对于当前有二次雷达应答信号的航迹标牌用等同批号的颜色显示其当前应答代码。这样也可以避免混批错批等很多误解。如图4所示。

2.4 机场与航班号自动关联的数据库检索功能

利用雷达站周围已知机场飞机训练或者警巡任务时相对固定的A模式代码规则, 建立应答码与起降机场的数据库, 这样一旦此类空中目标有二次雷达代码, 就会自动标识起降机场或者任务名称, 便于操纵员大致了解目标活动区域, 预测目标去向, 做到心中有数。如图5是某机场训练飞行情况。

3 充分利用鼠标代替键盘操作

3.1 鼠标中间的滑轮滚轮代替键盘的量程变换

操纵员一个手指就能实现不同量程的转换。

3.2 画面中显示漫游、一次点迹、二次点迹、视频的快捷操作

有时这些功能键被其他窗口遮挡, 不方便立刻点击起作用, 充分利用鼠标在操作画面外的复用功能如图6, 移动鼠标到主画面右下角, 点击鼠标右键实现各种快捷键功能。

4 自动统计上报总量并显示

把每次开机掌握的空情数自动显示出来。作为值班员有时需要统计本次值班上报了多少情况, 半自动录取时统计编批批号起止号就能做到, 如果雷达终端全自动录取, 有些批可能没上报 (预录取状态) , 所以要自动统计上报的批数。要统计两类数据:一个是本次开机上报的总批数, 另一个是本次值班上报总批数, 换班时可清除。如图7, 我们在键盘输入提示区附近自动实时显示统计结果, 分子表示本次值班上报多少批空情, 分母表示本次开机上报多少批航迹。

5 操作手册的在线帮助信息

界面越来越华丽, 操作项目越来越多, 我们如何让操纵员尽快熟悉各种操作规范呢, 用户操作手册量大、重、携带、保管不便。我们把最常用操作方法设计到显示界面, 可以随时调阅查看如何操作雷达。如图8, 一旦点击帮助, 就弹出各种操作命令集。

帮助信息里包括各种战术操作说明, 画面操作说明, 通讯上报设置等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每隔几年就会有新操纵员补充进来, 全靠老兵传授或者翻啃厚厚的操作说明书毕竟太单调。有在线帮助, 边操作边学习, 记忆更快更深刻。

6 小结

随时倾听第一线雷达兵对操作的意见, 不断总结提高雷达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降低操纵员疲劳强度, 提高部队战斗力会大有好处。

摘要:我国近来各种新型雷达研制成功,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各种技术指标、雷达体制越来越先进, 但依然要由具体的人员来操作。情报雷达遇到的各种密集繁忙空情、复杂电磁环境、杂波背景、各种有源无源干扰现象层出不穷, 对于雷达操纵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降低情报误判率和人员操作疲劳强度, 设计合理的人性化的雷达操作界面尤为必要, 设计方便、简单、易用的雷达, 避免情报出错, 才能更加发挥先进雷达的战斗力, 保障空情完整正确地上报指挥中心。

关键词:雷达,人性化设计,全自动录取,数据滤波

参考文献

[1]杨婷娅, 陆振宇, 顾松山, 肖冬荣, 陈金辉.WK混合滤波算法在雷达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

[2]王小谟, 匡永胜, 陈忠先, 等.监视雷达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Carlson B D, Evans E D, Wilson S L.Search radar detection and tracking with the Hough transform.Part I:System concept[J].IEEE Transaction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4]林光, 罗智德, 王剑峰.全数字化空管二次雷达录取器[J].科技传播, 2010 (21) .

[5]郭剑辉, 张荣涛, 王凯.直角坐标系下的雷达跟踪滤波算法分析[J].现代雷达, 2010 (10) .

小学语挥之不去的画面教案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拉萨的天空,您____”的读书交流中开展一系列的紧扣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景

1.揭示课题。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后汇报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对拉萨比较陌生,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教室四周悬挂一些反映拉萨风情的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内容,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2.汇报交流。在此环节中,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相机做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学生可以读书,可以谈感受。汇报交流结束后,通过多媒体画面和豪放的西部音乐创设情境,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检查本课9个生字的掌握情况,并相机正音,识记字形,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二、进入情境,领悟美景

1.自读。读前引导: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下面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拉萨,感受那里天空独特的美。请你认真读,细细品,(点击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您____)看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挥之不去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边读边用笔写写画画,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反复品味,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操作提示:

(1)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开篇破题,总写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接着以四组画面呈现了拉萨的天空独特的美。最后升华主题。全文紧扣一个“蓝”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对天空的“蓝”的生动描写,是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语言典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课件要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离人近”、“自云映衬下的纯净”、“草地对照的明洁”“一年四季都是蓝晶晶的”这四幅画面,学生交流到哪个画面,即出现哪个画面。同时,每个画面内都有与之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供交流时使用。

(3)交流中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借助语言文字欣赏到的美景后,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欣赏的景物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说出这些美景的特点。

(4)在学生说出自己欣赏到的美景的特点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再次读书,说说自己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把认真读书、潜心会文落在实处,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读中感悟,读中内化,读中积累,真正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拉萨的天空离人近”为例,在学生说出“纯净、明洁”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读书,说说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这一特点的,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好描写拉萨天空“纯净、明洁”的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在教师的引导下,辅以课件,学生在合作与评价中经历品味的历程,最终读出“纯净、明洁”。

(5)在每一个板块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再次用“拉萨的天空,您____”的句式说话,让学生发表在充分感悟文本届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如在“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都是蓝晶晶的”这一板块,通过研读与交流,学生可能说出“拉萨的天空,您总是那样的`迷人;拉萨的天空,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拉萨的天空,您真了不起,在您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拉萨的天空,您真是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您……”等。

三、融入情境,再现美景

1.设置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一道走进课文,借用语言文字,认真欣赏了拉萨天空独特的美景,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课件出示:

拉萨的天空,您____;拉萨的天空,您____;拉萨的天空,您____;拉萨的天空,您____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交流。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现场练笔。评价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看清画面 写出感受 篇6

看看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漫画,你能不能体会画家的用意呢?把你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已定。如果你有更喜欢的漫画,也可以写自己选的那一幅。

漫画作文就是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从静态引出动态,从瞬间引出过程,让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活起来,最终变成笔下的文章。写好看图作文,有四大秘诀,就是“看、想、说、写”。

一、看。就是对画面进行仔细观察,看到图上内容的同时,体会画家画这幅画的用意,如漫画讽刺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要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等。这幅漫画画的是几个高大冷漠无情的男子,挤占了“母子上车处”。一位弱小的母亲抱着孩子无奈地站在一旁,望着这几个男人。而这几个男子对告示牌上的字熟视无睹,站在那里无动于衷。他们真的是文盲吗?漫画批评了一些无视社会公德,不遵守公共秩序,只图自己方便的丑恶现象。

二、想。根据漫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适当的想象。由静止画面向前推移,想象画面上的人物、动作、事物发生的原因;再由静止的画面向后推移,画面上的人物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会怎样,再思考一下自己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三、说。在“看”和“想”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先说一说,口述一下作文内容。让自己和其他同学听一听、评一评,看有没有遗漏、不切合图意的地方,加工语言,为最后形成文字打好基础。

四、写。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把口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是看图作文最重要的一步。这幅漫画主要是强烈地讽刺了“假文盲”的丑恶现象,揭露了生活中不讲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的行径。写的时候要把漫画的意图写具体、写突出,并注意详略得当、条理清晰。

[例文]

在同一时间失明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余 镔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的《假文盲》,讽刺得真是“入木三分”。

瞧!车站上“母子上车处”挤满了人。那些衣冠楚楚、穿戴得暖和和的男人们都排着队在这儿等车。

看看站在告示牌下的男人们,有挺着“将军肚”的,有穿着长大衣的,还有戴眼镜的小老头,戴口罩的年轻人……一个个衣冠楚楚,俨然个个是“正人君子”。然而,在同一时间,他们突然集体“失明”了。在“母子上车处”醒目的大字下,他们或者避开“母子上车处”的牌子,或者装作“假文盲”,或者佯装对其视而不见,或者装得若无其事,个个心安理得的站在“母子上车处”。而真正的母子——那位弱小的阿姨,她抱着一位小孩无奈地站在站牌外,他们也没有看见。

他们真的同一时间突然集体失明了吗?不!他们是一群“假文盲”。他们为了贪图方便,为了个人的利益,竟忘记了起码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竟“装盲作瞎”,多么可悲!

我曾经见到过两件事:一件是一个小朋友明明看见“请足下留情”的牌子,却硬是大模大样地踩踏草坪;另一件是几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明明看见红灯又亮了,却偏偏不顾其他车辆,硬闯红灯,结果引发了车祸。

画面设计 篇7

1、造型是邮票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造型本身是没有特殊意义的, 在邮票影片中运用到的造型, 以及采用的造型的连接方式都是邮票影片创作者在其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巧思, 将一些造型有效的和创作主题结合起来, 构成表现主题的邮票画面。单一的造型在邮票画面构成上并不具备很多意义, 但是在多种邮票画面组合使用后, 就能表达创作者的深思, 是具有独特内涵和意义的。

中国水墨自古以来就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物象的形神, 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来传情达意, 表现画家的内心情感。邮票比较注重神韵, 其中邮票也不例外, 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相似, 以笔墨的粗细、浓淡、疏密、干湿来呈现邮票独特的节奏韵律与美感。 就像邮票中的用墨, 可以说是" 笔精墨简”。在写意画中尤为突出。 所谓画的意境就是画的内涵, 就是画面所给人的感受。 意境激活了笔墨, 而笔墨又创造了意境。邮票以人为表现对象。 邮票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物象的形神, 提出强调刻画出的人物形象要具有" 精”“气”“神”。 在创作邮票作品之前, 画家通过对生活中的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写生中的记载, 为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 对客观事物观察后, 与自身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相融合, 通过笔墨的造型元素把人、物的精神面貌, 气韵, 神态表现在作品之中。

我们知道, 传统的邮票绘制方式, 通常并不太注重明暗对比, 冷暖色调的调和;甚至有时候, 会直接用画布的剩余部分作为整幅图的大背景, 而弱化了对于细节的整体描绘。这样做就好像是在写文章的时候, 就以三大段来分段落。虽然,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误, 可是, 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有些紊乱, 层次肌理不清楚的感觉。而作为一种艺术方式, 这一点是绝对要避免的。而现代邮票中, 很好地运用了三维技术, 空间弱化的上色方式分清主观体与客观体, 用小块的上色方式来局部的处理邮票画面, 将邮票画面的协调性发挥到比较适当的程度。接受放宽了色彩的配置力度, 更加注重以符号形式表现, 空间配置既有完满的一部分, 又相对空余一部分, 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

2、造型在邮票设计中的地位

造型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设计语言, 是设计者进行邮票设计的构想介质, 造型作为单位审美客体, 邮票设计的创作与创新中造型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发展, 邮票造型也在不断地更新, 对造型进行选择和论证是我们在邮票设计工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在邮票设计中, 重视对造型多样性的运用是提升邮票设计整体水平的基础。虽然造型在邮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设计者对于造型在邮票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而在设计中把造型和邮票设计当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分割开来, 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造型与邮票造型的关系

黑格尔在其美学着作中讲到形式美时, 指出第一条形式美规律即是整一律, 也就是形式的统一性。邮票画面的各个部分, 邮票画面形式的各个构成要素, 如果不能显示出内在的联系, 不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是各行其是, 就不可能取得造型的形式美。记得有一幅荷花照, 邮票画面上三朵开放的花, 基本上呈“品”字型相对而放, 而不是相背而放, 这就使人觉得, 它们似有一息相通, 似在情感交流, 不仅引人遐想, 而且给人以整体上的均衡和谐之感。一般来说, 邮票画面构思成功与否, 主要不取决邮票画面的“简”与“繁”。邮票画面形象不论多少, 只要它们血肉相通, 浑然一体, 就能呈现出美。反之, 邮票画面上的各个部分, 若结合得不好, 不能达到真正的有机统一, 即使某一部分的表现力再强, 一般也不能使人觉得这样的邮票画面是美的。

邮票要贯彻好美学, 运用好美学, 最重要的是在的立意和内涵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标榜美的生活、美的追求。一个好的邮票应需要真正理解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最精髓的部分, 准确地把握并开掘每个时代当中, 人的深层心理变化, 深刻地呈现出特定时代中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因此, 在邮票上, 就需要在立意上在内涵上重视美的塑造和追求, 这种塑造美的过程, 其实就是创作者在邮票者与观众的审美互动和交流。在邮票中, 作为创作者, 需要发挥自己对邮票的理解, 做好创作工作, 也要解放思想, 多元化邮票的艺术表现形式, 呈现多元化的美感, 将所有的艺术激情和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释放, 激发邮票者的潜能, 彰显艺术的张力, 彰显美学的魅力, 让欣赏客体在审美感知中, 使邮票形象发生更为充分的审美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我国邮票印制发行组织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 2015.

[2]何琳.方寸之中的文化—中国生肖邮票的文化属性与设计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吕春丽.方寸之间—中日生肖邮票设计特征的异同性分析[D].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3.

[4]王力辉.新中国体育邮票的文化表现与文化选择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5]陈茜.世界博览会邮票设计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2.

画面设计 篇8

人教版课标本五 (下) 第2单元第6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会写9个生字。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悟读描写童年画面的句段, 读出童年的稚趣与美好。

3.结合作家林海音的相关背景资料, 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读出作者对童年逝去轻轻的叹息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并懂得珍惜童年。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一、围绕课题, 畅想童年画面

1. 观察课题, 与其他课题作比较, 看有什么不同点。

2. 从课题的三个词,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过渡: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4. 阅读课后资料袋, 简单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本文课题很有特色, 以三个不同意象的名词叠加而成, 新鲜有趣, 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 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童年画面, 展开一个凝练的、却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 为走进林海音记忆中的童年画面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初读全文, 定格童年画面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生字的读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咀嚼”和“慢慢地嚼”的读音。

3.默读课文,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的哪些画面?

(概括出四个画面:看骆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

4. 熟读四个童年画面。通过自由练读、指名读、赛读等方式把相关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全文后, 教师很快切入正题, 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找出童年画面, 从而体会到, 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 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运用各种方式读通读顺四个画面, 是为接下来的赏析画面、读书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四幅画面逐渐清晰, 凸显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赏读重点, 留驻童年画面

1. 教学主画面———“看骆驼”。

(1) 自由读“看骆驼”的句段, 想一想:向英子走来的是一群怎样的骆驼?

(2) 指名读, 反馈刚才的问题, 并相机进行个性化朗读。

(3) 想象一下, 第一次看到来自大沙漠的骆驼, 小英子会做什么事?

(4)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学骆驼咀嚼的镜头。

师:你觉得英子学骆驼咀嚼怎么样?

(真有意思, 很好玩, 很有趣, 很高兴……)

(5) 读出第一个画面的有趣、新奇以及英子心中的快乐。

2. 教学画面之二———“谈驼铃”。

(1) 关于为什么要在骆驼的长脖子下系铃铛, 英子和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一找。

(英子———增加行路情趣;爸爸———防狼侵犯)

(2) 师:你们同意谁的看法?

(3) 小结:我很高兴, 很多同学认为骆驼系铃铛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在你们和英子的心灵里,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那么充满情趣!但是, 老师查过资料, 骆驼系铃铛主要是为了防止狼的侵犯。既然是这样, 那爸爸为什么又对英子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呢?

(一是爸爸为英子有这样纯洁、美好的心灵而高兴;二是在鼓励英子应该以这样美好的心灵看待周围的事物。)

3. 教学画面之三———“剪驼毛”。

(1) 过渡:冬天快要过去了, 英子看到骆驼垂下的长毛时, 她最想替骆驼干什么呢? (出示相关句段)

(2) 自由读, 你们觉得英子的想法怎么样?

(3) 体会因果倒装句的表达效果。

(4) 指名读, 读出这份急切, 这份关爱。

4. 教学画面之四———“问驼踪”。

模拟课文情境, 教师扮演妈妈, 学生扮演英子, 在学生对骆驼去向的不断追问中感受英子对骆驼的思念和牵挂。

四、小结拓展, 丰满童年画面

1. 小结童年画面: (生齐读课题) 冬阳下的骆驼队给英子的童年带来了什么? (快乐、美好、充满情趣) 冬阳、骆驼队, 是作家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回忆, 是多少年来作家心中挥之不去的童年画面。因此, 这篇文章写在了小说《城南旧事》的第一篇, 作为序。

2. 师 (满怀深情) :其实何止是骆驼队, 英子的童年时代, 老北京城南的每一处景色, 每一个人物都在她的心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烙下了印。

3. 出示《城南旧事》中的景物和人物, 引读词语。

(美丽的景物) “乌金墨玉”小油鸡、石榴树、夹竹桃、西瓜灯

(好吃的糖果) 八珍梅、酸枣面、山楂片、大花生、大酸枣

(可爱的人物) 宋妈、妞儿、“疯女”秀姑、小偷、兰姨娘

4. 师:读到这儿, 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这些景物那么普通, 那么平常, 为什么林海音清晰地记得它们, 并写下来呢?走进林海音的心中, 了解她的经历后, 你会理解得更深。

5. 资料链接, 学生阅读后谈谈原因。

教师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略) 。

6. (童年画面以黑白图片的形式滚动出现) 师:很多年后, 当她再一次想起学骆驼咀嚼, 再一次想起和爸爸谈驼铃, 再一次想起用剪子剪驼毛, 再一次想起向妈妈追问骆驼的踪迹时, 她心里会怎么说? (生深情表达)

五、回归自我, 镌印童年画面

1.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也都跟一些美好的景物分不开, 也许是夏夜、童年、繁星, 也许是大山、童年、外婆家, 也许是小溪、蝌蚪、螃蟹, 也许是——— (学生自由说)

2. 尝试模仿课文, 给自己的童年往事出个有趣的题目。

画面设计 篇9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以下简称《理论》)将多媒体画面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并且认为,构成“画面语言系统”的元素,和构成“画面艺术系统”的元素是相同的,二者区别仅在应用上:前者用于认知,后者用于审美[1]。构成系统的这些元素分别属于“媒体呈现”和“画面组接”两个范畴,其中“媒体呈现”范畴可以采用四种媒体类型:

静止画面(图):图形、图片(包括主体、背景以及色彩等属性)。

◊运动画面(像):动画、视频(包括主体、背景以及色彩等属性)。

◊文本(文):文本(主体,包括文字的背景、运动以及色彩等属性)。

◊声音(声):解说(主体,包括声音的背景:背景音乐、音响效果)。

“画面组接”范畴可以采用两种功能类型:编辑功能、交互功能(包括特技、菜单、热区及超链接等)。

在《理论》中,将这些元素称为“基本元素”,认为它们的演变是要受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即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规范的。正是这些语法规则,规定了画面语言中众多基本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画面语构学的研究工作,实际是按照该《理论》的思路进行的。

“两个层面”和“三个界定”

按照《理论》的思路,可以将该理论的要点概括成“两个层面”和“三个界定”,即在理论和接口两个层面上,分别对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和艺术规则三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1.理论层面上,对四种媒体类型的界定是统一的,旨在维持《理论》的完整性。

基本元素:(客观上)呈现在画面上,(主观上)对视(听)觉形成刺激的所有元素(基本元素是客观的,又称为“显性客观刺激”)。

视(听)觉要素:(客观上)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主观上)这些演变在视(听)觉效果中产生了“新质”(视听觉要素也是客观的,又称为“隐性客观刺激”)。

艺术规则:(客观上)规范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即规范视听觉要素),(主观上)这些演变在视(听)觉效果中产生了“亮点”(“亮点”是赏心悦目知觉的俗称,指和谐、有序的“新质”。这样的“新质”只有遵循艺术规则的隐性客观刺激才能产生)。

换句话说,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如果遵循了艺术规则,就会出“亮点”,反之,就会出“败笔”。这一结论便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它在语言学领域的意义是,明确了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在建立画面语言结构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美学领域的意义是,首次揭示了画面艺术产生美感的内在机理。

2.接口层面上,再将这三个概念的界定细化,旨在分别与上述四类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接轨。详细介绍如下。

①引入“动静”和“形义(或音义)”两个参数。

《理论》中的四类媒体是用这两个参数划分的。分两步讨论。

第一步,定义动态、静态媒体和形象、抽象媒体:

◊动态媒体(如图像、解说):媒体表达的意义存在于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同的运动、变化代表不同的意义,停止变化则无法表达意义。

◊静态媒体(如图形、文本):意义的表达与基本元素的运动无关。运动并非表义的需要,而是出于认知或审美的需求。

◊形象媒体(如图像、图形):意义的表达与形有关,以形传义。

◊抽象媒体(如文本、解说):意义的表达与形、音无关,形(音)和义是分离的。

第二步,再由动态、静态媒体和形象、抽象媒体,来划分上述媒体呈现艺术中的四种媒体类型:

◊静止画面(图):指静态、形象媒体。

◊运动画面(像):指动态、形象媒体。

◊文本(文):指静态、抽象媒体。

◊解说(声):指动态、抽象媒体。

②细化四类媒体基本元素的界定。

界定基本元素的细化,是按先“动静”、后“形义(或音义)”的顺序进行的。

先界定动态和静态呈现的基本元素。静态呈现的基本元素包括(图、文)形态、属性、(配合或主从)关系、字义(图义含在形中),动态呈现的基本元素是指,使静态基本元素产生运动(变化)的技术手段或运动方式(变化形式)。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图、像、文、声四类基本元素的界定进行细化。

◊(静态)静止画面(图):图形(面、线、点)、属性(色彩)、空间(包括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和主体、背景之间的主从关系)。

◊(动态)运动画面(像):运动镜头、景别组接及软件制作等技术手段。

◊(静、动态)文本(文):字形(字体及其特征元素)、属性、空间、运动、字义。

◊(动态)解说(声):语音(音色、语调、速度等)、音义、关系(包括与图文的配合关系和与背景音乐之间的主从关系)。

经过这样处理以后,《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便可通过“接口层面”与四类媒体呈现艺术接轨了。

③细化四类媒体视(听)觉要素的界定。

界定视(听)觉要素的细化,也是按同样的顺序进行的。

先界定静、动态的视(听)觉要素(听觉要素没有静态呈现)。静态呈现的视觉要素是指画面上基本元素(形态、属性、背景)的变化、布局、搭配;动态呈现的视(听)觉要素是指,在产生运动(变化)技术手段中运用的技巧。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图、像、文、声四类媒体视(听)觉要素的界定进行细化。

◊(静态)静止画面(图):图形(属性、背景)在画面上的变化、布局、搭配。

◊(动态)运动画面(像):在运动镜头、景别组接等技术手段中运用的技巧。

◊(静、动态)文本(文):静态呈现字形(属性、背景)的变化、布局、搭配,动态呈现字形(属性、背景)的变化技巧。运用字义的技巧。

◊(动态)解说(声):语音(音色、背景音乐等)变化、配合的技巧。运用音义的技巧。

经过这样处理以后,《理论》中的视(听)觉要素,便可通过“接口层面”与四类媒体呈现艺术接轨了。

④细化接口层面的艺术规则。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或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是通过两条途径形成的:—是借鉴传统艺术规则,但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二是按照多媒体教材的需求,从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提炼。

前者明确了它和传统艺术规则的关系,即“借鉴”,而不是“照搬”!例如,借鉴平面构成中的“均衡”规则,但是已将其延伸到了运动画面之中,如时间均衡是指画面间的“跳转”与“返回”;又如,背景艺术中的“不喧宾夺主”规则,不仅对于图和文,而且对于视觉和听觉领域都适用,等等。因此,应该将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视为跨艺术领域的规则,它规范的是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基本元素的演变。

后者规定了它的运用必须按照《理论》的思路进行,即艺术规则规范的,是上述四类媒体基本元素的演变(即视听觉要素),或者是交互功能的运用。提炼艺术规则的过程是这样的:通过大量多媒体教材,收集有“亮点”的画面,对其上的基本元素演变进行分析,概括出一些抽象的规则,再将其归类,以形成不同方面的艺术规则。

“3+5”规则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多媒体面画艺术规则”,共8个方面[2],基本上能够满足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

可以将8个方面的艺术规则视为“3+5”的结构,其中基本规则包括3个方面,另外再配上5个具体方面的规则。

1.3个方面的基本规则。

只有关系到多媒体教材(或画面)全局性的肯定或否定,并且可以覆盖画面语言整体的那些艺术规则,才能算作“基本规则”。这就是说,设计一个多媒体教材(或画面),只要在这3个方面遵循了艺术规则,就应该基本肯定。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画面语构学,而且适用于画面语义学和画面语用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

①“突出主题域(或主体)”艺术规则。

“主体”是对画面上呈现的内容而言的,一般指某个(或某些)具体的实物、人物、关键词等有形对象。“突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画面上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个教材(或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许多画面呈现出来的。“突出主题”不仅要求在这些画面上突出主体(这些画面上的主体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要求这些画面适当配合,把该教材(或知识点)的教学内容交待清楚。

多媒体教材中用于“突出主体”的形式是很多的,除用异形、异色、异质等方式使其引人注目外,还可对主体进行精美制作或突出造型,使其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扩大,达到吸引观者视线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主体在画面上呈现的位置,最好将其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减轻视觉疲劳。

②“媒体匹配”艺术规则。

“媒体匹配”有两方面含义,即选用媒体的依据,一是要与学习对象匹配,二是要与专业内容匹配。

由于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不同,画面上媒体的选用和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小学生和大专生的课件中,文与图的比例、色彩运用的比例、动态呈现与静态呈现的比例、侧重内容还是侧重形式等,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于学科门类太多、太杂,一般很难回答“什么专业内容应该用哪些媒体表现”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即“哪些媒体,适合表现哪种专业的教学内容”。于是,一个“媒体与专业内容匹配”的问题,转化成了“探讨各类媒体的优势和用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动画、视频、图形、文本、解说等,或者动态、静态呈现的媒体等,只要将这些媒体的优势和用场搞清楚了,那么对于每一门课,只要按照这些媒体的优势和用场套用,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选用媒体要与专业内容匹配,不仅要强调“选”,而且要强调“用”。按照教学内容选择媒体时,关键词是“选准、选够”;而当已选的各类媒体在画面上呈现时,关键词则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由于多媒体艺术中能够选用的媒体比任何传统艺术都多,这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选用得好,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反之便浪费了资源。

③“有序变化”艺术规则。

对“有序变化”,应按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变化是基础;其二,对变化的规范是关键。这是概括了所有传统艺术规则(美术、摄影、动漫、影视)得出的结论。

首先,画面的美产生于各种变化的形式之中,包括静态的空间布局变化形式,也包括动态的运动变化方式。一成不变就会显得死板,缺乏活力。因此变化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但是,无序的乱变,或者显得杂乱,或者使人感到生硬,甚至难以接受。所以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形成了规范各种变化形式的艺术规则,如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均衡、变化艺术规则;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调和艺术规则;版面设计中的分割与搭配的艺术规则;影视领域中镜头组接的蒙太奇艺术,等等。在《理论》中,将这些领域的艺术规则统一地视为规范各种变化形式的“度”。因此,与传统艺术接轨的细化工作可以这样进行:将某个传统艺术规则视为一类“变化形式”,界定该类“变化形式”中的基本元素和视(听)觉要素,再将该艺术规则定位在由基本元素向视(听)觉要素的演变上即可。

3个方面基本规则已经覆盖了“图”的静态呈现和动态呈现,可以将三者的关系概括成“一主两翼”:“媒体匹配”和“有序变化”规则分别为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提供了具体的保证,而“突出主体(主题)”规则则为两个“传递”明确了指导思想。因此,如果设计一个多媒体教材(或画面)考虑了这3个方面的话,则该教材的整体质量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2. 5个具体方面的艺术规则。

5个方面艺术规则从三个角度补充上述基本规则,旨在使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规范更加完备,满足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这些角度分别是,“图”的属性和背景:对图的属性以及图与背景之间关系的规范;文本和解说:对文字语言的形、声在画面上呈现的规范;交互功能:对导航、互动教学方面的运用进行规范。

①属性和背景方面的艺术规则。

《理论》对“图”的属性和背景进行了新的界定。

在图的属性中,只有色彩算作基本元素(肌理和影调可视为由形态、光等基本元素演变产生的新质,将其归到视觉要素中)。在多媒体教材中,色彩可以作为认知对象或审美对象的属性,也可以作为教学工具或手段,因此对它的选用要适应视觉习惯,满足审美的心理需求,或者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了平面构成中将“空间”视为一类基本元素的观点,但是进行了新的界定:“空间”表示在画面上呈现,并对视觉形成刺激的一些“关系”。在多媒体画面上存在两类关系,分别遵循不同的艺术规则。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遵循的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艺术规则;主体与背景之间的“主从关系”,遵循的是“不喧宾夺主”的艺术规则。

②文本和解说方面的艺术规则。

文字语言不同于“图”,它们的形、音、义三者是分离的,因此需要对文本(形、义)与解说(音、义)分别进行规范。

“屏幕文本”(Text On Screen,TOS)是在《理论》中引入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强调它与书本上呈现文字(即“书本文字”)的区别。

在多媒体教材中,可以将屏幕文本的艺术规则概括为两类:静止画面和运动画面的艺术规则,既适用于图形,也适用于字形;鉴于屏幕文本毕竟源于书本文字,需要针对其特殊性另加三条,即“适配性、艺术性和易读性”的呈现三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在三原则中,易读性是底线,其要求有两点,即不仅要在画面上能看清字,而且要求久看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为此,将书本教材搬上屏幕变成多媒体教材,需要改编。

解说只能动态呈现,而且没有形态(只有声音)。与屏幕文本类似,“解说”艺术规则也是由通用规则和专为解说制定的规则两部分组成的。

屏幕文本和解说的艺术规则,都是用来规范它们的视(听)觉要素的,因此,只有对它们基本元素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深刻理解这些艺术规则的内涵。例如,由于屏幕文本的字义和解说的音义也是基本元素,因此应该将运用文字技巧的规则(即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列为艺术规则之中。

多媒体教材中的声音媒体除解说外,还有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后者属于背景范畴,遵循背景艺术规则。

③运用交互功能方面的艺术规则。

以上4个方面艺术规则,通过规范动静态、图文声色等媒体在画面上的呈现,旨在将视觉、听觉和表象、概念等认知渠道充分利用起来;而“运用交互功能”艺术规则则是属于教学策略范畴的,旨在使画面上呈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最佳的运用。

在多媒体教材中,交互功能主要以手控形式用于导航和互动教学中,其特点是,为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切入的环境。

运用交互功能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前者指对学习者(手控)参与程度的限制,取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可以用“智能度”指标来衡量:学习者操作越主动,智能度越高。后者指运用交互功能时对画面艺术呈现的影响,取决于课件(网页)设计的艺术化水平,可以用“融入度”指标来衡量:越是只感到操作该课件方便,而察觉不出交互功能在画面上的痕迹,融入度越高。

显然,在多媒体教材中设计交互功能,需要遵循的艺术规则是:

◊尽可能提高交互功能的“智能度”,使学习者感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尽可能提高交互功能的“融入度”,使学习者只感到操作方便了,却察觉不出交互功能的技术支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采用了交互功能,就能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课件中的教学内容、习题、答案以及选择答案后转移的去向等,都是教师设计时安排的,如果交互功能的“智能度”较低,学习者只能按照课件(即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选择答案、转移到预置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件,虽有“交互功能”和“学习者参与”,仍属“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范畴。由此明确一个重要概念:只有设计智能度高的交互功能(即计算机能够满足学习者主动提出的要求时),才能用来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教材的知识是以画面形式呈现的,或者说是用“画面语言”写成的。随着信息化教学日益常态化,多媒体教材的制作与使用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问题日渐凸现、亟待解决。早在2002年,游泽清教授就在本刊率先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十年磨一剑,他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课题团队和研究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这十年,他们曾误入歧途、也走过弯路,但他们从未放弃,从深入进行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到终有灵光一闪,从点滴概念的明晰到学科体系的建立,今天,“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终于系统、完整地与读者见面了。本刊将分四期,按“画面语用学”、“画面语义学”、“画面语构学”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诞生过程”的顺序详加介绍,让多媒体教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制作与应用更加有序、规范,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游泽清.认识一种新的画面类型——多媒体画面[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画面设计 篇10

关键词:创新,背景,画面,色彩

经过近三年的小学美术教学,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缺乏对画面背景的刻画。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会把老师要求的主体对象描绘得生动细致。 但是,这样的画面有时还是会给人一种 “未完成”的遗憾感。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问题主要体现在画面背景的空缺,一旦画面主体物集中在画纸中心并且稍小一点,旁边大量的空白就马上给人以还没有画完的感觉 ( 如图1) 。

针对这个问题,我找到几个不同班级里不约而同出现这个问题的孩子,询问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 “老师,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画背景,而且我怕画了背景以后画就不好看了。”听了他们的回答后,我感触很深,因为,在课堂上确实出现过不少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要求下增加了背景,由于方法不对,通常会导致两种效果: 一是色彩、图案太过凌乱、 繁杂,使画面显得 “花”,主体模糊被背景掩盖下去不再突出; 二是图案空洞、牵强,对于画面效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烘托作用。那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添加背景的方法呢?

经过思考,我在上 《艺术》 四年级上册的《森林小卫士 》时重点讲 解背景的添加。如何让孩子们自然地了解背景添加的方法成为了我关注的重点。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2]所以,我考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设立情境,自主学习, 首先,我提出了问题: “你觉得啄木鸟适合什么 样的环境?”——— “森林! ” “湖边! ”同学们都响亮地回答我。 “老师,我觉得可以是幻想的背景。” 一个同学明亮而与众不同的回答吸引了我, “哦? 幻想的背景?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背景呢?”“就是不同的图案、色块组合起来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帮一帮老师,将这几幅画添上你们觉得合适的背景。”我一边将提前准备好的啄木鸟图案贴在黑板上,又用粉笔画了几只啄木鸟,一边在电脑屏幕上播放有关森林和湖边的图片。而所有的同学都高举着手想要上来展现自己觉得恰当的背景。无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台下的孩子,都欢快地展示着自己的想法,课堂顿时热烈而充满了欢乐。不过,有的学生的习作上仍然出现了稍显凌乱的画面背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热切地想画出带有奇幻色彩的背景,想要用星星或者彩色的线条布满整个画面,而这样就会在造成主次关系不明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注意添加的星星或者其他小装饰的疏密、 大小排列关系以及色彩关系就可以解决了。孩子们喜欢热烈而丰富的色彩,他们的用色大胆往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惊讶,这也是儿童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把这些色彩大胆地运用在画面的主体部位上,背景的色彩则比主体物简单一些,这样就可以起到烘托主体、丰富画面的作用,也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大胆创作。这些问题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是在孩子们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探索下, 通过我们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森林小卫士》的画作终于出来了 ( 见图2) 。最后,同学们又将自己以前的一些感觉背景没有添加完整的画面,按照这一堂课上学到的方法再来修改 ( 见图3) 。

这一次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教导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如何添加背景、完善画面而设计的,我发现教师一味地强调让孩子们增加背景,只会增添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让他们无所适从。加什么,怎么加,都是孩子们在绘画时经常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尝试,我得到了如下启示:

( 1) 在改善画面的问题上,不应该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孩子们去做什么, 而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从 “不懂改变”转为 “自主改变”。

( 2) 在如何添 加背景的 问题上, 不知道加什么时,首先引导他们从主体环境入手,遇到不知道怎么画的背景时,可以多看一些图片来学习,或者采用彩色几何图形、线条、色块的方式。 如何防止凌乱的色块、线条呢? 主要就是分清主次,主体部位的色彩可以大胆而丰富,背景的色彩则简单一些,同时注意装饰的疏密和大小排列问题。

一个动人的画面 篇11

那时,外婆因为脊椎问题住进了医院,于是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抽出时间来照顾外婆。每天晚上,她都要留在医院里陪护外婆,半夜也经常要起来,小心地扶着外婆去上厕所。因为睡的是医院的长椅,妈妈一直腰酸背痛,白天又要赶着去上班,很是辛苦。

一天,我上完补习班回来已临近中午,走进病房,看见妈妈一如既往地在给外婆喂饭:她总是轻舀一勺,然后用毛巾托着,送到外婆嘴边,待外婆张嘴,再小心轻柔地送到她口里去。每日三餐,妈妈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许多遍,却始终那样耐心,那样细致。

不知为什么,那天的画面让我觉得异常美好: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进来,静静地落在妈妈的头发上,闪现出迷人的光晕。一个又一个的小小光点在妈妈的手指间跳动,连她手上因辛劳而生的老茧,此刻也显得格外耀眼。在阳光的映衬下,外婆的瞳孔呈现出琥珀般的色泽来,美丽而安详。我被这动人的画面迷住了。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妈妈终于察觉到了我,回头对我说:“你回来啦!”我说:“是啊,今天的阳光似乎特别温暖明亮呢!”妈妈笑着说:“傻孩子,夏天的阳光怎么能用‘温暖’来形容呢,应该是‘热烈’吧?再说今天的阳光和平常差不多啊!”我笑笑,没再解释。我想,妈妈对于外婆的爱,其实正如这阳光一般温暖而热烈吧!日复一日的生活,看似平淡普通,却始终有一份美好的不平凡存在。

于是,这个看似普通的画面就长久地驻留在我的脑海中,使我感动。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满含着妈妈对外婆,或者说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反哺之情。

节约的画面 篇12

老师傅身上的工作服很旧了, 根本上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上面还缝有几个灰白补丁。这针线活儿肯定出自师娘的手, 细细的, 像一串圆溜溜的点。虽然工作服很旧, 但是洗得非常干净。

在检修完工的工地上, 老师傅将散落一地的螺母和螺杆按照尺寸一颗颗拧在一起, 分型号装入纸盒, 再放进工具箱, 又将那些短铝线、钢丝捡起来擦干净后装进电工包, 才和同事们撤离了现场。

检修后, 老师傅没有倒汽油洗手上的油污, 而是捡别人蘸过汽油擦过手的皮纸擦手, 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瓶子, 轻轻倒出几颗平时收集的肥皂粒, 洗手、洗毛巾。

台架上, 老师傅弓着腰, 左手端着一盒黄油, 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沾一点儿抹在螺丝上, 从上到下, 从里到外, 抹得那样均匀, 哪里稍微多了一点儿黄油, 他都会轻轻地刮下来, 汇集到盒里。

站区大道的台阶上, 老师傅将一张张旧砂布打开铺平放在太阳下晾晒。等潮湿的砂布变干、变硬后, 再收集起来, 才坐下来从布袋里取出饭进餐。

老师傅眯着眼睛, 看到路边有东西被太阳照得亮晃晃的, 于是走过去, 弯腰捡起来, 原来是一颗用过的已经变形的弯钉子。他并没有顺手丢在地上, 而是用手抹干净, 放进了口袋。一路上, 他捡了几颗这样的钉子, 都当作宝贝擦干净装进了口袋。

都到了下班的时间, 老师傅还在加工车间清扫地面。只见他蹲下身子, 用手抓来抓去, 把那些角铁粒、焊条头、断锯片分捡开, 倒进一个木盒子里, 之后才把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倒掉。当他听到一声金属声, 找了好久, 又找出一节断锯片。

打扫老办公室的时候, 老师傅将地上的纸张和纸箱折叠整齐, 将那些不要的包装带和一节节的棕绳也打卷捆紧, 一直到没有东西可收拾后, 用长扫把清除高处的蜘蛛网, 洒点水后把地面清扫干净。屋子虽陈旧, 打扫后还是亮眼的。

后来, 老师傅要退休了, 在他办理交接手续时, 叫来站长和保管员, 把这么多年收集的废品交到站里。站长说, 这是他自己收集的废品, 归他个人处理, 但是老师傅坚决不答应。

老师傅的坚持让站长改变了做法。在他走后的第二天, 站长叫来保管员, 和同事们一起把这些废品搬到车上, 拖到了废品收购站。没想到, 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废品过秤后竟卖了3 000多元。下午, 站长和保管员专程到老师傅家, 要把这笔钱送给老师傅, 但是老师傅前一天就进城了, 租住他家房屋的亲戚递给了站长一封信。

回到站里, 站长打开信, 念给同事们听:“其实我收集这些废品, 不是为了据为己有, 我要把它们攒到我退休时交给站里。它们本身就不是我的私有物品, 只是我先好好保管一下, 再物归原主。站里处理后, 可作为公费用, 也可以用到同事们的头上, 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愿望, 也算我为站里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站里越来越好, 祝同事们的工作一帆风顺, 生活美满幸福。”

上一篇: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下一篇:武汉外国语学校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