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

2024-10-19

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共6篇)

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 篇1

《何以笙箫默》这部电影有一个较为唯美的名字,其中饱含了作者顾漫对爱情的阐释。当所有的繁华落尽,回归于沉默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然而,在唯美的剧情中,还是具有一贯的爱情套路,以两个人的恋爱为开端,中间经历了误解与分离,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使这部影片更加具有冲击力,影片中的主角也将影片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加入了唯美的音乐,从而升华了影片的主题,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的完美契合。

1《何以笙箫默》的插曲和音乐旋律与影片表达

在电影《何以笙箫默》中,很多流行歌曲贯穿其中,有张靓颖、黄晓明以及那英的歌曲,这些音乐旋律与影片的内容是相互契合的,能够将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英演唱的主题曲《默》,将主人公十年未变的爱情表达得更加真挚与深厚。《默》是影片中的主题曲,是高晓松创作的,这首歌曲具有高度的情感纠葛,与电影中的情节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感到震撼。《默》的歌词是比较唯美的,“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不还手,不放手”,将青春时期的爱情的唯美表达得具体而深刻,将青春时期的情感体验分析得非常到位,这种歌曲的音乐旋律也是比较舒缓的,与影片的主题能够契合。当感情到达深处,所有的言语都将沉默,影片中的主人公沉默了数年,在那英的这首主题曲中将情感外化,运用天籁之音来传递影片的主题。

《何以笙箫默》这部影片中的插曲《默》,已经被制作成了MV的形式,主人公的手语、音乐的旋律和影片的情节交叉展现在观众面前。MV的色调比较单一,主要色调以黑白为主,能够将伤感的情调细腻地表现出来,而且还带有一种冷漠之感,影片中黄晓明用手语来表达,与影片的角色完美契合,配以忧伤的旋律,展现出情感与音乐的契合。影片中应用《默》这一主题曲,能够将影片的情节、音乐的忧伤、舞蹈的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镜头的处理上、音乐的渲染上和舞蹈的制作上都非常有创意,加入手语表演,使影片更加有看点。影片的情节、舞蹈、音乐三者融合最终的落脚点是那英的音乐。那英的演唱具有较广的音域,其声音是比较空灵的,使音乐尽显唯美之风,唯美的声音与冷漠的镜头画面相结合,歌词与影片的主题相结合,使《默》这首歌曲成为影片的灵魂旋律。主题曲将主人公七年的爱情完美地诠释出来,运用无声的语言加以诉说,将心灵中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音乐与影片的完美契合。电影《何以笙箫默》将一个漫长的爱情以画面的形式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配上忧伤的音乐,使影片的穿透力更强,直击观众的内心,使观众的内心产生震撼。

在《何以笙箫默》这部影片中,除了那英的《默》这首主题曲之外,还有张靓颖的《you are my sunshine》这首主题曲,这首歌曲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将观众迅速带入到主人公的环境中,能够起到对情节渲染的作用。这种歌曲是一种英文的爱情歌曲,张靓颖在演唱时用温柔的歌喉,将歌词和曲调完美的呈现,将完美的爱情呈现出来。将主人公七年的爱情故事反应在歌曲中,将七年的漫长时光浓缩在歌曲中。

黄晓明演唱了同名主题曲《何以笙箫默》,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展现出古典主义的风格,为影片增添了唯美之风。李琦演唱的《我并不是那么坚强》,将主人公在恋爱阶段的挫折都展现出来,更能够牵动观众的内心,让观众为之感动。这两首歌曲都能够窥探观众的心理,进而渲染了影片的主题。

2 国产电影中音乐的应用

国产电影也是一种文化,在艺术消费形式不断多元化的今天,营销中是要讲究方法的,在电影中可以采用音乐营销的方式,合适的音乐能够对影片的情节起到促进的作用,能够使画面达到辅助的效果,帮助画面传达情感,让观众能够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在影片的推广阶段,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的影片中,总有一两首经典的歌曲被人们深深记住。电影音乐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也要与影片契合,展现出一种综合的美感,展现出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音乐在制作中应该与影片的主题、风格一致,通过对音乐的把握,分析出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在电影史上,那些经典的电影中都有经典的音乐作为陪衬,从而抒发爱情的唯美。电影音乐是作曲家根据影片的内容编写的,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电影的放映能够带动观众的感知,在国产影片中,影片的插曲已经被广泛应用,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将音乐完美地穿插在电影中,能够分析电影的内容属性。

电影中的插曲主要分成两个类别,其一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要按照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创作音乐,音乐是由专门的创作团队制作的。在国产的电影中,电影音乐一般都是采取这种形式制作的,在影片细节的表达和宣传上都能够发挥作用,也能够与影片的画面产生完美契合。其二是一拍即合式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出音乐与影片的画面并不同步,也不会对音乐产生一定的约束,这种音乐是为影片的内容服务的。

3 电影音乐的旋律与画面的契合

电影音乐是结合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要将两种艺术统一起来,电影音乐与一般的音乐不同,要与画面协调,要呈现出音乐与画面的关系。电影音乐是将音乐服务于影片的主题中,展现出音乐的本质,而且比一般的音乐创作还要复杂,应该考虑到电影的层面。电影作曲家首先要是一名听众,只有在分析电影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创作出合适的音乐。

电影音乐在创作的阶段,作曲者要有较高的创作思想,电影音乐也是电影的营销战略,能够提高电影的票房。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与其他形式音乐的作曲家也是相通的,都需要对客观世界有全面地认识,有完善的感知能力,然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电影作曲家通过节奏和旋律,将生活展现出来,再现生活的场景,将生活外化,将情感化、影像化的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实现了人们对影片的认识,展现出影片的真情实感。影片的拍摄是源于生活的,因此电影音乐也要再现真实的场景。电影音乐还要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其是一种感官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音乐渲染人物的心理,通过心理展现人物的性格。音乐形象是在音乐的反复播放中展现的,让观众能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立体认识。

4 结语

在电影中运用音乐能够突出影片的主题,使影片更加具有冲击力,将细腻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在制作电影音乐的过程中,要使电影音乐与影片的主题相契合,进而更好地传递影片的情感,促进影片情节的推进。

摘要:最近几年,很多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中,这些电影大多数都是改编自青春小说,《何以笙箫默》这种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广泛地议论。爱情和青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爱情在青春中有以喜剧收场的,也有以悲剧收场的。《何以笙箫默》这部电影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对爱情的音乐式的理解,这部电影是在顾漫的小说上改编而成的,其主题依旧是以主人公曲折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其中的音乐应用也为人们所称道。

关键词:灵魂旋律,何以笙箫默,插曲音乐

参考文献

[1]王鑫,翁雪.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以音乐刻画爱情的艺术分析[J].当代电视,2015(4).

[2]卫丽军.电影的灵魂旋律——《何以笙箫默》插曲音乐与画面的唯美契合[J].电影评介,2015(12).

[3]郑艺,钱今帼.激扬水墨精神点化丹青灵韵——中国动画音乐创作述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4).

[4]袁邈桐.国破山河在——《金陵十三钗》电影音乐浅析[J].中国音乐,2014(2).

[5]李蔚.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美学特质与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 篇2

本文从MV的发展,简述MV中的视觉画面以及分析不同的音乐曲风和音乐情感,论述音乐电视的艺术价值。

MV(Music Video)诞生于1975年,由4个英国男孩组成的叫做“女王(QUEEN)”的摇滚乐队,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其中一首歌《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制作成了电视音乐录像。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文化。在它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通过卫星转播如同海啸一般席卷全球每个拥有着电视的每一个角落,收视人群占到了全球的六分之一,而另一方面它对链接它的载体音响业和电视业带了相当可观的利润。音乐电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能升华音乐情感更加能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它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美洲、欧洲、亚洲的文化。

一、音乐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英国是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国家,而第一只摇滚乐队也是这里诞生的。由四个男孩组成的叫做“女王(QUEEN)”的摇滚乐队,而这支乐队具备张力很大表演、夸张音乐曲风及吸引力,《歌剧院的一夜》是这支乐队1975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为了增加这张专辑的销量,其中的一首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制作并拍摄成了MV,但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广告在电视上播出,严格意义来讲这是历史上出现了的第一部MV,它的播出,让音乐变相的成为了值钱的商品,使人们看到了其中商机。实际上,当今的中国人通常把英国人创造的music video称作MTV,其实是由于音乐电视频道在美国的影响力,为真正的MV做了巨大的广告宣传,最强而有力地推广并传播到了全世界。

二、音乐电视的视觉画面与音乐风格

音乐电视拍摄中的镜头运用以及画面创作较为多样,总的来说,其艺术风格可划分为片段和叙事两类。而这两类风格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大相径庭,对所需要的画面创作也是大不一样。情感、节奏组织镜头语言,虽然没有明确的叙事但通过零碎的画面结合歌词、歌曲情感也能体会其歌曲的中心思想。叙事类的MV作品在镜头语言上多采用连贯写实的画面,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镜头的组织,具有明确的叙事顺序和逻辑关系来表达歌曲的中心思想。

音乐的风格各个国家各异,笔者认为主要分为欧美风格、日韩风格、和中国风三种。因为音乐形成的风格,也就造就了音乐电视的风格构成。欧美地区是MV的开山鼻祖所以他们对MV的运用是相对较为娴熟的,在娴熟的技巧和多元的文化下欧美MV一直是领先世界的。

欧美各国拍摄MV是非常讲究画面的,但是从观众眼中看到的画面又是很精简的,为什么说它讲究又精简呢,精简的意思是对镜头语言的运用简单,对画面的运用不去刻意遵循构图规则,观众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画面。欧美MV(Music Video)中什么色调都敢用,黑白的,黑的,白的,金的等等,各种华丽的镜头各种精美的画面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而强大的后期制作能力使镜头的组合色调的调整和高端的特技为欧美MV树立世界MV之首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日韩拍摄MV的风格大多采用片段类的拍摄手法,对画面的要求很干净走的是一种追求意境的风格,他们对气氛的要求是较为凝重和安静的.。

中国的MV,中国MV从形式上风格上来说有别于其他各国。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内地风格、和港台风格。内地的MV相对于港台地区来说起步较晚,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地的MV风格相对较为保守,而港台地区的MV深受欧美和日本的影响较大。

三、音乐电视在情感的把握与节奏控制

通常在拍摄摇滚曲风的时候都会采用冷色调的画面风格,因为摇滚乐的主要情感是批判、宣泄以及狂躁,节奏也相对较快,那么在拍摄摇滚乐MV时,多采用大场面的全景以及摇臂和滑轨的使用,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画面动起来,因而承托出音乐情感。民谣,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80年代校园民谣兴起,由于民谣音乐旋律简单温馨,歌词朗朗上口。因为拍摄时多采用暖色调的画面风格,画面设计多用片段类进行拍摄。其中特写与近景运用较为广泛,特写和近景较为突出被摄主体结合音乐就能放大其情感,达到情感深入人心的作用。流行摇滚,当前我们所听到音乐风格多数以流行摇滚为主,音乐情感较为广泛。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结合音乐本身的意思去构思。在画面设计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采用叙事的角度,色调的风格冷暖皆可。但要注意一点切记不能违背音乐节奏。中国风,中国风的歌曲主要才用五声调式的主旋律。在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而在题材上也大量运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进行歌词创作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四、结论

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 篇3

德育和音乐教育同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两者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实施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研究方向。但是, 二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都以“育人”为特征, 根本任务都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差异

德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为依据,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按照一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制与纪律规范以及心理要求, 采用言传、身教等手段, 引导受教育者参与、体验, 通过内化和外化等方式, 发展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 也就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设施的育人艺术实践活动。它在普及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实践音乐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鉴赏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从而把自然人发展为审美的人, 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 德育与音乐教育“育人”目标的统一

德育是“育德、扬善“的教育, 而音乐教育是“审美、育美”的教育, 二者都是立足于人的存在, 以各自特有的实践方式, 并以文化为载体, 面向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教育活动, 以育“人”为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设施的育人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以听觉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教育, 音乐教育凭借其感染性、愉悦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同时, 还担负着培养审美能力的重任。即通过音乐教育的引领, 把对学生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内心对美的认识与体悟, 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而德育则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与以育人为终极目的音乐教育是高度统一的。在音乐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 德育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灵魂和方向, 而音乐教育则凭借其感染性和愉悦性, 成为德育的最佳载体。

二、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 德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音乐教育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它将内在蕴含的丰富德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导给受教育者, 使其形成与一定社会、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行为。音乐教育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反映现实生活, 用歌词来呈现的道德的骨骼, 用旋律来表达思想的脉络。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表现来带动学生有针对性的感悟和创造。以这种方式形成的音乐教育, 以感情为纽带, 用感性的音响作为外在的听觉形式, 将内部暗含的观念方式和直观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 诱发人的情感在自由抉择的状态下由认知走向信念并形成稳定的行为。这样的音乐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音响试听, 而是有了道德的灵魂, 成为了“乐”。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德音之谓乐”、“乐者, 德之华也”。[1]音乐教育中所蕴藏的德育内核, 为教育双方指明了追寻理想境界的方向, 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 而在于反映出在内在的自我, 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的性质和方式。”[2]因此, 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灵魂, 可以有效地将德育的内在精神借由音乐教育感性愉悦的表现方式传递出来, 并为教育双方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唱等方式来与作品寻找情感共鸣, 从而产生情感和道德上的影响。当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和迁移时, 就会形成所谓的“移凤易俗”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其实就是道德借由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品作为载体而获得的效果。其次, 音乐教育通过引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的音乐实践来促进人的智能发展。它不仅能够开拓受教育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拓展知识水平, 且能促进思维、想象、情绪体验、审美感官等多方面的发展。另外, 音乐教育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相适应的。作为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将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导给受教育者, 使其形成与一定社会、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行为。因此, 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 既能有效地包含德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在内的德育信息, 又能为德育教育者所控制和运用, 很好地促使主客体之间形成联系, 发生互动。因此音乐教育能够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并肩负着传导德育教育信息的使命。

三、德育与音乐教育契合立足点

(一) 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并贯穿于学校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加强美育、体育等, 促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德育和音乐教育同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 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体现融合、凝聚、提升的功能。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是一种感性和情感的教育”, 着力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包含在科学文化教育这个系统之中, 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同样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德育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存在着结构关联的, 德育着力培养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素质和艺术素质亦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这种视角来看, 德育和音乐教育各自都拥有了自己的在素质教育这个整体中的发展空间, 二者相互契合协同发展, 势必会在教育的效果上形成一种放大化, 如此一来, 德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而音乐教育同样可以在另外一种程度上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内在呼唤和发展契机。

(二) 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始终都是指向人的, 培养真、善、美高度的统一, 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里的真指的就是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客观知识体系。善指的是德育和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善待自我, 善待他人, 善待社会, 善待自然的一种人本主义的胸怀、品质和人格倾向。美指的是人作为个体在德育和音乐教育中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界。可见将人的全面发展归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既符合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体现了德育和音乐教育契合的发展优势。

“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深刻体现出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者应秉承“以人为本”思想, 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确定教育的定义和努力方向, 并把发展人的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 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升华人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德育和音乐教育的契合不仅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还在形式上推动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 教学思想实现了由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亦发生了重要转变, 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原则, 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 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做事的教育目的, 真正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礼记·乐记》

动画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融合 篇4

1921 年德国影片的《影子戏作品一号》, 该片的导演则是通过画面把对Max Butting展现出来, 因而被誉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视觉音乐”。这部作品对音乐视觉化的展现也为以后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1928 年11 月, 《汽船威利号》作为动画电影史上的首部有声动画电影获得圆满成功。而后由沃尔特 • 迪斯尼推出的米老鼠系列中滑稽的交响乐, 里面的音乐已趋于模仿现实中的音色, 一种无形的手法表现在了作品里。为了强调听众的想象力动画电影应运而生。

随后以著名的古典音乐为背景的动画长片《幻想曲》诞生, 片中主题音乐的发挥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它空前绝后地将古典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 从而推出了一部可听可看的优秀动画作品。

二、动画电影中的音画关系的类型

影视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与画面来传达。音乐与画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它们共同决定了影片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因为恰当地运用音乐与画面两者之间的组合关系, 对于影片的情感表达起着关键作用。音乐与画面的组合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音画同步

影片音乐与画面关系的一种, 是指不论是影片的音乐还是画面它在基调、情感和氛围中都要达到统一。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 • 迪斯尼在他所导演的影片“米老鼠”中充分运用了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所以音画同步的音乐, 也称为“米老鼠音乐”。在音画同步关系中又可以分为表层同步和深层同步。例如, 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在表现巴斯慌慌张张、笨手笨脚地接住希达的画面, 此时的配乐则用一阵轻快、幽默的管乐来形容了巴斯的笨拙。

(二) 音画对位

影片音乐与画面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配乐所表达出的情绪和影视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反差。音画对位也能起到预示剧情发展的作用或是提供画面以外的环境。例如, 在动画短片《无翼鸟》中, 无翼鸟最终选择以跳下悬崖的方式实现飞翔的梦的时候用了较梦幻的八音盒的音乐, 以这种画面和音乐的反差加深渲染了无翼鸟为梦不惜牺牲的悲壮精神。

(三)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音画平行是介于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者中的一种音画关系, 指的是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接近, 但是速度节奏不同步, 通常是音乐伴着画面同步进行但不解释画面内容。动画短片《感觉学》中则是很好的音画关系同步的例子, 画面随着音乐变化但是不表达画面的内容。

三、动画电影中音画融合的作用

音画结合能使动画实现更好的情感表达。音乐以其自身不同的节奏和气氛, 赋予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 从而达到深化影片的主题和立意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深化影片主题

在影视动画中画面并不能够完美地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只有融入音乐的画面才是对影片主题的更深刻的表达。例如, 在《猫和老鼠》的系列动画片中, 急速的钢琴声表现了猫与老鼠的追逐与逃跑, 激烈的节奏与画面的配合, 传达出一种刺激又兴奋的感受, 此时音乐让无对白的角色形象和感情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 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参与叙事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 它也将成为主题, 成为动作的源泉及成因。换句话说, 它将成为一个剧作元素。”在动画短片《蓝雨伞之恋中》, 在雨中从蓝雨伞的出现直到遇见可爱的红雨伞并最终相爱便以一种欢快的女生哼唱来参与影片叙事, 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三) 角色形象的塑造

在影片中角色形象除了用画面和剧情来描写外, 音乐对于角色形象、性格和心理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 从而使形象更加的立体和鲜活。例如, 在影片《三个和尚》中借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刻画角色。灵活、活泼的小和尚天真跳跃的出场方式, 配上高音板胡则更显得生动幽默。木讷、安静的高和尚出场, 则使用坠胡演奏主题音乐, 热烈、朴实而豪爽, 这正与高和尚自身正经规矩的性格相吻合。而对于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则是运用管子吹奏, 加上胖和尚自身夸张憨态可掬的造型与他小心翼翼的动作形成对比。

四、总结

动画电影主题的完美表达音乐与画面是必不可少的组合。所以说在影片创作中, 我们在注重画面效果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音乐在动画片中的运用。缺失掉音乐的影视动画作品就如同没有画面一样。而脱离了动画的音乐, 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有让作品中的音乐和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影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 篇5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节奏

若要对音乐的诸多构成要素进行归类划分挑出重点的话,本人认为节奏当属音乐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的音乐存在。人类可以仅利用多种节奏的敲击便奏出一段音乐,却无法摆脱节奏而单独使用音高、力度、速度、音色等等。因而,节奏于音乐之重要性自音乐产生之日便已决定。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节奏的体会、感受、认知、判断、学习是非常全面深刻的。本人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从乐曲的节奏入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节奏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最终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高级目的。同时,本人通过长时间的授课发现,在具体的高中音乐课堂实践中,从学生心理的接受程度上观察,能够看到学生对于乐曲节奏的感受与体会是非常易于进行的一种学习过程。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声乐作品亦或是器乐作品都会先引领高中音乐学生将聆听的关注点集中在节奏上。在声乐作品中,不仅音乐部分是有节奏要素进行支撑的,其歌词部分的韵律节奏感也非常鲜明。如此一来,将歌词与音乐相结合,便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寻找歌词中的节奏律动。同时,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编作品的节奏而保留音高的游戏,如此一来,学生更能够深刻的体会出不同节奏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具有多种效果。其次,面对一首音乐作品,若能够将节奏部分单独抽出,调动学生击打出节奏形态,这个过程对于羞涩的高中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相对于少年时期更加的“害羞”,这种“害羞”常常令常规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如一潭死水。而这种教师刻意设计并故意而为之的击打节奏环节能够让高中学生更多参与一首节奏型音乐的完成。同时,多个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人可击打不同的节奏型与乐曲向配合,不论形成什么样的节奏、节拍。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奥尔夫的各类乐器。乐器是声音的承载者与传递者,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表演方式,这些丰富多样的乐器对于音乐课程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乐器可以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被设计为多个声部、多种音色的纵横向对比教学模式,部强调一件乐器的独立表现,而是多件乐器的重奏表达,这需要高中生们相互之间的配合,如此一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不论学生们采用何种乐器,编排出何种音乐,不论每个高中生演奏的声部简单或困难,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被逐渐建立起来,我想这就是奥尔夫音乐家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在国内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对于乐器类的经费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常常只具备一架钢琴。这种没有乐器支撑的音乐课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初级阶段,故而,音乐课也称为最易被主科“占用”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面对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音乐课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便成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本人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发现,将乐器交由学生演奏常常会带来令人惊讶的效果。因为这些高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审美观,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乐器在他们手中被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音效。多种乐器的不同组合形式需要中学生们不断的尝试、创新、思考。最为重要的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乐器从起始之处都是非常简单的一些肢体活动,因而,学生在使用乐器之初完全是以一种感受、领会、体悟的方式进行,并不会给高中生带来学习压力。当心理负担减轻后,高中生们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达到使高中生的音乐课教学贯穿在一种其力所能及的主动状态下,学生乐于参与、喜于参与。

摘要: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学法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世界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体系。现如今,其德文版《学校音乐教材》已经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而依托此套教材出现的奥尔夫乐器也不断的被挖掘创造,这些乐器已经在许多国家、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及奥尔夫乐器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及其其可行性分析、必要性分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中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音乐教学,意义,措施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提供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渠道,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如何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音乐课教学中?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价值何在?结合教学实际, 本人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往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 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久而久之, 造成很多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 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管高中音乐有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 但高中音乐还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较为开放, 较为自由。所以, 音乐课教学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 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处理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2.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研究

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融入自主的、自觉的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 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音乐研究。

3.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 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重视艺术实践, 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而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走向社会, 深入到文化团体、采访专家、展示表演等音乐实践方式, 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二、增强音乐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契合性的途径

1. 教师要注意角色定位的指导性

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实现从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学习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 帮助学生安排学习活动与材料,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要进行个别辅导, 或创设必要条件。

2. 师生关系的建立要具有平等性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 积极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素材, 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比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 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 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再如, 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 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再如, 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 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有独立意识, 敢于提问、评论、发表不同见解。

3. 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的设计应具有计划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何使音乐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发挥其效能, 必须设置周密的研究步骤。首先,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 提出假设, 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供入门线索。例如,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 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 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展开主题讨论。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其次, 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再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再次, 由学生自主制定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 (包括音像) 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 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应具有多样性

音乐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多样化, 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或一部音乐短剧等, 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 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 对于处于不同分工的学生, 都能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动力和经验。

5. 音乐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应具有激励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 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有专家指出:从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而不是要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发明。想要在中学阶段就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发明,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 对音乐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鼓励赏识的评价观。既要关注学生研究的结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和取得结果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 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 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更要关注他们研究的过程, 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 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 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 不要随意否定, 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研究有潜质和创新的学生, 积极鼓励, 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是音乐课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课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 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 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 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刘婉华.聚焦研究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齐珊云.探究研究性学习教学示例-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2004.

上一篇:发展基本情况下一篇:教学实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