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视角

2024-10-19

教学实践视角(精选12篇)

教学实践视角 篇1

1 引言

在美国如果你想去首都, 你说:I am going to Washington.或许没有人懂得你到底要去哪里, 因为美国除了一个州叫华盛顿州以外, 还有18个城镇也叫华盛顿, 所以你得说Washington D.C.或者简单的说D.C.。

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实际运用能力却十分薄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外语教学与社会文化相脱离, 虽然学生背了很多外语单词, 做了很多语法练习题, 但最终还是缺乏文化素养而达不到交际目的。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交际能力, 更不等同于语言能力。我们一般所说的交际能力是指同一文化里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技能。外语教学要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将语言能力转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

(1) 科学性。在培养中要做到准确、全面、客观、理性分析中外文化, 批判地对待异域文化。

(2) 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 包含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文化知识和概念的传授, 僵化的文化差异的传授会给交流制造障碍。

(3) 平等性。跨文化交际要达到的效果是:交际双方协力合作, 从本立场出发, 不丧失自我, 并充分与不同文化沟通, 与对方积极交际, 但不偏向其中任何一方的真正平等的“对话式”交际过程。

(4) 多维互动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是多样化的, 培养空间上呈发散性, 培养时间上保持可持续性。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不允许作旁观者, 它要求人们的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互动不是复制性、机械性的, 而是一种产生性、创建性的过程。

(5) 超脱性。使用语言同时意识到它的缺点, 掌握文化知识和概念, 而又不被概念所困, 不机械呆板。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 不断增强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跨文化意识并非简单地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它包括文化平等意识、文化理解意识、文化尊重意识、文化融合意识。中国人说话, 写文章是八卦式的方式, 往往是把思想发散出去然后再收拢。说话习惯于绕弯子, 常常避开主题, 从大到小, 由远及近, 先陈述背景、原因, 以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 引起对方的理解和同情, 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 逐步使谈话达到高潮。而西方人则相反, 他们是直线式, 直接切入正题, 开门见山, 对原因的陈述可有可无。我们不能对以上任何一方持否定态度,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诸如价值观、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各国不尽相同。“十里不同俗”, 用我们的习惯去要求人家是不对的。然而也不能唯西方文化是从, 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 求同存异, 在比较中鉴别, 在互动中发展文化理解意识。要理解他国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换位思考。有时候理解并非易事, 而跨文化理解就更是困难重重。例如《大学英语4》中的Unit 1 Big Bucks the Easy Way展示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 表明了“American Dream”即个人只要努力, 都可以获得成功, 这是美国父母鼓励子女上大学或读中学时打零工挣钱的一个原因。在挣钱的同时, 孩子们还可以学到许多课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从而锻炼品格, 培养独立个性。而在我国则不然, 家长们甚至连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

文化尊重意识即是指要尊重他国文化及人格, 《大学英语4》中的Unit 4 Jim Thorpe一文中, Jim Thorpe是美国的印第安人, 同黑人一样, 美国的印第安人也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备受不公平的待遇。即使被美联社选为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运动员, Jim Thorpe也同样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国人民, 增强文化融合意识。

(2) 教学过程交际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障

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 也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学,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一般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40%, 而学生练习占60%。Practice makes perfect, 语言的掌握以及运用离不开练习,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为了使用所学外语进行真实交际或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交际, 课内外要创造生态化外语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形式的外语情景, 使学生由浅入深, 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即:First input, and then output。在教学情景中, 通过生生或师生间的互动合作, 充分调动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 培养语感, 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 形成对异国文化知识的更加丰富的理解, 实现学习的广泛迁移。例如, 《大学英语4》中的Unit 7 The Luncheon一文, 可以设计编排成情景剧, 这样不仅拓展了课程本身的内涵和张力, 并最大可能地将学生导向更深层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充分理解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教学过程交际化激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兴趣,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感到英语课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 而是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

(3) “得体”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高标准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就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造成很大的困难。外语学习者不是经常被认为“胆太小” (timid) , 便是被称为“胆太大” (aggressive) , 不是被称为“犹豫” (wishy-washy) , 便是被称为“独断” (loud and pushy) , 有时甚至严重违反讲话规则, 导致交际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考虑到“交谈的效益性”, 又要顾及听话者的“面子”。事实证明, 在与外国人的交际中, 讲本族语的人对语音或句法方面的错误一般比较能容忍;相反, 若违反讲话规则却常常被认为是不懂礼貌。英语中有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 nitionof a style.的说法, 我们也有“文贵得体”的传统。在此, 我们不妨将“得体”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高标准。只有语言恰到好处, 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得体性”体现的是生成话语对具体交际场合目的的恰当程度。

(4) 地道口语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突破口

对一些“得体”行为规则的无知经常使我们面临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地道的口语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精彩简练、地道活泼的口语化句子在教科书中是很难碰到的。这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使用所学的外语语言材料。为此, 在外语教学中要适地、适时地插入经典地道的日常交际用语, 例如:Stay tuned! (稍等一下) ;Let me sleep on it. (让我考虑一下) ;Take heart (勇敢些!不必苦恼!振作起来) ;You can make it. (你一定能行) ;I owe you big time (我欠你太多) 等, 学生一听就懂, 一听即会, 而且容易尝试运用, 体会口语的无穷魅力, 丰富和提高口语文化素养。口语之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到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习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上。例如英语中的:“Lazy Susan (懒惰的苏珊) ”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 供顾客选用;“Merry widows (快活寡妇) ”, 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口语教学中要讲深、讲透。

(5) 非语言交际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辅助和补充

语言交际是线性的, 它的信息传播是单通道的, 而非语言交际信号是立体全方位传输, 可以补偿语言信号暂时性的停顿和间隙, 对语言交际起着替代、表露、辅佐、强调、重复、否定、暗示、夸张、调节和适应等辅助和补偿功能。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非语言交际可以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副语言 (Paralanguage) 、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 、环境语 (Environmental Language) 。其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 后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手段”。

因文化不同, 各国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有的是含义相同, 行为有别。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将非语言行为运用于语言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音高、音速、音域、音长、音色、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笑声、掌声等声音要素并辅之以恰当的表情、体态、手势、体距等, 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语言环境, 弥补了语言形式的欠缺, 又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表象, 增强语言的可感性, 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影响下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 使其了解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共性和特性, 把握异域文化的内涵特质, 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 真正做到语言教学的知识性、交际性、应用性与情景性的和谐统一, 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岩.文化理解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4) .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1) .

[3]李晓.试论外语教学“三大原则”及其实践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8) .

[4]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 2000 (3) .

教学实践视角 篇2

当下,在对学校品质不断的追求之下,中小学校园建设越来越美,校园文化越来越精致,教育装备越来越先进,当我们教育者融入其间沾沾自喜时,可曾关注过这些教育情景预设是孩子们真正喜爱和需要的吗?

本文将提出一些差异化的角度,引用教育装备领域的小切口实例,共同研究新型教学实践空间的构建方法。

生迹罕至的标本室,我们真的需要吗

不少学校建有标本室,或在实验准备室内设置空间放置大量标本,标本一般包括矿石类、昆虫类、动物类。在资源匮乏的时代,标本作为贵重的教学设备,在上课之外就保存在专用教室内,不少学生在整个在校历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几种标本。

今天大部分人都认同,标本的价值相较于学生通过体验感知从而提高认知水平的价值而言,已经微不足道了。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标本,就是要让它走出生迹罕至的封闭空间,来到学生之间。深圳市前海港湾小学“走廊博物馆”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新。该学校利用走廊的不同空间,将部分标本放置其间,惟妙惟肖的鹿标本用玻璃封存,美丽昆虫蝴蝶标本悬挂墙壁,气派的大型恐龙仿真模型矗立厅堂之间,这样唯美的有较高沉浸度的公共空间,是孩子们每天必经的区域,随着不经意的点滴欣赏,对孩子的帮助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所谓润物细无声。

从这一点推演,很多学校为了更好地突出特色,建设一些特色场馆,因为孩子们在校自由活?拥氖奔溆邢蓿?这些场馆多半利用率是有限的,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将最有价值的资源推送到同学们最方便感知的地方。近来南京市不少学校在实验室区域外安装了数十块走廊实验板,板面上的小实验涵盖了物理、数学、地理、天文等知识,学生们下课就可以随意参与,也是同样的思路。

如果每间教室里都有数字化探究设备

班级教室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是同学们在校最长时间汇聚的场所,是一所学校人流密度最大的区域,从流量价值的角度看,教室是学校最有价值的区域。学校管理者认为最重要的教育装备,要尽最大可能放在这个区域。而价值有限且占用空间的装备就要“请”出这个区域才妥当。

常规教室定式里似乎仅有卫生角、图书角才合理,其他的装备应该在专业场所才合理,专业场所也分开放性专业场所和非开放性专业场所,根据一般学校学生课程的高密度,如果设备放置位置不当,使用率必然下降。为了激发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教育者不妨将探究设备“请”入教室,将保洁工具“请”到走廊尽头保洁区。当探究设备植入教室,我们必然要站在学习者视角思考设备如何让学生喜欢、不易损坏、课程教学也需要。老师们就会用更大的视野去选择适合的设备,并采取适合的使用与教学策略。如买一些迷你数字拍照放大镜引进班级探究区,便携的放大镜有20倍放大率、内置屏幕、拍照SD存储,如果再组织一场全校美丽微观世界摄影大赛,孩子们则会更加兴奋。

如何用课程需求,营造校园动植物生态

随着对园林式校园建设的重视,学校里的植被愈加繁茂起来,在植物的遴选中,往往更多地考虑园艺专家的建议,由后勤部门具体落实,我们常常会忘了听取学校的生物组、科学组团队的建议。

这样的一个案例很典型,描述的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一次生物专题办公会,会议由校长主持,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生物组全体教师参加。研究的议题包括:1.生物教材所需要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目前可以购买哪些移栽?哪些可以种植?其余标本如何解决?2.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3.师生如何分工参与各类种植活动?

很多学校会在校园里选择一块地面,砌出太阳房,匹配教材内容或校本课程,师生共同进行特定动植物的养殖,如南京市凤游寺小学虎凤蝶孵育空间“六足园”等;还有一些学校在楼顶或在班级走廊中,让学生小组承包种植不同的和教学有关的植物,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从课程的角度规划学校的动植物生态培育,事实上就是将整个校园看作户外实验室,一定对学生的知识建构有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思路也不仅局限在中学生物及小学科学学科中。

如果学校每一个文化景观都是由学生作品组合而成随着创建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的不同要求被提出,更多学校体会到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这时不少文化企业纷纷来到学校,积极游说学校在校园各处墙壁上安装很多文化陈设,这些造价不菲的木制、金属材质的板块成为学校一道长期不变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造型让师生渐渐厌倦。

不少学校在这些造景的设计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视角的深度认识,尤其是艺术等学科,教师是学生作品的指导者和激发者,如果美术老师在课堂中提出开展一次性纸杯创意绘画活动,一批孩子们的纸杯作品就可以悬挂在学校公共区域了。这些低成本、高创意,且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作品才是学校教育价值的浓缩呈现。

宁夏一所普通高中重视艺术类学科教室的主动性发挥,很多区域都承包给老师们和同学们,所以走到学校处处都有感动。如铺地胶时废弃的大纸卷、粗细不等的PVC管,都是孩子涂鸦的材料,这样的文化景观才是真的有学习者视角的文化。

校园数据中心是一堆与学生隔绝的贵重设备吗

中小学校园网络或大或小都有一个由贵重设备组成的数据中心,被默认是属于信息中心的专属区域。但似乎这个区域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关系,当信息技术课讲授服务器和网络的时候,老师一般也不曾带学生看看本校的设备。极少数学校信息技术校本特色明显,不惜使用一个空间区域用挂图展板来说明网络和数据的关系。

上述的场景典型是以教师视角来定义数据中心的,数据中心的资源很丰厚,如果采用一些策略,就可以把它转换为信息技术教育区域。策略之一就是显山露水,当前数据中心往往是由各个分设备间用光纤通联,理论上可以建在学校任何一处。如果用透明的玻璃隔离,直接将设备区面向公共区域,孩子们走过路过时都可以了解学校信息化大数据的中心原来这般,每个子系统不再神秘。再加之一些灯光文字的辅助,科普教育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用学生视角改造极其专业的装备的一个例子。

宁静的声学环境是对孩子身心的保护

我们身边层高3.5m左右的教室和实验室比比皆是,常规装备的思维定势是普通教室无需吊顶,似乎吊顶是对教室的美化,而教室不需要。多年来,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我们缺少对另一类问题的关注,那就是余音绕梁对教学的影响。

教室的混响时间在0.4S与0.6S之间较为理想,但现有的许多教室的混响时间长达1S甚至更长,这样恶劣的声学环境,降低了教师声音传输的效率;这样的环境已经无法低声细语,师生均会本能地用更大气力的声音来抑制环境噪音,这不只是伤害声带,长期丢失细节的大声对话其实更会损害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当然很多教师借助微型扩声器,扩大有效声的同时也扩大了噪音,甚至大到影响隔壁教室的地步。

构建清晰宁静的对话环境,将大幅度提高知识传输介质――声音的双向效率,让孩子们渐渐懂得尊重倾听,体会语言的细节,经过改善的教室声学环境将使学生受益良多。实现这样的环境并不难,对于教室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吸音材质吊顶,成本较低的良好材质中最常见就是矿棉板。矿棉板低密度易着色,如果选择部分涂上彩色乳胶漆,顶部也会挺好看的。

教室用投影机还是液晶触控一体机,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学校在教室多媒体换代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选择液晶触控一体机是不是比投影机技术先进很多?我认为,液晶技术确实是主流新技术,但对于学校教室前端而言,还有很多事情更重要,如果不处理好这些问题,换液晶触控一体机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黑板及显示设备下沿的高度,这个高度决定了教学方式,也决定了设备的使用效益。例如,根据一般学校的课桌高度、讲台高度及触控机高度等因素,为了让前排学生能看见黑板的最下沿,当触控机被嵌入大黑板中后,部分女教师和部分小学生即使站在地台上也够不到触控屏幕的较高位置,需要触控的对象却够不到,是不是有些问题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地台和居中讲台,这个把老师和学生分开的高台,充斥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也让教室前端空间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居中讲台是阻挡学生视线和迫使黑板下沿不断抬高的核心原因,也是让黑板前只有一条窄道的核心原因。

这些问题关乎师生交互关系以及触控可用度,似乎比用什么显示设备要重要得多。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构建师生平等、无碍交互的空间,是教室格局问题。建议如下:取消教室前端地台,让教室等高;讲台离开中心区域,改造为教学边台;教学边台更像一张办公桌,满足教??课前软件准备等需求;如果用投影就提高亮度扩大幕布,让投影面积大的优势凸显;触控放在显示区域可以,放在教学边台的显示器上也未尝不可,因为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们身高有限,如果说触控互动为他们服务,显然桌面显示器触控、掌中移动终端触控最适合这些小小的学习者们。

教学实践视角 篇3

关键词:有效引导;有效情境;学习需要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主要针对学生怎样学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学习、合作学习中进行有效引导。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增强引导的艺术性

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铺垫,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和学习需要出发,巧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高效地自主探究,获得必需的知识。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不能深入钻研教材,不从教学实际和教学的真正需要出发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是片面追求一些不实在的表面趣味性,从而导致教师的引导作用低效或无效。

【案例】《认识倒数》教学片段

师:做个反口令游戏好吗?

生1:高。

生2:矮。

师:大小多少。

生:少多小大。

师:春夏秋冬。

生:冬秋夏春。

师:猜猜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的认识。

【分析】这个反口令游戏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样做对倒数的认识是否起到了引领作用?事实上,与倒数意义之间是毫无瓜葛的,反口令游戏只是单纯的趣味小游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情境,这样的设计不能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接下来的随堂检测中,有学生把“12”的倒数写成了“21”“9.21”的倒数写成了“1.29”。教师的有效引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误导。

【对策】设计“小蚯蚓回家”的游戏情境。课件出示每个小蚯蚓身上都有一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填空帮助小蚯蚓回家,然后把这些算式全部展示出来,然后小组内观察并交流,互相说说有什么发现,再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一个先写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写出这个分数的倒数,让全班同学判断对错。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从个性表达走向共性认识。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倒数的意义,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紧扣学生学习目标,增强引导的适切性

缺乏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不清晰,就无法准确定位思维方向,学生只能天马行空般想象,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提问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成为渲染课堂气氛的手段,由此展开的数学活动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案例】《认识1亿有多大》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认识“亿”这个计量单位吗?关于“亿”这个计量单位你想说什么?

生1: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人。

生2:我猜想全省一共有1亿多人。

生3:我猜想我有1亿根头发。

师:你们真会想!

生4:我猜想我擦黑板的时候大约1亿个粉尘在飘动?

师:是吗?那同学们要注意卫生哟!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来研究“1亿有多大”。

【分析】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想先让学生猜一猜,初步感悟“1亿有多大”。但教师给出的问题范围太大,没有紧扣学生的学习目标,造成学生瞎猜,致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思考。无效的猜测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偏离了正常教学轨道。

【对策】课堂中,教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图片资料去感受一亿到底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会在经历一亿有多大的探索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的意义,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把握教学引导尺度,增强引导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握不住引导的“度”,稍不留神就把引导者的角色变成了“主演”,学生变成了观众,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教师的课堂表演,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但学生自主感知、领悟、实践的学习机会就没有了。

【案例】《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看圆柱底面,你觉得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师:再来看圆柱的侧面,你觉得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拆开来验证一下。

【分析】从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只是教师上课的工具,数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不应该是很肤浅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应该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案例教学由于学生缺乏经历对圆柱体的探究过程,所以,数学活动也就变成了摆设,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对策】把认识圆柱的过程抛给学生,先围绕“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自己动手验证,并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再有效引导全班学生集中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达成共识。整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完成,让教师的引导不错位。

基于实践视角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 篇4

一、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市场的变化能够及时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对这一目标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应为其实践能力。因此,将实践教学作为会计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在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缺乏对实践的充分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若对教学理念和实践性环节认识不够,那么便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会计教学更是如此,由于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性环节的认识,就降低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够重视,不利于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形成学生过硬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

(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

专业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便是学科课程的设置,对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其对教学本身的实践性不够重视,缺少实践课程的安排,未能有机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结合。由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忽视实践课程设置,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这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未能将实践性体现出来

为促进专业教学的效果,创新教学手段是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融入了中职会计教学中,例如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等,这些先进教学手段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但是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对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二、基于实践视角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基于实践视角,中职学校在开展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实践检验作为基础,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从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将实践具有的检测性充分体现出来,在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优化措施。

(一)从观念上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认识

基于实践视角,为优化中职会计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到便是从观念上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内,均需要对实践教学有一个理性且全面的认识,对实践教学具有的真正作用进行清晰了解,在具体会计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学校及教师应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进一步强化对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因而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设置的实践课程比较少。针对这一现状,中职学校及专业教师应对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重视实践课程,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此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将实践性体现出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充分锻炼。

(三)优化会计实践教学手段

为将实践教学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优化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合理体现出来。此外,学校还应当采取有效方法为学生争取并创造出实践机会,使其可以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将相关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及实践中,以便将实践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学校可以同校外企业及机构取得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零距离接触,为下一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就当前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展开分析,应当基于实践视角,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将会计教学的本质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来,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体现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摘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然而,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离,缺乏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给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中职学校为了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会计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性研究,努力形成基于实践视角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视角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产业的出现孕育而出的一项年轻的专业,本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且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一个专业,所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学术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所学更具实践性,更贴近社会需求,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个性的社会性人才,其本身具有特别的创新、创造及实践特性。教育部明确肯定了高校生在校自主创业,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与鼓励。这也是我国教育从单纯的理论中脱离出来,开始尝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一步。高校教育的重点除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外,还要建立高校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平台,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尝试创新创业,总结创业失败的经验,为高校学生在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教育实践的验证,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不能缺少实践教学,也就是说,在高校教育建立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更为生动细化,让高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投资眼光以及在实践中锻炼与这些能力相对应的情商、逆商,让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勇于面对将要经受的挫折,同时,可以于细微之处进行创新创意,最终为企业和自己带来相应的各种利益,实现自我价值。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全国高校中的新兴专业,有其特定的特殊性,其专业是由多种学科交叉而成并且更重视其实践能力的专业。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因其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性决定着,这一专业很难适应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只是单纯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照本宣科,教材一成不变,教学结束后的社会实践敷衍了事,仅仅是一个过场,缺乏理论融合,无法发现学生短板和教学问题,仅仅是分数组成的一部分。高校电子商务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时注意新技术、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并且需要教师主动收集大量实践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让电子商务专业真正的落到实处。

现阶段来看,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学科本身涉及内容又较为广泛,导致电子商务学科专业教师储备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或管理、经济类专业调派而来,教师无法将商务类的专业理论与网络电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不用说,实践过程中,详细指导学生总结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且,现行的电子商务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多学科只是单纯的将技术与商务进行了堆砌,缺乏实践案例对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依旧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自如。这些原因都导致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困难重重。但是,我国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又不断要求电子商务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所以说,如果学生无法将实践融入理论学习当中,将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工作,让此类专业的设置形同鸡肋,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电商人才不断扩大的缺口,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并不能单纯的归纳为计算机或市场营销类专业中,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性专业,专业的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重视理论教育,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怕挫折,进行创新。

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学科而言,更是如此。电商行业由于技术更新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所以,高校要培养适合现在电商行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就必须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来抓。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到电子商务专业中去。不仅如此,电子商务本身也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只有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校毕业生,才能更快地在飞速发展的电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涉及面由于其专业特性而显得较为广泛,有商务方向、技术方向、管理方向等等,所以对于毕业生来说,如何更快的在本行业内找准自己的定位,依赖于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四、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去,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的教学体系是学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学校要组建相对专业的`教师队伍,本专业队伍中的教师必须一专多能,对各个相关的学科领域均有涉及,可以在学术理论上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比如,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对互联网也该有相应的了解,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对市场营销体系也该有所涉猎等,只有教师先将各个学科的内容交叉融合起来,找到专业教授的重点,才能引领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其次,学校要积极的给本专业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比如,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邀请国内高校及企业负责人给予一定的评价指导,对于获奖者创意,给予一定的经营支持等。当地政府也可以积极发展高校毕业生创业产业园,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扶持有潜力的创业学生逐步将企业做成熟,成为创新创业的带头案例。或者定期邀请成功企业进行校园宣讲,让理论教育在现实案例中更为丰满,鼓励学生在宣讲会上进行积极讨论,提出问题,与企业负责人共同解决,让实践问题更好的在成功实践的范例中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学校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要尽快完善,高校不但要发展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更要以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将部分创业企业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不仅要成功的案例,更要多植入失败的案例,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有所感想,进行二次创新,最终使得学生从失败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第三,高校电子商务实践要做到校企联合,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电子商务企业中实践,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加强与升华。

学校可以与本地成熟电商企业签订协议,安排假期学生进行实习教育,在企业中拓宽知识面,增强对本专业相关理论的认识。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者,可与电商平台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乐于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发挥自己创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电子商务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性更需要创新创业精神的支持。高校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对电子商务专业理论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才能准确的定位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惧挫折,积极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摸索出适宜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乔阳,马洪娟.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电子商务,2015(04):56-57+92.

[2]刘洋,王治,邱春艳.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420-421.

教学实践视角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因其专业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及所培养人才未来工作需要,加强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就十分重要了,校企合作是目前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增加校企合作,能使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学生面对工作的态度等,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大多是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改办而来的,部分教师也是从原来的文史类、语言类、经管类教师转调过来的,并不是专业的旅游管理方向的教师,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够完备。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系,但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和管理的基本经验。

(二)对实习生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不够

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要求实习生必须具有相对优质的服务技能和管理经验。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分析旅行社各岗位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需求,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培训迫在眉睫。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及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有很好的实践机会,在实习中,缺乏专人的指导,学生也不能尽快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

(三)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期被安排在第四或者第五个学期,学校不够重视加之企业不够配合,导致校企联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在实习期大部分学生会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找工作有的忙于考研,导致实习流于形式;企业把学生充当劳动力,在实践中很少有管理实习或者换岗实习的机会;加之实习期学校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导致实习收效甚微,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解决旅游管理教学实践问题的对策

实习实训是高等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实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必要途径。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师资缺乏、实习环境不够逼真等,还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源动力。它不是简单的用工协定和人才的定向培养,而是实现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根本方法。校企合作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保障,也是旅游管理院校專业办学的必然要求,解决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校企合作。

(一)强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关键。针对目前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必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管理实践。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安排教师进修,让老师到国际知名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区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了解他们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师的教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建立完整的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知名旅游企业的业务专家到校兼课,将最前沿、最有效的管理经验传授给教师,从而确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此外强化师资队伍还应强化合作实习基地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训教师提出要求,并由企业完善落实,企业可以挑选工作精英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学校在聘用管理类指导教师时应综合考虑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及个人素质,保证学生系统优质的 接触旅游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训场地。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校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根本保障,校外是理论得以实践的重要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训设备的配备,需要校企双方应共同调研论证,携手参与。学校应对实训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实训条件和实训师资,并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保障实习质量,必须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了解实践教学情况,找出旅游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实践中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总结经验,巩固成绩,通过考核评价信息反馈,能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应坚持导向性激励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综合考察体系做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

三、结束语

伴随旅游业发展,旅游专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旅游教育教学不能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教学模式不规范、教学质量滞后是导致旅游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的关键。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市场需求,高校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联合,增加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健. 基于市场需求的旅行社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4) .

[2]王娅,李晓梅.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8,(36) .

教学实践视角 篇7

新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人文性,当前的语文教学追求“语文味”,但实际的教学只关注写字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漠视了汉字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我们审视这样的教学:有没有基于儿童的发展需求,有没有落实好课程目标要求,有没有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有没有从传承文化的高度指导儿童书写汉字,教学应该具有怎样的追求?

实际上,写字教学的“语文味”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1],体现的是对教学本色、本性、本质的意义追寻,让课堂洋溢汉字文化的情味、趣味、意味,让儿童在过程体验中把汉字写得有滋味、有兴味、有韵味。简言之,这里的“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的技能训练、真真切切的文化熏陶。

笔者认为,写字教学的“语文味”追求,还需建立三个维度的价值认同:

第一,起点是培养儿童情趣。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学写汉字的思维与成人有本质的不同。儿童需要的不是浅层次的机械书写过程,而是从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成人应当让儿童在这一成长历程中体验到获取的情趣。成人要用汉字文化来开启儿童的情感大门,引领儿童发现汉字的秘密,感受写字之妙,构建适切的写字观,把汉字静止的有待确定意义化为现实的感性认知和价值体认。

第二,核心是传承母语文化。

“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民族本色开始,世界是在有了民族之后才有的体验和概念。”[2]似乎,儿童接受世界概念有一种“世界大同”的趋势,缺少对母语的依赖,与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隔膜。写汉字就是在写民族的文化,在传递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

第三,关键是锻造人格品质。

文化侧重于人文精神层面,表现为对个体思维方式、精神气质、人格特性的一种独特影响,而教育形态下的汉字文化是促进儿童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字正人正”的美学规训由来已久,儿童观关照下的写字活动应立足于儿童主体,强调文化“化人”功能,唤醒儿童的写字意识,锤炼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心态,引导儿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实践追求——从指导单一走向文化建设:写字教学融合“语文味”

新修订的课标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讲究写字教学的策略。”追求“语文味”敞亮了写字教学的策略路径,“语文味”的写字教学在儿童的精神领域与汉字世界之间建立起广泛而自由的意义关联,“以更自由的姿态让儿童主体学习得以更好地实现”,让儿童走向愉悦的精神之旅。

1.呈现汉字美感,敞亮儿童的精神世界

由于汉字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其他文字都远为广阔,带有一定的意念色彩,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因而儿童对汉字符号的真正接受需要经过情境来还原,才能充分感受汉字的美感,产生书写的欲望。

(1)唤醒“内在美”——探寻知识本原。

汉字来源于生活,追溯其源头,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让儿童意会汉字的奥秘,唤起对汉字书写美的感受。如学写“手”字,出示甲骨文“取”“采”及图片后,点明“手”字的由来:“取”右边是一个人手拿着刀,左边是动物的耳朵,意思是人们在割取动物的耳朵;“采”古时候的人以打猎和采集树上野果为生,上部的“爪”就是用手采摘树上的野果……这一个个甲骨文字就像一幅幅图画,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是用图画来表达意思,今天变成了我们眼前的方块字,每个方块字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段情感的记忆。

(2)捕捉“外在美”——感知线条形态。

汉字是线条运动的艺术产物,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而美感往往出于儿童的“第一眼”,教学中依据这个特点,在儿童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审美体验。如学写“山”字,先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等七种字体的“山”字,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逐个介绍字体,然后板书楷体的“山”字,小结:加上这个楷体的“山”,这就是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每一步,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从甲骨文变成了现在的简化汉字,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写字教学不能因为字形简单而简单指导,要善于引导儿童发现汉字蕴藏的美。

2.品味过程意趣,深化儿童的意义建构

任何活动都有一种过程思维,儿童在书写过程中寻找汉字的结构特点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对过程思维的经历反思建立自我概念,并在新的情境中不断完善对汉字书写知识的主动建构。

(1)观察比较,掌握要领。

相对于儿童而言,通过反复观察、对比、筛选,可以直观地判断出书写对象的异同点。由于汉字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抽象符号,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儿童,书写难以抓住要领。教者要引导儿童在观察、比较中完成自我提取的过程,利用其形象思维的优势化解抽象符号的限制,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促使儿童主动对书写知识进行再加工。而平时的写字教学大多止步于字的形态指导,未着力于儿童的深层次发展。

(2)引导发现,揭示规律。

对于书写知识,同样不能灌输给儿童,而是要引导儿童主动地发现、获取,并能够独立地掌握,学会迁移运用。如李维生老师执教《心字底》,先用图形游戏揭示上下部件的位置关系后,这样引导学生:“可是按照常理,心字底右移了,就会有跑到字外的感觉,但我们看上去,上下部件仍然能够融为一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卧钩出锋指着字心,它们就能融为一体了呢?”循循善诱中教师最后总结:“在书法上这也是个造险破险的过程。心字底右移造了险,卧钩出锋指向字心又巧妙地破了险,所以字才显得神采飞扬。”

一般来说,“人对符号系统的把握是在个体符号积累基础上达到的,这种积累可以是无序地增多,也可以在不断的梳理中达到系统化。”[3]同理,儿童通过抓住汉字的构成规律,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迁移同规律汉字的写法,可以形成书写知识的“系统化”。案例中的“造险破险”就是一种走向“系统化”的有序积累。

(3)启迪创造,发展思维。

文字学家安子介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一切创造发明之母。”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汉字的形象性特点,有利于儿童的审美发生,进行“再创造”。以“山”字教学的字形指导为例:教师首先找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山”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个同学写的“山”字漂亮,漂亮在何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总结中竖直直居中线,竖折上斜有坡度,右竖向内略出头,中右左竖依次矮,三竖等距平衡美。

3.塑造文化心理,浸润儿童的人文素养

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是行动的向导。当下儿童缺少书写意识、书写情趣,机械的思维训练和单一的书写训练使汉字陷于浅层琐细的生活应用,而大多数儿童书写的“火柴棍”也难以体现与文化的亲近感,这是文化心理不适应的直接反映或民族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换言之,儿童需要的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心理。

(1)丰润底蕴,滋养人文素养。

“汉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字的时候,目的在于写它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4]人们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民族性格、民族思维,写字教育应将文化心理的种子根植在儿童心田之中,使儿童既成为汉字文化的承载者,又成为汉字文化的学用者和创造者,同时用汉字内蕴的独特品质滋养儿童的生命。所以,写字教学必须站在传承文化的高度,开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滋养儿童的自由生命和精神品质,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味”。

(2)融入情境,提升人文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制约主体学习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和促进学习主体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文化的视角追求写字教学的“语文味”,为儿童的文化心理适应提供一个全新的情境,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不适应的行为,使自身得以发展。当然上述“情境”指的是“语文味”追求的课堂建设“大情境”,而以下案例呈现的是课堂教学“小情境”。

比如教学“昼”字时,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点拨:“如果时间可以用‘尺’子来丈量的话,那么太阳‘日’在地平线‘一’之上的一段时间就可以称为‘昼’了。”又如“德”字,大部分学生写丢了“心”上的短横,教师点拨:“这一横就是摆在人们心上的一把尺子,衡量是非善恶,测量道德的高低。”每个字一句指导道出汉字的妙处,释放情趣,迸发哲理!可贵的是儿童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入情入境,赋予汉字乃至书写本身以价值意义,同时使儿童自身获得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有助于人格成长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潮.解读“语文味”专题讲座提纲整理[G].2010.

[2]丁文群.对小学语文课文价值观问题的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9(7):38-40.

[3]胡海舟.文化视阈中的识字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8(11):27-31.

教学实践视角 篇8

一、教师动作示范的规范器

调查表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那就是新老师对于新事物接受较快,但是囿于教学经验,故而教学方法可能欠妥,这直接或是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欠佳。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多半又上了年纪,记忆力和接受能力又相对走了下坡路。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却在新的教学理念和动作方面存在不足。如何化解这两大教师群体共同存在的棘手问题,想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采用现代技术的聚合、图像、视频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直观、可重复和可修正。简单说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多媒体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弥补经验不足的缺憾。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地观察多媒体文件特别是视频资料,从而获得田径教学视频最标准的动作和规范。可以帮助实现稀缺教育资源多次重复利用,从而让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或是学校的师生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来。这是一种优质资源共享的法则。另外对于经验丰富但是接受能力已经有所下滑的老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媒体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自身存在的短板。这样一来,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年老师,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资源,实现经验和接受能力的改善,进而推动我国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尤其是田径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学生练习阶段的监控器

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个人的精力和力量是无法关注到所有的学生甚至是单个学生每一个动作的标准程度的,考虑到教学成本和教学风格的统一性,聘请多名教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具有摄像和拍照功能的多媒体可以帮助完美地化解这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全角度抓拍,细节高保真拍摄等问题已经得到完美解决,这实在是帮助体育动作标准化的一大神器。记录下照片或是视频资料,不仅老师可以参考,学生也可以对照标准化的动作进行自我矫正。

三、学生动作达标的矫正器

教学实践视角 篇9

在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经营条件下, 技术和顾客需求的变化速度空前加快,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企业之间乃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 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心在于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以获取持续市场竞争优势。“未来并非遥远, 它已经来临, 然而, 它的命运在不同的公司、行业和国家却大相径庭” (菲利普·科特勒, 2003) [1]。公司在其目标市场中通常占据着主宰型、强壮型、优势型、防守型、虚弱型、难以生存型六种竞争地位的一种 (Crego&Schiffrin, 1995) [2], 事实上, 企业之间或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在更多企业难以采用成本领先而选择差异化竞争 (Porter, 1980) [3]的情况下, 更是如此。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和一定的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营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高校作为培养“营销专业人才”主要“基地”, 能否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 关键取决于其专业建设水平, 尤其取决于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自从我国在八十年代引进西方营销理论以后, 市场营销学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 营销专业成为多数高校设置的专业, 有关消费者行为、市场调查与预测、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大市场营销等新的理论和营销观念不断得到引进。从理论教学方面来看, 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国外差距不是很大, 最大的差距还在于实践教学水平。

事实上, 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惊讶的现象: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感到营销人才不足, 合适或理想的营销人才难寻, 另一方面许多营销专业毕业生感到就业困难, 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尤其值得我们高校营销专业教师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出在哪里?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拟就我国高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从就业导向的视角, 就营销实践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困境与不足

在对国内关于营销实践教学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参阅基础上, 结合多年在企业营销管理岗位和营销实践教学中的体会, 我认为, 就目前而言, 我国高校营销实践教学可能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 教学方向不明确。

要使营销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达到培养学生营销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营销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和能力?营销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营销人才还是销售人才?就我的体会而言,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 需要具备差异较大的理论基础、能力和素质, 营销人才培养偏重的是培养学生市场调查研究、市场策划、营销管理和战略性营销思考能力和素质, 它培养的是营销者或营销管理者;而销售人才培养偏重的是与客户沟通、交往、建立关系的素质和能力, 偏重培养学生礼仪、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和说服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据我了解, 许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 在营销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 存在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部分环节培养的是某一方面的营销能力, 部分环节培养的却是某一方面的销售能力, 这样教学的结果可能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是营销员, 又不是销售员。

事实上, 这样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在我和一些民营企业家接触过程中, 也经常听到他们的一些看法, 认为有些大学生存在“高不成, 低不就”的问题。例如, 有位私企老板甚至说他的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宁愿要职高生也不要大学生。的确, 如果一位营销或销售专业的大学生, 销售业绩比不上一位职高生或更低学历的销售人员, 就让人不能不怀疑我们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否存在问题。

(二) 教学模式或安排不尽合理, 创新不足。

营销实践教学的特点在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营销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然而许多高校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约束, 在设计营销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程时, 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战性不强的问题, 往往与“真实世界”中营销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例如, 利用实验室的模拟软件平台, 很难模拟真实企业的实际营销过程和遇到的问题, 同时, 很多时候教师会将实验过程、程序和方法交待得很清楚, 学生按部就班, 缺乏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降低实验的效果。又如, 营销实践教学中有时侯会安排一些实际的推销或促销活动, 但是这样的实践活动往往千篇一律, 历届学生都参与类似的活动, 创新性不强, 学生参与兴趣和激情不足, 往往与工作中面临强大压力和明确任务的推销或促销工作存在显著差异, 周而复始, 甚至可能使这些营销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此外, 多数高校会将毕业前的实习作为最后的实践环节。然而, 这样的安排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原因在于学生在最后一年或半年, 思想上存在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压力较大的问题, 很难安心或按照实习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 如果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存在过程难以控制和监督的问题, 很可能导致实习也流于形式, 成为营销实践教学缺失的一环。

(三)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由于市场营销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专业, 它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 又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营销实践中的问题, 这对营销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销专业老师不仅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 科学和严密的思维头脑, 而且需要对企业营销管理和实践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 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平时与企业接触也不多, 很难了解企业营销实践的真实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因此, 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 部分老师很难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三、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出路与方向

针对现有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认为, 要走出营销实践教学的困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 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需求而言, 商业界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然而, 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甚至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一定程度的针对性, 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 将会严重影响到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因此, 我认为, 高校在进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安排时, 最好首先对本校学生来源、将来大致的就业区域或行业有所分析和了解, 然后, 对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地区或区域的企业展开深入、系统和全面的调研 (可以作为教师科研课题进行) , 全面掌握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掌握企业界对营销人才需求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 高校可根据多数企业的共性需求进行本校的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必修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 根据行业差异或企业差异, 按照学生兴趣和将来的就业取向, 设置营销专业教学的选修课程和教学安排。这样就有可能使高校培养的营销专业学生更具针对性, 更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 进一步明确营销专业定位。

如上文所言, 高校在进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与安排时宜充分考虑学生来源与将来的就业区域企业的需求, 在此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师资力量和专业发展方向。明确本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对有的完全应用性普通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可能更适合将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定位为培养销售人才, 对部分比较综合的普通高校而言, 可以同时考虑两个方向, 对学生进行分类或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哪一类培养方向, 而综合素质较高、有志于向营销管理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以选择营销方向, 其它学生则选择销售方向, 总之, 对于不同方向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和环节。对全国重点大学或研究性大学而言, 营销专业宜定位为培养高级营销人才, 并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和宽度的课程设置, 以便为我国培养营销科学和理论研究的后备军。对以销售人才为培养重点的学校, 在构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 应偏重案例教学、销售实践活动教学、销售礼仪培训和语言演讲能力培训;对以营销人才为培养重点的学校, 应偏重开展营销策划、案例研究或营销咨询等方面营销实践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 优化营销专业教师结构。

对以培养销售人才为重点和方向的高校而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宜注重引进具备较好的营销理论基础, 且具有丰富的销售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的人才。近年我国MBA教育的兴起为部分职高或省属普通应用性高校提供了较充足的人才来源, 在该类人员中引进营销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强的人才作为补充, 是解决师资结构失衡的有效方式。对以培养营销人才为重点的高校而言, 宜注重引进营销方向的博士或学科带头人, 这样可以一定程度地弥补现有师资结构失衡的缺陷。此外, 在优化营销专业教师结构建设中, 宜注重培育能促进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与优势互补。

四、结语

高校如何有效培养企业欢迎的营销人才, 是营销教学永恒的主题。我在对现有高校营销实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就业导向为分析的视角,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即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确定营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特点确定营销专业定位并因此而设置相应的营销实践教学课程, 通过教师人才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当然, 因为分析主要基于我的体会和经验, 所以相关建议不一定完全合理或科学, 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仅供相关读者参考。未来更科学的研究需要广泛的调研和定量研究才能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2]Crego & Schiffrin.Customer center reengineering[M].Homewood, IL:Irwin, 1995.

教学实践视角 篇10

关键词:高校英语,生本视角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英语分层教学模式, 指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 以生本理念为指导, 借由模拟化的对话场景, 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 引导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完成对于英语知识的能力转化与现实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法的实践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自身主导的特定场域中, 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与教学质量, 实现不同英语基础与语言能力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的良好效用。

一、创新教学理念, 科学设计分层教学模式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作为高校英语老师的课堂教学创新,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创造性的落实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通过深化科学、人本、充满趣味的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实践, 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帮助其立足自身情况, 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从互动中感受内容, 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的热情, 激励学生在进行分层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合作形成思维图式。

在设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时候, 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的生本理念, 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 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设计分层教学模式时要更多的考虑人文精神, 一方面通过强调自主发展, 培养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习惯与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 共同营造热爱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让英语学习接近生活回归自然, 从而达到通过学生分层学习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科学制定课程内容, 形成分层教学实施的内容依托

推进生本视角下的分层教学构建, 应该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理论性研究。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 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以期满足不同英语基础学生的需求, 确保其吸收知识, 确保知识的完整性。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高校英语学科及学生的特点, 制定针对不同英语学习基础、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路线、思路和方法, 并据此形成相应的英语教学规范和大纲。在差异化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 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 以课堂活动为桥梁, 汲取现实生活与现实发展的新元素, 以此来促使英语教学方式、内涵、效果的同步发展, 进而提升高校英语分层教学的交际价值与社会功用, 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例如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着眼四级、六级、专四、专八、托福、雅思等不同层级的课程内容, 在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的前提下,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进行自主选修, 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请教, 从而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

三、创新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分层教学构建的学生基础

推进生本视角下的分层教学构建本质在于多样化的语言沟通, 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对话能力。在分层教学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的课堂活动, 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引入课堂活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挣脱课堂束缚, 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英语化思考, 充分体验参与英语活动的现场感觉, 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 体验到英语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 才能激励学生深刻体验英语内涵, 把握英语的思维特点, 做到个性化展示, 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差异, 设计差异的对话情境。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基础设计“优弱”、“优-优”、“弱-弱”的不同对话组合。“弱-弱”组合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简单常用对话交际, 不用设置主题化的语言情境。“优-弱”组合的学生可以进行教师指导下的简单情境的交流, 并且能力较强的一方, 承担主要的对话任务, 发挥带动基础较弱同学的作用。针对“优-优”组合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诸如就业招聘、活动组织、会见外宾的英语情境, 让学生进行“free-talk”, 以进一步展示其语言能力, 激发其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实现教学互动双赢。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分层教学构建的师资保障

生本理念作为指导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 对于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推进生本视角下的分层教学打造核心在于打造一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条件,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 借助理论研修、校本培训、团队培养等多种手段, 优化英语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环境, 促进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提升。帮助全体教师能够将生本理念内化自身的教学理念, 能够结合自身实际, 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升高校英语的总体教学质量。

总之, 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于英语知识的巩固, 英语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系统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因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 推进我国英语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 (中国教育反思)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5) :6.

[2]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英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9) :6.

教学实践视角 篇11

一、在教学事件的处置中孕育课堂生成的种子

所谓教学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性事件,也就是教学偶发事件。课堂内外经常会有突发事件、偶发情境发生。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往往会运用所谓的教学机制设法阻止和搪塞。然而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大多数只要处理得当就有教育性。在生成性教学中,即使是破坏性的教学事件,也应设法跨过去而不是逃避。教师应该正视和利用课堂上的教学事件,将其看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契机在捕捉和挖掘教学事件的教育价值中埋下课堂生成的种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可能。

笔者在执教《狼和小羊》过程中就出现了“意外事件”。当学生们读到“你这个小坏蛋,竟然把我喝的水弄脏了!”这句话时,竟然纷纷用手指着班上一个经常调皮捣蛋的男同学。当时,这个调皮捣蛋的男同学被大家的气势惊呆了,马上羞愧地低下了头。在此种情境下,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适时安排了狼和小羊的角色大逆转来重新演绎这个故事。让那位男同学一改平时的调皮形象来扮演小羊这一角色。结果他将小羊的温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也对他改变了看法。就这样,一个突发的教学生成事件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用问题“场”式效能激发课堂生成的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是由一个一个问题引发的,因为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可以有机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亢奋的状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生会从自己的思维视角出发,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生成对“问题”的多种“解读方式”或“回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营造非线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常常能够引起问题的“场”式效能,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从而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三、于延伸对话中碰撞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

人是通过对话来进行交流的,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上的师生、生生对话是最生动的教学元素,总是显现出非线性的思维特点。这些对话在延伸交流和碰撞中不时会生成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亮点频出。但是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愿望非常低落,思维很难被激活。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愿望得以释放,必须将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立体性、交互性、整合性、发散性的对话情境中。

四、在教学评价中催化课堂生成之果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过程,而对课堂生成的主要处理手段就是课堂教学评价。课堂评价具有激励、鞭策、导向、指引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非线性思维视角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现象,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关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

另外,语文课文作品特有的“模糊性”,加上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巨大差异,导致用精确的评价标准来框定教学行为是不恰当的。所以,对课堂上学生的见解保持模糊的、不确定的赞许与肯定的评价方法,已逐渐为许多语文教师所接受和运用。教师恰当的模糊评价传达出的丰富信息,能够多方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的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让语文课堂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综上所述,本文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以非线性思维视角对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进行了再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时空的变幻,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差异,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所以,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线性思维”传统框架的束缚,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实践视角 篇12

一、影响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优化的深层次问题

1.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刚入校的新生而言, 他们对于在学校里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多是茫然的, 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计划以及职业发展没有清晰地规划。以至于他们主要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 并按照专业老师的要求, 按部就班地完成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指导, 使学生更看重理论知识学习, 存在只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 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思维误区。正是由于这种思维误区, 致使学生很少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 从而失去了历练及增加技能的机会。学生缺乏实习的经历, 导致他们很难熟知企业内部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2.高校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不健全。目前, 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致使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缺乏执行力度, 使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取得应有的实践成果。同时, 缺乏制度性指导, 更加阻滞了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优化改革的步伐。首先, 在师资力量上, 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以理论教学为主, 很少开展融理论教学与真实案例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课程, 在课堂上运用的案例也属于间接获取, 教师缺乏切实的实战经验, 使案例讲解空洞乏味,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 虽然学校在教学制度上对实践教学有相关的要求, 但由于缺乏严格地执行与有力地监督, 使得实践教学要求流于形式, 学生也只是应付作业草草了事, 很难学到实际的技能。再其次,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知识结构显现出局限性, 他们并未真正进入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也很少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以至于他们在进行与实践有关的教学时, 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这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3.企业缺乏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首先, 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 它所实施的任何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这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早期的中国企业, 将公司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 与国外企业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同, 国内企业更加看重企业的短期效益, 因此, 他们对于校企合作表现不积极, 这也导致校企之间很难形成长远和深度合作。其次, 尽管也有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这种合作比较浅显且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所谓合作仅限于学生到企业的某些岗位实习一段时间, 而缺乏具体的、深入的及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再其次,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积极性不高, 主要在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 相关部门缺乏督促二者合作的政策措施, 致使校企合作出现“校方热, 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无法给校企合作带来积极地政策引导与鼓励。

二、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建议与对策

1.科学教学制度的设计, 引领学生学习思维模式转变。首先, 学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是改革优化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要保障改革优化顺利进行, 必须让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思维模式, 让学生认识到只学习理论知识, 而不进行实践性的训练, 是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实践的讲座, 邀请一些企事业的领导或者毕业的校友, 由他们向在校的学生讲述企业运营的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 进而从思想认识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 高校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 邀请企业相关领导以及学校教师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 由他们负责制定一系列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 根据该大纲的特点, 规定学生在什么阶段应该从事理论知识学习还是进行实践训练, 最大效率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再其次, 高校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手册上明确指出实践性学习的必须性, 并在教学大纲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同时, 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社团实践活动, 组织一些与企业合作的各类管理竞赛, 如营销大赛、物流大赛、项目设计大赛等,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设置一定的奖项或者在评定奖学金时有相应的加分政策,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多元化教师资源的配备, 带动实践性教学质量提升。首先,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培训, 可以到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 向他们学习成功实施教学改革的经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 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师还应接受专业知识培训, 了解最新专业动态, 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自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其次, 在教师的类型上也应实行多元化制度。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增加校外导师项目, 在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 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及时与自己的实践导师联系, 方便问题的解决。再其次, 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走出去”, 寻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根据合作项目的级别在教师评优评先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或者奖励政策。在此背景下, 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给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或者与企业合作横向或纵向课题。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负责企业调研或者基础的文字书写工作, 通过项目的不断推进, 学生会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 对企业的结构、运营状况等有更切合实际的了解, 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也可以将企事业单位的个别人员“请进来”, 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 学校给校外导师颁发聘任证书, 实现资源共享。

3.校企合作政策的深化, 实现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是保障高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核心。为了保障二者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应根据二者的特点制定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高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其一, 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 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要与企业取得合作, 首先要以不损害企业的利益为前提, 然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 寻求二者利益最大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战略合作协议, 要求学校必须定期地安排教师为企业解决当前出现的管理方面问题或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 真正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其二, 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有效利用双方特有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才是实现二者长期合作的动力保障。学校特有的资源是学生,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 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 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其三,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保障是在二者之间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监督、约束二者的行为, 从而保障二者的利益。促使合作双方都能按照相互达成的协议行事, 只有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约束机制的制约下, 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和稳定。

上一篇: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契合下一篇: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