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教学实践

2024-10-07

企业教学实践(共12篇)

企业教学实践 篇1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机会进行实践学习, 这是中国所有高校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社会上的企业是不会把企业内部的管理岗位腾出来让在校学生进行大批量实习的, 所以经管类学生在现实中的实际企业集中进行岗位实习和实践学习基本不具备现实性。为了解决经管类学生实践环节的欠缺, 长春科技学院管理专业采用了利用模拟软件来营造企业经营虚拟场景以锻炼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式的由来

企业沙盘模拟经营是一种由军事战略战术模拟演化而来的商业培训形式。脱胎于纸板游戏, 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培训的各类题材上。它最早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 早期是物理盘面, 现在基本是在计算机上操作的电子盘面, 模拟企业经营所用的沙盘通常叫做ERP沙盘。沙盘中包含模拟企业的各种职能角色,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企业经营, 进行决策, 然后在同一市场中对抗, 以最终所有者权益为评价依据判断学生的实践效果。该模拟课程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 或者也可以设定为投资新建的创业企业, 假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 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其中, 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把学生分成6组, 各代表不同的虚拟公司, 每组5~6人, 每个小组成员在训练中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 (CEO总裁、CFO财务总监、CMO市场总监、COO生产总监、CPO采购总监等) 。六个公司是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每组要亲自经营一家拥有上亿元资产、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 连续从事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面对同行竞争、产品老化、市场单一的情况, 公司要如何保持成功及不断成长, 是每位成员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组员的齐心合力, 组长的决策使企业渡过各种难关, 提高经营绩效, 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 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使学生在模拟实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创业和企业经营的艰辛和困难。

二、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式的流程

企业模拟经营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为利用两整周的时间, 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连续排课, 或者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安排连续授课, 因为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必须使授课时间连续, 这样企业的经营决策才能保持连贯性, 学生的经营思路才能一致。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物理沙盘。学生通过自愿分组组成6个企业, 进行6个会计年度的持续经营, 在若干个开放市场中经营对抗, 按照第六年末的经营业绩评定成绩。

第二阶段, 电子沙盘。学生通过自愿分组组成10个企业, 进行2个会计年度8个季度的持续经营, 在几个开放性的市场中经营对抗, 按照第八季度末的经营业绩评定成绩。最后角色重新分配。

第三阶段, 总结、分享经验。这是本门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升华部分, 由各个企业的总裁带领自己的团队总结两个阶段经营情况, 并逐个发言, 与其他企业分享成功的经营和失败的教训。最后教师点评。

三、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 教师点评方式要灵活。

一是教师点评的时间点要灵活。在前两年经营期, 学生对沙盘的规则还不太熟悉, 对其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没有完全弄清, 这时候老师应该在某一年度经营完毕后进行针对性点评, 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经营管理的理论, 以便让学生渡过难关;在以后的各个经营年度末进行经营难题点评, 各个经营年度不同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 教师应结合各个企业所犯的错误, 以及在此时企业容易走入的经营误区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在模拟经营的最后, 教师应进行综合点评, 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同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开放式交流。还应形成实验报告, 把课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二是教师点评的方式要灵活。在常用的教师主观点评方式之外, 还要更多地进行互动式点评,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点评, 能够带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 互相借鉴, 吸取经验。

(二)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总结时间。

每个经营年度开始和结束之前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经营前的讨论和决策, 因为这类的实践课程, 其主动性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 让学生主动地带动课程向前推动, 而不是老师作为主体, 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所以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这点对于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同时, 学生也应在每次经营完毕后, 整理出课堂小结, 在小组内交流, 或者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组间交流。

(三) 增加企业间合作的机会。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企业间合作与交流, 让学生进行合作谈判, 制定合作方案, 确定合作方式, 利润分配方式等, 从而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实践锻炼机会,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辩证关系, 锻炼学生的经营灵活性。

(四) 角色互换。

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的课程中, 尽量让学生在两个阶段打破原有安排, 重新分组, 重新分配角色, 进行角色互换, 这样能够在一门课中让每位学生了解多个岗位的职责, 学到多个岗位的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 也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考虑问题也会更加注重全局性。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企业经营的整体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式对于促进高校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长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利于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生在校内进行大规模集中性的实践锻炼, 有利于经管学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等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竞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与对抗”课程“四阶段”教学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2] .赵美玲.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J].人才, 2011

[3] .张金山.浅析ERP沙盘实验教学改革[A].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4] .朱春燕.ERP教育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 .王伟.ERP实验教学的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6] .兰亦青.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 2007

[7] .俞义樵.将ERP沙盘对抗引入高校实验教学的尝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8] .沈显生, 等.研究型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学与现代化, 2002

企业教学实践 篇2

摘 要:应用会计模拟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会计实务无纸化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等四种方式,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模拟企业 会计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创新

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的传授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然而,目前中职的会计教学中,实践教材不尽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更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实用性会计技能人才的培养。如何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企业对会计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应用会计模拟企业这一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一、“会计模拟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会计模拟企业”实践教学是指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让学生在模拟公司中进行会计各种环境的模拟实践,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综合运用中培养应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创造了教与学,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景。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

二、“会计模拟企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做法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会计模拟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其基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验

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等实务操作,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可以由学校统一购回“会计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用书。这种教学用书列出某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给出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习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实际操作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所有的业务,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作出实习总结。这种模式在于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

2.会计实务无纸化模拟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技能,还要引入会计实验软件,进行无纸化会计操作实践教学。这种软件事先设计好会计操作程序,把企业基本情况输入到程序,实验时采取网络形式进行管理,指导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会按预期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和能力。无纸化实验与手工操作相比,各有优点。无纸化实验可以无数次演练,不需要裁剪原始凭证,也不需要装订成册。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操作旨在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化先进工具。电算化操作中,要求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把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登帐、对账以及报表的分析等转化为电算处理操作,顺利完成从手工到电算化操作的过渡。目前社会需求的不仅是懂得财会的人员,更是具备财会专业知识的组织管理人员,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可开设属于训练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即中级会计电算化管理操作。具体的实施方式是以数据库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从建库开始,熟悉数据库的操作。

4.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

电算化会计能及时处理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决策和分析判断的功能,但会计电算化工作比较多,有时需要手工进行协助,如输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时,通过手工试算、检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纠正。在模拟实验中,通过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相结合,手工实验的结果能够通过电算化会计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为电算化会计实验起到基石和铺垫的作用。

三、教学实例及讨论

在会计教学工作中,笔者曾经多次在会计教学中应用“会计模拟公司”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企业销售货款结算账务处理”这一课时,就引入有关教材中某公司的销售货款结算的经济业务(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账务处理要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模拟账务处理。学生根据“销售货款结算工作程序图”(如下图所示)进行账务处理手工操作实验。

按合同填制出货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出纳收到对方转账支票填制进账单→会计据取得发票记账联和进账单第一联填制记账凭证→计算产品销售成本并填制记账凭证(结转产品成本)→将填制记账凭证信息登记到相应的总账及明细账

该公司相关原始凭证内容如下:

①2013年3月1日,仓库按供货合同条款发出产品(曲奇饼90千克,咸方面包400个,枕头蛋糕300个)。填成品出仓单。

②填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日期――2013年3月3日。

购货单位资料――名称:东莞市天虹商场;纳税人识别号:***;地址:东莞市东城中路52号;电话:22369977;开户行:建行东城支行;账号:***9874。

销售资料――销售曲奇饼2700千克(单价25.00元),咸方面包12000个(单价4.00元);枕头蛋糕10000个(单价6.30元)。

③3月6日,收到支票并委托收款背书,出纳填制进账单。

④3月7日,会计根据取得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⑤3月8日,根据成品出库单(5501-5530号)填制“产品销售成本汇总计算表”(曲奇饼销售数量2700千克,总成本为45200.89元,咸面包12000个,总成本为34008.94元;枕头蛋糕10000个,总成本为45004.18元)。

⑥3月25日,根据“产品销售成本汇总计算表”,填制记账凭证。

要求:根据上述原始凭证内容分别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确定应借应贷方向及金额,据之登记到相应总账和明细账。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模拟实务操作,就较快地掌握了手工记账的操作程序。

总而言之,我们引入“会计模拟企业”进行会计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拟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成本,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通过班级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在课堂气氛、吸引力。学习兴趣、理解知识、学习效果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值得推广。这一项教改实验的成功实践表明,模拟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及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创建一种虚拟的情况,让学生产生与现实生活一样的感觉,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的改革实践证明,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学生可以得到实践,在模拟公司中进行会计各种环境的模拟实习,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不仅掌握了会计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科知识与现实工作环境紧密相连,故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笔者认为,引入“会计模拟公司”进行实践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但模拟实训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和真刀真枪式的企业实践。因为会计模拟公司主要模拟大众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而不同类型的单位财会工作是有差异的,如外贸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外贸凭证的差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差异,集团公司与单个企业报表范围的差异,财会网络化搞得好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会计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所以,我们会计教学课堂,还需延伸到校外实训基地和现实工作中,实行会计模拟公司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促进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快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常颖 张硕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9)。

[2] 刘学清 会计模拟实训(第2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企业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实践性教师;规章制度;社会实践

一 学生困惑原因

企业管理类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常常发现专业课如何运用,对社会管理,企业性质,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企业主管单位是哪个单位,自己隶属于生产企业还是代理公司,岗位职责,所在部门的职能等一系列问题茫然。更无从谈起管理的各科专业课程运用于实践了,究其原因困惑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具备实践经验教师匮乏

大学改革日臻完善,高校作为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教育功能愈发重要。大学教师队伍人才人才济济,细分之下便能看出些端倪,企业管理类师资队伍像其他学科一样,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的参与企业管理,学历层次高,专业对口,看似无所挑剔。由此组成的企业管理教师队伍,去承担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二)大学课程千篇一律

课程依据教学目标,目标虽然制定很完善,也包括培养出实用性大学生。细看所授课程,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类学院所设课程所差无几。管理学、人力资源学、营销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核心专业课程,非常实用。但如何用,也即嫁接非常好的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纽带又是什么呢?学校次次参观学习和访问等按照其他模式开设,其结果学生仍然未能嫁接起来实践的运用。

(三)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形式虚设

学生社会实践以校内集中和分散,以校外集中和分散方式。形式思路非常好,可集中和分散的内容是社会调查、专业模拟等对学生至少在参与社会工作受益不大的活动。比如专业模拟实际是让学生到超市作为收银员等岗位,平时他们购物经常去超市,他们需要的不是某个岗位如何完成岗位职责,而是迫切需要超市是如何运作的。

二 解决路径探讨

解决路径根本的出处应该在企业,也即企业需要什么素质的学生,大学就该培养这方面素质的优秀学生。在此环节中一个关键环节,大学所了解的企业需求是否真正的企业需求,验证的方法是学生一旦正式工作所表现的行为。培养目标紧跟国家政策是毫无置疑,问题出在培养方案方面往往事与愿违。

(一)引进有管理经验教师

大学引进教师途径一般是到其他大学招聘,或者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留校任教。普遍规律是从大学到大学,从学习到教学。承担起大学生灵魂成长的工程师,管理就是艺术,对于这句话一个从大学到大学的教师,是不能体会出这句话的真谛。引进教师的方式可以扩充到企业中,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员作为大学教师,他们是能承担起实践教学的必备人才。同时他们在企业从事工作,从基层到中高层的经理,他们具备管理理论,历经管理实践饱经辛酸,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体会颇深,如果再次回到大学从教,教学并长,从实践中找回理论。哲学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即如此。学生在此教师引领下,体会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总结实践教学的思考内容,研读自己感兴趣的管理话题,改变了学习的重点,会适应企业用人需要的。

(二)敢于提拔有管理经验教师

大学一旦录用了有管理实战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历经三四年后要敢于提拔他们作为单位领导。很多大学在此并没有魄力,不敢重用该类人才,恐大学变质,其实非然,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管理会更加完善,领导方式会更加神得民心。简单的学校发展文化建设,一个具备管理实战素质人员会立即从物质文化入手,打造符合精神文化的外在素质,另外如果单位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他可以从集权分权角度思考并调整领导方式。这些都优于其他学科领导的专业技能素质条件,对部门和单位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相信这些领导会深得下属支持和拥护。管理实践经验结合大学特有的科研、教学、服务社会职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地区需要,为地区发展做出更加优秀和快速的服务。

(三)增设规章制度课程教学

课程开设管理学、人资资源学、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精品课程,学生也很喜欢。一旦把这些思想跟企业对接起来,就无从谈起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理论和思想都要通过规章制度去落实和体现。很多大学的经管学院对于自身的管理已经很混乱,哪里能教出优质的管理素质学生。规章制度课程目前国家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书籍还比较匮乏,大学若能对此引起思路,势必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会有质的变化。它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像员工消极怠工是由于工资少造成的,理论方面就要思考员工使用过程中的激励理论,设定好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配比方案,实践上把方案交由人事科,通过更改员工工资标准即可解决员工消极怠工的问题。再比如某银行大堂经理对大堂服务人员的态度、服务水平等都不太满意,又不懂从何处入手,那么理论方面就是销售管理,培训销售队伍各项技能,实践方面通过大堂服务规范或守则即可完善上述理论与实践对接。如果想细化巩固服务规范,结合绩效考核即可达到该目标。

(四)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对接规范化

通过以往形式很难达到授业解惑之功效,学校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学校培养工作站,创建完备的组织机构,企业中设置部门,人员由企业派正职和秘书,学校设置副职临时参会。工人工资由学校播转款组建。以往操作的规程和款项都不定时,款项是不设的,企业就变成了临时接待任务,联系教师靠个人沟通能力,换得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即使在专任教师带领和讲解下,也打不到理想的效果。通过专款和特设固定部门(而非委员会形式),部门各司其职,学校固定派遣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一个月,导师专职带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上升到理论谈论企业实际困惑,真正组建起学生实践的基地这是非常不多的对策。

有了经过实战的高学历管理教师,在具有实践经验的领导下,深入企业和学校共同构建的平台开展一线教学,教学内容为理论和实践的充分对接。可以真正满足企业用人条件,学生学到实用性知识,毕业后参加工作,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知晓单位性质,清晰部门职能,完成岗位职责,紧跟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智林 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性教学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2012第8期 79

[2]张会杰 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现状及启示 大学学术版 2012第2期

[3]龚艳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商业经济 2009第3期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2015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基于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QYJGB32)

作者简介:

企业教学实践 篇4

三十多年来, 高职英语教学始终以英语基础和应试为目的, 除了“难易度”以外, 不能区分于本科英语教学, 更别提高职特色。而行业英语教学理念的提出, 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根本性改革的机遇和方向。行业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但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却步履维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导向的缺失、行业英语教材的缺乏、教学理念的摇摆不定、教学内容的回归传统或过于专业, 并且一直游离于高职教学理念“产学结合”之外。建筑行业英语作为行业英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遇到困境亦是如此。

1.1 理论的缺失或偏执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不乏理论支撑, 如硕士论文《布鲁纳学习理论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探究》和《从建构主义反思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讨》等等。但随着近几年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特别是行业英语概念的提出, 让很多在这一行从事的多年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们措手不及。理论支撑的缺失让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一股脑儿地倾向了以职业为导向, 从而忽略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 忽视了高职学生的本身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接受程度。行业英语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就像空中楼阁, 看得到, 够不到, 更不用说登上这职场楼阁体验工作过程或场景。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亦是如此。

1.2 缺乏真实项目的推动

争取真实项目对于高职类其他专业或许并非难事, 但是对于行业英语来说普遍偏难 (虽然每个行业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这对行业英语教学进一步改革设置了障碍。国内运用真实项目推动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并不多见。

本文意在解决目前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模式, 为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借鉴。

2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2.1 依托“体验”哲学理论和真实项目, 创新教学内容

本项目通过分析真实项目 (房产英文推介) , 确立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并以普通消费者“找房”的心理为出发点, 从“看房”由外到内为线索, 拆分房产推介项目并设立计子项目:建筑的外观环境、室内空间布局、室内装潢、小区环境、区域规划、房产营销。为其最后的房产推介的综合项目输入必备的语言知识和职业技能。

每个单元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Background Knowledge) 通常通过两到三篇专业知识性或欣赏性的文章给学生输入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英文表达, 扩大学生的视野。例如第一单元这一部分选编的文章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地中海建筑风格、北欧建筑风格。

第二部分“阅读” (Reading) 中选取介绍世界上的著名建筑或楼盘的文章作为精读, 着重输入基本词汇和句型。为第三部分的翻译和口头表达作铺垫。例如第二单元编写了美国白宫国宴层平面图的介绍。

第三部分“任务” (Project) 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确立口头任务和笔头任务, 由任务要求、参考词汇、句型和例文组成。如第一个单元就是描述“梦想的家”的外观, 第二单元为“梦想的家的”室内空间、第三个单元为“梦想的家”的室内装潢。

无论是背景知识还是精读文章或例文都是选取世界或中国区域的经典建筑, 给学生以世界的视野和更高的认知格局;但给出的单元任务却要有亲和力, 让学生愿意去做, 放手去做, 不陌生、不抵触, 给他们小的切入点同时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实践项目则要与真实项目相结合, 让学生觉得学有用、做有所意, 有行业的实用感和归属感。

2.2 依托“体验”哲学理论, 创新教学模式

“体验”理论和理念与建筑行业英语教学的最初目的相吻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所构建的职场环境中体验建筑行业的工作过程从而构建行业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思维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其思维、认知和概念直接源于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身体运动。对于语言教学而言, “‘体验’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语言的方式, 即从人和人之间的语言活动中寻找体验的要素”。从而把这些要素融入课堂中去, 构建一个英语学习的互动环境。对于建筑行业英语教学而言, “体验”研究则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语言的方式, 在建筑行业工作场景或情景中探求行业语言与技能的体验的要素, 并把其融入到教学中去, 构建一个以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行业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在以其为基础构建的行业英语学习环境体验中更有效地获得并使用职业语言与技能。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以体验为基础。人们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互动和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时形成了“语言感知体验”;再以“感知体验”为基础形成“语言印象”;最终使人类产生了“经验性反思”。正是这种反思积淀并增强了人类大脑里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同时语言体验是一种情景化的语言活动, 有具体的交际性语境;参与者有明确的交际身份、交际目的以及相应的交际行为。”因此建筑行业英语教学设计也应符合人类语言发展的特点, 设计或模拟一定工作场景, 使学生有一定的行业英语感知体验, 继而产生行业英语的语言印象, 经过消化整理也就是“经常性反思”, 来逐渐构建学生的行业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但笔者认为教学中运用“体验”理论所构建的不仅仅是职场环境, 更考虑到学生本身所处的环境、认知状态 (如, 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对世界著名建筑的了解及自身的英语水平等) 及规律 (如, 行业运行规律、语言习得规律等) 。因为人类从体验到认知有一定规律, 其体验也受到人类自身认知状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程序设计上都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 易于学生理解;以文化体验为兴趣点,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以行业体验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学生获取行业所需的语言技能。如介绍空间布局时以学生寝室布局 (生活体验) 作为切入点, 自然过渡到陌生的行业体验——住房空间布局的原则 (英文) ;通过阅读理解对白宫布局的描述 (文化体验) , 掌握描述空间布局的基本英语句型、专业词汇、文章结构, 再过渡到小组任务——某一房型的英文介绍。

于此同时, “体验“哲学为真实项目在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成功植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2.1 行业体验

“在体验哲学中, 外界环境被放到了重要位置, 因为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和互动活动, 语言学习者才能获得理想的语言能力。”学生建筑职业语言能力是通过不断体验建筑职业场景并与其不断互动而获得的。因此,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更应为学生构建多重职业语境, 使学生通过教学能真实感受到多种职业场景或情境, 增加其职业语言知识, 锻炼其职业语言能力和技巧。温职院在建筑行业教学改革时, 共编排了六个大方向的职业场景, 即六个单元, 让学生体验各种的职业场景。所谓职业语境不仅涵盖了职业场景也包含了职业语言和文化等等。教学在内容编辑上融入了各国或各时期的建筑文化;一般一个单元涉及两到三种建筑文化。在构建多重职业语境的同时, 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任务设计更是体现了语境的多重性, 通过阅读理解、翻译、写作和口头表达等任务让学生对职场语言和技能反复反思, 最后构建其职场语言和表达技能。特别是第三模块小组任务的设计, 促使学生能更积极地、有目地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从而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就像Papert在《构建主义》中所指出的, 在积极构建新知识的环境里, 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

而真实项目 (房产英文推介) 在教学中的植入更体现了“体验”的真实性和适时性。

2.2.2 生活体验

体验哲学指出“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即人与环境的互动形成了认知。反之, 这种认知思维也会受到环境体验的限制。外语习得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来说, 语言的理解是靠一定的语境支撑的。语境越熟悉, 其学习效果越好。而建筑职业语境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一听说要上建筑行业英语, 学生就望而生畏——这种生活体验会影响学生在建筑行业中的进一步提升, 阻碍其行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行业英语教学建设中, 建设者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层面, 把生活与建筑职场相结合, 增加学生对语境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家”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很深刻, 但必定很熟悉。教师可以消费者建立“梦想的家”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 选取为消费者服务的建筑职业场景, 从建筑外观的设计和推介、室内空间的布局设计和推介、室内装潢的设计和介绍、小区环境、地理位置规划直至购房或租房的推介, 形成一个简易的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 转换他们的角色, 自然而然深入到职场语境。

2.2.3 文化体验

涉及第二语言的学习, 必然会涉及不同的文化。而建筑行业职场中的不同文化就更加显著, 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象征, 不同地域, 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 对于建筑的审美观、使用要求和设计理念、建造方式及选材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建筑行业英语的文化体验, 即为接触英语语境中的建筑职场文化、建筑文化、建筑语言、以及设计理念、建造理念等等, 让学生从感官到内在心理去参与和了解这种文化差异。这一体验在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 是学生在建筑职场英语学习中不可缺乏的部分。文化的缺失必定会影响语言与技能的获得。教学应构建建筑文化语境, 帮助学生体验各种建筑文化和职场文化。此次教学构建就在每个场景中渗入两到三个建筑文化。例如第一单元“建筑外观”的背景知识中介绍了中式古典建筑风格、地中海建筑风格、北美建筑风格, 第三单元涉及了托斯卡纳室内装饰风格、当代装饰风格、田园风格等, 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2.3 结合真实项目 (房产英文推介) , 寻求建筑行业英语教学的适度与适用

房产英文推介项目明确了行业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高职英语教学经常会提“以够用为度”。而“够用”标准是什么, 其“度”又如何把握?企业的仿真项目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应有的标准和尺度。在教学设计中分割真实项目, 把教学单元和子项目一一对应, 如第一单元内容是建筑外观, 而相对应的仿真子项目就是某楼盘的建筑外观及环境推介;第二单元的内容为室内空间布局, 二相对的仿真子项目为某楼盘的户型介绍;第三单元内容为室内装潢, 而相对应的仿真子项目为某楼盘的室内装潢等等。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子项目展开, 一个单元一个主题, 最后为整体综合项目的完成做好语言知识和技能准备。把行业英语教学与真实项目结合起来, 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教学内容更加明朗、集中和深化。

同时, 真实项目与建筑行业英语相结合正是以“体验”哲学为理论支撑, 通过切身“体验”以减少学生对行业英语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同时从“体验”哲学中的人的认知规律和体验经验出发, 一步步按由外到里的构架描述房产信息的基本语言知识和职业技能, 由生活体验自然地过渡到行业体验, 为最后的真实综合项目——房产推介做好准备。

2.4 提炼教学主题 (“寻找梦想的家”) , 连贯教学流程

在教学设计中本项目以“寻找梦想的家”为的主题和中轴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 像一根线把所有的珍珠都串在了一起:“梦想的家”把生活和行业串联在一起, 把学生的设计梦想和房产推介串联在一起, 把教学的每个单元的主题建“筑外观与环境”、“室内空间布局”、“室内装潢”、“小区景观”、“区域规划”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家”, 而最后一单元“房产营销”为“梦想的家”的推介做了最后的准备。

2.5 培养职业素养 (“寻找梦想的家, 铸就敬业的魂”) , 贯穿于教学实践

以“寻找梦想的家”为切入点和中轴线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 从而不断向学生灌输职业素养——寻找梦想的家, 铸就敬业的魂。因为无论是设计、建造或推介任何一座房子就像营造或寻找自己梦想的家一样专注的话, 那么他们手头的每一项工作都将是精品。

3 真实项目、“体验”哲学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三者相结合的优势

(1) 行业体验指向性——以真实项目为依托, 整个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某公司的房产推介项目, 通过从建筑外观和环境、户型 (室内布局) 到室内装潢的学习以及小组活动, 学生基本可以完成房产的英文推介。实践项目与房产推介相结合,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有用、做有所意, 有行业的实用感和归属感。

(2) 生活体验易入性——本课程以“寻找梦想的家”为主题, 切入点贴近生活, 把生活与建筑行业相结合, 增加学生对语境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家”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很深刻, 但必定很熟悉。

(3) 文化体验趣味性和登高性——建筑文化的输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虽然此教学设计源于行业项目, 但实际教学内容要高于行业项目。文化的输入给学生一种底蕴、一种素养、一种登高望远的视野和胸襟。

(4) 教学设计规律性——无论从整体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 从子项目的逐步成型并最终搭建成综合项目, 还是从对单元内部知识背景的宽泛了解 (语言感知体验) 到阅读理解的精确掌握 (语言印象) , 到最终小组任务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反思 (经验性反思) 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验经验。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以“体验”哲学为依托, 把真实项目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从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设计、真实项目引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凸显在行业英语教学中体验真实项目的重要性, 意在体验哲学的指导下, 通过真实项目的引入深化, 使行业英语教学具有行业体验的指向性、生活体验的易入性、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和登高性以及教学设计的规律性, 从而把企业真实项目和英语教学相结合, 实现企业项目实施与教学实践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体验哲学,真实项目,建筑行业英语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5) .

[2]Lako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李霄翔, 陈峥嵘, 鲍敏.体验哲学与英语教材研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2) .

[4]Papert, S&Hare, l I.Constructionism[M].New York:Ablex Publishing, 1991.

企业教学实践 篇5

——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

欧阳祥娥(OYANG Xiang-e)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思政课部,湖北宜昌 443000)

内容摘要: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由葛洲坝集团公司举办的一所高职学院。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更具体、更便利、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等。要发挥这种优势,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企业,研究企业文化,积极探寻将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的方式和平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思政课实践教学 优势

在国内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企业始终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条件好、规模大、产业先进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积极举办培训机构发展企业职工培训的同时,独立举办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1】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由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葛洲坝集团)举办的一所高职学院,葛洲坝集团领导十分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集团都办有大学,我们葛洲坝集团也有了大学,你们要办好!”时任总经理杨继学嘱托学校领导。几年来,学院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加快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内涵建设,狠抓“质量工程”,打造电力特色,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办学水平评估,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依托葛洲坝集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

作为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特别重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各专业各课程教学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优势不断显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也不例外。

那么,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有哪些优势呢? 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更具体、更便利、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1、更具体。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因为内生于葛洲坝集团,她的前世今生伴随着葛洲坝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经历了企业转轨变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分离社会职能一系列过程。企业成长发展的历程、企业制度和文化的演 1 进,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等等对学院来说都来得更真切、更具体、更直接。葛洲坝集团这个历经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多年风雨历程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直观的实例,由亲身经历事件全过程的三峡电院老师给学生来讲述就更加生动、真实、具体、直观,更有说服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经济制度变更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形势,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都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2、更便利。作为企业的一份子,三峡电院在获取所属葛洲坝集团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方面拥有更多便利的条件——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同时还是葛洲坝集团职工培训中心,承担着葛洲坝集团新进职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六大员培训、技能鉴定、支部书记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等企业培训任务。每年数千人次的不同类型的培训,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也得以在学员进校培训和我们送教上门的过程中,更近距离接触了解真实的企业状况、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技术要求,也有更多机会了解发生在企业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更好地了解企业制度、工作规范是如何在工作过程中落实执行的,更方便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什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最不能被容忍的缺点是什么,我们可以请培训班的学员到思政课的课堂现身说法,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学员所在单位实地考察来加深体认。

3、更深入。如果说通常情况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蜻蜓点水式的体验和似是而非的尝试,那么,基于对自己培养目标的明确认识,而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职业人观念的变更,会让我们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深入。作为葛洲坝集团的成员,我院老师参与了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2009-2010年度研究课题《构建行为文化与提高企业执行力之研究》课题研究,参与了葛洲坝丰碑文化的研究,对葛洲坝集团“企业精神”特别是对葛洲坝核心价值体系、葛洲坝行为文化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把握。作为高职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我们对学生、对学科有更多了解,而作为葛洲坝集团的员工,企业生存发展对员工的要求我们也非常清楚,这样更便于我们结合葛洲坝集团实例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

4、更有针对性。因为置身于企业内部,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培养面向企业一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时更具有针对性。葛洲坝集团作为举办单位,对学院有着服务企业的自身要求,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学院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在三峡电院的校园,浓郁的企业特色尽显眼前。你会发现,这里的教学楼走廊、人行道两旁到处悬挂着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标志性工程的图像、葛洲坝集团英模人物、水利专家 2 等照片;在三峡电院的思政课课堂上,行业规范、行业职业道德、相关工种的员工守则、岗位职责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内容精彩纷呈。葛洲坝每年接收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好几百名水工、测量、工程机械、发配电等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并认同葛洲坝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需要。

当然,企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有着的这种种优势条件,并不是自发地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这一桥梁和纽带,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自觉作为才可能变为现实,起到实效。

二、如何发挥企业办高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势

作为企业举办高职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这些优势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呢?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主动融入企业,研究企业文化。

随着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和企业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和葛洲坝集团员工这合二为一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更多的偏向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对自己服务的企业缺乏更多更深的认识,真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我们思政课教师主动融入企业,关注和研究企业,通过调研、参加职代会、浏览集团公司网站和查阅相关管理文件,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的状况。进而,通过参与集团公司相关课题研究,深入了解集团公司成长发展的轨迹,从而充分认识到:这些年来,葛洲坝集团围绕“强企富民”宗旨和“一型三化大富强”企业战略目标,坚持“依法、从严、精细”的六字治企方针,遵循“诚信、合作、务实、创新”总体行为准则,始终把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企业成长的出发点,在恪守核心价值观和坚持终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不断转换经营策略与方法,不断选择合意的企业行为和摒弃不合意的企业行为,不断设定并实现新的更高目标,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状态,坚定不移去完成企业伟大的使命,这才有了葛洲坝集团今天的跨越发展。

这种融入和研究,让我们思政课教师自身认识得到深化,掌握资料更为具体、深入、准确,这是充分利用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条件。

2、寻找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与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

葛洲坝集团可以供我们采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如何使用好这些资源,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方式。近年来,我们努力探寻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与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点与结合方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是编 3 写校本教材。在2011年,我们编辑出版了《丰碑文化读本》,这本书着力体现比较成熟的具有葛洲坝特色的企业文化——丰碑文化体系建设成果,从丰碑文化的建设进程、构建体系、精神实质、取得的成果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特别注重内容的解读,并增加大量的真人真事原始材料,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我们将它作为校本教材发放给学生,帮助即将进入企业工作的我院学生理解并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遵守并执行企业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二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思政课的课堂。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将葛洲坝企业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三是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和学生专业实践项目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都有深入企业实习的项目,思政课教师事先了解学生专业实习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思政课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过程中完成思政课实践内容。四是在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企业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譬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时,我们选用了《葛洲坝人:在生命线上书写大义》这个典型案例。利比亚大撤退过程中,万里征程,12000多名中国员工沿着葛洲坝人历经千辛万苦绘制的生命线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勤劳、勇敢、智慧的葛洲坝人,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在生命线上书写大义,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2】,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给了学生最直接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五是请企业代表来校作报告,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给学生生动直观的教育。

3、通过提升品质、服务企业让优势得以长久保持。

一味的索取不可能长久的存在。如何使这种优势得以延续,必须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如果说一开始我们引入企业文化,宣讲企业精神,使为了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学校是主要获益方,那么,让企业本身从这种合作中获得收益也是我们必须思考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的问题。

一是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总结、提炼、完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做一些企业文化的宣讲工作,提升企业内在的文化品质。二是通过向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毕业生,让企业感受到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校企文化的融通教育,可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提高新员工成长的速度。三是可以开展双方的共同实验研究,打通高职学院学生学历教育和企业员工职后教育的管道,共同探寻培养员工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基石。参考文献:

企业教学实践 篇6

关键词: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鲁昕部长的话一语中的,办职业院校,要从职业的视角考虑问题,从企业的需求入手进行探讨,而不能“闭门造车”,“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一、 企业招聘需求分析

庄小将等根据江苏省内12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有学生就业的589家企业名单,对这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受企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1]。

第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中因子比重靠前的能力有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6项。有研究认为学习能力是招聘企业最关注的能力。企业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针对的岗位是一线实操岗位,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尽量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时间,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而良好的学习能力恰恰是很多高职毕业生的短板所在。

第二、个人特质能力。个人特质能力中因子比重靠前的有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口头交流能力、礼仪礼貌能力、冲突协调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等7项。个人特质能力是进阶的能力。毕业生在适应了企业生产之后,能否迅速融入班组,融入企业文化,产生归属感与忠诚度,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利益的关键。

第三、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中因子比重靠前的有职业兴趣、上进心、责任感、踏实认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正直等7项。企业主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以上的职业特质,这样自己的企业就可以运作稳健,而不会出现大量员工年末跳槽的苦恼。

第四、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中因子比重靠前的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专业证书、跨学科的知识、专业成绩排名等5项。出人意料的是,专业能力在企业反馈信息中并未位居前列。只要具有一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辅以良好的学习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所需要的实用技能,从而为企业创造利润。

从以上四点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所招募的高职学生的期望值并不高,最主要的着眼点停留在操作机器进行一线生产的层面上。至于发展、稳定、研发等中远期目标或者高阶目标,大多数企业仅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是高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社会认同度,也是符合高职毕业生现实水平的。

二、 学校实践教学改进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需求重中之重并不在此,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才是企业求贤若渴的目标。这说明职业院校对于“实践”的认识有偏差。高职学生的“实践”并非单指在实验室里完成原理验证性试验的操作,在车床前完成零件的制作,而毕业之后真正的职场生活才是“实践”的原型,“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基于这种视角,下面提出两种改进学校实践教学的途径

第一、深化建设职业院校实践教师队伍

教育界有句名言:“言教不如身教。”构建一支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强的实践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学生、教师自身是一种三赢的结果。有以下方式可以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

1、注重科研。科研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高级的学习。由于一般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定位在科研的高度上,所以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院校可以效仿普通高校,每年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如果不足的话要进行工作量的抵扣。

2、校企换岗。当下学校也会要求教师在寒暑假进行企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但遗憾的是真实践的少,假实践的多;真干活的少,盖假章的多。要解决这种困境,必须让教师脱岗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让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入校顶岗进行教学,进行双向的人才交流,使实践称为常态,使流动成为习惯。

3、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学校目前还是习惯于行政管理,而非实行企业制度。有学校顾虑一旦企业化管理就会冒“教育产业化”的天下之大不韪。管理企业化与宗旨公益性并不矛盾,对办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对办学成本进行精算,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学校的企业氛围,首先使教师成为“职场人”,然后再去教育学生成为“职场人”。

第二、建立校内外实景实习基地

职业教育离不开实习实训,这也是各大高职院校投入的重点。绝大部分院校热衷于建设校内基地,学生所有的实验实训都在校内完成,这样完全的校内基地有管理上的好处,但是有功能上的局限,其关键还是缺少企业氛围,是一种过家家式的游戏而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在社会实景实践上下大力气。

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例子,实景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影视动画专业[2]

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学校任副董及监事会主席,企业任法人及总经理,投资额为4:6。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每年向学校支付学生教育经费,计入公司成本。公司纯利润按4:6分成。学生教学采用“1+2+2项目教学法”,每学期一个月课堂教学,两个月普通机房实习,两个月专业实验室商业项目设计。

2、引企进校模式——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利用学校“师资、生源、设备、减税”的优势吸引来宾市宏通汽车修理厂、佛山旭日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校办厂,在学校建立企业生产线,借鸡生蛋,借“机”实训,年产值达1500万元。

3、学徒制模式——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汽修专业

与高端企业合作,参与其“学徒工项目”。该校从2006年开始与宝马公司合作,启动宝马学徒工项目。经销商直接挑选宝马培训基地选送的优秀学院参加为期16周的宝马学徒工培训,如果学生在毕业前可以完成全部任务并与经销商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学生可以拿到宝马的IBT证书,录用企业付给学校每人500元的培训费。

4、入企常驻模式——四川省射洪职业中专学校

采取直接入厂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实景教学。在实习之前进行内部动员,动员班主任组织好学生,对学生宣讲就业形势与实习要求动员;家长帮忙鼓励子女克服困难,遵守劳动纪律。对外做好保障工作。与企业签订半工半读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并严格执行,与执行不规范的额企业及时中止合作关系。每50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与厂方进行协调管理,驻厂,与学生同吃同住,管理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纪律与工资。

参考文献:

[1] 庄小将.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实证研究.职业技术教育[J].2013(25).

企业形象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探索 篇7

那么如何在信息时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形象战略呢?首先解决的是合格人才的培养问题, 因此必须从CI设计教育入手, 加强CI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以服务企业为教学宗旨, 探索中国式CI设计教学之路, 切实提高CI设计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

CI设计课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设计课程, 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它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型的具有宏观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它的教学应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媒体, 通过专业、系统的教学活动, 为CI策划的实际运作和更为深入的理论培养人才。

但是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当今中国高校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中CI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着设计实践性的不足, 教学流于表面形式。教学实践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抓起, 把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把实践性教学贯穿整个CI设计教育的始终。CI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教师以书本上的实例作为教学实例讲解, 由于对实例公司及VI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的不深刻, 因此只能从形式上给学生进行讲解, 缺乏对案例的深刻剖析。学生对CI设计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得形式上, 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设计作品来。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设计课题是学生自拟课题, 由于学生设置得大多数课题都是学生想象出来得企业或公司或随便寻找的公司, 由于缺乏对公司理念及企业文化的了解, 因此学生做出来得CI设计缺乏精神及内涵, 往往只是形式得表现, 不能与企业紧密联系, 缺乏实践性。

(3) 由于并不是为实际需要CI设计的公司来制作设计, 学生作出的设计作品没有实践考察的机会, 不知道是否符合企业、社会的需求。

采取的措施跟方法:

(1) 在课程开设第一周, 为学生安排了一次的认识实习, 让学生参观CI实施成功的企业, 并写出市场调查报告, 使学生对CI设计有整体认识。

(2) 在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CI设计课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时贯穿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以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来讲解,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教学方法采用了多样化的手段如网上讨论、课外小组讨论, 以及来自实际的案例资料收集和分析等等。在教学手段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平台互动、作品展览、VI设计实物等, 形成独有特色教学方法。

(3) 教学中导入项目教学法,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对真实项目的完成, 扩展新的实践知识,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设计需要。把需要设计CI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及要求给学生, 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需要设计CI的企业, 深入了解企业情况使学生能够按照实际需要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设计。进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并懂得理论的实际应用。

(4) 在学习该课程的内容过半后, 为学生安排了第三次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完成一半的设计作品带到企业, 请企业的人员给与点评, 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设计作品存在的不足跟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宽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5) 在结束该课程之前, 请企业人员在学生设计的作品中, 找出比较符合企业需求的设计作品, 并进行点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设计应该真正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 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的、发展的、科学的应用性设计能力。

CI设计教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 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市场, 实践于社会,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注重务实的训练, 以实践性为向导。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设计策划能力, 为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摘要:中国高校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中CI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着设计实践性的不足, 教学流于表面形式。针对如何探索中国式CI设计教学之路, 切实提高CI设计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阐述了CI教学中存在的三种弊端, 及提出了探索出的改革方法及措施。

企业教学实践 篇8

冶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冶金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近50年来, 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了几十起重大公害事件, 其中有代表性、闻名于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 就有四件其直接肇事者就是冶金工业。虽然各冶金企业已积极探寻、实施各种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但由于冶炼工艺自身的特殊性, 冶金行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确定钢铁、有色、建材、电力、轻工等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 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 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 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把淘汰落后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定位

在冶金工程本科教育中, 开设《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 旨在使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了解在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噪声, 了解“三废”及噪声的产生过程及特点, 并掌握回收、处理、利用这些废弃物的相关技术与方法。通过此, 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和防治环境污染, 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与同学言谈交流, 发现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首先, 相当数量的学生环境意识非常淡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要想发展, 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能源和物质, 环境必然要受到破坏, 如果要保护环境, 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其次, 一些学生认为, 人们一直都在谈论各种“危机”, 但是人们仍然生存得很好, 对于环境问题也小必“大惊小怪”, 人们自然会找出解决的办法。甚至有人觉得, 环保是国家的事, 个人力量微薄, 起不了什么作用。[1]再次, 是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缺乏, 没有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没有客观意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没有系统掌握冶金工业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知识, 没有切身体会到人们因破坏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最后, 是一部分学生认为, 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任务, 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没有太大必要。

2. 可用教材过于陈旧、教学内容不够完整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本好教材是教学质晕的保证, 教师欲把本学科、本课程方面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最新近的发展动态等传递给学生, 教材涵盖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目前, 关于《环境保护》、《环境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教材多达十几种, 而具体针对到我们冶金工程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则是数量少、内容旧且散。数量之少显而易见, 钢铁和有色冶金两大块加起来为8本左右;内容旧主要体现在一些老教材中所介绍的数量指标及防治污染措施没有进一步更新;内容散也是教材选取过程的一大难题, 比如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 内容非常翔实, 数据及工艺说明也非常准确、新近, 但如用作教材, 因丛书共计包括7本, 学生作为教材购买有些不太实际。

因此, 目前多采用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一书, 该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在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师再结合其它教材给学生讲授冶金行业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

3.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受限

传统的《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是采用讲授结合板书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渐进性, 但该形式的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板书过程就需要占用一定比例, 因此课堂所传输的信息量相对就少;二是由于板书的不可调节性 (大小、角度等) , 不能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体, 所以教学规模较小;第三也是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教学过程缺乏形象生动性, 比如在介绍炼铁过程的污染源时, 对于焦化、烧结和球团、高炉生产等具体的工艺过程, 不可能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 只能是教师加以叙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发散想象,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针对《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从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 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改进。

1. 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鉴于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对《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的种种认识不足, 作为专业课教师, 首先, 应该努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以及较为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同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结合冶金工业实际生产工艺, 向学生灌输开设《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 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知识对其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2. 精选、更新教学内容

第一是精选教学内容, 亦即教学内容的取舍重轻。同样的一门课程, 根据专业设置、课程性质的不同, 教学内容也应适当调整。冶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冶金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知识, 熟悉冶金机械和冶金环保等相关知识, 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 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能在冶金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因此在讲授《冶金企业环境保护》时,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侧重向学生介绍环境的工业污染、冶金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等概念。相应的在进行环境污染机理研究及基本治理方法时, 可着重对冶金过程中“三废”的处理与再利用进行讲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逐步积累收获一线教学经验后, 可以编写讲义的形式, 解决该课程教材选取困难的问题。

第二, 要及时更新教学过程中引用的数据、案例。其中, 案例教学法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已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应用。案例教学与课堂中举例有一定的区别, 课堂举例教师是主导, 通过其说明一个道理, 传递给学生某种理论;但同样是单向灌输方式, 案例教学则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转变为学生的一种模拟实践活动, 是类较高层次的训练方式。比如, 教师在讲授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之筑坝堆存法时, 就可选用新近发生的“某某尾矿库溃坝事件”作为教学案例,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对该事件发生的技术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加深学生对所学筑坝堆存处理方法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

3. 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 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参与、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因此, 更需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设计等内容时, 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式即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 这是因为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确定, 同时又是跟国家的环境政策与发展水平等很多因素有关, 并不是个人力量短时间所能探究和创新的;而讲授冶金工业噪声源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从冶炼工艺所需设备讲起, 由此启发学生来联想各个工艺段主要的噪声源, 并总结掌握各个工艺段噪音的分布及具体特征;

第二, 教学手段方面, 应是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采取传统的讲授结合板书的教学方式, 事实上就是按章节平铺直叙、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讲不活, 学生也学不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我们在讲授《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这门课程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感观认识, 并不能是比如老师在津津乐道某个工艺段污染源为何, 而学生脑海中却一片茫然或并不存有一个很清晰的图像。而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声音、文字、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形象生动, 增强学生感观上的认知, 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冶金生产对大气污染的内容时, 就可适当投影一些在实际生产现场拍摄的图片, 并设置相关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三, 紧密联系实际, 部分内容实行精讲。首先, 现代教育的发展, 必须与社会实际统一, 这要求在教学中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 强化概念性的理论知识, 井充实新涌现的科技成果;其次, 《冶金企业环境保护》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较少, 而其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却非常广泛, 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 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再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也要求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部分内容实行精讲, 我们在授课时, 通过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来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或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使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的基本环境情况, 同时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1]比如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时, 可通过讲解《某某钢铁基地环境影响评价书》专题, 使学生了解新建钢铁基地的有关法规和环境标准,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并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 因为与所学冶金专业相结合, 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授课形式。

冶金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任道而重远,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对在校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介绍、环境保护主要方法的讲解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灌输, 使得冶金行业环境保护形势不断改观, 逐步实现可循环冶金生产流程, 整个冶金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冶金产品生产功能、能源转化功能及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黄进.《环境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4.

[2]刘守江等.高师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思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2.

[3]晏慧娟等.冶金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CAI) 探讨, 福建电脑, 2007.12.

企业教学实践 篇9

企业参与项目设计, 增强项目课程内容的真实性

(一) 引进企业真实项目

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的 目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能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 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实践教学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进课堂。每个项目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的, 用真实的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企业真实项目实战教学形式, 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 从而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

企业真实项目的选择标准 根据项目难度、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对项目精挑细选。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学期, 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所要锻炼的技能来选择项目, 以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为标准, 以通过项目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 最终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学生得到了锻炼, 企业得到了效益。

企业全程参与真实项目的教学设计 首先, 企业一线专家与软件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充分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基础和学生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与一线教师一起分知识点、分模块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授课计划的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 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开发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问题以及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处理。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 找出不足, 积累经验, 使企业项目更好地融入实践教学中。

(二) 校企开发仿真项目

仿真项目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企业项目有时候不能完全覆盖教学知识的难点、重点和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专家和相关课程教师设计了很多适用教学任务的仿真项目。原则上按照企业真实项目设计, 在具体细节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仿真项目设计的方式方法 仿真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处理的过程, 根据企业实际项目的需求, 把企业需要的技能设计成知识模块, 然后用相关的模块组成一个项目, 有的放矢。

仿真项目的教学设计 针对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课程设计。首先依据工作过程, 把项目分成相应的任务列表, 对每一个任务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 考虑怎么覆盖学生所学的知识点, 注意任务设计难度要适中, 不仅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模块的功能, 而且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NET Web项目开发》课程中的“CMS信息管理系统”仿真项目, 考虑到《.NET Web项目开发》为第三年下半学期开设, 学生刚学完.NET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对.NET的WebForm项目的深入和提高, 主要锻炼学生的业务逻辑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编写复杂T-SQL语言的能力。普通的企业类型网站比较简单, 在实现难度上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 大型的门户网站实现又比较困难, 现阶段的学生技术能力又达不到要求, 我们设计的“CMS信息管理系统”这个仿真项目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难度适中, 业务逻辑比较复杂, 涉及各种用户权限的处理、静态页的生成、DIV+CSS的静态页面的布局等。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最终完成项目。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企业参与项目实施, 增强项目课程教学的真实性

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按照软件企业真实的项目管理来要求, 依据实际经验, 可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技能学习方向, 更好地把握项目进度和质量。如我院长期聘请软件公司技术经理参与课堂教学, 从授课计划制定、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到备课、上课和课外辅导全程参与。

企业专家参与实际项目编码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企业专家也参与一些模块的代码开发, 展示编码的规范和技巧, 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实际开发项目的技能要求和实现方法,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项目测试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企业测试人员全程跟踪。测试是多方面的, 如前台界面色彩搭配、功能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后台代码的完整性、性能、输入有效性验证, 用户是否有良好的体验, 整体项目的安全性等, 让学生充分体验项目开发的氛围和所需的技能技术。

企业参与项目考核, 增强项目课程评价的真实性

企业参与项目评价标准的制定 企业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者。为了保证项目教学的质量, 我们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让项目评价标准能紧跟行业企业的最新变化, 以企业需求决定项目考核的方向, 包括知识、素质、学习能力等要求。在项目考核内容方面, 以企业项目中的实际业务流程为主, 以企业工作环节作参考, 引领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 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企业参与项目评价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符合岗位能力需求, 每学期我们都邀请知名IT企业的技术专家和高校专家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进行鉴定。专家在观看学生开发项目演示后,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现场考核结束后, 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展示企业实际研发项目, 分析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 并对工作流程中各个阶段的内容和开发经验进行讲解, 展示其熟练的编程技巧, 并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最后, 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提升专业技能,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结语

由于我们坚持企业全程参与项目教学, 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因此,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上海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和徐州软件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专业对口率较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软件专业师生承接的软件项目达10多项, 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0多万元。其中, 我们开发的《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煤炭企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了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摘要:从企业全程参与项目课程教学的角度, 介绍了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和校企开发仿真项目增强项目课程内容的真实性、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项目实施和企业参与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企业参与,项目课程,项目设计,项目评价

参考文献

[1]林良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立法思考[J].职教论坛, 2009 (15) :51.

[2]林良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 2009 (8) :146.

[3]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138.

SMT教学企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是新一代电子组装技术,目前,先进的电子产品,特别是计算机及通信类电子产品,已普遍采用SMT技术,掌握SMT技术是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必需。SMT技术非常贴近企业实际,,必须筹建真实企业环境,在教学中贯彻“工学结合”和“校企双主体”理念[1]。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把企业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让企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作用,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2]。

1 SMT“教学企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SMT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有电子专业基础、SMT生产技术和各项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综合培养学校和企业都无法单方面做到。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企业”模式,既能满足SMT培训的全天候,有可以解决企业的长久生存。

1.1 SMT企业人才需求

通过企业走访,人才市场调查,网上招聘信息收集,企业SMT人才需求如下:(1)流水线操作员。要求懂仪器设备操作、材料安装核对、电子元器件及换算、SMT生产工艺流程和品质控制。(2)工程设计。熟悉标准作业程序,工艺设计,客户资料解读、审核、沟通确认,生产问题的确认和协助处理。(3)维修岗位。要求有较强的电子理论知识和电路分析能力。(4)物料采购。熟悉SMT相关物料、辅料、熟悉SMT工程。(5)销售、售后服务。具备SMT基础知识,熟悉SMT工艺流程,熟悉ST设备。

通过就业岗位调查发现,大部分SMT相关岗位都希望员工有SMT机器日常保养、实际生产操作的经验,然后再去从事采购/销售/服务/维修/管理等相关岗位。

1.2 各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是从本科教育复制过来的,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整,目前正在由学科体系向“高技能、应用型、面向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职教育中实训体系尤为重要,目前高职SMT的教育模式还是校内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模式,前期校内教师通过录像、教材、网络资源进行授课,介绍SMT基本理论知识,后期学校联系企业,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短期的SMT实习操作。

企业实习也遇到很大问题,企业讲求经济利益,中大规模企业有能力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企业首先将机会给予相对优秀的学生;众多的中小企业,其规模小,生存压力很大,根本无暇接收学生实习,其规模也有限,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需要。

1.3 SMT“教学企业”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教学企业”对于校企双方都是的意义重大的。对于学校,有利于课程建设、学生学习和就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要人才,需要理论、实践知识结构切合的高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

学校具备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专家团队等优势;企业具备生产、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功能和真实的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能加速学生作为职业人的成长[3]。资金整合,合理使用职业教育经费,建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发挥校企优势,以实现双方优势的最大化建立“教学企业”模式,有利于实现校企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整合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学校的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校企共同发展,提高企业和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

2 SMT“教学企业”构建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认为教学企业应分为模拟、模仿、扩展和融合四个阶段,教学企业不是仿真或者模拟实训室,而是真实企业,具备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并与未来工作、能力知识目标一致[4]。在教学企业中,学生会有很强的工作压力,逼迫自己不断地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教学企业建设阶段如表1所示。

2.1 建设形式

由于SMT实训活动是高投资、高消耗性的,SMT流水线设备昂贵,每次实训需要的耗材如基板、元器件、相关物料等需要近万元。这种高消耗性实训最好与企业联合,结合实际的生产活动,边工边学,不但解决了学生实训的实际内容和材料问题,变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为实训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企业和学校各自的需求,SMT“教学企业”的建设应分为“校办企业”和“入驻企业”两部分,“校办企业”主要解决教学问题,“入驻企业”主要是自主生产,同时为“校办企业”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1)“校办企业”,学校建立SMT流水线,以学校的电子专业师资为主体,承接电子加工业务,对学生展开常年无间断的实训,实训岗位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学校主控性和参与性高,学生管理方便,有助于校内双师队伍的培养。(2)“企业入驻”,校内实训:学校吸引企业入驻,学校提供优惠条件,企业正常生产,企业对“校办企业”提供及时的技术和学生培训,学校师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运营,体会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时能保证“校办企业”的长久生存。

2.2 建设内容

教学企业兼顾生产和教学,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实施评价方法的变革。

SMT“教学企业”的具体架构如图1。

2.2.1 教学目标

按照姜大源教授的思路,“根据SMT就业目标,将职业和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内容,根据学习主体的心理特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而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5,6]。

2.2.2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校内实训虽然在校内,但是全部的教学案例、实训素材均来自生产第一线,教学文件来技术文件,实训的内容就是企业的订单,努力形成一种“课堂-车间结合、学习-生产结合、教材-技术文件结合、教师-技师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2.2.3 教学方法的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生要面对实际项目的有效解决方案,“教学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2.4 实施评价方法的变革

实行学生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教学企业”各部门职能如表2所示。

3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企业”的持久运行能力。要解决SMT实训的高消耗性问题。学校教师目前还只是有教学经验,对于SMT行业认识不足,企业经历欠缺,对于真实生产项目执行能力还缺乏经验。(2)利益分配问题和师资问题。“校办企业”完成一定生产利益如何分配,“入驻企业”承担教学任务,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

3.2 解决的途径

(1)与入驻企业进行深度融合。“校办企业”承接“入驻企业”部分订单,“入驻企业”技术人员要对在校师生进行充分的生产指导和帮助,“校办企业”可以让利给“入驻企业”。对学校来说,实施教学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去进行实训,加强其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学校的关注点不是其在教学企业中获得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企业来说,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企业给他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进行效益分配时,将更多的经济效益返还给企业。(2)师资问题: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企业的建设中,教师是一个核心力量,所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团队,先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然后在企业帮助下开展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不断加强锻炼。改革现有考核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实行多元考核制,促进教师更快成长为合格的师资力量。

4 结束语

SMT课程的特点是以企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在实训和实习方式上突出就业导向,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只有“教学企业”才能真正承载,“教学企业”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付出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在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企业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摘要: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常用的教学企业模式进行分析,根据SMT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提出适合本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SMT“教学企业模式”,发挥校企优势,用生产活动带动教学实训,既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又实现教学企业的持久生存。

关键词:教学企业,SMT,学生实训,长久生存

参考文献

[1]施纪红.SMT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9):83-85.

[2]周海英,严中华.双主体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企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齐鑫物流教育,2011,(7):224-226.

[3]王庆国.论高职经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09,(6):202-203.

[4]何兵.借鉴“教学工厂”模式丰富我国职业教育内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3).

[5]朱益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介绍与启迪.职业教育研究,2009,(7):157-158.

企业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 海尔文化 课堂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核心主张,通俗的说,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的道理,是自然约定俗成的信念,是人人都会自觉遵守與维护的制度。

一、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兴起

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特雷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在1981年7月出版后,就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后又被评为本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一,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导致了这些决策的产生。大到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

二、企业文化的内在潜力与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的调动与激发出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可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能够把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执行力与创新力。

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的产品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和企业环境形象并确立自己的美好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三、海尔文化的巨大魅力与过人之处

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海尔总裁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谈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应该是价值观。”海尔就是靠自己的一套海尔文化来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企业在人才竞争战略的今天,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一个企业的文化而选择进入该企业的。

海尔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深思,案例1:有一名女工叫王俊晟。她接受了3年海尔文化的洗礼,后被诊断为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她对她的亲人提出她最后的一个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她所工作的海尔。由此可见海尔文化的巨大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案例2:有个大学生只在海尔工作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另一企业做了部门经理,收入很高,但总觉得自己的企业缺了点什么。通过对比他最终发现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团队精神,缺的是透明的人际关系,缺的是海尔似的文化。这就是海尔,是海尔文化的真正的魅力。在海尔那个文化氛围中的价值体现,这全得益于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受企业文化的启迪,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的理念,培育出一套课堂教学管理的新模式——课堂文化。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这一课堂文化的理念已是我和学生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人人都会自觉遵守与维护的制度,也是我教学管理的核心主张,这一课堂文化正体现出它特有的魅力。

1.全员定位

现代的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是人小鬼大、心不成熟、自尊心强、自控力差。他们的可塑性很大,若加以雕琢方可成器。在我任教的课堂中,要求全体学员定位就坐。这项要求:定位是原则,谁与谁坐是自愿,前面必须坐满不可空缺,边上两排斜角太大可不安排,一旦定位不可变动。这样定位的优点有三,一是:每次课堂点名的速度提高了N多倍。只要看谁的位置是否空缺,了解是否请假作好记录便可;二是:便于课堂提问(核心思想是提醒)。特别是对于那些上课睡觉、玩物、聊天、走神的同学一提一个准。这种提问方式既不伤学生自尊,又起到提醒作用,还警示了不专心听讲的。真可谓一箭双雕、异曲同工之妙;三是:公正对待每一人。因为看似一张简单的座位表,上面记录着学生平时的一切,如:每一位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迟到早退等。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这是核心原则:“一碗水端平”的最好记录,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差的表上一看便知,上课时多看几眼,多给几个提问,多给一些关注。

2.各司其职

每一学生都要明白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除了要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学生还要负责教室的卫生,当我走进教室那一刻,首先看的便是今天的讲台是否擦了,今天值日的同学是谁,负责这一看似简单而平凡工作的劳动委员是否主动关心了此事。要是没擦就找值日生,要是没有名单又没擦当拿劳动委员试问。这一工作开学后实行一到两周便就成为了有人过问的自觉行动。上课点名是了解缺到同学情况的一种必要方法,当有同学缺到时,首先要问的就是负责考勤的班长是否了解缺到同学的情况。是迟到、还是请假,要是无故缺课两三次就应及时上报。每次收作业过程及时了解交作业情况,看看学习委员是否了解,有无记录。因为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爱学习,若不及时掌握,拖上两三次便成坏习惯,这也是每一位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好则扬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同的。有努力好学的属于“主动型”;有反应快欠努力的属于“聪明型”;有努力而效果不显的属于“智缺型”;有迟钝又不努力的属于“懒惰型”。在理解能力方面有理解快反应敏锐的;但也不乏理解慢的学生。在性格上有的学生属于“皮厚型”说几句也无妨,有的则属于“爱面子型”在公开场合不易接受意见的。对于林林总总的性格和学习态度的差异,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做法则是好的点名表扬,让他们在同学面前获得这种荣誉和喜悦感。差的不点名而把这一现象当众剖析,让更多的学生以此为戒。这一做法弘扬了正气,压制了邪念,又给予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和脸面,这正是“打人休打脸”的道理。

4.柔性纪律

纪律在执行过程本应是严肃而刚性的,它的作用只对违纪者,它的目的只想约束不自觉的。但我认为面对自控力较弱,自尊心较强的青年学生而言,以柔克刚尤其能体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做小动作的行为或违纪现象,于其生硬古板的批评指责,不如换一种方式,跟他们开些玩笑或点名提个问效果更好。如遇上课玩皮筋的我会问他能让皮筋滚着往前走吗?如遇上课玩手机的我会开玩笑的问他给哪个女朋友发短信?另外,我允许学生上课接电话(要出去),但不允许上课玩手机。我也不允许学生上课穿拖鞋,如有那就回去换吧,跑上一趟,第二次都不会再犯。如遇上课犯困想睡的,我允许他们自由的到教室后面或外面去走走,不困了再回座。等等这些“以柔克刚”的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二十年前的一次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一只小蚂蚁。如果直接了当地批评或指责他,最多是停止做小动作,但不一定能将心收回来。如是好面子的学生很可能适得其反。我当时给了他个建议“你能划个圈让蚂蚁爬不出去下课了再玩吗”。这一做法,既制止了做小动作的行为,满足了我的要求,又让该学生记了一辈子。二十年后那位学生来看我时讲出了此事,“老师你还记得上课玩蚂蚁的学生吗,那就是我……”。

五、尾声

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随着开发的进展总是会减少和枯竭,而课堂文化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确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堂文化虽不像企业文化那样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它能产生效果。它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入手,做到严而不俗、宽而不松。有效地管理着课堂教学,并已產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企业文化

http://wiki.mbalib.com/wiki/%E4%BC%81%E4%B8%9A%E6%96%87%E5%8C%96

【2】企业文化的作用http://www.fw123.net/fanwen/hg/23052.html

【3】海尔企业文化

企业教学实践 篇12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 架设学生成长的桥梁

1、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式训练教学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要以及学校现有设备情况, 我们采取了“模块化教学”的形式。将“富华班”学生针对企业岗位中的车工、数控车工、铣工、钳工等分成四个模块, 各模块中学生人数根据企业岗位而定。专业基础学科合班组织教学, 各模块按岗位技能组织教学, 模块岗位技能涉及到哪些知识, 就学哪些知识, 需要哪些知识, 就学多少, 宁少而精。这种模块化教学的形式, 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知识技能, 达到与企业无缝对接并能顺利上岗。

为了更好地开展模块化教学, 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我们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的技能训练。历届“富华班”开办以来, 我们通过不断尝试, 开发了许多不同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与完成遵循“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新理念。通过各种任务的设计, 既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开发研究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产、学、研”效果, 此种校企合作理念也在我校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教学模式。

2、引进企业技师进课堂“校企合育”教学模式。

构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富华班”的教学采取了引进企业技师进课堂, 针对企业的技术进行主要讲授, 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进行讲解与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来自企业一线技师的讲授更具经验性和实效性, 成为学校老师讲授知识的有效补充。同时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专业技能及劳动素养的培训, 最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车间训练。

3、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推行“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的教学模式。

“富华班”实行准工厂管理, 老师相当于厂长、车间主任, 管技术, 管生产, 学生干部作为小组长, 管考勤, 管细节, 包括自己小组的生产材料、量具的发放、保管, 等等。每个组长有责、权、利, 表现不佳及时更换, 形成良性竟争。

二、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对接冠名企业的人才需求

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 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与“富华”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1、增加“适用与必要”的教学内容, 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要求和实际需要, 我们修订了教学内容:除了加强必需的车工、铣工、数控等机加工专业知识外, 增加了一些企业要求的课程。例如, 企业中大量机床设备需维护、保养, 我们增加了相应机床维修模块课程, 使学生懂得正确使用、维护设备, 甚至个别学生按机修方向培养;根据企业用工实际, 需加强职业素养方面培训, 所以增加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人生修养等方面内容。

2、增强体能训练课程。

针对机械加工企业体能要求较高, 而目前大多学生体能低下的情况, 我们增加了体能训练课程, 每天晨跑, 增强耐力;引体向上, 加强臂力;车间中不设座椅, 站立实训, 接近企业。增加体能训练后, 学生能较快适应企业用工强度, 达到体能意志的对接, 进一步避免因不适应企业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工人流失。

三、以教学评价改革为保障, 有效诊断与促进教学效益

1、实训教学中开展“活性”评价与“学长制”评价。

“富华班”实训过程的评价应用了学校“学生学习过程活性评价”的课题成果。通过“活评”、“活学”、“活教”,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发展状况重新自我定位。以“活性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 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 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2、企业实践中开展“现代学徒制”评价。

上一篇:接种疫苗的热点问答下一篇:幼儿良好性格特征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