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社会的价值(共12篇)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1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内容之一,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组成内容之一。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来思考和实践, 目的在于发挥音乐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和功能, 探求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中教育的客观规律, 传承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有益文化, 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教育观。
一、对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概念的分析
音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与所有音乐活动有关的、表现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事物, 这是对音乐文化在广义层面的概括;狭义的音乐文化, 则表现为人类习得的群体性认知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 具体为音乐文化中反映在精神层面的认知。音乐教育是指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既包括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也包括有意识有目的的灌输、影响和塑造, 它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融合与联系在一起的。客观地说, 广义的音乐教育是伴随着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行为, 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自我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本源,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实现的渠道, 二者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 中国的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 其发展和传承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去传承和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积极地面对和解答, 必须去探究更有效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教育传播途径,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孕育在音乐教育当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音乐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的壮举, 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的理想信念、行动指南等等。在当今国际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下, 有精华亦有糟粕, 精华的当吸收和借鉴, 糟粕的当识别和剔除, 这就需要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找准切入点,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音乐教育的有效对接形式。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 产生出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和文化需求, 使得国际社会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纷呈的特点。客观地说,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反映出其能够具有生命力的必然性。但并非是每个民族都能够认同的成分, 因为音乐文化亦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在音乐文化的大前提下, 导致音乐教育也必然是多元的。在知识全球化背景下, 曾有人类学的“跨文化生存”和“再阐释”概念对当今音乐教育理论造成冲击, 似乎要将人们带入单一文化认识的限制之中, 这就提出了解决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 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寻求音乐文化定位和传播民族的音乐文化, 甚至是透过音乐文化去反映民族特色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好的问题。不可否认, 不同文化间的逾越、碰撞、融合已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中不可回避的趋势, 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最为活跃、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形式必然首当其冲。尽管音乐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会有着不同的形式, 但其有意性、目的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必然对其实行着导向作用, 通过对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如传统、经验、技能的传授与熏陶, 使受教育者接受其影响和教诲, 从中积累音乐知识, 得到音乐教育的教化。因此, 可以说, 音乐教育活动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和载体, 音乐教育活动向人们传递的知识和影响包含于其所传递的具体内容之中, 这些内容表现着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 使后来人对先行者所创造的音乐文化通过耳濡目染的过程得到适应, 继而认可和继承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 使得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不同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并在延续和传承的过程中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主体风格。
传承音乐文化, 文化主体的主观意识是核心因素, 文化认同结果的取得来源于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认为, 文化都是源于民族并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表现、积淀与传承, 既是文化主体的文化经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造过程, 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与行为和形态探索和积累的过程。音乐教育则承担着挖掘保护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形态, 确立和体悟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的功能, 构成传统音乐文化沿袭的运作过程。所以, 在音乐文化传承中, 我们主要依托的就是音乐教育这一载体, 而音乐教育在当代中国和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文化格局中,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方向性才能够充分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下的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到目前为止, 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 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音乐文化没能充分对外传播, 而没能对外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传播,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中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强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入研究, 发掘其内在深刻的民族精神;二是进一步探索传承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努力实现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的国情, 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面貌和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
当前, 寻求本土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文化已成为世界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样需要国人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必须立足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积极探究国外的做法, 将时代精神和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机结合起来。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就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她本身就是一部瑰丽的史诗, 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懂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然后才能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潮流中, 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警, 保持中国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音乐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的美誉, 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我们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视野来探索和树立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 充分汲取外来音乐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探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我们也不能忽略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发展的关系, 务必保持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方向;我们务必要坚持将中国优秀的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向世界人民传播, 我们必须增加交流, 因为音乐是互通的, 只有我们积极推进音乐教育的改革, 才能够让更多人和更多民族了解中国文化, 赞赏中国文化。
必须正视教育与文化间的必然联系, 文化教育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我国教育的进步,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一定要改进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让以中国元素为基本要素的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在国内发扬光大, 在世界广为传播和影响。
摘要:音乐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本质特征的文化现象, 可直接感受并与世界文化交流。音乐教育呈现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即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孕育在音乐教育当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音乐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45页.
[2]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中国音乐, 2002年, 第2期, 第17页.
[3]李锋.论多元文化观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艺术百家, 2008年, 第8期.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2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1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1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走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一、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应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经济关系所表现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规范的准则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到的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5到的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二十一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主要有:认识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调节功能
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虔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题是在完善自身中发挥的能动作用
一、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要认识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且有鲜明的两重性2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一个国家的道德发展或者历史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外,还要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4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的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三、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得 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b各种行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C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a市场经济需要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b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利他性与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3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到的明显区分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应当给为人民服务注入新型活力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四、社会主义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经济提供了前提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体,为集体主义的是实体公正之前提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文化前提。因此,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要求的道德的三个具体层次1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应努力达到得到的目标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道德领悟的人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层次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己。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3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一、诚信的重要性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二、怎样加强道德修养?1锻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2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的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3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一、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某种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公共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道德规范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法律作用更好实现需要道德规范为重要条件3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4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知荣知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特征:继承性、广泛性、基础性、简明性2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怎样提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d养成网络自觉精神
一、职业活动中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要求2诚实守信: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要城市劳动合法经营、讲求信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我国人口基数大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3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三、树立正确的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感于创业的勇气3提高创业的能力
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三要素:性爱、思想、责任
道德要求:尊敬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二、大学生的恋爱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2不能措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的对待爱情4不能只注重爱情不注重后果。处理好几种关系:恋爱与学习,与集体关系,与关爱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结婚的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是婚姻自由的必然原则,目的是维护婚姻自主权2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男22,女20)3必须符合一妻一夫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得以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新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设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四个环节,运行的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互依存、相会促进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的关系1社会主义是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三、自由平等观念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四、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总量上等值关系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什么?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五、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努力树立法律信念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国体。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5基层群众自制制度。基层群众自制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于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人身自由权、检举权和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和法律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e依法纳税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一、民商法律制度1包括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民事行为制度3民事责任制度4民事诉讼时效制度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1行政法的原则:依法行政或行政法制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税收法律制度:商品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的原则2罪刑相当的原则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的原则
犯罪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的条件:1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的本人4必须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侵害 故意犯罪心态:指故意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心态,即犯罪准备、发展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邃。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3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
画面鉴赏力
音乐是视觉艺术互补的一个重要武器,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发展,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电影音乐、音乐图片不是纯粹音乐,比如说,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认为,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却起了应有的作用。
音乐是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通过其美感层次中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来展现。
音乐使电影、图片的情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催泪和更加有感染力。优秀的电影、图片的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画面所无法涵盖的意境在无形中呈现出来。画面的表达若缺乏音乐元素,它的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亚瑟王》中从头至尾都起伏不断地响起主题悲情基调的音乐,悠远、神秘、凄美、感伤的宿命色彩的音乐。这一主题音乐的反复出现,使得影片的叙事变得生动细致,把作为个体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那种悲剧感渲染得分外鲜明,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再如《情书》中的音乐奠定了电影的调子,烘托了氛围,使画面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充满感染力,像这样的使用在影片后面还有多处出现。如紧接下来博子趁伯母离开把男生藤井国中时居住的地址偷偷记在自己胳膊上的情节,背景钢琴是纷乱的,一如博子当时的心情,想要记下来又担心被伯母发现自己的小秘密,气氛一下子变的紧张,观众的心情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还有女生藤井在医院看病时坐在长凳上,发生了幻象——爸爸逝世前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推过走廊的情景,钢琴音乐的出现既表现了此时画面情节的不真实,又表现了当时女生藤井不知所措、无助、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慢慢离开的悲痛和绝望。除此,回忆中女生藤井在学校车棚等男生并且初次结识行为古怪的大井,弦乐很好的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且很符合在影片中初次出境的大井的人物性格。这些音乐的使用烘托了画面气氛,提高了观众对画面鉴赏力。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审美力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美丽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影视音乐、音乐图片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音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主题相配的旋律,起到舒缓身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忙碌的人们从紧张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休息,并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影视、图片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其传播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影视音乐、图片音乐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在于对高雅艺术品的鉴赏,低俗的音乐只能给人带来不良作用。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影视、图片的音乐大多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或者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准备而制作成功的。所以它是优秀的音乐,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心情也会变的愉快。再如《情书》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个场景,在下级船舱里,也有聚会,音乐是那首欢快的苏格兰小曲,风琴声、敲打声、踩踏声,画面转换成了另一幅欢快、疯狂。快速轉换的画面、轻快的小曲,让人想到青葱岁月、春游踏青、与朋友追打嬉戏等。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人们良好审美能力的形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份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音乐在影视、图片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
|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武 琼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4
关键词:《山神》,创作背景,艺术魅力,演唱,社会价值
民歌《山神》的创作背景
《山神》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零陵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一位被称为“土地山神”的老人。1972年, 白诚仁先生到零陵地区采风。在那里听说有位七十多岁的守林老者, 独自在深山老林里坚守多年。于是白诚仁先生决定到瑶族山寨亲自拜访。到了当地一打听, 该老者不仅被当地人众所周知且被誉为“土地山神”“土地菩萨”。这使得白先生对老人愈发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 白诚仁先生独自上山寻找老者, 他沿着村民指引的方向前行, 翻山越岭, 可无论如何就是找不到这位被称为“土地山神”的守林老人。就在他迷茫之时, 忽然从远处传来歌声, 有人正在唱着曲调悠扬的山歌。白先生断定歌唱之人定是守林老者。于是他循着歌声一路寻找, 终于找到了守林人的住所。老人独居的住所是位于山顶上一间石屋, 房子周围栽着几棵小树, 走进屋子, 只见一把月琴挂在墙上。白诚仁先生看到此景觉得甚是奇怪, 老者的房子位于茂密的森林中, 周围都是树, 为何还要在房前栽树?询问老者, 才知缘由。原来老人常年独居山林中, 数月见不到人, 十分寂寥。林子里的树距离住所较远, 因此在房前栽树。一来增加亲近感;二来待小树长高变得茂密, 会有鸟来筑巢, 那时他就可以与鸟为伴, 听鸟唱歌。
老人还给白先生讲了一段传奇的经历。初到山上房子还未建时, 老人住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中。一夜, 天空忽然电闪雷鸣, 大风呼啸, 骤然下起瓢泼大雨。于是老人便在茅草屋里生火取暖。就在这时, 一只老虎突然闯了进来。老人惊出一身冷汗, 随手抓起砍柴刀准备与老虎对峙。可谁知老虎不但没有咬老人, 反而趴在火堆旁烤起火来。老人不敢松懈, 就边烤火边和老虎对峙着。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 风雨逐渐停了下来, 这时老虎忽然站起身来。老人心想, 决不能坐以待毙, 遂握紧砍柴刀准备与老虎拼命。可谁知, 老虎抖了抖身上的毛, 竟转身扬长而去。老人定了定神, 终于明白, 原来老虎是受到了雷电的惊吓, 看到火堆, 过来找老人一起作伴的。听罢故事, 白诚仁先生对这位拥有传奇经历的乐观老者不禁印象深刻了起来。又过了20年, 守林老者早已西归逝去。他的儿子来到了这片山林, 接过父亲的衣钵, 继续着守林这份职责。
后来, 白诚仁先生与词作者欧阳振砥先生和已故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先生一起采风去了位于湖南省西部的古丈县, 也采访了一位守林员。再后来, 俩人聊起关于守林员的事儿感触颇深, 一拍即合。时隔不久, 欧阳振砥先生便创作出了民歌《山神》的歌词, 白诚仁先生也随即为这首歌谱了曲子, 至此一首内涵丰富、旋律优美的劳动赞歌《山神》就这样诞生了。
民歌《山神》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特征
1.歌词的文学魅力
一首成功的歌曲, 不仅要曲调悠扬, 还要有生动的歌词、鲜活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且看《山神》的歌词:“山青青水粼粼, 山神住在高山顶, 云雾里走风雨里行, 披星戴月守护大森林。头枕青山你脚踩云, 朝看日头你夜看星, 山风吹白了少年头。山林伴你度青春……瞭望台上你日夜望, 睡觉你还要睁眼睛。日月星辰记得你, 高山顶上的看林人。霹雳闪电大雨淋, 黄狗陪你把夜巡, 风和日丽山幽静。独坐木楼听鸟声……你与森林共命运, 树伤皮来你伤心, 百草万木忘不了你, 绿色王国的守护神。”欧阳振砥先生采用最朴实无华的辞藻直白地描绘出清晰的山神形象, 将歌曲主题及内涵生动地展现在歌词之中。不仅表达出山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也展现了山神朴实、刚毅、坚强、忠于职守的人生理念。
词作者通过拟人手法, 将山神的形象刻画成了一位常年固守山林, 将山林的一切看作自己孩子一般的寂寞老者, 借此突显人们对山神的崇敬之情。通过比喻等多种文学创作手法, 将对人物的刻画、性格的描写和环境的描绘三者和谐地融汇在一起, 不仅使人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山林之中, 微风细雨间亲身感受着山神的魅力。
2.音乐特征分析
该曲运用了回旋曲式结构, 并融入了多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第一乐段, 从起始句开始, 便融入了苗族以及土家族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采用了桑植民歌《好郎好姐不用媒》中的音乐素材。在一个八度中, 利用铝片琴、柳琴轮奏模仿山泉柔波声, 打造出鸟鸣山幽泉水响独特气氛, 在歌曲的开头就营造出了气氛。其中第一乐句以及第三乐句是借用了桑植民歌《好郎好姐不用媒》的平腔音乐元素;第二乐句以及第四乐句, 是借用了《好郎好姐不用媒》的高腔音乐元素;间奏采用琵琶声、柳琴、二胡演奏, 速度由慢转快, 使得听者放佛变身为守林老者, 置身于月光中仰望星空, 体味着独自抚琴的孤独。场景寂寥, 曲调却优美动听, 起到了承接作用。
第二乐段, 作者将湖南花鼓戏与湘西阳戏的一些成分相融合。在中间的主题弹花舌乐句中, 再次融入桑植民歌花灯调的《四季花儿开》的音乐元素;第二乐段的结尾句借用了越南民歌《捻线穿针》的结束乐句。第二乐段反复之后, 使用回旋再现的创作手法再现弹花舌乐句。接着又运用了移宫换调的手法, 在结束乐段采用了第一段的变化重现, 前后呼应, 突显效果。这种相互穿插的创作手法属于徵调式, 因此在听觉上便有了些许宫调式的味道。
民歌《山神》的演唱及其社会价值
1.《山神》的演唱
民歌《山神》是一首描写劳动人民的赞歌, 因此为了充分展现出普通守林人的和善、勇敢、乐观和坚忍不拔, 作者在演唱的安排上花费了很多心思。首先, 第一乐段选择了轻柔的女声伴唱, 四个乐句在两个声部中营造出与老者歌声相互交错的效果, 和谐地将女子的阴柔与男子的阳刚融合在一起, 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原生态画面。第二乐段是该曲抒发情感的主题乐段, 其歌词为“瞭望台上你日夜望, 睡觉你还要睁眼睛, 让山风吹白了少年头, 让山林伴你度青春”。为了充分表达出守林人一生守护山林的坚毅, 在演唱时既要柔也要刚, 既要唱出感情又要体现出悲壮。这就对演唱者的音色运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体现出气势滂沱, 又要展现出柔美清爽。要让听众在听到歌曲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守林老人的孤独、亲切、乐观和无所畏惧, 感受到守林人倾其一生也要守卫山林的奉献精神。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守林老人的形象, 白诚仁先生用弹舌音来模仿老人弹奏月琴的声音, 所以在曲谱中出现了很长的弹舌音。这就为演唱增加了难度, 不仅要把握曲调, 更要注意声行并茂。正是这样的编曲, 使得民歌唱法不再是没有技巧没有唱功, 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是一首守林人的颂歌, 让听到的人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森林深处的守林老者, 一位不仅驻守山林, 更是在驻守心灵、驻守信念的老者。而吴碧霞的演唱, 使得词、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气势与柔情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 既表达出了赞美, 也体现出了悲壮。
2.《山神》的社会价值
作家通过真人真事的真情感, 有感而发, 塑造了一位真实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形象。歌曲展现出的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 在赞颂了普通守林人无私奉献的同时, 也展示了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 拉近了音乐和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
从内涵层面来讲, 《山神》这部民族声乐作品使得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社会层面来讲, 《山神》拉近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通过艺术反映了社会生活, 唤起了人们对理想、关怀的思考。这正是《山神》这部作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润腔技巧[J].音乐创作, 2008, 01:110-113.
[2]朱雯珺.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孟姜女》为例[J].才智, 2009, 02:208-209.
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 篇5
——论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简单的理解就是雷锋所具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搜索我的另一篇评论文《论现代雷锋精神》,再此,我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三月份的主旋律终究还是唱响了。雷锋的精神的体现,亦和他个人的价值观难舍难分。
价值分为两种: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核心是讲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方面;个人价值,指的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劳动所获得象征社会对他的认可的相应报酬。人生在世,终归还是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大小,而雷锋,他所尊崇的恐怕是社会价值吧!
当代社会,有多少人在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奋斗?又有多少人在为国家或者人民奉献?我想:这个答案估计中国专家也难以判断,或者说答案已经泾渭分明了,只是各位专家难以启齿罢了。在当代的意识流里面,充斥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原本就是一股混流,注入的清流必然会被当做新事物一样,顽强抵触,极力扼杀,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应该任凭这股混流肆意蔓延下去吗?当然不是。“助人为快乐之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当绝大多数人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时,不知有多少爱国
之士与恶势力碰得头破血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震撼!当然,雷锋同志所做的也许没有这么伟大,但是,毕竟在中国的道德史上挂起了一帆鲜艳的象征人性真、善、美的旗帜。而这面旗帜在现代社会中,不知是不是被什么性的雨水倾蚀导致它褪了色,失去了往日的鲜妍色彩,但是,我相信中国人一定有不怕死的敢死队奋力将它浸在大红色的染缸里,让它重回往日的娇美容颜。而他们实现的自然是他们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可以让你伟大,个人价值可以使你发光,前者伟大的璀璨之光将在历史的隧道里被定格为永恒,后者发光的光芒也许会照亮你的一生,也许是半生,都未可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都会随着你的死去而死去,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任何足迹可寻。
追求的不同造就了人生的不同,个人有个人的追求,不能单纯的肯定那一种更好,只是看你选择哪一种生存方式。雷锋选择了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道路上。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研究;双向互动
1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关系概述
1.1 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
从根本上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文化是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的结合体,音乐是文化精髓的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类接受并产生心里共鸣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音乐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音乐活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娱乐活动,因而具备基本的文化属性。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
首先,音乐教育是以千百年来人类创作和传承下来的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要教育素材,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经典的音乐作品是历史文化印记的一个缩影,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精神风貌的直接写照。如山西地区流传的一首《走西口》民歌就是民俗音乐中的经典代表,反映了陕北人民为了生计和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而到内蒙古包头和恰克图地区经商的传奇故事,从歌词的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守在家中的妻子或未婚妻送别情郎时所做的,使男女双方难割难舍、情意绵绵的心理状况跃然于纸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其次,音乐教育思想已经演变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古典诗集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介绍,如《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体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地位。最后,音乐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延伸。因此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音乐教育的繁荣就没有社会音乐的发展、同样没有社会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也就失去了内在的源动力。音乐教育的独立性决定了它与其他系统存在着平等的互动关系,通过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实现了对音乐教育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有助于获得音乐文化新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的音乐教育可能远远超出了人们普遍了解的“文化”与“教育”的涵盖范围,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2 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的必然联系
社会音乐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可以代表本民族鲜明特色的音乐文化成果,如陕甘地区的民歌就是当地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典型代表;二是在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倾向、风格、习惯、情感等的统一结合体,是当前社会精神风貌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体现。而音乐教育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都是整个音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想通的,即都具备基本的音乐文化属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同时又接受音乐文化大系统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两者必然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其中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在另一方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二,音乐教育只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下才能实现本身的长久发展,即社会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本身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音乐文化基础,包括基本硬件设施与民众积极的学习心态等,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推动下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
2 音乐教育的文化对策
2.1 积极引入社会音乐文化
首先,流行音乐文化是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直观反映,要做到准确辨识流行文化,吸取流行文化中的精髓,并积极引入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作为音乐教育的素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自由的流行音乐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遍喜爱,从本质上来说,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具备基本的音乐元素,同样也应该是音乐教育课堂所重点关注的音乐形式。其次,传统民俗音乐更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的一些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内容等无不是代表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性,更是社会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音乐教学,首先要将民俗文化考虑在内,深刻挖掘民俗音乐的内涵,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传承。最后,音乐教育要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社會音乐文化的表现特点,加深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了解,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伟大传承。
2.2 实现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
一个开放的音乐教育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吸收社会音乐文化的精髓,还要能够积极地对外界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明确现实情况,认清自身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物质需要已经基本上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精神追求开始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音乐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配合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为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其次,改革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往往过多的注重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将社会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中,并运用创新思维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最后,要寻求对外渠道,建立活动制度。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应该通过校园、家庭、社区、协会等建立一个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丰富音乐教育的形势和内容,并实现音乐教育对社会精神文化活动的辐射。
3 结语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互动性研究是当今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可以给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对社会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应该积极引入社会音乐文化以及实现音乐文化的辐射等。社会音乐文化的提升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求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 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夏元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7
目前有关西平大铜器的起源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众说纷纭,主要包括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西平大铜器起源于郏县铜器,原因在于郏县铜器产生的时间比西平大铜器要早,而且两种音乐形式都具有祭天、求神、节日庆典、驱邪消灾的功能。二是认为西平大铜器是隋唐燕乐的遗音。《西平县志·风俗篇》中曾记载:“唐朝初年,太宗即位,适逢新春佳节,便昭告天下,予以庆祝,于是便纷纷建立各种铜乐会。”三是认为西平大铜器是高槐的举人还愿时发展起来的。据高槐大铜器乐队的队长所讲:一位举子进京赶考,路过高槐,不小心把马鞭遗失在高槐村。一路奔波,举子早已忘记此事,然而偶然机会却在脸盆中发现了挂在槐树上的马鞭,便以为是槐爷显灵,随即许下心愿,如果能够高中,便为槐爷重塑金身。果然,举子当年高中,便敲锣打鼓地前往高槐村还愿,由此开启了高槐村大铜器表演的习俗。
近代社会以来,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西平大铜器也呈现出逐渐没落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之后,西平大铜器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于大铜器的兴趣,实现了大铜器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对于西平大铜器的创新与传承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2008年,西平大铜器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获得相应的政策保护与经济扶持。
西平大铜器音乐艺术价值研究
1. 艺术价值研究
(1)表演形式
西平大铜器之所以被称为是“大铜器”,主要是因为其主要的演奏乐器大镲和大铙都是由响铜制作,由此而得名。目前,西平大铜器主要包括铜乐队独奏和民间舞伴奏两种表演形式。西平大铜器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大镲、大铙、大鼓,并配有手镲、二鼓、大鼓等,而且以边鼓作为乐队指挥,由此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大铜器乐队。根据表演目的的不同,大铜器乐队的规模也各不相同,一般为十几至几十人不等。最小的大铜器乐队也有一个边鼓指挥、两对大镲、两对中镲和小手镲、两对大铙、一面大鼓、一面大锣、一面二锣、一面小汤锣。镲和铙是主要乐器,而其他的则是伴奏乐器。
(2)演奏技巧
西平大铜器主要是以镲和铙作为主要乐器,既有单击、对击和磨击等诸多不同的打击方式;同时也有旋、转、翻、抛、闷等诸多不同的表演技巧,由此为观众提供丰富而又独特的视听觉享受。镲主要采用旋、传、翻、抛、闷等诸多不同的表演技巧。其中,旋镲是指两只镲轻轻接触之后,两手轮流向外旋转,由此发出颤声;传镲是指两人相距三米,通过摔的方式,相互交换镲;翻镲是指右手把镲向外翻转一圈;抛镲则是敲击镲之后,将其抛至六米高的空中,再接住,产生一种犹如杂技般的视觉效果;而闷镲则是将乐器贴在胸口进行打击活动,从而产生沉闷的声音,呈现出特殊的情感表达效果。与镲的磨击方式不同,铙则主要是以对击为主,也即是两铙相撞,由此产生独特的音质效果,而在表演方面,则同样呈现出旋、转、翻、抛、闷等诸多不同的表演技巧。
(3)曲目概况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平卷》中记载:目前西平大铜器共有149首完整的曲目,并且大部分是传承曲目。具体来说,传统曲目有146首,包括《家家乐》《咬子》《麻雀闹竹园》等。另外,近年来创新的曲目仅仅有《勇往直前》《二龙戏珠》和《雄鸡斗架》三首。这些曲目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生活趣事为主要内容,由此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
(4)音色效果
目前,西平大铜器不仅包含丰富的乐器;而且每一种乐器也呈现出不同的击打技巧和表演方式,由此形成了层次鲜明的音色变化和多样化的音色对比,从而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效果。比如《猪八戒啃西瓜》的“/扑叉叉/扑叉叉/扑叉扑叉扑叉叉/“与《老鼠盘窝》的“/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乙轰轰/”虽然在节奏和节拍上完全相同,但各种乐器的打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了迥异的音色效果。《猪八戒啃西瓜》呈现出的是拟声性的音质效果,带有幽默滑稽的色彩;而《老鼠盘窝》则响声震天,气势恢宏,犹如巨龙盘旋般,给人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
2. 区域发展价值
(1)营造良好的区域文化氛围
每年春节期间,西平文化局都会鼓励各个村子组建自己的大铜器乐队,参加一年一度的大铜器汇演活动。这种大规模的表演活动一方面激发人们对于大铜器表演的兴趣,从而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和表演此种民间音乐艺术;另一方面大铜器汇演活动也能够在整个村子,甚至是整个西平县营造出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2)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
近年来,西平县所实施的一系列对于大铜器音乐艺术的表演与宣传活动,以及对于传承和保护大铜器音乐所进行的努力,在推动大铜器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以及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同时,既展现了政府部门对于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视,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也充分彰显出西平县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及普通民众浓厚的民族文化思想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外界社会对于西平地区和西平民众的评价,由此塑造出良好的区域形象。
(3)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积极开展西平大铜器表演活动,加强对此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区域形象与民众形象等,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政府招商引资的能力。另外,西平大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拥有丰富的乐器和多样化的表演技巧,而且还形成了一百多首完整的曲目,因此,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西平大铜器音乐艺术传承策略研究
首先,政府机构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要加强对西平大铜器发展现状的研究。一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保护政策,为西平大铜器的创新与传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包括保护西平大铜器活动,提供固定的经费以及为民间艺人提供必要的扶持等。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当加强对西平大铜器的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西平大铜器,甚至到当地参观大铜器表演等,从而为西平大铜器的市场化发展和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诸多以音乐出版和音乐推广为主体的商业机构,既拥有丰富的音乐艺术市场化运作经验,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可以对西平大铜器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根据市场目标听众或者是目标观众的审美习惯、信息接受特征,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西平大铜器音乐作品,最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顺利地实现音乐作品的经济价值。这是西平大铜器获得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再次,以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则同样应当采取各种手段,实现西平大铜器的创新与传承。包括将西平大铜器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民间音乐艺术的兴趣,从而展开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将西平大铜器的表演技巧、表演方式、曲目内容记录下来,避免作品的失传等。第四,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在内的传统大众媒体也可以加强对西平大铜器的报道与宣传活动。一方面为民间艺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甚至是学习西平大铜器,由此为此项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五,民间艺人作为西平大铜器的表演者甚至是作为此种民间音乐艺术主要的传承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表演活动、研究活动等,使上文所提到的政府保护行为、社会机构商业开发行为、高校研究行为以及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行为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间艺人的积极参与是我国西平大铜器顺利地实现创新与传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凡:《民间音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肖常续:《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章建刚:《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刘莹:《关于河北省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河北学刊》,2013年第4期。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8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音乐课堂以丰富音乐文化知识为主, 可以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转换心情, 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此外, 还可以学习相关乐器演奏技巧, 挖掘学生的自由创作和自由联想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功能性较强,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是专业性的学习机构, 具有全面性和直接性。
(2) 组织性, 学校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科研小组来领导音乐教育的发展, 部门之间各有其职能和特点,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明显优势。 (3) 全面性:学校音乐教育涉及到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课程设置全面,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稳定性:学校音乐教育拥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环境, 以及稳定的师资力量和评估系统, 有利于学生的稳定发展。 (5) 有效性:学校音乐教育由国家和政府统一规划管理, 音乐教学基础设备较为完善,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绝对优势, 此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春游、夏令营等活动, 加强交流随, 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音乐教育关注的主要是除学校之外的其他文艺团体或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各种音乐业余社会活动,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社会音乐教育的特征表现在: (1) 持久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繁荣的当今社会大背景下, 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活动参差不齐, 影响广泛。
(2) 阶层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必定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技巧, 于是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社会职业, 而每种职业又有其相适应的音乐产生和发展。
(3) 复杂性:社会音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音乐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会有各种程度的不同, 当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会体现出差异性。
(4) 相互性:社会当中的人不是独立的个体生活, 而是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的, 无论学历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都会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
(5) 不确定性:社会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习的场所、音乐教师、音乐学习环境等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只是对某一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进行简单考察随之就开设培训机构, 对象主要是小区或附近学校的学生, 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较为模糊,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6) 领导性:各种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教育权威的音乐领导监管机构进行管理, 所以国家要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 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社会音乐教育市场。
三、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比较
我国的教育本质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尤其重要。学校音乐教育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比如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的生平和经历进行介绍的时候, 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而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或私人小课当中, 老师在每堂课都会讲解乐曲的表情术语和思想感情, 乐句分析及曲式结构等乐理知识, 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创作环境, 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 音乐课堂中只教唱一首歌曲, 对音乐基础常识缺乏了解。而社会音乐活动中, 设有专门的教学琴房和视唱练耳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知识, 储备音乐常识, 为今后的专业音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自由发展, 树立个性化模式方面, 学校音乐教学是由音乐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的严格教学活动。然而在有些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 音乐教师会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之真正的喜欢音乐在身体健康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点上优点颇多, 学校具备稳定的操场和教学器材, 而且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运动觉能力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 他们只以盈利为目的, 音乐学习的市场化迫使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 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 在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上面, 大部分学校音乐教育都会忽视这一点, 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育较少, 音乐教师一味关注每个学生在上音乐课时的状态, 而对他们课下的心理健康发展毫不了解。而在社会音乐教育中, 教授学生们喜爱的音乐知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 多数社会音乐培训就是以此为手段进行宣传的。
总而言之, 学校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有很大优势, 而社会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以及音乐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现代建设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即所谓的“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 而音乐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按照性质和特点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每当我们说起音乐教育的时候, 都会不自觉得把目光投入学校音乐教育, 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换, 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一样重要, 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学校教育为此提供了宽广的交流平台和坚实的基础, 它们相互学习借鉴, 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胡兵.儿童早期音乐教育[J].科教文汇, 2003.
[2]郑军.也谈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2.
[3]张洁.浅议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J].群文天地, 2002.
[4]黄瑶.从素质教育看当前的考级[J].艺术百家, 2003.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9
长期以来, 音乐学大多数学者往往聚焦于对音乐文化具体形态与内容方面的研究:如词曲作者、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唱奏表现方式、古籍考证等等诸如此类。忽视了中国音乐文化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大众性的社会生产与流行传播, 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大众”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来进行思索和解析的音乐学专著。它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其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的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中国大众音乐》全书的结构总共八章, 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前四章, 可概括为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历史长河”中的“大众音乐”, 是曾教授通过现有历史材料或实地考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梳理、归类和总结;二为后四章, 可概括为“大众音乐”的“传播”和“流行”, 是曾教授在梳理了前4章内容后, 对中国大众音乐的一个独特思考。
本文从以下四点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曾遂今教授《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一、创新性
《中国大众音乐》中对于流行音乐的考察, 则并未囿于这种狭义的流行音乐观, 而是表现出其独特的视角。作者重新梳理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分类, 例如: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三类体系以及它们相交互动形成的多种型态的音乐文化体系, 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的观念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切入点来考察、解析以大众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各类音乐文化在社会运动中的传播与链接。另外, 作者在第五、第六章中指出, 无论是音乐的自然传播或是技术传播, 作为音乐文化在形态、意识领域中的特殊性, 音乐传播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品质的人际关系, 即“传求必通”“传而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关系。因此, 作者的这些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大众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 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社会行为。作者在第7章中还提到:音乐商品具有特殊性。音乐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 还具有其它自身的特殊性。这种区别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 是由音乐商品性质的二重性、音乐商品艺术价值的永恒性、音乐商品艺术品质的创造性这三方面构成。
二、通俗性
此书用大众音乐的概念、范畴重新考究了我国历史上从远古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到清代民间音乐、乐舞等等所有音乐文化形态与生俱来的大众音乐文化内涵, 鲜明地指出大众音乐是一个涵盖多方面音乐文化成分的文化范畴, 无论是历史上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儿童音乐、军旅音乐, 还是现当代的革命音乐、20世纪的中国城市流行音乐都属于大众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历史性有机组成因子。曾遂今教授选用音乐 (这种社会文化) 的不同功能目的作为切割线, 将无数个历史横截面所组成的音乐文化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别:统治集团的音乐文化、市井庶民的音乐文化、文人的音乐文化。在对此三类音乐文化的对比性研究论述中, 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大众音乐文化由于其循本、自由、宽容的特性, 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 它包含了除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之外的一切生存于民间的音乐形态。究其音乐的社会接受环节而言, 由于大众音乐的本质目的是再现大众的多种价值观、实现大众的多种精神追求、体现大众的多种生活方式, 因此, 大众音乐的参与主体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历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也是从大众音乐文化中寻求有用的东西。这个论断使广大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古代民间音乐文化有了特别的亲近感, 认识到离我们现实生活久远而为之陌生的郑卫之音、乐府民歌、宫廷乐舞等古代音乐文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 而是饱含生活气息和庶民风情的“下里巴人”, 此谓通俗性。
三、时代性
阅读本书时, 读者们能感受到纸页里处处洋溢着信息时代的学术气息。在书中第一章第三节中, 作者把中国音乐文化分为3个体系:政府音乐文化G, 大众音乐文化P、学院派音乐文化, 并引用三相型如GPA型AGP型、双相型如GP型AP型、单相型A型P型G型三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第六章“大众音乐的技术传播”中, 作者更是将内容与现代信息社会紧密结合, 介绍了唱片、无线电、音乐电视广播 (MTV) 、音乐的数字化网络传播。与此同时, 书中也提到了如对当前流行歌坛“走穴”“营业性演唱” (第四章) “假唱” (第六章) 等的社会学分析;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两个极端” (第七章) , 对电视晚会“三多” (声乐多, 声乐中独唱多, 独唱中流行歌曲多) 现象等的批评。这体现出了曾教授在传统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变型的时代背景与宏观环境下, 勤于追求、勇于探索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文化与大众音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这种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开阔性
《中国大众音乐》对于中国大众音乐从时、空两方面作了宏阔的“鸟瞰性”“概览性”陈述和深入地探索性研究。如纵向上的时间跨度方面, 囊括了远古乐舞, 先秦民歌, 秦汉乐府、相和歌, 魏晋南北朝清商乐、吴歌西曲, 隋唐曲子, 五代两宋唱赚、鼓子词、诸宫调, 元代杂剧、散曲, 明清小曲、戏剧等等 (第三章) :横向的空间上则包含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军旅音乐、儿童音乐、革命音乐、当代流行音乐 (第四章) 等等, 从而在时空交错、经纬纵横的大视野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构成方面的宏伟图景。
总而言之, 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大众”作为研究音乐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来进行思索和解析的音乐学专著。它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中国大众音乐》一书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具有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摘要:《中国大众音乐》一书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 对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做了全景式的透视, 阐释了大众音乐的分类、流行本质、商品属性与传播特点和音乐社会运动的轨迹。本文从四个方面简单概括地归纳了对曾遂今教授的《中国大众音乐》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关键词:《中国大众音乐》,曾遂今,读后
参考文献
[1]曾遂今, 《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10
一、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基础性特点, 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教育既是艺术教育, 也是专业教育, 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它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教育教学上, 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把握。要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和锻炼, 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达到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促进艺术发展的目的。
在学校教育上, 首先要抓好音乐的基础教育, 包括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音乐教学的方式上, 教师要克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会“讲”, 学生要会“练”, 做到巧练精讲、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 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音乐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等方面, 进行精心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安排与设计, 善于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开拓他们的音乐潜能,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 要注重音乐的综合教育, 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还有音乐与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知与想像,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社会音乐教育体现社会性特点, 强调学生的适用能力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 打好了基础, 才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好了基础知识, 还需要实践和运用。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的过程, 也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运用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 就是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也是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相比而言, 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挑战性, 更能够锻炼人的品格, 磨炼人的意志, 也更能够获得成功。
对于社会音乐教育, 可以理解为在学校以外、以音乐为目的的锻炼和实践, 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分析、研究,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那种基本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讲究灵活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而且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给学生选择和锻炼的机会更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加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如家庭音乐、社区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 比较明显地发挥着健康娱乐、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特别是网络音乐, 在丰富音乐内容、拓展音乐形式、发展音乐文化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源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中,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音乐爱好者, 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各种音乐信息, 可以说, 这是学生通过社会资源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对有用的、科学的音乐资源要做到合理利用, 对不健康的、不合理的资源和信息坚持予以淘汰和处理。
三、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为学生, 在学校学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勇敢地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验。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 丰富理论知识, 提升水平, 提高素质。社会音乐教育包括青少年宫、群艺馆、各种社会业余音乐团体等机构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说, 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更加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既解决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有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是国民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 我们既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又要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志斌:《网络教育资源在音乐主动性学习中的应用》, 《音乐探索》, 2009年。
[2]黄爱华、徐东梅:《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
[3]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 篇11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价值;培养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而是陶冶人自身修养的情操,是幸福和美的享受。目前,我国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缺乏理性的感性是迷茫的,同样,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灰暗的。人们完整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离不开情感,而理性和感性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充实幼儿的实际生活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促进幼儿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和理性的健康成长。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
第一,幼儿音乐活动是补充幼儿生活最好的营养品,孩子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大脑的右半球处于活跃状态,左半球与右半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心理活动和智力的开发都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音乐活动不仅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在幼儿听觉、记忆、语言、想象、情感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在口语交际和感受外界各种声音中都幼儿的听觉都可以得到发展,而乐音活动则是提高幼儿听觉最优效的方法。由于乐音发出美妙的旋律,所以会对幼儿产生吸引。动听的音乐对幼儿的听觉产生促进作用,使其听辨能力逐渐提升。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下,幼儿的听觉就会越来越强。
第四,若能培养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听音乐的同时就会主动的去记,例如:音乐中的歌词、曲调、音律、舞蹈动作顺序、音乐游戏规则等都是他们所记的内容。如果孩子音乐记忆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那么自然就会对孩子的整体记忆力有所帮助。由幼儿的音乐记忆测验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活动后,重复播放小猫咪、小白兔、小鸭子等音乐,孩子跟着主题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五,幼儿的歌唱活动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向上的作用;幼儿歌曲的每首歌词都是朗朗上口的儿歌,这样孩子就可以一边学习歌曲一边学习儿歌,还增加了词汇量,更是添加了语言的艺术性的色彩。
第六,音乐在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上有着别具一格的作用。这个年龄段正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同时也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阶段。例如:用钢琴弹奏《小火车》这个欢快的乐曲时,许多儿童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疾速的火车,接着就会跷足抗手;如果弹奏的是一首忧伤的乐曲,那么孩子几乎都会收起笑容。另一个例子:连续的弹奏钢琴的几组声音,同时让孩子开始想象: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呢?小兔子?小松鼠?还是大海里那朵朵浪花?只要见过大海(河流)的孩子几乎都能说出正确答案。孩子在唱歌跳舞时,有的孩子就会开始即兴表演,自己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跳起舞来。人们认为:音乐可以促进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这与笔者的观点一致。在音乐活动下培养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儿童未来学习科学理论和开展研究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科学离不开想象的羽翼。
2培养途径探索
2.1加强情感教育功能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情感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为止,音乐教育仍然以积累音乐知识和训练乐音技能为重点,而情感是音乐中的精髓,却没有被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最近几年,在音乐教学中,对幼儿的情感进行培养的呼声如雷贯耳。可是,这方面还没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幼儿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儿童,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得最有效的培养和教育。
2.2加强审美教育功能
多年来关于幼儿音乐教育功能方面的问题专家们一直都争议不休。有人说应该把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强调音乐技能和知识学习;而有的人认为审美教育价值才是最主要的,与智力发展没关系。而作者的观点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当属审美教育功能。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是对幼儿情感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它对于孩子高尚情操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整体音乐能力的提高相得益彰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2.3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幼儿音乐教育除了审美功能外,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也有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可知,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幼儿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能产生帮助。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审美、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精确性、敏感性性、性格、情感、信心、观察、注意、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都有推动的作用。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性格和品格的发展和形成都会产生影响,使幼儿积极、自信、乐观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英.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8)
试论音乐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篇12
“价值”概念是从人对是否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及相互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客体的功能与主体的合理需要相符, 这就是说主体的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观所持的价值标准是相对的, 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尽管社会实践也有相对性, 但是, 迄今为止, 历史中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我们逐步接近绝对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 波兰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音乐美学新稿》“论音乐价值”, 我国学者王次火召的《价值论的音乐美学》都对“音乐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所论述。音乐价值的构成关键是音乐现象中提供了哪些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属性。音乐现象中的声音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音乐是两种功能的结合, 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音乐的意识内容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美而存在的。它们分别提供“语义学信息”和“美学信息”, 前者是作品表达了什么语义学意义, 后者则是表达得美与不美。从二者的关系来说, 二者互相成反比。虽然, 审美活动不具有狭义的、物质的、社会的功利性, 但并不排除广义的、对人有益的社会功利性。这一认识, 与把音乐声音的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截然分离的观点完全不同。
1 音乐价值的客观性
既然要探讨音乐价值的客观性, 那么首先要确定音乐价值的客体。价值的客体则是价值关系中具有能满足价值主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事物, 它可以是外界物, 也可以是人及其精神产品。音乐的价值客体应包括一、二、三度创作的成品。在此要不要把包含非音乐因素的音乐作品排除在外?是仅以绝对音乐为出发点, 还是包括已载入音乐史与写在音乐教科书中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角度来看, 都不适宜把音乐价值客体的范围限制在绝对音乐中。
先从音乐的发展史来看, 先是声乐为主、器乐为辅的阶段, 接着交响乐代表了绝对音乐兴起, 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在这里笔者想解释一什么是“绝对音乐”, 它是由作曲家自主创作的, 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关系不大, 只是单纯的一种纯美的音乐。当然这种“绝对音乐”最能体现音乐特殊性, 是最纯粹的音乐。但是, 音乐美若仅以绝对音乐为全部内涵, 则是违反音乐发展的历史规律的。丽莎指出:“从整个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 我们必须承认, 音乐在几乎每一个发展阶段, 都以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力图超越其特殊性所造成的局限。所以, 一方面我们有权力在器乐的基础上来判断音乐的特殊性, 而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 音乐总是倾向于通过与那些能使内容具体化的其他艺术之间的结合来补偿自己在反映现实上缺乏具体性的特点。音乐趋向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其表现能力, 丰富音乐美的价值体系。若音乐美排除了绝对音乐外的其他音乐体裁, 那么音乐的历史岂不是要改写, 许多非绝对音乐的作曲家则与音乐无缘了。
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歌曲、标题音乐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 在群众音乐生活中影响最广泛。无视这些音乐体裁在现实中的作用, 只考虑绝对音乐的纯粹功能, 就会割断音乐与人民, 与社会的联系, 终因缺乏社会基础而枯竭。况且, 在交响乐、室内乐等绝对音乐获得高度发展的当代, 其他的非绝对音乐并没有被取代, 也没有日趋凋零。当今世界倾向多元化的发展与选择, 音乐也应满足人民多层次的需求。在任何领域都切忌大一统。既不能形成样板戏的大一统, 也不能形成绝对音乐的大一统。如果含有非音乐因素的歌曲不算音乐, 那么, 在音乐刊物上连篇累牍地讨论流行音乐的问题不是太多余了吗?
2 音乐价值的主观性
所谓“有价值”就是对于主体有价值, 而主体是从个人的价值观来看待价值的, 价值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主观的, 也就是说, 只是对观察者才存在的。音乐价值的主观性在于它的音乐审美价值, 音乐情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 使人们在音乐情态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态之流的连结点、交汇点、融合点。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 使之更纯净、更高尚。
首先, 音乐之情态可使人们的内心世界互相沟通。在共鸣中个体的心灵与整个人类的心灵交融共振。音乐的情感之流, 冲破了人们与外在世界隔离的堤防, 使一颗颗孤寂的心汇聚在广阔的情态海洋中得到充实与慰藉。
其次, 无比丰富的音乐情态让审美主体在欣赏中获得各种体验, 使自己的情感世界更有内涵、更有张力、更有深度。音乐激活的审美情感的无功利的自由形式运动, 使欣赏者的身心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从而获得快乐与丰富的感悟。同时, 欣赏者在作品展现的立美主体的感情世界中与创造者的灵魂对白, 心灵亦会感到更充实。比如, 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前苏联军官不仅在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中听到了他在艰苦战争岁月中的体验, 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欢乐, 还从中体会到人类的爱心, 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正如玛克斯·德索所讲的:“在听音乐时, 我们的内心倾向———记忆、思想、情感、联想———呈现出某种微妙的特质, 这种特质在我们欣赏其它艺术品时是不存在的。它们势不可挡地被软化吸收到音乐中来……音乐就象圣灵降临时圣灵的疾风一样裹挟着我们, 使我们能用陌生的语言讲话。”
当然音乐价值具有它的取向问题, 比如说欧洲古典乐派重理性、重善;浪漫乐派重感情、重真;印象派重创造、重形式;某些现代派音乐扬弃形式美, 重哲学、重观念、重善;某些又返璞归真。中国同样存在重善、重真和重美的作品和作曲家。音乐充分展示了人类各个时代、各个区域、各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趣味, 反映了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追求。它既是历史积淀的审美意识在不同时期、民族的立美主体创造中的表现, 又是立美主体按照音乐美的内在规律与主体的价值尺度进行的创造。它显示了立美主体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 又以有组织、有选择的声音动态把主体的立美创造固定下来, 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活动在美的规律中达到统一、和谐。因此, 这种音乐是合目的性的、合规律性的, 既符合主体价值需求、审美创造的目的, 又符合音乐本体内在的自组织运动的目的。既符合主体按照美的法则创造的规律, 亦符合音乐有序发展的内在尺度。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音乐美学的价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迅速提高。我们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美学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 为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做出有益贡献。
摘要:音乐价值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现象中的声音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音乐是两种功能的结合, 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音乐的意识内容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美而存在的。音乐是合目的性的、合规律性的, 既符合主体价值需求、审美创造的, 又符合音乐本体内在自组织运动的目的, 既符合主体按照美的法则创造的规律, 亦符合音乐有序发展的内在尺度。
关键词:音乐价值,客观性,主观性
参考文献
[1]王次火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推荐阅读:
社会音乐与音乐教学11-09
音乐的社会功能10-29
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10-06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07-02
社会音乐07-22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10-04
音乐社会学01-09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促进作用08-29
关于印发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音乐类、舞蹈类)的通知07-06
社会功能与价值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