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社会功能(精选12篇)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1
音乐怎样影响我们, 在哪些方面影响, 有些什么影响, 或者说, 音乐究竟有些什么社会功能,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的美育功能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用, 表达思想感情, 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 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构成要素, 表现作者的审美感情, 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 因此音乐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表情达意、移风易俗、审美娱乐的功能。
1. 表情达意
人有丰富的感情:欢歌、乐唱, 悲吟、哀咏。然而, 表什么情, 达什么意, 寄寓什么思想, 却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由于地理方位的不同, 加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 因而音乐审美也表现出差异, 北方民众喜爱粗犷、高亢的梆子腔、皮簧腔, 而南方民众则喜爱柔婉、抒情的昆腔。
2. 移风易俗
《汉书·艺文志》说,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这是因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乐记》认为“乐”有感化、礼化、德化、道化的陶冶作用。所以, 我国历来主张“乐和”, 和天地、和自然、和社会、和人间。在感情上, 求得人与人的融洽、谐调、中和, 使得上下长幼、人各安其本分;在征伐中, 力促“民齐”, 以使“民劲城固”, 这是乐和感召人、鼓动人、团结人的力量所在。把“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把音乐的功能提到礼的高度、德的高度、道的高度, 这是音乐的重要目的。
3. 审美娱乐
音乐的怡神娱悦早就为人们所追慕, 它是国家生活、民族生活、社会生活, 乃至个人生活中一张一弛的“驰”, 是不可缺少的一面。音乐的审美、娱悦作用是音乐富有强盛生命力的保证, 是人们、社会、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功能, 也是人们生活、社会生活、民族生活、国家生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
二音乐的表现功能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音乐是以表情性为主, 描定性为辅的, 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音乐语言有共同性、世界性, 能超越地区界限, 所以有相对共同性的音乐审美观。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能影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艺术趣味和神明习惯, 其时代的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音乐审美观又具有个别性。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音乐的产生过程来看, 首先来自美的魅力, 人们通过耳濡目染, 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它的功能还包括智育功能、思想功能、德育功能等。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对牛弹琴”是徒劳无益的, 得不到任何效果反应。但科学试验, 证明常听音乐可使奶牛多产奶。人脑通过音乐刺激活动程度就越高越发达, 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 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对他的刺激增进了他的科学思考。还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音乐能促进大脑中酞的分解运动, 脑酞正是形成思维、记忆的关键动力。因此, 音乐能促进大脑, 促进人的智力功能。
音乐, 能使人感染,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让欣赏者为音乐美所陶醉, 与音乐同欢乐、共哀伤。这就体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显示了音乐的思想功能。贝多芬, 人们尊之为伟大的音乐家, 与此同时, 也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 宣传鼓动家, 甚至称他为“政治家”。因为, “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自由和进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既是他个人的毕生信念, 也是他作品中热烈赞颂极力宣传的思想主题。
音乐课外活动也同样蕴含着思想渗透和教育功能。音乐与体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广播体操音乐, 体育向艺术化提高。现代科技项目中, 首先在自由体操评分规则中规定, 在满分十分中没有音乐就得减去一分, 音乐失误或动作与音乐配合得不好也将扣分。音乐使硬邦邦的体操动作与优美的舞姿组合成一串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它是智商和德育不能包括也不能代替的。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对德、智、体有巨大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在现在教育, 未来教育将越来越显示其特殊意义。因此, 学校要开设音乐美学, 大力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审美实践, 如参与学校、社会的各种演奏演唱会, 参与并观赏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各种音乐活动等, 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等感受和知识,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愿我们都能打开音乐大门, 好好欣赏千百年来我们祖国, 乃至世界各国的音乐家们创造的艺术珍宝, 我们将更深刻体会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的一段通俗、却有富于哲理的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2
当前学校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来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劳动技能素质及艺术修养素质等。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有助于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精神饱满,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既坐有坐相,站有站姿。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越发感到舞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我认为在小学开设舞蹈课非常必要,这是因为:
一、舞蹈是跨越美育的门槛
舞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表演能力。舞蹈就其特点来说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由于他们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很适合接受舞蹈教育。在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舞蹈,每当上舞蹈课时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可以在舞蹈课上穿上鲜艳的形体服,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同时感受着美的线条,变化的造型,欢快的律动。他们可以在舞蹈课上学到各种舞蹈步伐,做各种舞蹈动作,表演各种民族舞蹈。他们还可以在舞蹈课上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无疑对学生在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舞蹈艺术的王国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逐渐了解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为什么起源于西欧宫廷的芭蕾舞,现在已成了“世界的艺术”,一部《天鹅湖》在世界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为什么非洲的黑人舞蹈那样钢劲有力,而东南亚的舞蹈却婀娜多姿;为什么傣族舞蹈总爱模拟大象和孔雀,而内蒙古的舞蹈家总把自己比做大雁和骏马,原来这是舞蹈艺术存在的共同美感和审美差异。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动作的积累,身体的协调性强了,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逐渐提高。他们能够分辨动作的美与丑,能看懂舞蹈动作的语汇,能用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他们的节奏感也增强了,感受音乐的能力提高了,能听辩出音乐中表达的喜怒悲欢。这种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的教育,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所没有的特殊功能。能长期受到这种艺术熏陶的学生,无论思想行动,还是衣着品位都与众不同,高雅不俗。
二.舞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在实践中还发现,舞蹈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健美学生的形体,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记忆力增强。据调查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使他们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舞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点,跳舞时,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还要精力集中。因为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流动路线、内在情感及节拍,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如果没有高度的指向和集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如蒙古族舞蹈的“骑马步”动作,就是运用头部、肩部、腰部及手脚配合而成,教师在示范此动作时,就要求学生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动作的变化过程,然后模仿练习。学生如果稍不注意,就无法正确完成动作,要想学会舞蹈,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高度注意,经过这种持续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养成高度注意的好习惯。由此及彼,当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由于他注意力集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比较快。因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培养的,舞蹈有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舞蹈,收获更大的还是在于高度注意力的培养。
舞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舞蹈课所需要的是身心会通,想完美地表现一个舞蹈,就要记住那瞬间变化的动作,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舞蹈队形和每一个乐句所表现的情感。如果学生的大脑多储存一些复杂的信息,并经常去丰富它、运用它,学生就不会迟钝笨拙,记忆力会逐渐增强。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肯定,在一定时间内听节奏、想动作、做动作能促使小脑和大脑同时启动。一是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二是能促使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听觉、视觉、思维等方面得到变化;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由于接受了舞蹈教育而进行的一种良性循环,使他们变得思维活跃,动作敏捷,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三.舞蹈可以健美学生的形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通过实践证明,舞蹈还可以改善学生形体,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和家庭的过分溺爱,加上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多数学生体质较差,不是过于肥胖就是瘦弱多病,发育不良,含胸驼背比较普遍,舞蹈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身体姿态。舞蹈课深受许多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女学生的欢迎,因为舞蹈课运动量的生理曲线是波浪式,运动规律是大、小运动量交替结合,这一运动特点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在舞蹈课上不仅学会了舞蹈,陶冶了情操,而且身体得到了锻炼。如跳跃动作可以促进学生弹跳能力,踢腿动作可以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学生跳完一个节奏欢快的舞蹈,可相当于在二百米的运动场上跑一圈。这样的运动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能长期得到这种锻炼的学生,不仅发展了肌肉韧带,锻炼了内脏器官,改善了肌肉质量,调节神经,帮助减肥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善学生的体形、体态、柔韧全身关节,使身体各部位保持匀称。舞蹈教学的关键是培养人体正确优美的姿态。一举手、一抬足都要保持美的线条。从地面动作到扶把练习,从蹲到跳跃至始至终要求学生做到收腹提臀、全身挺拔向上。学生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形成的一系列优美姿态逐渐取代了含胸驼背的不良姿态。由此可见,舞蹈课上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舞蹈,收获更大的是自身形体的变化和体质的增强。学生在获得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的同时,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健美了形体,以舞健身、以舞健美,正在成为他们的普遍追求。综上所述,舞蹈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增强学生的体质。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建议和呼吁,在中、小学校开设舞蹈课,舞蹈的教育功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从中、小学校园的信息反馈,舞蹈教育对于开展第二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参与各种文艺演出,甚至校际庆典,中外交流,师生联谊,都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教师:__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3
关键词:群众音乐文化,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始了新一轮的全方位、大规模的规划、改造和建设。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城市个性的文化广场出现,成为各大城市的象征性标志,绚丽多姿的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文化也如朵朵奇葩竞相绽放,形成了城市文化中一道独具魅力而又鲜活靓丽的文化景观。本文将对新时期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1 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文化产生的原因
首先,音乐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礼乐文化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同时也被称为礼乐之邦。城市音乐的出现时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他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被广大群众所普遍接受,随着一代代的传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广场群众音乐,对于其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其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更加丰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通俗意义上如麻将、逛公园广场等娱乐活动,而这时群众音乐广场的兴正好适合群众的现代娱乐观念,不仅可以给青年人激情与活力,也可以为中老年人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在群众广场音乐中人们可以融入其中,放松身心,在丰富娱乐活动的同时,也发扬了这种新兴的娱乐文化。最后,城市广场群众音乐的娱乐方式适合当代大众的娱乐观念;城市工作人群上班压力普遍较大,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户外放松身心是必不可少的,群众音乐为大众提供了娱乐场所,群众可以自由进出,没有约束。相比于在家看电视,上网等娱乐方式在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这也符合群众的现代娱乐观念。
2 广场群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
(1)休闲娱乐功能。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自我娱乐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身边的广场上参与或欣赏各种体育健身和文艺表演活动,松弛紧张的神经、缓解焦躁的心理,在休闲和娱乐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2)抒发情感的功能。群众广场音乐中之所以抒发情感功能,是因为音乐中的非语义组织结与人们的情感意识相对应,音乐节奏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音乐中的语言符号承载着与听众进行情感体验的功能。因此,在社会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城市广场中,音乐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3)文化交流功能。广场群众音乐文化是最具公共性与开放性的,其文化交流作用、文化辐射功能是其他文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我国城市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场群众音乐文化已经成为了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广场群众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开展,促进了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广场群众音乐还充当着专业音乐与群众衔接的桥梁作用,为音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拓宽了其发展空间。
(4)教育导向功能。广场群众音乐文化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参与面很广。广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广场文艺演出和节庆活动,往往突出主旋律,内容健康,格调高雅,集中展示了城市文化的优秀成果与艺术精华,在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意识、欣赏水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5)促进经济功能。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为政府加快文化融入市场、企业利用文化建立市场的双向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政府主导、社会投资、群众参与的社会办文化的形式成为了广场群众音乐文化的主要运营方式。此外,搞好广场群众音乐文化建设还有利于推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
建设多样的广场音乐文化形式,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素质。通常情况下,人们大多数都是自发性的参与广场音乐活动,放松情感,享受音乐带给人的舒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创建,认识到群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日程生活,让人们从日渐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得以解脱。此外,为了让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活动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各个相关的城市文化管理部门,尤其是从事广场音乐文化的艺术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并积极指导音乐表演的内容,确保广场音乐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结语
广场音乐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广场音乐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净化了城市的文化风气,另一方面则在不断丰富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而,为人们创建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生存环境。为此,相关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城市广场群众音乐活动的建设,可以通过一些文艺骨干指引群众进行音乐文化活动,使广场音乐活动更具专业性。
参考文献:
[1]赵冰冰.浅谈群众广场文化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试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4
“高山流水觅知音”, 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决非一串单纯的音符, 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我国传统的音乐, 还是西方古典及现代音乐, 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精神在跳动, 感受到音乐大师们在五线间发出“天问”和“命运交响曲”, 感受到意义的存在。人类的音乐艺术之所以能从远古纯朴的原始歌唱, 发展到今天音乐舞台和传播媒体上的五彩缤纷、壮丽辉煌, 是与音乐社会功能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它不断加深的美学认识分不开的。
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 孔子就严肃地断言:“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他深刻的感受到, 高尚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 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 对社会陈规陋习的改变, 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汉初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也肯定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社会功能。“教之以乐, 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西汉的司马迁认为:“夫治国而弭人民者, 无若乎五音者。”历朝历代的中国文人们, 对音乐本质认识不谋而合!音乐, 作用于社会, 影响于人。而他们梦寐以求的那种“琴音调, 而天下治”和“鸣琴而治”的政治理想, 就是基于他们对音乐社会功能刻骨铭心的领悟——尽管他们的这种理想在当时毕竟是幻想。
公元前5世纪左右,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 也观察和注意到音乐的“净化”作用, 按他们的解释, 这种“净化”的过程, 就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净化”, 这种“净化”的过程, 就是用音乐来教育人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非常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 他说“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1 8世纪以后, 出自欧洲音乐大师们有关音乐社会功能的高度评价就更多更具体了。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 他又说“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 如同在整个人生中一样”;门德尔松说“音乐则用胜过文字的千百种美好的事物来充实我们的心灵”。舒曼在评价肖邦时也说“肖邦的作品好比是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面的大炮”。而肖邦自己是这样说的:“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 使我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够成为约翰 (苏比耶斯基) 的部队所唱的战歌, 战歌虽已成绝唱, 但它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的两岸”。李斯特更是在激情满怀中倾诉音乐社会功能, “音乐是具体化的, 可以感觉得到我们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 渗入我们的内心, 像箭一样, 像朝露一样, 像大气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 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
音乐对科学研究也有着奇特的作用。在阅读科学家的传记时, 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很多科学家大都是音乐爱好者, 他们所从事的科学活动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普勒是集天文学、星相学和音乐爱好于一身的科学家。他从一首古老的“和谐序曲”的音乐形象受到启发, 通过对音乐的和谐 (谐音) 和占星的和谐 (星象) 进行深刻的数学分析, 终于在1 6 1 9年完成了《宇宙和谐论》。从而得到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学习音乐理论, 他后来将音乐知识应用于对光和颜色的研究。他曾将自己用三棱镜分的太阳光谱定义为五种颜色:红、黄、绿、蓝、紫, 但他对这样定义的光谱不太满意。因为他把光谱和音乐进行了类比, 认为音乐有七个音符, 光谱也应有七种颜色。他说:“我把颜色散开来之后, 我发现每种颜色正好出现在它相应的位置上, 均匀的排列成一串, 仿佛构成了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最终他把光谱定义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谱, 一直沿用到现在。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创造相对论?就是因为他终身热爱音乐。他的母亲能弹会唱, 并以极大的热情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由于受他母亲的熏陶, 他特别喜欢演奏小提琴, 以后音乐伴随他走过一生。爱因斯坦在创立现代物理学的过程, 非逻辑的科研方法发挥了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而这种方法的形成又与他热爱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音乐不但对科学有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和承担起美学标准的作用, 而且还能丰富科学家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成分—即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种非凡的想象力的体现。试想, 如果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那神奇的“追光实验”和“升降机实验”能构思出来吗?那让人难以接受的“狭义相对论”和跑的更远的“广义相对论”又能创立起来吗?
对音乐本质、音乐社会功能的深刻而准确的认识, 是人类思想史、美学史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而在中国, 则成为每个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基础和中国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音乐具有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影响功能, 优秀的音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记。音乐对人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代, 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和平年代, 音乐更多地以娱乐的形式, 表现出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战争年代, 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 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毕加索说:“艺术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 艺术家会经常关注悲欢激烈的事件, 并从各方面做出反映, 他怎么能够不关心别人, 怎么能够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 同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同自己的民族与时代隔离呢?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并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进程的中国音乐, 永远都以音乐的崇高精神塑造人, 永远都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
2 0世纪以来,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配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他们遵循着音乐的社会功能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 以音乐为武器为争取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记否:一曲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使多少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良知的中国人, 纷纷拿起武器, 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同仇敌忾,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如冼星海在总结《黄河大合唱》时说:“它具有伟大的气魄, 有技巧有热情有真实, 尤其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直接配合现阶段的需要, 提出了‘保卫黄河’的伟大口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规模, 在治国安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的音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更是有目共睹。而在改革开放的3 0年中, 新中国的音乐文化, 又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新时期, 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 讴歌着我们这个变革的、腾飞的时代, 鼓舞着我们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5 0年代初,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这嘹亮的歌声, 激励着当时还正处于百废待兴的中华儿女和年轻的人民共和国, 勇敢地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 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美援朝的卫国战争中, 并创建了以正义战胜邪恶, 以弱胜强的历史战例。6 0年代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 表达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天不怕, 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建设者们的自豪感。7 0年代, 粉碎“四人帮”以后, 一曲带着喜庆泪花的《祝酒歌》响彻神州大地。词曲作者和演唱者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切感受, 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喜获第二次解放的喜悦心情。8 0年代《我的中国心》曾唤回多少海外赤子, 报效祖国母亲;《在希望的田野上》则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景象, 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新形势和希望。9 0年代, 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讲着《春天的故事》, 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
总之, 音乐具有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和思维的影响作用;同时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重要社会功能。音乐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使全世界人民在与命运抗争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而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则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摘要:音乐具有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和思维的影响作用;同时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重要功能。本文将对音乐在古今中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当代、现代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社会,人,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2]、王盛昌、李保彤主编《中外名曲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0。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5
摘要:耳边传来悠扬的音乐声,手中品着一杯香茗,与三两知己畅谈人生着实是人生一大享受。但是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愉悦性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音乐愉悦性是具有养生作用的,是可以延长人们寿命的,养生文化与音乐的愉悦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音乐;愉悦性;养生文化;关系
音乐对人身体的调节是多方面的,其可以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进而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习惯用音乐来抒发感情,用音乐来表达意念,用音乐来鼓舞士气,用音乐来愉悦生活,发挥其在养生文化中的愉悦功能。
一、音乐愉悦性养生作用的起源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著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著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著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怡情养性作用,其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充实,气质得到提升,人生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浅谈音乐的教育功能 篇6
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对灵魂的情感或状态的直接模仿,因而,模仿不同性格情感的音乐会对听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他常常听“不正确”的音乐,就会变成一个“不正确”的人,反之,如果他多听“正确”的音乐,就会变成一个“较好”的人。
柏拉图也在《理想国》里讲述对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音乐能够训练人的思想,可以通过音乐公共教育的方式造就“正确”的人。
无独有偶,当西方的哲学家们向众人宣扬音乐的教育功能的时候,在中国,先贤们也秉持了同样的观点。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道德作用和社会作用。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音乐就排名第二位。孔子曾经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完成的最后的标志。
《乐记》是儒家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书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指出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一定感情,这种感情通过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声音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的产生。这种观点与希腊人的音乐模仿情感的观点一致。更为巧合的是,《乐记》也提出可以通过音乐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们从不正确的方向引向正确的方向。
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也非常推崇先哲们的观点,他还把音乐分为十种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的音乐对人们起着各种的作用,比如:“温柔恬静的音乐可以安慰人的大脑”;“快活的音乐,教人听见精神爽快”;“雄壮的音乐,可以鼓起人的勇气”等等。他说:“一个家庭里头,如果有几个人爱音乐的,这个家庭就不至有赌博之患;一个社会里头如果爱音乐的团体多,别样坏风俗自然就可以减少了。”他还建议家长注意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遇有高尚的播音节目,应该教他们多听听,日久他们的思想和品格自然就有进步的”。
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12部,运用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例如《可怜的秋香》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平;《麻雀与小孩》教育儿童应该善良和诚实;《小小画家》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神仙妹妹》表现善良战胜丑恶,勇敢团结能够以弱胜强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得到学校小朋友的喜爱,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唱,促进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抗战期间,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出现了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任光的《打回老家去》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开始在中小学音乐课内课外传播,培养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反帝爱国精神。
音乐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在生理、病理学家那儿也获得了科学的解读: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也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均衡发展,音乐教育中特别强调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恰如其分,而音乐特有的非语义性的组织结构,又是和人类的情感,意志直接对应的,它有利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情操的塑造,它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动作和情绪反映,最终导入于人的人格和情操的范畴。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小组,对一百个年龄从十七岁到三十五岁的钢琴家、奥运会运动员、网球明星和数学家等杰出人物进行调查,表明他们的父母都对音乐、美术、体育十分重视和喜爱,并从幼年时期对他们进行熏陶,从而使他们把音乐、美术或体育看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还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方法。锦州一个小学的实验表明,由于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乐队和合唱队),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孩子们从中懂得了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的重要性,所以,这个音乐加强班,五年内很少发生吵架、打架的事情。
论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7
流行音乐通常是指人们喜闻乐见, 且能自己参与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 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音乐。在一些专业的权威理论著作如《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 中对流行音乐 (通俗音乐) 是这样解释的,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亦称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和感情, 歌词较为口语化, 音域适当, 令人感到自然、亲切, 形式短小、通俗, 易记易唱, 有广泛的参与性, 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 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乐坛, 流行音乐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各层次的人群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发现, 流行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流行音乐“借助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善的传播手段和复制技术手段”迅速改变着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 所以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人民群众欣赏和传唱。从出现到现在, 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与其他的音乐体裁一样, 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 需要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 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 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 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 且朗朗上口, 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 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音乐离自己很近, 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是自己心中的独白,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是否经历过专门的音乐训练都能够演唱和欣赏流行音乐, 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人民群众性的特征, 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人民群众口味的特点, 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从而在整个音乐领域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 它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二、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
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其教化功能,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 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它固有的平民性、新潮性和宣泄功能等美学特征, 拉近了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互动, 且能引发共鸣。这种互动、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感染人, 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一) 陶冶情操, 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流行音乐以平民化的音乐语言, 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 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形式, 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欣赏、享受音乐的同时, 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不同于填鸭式等硬性方式, 它是一种软力量。在音乐史上有记载的例子, 如孔子听《韶》后, “月不知肉味”, 并不是某人命令他失去味觉, 不准食肉, 而是音乐特有力量的体现, 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虽然这是各种音乐形式起作用方式的共同性, 但是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更为明显。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班得瑞”的乐曲,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一些励志歌曲如《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铿锵玫瑰》等等, 每当人们听到这些歌曲, 就会被其中的豪情万丈所打动, 充满活力和激情。特别是在心情沉郁、低落的时候, 听到这些歌曲就会为之一振, 充满激情。
(二) 流行音乐为人们提供心理解压方式并能健全个体的人格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欣赏者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 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从而使消极的情绪情感得以疏导, 心境得以变得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 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 欣赏者的个人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且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过程中, 完成个体的人格塑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压力,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在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 他们对具有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歌曲、民族歌曲、戏曲等产生抗拒。而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 容易模仿与参与, 使青少年获得感情的共鸣, 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青少年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流行音乐满足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为青少年放松心情, 缓解学习压力提供了宣泄方式。
百家争鸣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丰盛的音乐文化宝库, 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又使人们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如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使人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让世界充满爱》唱出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常回家看看》充满了温情, 每当唱出这首歌时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 充满了暖意。这就是音乐的心里内化作用, 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欣赏、演唱, 使人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方面得到升华。
(三) 流行音乐在传播中塑造着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演唱随处可见, 可以说, 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存在, 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 这就体现出流行音乐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较强的参与性。流行音乐的音域适当, 旋律易记易唱, 结构简单, 聆听每一首歌曲的时候所产生的共鸣都极具有个体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歌曲的涵义, 从而能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 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但很多人对于音乐修养上的缺陷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 弥补音乐修养的缺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追求, 特别是大学生们。而流行音乐的出现, 比如说卡拉OK的演唱可以弥补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 吉他、贝司、电钢琴、萨克斯、电吉他等现代乐器, 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乐器的首选, 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手段。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音乐, 也为大学生们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平台。对网络音乐的参与创作, 不仅仅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 也相对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将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人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同样是因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流行音乐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 反过来社会又造就了流行音乐的繁荣。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纾解社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 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化,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生存竞争的压力造成人们精神上日益焦虑和空虚的特殊时代, 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03.
[2].杨春景《流行歌曲的文化审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李广《音乐与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浅析 篇8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教育, 音乐是一门很艺术的学科, 要充分利用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感,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学生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托尔斯泰说过, 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 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音乐作为一种“美”的东西, 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 展现每位学生的才华。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心灵, 这种感动是能够与人分享的, 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同时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这样说, 艺术形象多是人们某种特定情感的代表和化身, 它能点燃人们精神世界的火花, 促使人们生成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 促使学生对自身以及他人和社会进行开思考和关注, 为音乐中的人的幸福而欢欣, 为音乐中的人的痛苦而哀伤, 从而达到一种共鸣的情感传递。当学生醉心于音乐之中, 就会与之产生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音乐在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感受生活的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适应社会。因此, 音乐的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东西,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
(二) 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音乐就是一种艺术, 名人的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 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 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 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 音乐更容易打动人心, 因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几乎全部都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独白和灵魂深处情感的体现, 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世间一切华丽的语言。因此, 音乐教育要紧紧把握住音乐自身的独有特点, 在向学生传授艺术形式和理念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到的价值取向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三)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和谐的人”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和谐的, 而哲学的观点认为“美即是和谐”。音乐之美就表现为它的和谐之美, 历史也证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和谐发展。鉴于音乐的独特功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音乐的各种优势,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奠定个人基础。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一是培养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基础条件, 而音乐教育又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是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记忆力是指人们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音乐可凭借其显著的形象性和感受性, 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中国香港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陈美龄认为, 有过音乐学习经历的人的词汇记忆能力较强, 而那些坚持音乐学习的学生要远远好于没有音乐学习经历以及停止音乐学习的学生。
三是培养想象力。音乐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音乐的发现, 总是充满了魅力和憧憬, 同时伴随着惊喜与激动。大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想象力好比一把能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它可以使我们的灵感得到创造性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给他们一个主题让他们以此为中心进行联想,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四是发展思维能力。黑格尔认为, 最杰出的艺术本质就是想象。音乐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又是音乐创造的前提, 是人们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我们可以这样说, 音乐是一门极富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艺术, 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术。
三、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
音乐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人类文化长河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隶属于人类创造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 音乐教育犹如她所孕育的一朵美丽的鲜花。但是, 要想使鲜花永远保持其独具的魅力, 就需要不断地获得知识的滋润和培育。同样, 音乐的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正如匈牙利一位大教育家所说:“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 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 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同时, 我们的音乐教育肩负有弘扬高昂的民族精神,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引领先进的文化方向的重任。因此, 音乐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四、音乐教育的健体功能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近来连日患病, 经多方医治, 均未见效, 听了比才的《卡门》后竟痊愈了, 我感谢这音乐。”我国明代名医朱霞亭也提出“乐者, 亦为药也”。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有以乐健体之功能。在教育教学中, 音乐这一特殊的功能也不可偏废。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9
一、《乐记》在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
《乐记》在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化功能。《乐记》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音乐的教化功能来完成,通过音乐的美学作用,来净化社会的世俗风气,使社会得以净化,这是《乐记》的教化功能,也是先王提倡音乐的最初想法。这与《周礼》所云“以乐教和而民不乖”是一脉相承的哲学道理。二是政治功能。《乐记》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礼乐刑政, 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乐记》认为德音在形式上是“皆安其位而不相夺”,即乐言的稳定性强,而倾向性弱,在内容上应表现“平和之德”,曲调谐和而宽广。溺音是《乐记》反对的,溺音即乐音进进退退,比较杂乱,“乐而不安”, 对君子来说千万不要接受这种音乐。溺声乃国家灭亡之声。三是修身功能。《乐记》非常强调音乐的修身作用, 认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提倡音乐艺术形式的开展,需要考虑政治的因素,并要为道德伦理起到推进的作用。这种适应朝代的音乐哲学观,是非常顺应时代潮流的,在当时的形势下,起到了对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四是愉悦功能。《乐记》反复强调“夫乐者,乐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的愉悦功能是指通过音乐, 激发人内心愉悦的情感,再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音乐的美,达到修身养性,教化世人的目的。这是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世界所需要的,所谓“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五是伦理功能。《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音乐,只有合乎人类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才能激发出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这种观点的一个消极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俗乐产生很大的排斥,而对崇尚雅乐却给予了足够的肯定, 由此可见,这种音乐观还是对音乐的发展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乐记》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阐释了音乐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儒家一直都重视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乐教”,强调“乐与政通”。《乐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感人更深,因而对音乐的教化功能给予充分地肯定。《乐记》认为音乐“动于内”、“感人深”,所以音乐可以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人如果被外界事物引诱,而不去节制欲望,就会灭绝“天理”,丧失天赋善性,堕落为禽兽。这是“人之初,本性善”的哲学观念。而音乐既然体现“天理”,就可以起到“平好恶”、节“人欲”而存“天理”、“反人道之正”(《乐本篇》1982:6) 的作用。《乐记》高度评价了音乐“节欲反正”的作用, 音乐“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音乐能使人修养身心,能培养各种美德,能使人内心平和,性命长久。所以“致乐以治心”,“不可斯须去身”。《乐记》从音乐“审一以定和”的和谐论出发,提倡通过音乐来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交关系,这也是音乐从“和谐”出发的重要目的。音乐是能够使人感受到快乐情绪的,因而能使人们欣喜欢爱,相亲相敬,在不同场合下奏乐能使君臣和敬、老少和顺、父子和亲。所以《乐记》说音乐就是用来调和人际关系的。《乐记》更强调音乐的教化和政治作用,认为音乐是从内心产生的,有“静”的特点,能使民心向善,能使社会“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乐象篇》1982:28),因而用音乐进行教化,就能使人民走向正道;倘若“乐教”不及时,则会像寒暑失时、风雨失节那样给社会带来灾害(《乐施 篇》1982:21)。“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象篇》1982:30),音乐可以使百姓“无怨”、“不争”,使“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使,五刑不用”,从而达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的(《乐论篇》1982:10)。《乐记》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音乐的社会功用作了最高的评价。其中的一些观点是可取的, 也是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如音乐可以改善人心、延年益寿、和睦人际等观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理论基础的。但还有一些观点是不可取也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如音乐可以使人民“无怨”、“不争”,可以达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的,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幻想。至于认为音乐不仅可以“用于宗庙社稷”,而且可以“事乎山川鬼神”,能与天地相合,和鬼神相通,使宇宙大放光明、曰月运行有序、四时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繁茂, 就更将音乐的社会功能夸大到荒诞的地步,堕入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深渊。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10
关键词:音乐艺术,发展,社会性功能,路径研究
音乐艺术主要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演唱、演奏等活动,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共鸣。音乐艺术不仅能够陶冶心情,而且能够塑造人格,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音乐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
一、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通过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音响形式来传达一定的社会内容。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西方,许多学者都关注到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孔子就明确提出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就强调出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价值,音乐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都充分认识到音乐具有净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功能,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艺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音乐艺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就在于能够培养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音乐可以激发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可以获得心灵的陶冶,而且有助于提升内在的审美情趣,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融合与和谐,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国的大提琴乐曲《天鹅》将天鹅描绘成纯朴、优雅和高尚的形象,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蓝色多瑙河》以流畅的曲调和轻松的旋律,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二)音乐艺术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的和谐需要培养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营造出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而音乐艺术,包括音乐的表现与欣赏等音乐活动在培养和发展人民群众之间的协作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尤其是具有相互配合特征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交际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人们和谐相处。有音乐艺术研究者明确指出,合唱等群体性的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个人与群体、社会等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表现在合唱过程中,所有的表演者和参与者都必须保持特定的角色,把握一定的分寸,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可见,音乐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群体意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艺术有助于维护有序的社会关系
音乐教育者指出,音乐艺术有利于营造出一个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之下,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能够合理、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从对父母等个体情感体验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形成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体验。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总是能够发挥对人们的安慰与引导的作用,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及时宣泄,情感获得升华,从而维护有序的社会关系。《第九(合唱)交响曲》就能够在观众中唤起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和对高贵生命的赞颂,对他人充满着理解与关爱,通过音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这种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助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进一步融洽社会关系。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的研究者都明确指出了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在新形势中发展的表现特征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表现在运作方式方面注重产业化
音乐艺术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作为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分支,已经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方式,也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音乐艺术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给予人类精神享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2011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2年或将超过1500亿(图1)。其中,数字领域、网络游戏、在线视频占比较大的比重,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产业占比相对在逐步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产业已经引起了文化学者、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数字环境下的音乐产业,音乐内容提供商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运营模式,音乐内容提供商意识到互联网在音乐的宣传和销售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互联网门户、社区等媒体网站的合作,来推广宣传,另一方面与服务提供商合作获得更多音乐版权收入。无论是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电影、电视中音乐的参与极其重要,是产业的重要环节。音乐产业必将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艺术社会性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音乐艺术传播方式的变革
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是自然传播———口耳传播。由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用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为人类保存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也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文明。20世纪以后,随着数字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媒介技术迅猛发展,随着录音技术、无线电、电子媒介包括电视和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网等多种传播方式,视听传播并存互渗的姿态,人类进入了音乐的电子传播时代。为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平台,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了除乐谱传播之外的多方位形式,更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造便利的条件。
从传统的“口语传播模式”向“现代化新型传媒方式”的“电子传媒模式”的电视、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音乐运营模式,包括艺术消费的不同形式。和旧时音乐受到传播媒介的制约相比,电视、互联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经突破了“面对面近距离”的“在场性”和“即时性”限制,从而实现了长时间、远距离、跨地域的传播。现代传媒作为传播各种信息的载体,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传媒在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使我国数千年流传的传统音乐得到发展。现代传媒将世界各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旧文化结合体,在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传播是由音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使整个传播行为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更为有效的扩展了它的人文性,从而发挥音乐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滋生了它的商业性,从而助燃了娱乐经济,成就了音乐产业。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更好地传播音乐文化,是广大媒体和音乐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化社会功能的精神文明内涵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音乐艺术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是对人类情感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获得精神的自由。在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指引下,人们开始按照美的法则和艺术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形象,积极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优秀的音乐作品借助于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公益歌曲的出现,也是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音乐作品的传达具有更直接、更亲切的表现力。如奥运开幕前一个月华人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唤起人与人的亲情、友情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4.20雅安地震过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迅速聚集百名歌手制作了《让世界充满爱》赈灾歌曲,温暖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在抗震救灾期间深受大众喜爱,对稳定人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做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古人很早就明确指出,音乐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性格,而且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安邦治国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建立起“礼乐”制度,把宏大的音乐形式与国家的法礼制度结合起来,发挥音乐艺术作品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认可与接受。人们把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给更多的社会群体,引发心灵的共鸣,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增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也是音乐艺术重要特征之一,因为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甚至某些时候是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首次指挥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而感动的双膝跪拜。音乐,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精神情感而为之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音乐具有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欣赏者与表演者在音乐艺术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促进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就如同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有力地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三、音乐艺术发展的社会性功能路径
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好音乐艺术的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深化艺术观念,牢固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
应该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音乐艺术的重要价值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由于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音乐艺术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化艺术观念,不断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等各种音乐类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的音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不断开展音乐艺术的普及工作和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艺术修养,积极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音乐艺术创作活动
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艺术工作者投身到创作事业,创作出主题鲜明、艺术感强的音乐艺术作品。从世界范围来说,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具有振奋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音乐艺术工作者要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对于和谐、宽容、友善等主题的热爱与歌颂,自觉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塑造出健康的社会风尚,激发起人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广大青少年的音乐艺术素质
要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社会功能性的重要作用,音乐的教育加快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艺术素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明确把音乐艺术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鼓励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和校园音乐艺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知识普及和技能教育活动,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广大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教育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音乐艺术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营造健康氛围,促进音乐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性功能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和加快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雅音乐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普及活动。政府文化艺术部门、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团体要邀请和组织音乐艺术工作者举办各种公益性的论坛、讲座等,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略和充分感受到高雅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影视节目和音乐出版物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音乐文化市场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四、结语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指出,在从事音乐创作及表演等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的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音乐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艺术手段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统一,并且是人类共同审美理想的深刻积淀,这对于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应,所以音乐中的意志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职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的源头,同时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稳定社会风尚的源头所在,音乐作为文化、文艺生活一大分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化艺术观念,牢固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积极鼓励和支持音乐艺术创作活动,充分发挥好音乐艺术的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对社会与国家都具有积极良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曾繁仁,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4]李俊,赵枫.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5]张前,刘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6]郁文武,谢嘉幸.音乐经验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杨若帆.如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J].甘肃高师学报,2008,(2).
[8]李德隆.社会音乐与音乐社会[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2).
如何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 篇11
关键词:词艺术潜能;音乐课堂;审美
在音乐课堂里,如何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呢?怎样来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性,进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而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更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1.带鼓励和表扬入课堂。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对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体验到教师的呵护,觉得教师不仅是良师益友、参与者,甚至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乐于参与,课堂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2.携尊重和理解入课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故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难以完成老师的要求时,盡量打消学生的厌烦情绪,确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质疑、反驳、各抒己见等行为时,及时对这些创造性发展表示诚恳的支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应根据学生实际心理活动进行仔细分析,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让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与答案,从而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
二、多元开放整合,开启学习兴趣之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者心理的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及积极性的前提。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体现愉悦性、开放性、参与性,根据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这些天性,我们通过对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新鲜的事物、熟悉的生活经验、难忘的经历、游戏等等,这些富有刺激、惊险、有趣的音乐教学资源、方法,进行开放整合,开启学生学习兴趣之门,培养各种能力。
如这个月我校配置了校园音响,让学生在校时能时时处处接受音乐的熏陶,学校增添了一些常用的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室也成为音乐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还通过学校的广播音响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听赏课外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处于一种“耳濡目染,不学而能”的环境之中,有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1.开展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不定时的组织一些音乐游戏,它们可以在音乐课上,也可以在其他的活动课、班队课上,如随音乐律动、音乐节奏踢毽子、跳绳等趣味性体育活动。实践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热爱与执著之情。
2.可互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绪。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指导我们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正符合了小学低段学生的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勇于探索的特点。因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融合起来,把孩子们引领进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让课堂成为故事的现场、游戏的乐园,邀请学生参加,常常能让孩子们乐不思蜀。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吸引学生走进音乐课堂,使学生喜爱音乐,喜爱音乐课。
音乐教学正如教学行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顺应学生爱动的天性,使音乐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2.中国音乐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12
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人们在日常的音乐传播实践中进行的,其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既是民间音乐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动力,更是推动民间音乐艺术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社会进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当代音乐艺术的传播途径, 对发挥民间音乐艺术积极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传播,简言之就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转移,它包括传播者、传播媒介与途径以及受播者等要素,是传播者与受播者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过程。作为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原动力的音乐传播是“乐音音响符号所负载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想等音乐信息为人们所分享或共享的过程,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一、民间音乐艺术传播的社会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族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发展、大丰收,人们怀着对共产党,尤其是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等一系列利国惠民政策的拥护与感激,在民间音乐中出现了大量歌唱新家园、颂赞好政策的内容。
如何有效传播民间音乐艺术及其文化,使其在推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对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社会的音乐及其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正确而积极地引导人们为构建和谐、美好富裕的城乡社会而努力。
发展并传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音乐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笔者已有另文阐述),有利于发现、挖掘、抢救、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艺,更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传播民间音乐艺术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安。
人们在闲暇之时,少有精神寄托,除了看电视、玩手机、上网外,几乎没有其它有意义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这样便导致赌博打牌、聚众闹事、迷信邪教等许多陋习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并开展各种民间音乐艺术的表演活动给人们带来新的文化气象,使人们具有新的积极的精神寄托,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老百姓沉湎于赌博打牌、扯皮闹事、迷信邪教等活动。
(二)传播民间音乐艺术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与明辨是非能力。
在传播民间音乐艺术的民间文艺演出团队演出的节目中,既有祖辈传承下来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及日常生活知识, 也有队员们自编自演的极具现代气息、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优秀节目,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明辨是非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传播民间音乐艺术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干群关系,便于政府开展工作。
在民间音乐艺术的各种传播途径中,许多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参与与支持。比如民间文艺演出队虽然可以是民众的自发组织,但它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与基层干部的大力支持,甚至有很多基层干部本身就是民间文艺演出团队的成员。这样无形之中就拉近了干群距离,为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提供了好的平台,进而使得基层政府与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有利于政府开展各项惠民工作,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
二、民间音乐艺术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社会进程中可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民间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组织与支持,推动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人或表演者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的比赛、文艺调演等活动。如在节假日组织群众进行民歌大赛、开展积极向上的民间歌舞、渔鼓、皮影等民间艺术的巡回演出等。也可以在遇到重大的政治活动或社会事件时不定期地举办相关的主题晚会或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活动,并在活动节目中根据晚会主题适当创编一些内容紧扣主题而又通俗易懂的说唱、相声、渔鼓唱段或将传统民歌倚声填词,以利于对党的政治活动或重要事件进行及时的宣传或发动。
同时,地方政府应该从政策乃至经费上鼓励民间音乐工作者大力推广宣传本地区的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为地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保驾护航。因为在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当今社会,音乐活动的发展繁荣一般发生在经济上有保障,并能提供良好的自主的社会环境中。
新疆十二木卡姆发展的现状就是有力的证据,在国家和政府的资助与木卡姆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疆木卡姆展现了它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态势。由此而来的对于维吾尔族歌、舞、音乐的宣传及资源的利用已经走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东北的“二人转”艺术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人们对它都不感到陌生,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与赵本山等一大批东北籍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 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央视春节晚会、全国各地演出的小品或是他们拍摄的电视剧,还是遍布东三省为中外游客演出的小剧场,无不融入了大量的二人转元素乃至地道的二人转艺术。 “赵本山的龙泉山庄和刘老根大舞台都是沈阳以及辽宁的政府业绩的一部分。名演员和地方政府互换资源各取所需: 例如当了‘沈阳旅游大使’是给沈阳做宣传,同时就换回了当地旅游业对刘老根大舞台的倚重。从二人转里提炼出的文化产品是赵本山的商业门路,但每个都有‘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的主旋律帽子。”
(二)将传统的文字、乐谱记录与“口传心授”相结合进行传播。
音乐工作者可以将所收集到的民歌用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 从而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歌曲的原创思维。由于文字、 乐谱的记录与传承, 使得大量的优秀民歌得以保存, 供世人学习、欣赏和传唱,但这仅仅是民歌文本的传承, 它存在着音响形态无法记录和再现的局限性,对民歌的传唱并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有较大的影响。
而通过“口传心授”这种传播形式,则会大大提高传播效率,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由于传播者与受播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受播者往往能最直接、最有效地领会传播者的意图, 传播者也能够根据接受者的反馈及时调节音乐传播内容, 提高音乐传播效果。尤其是将传统的文字、乐谱记录与 “口传心授”相结合进行传播,既可以帮助受播者尽快学会民歌旋律,更可以通过文本记录,理解歌唱的内容,人们只有知道要唱的歌曲内容,才有可能激起歌唱的兴趣,进而在歌唱中发挥着民歌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
民间音乐可以在民间父母子女、师徒、邻里之间进行自然形态的有效传播,但影响范围较小,传播速度慢。虽然乐谱的存在可以帮助部分歌者加快学唱速度,其前提则是歌者必须能够识认乐谱。如果将传统的文字、乐谱记录与“口传心授”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中小学学校进行则更有利于开展,也会发挥出最佳的传播效果。
学校传播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民间音乐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园乃至大学校园,结合乐谱进行教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影响。如将诙谐、充满天真童趣的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传播,可以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乐观开朗的品格, 也是其了解奇妙大自然的途径之一。
例1:反映爱劳动不贪玩的《钉打钉》(常宁民歌占彩云唱唐特凡记录)
例2:歌唱勤劳乐观的《摇摇摇》(衡山民歌丁娇莲唱森林等记录)
(三)以音响视频、网络等数字化现代高科技形式进行传播
随着录音摄像技术的的诞生、发展与成熟, 尤其是当今摄像技术走进普通百姓家,人们进人了音乐传播历程中继音乐的文本传播之后所形成的另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通过录音录像将民歌的音响音像形态记(刻)录下来进行保存, 以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传播。这种传播形式对于发挥民歌的艺术价值、社会教化功能的价值等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使得民歌传承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欣赏民歌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多了, 通过电视媒介以专题专栏或晚会或综合文艺节目或访谈等形式进行民歌的传播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重要也是受众面最广的一种传播途径,为各地优秀民歌的传承(传唱)并充分发挥民歌的教化功能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标志着民歌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的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可以对收集到的地方民歌进行音响及视频的录制,通过网络上传各地有代表性、具有积极社会教化功能的民歌,使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下载所感兴趣的民间歌曲, 使其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的社会教化功能。
(四)通过民歌改编或音乐创作进行民歌文化的传播
【音乐的社会功能】推荐阅读:
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10-06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07-02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06-30
社会音乐07-22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10-04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促进作用08-29
关于印发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音乐类、舞蹈类)的通知07-06
音乐功能的体现07-05
音乐的德育功能08-22
音乐教育的功能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