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音乐

2024-10-05

功能音乐(精选12篇)

功能音乐 篇1

摘要:音乐有陶冶情操,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有寓教于乐,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功能;有启迪智慧, 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功能;音乐有强身健体, 培养人形成良好心态的功能。因此, 音乐教育应被列为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是我国的素质教育更加完善。

关键词:音乐,功能,教育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 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这些都是由音乐本身特殊的功能决定的。

1、音乐有陶冶情操,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滋润

心灵的雨露, 是哺育感情的乳汁,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 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 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 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音乐还可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

总而言之, 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提醒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 以严肃的态度、极高的热情, 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 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2、音乐有寓教于乐,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功能任何思想品

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 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 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 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 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 以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 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 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 可以使民心向善, 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3、音乐有启迪智慧, 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功能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 俗话说的“心灵手巧”, 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 心灵 (大脑思维发达) 必然促进手巧, 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 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 而前者更重要一些。

音乐艺术修养的提高还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 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 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 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 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 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4、音乐有强身健体, 培养人形成良好心态的功能我国古代

名医朱震亨说:“乐者, 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张扬个性, 注重自我的今天, 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 已渐渐走向萎靡, 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 合唱、重唱、齐唱, 合奏、重奏、齐奏, 只有协调一致, 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 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文化知识, 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 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 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的打上应试教育的烙印, 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当前, 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已在全国蓬勃兴起。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无疑, 它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1、选择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教育方法

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 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 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 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 所以欣赏法也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 儿童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 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 示范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音乐教学方法的应用

长期以来, 在中学音乐教育实践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 音乐教育往往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没有艺术性, 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即音乐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音乐艺术的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作用的音乐教育;前者例如战争年代的文工团员在战斗前线进行演出, 鼓舞战斗士气。而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修养, 它具有一定的辅德功能是音乐的审美功能所派出来的。音乐教育具有智育的功能并不是音乐能直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身心施加的压力, 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首先确立起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审美体验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肖东;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滕青;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

功能音乐 篇2

一、硬件设施 教室专用设备: 电子琴 1架 学生座椅48把 五线谱教学黑板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体机、音响系统)教师用具: 多用划线规 教学音像资料 学用乐器:

谱架48个、电子琴48台

小锣、大锣、小堂鼓、小钹、小军鼓、大军鼓、铝板琴、木琴 成套打击乐器(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铃、三角铁等)

二、室内外环境布置

1、窗帘:蓝色

2、黑板左侧:音乐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教室墙壁两边贴有音乐名家的画。

简析音乐及其社会功能 篇3

音乐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工具,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与人们内心的情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音乐自身的因素构成决定了其在感情上的重要性。音调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人的脉搏律动、感情起伏,特别是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和平年代,音乐更多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则更多是以号角式的呼唤来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

音乐内在功能的融合

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思想与载体、思想与传递方式的统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方式的艺术化,是人类生活意义和生命本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人在生命存在状态中对客观世界感知(即感性认识)和认知(即理性认识)的总和,多表现为图像化视野与理性化思维在大脑中的存储和运动。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或者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理解,这种图像化的形式在本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结果。在对世界的观察中,人们总是更多地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清楚分明的情形上,也就是视觉上,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动物质实体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世界的真实存在经人们的视觉摄影而最终被定格为图像,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但音乐思想却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解放出来,形成乐想,从而使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得到提炼与升华。人们借助于音乐创作实现赏乐而通伦理的目标,但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是绵延不绝、始终相通的,换言之,音乐所赋予人们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视野,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不存在所谓的结束、终止或完成,因此它也就更不可能还原开始。

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也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音乐创作是音乐思想的过去时,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现在进行时,其主要表现在诗、歌、舞三个方面。回顾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多为边歌边舞,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诗是音乐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歌和舞则是音乐藝术的精髓。其中,歌、舞两个要素体现了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关系。我们在听音乐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此时,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喷发出来,即儒家所说的“由情之深向外发出”,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我们所说的音乐思想,而歌(或曰旋律)和舞(或曰节拍)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体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音乐家在进行演奏时,都是首先把真实的生活在自己脑子里复现,然后再经过人脑的一番艺术化处理,把生活画面变成诗。当然,这里所提到的“诗”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想象中的诗,是人们的思想在音乐作品里的情感表达。因此,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就不能像欣赏一般歌舞那样轻易就能准确理解其意义。音乐艺术欣赏能够达到透彻精准,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很大关系。

音乐元素上的发展

在欣赏器乐演奏尤其是交响乐演奏时,通常首先由主持者向观众简要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内容提示,以便于观众大致了解其作品含义,如此以来,既可以使音乐艺术价值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又不致使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作品本身实际价值内涵相去甚远。在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里,显而易见的音乐思想能给人启发、教育,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使欣赏者保持身心的愉悦和道德情操的陶冶,进而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即使是在器乐作品里,人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现场感受,也能按自己的理解领略作品的真谛,同样也能达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这可以说是高层次上的统一。对音乐的受众群体而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是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而器乐作品、交响乐则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所喜爱,因此,我们在音乐作品中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实现音乐思想与艺术、音乐作品与社会的统一,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起到融合与调剂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音乐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指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反映整个社会存在、服务大众、陶冶大众的思想情操。它以一种艺术形式来宣扬真善美,从而使艺术与社会功能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整体的前进,这也是音乐在自身发展上不可忽视的关键。

音乐是大众精神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其进行艺术分析和理解时,加入一种艺术性的思考,把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已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要想保持这种趋势的发展,就必须在能力上进行相应的培养,适应外在的变化,在相互融合中,音乐的魅力才会展现出来。

| 作者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郑明扬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4

一音乐的美育功能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用, 表达思想感情, 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 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构成要素, 表现作者的审美感情, 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 因此音乐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表情达意、移风易俗、审美娱乐的功能。

1. 表情达意

人有丰富的感情:欢歌、乐唱, 悲吟、哀咏。然而, 表什么情, 达什么意, 寄寓什么思想, 却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由于地理方位的不同, 加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 因而音乐审美也表现出差异, 北方民众喜爱粗犷、高亢的梆子腔、皮簧腔, 而南方民众则喜爱柔婉、抒情的昆腔。

2. 移风易俗

《汉书·艺文志》说,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这是因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乐记》认为“乐”有感化、礼化、德化、道化的陶冶作用。所以, 我国历来主张“乐和”, 和天地、和自然、和社会、和人间。在感情上, 求得人与人的融洽、谐调、中和, 使得上下长幼、人各安其本分;在征伐中, 力促“民齐”, 以使“民劲城固”, 这是乐和感召人、鼓动人、团结人的力量所在。把“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把音乐的功能提到礼的高度、德的高度、道的高度, 这是音乐的重要目的。

3. 审美娱乐

音乐的怡神娱悦早就为人们所追慕, 它是国家生活、民族生活、社会生活, 乃至个人生活中一张一弛的“驰”, 是不可缺少的一面。音乐的审美、娱悦作用是音乐富有强盛生命力的保证, 是人们、社会、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功能, 也是人们生活、社会生活、民族生活、国家生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

二音乐的表现功能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音乐是以表情性为主, 描定性为辅的, 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音乐语言有共同性、世界性, 能超越地区界限, 所以有相对共同性的音乐审美观。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能影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艺术趣味和神明习惯, 其时代的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音乐审美观又具有个别性。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音乐的产生过程来看, 首先来自美的魅力, 人们通过耳濡目染, 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它的功能还包括智育功能、思想功能、德育功能等。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对牛弹琴”是徒劳无益的, 得不到任何效果反应。但科学试验, 证明常听音乐可使奶牛多产奶。人脑通过音乐刺激活动程度就越高越发达, 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 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对他的刺激增进了他的科学思考。还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音乐能促进大脑中酞的分解运动, 脑酞正是形成思维、记忆的关键动力。因此, 音乐能促进大脑, 促进人的智力功能。

音乐, 能使人感染,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让欣赏者为音乐美所陶醉, 与音乐同欢乐、共哀伤。这就体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显示了音乐的思想功能。贝多芬, 人们尊之为伟大的音乐家, 与此同时, 也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 宣传鼓动家, 甚至称他为“政治家”。因为, “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自由和进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既是他个人的毕生信念, 也是他作品中热烈赞颂极力宣传的思想主题。

音乐课外活动也同样蕴含着思想渗透和教育功能。音乐与体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广播体操音乐, 体育向艺术化提高。现代科技项目中, 首先在自由体操评分规则中规定, 在满分十分中没有音乐就得减去一分, 音乐失误或动作与音乐配合得不好也将扣分。音乐使硬邦邦的体操动作与优美的舞姿组合成一串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它是智商和德育不能包括也不能代替的。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对德、智、体有巨大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在现在教育, 未来教育将越来越显示其特殊意义。因此, 学校要开设音乐美学, 大力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审美实践, 如参与学校、社会的各种演奏演唱会, 参与并观赏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各种音乐活动等, 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等感受和知识,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美学的特征及其功能 篇5

音乐美学的特征及其功能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利用声波这种独特的物质本体,按照美的规律,反映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以激发审美者的美感,从而引导欣赏主体提高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净化胸襟和心灵.

作 者:时茜 作者单位:河南省艺术学校,河南,郑州,450003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9)分类号:H6关键词:

浅谈音乐的教育功能 篇6

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对灵魂的情感或状态的直接模仿,因而,模仿不同性格情感的音乐会对听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他常常听“不正确”的音乐,就会变成一个“不正确”的人,反之,如果他多听“正确”的音乐,就会变成一个“较好”的人。

柏拉图也在《理想国》里讲述对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音乐能够训练人的思想,可以通过音乐公共教育的方式造就“正确”的人。

无独有偶,当西方的哲学家们向众人宣扬音乐的教育功能的时候,在中国,先贤们也秉持了同样的观点。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道德作用和社会作用。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音乐就排名第二位。孔子曾经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完成的最后的标志。

《乐记》是儒家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书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指出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一定感情,这种感情通过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声音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的产生。这种观点与希腊人的音乐模仿情感的观点一致。更为巧合的是,《乐记》也提出可以通过音乐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们从不正确的方向引向正确的方向。

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也非常推崇先哲们的观点,他还把音乐分为十种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的音乐对人们起着各种的作用,比如:“温柔恬静的音乐可以安慰人的大脑”;“快活的音乐,教人听见精神爽快”;“雄壮的音乐,可以鼓起人的勇气”等等。他说:“一个家庭里头,如果有几个人爱音乐的,这个家庭就不至有赌博之患;一个社会里头如果爱音乐的团体多,别样坏风俗自然就可以减少了。”他还建议家长注意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遇有高尚的播音节目,应该教他们多听听,日久他们的思想和品格自然就有进步的”。

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12部,运用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例如《可怜的秋香》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平;《麻雀与小孩》教育儿童应该善良和诚实;《小小画家》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神仙妹妹》表现善良战胜丑恶,勇敢团结能够以弱胜强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得到学校小朋友的喜爱,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唱,促进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抗战期间,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出现了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任光的《打回老家去》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开始在中小学音乐课内课外传播,培养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反帝爱国精神。

音乐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在生理、病理学家那儿也获得了科学的解读: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也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均衡发展,音乐教育中特别强调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恰如其分,而音乐特有的非语义性的组织结构,又是和人类的情感,意志直接对应的,它有利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情操的塑造,它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动作和情绪反映,最终导入于人的人格和情操的范畴。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小组,对一百个年龄从十七岁到三十五岁的钢琴家、奥运会运动员、网球明星和数学家等杰出人物进行调查,表明他们的父母都对音乐、美术、体育十分重视和喜爱,并从幼年时期对他们进行熏陶,从而使他们把音乐、美术或体育看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还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方法。锦州一个小学的实验表明,由于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乐队和合唱队),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孩子们从中懂得了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的重要性,所以,这个音乐加强班,五年内很少发生吵架、打架的事情。

功能音乐 篇7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强。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 使得人们对健身活动的参与意识极大加强, 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高潮。广场舞以独特的健身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迅速发展为群众健身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

广场健身舞, 也叫坝坝舞、广场舞或街边舞, 是一种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 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并在广场、院坝等宽敞场地开展的群众性健身舞蹈活动。它将传统舞蹈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与体育运动带来的健身功效结合在一起, 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 又表现出健身运动的健身功能。因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简捷性、沟通性而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

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功能, 如: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治疗功能。音乐渗透着浓郁的品德美, 是净化心灵的好帮手, 是美好行为的倡导者, 是培养人才的动力。作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广场健身舞, 以其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对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音乐社会功能的一方面, 音乐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越来越被各界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夏季广场健身舞这一活动现象, 对音乐疗法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长久以来思想家与科学家的想法:音乐的形成有一种自然生成的内在法则, 这和生命形式的和谐规律是一致的, 可以说, 两者都遵循一个统御宇宙万物的定理, 这个定理也引导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音乐的自然形成法则, 和生命法则基于一致性而产生共鸣, 藉由脑部对音乐的反应活化生命体的自然和谐法则, 使脑部产生的α波上升。

在十九世纪初期, 音乐就已经被用来促进病人的睡眠。医师指出, 失眠患者聆听适合的音乐, 确实可减少安眠药及镇定剂的使用。音乐的节奏会影响人体的荷尔蒙;相对于年轻人, 老年人的新肾上腺素有明显的增加;该激素已经在最近的医学研究证实和睡眠的发生及夜间醒来的次数有关。音乐促进睡眠的科学研究已在德国、美国及苏联等国家陆续被证实, 美国医学审查委员会早已公布大多数的安眠药在病人使用两周后便失去疗效。基于上述原因, 音乐治疗渐受重视, 并已经受到医护人员普遍的使用。

虽然说, 参与广场健身舞的这一个群体, 她们不一定懂得什么是音乐疗法, 但是从她们对的音乐的选择中不难看出, 他们选择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音乐节拍都略等于人类心跳的速率。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都不适于用来促进睡眠, 节奏太快会让人紧张, 太慢则会令人产生悬疑感。医学实验证明, 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 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 使血液活动顺畅;相反, 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 缓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厅吃饭, 柔和的音乐可使食欲及消化顺利, 充份享受用餐的满足和愉悦, 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节奏强烈的进行曲, 则会使用餐的心情紧张, 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由此可见, 广场健体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健体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 经常进行排舞练习,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改善心肺功能, 加速新陈代谢过程, 促进消化, 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延缓衰退,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2、健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也就是说注意力是受指向制约的, 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 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 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 由于注意的转移, 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 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 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 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健脑记忆, 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 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 这是自然规律, 也是正常现象。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 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 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4、健美广场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 用心灵共舞, 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 并以简单的的舞蹈动作手脚一致地表现出各种节奏的韵律, 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 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 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 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因此, 广场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 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 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 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 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 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 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 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 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 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 边劳动边欣赏音乐, 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 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的、抽象的、精神性层次 (如知识领域里的概念体系, 道德领域里的律令训条) 上, 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实践的、物质性的层次上, 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 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 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 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 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 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结合用人声歌唱的音乐 (即声乐) 与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 两者都以人类的嗓音为物质手段。语言艺术中讲究格律和声韵的韵文对语音本身的选择和排列是有审美要求的, 这种审美要求所遵循的美学规律与音乐所遵循的是一致的, 因此韵文就带有音乐性。随着韵文的文学体裁特征不同, 所形成的音乐体裁也就不同, 与抒情性的韵文 (抒情诗) 相结合形成歌曲, 与叙事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长歌、叙事歌或说唱音乐, 与戏剧性的韵文 (歌剧或戏曲脚本) 相结合形成戏剧性的唱段。到了近代, 器乐获得高度发展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与语言艺术的结合方式:戏剧开场之前演奏的序曲, 标题音乐中的音诗、音画等, 这类体裁的音乐演奏并不伴有文字内容的歌唱或朗诵, 而是用丰富的管弦乐队技术手段来表现某一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具有确实的治疗作用, 根据研究显示, 某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人的血压降低, 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 使人在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为温和。西方国家将音乐配合医疗体系, 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及生理治疗之中, 已不是新鲜的事了。

科学家认为,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 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 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 激发人们的感情, 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应激能力。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 在很在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在欣赏时,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 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 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 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的治疗功能, 另一方面是透过音乐的物理作用, 直接对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因为声音是一种振动, 而人体本身也是由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 如心脏的跳动、胃肠蠕动、脑波的波动等。当听到音乐产生的振动与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 会使人体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 让人富有活力、朝气蓬勃。

此外, 音乐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功能, 是提升创造、思考, 使右脑灵活的方法, 并且能引导出重要的α脑波。特有的音乐节奏与旋律, 能够使我们平常较常用的主管语言、分析、推理的左脑, 得到休息;相对的, 对掌管情绪、主司创造力、想象力的右脑则有刺激作用, 对创造力, 信息吸收力等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效果。

音乐益智功能是人们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乐。小孩子的家长在为孩子准备学习乐器之前, 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学习乐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医学常识也告诉我们, 人的手指尖处有人体最第三的神经末梢, 大脑对于接受和处理来自神经末梢的刺激最为及时和准确, 俗话说“十指连心”, “心灵手巧”。人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 左手受大脑右半球的支配, 大多乐器演奏需双手并用, 且地位相当, 因此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 使左右脑产生复杂的神经沟通, 从而促进人智力的提高。如钢琴的演奏需要手指以极其敏捷的动作, 弹出各种急速变化的音调, 并要根据听觉反馈不断调整触键的力度、方式, 以弹奏出音乐所需要的音质、音色, 那么手指的运动越复杂、越迅速, 就越能锻炼大脑的反映能力和反映速度。

音乐可以娱人, 也可以自娱,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优秀品质, 陶冶人的情操是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 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 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 尤其显的重要。世界是复杂的, 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 有幸福也有烦恼。无论哪一个人, 都不可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都不可能全凭直接经验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人的知识更多地要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由于音乐内容的广泛性, 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生活知识, 又因为音乐是以感情表现为手段来展现思想内容的, 以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人们从音乐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 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我们要学习长期坚持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人们, 学习她们身上自信、轻松、满足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她们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足, 我们要以平和心对待生活, 以友善的心对待周围的朋友,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我们的生活才会向更高层迈进。

参考文献

[1]《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心与音的对话-城市与乡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功能音乐 篇8

一、音乐营造唯美意境

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1在《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影片开始,壮丽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波澜不惊的湛蓝湖水和一望无垠的高原从视觉角度冲击着观众的感官,加之玛利亚的美妙歌声,生机勃勃,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便流畅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玛利亚为了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大胆生活,她带领着七个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游玩,在平原上骑自行车,在湖水里轻摇船桨,在阳光下欢快歌舞,一扫之前的压抑与阴霾,孩子们童真爱玩的天性得以释放。玛利亚教孩子们唱《Do.Re.Mi》,简单的比喻和欢快的旋律使孩子们深深爱上了音乐,荧幕上轻松的音乐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完美融合,给人强大的感染力。孩子们在玛利亚的指导下,用优美的歌声欢迎男爵夫人来做客,惊艳了所有来宾,也融化了上校冰封的心,这个家开始慢慢改变,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温馨而和睦。这不禁令人感叹音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在不知不觉中给一个冰冷的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后来,玛利亚与上校相爱后,她在花园独自唱起《一些美好的事》,回忆着与上校甜美的点点滴滴,周围鸟儿轻鸣,花儿盛开,玛利亚的歌声清脆悠扬,余音绕梁,渲染出一幅幸福美妙的婚后场景,这与后来德国侵略者入侵后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相爱后不久,二战爆发了,上校被侵略者勒令为德国服务,上校义正言辞的表示拒绝,于是他们一家人准备趁音乐节逃往他乡。音乐节上上校一家在侵略者面前倾情演唱奥地利经典歌曲《雪绒花》,平缓柔和的旋律渲染出一幅祥和安稳的画面,使人们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美好的家园中,但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上校又不得不割舍这浓浓的爱国之情,其中的悲壮与无奈令人动容。影片最后,上校一家成功逃出后,镜头再次转向广袤无垠的阿尔卑斯雪山,人们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再次得以体现。

二、音乐推动剧情发展

影片的开始是玛利亚独自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奠定全局以音乐为主线的发展模式,音乐作为别样的灵魂贯穿整个影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变化。2《玛利亚》是由修道院修女合唱的歌曲,她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的叛逆,不守规矩,这为玛利亚被派出去做家庭教师奠定基础。歌曲《我有信心》,是玛利亚在第一次去往上校家的途中自己唱的歌,她知道她将面临七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严厉保守的家长,于是她鼓励自己要勇敢面对,做到最好。接下来玛利亚开始了与孩子们的艰难相处,淘气的孩子们不断地捉弄她,她不仅不责怪,反而全心地去包容引导他们,带他们出去游玩,学习音乐、舞蹈。孩子们渐渐向她敞开心扉,一首《Do.Re.Mi》体现了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也预示着他们已经完全地接纳了玛利亚,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对音乐的热爱。为了庆祝男爵夫人(上校的女朋友)的到来,玛利亚教会了孩子们《音乐之声》,这首歌融化了上校冰封已久的心,让他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对玛利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孩子们在舞会上表演的《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在舞会的最后,上校一家和玛利亚一起演唱了《晚安,再见》,玛利亚和上校的默契和情感开始升温。但当晚玛利亚就被男爵夫人劝回了修道院,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玛利亚的自卑心理使得她怀着压抑的心情回到了修道院,院长劝她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回去的路上她唱着《翻过每一座山》,可见当时她复杂无奈的内心纠葛。回去后,玛利亚与上校的感情迅速升温,在花园里,她唱起了《一些好事》,流露出处于热恋中欢喜娇羞的心情。影片最后,上校一家和音乐节现场听众一起演唱《雪绒花》,所有奥地利人民愤慨激昂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将上校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影片达到高潮。

三、音乐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利用音乐将玛利亚和上校的鲜明个性加以清晰地诠释。开篇玛利亚的引吭高歌——《音乐之声》,“千百年来,群山因为音乐而生机勃勃,因为音乐而感受到我的心跳……”表现了玛利亚对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接下来修女们合唱的歌曲《玛利亚》,她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的叛逆和不守规矩,作为一名修女,玛利亚淘气顽皮,经常外出探险游玩,向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这也体现了她有一颗渴望拥抱生活享受生活的心。《我有信心》《翻过每一座山》,是玛利亚分别第一次和第二次去上校家时唱的歌,表现出她强大的内心,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将面临的困境,但她不退缩,不放弃,“我可以做到最好”,既然选择去做,就要做到最好,于是对孩子们的淘气顽皮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温柔去包容和原谅,最终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面对上校的感情,尽管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她仍然告诉自己提起信心,努力克服心底的恐惧和不安,勇敢地去面对,去拼搏一把,这些刻画出一个内心美丽而坚强的女子,令人敬佩。3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对雷电的恐惧,玛利亚为孩子们唱起了《我最喜爱的东西》,孩子们对她表现出完全的信任和依赖,她教导他们去想像一些美好的事情来打破眼前的恐惧,可见玛利亚的内心充满了光明与美好,积极与乐观,生活在于美好的事而不在于短暂的阴霾。影片后来,上校深情的弹唱奥地利民谣《雪绒花》,一度哽咽,并介绍说这是一首“情歌”,表现了上校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军人形象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精神。《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是大女儿丽莎悄悄和邮差约会时唱的歌曲,欢快甜蜜,充满了孩子对长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令人不由自主想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样子。在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办的音乐会上,孩子们唱起了民谣《孤独的牧羊人》,旋律轻快而清新,孩子们的表演幽默风趣又不失礼节,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对音乐的喜爱。

四、音乐揭示电影主题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这样定义音乐的价值。4音乐能用听觉结合视觉来带动所有的感官细胞,使人联想构造出美妙和谐的画面,如身临其境,刻画延伸影片的主题思想。影片的开头,俯视的镜头里连绵不绝的阿尔卑斯山脉宏伟磅礴,湛蓝宽阔的湖水平静而沉寂,在荧幕上蔓延开来,使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壮大气。紧接着是玛利亚的出现,她身着长裙,笑容满面,玛利亚对自然的歌颂与热爱之情伴着动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在蓝天碧野里回荡,“群山因为音乐充满生气,唱了千年的歌……”给人回归自然畅享自由的快感,以此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上校回到家中时,玛利亚教孩子们唱《音乐之声》来欢迎父亲和男爵夫人,孩子们甜美的歌声华丽的演出,令上校动容,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淘气孩子们竟然如此可爱,多才多艺,他再次找到了家庭的归属感,来启发人们重视身边的亲人,努力营造家庭生活的和睦幸福。《Do.Re.Mi》是玛利亚在教孩子们基础声乐时唱的歌曲,“鹿,是鹿,一只母鹿;光,是金色的夕阳;我,那是我的名字……”她将音符与日常生活的食物联系在一起,既满足了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又将音符正确巧妙地教给他们,于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就不会太抵触,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这启导了儿童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童真爱玩的天性,切忌死板的灌输式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雪绒花》自影片上映以来,作为奥地利的经典民谣,在全世界广为传颂,经久不衰。5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雪绒花虽小但洁白无瑕,傲然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即使在恶劣贫瘠的环境,小小的雪绒花仍能坚强的生长,它象征着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坚强不屈的精神。

五、音乐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自《音乐之声》获得前无古人的成功后,电影界逐渐开始重视音乐在影片中的表达效果,越来越多的导演将音乐这种听觉享受与视觉效果融合起来,打造完美的视听盛宴。在中外影坛,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有其表现影片灵魂的代表歌曲,《速度与激情》的《See you again》,《泰坦尼克号》的《永恒的心》等。同时,音乐也成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之一,《海上钢琴师》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将钢琴乐曲与人物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主人公1900厌烦陆地上的人们匆忙虚伪的生活,他甘愿享受独守佛吉尼亚人号的孤独感,也不愿听从好友的劝说,踏下船去看看,在与工人们欢聚时,他弹起欢乐畅快的曲子;在看到美丽的姑娘时,他弹起恬静柔美的曲子;在暴风雨的夜晚,他弹起急促快速的曲子,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内心流淌在指尖的情感写照,没有修饰,没有伪装。国内影坛在电影音乐上的处理也是日益进步,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张国荣主演的爱情音乐剧《左右情愿》,其中音乐元素占很大比重,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心情刻画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新世纪的电影《恋爱通告》中,杜明汉为宋晓青现场弹唱的歌曲《你不知道的事》,随电影的上映,红遍了大江南北,它悠扬婉转的曲调细腻的刻画了当时男女主角的心情,令人感动。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校园青春风电影,也相当注重音乐的作用,《匆匆那年》《致青春》《栀子花开》《夏洛特烦恼》等,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会有一首代表歌曲,可见音乐在现代影坛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结语:音乐是人类的伟大杰作,音乐可以直击灵魂深处,可以表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千百年来,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听觉上激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月光》至今广为流传,它传达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音乐的人。音乐不只是听觉,它可以调动一切敏感的器官随之共舞,打造最震撼的视听享受。

电影《音乐之声》的巨大成功因素诸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影片在音乐上的处理恰到好处,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整个电影的灵魂,在意境刻画,剧情推进,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著名音乐《音乐之声》《雪绒花》《Do.Re.Mi》等,在影片的发展中,配合唯美的画面,渲染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给世人留下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一曲悠扬;修女玛利亚善良坚强的内心给无数人奋斗下去的力量,心怀美好,这个世界对你就不会太差。

注释

11.周向东,聂翔.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J].电影文学,2012,16:141-142.

22 .冯丽娜.电影《音乐之声》之音乐赏析[J].电影评介,2006,22:44-45.

33 .张巨武.英文电影《音乐之声》的美学解读[J].电影文学,2008,15:133 +89.

44 .刘泓蔚.浅析电影《音乐之声》的艺术魅力[J].电影评介,2007,10:37 +34.

试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9

“高山流水觅知音”, 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决非一串单纯的音符, 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我国传统的音乐, 还是西方古典及现代音乐, 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精神在跳动, 感受到音乐大师们在五线间发出“天问”和“命运交响曲”, 感受到意义的存在。人类的音乐艺术之所以能从远古纯朴的原始歌唱, 发展到今天音乐舞台和传播媒体上的五彩缤纷、壮丽辉煌, 是与音乐社会功能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它不断加深的美学认识分不开的。

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 孔子就严肃地断言:“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他深刻的感受到, 高尚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 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 对社会陈规陋习的改变, 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汉初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也肯定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社会功能。“教之以乐, 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西汉的司马迁认为:“夫治国而弭人民者, 无若乎五音者。”历朝历代的中国文人们, 对音乐本质认识不谋而合!音乐, 作用于社会, 影响于人。而他们梦寐以求的那种“琴音调, 而天下治”和“鸣琴而治”的政治理想, 就是基于他们对音乐社会功能刻骨铭心的领悟——尽管他们的这种理想在当时毕竟是幻想。

公元前5世纪左右,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 也观察和注意到音乐的“净化”作用, 按他们的解释, 这种“净化”的过程, 就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净化”, 这种“净化”的过程, 就是用音乐来教育人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非常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 他说“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1 8世纪以后, 出自欧洲音乐大师们有关音乐社会功能的高度评价就更多更具体了。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 他又说“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 如同在整个人生中一样”;门德尔松说“音乐则用胜过文字的千百种美好的事物来充实我们的心灵”。舒曼在评价肖邦时也说“肖邦的作品好比是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面的大炮”。而肖邦自己是这样说的:“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 使我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够成为约翰 (苏比耶斯基) 的部队所唱的战歌, 战歌虽已成绝唱, 但它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的两岸”。李斯特更是在激情满怀中倾诉音乐社会功能, “音乐是具体化的, 可以感觉得到我们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 渗入我们的内心, 像箭一样, 像朝露一样, 像大气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 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

音乐对科学研究也有着奇特的作用。在阅读科学家的传记时, 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很多科学家大都是音乐爱好者, 他们所从事的科学活动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普勒是集天文学、星相学和音乐爱好于一身的科学家。他从一首古老的“和谐序曲”的音乐形象受到启发, 通过对音乐的和谐 (谐音) 和占星的和谐 (星象) 进行深刻的数学分析, 终于在1 6 1 9年完成了《宇宙和谐论》。从而得到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学习音乐理论, 他后来将音乐知识应用于对光和颜色的研究。他曾将自己用三棱镜分的太阳光谱定义为五种颜色:红、黄、绿、蓝、紫, 但他对这样定义的光谱不太满意。因为他把光谱和音乐进行了类比, 认为音乐有七个音符, 光谱也应有七种颜色。他说:“我把颜色散开来之后, 我发现每种颜色正好出现在它相应的位置上, 均匀的排列成一串, 仿佛构成了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最终他把光谱定义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谱, 一直沿用到现在。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创造相对论?就是因为他终身热爱音乐。他的母亲能弹会唱, 并以极大的热情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由于受他母亲的熏陶, 他特别喜欢演奏小提琴, 以后音乐伴随他走过一生。爱因斯坦在创立现代物理学的过程, 非逻辑的科研方法发挥了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而这种方法的形成又与他热爱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音乐不但对科学有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和承担起美学标准的作用, 而且还能丰富科学家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成分—即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种非凡的想象力的体现。试想, 如果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那神奇的“追光实验”和“升降机实验”能构思出来吗?那让人难以接受的“狭义相对论”和跑的更远的“广义相对论”又能创立起来吗?

对音乐本质、音乐社会功能的深刻而准确的认识, 是人类思想史、美学史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而在中国, 则成为每个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基础和中国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音乐具有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影响功能, 优秀的音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记。音乐对人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代, 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和平年代, 音乐更多地以娱乐的形式, 表现出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战争年代, 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 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毕加索说:“艺术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 艺术家会经常关注悲欢激烈的事件, 并从各方面做出反映, 他怎么能够不关心别人, 怎么能够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 同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同自己的民族与时代隔离呢?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并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进程的中国音乐, 永远都以音乐的崇高精神塑造人, 永远都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

2 0世纪以来,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配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他们遵循着音乐的社会功能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 以音乐为武器为争取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记否:一曲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使多少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良知的中国人, 纷纷拿起武器, 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同仇敌忾,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如冼星海在总结《黄河大合唱》时说:“它具有伟大的气魄, 有技巧有热情有真实, 尤其有光明的前途, 而且直接配合现阶段的需要, 提出了‘保卫黄河’的伟大口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规模, 在治国安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的音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更是有目共睹。而在改革开放的3 0年中, 新中国的音乐文化, 又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新时期, 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 讴歌着我们这个变革的、腾飞的时代, 鼓舞着我们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5 0年代初,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这嘹亮的歌声, 激励着当时还正处于百废待兴的中华儿女和年轻的人民共和国, 勇敢地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 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美援朝的卫国战争中, 并创建了以正义战胜邪恶, 以弱胜强的历史战例。6 0年代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 表达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天不怕, 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建设者们的自豪感。7 0年代, 粉碎“四人帮”以后, 一曲带着喜庆泪花的《祝酒歌》响彻神州大地。词曲作者和演唱者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切感受, 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喜获第二次解放的喜悦心情。8 0年代《我的中国心》曾唤回多少海外赤子, 报效祖国母亲;《在希望的田野上》则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景象, 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新形势和希望。9 0年代, 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讲着《春天的故事》, 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

总之, 音乐具有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和思维的影响作用;同时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重要社会功能。音乐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使全世界人民在与命运抗争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而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则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摘要:音乐具有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和思维的影响作用;同时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重要功能。本文将对音乐在古今中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当代、现代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社会,人,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2]、王盛昌、李保彤主编《中外名曲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0。

音乐教学教化功能初探 篇10

一、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熏陶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 适时选择教材, 创设贴切环境, 采用灵活多样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诱发他们的兴趣, 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作品, 了解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 创作背景。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与价值, 也能更深层地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能, 培养民族自尊心, 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坚韧不屈的拼搏精神, 以至达成高尚的人格, 创出造绚丽的人生。

例如, 在中国的古乐曲教学中, 可以认识到音乐对世人的陶冶, 对世人的情感熏陶。激发了许多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写下了很多的名篇, 如《广陵散》和《琵琶行》等等。通过古乐曲的学习, 让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祖国的悠久文化, 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壮丽山河之情, 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整个宇宙的开阔胸襟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二、价值观和世界观重塑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乐形式, 却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以重塑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 《英雄》、《公仆赞》、《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经典乐曲, 以此歌颂伟大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 赞美百姓中清风正气的好干部, 不为艰难困苦的执着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去真拼实战, 灵钻活研, 奋力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技能, 从而树立起为民族的昌盛、世界的和平、民主与自由和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的伟大理想。

中学生通过这些乐曲的学习, 可以了解音乐的时代性。认识音乐是一个时代声音和精神的再现, 从而让学生去了解历史, 培养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审美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其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其审美能力, 丰富多彩的生活, 使整个人类变得文雅和有爱心。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音乐魅力, 从而产生情绪情感的交流。因此, 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1. 营造氛围, 勃发精神。

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教学环境中, 听觉和视觉可为音乐教学的情景和气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的广播、网站、电视台要传播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的音乐作品, 杜绝庸俗、商业化的和纯娱乐性的音乐作品。

音乐教室应显得优雅、具有浓浓的艺术色彩, 座位与乐器的摆放富有新意, 整体色调得冷暖雅致, 师生的衣着得体、穿戴大方。尤其是教师的着装既要得体更要具有美感, 因为他是学生终身审美学习的楷模和导航者。其教学气质美、人格和个性美、宽广的胸襟美、言语体态美等均能协和于美的教育环境。优雅的教育环境能导致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爽朗、积极向上。无形中他们为拥有优美环境而感到自信、幸福、温暖, 从而就会滋生爱护学校、爱护他人的美好心灵。

2. 实践体验, 形成能力。

在音乐教学的教法中, 从感性入手,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亲自去探寻、去领悟、去真正的理解与之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使他们在主角的位置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并参与实践。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歌曲教学中, 根据山东和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知识特点相对照, 各并整理成精炼的语句配置于此曲旋律进行创唱。让学生在悠闲的乐声中尽情地创编着律动的美。在歌唱教学中, 还有更多的创造因素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也还可从多种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 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音乐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付出。不论教学如何变革, 作为音乐教育者, 都必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把它的技能和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们, 让音乐艺术在教育中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音乐教学是学科教学课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教育树人的重要手段。但不少学音乐课被视忽视, 可随时调剂或者被暗自取舍。音乐课程资源和管理薄弱无序, 部分教材到位困难, 教学设施无保障, 严重阻碍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如何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 篇11

关键词:词艺术潜能;音乐课堂;审美

在音乐课堂里,如何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呢?怎样来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性,进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而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更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1.带鼓励和表扬入课堂。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对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体验到教师的呵护,觉得教师不仅是良师益友、参与者,甚至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乐于参与,课堂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2.携尊重和理解入课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故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难以完成老师的要求时,盡量打消学生的厌烦情绪,确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质疑、反驳、各抒己见等行为时,及时对这些创造性发展表示诚恳的支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应根据学生实际心理活动进行仔细分析,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让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与答案,从而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

二、多元开放整合,开启学习兴趣之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者心理的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及积极性的前提。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体现愉悦性、开放性、参与性,根据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这些天性,我们通过对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新鲜的事物、熟悉的生活经验、难忘的经历、游戏等等,这些富有刺激、惊险、有趣的音乐教学资源、方法,进行开放整合,开启学生学习兴趣之门,培养各种能力。

如这个月我校配置了校园音响,让学生在校时能时时处处接受音乐的熏陶,学校增添了一些常用的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室也成为音乐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还通过学校的广播音响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听赏课外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处于一种“耳濡目染,不学而能”的环境之中,有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1.开展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不定时的组织一些音乐游戏,它们可以在音乐课上,也可以在其他的活动课、班队课上,如随音乐律动、音乐节奏踢毽子、跳绳等趣味性体育活动。实践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热爱与执著之情。

2.可互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绪。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指导我们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正符合了小学低段学生的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勇于探索的特点。因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融合起来,把孩子们引领进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让课堂成为故事的现场、游戏的乐园,邀请学生参加,常常能让孩子们乐不思蜀。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吸引学生走进音乐课堂,使学生喜爱音乐,喜爱音乐课。

音乐教学正如教学行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顺应学生爱动的天性,使音乐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2.中国音乐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

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12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悦、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美国曾对大学毕业的各个不同工作年份的人, 做一题为“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调查, 结果是:毕业后工作1~5年者认为专业技术最有用;6~10年者认为人际关系最有用;11~15年者认为管理能力最有用;16年以上者认为艺术鉴赏力最有用。这说明了艺术是终身受益的教育, 可见从小加强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其实,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原始公社时期, 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 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 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 它可以对社会成员起到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魔力左右着人们的心灵, 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及渗透, 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的认识功能

音乐具有超现实的作用, 不但能使我们在困难时想到胜利, 在失败时想到成功, 而且会唤起愿望, 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辉煌灿烂。例如: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人类创造了《命运交响曲》, 这首乐曲不仅是对贝多芬“世界音乐泰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许多成功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后来理想者铺平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 音乐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 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音乐使人产生激情, 振奋人们的精神,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 革命群众高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监狱进军, 这说明音乐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列宁特别爱唱《同志们, 勇敢地前进》, 他把战斗的革命歌曲, 看成是人们满怀信心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国际歌》曾被列宁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响彻四海, 还有那雄伟庄严的音乐形象、震撼大地的音调鼓舞了千百万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斗争、前赴后继, 对国际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中, 所产生的大量音乐作品, 也同样帮助了中国革命。当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人民张开血盆大口,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太行山上》、《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壮大和渲染了抗日的声威,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奋力拼搏奔小康》等为鼓舞全国人民, 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音乐的教育功能

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自古而然。我国古代教育常把“礼乐”并称, 孔子继承古代教育思想, 提倡礼乐并举, 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 所以有“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题, 音乐教育的社会化是民族生存、斗争与发展的需要。《乐记》记载:“乐也者, 施也”。又说“先王之为月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 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与影响, 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 也不是强迫他们接受, 而是采取艺术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影响与教育, 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音乐活动还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和协作关系。歌咏活动、合奏等都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 使每一个参加音乐活动的人, 通过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都能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中的各方面要求, 使人们形成统一的意志, 具有共同的感情, 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意识。

四、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 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从事音乐活动, 使身心得到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解脱烦恼, 把人们从紧张的劳动和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工作久了免不了疲劳,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方式, 做有趣的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例如: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紧张的劳动之余, 总有与助手一起演奏小提琴的习惯, 他们的演奏配合默契, 有时突然中断演奏, 又与助手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这时的难题轻松解决了, 这说明了音乐可以洗刷他们头脑中的疲劳, 科学家们通过积极的休息之后, 新的思潮来临, 打开心灵之扉, 这种张弛交替的休息是大脑再度创造。音乐是调剂锻炼大脑最好的工具之一。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8-1>8, 即从学生每天8小时的紧张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音乐等文体活动, 其学习效率大于8小时的单纯学习。

五、音乐促进社会和谐化的功能

人与人的关系, 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人从开始就有群居的特点, 因此, 天然地倾向于同社会、同集体、同个人取得和谐相对安定的局面;音乐又以沟通和交流方式起聚合作用, 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家非常熟悉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几乎传遍全世界。作者用这首歌曲寄托了对朋友、对亲人的思念, 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 作者也已经同人民大众进行了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的沟通。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音乐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音乐能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美感化。

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协作关系。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 “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 (无论他或她也许多么有才能) , 在这方面, 每个人的工作都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错误就能够毁掉一切。”参与集体活动, 有利于实现有共同纪律约束的、有共同意识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摘要: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不能没有音乐, 人们离不开音乐, 音乐在广阔的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友好型风电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