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2024-10-05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共12篇)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1

一、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于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走向良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可以引导企业向符合社会认知的方向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组织或团体都存在着企业伦理问题,其中的“伦”指的是人伦,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行为的准则,所以企业伦理就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很多人认为企业只以赚钱为目标,不需要考虑企业的伦理道德,因此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无视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使企业在消费者中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久良好地发展,除了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需加强企业内部的伦理道德建设。

(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对社会履行的一种责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认真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1. 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利润的行为,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将投资变成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想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应当担负的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

2. 法律责任。

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的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能为了获得利润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犯罪的生产活动,所以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要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摒弃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缴税,不损害国家的利益。

3. 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利润的同时要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要协助政府来治理当地环境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浪费资源,使企业生产与周围环境不产生冲突。

4. 社区责任。

社区责任是指企业与所在社区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能够做到与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所在社区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响应社区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企业也要主动向社区公开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让社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对企业监督的作用。

5. 慈善责任。

慈善责任是指企业的领导者以社会人的身份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给予金钱等帮助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还要能够带动社会及其他成员的利益。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在前期可能会损害部分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承担慈善责任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声誉,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根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鲜少有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区分。其实这两个名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对象。

(一)背景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损失,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而提出的。通过在企业内提出伦理道德,使企业员工明白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并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伦理道德的防火墙。通过企业各级员工的努力,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事情的发生,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1953年首先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一些社会上的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对象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是在企业内部提出的,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层级员工,要求各级员工要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通过各级员工的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使企业能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面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合作者、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和政府等,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存在对伦理道德的意识十分模糊,管理者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内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领导者缺乏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清楚认知,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氛围,造成企业中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的企业内部结构简单,没有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员工,致使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建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缺失

在我国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一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即使破坏周围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也在所不惜。一些企业周围的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被污染,许多水中生物灭绝,大气污染严重。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为了获得利益而变本加厉的破坏环境。

(三)企业对员工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有的企业存在与员工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工资、非法压榨员工、性别歧视、教育歧视等现象,让员工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造成员工不能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还会通过以次充好、抬高产品价格等方法来欺骗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进行虚假承诺,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导致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使企业丧失信誉,从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

(四)政府监督的缺失

政府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只顾获取利润,而忽略了伦理道德建设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到位。

(五)法律责任的缺失

企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企业也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企业信誉和社会利益,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定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企业可以聘请道德建设较好的企业领导人开展讲座,通过讲座让企业的员工了解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建设的好处等。企业要成立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促进员工间伦理道德的建设。让员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企业伦理道德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大的积极性进行工作。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利益,而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作出策略调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要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各种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企业要积极地投入到周边环境的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最大的帮助,做到既能从自然中索取,也能回馈自然。

(三)善待员工与消费者

员工是企业的内部“上帝”,企业要发展必须先要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只有让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够获得员工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压榨员工的劳动,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要生产最好的产品,做到真材实料,物美价廉。在宣传产品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不夸大产品的效果,让消费者能够理性地选择产品,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四)政府要积极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监督中起到一个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制度和评估标准,依靠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根据评估标准定期对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进行评估,对于表现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和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表现不好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惩罚,引导企业转变方向,朝着积极建设伦理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

承担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要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从事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了获得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应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进行缴纳,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积极主动地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的主要市场竞争力之一。认清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存在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有助于打造一个诚信、守法、奉献的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凤军,杨崴等.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2]杨帆,吴江.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评介[J].暨南学报,2006(5).

[3]谷慧敏,李彬等.中国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4).

[4]刘娉.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刘思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2009(2).

[6]石小玲.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26).

[7]刘建花等.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机理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11).

[8]张静.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7).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2

一、加强企业伦理学习对金鼎公司发展起的重大意义

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外部,企业伦理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导向功能。企业只有使自己的求利行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取向,即以伦理为决策导向,才能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获得管理的成功。我们金鼎公司的企业核心服务理念是“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学习超越 领先” 企业使命是“幸福员工服务莱钢奉献社会”,这些文化理念的提出对我们金鼎公司改制后社区物业如何发展、生存,以及在市场形势下如何提升管理和服务品质等问题,统一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引导全体员工转变观念,以自我加压、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状态,为实现公司改制各项任务目标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凝聚功能。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金鼎公司的人才观是“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位置,干成事的有待遇”管理理念是“制度大于总经理”这些观念的提出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亲和二者的关系,使管理决策得到积极响应,为金鼎公司改制后取得良好的管理绩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规范功能。伦理的自律性表现为:它能在企业中造就一种良好的氛围,成为员工的自觉信仰,会以“理应如此”的无形的精神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达到自我评价、自我规范的功效。我们金鼎公司的企业规范包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员工行为标准,规定员工在企业争当好职工,在家庭争当好角色,在社会争当好公民,遵守公民道德纲要,树立了金鼎公司员工良好的社会形象。

4、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企业伦理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又是无形资产中的关键因素。企业商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它己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现代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在大家看好莱钢的房子,很多是信赖我们的物业管理,这就是我们的无形资产,我们要创造有影响力的物业服务品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优质服务是金鼎公司物业管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塑造良好形象的基础。但仅有优质服务是不够的,要拥有最佳的企业社会形象,还要靠有效的公共关系和企业理念把这种优质服务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对社会产生一种反馈的作用,赢得广泛的支持和赞誉。

二、在金鼎公司物业管理中怎样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卓越的企业创建的不仅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一种繁荣的经济,更在于它建立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金鼎公司物业管理怎样在实践中更好的量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呢?

首先,我们加强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宣传,使更多的员工和住户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宣传能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让顾客满意的企业;宣传善待社会、服务社会,在从事公益活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社会声望的企业;宣传尊重员工、培养员工,使企业运行于民主有序的环境,灵活度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宣传勇于承担社区责任,保护环境,为民造福的企业等。同时加强对反面案例的揭发,造成舆论导向。

然后,就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育。我们的产品是服务,管理也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培育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本企

业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育,从关心员工、培训员工,树立员工的自身荣辱感、企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其身体力行的将这种文化作用于日常的物业工作中。再次,提升物业服务品位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实施由服务经营向经营服务的战略转移,是金鼎公司改制的需要,更是社区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社区物业,我们要深入学习先进物业管理经验,以“住户满意为宗旨”,以“文明和谐家园”为主题,继续深入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辐射力、陶冶力、推动力,不断提升服务品位,深入开展平安小区创建活动,更好的改进管理服务工作,打造社区物业品牌,为园区住户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和谐社会与企业伦理经营 篇3

[关键词] 伦理经营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和谐社会

企业进行伦理经营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的伦理经营水平还较低,遵法、守信等最基本的企业道德也经常得不到落实,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受到干扰,也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不仅如此,企业对顾客、社会、职工和股东的非道德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企业伦理经营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主导着国民经济。在企业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企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需要以自由、公正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以买卖双方的信用为基础。如果信用遭到破坏,信用交易就不能成立。如果要形成信用交易,交易双方就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否则双方就不可能相互信赖,交易就不可能发达,那么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达,企业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伦理是必须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伦理性企业的结局是悲惨的。许多企业目前仍把社会正当性与企业的效率性看作是矛盾的,为了追求利润而忘掉了社会责任。但是其代价是什么,最近因非伦理性经营而倒闭的许多企业说明了一切。其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大混乱的安然(ENRON)事件。安然是美国七大企业之一,主要经营能源,2001年12月2日抱着310亿美元的负债倒闭了。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震动。更由于其破产的内因与其他企业不同,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这样一个大企业由于没有重视伦理经营,对会计报表进行大规模作假,欺骗股东和社会,最终走向了毁灭。

如果企业不遵守伦理经营,那么不仅决策者个人受到损失,而且企业也将受到惩罚。企业损失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其结果是企业的收益下降;对内,影响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士气和工作态度。

韩国1997年的金融危机是道德危机,是由财阀企业的非道德性经营行为造成的,所以,近几年韩国政府特别注意企业的伦理经营。最近韩国经济人联合会进行的针对500家上市公司调查表明,引入伦理经营的企业占59.9%。调查显示,实行伦理经营的企业,从1999年至2003年的年平均股价上升率达到46.3%,与其他企业同期年平均上升16.1%形成鲜明对比。

各种国际机构都试图通过“伦理回合”(Ethics Round)制定伦理经营的国际标准。例如,1997年12月OECD采纳了“OECD国际商业交往中禁止行贿协定”,对违反此协定的企业禁止进入国际市场。美国的伦理经营标准更加具体。美国的伦理协会(EOA:Ethics Officer Association)准备了包括伦理纲领、专责人员、教育、检查、处罚等伦理经营的具体内容的方案,准备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其采纳为国际标准。

二、企业伦理经营的发展阶段

1.无道德阶段

认为只有企业主和经营者与企业利益有关,为了追求企业利益,宁肯付出道德代价。如果公开宣称企业最高经营者的这种错误的伦理观和经营哲学会给企业带来不利,所以采取道德沉默(moral muteness)的态度,这成为诱发职工不道德行为的原动力。

2.遵守法律阶段

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是不道德行为,只考虑守法而不想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这时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伦理经营,但与无道德阶段相比已经有了进步。

3.积极应对阶段

认识到企业尽社会义务对企业有利,进行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并加以对外宣传。企业战略中包含了最高经营者的伦理经营内容,明确杜绝企业一切非道德性行为。

4.伦理观胎动阶段

谋求伦理和利益的均衡,发表作为企业信条的伦理纲领,成立伦理委员会。最高经营者的企业伦理观作为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职工的行为准则加以具体化,使其成为企业日常活动的准则。成立伦理委员会,揭示企业的伦理行为半径,明确各种业务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对行为道德优秀的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非道德行为,应按程度不同进行处罚和教育。把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纳入职工教育训练内容中。

5.伦理先进阶段

按照伦理原则行事,实行伦理优先的经营方针。让每一个职工熟知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业务活动中决策的准则。纲领和行为准则应简练且有号召力,要做成微型小册子让每个职工随身携带。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交流各个业务活动中进行伦理经营的体会,使企业全体职工的伦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

三、伦理经营的体系:3C

美国左治亚大学(Georgia)卡罗尔(A.Carroll)教授认为,企业活动要承担法律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责任。概括地说,伦理经营的概念是企业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企业决策中反映与企业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的道德期待。

伦理经营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落实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意识和行动中,必须建立3C体系。第一要素是伦理纲领(Code of ethics)。伦理纲领是企业成文化的约定。美国约有90%、英国约有57%、德国约有51%的企业具有企业自己的伦理纲领。第二要素是建立并运营伦理经营监督机构(Compliance check organization)。监督机构的负责人要由充分掌握信息并能够调动相应资源,具有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的权利。第三要素是通过不断宣传和教育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伦理经营的共识(Consensus ethic education)。先进企业为了形成伦理经营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案例教育、公开讨论等多种沟通方式进行伦理教育。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指南”表明, 对于那些具备“3C”条件的企业即便违反联邦法律也要适当免责或降低处罚力度。

四、企业伦理经营的步骤

伦理经营体系的建立要从制定伦理纲领开始。伦理纲领可按企业各个领域分别制定,也可以按照涉及的对象具体化,如同股东的关系、同职工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环境团体的关系等。

为了制定适合企业的伦理纲领可以组成伦理纲领制定委员会,进行收集资料、制定伦理纲领草案、公司内举行听证会、制定职工行为准则等工作,最后确定伦理纲领并宣布。此外,向国内外伦理经营先进企业学习也是有效方法。但是不考虑企业的文化特征而盲目照抄就很难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识,就会变成有名无实的摆设。伦理纲领的内容要反映职工的欲望,只有在职工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实践。如果伦理纲领不能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那么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努力形成共识是伦理经营的重要步骤。

最早的伦理纲领是詹姆斯兄弟公司的创始人R.W.Johnson于1943年制定的“我们的信条”。“我们的信条”明确揭示了目标,用简练的语言写成,因此成为伦理纲领的典型案例。“我们的信条”按照消费者、职工、地区社会、股东的顺序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责任。

制定伦理纲领后,要进行伦理经营的实践。有了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后要建立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中包括通过伦理教育确立伦理文化,通过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检查,实行伦理审判官制度等。

如果成立正式的伦理委员会有困难,也可以成立临时委员会,或者不定期地组成伦理实践团队对企业的伦理实践进行检查。詹姆斯兄弟公司也没有专门的伦理经营负责人,而是由企业人事经理主管伦理问题。由人事部门组成“信条实践小组”(Credo Action Team)对“信条”执行情况每年检查两次。

企业伦理经营虽然是企业自觉行动,但也有必要对伦理纲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制度安排。通过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可以逐渐提高伦理经营水平。为了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有必要建立伦理经营内部评价体系。有些企业建立了内部举报制度,对违反伦理纲领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机制。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伦理经营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但是执行伦理经营的人如果不能从人际关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么很难实现伦理经营。

参考文献:

[1]甘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年10期

[2]赵华:企业伦理何以可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3]喻后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商业时代,2006年27期

[4]严安:略论企业伦理经营的时代内涵,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4

夜深人静, 茶吧里弥漫着茗茶的芬芳, 传来时而热烈时而和缓的谈话声。以爆料“重磅炸弹”的重大社会新闻著称的某首席记者, 还有同来的总经理H, 正在与吧主切磋企业安全文化的话题。

总经理H对品茶用的白瓷茶具情有独钟, 一个劲地赞扬图案清新俊朗, 造型精巧, 别致美观。可是, 被吧主戏谑称为“滨城名记”的这位媒体新锐, 却热衷于茶品, 用深情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调, 感叹炭韵黑珍珠香气浓郁, 醇干鲜爽。

【话题】企业安全管理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缩影/企业安全文化不等同于常规安全管理/全球化大格局及产业链模式下企业安全责任的新挑战/企业安全事故成了引发社会公共事件的一大诱因/何时能跳出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的魔咒/权谋文化及法不责众的投机心理是深层祸根/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与管理放任导致泛滥成灾/大安全文化观是现代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

某首席记者:说到安全管理, 未免有些令人心情沉重, 与窗外美丽的夜色不相协调, 总感觉到有些灰蒙蒙的。

吧主:前些日子, 企业文化协会举办了企业人为本管理论坛, 论题———企业安全管理体现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几位学者发起这个论坛的初衷, 一是想纠正企业全面安全管理的认知和误区, 二是为企业持续发展校正“定盘星”, 三是倡导构建现代企业的安全文化。

这不是在不久前, 国内爆出全球超级连锁快餐麦当劳、肯德基长期使用过期原料的安全丑闻, 一下子击碎了跨国公司一贯坚持严苛标准及流程、可以信赖的口碑, 竟然也在安全文化上沦落到如此地步。加之骇人听闻的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 所带来的恐惧尚未彻底消散, 挑战着当今世界人们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神经。看来, 这个论坛的主题不仅切中时弊, 况且还有国际化的普遍意义!

某首席记者:一说到企业安全管理, 往往会习惯性的理解为狭隘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管理, 甚至与传统意义上的防火防盗划等号, 还习惯于出了大事之后就例行公事的一番疾风暴雨式的大检查, 很快又是雨过地皮干;可祸根在哪里, 是不是仅仅在于每个捅娄子的具体部位, 怎样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一连串的问题还都摆在那里哪!

我更关注构建覆盖企业全员、全流程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观理念, 它包括产品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多方面, 几乎囊括了所有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危及公共安全乃至社会和谐的诱发因素, 早已应该提升到企业社会责任层面上来, 更是一个现代企业公民的体现。

近日采访过的一户煤矿企业, 本来煤矿透水多发, 防不胜防, 可恨的是这家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 黑心矿主蓄意隐瞒被困矿工人数, 几个小时后查出来竟然多出了50多人, 况且还煞费苦心封锁消息, 竟然将矿工家属用出租车转移到外地, 浪费了抢救矿工生命的宝贵时间, 无异于草菅人命。

(显然, 某报首席记者说话的表情有些激动, 几次端起品茗杯又放下, 嘴唇轻轻地颤抖着。)

职业道德和良知促使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企业老板为什么会置员工人身安全、消费者安全健康于不顾, 简直成了与义绝缘的人类品种, 到底有哪些深层的文化原因?眼下正酝酿一篇有份量的稿子, 不瞒你说, 这也是我特意约请企业界知名人士总经理H拜访茶吧的目的之一。

吧主:无事不登三宝殿, 请您先品茶!

(听罢, 某报首席记者急忙笑双手抱拳向吧主鞠躬, 忙不迭地解释一番, 那略带滑稽的姿态引来一阵笑声。)

某首席记者:从大安全观的视角上看, 当今企业危及安全的行为, 大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型:

第一类:劳动环境极其恶劣, 黑心老板不顾员工死活,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曾报道过一个金矿, 老板富的腰包鼓鼓富可敌“县”, 开着上百万的豪华车威风八面, 头上还闪烁着各种各样光环, 招摇过市;可在这些背后却是一番凄惨的景象, 一阵阵声泪俱下的哭诉:金矿上班的员工患矽肺病的不在少数, 一个村庄中竟然有几十个民工因患矽肺病相继死亡。一个个鲜活的的生命消失了, 一个本来圆满的家庭毁掉了, 一大堆沉重的包袱推给了社会。

吧主: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老板发财, 政府发丧”, 早成了不争的事实。媒体披露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贵州某煤矿的《瓦斯日报表》, 一个月内, 几乎每天瓦斯浓度都严重超标, 其中最大值为4.00, 报警71次之多, 18日那一天因为瓦斯严重超标竟然报警1241次, 可还是不顾工人的死活照常进行生产, 带血的“乌金”变成了老板兜里的黄金。不仅有违人间常理, 也为商业伦理所不容呀!

某首席记者:第二类, 限制人身自由, 黑心工厂明目张胆人格歧视, 无视法律法规。我暗访过一个工厂, 周围铁栅栏, 高墙深远, 从外观上似乎给人以为这里不象是工厂, 倒像是座戒备森严的监狱。工人入厂后, 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不得离开岗位, 工作场所更是化学品毒气弥漫, 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人格歧视现象, 在一些企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如超市搜身行为, 工人下班时搜身检查等等。更有登峰造极的奇闻, 广东一家企业进厂员工必须签订“牲畜协议”, 违反工厂规定就被视同为“牲畜”一般。

第三类, 吝啬技术投入进行野蛮生产, 黑心老板宁愿吃喝嫖赌一掷千金, 却不愿在员工安全保障上花些本钱, 绞尽脑汁压榨廉价劳动力获取利益。一些企业对技术进步是心里揣着明白装糊涂, 老板热衷于原始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 进行野蛮掠夺性生产经营, 反正能凑合干一天就多赚一天钱, 何必把大把的钞票砸在技术设备上, 还额外增加一块费用支出。对于这个技术改造成本的小九九, 老板算得比谁都精道, 在低廉劳动力红利丰厚的环境下, 这样做最简单划算, 能够最大限度地敲诈劳动者的血汗, 昧着良心求得利润最大化。

第四类, 原料和辅料掺杂使假, 企业有恃无恐地怎么赚钱怎么干, 致使产品安全成了危及社会的一大公害。食品添加剂明令禁用的“苏丹红”案尚未平息, 水产养殖消毒剂“孔雀石绿”又浮出水面;“工业酒精”勾兑酒毒死人事件刚刚曝光, 海鲜品“福尔马林”又吓坏了消费者;染色馒头叫让老百姓心生畏惧, 更有那有毒大米、问题奶粉等惹得老百姓防不胜防, 民怨沸腾。之所以食品、药品行业引起普遍的关注, 不过因其涉及面宽、关乎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 其实别的行业假冒伪劣的问题产品并不逊色多少。难怪人们抱怨就差没有人象《水浒传》里的狮子坡, 孙二娘开黑店专卖“人肉包子”了, 让人听起来真的有几分恐怖。

吧主:有谁敢相信江苏一家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黄酒制造企业, 竟然想出一个歪点子, 大量购进国家明确规定饲料用的万余吨低价陈化粮大米, 酿造出4800万瓶的“毒黄酒”, 且全部销售一空。众所周知, 陈化粮大米中含有大量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 会对人体内造成极大的伤害, 早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列为强致癌物质。

按照市场逻辑可能让人解释不通, 企业决策者为什么如此肆意践踏品牌价值?只是为了降低一大块原料成本增加利润, 难道真的不清楚这一块令人眼红的黑心钱, 怎能抵得上几十年形成的产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者相比到底是哪一个更值钱呢?市场逻辑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 有钱可以随时随地购进原料, 但却无法复制漫长的光阴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记呀!

某首席记者:第五类, 肆意“三废”排放, 无视环境保护法规, 以污染生态的社会代价换取企业利益。这类环境生态事件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近日来媒体曝光的频次也多了起来。人们记忆犹新的那起震惊中外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2000多公里的一条大江, 由于上游工厂不负责任的泄漏, 牵动了几个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污染了全流域几千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闻之心有余悸。

哎, 安全责任对于企业老板来说, 是横亘在面前的一条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孰丑孰美, 一目了然。令人揪心的是, 诸如此类的丑陋行为何时休哇!

(一直在那里静静地品茶, 认真听着谈话的总经理H, 终于开口插话了)

总经理H:说实在话, 心地善良的人都不会这样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按说, 那个企业老板不做梦都想赚取更多的利润, 赚钱这玩意容易成瘾, 但是不能损人利己挣昧心钱, 于心不忍。

刚才, 记者老弟不是谈到要挖掘一下根源吗!俗话说“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挖来挖去, 还不是一个“利”字作怪。但赚钱也得看怎么个赚法,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决不能丧失伦理, 不择手段, 吧主你说对不对?

记得你在一次管理讲座上强调的人性化管理, 这可能恰好属于人性丑恶的那一面吧!

吧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 企业家身临其境, 现身说法, 更有说服力, 还得多听听你的高见, 扫除那些阻碍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些误区。

总经理H:企业界里普遍泛滥着一种“成本障碍论”, 这恐怕是最现实的、排在第一号的不得不挑明的误区。

实施安全管理会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提升, 不利于与对手竞争, 干还是不干?真干还是假干?坚持还是不坚持?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实打实的事情呀!你说也难怪, 凡是企业涉及到安全管理达标, 没有一项不是直接增加产品成本, 原料货真价实, 肯定比人家单项成本就要高出一些;产品质量高标准, 成本自然就的上升一块;技术工艺设备升级, 那可是没说的要投入资金增加折旧;环保清洁生产涉及污染排放达标, 增加成本更是明摆着的事情;这里的那一项最终都要反映在产品市场价格上, 否则那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如今在过剩经济大背景下, 竞争异常惨烈, 买卖难做, 市场上同类产品遍地都是, 消费者总是货比三家, 那家便宜就买哪家的, 你的价格比人家高出哪怕是一点点, 那不仅赚不到钱甚至随时都有被挤出市场大浪淘沙的危险。

我们本身就是生产食品的厂家, 深受市场恶性的无序竞争之害, 吃尽了苦头。论规模设备和信誉, 咱们都是响当当的行业一流, 可是就是干不过人家那些无名鼠辈的“地下小厂”, 怎么回事?人家明目张胆地在食品添加剂上使用违规产品, 似乎人体健康安全跟他没有关系。违规添加剂产品成本低, 且产品外观上还能吸引顾客, 这样在销售价格上就差了一大块, 你说怎么跟他竞争!因为消费者并不知晓有没有危害身体健康的添加剂, 即便知道一些也很难现场验证, 所以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呗。你货真价实, “老实人吃亏”, 到头来还比不上那些玩歪门邪道的赚钱, 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某首席记者:“假币驱除良币”的“假币效应”, 毁掉了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 甚至能导致市场秩序乃至社会公共秩序的紊乱!

吧主:这就涉及到了落实安全责任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规模大小对履行安全责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般而言, 企业规模小, 又以经营初级产品项目, 行业利润低, 加上产品结构趋同性突出, 与竞争对手之间严重同质化, 所以承当安全责任成本的能力较弱, 当行业竞争达到盈亏的临界线时, 在老板的内心世界里, 就开始在道德伦理和贪婪野蛮的临界线边缘上挣扎着,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一旦见利忘义的洪水冲破道德堤坝而决口, 失守底线的老板们自然就会采取损人利己的方式, 此时的安全责任就被无情地抛到了脑后, 金钱成了左右决策行为的唯一动力, 人性里边本来就略显脆弱和稀缺的善良成分, 很快就被利益之水稀释掉, 人性中丑恶的部分浓度越来越高, 扭曲了灵魂, 才会出现刚才所例举的种种事件的发生。

某首席记者:有资料表述, 大企业的出现, 扮演且承担起安全责任的角色和功能, 这是不是与你刚才讲的安全责任与企业规模和产业层次有关系?

吧主:正是这样, 市场竞争机制造就了一批大规模的企业, 同时也赋予了大企业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的社会职责, 幕后的伟大的推手就是市场内在机制;诚然, 评价安全责任不能简单地以企业规模大小来划线。

这并不是因为大企业规模大就会如此高尚?首先是因为大企业具备了承担安全责任的能力和实力, 基于多产业、多领域、多渠道、多个企业的利润收益可以互相弥补, 东方不亮西方亮, 较比单一经营的中小企业优势明显;其次是大企业如果发生安全责任事件, 相对中小企业而言风险成本极高, 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甚至波及到公司旗下的多个领域和项目, 所以它不值得从事瓜田李下、偷鸡摸狗的勾当;再次是大企业为了相对垄断市场的利益诉求, 会担当起现代市场秩序维护者的社会新使命, 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会自觉约束企业行为。总之,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大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中已经植入了安全责任机制, 客观上在一定范围内克服了政府和执法部门管理成本高的难题。

某首席记者:全球领先的数码影像公司爱普生, 主导产品打印机、投影机和液晶显示设备, 生产过程需要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该公司依靠科技突破“绿色壁垒”, 在全球率先提出“无氟里昂”宣言。有97%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达到了欧盟ROHS环保指令要求, 提前领取了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吧主:但是, 强调大企业担当现代市场秩序维护者的社会新使命的同时, 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 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中小企业就一定会漠视安全责任, 不论企业规模大小, 在商业伦理底线与追求企业增长面前, 所有的老板都会面临着同一道选择题, 就看你是打“∨”还是划“×”了。第二, 这并不等于说大企业会自然而然的“清一色”的完美无缺, 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往往也会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管理群体面前, 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 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闻来。刚才提到的麦当劳不就是如此吗!

总经理H: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跨国企业普遍采取产业链的全球采购模式, 这也无疑加大了大企业管控安全责任的难度;这个曾被奉为质量控制管理圭臬的产业运行模式, 为什么下游供应商的违规行为, 就直接导致终端产品的安全责任事故, 使得整个供应链责任管控系统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令人困惑不解。说来说去, 又归结到人性上来, 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离不开人, 确实值得认真探讨一番。

吧主:话题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现代管理模式更需要现代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保障;打一个比方, 可以把现代企业安全文化比作水, 现代管理模式则是行驶在水上之舟, 无水则舟停, 逆水舟难行, 如遇上波浪滔天则舟会倾覆。在产业链运行环境下, 单个企业的特定行为将决定整个产业运行体系的走向, 甚至导致体系发生癌变。如果企业安全文化没有覆盖到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所有部位, 或者说某个企业与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文化不对接, 或者是其中某一户制度执行不到位出现漏洞, 那么肯定会殃及整个供应链系统, 即便领袖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如何的正确、管理手段如何的到位, 同样难免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中。一个“福喜”的安全事故, 就把全球连锁快餐巨无霸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企业永远以追求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为了实现效率最大化, 企业时刻要把提高效率和安全系数放在一个临界点上, 并且实现在稳定状态的相对平衡, 一旦天平失衡严重倾斜向每一方, 所有的效率和效益都会化为子虚乌有, 而发生天平失衡最大的几率是倾向于效率一边, 这时的安全责任就十之八九成了次要, 大麻烦也就随之不请自来, 只不过是早晚的事罢了。

尽管企业安全文化投入体现为刚性成本支出, 直接减少当期利润, 但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有远见的企业家, 从来不把构建安全文化方面的投入, 消极地视为企业的成本和负担, 也不可能当成负资产, 而是企业合理效益的基本保障。

总经理H:第二种误区是“不钻空子吃亏论”, 不仅在国内企业中很有市场, 就连那些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也照方抓药, 不甘人后。一些企业老板的注意力聚焦到投机取巧、乱中取胜、钻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空子上, 奉为企业成长的“葵花宝典”, 这种文化氛围在群体中不断地扩散发酵, 那些不甘沦落或同流合污者必定走人, 哪还有现代安全文化生存的空间和土壤呀!一些商家把“家家卖烧酒, 不漏是好手”当做成功之道, 侥幸取利, 捞一把是一把, 抓不住就干, 干一把就赚, 抓住就算, 反正是大家都这么干, 身边发大财的例子不少, 咱不干白不干呀!你说都这样做的话, 那能不泛滥成灾!

(总经理H品了一口茶, 茶汤在口腔里滚动着, 下咽后又轻轻吸气, 享受着齿颊间的回口香, 让人一看便知是个老茶客)

某首席记者:说到这, 必须提到第三个误区, 即大家说烂了的行业潜规则, 或所谓的行规;这算不算误区虽有待商榷, 但起码是把前两个误区见诸行动的一种地下运行规则, 所以当某一个安全风险大败露之时, 总会是提起萝卜带起泥, 同行企业中一连串的瑕疵都紧跟着大白于天下。既然潜规则算是规则, 就足以说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约定俗成, 如加上了一个“潜”字, 一是表明这种现实存在的规则见不得阳光, 属于“地下工作者”, 只能偷偷摸摸进行;二是也表明这种潜规则具有着约束企业行为的能量, 且有将公开规则架空的势头, 否则怎么会在行业内有那么大的市场哪!这些年的实际情况证明, 潜规则绝不是只纸老虎, 而是一条实实在在趴在市场的大门口、张着血盆大口的吊睛白额大虫;所以, 在每次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背后, 都能找到一大堆潜规则的影子, 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吧主:潜规则之所以能无处不在“潜”得起来, 大行其道, 敢与公开的法律法规顶牛叫板, 拉出了“二奶”登堂入室取代原配的架势!依我看来, (1) 从制度安排上解析, 新旧规的交替过渡阶段, 新规则尚未到位或者说存在着缺位和漏洞, 给潜规则提供了“潜”的空间, 你留空子就有人会钻, 何况又是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之下呀;如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言:“被制度化了的角色整合可以影响全局, 制度就是这些角色整合的复合体。”言下之意是在好的制度下, 人们被约定成俗的道德标准与法律规则所制约, 扮演规范化的角色;而在坏的制度下, 道德标准与法律规则皆丧失了控制力, 人们扮演的角色有多重面具,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系统混乱失范。 (2) 从既得利益集团上解析, 新标准出台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 总是处于被动的延迟“慢几拍”状态, 也使得潜规则有了生长蔓延的空间, 不是新标准的推动者, 什么时候社会舆论压力不得已才进行研究, 维护了行业利益也保持了行业“保姆”的地位, 何乐而不为哪! (3) 从行政监管上解析, 企业安全责任立法缺位, 行政管理部门打击不力, 造成了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成本太低, 管理不严, 惩罚有限。人们算过一笔账, 随便你罚款千八百元的, 而我冒一次险捞一把不知要多过多少倍呀!你说他干还是不干?假如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者, 倾家荡产, 身败名裂, 就不会感到违规违法更划算了。

某首席记者:这些年来又是什么导致政府监管不力哪?除了少数利益关联者们“顺拐”之外, 还不是一味追求本地区GDP增长的业绩观在作怪, GDP就是硬道理, 只要百分比窜不上去, 管他什么规矩不规矩呐!客观上为一些利欲熏心者无视企业安全责任, 打开了方便之门, 也自觉不自觉地点燃了安全事故频发的导火索。

为此, 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首先是在制度安排上到位, 同时监管规则的执行也要到位, 进而强调企业道德伦理, 强调商业信誉, 强调社会责任, 才能收到实效。

吧主:这也符合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逻辑, 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构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内在制度是产业群体内演化出的观念、习俗、礼貌、道德等行为规则, 而外在制度则是由政府执法的法律、规章、条文化的行为规范。

总经理H:一位美国大企业家曾说过“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 失去职业, 失去机会, 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某首席记者:人家为什么把信誉看得比职业、机会还重要哪?而我们“仁义礼智信”讲了几千年了, 如今却成了这个样子哪?简单地从道德伦理的视角上去研判, 很可能落入了俗套, 换一个“在商言商”的角度好不好?信誉的魅力在那里呢?一言以蔽之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誉能给商家带来最低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中, 新社会媒体覆盖了整个社会的犄角旮旯, 使得屁大点事能在几分钟内可以让地球人都知道, 比传统的靠人口相传的速度快过了不知有多少倍, 想捂盖子“家丑不外扬”都难呀!为此, 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社会安全责任越多, 社会公众对你的信赖感越来越浓厚, 你的个人信誉或商业信用也就越来越好;反之, 商家老板或企业本身总是麻烦不断、丑闻缠身, 谁还敢轻言信任呀!

吧主: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是根本, 微观的企业安全文化正是建立在这块宏观基石之上。不妨试想一下, 当社会中失信之人寸步难行, 失信企业四处碰壁找不到翻身的机会, 自然而然地强化了个人及企业对于规则的敬畏感, 有谁还敢把漠视规则、随心所欲冲撞规则当成家常便饭哪!

现实社会信用体系是很不完善, 一是人们对信用体系的依存度很低, 失信之人在社会上行走自如, 守不守信用无所谓呀!今天在一个地方或行业干了失信之事, 换一地方完全可以满血复活, 一旦个体不再敬畏规则, 机构的堕落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惩罚性赔偿机制不到位, 也就是大家都说的违法成本低, 起不到了杀一儆百的震慑。发达国家的企业最害怕的是消费者维权, 一旦发起集体诉讼可能让公司破产倒闭。

某首席记者:企业家恪守安全意识、安全理念, 是建立信誉的最起码基础, 也是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主导因素。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担当起安全与社会的责任, 包括经济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 等等。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起码要求, 也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特征, 是安全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准绳。

当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安全管理上, 斤斤计较因此提高成本, 而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员工权益的时候,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安全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勇敢而坚定地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企业的肩头。这并不是厚此薄彼的杜撰, 确实是现代企业行为的特征。

总经理H:如何把企业安全文化纳入发展战略?这个理念很有新意。

吧主:企业自觉地实现由传统安全管理提升为安全文化, 并等于说放弃了日常安全管理, 更不等于说放弃了利润。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发展和升华;大家都知道, 所谓组织内部文化一般意义上指组织成员之间共同认可的习惯和规范, 重视安全不是个别人的现象而是群体的自觉行动。

某首席记者:这破解了我一直感到困惑的谜团, 为什么跨国公司对于出现问题的产品, 采取毫不犹豫的召回制度, 甚至一下子赔上几个亿, 并不是人家不追求利润, 恰恰是在安全文化驱动下, 更关注企业的战略发展和长远利益。

吧主:比如说,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产品在欧洲出现安全问题, 索尼公司的数码相机发现明显缺陷, 汽车制造商被消费者投诉某款产品存有质量瑕疵, 都会毫不犹豫地启动召回程序, 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事关商业信誉, 搞不好可能会由此诱发一场企业危机的“大海啸”。上边已经谈到的现代社会的信息转播速度是惊人的, 事件内幕真相转瞬之间会传遍全球, 况且在传播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被扭曲放大的可能, 如果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有的产品市场就会象被咆哮的洪峰冲刷一样, 摧枯拉朽一般扫荡而空;到那个时候, 企业还谈什么追求利润回报哇!有句老话说得明明白白:“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某首席记者:企业创建安全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是外界强加到企业头上的。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的必然。现代营销理论告诉我们, 广大公众对企业的口碑, 是对这户企业最好的奖赏。消费者们肯定不会积极购买连一点社会责任都没有的企业产品, 掏出口袋里的钞票去装满吸血鬼的钱包, 更何况在产品过剩可以随意选购的今天哪!试想, 当媒体披露某企业的产品发现“有害物质”, 你还会去购买那户企业的股票吗?还会向过去那样不加选择的“冒险”吗?前些时候麦当劳、肯德基的股票连跌多日, 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吗!

总经理H:市场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 企业应对安全危机的劲头, 大大高于构建安全文化。大家都感觉到, 即便赶上倒霉发生了安全责任危机事件, 企业大不了进行一番危机公关, 在公益事业搞些动作, 破费一下也就过去了。

(总经理H的眼睛眯缝成一条缝, 用令人难以察觉的眼光扫了在座的几位, 低头思考着什么。)

吧主:这种现象算是潜规则中的一种, 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日前, 昆山那家发生大爆炸的台资轮毂企业, 就是遇到检查时靠公关的典型案例;这户企业早有举报操作现场粉尘飞扬, 每天工人都象“兵马俑”, 环境污染严重不说, 大爆炸之前就曾发生火灾而被“限期整改”, 最终酿成了几十人死亡的大祸端。

“刀口药再好, 也不如不拉口子”。企业出现了安全责任危机, 一则付出的代价太大, 不符合投入产出效益原则;二则安全责任危机必然带来信用危机, 遗留下的疤痕不是靠危机公关就能够抹掉的。参与公益事业是企业处理安全危机的一种策略, 有利于化解当时的危机。然而, 此时你在公益事业上做了多少, 实际收效也会大打折扣的, 甚至被理性的社会公众看成是负面的投机, “偷鸡不成倒丢了一把米”。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哪?

某首席记者:企业是社会环境中的法人组织, 占用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开展经营活动, 离开了社会资源的共享, 企业恐怕连一天都生存不不下去。所以, 企业从诞生那天起, 就是为了最优化利用资源, 为社会进步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 说穿了, 如果企业失去了社会资源, 老板口袋里的财富又靠什么积累哪!

因此, 企业承担安全责任本来是推卸不掉的社会责任, 是社会环境规则赋予的使命。创建安全文化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顶风上”自然会撞得个鼻青脸肿。

总经理H:安全文化为何物?不瞒你说, 还真是初次听到的。

吧主:倡导企业要跳出传统的就安全抓安全管理的局限, 而是在企业和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

何谓安全文化?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从这个定义出发, 可以引申出以下新的认识: (1)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2) 安全文化具有无形资产的精神力量; (3) 安全文化的功能是凝聚人心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目标; (4) 安全文化是检验员工和组织的精神状态和素质能力的境界; (5) 安全文化是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 (6) 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新的策略。

总经理H: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与现代的企业安全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他歪着头看着吧主, 看来对吧主的刚才那番话还有些不解, 努了努嘴没有说出来。)

吧主:安全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产物, 是对传统企业安全管理的超越和创新, 创造性地把安全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系统, 弥补传统安全管理只是漂浮在执行层面的不足和缺陷。

首先, 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成本支出型管理;企业认为承担安全责任就是增加成本支出, 而现代安全文化强调主动的创新效益型管理, 把企业安全文化与扩大市场需求增加收入紧密结合;其次, 传统的安全管理是属于经验型管理, 而现代安全文化则是系统科学型管理;再次, 传统安全管理是作业驱动型管理, 关注事故多发的环节, 而现代安全文化是项目驱动型管理, 贯穿于产品、市场、服务等全部流程细节。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在社会中的安全价值, 是安全文化的灵魂。正因为如此, 安全文化是一块凝聚员工的磁石和推进企业进步的精神动力。

某首席记者:安全文化是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 聚焦点反映在企业到底对人是尊重还是漠视, 是不是把人当成人来看。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必然左右企业对安全责任的认识和行为。那些漠视安全文化的老板, 不管嘴上说的天花烂坠, 砸大钱铺天盖地的广告吹破天, 但在安全管理上却总迟早会露出带臊气的“狐狸尾巴”。

(显然, 某报首席记者说话的表情有些激动, 几次端起品茗杯又放下, 嘴唇轻轻地颤抖着。)

吧主:说安全文化觉得太新鲜, 不足为奇。那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 国际原子能机构率先提出安全文化理论和安全科学方法。近年来, 安全文化理念引领企业界人士开始对传统安全管理进行反思, 认识到倡导安全文化不是当救火的“消防队”, 而是一项与市场收益和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的新对策、新思路。

某首席记者:应该说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颠覆和突破, 尤其是在安全文化建设中, 找到了推动企业自觉承担安全责任的杠杆, 变包袱为动力。

吧主:安全文化除了能够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之外, 还必须看到企业创建安全文化, 依赖于企业老板的品性、道德、伦理、修养和态度。发达国家的权威学者把安全文化定义为“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是多么的恰如其分。

总经理H:现在好多企业老板可能会认为, 什么安全文化, 不出事就是安全文化, 反正咱“鸭子过河随大流”, 保证不出什么大麻烦, 阿弥陀佛, 企业安全文化自然而然地就算建立起来了。

某首席记者:别说, 他提的这个问题真有普遍性, 就差没有说安全文化“多少钱一斤”哪?

吧主:企业没有安全事故并不等于建立起了安全文化。老板们的这些想法并不奇怪, 说穿了, 还是消极成本论作怪。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基础为前提, 致力于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法制观念和安全技术水平。倡导安全文化的战略意义, 对企业的好处有以下几条:

第一, 安全文化是企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后劲, 目的在于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企业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价值。著名马斯洛学说把安全列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没有安全保障的企业, 员工会以怎样的心态去工作呢?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又怎么可能调动起来呀!失去了员工对岗位的忠诚和热爱, 又何谈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呀!

总经理H:老板善待员工, 等于善待自己, 善待钟爱的事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黑心老板”毕竟还是少数的害群之马, 实在可恶!

吧主:第二, 安全文化是企业全新战略和科学发展理念。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安全事故呈现出周期性增长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从优化资源配置上分析, 凡是违背安全文化规律的企业行为, 必然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可能达到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也不可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那些近乎原始落后的经营方式, 既表现出对资源的掠夺性, 也表现为对人的权益的野蛮性, 是一种典型的市场经营的非理性状态。

某首席记者:由此想到了第三条:安全文化是企业家道德伦理和野蛮贪婪之间的一条底线。有的老板信奉“丛林原则”, 认为, 他是专门吃肉的狼, 员工则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弱肉强食, 似乎天经地义, 心底里彻底颠覆了健康人格的道德伦理价值, 突破了做人的起码底线, 很可怕。

总经理H:钱是自己兜里的, 但资源却是全社会的。无视安全责任, 不仅直接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损害劳动者及消费者的利益, 更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就拿近些年连续用工荒, 就是一个不小的警示。那个劳动者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血汗工厂打工呀!

吧主:第四, 安全文化是企业规避市场和环境风险的运行规则。企业必须具备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现代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风险管理效率和措施, 时时刻刻处理突如其来的风险的冲击。企业家要学一点灾害经济学, 研究探讨安全经济学, 把所有的风险纳入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范畴中来。

某首席记者:第五, 安全文化是和谐企业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安全文化, 实际上体现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文明程度。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织, 安全责任如何, 直接影响和制约社会和谐, 从全社会而言, 要健全企业安全责任的法制体系, 完善法治秩序;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健全企业诚信机制;要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总经理H: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企业和, 万事兴。创建安全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总格局中, 使企业文化更生动、更具特色、更有凝聚力。

吧主:说得好!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 囊括了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习惯、安全素养、安全价值观、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科技手段、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

【尾声】智能型专用“水泡”茶壶不止一次地又沸腾起来, 蒸汽鼓动壶盖上下颤动了几下, 显示断电的红灯熄灭了。

企业伦理社会责任论文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商业伦理建设愈发重要。本文从商业伦理的角度,对惠普质量门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得出结论。

关键词:

商业伦理 惠普质量门 社会责任

一、引言

古人曾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企业也同样需要修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命运不再只是单纯依靠利润的多少。商业伦理的建设愈加重要,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伦理与企业命运和前途休戚相关,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商业伦理精神的塑造和企业道德规范(企业伦理)的重建。当前企业存在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赢利”,也不是简单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真正聪明的企业家、真正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真正追求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必须把商业伦理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任重道远。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商业伦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案例描述

,惠普因“显卡门”名噪一时,大量用户投诉惠普笔记本有显卡缺陷,出现了花屏、蓝屏、黑屏、分屏等问题,代表机型为DV和V3000。207月,惠普公开承认某些型号的电脑显卡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并向个人电脑厂商拨付一部分款项,由其处理相关的显卡问题。7月惠普被媒体曝出“闪屏门”,电脑开机后屏幕下方有条亮线闪动,逐渐引发全屏闪动,有此问题的机型多达近10款,包括6531s、6530b、6535s、CQ40、CQ45等型号笔记本。月中旬,一个顾客使用了仅仅一个月的惠普4416S笔记本,在按照说明书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主板被烧,找到售后要求换机却遭到拒绝。后经记者协调,惠普才最终为用户免费换机。此事报道后,立即引来200多位该型号笔记本用户投诉,原因均是新购笔记本主板被烧。针对惠普4416S笔记本主板投诉的集中爆发,曾一度导致该型号主板全国缺货长达数月,但惠普以是个例为由,仅同意主板被烧用户更换主板后延长保修期,而在美国惠普采取了普遍的延保服务,并支付消费者的来回运费。,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在央视1套黄金时间再次曝光惠普的“三大质量门”事件,在晚会中,央视表示惠普把消费者的权益完全抛在了脑后,仅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指定的规则进行售后服务,并将其称为“潜规则”,同时声称惠普在华的售后服务与我国三包法完全背道相驰。针对央视在315晚会曝光的种种问题,惠普中国信息产品集团总经理张永利在月17日表示,惠普严格遵守执行中国有关产品质量与服务的相关规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三包规定的要求。还表示,按照用户维修记录与三包规定,对其进行延保服务,但不会对这些产品进行召回。

三、案例分析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是惠普公司(HP)的七大经营战略之一,是公司整体架构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样的企业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三大质量门”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惠普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表面上宣传的那样,它存在着致命的不足。惠普并不是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其次,惠普对“三大质量门”事件的回应也令人感到心寒,对于“三大质量门”事件,它趋利避害,避重就轻,尽可能的推卸责任,相互推诿。对于有问题的笔记本仅仅发布客户关怀计划,按照用户维修记录和三包规定对用户延期保修,并没有召回问题笔记本,被指“徒有其表”;甚至将笔记本的故障问题毫无理由的怪罪于蟑螂,遭到了冷嘲热讽;回应笔记本故障问题时都回避召回话题,被批“打太极”。“三大质量门”使惠普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赞美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其实,企业好比是一个人,人犯错误(产品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去反思和改正,而是一味的逃避和推诿、推卸责任。惠普对“三大质量门”的回应给了公众虚伪、毫无诚意的印象,让消费者对惠普更加丧失了信心。这样在敷衍客户的同时,也只会遭到客户的唾弃。那么,我们如何从惠普“三大质量门”事件中汲取教训,从商业伦理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呢?

第一,政府的引领。近年来,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愈加重视。,已经强调,“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构建中国的社会诚信体系。这说明政府早已转变观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一个诚信道德、商业文明的社会,并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多。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政府急需完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最强有力的监督,防止企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产品质量,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脱颖而出,起码要保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其次,要坚持诚实守信,讲道德。“创建信用经济,造就新一代儒商”,这是中华儒商国际会议论坛根据现实发出的倡议。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最后,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三,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发挥监督手段尤为重要,作为消费者,是企业生存赖以依靠的对象。公众的监督既可以将问题通过政府设立的咨询点或“市长热线”反映给政府,也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当前,舆论自由已经有了极大地改善,公众可以在媒体上对现今社会存在的弊病进行揭露和评判。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加上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开放,想必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企业责任重构中国商业伦理 篇6

80年代人:中西文化碰撞的终身问题

《文化纵横》:文化问题或者价值观问题,对于这个社会固然相当重要,但是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商言商”,作为一名企业家,您为什么会始终对文化问题感兴趣?

杨利川:多年来,无论在从事什么工作,我个人一向对社会问题特别是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比较关注。1980年代初,我和朋友们就成立了读书小组,以后发展为“传统与变革”丛书编委会。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许多主要成员,现在成为社会一些方面的著名人士,其中有体制内的政策研究官员、有自由知识分子、有新马克思主义代表、有资深出版业者,还有地产企业家,从中可见文化的扩散力量之强!

当年我们试图解释的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观念将发挥什么功能?改革开放中,传统如何扬弃?现代化中的文化元素如何创建?其中不可回避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将是怎样的形态?

虽然1980年代后期我们各奔前程,但是20多年来,这个课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中。

《文化纵横》:但是与您成长的1980年代相比,现在无论是学者还是公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已经大相径庭,批判传统的少了,而倡导东方文化的多了,甚至文化保守主义已经成为一股可与左右两翼政经观点分庭抗礼的思潮,“东方智慧”和“中华复兴”俨然成为显学,您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杨利川:客观上说,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真正进入腾飞阶段,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也带来更宽松的生活空间。国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差距减小,人民的满意度和自信心大增。尽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独立思想和民间行动还时时受到挤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稳定和繁荣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单边主义盛行,世界反美情绪升高,这对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全球化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引起了更多的“主义”论战。

总之,时代的发展使坐标系发生了太大的转换。人们谁也想不到,中国崛起的速度之快,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正如1920年代的救亡运动中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1990年代的经济大潮也中断了80年代的思想启蒙。

但我认为,总的来说,这种文化的“兴盛”是浮躁夸张的、混沌的、缺乏底蕴的,完全是一种错觉。回顾1840年以来,中国对开放和变革,对国体和政体,对中学和西学,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争论忽左忽右,忽强忽弱,永无定论。一时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东西,另一时又沉渣泛起;一时巨浪汹涌的理论思潮,另一时又被人们忘怀。“东方智慧”也不是什么新论,当年辜鸿铭等人都曾大力鼓吹,但是,我们的思维好像陷入了循环往复不能自拔的怪圈,不能完成逻辑上的推进。

理性思维在历史发展(注意是发展而不是循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偏偏中华民族本来就不是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民族。当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最先遭到批判的文章之一就是邓拓先生提出的“健忘症”。然而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看不远的,是容易得健忘症的。中国人是现实的,传统思维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抽象的而非逻辑的”,二是“经验的而非实证的”。一个仅凭感觉生活的人,只有在受伤时才会懂得血液的重要,而一个有理性的民族,却可以预先造就自己健康的肌体。

如果说,西方人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耻感文化,我们中国人大约可以叫做誉感文化。这源自人性本善的理论,数千年皇权文化的特点是喜欢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铺张浮夸,好大喜功,喜欢虚荣面子,自我满足,阿Q精神,喜欢标榜圣贤,道德教化,敬畏权力,却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危机意识和批判精神。

《文化纵横》:但是,无论从民族情感,还是从现实需要,传统文化看来是不能全盘否定的,那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体现?它与外来文化又怎样融合呢?

杨利川:中西方的文化融合,是一个积极吸取、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不是被动防守或主动排斥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勇于包容,善于学习,在实践中自然就出现了选择性。对于因民族土壤的客观性而不能消化的,自然就排斥了。反之,如果事先设定,往往裹足不前。

其实,自从东方社会进入“世界历史”的进程,東西方文化已经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已经更多地被我们汲取,古老的民族文化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到底应当放在什么位置,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本质上是伦理学,其文字特点是玄妙高深、华丽机巧、神秘模糊(可作多种甚至完全相反的诠释),其内容讲究和谐中庸,思辨智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它在个人修养、性情陶冶、心灵抚慰、参禅悟道、人生境界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功能。所以,它主要在私人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即使在官场,也主要是在垂直型的关系中教化如何做人,协调上下级关系。

历史上,儒学的基本功能是在官场的做人功夫,由于其对个性的压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二元性。诸如制度与潜规则,上级与下级,口头与行为,桌上与桌下,人前与人后,官场与民间,文言与口语,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但是,从抽象上说,这种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对我国民间大众有着深刻的影响,越是在国家强盛的时候越是这样。即使西学东渐以来,许多崇尚西学的著名人士,如严复、胡适等人也照样在个人生活中奉行着国学传统。

西方文化则不同。它是从人性本恶出发,讲究保护个性和多元利益下的互相制衡,其中对公权力的监控是基本思路。这种互相制衡是靠契约关系维持的,连《圣经》都是与上帝的“约定”。这些西方文化中的最本质元素,自古希腊开始一直发展至今,成为现代化社会中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理念,成为科学研究、市场竞争、社会治理乃至国际事务中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未建立契约,或者制衡力量不足(失衡)时,或者走出契约关系之外,也会出现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

总之,东西方文化各有优劣,但最本质的区别是功能不同。中国文化的功能是整体内的协调,是统一意识形态下的自我修养;西方文化的功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制约,亦即公共事务的治理,是多元利益下的权利制衡,并以法的形式被整个社会确认。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较赞成“中学为私,西学为公”的观点。也就是说,在私人生活领域,更多地弘扬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一观点,也贯穿在我所参与的社会践行中。

直面当代中国商业伦理:自由追逐利润

《文化纵横》:我们从中西文化宏观叙事的高度略微下降,在您眼中,当下支配中国企业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想知道的,是现实的价值观,是直接决定利害逻辑的关键,而不是未来的、期望的、理想的观念,如果让您总结一下这种现实的价值观,您会怎么说?

杨利川:这的确是一个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但是,我仍然很难用几句话来回答。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何况企业家也各不相同。当然,作为一个群体,还是有其基本特征。我想,可以这样来描绘当下的企业家:

作为企业家,首先要自由地追逐利润,所以财富的增长(更准确地说是企业的成长)使他感到满足,但更重要的,是以创新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资金、人力、市场、技术、品牌、土地等),并以其产品和声誉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但是,这一切都应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所以,自由和公正对他们很重要。一般来说,中国企业家大都具有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竞争意识较强。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追逐利润或者企业生存,他们没有干过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但对于有事业心的企业家,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至于那些违法而又成功的事例,如果成为潜规则,那只能靠社会改革去解决了。在中国企业界,最坏的企业家是利用体制与政策的弊病,进行官商勾结,侵害公众的利益。这种企业家不去呼吁改革或者至少回避这些弊病,而是强化它,一旦得手,又摆出暴发户姿态,挥霍铺张,仗势欺人。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机会多,不确定性大,所以企业家们创业精神极强,敢于竞争和冒险,个个都想当老板,这种现象,好处是发展快,无所畏惧,对经济发展是极大地推动;坏处是太浮躁粗放,过度竞争,不善于合作,互相抄袭,一哄而上,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文化纵横》:在当下中国,逐利目的往往突破了手段的限制,显示出“无所不用其极”的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似乎突破尺度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那么这种现实的商业伦理又如何同社会责任对接?所谓社会责任,会不会沦为逐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单纯从企业家主观自律出发的社会责任可靠吗?

杨利川:我倒没有那么悲观。那种不择手段靠违背道德和法律去牟利的人和企业,靠压榨员工、欺骗消费者、偷税漏税、违规操作等办法,是不能健康持续的。但是另一种现象确实值得关注,就是“合法”不合理的那种手段,利用特权和体制漏洞获得特殊资源,那也会富得很快,但那是社会的毒瘤。

相反,我倒觉得由于企业的出现,造就了整个社会大众的新的品格,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你看上亿的农民工变为企业员工,涌现了多少具有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新市民,还有管理者和创业者,有些民工回到农村,既有了钱,又有了见识,成为当地骨干,这对于全民素质提高功莫大焉!

所谓社会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企业是社会组织,企业家做得越大,其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因为随着业务链的扩大,社会相关因素也增多了,比如员工、家属、消费者、股东、客户、供应商、金融、物流、社区群众、环境、广告代理、舆论、政府等等,不是道德使然,而是社会使然。我们已经看到,就连老虎伍兹不讲社会责任都不行,因为他已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

所以,社会责任的提出不能完全归结于道德和自律的因素。但是,谁对此认识得早,谁就发展得快。从这点说,社会责任确实可以促进企业成长。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包含社会因素,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有些方面,比如碳交易、环保产品,有了经济链条才可以促进全社会的接受和普遍推广。

《文化纵横》:但是,如今倡导“社会责任”或者“企业公民”的人群中,也不乏当初通过灰色、甚至黑色手段掘得第一桶金的幸运儿,今天以环保事业为代表的所谓“社会责任”,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洗清、漂白“原罪”的工具?

杨利川:真是紧追不舍啊。但是,我认为,以前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还在“追诉期”,就让道德和法律去审判吧!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现在一方面参加了环保组织,声称承担社会责任,也捐了不少钱,另一方面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还在不人道地对待员工,还在欺骗消费者,或者干脆把“公益”行为当成广告,那就是有违我们组织的公信力,有违企业的道德操守。作为公益组织,我们欢迎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也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章程的原则之一。

阿拉善协会折射的文化和伦理意蕴

《文化纵横》: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和30年改革开放的双重背景变奏下,众多中国企业家竞相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重建,您如何看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定位?

杨利川: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必然要走向世界,也必然要走向工商文明。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利的多元化,特别是私人产权的建立,使社会结构和公共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趋势是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集权式的管制型社会向多元化的契约型社会转变。如前所述,中国文化中最缺失的就是公共精神,因而,在中国,公共治理问题必然成为最重要的时代性课题。新的经济社会结构迅猛发展,而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型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建立?概括地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现实路径:一是通过公民教育建立公民理念,摒弃臣民意识,二是通过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和自治管理,培养群众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奠定宪政民主的基础。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几个社会现象十分值得关注。

第一,自从1990年代以来,国家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迅速崛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新兴群体。他们具有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代表工商文明的契约意识,当他们走向成熟时,其社会责任也逐步体现,标志着整体意识的觉醒。可以说,腾格里沙漠上的那个激情倡议,是生逢其时、应运而生的。

第二,生态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公共治理问题。因为环境恶化,本身就是一场“公地悲剧”,所以,生态理念和社会理念是不可分的。它的解决方案考验着政府和民间的公共治理智慧。

第三,活跃在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作为民间的非政府组织(NGO)显示了草根的力量。他们满怀“守护家园”的精神,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的方式,在社会基层广泛从事着环保、扶贫、医疗、教育、救灾、维权等慈善工作,构建着公民社会的基础。

可以看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是顺应了以上社会潮流,并综合了以上三个特点,一句话,它是企业家群体建立的一个以环保为目标的民间组织。

《文化纵横》:那么,您认为在文化层面上,我们又该如何发掘阿拉善这个组织所折射出的新意蕴呢?

杨利川:首先,阿拉善协会是一个企业家组织。应当注意,在中国历史上,企业家的出现是很晚的。从胡雪岩到卢作孚,民族企业家一直在官府、外资和战乱的多重夹击中苦苦挣扎,到1950年代又被国家计划经济彻底剿灭了。真正稳定的企业家群体,是在1990年代才出现。所以,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可估量。产权意识、创新理念、契约精神以及自由、公平、法治的理念,已逐渐被国人认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组建,说明企业家具有了一定的整体意识,而且与某些“富人俱乐部”不同,它完全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社会化了,同时也说明中国企业家的意识觉醒。

其次,阿拉善SEE协会的任务是治理荒漠,是保护生态与环境。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救赎“原罪”,也不仅仅在于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其深刻含义在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与传统的治理模式不同,这个社会公共问题必须由政府、民间、企业共同解决,从而升华出新的治理模型,其中公民社会的力量尤其突出。

因此,阿拉善SEE协会的组织模式以及阿拉善项目团队的生态治理模式便在文化层面上格外值得关注。

我们知道,在“NGO”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我们的社会团体基本都有官方背景,组织模式基本是与政府同质化的,组织管理也是集权模式和内幕操控的。即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大部分也是理想主义加领袖模式,缺少向现代管理的转型。当然,草根组织处于发展初期,也许不应过多苛求,但从建立有公信力的、可持续的公益组织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是十分脆弱的。阿拉善協会在创建之初,自觉地走到了民主管理的轨道上,从互相制衡的机构设置,到公开公正的议事规则,从原则到细则,都体现了民主自治的管理理念。

在阿拉善地区,通过项目团队的辅导,当地农牧民也采取了同样的原则参与到社区生态建设中。他们首先认识到,当地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过度活动直接相关。治理荒漠化,必须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入手。这无疑是一个包含自然、人文、社会、政治的公共工程。村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程序,选举项目管理机构,订立村民契约,以公众参与、民主决策来执行生态保护项目和提高生活水平。在共同的约定下,他们建立了保护草场的制度,他们减少并限制了放牧牲畜的数量,他们不再去砍伐梭梭林,甚至不去捡拾枯木。他们一次性清理了多年积累的公共垃圾,他们建起沼气池、太阳灶、节水灌渠、风力发电机,他们还组织了内部的信用合作……阿拉善SEE模式的公众参与原则解决了以往自上而下行政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企业家与农牧民一起成长,一起实践着公民社会的种种理念。

《文化纵横》: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未来前景,有人认为在第一代发起人之后,必然会出现后继乏力的尴尬,您认为会出现这种可能吗?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种结果?

杨利川:实际上,几年来阿拉善SEE协会的凝聚力在增强。不仅它的环保业务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参加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会员已从初期的七八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20多人。我感到,众多企业家都认同这个组织存在的社会意义。

阿拉善SEE协会经历了几年来的锤炼,主要是组织创新,特别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平等参与,民主决策,权力制衡,公开透明,会员与公众监督”。我们称之为阿拉善协会的“DNA”,企业家在这里充分展现了美好的一面。并且,相当多的企业在他们的主业中已经充分实践着绿色环保理念。大家之所以很快接受这个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因为企业家们都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协商的习惯。

《文化纵横》: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如何具体落实这些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

杨利川:如果我们的社会组织、基层社区逐步学习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在行动中完成公民教育和民主训练,那将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决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一整套具体的操作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根据阿拉善协会的经验,最主要的“实战技术”主要包括:

1.学会议事规则,诸如怎样开会,誰先发言,怎样动议和表决。

2.懂得选举程序,诸如怎样产生候选人,怎样投票,谁来监票。

3.善于在不同意见中寻求妥协,以便会议可以作出合法的决定。

4.建立权力制衡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决策程序,保证领导机构的公正廉洁高效。

论食品企业生命责任的伦理透视 篇7

1 生命、食品与健康

生命,是人的基本生理条件,与动物不同,人不仅仅满足自然生命的存在,还要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升华。生存,则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生命的存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生命价值的实现。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前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必需品,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的定义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1]。民以食为天,食品提供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没有食品,生命不能维持,社会不复存在。

生命是在与环境、自身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中的一种存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依靠劳动去改造环境、调整关系,满足生命发展需要。健康是生命的物化,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生物学基础,“劳动”以健康的生命为前提,只有健康的生命才能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命由自然生命走向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2],使人真正成为“人”。生命健康权是每个公民最高的人格权,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伴随人类的生命过程,有健康才有生命,健康是每个人对生命的责任。食品最基本的属性是“安全性”,安全的食品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反之则对健康造成危害。

2 食品企业生命责任的伦理问题

生命是一种责任,不仅指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也指对他人生命的责任,生命责任是一种精神境界,是道德层次的最低要求,是人类伦理的核心内容。食品企业销售的对象是人,直面的是人的生命,是为促进公众健康而进行社会活动的。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个时期以来,食品企业漠视公众健康,忘却生命关怀,违背伦理准则的事件频频发生,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对生命安全的保障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具有存在的本性,其存在的价值先于健康。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追求生命安全是人根本的伦理问题。食品质量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保证食品的质量是食品企业对待生命最重要的体现。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在于道德上的“善”。食品企业最基本的善是有生命之德,不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利益。保障生命的安全是食品企业的一种应然责任,不仅需要企业自觉自律实际行动,而且需要其他社会手段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注重食品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对企业的安全设施要求不严,监管执法存在“短板”,如多头管理体制,监管人手不够,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检测等技术还不完善,缺乏事前防范、科学管理,近几年的食品危机事件,从瘦肉精到毒火腿,从注水肉到地沟油,从“大头娃娃”劣质奶粉到海南毒豇豆,暴露了政府部门安全保障的严重缺失,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2.2 淡化对生命健康的关怀

生命是最珍贵的存在,更是健康的存在。健康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是生命的物化,是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健康才有生命。生命的健康存在的需要是首要的。生命和健康共同构筑了人的存在,关怀人的生命和健康是食品企业最起码的责任[3]。食品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要,是健康的载体,食品企业的行为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承担生命责任是食品企业对公众健康的一种义务,是德性的要求。为了公众的生命健康,暂时牺牲个人利益,是生命责任的伦理实质。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弱,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人们的健康利益,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使农药残留超标,滥用食品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用工业明胶制成果冻、酸奶等,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淡化了人的生命和健康意义,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缺少生命健康的关怀意识,忽视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2.3 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健康的生命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长度,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生命一旦丧失,就不可能再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是食品企业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4]。”对于食品质量的重视是与人的生命价值相关的道德问题,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价值规律,珍视和关爱每一个生命,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有些食品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视生命的价值,践踏生命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良知,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等国家禁用化学物质,在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等,忽视了生命主体的存在价值,突破道德行为的底线,违背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原则。

3 强化食品企业生命责任的伦理对策

3.1 政府强化监管,维护公众健康

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下进行的,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食品伦理道德与食品安全法约束着企业行为维护着公众的生命安全,追求公众的生命健康。健康是伴随生命过程最重要的资本,个体的健康离不开公共健康的保障,只有个体健康了才有公众的健康。确保食品安全是保障公共健康、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5]。生命责任是一种对于至善的追求,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保证食品安全,维护公众的生命健康,是对生命利益的关注,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义务。道德伦理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重在引导人们重视食品安全,维护人们的健康;食品安全法具有强制性,重在约束、强制和他律[6]。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所以政府在加强道德规范的同时,应健全外部的制度环境,对市场管理公平公正,积极推进食品企业承担生命责任;优化监管体系,划清监管分工和要求,促使各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堵塞监管漏洞;充实监管力量,推进省、市、县三级监管队伍标准化,畅通食品安全信息和维权渠道,采取可追溯性系统,当食品安全发生问题,可查根溯源,减少风险扩散;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根据质量标准对食品检测,并向公众公布结果;形成严密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严格问责追责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严厉查处,强化食品企业对生命的责任,强制其合法经营,严惩各种轻视、有害他人生命的不正当行为,促进公众生命健康。

3.2 企业以人为本,实现生命价值

人是价值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生命为价值中心和社会本位,从公众健康利益出发,切实保障生命安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7]。对待食品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不可逆性要求食品企业不仅珍惜生命、关怀生命,而且不损害公众的生命利益,不危害公众的健康。人的生命没有等价物可与之相比,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德性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德性是生命价值之源”[8]。生命价值的实现从生命存在开始,食品的质量就是生命,生命责任是食品企业经营者对于生命价值的精神追求,是其履行责任过程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境界。食品企业应该提供健康和安全的食品,这是必须遵循的道义行为,也是必须恪守的一种伦理底线[9]。食品企业经营者增强生命责任意识,倡导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经验理念,并将此应用到日常管理经营活动中,坚持生命第一,以义取利,克服功力主义思想,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自觉主动守法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出厂强制检验制度、不合格食品召回和下架制度等,不断增强食品企业竞争力,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生命,见利思义,从正确的义利观出发切实承担对消费者生命责任,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

3.3 社会公众珍惜生命,捍卫生命尊严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三条中“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生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时候都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人不仅仅是能够生存,而是有尊严地生存,珍惜生命,给生命以尊严,而尊严正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生命尊严指的是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10]。生命尊严是人的一种最自然、最原始、最基础的尊严,世界上的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职业、地位、都应该享有这种尊严,这种尊严的存在源于生命存在的本身。食品质量不仅关系生命的存在,也关系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尊严,生命是人的基本权利,人人需要食品安全,人人也应维护食品安全。新闻媒体应加强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敢于揭露食品安全

违法行为;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应加强行业内部约束,引导食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应加强生命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常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增强维权意识,当权益受到损害,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应积极举报有关部门,维护生命的权利,捍卫自己的生命尊严。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合力,维护生命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009.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64.

[3]温春峰,陆树程.生命伦理学维度的“食品安全”及其困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1):56-58.

[4]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9.

[5]唐凯麟.食品安全伦理引论:现状、范围、任务与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2,(2):115-119.

[6]杨雪瑛.从伦理角度看当前食品安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l,34(9):56-67.

[7]王燕.伦理学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生产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66-67.

[8]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4-107.

[9]杨光飞,梅锦萍.市场转型与经济伦理重塑—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1,(6):20-24.

伦理学视角下的企业道德责任缺失 篇8

企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道德责任是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来讲,主要包括善待员工,关注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改善工作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注重职工事业成长,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从企业外部来讲,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平等交易、诚实守信,以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节约资源能源等。

企业道德责任的含义大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意义上,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体现在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精神文化责任之中的,同时又是同企业伦理建设密切相关的诸种责任的有机统一。而从狭义的视角来看,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企业所肩负的对自己、对同道和对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承担和精神担纲,它在其精神实质上可以用“敬业求精、贵和乐群”来概括。企业道德责任的内化即为企业良心。企业良心就是企业道德责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它由企业爱心、企业诚心和企业义心或公正之心所构成。企业道德责任的内化即为企业良心。企业良心是企业伦理中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企业须承担三种责任:1、对消费者的关心,比如能否满足使用方便、产品安全等要求;2、对环境的关心;3、对最低工作条件的关心。

普拉利还将企业的这三种道德责任视为企业活动最低限度的核心道德责任,认为首先企业有义务承担最基本的道德责任,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而又性能良好的商品和服务。其次企业应当关心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最后一个层次的道德责任指的是企业作为共同体的责任。

二、我国企业道德责任的现状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然而在市场上,“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等有毒害的食品屡见不鲜、防不胜防。一系列公共食品安全事件背后,人们拷问政府和企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此类事件频发,酿成了“大头娃娃”、“婴儿尿结石”等悲剧。同时肯德基、麦当劳的卫生问题也让消费者对快餐失去信心,无独有偶,日本品牌味千拉面也未能“幸免”。味千拉面承认所售拉面的汤底是由浓缩液兑制,而不是他们宣称的现场用骨头熬制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凸显企业道德缺失。

据有关报道,在我国,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生产假冒商品,消费者为此而损失的福利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企业如此的道德理念,不仅使自己的发展难以为继,岌岌可危,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9年2月2日温总理在剑桥演讲时指出,他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应该说,这是对全体企业家的最基本的要求。要解决像食品安全这一关系亿万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靠企业的道德自律,也要靠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是企业道德建设和完善的关键。

三、激发企业道德责任:经济伦理学的使命

一个健康的市场,总必须有能支撑它的道德基础。经济伦理学就必须承担起这样的使命:经济伦理学应使企业认识到他们自身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还要为企业承担相应道德责任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我们需要完善的外在制度去约束企业的行为,但也需要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毕竟,“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再严格的制度和法律,都难免百密一疏,不可能规范企业的每一个行为。因此,作为企业公民,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让其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表率和榜样,引导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提高。

1、推动企业实施伦理管理

企业的伦理管理不仅仅意味着构建一个规范的伦理或合规管理框架,要在组织中建立成功的伦理文化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伦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益的企业伦理管理经验。

迈克·霍夫曼教授等人用一个金字塔形的图来描述企业伦理的发展过程。

如图中所示,第一个层次同时也是最低的层次是伦理意识,即要从伦理的角度开看待和思考相关议题。在没有伦理意识的企业中,很多伦理议题无法被意识到并得到及时处理,道德丑闻可以在没有人意识到得情况下继续存在。第二个层次是伦理推理,在这一层次,企业已经具备伦理意识并能从伦理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但是否能有效处理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考量。第三个层次是伦理行动,即作出伦理决策。当企业高层管理者及雇员能够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时,企业的伦理文化就基本实现了。伦理领导则是最高层次。

2、推动企业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

企业诚信是企业维持其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就难以实现。企业诚信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自觉维护市场秩序的一种表现,也是解决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与文化,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人,以正确的企业商业理念引导人,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中,培养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企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提高企业经理人的商誉意识,对企业经理人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引导,提高经营者素质,尤其是诚信素质,最终提高企业诚信经营意识。

3、完善政府对企业道德管理的政策制度体制

制度是用来约束那些人们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是事后的,也是消极的。而伦理约束则用于激励人们从事那种众人所期望发生的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约束,二者必须相互融合,平行发展,才会有积极的效果。

目前可以仿效美国《Sarbanes—Oxley法案》,在我国上市公司先行一步,可立法要求制定伦理准则以开展伦理管理,非上市企业可参考执行。此外,美国对制定伦理准则后出现伦理问题的企业执行罚金上明显减轻。例如,原来应处罚金6000美元的事件。

如果建立了企业伦理准则,罚金仅为标准的0.05倍,即300美元;如果没有建立该制度,罚金则为原标准的4倍即2400O美元。我国也可出台鼓励措施,对制定伦理准则的企业出现伦理问题时适当减轻惩罚。

参考文献

[1]苗莉.经济伦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7-6-25.

[2]王淑芹.企业道德责任论[J].伦理学研究,2006(6).

[3]P·普拉利.商业伦理[M].洪成文,译.中信出版社,1999.

[4]王蕾.企业道德的两个基本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0(0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9

1公共体育管理事业中的社会责任以及伦理问题

1 . 1利益驱使, 采取非法手段

就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我国体育管理中存在着系列体育团体或者是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利用非法手段,通过非正常渠道去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例如在体育竞技中, 个别体育团体为了取得体育赛事中的冠军宝座,耗费大量资金去收买裁判或者是利用不法手段去伤害参赛队员的身体,阻止其继续参加比赛,又或者是私自服下兴奋剂等能增加体力的药物的不光明手段。此类行为都代表公共体育管理中道德伦理的丧失,只因为自身的一点私心,利用卑鄙的手段,破坏了本该持有的体育精神。

1 . 2过度追求经济, 忽略社会效益

由于体育经济的日趋发展,将其逐渐融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之中,使得体育公益事业逐渐走向商业化发展机制,其开始慢慢实现商业创收,开拓出更具效能的经济来源。就我国现有情况而言,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运用系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主观意义上来讲,其是科学的发展模式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商业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体育经济管理逐渐偏离原始的运行轨道,开始偏向利益化的发展趋势。部分体育从业者,由于利益的驱使,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把经济收入作为自己从事体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常常会忽视掉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益,从而在不断的体育经济活动忘记了本该持有的体育初衷。

1 . 3违背竞技精神, 破坏体育风气

体育比赛是一项有活力、公平、正义的竞技项目。在正规的体育赛事中,其具体要求运动员保有一颗平常心,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同时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 它总体上需要裁判员的公正裁决,运动团队的相互合作。但是就我国现有情况调查显示,其体育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破坏体育精神的事情发生。例如:谎报自身情况,违背体育真实性;裁判人员丧失公平、正义,刻意作假;在体育经济中,投机取巧,违背竞技规则等。

2公共体育管理问题的根源

2 . 1体育经济的反作用

随着体育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管理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商品利益化发展模式,从而使其不论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上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延伸到体育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一些内心不坚定的体育从业人员,在金钱的诱惑下,为了实现自我利益,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竞争对手或者是竞争团体,从而使得体育竞赛中的禁药、假球等事件屡见不鲜。

2 . 2体育道德宣传管理有待提高

就我国现有情况调查发现,在相对公平、正义的体育大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受利益驱使不惜伤害他人,违背体育精神的现象存在。具体化的看待这一问题,其实这类问题的产生大多是与体育道德管理宣传力度息息相关。部分思维容易动摇的体育从业人员, 一旦没有积极的道德宣传,其很能受到金钱的驱使,转变自我价值理念,通过错误的思想定位,从而使得破坏体育精神的事件屡屡发生。

2 . 3社会体育机制不完善

建立高度集中的体育决策权以及系统化的法律机制是建立健全社会制约制度的必要途径之一。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进一步制约有违道德理念发生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体育项目长期、稳定的发展。

3促进公共体育管理社会责任与伦理的有效措施

在现代化经济改革历程中,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逐步显露出其系统优势和相关弊病。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茁壮成长,体育经济开始崭露头角,日趋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使得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弊病也渐渐在体育事业中凸显。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为相关体育人员不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环境,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案。

3 . 1树立形象

在公共体育管理事业中,其昂扬进取的社会面貌,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与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只有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以提供现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需求为终身目标,在不断的奉献与分享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群众的爱戴,从而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就如中国热门项目乒乓球,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以国家利益为重心,创建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在日常的体育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从而在中国体育乃至世界体育赛事中冠上了耀眼的光环,被誉为中国国球。使之在今后的体育竞技中,不断获取丰硕的果实,在为国家争取荣誉的基础上, 发挥着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

3 . 2确立思想理念

要树立好规范的公共体育社会责任与道德管理,其前提是必须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前提条件,着实建立人文思想,树立集体荣誉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构建更为公平、正义的体育竞技环境。其具体要求相关体育从业人员必须积极重视体育赛事中存在的各类道德管理问题,增强体育责任教育,完善体育管理机制,在有效杜绝一切不公平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更好地维系体育管理良好的发展环境。

3 . 3构建团队精神

就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团队精神是构建和谐体育环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日常的体育赛事中,一场竞技的胜利不是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而取得的,它是由后勤支持、团队训练、公平的赛事环境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体育团队的协同合作是极其必要的,它不仅是体育队员收取胜利果实的单纯承载机制,同时也是实现体育精神、体育价值最好的表现。

3 . 4创新科技

创新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为公共体育管理事业开拓更为宽广的领域,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跟上世界体育科技的发展轨道,确保融入世界一流的体育项目中,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价值的展现。就拿我国国球乒乓球而言,在很长的发展史中,其不断创就辉煌,给中华民族带了极大的荣誉,然而在这之中其技术创新的奖项就占总体奖项一半的比例,使我国乒乓产业在世界体育赛事中遥遥领先。

3 . 5融入群众, 加强素质建设

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其整体性的体育团队组织大多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是通过一个个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热爱运动的青少年共同组建而成的,他们不拘小节、大方开朗是一支高素质体育队伍。因此,只有积极引导,促进其体育潜能的发挥,帮助其展现自我别具特色的体育才艺,在群众中寻找,从少年抓其,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发展。

3 . 6优化体育精神, 发扬民族文化

就公共体育而言,其发掘自身优势,树立强大的民族荣誉感, 在增强民族责任的同时,加大全体人民的凝聚力是发扬民族体育精神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所取得的荣誉而言,其体操王子、跳水王后、乒乓精神的名号逐渐打入世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更是中国体育品牌最显著的代表。因此,只有团结一致,以宣扬中华文化作为根本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4结语

总的来说,不完善的公共体育管理制度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 造成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其整体的发展走向日益引起人民群众的深入思考。本文就体育管理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站在客观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创建更为和谐的体育发展环境。

摘要:最近几年,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体育事业也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的热切关注,呈现出了高速的发展模式。本文将有针对性的对体育管理中的社会责任以及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10

社会责任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本质是为社会服务。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行为约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或体育活动不仅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具有丰富社会意义的群体活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必然要求体育活动承载相应的社会责任。罗京生在《体育的社会责任》中认为:当今体育已经进入商业化和职业化时代,但商业化和职业化并不意味着体育不再对社会承担责任。体育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体育应该而且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关心弱势群体,造福社会,这应该是所有体育圈内人士都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即使是奥运会金牌,也不能取代它。

王娟娟等人在《论体育的社会责任》中认为:社会的发展对体育这种社会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工作者不仅要从体育工作的特性来看待体育,更应站在社会和大众的立场上全面地看待体育。张茂州在《公共体育管理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分析》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开始受到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呈现高速发展模式。有关调查显示,受利益驱使,我国体育管理中存在着系列体育团体或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利用非法手段,通过非正常渠道去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丧失道德伦理。也有学者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我国体育明星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进行理性分析。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体育明星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更承载了对运动员生命力的延续及奥林匹克理念的传承;而在当前物质崇拜、精神衰败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明星正面临着社会责任丧失的危机, 其根源在于对 “竞技技术能力优化”的过度追逐和对“精神文化主体性构建”的遗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民族信仰和奉献精神的灌注,是实现对体育明星社会责任文化救赎的核心。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在实现其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背后,存在着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缺乏通过积极参与社会问题来取得长远发展等问题。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频频出现诸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球场暴力、环境污染、贪污贿赂和地下赌博等丑闻。如何让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角度出发, 研究我国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从伦理学和社会责任层面研究体育应承载的社会责任,以达到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可供实践操作的理论分析框架, 研究制定可操作性的、易于部署实施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应对战略,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国外和我国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及体育道德伦理问题的对比研究,旨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采撷先进的研究成果是发展自身的必然途径,明晰其问题意识和内容要旨,旨在梳理与描述、反思与借鉴,这对于我国体育社会责任与体育伦理道德融合的建设和实践发展的作用与应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体育活动的分类依据。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承载的社会责任不同,涉及的伦理问题也不同,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研究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体育活动主要分成以下类型:学校体育, 大众体育,职业体育,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等。

体育承载的社会功能必然回归。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人实现终极关怀。体育可以参与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体育可以改善生活方式,维护社会健康。体育可以形成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体育运动金牌代表竞技体育的最高荣誉,运动员因为打败了所有对手才能站上金牌领奖台。但我们的价值观不应该只盯着金牌,应该看到夺取金牌的过程,崇尚的是纯粹的体育精神。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体育伦理问题逐渐突显。近年来,受利益驱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呈现了道德伦理丧失现象。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日趋发展,日渐融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导致部分体育从业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伦理及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曼德拉曾说过,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我国的体育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和相信自己拥有的这分力量。我们评价一位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不再看他是否赢得金牌,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否拥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否足以成为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榜样和楷模。而评价一个体育竞技项目的标准,也不再看它拿到多少块金牌,要看它在世界上拥有怎样的文化影响力,看它在社会发展中科学管理水平和团队文化。

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研究主要涵盖了以下研究领域,我国体育事业(体育运动、体育活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活动中体育应承载的社会责任(社会功能)研究;当前时期社会体育事业呈现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国外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及体育道德伦理问题比较研究;体育社会责任与体育伦理道德融合研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道德伦理缺失辩证研究;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承载的相应的社会责任研究;体育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融合研究;我国体育事业(体育运动、体育活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承载的相应的社会责任研究;国外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及体育道德伦理问题比较研究;体育社会责任与体育伦理道德融合研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道德伦理缺失辩证研究等若干方面。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关于体育社会责任同、体育伦理道德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撰写文献综述。 专家座谈:邀请体育伦理、体育社会责任相关学术领域专家学者, 开展学术交流,获取学术理论前沿观点,为课题研究提供顶层设计指导。调查研究法:选择典型案例(体育赛事、体育主管部门、体育产业等)进行实践调查研究。在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视阈下,综合性研究各类型体育活动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融入体育事业发展。通过国外和我国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及体育道德伦理问题的对比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吸取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明晰其问题意识和内容要旨,通过梳理、反思与借鉴,提出新的进一步完善和弥补我国体育社会责任与体育伦理道德融合的建设和实践发展理论框架。

3结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辩证分析、阐释解读等人文与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及其社会责任研究进行了述评,对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我国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从伦理学和社会责任层面研究体育应承载的社会责任,以达到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目标。研究结果认为:我们评价一位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不再看他是否赢得金牌,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否拥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否足以成为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榜样和楷模。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辩证分析等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及其社会责任研究进行了述评,对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我国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从伦理学和社会责任层面研究体育应承载的社会责任,以达到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目标。研究结果认为:我们评价一位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不再看他是否赢得金牌,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否拥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否足以成为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榜样和楷模。

企业哲学与伦理 篇11

也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只重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轻视或否认哲学与道德的作用,认为哲学、道德不过是些空洞的东西。这与企业发展规律相去甚远。IBM的开拓者、伟大的企业家小托马斯·沃森说过:“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强调企业要把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人为什么活着?”“作为人,何为正确?”“以善恶,不以得失来作判断” 等作为基本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经营之舵不偏离正确航向。

还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干脆以哲学不能直接赚钱为由,相信哲学无用论。事实上,哲学的“不用之用”或者大用之处在于:它不是宗教,却给人以信仰;它不是艺术,却给人以美感;它不是科学,却给人以真理;它不是知识,却给人以智慧;它不是技术,却给人以力量;它不是谋略,却给人以大格局;它不是工具,却给人以方法论。它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世界的本质、人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哲学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哲学、伦理赋予企业经营以灵魂。人若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企业如果缺少灵魂,也不会焕发生机。正确的经营哲学和伦理是企业健康发展和长寿的必要条件。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篇12

2011年高考之后, 本人作为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工作过程中的一路颠簸, 回忆起来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千。

在2009年接任该班高二时, 校长很郑重地对我说,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 因为一位班主任被临时借调到市里去了才让我接的。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 好几次都是接任的“差”班。但是接班不久我便发现, 学生全然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在以往教政治课时, 我习惯让学生上讲台来扮演教师角色, 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解题的分析过程, 由学生来进行讲解和相互补充。但是接任的这个班级几乎没有人敢起来讲解, 点到名字的同学简直是怕羞到了极点。其他学科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仅如此, 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学生也是尽量不做任何回答, 都非常安静地写着听课笔记。

同时, 通过学生的周记本我惊讶地发现, 原来他们以前即使在课间也是不能讲话的, 保持着和上课一样非常安静的纪律。有位同学T在周记本上写道:“……现在课间居然可以讲话了, 纪律简直是一落千丈。对于我们这些人就应像俾斯麦统一德国一样, 必须用‘铁血’和‘杀鸡儆猴’的措施, 老师用道理和我们讲是不奏效的, 您的‘仁慈’将对我们产生莫大的‘伤害’, 所以看到我们吵闹不乖时, 就应直接骂我们, 让我们都怕您, 我们才不敢胡来。”

另有同学J写道:“以前, 班主任只要朝我们看一眼, 我们便会紧张得不敢讲话, 但是现在却不是。记得以前有一次我们夜自修讲了话, 前班主任便在周六放学时留我们, 家长只好守候在外面, 后来有的学生连公共汽车都乘不到。通过这次惩罚后, 我们便学得很乖了, 再也不敢乱讲话了。”

事实上,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 学生的纪律还是非常好的, 但是却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很显然, 学生已经适应了以前班主任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 甚至已不愿意进行正常的师生之间沟通。所以很看重师生情感沟通的我陷入了非常荒谬的尴尬之中。

好在最终结果还可以, 高考后家长和学生对我还是相当满意的。今年的教师节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 从文字中我能体会到学生的真诚和感激, 我感到自己两年来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但是“让我们都怕您, 我们才不敢胡来”那一句话, 一直让我不能释怀, 仔细审视之后, 我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责任与良心存在着严重的误解。

二、原因剖析:善良愿望出发的信仰伦理存在着严重的危害

“有责任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相信许多人对此都会表示认同, 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能真正领会教师责任和良心的真正内涵。所谓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践履的行为和对行为后果的承担。教师的良心是指教师的行为要合乎人性、合乎道德规范, 合乎于人的恻隐之心。

长期以来, 许多人在有意无意间一直信奉着善良意志指导下的信仰伦理观。所谓信仰伦理, 就是指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行动者的意图、动机和信念, 只要意图、动机和信念是崇高的, 行动者就有理由拒绝对行动的后果负责。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虚拟了一个两难困境:假如爱因斯坦躲在小阁楼上完成他的《相对论》, 而这时他邻居的房间不慎失火了, 里面住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 当时没有别人可以去救她, 而如果爱因斯坦去营救她的话, 很有可能自己也会丧命,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爱因斯坦是否应该去救她?而按照康德的观点, 爱因斯坦肯定应该去救的。因为康德认为按照责任感行事的意志具有宇宙中最高价值, 而不待行动的结果, 这样一种出于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是不允许讨论的, 是“无条件命令宣示”, 这体现人的全部尊严和最高价值。

康德强调道德具有最高价值有其合理性, 但是如果教师只考虑从善良意志出发, 而不考虑行为结果的教学实践却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在现实教育的行为中, 往往不仅是善良愿望的目的没有达到, 而且愿望善良并不能保证手段也一定善良, 由此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屡见不鲜。日常生活中严厉的训斥、灌输的教学、严格的纪律, 往往都会扼杀学生自由创造的精神和健康丰富的个性, 而对于此类披着教育责任与良心外衣的异化现象, 我们却司空见惯甚至会倍加推崇。

当代复杂科学证明, 系统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因为“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而被不断放大, 教育中的随机性、偶然性、混沌性、非线性、不可逆性等更是触手可及。就像本案例中的高一新生, 在其人格养成初期, 充满了对教师的无限信任和敬畏, 班主任通过高压命令式的管制很容易使其变得噤若寒蝉, 进而会适应和留恋那种训斥式的教育方式, 从而反过来会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件极其无意义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 马克斯·韦伯在1919年《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责任伦理的观点。责任伦理则强调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个人行动的后果, 要求行动者为自己的行动后果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信仰伦理注重行动者主观的“善良意志”, 而责任伦理注重行动后果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实教育中, 一些所谓善良目的, 其实往往必须借助道德上令人怀疑或至少是有风险的手段, 同时还会出现相当恶劣的副效应。为此, 马克斯·韦伯极力强调行动领域里责任伦理优先于信仰伦理。

三、责任伦理: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重新审视

强调教师的责任伦理, 这意味着对传统师道的辩证否定, 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必须有相关的转变。

1. 明确责任伦理, 消解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

教师的责任伦理强调教师必须面对教育的手段和结果, 把权利与责任联系起来, 清醒认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与所导致的各种后果 (包括教师自己也无法支配的后果) 之间的关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在学校不少的管理制度是从信仰伦理出发的, 例如五项常规评比中的课间纪律, 本意是希望学生不要过于吵闹,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往往是由学生会来组织检查的, 于是认真的学生便会非常仔细地记录下哪个班级的学生在讲话, 以便能清楚地记录分数。而有些班主任为了争取在五项常规评比中获胜, 便采取一种很极端的做法——课间不准讲话。从短时间的表面结果来看, 这位班主任是管理有方, 但是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 却是贻害无穷。所以,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 都应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有的教育行为和方式都应以此标准来重新审视。

有些学校推行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 如果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都斤斤计较, 那么学生肯定会遭殃了。一个在量化考核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未必一定是好教师, 事实上不少所谓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往往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高手。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 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所以, 教师应树立责任伦理的理念, 消除种种对教师责任与良心的误读, 从而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活。

2. 转变师道模式, 注重教育的交流、引领和启蒙

(1) 变“传道”为交流沟通

在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 教育的重心不再是单一伦理价值体系的传输, 而是倡导主流价值体系下多元价值的和谐共生。教育的责任伦理意味着尊重学生个人目标的选择,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应有权利, 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教师去等待、去唤醒、去沟通, 任何急于求成所达到的结果往往是一种被异化的东西。

(2) 变“授业”为人格引领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 现在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很难是严格意义的授业。教师更多的是利用自身知识优势, 引导学生获得对于某门专业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言传, 而且要身教;教师应该以精神影响精神, 以人格培养人格。教师的责任更多地在于为学生提示一种价值路径, 使其将来能够自主、从容、正确地建构自我价值世界, 形成自主自律的主体人格。

(3) 变“解惑”为价值启蒙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即使是教师也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尤其经常会处于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之中。教师不再是全能的解惑者, 而仅仅是价值启蒙者。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按照教师的预期去生活, 应该成为自己未来的真正决定者。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保持并传播“头脑的清明”的价值立场, 而不是去做学生的精神领袖。

上一篇:功能音乐下一篇:矫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