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2024-06-28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共12篇)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

企业社会责任仅仅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吗?企业社会责任能让企业创效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面提出的“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要求, 拉直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工作中的问号, 走出思想误区, 11月24日, 由广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与广州商业总会联合举办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讲座在府前大厦4楼大会议室开讲, 特邀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钟宏武主任主讲, 吸引了广州40多家商贸流通企业, 以及20多家社会组织有关负责人前来现场聆听。

广州商业总会荀振英会长在致辞中表示, 自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如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等。但同时也应看到, 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以致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员工权益行为等。他强调, 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企业要将社会责任变成自觉意识、战略行为, 变成从各个部门到最高领导人都贯彻的社会责任链条, 需要专业学习和研究。

钟宏武主任旁征博引、谈古论今, 深入浅出, 通过例举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案例阐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和国外的主要内容, 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未来趋势。他重点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六维框架: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责任能力;简介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六大工具性价值。并特别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中最为关键的是组织治理, 只有领导层真正重视了, 才能使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落地。讲座中, 钟主任风趣幽默、别开生面的授课引得现场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生动有趣的互动贯穿讲座始终, 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收获了企业社会责任知识。

本次讲座是广州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广州商业总会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共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之前, 广州商业总会已经运用多种传统媒体、社交媒体, 如在商会官方网站、微信中开辟了“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窗”专栏, 广泛普及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知识, 介绍中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目前正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届时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经典案例编辑成册, 以弘扬和推广身边的经验和典型, 带动更多的企业自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不断提升广州企业的整体社会形象。

大家普遍认为参加本次讲座很有收获, 感到是一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启蒙和启迪, 并纷纷表示要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2

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来看,目前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究竟企业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提到了SA8000标准体系,张文贤、郑启福(2008)都提出,我国应该以SA8000为蓝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从立法上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张忠、刘春雷(2008)则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要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社会责任来进行,他们认为,特殊社会责任才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为核心的部分。李秋华(2008)则赋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以新的重大意义,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有助于从多个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于社会责任的途径问题,国内一些研究学者给出了多种思路,绿色营销、慈善活动、绿色物流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内容,缪朝炜、伍晓奕()更明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的评级体系,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对绿色物流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张文贤(2008)认为,对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中应该包括财务指标、文化指标、公益指标和市场指标等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经济实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连锁业态的出现使得商业企业和社会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大中城市,更通过不断的圈地扩张和延伸服务,直接深入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活动、生产活动通过连锁业态紧紧地联系起来,对于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同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将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明确,以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履行的途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行为必须重视环境的约束条件,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因此,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既受到组织秉持的价值观的影响,更严格受制于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连锁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明确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囊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我国学者对于该定义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所谓社会责任“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指企业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该定义主要基于道德规范角度给出的,从组织行为研究视野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基于某种特定环境交互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反应。因此,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基于对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角色认识和责任意识,根据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提高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而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一)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组织的一切行为和组织自我的角色认知有很大关系。角色认知属于知觉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知觉表现,它反映了知觉主体对于特定角色的基本认知状态。通常我们认为角色和责任、行为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如图1所示:从角色认知的角度看,角色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仅只是知觉主体某种身份的代表,更要求知觉主体明确这种身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且具备和特定的责任意识相联系的行为模式并且付诸于行动。这才是角色知觉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社会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找准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剖析社会赋予了这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角色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来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模式。

(二)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连锁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特殊性上,也就是连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连锁商业企业和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较而言,有以下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其经营模式的连锁性。这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连锁商业企业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的深度和广泛性。其次是连锁商业企业的统一配送体系。这样的统一配送使得物流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连接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居民餐桌这一点上缩短了运输距离,使得降低农副产品的运送周期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可能。最后是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对于当前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改善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对于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连锁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特点来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三)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

组织行为研究要求组织重视变革与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组织变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也就确立了正确的变革与发展观,及企业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确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篇3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新鲜词。18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即提出,如果一家企业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出售,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19世纪,贫富不均加剧,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表现为小企业主们经常捐助学校、教堂和穷人;20世纪,环保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的权益来源于社会,它有责任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欠缺。加入世贸组织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理论涌入中国,并成为一股潮流。概括起来,中国企业现在提到社会责任,一是指经济责任,二是指道德责任。从行动上看,一是引进或研发先进环保技术,打造无害企业;二是捐款,争当“首善”。慢慢地,一些人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就看成了环保和捐款,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读。

这种误读让很多企业走入误区。比如环保,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负担高昂的环保成本,又必须打造负责任的形象,于是白天口口声声喊环保,晚上偷偷摸摸排污水。至于捐款,由于捐款后往往只能得到一面锦旗,无益于经营,导致很多企业的慈善行动被变着法地贴上广告标签,成了炒作和宣传。

实际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一个重要的内涵——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除了环保,还有贫困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等。在这些方面,企业本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这也就是尤努斯口中的社会型企业的责任: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尤努斯认为,社会型企业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永续性”,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以保证利润回报的可持续性。法国有一家食品公司在孟加拉国成立了分公司,使用当地材料、雇佣当地劳动力,生产出贫穷家庭买得起的儿童优酪乳,既提高了当地就业率,又改善了当地儿童的健康狀况。同样,阿迪达斯在印度设立了一家工厂,生产售价不到1欧元的鞋子,既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拓展了新路。

中国同样需要社会型企业。我们有着众多贫困人口,有着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在民众脱贫的过程中充满了商机。如果企业家们能发现这些机会,把企业命运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就能让更多人长远受益,这远比把捐款摆成几米高的墙四处显摆让人尊敬,也比政府的很多短期帮扶更得民心。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4

(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奥立弗·谢尔顿提出, 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21世纪进入了“公司公民”时代, 维多克提出了“三重底线”, 概括起来就是“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他将企业的环境目标与社会目标和财务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使它的思想深入到了各个行业,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受到关注。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特殊性, 其体现在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重要载体, 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所以它的社会责任不仅牵涉到自身, 而且还牵涉到整个社会利益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 国际上大型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是“赤道准则”。它是一套对项目融资的决定、评估和管理的基准, 要求加入它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融资贷款时, 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降低社会和环境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信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2007年4月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同年7月, 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 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

(一) 绿色信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所谓绿色信贷, 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 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 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 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 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邓聿文, 2007) 。

根据《意见》的规定, 我国的商业银行今后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 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 要及时公开查处情况, 即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的环境信息。而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 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 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二) “绿色信贷”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一种以透支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面对这样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同时, 全国大型恶性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 “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有力的措施, 但从现实来看, 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两高”企业的扩张趋势。究其原因, 不能不说“两高”企业能获得雄厚的信贷资金支持是其快速扩张的动力源, 这样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间接帮凶 (陶玲、刘卫江, 2007) 。

如何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 还需要外部金融机构对其经营行为的约束, 而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控制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绿色信贷”就体现了银行业的这种功能, 它是我国遏制“两高”行业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三、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绿色信贷”实施以来, 各大商业银行对向“两高”企业的贷款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1月, 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1.5万亿元, 增幅比2006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但是, 绿色信贷目前只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 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商业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还遇到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笔者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改变银行资金投向。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投放于“两高”产业是最求自身利益的体现, 在实施“绿色信贷”后必然会失去大量的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到2007年6月, 在新增的2.5万亿贷款中, 有1.5万亿集中在“两高”行业 (1) 。这种过度集中的结果导致商业银行一是无法迅速减少对“两高”行业贷款的总量, 二是如果商业银行收回从“两高”行业的贷款, 商业银行的利润也会受到损失。所以, 商业银行在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后, 一是要主动开拓新的市场, 将资金投放于有潜力的高科技、低耗能、环保型产业;二是国家相关机构应制定“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采取鼓励性的扶持政策, 对商业银行投放于环保企业的信贷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2、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标准, 规范银行操作。商业银行在具体执行信贷环保审查程序的过程中, 需要掌握相关信息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就目前的国际经验来说, 加入“赤道准则”的成员银行所制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是目前国际项目融资通行的环保标准, 对制造业、化工、能源等63个行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标准做了规范。目前我国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都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同时已有的环保政策和信息也缺乏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就《意见》所提到的“两高”行业范围也不是很清楚。对此, 国家环保总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借鉴《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制定, 联合颁布一个有关绿色信贷的行业环保指南, 并将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

3、制定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 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就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来说, 中西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阶段。东部地区的“两高”产业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而中西部地区也希望抓住这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在地方政府仍然注重GDP发展的理念下, 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必然会忽视企业的能耗和污染。所以在这些地区, 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必然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如果强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 有些完全以“两高”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在突然没有信贷支持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困境。对此, 我国应尽快制定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 约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制度上, 我国政府应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使它的思想深入到了各个行业,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受到关注。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绿色信贷”就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信贷

参考文献

[1]陶玲, 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 2008, (1) :105-109.

[2]罗赞.“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银行家, 2007, (9) :57-58.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5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烟草贸易全球化格局形成。烟草行业发展竞争正从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现行体制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碍障。国家局从行业战略发展高度出发,果断提出工商分离,全面实施“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方针,吹响烟草企业体制改革的号角,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全面体制改革,历经一阵体制改革的阵痛,使行业进入一个特定战略转型时期迈开从计划经济模式下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可喜一步,刚从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襁褓中蹒跚走出基层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客观地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布局,研究探讨企业发展战略策略,与时俱进开拓地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已成为新时期摆在商业企业领导和各位烟草同仁面前一个待解决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基层商业企业面临的现状;

作为国有独资的垄断行业,烟草行业在专卖体制的保护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显著,整体基础工作进一步得到夯实。主要表现在:(一)烟叶生产的基础工作地位,在企业两烟经营愈发凸现。以我县为例,已成为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广大烟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尤其近二年,紧紧抓住,国家优质烟示范基地开发之东风,以ISO9000切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技术物资投资,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烟农种烟积极性,夯实了烟叶基础建设,建立了一批标准化收购站和先进标准化烤房,充实和扩大烟叶生产技术队伍,为烟叶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商业销售网络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近二年的全力建设,我县卷烟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已基本成形,建成了县城与农村卷烟销售网络,网点分布合理化面局原则遍布全县县城与农村,为下一步卷烟销售向现代物流服务方向打下扎实基础。(三)专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经过近几年抓专卖基础工作,实施户籍化诚信等级管理,专卖人员素质培训,专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打击了“假、私、非、冒”的冲击,市场净化率得到98%以上,烟叶收购期间狠狠打击烟叶收购欺行霸市二道贩子活动,为两烟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内部管理得到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明显增长,几年来,按照节约增效,严格执行烟用物资采购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的经营效益逐年上升。(五)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近几年,我县陆续选送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职工外出培训,使职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渑池烟草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基层烟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

烟草商业长期一来,在全国烟草行业整体处于买方大市场的大环境中,由于行业体制优越性,使商业企业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卷烟工业那里获得丰厚的利润,久而久之使商业企业形成一种养尊处优的地位,职工工资奖金普遍高于其它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一种懒隋、依赖、等靠思想,吃国家政策饭,不思进取,员工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缺少积极进取自我加压的动力,面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缺乏自变和主动出击能力。

(二)销售网络还很脆弱,客户的诚心度、忠诚度不高;

长期一来,我们制订的许多政策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了广大销售户的利益,挫伤了一部分零售户经营卷烟积极性,造成部分经营户经营卷烟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虽然拥有完备的网络,但网络仍很脆弱,尤其凝聚零售户,服务零售户这方面还有缺陷,与零售户关系还不是“鱼水关系”,基础还不很牢固,还未达到建立牢不可破批零利益共同体。更未形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过分依赖烟草专卖政策保护,缺乏竞争压力和改革创新的动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烟草“特许证”的取消,烟草专卖作用逐渐减弱已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去躺在专卖温床上无忧无虑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市场经济发展,烟草商业必须面对市场,走向市场已成为现实。物竞无择,适存生存,市场经济发展竟争地残酷性,无情性,许多企业破产倒闭,是我们记忆有新,迫使我们居安思危,痛定思痛。

(四)大品牌 意识不强,开创品牌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现行的财税政策和工商一体化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和各级烟草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封锁外烟流入本区,加大培育本地名优卷烟,使全国大部分卷烟地域化明显,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流动大市场,品牌卷烟无法做大做强。

(五)现行人事管理模式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人才流动不畅,管理较死,机制不活。外面一些优秀管理人才进不来,企业单靠每年分回有限的大学生,杯水车薪,现有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网络运行水平不高,客户管理手段落后,对市场分析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逐步明显,我们不仅直接面对国内众多同行的角逐,而且也要面对跨国烟草集团的强劲竞争,特别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签署更对烟草行业生存和发展提出更为苛刻的限制,同时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逐步引入,企业间差距将会逐步提大,一批劣势企业将会加速淘汰。因此,烟草商业一方面要认清自身面临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尽快调整工作布局,在竞争中求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另一方面,应牢记商业系统,供销系统过去商业界巨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土崩瓦解教训。未鱼缪稠,外树形象,内练强兵,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再铸辉煌。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努力;

(一)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工商分离后,商业企业要增强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按照“以适销为前提,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出发点,以效益为目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拓创新,克服对工厂的依赖和等靠思想主动出去调研市场,了解市场规律,市场需求,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牢固树立“效益为中心,产品为核心,服务是关键,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完善网络管理,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是企业立足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命运,工商分离后烟草商业企业背靠工业企业的局面彻底打破,加之零售户终端的放开,外烟的冲击,外国烟草经营者与商业企业的竞争最终体现有零售户上来。销售网络建设事关未来根本战略,商业企业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高效运作。首先把客户的基础信息掌握在手,使之成为我们盟友。其次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调整访销线路及片区,有利于资源配置,降低网络体系成本。在县城以上地区实施“电话订货,网上配置,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在农村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差异化服务访送分离,直访直销,多级分销灵活多变的动作模式。

(三)增强品牌意识,壮大品牌 效益;

烟草商业企业是服务行业,吃是服务饭,如何造就品牌,事关企业发展的未来和壮大。选择品牌 应根据区域市场特点,人们消费水平吸食习惯,增加一些名优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逐渐淘汰一批增量无望效益低的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引导为手段,在各个价格段培育一两个主导品牌,形成区域特色的品牌,以获得规模效益和抵御外来的竞争。要以“大市场,大品牌”为要求,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注意市场各档次卷烟群体的变化,培育各个不同价格档次适销品牌卷烟。

(四)以人为本,深化改革;

发展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资源第一资源,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才,企业要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实施人才战略。要招才有术,想办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要有用才之胆,大胆使用人才切勿因陈守旧,论资排辈,要有识才之眼,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建立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机制,建立全员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合理开发人才资源,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不断充实营销力量,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活力,和创造良好内部条件。

(五)真心开展诚信经营;

诚信经营就是卷烟经营中要诚实守信,这是加深与零售户关系的根本,是增强客户满意度、信任度、忠诚度的前提,国家局姜定康局长提出,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既要加大监管力度,又要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搞好诚信经营,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商业企业内部鼓励公平竞争,提倡依法经营,切实把“五条禁令”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同时,要在最大可能地满足零售户和消费者前提下,通过实施明码标价,合理定价和公平、公正原则,确保零售户不低于10%的赢利水平。

(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文明执法;

随着卷烟零售户和消费者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政府改善投资环境要求呼声要求愈高,提高烟草专卖执法队伍素质,文明执法已迫在眉捷,刻不容缓,文明执法不但关系到《烟草专卖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专卖执法队伍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规范执法行为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的工作重点,切实把提高队伍素质,真正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七〉全力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模式转变;

在科技日益创新的今天,电子商务在商业企业经营中作用愈来愈重要,电子商业革命已势在必行,为了在新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商业企业必须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推行信息化战略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必由之路。国家局提出用“用信息化带动烟草现代汉语建设”是烟草商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全行业推行“电子订货,网上配货。电子付款,现代物流”已为我们电子商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在实施信息化战略过程中,要考虑各地实施情况,因地制宜,要按城市,农村市场不同状况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切忌一刀切。在推进信息化同时还必须面对面订货。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6

社会企业的组织方式

《中国慈善家》:今年七月,由两岸四地公益人组成的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徐永光所提“社会企业就是企业(不是公益)”等观点再次引发激烈争执,你当时作为主持人没有表达更多个人观点。台湾地区近年也在推动社会企业,你能否结合台湾的情况谈谈看法?

江明修:这次百人论坛非常奇特,因为主持人一般都是主办方的人,但是他们让我当的时候我一口就答应了,我也觉得这几年海峡两岸相互有很多不理解,其实两岸的公益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可实际上交流并不是很多。这次我不是在凸显自己的理念,而是尽量把其他发言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以更好的方式传递出来。主题报告是台湾“政务委员”冯燕对社会企业的一些学术思考,冯燕推动2014年成为台湾的“社会企业元年”,还推动了一份社会企业行动方案。

现在在所谓的社会企业光谱上,有纯商业和纯非营利,中间还有各种形态。永光坚持纯市场派观点,认为社会企业就是商业,是带有社会目标的公司。我觉得永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中国很了解。但我看法不太一样,社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逻輯,不应该根据商业逻辑操作。这个观点永光一定反对,他会说完全根据商业那套才有办法做。我不反对商业力量介入,支持社会企业的力量并非只有政府、慈善家或大型NGO, 甚至有人提议用罚没贪污的钱来做社会投资,但我认为它们必须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比如商业投资的本金如何处理、利润如何分配应该有规范。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公司定义,跟公益组织没有太大差别,问题在于怎么分配利润,到底工人占多少,资本方占多少。现在来看,大部分被后者分走。社会企业如果按照这种商业法则分配,我认为不公平。

《中国慈善家》:大陆对社会企业是否应该分红、分红比例应该多少莫衷一是。

江明修:现在的社会企业分红程度基本不高,在韩国、英国最多是三成。不过,冯燕在台湾推动的社会企业政策里,分红比例是七成。

《中国慈善家》:关于社会企业的定义、分红等问题的争论,社会企业实践者越来越不关心,他们认为这些争论混乱和肤浅。

江明修:包括台湾在内,很多学者没有参与社会企业,不清楚它的本质,他们或许只是想出书,凭着想象做定义,写的定义完全违背整个社会企业客观发展的规律。有些会议,上午官僚讲话,下午学者讲浅薄的ABC,有时候根本听不下去,主持人还说非常有启发性,这怎么可能呢?

《中国慈善家》:你眼中比较理想的社会企业是什么样的?大陆流行的定义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就是社会企业”,还有人认为阿里巴巴、优步是典型的社会企业。

江明修:我有几个指标:有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能力,组织方式最好是民主制,并且能营造出一个社区主题,社区中的人彼此平等、彼此服务。社会目标固然是社会企业的核心价值,但组织方式也很重要,它应该民主、互助。我更认同具有合作社组织形态的社会企业,它有很强的互助性质。社会企业是社会联结的做法,所谓社会联结属于自由的社群主义,这有些危险,因为社群主义容易变为集体主义。社会企业处于中间状态,人人互助,但不是一钱一票,而是一人一票,大家共同组织合作社,合作社中出资多的跟出资少的都一样,这跟商业公司本质上不同。

还有很多人太超前,市场根本还没有形成就来一个公益创投、社会影响力评估,搞技术搞边缘的人太多了,但真正的核心是你改变了什么,或者满足了哪些公共社会需求。我有一些学生最近做东南亚新移民权益保障,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用非营利的方式做,反而用社会企业?这些行动有实质上促进社会进步吗?组织方式符合民主原则吗?是只有用社会企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为了赶时髦?这些都很重要,可一般谈社会企业还是会谈到两点:社会目的、市场操作。不是标榜有社会目的就是社会企业,纯商业操作有时候跟企业社会责任(CSR)很难区别。

第三部门与媒体

《中国慈善家》:正如你所言,你的学生选择用社会企业做新移民权益保障,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原因是什么?台湾地区第三部门存在什么问题?

江明修:台湾第三部门负责人偏老化,青年人才没有想象的多,很多组织的领导者就是创始人,那是他要做一辈子的志业,如果把他换掉,他会很痛苦。我不能说做一辈子不好,但是接班问题要早点展开。现在青年人才基本上只有进出,没有流动—进入或者离开公益界,而很少从一个公益组织转到另一个公益组织。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资源不足,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所以我觉得社会企业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但也有人反对,说这些年轻人没有能力进企业,如何做社会企业。

我一直想呼吁建立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否则我不太赞成年轻人一开始就加入非营利组织,他们应该先在社会上历练。我看到很多三四十岁的人,在企业界或政界做得不错之后,再把经验带进非营利组织,这样才可以让行业茁壮成长。现在还是人才问题,如果人才不进来,行业不会成长。使命和能力都很重要。

《中国慈善家》:台湾社会的公益氛围比较浓,资源为什么会不足?

江明修:跟西方国家的捐赠量比较,台湾的捐赠量还是不足,尤其像司法改革基金会、医疗改革基金会这类倡导型组织,几乎拿不到钱。所以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大的公益基金会,资助倡导型组织。台湾现在的劝募组织做得很好,但是普遍比较小。倡导型组织通过与媒体合作,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第三部门与媒体息息相关,后者的环境正变得恶劣,财团和各种政治势力在收买。

《中国慈善家》:台湾地区第三部门现在境况怎么样?

江明修:在地方比较复杂。因为地方的行政一把手像土霸王一样,用手段收买“议员”,搞集权和一言堂,搞得第三部门萎缩。台湾的地方制度需要修订。但是在台北,公益组织对相应部门有强大的游说能力,他们与媒体相互配合,引起社会关注,对政策产生很大压力。比如说环保事件,地方利益集团要把一个很漂亮的生态保育沙丘铲平,开发工业园区,环保人士在沙丘的树上发现一些从菲律宾飞过来的珍稀鸟类,就发动保护鸟类栖息地的活动,结果全世界给台北写信,农业部门只好去跟地方谈判。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我在地方打不过你,我就到台北打,因为台北能压地方。

社区营造有利社会稳定

《中国慈善家》:台湾地区的公益组织如何与权力和资本相处?是否也会被收买,成为各种势力相互博弈的工具?

江明修:2000年,民进党政客为了提高自己或者组织的形象,把民间一些声望高的第三部门从业者吸收进去,后来国民党也学会了,第三部门出现萎缩,这个情况仍在持续。这也成了终南捷径,一些想参与政治的人,也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政界。此类情况太多的话,第三部门会萎缩。马英九也说要支持第三部门,但实际上他们搞了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总体上,台湾第三部门的发展是好的,那种假借公益实现其他目的或者异化的公益组织比较少,因为有各方监督和制衡。台湾的公益人士往往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会运用各种法律、政治途径,对抗利益集团。

《中国慈善家》:有人疑惑,台湾地区目前经济下行,社会运动较多,但社会秩序相对有序。这是为什么?

江明修:台湾民众越来越清楚游戏规则,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规则大家都能接受。民进党在“立法院”席位占多数的时候,废除了一个限制游行集会的法律。现在除了一小部分管制的地方外,在台湾任何地方游行集会都是合法的,不需要申请,也不用向警察报告。

而且,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它的法治精神、互助传统、奉公精神,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很强。居民主动清洁环境打扫城市,彼此守望相助是很平常的事。台湾至少有一千个社造(社区营造)点做得很好,社造做得好,每个社造点就是非营利组织,可以更实际地解决问题,比如帮助孤独老人等,整个社会底盘很稳。

《中国慈善家》:这一点和大陆不同,大陆公益组织的总部集中在大城市,然后在基层设立项目点,有人批评浮于表面。

江明修:海峡两岸在公益上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台湾有很多小而美的公益组织,他们比较了解大陆的实际需求,也有兴趣到大陆发展,其自身也是在困顿中成长起来的。香港第三部门是“二政府”,大量钱来自政府,大陆现在要参照香港模式,政府拿更多钱给第三部门,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台湾第三部门基本上自力更生,比较符合大陆现状。如果台湾的公益组织能更多参与到大陆的发展中去,对大陆有很大帮助。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商业伦理 篇7

关键词:商业伦理,发展现状,商业伦理建设

一、商业伦理的含义及特点

1. 商业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指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商业伦理是指从事各类商业活动的行为主体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企业和企业中的个人在从事各类商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通俗地讲,商业伦理就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一般社会伦理在商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2. 商业伦理作为一种流通行业的伦理,具有自己的行业性特点。

(1)商业伦理有自己特殊的善恶标准和评价行为善恶的特殊方式。它必须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提出适当的对策。商业伦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它要求商业从业人员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商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窗口行业伦理。商业服务业是直接面向顾客、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3)商业伦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商业伦理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体、更生动,往往通过制度、章程、守则、服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务公约、保证、条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商业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商业伦理往往与商业经营、商业管理直接相关。

二、商业伦理的发展及现状

1.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约束机制。

我国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商业伦理约束立法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法规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全面的针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商业伦理行为约束机制。面对国企管理者的不道德商业伦理行为,往往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错误,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进行惩罚与约束。

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企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则看得并不重要。有的认为,只要所有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就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2003年3月发生在安徽的毒奶粉事件,生产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没有看到该奶粉的经销许可证下就经营销售一些劣质奶粉,导致安徽出现多起脸肿、呕吐、头大、烂眼的婴儿,甚至出现婴儿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3. 对商业伦理观念认识淡薄。

在企业目标的确定上,很多企业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是经济目标,企业的经营与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地追求经济目标,就有可能不顾商业伦理问题,如现在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背信弃义、毁约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并没有引起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政府也对企业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调控,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将伦理问题置于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之外。

4. 不注重企业经营伦理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对待企业经营伦理化建设问题上,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态势。一些知名大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而其他企业对商业伦理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例如南京冠生园是一个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马失前蹄,用陈馅做月饼事情被曝光后,不但对消费者没有丝毫歉意,而且怒对媒体并振振有词说用陈馅做月饼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企业本身缺失了起码的伦理道德,缺失诚信,其结果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自身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5. 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发展。

我国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崇尚以“仁”服人,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的治理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却远不及相邻的韩国和日本,无论在日常生活礼仪,还是在工作文化交流中,都能看到儒学的影子,而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其中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制约力量,还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建设现代社会商业伦理的几点建议

1. 推动商业伦理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中国在经济立法上的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和《价格法》等。这些经济法规对商业伦理的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加强商业伦理建设也必须结合这些法规进行,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经济立法体系还不尽完善,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和具体性还有待改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有法不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中一个大问题。政府必须做好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全面硬化法制环境。

2.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建设。

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等形式来进行建设,这是商业伦理的确立与实施的内在动力。经济部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商业伦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重视本部门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可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教育和建设来展开。一方面,将商业伦理的原则和要求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商业文化中充分表现出时代的道德风貌;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3.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对于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在中国,尽管《经济观察报》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自2001以来“对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评选纳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素,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道德评价之先河。然而,目前对国内企业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比较缺乏,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道德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

4. 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业活动的求利动机以及利益对人性的诱惑,许多商业组织及个体有时缺乏应有的自律性。因此,当社会舆论、价值传统和内心信念等都对其伦理道德自律失去作用时,就只能依靠于社会对他们的外部监督来阻止和约束不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的出现,来进一步促成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关键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广大民众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结论

的确,确立商业诚信,决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的事情,而涉及到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其伦理道德观显为重要,因为它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一个国家;企业的伦理观不仅影响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面对其他重视企业伦理建设的现实,中国企业更应该通过商业伦理建设来提升自己的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今天的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新兴国家,还是曾经的发达强国,需要平等地坐到一起谈判,共同商讨对付经济危机的方略,确立并维护普遍的评价标准和伦理准则,并且通过有权威的国际组织来监督,以便共同克服困难,应对危机,建立诚信和信心,为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明东.以晋商常家为个案探讨“儒商”商业伦理特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冯军.管理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王盈.美国商学院加强商业道德和伦理教育[M].世界教育信息出版社, 2007.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8

一、实施社会责任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 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推进企业改革, 谋划企业发展, 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直接体现。一方面, 在企业内, 要努力营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 保证企业欣欣向荣的发展, 不断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 在企业外, 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现实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问题是20多年来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而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上看, 研究过程也很复杂。

(三)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存在意义和应尽的社会承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力量。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商业模式创新

从理论上讲,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解决了应该对谁负责的职业伦理和公司治理问题, 只有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存在有机联系时,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才有可能得以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就是对员工、所有者、消费者、社区和政府等利益格局进行重构, 实质上也就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与创新。

(一)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朱武祥教授认为,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资源能力结构、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 其中关键资源能力是新商业模式的重点。优秀的商业模式具有“三高三低”特征, 即高收入增长率、高资产利用效率、高投入资本收益, 低固定资产投入、低运营成本、低持续经营风险。

(二)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 如果企业能够运用和其他商业决策类似的分析框架, 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战略性分析的话,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将很可能成为企业新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就不再相互冲突, 反而具有了共生双赢的关系。。

(三)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分析框架, 关键在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协同的社会责任, 包括股东责任、员工责任、用户责任、伙伴责任、社区责任、社会公民责任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等行为内化为企业的整体战略行为, 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相匹配。

三、政企战略合作助推交通投资企业商业模式升级

高速公路、港口、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属于标准的“公共产品”, 是国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范围。传统的商业模式是, “政府财政出资、贷款修路、收费还债”, 随着高速公路、港口等公用事业投资领域的放开,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一) 创新商业合作模式

政企战略合作模式是交通投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的重要选择。通过全面建立企业与政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战略合作框架, 建立公共项目投资招标和利益补偿机制, 促进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优势, 整合资本、产业、人力、技术、市场等多方资源。

(二) 创新企业营利模式

实施政企战略合作, 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土地补偿”捆绑招标的方式, 把交通投资企业提升到区域发展和城市开发的产业高度, 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周边土地及物业的价值, 从而获得“级差地租”和“超额地租”。进而拉长产业链, 短期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中期进行物流地产、房地产项目开发, 长期进行路桥、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管理和物流服务业, 达到长中短期投资收益均衡, 实现政府、居民与企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三) 创新融资模式

大力开展资本运营, 进一步拓宽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进一步完善“银团贷款+上市公司”滚动发展的融资模式, 压缩产品生产周期, 加速资产证券化, 缓解资金压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利用公司良好的资信评级, 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券等低成本融资工具, 降低财务费用, 扩大盈利空间。

四、对策与建议

以提高战略规划执行能力为总抓手, 建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 促进战略合作各项措施落地, 为交通企业商业模式升级创新提供保障。

(一) 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意识,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二)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 把责任要求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 加强社会责任执行沟通,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国有交通投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博弈关系复杂化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交通,商业模式,社会责任战略

参考文献

[1]魏炜, 朱武祥.重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魏炜, 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新商业文明,责任

一、新商业文明的内涵和责任思维

新商业文明的概念是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提出来的, 其基本理念是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开放是新商业文明创新的灵魂, 新商业文明拥有开放的产权结构与互动关系;透明是新商业文明出发的起点, 新商业文明追求透明的信息环境;分享是新商业文明形成与扩散的动力, 新商业文明倡导共有的分享机制;责任是新商业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商业文明奉行对等的责任关系。

新形势下, 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值得期待, 温总理说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新商业文明的底线就是遵纪守法、依法经营, 不要赚黑心钱、昧心钱, 不敢说道德的血液, 起码保证是干净的血液、健康的血液, 这是最基本的层面。新商业文明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呼唤企业责任思维, 倡导诚信、倡导公益, 倡导体现消费者的价值, 体现消费者的幸福指数, 关注民生。

二、电子商务企业责任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企业代言的阿里巴巴, 一直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将社会责任聚焦在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推进青川灾后重建以及探索建设社会责任平台的机制和模式, 并进行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 譬如打造“一人一天一分钟”社会公益活动品牌, 开展植树造林和水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马云说:生意人, 以钱为本, 一切向钱看;商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 影响社会, 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在新商业文明时代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怎样担负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创造价值呢。

1、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新商业文明仍然要求企业盈利, 但它“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非义之财不取”, 不会以挥霍资源、污染环境、榨取员工血汗、损害社会公益为代价。“小企业要注意不能危害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中型企业不但要不能危害社会, 而且要做一个具有社会信任感的企业;大型企业不但要不危害社会, 具有社会信任感, 而且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松下幸之助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建立商业文明的最低标准。2008年曾一度热议的“百度门”事件, 就是因为在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之际, 有网友曝料说百度因为几百万的“封口费”而屏蔽了一些三鹿集团的负面新闻, 其搜索引擎的公正性也一度遭到公众的质疑。

2、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新商业文明里企业的价值观核心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第三是社会、最后才是股东。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给客户, 增加消费者剩余, 提高消费者幸福指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自其员工的辛勤劳动, 所以企业要和员工建立休戚相关的伙伴关系, 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增加员工精神上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让员工认真生活、快乐生活, 而精神上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来自于看到许多人因为使用你企业的产品而改变生活。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的, 只有为增进社会的福祉和进步、为增进大家的福祉而逐利, 把为他人增加价值、为他人赢得利润作为自己增加价值、获得利润的出发点, 只有这样的企业在新商业文明里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强大、常青的企业。

3、以仁为本, 回报社会。

“仁”的核心就是“计利当计天下利”。企业把赢取最大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是不对的, 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应该回报社会, 回报消费者。企业如果没有“计天下利”高度, 那么它始终是一家市侩企业。2010年, “3Q”大战可以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60与腾讯两家企业为了各自利益, 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在竞争中有不规范的地方, 为了经济利益损害了网民利益和公司形象, 这种“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商业文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阿里巴巴集团在金融危机导致中国众多中小企业国际订单减少、库存积压、资金断裂而频临破产之际, 阿里巴巴本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帮助中小企业过冬。在阿里巴巴B2B客户与淘宝网卖家之间建立起交易的平台和沟通渠道, 积极落实国家“促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号召。

三、新商业文明时代电子商务企业的新路径

1、倡导诚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很大, 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保障体系中, 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包括: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服务落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奖惩机制、网上发布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商业信息等。新商业文明的诚信理念首先要求电子商务企业遵纪守法、诚实经营, 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不欺诈、无假货。“无诚信, 不网商”, 新商业文明带来了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完善和发展, 也为网商群体和互联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诚信机制, 从阿里巴巴B2B诚信体系、淘宝诚信体系到电子支付诚信体系, 无一不在用实际行动捍卫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健康发展, 履约社会责任, 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2、倡导公益、关注民生。

做公益是“企业公民”的责任, 对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不仅要在灾难面前彰显自己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和精神, 还要关注绿色电子商务。云计算是IT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它将极大提高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低碳节能减排, 保护环境。在公益环保方面, 阿里巴巴成绩斐然。淘宝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启“2010淘宝全民种树减碳总动员”绿色公益活动, 倡议全体与会人员与第三届网货交易会“环保购树”公益活动, 消除二氧化碳, 援助西部贫困人口, 保护地球环境。同时, 电子商务企业还要关注民生。电子商务服务已经成为百姓生活, 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加强了与电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的合作, 建立了电子商务生态圈, 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缴水电费、订餐饮、订机票、买衣服等等。“让网络替代拥挤的马路”, 当这一模式形成一定规模后, 所减少的交通流量也不可小觑, 为解决拥堵、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支撑。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随着农村网民的急剧增长, 农村成了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和农民电子商务将进入大发展时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贸易市场, 可以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 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目前农村电子商务最为典型的是电子商务公司网盛生意宝承建“农村中国”即“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该平台以“三纵一横、内外并, 围绕乡镇政府和基层党员做好电子政务, 围绕农村企业和乡镇经济做好电子商务, 围绕农村老百姓做好在线服务, 构架起联结城乡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桥梁, 为加快我国成功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4、创造就业岗位。

电子商务成为就业创业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在这个追求专业化、垂直化、平台化的时代, 电子商务企业要关注电子商务领域中基数最大、最为活跃的个体用户, 关注大众兼职创业的需求, 用心打造品牌, 做电子商务绿色经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 做有意义的事、快乐的事, 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基于电子商务平台衍生出的各种新型职业类型为解决就业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2011年1月, 淘宝网创造了164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机会。淘宝就业指数是指给网上卖家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数, 预计, 2012年淘宝在线购物平台将给社会带来超过300万的直接就业和自物流、支付衍生出的超过1000万的间接就业。

总之, 在新的商业文明环境下, 电子商务企业要对与社会、与环境、与人文、与客户的关系重新进行的思考;要懂得开放、分享, 全球化;要做一个来自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对未来社会充满责任承担责任的企业!

参考文献

[1]雷晓宇.阵痛催生新商业文明[R].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特刊, 2008.

[2]连辑.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J].魅力西部.2010, (3) .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0

一、确定“善意”的时间准据点

主观上是否存有善意是善意第三人的本质特征。故而, 对第三人是否符合善意的认定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各国立法, 可将认定“善意”的时间点分为以下两种。

(一) 以第三人得到商业秘密的时间为准, 其发生于披露、使用商业秘密之前, 也即第三人只要在取得商业秘密时为善意即可, 至于在以后的披露或使用中是否为善意, 在所不问 (1) 。如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 》11.1.4条规定了以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除外情形, 因交易取得商业秘密的人 (以其取得时不知道或者非因重大过失不知道该商业秘密是不正当披露的或者已经存在不正当披露或取得行为为限) , 在其因交易而取得的法律权利的范围内, 使用或者披露该商业秘密的行为 (2) 。2009年修订版中仍保留了该条规定。由此可见, 日本以第三人取得商业秘密时的主观状态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善意。

(二) 以第三人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时间为准, 其发生在得到商业秘密以后 (3) 。该标准要求第三人的善意具有持续性, 不只在获取商业秘密时具有善意, 而且需保持到使用或披露的过程中。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观点。如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 (1985年修改) 》2.2.2条规定, 未经明示或默示同意而披露或使用他人商业秘密, 且在披露或使用时, 知道或有理由知道其商业秘密的下列情形之一的, 属于侵占: (1) 来自或经由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人获得的; (2) 经由负保密义务或限制使用义务的人获得; (3) 来自于或经由对请求保持其商业秘密或者限制其使用的救济的人负有义务的人 (4) 。

二、我国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我国直接涉及商业秘密保护中善意第三人责任的立法主要有1995年制定、2009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条例”) 及2005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解释”) 。

根据《条例》第36条规定, 善意第三人责任明确如下: (1) 善意第三人就知晓第二人存在违法行为前的使用、披露不承担赔偿责任, 而由非法出让人或者违法、违约披露人承担。 (2) 善意第三人就知晓第二人存在违法行为后, 不得继续使用、披露相关技术秘密, 且应采取合理有效的保密措施。但取得商业秘密权利人书面同意的除外。也即, 如同前述美国所采观点, 对善意的持续性提出了要求, 若善意第三人知晓第二人存在违法行为后未取得权利人同意仍继续使用、披露相关技术秘密的, 就构成侵权, 应承担责任。但此处就善意第三人获悉属非法转让或者违约披露的情形未具体明确, 是像美国立法中经通知获悉, 还是仅处于应知晓的状态就视同获悉, 这对取得之后的使用、披露是否属侵权及侵权时长具决定性作用。 (3) 善意第三人所遭受损失及采取保密措施的费用, 首先向非法出让人和违法、违约披露人追偿, 无法受偿的, 由技术秘密权利人和善意第三人共同分担。可见, 我国立法者试图平衡权利人及善意第三人的权益, 规定善意第三人丧失善意后禁止继续使用、披露的同时, 要求权利人在善意第三人遭受损失、支出保密费用而无法从违法、违约处分人处获得赔偿时, 由其分担部分损失和相关费用。但就分担比例的考量因素, 该条例未加以明确, 这给法官相当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 也给当事人的举证造成困难。可见, 该条例充分尊重技术秘密权利人的意思, 只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 善意第三人就可继续使用、披露相关技术秘密。

根据《解释》第12条、第13条的规定, 善意第三人责任明确如下: (1) 善意第三人与技术秘密侵权人所签订的技术合同因侵害技术秘密权利人合法权益而无效。 (2) 善意第三人可在取得的范围内继续使用技术秘密, 但应向权利人支付使用费并守密。 (3) 善意第三人继续使用技术秘密但又拒不支付使用费的, 权利人可请求法院判令其停止使用, 并支付已使用期间的使用费。 (4) 不论善意第三人是否继续使用, 都需支付整个已使用期间的使用费, 即包括获悉无权处分人侵权之前使用期间的费用。另无权处分人应将其通过出让或披露商业秘密所获对价返还善意第三人。 (5) 确定“善意”的时间点为技术合同签订或取得时, 只要在该时间点保有善意, 就不构成侵权。也即, 哪怕善意第三人事后知晓出让人或披露人违法、违约, 也无需立即停止使用, 而可在取得的范围内继续使用, 只要向权利人支付使用费即可。可见, 该解释所定时间准据点与日本相同, 同样以商业秘密取得时的主观状态为准, 而不要求“善意”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1999.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1

关键词: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对策

当前,商业服务社会化取得了显著的保障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商业服务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形势下,研究如何面向未来推进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体制机制建设,如何更好地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官兵生活服务质量和提升后勤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模式分析

(一)当前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的基本做法。所谓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即“将由军人服务社承担的商业服务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来承担,利用地方商业服务企业保障官兵日常生活用品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完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乡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社会服务保障机制日趋完备,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呈现逐步扩展的趋势。习主席指示:“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部队单位将持续推进成建制单位实现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

然而,由于不同部队的需求、方法、标准和目标不尽相同,新形势下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在还存在组织实施难的问题。许多部队单位官兵消费能力、部队资源配置对地方企业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实力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诚信,不能满足部队商业服务保障的多方面需要。。

(二)现行商业服务社会化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组织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部队单位对供应商资质考察把关不严,存在挂靠现象;招租工作走过场或未组织,签订合同权利义务不明确,要素不全,不合符1-3年一签的要求,用口头协议、意向合同代替正规合同等。有的还存在违反合同约定,超范围经营、超期限经营、随意更改租金等现象。(2)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健全。主要表现为:机关职能部门对自身监管职责不清,未与供应商或服务机构共同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对官兵反应的意见建议处理不及时,服务保障场所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指数不达标;地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格,未组织体检、政审,未落实持证出入营区等。(3)保障效益发挥有限。一些部队单位由于没有发挥市场机制在社会化保障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垄断经营的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项目,还存在官兵反映价高、服务差等问题。除部分院校和大机关外,许多单位的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实体难以形成经营规模,造成经营成本过高,由于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不可避免地采取抬高物价、降低质量等手段增加收入,导致官兵们普遍感到商品价格偏高,从而与社会化保障的目标存在差距,难以取得理想的保障效益。

二、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商业服务社会化的对策措施

(一)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保障模式。(1)在驻地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笔者认为应当推行区域集约方式,以规模优势促进优质服务。按照集中采购原理,运用成建制、成体系的区域集约保障方式,将保障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买方市场,吸引规模较大、资质较好的企业承担社会化保障任务,从而解决保障需求形不成规模优势,优质企业感到盈利空间小不愿来,进来的承包商资质不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集中建立军营超市、军营银行等商业服务场所,既满足官兵了解社会和丰富生活的需求,以及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健康情趣、爱好的选择,又适当增强军营的社会气氛,从而使部队管理疏堵结合,相得益彰。(2)对于驻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二、三线以下城市或乡镇地区的部队,由于社会经济资源有限,可以优选出一个或几个能够依托社会开展的商业服务保障项目,选择在驻地信誉好、有能力的地方商业实体,在军地共同监督下通过公开招标、签订合同的模式引入,部队提供场地及部分房舍,地方出资在部队经营,面向基层官兵实施经营服务。(3)对于驻地偏远、缺乏可利用社会资源,或是执行特定任务的部队,建议采取直接依托地方,或是按建制补充供应的方式实施就近、就便保障。也可采取租赁承包式,在不改变财产所有权和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将部队现有的部分设施设备按合同规定转包或租赁给服务部门,对部队实行有偿服务,收取承包费或租金。

(二)创新手段、努力构建双赢机制。(1)设置物价指导制度。部队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与各种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利用其系统获取部队所需保障资源的详细信息,定期对市场上所售相应货物的价格进行调查对比,选取市场平均价格作为部队商业服务主体减利让惠的参考基数。例如,建议部队商业服务主体所售货物或服务的价格要低于当地大型超市同类商品售价5%以上,遏制随意提高价格的现象。(2)建立供货商长期合作制度。由于部队群体人员多、需求量大,许多供应商有意与部队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向部队输送商品从而获得更多利润。为达到这一目的,供应商要能够接受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所售商品的价格以获取部队的认可。因此,部队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制度,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好可信赖的供应商,而后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使其成为部队稳定的供货源头。这样,商业服务主体能够从供应商处压低进货的费用,并且不会对商业服务主体的利润造成影响。(3)研究商业服务社会化补偿措施。实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后,相对于部队自身的保障而言,官兵的支付水平明显增加,实质上则导致了官兵生活质量相对下降。通过研究论证增设诸如商业服务社会化补助等项目,明确补助的标准、方式、方法,确保官兵福利待遇的落实。

(三)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配套措施。(1)强化合同约束作用。部队同地方商业服务实体必须在法律部门的指导下签订有效合约。签订合同时,需要军地双方细化合同内容,不留漏洞,不搞口头协定。对地方企业垄断经营的保障项目建立具体的监督制度,在合同中约定监督内容、程序、标准、措施和处罚的办法。对于各项服务标准的制定,要尽量细化、合理、全面,突出各项定量标准。在涉及到经营者和被保障者的利益调整问题,必须严格执行合同,通过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解决保障活动中的问题。(2)建立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当前部队对商业服务的监管主要由军需部门完成,监管机制较为单一,可以考虑发挥纪委、审计部门在监管中的作用。提供多种意见反馈机制,让官兵们有充分的渠道反应意见;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与保卫、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协作能力,从而实现对保障实体提供的服务质量、卫生条件等进行有效监督;联合军需部门和军务部门的执法人员,采取定时检查、不定时抽查的方法,对货物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监督管理,保证部队官兵的正当权益。(3)抓好好安全保密工作。部队单位商业服务引进社会力量后,地方经营人员频繁进入营区,不可避免给部队管理带来压力。应当严审地方商业服务实体的资格,实行人员身份认证准入制度,必要时在营门、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和安检器等设备。另外,还需建立诸如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安全工作应急处置方案等预案,做好应急措施准备。

参考文献:

[1] 赵克石.坚持用强军目标统领后勤“三大建设任务”[J].求是,2013,(19).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2

一、当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不足, 没有引起各层面对该项工作的足够重视

随着内外部监管的需要, 商业银行领导干部聘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在逐步凸显, 对此提出了很高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为加强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 促进分支机构负责人有效地履行聘期经济责任, 以及满足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需要, 出台了部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 广大银行员工也对此寄予厚望。但由于对聘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不足, 弱化了各层面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导致干部人事管理与审计监督脱节, 现实中普遍存在“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 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时, 被审计人的去向已经成为客观实事, 造成审计结论滞后于干部任免, 审计结果一般无法改变被审计人的任职情况, 有的仅仅是为了满足银监局任职资格需要, 聘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成了人事管理中的一个形式和手续, 不能真正起到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的作用, 使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都感觉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很小, 而花费的审计资源却很大, 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和聘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二) 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不相匹配性,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按照相关规定, 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发生离任、调任、辞职、免职等事项, 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由于年初审计计划安排的系统性、专项性审计项目比较多, 占据了大部分审计资源, 而聘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 且由于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和市场风险因素的多变性, 对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某些舞弊手法更趋隐蔽, 使审计难度和风险相对加大。内审部门在实施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 不能紧扣经济责任主题, 仍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 只对被审计单位本身的一些业务进行有限抽样审计, 客观上造成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时很容易简化程序或避重就轻, 有限的审计资源难于覆盖相关的控制环节和重要风险点, 使项目质量和审计风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审计取证只能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限资料, 还无法避免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等原因带来的审计风险, 对一些重要管理事项和风险事项不可能进一步调查取证核实, 有的只揭露一些简单的、无关紧要的审计发现, 根本没有涉及到被审计人的重大经营管理情况和经济责任, 影响了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审计质量, 审计评价和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 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对领导承担责任的审计评价结论带有明显的不具体性

影响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 有历史的, 有现实的, 有主观的, 有客观的, 有班子集体的, 有领导干部个人的。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功过是非、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 没有统一、具体的责任界定标准是难以做到的。当前在界定行领导经济责任时, 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准确界定领导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虽然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中有一些规定, 对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有定义, 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 只要分管范围内的部门出了问题, 都笼统的概括为该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 过于模糊造成分管责任等于没责任;再如被审单位的一些违规行为, 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 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 往往使责任难以区分。而对于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 对领导干部过失评价语言泛泛, 缺乏准确具体责任认定。

(四) 审计风险潜存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各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行长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所收集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或所在机构的情况而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 处处存在, 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一是在审前准备和现场实施阶段,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多、时间紧, 而审计资源相对较少, 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不全面或不完整等原因, 审计没有力量查深查透, 造成潜在审计风险。二是报告阶段, 由于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 审计评价要对分支机构负责人任期内履职情况作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 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 有些业务经营数据不加以审慎的分析判断, 审计评价就可能偏离准确与客观, 有些审计事项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 但证据可靠性不强, 证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评价;审计评价用词欠妥等等, 上述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以往审计证明, 审计潜在风险比较大, 特别是聘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出现概率最大, 不仅反映在对存在的问题没有查出, 而且有的存在成绩说得过多、问题和风险少反映或不反映、评价过高等风险。对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而言, 聘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审计项目。

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引入风险导向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总体评价, 包括经办各项业务的遵循性、合规性、合法性审计评价, 也包括涉及全部经济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 是一项集财务合规性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 其全面性必然蕴含着较大的审计风险性。为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容的广泛性和审计结果的重要性, 与实际项目操作中审计资源配置的充分性、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适当性形成的现实矛盾。在有限的审计资源、审计时间内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原则, 要讲求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要强调审计风险的评估,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引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通过应引入风险警示系数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专案, 从而加强对总体风险水平的控制效果,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有效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 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要客观公正地做好审计评价, 肯定成绩和界定责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 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 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第一、要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评价, 切忌“超范围”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容的特定性, 审计评价应当紧紧围绕与被审计人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 与被审计人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第二、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 以有效地防范风险。第三、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切忌主观臆断。客观性是审计评价必须遵守的原则,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审计行为公正。评价必须以审计核实的事实为依据, 分析当地经济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影响, 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责任, 既不能过高吹捧, 亦不可过分贬低, 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第四、量化评级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实事求是地对责任人的任期经济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定量分析要有真实数据支持。定性分析要有客观事实支撑, 应对审计对象综合经营情况、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指标完成的主客观因素, 正确评价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 不应带有主观色彩和个人好恶成分;第五、要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评价, 切忌面面俱到。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当密切关注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活动中的重要事项, 对不影响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活动的次要事项, 可以适当降低关注程度。审计评价同样可以只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评价, 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做评价。

(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加强与审计对象的充分沟通

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沟通, 有利于督促审计对象按要求准备好相关审计资料,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解决资源有限与任务较重的矛盾;在进驻会谈和现场审计工作中, 及时与审计对象沟通, 便于了解情况, 掌握相关信息, 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相关, 更好地确认审计发现;在退出会谈中, 加强与审计对象沟通, 充分考虑审计对象的合理意见, 以保证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符合实际。

摘要:当前,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不足, 没有引起各层面对该项工作的足够重视;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不相匹配性,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对领导承担责任的审计评价结论带有明显的不具体性;审计风险潜存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各阶段等。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应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要客观公正地做好审计评价, 肯定成绩和界定责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加强与审计对象的充分沟通。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辛宝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EB/OL].中华会计网, 2011-04-28

[2]邓存河.试述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中华国家审计网, 2011-03-17

[3]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重点[EB/OL].中华会计网, 2010-09-10

[4]怎样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EB/OL].中华会计网, 2009-05-01

上一篇:标准因子下一篇:行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