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通用4篇)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 篇1
1 企业集约经营内涵的回顾
企业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才是真正的集约经营,在国内外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主要观点有:一是通过提高单位生产要素产出的产量,降低能耗的方式实现企业集约经营。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采用集约经营不是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完成的,而是靠科技进步和采用先进的管理,在不增加或少增加人、财、物投入的情况下,达到提高产量,降低能耗,增加利润目的,这是当前最流行、通用的说法。二是通过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实现企业集约经营。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集约经营是指通过用较丰裕的资源来替代较稀缺资源的方法来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王光伟,1996)。例如有的企业是劳动力比较丰富,而资本比较短缺,则就用劳动替代资本,走劳动密集型道路来提高稀缺资源资本的利用效率。三是利用提高价值增值的方式实现企业集约经营。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集约经营是指在长期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价值增值的企业经营方式(傅贤治,1997)。提高投入产出价值增值的方法很多,有的是通过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或产品质量来实现,有的是通过企业品牌运作来实现。四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式实现企业集约经营。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经营主体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有机构成和最佳组合使之合理使用,提高全要素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1997.9 经济工作通讯)。其方法有:提高产品附加值,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依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改进工艺,提高要素组合效率等。
通过上述所列的几种主要观点可以发现,对企业集约经营的基本内涵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一是衡量标准上存在差异。流行、通用的理解是提高单位生产要素的产量,降低能耗;王光伟则认为是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傅贤治则认为是较高的投入产出增殖。二是涉及的企业生产要素的范围上存在差异。通用理解指的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王伟光认为是企业的稀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缺生产要素。三是企业集约经营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通用的理解认为企业集约经营是在不增加投入或少增加投入,不扩大规模情况下靠科技进步、先进管理方式来实现的。王光伟则认为通过加大丰裕资源的投入力度来实现。如资本比较丰裕则就加大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傅贤治也认为通过加大投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投入产出价值增值。针对上述分歧甚至对立的观点,我认为有必要从源头上寻找,即从集约经营的最初概念出发,加以深入分析,厘清集约经营本质和目的,并结合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界定企业集约经营的概念。
2 集约经营最初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1 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农业经济学。所谓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土地上进行简耕粗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马洪、孙尚清,1985)。特点是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在粗放经营中,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不能广泛的应用(或没有应用),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增加农业总产量的主要办法是靠更多地使用土地。与此对应,集约经营是在一定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马洪、孙尚清,1985)。特点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农产品的总产量,其形式有两种,一是劳动集约经营,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用加强精耕细作的办法来求得单产的提高。二是资本集约经营,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用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办法来促进农业单产的提高。企业集约经营则是根据农业集约经营方式的概念演变而来的。
2.2 集约经营产生的原因
集约经营最初产生于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原因是:
(1)土地资源的稀缺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人口极其稀少,尽管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变化不大,但平均每个人口拥有的土地相对无限大,这时土地就像空气和阳光这类免费资源一样大量存在,这时仅凭土地本身的肥力,不需要进行资本投资和尽可能少的劳动,尽管单位土地产品产量较低,但在大量土地上进行经营仍可能获得较高的总产量,投入产出效益比较高。如在无限大的牧场上放羊,牧民付出的仅仅是看管羊群的劳动,对牧场没有进行任何投资,实施是粗放经营仍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膘肥体壮的羊群)。随着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土地资源供给的增长速度,土地变成了稀缺资源,原有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显示出固有的缺点,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不高,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已经不现实,生活难以维持,迫使人们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寻找其它丰裕的资源,增加它们的投入。在农业生产经营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投入生产资料,提高土地肥力;二是精耕细作,不仅是在生产资料和劳动量上增加投入,而且还通过耕作技术上的革新,劳动质的方面也有所提高。通过这两个方面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即采用的是集约经营。
(2)私有产权
随着人口的剧烈膨胀,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增加,必然导致其价值上升,尽管界定产权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但和日益上升的土地价值相比仍然是合算的,这就促使人们为了将来生存发展有必要建立起土地私有产权。土地产权一旦属于某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经营就有安全性,长期性,收益又具有排他性,产权的激励功能就显示出来,人们就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和增加劳动,土地所有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稀缺程度,依据成本效益的原则,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选择和决策,将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到相应的地方,目的是获得单位面积的高产量。例如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之前的11世纪,农业耕作方面实际上已经有了许多技术革新,如“三区轮作制”出现,但是这种技术革新是在集体和共同体的产权环境中进行的,收益是共有的,没有排他性,农民没有积极性,农耕新技术很难推广,农业经营仍是粗放经营。到了17、18世纪“圈地运动”,土地被建立了排它性私有产权,在这种产权激励下,农业耕作新技术就得到很好的利用和进一步推广,农业经营由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够养活自己,人类跨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3)资源配置
实行粗放经营,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量低,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土地、资本、劳动三者资源配合的比例不合理,粗放经营在单位土地上投入较少的资本和劳动,资本和劳动投入相对不足,没有达到最佳比例,土地的效率没有能够充分发掘出来。当土地面积固定不变,变成稀缺资源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增加了资本或者劳动投入,产生报酬递增现象,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这就激励人们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二是各资源之间存在可替代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面积固定,要想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替代关系,可选择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走资本密集型道路,或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走劳动密集型路径,至于选择哪种路径就视资本和劳动稀缺程度而定;三是技术变革改变了农业生产函数,进而改变资源配置,前面讲的两种情形,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集约经营产生的原因,当农业生产技术发生变革,如新的耕作技术的采用,新的肥料使用改变了土地的肥力,新的种子提高单产等,农业生产函数将会发生变化,原有的资源配合比例将会发生改变,资源报酬曲线会改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3 企业集约经营概念的重新界定及其基本方式
3.1 现代企业实行集约经营的背景
3.1.1 对企业集约经营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在评价对象上来看由过去企业少数几种稀缺的生产要素扩大到所有的生产要素。这是因为过去是从企业角度来看资源稀缺性,只有少数几种生产要素稀缺,而现在是从人需求无限性的观点出发看资源稀缺性。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在评价内容上来看由过去的提高要素生产率转变为提高要素创造的价值。过去往往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并不是太大,劳动生产率差不多,利用这种方法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现代企业变过去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为重视提高产品品质,品牌运作,用提高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方法来提高经济效益。在评价目标上由过去的增加总产量转变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因为过去是短缺经济,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的总产量越高越好,而现在是剩余经济时代,企业的产量高未必就好,如果产品卖不出去,产量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因此评价目标转为提高经济效益。
3.1.2 企业实行集约经营的基本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于对企业集约经营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实现企业集约经营的基本方式也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只提高企业稀缺生产要素效率的经营方式变为凡是能挖掘企业所有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单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均应视为集约经营方式的范畴。依此说法,企业集约经营的方法不在局限于传统的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这几种有限的方式,还应包括规模经营、品牌经营、人力资本积累等多种形式,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化,企业运作水平的提高,经营手段的多样化,企业集约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
3.2 企业集约经营重新界定
根据前面的从集约经营的起源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现代企业开展集约经营的背景,现代企业集约经营概念应表述如下: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在不断提高各类生产要素质的基础上,企业加大丰裕生产要素资源合理的供给,通过提高单位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方法,达到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目标。
3.3 现代企业实行集约经营的基本方式
3.3.1 资本投入。
在传统的集约经营方式中就强调资本的投入,资本投入产生的集约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本投入可提高要素的质量。如通过购买更加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率的制造设备,进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的目的。二是利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在劳动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的合理供给,用资本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的利用效率。三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着配合比例,当企业内部这种配比不合理时,通过资本投入购买相应的生产要素,使之达到最佳比例,提高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3.3.2 规模经济。
经济理论认为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中存在规模经济。即企业产出规模在一定区间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最低的,在没有达到该产出规模之前,在给定的技术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单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会提高,产品成本会降低,因此规模扩大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节约,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当然规模是生产技术的函数,当技术发生变化时,生产函数会发生变化,企业又可能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产生新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更高层次上集约经营。
3.3.3 技术进步。
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从两个方面提高要素的创造价值。一是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生产制造工艺,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或增加产品品种,拓展新市场,满足顾客新需求,或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企业本身的行为带动行业制造工艺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这是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
3.3.4 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增加上,它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人力资本的差异能产生不同的生产率,从而使劳动要素的投入产生不同的贡献,具体来讲表现为一是人力资本积累直接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主要是企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和高档次生产制造技术的耦合程度,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产品质量提高。二是人力资本积累间接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主要是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提高,能够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新产品,改进企业的生产制造工艺或开发出新的生产制造工艺,提高单位产品价值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达到提高劳动要素贡献率的目的。
3.3.5 生产组织运营方式变革。
生产组织运营方式的变革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得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的提高,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单位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提升。如福特发明了T型生产线,把劳动分工发挥到极致,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降低企业的组织运营成本来提高单位生产要素的运行效率,例如精益生产通过产品零库存、质量零缺陷、运输路线最短、程序最少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其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是通用的十倍;三是通过品牌经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带动了企业整体的价值上升,品牌经营还可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带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张,提高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
4 企业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在集约经营过程中的“适度”问题
最典型是规模经济,它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区间内其生产运营成本最低的,在区间外成本则会上升,技术进步也存在类似情况,技术太先进导致劳动生产率太高,产量大,市场需求量上不去;或者产品档次太高,消费者需求层次上不去,技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存在技术高消费产生巨大的浪费。
4.2 各种生产要素的“合力”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各类生产要素,企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是各种生产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即在运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结构比例是否合理问题,如果不合理,很难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某些生产要素就存在浪费。“生产集约化应当导致资源利用总效率提高,不能只按其中一种资源的情况来评价,在划分粗放型和集约型生产时必须考虑一切生产要素的总作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一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即使很重要的要素”(章良猷,1996)。这就要求企业注意往往存在一种生产要素的集约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粗放的局面。
4.3 企业集约经营与竞争优势的形成问题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企业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企业在集约化经营中可能面临丰裕的生产要素比较多,我们提出加大合理的投入,不是强调面面俱到,要根据经营情况具体分析,有所选择,只有投入的生产要素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集约化。否则就是浪费,粗放式经营。
4.4 集约经营发展过程是动态的
知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决定企业集约经营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生产技术的函数,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突破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企业原有的集约型经营规模又变成了粗放式,需要进入新的规模才是集约式。再如和“精益生产方式”相比,原有集约式经营的“福特制”则是一种粗放式生产组织方式。所以,企业集约经营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4.5 集约经营和发展速度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追求发展速度,就不是集约经营,将速度和集约经营对立起来,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要分清具体情况,即在追求发展速度过程中走的是什么样的路径,如果企业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这种形式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则为粗放式,结果是企业速度越高衰亡越快。如果企业在高速度发展过程中,由于在科技进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营曲线等因素的作用下,单位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消耗不断下降,则是集约式,发展速度和企业集约经营形成相容,高速发展和高效益运营则应该是企业集约经营的必然结果。企业集约经营的发展速度越快,说明其竞争能力越强,竞争优势越大,还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整个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 篇2
发布部门: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文号: 京商秩字[2004]10号
各区、县商委(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分局、消费者协会,各有关商业企业:为进一步规范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商业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消费服务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商务局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商业企业鞋类商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商务局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二○○四年五月十九日
北京市商业企业鞋类商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鞋类商品的经营管理,提高鞋类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经销鞋类商品的商业企业、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经营者)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经营者应当建立鞋类商品的质量管理制度,设置鞋类商品质量管理机构或配备质量管理人员,负责鞋类商品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
第四条 经营者选择确定供货方前,应当审核供货方经营资格,对供货方营业执照、注册商标证明、代理期限等审核并留存相关材料,必要时对供货方进行实地审核。
第五条 经营者进货时,应当要求供货方提供相应的质量证明书,商品质量检验报告。内容包括:鞋类商品的名称、厂名、厂址、规格、型号、质量检验合格证等相关资料;出口转内销及进口的鞋类商品,外包装必须有中文标识,并标明原产地(国家/地区),以及代理商或进口商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
第六条 鞋类商品的标识应当符合《皮鞋产品标识标》DB11/095一1998(北京市地方标准),出售的鞋类商品标签上应当标注商品名称、产地和规格型号。无厂名、厂址、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鞋类商品,经营者不准进货和销售,禁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
第七条 鞋类商品陈列要整齐美观,陈列设施要稳固、安全、清洁,与购物环境相协调。
要提供与鞋类商品销售相适应的服务项目或条件,便于消费者挑选、试穿、购买。
第八条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鞋类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营业人员要掌握经营鞋类商品的基本知识,要热情、诚恳向消费者介绍有关鞋类商品的特性、穿着、保养,以及售后服务的有关事项等。
第九条 经营者销售的鞋类商品,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和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鞋凭证(单据),承担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简称“三包”)责任,不得拒绝消费者对购鞋凭证(单据)的索求。
第十条 经营者销售的残次品、等外品应当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穿用,并在鞋包装盒、购鞋凭证(单据)和店堂告示上向消费者明示,不予明示的承担“三包”责任。
第十一条 鞋类商品依据经营者与消费者协商,以双方当事人认可的形式约定,“三包”期限不得少于90日;没有约定期限的,不得少于180日。
第十二条 鞋类商品的“三包”从售出时开具的购鞋凭证(单据)所标明的日期计算有效期限。经过修理的,扣除修理所占用时间,重新更换的,从更换之日重新计算期限。
第十三条 鞋类商品售出7日以内出现帮面裂、帮脚裂、严重泛硝、明显变色、脱色;鞋跟变形;前帮明显松面、涂层脱落或龟裂、帮面接触地面磨损;勾心软、断或松动;外底或内底裂、断或凹凸不平影响正常穿用等质量问题,经营者应当负责一次性原价退货,或由消费者选择决定修理、更换。
第十四条 鞋类商品售出7日以后15日以内,出现第十三条所列质量问题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由消费者选择决定修理、退货。
第十五条 鞋类商品售出15日以后,在“三包”期限以内,出现第十三条所列的质量问题,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不易修复或不可修复的,或修复后影响穿着和美观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由消费者选择退货。
第十六条 在“三包”期限以内出现开胶、开线、鞋跟松动、掉跟、坏拉锁、露钉头等质量问题,经营者应当承担修理责任。
第十七条 鞋类商品因质量问题需要修理的,修理期限每次不得超过10日;送生产厂家或外埠修理的,修理期限每次不得超过20日;超过修理期限的,每日按购鞋金额的5%补偿消费者。经过修理的鞋类商品,应当在购鞋凭证(单据)上注明所修理的部位、日期。在“三包”期限内,修理两次后仍出现同样质量问题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退货。
第十八条 鞋类商品在“三包”期限内经过修理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实行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额根据修理部位,兼顾购买时间,由双方按照购鞋金额的比例协商解决:装饰物,10-20%;开胶、开线、鞋跟松动、掉跟、坏拉锁、露钉头,20-30%;帮面裂、帮脚裂、严重泛硝、明显变色、脱色;鞋跟变形;前帮明显松面、涂层脱落或龟裂、帮面接触地面磨损;勾心软、断或松动;外底或内底裂、断或凹凸不平,30-50%。
第十九条 鞋类商品在“三包”期限内更换的,因无同型号、规格,且消费者不愿调换其它型号、规格的,经营者应当负责原价退货。
第二十条 鞋类商品售出后,在10日内未经过穿着,不脏、不残、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消费者可持购鞋凭证(单据)选择决定更换或退货。
第二十一条 经营鞋类商品应当明示“三包”承诺的内容。购鞋凭证(单据)标明销售日期、品名全称、金额等有关内容。因正常穿着出现质量问题的鞋类商品,消费者可在“三包”有效期内,持购鞋凭证(单据)修理、更换、退货。
第二十二条 鞋类商品出现下列情况不实行“三包”:
(一)超过“三包”有效期限的;
(二)已标明残次品、等外品的;
(三)无购鞋凭证(单据)的;
(四)消费者自行修理的。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应设置顾客投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受理消费者投诉,及时做好投诉记录,调查核实,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公正、合理地解决,不得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
第二十四条 “三包”期限内出现鞋类商品质量问题,经营者应按照“谁销售、谁负责”和“先行负责”的原则办理。对不属于经营者责任的,依法向责任方或供货方追偿。
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因鞋类商品质量出现争议需要检测时,经双方协商同意应当委托具有相关法定资质的专业质检机构检测鉴定。检测结果证明有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经营者承担;检测结果证明没有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消费者承担。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因鞋类商品“三包”责任出现争议时,消费者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为鞋类商品经营管理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鼓励经营者向消费者承诺的“三包”责任高于本办法。
第二十八条 商业流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检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对鞋类产品质量加强监督管理,对制售假冒伪劣鞋类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查处。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 篇3
集团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我国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优势,就必须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集团企业以信息技术为驱动,改造传统管理与控制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得到业界的共识。相对于单体企业,集团企业具有业务多元化、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地域范围广等特点, 涵盖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合作模式、不同的业务协作流程,相应地对管理支撑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ERP软件目前主要面向单体企业应用、面向多组织集团企业应用的软件主要围绕财务集中化管理,所以研究多类型集团企业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集团企业集约化管理的经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将有力推动我国集团企业企业加强集约化管理、防范风险,具备与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同时促进我国ERP软件产业向高端发展。
1.1 集团层面的集约化经营管理需求
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转变集团资源的使用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实现母子公司间垂直的和子公司间水平的企业资源集约化整合。集团企业正处于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型阶段,需要一体化的信息化经营管理平台。
1.2 集团产业链层面的协同需求
集团企业内部往往包含有数十家成员企业甚至数百家成员企业,其组织架构分层细,复杂度高,有的集团企业层级多达10级以上,集团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些产业关联度高,且外部供应商、经销商众多,对集团产业链的集成与协同有着迫切的需求。
(1)需要实现集团产业链的内部协同: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间存在频繁的业务交互,主要有资金划拨、 资产划转、内部购销等事项,需要建立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做支撑,设置业务协同规则,统一制度、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结算,对子公司间发生的业务交互进行协同处理,在业务发生时通过系统实时核对, 保证双方数据实时清对,提高合并抵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内部供应链上,要由各子公司独自运营转变为集团内各子公司系统运营的模式,利用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促进各个业务环节的协调联动,实现集团内所有业务活动的全程在案、永久追溯。在集团内部形成一体化、系统化、集成化产业链运营模式,以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需要实现产业链两端的外部协同:集团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协同存在迫切需求,集团企业的生产模式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一个核心管理目标是实现零库存管理,从而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稳定的供应商基础也为供应商协同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集团也存在将整个产业链条向经销商、代理商延伸的管理需求,集团企业的产品在终端用户在购买产品后,企业会提供从产品应用到技术维修的特色服务支持。
1.3 运营资源层面的集约化管理需求
集团企业的运营资源分布在集团公司和众多子公司中,要实现整个集团经营管理的集约化,必须基于集团层面,对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各个业务的集约化管理。
(1)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为突破单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集团企业需从集团层面来思考、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由集团公司制订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和规范,对各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集中管控。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信息,实时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和资本的分配、使用情况,实现人力资源的统一招聘、统一调配和统一考核,并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查询与分析,实现绩效考核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全面性。
(2)在财务资源管理方面,为了及时获得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加强对各子公司财务资源的有效监控与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确保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统一的财务资源管理平台,统一集团会计核算系统,实现编码统一、核算统一、 报表统一,实现会计核算信息、交易信息和报表信息高度集中,实现从集团公司到子公司的所有财务信息与核算流程的集成。
(3)在物资资源管理方面,长期以来,集团企业主要由各子公司自行管理物资,要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直接切换,尚未成熟。因此,借鉴国内外大型集团的成功经验,集团企业首先实施对战略性物资的集中管理,以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以电子采购、电子营销为支撑,紧紧围绕标准化、集约化、 一体化的核心目标,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业务的驱动下,扎实推进集团物资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工作。
2 集团集约化经营管理平台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集团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2.1.1 不同类型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针对集团企业集约化全面管控的需求,面向集团企业不同的战略联盟形式、不同的资本运作方式、不同的组织层次结构、不同的产业组合形态与不同的多元化状况以及制造业服务化、云制造、制造物联等新制造模式,深入研究和提炼不同类型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管控模式,构建基于不同组织层次的集团层级管理模型:基于集团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基于分权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集分权混合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1。
2.1.2 基于多维矩阵结构的集团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研 究
针对不同类型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选择问题,分析不同类型集团企业在集团战略、结构和流程、功能定位、集分权形式等方面的显著特征,构建基于财务管控—战略管控—运营管控,战略联盟形式—集团资本运作方式—产业组合形态与多元化状况, 资产管控—资金管控—采购管控—生产管控—销售管控—人力资源管控—项目管控等的多维矩阵结构集团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选择模型。
战略管理包括分散型、指导型管理模式和实施型管理模式;财务、销售和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集权型、 分权型和集分权混合型;资产管理包括独自使用、资源共享和基于物联网的设备资源共享;生产制造包括分布式、集中式和面向内部供应链方式;采购管理包括分散指导型、服务支持型、集中运作型、协同运作型。
2.1.3基于最佳业务实践的集团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行业模型研究
针对装备制造、制药等典型制造行业的特点,深入分析这些行业不同类型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管控需求和典型管控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管控模式下典型行业的管控组织架构、管控手段、权责分配体系、管控业务流程、资源调配、管控绩效以及相应的管控IT架构和管控信息流程。
2.2 集团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集团企业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之上,通过人、财、 物、信息等资源的集中和优化组合,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从而支持实现信息集中、业务集中和决策集中模式。通过公司间业务协同运作,优势互补,以总体强大性和分部灵活性快速应对市场的竞争和变化,实现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继而拓展与供应商、客户的战略合作,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在集中管控、战略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商务智能系统同时处理企业业务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和企业为决策建立的数据仓库数据, 从而实现实时数据查询和基于长期数据的深入分析, 构建企业决策智库。
(1)集团战略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集中战略管理模式。具体包括:集团战略目标分析与管理、集团投资管理、集团风险管理、集团预算管理、集团绩效管理、集团智能决策等。
(2)集团财务管控子系统:支持对集团各下属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基地等的财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具体包括:统一的基础数据编码管理、 财务核算、财务报表、报表汇总、报表合并、财务分析等。
(3)集团资金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对各下属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基地等所需资金及其分配使用的集中管理模式。具体包括:资金监管、统收统支、统收分支、收支两条线、限额管理、拨付备用金、 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资金管理模式。
(4)集团资产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对各下属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基地等的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具体包括:资产档案、资产购置与调配、 资产维修、资产清理和处置、资产分析、资产折旧等。
(5)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对各下属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基地等的高层人员的委派、考核、绩效评估、激励,以及新员工的招聘与分配等人力资源集中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多层组织体系管理、人事任命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管理、新员工招聘、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激励方案管理、员工评优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 时间管理等。
(6)集团采购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统一物资档案管理、物资计划管理、统一物资采购、询报价管理、采购订单管理、 集中收货管理、物资仓储管理、内部调拨管理、统一配送管理、集中结算等。
(7)集团生产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对各下属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基地等的生产统一计划和协调。具体包括:产品生产计划协同、生产配套计划协同、生产设备协同、生产物流协同、能力平衡等。
(8)集团销售管控子系统:支持集团产品集中销售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统一销售,统一渠道管理, 统一营销战略,统一产品异地仓库管理、集中结算等。
(9)集团知识管理子系统:支持集团范围内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利用IT技术来强化对战略、 财务、人力资源、品牌和信息的管理。
(10)集团决策管理子系统:支持集团集中决策模式的实现。具体包括:财务状况分析、销售业绩分析与预测、企业预警与风险管理等。
3 集团企业经营管理平台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实施集团企业经营管理平台系统,梳理并优化了集团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了集团企业战略、财务、资金、资产、采购、 生产、销售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了集团内跨职能、跨组织的资源协同,带动了集团管理模式和跨组织业务流程的创新。集团企业的产业链协同成为了可能,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在集团内得到有效实施,为集团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应用效果明显。从500家客户实施效果调查表得出,平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3%,提高订单盈利率2%,减少坏账损失10%,降低库存8%,为应用客户实现增收节支9.8亿余元。
(1)在某建筑企业通过此系统,采集互联网数据, 准确掌握主要建材价格,为项目投标报价和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提高项目利润率0.5个百分点; 帮助13000多家核算单位生成全级次分析报告,周期由的1月缩短至2周,每年节省10000多财务人员,400人年的工作量,年均节省人力成本2000万元。
(2)某机械装备行业,通过订单排产和采购预测, 降低库存资金占用10%;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实现降本5000万元,其中,钢板库降本3000万元,机具库、 非材库降本2000万。
(3)某航天企业,在经济增收节支外,还通过数据关联实现元器件质量追溯,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了“缺陷归零”和“举一反三”质量保障目标,有力保障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可靠性。
摘要:针对我国集团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需求,以及我国ERP软件目前主要面向单体企业应用、面向多组织集团企业应用的软件主要围绕财务集中化管理的现状,研究多类型集团企业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集团企业实现全面集约化管理的经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推动我国集团企业企业加强集约化管理、防范风险、具备与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同时促进我国ERP软件产业向高端发展。
关键词:集团企业,集约化,ERP,产业链协同
参考文献
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 篇4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公交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的程度,提高运输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客运市场秩序,加快公交客运经营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公交客运产业升级,促进我市公交客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根据市交通局《关于推进我市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的意见》,特制定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改造实施方案。
一、改造范围
《**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界定的市内公交客运线路和车辆中,现仍未实行集约化经营或集约化经营不规范的线路和车辆。
二、总体目标
1、通过采取“线路整合、股份合作、产权置换、整体收购”等方式,促进我市公交客运规模化经营,努力打造名牌企业,实现一线一公司、一公司多线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2、通过采取“股份参与、到期收回、评估买断”等措施,规范公交客运线路经营模式,达到线路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3、通过采取“准入许可、延续经营、车辆更新”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
4、通过对公交客运线网的规划改造,实现一级网络公司化、二级网络集约化、三级网络规范化。
5、到2015年,建成运行有序、市场稳定、企业规范、群众便利的公交客运市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及前期准备工作。
1、宣传发动。各公交客运企业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在岗培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使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有关公交客运的相关规定,特别是要了解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许可、经营期限、产权关系及违章处理规定等,为推动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2、在推动集约化改造之前,各公交客运企业要按照公司的章程和要求自行解决好不符合法律的相关业务,如承包、租赁车辆等问题。在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基础上进入集约化改造程序。
(二)实施阶段。
在各公交客运企业达到集约化改造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1)在政府的引导下,对线路进行统筹规划,对未列入规划的线路不予办理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
(2)在行业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协调下,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对经营线路进行线路公司化改造。参照《公司法》模拟股份公司组建线路经营公司,线路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借助骨干企业实行非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股东会和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和义务,并对线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线路公司股本设计x股,在规定的范围,客运企业按车辆数计价入股(经营业户以车辆评估计价进入客运企业股本,经营业户股本的分红由客运企业在线路公司分红中列支),按照同股同利,盈亏共担的原则,实行核算,在除去应缴费用及办公和备用金管理费用外,一月一结算。对暂不入股的企业或业户应允许其经营到《**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的经营期限,到期后不再办理延续经营。入股或改造后的经营业户,既是线路公司参股客运企业内部的股东也可申请作为司乘人员从事线路经营,领取工资。客运企业内部业户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
(3)
对在营线路、车辆采取承包、租赁经营的,按照客运企业与业户签订合同的条款,由客运企业收回线路经营权进行集约化改造。(本条款必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执行)
对一线一公司的线路,制定线路集约化经营规划,到期收回纳入集约化经营。
对过去擅自处分经营权或变相处分经营权的客运企业,要在妥善处理好与承包、租赁业户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车辆和经营权收回后进行集约化经营。
(4)根据《**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的规定,整顿规范公交客运线路及车辆,对利用各种形式处分经营权的客运企业,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行业主管部门收回其经营权,并对相关客运企业依法处理。
2、扶优扶强,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对经营管理不善,资质条件不符合《**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要求的客运企业,经有关部门评估后,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骨干公交客运企业进行整体收购,收购所需资金由企业筹一块,政府补一块的办法解决。客运企业要严格按照《**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规范化经营。
四、采取措施
1、为推进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的步伐,自2008年4月1日起,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暂停以承包、租赁方式新增公交线路及车辆的行政许可。
2、公交客运线路承包、租赁车辆的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在企业做出承诺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个经营权期限。
3、鼓励公交客运企业采取整条线路同期更新车辆的办法。如果个别车辆到期,可由客运企业暂停该车的运营,减少车辆时可适当增加
班次。如果运力不足,在报请行业管理机构同意的前提下,可临时开行加班车。
4、根据淄交运【2007】29号文件规定,对新进入市场的公交客运车辆由市道协客运专业委员会召集专家共同招标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确定或调整车型。车辆及车型中标后方可进入市场运营。具体标准为:(1)区县内的公交线路一律使用7米以上公交型无人
售票车辆;(2)区间公交线路使用中级以上且车身长度7米以上旅行型客车;(3)通乡镇村线路使用公交型或中级以上旅游型客车且车身长度均在7米以上;(4)部分线路因故需要调整车型时,只能在以上两种车型中选择,并经专家认定。
5、自2009年1月1日起,对没有纳入集约化经营规划的公交客运线路不予办理延续经营或车辆更新。(公交客运企业提报评估后的规划,混营线路由所有企业共同提报)
6、各客运企业要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上报本企业集约改造方案,同时用三年的时间理顺明晰产权关系。
7、对从事集约化经营的公交客运线路及车辆,将按照国家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
五、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