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壁垒(精选10篇)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际贸易壁垒的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些民生领域,针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和环境,维护劳工和动物福利,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标准,而这些都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成本,提升了贸易门槛。在动物源性产品的出口方面,新型的动物福利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出口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动物福利壁垒直接导致出口的经济损失,但在我国现阶段食品质量不合格以及环境污染、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各种市场乱象下,动物福利壁垒对提高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却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对动物福利壁垒如何促成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展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概述
1.1 动物福利壁垒的现状
动物福利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安全或者动物福利为由,对不符合动物福利的产品利用法律、规则、程序等强制或自愿性措施进行准入限制[1]。动物福利壁垒涉及的主要行业有禽畜产品、水产品、皮革产品、餐饮产品等动物源性产业。
近年来,保护动物福利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规范的新要求,如著名的美国时装零售业巨头A&F由于供应商残忍对待绵羊的方式而拒绝使用其美利奴羊毛;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牛屠宰厂被民众指控其用严重残忍的方式虐待牛,导致该公司被迫停业[2]。
1.2 动物福利壁垒的原则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动物康乐,动物康乐的标准从理论上解释是对动物需求的满足[3]。具体表达为:第一,为了使动物不受饥渴,要保障动物的清洁水源和使其维持健康和充沛精力的食物(生理福利);第二,为了使动物不受困顿之苦,要保障其能拥有舒适睡眠和适度休息的居所(环境福利);第三,为了使动物不受伤痛之苦,要提供能预防疾病的防疫条件,并在患病时及时救治,同时要保障动物良好的处置条件(卫生福利);第四,为了使动物保持自由的生活习性,要为动物提供能与同伴共同生存的足够生活空间(行为福利)[4]。
2 动物福利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在动物源性产品出口屡屡受阻的情况下,人们也开始关注企业在动物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责任缺失。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畜牧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对动物福利的漠视,不仅对动物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企业在动物福利保障方面的主要责任缺失如下。
2.1 生理福利保障责任的缺失
我国动物养殖是以家庭为主的分散养殖模式,集约化的养殖还未能形成。分散养殖方式在产品质量约束方面较弱,为了节约成本养殖者尽可能地降低动物的应有福利,更有甚者以“泔水”来喂猪,极易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多种传染病。
2.2 环境福利保障责任的缺失
环境福利对动物的栖息场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卫生条件、防疫条件、应急设施等。我国大部分家庭散养式笼舍设施简陋、环境恶劣、排水通风和采光条件差。在动物饲养过程中随意处置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缺少完善的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使动物的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而这些被污染的大气、土壤、水流又使动物遭受二次污染。甚至在有些地区存在放射性污染,而大部分企业对此并未重视,使含放射性物质的饲料和水源进入动物体内,并在组织器官中蓄积,最终影响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卫生福利保障责任的缺失
我国动物医疗保障方面长期缺乏重视,动物疫病一直都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动物源性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动物种类繁多、动物疫病复杂多样,考虑到防疫成本和难度,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不愿承担防疫的责任。此外,防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完善,在动物的卫生福利方面的确存在保障责任缺失,从而造成了部分动物疫病仍在我国广泛存在。再加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动物饲养中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致使致病菌的种类变异增多,使动物疫情控制更加困难。
2.4 行为福利保障责任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建造的笼舍根本无法为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导致动物无法保持与同伴自由活动的习性,并引起繁殖及泌尿系统紊乱。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拥挤环境下动物疫情的快速传播,部分生产企业不顾产品的质量安全,大量使用抗生素,最终影响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3 应对措施
出口企业重视动物福利的责任是合理规避动物福利壁垒并提高产品竞争性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和生态的安全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因此,在动物产品生产中,出口企业应从饲养方式、运输、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等方面施加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出口企业应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动物福利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政府预警平台和各种信息渠道关注进口国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也是解决动物福利壁垒问题的基础。
3.1 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是指对环境、资源以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为了更好地约束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发达的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环保包装要求,以及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对出口企业施加压力[5]。从另一方面约束出口企业在生产中保护动物福利并改善环境,否则就会受到进口国的准入限制。因此,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水平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履约责任和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是小规模屠宰,在卫生、检疫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加之缺乏隔离屠宰、宰前清洗、电击致昏后放血和解剖的相关法规,在饲养环境方面的标准不达标等都是动物福利壁垒问题的体现。出口企业应承担起对环境保护及资源合理利用的责任,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而且要求贸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这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展形成了外部动力[6]。
3.2 对消费者的卫生安全责任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多样性的要求逐渐提高,企业要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中获得利益,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企业对消费者的核心责任就是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安全的保证。同时,保证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拥有充分的知情权。保证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是制约出口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社会责任。国外的消费者为了降低产品的安全风险通常会购买有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产品。出口企业要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必须了解国际上关于产品的标准及认证知识。动物出生、养殖、运输、屠宰加工全过程都遵照严格标准进行生产。这对提高动物产品信誉、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突破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对社会的人道关怀责任
国内外媒体对于我国近年来虐杀动物的报道越来越多,致使我国动物源性出口企业逐渐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出于人道主义的需要必须重视动物福利问题才能减少外贸纠纷,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在动物福利饲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动物的自由活动空间,合理对待动物在运输、屠宰过程中的需求,充分保障动物生理福利,加强动物产品质量。企业应根据动物福利的要求扩展自己在动物源性产品的人道责任,这虽然加大了对企业自由生产的约束,但能够提高养殖者的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对一些有违人伦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更好地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所设定的动物福利标准,在道义上和利益上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谈民宪.非关税壁垒:理论与现实的沿革和变迁[J].当代经济科学,2006(5):117-122,128.
[2]唐凌.动物福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5(7):44-47.
[3]曹明德,刘明明.对动物福利立法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41-46,162.
[4]王晓军.从技术贸易壁垒看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检验检疫,2007(1):25-26.
[5]魏浩,马野青.新型贸易壁垒的类型、特点与启示[J].经济问题,2004(11):74-76.
[6]杨小力,杨林岩,冯宗宪.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J].经济经纬,2006(3):21-24.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2
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关税在不断降低,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越来越成为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TBT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新的WTO成员,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急需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有关TBT的各方面问题。目前对于TBT的研究已经涌现出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TBT的理论界定、表现形式、特征及成因、作用机制、国外TBT体系及我国的对策等方面,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大量丰富的对关税措施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对TBT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不够。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结合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其他相关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出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简称SAM),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我国受TBT影响较大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二、200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编制SAM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综后分法,另一种是先分后综法。前者是在对已知总量进行分解的基础上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一致性;后者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并进行分类汇总求得SAM,其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详细准确的数据较难取得,本文将采用先综后分的方法,编制出的宏观SAM的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国民经济账户等,在各方面数据不一致时,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准。
三、技术贸易壁垒导致的产业损失分析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假定国民经济中某部门的总产出发生变化,产生一个增量,此时该部门的总产出就不再决定于其他部门的总产出,成为一个模型以外事先确定的外生变量,但是它对其他各部门的总产出将产生影响。由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其他部门总产出变化与该部门总产出变化的关系取决于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相应列的元素,二者之间的比例等于相应列的元素与主对角线上元素的比值。
2.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分析
社会核算矩阵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对应于投入产出模型的Leontief逆矩阵,SAM有账户乘数矩阵。
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在SAM中可以定义平均支出倾向矩阵,该矩阵中各元素的值是通过内生账户中的每个元素除以其所在列的合计值得到的。在此基础上,类似于投入产出模型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我们可以计算SAM中的账户乘数矩阵。这一矩阵反映了SAM数据间的基本关联;类似于里昂惕夫逆矩阵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地位,账户乘数矩阵是SAM分析方法的核心。SAM乘数将外生需求变动的影响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加入了对收入再分配的核算,因此SAM乘数更好地反映了一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投入产出模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计算方法移植过来,以社会核算矩阵为基础,来进行TBT的经济影响分析,计算受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
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加总金额高达574.82亿美元,而TBT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70亿美元,由此可以测算出各产业的关联总损失是直接损失的3.381倍。这也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每发生1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则会造成社会总产出3.381亿美元的减少。
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受TBT影响的各产业的损失模拟。以2002年的损失为基数,如果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TBT更加严格,受影响的各产业损失量增加10%以后,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自身因遭受TBT限制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在受TBT影响的各产业中比例最大,同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扩大效应也最突出,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减少TBT对我国农业的不良影响,积极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当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TBT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保证贸易大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成功地移植到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中,以2002年中国SAM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受TBT影响的各产业因遭受TBT限制而导致的总产出损失情况,并进一步进行了产业损失模拟,详细分析了各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TBT对社会总产出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的扩大效应,其中农业的扩大效应更为突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应对国外形式多样、复杂多变的TBT,同时努力构建我国的TBT体系,从而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
[2]侯瑜.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方法及平滑技术[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5)
[3]向蓉美,王青华等.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3
一、SA8000作用机制
SA8000能从数量上影响产品的进口, 在数量的影响方面, 是因为严格的S A 8 0 0 0标准使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商品禁止入内, 直接减少了进口商品的数量。假设中国是某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惟一出口大国, 因此中国的供给曲线和世界需求曲线决定了国际市场价格。如图1, 在进口国实施SA8000标准前, 在国际市场上, 当S与D相交时, 达到均衡,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E, 均衡数量为QE。进口国实施S A 8 0 0 0标准时, 由于中国是国际市场的惟一供给国, 所以这将引起供给的相应较少, 供给曲线左移到S1的位置, S1与世界需求曲线相交与新的均衡点, 新的均衡价格为Pl, 均衡数量为Ql。可见SA8000标准的实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出口国供给数量由QE减少到Ql, 出口规模减小QIQE。
另一方面, 还能影响通过价格机制影响产品的进口。如图2, P表示商品的价格或成本, Q表示某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 A C表示该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假设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P 0, 则在没有S A 8 0 0 0的情况下, 出口企业产量为Q1, 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单位产品利润为W, 当进口国设置S A 8 0 0 0时, 出口企业势必要付出额外的费用, 则该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
曲线A C的位置上移至A C+C’。这样, 在出口企业产量仍为Q1的情况下, 该产品在进口国的售
价至少需要从P0提高到P1, 企业才能获得正常利润, 否则会产生亏损。而价格的提高, 无疑将降低该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二、SA8000对湖南外贸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 失去订单, 影响产品的出口
湖南虽然地处内陆, 但在全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出口总额和G D P迅速增长。湖南的经济增长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湖南省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因而“社会责任”也开始纳入其考核内容, 推行S A 8 0 0 0标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资料来源:依据湖南省统计资料整理)
在出口方面, 湖南省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商品为:第一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产品, 第二类是以矿藏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三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服装、纺织品、陶瓷、烟花等。而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香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地区) , 分别占到出口额的12.89%、8.1 2%和6.8 1%。这些国家和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公民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对产品的要求较高, 所以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将加剧出口贸易受影响的程度。
随着国际社会逐步执行SA8000标准, 湖南省出口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没有获得订单的企业将永远无法走出国门, 已经获得订单的企业将会因为不能通过S A 8 0 0 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而失去订单。
2. 削弱湖南省外贸企业的成本价格优势
湖南是人口大省, 劳动力资源大省, 2007年末从业人员3842.17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6 0%。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价格完全由企业决定。在企业习惯于按照劳动力成本不变的假设而扩大生产的情况下, 企业主动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湖南省劳工条件的现状与S A 8 0 0 0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长期以来,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许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达到S A 8 0 0 0规定的要求, 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已经很低的现实情况下, 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可能使其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从而削弱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影响吸引外资
湖南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步伐较快, 2 0 0 7年实际利用外资为34.80亿美元, 达到历史新高。由于近年来沿海地区开始进人工业化后期, 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 价格不断攀升, 传统制造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了原有的发展比较优势。一些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湖南省地处沿海腹地, 劳动力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 在承接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如果将湖南省出口企业的劳工标准提高到S A 8 0 0 0规定的水平, 它的直接结果是使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成本内部化, 从而丧失吸引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所以说S A 8 0 0 0对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 对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三、湖南外贸企业应对社会责任壁垒的对策
1. 政府积极引导
SA8000标准快速地在中国推行, 到截止2007年7月, 在全球通过认证的1 2 0 0家企业组织中, 国内的增加到1 5 6家。湖南省也于2 0 0 6年1月启动对各大企业获得社会责任体系认证情况的调查。
(1) SAS000标准所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中, 既有企业的道德责任, 又有企业的法律责任。因此, 在引导企业全面实施S A S 0 0 0标准时, 一方面, 政府可以在法定责任范围内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另一政府应做好SA8000标准宣传、培训、预警、咨询工作。在反对将劳工标准国际化的同时, 政府要面对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 积极应对SA8000标准带来的贸易壁垒。
(2) 政府部门应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SA8000标准的咨询服务机构, 加强对发达国家SA8000标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及时跟踪国外最新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 研究新贸易壁垒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 完善SA8000标准的咨询服务机构, 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3) 政府还应加强S A 8 0 0 0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出口企业的S A 8 0 0 0知识的培训普及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 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引导企业及早应对SA8000标准。
2. 外贸企业应对SA8000的对策
(1) 外贸企业应该认识到, 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 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时代正在来临, 人道的工作条件和融洽的劳资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一个成熟和规范的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和研究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推行该标准的意义。
(2) 外贸企业应积极改善国内劳工条件。国外的跨国公司在选择国内合作伙伴时, 往往将社会责任标准看作一个重要的选择依据。企业经营者应注重劳动保障意识的培养, 重视劳动者的权利的保护, 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 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3) 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 更为关键的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意识, 加大产品更新步伐, 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作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4) 实施品牌文化战略, 提升品牌竞争力。SA8000标准的实施, 就是继绿色壁垒之后, 外贸企业将面临的又一道无形的外贸壁垒。出口我们必须重新进行品牌优势的培育, 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寻找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重新进行品牌定位, 通过品牌形象的重塑和传播, 向消费者传达企业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彻底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形象。
摘要:湖南省众多出口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 才能掌握核心优势,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重要课题。本文从SA8000的理论探讨出发, 深入分析了其对湖南经济产生的影响, 并结合湖南省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SA8000,出口贸易,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籍丹宁:SA8000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6, 15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壁垒及其仿真 篇4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壁垒是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壁垒形成机理,进而以混沌情景预测方法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壁垒影响仿真模型,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扩散;扩散壁垒
一、技术创新与壁垒
由于技术创新的扩散会加剧企业间在产品市场的竞争,降低创新企业的盈利能力,创新企业一般没有积极性向外界披露各种创新信息,除非其确信已牢牢控制或垄断创新技术。但尽管如此,创新企业的各种信息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来。如创新产品的面市、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企业业务的重大调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开等。甚至,创新企业为了宣传、推广创新产品,常常会不遗余力地介绍创新产品特有的功能:为了转让其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会对其技术的获利能力详细分析和介绍。在模仿者面前,创新源是一个不断“挥发”各种信息的灰箱系统,而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管控则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壁垒。
创新源渗漏出来的信息只有通过各种中介渠道才能传递给模仿者。创新信息无论通过哪种渠道传递,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漏损和失真,中介渠道可能的效率损失也构成了创新观点扩散的壁垒。此外,创新信息的发送、传递并不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模仿者还必须从浩瀚的信息中识别出与他(她)的模仿决策相关的信息,并过滤掉绝大部分噪声。模仿者对创新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决定其最终所能获取的创新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及相关的信息成本。综上,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就是一个自由扩散与自身管控之间反复较量的过程。
二、理论、模型与方法
混沌情景预测方法是一种基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系统演化预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先进技术支持,侧重于应用混沌理论对复杂现象和演化过程进行解释与分析,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复杂现象和公共政策的模拟、评价和仿真。与传统的微分方程模型相比,混沌情景预测方法很容易描写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对一些难以解析表达的复杂现象及其演化进行仿真,而且能生动地、真实地反映大量个体相互作用的细致结构与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与演化的有效研究手段。下面将基于混沌情景预测方法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壁垒影响的仿真模型。
1,仿真模型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仿真模型定义如下:
A=(Ld,S,N,f)
其中:
(1)基元与空间(Ld):空间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空间。基元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空间中行为个体即个体企业的抽象。每个基元都被赋予状态和行为,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接受者。每个基元具有自身的状态和行为,并通过与周围基元和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达到自身和整个系统状态的更新。面对外来企业技术创新,每个基元可选择接受和不接受两种行为。
(2)状态(S):每个基元有两个状态,用O和1代表。状态为O表示未采纳外来的企业技术创新,状态为1表示已采纳外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中的基元按照周围基元的状态和一定决策规则来更新各自状态。为研究方便和更具代表性,假定已采纳外来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元状态在以后时间步将不再发生变化:未采纳外来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元在下一时间步则按照一定决策规则决定是否采纳外来企业技术创新。
(3)邻居(N):邻居是指相互之间的技术创新关系紧密的行为个体。关系紧密的行为个体之间进行有关技术创新信息的交换,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得以扩散。邻居的类型十分重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影响较大。本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M00re型邻居,即基元以相邻的8个基元(上面3个,下面3个,左右各1个)为邻居。每个基元下一时刻的状态由其在当前时刻自身的状态和周围邻居的状态决定。
(4)决策规则(f):基元遵循一定决策规则决定是否接纳外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规则是对企业个体在技术创新选择决策规则的概括与抽象。现实中,由于利润的驱动,企业个体对各种技术创新信息非常敏感,具有较强获取动力,但同时又出于创新风险的约束而观察周围企业的采纳情况。因此。在考虑单一技术创新扩散的前提下,每个基元的决策规则定义如下:①周围是否已经有邻居接受了该外来企业技术创新;②若有,则该行为个体按照一定概率水平决定是否接受该技术创新:否则不接受。
2,仿真流程设计。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空间设置为二维空间平面区域。基元为系统空间内具有正整数坐标的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源设定为区域中心点。如果菜基元(企业)接受了外来企业技术创新(状态变为1),则在其相应坐标处进行标记,否则不标记。采用MATLAB7,0软件,按照以上仿真模型编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壁垒影响仿真程序。
三、仿真结果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创新自由扩散与企业对其管控之间反复较量的过程。假定作为扩散源的企业对自身创新扩散的管控力度能够以执行纠正偏差的频率所代表的管理力度来衡量。则在仿真模型中以代码执行频率来模拟技术创新壁垒阻碍性的强弱。本文在仿真流程中设置①②三个插入点。从仿真流程可知,三处位置代码执行频率的不同。在①②处依次分别插入相应管理策略所对应的代码,以此来模拟技术创新壁垒。
为不失一般性和易观测性,取企业技术创新接受概率P为0.3。仿真时钟K设置为25,潜在接受者矩阵为定义在(0,0)—(100,100)的二维坐标空间内的正整数坐标点。只考察圆心为(60。60)、半径为50的圆形区域内的演化情景:取企业技术创新壁垒的作用区域为第25行半行,即(25,25)—(25,75),共26点,并以红色星号所在区域表示。通过多次仿真试验,并将仿真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仿真结果显示,在插入点为①的壁垒情境下。从扩散源向作用区域方向的扩散速度略微慢于其他方向,但此情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仍然可以“穿透”该壁垒。这表明此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方式难以有效控制企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在插入点为②的壁垒情境下。从扩散源向作用区域方向的扩散比插入点为①的壁垒情境下的扩散速度要慢,但企业技术创新仍可以绕过该作用区域继续向外进行扩散。而在企业技术创新接受者的数量方面,随着管控力度的加大,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接受者的最终数量逐渐减少,两种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接受者数量前者不足900,后者不足700,后者明显小于前者;另一方面,扩散前期与后期的变化趋势有明显不同,如K=10和K=15时的接受者数量却不足200、不足400和不到200和不到300,即在扩散前期的数量变化趋势上后者比前者要慢。值得关注的是后期演化趋势,在插入点为①的壁垒情境下后期的数量变化速度最快,且伴随有明显的峰谷和较剧烈的起伏。在插入点为②的壁垒情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接受者数量变化曲线则相对舒缓。这表明:插入点①所代表的壁垒在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前期的影响比较明显,能有效控制企业技术创新向其他企业扩散,而在后期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则具有一定不规律性;插入点②所代表的壁垒能够比插入点①所代表的壁垒更有效地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在数量方面的变化。
四、结论与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5
一、社会壁垒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内容
对于社会壁垒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三个方面,下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社会因素,从政治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多边贸易,将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联系在一起,这一问题其实就是经济贸易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联系,发达国家将自身的高生存水平工资强加到发展中国家中,在受到发展中国家反对后,提出社会条款,希望通过社会壁垒来达到其强权政治。从工人运动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劳工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比较低,其关键在于其国内的低廉制造品比较多,因此,发达国家劳工组织会向政府施加一定的压力,要求政府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2)心理因素,发达国家在无形中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保护,如西方一些国家在看待我国时,存在片面的看法,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
(3)文化因素,当发达国家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冲突后,发达国家就会对外来产品进行限制。
二、社会壁垒的核心—劳工标准问题
(一)我国劳工标准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职工的年均工资也在不断增加,和以往相比较,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在劳工标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1995年颁布实施《劳动法》,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法》的不适应逐渐显现出来,并且成为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受到破坏最严重的法律之一。在我国企业中,劳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法使用童工;(2)扣押职工身份证、限制职工人身自由;(3)侮辱、体罚员工;(4)员工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5)员工工作环境差,缺乏个人防护用品;(6)就业性别歧视;(7)女职工“三期”保护落实差。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也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尽可能的改变劳动市场歧视行为。
(二)劳工标准的国际比较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处于二元经济结构体系,农村人口基数比较大,有效耕地比较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多,东西部经济差距大,劳动力过于集中在中东部制造业,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业工人也面临调整,这就使得我国劳动市场面临供求失衡问题。与国际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的优势就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美国劳工统计局表示,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为0.64美元/小时,而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为21.11美元/小时,法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为17.77美元/小时,英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17.87美元/小时,德国的工资水平为30.6美元/小时,我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是美国工人的1/30,可见我国用工标准十分廉价。
三、社会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1)政府应该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坚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不仅要注重出口产品的数量增加,还要注重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加,同时还要协调好劳动条件、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利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结合,从而实现发展平衡。(2)制定统一、完善的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政府部门要与国际的相关标准体系接轨,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生存技术水平的提高。(3)建立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体系是证明企业产品的生存管理符合某种法规的重要评定程序,认证体系也是我国企业产品走向国际的指明灯,有很多企业的产品因为缺乏认证,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所拒绝,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制定统一、规范的认证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4)加强与国际谈判,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我国政府要加强与国际的谈判,要在国际制定的统一标准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保证国际标准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二)行业协会层面
对于行业协会,是相同产品或者相似产品企业之间自发成立的组织,从国际上看,当前的行业协会组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美国式行业协会,一种是日本式行业协会,其中美国式行业协会是指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行业协会通过游说议会、游说政府等途径来为行业争取更多的利益;日本式行业协会是一种“金字塔式”模式,通过政府干预,层层向下传达政策,直至每一个企业,而企业则是通过金字塔的塔尖和政府就某些问题进行谈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金字塔式管理模式更加具有启示意义。我国的行业协会应该注重学习国外行业协会的相关标准,从国际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规范,同时行业协会还应该及时将国际中关于社会壁垒的信息、动态反映给企业,保证企业能在遵守劳工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生产,确保我国企业的产品不会侵犯国外劳工利益。另外,当我国企业在受到国外社会壁垒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国内企业调查、取证,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内企业的权益。
(三)企业层面
从我国企业的当前情况看,企业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也就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不可避免的遇到社会壁垒,对此,企业应该积极的学习国外发达企业经验,从而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1)企业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获得长期的回报,企业一方面要做到遵纪守法,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的遵守国际标准,企业要对自身进行严格的要求,将社会责任标准纳入自己的内部管理中,采用科学的手段开展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的对外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及顾客。(2)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待遇,对于社会壁垒,往往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影响,如服装、纺织等,而这些产业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因此,企业要特别注重劳动条件、生产环境的改善,严格的按照SA8000标准进行产品生存,不断提高劳工的待遇,从而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发展。(3)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要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的引进最新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方式,创建品牌产品,全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的打破社会壁垒。(4)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对于外贸企业,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在收购当地企业时,要尽可能的用当地员工来拓展市场,并雇佣当地雇员,从而促进企业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降低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排斥。此外,企业还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员工的文化理解能力,立足于外贸出口国文化,从外贸出口国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产品生产,从而给外贸出口国消费者带来亲切感。
四、总结
在国际贸易中,社会壁垒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劳工标准现状、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差距,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鑫正.论国际贸易中社会壁垒的发展及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1(08):101-102.
[2]朱君硕.新形势"用工荒"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社会壁垒分析[J].江苏商论,2011(14):276-278.
[3]赵小燕.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J].新财经:理论版,2011(06):115-116.
[4]刘富英.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壁垒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2(06):163-164.
[5]曹帅.探析当前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0(01):99-100.
[6]黄维娜.国际贸易中企业社会责任壁垒的演进与应对[J].经济与管理,2013,27(02):69-73.
企业进入壁垒的博弈分析 篇6
一、文献综述
进入壁垒是指一个企业进入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对于这一类障碍, 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解。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从贝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进入壁垒是由于原有企业的市场力决定的。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 (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 , 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一个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须承担的。他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 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冯·魏茨塞克认为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 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进入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生产技术特点上寻找进入壁垒的来源, 而较少考虑到在位厂商可以制造人为的进入壁垒的问题。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把市场结构视为一种内生变量, 并以此为出发点, 分析在位厂商为了减少未来的竞争而如何通过影响市场结构和设置人为的进入壁垒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 进入者做出进入决策时所考虑的不是在位厂商的价格和产量水平而是进入后市场的价格对进入后的利润水平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对于进入壁垒的研究, 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由于规模经济、成本差异化等使得企业形成了市场势力, 从而使得其它的潜在进入的企业存在进入的高成本。芝加哥学派主要是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且这种成本主要是由于非市场的原因造成的。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济学家从在为企业通过一些列的手段阻止潜在的企业角度开始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固定成本角度研究在为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 何时允许潜在企业的进入。
二、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的博弈分析
1.模型的假设。 (1) 现假设在为企业仅有一家, 我们称其为在为企业A潜在的进入企业成为企业B。 (2) 潜在进入企业B的策略空间包括“进入和“不进入”, 在位企业的策略空间包括“打击”和“默许”。 (3) 表示企业A在企业B进入前的收益, 表示企业B进入后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表示在位企业选择“默许”和“打击”时, 潜在进入者的收益, 为潜在企业进入时支付固定成本, 克服斗争的成本 (这里面不包括固定成本) , 表示在位企业为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打击成本。 (4) 企业提供产品的数量Q与它的投资K应该存在一定正向关系, 其提供产品数量Q等于上一阶段的投资额K。 (5) 假设市场需求函数为:, 其中, 。
2. 博弈分析
(1) 建立博弈矩阵
通过分析上面额博弈矩阵可以发现, 只要, 潜在的进入者就会选择进入, 至于在位者地选择还要根据在选择“打击”和“默许”时的收益比较。
(2) 基于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的分析。潜在进入者B进入市场的利润函为:
对目标函数L2 (K1K2) 对K2求导可得:
当上式等于0是, 企业B实现利润最大化, 此时:
企业A的利润函数为:
将 (3) 式代入 (4) 式可得:
对 (5) 求最大值可得:
潜在的进入者在判断在位者地投资量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投资量做出选择, 但是在上面的分析成立的条件是潜在进入者的利润必须是大于零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当上述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 潜在的进入企业会选择不进入。所以, 在位者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投资量来实现对潜在的进入者的打击, 阻止潜在进入企业B的进入。再看潜在进入企业的利润函数:
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带入得:
令上式等于零时, 可以得到:
当时, 潜在的进入者将被阻挠, 但是在为企业只要投资在临界点上就可以保证潜在进入者的利润为零, 就可以做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所以接下来对这个临界点进行研究讨论。
当时, 在为企业的利润为:
因为企业A在不采取措施, 允许潜在企业B进入时的收益是, 所以只要企业A实行打击后的收益大于, 那么企业A就会采取措施阻止潜在企业B的进入。故可以构造新的方程:
当, 也就是时, 此时企业A会阻止企业B的进入。当不在此范围的时候, 企业A不会阻止企业B的进入。的大小有企业进入时所必须支付的固定成本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固定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 企业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 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 从而形成进入壁垒。
3. 基于博弈结论的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 它们的固定成本是不同的, 故在为企业在对待潜在的进入企业的态度也是不同, 当固定成本在范围时, 在位企业会采取“打击”的策略, 当固定成本不在这一范围内时, 企业会采取“默许”的策略。
当某一类企业的固定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 通常低于我们在上面分析的 (比如说很小的零件加工企业, 餐饮行业) , 当这一类的行业中有潜在的企业进入时, 在位企业会选择“默许”的策略, 这样一来会有大量的企业进入, 结果导致在市场中该类企业有大量的企业, 使得该类企业的市场利润为零, 在我们研究中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所描述的企业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由于企业的固定成本较低, 在位企业不会采取任何措施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 从而使得其进入壁垒较低。
当某一类企业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时, 比如煤炭、电力行业, 它们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 , 这时, 当有新企业进入时, 在位企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 阻止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 导致在市场中仅有一家或者很少的几家企业存在, 他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获得市场势力, 赚取更多的利润。在我们研究的寡头垄断与垄断市场结构中的市场就属于这种类型。正是由于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中的企业的固定成本较高, 使得在位的企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 从而想成了进入壁垒。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进入壁垒的主要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大小所决定的, 在位企业通过增加资本量的投入, 使得潜在进入企业在选择进入后, 所获得的利润为零或者出现亏损, 从而阻碍潜在企业的进入, 形成市场壁垒。要做到降低进入壁垒, 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角度发展。从政策角度来说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引导, 从企业角度很那进行引导, 因为在位企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改变现在的状况, 潜在进入企业在进入前只会对在位的企业存在着威胁。
1. 对在位企业行为的限制。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进入壁垒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为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采取的措施引起的, 所以, 进入壁垒主因在于在为企业。要想重点发展某些重点企业, 比如将来能成为主导或者是支柱产业, 这些具有高固定成本的产业, 政府就要限制在位企业的行为, 从而使更多的企业进入, 从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对潜在进入企业的支持。进入壁垒阻止了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 主要原因对由于高固定成本导致的, 所以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者进行补助等形式予以支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同时政府也直接在潜在进入企业在购买固定设备时, 给予一定的优惠。
3.加大对创新的支持。进入壁垒与高固定成本相关, 而固定成本与技术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技术决定了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又造成了固定成本的大小。所以, 可以通过对创新的支持, 从而改变生产方式, 进而降低固定成本。
摘要:关于进入壁垒, 许多经济学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结构主义学派到后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他们的研究主要认为由于潜在企业的优势或者潜在进入企业的额外成本, 虽然新产业开始研究企业的行为, 但是还是归因到其他方面。本文基于博弈论理论, 通过固定成本角度对进入壁垒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入壁垒,在位企业,潜在进入企业,固定成本
参考文献
[1]夏世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2007.10
[2]剧锦文.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产业的壁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52-57
[3]谢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进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2011, 11
[4]陈伟刚.中国钢铁产业进入行为研究[D].2006, 11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7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兼顾的环保因素不太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 这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冲击非常大,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国际竞争力削弱。
绿色壁垒的构成主要是成本内在化, 其要求实行“谁污染, 谁治理”, 企业需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生产全过程及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 实施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统一。发展中国家因在环境技术上处于劣势, 为冲破绿色壁垒, 企业必须开发和使用清洁技术, 研制和生产绿色产品, 引进防治污染的技术和设备, 从而增加企业环境治理成本。
2. 市场准入的限制。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 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 结合本国的产品特点和利益, 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设立环境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 增加外国商品进口难度, 构成市场准入障碍。
3. 出口市场范围缩小。
近年来, 美、日、欧盟, 东亚各国及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品数额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较高, 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 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对方的环保要求而被禁止进入其市场, 面临着日益缩小的境地。
4. 产品出口经济效率降低。
发达国家有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立限制, 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 且要在包装、装潢、标签、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适应性调整, 导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加, 降低了产品出口效益。
二、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外数量众多, 不仅针对产品的终端, 而且存在与整个生产经营多层次多环节的绿色壁垒, 我国出口企业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利用内外有利的条件, 逐步消除不利影响, 多方策划, 积极有效的应对。
1. 开展绿色营销, 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1) 转变营销观念, 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制定、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的生产、定价分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 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以达到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的经营活动。绿色营销是最具生命力、市场潜力的营销方法, 顺应了“环保回归”的潮流, 适应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 有利于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时应针对营销组合的各个变量采取相应措施。如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开拓绿色销售渠道等措施, 可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 同时提高分销的效率。
(2)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以技术创新突破绿色壁垒。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资源使用的, 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少用稀缺物资的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使用后不危害或减少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另一方面进行绿色工艺的创新, 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清洁工艺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
(3) 实施绿色包装, 突现企业绿色形象。绿色包装指无害的、少污染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可以自然降解的包装物。ISO14000将环境管理纳入制度, 要求“企业生产产品包括它们的包装不仅要重视效能, 还要将环保的观念加上去”。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在重视环保的世界氛围里, 绿色包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4) 强化绿色管理,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不仅是为适合国外市场的需要, 更是争取国际市场入境销售的资格。实行绿色管理, 就意味着将环保观念纳入企业经营理念, 将污染控制策略由“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控制”, 即按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在生产、加工、储备、运输和销售整个过程, 形成一套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2. 寻求良好外部环境, 争取政府支持和行业联合。
(1) 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在其企业出口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一方面体现在对企业采取的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措施, 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企业的出口进行国际市场开拓给予指导和帮助。我国出口企业一定要配合好环保外交战略, 充分利用WTO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寻求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和特殊的环境补贴、合理构建我国的市场准入规则, 寻求合理的保护, 从而发展提高自己。
(2) 积极利用联合策略, 发挥集体效应。在企业的发展中, 单靠某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优势的, 在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绿色技术标准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走联合之路, 兼顾对内和对外联合。对内联合是国内企业携手合作, 共同提高产品的绿色技术标准。政府应该鼓励并创造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 使企业能够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对外联合要求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 利用国外企业在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和便利, 不断提高、改善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 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绿色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提高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靳慧斌、张润利.绿色壁垒.工程机械, 2004, (9) .[1]靳慧斌、张润利.绿色壁垒.工程机械, 2004, (9) .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8
一、对商业进入壁垒的分析
商业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 新企业容易筹到进入流通产业所需的创始资本。商业企业的营业面积差异很大, 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 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既有装饰豪华的商场, 也有设施十分简陋的商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商业企业只要店址选择合理, 经营定位正确, 营销策略适当, 就能满足特定目标消费者的需要, 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可见, 商业企业不象许多工业企业那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 这就使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产品差异表现在质量、性能、外形等许多方面, 它使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新企业要进入那些产品差异较大的工业, 不仅要花费巨额的研究、开发资本, 如需要研制新产品或购买产品专利权生产产品, 需要配置专用生产设备进行批量生产等, 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促销费用以建立产品形象, 这些都给新企业进入产业形成产品差异壁垒。而商业企业经营的产品来自生产企业, 在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不少产品甚至供过于求的状况下, 商业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产品。这就使商业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 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产业内原有企业经过长期努力, 在许多方面拥有一定优势, 这就使新企业进入产业时要比原有企业承受更大的费用负担, 从而形成相对费用壁垒。如许多工业企业需要有特殊的原材料、专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原有企业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供应渠道, 而新企业进入产业时需要寻找供货渠道, 签订供货合同, 监督合同执行, 这就会发生较多的交易费用;原有企业一般拥有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新企业必须以较高的报酬才能吸引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同时要花费大量的培训费用。
二、控制我国商业进入壁垒的基本途径
根据我国商业企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 我们可采取以下途径来控制我国的商业进入壁垒:
1. 强化新建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审批制度, 对大中型商业企业实行数量控制。
由于大中型商业企业投入大, 回收期长, 盲目建成后若不能正常营运, 则转型慢、沉积多, 可能使企业和国家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同时, 大型商业企业的过度膨胀, 会打击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而使许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由于利少亏损而倒闭或转向。因此, 国家应重点加强对新建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审批制度。
2. 加强对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和合理规划, 实现商业企业空间结构合理化。
商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商业网点布局的多层次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商业网点布局的多层次性, 即大店、中店、小店应呈多层次的宝塔型结构;商业网点布局的整体性, 即商业网点的设置应与城市规模、城市的结构、交通状况、风景名胜等相协调, 如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辅助商业区、新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等都要有合理的商业网点;商业网点布局的动态性, 即商业网点的设置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 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要求。
3. 制定商业竞争法规, 规范商业竞争行为。
为了有效地规范商业竞争行为, 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的商业竞争法规, 目前应就商业企业的开办、选址、命名、装修、定价、促销等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 使商业企业的经营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从而有效防止流通领域的无序竞争。例如, 法国政府明确规定只有经批准的折扣商店才能实行价格下浮, 其它商店不允许有讨价还价现象, 因此法国的物价较稳定, 每年物价的平均涨幅不到1%。而我国由于在价格竞争方面没有相应的法规, 恶性价格大战此起彼伏, 造成流通秩序的严重混乱, 国家税收和企业利益损失巨大。
4. 引导新兴商业经营组织形式的顺利发展, 实现商业经营业态多样化。
商业业态的多样化是适应不同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的要求。虽然改革以来我国的各种商业业态迅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业态还比较单一, 尤其是接近消费者的超市、方便店以及真正多功能的购物中心等较少。因此, 政府应有目的地诱导商业业态差别化。但是业态的发展是企业行为, 政府决不能通过行政干预, 强行地确定某一时期内某种业态发展的具体数量, 否则只能导致新业态的发展受阻。
5. 推进商业兼并和联合, 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企业集团。
针对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小、散、乱、差”的突出问题, 政府应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商业企业兼并一些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 或促进中小企业间的联合, 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从而改变流通领域众多弱小分散的企业间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现象, 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当然, 作为宏观调控手段, 商业进入壁垒的设置应该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如果障碍过多、过严, 变成商业发展的阻力, 就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同时, 政府的行政性壁垒本身也要讲究科学性, 如果盲目设置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总之, 我们强调的是要合理地设置适当的商业进入壁垒, 以引导商业竞争高效、有序, 从而保证我国商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作为宏观调控手段, 商业进入壁垒的设置应该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如果障碍过多、过严, 变成商业发展的阻力, 就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同时, 政府的行政性壁垒本身也要讲究科学性, 如果盲目设置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总之, 我们强调的是要合理地设置适当的商业进入壁垒, 以引导商业竞争高效、有序, 从而保证我国商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通过商业与其它产业的比较来分析这些进入壁垒,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控制我国商业进入壁垒的基本途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壁垒会降低吗 篇9
这是中美在2008年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以来所获得的最大突破,但能否真正减少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遭遇的壁垒呢?
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频频受阻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频频遭遇阻力。
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 Unocal)折戟、中铝增持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失利、华为在美投资受阻等成为国内学者和媒体常常引用的几起投资失败的案例。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成功完成的交易,背后也不乏曲折经历。联想在2005年收购IBM的PC业务时,美国国会议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加以阻挠。最后是双方的高管组建的交涉团队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去拜访和说服了13个美国政府部门,交易才得以完成。
这样的投资阻力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欧美企业纷纷减少国际投资、精简和剥离国际资产,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机会,有西方媒体将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海外投资形容为“大款遇上大减价”,毫无节制地来了一场疯狂大血拼。但另一方面,地区保护主义日益严重,加大了投资环境的风险系数,针对中国企业的审查更为严格。
这尤其反映在美国市场上。2012年10月,美国国会认定华为与中兴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限制其进入和发展美国市场,三一集团同样在美国投资受阻,已经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些案例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巨大,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障碍。
2012年全年,中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72. 2亿美元,同比增长12. 6%,增速为2004年以来最低值。
威胁“国家安全”成为惯用的理由
国外的政治阻力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容易遭受的障碍,而“国家安全”则成为惯用的理由。
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遭遇了强烈的政治反弹,美国国会声称优尼科的海底地形测绘技术可能会对中国潜艇有帮助。美国众议院更是以398对15的绝对多数通过了抗议法案,敦促小布什总统利用CFIUS(在美投资委员会)机制好好审查中海油的投标。
华为2011年收购美国3Leaf公司时,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宣称华为收购3Leaf案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CIFUS随即通知华为撤回该项收购。
因为政治因素在海外投资受阻与投资时机有很大关系。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阻当时的环境是中美经贸关系十分紧张,围绕着人民币升值问题美国展开了空前强劲的对华施压,贸易争端日益激烈,而针对中国兑现入世承诺的责难更是接二连三。于是中海油的案例充当了导火索,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华风。
华为收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受阻正值美国的中期选举,同时国际上对网络安全的担忧日趋强烈。华为首席营销官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在过去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时,华为在北美市场没有抓住宝贵的时间点,如果当时抓住了,华为现在可能已经成为北美的主要供应商。
“国家安全”的担忧、遭遇的政治阻力其实是针对特定国家的。2009年西色国际打算以2600万美元收购美国优金矿业公司(firstgold) 51%的股份遭到CFIUS的劝退,理由是优金公司在内华达州的四项资产靠近法伦海军航空站,此外还有一些涉及敏感性、安全机密性的资产和军事资产。之后美国合作方加拿大人林奇总裁直指不公平,因为在那附近外国采矿公司云集,加拿大的巴里克、澳大利亚的力拓等均有作业,有的比优金公司离军事基地更近。
企业很难通过自身力量克服阻力
为了克服因涉及“国家安全”而造成的投资受阻,有人建议中国企业应当聘请政府游说中介搞定国会议员。
事实上,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也曾聘请Akin Gump游说美国政府试图消除政治敌意。而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收购美国通讯设备商3Com公司时,也曾聘请华盛顿K街的专业机构为其展开涉及法律、政策等一系列游说。2010年华为收购美国摩托罗拉的无线网络设备业务时也聘请了苏利文·克伦威尔、世达等几家在电信并购和争取联邦政府批准等敏感国际并购交易上“长袖善舞”的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
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使得这些投资得以顺利进行。在全球前50大电信运营商中,华为已与45家取得了合作,但就是没能拿下Verizon无线、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Sprint和T- Mobile四家美国运营商的合同。
“国家安全”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利益在作祟,是商业竞争政治化的表现。
在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来自加州的众议员Richard Pombo提交法案,要对所有中国对美石油公司收购案至少拖延120天。仔细研究此人却发现,与中海油竞标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的总部就在他的选区。
华为在美国投资受阻背后,也有美国电信企业的阻挠。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收购美国通讯设备商3Com公司时,为了使交易获得批准,消除美国当局对“国家安全”的忧虑,贝恩向美国政府作出了多项让步,包括对3Com公司中主要开发国防安全软件的TippingPoint部门进行分拆,保证华为不会获得敏感的美国技术或美国政府订单,也不具有该公司的运营控制权和最终决策权。即便如此,交易依然没能完成。
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2008年9月到2013年6月,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已经举行了九轮谈判。虽然中美均表达了推动谈判取得进展的意愿,但谈判一直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双方一直在进行初步的讨论和核对文本。
nlc202309031823
中美投资谈判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展,主要有两个障碍:其一,美国的惯例是用双边投资协定范本作为谈判的蓝本,而美国在2009年底开始对其2004年版双边投资协定范本进行修订,在没有最终敲定新范本前,美国很难跟中国进行实质性谈判;其二,中美在投资准入和投资待遇等多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分歧构成对双方外资管理体制的重大挑战,如果没有双方极大的努力,谈判很难进行。
随着2012年4月美国新的双边投资协定范本的公布,第一个障碍已经基本扫清。2013年7月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方承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标志着第二个障碍也取得重大突破,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将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一突破的重大意义之一在于,有望通过中美达成的投资协定模板,撬动多边投资框架的建立,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承担全球责任的大国担当。
同时,也释放了改革信号,体现了领导层的改革决心。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最大的分歧一直在于是否将国民待遇覆盖至外资准入阶段,即在设立或并购时,只要没有纳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东道国就必须给予外国投资者无歧视之国民待遇。
中国对于外资一直实行的是准入后国民待遇和混合清单。准入后国民待遇只适用于外资在已经获准进入后的营运阶段,而不适用于外资准入阶段。这次中方承诺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投资协定谈判,不仅意味着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也表明将带动我国的外资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
谈判应纳入“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尽管这是重大突破,同时也意味着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也即将进入艰苦阶段,其中的长期性、复杂性不容小视,而且是否能真正降低中国在美投资壁垒、撬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还取决于进一步的谈判成果。
中国2012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经济体。但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频频受阻。如果能与美国缔结投资协定,将切实提高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权益保障、降低可能遭遇的投资壁垒。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中方应该提出自己的双边投资谈判范本,重点纳入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中国公司投资美国深受CFIUS基于“国家安全”考虑审查的阻碍。但按照现有的美国投资协定谈判范本,即使中美达成投资协定,也无法规避此类审查。因此中方应该将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也纳入到中美双边投资谈判之中,目的是防止正当的“安全审查”被滥用,或者被政客和商业竞争对手所利用。
另外,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接受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在投资问题上,需要注意兼顾平衡作为东道国的基本利益与日益增长的海外投资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篇10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营销,绿色认证
一、绿色壁垒的基本内涵
(一) 绿色壁垒的定义
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而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的非关税壁垒中的一种。绿色壁垒, 又称环境壁垒, 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 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 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 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二) 绿色壁垒的成因
1.全球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 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历史背景。面对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 绿色观念逐渐日益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绿色壁垒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各国在技术水平、环保标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是绿色壁垒存在的直接原因。各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 必然导致其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要求的不同。于是, 各国纷纷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却不利于外国企业的环保标准, 形成事实上的歧视, 直接构成绿色壁垒。
3.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谋取经济利益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矛盾的日益尖锐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加深, 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再难以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有效手段。于是, 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下, 通过制定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限制他国进口的绿色壁垒就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
(三) 绿色壁垒的特点
1.名义合理。
随着人们的环保与绿色消费观念的逐步增强, 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日趋认同。绿色壁垒正是抓住大家的这种心理, 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给贸易保护披上合理外衣。
2.形式合法。
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 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 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绿色壁垒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合法性。它突出强调了各会员国的环保特权, 若对行使此种权利缺乏明确有效的约束性规范, 结果必然为贸易保护主义所盗用。
3.方式隐蔽。
一是绿色壁垒措施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从而避免了诸多贸易纠纷;二是绿色壁垒措施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形式多变, 使出口商难以适应;三是绿色壁垒措施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及环境标准来限制进口, 转移人们视线, 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4.内容广泛。
绿色壁垒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要求, 而且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加工方法以及包装也提出了限制。
5.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 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绿色营销是企业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有效手段, 是企业迫于环保法律政策压力而做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拓展市场的需要。中国企业只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 才能冲破绿色壁垒, 在“绿色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优势。
(一) 绿色营销现状
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 我国企业纷纷展开了绿色营销活动。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理念, 已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发展, 绿色营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
1.绿色营销意识逐步形成。随着消费者绿色观念的形成和绿色需求的增加, 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才能适应环境变化, 提升企业形象, 增强市场竞争力。
2.一些企业按照环境标准进行清洁生产。近年来, 许多企业逐渐按照环境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 有的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中国石油集团于2002年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开展清洁生产,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有效地保持生态环境,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实践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而且,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已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 我国作为世界绿色大潮中的后起者, 无论是经济基础、科技发展水平, 还是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 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绿色营销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 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对不足, 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环保技术标准落后、执法不力、监督不严等原因, 致使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企业生产方式落后, 绿色产品质量低、数量少
绿色生产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和关键, 其实质是追求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但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投入高、产出低, 不仅浪费大量能源, 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 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生产出绿色产品, 即便生产出来, 其质量也多数存在问题。
2.未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
许多企业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不注重探究绿色营销的实质内涵与运用策略。不少企业以为只要能生产出绿色产品就胜券在握, 忽视绿色营销策略的良好组合和调配。
在产品方面, 许多企业只在绿色产品的选材、加工方面下功夫, 缺乏对产品使用、报废过程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在产品的包装上, 依然求大、求精、求豪华, 既提高了产品成本, 又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在定价方面, 企业也未能有效根据企业预期利润收益, 结合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和绿色产品的成本费用, 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价格。
在选择分销渠道方面, 企业很少能够充分考虑产品的环保特性, 做到尽量简化分销环节, 以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在开展绿色促销时, 许多企业也仍局限于传统方式, 如热衷于“明星效应”, 竞相以“折扣”、“抽奖”吸引顾客等, 很少承担起作为绿色信息传播者、宣传者正确引导绿色消费的责任。
3.绿色认证制度尚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绿色认证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等。企业如果获得绿色认证, 不仅能够提高其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 还能为其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取得有效“通行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企业或者还没有意识到绿色认证的重要作用, 或者因为资金、人力的限制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截至2001年6月30日, 全球共有30181家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其中认证企业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日本、英国、德国、瑞典和美国, 我国位于第十四位, 我国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共749家, 仅为日本的11.27%, 全球的2.48%。可见, 我国企业ISO14000认证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企业实施ISO14000认证力度的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是绿色营销的实施主体, 以满足目标市场的绿色需求, 并最终达成自身的经济目标。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
信息情报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 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绿色信息的搜集工作。企业应建立有效、快捷的信息网络, 及时准确地搜集影响绿色营销战略决策的各种信息。一般而言, 企业可以通过相关行业协会、社会调查机构以及企业员工等多种渠道来获得以下信息: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规定;二是关于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最新信息;三是关于市场趋势的最新信息;四是其他相关信息, 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政策、立法和态度, 有关环保技术和研究成果的信息, 供应商、经销商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参与程度和采取的措施等等。
2.加强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预测工作。企业应将收集来的大量确切有效的绿色信息进行整理综合, 以便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动向, 预测绿色消费的变化趋势, 为绿色营销战略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 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1.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的开发, 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 也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设计。绿色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应强调有效利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以及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等。同时, 我国企业要突破绿色壁垒, 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必须致力于提高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应做到清洁生产, 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包装。发展绿色包装一方面要开发和使用无公害性包装材料, 另一方面要研制和生产经济型的绿色包装。
2.合理制定绿色产品价格。
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 应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 将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 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同时, 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 合理定价, 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绿色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的建立要遵循经济、控制和适应原则, 以保证分销的充满活力和有效畅通。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实力, 精简中间商, 缩短销售环节, 建立有效的短渠道, 充分利用渠道资源, 降低费用。其次要选择有信誉、对绿色产品有较好认知的代理商、批发零售商, 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此外, 企业还可以直接使用绿色标志设立绿色专卖店或绿色专柜, 推出系列绿色产品, 以产生群体效应, 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
4.有效开展绿色促销。
绿色产品应利用促销宣传, 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赢得顾客信赖。绿色促销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绿色定位, 认可企业的绿色形象, 并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氛围, 因而企业的广告、人员销售、推销及公关都要切实体现“绿色”二字。在具体做法上,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 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利用传媒和公关活动, 广泛宣传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以及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参与社会大型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并给予赞助;在销售地点以回归自然的装饰招徕顾客等等, 从而扩大企业的影响面, 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
(三) 加快绿色认证工作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 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获得“绿色通行证”, 即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为企业申请认证提供了初步条件, 企业应主动了解有关绿色认证方面的信息, 根据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国际化程度、企业规模等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条件成熟时要积极申请认证, 条件不成熟时也要积极为申请认证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魏玉芝.浅谈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
[2]刘世刚.实施绿色营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34) .
[3]武永春.绿色营销促成机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5]魏锋.绿色壁垒攻略[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6]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1) .
[7]万后芬等.绿色营销[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8]陈启杰.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1999 (10) .
[9]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10]罗国民等, 绿色营销[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11]舒辉.ISO14000: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绿色通行证[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