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企业社会责任(通用8篇)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1
1 引言
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企业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即本区域中存在的,企业正在使用或者潜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是一项重要资源,表现为各个地区企业的债务融资取得,科技创新能力、彼此之间的网络联系、信任度不同,这些企业社会资本都深远的影响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即指在某被衡量区域在一段长时范围内,人们的劳动产出不断增加。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往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策以及社会制度密切相关,随着对社会资本认识的增进,发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资本的差异也存在密切联系。
2. 研究现状
区域内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都不同,引起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平衡。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资本投入;后来又兴起人力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关于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以往停留在物质资本投入的辅助地位,现在,随着对社会资本认识的加深,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步加大。
有关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enison提出的经济增长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投入、知识进步、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济和制度因素、外部性环境因素等。
3.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协调经济活动来提高社会运作效率,促进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与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深层次的动力源泉。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相关的指标城市化、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探讨。
3.1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化是现在社会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直接导致人们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人们从事的具体生产仅仅作为社会化大生产部分,人们的相互交换劳动成果成为生活的必须,所以生活必然集中,促进集中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为满足人们的更好生活,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的持续投资又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发展。
3.2 高教比例与区域经济增长
人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人的素质与专业技能都来源于教育,而且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的是最重要的角色。现代企业的管理者的教育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这这个企业的未来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样普通的生产者的教育水平也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生产力的水平。也是科技就是生产力的隐性体现。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都不能脱离教育这个母体,没有教育,前两者就没有延续性,所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也就同时为经济增长打入强心剂。
4. 实证分析
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对我国区域推行“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四大板块”指: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部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本文引用我国统计年鉴31个省、自治区2005-2008年披露的数据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联。这些年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为了简化研究,本文仅研究了各年各省的年经济增长率EDR、城市化率CR、高等教育比例HER、投资总产值比例IPR、第三产业总产值比例TPR之间的关系。按照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进行区域经济增长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经过样本的多元逐步回归,得到了有关全国和划分成的4个区块的回归模型。就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率、投资产值比例呈正相关,与第三产业总值比例呈反相关。我国2005-2008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10%左右与回归模型较为一致,城市化水平高低所反映该地区社会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和投资总产值比例所反映区域社会信任度能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产业涉及企业所建立的社会资本与其企业性质(多为民营)相对国企而言,在资金获取、社会信任度、与政府关系等诸多方面仍处于劣势,直观的表现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负相关。
东部区块是我国经济优先发展的区域,东部沿海已经是我国经济的龙头和骨干,其第三产业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本应成为区域经济的推动因素,但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和对第三产业所有制信任不足的固化思维,在发展同时越发达地区愈加显现该地区社会资本的有待发展。中部地区是近两年随着“中部崛起”才加快发展,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的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西部一直是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些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给该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了普遍提升,但是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成社会资本,如陕西高校数量全国前列,却未能有效地留住和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东北部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执行后,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该地区经济增长显著,但由于历史原因,东北一直处于较高且平稳、缓慢增长的城市化水平,使其未能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
北部沿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高等教育和第三产业发展都显著的影响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南部沿海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该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第三产业相关。整个东部经济增速强劲,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制度适应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黄河中游经济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其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投资;长江中游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其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子是高等教育和投资,且只有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数据显示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黄河、长江两大区域划分后与原来整个中部研究的与第三产业相关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区域的合理划分更能显现该区域的实质内容。大西南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经济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西部地区划分前后都显示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大西北的教育未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东北区块即东北经济区。
5. 结论
采用我国新的区域划分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区域划分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区域的细分更能凸显该区域的个性因素。
城市化、投资总值比例相关的社会资本一般表现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比例、三产比例相关的社会资本一般表现为迟滞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实质是该区域未能很好的利用其教育资源和第三产业发展过程未能形成有效地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效益,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种社会资本因素表现出不同的重要性,并且有很多是难以量化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制度、文化去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史晓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FDI在华集聚状态原因研究[J].中国市场,2009.
[2]唐国新.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及其空间计量分析[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3]张国庆.中国出口产业隐含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 0.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2
消防工作重于泰山。为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工作原则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积极落实消防岗位责任制,努力搞好群防群治,维护小区安全,管理处防火负责人确定为本区域防火责任人,现将有关责任达成如下协议:
一、区域防火责任范围:新世纪·尚居(金地·博登湖)栋单元层房。
二、区域防火责任:
1.协助小区防火责任人搞好消防工作,共同维护小区防火安全。
2.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的防火工作,确保本区域的安全。
3.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和其他消防法规。
4.协助管理处保护好本小区公共场所的消防设备、设施及爱护消防器材。
5.及时进行消防检查,改善消防设施,把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6.审核、上报本区域装修工程,纠正和处理本区域的违反消防法规的现象和行为。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小区管理处防火责任人,区域防火责任人各一份。
四、责任书经双方防火责任人签字后生效。
管理处防火负责人(签章):年月日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3
Wood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定义为:一个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原则体系、社会回应过程,以及政策、规划和其他能看得见的结果。在Carroll看来,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强调义务、责任;二是企业社会回应。强调行为、活动;三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强调产出、结果。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测评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科学合理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既反映公众的期望,又能引领企业努力的方向,甚至可能影响未来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现有的测评体系从测评信息的来源来看主要有5类:第一类基于公司年报内容,这种方法一般先搜寻企业财务年报、社会责任年报以及企业公告等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归类,弄清各类信息的发生金额、在年报中所占篇幅或字数等,最终量化上述社会活动信息,给出测评结果。第二类基于污染指数的测量,这种方法所采用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企业“有毒污染物排放总量”,因而该方法主要用于度量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表现。第三类基于社会知名人士的问卷调查测评。例如《财富》杂志的企业声誉排名,这一排名是对约12600位高级主管、外部董事和财务分析师进行民意调查得出的结果。第四类基于社会公众的测量。Aupperle、Carroll&Hatfield编制出企业社会责任导向(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CSRO)量表以及Maignan开发的企业公民测量工具,都可直接适用于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测评。第五类基于数据库综合资料的测量。目前全世界有几百家评价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专业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KLD公司。KLD收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信息时,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直接向被调查公司寄送问卷调查、年报、季度报告、商业杂志信息、一般媒体文章、学术期刊文章、针对一般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等,上述资料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KLD的CSP测量就是基于这个数据库的。
现有测评体系从测评指标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各类国际标准。较著名的有ISO14000,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标准化团体。ISO14000标准由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有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是由美国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SAI)在1997年发布,2001年修订的,该标准参考了《国际劳工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等国际性公约,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管理系统等9个方面;国际劳工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所采纳的公约和建议,这些公约和建议书涉及基本人权、就业、社会政策、劳动管理、工作条件、行业关系、社会保障、妇女地位、童工问题、移民工人、成年工人以及本地工人、部落人口和非城市工人等劳工权益的数个领域;社会条款,指在世界贸易协议特别是WTO协议中,涉及劳工权益的部分。第二,各类国内标准。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hina Social Compliance 9000 for Textile&Apparel Industry,CSC9000T)。第三,国外各类权威机构定义指标。如较著名的KLD指数,最初的评价指标有8类,分别是社区关系、员工关系、环境绩效、产品特征、如何对待妇女和少数民族、军火合同、原子能业务和南非业务,KLD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近年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是由道琼斯公司、纳斯达克和SAM集团联合推出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两类:一是通用指标;二是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指标,两类指标权重各占50%;全球倡议报告(GRI),GRI报告编制的业绩包括经济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全球契约标准,其一级指标包括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腐败。第四,国内各权威机构定义指标,主要有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公司责任评价评价方案(草案)》;由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制定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评价体系与标准》。
现有测评体系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4类:第一类简单加权,其权重由权威机构制定,并保持固定;第二类简单加权,其权重由权威机构根据情况每年进行调整;第三类简单加权,其中权重由测量公众的实际感受而得到,如Aupperle、Carroll&Hatfield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导向CSRO量表;第四类简单加权,其权重由社会知名人士确定,如《财富》企业声誉排名。
上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诸种测评体系无疑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总体来说,主流的方法是通过各类标准指标的简单加权得到最终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结果。本文以下将说明,简单加权算法存在巨大的问题,由于简单加权法的权重主要来自于权威机构的综合判断,因此其最终评价结果实际上根本不能反映公众的偏好。Aupperle、Carrolll&Hatfield的CSRO量表虽然考虑到公众的偏好,但采用CSRO量表或类似的方法测定公众偏好差异亦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不足:一是双因素问题,二是容忍区域问题。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公众满意度的双因素分析
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影响人的需求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的保健因素,若不满足会引起不满,而过多满足也不会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因素若不满足不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若满足得很好,则会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一理念并被推广至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消费者满意度的双因素分析。Maddox研究发现,服务质量情感属性的低价值将降低满意度,但不会导致不满意;Cadotte&Turgeon研究指出,在消费者满意度的因素构成中,有一些变量所谓“不满意因素”,它们会导致抱怨行为,但这些不满意因素对消费者满意度来说是必要的条件,而另一些满意因素,其优异的绩效将会导致强烈的满意情感,是消费者满意度的充分条件,然而这些因素表现不良或缺失,并不一定会导致负面的情感。
双因素理论的巨大现实价值在于确认了不同因素对于结果影响的非线性,即在不同的时点上,诸因素在满意度整体构成的权重上是不同的。例如,当消费者处于强烈的不满意状态时,所谓“不满意因素”占据绝大部分权重,而当消费者处于满意状态时,“不满意因素”在消费者看来是理所当然而可以忽略不计的。双因素理论自赫茨伯格应用于工作满意度分析,后扩展至消费者满意度,再将这一理念推广至公众满意度测量,在逻辑上是顺理成章的。
由双因素理论来看,Aupperle、Carrolll&Hatfield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导向CSRO量表就存在巨大的问题,CSRO量表没有区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两类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时点、针对不同的人群,其测量项目显然应该有所不同。CSRO量表之所以报告了较高的信效度,原因是其大致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以及同一时段的测量,因此,显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时点上,需要调整乃至全面改造其量表结构。更为本质的是,由于没有区分双因素,CSRO量表所基于的理论背景需要完善和补充,应该将双因素这一机制加入进去。例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公众不满意因素,最典型的当属产品的假冒伪劣和食品安全等导致的企业法律责任。2008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制售伪劣假冒商品案件128859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5817件,增长13.99%,事实上采用各种手段躲避查处的可能更多。从数量上来看,如此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焦点集中于“产品安全”“法律责任”就不足为奇了,这一结果已经在光华传媒、北京数字100咨询公司和搜狐财经频道以及郭红玲等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是尽管包括“产品安全”在内的法律责任如此重要,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满意度却绝不会只限于法律责任。换言之,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不满意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满意度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履行法律责任并不会导致高满意度。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中“双因素”的存在,使得主流的简单加权法存在极大的缺陷,例如国内较权威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评价体系中,“遵守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安全生产法”、“质量抽查合格率”、“违规产品罚款率”、“消费者投诉次数”等项目加起来的权重才占到0.0678。另一个较权威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评价体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换言之,以上评价体系与公众的实际感受有着巨大的差距。
然而,若将法律责任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调高,例如在0.5以上,是否就合理呢?根据双因素理论,这同样不合理。因为在双因素理论看来,尽管低满意度取决于“不满意因素”,然而高满意度则取决于“满意因素”——一个仅仅履行了法律责任的企业因此未获得好评同样也是荒谬的。因此,在一个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满意度评价中,必须充分考虑“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不同的实现机制。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公众满意度的容忍区域分析
与双因素理论类似,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满意度评级中另一个显著的非线性,或者不能以简单加权方式来确定的议题是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容忍区域”现象。容忍区域这一概念是Parasuraman,Zeithaml&Berry提出的。
在服务业的评价中,顾客常将服务期望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参考依据,对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顾客期望实质上是顾客对企业服务传递的一种信念,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他们将自己的感知服务与接受服务之前所持的这种服务期望和信念进行比较。当感知服务等同于服务期望时,顾客会对服务企业做出较高评价,并感到满意;当感知服务超过服务期望时,顾客会对服务企业做出很高评价,并感到惊喜;当感知服务低于服务期望时,顾客会对服务企业做出较低评价,并感到失望。
Parasuraman,Zeithaml&Berry等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距作为满意度的自变量,它和满意度之间关系并非是线性的,其中非线性的一种重要来源就是所谓“容忍区域”。Parasuraman,Zeithaml&Berry指出,顾客对服务企业有两种不同的期望水平:一是理想服务期望;二是适当服务期望,前者是顾客的期望上限,后者是顾客的期望下限。顾客的适当服务期望是指顾客认为可接受的企业服务绩效水平,与理想期望相比,它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期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顾客尽管希望得到理想服务,但这种理想服务又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适当服务是顾客更为现实的一种期望水平,它也是顾客认为可接受服务的最低门槛。
由于顾客期望的不同,因此顾客的满意程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其接受的服务质量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顾客期望上限与下限的一段区域之内,顾客的满意度是不敏感的,这一段区域称为“容忍区域”。将上述容忍区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公众满意度评价中,就会立即发现,简单的加权算法在容忍区域之内得到的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是不一致的。如图1和2所示,采用简单加权法得到的满意度评价自始至终是线性单调函数,而包含容忍区域的满意度评价在其函数关系中存在一个相对平缓的不敏感区域。
当前几乎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调查与研究使用的是图1即简单加权的假设。在陈宗兴主编,黎友焕、刘延平副主编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2010)的附录二中列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统计大全,共计逾4000篇文献。仅就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截止2010年底,该领域几乎所有中文期刊文献使用、或隐含使用的都是线性假设。由于没有注意到容忍区域的存在,造成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大为降低。真实的情况是:从包含容忍区域的图2中可以观察到,如果研究样本选择在容忍区域之外,得到的是简单正相关的关系。如果研究样本刚好在容忍区域之内,则很可能得到不明确的结论,如果存在统计误差,很可能变成负相关。例如,高敬忠(2008)、李建升(2007)等人的研究结论是负相关,而李正(2006)、王正军(2009)等人则得出不显著的结论,在本文看来,上述结论均由于容忍区域的存在而导致。
就本文所作的一般调查,以“假冒伪劣”产品为例,中国公众对于“假冒”产品具有相当大的容忍度。很多情况下,出于价格的考虑,公众甚至主动寻求购买“假冒”产品———表明公众对于“假冒”产品的容忍区域相当宽;而对于“伪劣”产品,中国公众的容忍区域则较窄。这能够解释为什么一部分所谓“山寨”企业绩效非常优异,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企业并不希望实现正规化的转型。
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公众满意度模型及其分类拓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的决策尤其是环境、产品标准、人力资源等方面决策对于一般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企业的决策能够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兴衰越来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态度和反应,能够出色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则意味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例如环境方面的失责可能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巨大代价甚至工厂的关闭,人力资源方面的失责可能会导致企业巨大的赔付,从而损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换言之,公众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的评价对于企业本身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主流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方法仍然使用的是以专家为主的评价方式,由于公众偏好的差异性,这一方式实际上不能评价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总体感觉。企业实施社会响应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公众满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测量的内容也应该是公众满意度,在这一视角下,Carroll的社会责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如图3所示,企业根据其社会责任表现的公众满意度不断改善其社会回应的措施和政策,以达到公众满意。
Aupperle、Carrolll&Hatfield编制的CSRO量表能够部分反映公众满意度,但存在一些结构上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考虑双因素与容忍区域的问题。考虑上述问题之后,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公众满意度测量的模型:
上述模型的要点:一是区分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二是在满意因素的测量中,加入容忍区域作为调节变量。以上模型虽然是针对一般公众而言,但亦可以拓展到对某特定利益相关者的测量。
惠勒和西兰帕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其中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投资者、当地社区、普通雇员和管理者、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媒体和学术评论者、市政机构、贸易团体、社会压力群体和竞争者。显然,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其双因素和容忍区域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股东和投资者一定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置为首要的满意因素,而社会压力群体则一定不会将经济责任看做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满意因素。然而,尽管存在上述显著的区别,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形成机制是相同的,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模型完全可以推广至不同的特定利益相关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的兴衰越来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态度和反应,出色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可以脱颖而出,忽视社会责任则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正确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测评方法主要是简单加权法,由于简单加权法的权重主要来自于权威机构的综合判断,因此其最终评价结果实际上不能反映公众的偏好。CSRO量表虽然考虑到公众的偏好,但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不足:一是双因素问题,二是容忍区域问题。修正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公众满意度测量模型中区分了满意度的双因素,并加入容忍区域作为调节变量,模型虽然是针对一般公众而言,但亦可以拓展到对某特定利益相关者的测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满意度,双因素,容忍区域
参考文献
[1]卡罗尔.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陈宗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高敬忠,周晓苏.经营业绩、终极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J].财经论丛,2008(6)
[4]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5]李建升,林巧燕.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运作机理及其适应性[J].改革,2007(12)
[6]王正军.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相关性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9(4)
[7]Aupperle K E,Carroll A B.&Hatfield J D.An Empirical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85,28(2):446-463
[8]Cadotte E R.,Turgeon N.Dissatisfiers and Satisfiers:Sug-gestions for Consumer Complaints and Compliments[J].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1988,1(1):74-79
[9]Maddox R.N.Two-Factor Theory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Relationship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ConsumerResearch,1981,8(1):97-102
[10]Maignan I.,Ferrell O.C.Measur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in Two Countries: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3(3):283-297
[11]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A Conceptual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4
1 历程回顾与展望
1.1 1984-2001年 (建立和健全法规制度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群众体育法律法规,并在新世纪开始前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是在这期间被提出和发展。1986年《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试行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方案。1989年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草案)》中,拟制了“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的条款。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发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次年6月10日正式实施,《制度》的颁布于实施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各地孕育而生,其中明确规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中的作用,即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1]。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了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重任,可谓是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为了推进全民健身的进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设。2001年10月8日正式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进行了阐释: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此外,还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进行划分,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个等级[2]。
1.2 2001-2010年 (蓬勃发展阶段)
2001 年7 月13 日08 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了“2008 年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 。这是里程碑式的时刻- - 中华儿女期盼的眼睛注视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3]。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振奋了全世界中国人的爱国之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争取申办一次最盛大的历史性体育盛会的美好愿望,即将得以实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体育锻炼的热情,从二十一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伴随着体育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对全民健身工程方案中的二期目标明确指出,到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将达到65万以上。江苏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上逐步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和职业化,截止2008年,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超过11万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4]。新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在发展中我国体育管理部门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出台和制定了一些文件和管理办法,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手册》等,这些文件与办法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技能水平、业务水平等全方位的发展。
1.3 展望(转型阶段)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时代到来了。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的金牌总数荣登冠军榜第一的宝座,这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已经超越美国。在竞技体育达到世界巅峰的同时,我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如何的呢?也是和竞技体育一样处于世界的巅峰吗?答案是“不是”!我国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体育界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专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落后于城镇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处于“头重脚轻”不平衡状态。于善旭[5]调查发现现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集中在城市和城镇,与农村的人口比重和加强农村体育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江苏省体育局每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对象的服务工作区域主要是面向城镇。所以在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开始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在不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不断增加群众体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体育建设的投入,使得城乡体育平衡、和谐发展。
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区域化转变的社会学因素
2.1 城乡一体化下的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使得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被提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在党的十七大被提出,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新构想,并制定了“五化带三农”战略和通过“八个延伸”和“八个新理念”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体育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催化剂”,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开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如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化体育工程”以及2007年50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为重点,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健身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促进农民身心健康,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2 北京奥运会后的新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全球人民展示了一次盛大的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全世界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欢乐。北京奥运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激发全民对健康的追求,激发全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8北京奥运给人们呈现了体育魅力和体育精神的同时,也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2008年江苏省丹阳市根据民间特色和风俗举办全市农民篮球赛,通过篮球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促进全民健身。2009年江苏省淮安市对全市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及管理知识、小型竞赛组织、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及运动实践课的培训,旨在增强村级干部的业务水平,培养高素质、全面性的村干部,另一方面,对村干部进行体育知识的培训也改变原先村干部单一、枯燥的工作方式,从而能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2.3 社会新动态下的发展
工业发达的国家对劳动者的工作制度有严格的管理,主要实行小时工作制,五日工作制,弹性工作制和定期轮休制。目前我国的工作制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周4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从表面上看,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了,闲暇时间延长了,由于我国对工作制度的管理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格,导致社会上频繁出现很多私人企业无故、超长时间加班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制度会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的管理也会趋于完善。当今,我国经济、科学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机械制作逐渐替换手工劳动,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但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机会均等化,不得不缩短单个人的工作时间,这样个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多,大量的闲暇时间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保证了农民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的想法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就被全国代表所提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成为现实。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琐碎的生活事情和繁忙的工作压力以及由于工作性质所带来的职业病使得人们越来越需要释放心情,追求健康的体魄,寻求优质的生活方式。然而体育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魄,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2.4 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006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出任村官和到农村支教,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下基层,去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009年,国务院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地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建设的。而三农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提出可观的经济待遇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现在大、专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下基层,到农村社区去工作将是最好的时机。
3 优化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思考
3.1 加强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平衡发展
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业务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鼓励地区间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和学习。并且积极调配体育指导员到乡村或欠发达地区工作,以限期“支教”和“服务农村”的形式积极引导大、专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去工作,改善城乡间“头重脚轻”的不平衡现象,减轻目前就业压力。
3.2 培养年轻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孙锋[6]等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年轻,专业能力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专业能力趋于平衡,说明江苏省年轻一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农村体育发展要突出年轻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总数中的比例,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年轻化,正规化,系统化发展。由于农村与城镇在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应提高年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创新能力,创编新的符合农民需求的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不断扩展他们的业务范围。对于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过程中,要拓展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水平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3 完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
秦丽莉[7]在调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中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受县(区)级体育协会、街道办、乡镇文化中心等部门共同管理,并不是受一个单位直接管理,这样最终将会导致一起管等于没有管的现象。因此,必须规划和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责任和权力统一授权于一个部门(体育局),从而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力度,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镇和农村区域上平衡发展。
3.4 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奖励机制
我国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益性体育指导员,是不要工资报酬的,很多公共体育活动的经费都是有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政府部门共同支付,有时社会团体也会赞助一部分。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旧方式,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出适当的报酬,并且对到农村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出更优惠政策,从经济利益上促进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农村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进程中,数量日趋壮大,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在社会发展战略上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利民、便民和惠民政策以及在这基础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将导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区域上也发生转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在社会转型期生产力的推动下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区域化转变的社会学因素。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学,新农村,区域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M].北京:国家体委群体司,1995.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彭杰,童昭岗.从社会心理层面论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及其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14.
[4]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EB/OL].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5]于善旭.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展的基础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58-61.
[6]孙锋,羌霞.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40-42.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5
一、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 18世纪前:高校初创期兼顾区域社会实际需要
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相继建立了哈佛学院、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学院、新泽西学院、国王学院、费城学院、罗得岛学院、皇后学院、达特茅斯学院。但是, 这一时期的学校深受欧洲高等教育的影响, 其教育模式多是欧洲尤其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移植, 比如自然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绅士教育思潮等均在这些院校中有所体现。然而, 新大陆的院校在综合借鉴外来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仍然不忘考虑区域社会的实际需要, 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办学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多数殖民地学院除为当时的社会培养合格的牧师外, 还兼顾到世俗社会的需要, 关注区域社会的需求, 将各自学院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哈佛学院17世纪中后期致力于医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育, 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医生与律师;耶鲁学院则曾经广泛开设讲座, 传授医学、航海、农学、商业学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培养世俗性的职业人才;国王学院则开设了矿物、管理、商业、家政等方面的课程, 以适应当时区域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一时期的院校虽然是模仿欧洲高校而建立, 但是却考虑到了新大陆的实际国情, 为区域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二) 18世纪:改革浪潮中高校调整学科设置以适应区域社会需要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影响着美国, 实用主义观念在国人心中深深留下烙印, 这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反映为迫切要求大学进行改革, 调整学科设置, 增加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兴专业, 以适应当时区域社会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之下, 一些州立大学和专业学院相继创办发展专业教育, 这些大学和学院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面向现实、学以致用”的办学方针, 在注重培养政治人才的同时, 还面向社会实际, 积极与各州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区域社会提供相应的生产技术, 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各州智囊团和人才策源地的作用, 为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职能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19世纪:高校服务区域社会职能的确立
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和平的安定的社会环境。迫于国内百废待兴的实际需要, 工业化、城镇化由初步发展到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同时19世纪的美国, 实用主义盛行,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开始关注美国自身的实际状况, 开始探索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于是,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充分借鉴德国柏林大学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灵活地融入了本土的实用主义思想。从1862年 《莫里尔法案》 的签署, 到赠地学院兴起, 再到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 美国高校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进一步拓展了高校的职能, 至此, 高校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思想得以确立并广泛得到传播与发展。这一时期的高校为美国农业、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20世纪中前期:突出技术服务、社区服务、实用人才培养
20世纪前、中期, 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职能得到初步发展。高校提供技术服务, 使得农业、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高校提供的社区服务,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得以克服。这从整体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强烈。在这种背景之下, 美国的高等教育又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适时地做出调整, 加强学制较短、起点相对较低同时拥有诸如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功能的内涵丰富的初级学院的建设, 以迅速满足国人的需要, 并未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五) 20世纪中后期:相互作用大学产生创新了高校服务模式
20世纪中后期, 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 高校与区域社会、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在外人看来高校为区域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似乎是完美无缺了, 但是一些有战略性眼光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此深感忧虑, 仍然致力于高校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于是相互作用大学在美国社会率先诞生了。休斯敦大学清澈湖分校校长、公共政策教授T·斯托弗认为相互作用大学除具备高校传统的三大职能外, 还应发挥出推动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作用;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校长G·约翰逊则强调相互作用大学参与到社会喧闹的日常生活之中, 肩负着解决社区重要问题的部分责任, 是以“以他方为中心”的;而奥斯塔则认为相互作用大学的兴衰存在于与社区的双向交流、合作中。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 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美国社会的实际, 推动了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职能进一步发展。
(六) 21世纪: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效果显著
进入21世纪后, 高校与区域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主导型”的社会服务模式更加成熟, 美国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等各类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积极互动, 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共同构成美国高校社会服务体系的核心;二是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解决区域若干企业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三是大力创建科技园与创新中心, 高校与和研机构、企业既精诚合作, 又注重各自优势发挥, 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效果;四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 使高校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当中传播理论知识、传授科学技术,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校企合作效益;五是注重高校的专利申请和许可证工作, 鼓励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六是无论在州立大学、市立大学还是社区学院, 积极鼓励教授、科研工作者、学生等人员向政府、企业、组织团体等机构提供政策、管理、决策、技术研发等方方面面的咨询服务;七是发挥社区学院在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补偿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优势,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及机会均等;八是在美国高校推行服务—学习教学方法。
二、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启示
美国高校的区域社会服务与当今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 有其自身的特色, 主要表现为:
第一, 纵观美国高校区域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史, 我们不难得知, 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在立足本国国情以及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过程。美国高校在区域社会服务方面每一次的变革都是适应美国实际国情的需要;而每一次变革都应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也取得了应有的实际效果, 不断推动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高校服务区域社会职能每一次的探索与拓展都充满着争议、充满着艰辛, 但都在坚持中做出了成果, 获得了认可。
第二, 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侧重于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个性化是社会的主流。而在人才培养的服务上, 高校各自发挥自身的特色, 为区域社会培养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型人才。比如研究型大学为社会培养高深层次的研究人员;一般院校则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职业学院则侧重为社会培养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性人员。社会上对这三类人才不存在任何歧视, 而是坚持在三类人员培养中协调发展,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这样一来, 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于美国区域社会的发展。
第三,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得力于其先进性的、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美国高校的科研服务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成果生成以及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均青睐于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 这就使得创新性人才与创新性科研成果共同服务于这个创新型的国家。
第四, 在美国, 受实用主义的深深影响,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或社会, 都注重实用性。而高校所提供的直接的社会服务均是实用性质的, 这一方面表现为高校侧重于将理论成果服务于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本身实用性较强,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 美国高校的区域社会服务大都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注重根据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提供地方社会所急需的各项服务。
第五,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因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与习惯, 使其社会文化具有十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融合性。而美国的高校作为多种文化的聚集地, 在包容、糅合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高校文化对区域社会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 引领着区域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论民航机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篇6
一、机场公益性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 机场的外部性特征
从机场的经济活动来看, 机场凭借其核心资产 (跑道、停机坪、航站楼等) 所提供的飞机起降、飞机停场、客货进出港等服务, 不仅仅使得机场自身从相关收费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与此同时, 上述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经济活动主体也得到收益, 如客货运、航空油料、客货销售代理、飞机配餐、周边商业零售、机场周边酒店等因机场的运营而得以发展, 而且这些经济活动的从业人员通过生活消费还能够带动更广范围的经济活动。因此, 机场运营过程中存在外在收益, 即产生了正的外部性, 而机场自身的收益小于实际产生的全部社会收益。
(二) 机场的准公共品特性
从机场所提供服务的市场表现来看, 在不超过硬件设施饱和容量的条件下, 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不会带来机场边际成本的增加, 也即机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 可以通过收费、制定价格, 做到排他。因此, 机场属于准公共品的范畴。
正是基于机场所产生的外部收益和准公共品特性, 许多国家将机场定位为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基础设施。
二、机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航空运输行动小组 (A T A G, A i 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的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04年底, 在全球范围内, 航空运输业每年运送大约20亿人次的旅客, 全球约有40%的旅行者选择航空交通, 全球40%的商品出口额由空运实现。航空运输提供了2900万个工作机会, 创造了29600亿美元的经济增加值, 相当于全球GDP的8%。具体来说, 民航机场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可以归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具有积极的政治社会意义两方面。
(一) 机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机场作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汇聚中心, 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催化剂。
1. 促进企业经营
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 机场的存在, 使得当地企业得以在更大市场内运作, 使当地企业能够更快捷、方便地与远距离的市场接触, 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商务访问、拜访客户、安排经营, 实现规模经济;也使得当地能够更方便地接收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异地企业的服务;机场带来的快捷航空运输使得企业得以提高运营效率。英国《布里斯托尔国际机场经济效应研究》调查显示:空中客车英国公司认为布里斯托尔机场的发展是促进空中客车增长的催化剂;惠浦公司认为布里斯托尔机场使得公司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方便;皇家苏格兰银行则认为机场新航线的开通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2. 促进贸易发展
机场的存在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的机会, 大大促进当地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内陆国家、一些偏远的岛国以及一些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商品或易腐烂商品的国家, 航空货运对贸易发展极其重要。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斯基浦机场。长期以来, 为获取国际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 荷兰政府努力健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通连接。荷兰现代运输网络的发展就是以阿姆斯特丹斯基浦机场为中心来构建的, 通过采用自由的航空政策和机场扶持政策, 超过20家货运航空公司从斯基浦机场开展业务, 截至2004年, 斯基浦机场已经和世界87个国家的237个机场建立了航线联系。与此同时, 荷兰也已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商品中心, 而且成为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之间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户。
3. 提供就业机会
机场为旅客、货主、航空公司提供相应服务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 机场的运营带动了大量间接和引致的经济活动, 创造了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例如, 据测算, 加拿大温哥华机场直接创造了2.7万个就业机会, 并带动了2.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美国的休斯敦机场群直接创造了3.7万个就业机会, 间接带动了2.6万人就业。除此之外, 机场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还体现在, 机场的存在使得当地的企业更容易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对于一些高级雇员和专家而言, 是否能够便利地进行国际联系直接影响他们决定在哪里居住和工作。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IATA,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ransport Association) 2005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 被调查43%的企业证实当地机场的存在对于他们吸引高级雇员和专家意义重大。
4. 完善产业布局
随着机场的发展, 以机场为核心, 周边产业群的配合可以形成现代临空经济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 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作用。一个城市机场的发展将带动旅游、高科技、物流、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促使相关产业在机场周边积聚, 产生集群效应,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也使得机场周边土地升值。日本大阪关西机场、香港赤腊角机场、台湾中正机场的发展都已经显示出这一效果, 当地的政府也已主动采取了相应措施, 建设航空城, 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二) 机场对区域政治、社会的意义
1. 机场的政治意义
机场与航空运输密切相连, 对于国防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机场对于国家的外交而言意义重大。在国家内部, 机场所提供的便捷运输有利于国家领导人了解国情, 加强与人民的联系。
2. 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
机场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特别是对于极其偏远的地区和国家, 机场所提供的航空运输甚至是该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得以联系的唯一交通方式, 使其得以与全球接触。从而, 机场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 推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3.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 机场的存在, 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假日目的地选择;使人们得以用便捷的方式来拜访远在异地的亲友;而且全球范围的商品、服务供应, 丰富了人们消费的内容;机场也是急件运送等紧急事件得以快捷处理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 空运为疾病治疗、药物运送、器官移植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人类健康。在面对自然灾难、饥荒和战争的情况下, 机场的存在得以通过飞机在最短时间内输送救济物品或运送灾民, 为开展救援提供条件。
4. 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机场提供和带动的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 机场相关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财政收入, 为社会发展提供财政支撑。从非洲的发展来看, 近年来, 得益于民用航空的发展, 旅游产业对非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对于毛里求斯、摩洛哥、突尼斯、埃及和加纳等国家, 机场和民航的发展, 使得这些国家旅游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旅游带来的收入支撑了国家的发展, 从而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三、影响机场公益性发挥潜在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开放的背景下, 中国航空运输市场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近年来, 除2003年受SARS影响外, 我国通航机场生产指标呈快速增长态势。一些机场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企业经营业绩良好, 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但是与此同时, 我国民航机场的公益性发挥也潜藏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考核过于片面
我国大部分机场在属地化改革后, 作为国有企业接受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机场定位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 而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盈利作为机场的运营目标, 把盈利不盈利作为衡量机场运营效果的标准, 对机场的绩效考核更多地把机场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国有企业, 主要通过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年度利润总额、年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考核机场的企业经营效益。但是, 对于机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整体效益考虑不足, 没有相应的指标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难以避免会导致机场的短期行为, 例如为了追求短期经营效益而对软硬件设施改善投入不足等。
2.机场建设投入不足
机场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水平。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机场建设投入不足, 机场软硬件设施更新改善速度过慢, 不能适应航空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一些机场的跑道、候机楼等核心设施接近饱和, 严重制约了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机场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
3.政府宏观协调不足
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宏观协调和引导的作用。但是, 由于片面强调机场的经营效益, 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引进航空公司、货运代理等方面重视不够, 扶持力度不足, 未能实现机场与航空公司、货运代理等战略伙伴的良性互动发展。而且, 由于机场的发展受规划、国土、交通、财政、安监等主管部门以及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机构的指导, 政府对机场发展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相关单位的协调力度。
4.对机场公益性发挥缺乏主动引导
我国各地机场的社会公益性发挥大多处于被动状态, 从上到下都没有进行主动的引导。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区域规划中尚未充分考虑机场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 缺乏在临空经济概念指导下的科学布局和规划, 没有充分发挥机场的产业带动功能。这直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机场周边产业布局凌乱, 产业链纵向关联薄弱;一些地方机场地面 (地下) 交通与机场连接不畅;一些机场范围内的用地规划随意性强, 缺乏科学规划等等。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的原因来自我国民航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社会各界对机场的社会公益性作用认识不足, 许多地方政府过多地把机场作为一个企业, 而对机场的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足;另一方面,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机构对机场的社会公益性进行过科学、系统的评估, 各地缺乏相应的机制和专业的机构对机场的社会公益性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评价的指标体系更是尚未建立。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经济繁荣方面, 机场能够发挥促进企业经营、促进贸易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完善产业布局等作用;在政治方面, 机场对于国防安全、国家外交、政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方面, 机场有利于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持续发展。而我国机场在社会公益性职能发挥方面潜在一定的问题, 诸如:绩效考核片面、建设投入不足、宏观协调不够、对机场公益性发挥缺乏主动引导等。
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1.进一步明晰机场的社会公益属性
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通过完善当地的机场管理办法, 明确机场的职能定位, 把发挥机场的社会效益提高到战略高度。进而, 明确机场运营机构、机场管理机构以及政府相关主管单位的职责。当地政府从充分发挥机场的社会公益性目标出发, 科学进行宏观决策, 完善财政对机场的投入机制, 加强机场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宏观协调, 促进机场长远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对机场的绩效考核方法
各地政府在对机场进行企业经营效益指标 (如年度利润总额、年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 考核的同时, 也应该对机场的社会公益性发挥情况进行考核。在对机场的社会公益性评价考核中, 可以探讨采用旅客对机场的满意度、航空公司对机场的整体评价、货主对机场的满意度, 以及机场为当地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增加值、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等指标。3.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航空城建设
一些旅客吞吐量和货运吞吐量方面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机场, 对于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已逐渐得以显现。当地政府应主动引导临空经济圈的发展, 加快航空城建设, 通过机场的辐射作用, 带动临空相关产业发展, 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城市, 应制订航空城建设专项规划, 并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同时, 在城市整体规划、区域规划中, 充分考虑机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在地面交通规划中, 完善机场周边路网与机场场内交通的衔接;在机场与驻场单位联动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在产业政策方面, 以科学的配套政策推动航空城规划的实施;在政府财政投入方面, 分阶段、有重点地完善航空城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本文首先对民航机场的属性进行了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认为机场有着典型的社会公益性属性。进而, 深入分析了机场对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并对我国机场公益性发挥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在此基础上, 本文围绕各地政府如何充分发挥机场的社会公益性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航机场,社会公益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邓力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黎诣远、李明志.微观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志永.中国民航市场结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06.
[4]、徐公达、石丽娜.航空旅客运输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5]、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EB/OL].http://www.atag.org, 2005-09.
[6]、Roger Tym&Partners.Bristol Interna-tional Air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y[EB/OL].http://www.tymconsult.com, 2005-10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 篇7
一、为幼儿创设自由交往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学习、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
首先, 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的良好常规。有一次娃娃家里的张豪带着宝宝去理发, 理发店的小雨马上笑着搬过一把椅子, 请他坐, 并模仿理发师给宝宝理发。理完发张豪说:“谢谢你们, 再见!”以上事例表明, 我们应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样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的空间, 增强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其次,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幼儿喜欢游戏, 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幼儿面对矛盾冲突, 她们往往喜欢请老师解决问题。但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有一次, 幼儿在玩娃娃家时, 就因为一个灶具, 孩子们发生了争吵。这时, 乐乐生气的告诉我, “老师, 看!明明又抢煤气灶了!”这时我连忙说:“乐乐, 你看怎么办?”她想了一下说:“我知道怎么做了。”她很快又找到了明明并对他说“你先玩一会儿, 等会儿再还给我, 好吗?”明明不好意思的说:“乐乐, 别生气了!我把玩具还给你!”这时她们又开心的去玩了。
最后, 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互帮互助, 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活动区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有效场所, 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教儿童”。有一次, 我与帅帅在玩颜色识别游戏, 静静走过来, 说:“老师我也想玩!”“好吧, 你们俩玩。但是静静应该象老师那样帮助帅帅玩, 好吗?”“好!”静静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玩了好几个轮回, 静静还连连让了帅帅好几次, 最后我又听见静静说:“今天你认识绿色了吗?”帅帅点点头说:“嗯, 认识了。明天我们俩再一块儿玩, 好吗?”鼓励引导幼儿充当指导者有助于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质和相互交往的乐趣,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 幼儿以愉快的心情, 兴趣盎然的投入“现实生活”, 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 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 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 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 从中学会共处, 学会合作。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 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 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 在你来我往中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 幼儿在角色中活动, 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 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 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加深体验, 进行语言交往的迁移。在教学活动中, 幼儿已获得一些语言交往经验, 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 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 好吗?”“请让一让, 行吗?”等。
区域活动中, 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 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 确定主题, 制定游戏规则, 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 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 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与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 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决定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强化, 而实现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区域活动后的评价。集体评价有助于幼儿的普遍发展与提高。例如有一次我在活动后, 向大家介绍某些幼儿的友好谦让行为,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另外, 有一次我发现乐乐、金金等小朋友, 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 其内容较丰富、有条理。我利用评价机会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开展游戏的, 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在娃娃家中开始了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 他们协商、分配好角色后, 开始了游戏, 又是进餐、又是画画, 又是讲故事, 其内容更生动有趣。
总之,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 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获得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性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 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交往能力。
摘要:现在我们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爱着, 呵护着, 惟恐待慢了他 (她) 。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 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 他们什么都不缺, 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日子, 从而导致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的现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 到了外面却胆小、孤僻, 交往能力明显较弱。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 不让别人碰他 (她) 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 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 见人就脸红, 害羞腼腆等表现, 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针对这种状况, 本文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实践, 通过创设更多交往机会的方法, 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社会化的策略探究 篇8
一、创设社会化区域活动教学情境
幼儿教育在对象方面存在着特殊性, 而区域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关键环节。 幼儿教育应当以儿童生活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生活化社会教学氛围,并选用区域活动中分角色幼儿自主探索研究的教学内容, 确保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更贴近于幼儿生活,以此方式丰富幼儿生活体验,有助于提升其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游戏方式,为幼儿营造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以此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之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身心发展的整体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采取通过各种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和良好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协商、谦让的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果与挫折,进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交往技能,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不断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推动幼儿心理、生理以及智力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合理安排时间,保障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不少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都会遇到没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来保证区域活动开展的完整性, 没有充足的人力来保证个别指导和个别观察,空间过于分散,与目标脱离等情况,我们也曾考虑过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区域学习时间做了有效的调整。
首先,将早饭前后一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作为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情绪也最稳定的一个时间段,如果这个时候进行集体活动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会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孩子的进餐速度不一,结束进餐的时间也就参差不齐,如果要赶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结束进餐,开始准备集体活动,势必出现催促进餐的情况,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早餐一结束就开始集体活动,老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地了解孩子前一天的状态,以及前一晚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交流后反馈出来的情况, 这样也会影响集体教学的效果,但区域化学习活动由于其组织和指导的特殊性,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基于自身现有水平和兴趣的自主发展,老师也可以在孩子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和了解孩子, 促进目标的达成,在每天早饭前后一小时的黄金时间内,开展区域化学习活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在我们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空间的安排上更趋于灵活, 在原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划分基础上,针对孩子的兴趣和一段时间内各区域投放的材料、孩子的关注度等情况,适当压缩一些区域,扩展一些区域,一张垫子就能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两张桌子也许就是一个区,比如楼梯拐角,一些零星的小块空间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运用,孩子玩起来更自如,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由此可见,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根本性策略之一。
三、创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创设对幼儿有意义的环境,给幼儿创造做事的机会,引发幼儿去做、去想,给予幼儿经验和能力的支持, 给予幼儿心理抚慰,觉察并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 幼儿是用感官感受环境、尝试做事、与他人交往、分享与合作。 其中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某个活动的过程是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的,然后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 教师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既照顾了幼儿的兴趣,又关注幼儿的多元元和个性化发展,还能引导其向有价值并有益于发展的方面发展。
区域活动以“ 小社会形式”与幼儿相互作用,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不断的社会化交往中获得发展。 区域活动并为幼儿营造了相对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保护幼儿发挥其个性及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实现健康、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摘要:当前,幼儿教育开展过程中,社会化的生活模式不仅符合幼儿认知特性,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日活动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程序中,幼儿园就如同幼儿的小社会,区域活动则如一个个社会形式。其中,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相处中,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成为必然。教师结合幼儿兴趣与认知能力创设适宜幼儿的区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水平。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推荐阅读:
区域企业集群07-23
区域体育物流企业08-31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体系09-07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10-03
企业区域网络工程发展11-07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06-05
对河北省区域工业企业绩效的现状分析与思考05-18
区域社会资本05-31
区域社会风险08-09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