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风险

2024-08-09

区域社会风险(精选9篇)

区域社会风险 篇1

浙江等地区许多民营企业擅长运用社会资本寻求股权集资和贷款担保等融资合作, 长期以来企业间形成了复杂的融资关系网络。一旦其中一家企业破产, 风险往往沿担保链、股权链蔓延, 造成风险传染 (Allen&Gale, 2001) , 进而酿成区域系统性风险。2006年, 富阳雪达纸业和大众纸业破产在当地引发担保链恐慌;2008年, 华联三鑫破产后在绍兴县引发强烈的企业间风险传染, 振动地方经济;2011年, 温州频繁发生民间逃贷事件, 并透过担保链和非正式金融链条危及区域金融安全。这些事件无一不是实体经济以社会资本为载体构建了过于密集的融资网络, 并最终引发区域性风险传染, 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案例。本文将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区域风险传染的形成机制和危机期间的动态关系治理。

1 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与区域风险传染的形成机制

1.1 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现有文献仅有部分学者 (如, 乌兹、汉森、波茨等)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波茨将社会资本负面效应初步归纳为免费搭乘、合谋排外、限制自由和集体沉沦等4种表现形式 (Portes et.al., 1996) 。更为具体地,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 可以发现社会资本对运用社会资本的个体行动者有人情债成本、过度嵌入的负面效应, 限制行动者的行为;对社会资本的运用对象则会造成过度索取、过度中介等负面效应;对群体内部成员又会造成损害行为自主性、限制自由和集体沉沦的负面效应;对群体外成员则突出地表现为合谋排外的负面效应。对于在什么条件下社会资本负面效应将会突显这一问题, 仅有的研究文献提出, 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来源于网络的封闭性。封闭性的网络缺少与其他网络的联结桥, 过高的网络封闭性将使群体外个体无法分享和获取群体内的各类资源, 使群体成为具有排外性的派系群体, 从而增强了整个网络内社会资本分布的不平衡。另外, 基于高网络封闭性的社会资本更容易滋生和维持负面规范和行为, 从而对群体内成员产生外部负面效应。

1.2 区域风险传染的形成机制

现有文献已经表明, 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存在重要联系。由于受到明显的金融抑制, 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借助于企业间融资合作来获取资金, 相互间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促成企业间融资结网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积极运用社会资本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合作信息, 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为融资合作提供信任基础。社会资本的参与对企业融资结网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合作机会, 提高企业在融资网络内的程度中心度, 而且限制了企业对融资结网对象的选择。由于社会资本依存于既有的各类社会关系网络和基于关系网络的规范内容及特殊信任, 社会资本的参与将影响企业融资结网对象的选择。个体社会资本对融资网络内节点结构属性的影响会对融资网络的宏观结构施加作用。

另一方面, 企业的融资结网行为不单单是企业间的融资合作, 解决共同的融资难和投资难问题, 也在合作双方之间构建了实质性的风险依赖关系, 融资结网对象呈现“共损共荣”的特征。融资关系链客观上成为风险传染的主路径。风险传染是指企业间财务困境的传递, 最为典型的就是单家企业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式的破产连锁反应。类似的案例在浙江等地屡见不鲜。为何个体社会资本的积极运用最终却促成了区域系统性风险集聚?究其原因在于, 社会资本的积极运用有助于增强融资网络内的抱团凝聚程度, 提高融资派系的平均中心度, 扩大主要派系的规模占比, 从而降低网络破碎程度, 为大规模风险传染提供条件。同时, 社会资本的参与将提高派系内部的凝聚系数, 增加风险加速效应和多米诺效应, 进而加剧派系内部的风险传染。凝聚系数是决定派系内个体风险传染效应的更为关键的变量。高凝聚系数的派系结网模式更具有风险性, 个体风险在这类派系内更容易演进为系统性风险。从风险角度看, 社会资本的运用表现出了负面效应。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了企业间融资结网及其风险传染问题, 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发生机制就是社会资本负面效应在融资结网情景下的形成机制。

2 区域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关系动态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解企业行为的动态交互提供了思路, 不仅与区域风险传染形成紧密相关, 也与这类传染危机的治理模式存在内在关联。危机使企业的关系网络具有更强的动态性, 一部分原先存在的关系会在危机冲击下断裂, 一些新的网络关系会被激活, 还有一些关系也会在目的、方向、内容和强度上做出调整。现有文献对关系形成和调整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资源需求是企业结网的动因, 按照这类观点社会资本提供的关系机会是企业结网和调整网络的重要限制;而另一种观点则提出建立新关系的机会反映了现有社会资本水平, 企业动态调整网络的能力是建立在企业现有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同时, 危机会使原有网络结构趋向松动, 介于断裂与重构之间的临界状况, 从而关系网络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和灵活性, 也使社会资本具有更大的运作动机和运作空间。因此, 危机期间的关系动态特征更为典型, 为考察关系动态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组织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企业关系网络的动态重构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方面, 而资源需求和社会嵌入性是企业关系网络动态重构的两大动因。遭受危机的焦点企业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重构关系网络取决于企业的网络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危机期间的资源缺口, 同时网络重构的动态过程又受到社会资本运行的规范。危机潜伏期间企业并不存在资源缺口, 也无须过度依赖关系网络, 外部关系网络也保持稳定状态, 通过内部危机处理就可应对潜在的危机。随着危机的最终爆发, 企业面临的资源缺口迅速增大, 此时焦点企业利用关系网络提供的资源救助依然还有机会在发作期控制危机。然而, 在发作期的后期, 企业的资源缺口远远超过了现有关系网络的资源载荷, 危机恶化使网络伙伴也面临着风险传染的危险, 关系网络趋向断裂, 焦点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最终破产。此时, 企业就面临着网络重构临界点。在资源需求和嵌入性的双重驱动下, 现有的关系网络可能得以重构, 一部分网络关系会在危机冲击下断裂, 一些新的网络关系会被激活, 还有一些关系也会在目的、方向、内容和强度上做出调整。成功的网络重构将使企业的网络资源在短期间迅速增长到超过企业资源缺口的峰值, 从而确保企业安全度过危机, 并为企业构建出更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危机治理中关系网络的动态演进受到资源需求的驱动, 危机期间网络重构的目的也在于帮助焦点企业获取急需的资源。同时, 社会资本及其嵌入性又规范着危机期间关系网络重构的动态过程, 企业总是习惯于遵照关系强度法则安排重构路径, 按原有关系强度高低, 逐次激活网络救济关系, 直至获得充足的应急资源。

发生于浙江等地的众多案例均证实了上述观点。关系网络的动态重构过程不仅受到资源获取的驱动, 更受到社会资本运行机制的规范。企业总是习惯于遵照关系强度法则安排重构路径, 按原有关系强度高低, 逐次激活网络救济关系, 直至获得充足的应急资源。

3 结语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发生于我国各地实体经济领域的风险传染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 本文提出社会资本的积极运用最终使企业间形成结构复杂的融资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积极运用有助于增强融资网络内的抱团凝聚程度, 提高融资派系的平均中心度, 扩大主要派系的规模占比, 从而降低网络破碎程度, 为大规模风险传染提供条件。同时, 社会资本的参与将提高派系内部的凝聚系数, 增加风险加速效应和多米诺效应, 进而加剧派系内部的风险传染。另外, 本文还对危机期间动态关系治理进行了研究, 提出社会资本的运用规范了危机期间关系网络重构的动态过程, 企业总是习惯于遵照关系强度法则安排重构路径, 按原有关系强度高低, 逐次激活网络救济关系, 直至获得充足的应急资源。

参考文献

[1]吴宝, 李正卫, 池仁勇.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1 (03) .

[2]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 .

[3]Allen, F.&Gale, D.Financial contagion[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2001, 108 (1) .

[4]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6) .

[5]Portes, Alejandro&Patricia Landolt.The Downside ofSocial Capital[J].American Prospect, 1996 (26) .

[6]Zukin S, Dimaggio.The Structures of Capital:the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M].Cambridge1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区域社会风险 篇2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作 者:许学工 林辉平付在毅 布仁仓 XU Xuegong Lin Huiping FU Zaiyi BU Rencang 作者单位:许学工,XU Xuegong(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林辉平,付在毅,Lin Huiping,FU Zaiyi(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布仁仓,BU Rencang(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探究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篇3

一般,人们对于自己的前期工作经验或直观感觉非常依赖,会通过这些来对火灾风险作出评估与系统性的决策。伴随着计算机容量的增大及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技术逐渐演变为解决重大事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火灾风险评估在分析决策、科学管理、系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站在系统分析的层面进行分析:风险具备系统性与动态性两大显著特征。火灾风险本质上并不是以单一的个体或事物存在的,其属于一个系统性的范畴。如果整个系统产生明显的改变,那么就会出现显著的改变。较为常见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对火灾风险系统进行风险防御;风险估算-设定火灾发生频率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整个计量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具体计算;风险评估-对于规定标准作出详细的计算,确定特定的风险值或计算出风险发生后的实际权重。

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重要作用及发展现状

站在消防的层面进行分析,在全人类安全思想观念显著性提高的今天,建筑设计性能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在此,很多人对建筑工程安全评估重视起来。譬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这是一部与火灾安全工作者息息相关的法律,它跟“NFPA101A”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与医疗场合、监禁场合、办公场所等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对此制定出明确的安全评估方式,在建筑工程安全性评估工作中得到了广泛性的运用。

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重点把握在对某一企业或某一建筑方面,譬如:将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与德菲尔专家调查法作为重要前提,针对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作出科学合理性的规划,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道化指数法针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最终的判定。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到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类似这种把某建筑作为评估目标的火灾风险评价是较为常见的,就像我国中国矿业大学周新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出现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进行消防安全的客观性评价。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是以火灾风险等级为基础,对消防救援力量作出系统性的分配与安排,针对城市消防体系作出合理化的改造,对于城市消防规划作出科学的指导。针对已经全部建成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一定要对各方面作出综合性的考虑,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系统中,包含了所有城市建筑区域中有可能危及到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险性要素、火灾发生概率、气候条件等,对于城市区域的消防部署、现有消防能力在奉献防御方面的能力做出系统性的评价。此外,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当中,注重建筑物区域内财政及其他方面因素作为消防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伴随着各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综合性能的进一步加强,整个城市区域内的学校、医院及护理场合开始逐渐地增多,为此,在对城市进行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科学调整。

3 运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的目的

3.1 用于保险目的

火灾风险评估在火灾保险方面的运用成效最为明显的尤数美国保险管理部对城市火灾的分级方法。到现在为止,美国对社区政府部门在火灾的预防性能与实际状况方面作出类别划分、现实状况的自行评估。ISO方法将城市区域的消防情况划分为十大级别,其中,1级最好,10级最差。

ISO是遵循统一的标准针对各个建筑物区域内的现有的灭火性能所作出的客观性评估,确定了城市区域公共消防等级,这一标准最初的时候来源于美国消防协会与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共同制定的国家性规范当中。在ISO中,将城市消防分级方法具体地展现在其“市政消防分级表(CFRS)”当中。市政消防分级表将整个建筑物的具体用途、结构、防火距离、公共消防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对相关数据做出统计分析,最终确定火险费用。ISO级别被保险公司在确定火灾费用的时候作为重要的参考,其纵使未展现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性能,但是经常会应用在各建筑区域内公共灭火性能的具体确定上。

1974年起,市政消防分级表便开始进行运用,其通常是对各城区区域的7大指标状况进行考察,其中详细包含了:消防部门、火灾报警、消防法律规章制度、建筑法律规章机制、气候条件等方面。1980年,针对市政消防分级表当中的公共消防分级法作出了明确的选择,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此标准仅仅包含了前三项内容。同时,1974表格当中涵盖了很多评估标准,这些只是是具体的规定,若某一区域的情况未能达到相关方面的基本准求,那么就属于差额分,规定降低的表格可运用弹性区域,并不能对相关火灾风险评估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对相关技术情况作出评估。所以,ISO分级表被看做是一种性能化的评估方式。

3.2 用于消防力量部署的目的

我们的消防组织、地方政府部门背负着保护人们消防安全的重大责任。在面临广大公众对火灾风险抵御能力寄予无限期望的情况下,需对消防机构人员、消防设施及各方面预算作出科学性的合理调整,对该区域内的火灾风险情况与对风险级别的准确定位。

具体而言,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促使广大民众与消防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障,使得火灾风险预期标准、各消防安全设备、城市火灾应急救援能力等处于最佳的预备状态。

在美国地区,国家对于火灾风险、火灾救援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为此,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作出了很多的工作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创建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CFAI),其一共由150名专业人士构成,通过9年的努力,最终制定《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与标准化的社区消防安全体系。此外,美国NFPA分别制定了NFPA1710、NEPA172标准,对消防力量作出明确化的指导,针对职业消防团队与消防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消防救援帮助,在对NFPA进行的近期调查当中笔者了解到,NFPA170于美国的30 500个消防部门中的3 300~3 600个消防机构得以投入使用,同时将其广泛运用到加拿大等其他国家。

1995年,美国审计委员会发布“消防方针”的具体考察报告,其中对于此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指出并未综合性地兼顾到各类建筑设施的实际占用现状、城市区域人口统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但并没有把建筑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加入其中。为此,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小组、内政部消防机构对风险级别作出了明确性的划分,针对涵盖灭火范围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做出了综合性的战略部署,充分地做好火灾消防安全设计方案,望能够促使很多风险评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针对使用的评估方法进行跟踪性的测试。最后,由Entec公司研发计算机软件,1999年4月份“,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由内政部正式出台。

参考文献

[1]张一先.苏州古城区火灾危险性分级初探[J].消防科技与产品信息,2003(2):10-12.

[2]李华军.城市火灾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J].火灾科学,1995(1):44-50.

[3]D Perry.Fire Suppression Rating Schedule[J].Five Engineering,1995,148(6):10.

区域社会风险 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 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 risk analysis, fire risk estimation, fire risk evaluation, fire risk 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

[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 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 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 Fire Rating Schedule, 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

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 of Fire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 Hazard and Value Evaluation)” 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发布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

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

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毒品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国家指南确定后,才能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各地消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国家规划要求范围内,对当地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灭火力量进行相应的部署。该项目要求针对以下四类事故制定风险评估工具:住宅火灾;商场、工厂、多用途建筑和民用塔楼这样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的火灾;道路交通事故一类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特种救援的事故;船舶

失事、飞机坠落这样的重特大事故。

第三个阶段是对使用上述评估工具的区域进行考查,估算其风险水平,与国家风险规划指南对比,并推荐应具备的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 F.Barry, P.E.Risk-informed, Performance-based Industrial Fire rotection.Tennessee Valley Publishing, 2002.&n2、HB 142-1999 A basic introduction to managing risk:AS/NZS4360:19993、ISO8421-1:1987(E/F)

4、Richard W.Vukowski, Fire Hazard Analysis,Fire ProtectionHandbook, 18th edition, 1995.5、Brannigan, V., and Meeks, C.,“Computerized Fire RiskAssessment Models”, Journal of Fire Sciences, No.31995.6、NFPA101A Guide 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Life Safety.2000 edition.7、赵敏学,吴立志,商靠定,刘义祥,韩冬.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期,2003年

8、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2期: 30~34.9、Fire Suppression Rating Schedule, ISO Commercial Risk Services, 1998 edition.10、NFPA1710: A Decision Guid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re Chiefs, Fairfax, Virginia.2001.11、Entec, Review of High Occupancy Risk Assessment Toolkit.23 August 2000.12、李杰等.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95年第二期:99~103.13、Information on the Risk, Hazard and Value Evaluation, USFA, 1999.14、Michael S Wright, Dwelling Risk Assessment Toolkit: 1999.15、张一先,卞志浩.苏州古城区火灾危险性分级初探[J].消防科技与产品信息.2003年第2期:10~12.16、李华军,梅宁,程晓舫.城市火灾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J].火灾科学.1995年3月:44~50.本文由无忧论文网(会计)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

欢迎各位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

无忧论文网:

蜂朝百科http://wiki.steelbee.net/

毕业论文网:http://

公文网http://gw.51lunwen.com/

公文范文http://gw.51lunwen.com/

公文格式http://gw.51lunwen.com/

公文秘书网http://gw.51lunwen.com/

文秘网http://gw.51lunwen.com/

公文写作http://gw.51lunwen.com/

区域社会风险 篇5

关键词: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理论,方法探究

一、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机制的演变

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内各种自然因子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是区域内人和生物有机体的载体,是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者, 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维护生态环境循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随着工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如大气污染、土地退化、部分生态特种的濒临和已经灭绝,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势必也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会对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各国政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治理,这些都要首先要基于对环境评价的不断深化,从环境影响评价到环境风险评价再到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演变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项人类活动开始之前,即对它将来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目的 是为全面 规划、合理 布局、防治 污染和其 他公害提 供科学依据[1]。

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在某建设项目或区域开发行为诱发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经济发展、工程设施、生态系统等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识别、度量和管理。环境风险评价就是对这些不确定的危害事件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及 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进行度量和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根据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承受者( 即风险主体) 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等。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各个分支领域中,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研究各种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可能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关注人类本身扩展到关注生态系统而且对环境整治、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

风险分析区别于一般分析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强调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要求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清晰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将评价的最后结果用概率来表示。风险总是对应于某个概率。风险评价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评价的准确性,所以要在一个概率意义上进行预测,就要求对不确定性风险源进行识别并将其作用和影响定量化。基于风险理论生态评价的目的在于为认识和比较与环境问题相联结的风险提供一个数量基础,并为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这些风险提供系统的方法,在生态风险评价中要仔细地确认那些与潜在的环境效应相伴的不确定性,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对其进行定量化研究。不确定性因素是生态风险评价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许多因素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由于现有知识不足,使得人们不能准确地确定生态终点。生态系统中许多生态过程发生以后,我们却不能确知出现了什么问题和该建立何种模型去解释这些问题。这是产生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们对生态系统的本质及单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特性缺乏认识是又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并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对生态干扰的范围和持续性给予定量化也可能在生态风险评价中产生不确定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它本身就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层次的因素组成,同时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须与外部的诸多条件和因素相作用。正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因素,所以,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具有危害作用并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仅是污染物。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灾害( 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都存在极大威胁,它一旦发生,必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从而危及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组成的安全和健康。而且,这些灾害性事件就其本身来讲,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 这些灾害性事件也是生态系统的风险源,在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风险时是不能将它们排除在外的。因而生态风险评价要利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采用数学、概率论等风险分析的技术手段来预测,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的灾害或事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可能造成的损伤。

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及其方法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步骤,可以概括为研究区的界定与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以及风险综合评价等几个部分。

( 一) 研究区的界定和分析

区域是指在空间上伸展的非不同质性的地理区域,所谓非同质性即指在区域内部存在着比区域更具有同质性的较小空间单元。在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前,首先必须对所要评价的区域有所认识和了解。根据评价目的,可能干扰及生态灾难。恰当而准确地界定研究区的边界范围和时间范围, 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 二) 受体分析

受体即风险承受者,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影响的组成部分,生物体或非生物体。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对象是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着眼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风险因子的作用在于不同生物结构层次上均可体现,在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时,通常选取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物种、群落、种群、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因子作用的受体,用受体的风险来推断、分析或代替整个区域的生态风险[2]。在确定了风险评价受体之后,还要对受体进行分析。受体分析在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最后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它也影响到评价的难易程度,恰当地选取风险受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整个区域的生态风险状况,又可达到简化分析和计算便于理解和把握的目的。

( 三) 风险源分析

是指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成部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这一过程又可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源描述两部分。 根据评价的目的找出风险的因素,即进行风险识别。区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风险源可能是自然或人为灾害,也可能是其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只要它具有可能产生不利的生态影响并具有不确定性,即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应考虑的。但与局地生态风险评价不同的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风险源通常作用于较大的区域范围,影响的尺度也较长。风险源分析还要求对各种潜在风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便对各种风险源有更深入的认识。这种分析一般根据这一区域的历史资料以及某一干扰发生的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

( 四) 暴露和危害分析是研究各风险源在评价区域中的 分布,流动及其与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

如在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分析就是研究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迁移、转化过程,一般用数学或物理模型方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分析较难,因为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研究的风险源不仅仅限于污染物和化学毒素, 还包括各种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而且这些风险源都具有区域特性。

危害分析是和暴露分析相关联的,它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确定风险源对生态系统及其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 危害分析将风险源分析、受体分析和暴露分析联系起来,在干扰与生态系统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传统的局地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的排放时,多采用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将实验结果与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评价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危害[2]。有关区域风险评价的危害分析,显然难以进行实验室观测,而只能根据长期的野外观测,结合其他分析的相关知识进行推测与评估。

( 五) 风险综合评价指评估危害作用大小以及发生的概 率的过程

风险综合评价是前述各评价部分的综合阶段,它将暴露分析和危害分析的结果结合起来,得出区域范围内的综合生态风险值,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其他组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得出评价的结论。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公式:

式中,R为灾害或事故的风险,P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为灾害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一个特定的灾害或事故X,它的风险可以表示为:

对于一组灾害或事故,风险可以表示为:

在这些情况下, 灾害或事故可能被认为是连续的作用, 它的概率和影响都随X而变化, 则这种风险是一种积分形式,可以表示为:

( 2) ~( 4) 式中,X为一定类型的灾害或事故 ,P( X) 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 X) 为灾害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

区域洪水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及应用 篇6

1 模型原理

针对区域构建的洪水风险管理模型,包含洪水演进子模型与洪水影响评价子模型。洪水演进子模型由基于区域特性所构建的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和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耦合而成;洪水影响评价子模型,即利用洪水演进模型所计算的洪水淹没范围、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长,通过访问调查建立水深-损失曲线[13],从而基于灾情评估(含受灾人口、受淹总面积、受淹耕地面积、受淹道路长度)和经济损失评估(含居民财产损失、工业损失、农业损失、商贸业损失、道路损失)两方面对洪水影响进行评价(区域洪水风险管理模型框架见图1)。其中,受灾人口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14]:

式中:Pe为受灾人口;Ai,j为第i行政单元第j块居民地受淹面积;di,j为第i行政单元第j块居民地的人口密度;n为行政分区数;m为居民地块数。

2 模型构建及应用

2.1 研究区域概况

位于湖北省的荆江河段地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布的中心地带,是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区域。由北侧长江干流、东侧长江干流、南侧藕池河、安乡河与西侧虎渡河所环绕的荆江分洪区(见图2)地处湖北省公安县,北纬29.50°~30.38°N,东经111.23°~112.80°E,高程自北向南递减。分洪区面积为921.34km2,设计蓄洪水位42.00 m,有效蓄洪量为54亿m3,主要用于调蓄荆江河段的超限洪水,从而确保荆江大堤安全,降低武汉市和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区域地处湿润区,属于中北亚热带气候,多雨水且降雨集中,年均降水量为1 125~1 190mm,汛期在5-10月,7、8月为主汛期,期间降水量站全年降水量的30%~55%。年均气温为16.2~16.6℃,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98.3~1 845.7h,年均风速2.1~2.8m/s,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地区汛期在5-10月,7、8月为主汛期,期间降水量站全年降水量的30%~55%。区域内的荆南长江防洪干堤、虎东防洪干堤和南线防洪大堤(见图2)在1884-1954年分别出现了15次、17次和4次的漫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给区域洪水风险管理的增加了不少困难[15]。

2.2 洪水演进子模型构建

荆江河段水系众多,入流和出流条件复杂,单一的水动力模型无法准确的模拟出洪水演进特征。因此,本文利用MIKE11-MIKE21耦合模型[16,17]模拟区域洪水演进过程。模型研究区域[概化图可见图3(a)]包含荆江分洪区、长江干流(枝城-监利水位站段)、沮漳河(作汇流点)、松滋河(松滋口-新江口水文站段及松滋口-沙道观水文站段)、采穴河、虎渡河(藕池口-康家岗水文站段及藕池口-管家铺水文站段)和藕池河(太平口-南闸段)。

(1)网格划分及断面设置。采用三角形网格将荆江分洪区划分出63 601个网格[见图3(b)],最小网格面积为550m2,最大为42 659m2,以便MIKE21模型计算。同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网进行断面设置,其中,长江干流段利用2010年实测断面资料设置143个断面,虎渡河段、松滋河段、采穴河段和藕池河均利用2009年实测断面资料分别设置57个、32个、27个和16个断面[见图3(c)],以便MIKE11模型计算。

(2)模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对于模型初始条件的设定,根据相关研究[18,11],分洪区内高程低于33.40m的网格单元,初始水位就取33.40m,初始流速取0;分洪区内高程高于33.40 m的网格单元,初始水位取实际高程,初始流量同样取0。

对于长江干流,选择枝城站流量过程和监利站水位过程作为MIKE11模型的上、下外边界条件;对于沮漳河,选择1 818、1 300、1 300m3/s分别作为100、200、1 000年一遇洪水的入流边界条件;对于松西河和松东河,分别选择新江口站水位流量关系和沙道观水位流量关系作为出流边界条件;对于虎渡河,选择南闸水位流量关系作为出流边界条件;对于藕池河,选择康家岗、管家铺水位流量关系作为出流边界条件;对于荆江分洪区,选择44.5、45.0、45.22m分别作为100、200、1 000年一遇洪水的外边界条件。特别地,区域内安全区可以去除,不作为内边界条件参与计算;区域内江心洲,不考虑其阻水作用;区域内道路、渠道和河道,需要分别对局部网格地形与局部糙率进行修改。

(3)模型率定与验证。MIKE11模型分别采用长江干流石首、新厂、郝穴、沙市、陈家湾、马家店、枝城、监利站2010年7月18日-8月2日和2012年7月17日-8月7日的洪水实测流量、水位资料进行糙率的率定和验证。有结果可知,各站点2010年最大水位差为13.4cm、流量最大变差为2.38%,2012年最大水位差为20.0cm、流量最大变差为1.20%。水位误差绝对值均在20cm内,最大流量相对误差均在10%内,说明糙率取值合理,模型可用于河网的模拟计算。率定和验证后的糙率为,荆江干流枝城-城陵矶主槽糙率为0.020,边滩为0.025;虎渡河、松滋河、藕池河主槽糙率为0.024,边滩为0.033。

荆江分洪区只存有1954年7月22日至8月22日分洪运行的资料,区域内已发生较大变化,不能用于MIKE21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因此,可以通过糙率敏感度分析[19],验证北闸流量相对误差,并与1954年资料对比淹没面积、淹没深度的合理性,从而率定并验证模型糙率的可靠性。结果显示,北闸流量相对误差为2.35%,小于10%,且淹没面积、淹没深度在1954年资料的有效范围内,说明糙率取值合理,模型模拟结果可靠。率定和验证后的糙率为,水田0.050,鱼池0.040,旱地0.065,树林0.070及房屋0.085。

2.3 洪水演进-洪水影响评价模型耦合

将洪水演进子模型模拟的洪水变化过程特征作为与洪水影响评价子模型的耦合点,即组成输入-输出模型格式,实现模型间的数据传递,从而完成区域洪水风险模型的构建。

2.4 洪水情势设定

根据荆江河段堤防地质条件、河势变化和历史情况,选择荆南长江干堤上的麻豪口镇郑河村、二圣寺电灌站、埠河镇水德寺村和虎东干堤上的埠河镇群义村共四处为可能溃口点。由于三峡工程在2010-2014年年均正常蓄水位达到175.0m,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荆江地区防洪形式,因此,设定三峡调蓄后100年一遇、200年一遇和1 000年一遇作为各可能溃口点的洪水情势。

3 模型结果与讨论

3.1 洪水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选取水德寺(见图2)为例进行洪水演进分析,假设洪水预报长江干堤水德寺外江在2015年8月3号将发生了100年一遇或200一遇洪水,且发生大堤溃决,洪水演变过程见图4,颜色越浅水越深,其中,图4(a)~图4(d)分别为荆江分洪区在1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分洪后10、20、50、110h的水深分布情况,图4(e)~图4(h)分别为荆江分洪区在2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分洪后10、20、50、90h的水深分布情况。水德寺1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分洪总历时为231h,蓄洪量为53.96亿m3,洪水由水德寺溃口流入分洪区,逐时向南流动,第10h,洪水前缘到达新红;第11~20h,新红积聚部分洪水,最大水深为6.0m,且部分洪水继续流向青华寺方向,后经过马家咀狭窄收缩段,往黄金口快速推进;第21~50h,洪水沿陆逊湖、崇湖边线迅速推进,此时崇湖最大水深为5.5m;第51~110h,洪水先向黄天湖推进,随后淹没崇湖东北部近公安县区域地市较高的沿江一代,此时黄天湖最大水深为6.5m;大约115h后,洪水完全淹没荆江分洪区,如若水德寺溃口还未完全封堵,分洪区全区水位还会持续抬高。水德寺2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分洪总历时为184h,蓄洪量同为53.96亿m3,除第11~20h间新红由于洪水积聚的最大水深为6.5m及洪水完全淹没荆江分洪区的时间为115h跟100一遇洪水不同外,其余洪水演进过程均相同。从图4还可以看出,不论100一遇还是200年一遇洪水,距离入口近的地方水深大,流速大,且在地势低但地势起伏不显著的地区如新红、青华寺、崇湖和黄天湖等,流速都比较平稳,但水深均超过了6m,这些地区的安全水深在4.5~5.0m,必然会出现漫堤现象,洪水风险较大;而地势高的地区如公安县等,洪水到达时间晚,水深值小,基本不受洪水威胁。

3.2 洪水影响评价分析

由表1中的洪水影响评价结果可知:①各可能溃口点在不同洪水情势下,区域内受灾人口均在50万人上下,受灾人口较多。由于区域内人口较密,一旦荆江河段防洪大堤出现溃口情况,势必威胁到人民财产安全,风险性较大;②水德寺在不同洪水情势下,基本淹没了荆江分洪区,说明洪水在水德寺发生溃口会造成区域受淹最严重,即对区域产生的影响最大,需要重点巡护;③由于区域内农业用地比重大,且农作物具有高灾损的特点,农业损失最为严重;区域内工业、服务业大部处在安全高程,相应损失较农业少了很多,此外,区域内道路、铁路数量不大,因此损失较小。综上所述,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知,模型模拟与洪水影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模型可靠、实用、合理。

4 结语

区域社会风险 篇7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促使电网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电网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网络系统,在运行中无法完全避免发生故障的风险,而每次故障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电网的故障,不仅严重威胁发供电设备,而且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事故。由于电力生产供应的瞬时性和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不能完全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因此,合理评估电网的风险水平,制定合理的调度决策和应急预案,是降低和控制电网运行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方法多数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其核心是如何将待评价量与评价区间的关系用模糊的方法进行量化,但如果待评价量与数个评价区间隶属度相近,则归属区间难以确定。基于这种考虑,参考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思想,将电网风险按风险程度进行分级,采用可拓学理论建立电网运行风险物元模型,同时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基于ANP和可拓学的电网运行风险评级方法。实际算例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区分电网运行风险等级,并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实际算例验证了所建立的区域电网运行风险评级模型的合理性和可应用性。

1 电网运行风险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电网运行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用多个指标同时描述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其整体水平和相互关系,因此,必须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电网运行风险的评价。

对电网而言,安全和稳定是系统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条件。“安全”是指运行中的所有电力设备必须在不超过它们允许的电压、电流和频率的幅值和时间限额内运行。“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可以连续正常供电的状态[1]。在充分反映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依据电网运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构建区域电网运行风险评级指标体系,见表1。

2 电网运行风险可拓评级模型的构建

可拓学是研究处理矛盾问题的规律与方法的科学。它以物元为基元建立模型来描述矛盾问题,以物元变换作为解决矛盾问题的手段,并在可拓集合中通过建立关联函数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可拓学在知识工程、模式识别、优化决策、评价与决策、数据挖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4]。

2.1 确定风险水平的经典域

使用“事物N、特征C、量值V”这3个要素组成有序三元组来描述事物的基本元,即称为一维物元R,R=(N,C,V),其中N表示事物,C表示事物N的特征,V表示与事物特征C相应的量值。如果事物有n个特征,记作c1,c2,…,cn,相应量值记作v1,v2,…,vn,则物元R记为:

风险水平的经典域定义为:

式中:Nj表示所划分的j个风险等级(j=1,2,…,m);ci表示风险等级Nj的特征(i=1,2,…,n);vji=(aji,bji)是Nj关于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即风险水平的经典域。

2.2 确定风险水平的节域

式中:P表示风险等级的全体;vpi=(api,bpi)为P关于ci风险特征所取的量值范围。

2.3 确定待评物元

对于待评风险水平,将所收集到的数据或分析结果用物元表示,即可得到待评物元R。

式中:R相当于等级待定的风险,vi是ci的实际取值。

2.4 确定权系数

权系数是反映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量化系数,其大小对于电网风险等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权系数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传统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定性的专家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和定量的简单关联函数法。为了更合理地确定权系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赋权方法。ANP是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是在AHP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ANP法利用极限超矩阵对各种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混合权重。相对于AHP的递阶层次结构,ANP的网络层次结构更复杂,既存在递阶层次结构,又存在内部循环的网络层次结构,而且层次结构内部还存在依赖性和反馈性[5,6]。ANP是一种更适应实际决策问题的、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决策科学方法。

ANP结构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2部分,第1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第2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

建立的电网运行风险指标体系(见表1)是3层指标体系,5个主要元素组之间及各个子元素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依存关系和反馈关系。主要元素组即一级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网络见图1,子元素即二级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网络见图2。

虽然应用ANP法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但是利用SUPER DECISION软件求解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由12位专家给出20个二级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比值后,应用SUPER DECISION软件得到各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并且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见表2。

2.5 计算评价指标关于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

风险影响因素c关于风险等级关联度:

2.6 计算待评风险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及其评定等级

根据表2中的各个指标的权系数,计算待评价的电网运行风险等级j的关联度,见式(7):

则根据式(8)得到风险所属等级。

3 算例分析

对于上述基于可拓学的电网运行风险评级模型,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参考文献[7,8,9,10,11]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较为科学的电网运行风险等级分级标准,见表3。同时选取某区域电网2007年的相关风险指标数据(见表3)作为研究的样本,电压等级为110 kV及以上。然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其中,m=4,n=20(i=1,2,…,n;j=1,2,…m)。

在表3中,K1、K2、K3、K4由低到高分别代表了风险等级水平,级别越高,风险程度越大。

由表3可以得出电网运行风险水平的节域为:

此节域表示风险影响因素的总评价范围均在0~1区间。

K1、K2、K3、K44个等级的电网运行风险的经典域分别为:

根据表3中样本的各项风险指标,利用式(5)和式(6)计算得到20项指标的关联度;根据表2中的权系数,再利用式(7)和式(8)得到该样本关于各指标的关联度下所属的电网运行风险等级,见表4。

表4中显然K2(p)=0.089 3的值最大,可得出该区域电网样本的运行风险等级水平为二级,属于中等水平。

4 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价模型综合了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可拓学理论的优点。用可拓学中的物元理论对电网运行风险进行物元分析,建立了3种物元模型,然后结合可拓学中的相关函数理论,将3种物元模型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形成关联值矩阵。物元模型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综合评价的质与量的内容和关系,采用关联函数的定量计算,使综合评价简便易行,科学的可拓评价模型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优越性。同时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电网运行风险各指标的权重更趋向均衡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增强了指标权重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评价结果的优劣性取决于最初电网运行风险等级划分的确定,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等级的经典域和节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57-59.

[2]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3]汪嘉杨,熊建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杨春燕,蔡文.基于可拓集的可拓分类知识获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16):184-191.

[5]王莲芬.网络分析法(ANP)理论和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2001,21(3):44-50.

[6]刘晓波.AHP与ANP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之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61-64.

[7]张国华,张建华.电网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电网技术,2009,33(8):30-34.

[8]吴濡生.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向纵深推入[J].国家电网, 2007,(7):41-42.

[9]ZHANG Bao-hui,WANG Li-yong et al,Implementation of Power System Security and Reliability Considering Risk under Environment of Electricity Market[J].IEEE/PES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nference & Exhibition, 18(1),2005,400-405.

[10]CHEN Wei-hua,JIANG Quan-yuan,CAO Yi-jia.Volta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Risk Theory and Fuzzy Reasoning[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5,25(24):20- 25.

区域社会风险 篇8

成都市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和综合减灾对策研究对于科学规划消防设施建设、优化消防力量配备、指导消防安全检查、提高消防指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火灾损失、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解决诸多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

研究城市火灾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建立较完整的城市火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火灾类型、火灾损失、消防实力、火灾预测能力等)和损失评价体系(包括火灾风险、社会影响、经济影响、评价指标、评价模式等),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或半定量指标,确定主要火灾的可能影响和实际损失。以历史信息为基础,以科学预测为依托,按照信息采集—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预测—重点监督—协调作业—完善防控的步骤,建设系统的防控体系,提出火灾减灾的综合对策措施。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1所示。

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及细化指标模拟

根据建立成都市消防安全动态评估体系的性质和总体目标,运用研究假设对所要解决的消防安全评估问题进行判断,弄清消防安全评估要素的范围、包含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按成都市行政区划进行整体的指标体系构建,搭建的指标体系,将消防安全综合指标体系层次化,构成图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

成都市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示例模拟见表1。

二级指标中,不同的评估单元又包含不同的单位,在设置评估指标和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各单元下评估单位(对象)的数量和各自的基本情况;不同的评估单元,包含的细化指标(以成华区居民住宅小区为例)见表2~表7所示。

1.2 建立判断矩阵及确定指标权重

(1)确定第一层次指标权重(二级)。根据层次结构,首先构造第一层的判断矩阵。为了避免个人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笔者运用专家评比法——德尔菲法进行比较判断。成华区火灾风险评估模拟权重、评分见表8,消防安全评估判断矩阵见表9。其中,A为居民住宅区;B为学校;C为重要机关;D为公共娱乐场所;E为高层建筑;F为商场/集贸市场;G为宾馆饭店;H为易燃易爆场所。

经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计算,该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2)确定第二层次指标权重(三级)。对于层次一的多个不同单元,除易燃易爆场所外,按影响各单位火灾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消防安全责任、建筑防火、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培训教育等不同维度。评估依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部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根据评估单元下各单位建筑面积、使用性质、设计消防安全检查表对其进行消防安全评估。评估按消防安全责任、建筑防火、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等层次指标进行,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是由上述的判断矩阵法获得的,将各项目之内分项目的合计得分乘以权重系数,其和就是该单位的评估总分。

仍以成华区居民小区消防安全评估为例,安全检查项目及权重系数分配,见表10。

根据检测项目及权重系数分配表的每个检测项目设立对应单一项目检测表格,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细化的评估表格,即每个项目下还有细化的下级子指标,见表11。

根据设计的指标体系和赋予指标的权重,可对某一区域的消防安全进行模拟检查评估,见表12。

根据每个评估单元的平均得分,再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成华区消防安全评估的总得分。

(3)假设定义火灾风险等级。根据火灾等级“红、橙、黄、蓝”的四级划分,可以对成都市各区县的火灾风险等级进行假设划分。

红色等级(高危险):得分在70(不含70分)以下,表示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必须限令定时整改。

橙色等级(较高危险):得分在70~80分(不含80分),表示存在较重大消防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整改。

黄色等级(基本安全):得分在80~90分(不含90分),表示存在一般性消防安全隐患,如不改正将向橙色等级发展,需要求其采取措施改正。

蓝色登记(安全):得分在90分以上,表示该区域消防安全等级为安全,但仍需加强消防安全监管工作。

2 设计模拟评估方案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笔者选择双流、彭州等区县进行模拟检测评估,收集相应的评估数据;对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和解释评估的结果,以利于发现问题,使成都市消防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能更趋合理。

(1)根据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的范围和对象,设计样本量。确定模拟评估区县的消防评估要全面涵盖所有考评单元和所属的重要单位。

(2)确定考评的方法。根据该课题研究的性质和对消防专业的要求,模拟评估将在有关专家培训指导下,采用现场观察评分的方法进行。

(3)设计评估考核表。

(4)组织实施现场评估。在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组织评估人员进行现场评估。评估将严格地按照预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要求执行,并现场针对每一指标进行评分,全程监控评估质量,并及时回收评估原始资料。

(5)对评估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6)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并提供结论和建议。

3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调整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1)调整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重复进行指标体系建设中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步骤。

(2)建立成都市消防安全动态评估体系。

(3)依据重新修正的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概念,利用计算机的条件判断语句、函数调用方法,编写VB程序,建立符合成都市的消防安全动态评估体系。

摘要: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用统一方法进行处理,对成都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风险等级评定,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安全评估方法运用指南[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范维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赵德朝,李俊梅,李炎锋.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火灾安全管理者的影响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3):185-187.

区域社会风险 篇9

一、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一) 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阶段。

在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与评估阶段, 主要以央行分支机构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 央行分支机构主要关注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般采用现场评估、非现场风险监测评估和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制度等方式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监测, 评估分析金融稳定状况, 并根据评估结果, 向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预警。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关注所监管行业或事发机构的微观风险状况, 其对微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般通过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方式进行监管, 并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从而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行为平息在萌芽状态。地方政府则一般通过接收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单位报告的风险监测情况, 通过舆情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方式对区域金融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 金融风险处置阶段。

在金融风险爆发时的处置阶段, 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统筹协调包括央行分支机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公安、财政、宣传和消防等单位的力量, 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协调处置。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时, 因为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社会影响性, 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时参与风险处置过程, 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扩散, 维护金融稳定, 因此央行在其中扮演着提供资金救助、稳定金融市场信心和防范金融风险蔓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此阶段, 金融监管部门是金融行业的监管单位, 其对金融风险的起源、传导和控制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 因此在区域金融风险处置过程中, 可以按照本行业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规定,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 并提请地方政府部门、央行分支机构等一同采取措施处置金融风险。

(三) 金融风险平息之后的事后管理阶段。

在金融风险平息之后的管理阶段, 地方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过程、结果和影响范围等做出综合评估和总结, 并从各自的职责出发, 对金融风险处置结果进行善后管理工作。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从财政、宣传和司法等部门职责出发, 从行政角度对金融风险平息之后的各类问题进行妥善处置安排, 进行责任追究、消除负面影响和损失评估补偿等。央行分支机构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出发, 对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并对地方政府专项借款和金融稳定再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做好资产保全和债券的维护工作。金融监管部门从其职责出发, 做好金融风险平息后的处置工作, 例如成立清算组对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清算处置等。

二、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稳定法律体系和协调机制缺位。

目前, 我国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规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 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处于谁负责谁管理的状态, 这就削弱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 并可能错失防范风险的最佳时机。例如,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 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或及早处置, 这使得问题机构在处置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的约束, 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 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也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虽然有部分法律条款或文件提到央行负责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角色, 但由于行政级别、监管套利、交易成本较高和职责范围不同等因素的存在, 这些法律规章条款及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实际上多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 这也导致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难以有效运行。

(二) 区域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不完善。

首先, 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在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一般由当地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金融办等单位负责, 但是各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同、监管理念差异和监管套利等因素的存在, 使得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其次, 区域金融风险评估方式滞后。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创新业务快速发展, 金融风险传导机制越来越复杂, 区域金融风险评估方法并未能做到及时更新改进, 新型的评估工具和方法的开发应用也往往滞后于金融风险的变化发展, 因而还难以做到及时监测金融风险动态、把握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评估区域金融风险状况;再次, 金融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例如央行分支机构可以按照宏观审慎原则和监管标准, 监测评估和判断金融风险情况, 但由于央行没有金融业务监管权利, 从而没有现场监管的体验, 只能依靠非现场监测方式, 其对区域金融风险的预警提示和督办整改效果往往不佳。

(三) 区域金融风险处置制度不健全。

第一, 金融风险处置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处置过程中, 由于金融风险处置主体、处置原则、处置模式选择和相应的处置程序缺乏统一、明确的操作依据, 各地区在处置金融风险时, 存在选择金融风险处置模式错误、程序混乱、责任界定不明晰和相互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第二, 部分规章条款实用性不强。例如, 虽然《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对金融机构行政撤销的条件、程序等情况做了规定, 但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看, 该条例的许多内容和规定还比较模糊、操作性不强;第三, 缺乏专业化的金融风险处置平台。例如, 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处置监督机制和处置信息的共享机制, 在金融风险处置的过程中, 金融机构的托管、接管、撤销 (关闭) 、破产以及停业整顿等操作程序也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金融风险处置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资源, 但我国还未建立专业的金融风险处置队伍以应对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三、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金融稳定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

对于金融稳定法规体系不健全的状况, 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有效的金融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现状, 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 研究制定《金融稳定法》, 修改完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 同时制定《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条例》、《金融机构接管条例》和《金融机构并购重组条例》等, 作为处置金融风险的操作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金融管理机构协调合作制度和实施细则, 例如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明确央行在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定期召开金融稳定工作联合研讨会, 评估分析区域金融风险状况, 提高金融风险处置的有效性, 形成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合力。

(二) 提高区域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运行效率。

一是要完善区域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结合金融业的实际风险状况, 科学制定区域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明确评估的原则、方法、内容和范围等, 增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强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设, 建立监管协作和重大事项分析会商机制, 拓宽重大事项信息来源渠道, 提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执行效率, 增强对重大事项的风险反应的灵敏性和及时性;三是增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和数据采集体系, 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采用有效的金融评估方法, 及时判断金融风险的动态情况, 根据金融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提示事发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 同时跟踪金融风险提示的后续进展情况, 确保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整改或处置。

(三) 进一步改善区域金融风险处置制度。

首先, 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 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破产的前置程序、各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债务清偿顺序、金融债权的保护和偿付、职工安置标准等相关规定, 增强金融风险处置的操作性;其次, 研究制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管理办法》, 对金融风险处置原则, 处置主体的权利义务、处置模式选择和适用性等进行明确规定, 同时根据金融风险处置实践,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领导小组, 修改完善已有的金融风险处置各项条例, 增强有关法律条款的操作性, 使风险处置的具体操作有法可依;再次, 根据金融风险处置经验, 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区域金融风险处置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并且培养专业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队伍, 从而增强金融风险处置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尹兆君.关于完善我国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J].新金融, 2011.5.

[2]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危机管理法律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

上一篇:路面技术改造下一篇:应用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