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024-08-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精选12篇)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 致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了培养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对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之路进行探索。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并不算太晚, 基于其本身的“新兴”与“交叉”的特点,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和方向, 还在进行整合的阶段。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及接受程度较低, 加之相关的产业部门对此学科也缺少明确清晰的认识, 这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但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涉及到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研发以及医学图像采集与处理等, 其对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 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是有迫切需求的。所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目前, 数字化医疗技术水平还在提升阶段, 带动了相关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因此, 在此前提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 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路径

2.1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飞速发展, 致使其对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此时代背景下,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 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把教育方向转变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和建设。为此, 必然需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来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 对于医学检测、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其次, 在技术能力方面,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以及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等都要有完全的把握。

2.2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必须从创建创新型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手进行。在基础理论方面, 应针对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做出分析, 以便让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员掌握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必须加强教学力度、深度。由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从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与理论的比例应该均衡分配[3]。同时,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需要重视。

2.3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的保证。因此, 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为此,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 都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验室不仅需要满足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医用传感器实验的要求, 而且还需要有针对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方向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4]。除了在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之外, 还需要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以确保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市场状况有所了解, 以便从中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另外, 还应该举办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 使相关人才通过参观医疗设备企业来进行交流学习。

2.4 注重医工结合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 需要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于现代临床检查技术的原理、方法有清晰认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基本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与传统的培养与教育模式相比, 新型的培养与教育模式必然要以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为发展方向培养人才。基于此种目的, 在培养目标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生物医学工程的涉及范围较广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贴近临床和注重创新。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为了在平台上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必须把医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涵盖物理学、环境科学,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 以多种组合和相互依存关系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医工结合是推进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发展的前提, 加上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有了现在的X射线断层成像、磁共振、内窥镜、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医学应用。

综上所述,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 它的多交叉特点, 使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 对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构建符合本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必须要在了解其重要性之后,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以及注重医工结合的方式打造培养模式, 从而全面提升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该学科的专业方向是防病、治病以及康复等, 因此, 其又是一门结合了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到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等方面, 所以其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 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 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圣文, 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 30 (2) :4084-4088.

[2]王能河, 但汉久, 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影像工程) 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2) :70-74.

[3]赵于前, 李香花, 黄忠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1) :3199-3201、3207.

[4]鲁雯, 宋莉, 曹卫芳.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6) :8-10.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设计了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并予以实施,探讨了该培养项目的内容及意义,旨在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拓宽思路。

一、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国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还是流行于北美的“回归工程”模式及技术保障制度,其共同特点就是: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3.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也增强了办学活力。

4.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引进社会化的评价机制来保证人才质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方面的表现是:学校注重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相对薄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高等教育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考核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本身自我管理有关。近几年很多高校都试图寻求方案解决:

比如许多学校购买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另外一些学校通过参与官方或非官方电子商务大赛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但联系这样的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实习人数比较多,师资、设备、场地和管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能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从而使得其案例来源、商业实战、实习指导、创业拓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的提出与实施

经过充分比较论证后,西京学院经济系组织实施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蒲公英电子商务创新型实践平台”,该项目由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合作完成。校企共同提供师资来研究开发实训课程及项目,将企业化运作电子商务全方位拉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在大三年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同时,以需求导向,任务驱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来组织实施,系统学习和训练。

在本项目当中课程设计主要有: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与学生职业规划;2.个人网店建设和网络营销推广;3.网购平台搭建与运营维护;4.创业课程实践与职业素质拓展。

在课程实训中该院完全采用公司化的运营方式来开展课程,平台组织者在了解学生需求和分析现有电子商务运营状况后,引入传统企业(如生产制造类、商贸流通类)带给学生真实商业项目,并提供虚拟主机空间和域名注册等多项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真正参与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的进程里。在展开课程时先确定项目团队并提前布置好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即每次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成绩)来激励学员,那么学生会在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和上机时间勤学多练,课后也会充分走访调研来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其严格按照公司用人标准和规章制度展开过程控制。分组以后,要求每个组要有自己的团队文化,职业目标,管理理念等。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出整个项目可操作的CI系统,同时还要印发出来贯彻实施,这样以做到行动有纲,训练有素。在实训过程中会涌现一批进步比较快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可以慢慢有针对性培养这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意识,使得他们的进步和变化逐步影响该组其他学员,从而让所有同学都能由表及里的提高和进步。

该院负责教师在每次实践课程中都会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予以点评和打分,并定期组织邀请资深电子商务顾问和专家来与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的成绩根据考核体系学习效果清晰可见。对于项目结业表现合格以上者还会颁发相关资质证书。其还专门对本次课程培训开发了蒲公英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互动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下载课程讲稿,企业案例,课件和相关应用软件,还为注册用户开通了个人博客平台,师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深入交流和表达。

最后该院还开展了创业课程,通过创业能极大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的积极意义

该项目在全国首届商科教育实践大赛获二等奖,学生在建行“E路通”杯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问鼎全国一等奖。这种校企合作下的共同开发的培养项目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作现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并乐意从事实际的工作。可以说本培养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论高职项目实训课程的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案 篇3

一、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只具有专业知识而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只会动手而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都是不能适应本专业的生产实践需要的,因此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结合不是口号,不是空话,而应落实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这种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种培养,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培养义务,而应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与合作,使其能实现资源共享,培养综合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培养,应把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实践相结合,应当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一线员工、工程人员与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导结合起来,应当把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教室扩展到生产一线和科研实验室,让学校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的检验,也让在生产一线实习中的种种问题能得到理论上的支撑和应征,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客观真实的实用性技术和能力。

二、培养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专业性极强的工科专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优秀人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核心课程设计。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开设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这包括:力学、机械工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电工技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控制工程、材料成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电拖动技术、CAE/CA设计、MATLA应用技术、模具设计技术、模具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原理、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工艺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实践共同构成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2、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有侧重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以上核心课程的设计是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的需要,但还应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有侧重的进行课程设计与安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与电的有机结合,但二者是有主次之分的,应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课程设计模式。在课程安排中,机械类课程所占课时应达到65%以上,而电类课程则应控制在35%左右, 而其他的课程,诸如公共课,应减少其所占比例,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安排是出于以下考虑:现实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要求该专业学生具有机与电的双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纯机械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是,在企业的岗位设置中,却没有专门的机电岗位,而是将其分开设置的,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坚持以机为主、機电结合,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更多的接触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书本知识的学习,理论脱离实践,而应该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更多的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理论知识难以或者无法灵活自如的运用到生产实践中,避免学习与工作相脱节。实践性教学并非没有开展,而是广泛开展却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应有作用。以往的实践性教学仅仅在于演示与验证的低档运行阶段,学生真正需要的实践课程是综合性强、自主设计、自主完成的实践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夯实理论知识,提高实践素养。实践课题的设计不应脱离实践,而是源自生产、科研的第一线。

四、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建设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优秀的教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思维的启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除了引进该专业优秀教师外,还应主动加大力度进行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想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与培养学生素质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老师到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参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研发工作项目中,提高自身实践素养。

学校应当加大力度提供设备保障,继续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硬件条件,为学生实践提供物质基础与实践场所。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既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招工的需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但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大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功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4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是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是适应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的需要。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生产第一线, 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 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承担社会所需要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岗位技术人员为目标。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创新型人才, 既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 又拥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术型”人才相比, 更强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与“技能型”人才相比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过硬的应用性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 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为调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课题组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以及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与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2份, 回收率为90.67%, 调研对象构成如表1。

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课题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范围内的调研结果如表2。

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表2显示, 社会调查与实践、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参与创业大赛和学生申报主持科研课题 (分别占61.03%、57.35%、48.16%、39.71%) , 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常见途径。

通过调研发现,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来源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培养计划、科研、竞赛、职业技能论证四种方式分别向学生传递。培养计划由教师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主要包括教师科研和其它科研两类, 教师科研通过吸纳学生加入纵向、横向科研项目, 或以学术报告 (讲座) 的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其它科研主要包括学校设立的学生各类科技基金项目、企业设立的企业科技基金项目, 它们与教师科研形成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竞赛和职业技能认证是由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及高校本身设立的各类竞赛和培训论证。

为探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该题为多选) , 我们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和提供大学生参与科研及实践平台的呼声最高, 分别占54.04%、50.00%和49.63%。

通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 我们发现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基于教育改革需求, 在通过“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中,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并能创造创新成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借助于“创新、实践、就业基地”, 发挥高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优势, 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等教育与直接获取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有学识、能做事, 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引入企业资源,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 设置创新教育内容, 建立相应保障机制的总称, 主要包括实施主体、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和培养保障五方面的内容, 详见图1。

1.实施主体。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创新实践就业基地相配合。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激发强烈创新动机、创新意识, 通过企业中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培养对象。该模式的培养对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 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素质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 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3.培养内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内容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创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难以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获得, 高等院校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和获得。创新实践、创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应立足于创新实践就业基地,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敢创新、会创新的能力。

4.培养途径。培养途径包括:理论教育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个部分。在理论教育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学科理论学习, 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需要, 将理论与实践需要融会贯通。在实践教育体系中, 通过进入企业见习与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知识的应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学生不仅要了解一个企业的需求, 更要掌握整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不仅有即时性的技术, 而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迁移能力, 能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

5.培养保障。该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师资培养、经费保障、政策支持和成绩考核四个方面。创新师资的培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聘请优质的教师团队或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现有教师提升技能, 开展创新型教育。经费保障是指高校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政策支持是指实施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改革, 包括理论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习基地建设等配套的促进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成绩考核是指建立激励机制, 认可教师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 保障教师的利益, 提高教师积极性, 确保教师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第一责任和义务;扩展学分制, 认可学生在课内、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成绩, 并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加强创新实践就业基地的管理, 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真正的效果。

四、结语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5

如前所述,目前仍有许多高校的领导对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主要是因为国家没有刚性的法律规范约束,导致许多高校的领导仅视它为一种可为或不可为行为,而不是必为行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各自的职、权、利、义,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首先是通过立法确定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是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与核心任务,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任务进行,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受到相应的惩处。其次是通过立法确定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拨款、招生、发展规模确定、政策倾斜的主要依据和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凡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举措并成效卓著的高校就在这些方面给予支持、扶助和倾斜;反之则给予约束和限制。其三是通过立法确定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检测、评估的主要原则和标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各种创新型人才依法制定检测、评估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并据此依法对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唯此才能使各级各类高校的领导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法定的职责与义务,必须努力实施和完成。

(二)准确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广泛的理论探讨研究固然必要,但仅仅停留在理论争鸣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构组织权威专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尽量达成权威性共识,形成权威性定位,并据此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权威性指导。首先必须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载体进行准确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使高校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和目标,才能使高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建立长效机制,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长效监控管理机制、评诂检测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制定严格的监控管理制度督促各高校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制定科学的评估检测系统,对各高校办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扶助、奖励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成绩卓著的高校。其次是各高校要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师生员工致力于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建立以检测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为主要指标的检测评估系统,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评比、考核,还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检测与评估,都必须侧重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检测评估。要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扶助、奖励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努力工作、成绩显著的师生员工。总之,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尤其是长效激励机制,形成强大的驱动力,促进高校、师生、员工都致力于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支撑

调查得知,现在大多数本科院校已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硬性的规定,要求每个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创新学分,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但这种情况较少。另一种是软性的,只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创新活动,获得成果的可以计科研创新学分,作为检测评估与推荐就业的参考权值,这种情况的较多。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因为把科研创新学分列为必须要完成的学分,学生才会重视并有压力,有了压力就容易产生动力,才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中去,想方设法完成科研创新学分。如果仅仅当作一种参考权值,就很难引起大多数同学的重视,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中去。因此,作为本科院校来说,宁愿降低获得科研创新学分的门槛与要求,也要把完成一定的科研创新学分列为准予毕业的硬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五)广搭平台,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保障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需要学校广搭平台,为学生培养、训练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提供机会。首先是学校要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力支持、扶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并给于一定经费资助。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或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申请课题或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各种课外科技小组与理论研究协会并积极进行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并提供条件与经费。其次是学校要广牵线、多搭桥,为大学生参于社会实践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其三是要多组织一些以培养、训练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宗旨的竞赛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多组织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褰、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毕业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管理创新设计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并作为他们获取科研创新学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总之,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都必须多进行实际的训练或磨练才能培养出来,“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

参考文献:

[1] 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1)。

[2]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6

关键词:文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4-02

近些年来,关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似乎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就是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至于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模式,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涵究竟怎么理解,对这些问题则是众说纷纭。由于理工类院校受到工具理性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借工科能力而行走天下的意识仍然大行其道。在素质教育强势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文学教育,由于人才培养过多强调专业化而陷入僵化、低效的怪圈。图像意识与视觉文化的冲击,使文学的经典地位黯然失落,加之文学教育认知视野的遮蔽,因此理工科文学教育俨然成为一种作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审美教育与理工科学生成才的关系,通过文学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地方院校文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功利主义人才观导致文学教育价值失落

在2004年东南大学召开的“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许多人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英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的同时,读写能力差、中外文化和人文素质欠缺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语文能力、人文素质低,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集中表现为普通话不规范,表达技巧贫乏,文章不通顺,不能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1],等等。

以上情况仅仅反映了文学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应用型理工类院校文学教育整体状况看,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流于形式,文学本体教学价值未能得到综合体现。而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对创新性、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不准,所以忽略了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漠视文学教育的作用,甚至不承认人文素质与理工科学生成才有重要关系,这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国外多年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必须跨越森严的学科壁垒,人才培养既要重视能力,更要重视素质;既要把握当下,更要着眼长远;既要教会本领,更要提升人格。“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事实的表征,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价值的选择,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意义的唤醒。”“在狭隘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以及人文作品的阅读,而是热衷于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目的的知识。学校教育……对于其人文意义开掘得并不够”[2]。当前文学教育似乎被理工科的工具理性所同化。

由于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不像理工科,做几道题就会获得某种能力;所以,学生往往急功近利,不能潜心阅读文学经典,感受文学之美带给人的身心舒放,而一味寻求感官刺激。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平时你喜欢读那一类书籍”的时候,选择武侠玄异类的有35%,而选择传统文学的只有10%不到。许多学生只求立竿见影,例如针对“你选修文学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2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锻炼口才,有40%的学生是想提高普通话能力。当然,理工科学生的“功利心”,也是与社会的急功近利有关的,他们学习紧张,情感上需要快速放松,因此喜欢快餐类、刺激型的放松方式。如在问到“空闲时间一般做什么”时,有近一半的人回答“上网玩游戏”,近四成的人看武侠玄幻小说;文学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这从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途径就可见一斑,超出一半的学生会选择报刊杂志等快餐刊物。

从调查情况看,理工科学生对文学教育的目标、性质、作用、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非常模糊,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的影响,且后者更为突出。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并没有错。问题是由于社会上实用主义人才需求误导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高校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视素质养成。于是,文学教育也被强行纳入能力培养范畴,文学教育的本体价值被严重扭曲。

二、文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对应用型理工类专业而言,文学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应当树立正确的文理融通观,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研究则以抽象思维为主。事实表明,文学艺术不能没有抽象思维,科学研究也必然伴随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非互不搭界,理工科的学习、实验、实践以及创造发明虽然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但感性的形象思维也会使人产生顿悟式的灵感,快速推进研究过程。由于近代以来科学主义与技术伦理的盛行,理工类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以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为主的文学审美教育持漠视甚至排斥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结构出现严重缺陷,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哈工大教授关于“文史哲贻害社会”的偏激言论,正反映出工具理性对文学教育与形象思维的盲视和偏见,应当予以批判。

从应用型理工科学生能力结构特点看,形象思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文学以想象、类比、直觉、顿悟等方式促进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它与理工科抽象思维并不矛盾,通过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内容培养起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互为补充,其所发挥的协同效应使彼此都得到加强,从而使人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文学教育既有对文本的审美欣赏,也包括对文本的解析和判断,这都需要调动自我的本质力量和知识经验去感知和理解,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感受与见解,因此,文学阅读实质上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和创新[3]。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可以得到训练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能够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

法国学者列裴伏尔说:“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促进人们认识五官感觉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人预见未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3]。形象性决定了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也离不开想象。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科学实现交会。科学研究的过程离不开精确的观察和实验,而想象力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许多天才设想和奇妙发明都是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来实现的。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是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性展望。科学想象和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追求理想,为了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上说,文学想象的灵活性、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独特性与科学想象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作用机制与目标诉求却是一致的。不过,从实现途径上看,文学教育在想象力培养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三、科学实施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教育主张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气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具备和提升,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理解、领悟、认同、接纳来实现,并最终将“人文性”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在理工科院校进行文学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它使理工科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科学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学会学会做人、做事和处世,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是文学教育的关键所在。对文学教育而言,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理工科院校应当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根本宗旨出发,顺应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设计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规模化、体系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各类活动,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因此,应当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文学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程模块、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模块、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的课程模块等,这些类型的课程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特色。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现有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文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应当改革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多开实用性、开放性与趣味性、欣赏性兼具的课程。应当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文学教育成为理工科学生的自觉行为。还要改进考核与评价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文学教育的理念,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

基于文学教育的目标、功能以及教育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应重点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对文学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拟定符合其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吸取学生对文学教育课程的建议,并参考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第二,根据理工科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迫切需要,围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应用写作水平、演讲技巧、普通话水平等目标,设置四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即文学鉴赏类课程、科技写作类课程、演讲能力类课程、语言规范化和普通话类课程。

第三,选择针对性强的文学教育课程内容,便于自学,突出引导性、示范性。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把文学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改变过去内容陈旧、偏重文学知识教育等做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内容对理工科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切实意义,倘能扎实推进,必将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路径,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增强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演讲、讨论、辩论等互动式教学引入课堂。改变过去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形式,采用包括过程性考核在内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谢稚.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J].语文学刊,2006,(1).

[2]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李建军.理工专业文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素质培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国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依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标准和要求, 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按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个目标而形成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与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清楚地知道,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刚出现不久、需要继续发展完善的概念, 在当前, 要给出一个科学的界定, 被人们所公认还为时尚早。但是在操作层面上, 只能暂且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勾勒出一个大概的雏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确定的关键要素。

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内容: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 加强实践环节, 实施个性化培养。

培养制度:为保证各个环节正常有序的进行, 制定相关的制度给以支撑。

培养评价:重点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的考评, 检验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理念: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CDIO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也是教育创新的一种体现。本着“创新源于实践, 始于问题”的认识, 将CDIO融入创新教育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 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CDIO教育理念, 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整体地系统地建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系统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全面的培养过程+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培养评价=“知识系统+能力突出+质全面”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实现=人才的高应用力、高创新力、高就业率。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是围绕其基本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创新。

以CDIO为基本环境,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和程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 (知识分析、能力分析、素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职业行动领域、任务核心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学习行动领域、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 (素质课程系统、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专业核心课程) →证书考核评价 (基本能力培养———英语、计算机等证书考核, 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需要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更广的知识面, 具备更强的创新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 应用技术型学院的培养方向应该由以上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的需求和利益相关者提出的建议来确定, 引入CDIO先进理念和标准, 进行顶层构思设计, 明确培养方向、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办学思路应注重“开放、合作、创新、品质”。即进行开放性办学, 注重校合作和工学结合, 整合资源创新教育和培养, 办出学校特色和品牌效益。专业面向定位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立足地方, 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切入点, 在完善原有现代服务业领域专业的同时, 根据社会行业一线的需要, 整合已有资源设置新专业, 达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市场需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总结而来, 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5) :78-87.

[2]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107-111.

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篇8

一、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当今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误区, 影响了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主要表现为:

1. 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国贸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这一命题, 而代之以“规范人、塑造人”的标准。

2. 定位不清晰, 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受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师整体状况, 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 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 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 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突出既有“知识”, 又有“能力”, 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 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 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知识面过窄, 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 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3. 培养模式趋同化

(1)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级专业人才”, 把“高级”等同于“理论”, 趋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 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 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专业课程体系趋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经贸专业课题体系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 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 人才培养要么定位于“知识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 忽略了既有较广的国际经贸知识, 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 导致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 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 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单模仿, 在课堂教学上集中表现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学轻应用”。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 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为带领学生与工厂、企业参观, 真正参与实践的少。

高校对教师考评机制“科研为王”一刀切, 导致教师集中于理论研究, 外贸实务操作教学能力不足[2]。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商业机密, 外贸公司和企业不是很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稳定等, 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 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能力培养

大学扩招及师资立足的制约, 采取的多是上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一的辅导和沟通机会少, 造成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单调, 学生能力的单一性 (考试能力强但社会能力差) 的特点尤为突出。比如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

二、独具特色的科学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来自广西, 大约占70%左右, 学校在对国贸专业定位时, 综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热土, 相邻的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省份, 因此, 面向东盟和港珠澳 (香港、珠三角及澳门) ,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基本定位。同时, 考虑到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条件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 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我们总结了“立足地方、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 厚基础、宽口径, 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

1. 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 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狭窄, 适应性较差。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 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 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为此, 学校从实际出发, 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五点要求:“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 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

于是, 我们设置了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 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 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 以提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 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 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 我们设置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宽口径培养提供体系支撑。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技巧和电子商务及应用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基本知识;通过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基本面的分析方法, 掌握关于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商业技巧、竞争秩序, 顾客兴趣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商务统计、经济评估和数据分析技巧等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下企业运营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商务伦理道德, 掌握一定的交际技能,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 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基本知识要求, 也满足了不同职业方向发展需要,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 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东盟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同时设置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 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等四个平台, 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 操作, 增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国际贸易模拟和单证实务平台, 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贸易全过程, 并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3. 特色课程打造竞争优势

为突出特色, 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 开设了东盟经济概论、东盟贸易实务操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独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 增进同学们对东盟的了解, 熟悉东盟国家基本环境和外贸实务操作的特殊性, 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同时, 我们开设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课程, 使平时教学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 提高学生工作技能, 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 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 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赢得就业机会。

4. 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形式

(1) 以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入点。不管教学体系设计多么完美, 设想如何周全, 知识传授最终都是由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完成, 因此高水平教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学校每年都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老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 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教学中, 要求老师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 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讨论, 情景模拟,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逐步形成学生和老师通过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授课方式的改变也让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获知的引路人, 从“解惑”者转向生惑的启发人, 从“授业”者转向创业的指导人。

(3)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 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倡教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 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 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是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分析, 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

(4) 推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 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 使教材生动具体,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 推行“本科教育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除辅导员以外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导师, 负责同学们对学生进行辅导, 制订了定期指导和谈话制度, 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 普通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盲目攀比, 也不妄自菲薄, 而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摘要:本文以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在深入剖析国贸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误区的前提下, 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提出了普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2008 (5) :95-98.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9

近年来, 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带动了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 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需要。同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保税区与自贸区的不断增加, 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迫切需要复合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人才完成商品从采购、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的供应链管理。

文章以应用技术型大学-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例, 提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分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

1 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能力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目标定位不同, 应用技术型大学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定位重点是突出应用型。根据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家卡诺伊的观点, 对中国而言, 中国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大学。[1]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直接关系到是否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效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各高校, 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可或缺的应用型大学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凸显应用性。形成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

2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尤其重要。部分新进应用型本科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按照原来长期以来形成的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内容呆板陈旧, 已不适应产业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2.1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 物流管理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理论, 而且, 为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主干专业课程互相之间重复部分较多, 没有有效衔接, 课程庞大琐碎, 效率低下。物流管理行业作为新兴行业, 新理论, 新技术层出不穷, 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 单靠传统陈旧的书本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虽然设置了专业认知性实践、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环节, 但实际效果与期望的效果存在差距, 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本应在企业现场进行讲解,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只能在教室进行, 实验教师虽然会精心准备实验课, 但大多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 属于验证性的实验, 缺乏启发型、综合型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缺乏高素质型“双师”教师队伍

随着大学生扩招, 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 受招聘政策和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 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居多, 青年教师大多名校毕业, 理论功底扎实。但大多数毕业就走上教师工资岗位, 实践经验难免不足。需要多年的培养, 才能成为既有理论功底, 又具实践指导能力高素质型的“双师”型教师。

2.4 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相对数量不足

高校教师往往教学科研任务较重, 没有专人开发实践实习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维护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往往会导致教学基地数量较少, 接纳学生人数有限,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加上就业压力大, 学生毕业实习期间, 不能安心好好实习, 忙于东奔西跑的找工作, 边实习边找工作, 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各种原因, 不能充分利用。种种原因都使得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3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武汉商学院做为新进应用型本科院校, 自从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根据物流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环节, 紧密联系地方企业, 深入探讨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共同培养物流人才, 逐步形成自身专业特色。2014年成为武汉市重点学科专业, 并获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以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武汉港务集团为基础, 开设港口物流班, 进行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试点。2015年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 (FOM) 合作开展国际本科教育。2015年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

3.1 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课时需要, 专业校内实训室原有2个实训室的基础上, 补充建设了3个实训室, 目前共有校内实艳室5个 (如图1所示) , 校内实训室总面积475平方米, 设备总额192万。实训室自2013-2014-1学年起累计用于29门课, 42个班级的教学。做到了实验课时实验室全覆盖。在校外实训室上, 物流管理专业近3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家, 分别为-武汉港务集团 (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良中行供应链有限公司、湖北山里人家酒店发展有限公司、竹溪大明商贸物流发展有限公司、随州市蓝天农资物流配送有限公司,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和本专业长期合作后签订了关于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合作意向的企业, 还聘请了部分企业高管或核心业务骨干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和学生实训实习的指导老师。

学校近三年用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共计258140元。其中每年投入约1万元用于实习基地回访, 投入约1万元用于物流年会相关费用, 约1万元用于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会议, 按照每年人均70元的标准开展实习检查工作。2015年和2016年依托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学生实习、教师调研经费共计230000。通过上述经费的投入, 保证了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 改善了教学实验环境。

以上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完成了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及用人理念。

3.2 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验、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毕业论文 (设计) 、毕业实习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专业课程实验上, 我院依托省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武汉港务集团和其他实习实训基地如德国邮政DHL武汉供应链有限公司,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教师将理论课放在校内完成, 课程实验集中放在企业进行, 实践教学由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共同指导完成。能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实验课程, 依托实训软硬件在校内完成。利用暑期,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走访企业调研, 实习, 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利用双十一, 企业大规模用人短暂高峰, 调整教学计划, 将学生送到基层岗位, 实习实训, 提升实践能力。其次, 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依托武汉中百集团便利店业态中百罗森便利店扩张3000家门店的发展期, 与企业合作开展便利店合作人, 便利店店长, 中百生鲜经理订单班。企业将便利店开到学校, 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3 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 专业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培养方式上, 首先, 依托合作企业, 物流专业每学期有计划的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6个月及以上, 深入了解学习企业经营方式, 生产流程, 以此加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 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其次, 通过对口扶持高校“武汉大学”的帮扶下, 聘请教授作为“彩虹学者”, 指导专业建设, 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武汉大学”做访问学者,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第三,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博士”化深造, 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积极参与社会化横向课题, 参加国际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并有针对性的组织专业教师出国交流, 了解专业发展水平, 提升青年教师“双师”能力。

3.4 参加教学实践竞赛, 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实践竞赛项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创新热情。每年, 我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类教学实践竞赛, 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大学生“路演”项目, 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大学生条码大赛, 大学生物流规划大赛, 近3年, 专业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实践竞赛奖项28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人次, 省级奖项21人次, 校级奖项5人次。

4 总结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探索性、开放性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结合社会需求, 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 只有这样, 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不断进步, 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景莉, 等.大学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4-08-11 (2) .

[2]徐英俊.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及发展路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3.

[3]张烈平, 等.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7.

[4]张忠福.建立以能力为培养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

[5]黎冰, 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 2010, 29 (1) :152-154.

[6]王成林.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9 (23) :61-62.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模式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合作是发展的需求,知识可以加快知识积累和经验传播速度,是创造力和经验的基础。校企合作是改善高等教育、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前线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应用型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一直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的密切合作,其中企业与学生互动的跨越式发展已在短期内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的核心是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经营理念,积极探索如何获得更好更快的校企联盟发展框架有重大现实意义。知识共享能够提供反馈问题的机会,扩大信息和经验的传播范围。[1]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创新型人才发展是高校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整体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应用型大学校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尤为适用。

一、校企合作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是两个具有不同的组织,这两个的区别和联系。学校旨在培养人才和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专注于市场的影响,侧重于效率并强调在获取和应用实践知识。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在知识存储和传授方面得天独厚,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和技能技巧方面较有优势。[2]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思维定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在外语学院的校企合作,学院和企业(一般是翻译类企业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教学实践交流平台,共同发展学生和员工的学习能力。[3]这些措施使学生对企业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加强了知识共享的效果。随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外语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更应注重创新模式的发展,如图1所示,就是协调外语学院校企合作、知识共享和创新作用机制的模型图:

二、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功能关系分析

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之间是直接功能关系:我们采取校企合作的行为,企业的校企合作行为与知识分享是自变量,创造力是因变量。自变量(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企业校企合作行为)的结果变量(创造力)和中介变量(知识共享)是否能发挥中介功能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模型来解答:回归模型1:校企合作行为回归于创造力回归模型2:加入知识共享后创造力的再次回归。回归分析结果列于表1,如下所示: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表中看到,在模型1中,当P<0.001时,学校校企合作行为与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2和0.489。加入知识共享后,如图中模式2的数据所示,当P<0.001时,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仍达到显着性,但回归系数下降到0.294;但学校校企合作行为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知识共享的影响系数可以高达0.475,并在P<0.001时达到显着性水平,模型的解释力从41.1%上升到54%。可以看出,知识分享在学校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中发挥了全部的显著的中介功能,而在企业校企合作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中也发挥了部分的中介功能。

校企合作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关系路径分析:本文建立了非中介模式这两个嵌套的模式和共调解模式,并假定模型(部分中介模型)来模拟的数据以测试对模型参数的不同假设。在这里面,非中介模式(模型1)为用于测试,如果没有中介变量的间接作用,自变量直接对因变量发生作用;总中介模式(模型2)用来测试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自变量是否产生直接作用于因变量。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分析

强化实践和探索,提高校企合作的创造力:对于已经开发的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应总结经验,针对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普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分层和分化缺乏的问题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和探索,实施创新合作方式和高校企业运作机制。学院应与企业确认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岗位职能、能力分析、教材编制、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师培训方面实现创新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其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并真正使学校跨上道路的内涵发展。[4]合作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积极主动,以确保培训基地的正常运转。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建成学院、企业与区域的多平台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如下:

1. 建立评估和反馈系统

在评价学生时,以校企各方的反馈给出评价结果,扩大交流和咨询渠道,提高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语学院和企业要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方法和标准,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结合在校年级的评估和企业实践,评估人才培养的全面效果,期间融入技能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在一起实践性教学环节。

2. 外语学院和企业共同打造的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每个主要的建构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院应围绕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或专业,以岗位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工作和岗位分析任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导向的工作流程和注重后期专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的亮点专业能力培养,推动对“工作和学习的整合创新,学习和操作一体化,知识和能力整合等“教学、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制定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生产的核心课程,优秀教材紧紧地结合到实际生产中。

3. 互通校企教师资源,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实力

外语学院老师可步入企业学习技能,以“采访工程师”的身份收集教材和参加企业的科研和产品开发。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掌握行业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同一时间实现与生产实际连接的教学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力量。企业技术人员步入学院,参加专业课程的教学,教材编写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真正成为重要的成员和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并应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进教学中来。为了促进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高级名师应用型教育,实现有效接合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学院和企业交流人员任职无论是在高校与企业的实践,这打破了许多学院多年的限制,培养双师型教师已获得成效。

4. 共建语言研发中心

共建研发中心一直大学和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为国内的研究机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系统打下了基础。但是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的校企合作往往因条件不成熟而忽略了这一点。通过与企业共建语言研发中心,外语学院可以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方向,把生产,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外语学院校企合作应从不同的合作形式,如研究成果直接转移,项目委托开发,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凭借合作,外语学院与企业有共同促进语言实战研究的基础,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5. 提高保障措施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体系培养得以顺利推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专项经费保障、政府相关政策保障、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创新科研项目来源保障四方面。政府相关政策保障指为配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如制定政策规定辅助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企业及各级单位应尽的义务,是其申报高科技型企业、申报税收减免的必备条件,当然也要保障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受益对象。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出应保障教师的利益,提高教师积极性,确保教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第一责任和义务;扩展学分制,认可学生在课内、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并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效果。最后是创新科研项目来源保障,每年确保签订足够的创新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使学生参于创新科学研究项目成为可能。

结语

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下的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造,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扩大操作思路,针对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普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分层和分化缺乏的问题探索互补优势的多赢模式,如本文分析的建立在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校企合作的行为,知识共享和创造力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涉及创造力的中介作用、校企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合理假定模型。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采取以上提出的措施,即:建立评估和反馈系统;外语学院和企业共同打造的教学课程体系;互通校企教师资源,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实力;共建语言研发中心;提高保障措施以结合知识共享和校企合作的培养创新能力,构建适合现代的发展,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

[2]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袁虹,张丽琍.中国高技能人才供需情况及成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6).

[4]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05).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2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专门为我国的生产岗位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对人才的实用性以及创新型性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因此这一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确定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亟待高职院校做出决策的问题。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决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目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实践,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

教育内容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老化,弊端很明显,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过时,或者得不到用处。

(三)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

教学方式的老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

没能摆脱以前传统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不注重实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渡过,而很少有去参加实习的机会。学校没有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没有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

所以,要想办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对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对目前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及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要再续辉煌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根据高职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来看,高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即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包含着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素质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前提。所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立特色品牌。

我国高职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学校要重视品牌效应,并使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成熟,很多热门的专业很多学校都在抢着开设,但是到最后必然会引起此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堆积,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要想自己的毕业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自己的特色教育。

(三)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要实时对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将专业与职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学校的专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话题,就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面对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社会形式,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应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找准市场切入点,科学合理定位,重点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岗位技能型人才,以及具有工程背景的实务运作人才,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观念和创新教育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nlc202309030729

(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是近些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现的新型学校,多以理工科为主,校园文化的积淀不深厚,需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力度的相关课程。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实验开课率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通过设置开放实验项目来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或技术攻关;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其次适当通过人文社科类课程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在加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锻炼的同时,逐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转变,以此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教学特色。

(三)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技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而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形成学生作品或成果返还给企业,从而提高企业为学院提供优质实习资源的积极性。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提出与工程知识相关联的技术性问题和设计项目,进一步阅读技术文献、查找技术资料、拟定设计方案、进行工程设计、组织工程施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参加技术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发,创造能力尽情发挥。

(四)开拓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

高职院校要拓展生源市场范围和生源类型,改变单一省内生源市场结构为省内生源为主体、省外生源为补充的生源市场新结构,密切与高中、中职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加生源供给渠道;同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毕业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与相关区域人才交流市场的合作和全过程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架构透明对称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全面实施“毕业生就业后服务制度”,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提高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有密切联系企业、实践性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任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任职,在企业一些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并进行职业轮岗,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咨询顾问,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重点培养和造就优秀专业带头人。

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觉意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难以预见。一所好的大学,总是把各种教育资源开放给学生,所有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课程、专业和各种学习的机会,这也是很多学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意图。那些用特殊政策急于培养尖子的做法,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不利于激励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大学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思想活力发挥在对世界、社会与自己的探究中,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每个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而持久的求知热情是其共同的特征,个性和兴趣是这种热情的原动力,知识或教育环境则是热情燃烧的燃料。从教育的意义上,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或创造的潜能,但许多现实的因素削弱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愿望。因此,大学要特别注意为学生成长营造宽松、开放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真正成为个性发展和想象力飞翔的家园,成为人才成长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洪涛,李卫星,张芳. 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 高教论坛,2003(5)

[2]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3]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4]刘和忠,高新,姜生元.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一线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5]王永生,屈波,刘拓,等.着力模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作者简介:

1.陈建国 (1981- ),男,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高等职业教育。

2.王敏(1982-),男,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网站开发、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篇12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以面向市场和产业为特征, 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高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 其“结合点”为产学研一体化:“产”为导向, “学”为基础, “研”为纽带, 动物医学院在办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产业促教学, 以教学促科研, 以科研促产业, 产学研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的特色。

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产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 从而提高动物医学教学质量, 促进动物医学的健康发展。

临床技能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临床技能和科研培训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临床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为学生开设数据库使用课程, 让学生能独立完成网上资料查阅工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作业, 还要开设各种科研实验设计等工作, 在具体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播放临床病例视频, 并开设临床病例分析讲座等。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合理的安排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 为临床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 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饲料厂、兽药厂、养殖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科研院所很少愿意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条件, 目前又值高校扩招, 这就产生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为此, 要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 与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生产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 让学生在实施中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下, 迫切需要创新型、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 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 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越来越需要善思维、创新型、应用型、合作型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兽医业务部分、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动物性食品产业、动物产品安全、伴侣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行业、环境与动物保护、生物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实践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经费短缺, 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实验动物少, 实习基地少,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偏低。因此,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工作岗位, 本身实践能力欠缺,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实习, 保障动物医学实践型教学的顺利实施。

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动物医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综合实训和毕业生产实习, 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 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系统性的训练。应该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实践教学, 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记忆, 又扎实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 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兽医实践、养殖实践、国家方针政策宣传、科普宣传、智力支农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严重的存在教学经费不足问题。以前,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大动物如马、牛、羊和猪等为主, 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小动物如小鼠、家兔、鸡等为主。过去每个学生基本都能亲自动手, 现在很多都是教师示教有些甚至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实践。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611”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突出实践教学“611”模式的含义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共8个学期, 按实践教学模块分解成6个学期、1个学期和1个学期共三个阶段, 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其中, 前6个学期的课程实验;第7学期的1~7周在校内进行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 第8~17周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8学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岗位试就业实习。根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要求, 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四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其实践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目前很多农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其中一方面就是实践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动物医学专业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兽医微生物学课程中实践考核从验证性试验变成综合性试验设计等。总之, 目前的课程实践考核方式趋向多元化, 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出台一系列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在奖励制度上, 职称晋升方面给与优惠的政策, 使教师愿意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 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能力。

基层锻炼是指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猪场、鸡场或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等进行锻炼, 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并将这些能力带到课堂而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的前三年都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基层锻炼, 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使青年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力量, 并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

实验室锻炼对于从事基础课教学如兽医解剖学、兽医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等课程的青年教师, 由于课程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与临床联系较少, 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师进行基层锻炼对课程的意义不大, 而且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繁重, 教师业余时间较少。为此, 这些课程的青年教师可以进行实验室锻炼。实验室锻炼就是让青年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并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这样可以提高青年教师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探索性工作, 为以后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奠定基础。同时, 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如大学生创新课题, 开放实验室等。这样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 又可以弥补部分实验员科研设计方面的不足, 促进实验室建设,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是一种较好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对外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师资培养方式。尤其是对临床兽医专业的教师。对外服务包括在校内兽医院坐诊、提供动物疾病咨询服务以及校外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出诊等。通过对外服务, 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动物医学专业教师的临诊能力, 同时也为相关课程教学积累素材,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可以在对外服务的同时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从而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这种对外服务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有助于学生对某些疾病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六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挂钩, 开辟新就业市场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就业市场, 这已经形成共识。我国动物医学人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知识面不够宽, 适应环境能力差; (2) 综合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欠缺; (3) 实践技能差; (4) 很少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本行业的相关政策; (5) 不太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特点, 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我们教学的标准就是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6) 主动学习能力差, 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目前, 在科技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压力下, 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适应社会,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因此, 学校的教育应该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及教材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延鸣, 何高明.高技能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3) :19-23.

[2]赵战勤, 王巨, 程相朝.从市场需求谈高校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6) :16-1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区域社会风险下一篇: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