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2024-08-3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共12篇)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1

近年来,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贸易摩擦加剧, 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低廉优势逐步削落,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竞争环境恶化等多个问题的困扰, 迫切要求加快行业结构调整, 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开设服装专业的高等院校就超过200所, 服装专业的在校生约有4万多人, 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 是支撑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等院校服装专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等院校的服装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服装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因此, 高等院校的服装专业只有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调整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 才能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之后, 面对加入WTO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提出了新的人才衡量与培养标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校是二类本科院校,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衡量标准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集“设计、技术、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服装人才。针对目前服装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 我们提出了专业培养特色, 即要充分结合行业实际办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可能实现“校企零接缝”, 学生“零距离上岗”。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全面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坚持市场化的办学方向, 实施技术和工程相融合,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方针, 应将服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2. 课程体系的建设

2.1 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分类设置课程, 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忽视了服装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而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课程的划分上过细过窄, 每门课程自成体系, 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叠, 缺乏交叉、连贯、整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教学方法上仍以填压式为主, 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引导启发、研讨对话、市场调研等主动性教学方式, 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1.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2.课程内容建设既要注意课程知识自身的系统性, 更要强调与关联课程的交叉性、继承性, 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惯例, 采用一体化大课程综合性内容组织方式;4.课程环节设置上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形成环环相扣、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结构。

2.2 理论课程设置

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和服装工业发展的趋势, 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并根据专业方向特点调整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 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主要课程设置具体如表1。

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 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强调技术类课程的主体地位, 同时强调服装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合理地进行安排。技术类课程依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原则进行设置, 从基本款式结构设计原理到各种款式结构变化设计, 再到综合设计 (设计、结构和工艺相结合) , 最后是主题设计 (毕业设计和企业综合实践项目) 。管理类课程要充分结合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采用案例教学, 并针对实习基地、实习企业的项目为背景进行模拟训练。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要尽量根据企业实际项目、业务要求来选题, 并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3 实践环节设置

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服装工程专业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 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实践教学不成体系的缺陷,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 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训练指导计划与大纲,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训练项目体系及详细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激励和管理措施, 这样才能使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 就是要与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 建立符合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 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实践训练体系采用系统化模块化结构, 通过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集成,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地掌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工艺制作、服装立体裁剪和服装CAD设计的各个环节和一整套过程, 即整个实践过程形成一个系统。实践训练体系应体现实用性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兴趣爱好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考核和评价体系。对于有较强兴趣爱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依据训练体系的要求逐一完成相应模块的训练, 教师并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有职业资格考试需求的学生, 可以依据考试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训练, 并参加模拟考试, 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

3. 开放型实验室建设

服装专业实验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既能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又能增加实验的自主性,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之成为学生自觉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和基地。目前, 我们已建成了三个服装工艺实验室和一间制版室, 配备了先进的缝纫设备、人台、吸风烫台和其它专用设备;建成了服装CAD室, 安装爱科服装CAD系统和格博服装CAD系统, 已经初步建成了模拟服装设计制作中心, 不仅满足了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要求, 而且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准备了技术设备条件。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适应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开展, 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和卫生制度》等。首先, 对照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要求, 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的资格进行审查, 保证实训的效果;其次, 对实验项目进行审查和预约登记管理, 学生提交实验项目的计划书, 由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审查其可行性和计划进度是否合理, 并对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和实验室设备使用进行预约登记, 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实验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 由指导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奖励资助。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简单开放, 还是课内问题思考和实验研究的延伸, 实验内容应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让学生在一个完全开放、轻松的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 积极思考, 自主发挥, 形成自我创新的氛围。

4.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所谓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更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在现有教师中选择一些基础扎实、可塑性较强的年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职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业务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家作兼职教授, 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讲授部分课程, 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使教学与当前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 使专业教师不但在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方面趋于合理, 而且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形成更合理的学科梯队。

5. 总结

服装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课程体系设置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密切配合, 创新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磊.国内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 2006, 179:18-19.

[2]李俊, 张文斌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18-27.

[3]宋艳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6, 2:93.

[4]白雪峰, 李沛.关于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7) :848-850.

[5]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142-150.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2

综上所述,本学科点通过校内工程模拟实验平台专业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概念;同时,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兴趣,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通过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在实战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发现新办法的创新能力。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融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特色,定位于培养社会所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目前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已经具备的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现有校内外实践资源等基础条件保障下,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环境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立足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构建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3

摘要:一线工程师是连接研发型人才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特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并实践了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0年4月由三所高工专合并升本后,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积极探索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深刻理解一线工程师的内涵与素质特征

从工程过程和工程实践来看,工程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侧重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发型),有的侧重工程管理和组织实施(工程管理型),还有的侧重在生产现场从事一线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技术实施型)。一线工程师主要属于工程管理型和技术实施型的范畴。

一线工程师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是连接研发型工程师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他们既要领会、理解、落实研发型工程师的设计和意图,又必须通过加强集体协作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研发、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一线工程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有着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技能人才相比,一线工程师知识基础更加深厚,具有更完整的理论,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更严密的逻辑。与研发型工程师相比,一线工程师专业知识面更宽广,更重视实践应用,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据统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中,65%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组织管理和销售服务等现场或基层一线工作。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化发展程度又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突出应用特点的一线工程师有着长远而旺盛的需求。研究和创新实践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21世纪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围绕一线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教学体系

从一名工程师的成长规律来看,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3个环节。这3个环节由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和工作单位的职业训练共同完成。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确立了“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并以此为原则构建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既体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了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同时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1“平台+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线工程师作为一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桥梁型人才,虽然不以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但仍然需要比较深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其区别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关键。在“平台+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中,学校坚持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基础科学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相结合。平台课程体现了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专业模块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突出工程能力型课程,凸显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具开放性和柔性。

2“1245”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一线工程师”的培养中,实践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我校针对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构建了“1245”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该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

一条主线——以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四个平台——公共基础实践平台、公共基础综合实践平台、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五个环节——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工程实践链中进行。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模块的推进工程实践教学,形成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和“基础实践——综合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的分层递进、螺旋式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实施1245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推出了4种应用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即实现学生四年外语、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不断线。充分体现了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

3“工程师素质”培养体系

现代工程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要求工程师要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综合地认识工程和工程价值。这就对一线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针对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素质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工程师素质结构。学校建立了必要的组织机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统领全校的工程师素质教育。精心构筑工程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一线工程师素质培养的道德品行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思维和完整人格、健康心理、人际交往4个模块。

学校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第二课堂学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二课堂”以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五节(科技节、外语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体育节)多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和协调管理的综合素养。

三、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

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深厚的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能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从培养“一线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实验与实训并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1)工程化实验室的重点建设。学校组织教师通过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选购及自行设计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中试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

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学校积极鼓励各院系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如:我校与世界著名的德国Zwick/Rodl仪器制造公司共建材料性能检测联合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过程自动化培训中心等。

(2)校内实训基地的重点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了现代制造技术中心、自控实习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以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以准车间的设计形式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数控装备的操作、维护、维修以及编制复杂模具成型工艺流程的数控加工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自控实习中心是集机、电、液、气传动和可编程控制器(Pc)技术,交直流传动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微型工厂。

2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一线工程师的培养走出校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学校传承原三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的优势,以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目前,我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建校初的28各拓展到180个。各专业均建有3~5个、稳定的、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实现外延扩展的同时,还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创造性开展实施“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四年不间断循序渐进”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由“参观型”向顶岗型、“准员工型”的转变。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往往闭门造车,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自2006届起,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真题真做,增强了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一些实践经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来自企业的课题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与生产实际及社会实际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2008届已达到了91.2%。

四、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满足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的意见》和《关于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我院教师队伍的规定》,并规定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评聘前,必须参加连续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实践。

学校通过“两请一送”的方式,将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将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企业界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将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同时还定期组织安排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2007年10月学校与上海市工经联联合召开了“应用技术产学研工作推进大会”,同20余个企业签署了应用型教师能力培养基地协议。2008年学校派出首批17位青年教师到12家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并聘请了近20位工程专家作为青年教师的工程导师。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横向科研活动,有近1/3的教师参与横向科研工作。多种举措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化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一线工程师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扎实,知识面宽

我校在严格实施教考分离和考试管理的情况下,全校学生的主要公共基础课考试成绩稳中有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上海市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统一测试中。我校有近2000余名2007级学生参加。理工类和经管类学生平均成绩均取得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二的好成绩。

我校近四届毕业生获得由劳动局及其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数量不断增加,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2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强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和上海市的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绩。2006-2008年我校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499项(2006年128项,2007年168项,2008年203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57篇,申请专利174项。此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人次逐年增加。三年来,共申报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400余项。

3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

五届近万名本科生毕业中,94%在企业一线就业,其中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业务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和较高的为89.8%;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和较强为88%;技术业务能力过硬和较过硬为84.8%;团队合作精神强和较强为96.2%。毕业生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深受企业欢迎。

2007年11月,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组经过6天的实地考察一致认为,“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依托行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优良传统,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韩立强,张鸣放,黄金林,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4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的年轻专业, 具有较强工程技术特征, 是社会亟需并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1],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尤其重要。制药学科所涉及的理论、设想和研究必须依赖实践来完成, 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 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的实践教学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施方面, 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很多高校经常谈到重视实践教学, 并结合各自的特色开展了一些实践教学活动, 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层面上, 而对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不够, 实践教学呼声大, 实际效果小。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的实践教学也是如此, 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实验课依然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位置, “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 轻课外”现象普遍, 存在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3];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实验项目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 无法完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使命[4];3) “双师型”师资队伍比例太小, 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 工程素质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与优化;4) 产学研合作力度太小, 承担社会服务课题太少, 稳定的校内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5) 实验室开放力不够, 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为贯彻落实《临沂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笔者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与实践。

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由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构成的完整体系[5]。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结合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又结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研究中, 笔者紧紧围绕本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本理论扎实,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 系统掌握制药工程专业知识, 具有在动物保健行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 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在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 笔者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 (占总学分的31%) , 打破原先分散、各自为营的实践教学模式, 按阶段分层次递进式地实施实践教学, 构建了三阶段、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见图1) , 即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设计分三个阶段三大模块实施:第一阶段,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在大学一年级以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 大一第二学期安排学生下工厂见习 (认识实习) ,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为主,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程生产实习, 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 综合创新训练模块。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重点培养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综合性实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技能竞赛、到制药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 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撰写毕业论文为抓手, 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教学质量进行最后把关。

3.1 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重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本校利用校区搬迁和实验室重新规划的机会, 彻底打破原先实验室设置, 将实验室按专业功能模块统一规划为化学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等) 、生物 (包括动物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 、动物机体机能 (包括动物解剖生理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 、分析测试 (包括现代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兽医药物分析等) 、制药工程 (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程原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兽医药剂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 五大课程群功能实验室, 改变了原先实验室建设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功能性不强的老大难问题,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的深入改革和整体设计提供了良好平台。

3.2 优化实验教学项目,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上, 打破了依课而设的传统, 独立开设实验课, 让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 避免了实验项目的重复、不衔接。课题组统一组织编写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性实训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减少了验证性实验, 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中药制药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了从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活性筛选、安全性评价到制剂生产, 一环扣一环地连续设计实验内容, 提高了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同时,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让学生实验前先预习或先设计, 提前1周把预习或设计报告交给教师评阅、指导, 上课时, 由学生讲授, 实验指导教师补充, 然后再进行实验,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3 开放实验室, 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实验室工作的成败和效率。建立现代化、资源共享、全面开放、服务高效、运行有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校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 在保证课程实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积极开放实验室, 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创新性实验, 从而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和统筹安排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提高了实践能力。

3.4 加强学生实践与科研平台建设

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 加大教授 (博士) 工作室、制药工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现代中药研究所、临沂市兽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鲁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生实践与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场所的有效补充。

3.5 校企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为满足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的需要, 建立了临沂金翠兽药有限公司、山东鲁港福友药业公司、山东春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工程师, 作为学生见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老师, 为学生进行定期的实习指导、专题讲座。如在2011版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培养方案中, 把兽药管理和法规、兽药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设置为校企共建课程, 一是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二是把课堂设在制药生产车间, 由制药企业工程师上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2012年制药工程专业被学校列为校企共建专业重点建设。

3.6 注重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本校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的结构特点,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方式, 不断提高双师型师资水平和比例, 即每学期邀请1~2名制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 同时, 按照《实施意见》规定, 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实施青年教师到基层、到企业锻炼的制度, 即青年教师必须到基层、制药企业挂职实践锻炼1年, 并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的比例。

4 小结

创新之根在实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改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 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岚.培养制药工程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 2010, 31 (6) :58-60.

[2]冯淑华, 林强, 李可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 (4) :85-87.

[3]陈三宝, 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 2010, 29 (13) :185-186.

[4]祝诗平, 黄华, 张建军, 等.构建分层次按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 (6) :249-253.

创新型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篇5

一、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课内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增强学生动手应用能力,课外创新活体体系建设培养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方案中硬性要求学生必须要修满6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分,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训练。以特色讲坛为载体,启发创新意识。邀请校内外青年博士、学者、企业技术骨干、企业家开设学科前沿动态讲座,活跃校园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以科研创新、技能培训、学科竞赛为引导,激发创新精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实训环节为切入点,创建专业模拟成型创新实践平台。开设材料成型综合实验、实用成型技术设计与制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环节。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以专业工程能力实践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坚持个性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如CAD、CAM、CATIA、焊接工程师、无损检测等,使学生有技能在手,有工具可用,为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作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每年开展全校性数学建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械学会铸造分会举办的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4]。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和存在问题,发挥专业产学研合作优势。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把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等生产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带到学校来。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紧贴专业特色,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创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发挥其创新能力。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抓手,培养个性化创新精神。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宗旨,以各种科技文化艺术为平台,以演讲、报告、征文、展览、制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5]。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构建校园创新氛围,学生有自主学习空间,可以通过参加科研、学科竞赛、创业企业KAB、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实践活动获得学分。例如,创建的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创新科技小组等吸引众多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材料成型计算机技术咨询、项目研发和创业过程模拟等实践活动,为学生以后创业过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工程实践应用及创新培养为核心,具有设计制造、焊接结构控制与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坚持基本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观念,统筹协调模具设计制造、焊接设计工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构筑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分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实践教学内容不同)、多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划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任务)、个性化(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着重培养)的.实践教学发展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4-6]。在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问卷、现场询问、无记名寻求问题、教师间相互听课、批评与自我批评、内部教学交流会以及学院间教研讨论等方式,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身为中心,以自愿学习为前提,以个人兴趣为动力。树立健康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杜绝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创新型“双师”教学队伍人才培养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吸收优秀人才加入材料成型专业教学团队,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培训交流以及深造,并形成常规机制[7]。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技术攻关。“双师”队伍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所具有的职业证书上,而是通过与企业、重点高校的交流、学习来强化自身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强化教师科研工作,以科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教师在高铬铸铁应用研究、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轻金属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材料腐蚀与防护处理方面研究及焊接工艺与性能研究等5个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科研项目10余项,培养本科生100余人次,对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培养专业学生应用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可以使新生入学后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学校情况,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培养专业兴趣;可以随时解答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增长见识。鼓励专业教师自觉投入大学生创新教育,促进师生之间课外互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种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在导师与学生之间搭接无障碍通道,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不仅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也在学术、科技活动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创新技能。

四、结语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还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1]。机电工程本身是一个应用面宽、知识更新和拓展速度快的学科,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机电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高度单一性的问题,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不利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机电工程学科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高校在机电工程教学中仍然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大学生的实验实践及课外创新活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甚少,在内容上更是脱离实际,很少有实用化的实践创新作品出现。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局限于科技文化竞赛一种模式,并且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连续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二、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机电工程专业可以分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和技术技能型四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稳定本科生规模、稳定博士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度发展本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本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专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实验、试验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技术型、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级控制系统岗位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人才。实际过程中,虽然对这四类人才的培养有所交叉,但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发展历史、服务领域与办学条件不同,所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适应社会对机电工程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机电工程本科教育发展的实际,我系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包括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等五个方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是机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使大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3.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国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对学生而言是半开放式的,即仅在实验课时开放,平时不开放,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系在强化实验条件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机制,开放了所有本科实验室,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重要基地,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创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经费支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我系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设立,解决了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必须的经费支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此外,我系还邀请皇明集团等相关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还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使得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我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践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我系在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相比以往,参赛的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实践创新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我系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万余元。

四、结束语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培养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充分的实验条件,是培养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措施,也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途径,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长久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对加速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春岩,陈芳,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6-108.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7

1 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在工程创新过程中, 基础理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掌握了更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那么才可以在工程应用中真正实现工程创新。所以,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不断完善新教学方法, 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点。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要想顺利的开展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 这就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还要不断扩大基础理论课的范围。除此之外, 还要按照学科的发展方向来适时的调整基础理论, 鉴于此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不断拓宽基础, 把握创新方向。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 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所属行业的发展方向, 还要考虑到整个时代的特征,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特别强调的是, 为了能够推进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教学的改革, 这就要构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行走在学科前沿的教师队伍, 并且要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课堂中, 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对于专业教师来讲, 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上, 而是要与学科密切联系起来, 只有学生真正了解到自身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才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创新。

2 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以及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依据专业理论模块开设了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 技能训练性实验;第二层次, 理论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 理论创新性实验;第四层次, 开放性实验。

第一, 技能训练性实验。开展技能训练性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测试方法。

第二, 理论综合性实验。将专业基础理论贯穿起成为综合性理论, 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理论综合性实验。在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时候, 教师要将冶金理论的知识融入到其中, 组成严密的实验项目, 接着还要考虑到实验子项目的细节, 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出来。

第三, 理论创新性实验。所谓理论创新性实验是指借助专业教师所主持的科研等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来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最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撰写文献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是多元化的, 这样的教学改革既可以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是指教师带领着学生到对口的工矿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就业实习,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冶金专业的学生对当前行业的生产状况、行业的管理状况以及行业的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此将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 往往都是由专业教师来带领学生实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带领学生到一流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渊博、工作态度认真的实习指导教师, 确保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这两项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对于毕业实习、就业实习, 这两项实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 充分结合各种类型的创新训练项目, 引导学生在实习基地上开展实践训练活动。在开展工程实践训练的过程中, 学校要与企业合作起来, 为学生提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的空间。现阶段, 很多学校开始通过与一流企业合作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科研基地, 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开展实践训练, 又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4 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新措施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这些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每一位学生要获得2个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之后才可以顺利毕业。这一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不仅受到了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视, 还受到了学生的重视, 很多专业教师在研讨以及论证之后, 其认为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创新学分。第一, 学生要踊跃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例如:星光杯、创业计划等项目;第二, 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并且要完成实践、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 最终撰写出来的论文将成为验收的主要指标;第三, 参与到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中, 学生在工矿企业实习完之后, 要将自身的创新成果提交给指导教师, 以此来获得创新学分。学校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这一新举措,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并且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的时候, 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5 总结

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努力培养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对于冶金专业工程来讲, 学校要从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以此来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辉, 龚方红, 徐萍, 葛秀坤, 赵庆贤, 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9) .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8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并不算太晚, 基于其本身的“新兴”与“交叉”的特点,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和方向, 还在进行整合的阶段。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及接受程度较低, 加之相关的产业部门对此学科也缺少明确清晰的认识, 这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但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涉及到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研发以及医学图像采集与处理等, 其对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 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是有迫切需求的。所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目前, 数字化医疗技术水平还在提升阶段, 带动了相关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因此, 在此前提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 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路径

2.1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飞速发展, 致使其对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此时代背景下,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 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把教育方向转变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和建设。为此, 必然需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来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 对于医学检测、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其次, 在技术能力方面,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以及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等都要有完全的把握。

2.2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必须从创建创新型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手进行。在基础理论方面, 应针对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做出分析, 以便让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员掌握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必须加强教学力度、深度。由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从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与理论的比例应该均衡分配[3]。同时,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需要重视。

2.3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的保证。因此, 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为此,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 都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验室不仅需要满足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医用传感器实验的要求, 而且还需要有针对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方向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4]。除了在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之外, 还需要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以确保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市场状况有所了解, 以便从中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另外, 还应该举办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 使相关人才通过参观医疗设备企业来进行交流学习。

2.4 注重医工结合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 需要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于现代临床检查技术的原理、方法有清晰认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基本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与传统的培养与教育模式相比, 新型的培养与教育模式必然要以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为发展方向培养人才。基于此种目的, 在培养目标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生物医学工程的涉及范围较广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贴近临床和注重创新。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为了在平台上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必须把医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涵盖物理学、环境科学,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 以多种组合和相互依存关系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医工结合是推进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发展的前提, 加上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有了现在的X射线断层成像、磁共振、内窥镜、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医学应用。

综上所述,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 它的多交叉特点, 使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 对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构建符合本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必须要在了解其重要性之后,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以及注重医工结合的方式打造培养模式, 从而全面提升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该学科的专业方向是防病、治病以及康复等, 因此, 其又是一门结合了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到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等方面, 所以其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 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 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圣文, 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 30 (2) :4084-4088.

[2]王能河, 但汉久, 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影像工程) 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2) :70-74.

[3]赵于前, 李香花, 黄忠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1) :3199-3201、3207.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9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界定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界定, 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 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对应用型人才的提升, 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高, 介于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之间。近年来, 由于大学扩招, 一方面毕业生明显递增, 另一方面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上说明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就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培养适应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成为摆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指高校为了培养所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案, 从中积累经验与教训, 然后对这些经验进行抽象, 从而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终形成可以参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样式或标准。目前,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创新意味着变化、差异化, 这需要高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高校的管理层和领导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还没有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与人才培养通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率。许多高校为了学校名气和扩招生源, 只是简单地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 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其创新思维, 往往难以给就业单位带来长期效益, 也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高校的教育还是普遍遵循“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 并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革, 不利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2.2 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还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很多高校由于扩招和经费不足, 从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的教师并不充足。一方面,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专业教师不到位。另一方面, 由于专业教师数量有限, 高校还安排了思政老师、辅导员从事应用型创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并不能细心地指导学生。还要就是学校外聘的企业兼职教师并不能全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只是在高校中挂虚名, 不能实在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严重影响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3 培养模式形式单一

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从众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看, 一些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无法有效实施或者无法有效监控是否实施;绝大部分的课程是以模拟软件方式进行, 并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一些课程是以实验室的形式进行, 并不能通过校内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就是以课题项目形式开展, 学生往往是通过网上拷贝资料完成, 并没有落实到实践的调研活动中, 更不用说创新能力。高校的培养模式都以校内培养为主, 就算是到校外实践, 也只是走马观花, 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

3. 完善措施

3.1 坚持将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关心人、全面培养人、全面发展人的活动。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因此应将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的德育发展, 使其成为高品质的人才;以能力为重, 就要优化教学方案体系, 丰富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就是要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坚持素质教育的人才理念, 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切实关心学生的日常所需, 教导学生, 听取学生的意见, 力求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3.2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思维能与时俱进的专业教师队伍落实。高校应充分重视对教师队伍的选择, 引进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名师;加大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训, 提高老师的素质;应定期召开教师交流会、到外校吸取成功教学模式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将进行室外指导的教学任务纳入教师岗位考核中, 提高教师的指导积极性;提高负责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的教师的薪酬补贴, 保证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得到充足的薪酬, 有助于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教师队伍还应定期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以便及时调整备课内容, 以求更好开展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校内为主, 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生性格各异, 高校可以开设各种特色班实施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认真领悟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投入精力备课, 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的创新思维;制订校外实践的教学方案, 由本校老师带队到校外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实行校企合作机制, 根据课程需要, 让学生有计划地到企业进行实践, 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在模拟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制订应用型创新活动课题项目研究计划, 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3.4 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提高其应用创新能力, 高校除了要建立本校的实践基地、交流中心, 还应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政府部门的运作中;通过与环保研究机构中心的合作, 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与杰出企业的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 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实践;通过与国外学习的交流合作, 给学生提供到校外学习的机会, 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通过多种方式的校外实践合作方式, 组成学校、政府、企业、国际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实践格局, 拓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参与实践的覆盖面,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黎, 黄云生, 马义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J].市场论坛, 2014 (8) :50-53.

[2]王昱, 赵廷红, 郑健, 范严伟.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地质实践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 2014, 43 (12) :51-53.

[3]周诗彪, 肖安国, 黄小兵, 陈远道, 郝爱萍, 陈贞干.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 2014, 42 (5) :142-143, 146.

[4]沈萌红, 黄方平, 张惠娣, 钱孝华.创新理论为先导, 应用实践为抓手——机械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3) :338-341.

[5]杨海, 罗相巧.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 (2) :103-105.

[6]张金萍, 项义军, 杨慧瀛.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 2014 (10) :127-129.

[7]张清祥.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3 (10) :74-76.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10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都不可缺少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 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 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工作以及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工作和操作规程, 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了解,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出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有娴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体现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 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而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从理论到实践, 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

(一) 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原则

充分结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育原则, 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应以“一条主线, 双基双技, 立足双情, 实践第一”为原则, 一条主线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双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双技即通用技能、专业技能, 双情即学情、社情, 实践第一即通过师生协同、分组对抗、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来说, 岗位升迁、职称晋升、资格证书的考取均需要一定的技能, 如编制项目策划报告, 编制项目建议书及科研报告, 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及实施计划, 编制招标投标文件, 编写工程合同文件等技能, 而这些技能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得到, 因此, 实践性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安排相应教学环节和内容。

(二) 实践教学课程编制实践

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从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具有极高的操作动手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 期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尽快地投入工作, 为企业创造效益。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以实际工程需要的能力为导向, 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实施等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 都应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 实验、设计、实习等教学环节围绕实际工程进行, 坚持突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培养实际工程需要的人才。

首先组建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由教师组建为学生提供参与到实际工程的机会, 借助实际工程构建经验、获取技能和感悟;然后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特点安排课程, 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安排实训、实验, 第三学期, 专业以行业为依托, 学生组建实习团队、创业团队顶岗实习, 第四学期专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和科学创新。再次剖析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 分别设置符合学情、社情的实践课程。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11

摘要: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思想的探索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学校定位及学生培养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能否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独立学院从很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但就当前独立学院的现状来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于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自身优势,最终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我国独立学院已具有一定规模,有的还形成了显现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办学模式概括为“五三一一”。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二是培养目标,三是培养方法,四是有力措施,五是培养目标;“一个中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中心,“一个关键”——关键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实用、够用等特点。

1.制定培养计划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前期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本科重点大学的培养待遇,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复制了重点大学的培养计划,这种不顾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重复照搬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为了突出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我院专门出台了自己的培养计划。主要依据考虑到我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学习的潜在能力也很大,对他们加强必要的引导、个性关注很重要。在学院的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较大,他们和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对小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比较方便。利用青年教师学术空气活跃,学科信息量大的优势和学生交流,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十分有利。在教学设施方面,学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了实验室和图书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学院在立足实际情况的摸底调研中,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2)深入社会,把握市场需求。调研、摸底、深入社会,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院教学计划的制定很有必要。我们对当地企业、事业、政府部门等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某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等,调整原课程设置方案。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

(3)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我们教育学生要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立学院的优势。我们结合企业、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技术方面的联合工作,取得了客观的效果。

2.制定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自己的特色,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同高职院。我们培养目标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制定“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和“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等评价标准。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高素质”高校本科生普遍规格的要求下,突出了独立学院的特色。

3.改革培养方法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的开设,加大了实验课时量,更新实验内容。在选择课程和教材时,尽量突出社会急需的新知识和新科技,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还大胆革新基础课程教学。将必要的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应的学时,确保了学生学习要求。如我们在内容上的重构,尤其是专业英语,我们用仪器说明书、器件说明书和WINDOWS屏幕等代替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对专科的离散数学等实用性不强的内容,结合学生今后择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

4.实施三个措施

(1)严格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纪律管理,设立了专职的辅导员。通过辅导员来督促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管理,强化考核办法等,给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易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院组织各类学习研讨活动,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建立激励机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如对德、智、体诸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分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还设立了专生本奖学金制度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等制度。激励机制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保障并加大人才物的投入

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学院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一是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的主讲教师有80%以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我院还从多渠道聘请了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聘请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二是加大物资投入。学院投入重资金建立了多个实验室,总容量大于6000人次/周。实验内容直接来自社会需求,方式是采用设计、安装、调试等,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操作。三是优化教材。在选择教材上,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教材内容,或通过网络、资料收集补充教材缺少的内容。

6.“一个中心”和“一个关键”

“一个中心”是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院要求课堂学习效果要达到所授知识的70%以上,要求学生弄懂基本问题、概念,掌握基本方法,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基本上消除了考试不合格状况。

“一个关键”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教授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仅要各教材,也要准备动态的知识,传授学习方法。

我们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和实施非常重要,这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我们制定的“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主要是适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当然,这种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和应用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化、人性化、自主化,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在实践中实施多规格的培养方案,使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人才辈

出;职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取向。

1.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改变长期以来专注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按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必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厚基础”和“通用”的作用。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组成多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学生通过教学,达到专业的学科要求水平和基本规格。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手,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将常规实习与挂钩实习相结合。挂钩实习又称顶岗实习,即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习生的选拔、指导、管理和评估的制度和办法。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学的重要硬件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最重要保证。

3.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虽然加大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但是,还在实验室、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落到实处。

4.教师队伍的再建设

独立学院目前配备的教师学历、学位层面比较高,他们干劲足,学术气氛浓,对学院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作用。今后,在多渠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需要聘请大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兼任教师,给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咨询和传授工作经验很必要,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兼职工程师或机构择业,为企业输送新的技术人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现有企业的发展,也为学生的就业谋生提供了方便,获得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阙海宝,王冲,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6):31。

[2]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27。

[3]斯荣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

[4]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编,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03。

[5]邹晓东,王忠法,开展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篇12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62年前的阜新煤矿学院地测系地质专业,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目标。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个性化教学四方面探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标

1. 课程内容上做到科学和工程紧密结合。

工学教育注重工程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但如果过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会导致我们的“产品”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将给知识的灵活运用、乃至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问题来说,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改进、创新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在教材、授课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科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融科学于工程,从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

2. 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一项评判标准。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场景的设置、提出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提出新奇特的想法。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

1. 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地质工程的地域性、多变性、复杂性等常使得任何一项具体地质工程都难照搬现存的模式或经验,而需创造性运用理论方法和经验,要求有较强的、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地质工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到最好的效益。在我国工程勘察中,勘察与设计、施工常脱节;勘察、设计与工程的地质环境常脱节,这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并要求将有关专业内容融为一体。例如在理论和方法上,需要综合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岩土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因此,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迅速吸收有关学科的新知识、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

2.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前缘介绍增加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地质工程专业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的空白点或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让学生对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研究的信心,也会促使学生自觉了解相关方面的资料,增加其探求欲望,为其转变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助剂

1. 开放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讨论甚至是争论,期间还穿插几个小问题环节,相当于小型作业,大的比较系统的问题甚至可以安排专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难度适宜的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作业就必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需要对检索资料进行筛选、对比分析,并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侧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矿床学课程讲授为例,在课程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首先讲授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讲授某一类型矿床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课后给学生分发大量的不同地区该类矿床的实际地质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分析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在下次的授课过程中组织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广泛自学,在课堂之外能够自己查找、钻研有关问题。同时,实现互动交流,使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和团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及集体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个性化教学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1. 充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陈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突破,并通过搜集资料或辩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的担忧和恐惧思想。

2. 进行个性化培养。

对于学有余力、并且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提供从事独立、有激励性科研的机会。对于确有创新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可通过申请,由学科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自己进行中的科研项目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发展、研究规划,以便于其潜能的开发,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因此,需要地质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开发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地学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虎杰, 崔春龙, 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3) :14-17.

[2]叶四桥, 陈洪凯, 唐红梅.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 (1) :69-71.

[3]效牛.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6, 13 (1) :7-9.

上一篇:春耕备耕下一篇: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