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工程人才

2024-07-24

创新型工程人才(共12篇)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 致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了培养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对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之路进行探索。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并不算太晚, 基于其本身的“新兴”与“交叉”的特点,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和方向, 还在进行整合的阶段。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及接受程度较低, 加之相关的产业部门对此学科也缺少明确清晰的认识, 这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但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涉及到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研发以及医学图像采集与处理等, 其对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 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是有迫切需求的。所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目前, 数字化医疗技术水平还在提升阶段, 带动了相关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因此, 在此前提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 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路径

2.1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飞速发展, 致使其对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此时代背景下,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 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把教育方向转变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和建设。为此, 必然需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来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 对于医学检测、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其次, 在技术能力方面,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以及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等都要有完全的把握。

2.2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必须从创建创新型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手进行。在基础理论方面, 应针对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做出分析, 以便让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员掌握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必须加强教学力度、深度。由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从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与理论的比例应该均衡分配[3]。同时,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需要重视。

2.3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的保证。因此, 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为此,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 都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验室不仅需要满足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医用传感器实验的要求, 而且还需要有针对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方向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4]。除了在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之外, 还需要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以确保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市场状况有所了解, 以便从中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另外, 还应该举办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 使相关人才通过参观医疗设备企业来进行交流学习。

2.4 注重医工结合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 需要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于现代临床检查技术的原理、方法有清晰认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基本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与传统的培养与教育模式相比, 新型的培养与教育模式必然要以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为发展方向培养人才。基于此种目的, 在培养目标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生物医学工程的涉及范围较广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贴近临床和注重创新。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为了在平台上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必须把医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涵盖物理学、环境科学,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 以多种组合和相互依存关系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医工结合是推进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发展的前提, 加上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有了现在的X射线断层成像、磁共振、内窥镜、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医学应用。

综上所述,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 它的多交叉特点, 使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 对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构建符合本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必须要在了解其重要性之后,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以及注重医工结合的方式打造培养模式, 从而全面提升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该学科的专业方向是防病、治病以及康复等, 因此, 其又是一门结合了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到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等方面, 所以其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 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 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圣文, 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 30 (2) :4084-4088.

[2]王能河, 但汉久, 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影像工程) 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2) :70-74.

[3]赵于前, 李香花, 黄忠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1) :3199-3201、3207.

[4]鲁雯, 宋莉, 曹卫芳.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6) :8-10.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2

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中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必须依托相关行业,有重点地发展几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作 者:郑丹 刘剑 贾进章 ZHENG Dan LIU Jian JIA Jinzhang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4)分类号:G642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 应用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3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克服新的问题和挑战,开拓创新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的作用,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应当从基础做出,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养,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专业培养不够全面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成立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对原来的机械或者电气工程专业进行调整而来的。这种专业设置的方法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专业的要求,存在专业培养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不少学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设置中都表现出了倾向机械或者倾向电气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和现实脱节比较严重的情况,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等比较热门而又时代感比较强的课程中。这些情况都导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培养不够全面,难以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或者创新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一地灌输,没有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限制,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理论知识和现实的脱节。部分学生在参与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善始善终,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没有将创新活动很好地落实下去。还有部分学生期望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快速得到成果,缺乏长期的坚持,其功利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在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都反映了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意识不足,学生不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在创新教育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需要树立对创新的正确意识。

1.3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理论性比较强,与现实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难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中,不少实践环节都流于表面形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部分学校虽然明确提出了实践实习,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追踪模式,导致实践课程不了了之,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2.1做好学生的全面培养工作

目前在机械电子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例如对于机械来说常常存在比较大的创新难度,同时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快。对于教学来说,要想紧紧地跟随时代的发展往往面临着客观上的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全面培养的方式,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工程领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电子技术在机械工程行业中的价值,使机械电子工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失偏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专业基础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通过全面培养的方式,培养具有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人才,最终建立机电一体化设计、研究、制造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这也将是机械电子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能够更加满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引导者,应当主动的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学习活动小组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面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依靠自己的独立能力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的积累和总结,达到提高的目的,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参与创新型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实验分析和实验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并且在研究中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难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

2.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養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课能够及时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在保护试验仪器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考核,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实。可以在学院内部展开课外创新活动,通过建立相应的课外实践团队和组织,加强对社团的指导,逐步带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

3.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创新文化和环境。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应当从理论基础抓起,通过给予学生地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塑造,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多角度做起,使创新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更好地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完善,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江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3,(2):68-69.

[2]赵桂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3,(14):151-151.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4

1 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内涵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提到过, 是“创立”和“创造”的意思。在国际上,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创新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创新能力是由基础性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和相关的思维能力等) 和专业业务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合能力、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社会适应和把握机遇能力、合作和协调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等) 组合而成的一个能力结构体系。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除有知识、有能力, 又能实践外, 还必须具备积极的心态、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创造性人格, 以此作为创造行为和活动的掌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创新”, 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它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 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 为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基础。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内涵, 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除了具有专业性的特征以外还有:全面性、基础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工程能力是从事工程活动, 解决工程问题, 完成工程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创新和工程管理能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 工程科学型 (主要从事工程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人员) 、工程应用型 (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 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 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程管理型人才 (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经营)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我国石油工程领域的主力军, 该领域由于面临的复杂未知问题多, 风险和投资较大, 设备和技术更新较快,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必须是创新型工程人才。

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通过培养来实现。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 教师为“应试”而教, 学生为“应试”而学。培养的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呈现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 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因此, 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活动, 提高工程能力。此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 教学模式探讨

2.1 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懂得创新教育方法、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科研经验, 从事科研的教师要参与教学。从事科研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本身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从事教学, 有利于对科研成果的经常系统总结, 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再结合。教学与科研双重身份的结合, 有利于把科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科研和工程问题。石油工程业有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知名教授, 其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本科教学中让教授站上讲台, 可以起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同时石油工程专业也拥有一批高学历、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优秀教师, 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建设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 结合生产与实践, 推出了一批精品专业课程, 其中包括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 授课教师均是该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采取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石油工程专业还实施“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块班教学模式, 在石油工程专业内部又划分了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藏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等不同的专业模块, 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和授课侧重点有差别, 学生可以按照专业特长和将要从事的技术工作性质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

2.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也是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探索。本科学习进入二、三年级, 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此阶段选出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导师, 提前介入科研工作, 在研究中通过导师的指导逐步掌握解决科研和工程问题的方法, 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石油工程学院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3.1 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仅有课堂教学不能够满足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 让本科生在课外单独或组成科研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解决某些实际的科研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科研方法, 还可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为此, 石油工程学院首期划拨了1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申报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所申报的研究课题由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小组协作完成, 课题执行过程中可以极大的锻炼参与者的创性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3.2 鼓励教师课题组资助课题

除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科研课题外, 也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组从其科研课题中划拨一部分研究任务和研究经费设立本科生研究子课题, 组织本科生科研小组申报完成。由于所设立的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在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管理上也可以极大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3 向本科生提前开放科研实验室

从功能划分角度, 学校实验室可以划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需要, 让学生完成某一单项的基础实验, 学生可以借此更好的掌握所学课堂知识。科研实验室是为完成系统的科研任务而设立的实验室, 实验仪器、装置和设备较为系统和先进。一般本科生仅在毕业设计阶段才进入科研实验室。由于毕业设计阶段时间短, 本科生很难利用科研实验室条件系统完成某项具体研究任务, 不利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此, 对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提前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4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参与现场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 但如不经过现场实践, 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本科学生在毕业后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现场工程实践的需要。因此, 石油工程专业尤其注重本科生的现场工程实践环节。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习, 在实习期间完成基本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工程实习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后期专业知识学习中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4 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首先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本科学生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改进培养方法、获得良好培养效果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要成为反馈信息的受众, 鼓励学生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在培养过程中, 鼓励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加强团队协作和内部沟通, 形成高低年级之间在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传承关系, 在整个石油工程本科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培养氛围。

5 结语

为满足石油工程领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应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石油工程本科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突破, 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能尽快融入石油工程领域和发挥自身潜力。该机制应是一种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摘要:石油工程领域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领域, 技术更新快, 面临复杂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多。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是石油工程领域的主要技术力量。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石油工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技术需求和行业特色, 以及本校在石油工程专业的科研、实验和教学条件, 探讨了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传缘, 陈世瑛, 章锦林.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内涵与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5) :45-47

[2]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Vol.5, No.2:41-45

[3]刘国荣, 秦祖泽, 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2) :39-41

[4]张学松, 白恩远.工程本科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54-56

[5]张宝文.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Vol.25, No.4:130-132

[6]黄忠东.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 (2) :43-45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5

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个体具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概念、方法、经验等知识形成的知识子系统所构成的知识大系统。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所谓整体性指的就是构成知识结构的所有要素应该具备集合性、层次性和相关性。而环境适应性要求个体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动态性,即不断的调整组成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或者是更新改造构成要素。

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所谓厚基础,就是髙等工程教育既不能是满足一般学生需求的“一般教育”,又不能是过分强调专业面的很窄的专才教育,而是进行工程技术基础教育,使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程实践需要的能力。所谓宽口径,就是学生对不同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强。这是工程实际对人才培养提橱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即是强调为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空间。

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主体,其知识结构的模式有很多种,如“通识型”模式、“T型”模式和“复合型”模式等。在遵循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原则的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是“复合型”知i只结构模式。所谓“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指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业知识结构。“复合型”知识结构模式包括专业模块、非专业模块、辅修专业模块。_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双学位,获得新专业的知识。经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训练以后,学生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和研究。

2.专业素质。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指其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

由于教育目标反映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因此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对专业素质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划分为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四个基础成分。专业知识是指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对本专业领域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方面认识的总体;专业技术是指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本专业某项任务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能力是指个体能顺利地完成某些工作的心理特征,专业能力即指学生能顺利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心理特征;专业态度是指学生对其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工作素质要求和现状、劳动特点、学科性质和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倾向。

3.综合能力。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其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自我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不断弥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决定了仅通过高等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在今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面面俱到的“全才”,高等教育只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时代的发展呼唤“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努力来完成的。

实践能力是指有目的有意i只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即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作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想在工程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必须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实践能力。学生要进人工程科技领域,必须从工程实践开始’以此不断磨砺自己。

提高创新能力是增强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工程科技创新,首先必须有提出、发现和形成问题的能力。在从事设计或分析研究时,要善于发现任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系统总结,形成完整的主题。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新的创新突破点。这既需要有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不满足现状的创新意识,还需要有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没有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学风,就不能抓住工程科技创新的机遇。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其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进而达到发展自我的能力。一方面,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把自身与社会统一起来,通过接触社会不断培养其应变能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社会,从生物人、自然人逐步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加快其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社会的适应能力还涉及国际交往能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一定要具有在国际上交往的能力。

工程科技人才的整合能力,就是整合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的能力。整合能力的培养要靠团队精神。缺乏团队精神,资源很难整合。而团队精神的形成,要靠领队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是有虫立思维,又是有很强团队精神的领队人。这样,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才能较快完成。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国家的骨干,在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效用的同时,应具备国内与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薄弱。

现代社会,工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高校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工程教育中,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在进行工程教育的过程中,许多理工科院校开展的人文教育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薄弱。

(1)教育观念的偏斜性。

一些院校管理者在观念上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程化”的倾向,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重视理工科专业课程,坚持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专业,人文教育培养可有可无。由于教育观念的偏斜性,部分人文教师在长期缺乏人文氛围的环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致使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更加薄弱。

(2)教育内容的唯知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往往以实施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目标。而对工程师基本训练又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缺少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只由人文教师来承担,因此在理工科教师的头脑中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误解:人文教育应该由人文教师来担当,与理工科教师无关。受此影响,大多数理工科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专业”教育,很少涉及如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教育内容的唯知性使人文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3)教育方法的灌输性。

我国的人文教育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灌输性的特征。课堂教学手段落后,相当一部分人文课堂形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使学生失去了接触人文知识教育的兴趣。

(4)教育组织的形式化。

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缺乏人文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校园人文气氛很薄。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人文教育组织流于形式。

2.实践教育不足。

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

然而,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育不足。

首先,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导致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大多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实践训练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实践原动力不够。大学工科教师大多数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也是我国髙等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充分实施的原因之一。显然,大学工科教师自身就存在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很难想象本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足的教师能很好地培养出现代工业经济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这势必直接导致学生实践原动力不够。

再次,教学内容的局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从教学内容来看,更新速度慢,没有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面向工程的运用多科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相对较少,传统的为某一专业方向服务的“学科中心型”模式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

最后,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和评价方式不科学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设施方面,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各髙校又面临着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从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师中,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着重强调高水平论文,因而教学积极性不够高;在学生实践学习主动性方面,由于在教学评价中,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课程体系的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3.创新教育缺乏。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国理工科院校虽然在创新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1)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教师习惯于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局限于把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作为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依据,而不明确书本知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一旦教育者对教学目的有了认识上的偏差,教学观念对创新教育就出现了不适应。

(2)墨守成规的教育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往往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个性、注重求同思维而忽略求异思维。这样的教育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但是不利于进行发明创造。虽然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但由于几千来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真正在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仍然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难,使得理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教育。

(3)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师较少关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侧重于趋同思维,不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很少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及余地,未能形成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僵化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的单一僵化是限制创新教育的瓶颈之一。现行高校的评价制度重知识评价,轻能力评价。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同时,忽略了对教师及学校教育情境的评定。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三、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予以解决。

1.教育理念创新。

创新的教育理念,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二是增加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以及解决工程活动中非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强调工程整合教育。

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要将现代教育新理念贯穿其中。强调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强调工程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并重,强调“教研互动、因材施教、综合训练、有机交叉”,突出个性化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坚决贯彻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髙度重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设计能力和具有国际视野、远大抱负以及求是创新精神的未来工程科技领导人和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2.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虽然高等工程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础扎实、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满的现状。这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多学科交叉方式。教学评价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在综合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有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3.“教学工具”创新。

这里的“教学工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工具,而是指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CDIO,该模式作为理工科教学改革的创新工具,主张以产品研发的CDIO全过程(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生命周期)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的和职业的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旨在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通用的、可概括的教学目标,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CDIO的应用将有助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方法的研究,而且还可以推动考核标准的制订,为现行的髙等工科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CDIO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有三点重要启示。

(1)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

将科学知识的传递与对人文社会价值的追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有关个人、社会以及文化的广阔视野,使他们获得正确的伦理准则,学会在工程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判断,并最终完成价值实现。

(2)注重学生的大工程观教育。

大工程观教育就是要求工程教育应重视工程的系统性。现代工程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髙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综合化的学科知识背景,能分析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3)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

工程学科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此,在向学生传授基础性、介绍性的学科课程的同时,要通过许多灵活的实践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践教育成为指导髙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理念。

4.保障制度创新。

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一个制度来完善和保证工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制度创新可以通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与宏观环境创新来获得支持。

从微观环境来看,要进行教育基本制度创新和教育具体制度创新。教育基本制度创新包括教育体制创新、学制创新等?’教育具体制度创新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创新等。通过教育制度创新,使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获得制度上的保障。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6

【摘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也是工科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本文主要介绍通信专业以“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型教学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通信技术 教学改革 工程实训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通信人才,要求高校构建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美国的创新战略与再工业化战略,欧洲的创新欧洲以及工业4.0战略,日本的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战略等都指向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能在新的情况下取得先机,“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二、 大数据云时代,信息的高质量及时传播对通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信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信息社会中,通信是一个发展迅速而又庞大的行业,它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如光纤和卫星通信,光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计算技术等。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的发展,通信的概念已经大大扩展了。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产生,传播和交换迅速膨胀对通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现行的培养通信工程师的大学专业教学计划由于各种因素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状况。

三、构建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3.1在教学中增加实验和实训的课时比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课上讲授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的知识灌输到学生那里,除了晦涩难懂之外还造成学生不能抓住原理的本质,从而进一步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甚至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丧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纵观以往通信专业的课程安排方案,实验和工程实训的课时所占比例并不高。学生在参加实验和工程实习的质量也参差不一,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3.2鼓励同学参加相关的科技竞赛,提高综合能力

对比一些参加过相关专业竞赛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解力要比仅仅通过课本来接收知识的学生要好的多。参与比赛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使得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全面,在应用的时候更加的得心应手。因此在教改中建议多举办相关的学科竞赛和设计类的比赛,通过实践来提高知识吸收的质量,使得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更加高效实用。

3.3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意意识

随着“众创浪潮”的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有创业激情有创意的年轻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开启。通过创建校企平台合作战略,通信工程专业与企业,相关的行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明确培养目标,共同研究设计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成果。校企合作可以激发和促进相关行业的变革,不仅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使得年轻的大学生有更好的平台学以致用而有所成。

四、结语

推行“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革新,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企业和广大教师学子一起积极开展有益的探索实践,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对于通信人才的培养方案一直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用时间检验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2011(4):47-55

[2]李庚,张长森,吴君,高线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

[3]王亚飞,杨曙辉,李学华.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5(4):121-122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7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要素

创新型人才是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通过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要素:

(1)具备完善宽厚的知识体系,即要求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即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求知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求知信念;

(3)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勇于实践的能力。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针对本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并根据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要素要求,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三层次、四位一体”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构成图如图1所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其中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改革方案制定,保障体系确保教学改革得以实施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四位一体主要是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复合型人才”。安全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应该具有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设备故障诊断、有害物质检测、安全事故预测,以及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体现创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完善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建立了“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其中“两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包括:基础层面,即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层面,该层面注重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认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群;专业基础层面,即专业基础与技能层面,该层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基础课群,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等;专业层面,即知识综合应用层面,该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设置行业通用安全工程、行业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知识课群;创新层面,即创新实践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性的选修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创新课群。

安全工程创新课群中的专业选修课凝练了七门课,包括:安全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安全工程数值分析、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特种设备安全、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等。设有课程设计的课程在原有安全系统工程、工业通风与除尘、防火防爆工程的基础上,增加结构设计原理和应急管理两门课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主要是为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设立,因此在教学时更加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科研性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中要求有25%左右的题目应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3.体现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靠学校办学优势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基础上,以“精选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四平台、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构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应用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的“四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建筑施工安全、石油化工安全、机械加工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矿山安全等五大实习实践的“五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采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自选实验、创新实验、实训实验、竞赛试验等“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开出大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为学生增加开放性实验,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超出课本,且难度适当的创新型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因此实习单位类型多,实习内容宽泛,往往很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通过积极协商与联系,最终与市安全生产监督局达成共建协议,在为政府安监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管理部门提供了涵盖各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实习单位,大大解决了生产实习难题。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到各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现状与问题,激发学生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政、校、企”三者的共建合作,能够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3]。

(3)生产实习答辩制度

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长、单位种类多,且较为分散,教师无法时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因此,制定并实行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答辩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并分组进行实习答辩,汇报实习情况和实习体会。综合实习成绩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的成绩。

4.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

(1)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法

全程导师制是引入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后,通过与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由导师制定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科学竞赛、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应该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人情感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理念。这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能力的多层次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以教师科学研究拉动其课程内涵建设。在组建课程组时,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努力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使专业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如:《燃烧与爆炸》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关于混凝土高温后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方法与结果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其创新思维。

(3)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使用探究式、研究型、实践理论教学、案例引入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强化记忆。

结论

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群建设;基于“政、校、企”合作平台,紧跟学科发展,构建了“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制为重点,实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强化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社会需求量大,又是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因此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考核机制单一等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建立“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创新课群的建设;构建“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为重点,体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以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并融合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于相应教学课程和内容;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机制,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实行生产实习答辩制度。从而构建“三层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2-175.

[2]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41-443.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8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 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 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 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 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 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 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 让学生自主选择, 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 (含学科前沿课) 、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 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 因此,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 强化学生“三个环节”, 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 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 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 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 学生是实验的主角, 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 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 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 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 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贴近工业实际, 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 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 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 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 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 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 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 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 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 与医药工业相结合, 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 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 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实训实践, 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 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 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 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 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要将工程设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明丽, 赵广荣, 白鹏, 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9) .

[3]欧阳臻, 宁德刚, 徐卫东, 陈钧.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华, 胡国勤, 赵蕾等.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药学教育, 2007, (2) .

浅谈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9

关键词:电子工程,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 信息技术应用生产周期日益缩短。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电子年代,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专业人才, 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1 信息时代和专业特点呼唤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使得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上世纪80年代早期家用计算器、话音带宽的数据调制解调器, 80年代后期PC、模拟蜂窝电话、CD机、电子公告板, 90年代早期手提电脑、数字蜂窝电话、视频CD机、互联网, 90年代后期网络电话、DVD、ADSL、网络多媒体;本世纪前几年3G、视频电话、GPS、数字广播, 未来5~10年视频识别、智能交通、自组织与传感器网络等[1]。

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尽早实现工业化, 我国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创新概念由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并将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即“企业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等[3]。

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通信、互联网的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加速重组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发展使硬件系统功能更强。电子工程类专业人才专业基础知识要求高, 需具备坚实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知识, 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受过良好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基本训练, 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综合能力, 掌握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文书刊, 具有良好科研创新能力等。

2 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匮乏

中国工程院调查表明,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 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足;工程科学方面原创性创新成果少, 工程技术上模仿性创新也不够, 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造成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经济效益不高。中国现有科技人员数量是世界第一位, 但中国出口产品却以低附加值为主, 需要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来提高自己产业水平。

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大量创新型人才呢?钱学森先生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的进言是问题的答案,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现行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要求不适应, 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要求不适应, 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适应, 考试方法与素质提高的要求不适应;实验课教学中, 验证性实验内容多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少, 封闭式实验内容多创新型实验内容少, 单科性实验内容多而综合性实验少。

3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

大学是人才培养主要机构, 也是科技创新发源地。国外研究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更强调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美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 都采取针对性措施。重视人文学科的作用, 重视教学个性化, 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鲜明个性是创造的基础, 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注重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联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比例, 把学生研究能力训练纳入电子类专业培养体系。在英国, 大学教育也有自由教育传统, 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目标, “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 情趣高雅, 判断力强, 视野开阔的人”。面对新世纪经济革命需要, 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 非常宽的知识基础, 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雇用灵活性。个人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4]。

4 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运用全球战略眼光探索人才培养制度创新。随着工业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 工程正日益走向全球化, 工程实践因各国语言、文化、习俗、法律系统、环境、规则等不同而不同;工程实践团队将由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以及地理分布的工程师组成;工程设计将兼顾当地与国际特色;综合性工程概念日益扩大, 既有技术, 又有管理、营销乃至环境和法制、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树立专业创新价值观。教师如果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漠不关心, 就是不称职教师;学生如不重视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塑造, 就不会大有作为”。通过不断实践, 使学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价值, 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 树立多元的创新人才观和大教学观。探索电子工程类课程创新。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电工电子课程正是电气电子信息一级学科内7个二级学科共同基础, 无论是电气电子, 还是计算机, 都基于这个公共平台组织教学, 应加强多个平台建设, 提供更多创造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秋华, 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7.

[2]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3]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5.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10

关键词:创新,软件,应用

1引言(Introduction)

当前IT领域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创新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青海民族大学十分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在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学改革促进具有创新型思维的、面向工程化的软件人才,在培养体系的建立, 办学模式、培养方法、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工作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一些研究成果和IT领域的反馈表明,成熟的软件工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框架下,必须受到正规的、良好的工程师训练和职业熏陶。本项目是我们在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律,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软件开发人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开发人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system)

2.1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要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懂得如何实施一个软件项目并对之进行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工程化教学、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要在遵循IT业界标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领域知识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兴趣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1]。

2.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在软件工程指导下, 以数据库为主线进行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的模式。这一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系统地讲授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的知识体系,精讲系统原理和方法并突出重点和难点, 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案例讨论。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来编写案例,通过对一些精选案例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可能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第三阶段是实践训练。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完成一个项目,一个小组可由若干人组成,按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要求,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分配角色,分别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各环节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对上述环节的任务完成都以答辩作为考核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锻炼,通过对标准文档格式的讲解和精选案例的学习,学生编写所有环节的文档资料,而每一个环节的文档资料只有在通过答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

2.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各级院校已经开展,但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导,忽略了将案例作为背景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在被动的听讲过程中缺少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全过程非常模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强调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对每一个阶段进行承前启后的分解,其中强化软件项目管理在整个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把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并辅以必要的答辩讨论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

2.4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引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加大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近三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及实践/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Innovatives o f t w a re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以面向工程化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指导,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核方法、提升重视团队合作、突出软件测试过程、搭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确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 教师指导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

3.1合理设计课程模块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司麦克斯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需求和质量分析,根据结果及时与IT领域企业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以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双方建立稳定、长效和双赢的合作模式,包括人才标准的制定、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2]。在培养方案中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模块, 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覆盖文化修养和专业领域,构建一个知识面较宽广、实用性很强的大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根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企业认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认证培训、参加大赛等教学环节。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为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在部分专业必修课中实行了分级教学奠定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流应用软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桌面应用到基于Web的应用,再到目前的电脑、手机客户端与Web端多客户端平台应用[3]。以精选的项目案例为驱动,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大量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多途径理解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项目开发和案例讨论中了解工程过程并积累工程经验[5]。以面向工程化的教学法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6],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又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3.3培养工程化思维能力

教师除了讲授学生学习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8],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然后由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进行项目的实践[9]。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任何项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预定的目标和指标,而工程就是去实现这个目标和指标,它需要创新,没有工程思维,就很难进行创新。

3.4更新考核方法

以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完成的阶段任务。首先,确定答辩小组成员,以7—9人作为一个答辩小组,成员有教师、工程师、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成员既是答辩评委又是答辩者, 一个班级可以分5—6个小组进行答辩。其次,由学生将自己在前一段时间所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做完整的介绍。答辩小组成员,尤其是学生评委必须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并详细记载分析每一个答辩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充分讨论,经修改后进行下一阶段工作。成绩考核中引入团队评分制,不再以个人表现来评定成绩,而是以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加强沟通和合作交流,体会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非标准化考试。

3.5提升重视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交换使用设计方案,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工作的基础,用较真实的场景模拟项目评审, 从设计方案到代码的编写、测试,都暴露在其他小组成员的监控中,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组间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6突出软件测试过程

学生邀请非小组成员或班级外的学生对软件产品做严格的测试,以便发现问题。之后指导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的更改情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更新设计方案获继续下阶段的工作,其目的是模拟实现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

3.7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基本保障。在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型、工程化的培养思维为指导,构建跨专业、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化综合应用环境,同时在国内IT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体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

4结论(Conclusion)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引入到教学中,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强化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力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创新思维和意识。在项目规划、案例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隐形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软件文档写作水平。

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突出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设计软件开发课程体系的构成,以阶段性的方式设置课程组成,完善课程的系统性。在模拟场景中的软件项目实施阶段,针对目前验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项目指导老师始终围绕最终目标和阶段参数来强化过程管理,使学生对软件项目的开发从可行性分析、开发、测试、维护的全部流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11

【关键词】电气类;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F416.6

本文得到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计划”的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资助。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电气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出高素质的电气类创新人才也是摆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使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伴随科技的日益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能否掌握已有的科学技术,能否传承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各种认知。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是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能适应工程类特殊岗位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在从事电气类专业工作中,通过在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工艺、系统、操作或者维修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能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运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方法或者新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能够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够提出、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能够在方案定型的情况下按照设计意图实现设计目标;对完工后的工程项目能够参与相关评价,具备判断力和提出改进的独立技术见解。

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现途径

1、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良好的工程素养不可或缺,良好的工程素养包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工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由资深工程教育专家讲授,并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生产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感受电类工程实际活动,潜移默化。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验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学生不但能验证已有的理论结果,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目前电类学生在单片机、plc及FPGA等课程中,都提出了相关的自主开发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重现实验结果,而且要开创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训则是通过较大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则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工程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做好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指导老师编制科学合理、难度适中、便于自主开发的相关指导书。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差异,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实习。实习是整个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大型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重要保障,学生实习的过程面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包含很多在校内无法碰到的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实习内容、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能真正得到实践能力提高。当前很多高校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统一集中安排到企业进行流水线上作业,工厂也对学生仅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无创造性劳动的生产过程。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独立分析、解决一般管理和工程实际能力;运用专业方法与手段获取信息和结果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调查研究、实验数据处理、阅读外文资料、使用计算机及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往往假、大、空。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学生也往往是网上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在目前很多资料都谈到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个是学生数量众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限,二来企业技术人员由于效益等原因不愿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导老师应了解电类不同专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的科研状况,目前我校电类学生采用毕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习单位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指导的重心由学校指导老师向企业师傅转移,既考虑到学生的顶岗实际需要,也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效果较好。

5、学科竞赛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

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在抓好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选拔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针对性强化培训。让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和FPGA等软件应用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最近两年我们都有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项目被批准立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重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为了克服过去在本科阶段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们将本科阶段教育就定位为一线工程师培养。以电力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充分凸显“电”、“工程”特色。

2、改善和利用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實训基本条件的具备是学生在校期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通过实验印证所学书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训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好基础实验室,如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等实验室外,还应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建设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验室。选购或者自行设计与电力行业主流企业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建立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企业现场生产的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

3、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作为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过渡,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现有师资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能力强于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言就相对短板,而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采取新进人员下企业、下实验室锻炼6个月到一年的做法是可取的。既能让新进的博士们熟悉本行业的工程现状,更加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于企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又能在日后的学生培养中做到课本与实际相结合,顺利实现本科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是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做到动手能力的提升,又要克服那种单纯的师傅带徒弟的纯技能教育方式。在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现实面前,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创新型工程人才 篇12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创新性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3]。它要求人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先天因素外, 更多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而智力因素则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创新本身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 其中创新性思维是其核心[4]。

当前, 人们期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既能在工程组织中了解工程过程、开发工程产品, 又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人。CDIO大纲正是基于这一工程基本原理:即大学毕业生能在现代的基于团队的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复杂的、具有附加值的工程系统。为能开发复杂的、具有附加值的工程系统, 学生必须掌握适当的技术知识和推理的基本原理;为能在现代的、基于团队的工程环境中工作, 学生必须提高自身沟通能力;为能真正创建、运行产品和系统, 学生必须懂得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

基于上述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学生领导新产品的创新和运行能力;第三个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够懂得未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通过表1[5]可以看出, CDIO培养目标和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6], 因此, 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意义。

注:●为高度契合, ○为一般契合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是培养模式陈旧, 课程体系僵化, 教学手段单一, 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创新环境。为实现CDIO大纲的要求, 2004年1月, CDIO组织为CDIO计划设定了12条标准。这些标准将成为CDIO计划区别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为教育计划改革和评估提供了指导方针, 并为CDIO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创建了基准和目标, 同时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框架。这12条标准解释了CDIO计划的理念 (标准1) 、大纲的发展 (标准2、3、4) 、“设计—实现”经验和实验室 (标准5、6) 、新的教学方法 (标准7、8) 、教师的发展 (标准9、10) 、计划评估 (标准11、12) 。其中, 有7条标准是CDIO计划的本质属性, 它们使得CDIO计划区别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另外5条标准则丰富了CDIO计划。

3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实践

我们在2007年开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群教改中进行CDIO模式教学的实践, 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是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其次是将新型的课程质量观传递给学生;再次在课程质量管理方面, 相关人员进一步开拓思路, 寻求一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方法。

围绕上述3方面, 我们进行了6项改革。

(1) 更新师生教学理念。通过外出学习、参观和交流以及各种讲座、论坛将CDIO教学理念传递给师生, 使其建立新的教学思维和学习观点。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CDIO工程教育目标,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逐步建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3级结构, 确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 注重知识的有用性, 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工程化人才培养目标。

(3) 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结合CDIO大纲要求, 对数据库原理原有课程群进行改革, 建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3级结构。其中,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理论;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将原来包含在理论课程中的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分为必做、选做2部分, 同时开设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命名或由学生自主设计, 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 从实际生活、工作、学习需要出发, 设计题目并充当不同角色 (如用户、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程序员等) ;素质拓展中, 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 (如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比赛、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等) 和各种形式的认证考试 (如计算机等级考试, CCNA、CC-NP、Java认证等) ,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

(4) 项目训练体系设计。项目训练体系旨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工程意识, 通过实力展示和应用领域的介绍, 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数据库基础, SQL语言, 数据库设计理论, 数据库完整性、安全性, 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技术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生设计作品, 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数据库编程和程序设计结构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专业技术能力;通过作品展示、评价, 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5)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CDIO工程化培养为目标进一步确立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 采取讲授、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以班级为理论授课单位, 小组为实践单位, 改革课程评价方法, 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训练过程中。

(6) 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CDIO能力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在CDIO教学方法中获得的成效的具体衡量。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这些能力。如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时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考察学生设计作品的各种文档。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增加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因而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个资源开放、宽松自由、包容性强的改革计划。高校在实践教学中, 应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 注重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190532.html, 2008-05-03.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5) :4~9.

[3]王英杰, 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4]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Edward F, Crawley.The CDIO Syllabus:A Statement of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EB/OL].http://cdio.org/cdio~syllabus~rept/index.html, 2008-07-01.

上一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下一篇:网上银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