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型人才

2024-08-20

科技创新型人才(通用12篇)

科技创新型人才 篇1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 而且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 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划上了等号, 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 只有在组织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时, 才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成临时管理机构, 并且仅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 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持久有效, 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 在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服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内容, 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 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整合优化成有机的整体,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由管理部门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两部分组成。管理部门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整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规划和审查科技创新课题的开展、资金的使用等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各系部抽调文化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 主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方向,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进行甄别与推荐,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技术指导,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评估等指导工作。

2. 建立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 从而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 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 我校开放所有本科实验室, 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 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 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 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 除了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外, 还采用了门禁、监控等安全防范装置, 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

创新实验室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开放、实验仪器等资源全部开放, 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自主性是指学生处于创新实验的中心地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组队、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分析结果等。创新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解决必要的经费支出。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 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必须的经费支出,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 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 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 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 所批准的资助经费将按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合格、结题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划拨50%、30%、20%。

近年来, 随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 但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 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因此, 我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邀请企业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不仅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 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 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设立综合教育学分, 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我校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方面,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每学年审定一次, 由所在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定审核, 院学生工作委员会最终审核确定, 并记入学生本人档案。综合教育学分是推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定奖学金等大学生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未修满当学年综合教育学分者, 取消该学年各种评优、评奖资格。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 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5. 结语。

我校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 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 我校有近千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训练, 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中, 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 相比以往, 参与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 我校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 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余万元。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 改变传统观念, 开拓多种途径, 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对于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春岩, 陈芳, 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 :106-108.

[2]罗家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及其培养.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1, 22, (6) :88-90.

科技创新型人才 篇2

申论科技范文: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人才

伟大的时代需要杰出的人才,杰出的人才推动伟大的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无数优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更需要让优秀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方法,而人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大量引入技术和设备能够根本改变落后面貌,结果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引进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越是飞速发展、剧烈变革的时代,越是需要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的人。恩格斯曾这样赞叹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称它“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时代”。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从那时起,我们民族也进入了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而这也正是一个需要而且正在产生巨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产生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良传统。自主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促进民族复兴的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深入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文化。创新事业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就创新事业。发展创新文化,就要坚持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一切妨碍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破除,一切束缚自主创新的做法并口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在中华大地上,就会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生动活泼、生机勃发的大好局面。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 篇3

一、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做法

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城市体系中扮演节点和枢纽角色,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上海在推进“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上海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上海主要采取三项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加快自主创新经济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塑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财税政策、城市建设、公共采购和标准等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促进作用,降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二是构建完善“五位一体”创新体系。着眼于形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金融、研发转化、政策法规、优先区域、协同创新五大功能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虑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通过实践探索,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2%左右。上海卢湾区特色创意园区8号桥,则吸引了SOM建筑设计、思邦设计、唯晶科技等知名创意企业70余家以及国内外优秀创意专业人才1000余名,2014年园区税收就超过1亿元。

二、广西学习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关键在于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

相比上海而言,广西科技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偏低。据统计,2013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为275.8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5万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3%,相当于湖南的1/7、四川的1/6,与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快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第一,要在引进优秀人才上下工夫。人才是强国之本,立业之基。要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加快聚集一批站在国内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物。打造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平台,吸引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到广西来工作。与国内和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合作,组建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引进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吸引广西急需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急需人才,聚焦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为广西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工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库,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动科技人才流向企业研发机构。要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引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抢占技术制高点。针对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搭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聚集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依托科技社团和专业公司,搭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成果应用大数据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要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工夫。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充分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着力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长周期、分门类、专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变为较长时间的考核评估;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实施分类管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扩大国内外专家同行评议范围,加大市场化人才评价力度。改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分配权和收益权。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创新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等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试点政策措施。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人员的收入增长机制。支持企业对技术团队在专利和成果转化后,提高一定比例的净利润予以奖励,对管理团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予以奖励。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

创新型企业科技人才开发 篇4

1 科技人员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虽然当前的员工培训与以前相比, 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思想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问题仍然不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油田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 一方面科技人员过去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逐渐老化, 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过去那种单一专业“孤军作战”的科研方式已被多“兵种”、多专业的“联合作战”所代替, 科技人员的知识面需要拓宽。从结构上看, 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具有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拔尖人才”, 具有敢冒风险、标新立异的高技能人才还比较缺乏, 不能完全满足油田和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科学有效和谐发展的需要。

2 培训措施和建议

2.1 因材施教, 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适应企业和科技人员发展的需要, 根据科技人员“材质”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在提高专业素质培养方面, 主要采取“扶一程, 传帮带”、“压担子, 搭舞台”、“送出去, 请进来”等措施, 效果明显。

对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主要采取“扶一程, 传帮带”的培训方式。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外语水平高以及接受新事物快, 但缺乏科研生产的工作经验, 工作往往无从下手, 这就需要进行帮扶。帮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实行导师带徒制, 即给每一个大中专毕业生都配上一名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 进行科研工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的传授, “扶一程”, 直到能独立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为止。为了促进师傅愿意教、徒弟愿意学, 对导师带徒工作进行考核, 每年在大中专毕业生实习满期转正考核时, 把师徒当作一个共同体, 一起考核、一起检验、一起评价。

对青年科技人员“压担子, 搭舞台”。青年科技人员是油田和我院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工作的未来和希望。一方面压担子、促培训。给青年科研人员压上一个院级项目或一个油田 (区块) 的科研生产任务, 或者让他们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某项课题进行联合攻关, 促使青年科研人员在肩负重担的情况下自觉进行跨岗位、跨专业、跨科室轮岗锻炼, 激发他们学业务、炼能力、提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搭舞台、赛技艺。通过每年召开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等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 为青年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搭好舞台, 提供竞技的场所。截至2010年, 我院已连续第15次举办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 每年都有几十名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同台竞技, 既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也提高了大家的技艺水平。

对工作多年的科技人员主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工作多年的科技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但专业知识逐渐老化, 需要不断更新。将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送到高等院校或国外, 进行高学历、高层次的复合性培训, 拓宽其知识面、开阔其工作思路和视野, 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所长, 更好地团结带领科研团队创新、创效, 为企业多作贡献。对一般科技人员,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油田讲学、举办学术培训班, 或送少量人员参加国内相关机构组织的学术技术短训班, 使广大科技人员都能得到良好的继续教育。近五年来, 在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来院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93期, 参加人数多达1900人次;外送短期业务培训416人次, 其中出国培训45人次;开展硕士以上学历教育60人, 其中博士3人。较好地促进了全院科技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2.2 依岗施教, 悉心培养科技人员的职业素质

依据不同的岗位, 有针对性的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职业规范教育, 使职工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新入院人员进行优良传统教育。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是一个有着骄人业绩和几十年优良传统的科研单位, 一代又一代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 为油田的发展作出过无私奉献和牺牲, 为了让新入院的人员能够了解油田和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光荣传统, 尽快融入到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中, 每年坚持开展传统教育, 组织观看我院发展的光辉历程纪录片, 宣传我院科技创业、创新、创效的业绩;请“老石油人”讲石油光荣传统和油田发展史等等, 受到大中专毕业生的热烈欢迎, 普遍感到能成为地质科学研究院的一员而自豪。

对科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科技部等部委制订的《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以及中石化有关要求, 根据石油勘探开发职业活动的特点, 对科技人员提出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崇尚科学, 坚持真理;勤奋好学, 求新求精;团结协作, 尊重他人;爱岗敬业, 奉献油田;遵纪守法, 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要求, 与每一位科技人员签订《保密及竞业限制承诺书》, 并引导科技人员通过学习、自省、自励、慎独等个人的主观努力、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修养, 以及通过对科技人员实施无意识教育、开展职业教育、训练创新意识、采取政策激励、强化规范管理等环境影响, 以此推动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对科级干部进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科技骨干中选拔出来的科级干部, 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但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对此, 每年突出一个重点, 举办一期培训班, 召开一次交流会, 对科级干部进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突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岗位职责、HSE案例分析、公文写作、营销策略、管理技巧等等基本内容, 采取联合办班、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交流, 科级干部管理素质、政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在基层或部门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头羊”和“稳压器”作用, 为“加快有效发展, 构建和谐地研”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按需施教, 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为适应石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以及苏皖探区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需要, 根据我院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惯性思维定式等问题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对科技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

一方面强化科技人员思维方式的训练。“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 这说明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除了应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料外, 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灌输、启发、引导等方式, 对科技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 促进科技人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引导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启发他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江苏油气勘探开发的形势, 正确处理“大”与“小”、“难”与“易”的关系, 辩证地看待勘探开发的高潮与低谷。激发科技人员在科技攻关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细认真的作风, 鼓励敢于“吃螃蟹”、善于“吃螃蟹”, 积极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领域, 为油田的更大发展勇攀高峰。

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部分科技人员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无法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为油田服务。据调查, 科技人员非智力因素的总体状况是, 自觉性和进取性较强, 但协调性较差。为此, 充分利用网络、职工政治学习等阵地为职工播放“成功经理人”、“如何当好下属”等相关视频培训讲座, 大力宣传钱学森、侯祥麟、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典型事迹, 引导科技人员制定既符合国家、企业利益, 又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 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从多角度、多层面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从而为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优良环境。

3 结语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江苏油田地质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作为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参谋部”的“参谋们”, 不负油田上下的期望, 在素有“地质家考场”之称的苏皖探区, 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截至2010年, 在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创造了石油探明储量连续15年突破千万吨、原油产量连续17年稳中有升的新辉煌。

科技创新人才如何培育 篇5

“导师制”:重在学术传承

“导师制”是指“导―学关系”突出,重在把导师的研究成果延续下去,在延续过程中,后继者成为能够继承导师学术薪火的人才的培育模式。这种模式亦可称之为“师徒型人才链延续”。

有人统计,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共有115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三分之二的获奖者得到过名师指导。美国社会学家朱可曼教授对这种人才链的延续机制进行过专门而又具开创性的研究,指出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师徒双方能不能做到“双边对称”。

双边,指的是师傅这一边与徒弟那一边。对称,指的是道德人品、学识学力以及治学方略三个方面的对称。道德人品对称了,徒弟方能获得师傅的信任,师傅也才愿意将其最为宝贵的治学精髓传授给徒弟;学识学力对称了,徒弟才有能力将师傅的学术精髓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治学方略正确了,徒弟才能够开辟出不同于导师的道路,从而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三条只要有一条不能达到“对称”,都将影响到培育成效,导致人才链的中断。

显然,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导师的主动性、主导性很强,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导师制发源于19世纪的英国,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由于当年英国教授不少人叼着一只烟斗吞云吐雾,所以人们又说这样的学生是被缭绕的香烟熏陶出来的。

着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先后有9位弟子荣获诺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深情地回忆他的导师费米:“我当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费米每周都要花半天时间和我单独聊天,凡是基础性的重要问题,我们都会深入讨论,这些指导使我终生受益。”

在这里,师生双方自主选择、“一对一”指导、和谐默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依靠上级指派、强拉硬扯,则往往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项目制”:重在实际锻炼

“项目制”是指在国家或组织有计划的领导下,把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后学,放到一个项目、一项任务、甚至一个重大工程里面去实践、磨练、提高,使其成才。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依托重大工程培养青年人”。这种方式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美国的曼哈顿工程。

实践表明,一名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组合。静态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获得,而动态的创造性能力则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培养。以我国航天系统的人才培养为例,依托重大工程培养人才就结出累累硕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曾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坚持把有潜力的好苗子放到不同型号和单位项目中进行多岗位锻炼,注重在重点型号研制、重大技术攻关中培养创新人才,这是一条成功经验。

在项目制培育人才的运作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摸索总结出航天人才培养的“五步曲”:一是“工程牵引,培养骨干”,即项目对接,踏上平台;二是“长期积累,培养专才”,即“十年法则”,纵向深入;三是“一专多能,培育将才”,即多岗锻炼,复合发展;四是“艰苦历练,造就帅才”,即经受磨练,坚强意志;五是“重德修身,成就大家”,即修身养性,领悟大道。

开展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6

截至目前,吉林松花江中学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国尚德创意大赛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科技特色学校共同体成员校、全国创新教育名校联盟百强名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影响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个体、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纵向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吉林省科技体育传统校、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示范基地、吉林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吉林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吉林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为了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推动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吉林松花江中学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拼搏创新”为发展主题,以“团结竞争”为前进动力,铸师德、行师职,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合作,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强健体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科技辅导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先后成立了服务、展示平台以及多个学科的兴趣小组,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校园记者站的服务平台

学校创办《发明与创新》杂志,作为学生了解科技、感悟创新的窗口。学校以校园记者站为平台,通过对学生创意和发明作品进行甄别,及时投稿从而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培养了学生发明创新的成就感。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创新大赛,树立学生热爱发明创新的坚定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热爱科学的素养。

学生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校在科技教育成果宣传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充分利用科技竞赛的展示平台

学校以科技竞赛为平台,如科技创新大赛、航模竞赛、各类征文比赛等,积极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充分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2012年6月,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吉林市赛区比赛活动中,吉林松花江中学分别荣获特等奖、创意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20名参赛选手获得“创新学生奖”。2011-2014年,学校分别荣获“2011-2014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吉林省第五届至第八届国防科技体育比赛”两个团体第一名、“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充分发挥校园科技馆的科普资源

为了让学生了解科技原理、体验科技知识,学校新购进了校园壁挂式科技馆。“壁挂式科技馆”共涉及力、光、电、电磁等方面,内容涵盖了集文字说明和互动展品于一体的30件互动展品。学生参观体验校园科技馆,不仅让他们了解科技、热爱科技,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操作,了解了展品的科学原理,在操作和“玩”中培养了科学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定期培训的作用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校会邀请科技专家或科技辅导员,对全体入学新生进行科普教育,以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热爱科技发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组织科技节等科技活动,学校选拔出优秀创意、发明作品和科学研究论文等,为参加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好准备。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将航模爱好者组织起来,进行海、陆、空“三模”培训。通过科技活动周等活动,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和全国“三模”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国防科技体育先进单位”、“吉林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活动基地”等荣誉称号。

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辅导员,为此,学校实行科技辅导员推荐制,并对推荐的科技辅导员进行科技创新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掌握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辅导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征文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2010年4月,学校组织参加了由《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科技教育“三个一”工程组委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活动”,10人次获奖,吕彦波等8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年12月在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活动中,学校有4人次荣获金奖、9人次荣获银奖、8人次荣获铜奖,13人次荣获创新名师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创新教育名校联盟百强名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充分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

学校通过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发明创新教育与各类课程相融合的研究”、“发明创新教育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教研平台,让更多的学科教师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发明创新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产生发明和创新成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nlc202309041419

2009年12月,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课题研究组成员中有27人的研究论文获得国家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2012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中小学生创造力研究”的相关课题,并被课题组确定为“课题实验学校”。

附录:近年来学校、学生科技活动获奖情况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吕杰同志担任吉林松花江中学校校长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工作。

1.2008年,学校被授予“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2.2008年,学校被授予“2008年度国防科技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2008年10月,在“第四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初中、高中组分别获团体第二名。

4.2009年4月,学校首次组织参加了“第24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三名同学的作品入围,在大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5.2009年6月,在第五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竞赛吉林分赛区比赛中,初中组获团体第一名、高中组获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6.2009年6月,在“第三届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模型项目比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并获得团体第一名。

7.2009年,学校被授予“2009年度科技活动周先进单位”称号。

8.2009年10月,学校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

9.2009年12月,学校在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研究中获课题研究先进集体。

10.2010年5月,学校被授予“2009年度国防科技体育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11.2010年4月,在第25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

12.2010年6月,在吉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航空模型暨第四届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比赛活动中,学校被大会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13.2010年6月,在《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终评与颁奖活动》中,学校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14.2010年6月,在第四届全国尚德电力杯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吉林省分赛区竞赛活动中,学校两个代表队分别获得中学组团体一等奖和团体二等奖。

15.2010年6月学校在第六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16.2010年5月,学校被吉林市科协、吉林市教育局授予“吉林市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7.2010年9月,学校荣获“吉林省首届航模科技节暨第五、六届青少年航模竞赛总决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奖,同时被授予“吉林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高中组荣获单项团体第一名,初中组荣获单项团体第二名。

18.2011年4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2010年度吉林省国防科技体育先进单位”。

19.2011年5月,学校分别荣获“2011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吉林省第五届国防科技体育比赛”两个团体一等奖、“2011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

20.2011年8月,高二年级学生刘佳翼获得2011年“雪野湖”杯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无线电遥控空战项目全国第三名。在2011年全国创新征文大赛中,荣获学生一等奖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2件,教师组二等奖3件、三等奖2件。朱振栋荣获金牌指导老师,曹靓、曹立清、孙云霞荣获银牌指导老师。

21.2011年8月,在第七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比赛活动中,学校共荣获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30人次、三等奖57人次,获得单项团体一等奖8项、团体二等奖5项,初中荣获团体第一名,高中荣获团体第二名优异成绩。朱振栋等四位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22.2011年10月,在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中,论文《F1空气桨直线赛车的探究实践活动方案》荣获活动方案组二等奖。

23.2012年4月,学校被授予“2011年度国防科技体育突出贡献”单位。吕杰、吕彦波、朱振栋、李海涛四人被评为“2011年度国防科技体育先进个人”。

24.2012年6月,荣获“2012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吉林站)”、“吉林省第六届国防科技体育锦标赛”两个团体第一名,组织一等奖。其中荣获2012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吉林站)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6人次;荣获吉林省第六届国防科技体育锦标赛一等奖16人次、二等奖17人次、三等奖7人次。

25.2012年4月,赵健渤同学在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活动中荣获线操纵空战P2D项目第四名,取得航空模型二级运动员资格。

26.2012年8月,刘师赫同学荣获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无线电遥控空战项目第三名,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

27.2012年6月,在第八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比赛活动中,初中组荣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高中组荣获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21人次、三等奖11人次。学校共荣获单项团体第一名7项、第二名4项,高中组荣获团体第二名。

28.2012年9月,在第八届吉林省青少年航模总决赛活动中,学校代表队荣获“弹射纸模型飞机滑翔计时赛”项目单项团体第一名,李昊明、夏铭泽同学荣获一等奖,赵俊伟同学荣获二等奖。

29.2012年9月,学校被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吉林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吕杰校长、朱振栋老师被评为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30.2012年7月,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活动中,学校选送的作品共荣获银奖2人次,铜奖6人次。

31.2012年6月21日,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吉林市赛区比赛活动中,学校分别荣获特等奖、创意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初、高中2个代表队的20名学生,在比赛中分别荣获2012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学生奖”。朱振栋、李海涛荣获优秀教师奖。

32.2012年10月27日,在2012“驾驭未来”全国车辆模型比赛吉林省总决赛活动中,学校初、高中8名队员共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在比赛中荣获组织一等奖、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33.2012年6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全国33所自主招生高校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网络复赛中,李佳颖同学荣获全国三等奖。

34.在2011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大象永不忘记》活动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李佳盈荣获一等奖、孙可昕荣获三等奖、吕涵荣获三等奖,另有7名同学荣获优秀奖。

35.2012年12月,在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活动中,4人次荣获金奖、9人次荣获银奖、8人次荣获铜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创新教育名校联盟百强名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36.2012年12月,在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活动中,宁旭东、和贺、王韵策三位同学分别获得才艺展示、动手技能测试大赛两项银奖,松花江中学荣获团体铜奖,朱振栋、郭文汇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37.2013年1月,朱振栋教师荣获吉林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38.截至2013年3月末,共发表学生论文51篇、教师论文18篇、宣传报道3篇、人物专访3篇。

科技创新型人才 篇7

一、首席科学家概述和重要性

科学研究是一个多数服从少数、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成长的活动, 这意味着科研团队不能单纯以数量多少进行实力的比拼, 一个国家更不能笼统地以科技工作者群体的规模来衡量科技研发实力和增长潜力。科研团队的灵魂是首席科学家, 首席科学家的水平, 直接决定了整个科研团队的水平。

首席科学家通常是在某一个学科获得了突破性成就的前沿科学家, 是该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 谁培养、拥有更多的学科领军人物, 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赢得先机。当下北京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人才的密集地区, 而未来的5~10年, 如何吸引、挖掘以及培养更多的学科领军人物, 为这些顶尖的科技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是把北京打造成全球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

依据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泰勒的相关理论, 有以下几个原因促使高质量的人才汇集在一起, 这些原因分别是:从事挑战度高、创新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可能性较大、企业家的个人价值及能力、消费者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各个市场环节对于知识的识别运用能力、对于人才的识别和开发能力、优良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自身愿景高度契合的发展空间。美国学者阿尔特曼则认为, 除了泰勒强调的区域因素之外, 人才聚集还有一个“保健因素”, 如:工作地的气候环境、社会文化、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管理水平等。他的核心观点是:高素质人才选择自己的去向十分关注生活的舒适度, 而不仅仅关注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而依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观点, 人才集聚的效应, 就会产生一个“增长极”——导致精英人才的脱颖而出和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 从系统优化科技高级人才的生活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北京对全球科技领军人物的吸引力出发, 目前来说, 构建一大批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足够成熟、科学以及具有极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团队, 把能推动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其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家首都变成团队现实的生产力, 引导和带动北京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 2011年北京市科委启动了“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以下简称领军人才工程) , 我国将利用10年之久的时间, 通过项目的带动、产学研用的结合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形式, 一直到2020年, 能培养造就出大量的科研技术水平一流、管理能力突出、成果惊人以及专业贡献极大, 并且能引导带领促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形成和拥有产业关键技术使其发展起来的科技型领军人才。从2011年至今, 领军人才工程共成功评选出了210位前沿科学家, 涵盖了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科学等新兴科学和产业领域。

二、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并举

领军人才工程聚焦科技向产业转化、服务提升生产力,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申请人条件, 一方面将已经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人才挖掘出来, 另一方面也在向全球释放着集聚首席科学家的积极信号, 提高北京对前沿科学家的吸引力。一个优秀的领军人才, 不仅有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队伍建设, 能从整体上提高北京科研队伍的国际视野和研发力量。

领军人才工程申报人年龄是在50周岁 (含) 以下, 遴选范围聚焦于新兴产业领域, 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类领军人才, 能在学科前沿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 且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 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另一类是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 要求申请人应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 企业发展领域属于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方向,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且技术突破能处在该产业所属科学领域的前沿, 甚至可以推动所属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专注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并举, 以知识进步和产业进步的相互促进为抓手, 领军人才工程要培育的并非是潜力股, 而是已经成熟并且能在首都未来新兴产业中扮演行业带头人的领军人物。所以, 申请条件对申请者的年龄、科研水平以及个人能力都做了综合考量, 让精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个人能力与团队建设并举

领军人才工程根据主线“领域——团队——领军”与“1+3”遴选的模式, 并且结合该人才位于每个领域的整体布局来挑选符合的人员。

从理论上讲, “1”指的是申报人属于的专业领域的规模和发展潜力要体现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支柱作用。“3”指的是有关于申报人相关的评价, 其包括领向、领先以及领人这三方面。

首先“领向”指的是申报人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指引产业向更好的方向的改革, 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领先”指的是专业技术非常先进并且技术贡献权威, 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领人”指的是能可以培养和与领导一支优秀创新的团队。这就说明科技人才不只是应在学术道德、组织协调以及项目管理等等角度要有卓越的表现, 而且也要有突出的个人魅力与团队凝聚力, 可以带领出卓越的团队。

为了确保选拔、借鉴有实力干部在工作考察谈话中的有效做法, 专门设立了访谈调研事宜, 组织12个访谈调研小组深入到提名人选所在单位, 通过个别谈话、民意测评和实地考察等形式, 全面了解提名人选的品德、实力、业界影响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以及团队建设等情况。访谈调研方式改变了以往人才遴选工作“评审会”相对封闭、被动与平面化的评价方式带来的问题, 对提名人选的了解更加有根有据。

四、全面优化与因人而异并举

在对领军人才的政策支持上, 领军人才工程改变了以往资金赞助的单一模式, 坚持竭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 实事求是, 精准扶持。很多科技人才培养项目, 一刀切的服务方式, 忽视不同人才间的差异, 领军人才工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深入开展典型走访调研, 根据入选人员及团队的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和定制化服务, 推荐入选人员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级的科技项目, 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二, 拓宽渠道, 多元培养。在对入选人员的申请项目给予充分支持的同时, 引导领军人才所在单位加大对该人才培养投入, 并组织领军人才参加党校学习班、高级研修班等, 支持领军人才开展跨界交流创新。

第三, 坚持创新与创业创效相结合, 引导支持领军人才努力把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交流硕果累累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截至2016年底, 领军人才工程共选出并资助210名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六年来, 据不完全统计, 领军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中, 共有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入选第一批万人计划;34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7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在领军人才承担的多项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中, 共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共计11项, 其中一等奖3项, 二等奖6项, 创新团队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计42项, 其中一等奖9项, 二等奖18项, 三等奖15项。

例如: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首批领军人才工程入选者郜春海带领研发团队开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CBTC) ”, 是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 目前已在北京地铁亦庄线应用;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批领军人才工程入选者徐明波先后承担了“创新型基因药物研究开发技术体系建设”等国家级课题5项, 主持研制上市五个国家一、二类基因工程新药, 在创新性生物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首批领军人才工程入选者谢良志带领团队完成了3000多种重组蛋白的工艺开发和生产, 建立了2500多种重组蛋白的库存, 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的发展等等。累累硕果, 不仅具有科技创新价值, 对北京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已经成为了北京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品牌工程。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创新中心离不开科技领军人物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J].华东科技, 2014 (11) .

现代科技与创新型农机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农机,教育,人才培养

1 前言

步入20世纪, 农机化在全球得到发展, 很好地解放现有生产力, 为地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年, 国内农机现代化和农机教育都得到大力发展, 很多高校设置专门的农机化或农机设计制作专业。而现阶段, 顺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农机教育的内涵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面向知识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 建设农机工程学科, 培养创新型农机人才, 成为诸多专家学者热衷的焦点话题。

2 现代科技与创新型农机人才培养

2.1 现代科技与农业机械化

经过五六个世纪的发展, 科学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 并伴随诸多高新技术应用各学科应用。比如:二进制的引进、半导体的发现, 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基础, 并催生了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同样为生物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回顾这几项重要技术革命带来科技成果, 可以预想未来几年科技发展的重点都将向技术层面进行靠拢。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中国更是重视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逐年增加用于科技研发的技术投入。一方面, 创新多种研究机制, 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像是, 863计划、973计划等等, 都充分展现技术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源泉所在。另一方面, 逐步增加资金投入机制, 设立专门的攻关项目。其他资金的投入渠道, 更是有加大趋向。此外, 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就是贸易全球化。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渗透交融支持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民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以及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工程措施。例如:农业机械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 (如减少旱涝灾害损失的机电排灌、抵御干旱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植物保护机械) , 农业机械是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如保护水资源的节水机械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机械化) 。农业机械是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装备之一 (如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回收地膜技术) 。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2.2 现代科技与农机教育

随科技的渗透发展, 农机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样有着现实的必要性。作为农机人才培养的农机工程学科, 涉及到诸多领域——材料、机械、生物、信息、环境、材料等等。由此, 在人才培养方面, 更应该把创新型人才作为今后规划和目标制定的选择。创新型农机人才培养, 要在传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顺应科技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内容, 发展多学科交叉领域, 确保受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 顺应现代科技发展需求, 提升其创新能力。实际上, 自现代科技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来看, 今后农机教育工作的开展应顺应科技发展趋势进行适时地调整。

处于提升社会对农机教育学科的认识, 可考虑酌情加大农机教育学科的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 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有重点地自发达国家引进原版教材, 针对性的英语授课。在课程内容方面, 不断进行更新, 简化专业课程, 增加基础课程, 综合处理获取信息, 着重提升对知识的运用、拓展和创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

理论与技术、农机与农艺、工程与管理、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积极创新, 从实际出发, 从现象出发, 而不是从概念出发, 进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 这是农机学科教学和科研中需要注重解决的问题。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而提出了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要求。基础教学是厚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考虑建立多学科交义的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多学科知识, 奠定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强化基础实践环节, 锻炼其基木技能, 强化而向现代科技的实验教学环节。比如:美国的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 就成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实验室。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不断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 逐步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经常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等, 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术和物质条件。

鼓励在校学习学生, 跨学科进行选课。层次稍高的研究学府, 建议针对研究生可跨学科招生, 探索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选课, 为职业教育层面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路。同时, 建议在专业设置上, 逐渐减少层次感, 根据目前现有的一级学科, 招收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实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

不同院校之间, 倡导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条件允许的学校, 建立高职——本科的办学模式,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办学, 设置专项的奖励基金, 为现代农机教育的人才培养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陈志.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2001, (1) :1-4.

普及科技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篇9

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北京学生科技教育成果展示会暨第二十七届北京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这是一场“展示成果、示范交流、体验科技、分享快乐”的科技盛会。活动分北京学生科学主题乐园展览、北京学生科技教育成果展、科学建议奖获奖作品及学生动漫作品展、北京青少年科普剧表演、科普沙龙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市各区县的中小学生、科学老师、科普专家、以及学生家长前来参与。

在北京学生科学主题乐园展览主题中, 北京七色花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出的新型科普展品和中小学科学探究校系列产品, 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展位出现了“爆满”现象。无皮鼓、手感发电机、电磁加速器、探索龙卷风奥秘、瞬间制冰、真假沸腾等展品使参与者乐不释手。

七色花公司展出的华茂科普系列展品曾荣获中国2 0 0 5年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第三届科普博览会金奖。科学探究系列产品包括了:能量转换、光学、力学、生命科学、电学、磁学、地球空间及综合八大系列。科普展品和科学探究系列产品种类丰富、设计合理、造型精美, 是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的理想平台。至今已在全国20多个省 (市) , 建成了500多个袖珍科技馆或科学探究实验室。

科技创新型人才 篇10

关于“人才“定义, 顾名思义, 人才就是有才之人。《辞海》中对“人才”的解释, 是指有才识学问的人, 德才兼备的人;人的才学、才能;人的品貌。衡量人才的界定标准, 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的研究领域, 对人才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定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2020年) 》中提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个概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对什么是人才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我们认为, 构成人才的三要素:一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创造性劳动;三是社会贡献。其中知识技能素质是人才得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内在基础;创造性劳动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社会贡献是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 是人才价值的实际体现。

近年来石家庄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驻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9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多人, 其中高层次人才3, 360人, 院士8人, 认定石家庄市首届科技领军人物15人, 参与市科技计划项目科研人员达2, 557人, 吸引省外人才105人, 培养研究生82人,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6项, 其中国际领先6项, 国际先进20项, 国内领先124项。全市专利申请2, 581件, 其中发明专利757件, 授权专利1, 577件。

二、石家庄市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一) 科技项目带动模式。

通过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或重大专项实施有效解决国家和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吸收消化能力、独立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组织管理能力。

(二) 团队互动培养模式。

依靠组织优化和团队合作的综合优势, 有条件承担更大的攻关课题, 获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有利于克服个人的分散力和惰性, 组织培养可有序组建创新团队轮流安排学术带头人或在不同岗位上轮岗锻炼, 使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良性互动, 促进创新团队带头人有效组织、指挥和协调, 提升综合领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 学科交叉融合模式。

发明创造依赖于不同知识交叉连接和转移重组。该种远缘杂交开放模式侧重对各种边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转移, 要求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类学科之间的跨越交叉, 运用辩证逻辑, 掌握科学发展规律, 在解决实践问题的同时应加强国内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科技人才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 同时要兼顾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

(四) 同行竞争激励模式。

在创新型企业领军实践中与高手过招、强者竞争, 直接面对同行竞争压力, 有利于扬长避短, 开拓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 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 争夺制高点和自主知识产权。

(五) 自主学习成长模式。

培训研修完全由被培养者自己去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自主设计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定位, 不受“官本位”影响和行政干预, 拥有自由探索发展空间, 适合于以基础理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在个人研修深造主动实践自我完善过程中培养提高人才的质疑力、观察力、思维力和协同力等素质。

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培养模式, 都应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特点,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坚持“人才、团队、项目、基地”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培养。

三、石家庄市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建立科学的选拔评价机制, 促进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在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基础配置作用的前提下, 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利经验, 以业绩、能力为取向, 逐步实现团体举荐, 行业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

(二) 扩宽培养渠道, 提升领军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 遵循领军人才成长规律, 研究领军人才能力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领军人才到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进行深造;组织交叉学科交流, 举办不同形式的高级研修班、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

(三) 加强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领军人才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党校等培训机构, 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领军人才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四) 优化载体建设, 促进领军人才健康成长。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和本市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博士后科研活动站和科研工作站, 瞄准学科前沿, 面向产业需求, 凝练科技课题, 提高集成能力, 构建战略联盟, 集聚和造就一批站在世界前沿或紧跟世界学术技术发展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

(五) 组织主题活动, 发挥领军人才引领作用。

制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每年定期组织培训、交流、研讨、咨询、宣传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 集中安排领军人才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知识;搭建领军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并与政府、企业间智力对接的活动平台;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科技网络等媒体专题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领军人才, 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结语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和区域创新中心城市, 面临着围绕建设现代一流省会城市, 必须率先建成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面临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第三极的重大战略任务, 还面临着科技人才总量相对偏低, 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比较匮乏等制约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突出问题, 科技人才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是石家庄市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更需要科技人才发展方式的转变来支撑。只有抓住高端人才核心能力建设, 抢占科技、人才、战略制高点, 才能赢得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的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一发展目标, 通过对石家庄市科技创新型高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 认真把握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聚焦培养目标, 突出能力线和机制线, 富集信息、广纳良策, 重点解析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 针对科技领军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提出进一步加强石家庄市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系统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能力,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赵刚, 孙健著.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 第1版

[2] .柏淘.领导决策能力提升训练[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9, 5, 第1版

[3] .李廉水, 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2, 第1版

[4] .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石家庄科技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5

[5] .胡燕.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D].中国地质大学, 2008

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研究 篇11

摘 要: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和核心支撑力。研究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对于拓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科技创新体系人才队伍现状,探讨了辽宁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架构及建设思路,提出了辽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路径,为辽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体系;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辽宁始终坚持科技计划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做到科技计划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更要了解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和发挥作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助力创新型辽宁建设,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科技创新体系构成概述

科技创新调控系统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其职责是营造好的环境,做好宏观规划和战略规划。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科技培训、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给予财力、物力支撑,给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政策支持。科技研发体系包括研发主体、研发主体协同机制、研发支持与激励机制、研发与推广衔接机制。辽宁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要以“四化”同步、城乡共同繁荣为出发点,研发大中小微企业和乡村当前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突破各类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研发力量,共享信息资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鼓励产学研合作,即在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等合作,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

二、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

2015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辽宁省将继续把培养人才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一是着力强化创新人才基础工作。详细掌握科技创新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基本情况,以及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突出重点。二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依托重大专项、平台建设、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遴选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全面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推进计划”以及辽宁省“双千计划”,启动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组织好大连海外学习创业周活动。三是完善项目人才互动机制。健全完善《省科技厅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围绕构建“4+1”链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五位一体”科技资金配置模式,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不断促进科技计划和人才工作的深度结合,形成人才带项目、项目育人才的互动机制。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逐步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队伍,注重强化人才工作调研,积极学习先进省份经验,做好人才工作战略研究,建立动态管理的科技创新人才库,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动态考评机制等。截止2015年,辽宁省新增工程院院士3名,总数达到54名;积极组织实施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试点,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712名;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1名,切实为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辽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问题

目前,辽宁省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科技人才,一方面使得科技人才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明显的人才管理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得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载体相对薄弱,辽宁重点名校较少,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难以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又慢于南方部分省市,技术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弱;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留住人才的事业和环境。辽宁是重工业省份,第二产业较为发达,而一、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这两个产业科技人才的比重也就明显偏低。三是科技人才政策缺失,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处于紧缺状态。

三、辽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不断加大对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业9呼化器的资助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技术转移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积极配合科技部实施国家科技人才推进计划;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扎实做好“辽宁千人计划”的评审和推荐等工作;继续实施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努力搭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不断完善科技人员到农村和农村龙头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科技特派的工作模式;继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数量,真正形成一支“不走的”科技特派团;继续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为学员毕业后管理企业和开展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一平.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N].中国科学报,2015.

科技创新型人才 篇12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生长环境多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以我国两院院士为例, 其籍贯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 并且出生时间以秋冬、冬春气候变换大的月份为多。父辈职业为教师和知识分子家庭的比例较高。[1]

与此相似, 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般自幼家境较好, 父亲的职业也以教师、商人、知识分子为多。[2]

二、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对于高级科技人才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名牌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 资料显示1901~1972年间, 美国15所名牌大学造就了59%的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精英们毕业后一般会继续进入著名机构接受进修教育。在1901~1972年间, 美国的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 55%在哈佛、哥伦比亚、伯克利、霍普金斯、普林斯顿5所院校获得了博士学位。[3]

在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初期, 他们大都有师从大家的经历, 并从老师身上学到重要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方式。[4]1972年以前, 在美国进行其获奖研究的92位获奖人中, 有一半以上 (48人) 曾在前辈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手下当过学生、博士后或低级合作者。

三、能力素质特征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常在早期就表现出超越一般科学家的工作能力。他们往往很早取得博士学位。研究表明, 1972年以前, 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取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平均为24.8岁, 这比整体情况早了三年多。

他们往往还是精力旺盛的科学论文的写作者,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平均论文发表数约是13篇, 而一般研究人员则平均为3~4篇。除了论文数量上的差异外, 论文的质量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早期研究成果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不仅被同行引用的次数更多, 而且经历多年以后仍然在被引用。

这些早期的成就实际上是对其科学潜质的外在反映, 文献中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个性特征的描述大体包含这样一些词汇:强烈的求知欲、精力高度集中、天资聪慧、具有科学精神、充满激情、精力旺盛、超凡的创造力、广泛的阅读等。一项针对我国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显示, 优秀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5]品德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包含“分析及解释数据的能力”、“运用现代工程设备、软件及工具的能力”等;终生学习的能力, 包含“优异的外语能力”、“高水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宽广的知识面 (人文/经济/管理/科学) ”等;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 包含“能参与发挥个人作用的项目”、“制订试验方案、进行试验的能力”, “懂得工程问题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学科团队中的协作能力, 包含“领导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书面交流能力”、“人际关系”等。

研究发现, 不同行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 如航天领域对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要求高于其他行业, 信息电子行业对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突出;医学对人际沟通和交流、外语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农林对“懂得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更加重视, 等等。因此, 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时, 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

此外, 尽管工程科技人才与科学研究人才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 对于“发现”和“发明创造”的不同追求使得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核心素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研究者提出, 科学家的主要特质有:高度自控、独立自主、喜欢抽象思考、不喜欢与人交往、勇于探索等。这些素质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素质中均没有直接的表达。特别是“不喜欢与人交往”一项, 与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有所矛盾, 团队协作是优秀工程师的重要素质要求。

四、成长过程的一般特征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大致要经历方向选择和经验积累阶段、整合创新阶段、成就卓著阶段。[6]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是贯穿始终的。

第一, 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一种优势积累特征。一是毕业于名校, 通过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表明, 他们大多毕业于著名高校, 接受了严格的在校教育, 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在行业知名的科研院所工作, 有良好的工作、试验条件和氛围。三是师从名师, 得到行业高水平带头人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具有在国外学习、研究或工作的经历, 接受了一些世界前沿的信息。

第二, 成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组织大多具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能够提供所谓的“创新拐杖”。优秀的科研机构都能为科技人才提供独特的环境和条件—即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处于创造性阶段的科技人才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同时, 良好的科研条件构成一个单位科研的硬件条件, 它和“自由时空”共同构成了单位小环境的主要内容。科研条件是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 主要包括科研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试验与测试条件、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经费保障等。

第三, 依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并且合作和交流的范围超越国界。1901~1972年间的总共28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中, 185人即三分之二是因与别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的, 充分说明了在现代科研体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等七大系统, 其中仅载人飞船系统又由十三个分系统构成。涉及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技术含量密集, 全国三千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 参与了这一庞大而复杂工程中各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这就要求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同时也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 优良的团队建设能力。

第四, 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实践, 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经通道。工作的机遇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机会来自生产实践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如果赶上或参与了一个大项目、大工程, 如大项目工程建设或重大科技攻关, 几年下来, 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会有很大的进步。如石化催化裂化家族技术、航天领域的两弹一星等科技项目攻关都锻炼培养了大批人才, 诞生了大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

五、几点启示

通过对国内乃至世界最高级别高科技人才的内在特质及成长轨迹的总结, 我们不难看出, 剔除各种行为和环境表象, 他们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这对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 建立人才的胜任素质模型。管理职务需要胜任素质模型, 同理, 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科技、工程技术人才也应有可总结的胜任素质模型, 不仅包括诸如学历职称层次、科技成果、项目经历的外在特征, 同样需要性格特点、团结协作、能力特征、价值目标等内在潜质。

第二, 营造人才的正向激励环境。高水平人才的高智商、高情商特征, 必然要求更具激励性、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环境。对这一群体而言, 有效的激励方式已远不仅是薪酬, 而是包括职务晋升、价值认可、内部公平等一系列影响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正外部性。

第三.创造人才的后天培养机制。企业必须对经过认真甄别后的人才名单给予充分的自我认可, 敢于赋予这部分人员在重要科研、工程项目中超于其以往工作阅历的职务或职责, 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性, 加速人才成长速度。

摘要: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也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人才规划的工作重点。习近平同志近期指出“:人才工作要在认识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上下功夫。”延此思路, 进一步需要梳理的问题应包括:人才成长是否存在规律性;人才成长过程中显现出哪些共性的特征;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有何不同。作者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 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共性特征、成长路径进行归纳, 总结规律性内部特征和可控性外部条件, 从中思考适合企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启示

参考文献

[1]吴殿廷, 陈向玲, 刘超, 张若, 顾淑丹, 蔡春霞.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两院院士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6) .

[2]楼武林, 吴殿廷, 张艳平.杰出经济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与启示——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例[J].传承, 2010 (2) .

[3]哈里特·朱克曼著, 周叶谦译, 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蒲云, 代宁, 王永杰, 于承训.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5]中国工程院课题组, 我国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研究报告, 2007 (7) .

上一篇:绩效评估误差下一篇:采购库存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