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2024-06-11

科技创新(精选12篇)

科技创新 篇1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 而且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 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划上了等号, 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 只有在组织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时, 才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成临时管理机构, 并且仅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 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持久有效, 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 在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服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内容, 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 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整合优化成有机的整体,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由管理部门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两部分组成。管理部门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整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规划和审查科技创新课题的开展、资金的使用等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各系部抽调文化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 主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方向,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进行甄别与推荐,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技术指导,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评估等指导工作。

2. 建立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 从而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 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 我校开放所有本科实验室, 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 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 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 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 除了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外, 还采用了门禁、监控等安全防范装置, 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

创新实验室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开放、实验仪器等资源全部开放, 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自主性是指学生处于创新实验的中心地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组队、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分析结果等。创新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解决必要的经费支出。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 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必须的经费支出,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 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 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 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 所批准的资助经费将按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合格、结题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划拨50%、30%、20%。

近年来, 随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 但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 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因此, 我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邀请企业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不仅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 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 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设立综合教育学分, 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我校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方面,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每学年审定一次, 由所在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定审核, 院学生工作委员会最终审核确定, 并记入学生本人档案。综合教育学分是推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定奖学金等大学生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未修满当学年综合教育学分者, 取消该学年各种评优、评奖资格。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 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5. 结语。

我校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 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 我校有近千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训练, 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中, 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 相比以往, 参与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 我校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 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余万元。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 改变传统观念, 开拓多种途径, 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对于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春岩, 陈芳, 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 :106-108.

[2]罗家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及其培养.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1, 22, (6) :88-90.

科技创新 篇2

……

公元205月12日14时27分,天气晴朗,万物尽情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人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光:孩子上学,大人上班,老人休闲……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

北京时间14点28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巴蜀大地顿时山崩地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无数生命被废墟掩埋,数十万同胞离我们远去,数百万同胞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地震,震裂了房屋,震碎了人心。

灾难已经过去,但伤痛仍在继续。难道我们就只能仍灾难摆布吗?

2058年……

整整50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仍然抹不去50年前那伤痛的记忆。

如今的绵阳已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整个城市分为三块:海,陆,空。搞科研的住在海上,无时无刻不沐浴着阳光。搞军事的住在空中城市,时时刻刻尽享新鲜空气。在普通岗位上的则住在陆地上,过着繁忙而充实的日子。

我所工作的“地震超前探测仪”研究所就坐落在海上城市,被安排在一个极其秘密的地方。在我的带领下,经过科研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坚持不懈地努力,经过899次试验后,“地震超前探测仪”终于研制成功。只要在地球上的地震,就算是一级,也会被“地震超前探测仪”在几分钟内搜集到,如果是三级以上地震,会被“地震超前探测仪”在震前几天搜索到,并提醒广大身处震区的人们注意安全。

2108年……

又是一个50年过去了,此时,我已是111岁高龄。曾经和我一起研制“地震超前探测仪”的战友们相继在幸福中逝去。我们研制的“地震超前探测仪”为人来带来了无限生机。据统计,仅2108年一年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达千万次,可伤亡却是0……

科技创新,引领节能科技新发展 篇3

执著创新

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姚春德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他于1993—1994年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师拜国际著名的内燃机专家皮辛格教授进修学习柴油机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并于1995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州先进发动机技术发展公司工作一年。

多年来,姚春德一直从事内燃机燃烧基础理论和内燃机新燃料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覆盖发动机设计、排放控制、节油添加剂、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多元燃料燃烧理论和技术等诸多内容。

近年,姚春德针对柴油紧缺而开展的柴油机应用替代燃料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大,但资源却不丰富,每年内燃机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燃料,为此我国的进口石油量逐年递增,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为了能缓解石油紧张的局面,寻找合适的内燃机替代燃料,已成为业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姚春德选择了甲醇作为重要突破口。之所以选择甲醇,按姚春德自己的解释是:一方面甲醇的生产技术成熟,产能高,此外,甲醇的生产资源广泛,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焦炉气都可以用于生产,而我国也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说,选择甲醇就为内燃机燃料,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甲醇的特性决定了其一般不能用于柴油机,如何用到柴油机上目前尚是一个科学难题。为此,姚春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他提出了柴油/甲醇二元燃烧理论,发明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方法,实现了在柴油车中可用甲醇替代30%的柴油,燃料效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最终使甲醇成功应用于柴油机上。目前,该方法已通过在发动机台架和整车道路方面的试验,并被工信部指定为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唯一方式。

硕果累累

现今,在低碳、节能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经济性,提升发动机的排放品质,同时对增加国家石油能源安全,改变依赖石油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社会价值的追求中,姚春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和特聘专家,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燃烧科学与技术》、《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等刊物编委,《Applied Thermo Energy》、《Energy and Fuel》等国际刊物的论文评审专家。

在姚春德的科研征程里,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除创建了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技术和研制了甲醇裂解气发动机并取得应用外,还提出甲醇柴油二元燃料燃烧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发动机废气余热在线制氢方法和油束碰撞混合气形成方法;发明了一种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汽油用生物添加剂;建立了喷嘴落座冲击应力计算公式和一种利用碰撞形成混合气的单缸机直喷式燃烧系统;设计了超长行程多缸柴油机并大量生产。

科技创新 篇4

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不低于50%”——2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 把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比例由过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奖励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折射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决心。

5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三会”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还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为此,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精准发力, 出台了多项“激励人”“解放人”的重大举措——

今年上半年, 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加快把取消审批和给予高校院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举措落到实处。

7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包括下放预算调剂权限,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等。

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 稳步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 让他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实现“名利双收”。

248.66亿元

基础研究精彩纷呈

2016年, 用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稳定增加。

最新统计显示,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算投入248.66亿元, 相比2015年增长11.87%。基础研究“分量”提升, 不仅体现为全社会研发投入 (R&D) 逐年增加的比重, 更有在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突破。

今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强团队, 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试验网上首次验证了城域网络进行量子隐形传态的技术可行性, 为可扩展量子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同样是量子研究, 我国科学家8月份宣布, 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计算研究领域获得进展, 向基于超冷原子的可扩展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我国科学家同样斩获颇多。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敏敏实验室揭示了中缝背核神经元跟奖赏的关系, 为开发治疗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方向;中科院科学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 有望为解决能源、粮食等问题提供新思路;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方面连奏凯歌, 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向国际前沿。

此外, 我国科学家还揭示了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首次发现了液态金属“能跑”“会跳”“载物前行”的特性, 在石墨烯量化制备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2.5亿亿元

大科学工程捷报频传

“墨子”升空、“天眼”启用……2016年, 多个大科学工程陆续惊艳问世。

每秒12.5亿亿次, 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峰值性能。凭借系统峰值性能、持续性能、性能功耗比等位列世界第一的关键指标, 它在美国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上蝉联冠军。它1分钟的计算能力, 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更为重要的是, 它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处理器制造超级计算机。

宇宙起源何处?地外文明在哪儿?9月落成启用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或许能给人们一个答案。这个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巨大“天眼”, 取代了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成为新的射电望远镜之王。它不仅个头大, 在尺寸规模上创造出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世界纪录, 还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方面登上世界巅峰, 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并在未来10—20年保持国际一流设备的地位。

2016年,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首颗碳卫星相继成功发射升空, 为我国在量子科学试验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方面搭建了“高高在上”的科研平台。

33天

航天强国步履铿锵

33天, 这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逗留的时间, 也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从中秋之夜天宫二号的粲然升空, 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按预定轨道平安返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标志着以6月下旬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为起点的我国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会成为唯一拥有正在运营的空间站的国家。

对太空的探索, 永不止步。11月3日20时43分,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冲破云霄。这枚直径达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的大火箭,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胖五”。它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打下坚实基础。

“探索浩瀚宇宙, 探究科学与未来, 我们拥有同一个航天梦。”这是景海鹏、陈冬在出征太空之际, 给人民日报广大读者的题词。今年是中国航天60年, 走过一甲子的中国航天事业,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正在努力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明年, 我国还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 “嫦娥五号”也有望升空, 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带回月球样品。航天梦, 强国梦, 步履铿锵。

1337个

创新创业热潮涌动

1337个, 这是目前在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数量。从第一批136个到第二批362个, 再到第三批839个, 众创空间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度。创新创业让更多人实现了人生价值, 创新创业也正深刻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潍柴集团的李大明如今的身份是一名“内部创客”, 他曾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套发动机电控系统, 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2016年, 李大明的团队进驻卡车动力总成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他们借助这里内外融合的创新资源和平台优势, 打造国产的发动机“核心大脑”。

2016年, “双创”平台建设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批17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让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创业者在这里“大手拉小手”, 在创新要素的集成共享和深度融合中实现共同成长。创新、创业与产业结合得更紧密。

2016年, 更多的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生根, 制度供给不断优化——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加计扣除范围扩大,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降低,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奖励提高, 创业投资获得更多扶持……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包”惠及更多的创新创业主体, 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互联网+”继续发挥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医疗等领域跨界融合;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线上线下融合 (O2O) 、众包众扶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孕育着经济发展新动能, 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图片说明:

(1) 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创造新纪录。

(2) 今年9月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

(3) 位列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

(4) 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一飞冲天。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篇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P.56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P.78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P.85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国家安全的涵义——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科技创新 篇6

大北农科技奖设立于199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奖励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引导科技资源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大北农科技奖迄今已举办八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092项,奖励金额共计人民币1751万元,有260位专家(含9位院士)获得奖励。本届科技奖奖励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31日,设特等奖1名100万元,一等奖4名各50万元,二等奖15名各15万元,三等奖30名各8万元,促进奖50名各5万元,奖金总额1015万元,奖励科技成果100项。从大北农集团营业收入中无偿奖励资助,这既是企业无私的付出,也是公益善举的具体体现。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先生指出,大北农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奉献社会、强大国家”的企业理念,通过设立大北农科技奖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北农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实践了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指出,大北农科技奖对中国科技创新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农业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贡献,为大北农集团鼓励科技创新、回馈农业、回报社会点赞,为大北农集团这种崇尚科学、尊敬科技人才的大北农精神点赞,为大北农这一公益举措点赞。谢华安院士是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奖金120万元。这是大北农科技奖历史首次设立的奖项,也是历史奖金最高的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表示,大北农科技奖作为农业领域内的科技奖励,在奖励的工作中非常灵活、独具特色,评审也比较规范,评审出的项目水平能够代表行业内比较高的水准。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作为一个评审专家也表示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严谨严肃的学术性评审,在评审中评审专家不关注申请人的职务职称、学术地位等,最主要是看其研究成果本身的技术先进性、创新性等方面。

科技创新 篇7

当今世界, 科技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以大规模耗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主要国家都更寄希望于科技创新, 增加创新投入,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 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更好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应该看到,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诸如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当前, 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创新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

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 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 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 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科技创新各要素的活力。主要包括:

1.1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股权激励机制

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制企业, 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根据各方的有效需求进行整合, 将合作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要明确科技成果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 企业内部分配要合理体现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

1.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通过税收、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 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 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1.3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评估。逐步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 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 主要由技术供给方, 即学、研方承担; 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 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 即企业承担。

1.4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分配方案要体现责、权、利对等的原则, 体现产学研各方所做贡献的大小。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应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 以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 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注意无形资产在利益分配中的适当份额。

1.5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 创新绩效越显著。要强化各方的协同、合作, 形成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创新的机制、流程和操作系统。

2 创新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2.1 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把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 列入主要领导抓科技发展的考核内容, 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督导的重要依据。制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建立各级政府科技创新指数定期公布制度, 系统评价监测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制度, 务求实效。

2.2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制度

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依法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经费投入、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成效定期进行评估, 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自主创新的领导责任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主要内容之一。探索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3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 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制订科学的科研资质评价、科研能力评价制度。完善政府资助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将科研资源和科技信息的协作共享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将建立科技园区、创办科技型企业、联合建立工程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以及大型科研仪器的协作共享等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4 创新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 出台有关政策, 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方面倾斜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奖励等方式激励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3 创新科技企业培育机制

3.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申报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安排专项科技经费, 对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予以项目资助或奖励。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 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紧密型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加大企业参与科技计划实施的力度, 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对企业从事的各类研究开发活动, 按照税法,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3.2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落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结合实际, 按照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积极培育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促进企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和服务, 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3.3 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

鼓励企业的创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 支持企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支持企业采用和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财政科技投入倾斜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全球化活动, 对重大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相关标准制订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对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专利项目及发明人给予奖励。

3.4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 整合优势学科和技术资源, 通过成果转让、委托 (合作) 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 共同承接政府重大研发项目,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领产业发展。

3.5 建立政府分类指导机制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开展分类指导。建立面向初创企业的专业化支持服务体系, 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输入, 加快初创型企业的出孵、成长。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培育, 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功能, 促进成长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 实现规模、效益的快速扩张。引导各类要素向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成熟型企业集聚, 以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 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 完善产业供需和协作链, 形成产业集群。

4 创新科技与市场对接机制

4.1 促进技术转移

以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主线, 以建设技术转移体系为支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互动,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开展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应用型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 提高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成功率。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机构, 支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支持创建民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鼓励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创新。

4.2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建立功能齐全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在省、市、县的服务网点建设。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及各级分市场, 并结合产业需求逐步建立网上专业技术市场, 吸引成果、技术、中介、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 实现互联互通, 形成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易网络。

4.3 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政府切实转变职能, 由科技中介机构履行职能的事项, 要尽快由政府行政部门转移到中介机构。鼓励、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发挥其在提供科技信息、节省企业研发成本、提高资本效率、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科技中介机构联合和重组,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的科技中介机构, 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4.4 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

完善促进技术经济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积极培育技术经纪人协会、技术经纪人专业委员会等组织,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经纪活动, 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 提升技术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逐步形成一支活跃、稳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4.5 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

整合资源, 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人才天使基金, 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拓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分支机构, 加强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的创新和推广。试点开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结合业务。开展技术产权交易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5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5.1 建设资源型科技管理部门, 提升科技管理能力

从过去以项目管理为主的“项目型科技管理部门”向以统筹科技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科技管理部门”转变。跳出单纯的项目管理, 从如何凝聚、统筹科技资源, 发挥资源作用出发, 担负起集聚、调动和有效运用科技资源的职责, 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 统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 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5.2 实施“主题计划”和“专项工程”管理模式

从以“促进技术”为主的解决“点”的问题变成以“满足需求”为主的解决“面”的问题, 构筑基于共同目标、从系统着眼的不同技术领域相互协作机制。各类科技计划服务于主题计划和专项工程, 统筹科技资源, 加强协同创新, 切实解决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

5.3 完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

在重大项目管理上, 实行“立项、管理、验收”分离的管理模式。科学设计、严格规范项目评审过程, 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加强过程管理, 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加强项目中期评估、验收和档案管理。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 完善预算评估和调整程序, 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设立企业科技经费专户, 企业获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进入专户, 实行专账专户管理。

5.4 完善科技投入体制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创新投入方式, 优化投入结构, 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进一步探索、完善成果转化类项目政府投入的有偿使用机制, 逐步扩大科技投入参股、贴息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 篇8

麦克卢汉与凯文·凯利的观点的珍贵之处在于, 他们看到了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类社会的, 而在对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媒体领域, 我们更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与传媒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多项层面的联系, 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1 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

传媒业开始正式作为一种社会职能部门, 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时, 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纸张可以方便地复印与传播, 一些商务人员开始利用一种小册子来作为沟通商务信息的工具, 传媒业开始正式出现。作为技术的产物, 传媒业在一开始就具备了极强的技术“色彩”, 而传媒业的出现, 也在不停地推动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

1.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促进作用

报纸是最古老的大众传媒工具。报纸的出现, 既是社会交流信息的需要, 也是由于当时技术发展使之具备了产生的可能性, 1450 年, 德国的古登堡改造了中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创立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从此, 报纸的大量复制印刷与传播具备了可能。目前, 世界最早的一份印刷的请求书被德国古登堡博物馆所收藏。

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的报业发展, 初步显现了技术对于传媒行业发展的决定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 无线电技术开始进入传媒行业, 19 世纪末, 马可尼将无线电技术引入通信之中, 由于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及收听便捷, 无线电技术在20 世纪20 年代后被迅速投入传媒行业, 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无线电被投入传媒运营之后, 电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工具也开始出现,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 年, 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 到1928 年, 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 The Cat》, 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电视以其声画传播的特点成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成为传媒业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20 世纪末期, 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 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专业媒体的形态, 更使社会信息的结构与流动方式发生了革命, 移动互联网技术冲击了电视、报纸与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的生存意义, 并引发了业界对于新闻业各方面的广泛探讨。现代传媒业不仅是社会的信息部门, 更是社会的一大重要产业部门。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传媒业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 也壮大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使传媒技术更多地与社会各个层面结合起来。来自向志强与汤青二位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 报刊业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盈利能力和受众的消费能力都有正面作用, 而网络新技术则除了这几方面以外, 还对广告开发度有正面影响。

传媒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 更对社会的经济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5 年3 月5 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他提出, 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传媒技术的深入发展, 让依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断涌现, 2015 年的双十一这一天, 阿里巴巴公司的天猫销售额突破912 亿, 其中, 无线交易占比71%。媒体在今天开始脱离纯粹的信息部门, 更多地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结合, 中国电商的崛起, 正是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媒体变革发展的明证。

1.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越来越便捷, 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贡献良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空前密切, 工业化社会更是由科学技术直接推动, 在现代社会中, 使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生活, 也有助于政府推行一些有关科学的政策。1985 年,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 报告认为,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科学, 更需要了解科学活动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2000 年, 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又发布了一项名为《科学与社会》的报告, 报告强调了让公众知晓并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让公众知晓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普及科学精神, 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更为有序与合理, 更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促进。20 世纪80 年代后, 社会进入全面的创新时代,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科学主导社会发展速度的时期。1988年9 月,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经济成为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模式。进入21 世纪,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 促进科技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传播,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有助于激发社会群体科技创新的活力, 促进科技的发展。

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 对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增进科学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信息流通的方便及时, 让科学技术知识为普通人接触的几率大大增加, 1999 年, 中国知网建立, 凭借优质的内容资源、领先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 中国知网迅速成为我国的重要知识智库, 通过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 中国知网为全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以及知识创新信息化的条件。

2 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 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 但实际上技术本身并没有为恶的可能性, 技术之所以会产生问题, 实际上还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在科技与媒体的联系之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当使用的问题, 这些错误的使用方法, 使科技与媒体之间产生了一些负面联系。

2.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阻碍作用

自报纸诞生以来, 传媒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838 年, 赫斯特报系在美国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不断煽风点火, 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美西战争最终爆发的重要因素;1938 年, 奥尔森·韦尔斯改编后的《世界大战》在美国电台播出, 由于小说描写的太像真实发生的故事, 引起了听众的大量恐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广播“宣传战”更成为了交战国的重要战争手段;在电视诞生后, 美国媒介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电视使得严肃的话题被娱乐化了, 受众的理性判断能力被电视大大降低;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后, 虚假消息、恶意诽谤与中伤成为了污染网络舆论环境的恶疾, 政府与不法分子利用技术窃取用户隐私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面对科技创新给媒体带来的负面作用, 学界与政府相关人士一直在试图进行纠正, 二战后,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的报告, 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这一重要的新闻理论思想, 报告指出, 新闻自由是伴随着义务而来的, 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 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2014年5 月, 欧洲法院裁定, 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拥有“被遗忘权”, 凭借这一法规条例, 个人拥有了在互联网社会对隐私进行保护的权利。

媒体在享受到技术的发展成果之时, 技术也在不同程度以其负面作用“侵蚀”媒体, 我们必须对技术保持一定程度地警惕心,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赞赏了阿米什人对于科技的使用态度:我们应该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去使用现代技术。这或许也值得我们借鉴。

2.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阻碍作用

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部门, 如果不对其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地筛选与辨别, 那么就可能阻碍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第一体现在随着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上各种“假科学”知识的泛滥, 这一点在我国的网络上体现地特别明显。由于我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较为短暂, 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普遍十分低下, 2003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仅为1.98%, 而美国为17%。缺乏科学素养的公众对“假科技”的消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这导致大量的诸如永动机、水变油等“伪科学”知识借助互联网流传, 间接削弱了公民对于科学知识的信赖。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还体现在媒体天生对于读者注意力的追求导致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与科学知识未能被大众即时知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指出, 社会大众给予已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科学家的科学贡献的赞誉越来越多, 对未出名的科学家的成果的关注却十分不够。这与媒体过于追捧科学家的名誉是脱不了干系的。媒体对于一些科学贡献的忽视削弱了科学成果对于社会大众的贡献, 更不利于先进科学的传播与创新。

要想清除媒体创新对科技的各项阻碍因素, 需要政府、科学界与传媒业三方的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措施, 对“伪科学”知识的传播予以监管, 更要与科学界一起, 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科技知识传播体系与渠道, 媒体也应当与科学界建立起合作关系, 帮助科学界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

3 结论

传媒业是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我们不仅要推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正面联系, 更要警惕二者的负面联系。

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的末尾, 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他写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实现人力科技的所有目标,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收获科技可能创造的一切成果……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 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 增强美感, 同时也会制造更多问题。这一切综合起来将产生更多的善。

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 去创造与拥抱这一美好的未来。

摘要:科技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催生了现代传媒行业, 传媒行业也一直在不断推动着现代科学的传播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之间的正负面联系, 从历史、社会与经济等角度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并对我们在当今如何推动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消除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做了浅要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媒体创新,正面联系,负面联系

参考文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美]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加]戴维·克劳利, 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M].董璐, 何道宽, 王树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5]天猫“双11”突破912亿元[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8741_0.shtml.

[6]秦燕.科学技术进步与传媒的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7]翟杰全, 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与“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0, 1.

[8][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伍艳.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11) .

科技部调研江苏科技创新 篇9

2013年5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来江苏就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调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徐南平汇报我省有关工作情况。

万钢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了许多工作亮点,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推广。他希望江苏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国际化视野推进科技创新,适应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形势,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使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徐南平表示,我省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引领发展的能力,紧紧依靠科技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努力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利用科技查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篇10

1 科技查新的来源

科技查新, 顾名思义就是以文献为基础, 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 以检出结果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 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 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 通过查新可以了解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方向。教育部自2003年起分六批在北京大学等84所高校设立了“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这些查新工作站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各地方企业的查新需求, 为我国企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 科技查新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2.1 科技查新可以促进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 直至形成新产品, 新工艺, 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由此可见, 科技成果转化要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产业的结果, 同时要满足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必须要有创新性以及先进性的基本特征, 而科技查新报告可以满足对这两个基本特征评判的要求, 及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新颖性及先进性作出分析与判断。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查新的支撑, 利用科技查新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 自主创新是企业求生存, 谋发展的根本。目前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前都需要有研发立项报告, 而进行立项报告之前, 一般需要进行科技查新, 科技成果的评价、鉴定也都需要科技查新报告, 所以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 加速成果转化, 实现产业化, 迅速占领市场, 做大企业规模, 形成产业集群, 都需要科技查新的文献支撑。

2.2 科技查新可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由于专利文献收录了各个技术生产领域中所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 申请数量也有据可查, 在专利申报前进行科技查新, 专利的申请单位或个人可了解与自己申请项目相近的专利情况, 避开已有的专利发明点, 寻找自己项目新的发明创新点, 从而使自己的专利项目得到申报与开发。高校图书馆对检索出的专利文献按照不同企业、不同技术进行整理归纳、研究分析, 不仅可以帮企业了解到行业的新技术动向, 关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研发动向, 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将来的发展方向, 提高企业在科研开发中的强大竞争力。另外企业通过高校图书馆进行专利信息服务, 可以避免企业在技术创新立项前由于缺乏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论证, 造成无效的重复劳动而导致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还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创新是否涉及别人的知识产权, 从而避免造成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严重后果, 同时关注国内外已经公开的科技项目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 以免陷入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 以便更好的保护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

2.3 科技查新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帮助

“商场如战场”, 企业在现代化的商业竞争中, 如何对市场、自身、竞争对手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需要有一定的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 竞争情报的获取需要更为专业的技术与方法, 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的收集、加工、组织方面比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兴领域, 可以融会贯通在科技查新中作为更高层次的服务方式进行, 企业通过科技查新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战略意图, 从而在寻找技术创新方面可以抢占先机。同时图书馆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性情报服务, 在信息的集成和升华上做文章, 可以使再加工、深加工的信息得到增值, 这是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延伸的有效途径。

2.4 科技查新对企业实施信息推送服务的帮助

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迫切的信息需求, 但并不知道高校图书馆有能提供其所需信息的服务功能, 但通过其在做科技查新的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 使企业了解到图书馆的全方位服务。由于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与信息服务人才, 其为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文献借阅、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基本服务, 还可以提供专题检索、课题跟踪、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以及其他个性服务, 并且可以借鉴学科馆员的做法, 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 专人负责对企业的信息传递业务, 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专利情报等信息推送服务, 并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献检索培训及讲座, 提高他们收集、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提高科技查新机构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3.1 加强查新机构人员素质,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从图书馆办公室走出去, 和企业积极联系沟通, 定期到企业的科研部门开展科技交流及行业动态的汇报, 同时开展定题服务, 为技术创新课题的立项开发提供文献指导, 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 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并根据企业的需求, 开展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专题服务。

3.2 加强数据资源的建设, 提高对企业的文献保障能力

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查新服务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合理利用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资源是其他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但是单个的高校图书馆无法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加强自身的资源建设, 同时要和各个高校、公共图书馆、咨询公司进行资源共建共享, 来满足社会及企业的信息服务, 以保障其文献需求。

3.3 高校图书馆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

通过企业庞大的行业信息资源, 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图书馆管理层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的潜在能力, 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积极开展对企业的各项个性化服务, 并确定高校图书馆对企业情报服务的工作内容, 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科技查新及专利保护方面的咨询, 从而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4 结束语

随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的科技查新需求不断增加, 高校图书馆也将迎来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在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 优化信息资源, 取得自身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科技查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不断创新也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郭燕锦, 徐鹏.简述科技查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J].科技广场, 2014 (01) :155-159.

[2]赵研, 王敏芳.浅议面向企业的科技查新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93-94.

[3]唐芳, 刘小华, 徐丽亚.论科技查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111-113.

[4]马雪.完善科技查新服务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J].安徽科技, 2011 (04) :38-39.

[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 4.

[6]任洁.专利信息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践[N].世界金属导报, 2012-09-11A11.

科技创新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建立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选择。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的一支及其重要的力量。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中,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综合创新也就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与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是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程流动的经济模式的否定,主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模式流程,也是在人口、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利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设备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而减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首先,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企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科技人员,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技术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技术型企业的条件。其次,它是民营的,不受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民营科技企业只是民营企业的一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业务,其中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求至少在一个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进入所有行业,并集中在第二产业,约占其企业总数的63%左右,总收入和总资产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仪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这些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仍然认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唯一理性的选择,生态环境效益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一般是不会考虑生态效益的,甚至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利润。

二、循环经济中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战略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产初期通过采取先进技术手段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稀有原材料进行替代使用,在生产结束时,将企业“三废”经过技术处理,可利用的投入下一次生产,不可利用的有害物质进行环保处理,尽量做到废物排放量最小化,生态环境零污染,实现绿色经营。民营科技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实现迅速发展,必须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协同互动的综合创新之路,发挥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组合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综合创新,综合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离开了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放在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的首位。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加技术创新的科技投入,力争使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提高到5%以上,构建起强有力的研发体系,制定前瞻性技术学习战略,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强大协调的作用,为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并形成良性循环,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的战略伙伴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支撑综合创新,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发展的内在基础,它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动力机制。它可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建立起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1]。同样,综合创新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制度来支撑和保证。没有组织制度的支持,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新行为都不可能成功。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全面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權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2]。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股份共同制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循环经济中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政策选择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自1979年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五个环境保护法律。另外,还先后颁布了十几个环境保护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法律、法规坚持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指明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综合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领域。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上的逐步加深,我国有关部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推行循环经济政策将进一步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综合创新进行导向。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政府将会出台有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企业行为。如对于企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项目给予低息、无息和贴息的政策性贷款,通过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于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给予资金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企业的废弃物进一步严格收费管理,以促进企业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征收企业的原生材料税,以促进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3];对企业征收一定数量的填埋税或焚毁税,这种税赋主要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到倾倒场的企业,将有力促进其对垃圾进行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通过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清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无公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耗在生产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对“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管理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彭秀丽.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求索.2006,(10):45.

[2]郑玲莉.论循环经济中的财政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2):76.

科技创新 篇12

1) 良种选育

作物品种对产量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橡胶种植业也是如此:品种一经选定、种植, 将影响长达25年以上整个经济寿命期的产量水平。云南省宜胶土地资源有限, 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从而提高总产量,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因此, 选育和推广高产、抗寒、副性状好、耐刺激的胶木兼优橡胶树良种, 乃是我省天然橡胶产业所必须的、长期创新研发的重要课题。

2) 高产、高效、安全采胶技术和制度

采胶 (割胶) 技术和制度是天然橡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着胶树的经济寿命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产量水平及经济收益。云南农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行乙烯利刺激新割制以来, 保持着云南天然胶产量稳步上升的高产水平, 达到了“减员增效”,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然而, 新割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来保证的, 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在近年农垦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后更需要这样。与此同时, 国内外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微型割胶技术亦在研发中, 加强这方面工作, 将会使云南采胶技术和制度取得新的革命性进步;对资源高度约束的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3) 橡胶树死皮病防控技术

橡胶树死皮病是世界橡胶树重要病害。自20世纪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生理学和病理学两方面对橡胶树死皮病病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有研究者根据生产实践和田间观察认为, 是乙烯利使用浓度过大和刺激频率过高引起的生理病害;但也有研究认为, 橡胶树死皮病与类立克次体或其它病原菌浸染有关。已有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生理、生化层面对发病机制的探讨, 而对死皮病最主要 (基本) 的病因缺乏统一、科学的认定和解释。因此长期以来, 不能带动对该病病因的验证和控制实验;加之试验难度较大, 周期较长, 不易出成果, 也常常让研究者望而却步, 不敢轻易问津。 虽然有一些如 “剥皮”和针对侵染性病因的“药剂”试验, 但效果难于肯定, 应用难于规范:明显与不能准确确定病因有关。

目前, 云南农垦开割胶园橡胶树4~5级累计死皮病率高达20%, 病情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按此计算, 全省22.4万公顷开割胶园因死皮病不能割胶的折合约4.47万公顷, 年损失干胶约7万吨, 经济损失约18亿元。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近年有研究提出:橡胶树群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 由于过度排胶和营养失衡或供给不足, 导致树体衰退而在排胶树皮组织出现排胶障碍性病变, 是橡胶树死皮病的根本原因。同时, 也以这一重要基本认识为假说, 开始通过对橡胶林大田调查和现有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予以验证;开展橡胶树营养与死皮病关系的研究, 为死皮病防控技术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科技创新方向

1) 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

鉴于橡胶树良种选育、推广的周期长, 效率低, 储备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的实际, 云南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的创新方向应着重于:胶木兼优新品种筛选;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 (包括收集特异种质, 应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辅助育种, 创造选育种新材料, 建立遗传转化体系, 探索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 ;橡胶树自根无性系繁殖技术;橡胶树籽苗嫁接技术集成及试管芽条繁殖技术等各项研发, 进一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研77-2、云研77-4、云研73-46等新品种。

2) 云南山地胶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长期以来, 云南山地胶园因种植模式单一, 逐渐显现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控难度增大、橡胶树死皮率逐年增高、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乏力的趋势。其科技创新重点应为:开展云南现行橡胶树种植模式的经济和生态学评价, 研发新型模式;开发GIS技术精细化施肥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橡胶园施肥技术与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基于GIS的橡胶树主要病虫害气象信息测报技术系统, 研究与示范橡胶树白粉病、棒孢霉落叶病、炭疽病、橡胶盔蚧和六点始叶螨等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建立应用胶乳生理诊断安全采胶技术评价规范和研究橡胶树安全、高效割胶技术的集成示范; 建立气刺微割割胶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建立橡胶树死皮病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

3) 子午线轮胎专用胶、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一直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需求的子午线轮胎原料胶和低蛋白浓缩胶乳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开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年产2万吨子午线轮胎胶生产线的设施设备改造, 制定规模化生产子午线轮胎胶工艺技术规程及产品企业标准;开展低蛋白浓缩胶乳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设年产500吨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线。

4) 橡胶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副产物资源量大, 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综合效益不高。今后应重点开展橡胶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和工艺试验;橡胶籽食用油产品和以橡胶籽油粕为主要原料生产橡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从制胶废水中提取白坚木皮醇;以橡胶木屑为主要基料产业化栽培食用菌等项目的研发。

5) 努力实施好科技强省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上一篇:微课教学设计英语教学下一篇:履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