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探索

2024-08-22

科技创新探索(共12篇)

科技创新探索 篇1

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探索

介绍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为对象的实验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就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作 者:吴允平蔡声镇 苏伟达 蔡坚勇 乐仁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福州,350007 刊 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N33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   实验教学  

科技创新探索 篇2

1 创新技法

有人曾说20世纪的最大发明, 是发明了指导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方法——创新技法。创新技法是人们通过研究有关创造发明的心理过程, 总结、提炼出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总称。创新技法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 具有可操作性、可思维性、技巧性、探索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点[2]。

据不完全统计, 迄今为止, 全世界已提出各种创新技法340多种。灵活运用创新技法, 可以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效率。将创新技法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 探索营销创新固有的规律, 让以前仅靠灵光闪现、纯属偶然的营销创新变得有法可循, 使营销创新变得简单、快速而有效。

2 创新技法的分类与在营销创新中的应用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 可以将创新技法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得到不同的结果。Alla Zusman和Boris Zlotin依据创新技法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 将创新分为七大类;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分类成发散技法、收敛技法及统合技法;刘仲林提出的LZ分类法等[1]。创新技法虽然种类繁多, 但基本成熟的、常用的不过有几十种[4]。在此我们就其中的列举法、移植法、逆向转换型技法、设问检查型技法等一些成熟的、常用的创新技法在营销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1 列举法

列举法是最早的创新技法, 经过了70多年的完善与发展, 已日趋成熟。它以列举的方式把因素展开, 分析寻找创新的目标和途径。能帮助人们克服感知的不足, 有利于把握全局并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活动。根据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同, 列举法可以划分为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列举法三种[4]。

2.1.1 特性列举法

特性列举法是美国R·克劳福特教授发明的一种创新技法。他认为一般的创新都是旧物改造的结果, 所改造的主要是事物的特性。此法就是通过对需革新改进的对象作观察分析, 尽量列举该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或属性, 然后确定应予改善的方向及如何实施。该技法应用在营销上就是将营销方案的特性或属性全部写出来列成表。在各项目下试用可替代的各种属性加以置换, 引出具有独创性的方案。进行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力求详尽地分析每一特性, 提出问题, 试图加以改进。最后提出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讨论, 完成所需的营销创新。

2.1.2 缺点列举法

任何一个营销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总有或多或少或这样那样的缺点。缺点列举法就是有意识地列举分析现有事物的缺点, 并提出改进设想进而进行的创新活动。营销创新的缺点列举法是直接从消费者的角度审视研究对象的缺陷, 将这些缺点一一列出, 分析改进的可能, 提出改进方案, 取得突破实施创新。此法可用于对原有的营销方案的改进和完善, 应用于对老产品的改造效果非常明显。

2.1.3 希望列举法

希望列举法是通过提出来的种种希望一一列举出来, 经过筛选、整理, 确定发明目标的创新技法。面对地震、火灾等灾害, 住在高楼的人们非常希望有一种产品, 这种产品能让人们穿在身上从高楼往下跳而毫发无损。如果我们真能开发出这样的产品, 不仅给人类造了福, 经营者也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2.2 移植法

所谓“移植法”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 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 用以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它通过相似联想、相似类比, 力求从表面上看来仿佛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 发现它们的联系。

2.2.1 原理移植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 尽管领域不同, 但常可发现一些共同的基本原理。因此, 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作移植创造。将洗衣机的甩干脱水原理用在将拖把甩干, 人们不用接触水很方便地就能将拖把甩干,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吸引“眼球”就能产生“眼球经济”, 镜子能够吸引眼球, 将电视播放和户外做的广告移置于镜子中, 在公共场所、饭店、宾馆等地方的大厅和洗手间里装上这种镜子, 其广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2.2 回采移植

许多被弃置的“陈旧”事物, 用现代手段赋予新鲜元素 (主要为技术、控制技术等) , 往往会导致新的创造。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将帆船用计算机设计和控制, 具有最佳采风性能和推进性能, 古代的“扁舟孤帆”已成为节能、安全、无噪音、无污染的万吨巨轮;用锌铬合金制成箭镞, 配备现代的瞄准镜, 早就没落的弩, 在50米内能洞穿电话簿厚的汽车外壳, 在300米内能像步枪一样准确地射杀目标而又保留其祖先的优点:悄然无声。

2.3 逆向转换型技法

将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 以背逆常规、常理或常识的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经营贵在出奇, 出奇才能制胜。在营销创新上, 逆向思维可以挑战习惯性思维, 克服“心理定势”。合理地在营销中应用, 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海南有一小镇自古以种水稻为业, 祖祖辈辈终年辛劳而收入微薄。一个偶然的机会镇政府发现一种叫做地毡草的是铺草坪的好草种, 他们抓紧试验并开发市场。正好海南处在大发展时期, 绿地用草十分紧缺, 地毡草一上市便被竞相争购, 第一年全镇种地毡草收入达300多万元。之后扩大种植面积, 收入更达900多万元。老农们感叹说:“种了一辈子水稻, 穷了一辈子, 想不到种草反而发了财。”

一些著名企业同样不乏应用逆向转换技法进行创新的例子。百事可乐公司实施“末日管理”, 公司让全体员工时时不忘危机, 以免骄傲自满与过分的自信;四川轻骑集团创造了“树梢工程”的创新管理方法, 集团针对部分干部员工缺乏危机意识, 要求干部员工“爬到树梢上”, 让他们整体提心吊胆, 担心摔下来;来伊份改变传统的蜜饯分销模式, 以专卖店的方式经营, 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4 设问检查法

巧妙的设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设问检查法就是对已有的方案或者产品进行设问, 以此开拓思路, 激发创新灵感, 实施创新。该创新技法包括:奥斯本的检核表法、5W1H法、和田十二法等。限于篇幅在此仅以5W1H法进行分析。

5W1H法由美国陆军首创, 通过连续提6个问题, 构成设想方案的制约条件, 设法满足这些条件, 以此获得创新方案。5W1H法可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的各项创新工作。

(1) 对某个现行的方案或产品, 从6个角度作检查提问, 即:

(1) 为什么 (Why) (2) 做什么 (What) (3) 何人 (Who) (4) 何时 (When) (5) 何地 (Where) (6) 如何 (How)

(2) 将发现的疑点、难点列出

(3) 分析研究, 寻找改进措施

有个以拾破烂为生的名叫王洪怀的人, 他一直在思考:收一个易拉罐, 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 作为金属材料卖, 是否可以多卖些钱?于是他把空罐剪碎熔化成银灰色金属, 到有关部门化验得知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 当时市场价格比直接卖易拉罐要多赚六、七倍。于是他以高价向收破烂的同行收购易拉罐。第一年炼出铝锭240多吨。三年时间王洪怀赚了270万元, 从一个“拾荒者”一跃而为百万富翁。

我们用5W1H创新技法分析这一案例, 不难发现, 王洪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是这一技法要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How, 怎样能赚更多的钱?怎样冶炼?怎样回收?利润有多少?Why, 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进一步加工?What, 进一步加工后得到是的什么?有什么用?制定什么价格?Who, 向谁收购?向谁销售?是否有竞争者, 是谁?等等。在规模扩大需要开厂时, When, 什么时候开厂?Where, 在哪里开厂等也被提了出来。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 王洪怀将“捡破烂”彻底进行了变革, 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3 应用创新技法实施营销创新的前提和基本方法

3.1 成功实施营销创新的前提

3.1.1 学习创新技法

许多企业都曾在员工中开展有奖征集发明、创新 (点子) 方案, 但往往收效甚微、不了了之, 很重要的原因是员工没有掌握创新技法, 不知道如何创新、从何下手。所以, 必须在企业中全面学习创新技法, 学会创新的基本方法, 培养全体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使员工养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 使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3.1.2 设立创新领导小组

要有效地开展营销创新活动, 企业必须设立创新领导小组, 在企业中组织学习、传授、交流创新知识, 开展创新活动, 启发、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的过程实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多问题光有想法是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的, 需要经过多方的协调和配合, 创新领导小组要使创新活动在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得到保证;将创新活动转化为创新成果。

3.2 基本方法

3.2.1 会议法

定期召开营销创新会议, 会前由创新小组针对某项营销方案, 让参加会议的每人按照创新技法制定各自的创新方案, 会上交流各自观点, 领导和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绝不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将提出的观点或方案记录在卡片上, 之后从中排选出主要观点, 并针对这些观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

3.2.2 用户 (市场) 调查法

企业进行创新时可以与征求用户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 通过销售、售后服务、意见卡或者市场调查等渠道和方式广泛征集。现代市场营销以顾客为中心, 追求用户满意, 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企业力求改进和着力进行开发的方向。有时客户的意见或建议是企业生产设计和营销人员所不易想到的。

3.2.3 群策群力法

市场营销强调的是全员参与, 企业必须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营销创新;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参与者,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直接, 他们的方案更容易取得突破。同时也可以使员工更关注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庄小将.中国企业营销创新策略分析[J].学术论丛2008 (44) :25~26.

[2]邵雅利, 朱波.当代创新技法的发展和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2002 (5) , 67.

[3]刘思平, 刘树武.创造方法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系;制约因素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体制和政策问题。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结语: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探索与创新作文 篇4

诸位莫笑,看一看,这或许就是你们自己,到哪儿都高举“探索与创新”的旗帜,在自己的身上却做不到,都要求别人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却十分放荡,这算什么。升学,看的是成绩,但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扼杀了许多天才。孩子进入到全封闭的学校里,一心一意为学习,也把自己在儿时的梦想、理想、誓言,统统抛到脑后,由“天真的孩子”走到了“书呆子”的行列里,却被老师连连夸奖,自己却十分的不舒服,不明白为什么,却已在被一种力量偷去了“天真”。其实,这就是在一边高举“探索与创新”,一边在扼杀孩子的创新、探索能力。

我母亲朋友的孩子与我是好朋友,有一次她偷偷对我说,她很喜欢航模,但她妈却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不让她玩,有一次,她偷偷拿航模去比赛,拿了一等奖,她不敢说,那张奖状是货真价实的,我在“羡慕”的同时,想必,她也在羡慕我吧,羡慕我有自己掌握的爱好,羡慕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羡慕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怎么办呢?或许她母亲看见奖状后会理解吧,但,在压力下,她不敢去给她妈看,怎么办?请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其实,有时候,在无形之间,我们已经伤到了别人,最简单的例子:金秋时节,开满了桂花,有时也许你只是想闻一闻,可你却不小心的碰下好多桂花,本来是无心的,甚至只想赞美一下桂花,可你伤了它。这创新了吗?似乎是没有吧。

探索与创新作文 篇5

去年冬天,大约在这个时候,我妈妈穿着一件厚厚的毛衣来找我,手里拿着一张纸。我不能理解我母亲的眼睛的含义。刚要问,妈妈说:“我给你变个魔术。”她从边上拿出一张纸,示意我看一下,却看到她把纸擦在衣服上,然后迅速贴在我身上。猜猜发生了什么?那张纸粘在我身上。我不知道此刻发生了什么。真的是“张耳和尚糊涂”。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笑了笑,指了指书房,然后回到自己的卧室。我匆匆赶到书房,看到了学识渊博的“万事通”——爸爸,他正饶有兴趣地看着一本书。看到我进来,就问:“小朋友,怎么了?”我跟我妈说了她刚才的表现,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自然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别人给你的印象不深。你要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然后,他走了出去,好像他们两个已经同意了。

我冷静下来,用纸做了很多实验,结果还是失败了,得不到像我妈之前演示的结果。想了好几天,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计算机博士》,于是我找到了,仔细搜索。好事多磨。最后,《计算机博士》告诉我:毛衣容易产生静电,纯羊毛衣服上的摩擦使静电更强,等于加剧了它的产生。当它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像磁铁一样吸收周围微小的物体,所以是妈妈的毛衣摩擦后能在短时间内粘在我身上的现象。而且我们普通的衣服也能产生静电,但是因为电量小,吸附能力比较差,自然不会粘在身上。了解之后,找了很多衣服测试,终于完全明白了道理。

探索与创新作文 篇6

探索未知之旅

周国平在《偶尔远行》中说道:“人偶尔需要远行一次,不是走别人的路,而是探索出自己的路。”动身跋涉千里,去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生命奇迹,一切未知,蕴含着惊喜。

偶尔走向远方,对平淡生活来一次越狱;勇于探索未知,让你的人生妙不可言。生活的平淡,是人生的常态。罗素曾发问:“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生活或许很难,或许有着许多琐事,但柴米油盐终究不是生活的全部。余秋雨也曾说:“若不是自己不走寻常路,就不会发现极具价值的李冰雕塑。”那么,我们何不学余秋雨,开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足迹,在山水中寻找惊喜,探索未知。千般世事荒凉,探索未知为梦。

未知的旅程足够挑战,满怀热爱,一路坚持。未知之旅中获得的愉悦是让人心醉的,探索的过程也是极其艰难的。徐霞客说,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岂以一隅自限。这是何等气魄与豪情,大丈夫就应该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向前,不断开拓人生的宽度。“舍半生给茫茫大漠,留芳名为敦煌瑰宝”,这是对学者樊锦诗最准确的评价,她的一生扎根大漠。初到敦煌,前路未知,困难重重。风沙吹打,从青春到白发,她完成了敦煌文物的数字化转型。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樊锦诗开辟了明天的路。古有徐霞客,今有樊锦诗。浅喜如苍狗,深爱如長风。保持热爱,探索未知;保持激情,奔赴每一场未知。

记得柳宗元《小石潭记》笔下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即使遭受人生磨难,也不将自己局限于过去,而是朝着更远的未知去探索。如此,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只有经历过,到最后才可以说:我探索过,所以我活过。而不是:我生存过。

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篇7

关键词:科技馆,管理创新,内涵与方向,实践与探索

技馆品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体制、制度、机制诸方面来寻求管理创新的实施方向, 从国内外科技馆的实践与实例来探索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探索

一、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涵

近几年, 我国将有近百座科技馆进行改建、扩建或新建, 我国科技馆事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在经历“新馆效应”后克服疲软甚至衰退的现象, 使科技馆始终生机勃勃, 可持续发展?这是业内高度关注与经常探讨的问题。

(一) 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要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创建一个包括拥有高效高能的管理体系、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展览设置、充足的优秀人才储备以及能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科技馆, 一言概括之, 即创建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和优质品牌的科普场馆。创建科技馆品牌, 管理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科技馆健康运转的润滑剂, 是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的催化剂, 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二) 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要激活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实现集体目标与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变革发展, 在管理目标上要实现由偏重对数字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由单一的过程管理到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的转变;在管理内容上要实现由人事管理

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实现人工运作向管理信息化的转变。总之, 通过管理创新, 力图建立并健全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以促进科技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管理创新是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保证。

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创建品牌科普场馆的要求, 完善科技馆各项展览与培训设施, 充实优化科普资源配置, 扩大科普参观群体, 提高观众资源效益, 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延伸的多渠道运行体系, 建立起适应科技馆运营与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等特色的管理机制。管理创新是全方位的深化改革, 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超越, 是发展科技馆事业的保证。

二、管理创新的方向

(一) 体制创新。

随着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 开拓思路, 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内部管理体制, 坚持领导班子统一决策的馆长负责制, 完善民主集中制的议事规则, 加强领导班子的宏观管理与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 拓展各部门管理职能并量化工作指标, 以推行统分结合, 各负其责的原则。对于对外经营体制, 多方面展示科技成果与举办各类科普主题系列活动, 以吸引多方投资等各种形式, 扩大科技馆无形资产利用空间, 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普资源, 并经过合理整合利用, 以发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 制度创新。

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 决定社会发展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 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制度创新要适合工作实际, 重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员工的主体地位提高。创新各项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奖励基金激励制度, 以对工作确有成效的员工予以奖励, 为员工自主学习技能, 自我实施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根据科普展示的特点, 按标准化创新科普辅导员评价制度;按照优化场馆资源配置, 整合场馆功能的原则, 避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 突出岗位管理;深化全员聘任制改革, 完善岗位竞聘、解聘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以岗位分级为前提, 目标管理为重点, 绩效考核为依据, 探索以岗定薪, 优劳优酬的新模式;开发人力资源, 建立专业人员进修与培训制度, 建立员工考核制度与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三) 机制创新。

我国科技馆过去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机制,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故需要改革, 创新机制。首先是要改革用人机制, 实现干部聘用制, 职工合同制, 任务目标制, 工作责任制,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人员能进能出;其次是要改革分配机制, 在分配上比工作业绩, 比服务质量,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总之,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

三、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发达国家科技馆的年报制度, 是可借鉴的重要实践。年报核心内容为常设与临时展览、现有与研制中展品、实验、培训、讲座、报告等本年度工作情况;此外还包括精确的观众与科普活动人数统计;经费收支、明年的工作计划与经费预算、志愿者及馆际交流等方面的详尽情况。年报反映了科技馆一年规范运营和科学管理的程度, 展示了一年的工作情况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成绩。政府与社会则通过审查年报对科技馆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对科技馆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年报对策划指导新的活动颇具指导意义, 在争取明年更多的拨款与赞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合肥科技馆加强内部管理, 注重建章立制。首先是针对“人”的管理制度, 这里的“人”不仅指观众, 同

时还包括科技馆员工在内, 要结合实际制订一系列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制度;其次是针对“物”的管理制度, 必须制订一整套针对展品与设施的管理制度, 以确保科技馆的正常运行;然后是针对“事”的管理制度, 为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与对此监督检查机制是关键。

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科技馆虽然不是企业, 但就一般管理规律与原则而言, 科技馆与企繁多, 活跃了气氛, 丰富了业余生活, 增强了凝聚力。同时还推进ISO9000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这是一项战略性决策, 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精心组织与实施, 在其过程中, 理应高度重视创建科技馆品牌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英国科技博物馆同行指出, 那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文化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已经意识到, 忽视品牌将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他们又指出, 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或科技馆来说, 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因为没有人的技能、知识, 一个博物馆将难以为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 那就是观众!科技博物馆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展品, 而应该是员工与观众。

面临创新时代, 科技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尤其是制度创新, 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 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刘威.市场营销学在博物馆营销中的运用.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通讯, 2002, 3;

[2]柏劲松.关于科技馆管理与运营的几点思考.二OO六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 2006年6月;

[3]莫瑞?吉米勒.品牌与市场的战略性发展.中英科技馆论坛论文报告集, 2004年8月;

科技创新探索 篇8

一、应用科学知识,激发科技制作兴趣

通过对应用科学知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性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小学科学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规律、方式与内容,而且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开拓一块广阔的研究空间。

学生具有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他们对大千世界里的自然科学现象,处处感到新奇,极想知道大自然科学的秘密,这个时期也是他们大脑发展的激进期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期。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探求生活和学习中的科学的秘密,把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探索结合起来。

在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中,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如在实验课上的时候,经常要用到酒精灯,而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范丹枫同学看:当划着火柴到点燃酒精灯时间很短,火柴棒只烧了一点点,长长的火柴棒被浪费掉,太可惜了。而且有很多同学不敢划火柴,怕烧到手,烫伤皮肤。她就想:怎样把火柴棒做长而不浪费呢?为此,进行了研究。她先后用塑料管、废笔芯等进行加长火柴棒试验,最后发现用圆规上装铅芯的装置正好和火柴把儿差不多,于是她找来废旧圆规,把放铅芯的装置拆了下来,把半根火柴把儿插了进去,这样即加长了火柴棒又节省了火柴棒的木材,同学们在实验上不再怕“火烧”手了。这项科技创新项目取名叫“学生实验课用火柴”,在嘉兴市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二、应用科学知识,提出科技创新问题

在引导学生科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学生提出一些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校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导他们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研究身边现象的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以致解决问题。如,张嘉洋同学经常看到学校挂横幅的场面,几个教师,有的用木棒穿进横幅套内,有的拿竹杆绑,有的用绳子拉紧横幅。要花很多时间挂上横幅,但是,只要风轻轻一吹,绳子拉长了,绑的竹杆松动了,横幅不挺了,严重时,看不清横幅上字,有损学校形象。他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开学典礼上,他看到五星红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心想:旗帜有一个旗套,一个旗杆,一根绳子向上移动挂到顶上。横幅有两个套子,两个杆子,左右拉挺,实际上只要有一个穿横幅的杆子设计制作成即能移动又能固定,就可以把横幅拉直拉挺了,不会晃动。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肯定了他的创意。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张嘉洋同学设计的“校门口挂横幅装置”获得嘉兴市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三、应用科学知识,实践科技创新活动

应用科学知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科技教育活动,不但要培养学生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参加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工具,学会科技制作技术。如前年5月的“桐乡市青少年纸桥模型设计巧手制作比赛”,纸桥模型设计巧手制作比赛要求很高。学生应用六年级上册《科学》书上《桥的形状和结构》和《用纸造一座“桥”》等的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研究纸桥模型的制作。在制作实践中发现,用在纸桥上的固体胶,干与湿,桥体载重能力大不相同。比赛是现场制作,当场载重测试,用在纸桥上的胶水,是来不及干的。用什么方法使纸桥上的胶水干得快,成了学生研究焦点。他们有的从家里拿来了电熨斗,有的从家里拿来了电吹风机,把自己制作的纸吹干,解决了问题。在制作纸桥实践中还发现,造水泥桥梁时用模板使桥的横梁中间为空心的,节省了材料,而不影响强度。涂了胶水的报纸也像刚搅拌好的混凝土,他们用木条当作“模具”,这样纸桥横梁中间也是空心,既节省报纸又提高了纸桥的载重能力。在纸桥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学生不断研究,大胆创新实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面对成绩,学生不满足在实践操作中的小小发明,取得的技能技巧上的成功,而是通过整理制作桥模的记录资料,分析相关数据,总结经验,写出研制桥模的创新发明点。撰写出了《对纸桥模型载重能力设计制作的研究》小发明论文,获第23届嘉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23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强调了“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显然,科学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之间,课堂之中,需要不断开拓、引入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课程,同时打通课内、课外,通过生活、社会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旁,科学与我们朝夕相处。把所学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科技把握未来 演讲 篇9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探索科技 把握未来》。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地增长。今天,我们意想不到的新发明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得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是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美国挑战者号的爆炸,还是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升级,从来都不能阻止人类的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科技是智慧的结晶,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年轻人的梦想。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现代科学呼唤理解科学的人才,更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待科学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理解,更需要有纵向的思维。突破平面思维的束缚,到多维空间遨游。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倡导同学们参加发明专利的申请,青少年创新大赛等活动,其旨在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我们中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活动,并正确处理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日常学习的关系,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技创新的意识,做到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技之火点燃了人类心中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科技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们用我们的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探索科技 把握未来 演讲》

招标监督管理创新探索 篇10

通过招标活动及监督管理,对公司利益、招投标当事人合法权益、节约公司资金、缩短工程工期、保证工程质量、遏制招标过程中的不正之风等都有显著地作用。也为推动社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诚实守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及在招标过程中存在与招标制度相悖的行为,干扰或破坏了招标的正常秩序,本文简要探讨下招标监督管理创新的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建立健全招标及监督完善体系。

1.建立集中统一的招标管理交易平台通过招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集中地交易平台,将分散在个子公司、分公司的工程项目、采购等纳入招标管理交易平台,统一招标和管理,初步遏制一些不规范招标行为,通过统一的招标管理交易平台,降低招标管理的行政成本,通过集中招标、集中管理,为监督部门对招标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了方便,有助于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以及提高监督成效。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招标公开性。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远程监控、多媒体信息发布、招标现场通信设备屏蔽等手段,对开标、评标过程实行影音同步监控,同时,总公司相关领导和监管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进行远程监督。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实现场内信息及时、同步发布,并对中标企业的基本情况、业绩等信息在网上公示,防止因信息不畅和不公开而发生“暗箱操作”。通过以上措施,真实、全面、及时的使招标情况透明化,提高招标质量。

3.强化监督检查、招标行为管理按照公司招标制度,组织开展对招标监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行政监督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检查招标过程中是否发现问题及发生违法违纪行为。项目建设单位是否遵循招标制度,是否严格根据招标文件与发标人签订项目施工合同。检查招标行为是否按照顺序进行,是否出现串标、泄标、骗标等行为的发生。

4.改革资格预审办法、改革评标定标办法实行“评审制审查”,即由资格审查委员会对投标人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业绩、信誉等进行综合评审,通过评分排名方式,选择和确定符合规定数量的合格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资格预审结束后,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严格把好信息发布关、标书及评标办法制作关、资格审查关、开标评标关、定标关,力求高标准、严要求。

5.建立统一的专家评委库,规范专家评审行为评标定标是确保招投标公平交易的核心,而确保评标定标公平公正的关键在于加强评标专家总库建设和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标体系,能有效预防人情标,避免评委对投标企业的主观倾斜,解决串标违标问题,增强评标的公正性。同时加强县级专家库监管,规范专家执业行为,建立评审专家信息反馈制度,对其不良行为进行严肃处罚,确保招标评审活动客观公正。

统筹谋划 探索创新 篇11

一、强化“四个同步”。形成推进合力

2007年11月,省政府同时印发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力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难点,用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带动林改的深化。

(一)同步安排部署。2007年底、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两次全省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集体林改和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举措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都把其作为重要保障措施。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其作为重要内容。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还分别下发通知,具体部署宣传发动和奖惩责任落实等工作。

(二)同步落实责任。省政府与各省辖市签订林业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把集体林改同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县、林业总产值、财政投入资金一起列为五大责任目标。工作任务按年度细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列入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各县(市、区)责任目标还被纳入《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同步贯彻实施。各地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使集体林改与林业生态省建设目标衔接、措施配套、有机结合,通过集体林改推动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县乡将林改试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三级联创”,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将“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作为创新机制的突破口,效果明显。据统计,2008冬、2009春造林季度,全省通过家庭承包和其他经营形式明晰产权面积达1487万亩。

(四)同步督导检查。采取省林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省轄市,自上而下、逐级督导的办法。省林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督导组,分包了全省18个省辖市,并具体联系一个县:各省辖市督导组分包所辖县,并具体联系2-3个乡镇。在督导工作中,整合力量、统筹兼顾,注重务实高效。派出督导组既检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情况,又检查集体林改推进情况。

二、突出“四个结合”,创新体制机制

河南平原面积占55.7%,全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后,出现了林茂粮丰的可喜局面。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林茂粮丰的根本所在。启动集体林改时,省委、省政府特别强调要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在规划上统筹。将全省分为两大生态区域,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平原农业生态区重点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积极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二是在资金上倾斜。省市县分级建立了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投资保障机制。从2008年起5年内,三级财政投资达到192.4亿元。对重点生态工程,给予每亩80-100元不等的补贴;对重点产业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生态产业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实行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两年吸引社会投资75.71亿元。三是在政策上支持。省政府先后批转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纲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若干政策。各地着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林木采伐政策。平原地区和豫北地区将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由15%降到10%,有的市县降到了8%。

(二)在造林育林与管护流转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在创新造林机制上下功夫。把资金安排与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改单项工程核查为所有林业生态工程统一抽样;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核查结果在河南林业信息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破解管护难题上下功夫。根据不同林区情况,有针对性地落实管护措施。大户统一经营的,专业管护:小户分散经营的,联户管护:发展复合经营的,委托管护,形成集优管护的长效机制。三是在突破流转瓶颈上下功夫。在对6家活立木交易市场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在豫北太行山区的辉县市和豫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口河区分别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

(三)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确保均权均利到户。群众对林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实行人人参与、户户有份的平等均分方式:群众对山林依赖性一般的地方,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承包剩余的林地对外发包:群众不愿均分的,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对外发包;对集体统一经营效益好、群众满意的,采取村民入股、颁发股权证的办法。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平原地区主要采取置换土地、返租倒包,回拢产权、集中发包,界定产权、公开发包等三种形式,鼓励沟河路渠及四荒宜林地通过公开竞标走向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十大龙头企业和十大林产品品牌,做大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一大批林产品加工区和专业村。四是积极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草、林禽、林菌等种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效能。濮阳市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每户可享受5000-20000元小额贷款,两年发展林下经济17.5万亩,产值达14.5亿元。

(四)在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真正简政放权。在取消林业特产税等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去年又取消了3项收费项目,下放行政许可2项,仅免费向农户发放林权证一项就为林农减负6000多万元。二是强化贴心服务。组织编写林业生态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和优良树种技术手册,编印林业实用技术汇编,林业部门组织送技术下乡7800多场次,培训林农70多万人次。三是注重能力建设。安排9800多万元开展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筹资3000多万元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管理中心。成立了省森林航空护林站,筹建了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防控范围可覆盖黄河以南12个省辖市。

三、实现“四个有效”。推动科学发展

推进集体林改和林业生态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不仅使我们对科学发展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中央林改意见出台后,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8年,完成造林面积601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429万亩,占71%。今年已完成造林面积749万亩,义务植树2.07亿株,尽责率91%,为历年最高。两年造林面积相当于前四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二)有效地加快了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据清查,全省林业用地、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分别比2003年增加9.99%、24.52%和35.01%。森林覆盖率为20.16%,增长3.97个百分点。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3%,林木病虫害成灾率为1.08%,均大大低于控制目标。林业产业总产值527亿元,同比增长21%。新发展速丰林78万亩,总面积达到800多万亩:经济林16.5万亩,总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85万亩;森林旅游接待人数2170万人次,年社会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

(三)有效地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一是保障了粮食安全。两年共营造农田防护林折算面积204万亩,累计达8500多万亩。据测算,农田防护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000亿斤,其中农田防护林年贡献份额大体在100亿斤左右。二是扩大了环境容量。据评估,全省森林生态功能年价值达3929亿元,年固碳6805万吨,相当于燃烧2771万吨标准煤排碳量。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两年共营造环城防护林38万亩、围村林166万亩,完成2.5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4个省辖市分别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自主探索,自主创新 篇12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欲望,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伴随着1983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可见,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最新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用“激情”的方式生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02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玩”。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1. 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有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问导入,即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再如习题引入、实践导向等,都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科学故事、数学史话、数学趣闻,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欲望。

2002年国际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阁(菲尔兹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如下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清数学知识、问题的来源和历史,以及这些知识、问题与别的知识、学科有什么关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概念、定理、定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凝聚着许多先辈们的心血。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史话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利用“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个学生产生一个构想,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别人的想象,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脑力激荡的过程中,大家彼此接纳,没有压迫感,没有挫折感,这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问,学生的思、答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原理、精彩的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加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为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象提供宽阔的空间,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大面积实验之中,其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张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的机会。诚然,学生的发现在数学上一般不可能是全新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次鲜活的体验。在亲身体验发现的有趣、快乐中,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

二、让学生多器官并用,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1. 解放学生的口。

传统教育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讲话,不做小动作,这便是好课堂。从教育发展的情况看,这已不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口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只精讲,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2. 解放学生的手。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有些学生只动脑,不愿动手,结果手脑脱节,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而学生的实践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证明题、求解题改为学生探索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索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其分析结果的对与错。学生探索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3. 解放学生的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思考,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建立并开设图书馆,提供活动场地和实践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的实践性任务等。

2. 建立良好、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传统上不平等的教师以权威者自居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根源,创新教育的时代应建立和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3. 注重感情投资。

创造有情有趣、严肃活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与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4. 合理组织练习和课外活动。

在教学练习中,要不断地改革内容和形式,变单纯知识型练习为能力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开放型的练习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己出题,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拓宽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环境和显露才能的舞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亚萍.教育探索.2001.11.

[2]魏芳.教育导报, 2001.1.19.

上一篇:2022物料员个人简历下一篇: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