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与探索

2024-10-02

创新研究与探索(共12篇)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1

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练习,是小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小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其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创新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作文创新教学的目标定位和研究内容

1. 作文创新教学的目标定位。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小学生作文该怎么创新,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笔者认为:创新作文教学,教师应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课程及小学生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作文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我们可以把创新作文定位在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作文来。创新作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作文题材和内容的创新,作文表达方法的创新。

2. 作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对象。

(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找准现实生活与学生创新作文的结合点。(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找准他人与自己创新作文的结合点。(3)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找准协作沟通与创新作文的结合点。(4)鼓励学生想象和幻想,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找准学生想象、幻想与创新作文之间的结合点。(5)设计出适合各年级特点的作文创新教学的流程。(6)针对作文创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二、探究作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1. 借鉴课文创新。

小学生作文属于作文的起步阶段, 要创新作文很难, 让学生仿中求创, 不失为写出创新作文的好方法。 (1) 丰富课文内容。即把课文中内容简略的地方写详细, 使课文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如学了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后, 让学生抓住“顿时, 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展开想象, 把当时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卫星的人们的行动、语言、神态写出来, 写出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仿佛把读者带到当时的场景之中。 (2) 给课文补白。由于课文受篇幅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作者给读者希望了解而没有写出来的情节留下了空白点。此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补充, 使课文内容更完整、更充实。如教学《老张卖糖果》后,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补充说明张秉贵“一抓就准”的原因, 写出他苦练“一抓就准”的经过, 这样既使故事更加完整, 又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 (3) 相对延伸。即让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穿越时空, 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心声。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引导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接待她, 关爱她, 给她新生, 让她健康成长,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再造想象。即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 创造新形象, 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教学《龟兔赛跑》后, 让学生写《龟兔赛跑新编》:既可以让兔子汲取教训, 改正错误, 为兔子取得胜利正了名, 也可以让乌龟面对强手, 深入调查, 扬长避短, 运用新招数取得胜利, 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编写新的故事。 (5) 拓展延伸。即根据人们常用的思想观点,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 提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教学《井底之蛙》后, 让学生想象那只青蛙出井后无处容身, 指出人类滥施农药、河水污染、捕杀益虫等不良行为, 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可以进行转折延伸, 对余意未尽的课文进行续写, 改变原主人公的思想行为, 实现命运的转折。如教学《滥竽充数》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南郭先生离开齐王后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 (6) 再现情境。即对一些无从考证当时情境的诗文展开想象, 进行合理的补充, 把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再现出来。如教学《游园不值》后, 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 想想诗人为什么出门, 小扣柴门后又想到什么, 然后把这些情境写下来。 (7) 放胆立异。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体验, 大胆探究,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如教学《瑞雪》后, 可让学生说说雪的害处, 写一写我眼中的雪, 写出雪给人或动植物带来的危害。还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 针对“冤家路窄”的传统观念, 写写“冤家路宽”。 (8) 学课文的插曲。学生既可以写学习课文时出现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插曲, 说明一个新的道理, 也可以写写课堂中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给人的教育和启迪。如教学中听写词语, 有同学写了错别字, 把“提心吊胆”写成“提新掉胆”, 写出当时其他同学的态度, 老师进行启发教育的经过和意义。

2. 抓住热点创新。

热点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热点必将引起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这一变化,写成作文,往往具有独创性。

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社会热点、家庭热点、教育热点等。社会热点, 就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问题。就目前来说, 如办好奥运会, 加入WTO, 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等问题。家庭热点就是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父母感情、父子之间代沟的出现与弥合, 教育投资, 住房拆迁, 父母下岗等。教育热点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学生消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我们要求学生抓住其中一点写出独特的作文来。

3. 抓住个人生活创新。

生活是万花筒,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往往富有新意。首先,让学生抓住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小插曲创新,如把“滥竽充数”写成“烂鱼充数”等。课外学习,如学围棋、学二胡、学书法等,各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中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的好材料。其次,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生活乐事,难忘的事,做错的事等,既印象深刻,又有独创性。还有就是让学生写写与动、植物的交往,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感受等。

对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还要注重开辟小学生作文的新途径。一是以让作文回到生活中,并以此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懂得作文写什么;二是以营造浓厚的写作气氛,并以此为引发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写作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立足点,发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四是以精讲巧练为侧重点,培养学生会写乐写的积极性等。

4. 表达方法上创新。

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力求在表达方法上让学生创新。如烈、军属家庭的平常生活,给其加上一个合适的背景,使之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人物,让“哑巴”说话,也就是说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说话时的语气来写,再现当时的情景,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等。

5. 在协作沟通中创新。

这里的协作是指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协作精神,主要包括选择材料、评改方式和方法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以获得新的提高。沟通是指作文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沟通。首先是学科间的沟通,作文创新教学要及时将各学科间的新知识、新动向等及时写进作文中,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其次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社会间的沟通,并让学生将沟通所得所感及时写进作文,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

在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使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创新方法由抽象变为具体,为学校和教师开展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注入了活力。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2

王 喆 罗进文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行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多元培养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 研究生培养 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17-02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面向21 世纪实用高科技人才,我们依托甘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 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5 人,副教授3 人,博士3 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几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 项;申请专利2 项;出版著作10 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8 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 检索2 篇,EI 检索20 余篇。

二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 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每周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 年来,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200 余次,专题讲座进行了170 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 次,外请专题报告10 次。2.组织研究生课题小组

根据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课题小组3~5名研究生,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自己申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3.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 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 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

4.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5.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 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EI 检索5 篇,国内核心期刊20 余篇。6.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

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 组申请成功。其中二组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辅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8.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问题给出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9.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

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70%以上来自科研项目,其余来自新技术研究。10.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三 探索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组织研究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2.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电话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 和GSM 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认可。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探索 篇3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尤其是伴随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体制的调整,完成了研究生部改院,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迈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步伐。在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深化改革,锐意革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新举措,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建研究生教育品牌为特色,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学科建设、研究生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培养质量;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585-03

An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Spor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HI Jian, WANG Rui瞴u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as cultivated lots of elite sport talents, especially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has evolved into graduate school to provide larger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 new pace starts. Based on discuss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arries on deeper reform, heading with subject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as a core, making a educational brand as a special, and has achieved much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size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quality; educational brand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1954年2月就聘请前苏联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批体育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后来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文革之后的1978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北京体育大学成为实行学位制度以后第一批硕士学位和第一个体育学领域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多年来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又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12月底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成了研究生部改院,迈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步伐。

1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科水平直接影响并决定一所大学在一国乃至于世界的学术地位与发展后劲,因此,学科建设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在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上才能确保培养出高质量、高规格的合格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学科门类扩展 学科体系是指大学的学科整体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体。健全合理的学科体系,是现代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学科涵盖了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属于典型的综合、交叉型学科。体育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引进与借鉴了医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方面的理论、方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北京体育大学只有教育学门类下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尔后学科门类不断扩展,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开始授予理学、医学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十批次学位审核中,北京体育大学的管理学门类下的行政管理和法学门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样北京体育大学在原有单一教育学门类基础上扩展为5个学科门类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3个学科门类的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学科门类的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表1是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发展重大事件一览。

1.2 重点学科增加 重点学科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不忘学科建设的优化布局和优势特色的突出发展,重点学科建设一直是研究生院的工作重心之一,并以此提高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继2002年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获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后,2007年体育学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1.3 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主体,拓宽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和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专业学位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它是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共有18个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其中之一。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2年起,北京体育大学率先提出在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想,并牵头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论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组织成立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体育大学。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自2003年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在职人员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保证北京体育大学统考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可持续性增长的前提下,加强对港澳台、留学生的招生,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同等学力研究生,开设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教师班和国内高访学者班等。

1.4 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一项制度。 2002年同样由北京体育大学率先提出建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想,同年5月促成了张钟宁等2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方案,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就此事也致函国家人事部。经过多方面努力,2003年10月23日,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

2.1 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是评价大学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在适应体育学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从2002年起加快了扩大统考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步伐,使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由当初的1:8,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3.5左右,研究生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2008年度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研究生人数为1 8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5人(图1)。

2.2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的最核心工作,从人才培养类型上讲,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走上管理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担任了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2.2.1 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体育学科的骨干

我校自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同的省市。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代表我国体育最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学大会上,每届会议都有众多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论文入选,其中在第七、第八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报告中,近一半人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校友。

2.2.2 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

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包含专业技术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北京体育大学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分布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担任司局级领导岗位的人员为例,自1978年北京体育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校友担任司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共有66人,其中有38人担任体育系统司局级领导职务,28人担任教育系统的司局级领导职务,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进入了国家决策的最高机构

全国党代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是决定国家发展政策的最高机构,体育界代表肩负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责任,能够成为三个大会的代表不仅是个人荣耀,也是学校的光荣。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研究生在近几届三大会议中相继有16人次担任代表,其中担任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有李玲蔚、乔云萍和张怡宁,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有孟昭瑞、李玲蔚、王春露、江永华、范运杰和李小鹏,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的有许海峰、李玲蔚、陈立人、史康成、胡杨、李永波、周继红。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历史上,钟师统、田麦久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常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为本届全国政协委员。

2.3 拓展了人才培养途径

科学大师杨振宁曾经说过,他的学习有50%以上来自于他的同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一个学术会议、一个讲座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讲座不仅让研究生接触体育发展中前沿的研究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给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3.1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国务院学位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并资助的重大学术活动,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2005年、2006年研究生院连续二年承办了“全国体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北京体育大学乃至全国的体育学研究生提供全新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新环境,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2 承办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始于2003年,是由国务院学位办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大型学术论坛,也是全国研究生教育创新重点项目之一。主旨利用共同资源平台,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广泛交流、启迪思维、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拔尖人才。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体育大学举办“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

2.3.3 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今年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与北京世纪联合高尔夫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体育经营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一研发基地将会为北京乃至我国体育产业培养更多的体育经营与管理的高端人才,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奥运后北京地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加速北京的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研发基地的建设实现北京体育大学教育、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必将引发贴近实践的科研内容,总结出更多的实践案例,丰富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

3 重大研究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生求学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的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1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每年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评审,至今已评审八届,是衡量高等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之前,体育学领域一直未有人获此奖项,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王凯珍的博士论文《中国社会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填补了这一空白。

3.2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五大科技奖项,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袁守龙和王卫星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中国皮划艇队训练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3 国家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2005年由池建、钟秉枢、黄竹杭、袁守龙、武文强等人完成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获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创建研究生教育品牌

4.1 冠军班

2003年创办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旨在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得到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经过5年的实践创新历程,迄今为止,“冠军班”招生总人数已达到117人,其中奥运会冠军29人,世界冠军44人,教练员44人。截止2008年有20人获得学位,其中3人获得博士学位。在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44人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这其中既有张怡宁、刘春红、陈中、李小鹏、黄旭等著名运动员,还有许海峰、周继红、李永波、陈立人、王义夫、黄玉斌、马文辉等一批金牌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冠军班学生取得了8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4.2 研究生工作流动站

2003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创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搭建了研究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新平台,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实现水上运动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实践探索发现,“研究生工作流动站”这一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知识向能力转化具有良好的效应。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双赢效应,在全国体育系统中建立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品牌。

4.3 出国留学工程

为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中外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推动双方学术与文化交流,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指导下,北京体育大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出国学习,与境外的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当年北京体育大学第一批选派的13名博士研究生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等高校进行学习,率先走出了一条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境外大学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既有利于在国际上通行并实践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得到共享,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树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品牌。

5 国际化发展进程

研究生部改院以来一直重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发展,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 名誉博士授予

鉴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国际田联主席拉明•迪亚克先生、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庞德先生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进步、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及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分别授予三位国际知名国际体育人士名誉博士学位。罗格先生在授予仪式上还作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精彩演讲。

5.2 111引智计划

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获准为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简称111引智计划)建设基地。“111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计划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 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迈入“111引智计划”建设基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发展氛围,构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与国外相关专家的交流平台,对掌握体育科学的前沿知识、学术队伍发展和研究生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5.3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语推广小组办公室组织、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2007年由国家汉办与卑尔根中国协会和卑尔根大学合作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卑尔根大学孔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内合作伙伴。孔子学院的建立将会有效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6 小 结

回眸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改院为标志,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教育成效彰显。真正实现了研究生规模与结构进一步改善,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日益规范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刻意培养和积极鼓励创新活动,打造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品牌含金量,并与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相衔接,与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相匹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在深入研究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律,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适应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目标明确、质量标准严明、培养环节协调、课程设置科学、培养模式多样、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体系;适应学科交叉、综合和开放办学的需要,探索、建立跨学科或跨单位联合培养高层次体育创造性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使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从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之路。这些变化是在学校及全体研究生教职工积极开拓和努力奋斗下取得的,更是北京体育大学几代人五十年的耕耘、追求卓越、厚积薄发的结果。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努力是艰辛的,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所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以知识创新、教育革新为已任,抓住契机、乘势而上,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编.2006-2007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池建,主编.教育使金牌闪光——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52.

[4] 侯彦芬.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6-35.

[5] 许为民,林伟连.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三个新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13-16.

[6] 池建.发展中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67-369.[7]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8] 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09):65-70.

[9] 郑宏宇,张世财.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7):28-30.

[10] 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19-21.

[11] 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李文星,李建华.论构建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05):43-47.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4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创新教学,研究

0前言

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品格的塑造,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整个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响应教育部规划,全国600多所本科高等院校将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变,由理论型教育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的教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基础专业知识教授向实践性教学环节过渡,首先需要从基础性实验展开。[2,3,4]

1 创新教学

目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机械类专业基础实验室已经建设完备,但实验教学质量仍有待探索和改进,尤其是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独立学院,需要保证其应用技术与创新大学的办学特色。融入学生创新实验、开放实验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为平台,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参与各类省市全国级别的机械类学科大赛是本次未来探索与研究的重点。

1.1 优化实验设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机械基础实验室已经从2013年投入使用,两年内,已经为10级、11级、12级、13级机械、汽车专业共700多名学生服务,累计实验学时超过1000学时。培养实验室教师人数4名。实验室包括精密测量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机械传动实验室、形位误差测量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动平衡实验室等,门类丰富齐全。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机械实验室建设、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整个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机械基础实验室是参照同济大学的标准建立,考虑到两所高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针对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学生,应该对部分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实验学时,改进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快速地运用到实际应用环节中。同时,机械基础实验需要不断和周边的同类高校进行比较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提高。

1.2 开放实验室

目前,机械基础实验还没有对整个机械工程学生开放,建立机械基础实验的创新实验室,对整个机械工程大类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参观实验室,定期选做相关创新实验。创新实验室也可以作为整个学校的创新制作的平台,让有想法的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参与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学科竞赛。

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在机械基础实验室下建立创新实验环节,进行机械创新实验的探索和研究,将机械类学科竞赛引入到创新实验中,把机械基础实验建设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一个平台。同时,需要一线实验教学教师积极探索普通课堂教学以外的创新实验、自选实验等模块,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拓展各类创新型实验。

1.3 区分创新实验层次

机械基础实验涵盖了机械类多门理论课程,对象从大一到大三涵盖了三个年级,需要对创新实验课程进行分层设计。

在对创新实验室建立的初期,设计了三个类别的实验,分别是先进成图实验、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实验和机械产品设计创新实验。这三个实验面对的对象分别是从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逐层提高,针对这三个创新实验,又分别引入了三个省、国家级的竞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和机械设计大赛。

与同类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邀请多名高校资深教师组织、培训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机械创新实验指导。同时以机械基础实验室为依托,组织、培训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机械类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同时又是省级特色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试点。深化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构建机械创新实验室将为机械类专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机械基础实验室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如何深化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构建机械创新实验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广东:高教探索,2010(01).

[2]鲁越青,朱小芳,白忠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职能整合的思考[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3]谭艳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2).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5

一、智慧教学的背景与设想

1、中国教学的大背景

2、学校承办的背景

二、智慧教学的内涵思考

1、智慧教学的界定:智慧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智慧的教学。

2、智慧教学的宗旨:

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修身、学会生活。

三、智慧教学的策略与原则

1、智慧教学的基本策略(20字方针)

学案导学、小组互动、多元展示、反馈巩固、适度扩展

2、智慧教学的核心理念:学案导学

3、智慧教学的原则(八字方针):赏识激励、自主建构

4、评价标准“五度”:参与度、热烈度、精彩度、达成度、专注度。

5、智慧教学的目标:轻负高质,智慧发展。

6、智慧教学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潜能开发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智慧教学实践中遇到课题

1、怎样学习别人的经验? 批评性吸收 科学性结合 灵活性应用 创造性发挥

2、怎样认识学案这根拐杖?

(质疑:学案涉及如何分层?低、中、高年级要求应有区别,不要变成模式,不是每一课内容都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

3、怎样防止预习后的课堂滞效现象的发生?

要为学困生再显知识形成过程,为优生提供认知新突破的机会。

4、预习后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在热烈的背后防止走过场?怎样防止以辅代教?(1)预习后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2)怎样在热烈的背后防止走过场?小号在前,关注学困生。

(3)怎样防止以辅代教?预习三回归: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课标。

5、展示时间长,学生讲的多练得少,心理浮躁,静不下心去思考,训练主线被淡化,怎么办?

“教学的真理在两个极端中间” 课堂回归“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6、怎样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后劲?训练策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面批。

7、怎样在共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张扬教师的个性特色,造就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专家?

8、预学案把学习过程前移后,怎样保证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不被弱化? 情景还要不要?

9、学生课堂展示时间难以控制,在四十分钟课堂里怎样把握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10、怎样使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愉悦?

五、智慧教学深入发展的策略

1、学生学习习惯规范化

2、学案设计的校本化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而为被培养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一时期,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我国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必须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对现在教学中那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旧的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完成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对于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首先应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以达到上手快、能力强的目的,不断适应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各方面的需求。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由单独重视知识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提高素质转变。知识是基础,是外层,是载体;能力是提高,是里层,是重点;素质是核心,是升华,是本质。“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的统一,要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育阶段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业理论知识以课堂传授为主,介绍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动态。同时,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部分,可到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改革以往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启发学生自主设计题目,进行正确的引导,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学为辅的设计新模式。逐步过渡到开發新产品的领域,最终形成学生设计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使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

二、课内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行的教学计划中,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予以体现,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得以实现。把课内教学环节同培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既掌握牢固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技能;既具有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课内教学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在相应的课程内规定一定数量的现场教学时数。采用演示与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在课堂上解决验证性实验,为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自己去完成实验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提倡实物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以工程带教学,加强学生对工程技术领域的了解和培养,对工程实践一方面的兴趣。改革以往的考试制度,命题和考核方法可多种多样。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应注重考学生的能力。重点建设好试卷库和试题库,规范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大力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不定时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工程操作实践基地,进行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以学生为主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小科技成果展示会等。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科技活动、数学建模、应用软件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培养。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四小”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竞赛,同时利用好校内外工程实践场地、计算机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使得学生发明创造有实施实践基地,并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经费。

三、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结合,创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院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班主任的工作量比较大,类似于中学的管理模式,牵扯教师比较大的精力。应该在专业年级配备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发展、班级干部的建制、奖学金评定等相关事宜。在大三开始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兴趣爱好,紧密结合专业导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由专业导师制定指导培养计划,由学生来执行。每名专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能超过10名,一般可以指导两个团队组,一个团队组四名学生,专业导师按照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专业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学术报告会。学生的专业社会团体也可以聘请专业导师担任顾问,定期参与学生社会团体的活动。

在学生的奖学金评定、组织发展工作中,专业导师的意见可作为主要参考意见。政治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分析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培养过程的规章制度。

四、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知识主要包括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学生为提高素质而学习的其他知识。

能力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自我学习、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对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的适应能力;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与别人合作共事、善于进行交流的能力,更应富有创新能力。

五、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现行的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还是原来的考核方式,按照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从现在看还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但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可以进行改革,主要还是要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和力度。

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由专业导师来进行,按照专业导师的培养计划来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考核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等。

素质方面的考核实际上是知识考核占了绝大部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核可以规定一定数量的必修学分,可以逐渐加大学分的比重,使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文化、得书本轻实践的思维想法得以逐渐转变。

总之,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是我们每一个人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探索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7

高职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加强对高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 而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是创新的教育,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 应从自身定位出发, 以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为动力, 要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 重视其潜能开发,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2.加强高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是适应国际之间竞争的需要。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把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的人才培养, 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入世后, 更多的中国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要增强企业的实力, 就需拥有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 中国的高职教育要顺应潮流, 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成一种教育理念, 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加强高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一般而言, 高职生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如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工作岗位的持续变换, 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专业知识能力是学生具备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条件, 也为学生再就业或继续学习夯实了基础;而创新能力则使高职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通过近几年在高职教学中的反复实践, 特别是长期作为科技社团指导老师的直接体验, 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学习基础差, 容易自我否定。高职的学生普遍在中学时期没有打好基础, 高考中取得的成绩不理想, 多少都存在一些自卑的心理, 从而也多少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情绪。由于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他们参与公共场合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 缺少丰富知识支撑的高职生, 当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又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容易自我否定。

2.学习习惯差, 容易丧失学习信心。高职学生普遍是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实验实训照方抓药, 没有提问问题的习惯, 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热情, 对于和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课程比较关注, 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 对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课程, 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往往容易丧失信心。

3.学习自制能力比较差, 容易盲从。由于高职的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 在中学时期有些就有不良的习惯, 是非观念尚未建立, 容易盲从。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 为了寻找精神寄托, 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干扰。

4.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 高职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缺乏毅力, 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甚至放弃追求。

5.对创新认识有误, 敬而远之。高职学生普遍缺少对创新的正确认识, 大部分学生认为, 创新就是遥不可及的科技发明与创造, 却不知创新也可以是一种小的变革与改造, 甚至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思路。

提高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对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反复研究,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 应从下面七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观念, 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高职是一种职业教育, 目的是为生产、建设、经济、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应用型的“专家级”、“大师级”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商界精英。此类人才, 对于他们来说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但他们绝非要做研究型的人才, 所以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要从机械地“满堂灌”到灵活地“动手学”;要把沉闷的课堂变成兴趣的乐土, 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 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 进而才能发挥创新潜能。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 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使他们意识到教育不是知识的单纯堆砌, 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探索新方法、新程序、创造新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激发学习热情, 促进个性发展。

2.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 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 高校教师爱岗敬业, 将职业当作事业来做, 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能使用新技法, 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 解题时能用新方法, 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 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 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 会有效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反之, 如果教师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僵化, 即使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会被埋没。

3.构建创新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疑能激发探索。“质疑”是学生动脑的表现方式, 是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 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 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 教师不能急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 而是让学生去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应给学生多说的权力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设计假设、提出验证假设的方案。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 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毋庸置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 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 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 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 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 使学生不但会质疑, 敢于质疑, 而且善于质疑, 习惯于质疑, 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 当作学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善于思考, 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 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

4.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及创新性竞赛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 参加“挑战杯”、“创新杯”等科技创新大赛, 从实践中补充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在竞争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5.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 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 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给教师适当的权利,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 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 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 改变那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最后,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 进行表彰与奖励, 并作为选拔优秀生、推荐继续进修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6.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 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它既能摆脱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同步化的弊端, 又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 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职业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要素之中, 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本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 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 须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创设必要的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 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 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7.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学校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 改善校园的硬环境, 如学校建筑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等;另一方面要制订目标、落实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 即一个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教育行政部门适当放宽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备的条件。 (2) 高职院校以严格与宽松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为原则对学生的进行管理。 (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加强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 充分发展个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 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 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最后, 教育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个别人的突发奇想, 它应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金隽.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2]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3

[3]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 03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8

一、组建研究团队

创新素养是指学生激活自己潜力与活力的意识和能力。研究创新素养评价指标,就是要构建检测学生创新素养的指标体系,建立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创新素养评价的观测点、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在积累质量抽测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争取用一至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我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年级(或年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创新素养监控数据常模,以“绿色指标”为检测依据,考查当今学生的创新素养现状,反观当今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不足和弊端,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发现教学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我区建立了由区教育局局长领衔、由区教育局副局长和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组成的工作小组,设立杨浦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中心的组织架构,设置管理组、研究组、报告组和技术组,明确各组所承担的任务,实行分工合作,全力推进。同时,我们成立杨浦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中心专家组,聘请高校、普教系统有关课程与教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的专家担任顾问,为项目研究提供智力支撑。

二、构建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与创新 篇9

1 优化培养过程, 提高培养质量

1.1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改革

本着“突出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培养质量”的原则制订培养方案, 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 规范、优化培养过程。根据专业方向分别采用2+1 (对方2年, 我方1年) 、1+2, 0+3等培养模式, 安排研究生第二校园经历, 鼓励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计划并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

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研讨式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方法、经验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以医学科研为中心任务, 进行启发式、引导式、研讨式教学。积极引导研究生不断探索本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 要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 正确处理导师的研究领域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 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特点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材, 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注意多元化、多样化。要不断修订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 注意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维, 跳跃式思维,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 提高其创新能力;推行研究生教育导师的联合指导制度或校际之间的导师互换制度, 积极吸收一定的校外、国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 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 以优化导师的知识结构, 增强其活力[1]。

1.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造开放的培养环境, 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前沿讲座及课题设计讲座, 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都可以使研究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 了解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迅速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 甚至可以了解到尚在萌芽之中的科技动态, 这是查阅参考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

研究生以图片、文字、照片等方式交流、讲解、展示其现场调查过程或实验室工作过程, 类似小答辩, 而不是传统的只在毕业时上交工作记录本或实验室记录本。建立并完善实践环节的评估新体系。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实行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关系的中期调整制度, 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导师教的积极性和研究生学的积极性。导师招生名额与导师提供的培养条件 (科研经费、助研岗位) 、培养结果 (发表论文、学术成果) 等相挂钩。

导师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毕业审核、学术行为等培养环节负主要责任。导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水平要严格把关, 达不到培养目标规定的成果要求, 不允许答辩;论文外审不合格或答辩不通过, 导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多次出现外审不合格的取消导师的招生资格。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交流方式, 选派导师到不同院校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 聘请外来专家担任研究生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师, 使研究生扩大学术视野, 获得学科前沿的知识和信息[3]。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 讲解如何做导师, 强化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开阔导师的视野, 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此外, 还应在研究生导师遴选, 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与联合培养院校间的合作与沟通, 以保证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以保证培养质量为目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教学是否达到目的, 方法是否有效, 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都需要通过评价及时反馈, 以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在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其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4]。

从论文的开题入手, 严格论文的各个环节。加强开题报告的论证、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程序, 充分发挥导师、答辩委员会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上的作用, 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

4 研究生管理模式

4.1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 完善考核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行为

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奖优罚劣, 对责任心弱、教学效果差的教师, 取消其授课资格乃至导师资格。严格开题制度和对研究计划书可行性的审核, 对课程学习不合格、研究计划书不可行、缺乏培养前途的学生予以淘汰或分流。强化注册管理, 研究生注册与学分管理、缴费管理、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挂钩。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和我院的实际情况, 修订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各种管理规定和文件;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规范管理行为, 形成导师、研究生处和学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5,6]。

4.2 建立创新平台, 设立奖励机制

学校之间应该积极鼓励并建构良好的环境,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首先, 联合培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 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科研平台, 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 使研究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在今后科研工作上有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其次, 从学校到各学院 (系、部) 应建立鼓励研究生创新的奖励机制,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不仅要重视论文的数量, 更要重视质量,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 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 相互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7]。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 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 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 拓宽其科研视野, 增强创造性思维意识,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 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摘要:目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成果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发挥高校相关学科和学科群的自身优势与特色, 资源共享,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是提高办学效益、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林青, 谭诗云.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257-258.

[2]刘泽双, 闫付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6 (2) :71-76.

[3]王增贤, 白波, 段耀奎, 等.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115-116.

[4]陈少雄, 王静一, 尹柳银.联培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 2004, 2:81-82.

[5]张波, 高鸿雁.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国防医药, 2008, 18 (3) :435-436

[6]徐翠华, 葛志芹.当代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11 (3) :90-93.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10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与需要, 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虽然提升重视度, 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与创新, 从而依然没能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

1.高职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和教学内容呆板过于俗套。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老师教学多使用“对着课本讲解英语单词、语法以及句子”的传统方式。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以及缺少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至于让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习英语, 无法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2.高职英语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教学设备及教学条件有限, 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却逐渐增多, 以至于严重缺乏教师资源的情况下,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教学负担和学生有学习压力。同时, 这一局限也使得老师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过度的教学疲倦中也不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

二、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式

1.教学内容的改善。高职院校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不同, 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着差异。通常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兴趣都在高职院校学生之上。

这些差异性, 让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缺少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普遍英语水平低, 再加上课堂中老师若不能有效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那么久而久之也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 要对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课堂中, 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当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和国外文化到课堂来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英语。

2.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上文中, 我们已经支出了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方法, 过于呆板枯燥和落后,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这种英语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当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对此, 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改革。例如,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可以采用自主交流或者讨论的方法,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此外,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演讲、单词竞猜等游戏或者活动, 与当前的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并进行讨论,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投入课堂氛围, 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 将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最终为社会提供和培养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

3.加大建设英语教学师资力量。当前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少, 因为教学中过度的劳累从而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由此, 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力量对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引进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英语教学所用, 让英语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英语教学进行创新和思考, 以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4.加大应用现代化英语教学设备。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前提下, 就需要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提升现代化英语教学设备的应用。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之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对传统老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创新, 以功能齐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备为英语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终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方法现状的分析, 并从中指出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最终保证高职英教学方法的规范和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 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水平能力都很高的综合素质人才。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地区各国之间的往来密切, 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对英语要求也逐渐提高, 从而高职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要。如何改善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本篇论文先是对高职英语教学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和介绍, 又进一步对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探索与研究。最终实现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人才为社会经济发现提供高品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姬勃.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海外英语, 2014 (14) .

[2]王涛.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3]许穗.浅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J].新课程 (教研) .2011 (1) .

[4]肖晓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4 (7) .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14-0021-02

[作者简介]胡彬彬(1977—),女,河南淮滨人,教育硕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

一、新形势下高职财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教学创新流于形式化,不够深入

在当今形势对财会传统教学提出新要求,以及我国不断地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一些高职财会院校充分认识到了创新财会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收获,但很多高职财会院校的教学改革并不深入和彻底,大部分是以缩减理论课程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多媒体、计算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没有触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这导致学生既失去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没有在财会实践方面实现大幅度的提高。

2.财会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财会教学虽然增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为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

3.财会教学缺乏充足的实践环节

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很多高职财会院校无法购买相应的财会教学软件,建立自己的财会实践基地,导致本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另一方面,很多高职财会院校无法建立校企合作等完整的教学开发、创新和服务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政府的相关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经费的投入,使得高职财会院校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4.教学环境受到限制

一直以来,财会专业都是我国高职教育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很可观,分配到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也很多。然而,财会教育的师资队伍规模有限,教师很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多方位训练,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很多高职财会院校的资金有限,但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必要的设施设备,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新形势下高职财会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兼顾当今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以学生就业为主要导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财会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其次,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入当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环节、学生学习以及学生实践等融合在一起: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在不同专业知识的分类基础上成立不同的专业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相关的商业案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角色是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法,有目的地创设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查阅教材等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财会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将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融合,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财会院校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增加一些必要的实践基地。可以积极应用模拟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财会工作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创造重复锻炼的机会,并随时进行过程评估。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模拟一个与实际社会工作过程相同的场景,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深化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工作场景和工作程序的模拟,让学生从原始凭证的辨别整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整理、成本的计算、报表的填制等工作内容做起,使其更加直观地认识所学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定出纳、会计、财务经理等不同的财会工作职位角色,通过情景的再现,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3.注重差异性教学,促进师生同步发展

新形势下,财会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逐渐改善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一方面,高职财会院校应利用当今网络时代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远程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这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其他进程较快学生而造成的压力,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情况,方便给予最适宜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性辅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还可以利用当今普遍流行的社交工具和手段,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财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质是进行财会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为此,高职财会院校首先应强化师资队伍教育模式改革的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其次,应不断加强财会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保持其活力和与时俱进。再者,应当建立健全学校的激励、约束及晋升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探索的积极性。最后,应当适时地选拔财会专业的骨干教师,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不仅在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更在教师集体中营造出教学模式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道仁苏乙拉.试论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21):190-193.

[2]蒋蓉.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3(33):89-92.

[3]刘丽梅,刘景春.高职财会类专业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14(17):115-117.

创新研究与探索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能源动力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传统教育观念则认为大学生毕业的选择就是考研和就业。 随着我国步入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加强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原因在于:首先, 在现代国家的综合国力较量中,高新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新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我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将来担当起这一重任。其次,市场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多样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成为当今社会的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商品更容易赢得市场,因此基于科技创新、经营灵活的小型公司企业相对具有优势,这对于富有冒险精神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是很好的时代机遇[1,2]。再次,当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越演越烈的社会矛盾。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高等院校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皆具有创新的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温床。通过输出高素质创新创业专业人才,进而对区域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3]。对于能源领域而言,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实现低碳经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中南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并阐述了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经验。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于口号。时至今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就笔者观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仍然只是小部分学生群体。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不关心,参与度不够;2各类学科竞赛在各大院校已如火如荼,而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业训练不够重视;3一部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活动,脱离了科技创新和专业特色,与国家所提倡的大学生创业精神不符。我们认为,之所以存在以上一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深入理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讨

推动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学生、 教师、政策、资金、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因素,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4]。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在师资、教材、课程、实践方面下功夫,最终打造良性的产学研模式。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高, 执行标准不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该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固然重要,但脱离专业教育,就只是空谈口号。我们认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重要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之中,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对象,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引导个人发展

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强调和发挥专业特色。一方面,对于各学科专业而言,创新和创业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另一方面,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离开自身的专业优势,创新和创业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对于不同学科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相关创新创业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锻炼,无差别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可能使收效不明显。此外,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注意到少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允许创新和创业内容的多样性甚至与其专业无关,鼓励和引导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

首先,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5]。要鼓励教师在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同时,反馈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也很重要。要积极争取来自企业、政府的人才讲授部分专业课程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有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课程教育内容生动、具体。

(四)开发优质适用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强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

(五)探索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实践性特点更为突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1],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同时,要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2],充分发挥科技园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经验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几年探索实践,逐步构建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在学院层面,我们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学科竞赛相关的制度文件。从项目组织申报、立项、执行、结题验收都作出具体规定,对指导教师在工作量上补助、奖励、 考核办法也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参加项目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对项目成果突出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从而为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政策保障。

(二)项目建设

学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每年遴选10个优秀项目进行前期资助。在院级资助政策中明确了项目申请、评估、经费监督等具体实施办法,并得到了落实。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好的创意,设立专干教师收集学生好的想法,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育有潜力的项目。

(三)团队建设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社团和学科竞赛社团,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实现智慧、激情、朝气的碰撞。团队实行自我管理、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专项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经验交流,很多简单的想法逐步成熟到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团队建设注重承前启后,在一个团队里既要有大三大四的老队员,也要有大一大二的新队员,并鼓励学生在团队里跨学科、跨专业,取长补短。

(四)课程建设

根据能源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建立了专门的教师团队编写课程教材,并对各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改革。在课程体系构筑方面, 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设立了8个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有32个学时。考核办法上并未采取简单的考查方式,而是提交具体的创新项目或创业项目,并从创新性、可行性、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五)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培养创新创业教师方面,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求教师利用横向科研课题机会,积极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参观锻炼,为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求年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担当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的指导老师;三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四是打造经验丰富、稳定的创新创业课程讲授教师队伍和项目指导教师队伍。

(六)保障建设

设立了能源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有专门的办公室、教室、机房和专业实验室;配有容纳220人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保障本课程正常进行;现有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化综合能效管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供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了解、参观和学习。

(七)文化建设

学院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学生论坛、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造、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

(八)监控反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专干教师监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创新创业成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使学院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和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

四、创新创业教育展望

上一篇:提高课堂实效性下一篇:理工科研究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