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研究(通用12篇)
创新实践研究 篇1
摘要:创新学习是在“学习科学”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 于1997开始研究, 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新理念,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创新学习研究总结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四为主”的教学思想和“四导”教学模式, 研发了创新智能软件, 编撰了创新学习实验教材,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中小学,创新,创新学习,教学模式
1997年, 笔者萌生了“创新学习”研究的初步构想, 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和“四导”教学模式, 创新学习理论及其实践获得了全国教育同行广泛的关注, 国外专家也给予创新学习高度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在结题的时候, 来自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及内地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全国起步早、规模大、成果丰, 在境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刘益东教授为编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教材《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来到重庆调研四天, 他说:“龚春燕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学体系——‘创新学习’,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 已构建起一个包括创新学习心理论、创新学习方法论、创新学习运筹论、创新学习指导论和创新学习教师论等内容较为完备的创新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成效显著。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好评与重视。理论创新贵在实践, 如果提出概念和理论对应于‘发明’, 则推广和应用理论则对应于‘创新’, 成功的学术研究和成功的学者也需要创新”。[1]
一、研究基本历程
(一) 准备阶段——学习科学奠基石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习科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笔者以“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探讨用何种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整理以往教学中写的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笔记、教改实验研究数据入手, 在查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整理出兴趣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并在教学中实施, 不断总结归纳, 写出论文《兴趣学习的思考》。随后分别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指导”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经过多年研究, 出版了《快乐的学习》和《快乐的教学》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 《小学生学习指导》《初中生学习指导》《高中生学习指导》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等专著。这一时期的课题研究对笔者后来的研究影响很大, 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而且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管理方面丰富了经验, 为确定后来的教育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 萌发阶段——学法指导引创新
在课题研究中, 笔者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现状, 找出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研究制定《学生学习规范量表》。该量表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种, 从学习计划、学习用具、作息习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读书习惯、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作业矫正、学习活动、学习结束、应考心理等14个方面16个维度进行研究细化。量表评估分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环节, 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 提高了学习质量。1997年秋天, 课题顺利结题。新研究如何开展、如何深化又成了摆在笔者和同事们面前的难题。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 1998年初有了创新学习的雏形, 即“创新学习区域化推进研究方案”。为了使研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课题组成员常穿梭于实验学校, 广泛搜集素材,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争论, 创新学习研究的体系初步才建构起来。
(三) 实施阶段——创新学习新天地
创新学习研究框架确定后, 具体实验中要做的工作更多。笔者作为课题的主持人, 每周都用三天时间到实验学校听课, 和教师交流, 解答实验中的问题。为了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 笔者还自己上课, 探寻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一年半之际, 为了让大家了解实验的效果, 宣传“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和“四导”教学模式, 课题组向社会开放课堂。重庆市来了近千位教师与家长, 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课堂的变化和实验的初步效果, 由此自觉地加入到创新学习的研究队伍中。这也使创新学习研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重庆巴川中学是创新学习的实验学校, 他们从学生的学习规范入手, 养成学生创新的习惯;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则把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作为实验内容, 设计出多种适合小学生的科普活动, 让广大学生动手动脑。这两所学校的实验效果都很好。这样的实验学校到1999年底, 重庆已有450多所, 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13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以及与境外研究单位或学校合作校500余所。
创新学习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培训教师, 更新观念
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主力军是教师, 为此, 课题组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 使他们对创新学习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了基本认识。从1998年初立项以来, 课题组在重庆召开了21次大型培训会, 在全国其他省市培训了15次, 培训教师50000多人次。从1999年7月以来, 课题组先后与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教师中心、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台北创新中心等教育机构联合召开了创新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12次, 美国、英国、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及内地代表3000多人参会, 就创新学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同时, 课题组与美国查尔斯顿大学 (College of Charleston) 教育学院、北美华人教育研究会、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Newcastle University)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作, 就中美、中英、中新教育, 尤其是在创新教学与学习领域进行广泛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 查尔斯顿大学教育学院派出以院长带队的35名专家教师到重庆, 对重庆市400名教师学生进行为期20天的交流培训, 效果良好。
2. 调查学生, 把握实情
1998年9月, 课题组设计问卷, 并对随机选取的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前测, 通过57个问题的调查,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2001年10月-2003年1月, 创新学习课题组对重庆、新疆、广东、香港四地实验学校进行了大样本调查, 共收到有效问卷24611份。
3. 开设专课, 指导学习
课题组实验学校从实际出发, 遵循教学规律, 在初始年级实验班级开设“创新学习指导”课程。这一课程既不同于学科课程, 又不同于活动课程, 每周一节, 排进课表, 小学为20分钟的小课, 初中为40分钟, 以活动课方式授课。创新学习指导课旨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方法, 具有独特之处。
4. 学科渗透, 构建模式
创新学习研究始终抓住课堂不放, 总结提炼出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思想和一般规律, 并进行了大量研究与现场观摩课教学。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给学生提供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一言堂”“满堂问”的课堂要转变为群言堂、讨论式的课堂,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将旧知识与所学知识进行新组合, 形成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观摩创新教学, 课题组还组织了学科创新教学大赛。15年来, 各级实验区、实验学校上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千余次, 在全国开展了八次创新学习的课堂大赛, 以此生动展示了创新教学的课堂。
5. 案例研究, 创新大赛
在全市实验学校及全国的实验学校中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 并发布参考题目。学生根据小课题自己动手实验, 走访多类人群, 到田间地头调研, 由此获得很多真实的体验。课题组联合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科协等部门连续几年举办中小学生创新大赛, 吸引了2000多学生参加。
6. 教学软件, 转化成果
2002年8月, 笔者主持课题组开发“创新智能教学软件” (Innovative&Instruction Intelligent System, 简称“I3S”) , 目的是把创新学习多年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为广大教师教学服务,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2004年6月完成软件开发初步工作, 共生成70000多条代码和13G的资源。“I3S软件”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认为“全国电子推广项目”, 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4年7月, 创新教学智能软件通过专家评审, 获得中国软件版权中心版权。2005年3月, 应香港教育统筹局教育交流中心的邀请, 课题组和I3S研究组赴香港, 就创新智能系统在香港的推广、创新学习课题的开展等问题与香港教育统筹局领导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二、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 创新学习的界定
从学科领域的角度来看, 创新学习是学习学与创造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是学习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在表现形式上, 创新可分为过程创新与结果创新。过程创新是指意向、途径、策略等方面的创新, 如产品生产中对程序、方法等方面的改造, 就属这类创新;结果创新是指创造出了新的知识结论、方案设计乃至产品, 其结果相对旧有的事物有创造性的突破。从主体关系上看, 创新还可以分为自我创新和超群创新。所谓自我创新就是指相对自己来说有新的突破;而超群创新指的是相对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全人类, 其过程或结果都是新的。
还可以从学习的角度来解释创新, 即创新是通过新的组合, 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也可以是自我提高, 它突出与众不同;“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 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法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摄取已有知识、经验, 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 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泥于书本, 不迷信于权威, 不依循于常规, 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实践,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 不仅指新发现, 也指新发展, 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 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学习。这就表明创新的产生离不开继承, 继承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创新。
(二) 创新学习的理解
我们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理解和把握创新学习。在宏观层面上, 创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对“教育中的人”的整体关照。教育是一种武装人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 而不致被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 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在学校, 一切教育活动都倡导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 应该始终高举写着“人”字的旗帜。创新学习作为教育思想, 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指导学习者运用创新的学习方法去追赶时代的潮流和方向, 而不是被时代所遗弃。
在中观层面上, 创新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识到学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认为只要严格、精密地控制了环境就能得到满意的学习结果, 这种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认知心理学吸收了信息加工理论, 看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关系, 在教学中使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论, 但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因而在实践中也难以提高学习实效。当今心理学研究领域兴起的建构主义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超越, 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的。其基本主张是,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解释现实的, 但由于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 因此,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也就不同。对待学习活动这一问题,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同时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选和重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知识的意义是个人赋予的, 经过了学生的理解与消化, 因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创新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论,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的继承性。
从微观上说, 创新学习是一类学习方式和方法。创新学习本身没有 (也不应有) 固定的模式。但是为了实施创新学习, 我们必须把作为教育思想、方法论的创新学习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否则创新学习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因此, 学生校内校外具有创新特征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都可称为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 以此区别相对应的”被动学习””维持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等。
(三) 创新学习的特征
1. 目标性
目标性是一种方向的指引, 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学习者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 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这是创新学习的首要特征。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创新学习的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 不要太高, 也不要太低;学习节奏既不要太快, 也不要太慢, 以达到保持最高的学习动机和最为清楚的目标导向。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 脚踏实地地去达成目标。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 (Benjamin Bloom) 创造的目标分类学, 其本意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 学习情况不同, 若都由老师来制定目标, 那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因此, 必须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 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并努力达成。
2. 质疑性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学习者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创新学习就要求学习者秉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学习。疑能生惑, 惑要求解, 因此, 从解答疑难中创新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主要特点。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要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果, 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 并能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 探索出新的问题。学生敢问敢疑, 创新学习就有了基础。此外, 教师设疑也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 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 才有创新的潜能。当然, 能否产生疑问, 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要有质疑的习惯。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 不断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生疑是学习的动因, 质疑是研究的前提, 释疑是创新的基础。
3. 选择性
选择性是创新学习的另一个特征, 包含了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根据学习目标有效地选择学习内容, 具有捕捉大量信息和分析贮藏信息、灵活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并能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这是新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浩如烟海, 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就必须学会选择重点内容, 选择合适的方法。
4. 整合性
创新学习具有整合性, 要求学习者能积极与他们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整合知识。合作学习也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那种所谓的“独善其事”“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将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 而善于合作交流等品质也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 可以互相激励, 促进学习。”生活中的人虽然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 但是任何单一个体的存在都必然要以群体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 任何个人的成就都要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肯定为前提。也即, 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交往中学习, 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发展, 在发展中交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知识经验和技能都需要在合作中获得。在交往合作中, 学习内容作为信息,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势等, 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人。因此, 创新学习就要培养学生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队生活, 为他人所接纳, 与人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5. 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 (Peter Crane) 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 而运用知识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创新学习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论, 注重其过程性和实践性,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 学习知识。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越用则飞跃越快, 上升也越高。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常常会遇到新情况, 产生新问题, 学生越是遇到棘手的问题, 就越能促使他们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实质上就是创新过程, 即“知识——实践——困难——创新”。
6. 发现性
从学习目标的角度看, 创新学习还包含着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与自觉发现。对问题的不断探索是由已知到未知、由理解到发现的必由之路。创新学习正是通过不断探索而有所发现的学习, 或者说, 创新学习即发现学习。要理解这一点, 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发现, 即“类发现”和“个体发现”。所谓类发现是指相对于人类已有认识而言的新认识;所谓个体发现是指相对于个体已有认识而言的新认识, 这种新认识对于个体来说是真实的发现。按照类发现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很少有“发现”的。但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却普遍存在着个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发现同科学家的类发现虽然在发现的内容和结果上有重要区别, 但是在过程上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就是说, 不论是类发现还是个体发现, 从心理过程上讲, 都是主体为了认识某种对象客体而对自身现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的改造和超越, 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从类发现与个体发现的关系上看, 个体发现和类发现在质量上存在着一种连续性, 即只有当个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个体发现时, 才可能形成类发现的素质。因此, 类发现能力是个体发现能力的积累和突破。在教育学意义上, 不重视个体发现能力的培养, 便从根本上否定了对人类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类发现。创新学习的发现目标, 切近地说, 即培养学生的个体发现能力;长远地说, 即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类发现素质。
(四) 创新学习的研究内容
创新学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意识、思维和问题的培养;创新技法的学习、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养成等问题。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这就使得创新学习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第一, 创新学习意识和动机研究。创新学习倾向于学习和创新的研究, 而创新意识的研究是指如何培养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从而产生出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因此, 要让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对创新意识的研究,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者进行创新学习的原初动机, 从而促进创新学习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 创新学习思维方式研究。创新学习思维方式研究重点是观念的重新组织, 符合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综合、发散思维方式的养成, 以及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所产生的创新产品的研究。
第三, 创新问题创设研究。创新问题是指包括问题内容、提问方式、提问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有所创新。可以说每一个创新学习都是由问题开始的, 这就要求在进行创新学习时要敢于突破传统, 大胆进行探索, 勇于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这是创新问题创设研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四, 创新技能、方法研究。创新技能、方法简称创新技法, 是指创造学习者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实例后, 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 经过归纳、分析、总结, 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创新技法就是研究人员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在创新学习教育中, 初学者要懂得一般的创新方法与技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习者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五,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研究。创新学习的研究不仅仅研究纯粹的智力活动, 它还需要研究其动力因素, 即创新情感的培养, 并且通过对创新情感的培养, 形成创新人格。所以创新学习研究要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力和健康的创新情感。
(五) 操作模式
1.“四导”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教师变教为诱, 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 变学为悟;变传统课堂的灌输、适应为探究、发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的教案为课堂策划, 让广大学生动手、动脑, 多样化进行实践操作, 把问题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实现课堂安全、问题、开放、情感的价值取向, 无限趋近于创新学习课堂境界。[2]一是评价多元, 让学生有安全感;二是情感交互, 让学生有体悟感;三是师生互动, 让学生有主人感;四是开放多变, 让学生有灵活感;五是问题聚变, 让学生有高潮感;六是动手实践, 让学生有创新感。
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思想指导下, 为了达到创新学习课堂的六个境界, 课题组构建了“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的“四导”课堂教学模式 (见图1) 。
定向导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其具体方法包括学习本身激趣、情境激趣、直观激趣、问题激趣、引入激趣等。
设问导疑。“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有了疑问, 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 去质疑、释疑, 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 才有“创新”。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每节课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当然, 导疑环节中,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践, 在实践中生疑, 在活动中质疑。
点拨导思。“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 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向题, 培养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要注意有多种模式, 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有课堂高潮出现。
拓展导创。“创”, 是将旧知识新组合得出新结果的过程, “创”可以与别人不一样, 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创”既可是新方法、新想法, 也可以是一道练习题的独特解法。“创”不是凭空臆造, 它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无论是技术的创, 还是知识的创, 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元素, 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思”“问”“动”“创”的结合, 重点突出“学”, 实现“学”的三个转变, 即从让学生“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 从学生实际出发, 真正尊重学生主体。
2. 创新学习的方法
课题学校经过实验与总结, 归纳出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开放学习、案例学习、课题学习和网络学习等方法[3],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实效。
自主学习法。这是创新学习的基本方法, 是指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创造性的学习, 表现为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次。自主学习具有预期性、参与性、创新性三个基本特征, 按自学生疑、合作释疑、归纳释疑、巩固拓展四个步骤进行, 要求学习者能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
问题学习法。问题学习法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问题推动学习进程的学习方法。问题心理倾向性 (想提问题的欲望) 、问题构成目的性 (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要素开放性 (问题的条件、结论、思维距不确定) 是问题学习的三个特征。问题学习的一般按酝酿问题、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步骤展开。
开放学习法。开放学习法是相对于与外界隔绝开来的封闭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者的学习场所具有可变性 (动态) 、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性 (变通) 、学习结果具有探索性, 是开放学习法的特征, 开放学习涉及四个方面:开放学习目标、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式、开放思维空间。
案例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是相对于定理、公式、语法等结论性知识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者针对具体的“案例”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具有内容非定型化、思维非定势化、结果非唯一化的特征, 按找到学习案例、找到学习同伴、营造合作环境、得到最佳对策四个步骤展开学习。
课题学习法。课题学习法以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实践总结等能力的学习方法。课题学习法具有学习生活化、学习多维化、学习动手化的特征, 一般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步。课题学习通常遵循营造研究氛围、选好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组织课题实施、举行成果交流的程序展开。
网络学习法。网络学习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 通过智能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完成学习的方法。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创新性四个特征, 要求学习者学会使用计算机, 学会选择学习内容, 学会网上交互。
三、成果影响
经过16年的发展, 课题组在创新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 在理论研究方面, 出版了多项专著, 刊发多篇研究论文, 获得多项大奖。笔者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创新学习论纲》 (20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 (2006, 北师大出版社) 等11部专著。课题组出版著述近100部、编写学生教材30多册、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 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多部著作、论文获奖, 包括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 教育部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一次, 还有20多个子课题组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等。《人民教育》从2000年3期刊发《创新学习:21世纪的学习观》后, 课题组陆续发表了近30万字的成果。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推广创新学习研究成果, 两次发文在全市推广, 要求各区县市认真组织学习创新学习理论, 点面结合促进创新学习成果的推广。
创新学习课题研究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王湛, 时任教育部部长助理李连宁, 《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及重庆市四大班子领导的充分肯定。李连宁在重庆举行的全国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说:“创新学习研究意义重大,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创新学习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傅国亮说:“创新学习是全国教育改革领域内的一面旗帜”“创新学习从理论上解读了教育创新, 在实践上回答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顾明远、周之良、董奇、张笛梅、李燕杰、魏书生、顾泠沅、邱学华、宋乃庆等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给予创新学习研究以很高的评价。顾明远说:“创新智能教学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创新智能教学倡导以生为本, 建构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这本身就是课改核心理念的直接体现。创新智能教学通过实践证明, 它对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深入, 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周之良说:“创新学习经过大量实验,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是一项富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创新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最强音。”顾泠沅说:“龚春燕同志不仅在理论上进行研究, 而且还组织了重庆26个区县近10万学生参加的课题实验, 通过点面研究法, 先将形成的理论或创新学习模式在实验点校试用, 并深入基层学校听课, 和老师、学生座谈, 逐渐完善, 然后再在更大范围推广, 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 多次反复, 螺旋上升。”
其次, 在教育实践中, 创新学习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将这些成果积极推广, 在国内外广受赞誉。重庆及上海课题组的专家及教师数百次到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作专题报告或执教创新教学示范课, 推广创新学习研究成果。尤其是创新学习实验学校教师在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执教的现场课, 均得到高度的评价。卞小娟、王君老师在新加坡上一节小学数学与中学语文创新学习课后, 当地专家说, 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老师的课。
课题组也多次应邀请参加国际会议并作主题发言。例如, 2003年5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教育国际论坛上,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阐释创新学习, 作了题为“创新学习的理论构架”的专题发言。2008年再次应邀参加爱美国纽约国际教育大会, 在创新学习的分会场上, 作了关于创新学习的报告。此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还很多, 通过这些活动, 中国创新学习研究理论及其实践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美国印地安州玻尔大学心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创造学家K.KUO博士说:“在香港, 我听了创新学习报告, 有点怀疑, 但到了重庆, 了解了学校的创新学习情况和听了老师的几节课, 才发现了创新学习的魅力所在。这样大规模的创新学习研究真了不起, 在美国是不能想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院士、国力教育心理学院教授苏启祯博士说:“假如不是孤陋寡闻, 对中国教育学者在创意教学的认识不足, 我要承认的是, 龚春燕先生的《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是笔者多年以来所读的有关创意的群书当中, 最引笔者深思的一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中心教育主任、教授SOERBOT博士说:“创新学习课题的开展, 将会改进教师的教学, 提高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从而对中国的素质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美国NASA科学家、查尔斯顿大学教授HAKKILA博士在研究《创新学习论》一书后写道:“龚春燕先生已经对西方教育中影响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有利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思考了如何将之创造性的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寻求新的、有利于中国教育体系和下一代教育的教育方法, 龚先生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创造性的视角, 并有了自己的理论……他以扎实的实验向世界宣布了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95.
[2]龚春燕.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六境界[J].人民教育, 2004 (7) .
[3]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87.
创新实践研究 篇2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
王宝庆1王宏明
2摘要: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浙江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非常有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实现。积极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审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填补我国企业审计研究与实践的空白领域。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审计创新
[Abstract] The inner audit can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risk management, risk controlling and risk evaluating.In corporations running by the local people in Zhejiang, the inner audit is so limited that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audit cannot be implemented.To improving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auditing of corporation governing structures and risk-based auditing and the auditing of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the auditing of human-being resource in the civil enterprises.To initiate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any audit, we also should make good combine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Key words] civil enterprisesmanagerial auditinginnovation
20世纪末,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转向管理审计,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加强,2004年末西方国家积极推进现代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指出: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内部审计活动应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控制的不断改善,以此来帮助机构保持有效的控制。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机构的治理作贡献。
我们在广泛调查广厦集团、卧龙集团、绍兴地区民营企业、万丰奥特集团、报喜鸟集团、纳爱斯集团、恒逸集团、传化集团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现在的浙江民营企业不是停留在“要不要内审”的认识水平上,而是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如何高效率、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主要涉及营业收入审计、费用成本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工程造价审计、预算审计等方面,而在开展管理审计方面涉足很少。审计方法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目前民营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过程中,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使一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正在形成。作为公司最高管理者,不仅需要作出科学决策,还需要对下属组织进行有效控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内部审计。在我国进入WTO的关键时刻,民营企业管理审计实践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化”、“制度的进化”、“内容的深化”和“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审计是企业的防腐剂和杀虫剂,积极有效地开展管理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使企业青春常驻,跳出自古以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一、关于审计定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不高,审计重点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岗位责
任制考核和制度执行的监督上,对采购价格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管理费用审计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决策审计还远远不够。例如:南方集团把内部审计重点放在办公费、差旅费节支;恒柏集团对通讯费、车辆费加强审计力度;天圣集团重点对用水管理进行审计;光宇集团、万丰奥特集团重点进行大型设备采购费用审计;广厦集团强化工程造价审计,积极进行投资基建项目审计;帅康集团以真实性为目的进行审计,追讨挪用、贪污资金;宁波富达集团注重应收账款清理审计,挽回经济损失
民营企业必须转变认识,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认识转变,由“人治”走向“法制”。从“要我审”转变为“我要审”,由依法监督转变为促进管理、搞好服务,内审工作应以监督为手段、服务为目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为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成“增值和改善”。这种“增值和改善”的思想更适合,也更能受到民营企业的欢迎,因为民营企业增值和改善的有比国企的经营者更强劲的源动力。民营企业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审计观念,将职能调整为服务和监督相辅相成的局面,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去,针对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框架结构中居于要塞关口地位,内部审计是公司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防范公司内部腐败现象滋生的有力武器。增加组织价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微笑服务”,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有病治病,消除腐败;无病健身,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把消除舞弊、防范风险、增强竞争力作为审计的根本定位,把审计的角色由“警察”转为“顾问”和“保健医生”。
二、关于审计核心能力
审计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这其中包括审计、会计专业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现状,根本无法形成核心能力。以民营经济发达的绍兴为例,50强民营企业中,120名审计人员,专职审计人员29名,占24.17%;大专以上文化40名,占33.33%;中级以上职称39人,占32.5%。50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构成的这种局面,是很难形成核心能力的,其他企业就更不用说了。诸暨地区30家大中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专职少、兼职多,本科学历以上审计人员占20%,高级职称人员只有10%。
审计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合适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员培养。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内审部门在人力资源的调度方面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审计人员的构成除财会人员审计人员之外,还应该配备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保证审计业务发展需要。审计团队的成员应该保持合理流动,审计岗位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多余”岗位,而应该成为培养企业骨干的摇篮,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培养出来的。内部审计核心能力是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求踏实认真,实话实说,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无私,廉洁奉公,恪守诺言,严守机密,而且要有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时代特点。同时要精通会计与审计,熟悉法律与法规,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和善长计算机操作,更要具备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等较强的工作能力。审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员必须有一定比例,CIA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审计人力资源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层次梯队,并保持合理流动。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好奇心、想象力和嗅觉力。审计人员对听到、看到的任何常态和非常态事物都应该
有极强的好奇和质疑态度。嗅觉不灵敏的审计人员只能事倍功半,嗅觉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细心观察事实的发展、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帮助嗅觉力的提高。嗅觉力使审计人员在完成分析之前就预感到问题会出在哪里,以加快审计分析进程。审计人员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证据反映的现象能够想象出多种经济本质,对于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充分的想象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2、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审计人员在取证、沟通、协商、报告等环节能够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对别人要亲切、礼貌和尊重,要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要留心、尊重发言人的思路、观点和看法。对于沉默寡言者要善于引导、诱导和鼓动,对于反对、阻碍审计调查的人员要有耐心、信心和毅力,听取意见,寻找原因。
3、集体团队的协作精神。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职业,必须参与集体生活。这一集体首先是审计小组成员和审计部成员,对于审计任务,大家应该有共同理想和信念,长幼之间、男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都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能够在各部门各层次人员之间交往自如,与提供证据的工作人员沟通协作、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协作、与使用审计报告人员的沟通协作,我们审计人员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在工作之外,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这一集体就是我们同一受雇佣的企业。
审计人员应坚决摒弃:①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钦差大臣式的审计,忘记基本礼仪,妄加评论、滥用职权。②碰到困难知难而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总是被对方的话题牵着走。
审计人员必须要有毅力,如同一名战士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进。毅力就是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重大问题时。这样做既不是顽固也不是无礼,而是职业良心的真正体现,毅力伴随着很强的灵活多样性。
三、关于审计机制
浙江民营企业已经长大,不能像管理“小孩”一样管理“大人”,管理应随企业的成长而“进化”。进化是指管理由“一人化”进化到“组织化”;由“经验性”进化到“制度性”。
以绍兴民营企业为例,50强中,44家有专职审计机构,占88%;审计名称各异,有称审计部,也有称财务审计部,有的职能设在企业管理部;除5家挂靠在财务部以外,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设置在企业管理部,120名审计人员中,专职审计人员29名,平均每个企业还不到一名;诸暨地区30家大中民营企业中,只有6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制度、审计规范和责任追究制度还远远没有健全。
内部审计机构的的设立模式,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别设立单层审计机构和双层审计机构。规模小的企业只设置单一的内部审计机构,服务于企业高层管理的需要;规模大的民营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高层管理机构下设内部审计部门,分别行使各自对受托责任的审计职权。
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应该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审计部门进行锻炼;内部审计机构是骨干力量培训基地,公司中层与高层管理人才大多数应该是从审计部门走出来;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的商业学校,因为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部门进行交流时,实际上是在推销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审计结论;内部审计机构是优秀的管理学校,因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期间所作的提案都带有预测和决策性质。
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审计机构应享有的调查权、检查权、建议权和处罚权,各部门应无条件接受审计人员监督;审计机构经费单独预算制度,应对审计机构实行单独定额预算制度,确保审计活动有足够的经费来源,保证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定期审计制度,监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审计建议落实制度,定期检查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建立违规处罚制度,对于违规者以重罚,使其一日受罚终生不为。
四、关于审计范围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约80%以上在财务收支审计上,目的只是为了差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只有少数企业涉及管理审计的范围,例如,广厦集团在注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专题审计调查。而对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环境审计等方面几乎是空白。这对一个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积极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决策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这些都是国外企业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也是我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最薄弱环节。积极在我省民营企业内部开展这些审计,才真正使审计工作抓住了“牛鼻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填补我国企业审计研究的空白领域,并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在利益关系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民营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根深蒂固,管理者往往以主观判断代替科学分析,以个人喜好作出决策,一个人的头脑发热往往导致一个企业的灭亡。积极开展公司治理结构审计,有利于从根本上防范企业风险。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段来评价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浙江民营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状况,积极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审计、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审计、人力资源工作绩效审计。
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战略的一部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01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倡导,组织内部应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开展审计,对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控制方法、监督过程进行评判和预警,进而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战略决策审计。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根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走势和前进道路。战略决策审计主要包括:企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基本竞争战略审计、投资战略审计;战略实施控制审计。
环境审计主要评价企业环境活动领域进展情况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外部对企业环境活动的要求,这来源于国家法律、政府环境目标、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要求,二是评价企业环境政策,包括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于防止污染方面企业政策提出对社会的承诺,以及企业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评审,包括资源保护情况,相关法律遵守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支出及会计处理的恰当性。
质量审计是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评审,以保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认证书,实际上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质量能力承诺,是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名片”,是贸易关系的“通行证”。内部审计应发挥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质量检查、评审工作。
五、关于审计方法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大多数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因此,审计方法也十分单调,账项基础审计是其主要方法,并以详细审计为主,主要目标在降低成本、降低消耗上下功夫。由于方法的限制,审计成本很高,但审计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审计工作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将审计工作建立在对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方法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积极推进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在民营企业内部运用,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审计实践,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审计的具体方法分为审计取证方法、审计判断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和处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主要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
审计的过程既是一个取证的过程,更是一个职业判断的过程。审计判断方法有直觉判断法、矛盾证据判断法、比较判断法、财务分析判断、逻辑判断法等。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在选择客户时需要判断好坏,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选择大小,在确定审计风险时需要确定高低,在取得证据时需要判断真伪,在结束审计时需要定性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判断的过程。
直觉判断是审计人员运用已有知识和审计取证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推论,直觉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审计人员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矛盾证据判断是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事项运用不同审计程序和方法来证明其一致性,如果发生矛盾说明被审计事项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和证实。比较判断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的数据与非审计期间、同类型非审计单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差距寻找疑点。财务分析判断是充分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指标,分析说明有关数据的经济本质、存在差距或存在问题。逻辑判断法是根据经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说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有归纳推理判断与演绎推理判断。判断方法主要运用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阶段和与形成审计结论阶段。
审计的报告与结果处理根据不同审计内容和不同审计要求也有不同的报告、处理方法。对于审计报告,在真实性方面,要区分真实反映、基本真实、不能真实的报告类型;在合法性方面,要区分较好遵守、基本遵守、未能遵守的报告类型;在效益性方面,要说明经济活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揭示与有关评价标准对照的结果,同时说明评价标准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的说明。
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权限,分别采取审计公告、审计制止、处理处罚、审计听证、恢复原状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宝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
2.陈国兴:《全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报告》《浙江内部审计》2003年第5期
3.楼金生:《广厦集团内部管理审计探索》《浙江内部审计》2003年第5期
4.周建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浙江内部审计》2005年第1期
作文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与实践
一、遵循原则,以人为本,循序渐进,讲究实效
作文个性化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从作文的早期训练开始,就自始至终有意识的加以培养。
具体地说:“从一年级口语说话训练到中年级的片段训练到高年级的篇的练习,都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训练。”在长期的一贯的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巩固训练的成果,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就习作过程本身,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要使习作凸现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的基础上,予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张扬,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为今后的独创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2.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有位专家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有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长此下去,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是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何谈能有所创新。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听记所谓的“下水文”、“范文”,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个性的扼杀。
3.尊重原创性原则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者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如果,老师不无顾忌地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必然地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日常教学中,那种因改得过多,过细而遭到学生不满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广辟途径,持之以恒,强化巩固,发展个性
1.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教师要善于设计、创设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不断强化、巩固学生个性的形成。
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
教学时,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2.作文与美术的巧妙结合
与看图作文所不同的是,图画作文的图不是老师给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最后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写成一篇文章。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画,自由地写。如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变化,家庭变化;再如,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设计的也一定是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3.开辟多渠道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一定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时代对印刷时代统治地位的强烈冲击,对小学作文教学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必然地影响到作文训练的途径和内容。
三、“作文个性化”的训练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1.广施博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时表现出来的知识、智慧、才能、兴趣、情感、追求,并促使其不断发展,而且应当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尚未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如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的倾向、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做好,体验成功,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健康地发展。
2.发掘优势强项,使其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源。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闪光点。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优势,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其精神生活丰富、充实。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生活热情。第三,要引导学生将优势强项迁移到整个学习和工作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优势强项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认真、刻苦、诚实、热情、正直、自信等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口,逐渐将闪光点连成一片。
3.教师要以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起示范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个性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风格和个性,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无疑对学生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
创新实践研究 篇4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教学应用,实践实训,创新创业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 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在国内, 多所高校已率先组建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一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个人或集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事物、新工艺、新成果的活动或过程。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探求解决措施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捕捉机会的敏锐性, 以及一种积极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非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 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善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 善于开拓创新、求新求变, 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 现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夺最激烈的人力资源。
二 搭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1. 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主力军, 应是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 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新世纪、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2. 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
当前, 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是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 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 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 培养大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学体系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滞后或短缺、实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忽略社会科学和创造能力、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我国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 并且在将来的若干年内, 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 大学生缺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 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流失, 对社会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4.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立足之本。强调“以生为本”, 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创新为魂”, 是指充分发掘、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 创新理念得以内化。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实践基地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 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
三 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 构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 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培训, 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搭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基地”, 包括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应用平台,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等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实训平台, 以创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
1. 宽领域的教学应用平台
结合大学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基础,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搭建公共基础教学应用平台, 针对理论理解、技术应用、操作流程、设备操作、测试分析、协同合作等方面, 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 多渠道的实践实训平台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以及行业和地域优势, 充分巩固和开拓交流合作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 采取“共建、共享”等方式, 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向大学生开放各学科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相协调的实践条件, 以及更多近距离、多层次的实践实训机会,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 多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
为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开设KAB (了解企业) 和SIYB (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 等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知名企业家讲座”、“创业沙龙”、“千名师生进名企, 百家名企进高校”等活动, 宣传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 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风险评估、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 培养大学生独立而健康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观念, 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并最终具备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五 结束语
通过开展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实践, 开发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实训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丰富内涵、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导致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世彪、张佑祥、龚双姣.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1) :112~113
[2]王伟东、金义富、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2) :185~188
[3]苗汇静、王立新、李恒伟.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3) :142~144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篇5
总结报告
陈小明 童叶翔 毛宗万 陈六平张仁俊
中 山 大 学
2004年12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和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院党政工领导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化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在近五年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化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特色鲜明,并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优质本科教育不仅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院提出了化学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持续发展”。
2000年初,我院开展了本科化学教育教学大研讨,对国内外化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学院党政工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院对化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校教学评优迎评工作“一院两系一区”的先进典型。
二、理论研究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有: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项(两届)、全国高教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新世纪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1项和校级教改项目16项,其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等刊物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1篇,出版15部教材和专著。
我们认为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化学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性教育观,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制定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全面带动本科教学整体改革。
提出了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打好三个基础,即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应得到训练与培养。教师教学思想观念须实现三个转变:(1)由教学向教育转变;(2)由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知识方法并重转变;(3)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服务学生转变。
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基础,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必由之路,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是根本保证,减少教学总学时是关键,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提出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个结合是: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境内与境外结合。
三、改革措施
1、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
该体系包括:“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等三组系列理论课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和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实验课程。化学实验课施行开放式教学,并面向本科生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以上三组系列理论课程、系列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本科化学人才培养体系。
2、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将科研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
为了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提出并实施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开放实验室基金”和“中山大学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各教学实验室已做到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人员的开放和实验教学管理的开放。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立了“开放式、研究性”实验。与一般的基础性实验不同,“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是一类内容较复杂的实验项目,其中一些是同学们自己从工业生产中了解到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验项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强的综合性,同时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色;“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实验方法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靠学生自己设计、确定,实验规律靠学生自己去总结。因此,这类实验属于科研性质,具有探索的特征,持续的时间较长,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完成。正是由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的新颖性和探索性的魅力,吸引了那些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提早进入科研,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2)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在实验教学中,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化学工作者从事化学研究的氛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展示他们的潜质、个性和创造力,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院在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该基金与国内外一般科学基金相似,但申请程序和管理更为简单。申请对象为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优秀学生,每生的资助额为1000~1500元人民币。该基金的宗旨是,使要求上进的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能在科研方面得到一次真正的锻炼。
“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设立在本科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巨大挑战,他们由此懂得了学习与研究、能力与创新、劳动与收获的个中滋味,经历了立题、申请、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独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撰写科研总结和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开放式实验教学”重在学生参与、重在更大范围内锻炼和培养学生,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则重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在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
3、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的教育理念,使研究生培养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看作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供应链。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我们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实行了导师与学科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开启学生的思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方法论教育,对学生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以导师自己切身的科研体会向学生传授研究工作的方法,强化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掌握科学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方法,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跃,我院开展了多级(学校、学院、课题组)的学术报告会,如开展院士讲座、模拟国际化学会议,研究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汇报等科学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熏陶,得到全面发展。我院还设立了面向研究生的“丰盛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激励研究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4、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院于2000年设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这为实施“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建立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也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建立了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我院已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四、改革成果
1、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师资、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高度共享,显著提高了办学效益。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化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开展的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在国内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大面积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科学、教学组织严密,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20多所高校组队来我院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交流,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11月,“全国化学基地实验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在我院举行,与会代表对我院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课程建设成绩斐然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计划”资助;“物理化学”于2003年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创建优秀名牌课程项目”资助。目前,我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有机化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3、实现了“电教化、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我院已有8门校级以上重点课程和“化工仿真实验室”等1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上网(http://202.116.65.193/jinpinkc/index_sheng.htm和http://ce.sysu.edu.cn/),开办了化学资源库,建立了保证异地办学质量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我院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交流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我院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等奖项共4项。
4、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队伍
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为大”的师德师风,完成了教学队伍的新老交替,一支年富力强、热爱教育、素质高、责任心强、精力投入、勇于改革创新、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并成为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
目前,各系(所)教学主管、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都是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其中一半以
上为博士生导师。一批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中青年教师已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脱颖而出。
5、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建立了“名师指导、基金引导、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秀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迄今,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完成了4届共计150项创新项目,编印了4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论文集和1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墙报集。每届均举行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汇报会,评选了优秀论文并予以奖励。根据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的惯例,2003年6月,我院还就“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举行了墙报(POSTER)展览,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墙报,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资助完成的工作有66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
组织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共计698人参加了133个“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项目,编印了4部《开放式实验教学成果荟萃》,他们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素质和实验研究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高年级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继1998年我院95级本科生代表队夺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赛”团体冠军后,在2000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随机抽出的我院97级3位同学全部获得二等奖;2002年7月,经随机抽取的我院三名99级学生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两位同学分别荣获一等奖(共设9个一等奖),1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近三年,我院约有30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有机所等著名科研院所录取为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2004年我院做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均受到所在学校及导师的好评,满意率为100%。
6、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
1 概述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决策者迫切地需要给企业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方向,摆脱以往低价竞争,简单重复工作的泥潭,从而实现高效的竞争。[1]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 当前高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依然是灌输式,缺乏相应实践平台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特别是很多偏文科专业,依然全部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单方面的输出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集中精力。
2.2 实验室淘汰快,建设耗资大,使用学生少 当前,各高职院校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相关实验室。一方面很多实验室创建后,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不少实验室可能使用不久就不能满足最新的实验需求。因为很多新的知识都需要基于特定的环境,而原有的实验环境并不能满足,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实验室的更新很快。另一方面,升级实验室的成本很高,而随着招生规模的缩小,出现很多小专业,相关实验室的使用学生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如果把所有的实验室都及时创建升级,单个院校很难单独承受。
2.3 高质量教材缺乏,能完全匹配实验环境的更少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重视教材的质量,诚然,经过很多从业人士的努力,高质量的教材越来越多,不过,数量上还是不能得到满足。[2]另外,很多高质量的教材有一定的软硬件使用环境限制,并不能完全匹配所有院校的实验环境,因此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2.4 对技能型实验教师不够重视 当前,高职院校有相当一批实验教学队伍,他们相对于普通教师,实践能力更强,然而,在高职院校,依然延用和本科教育一样的职称划分序列,实践教师依然属于教辅系列,而不属于教师系列。这样不利于调动实践教学热情,也对整个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队伍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2.5 实践教学仅仅立足于学校,与社会有较大脱节 目前,很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更多的是在校内想办法。不少校内学到的实践技能,在社会上使用到的频率并不高。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2.6 只注重实践能力,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注意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手把手的教,直到教会学生为止,然后仅仅止步于此。他们并没有注重更高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3 解决思路及办法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制约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3.1 改变教学方法,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知识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寻找教学的实践点,集中精力加强实践知识点教学。即使是部分文科专业,也有该专业的重要实践知识点。我们应该以这些实践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理论知识的教学。
3.2 实验室建设要考虑长远,同时探讨合作建设实验室 相较于部分知识更新较快的实验室,在建设前,我们应该组织该领域部分专家进行严格论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可升级性,以便后期能更方便地升级。同时,对于部分大型实验室,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更新较快的实验室,可以考虑临近几个学校合建。合建有诸多好处,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间的交流,相互探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3 鼓励使用规划教材,引导本校教师自编教材 加强教材选用过程的引导,鼓励选用实践性较强的规划教材,同时也鼓励本校教师,集中精力编写契合本校实践环境实际的针对性实训教材,这样实训本身更有针对性。当然,对于实训教材我们要严格把关,防止基于其他目的的教材编写。在编写本校实训教材前,要求相关教师结合本校实训室实际情况,结合本门课的知识点,依次列举出需要做且可以做的所有实验,然后针对具体实验,具体分工编写。使用本校实训教材能避免出现有的教材虽好,但是到具體环境也会水土不服的情况。编写完成后,再找相关专家评审,通过后,就可以投入教学。今后可以随时更改,完善。
3.4 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 实验教师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首先,管理机构层面,可以考虑将实验教师纳入教师系列,这样实验教师就是实践水平更好的教师,地位也得到相应提升。学校层面,首先待遇方面,实验系列要和教师系列一致。另外,外出教师专业培训方面,实验教师也要积极纳入,让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从而传授给学生。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实践能力学生的前提条件。
3.5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社会接轨 人们都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所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社会发展。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实践技能培养的方向。我们应该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尝试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定期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然后结合校内实践,相互促进,从而和社会需求保持同步。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6 注重实践,更要注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然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只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是低端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学实践过程中,多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考试考核中,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多使用无完全固定标准答案的理论试题或操作题目。另外,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比赛。最后,积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健全并助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做到与社会更好地结合,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泽国.广之旅的品牌化之路[J].品牌,2008(1).
[2]李平.高职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教材质量控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2):83-84.
[3]李明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1999(6):1-3.
农村金融创新实践及研究综述 篇7
一、各地金融创新实践的形式
对于信贷方式, 我国西部农村大多采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同时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以及“订单农业+农户”贷款, 使得农户能够更好的获得贷款。对于担保方式, 采用“仓单担保”贷款, 主要是通过贷款打包和贷款集中担保来实施。对于信贷领域创新, 采用“村村通水泥路建设”贷款。实质上时以施工单位基本账户作担保, 用验收合格后获得的政府补贴款作为来源的一种贷款方式。
福建省通过农村金融创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各具特色的产业支撑,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挂钩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承诺提供意向性信用额度, 为土地整治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开展林权质押贷款试点,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设备+林权证抵押”贷款探索贷款创新。通过分行与镇签署银镇共建金融服务方案, 探索由金融创新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
浙江省瑞安市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注册成立农信担保公司, 是由供销合作社牵头, 政府扶持联合有关组织共同出资组建而成。与金融机构合作, 将注册资金作为担保金, 按10倍放大系数为最高担保额, 对担保公司推荐的客户进行融资服务。同时开展资金互助, 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福建省屏南县由政府牵头, 授权成立小额信贷促进会, 设立三农服务联动中心, 政府引导搭建金融创新平台, 将政府整合的各项资源交由中介机构具体操作的市场化模式, 同时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开发信息系统平台, 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提高金融服务改革。
二、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及建议
从信用贷款角度看: (党国英, 2011) 认为农村金融创新需要有信用环境。 (赵文昆, 2011) 通过对农村金融创新中的信贷担保研究, 认为政府需引导构建农民信贷互助担保组织, 以及加快信贷担保品创新尝试。 (张庆君, 2010) 利用多重委托代理结构, 对耕地抵押贷款模式进行研究, 发现该模式中其它外部组织、合作社内部和存在合作社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必须建立并完善预防、救助和监管机制。
从解决机制方面看: (卜华, 2010) 认为, 解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贷款难的问题, 需要创新农村补偿和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黄少安, 2011) 认为商业银行应该探索土地金融业务。 (梁会丽, 2010) 农村金融的创新可以有助于农民将死资产变为活现金, 认为应把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从金融体系方面看: (刘颖, 2010) 指出须进行农村金融产权改革, 使其多样化。同时认为我国农村大面积地商业性金融经营的条件还不成熟, 农村金融应以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和完善人员聘任体系十分重要。 (王晰, 2010) 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例, 从市场竞争的视阈探讨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 其重点是要构建一个多元参与产品创新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 (王庆林, 2010) 认为需建立及引导国家扶贫基金以及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的发展的体系。
从产业发展方面看: (邹新阳, 2011) 基于金融产业视角, 通过对当前碳金融和农村金融各自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分析, 得出碳金融与农村金融具有互动关系。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设计农业碳交易品、农业碳债券、农村碳衍生品和发展农村绿色信贷。 (秦秀红, 2012)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关联性研究, 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明显, 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 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主导产业, 对民间资金进行正确引导, 使其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来。
从统筹城乡方面看: (梁济昌, 2010) 认为需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金融创新, 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放宽融资担保政策, 加强并改进金融监管,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11) 认为统筹城乡金融, 我们要更加重视农村经济的特点,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综合开发基金, 建立补偿和税收减免机制。
参考文献
[1]梁济昌.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金融创新[J].现代金融, 2010年第9期[1]梁济昌.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金融创新[J].现代金融, 2010年第9期
[2]刘颖.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J].金融经济, 2010年04期.[2]刘颖.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J].金融经济, 2010年04期.
[3]邹新阳.碳金融本土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金融产业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8期.[3]邹新阳.碳金融本土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金融产业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8期.
[4]秦秀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关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期.[4]秦秀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关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期.
[5]张庆君.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多重委托代理结构问题研究——基于耕地抵押贷款模式的考察[J].《金融发展研究》第11期.[5]张庆君.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多重委托代理结构问题研究——基于耕地抵押贷款模式的考察[J].《金融发展研究》第11期.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8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系统, 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 其他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均必须围绕其展开。操作程序不仅对教学步骤、教学活动等进行了规范化安排, 而且体现了教学模式内在逻辑, 它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学实施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 教学条件对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界定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包括账务处理能力、业务技巧、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解读政策法规能力等。
二、现行会计实践教学评价
近几年, 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 各种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室纷纷建立, 许许多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大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许多高等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与各种会计电算化操作演练, 还要求学生继续开展会计手工账实习。开展会计实践教学以来, 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更强, 毕业生也比以往更加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但是, 现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会计本科生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会计理论基础的,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以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 导致校园会计教学活动开展与用人单位要求严重脱节, 学生毕业以后难以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相反, 开展实践教学以来,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 转而严重忽视会计本科生基础理论教学, 过度强调会计实操教学。有些教师, 甚至有些本科院校, 轻视甚至忽视课堂会计理论知识讲解, 直接抛出经济业务, 让学生照猫画虎, 机械地演练会计账务处理。有的大学会计课堂直接与注册会计师 (CPA) 考试挂钩, 题海战术成为会计教学主旋律。虽然部分同学能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胜出, 但是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经济业务本质与账务处理原理。他们当中一些人成为纯粹考试机器和解题“高手”, 考分上去了, 但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家能力。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现状, 我们发现目前一些学校会计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准确。
第二、会计专业师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 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仍然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只有一部分会计教师具备会计本科专业背景, 他们对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业务比较熟练。另外一部分会计任课教师以博士身份从各类高校毕业, 他们的本科学位甚至硕士学位都不是会计专业, 他们对会计实务甚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也比较陌生。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中极少数人来自产业界, 许多人不了解公司或企业经营业务, 不了解基层会计实务。此外, 还有一些高校会计专业与产业界联系不紧密, 不能与其建立起定期或经常性交流机制, 师生与业界缺乏基本的业务交流。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产业背景的缺失无疑也会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极为不利。
第三、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在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有两个焦点:一是会计手工账时间安排问题。课时分散不利于学生连续、集中和系统地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效果不佳;可是过于集中 (如两个星期集中训练) 又会打乱其他课程安排。二是会计生产实习, 现在学校会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固然好, 但是他们会因此旷课。旷课多了学生容易导“挂科”, 从而影响其正常毕业, 也破坏其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影响日后发展。有一种意见认为, 应该对目前的学年进行重新划分, 让春秋季学期短一些, 另外安排一个小学期, 让学生集中从事生产实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从本科阶段的八个学期中拿出一个学期专门用于学生生产实习。总之, 会计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一直遭到人们的非议。
第四、生产实践范围严重受限制。根据我们对实习生的访谈, 发现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回避学生接触公司核心财务业务, 以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用人单位也担心实习生业务素质尚不足以从事更加复杂而综合的会计与财务业务。绝大多数会计专业实习生只能在公司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而不能自由发挥其业务专长。单调重复的工作未必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才干, 其工作技能也无法提高。
针对当前上述种种不足, 本文认为应当基于如下几条原则重新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三、会计实践教学模构建式原则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实践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系统。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系统设计原理, 并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会计实践教学形式要与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相适应。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同时, 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各个教学单位采用手工账训练, 会计软件训练, 到生产单位从事生产实习, 还是采取其他形式,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该根据各个教学单位的学生素质、教学力量、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定, 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强调会计实操的同时, 不能忽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 二者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否则就难以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 操作能力强, 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轻视会计实践教学, 可能回到旧的会计教学模式中去, 学生缺乏操作技能, 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在强调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会计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 机械地模仿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业务处理, 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初级会计专业人才, 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端会计人才。所以, 当前会计本科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
第三、权衡原则。当前, 一些人对大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实习持赞同意见, 也有人持反对态度。后者认为, 大学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基本要求, 学期中大学生应当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认真把握课程体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 他们也认为学生可参加适量的校内实习, 但反对学生到校外实习, 更不应将其纳入教学日程。前者则认为,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扩大办学影响,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让在校生更多地参与生产实践, 并将这些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本科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 在会计实践教学安排上, 应当坚持权衡原则, 顾此失彼害处多:过于保守, 过少地安排校内外实习容易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差;过于激进, 过多的校外实习, 势必挤占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第四、协作原则。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完成的,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当前条件下, 高校首先要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就会计实践教学而言, 教师要率先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到企业挂职, 了解公司经营活动, 懂得公司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应该响应教师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 掌握其传授的理论知识, 接受其给予的实习指导, 并分享其积累的丰富间接经验。在课内外学习中, 学生一定要要注重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第五、动态原则。在尊重会计实践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学校应当认真制定并执行会计实践教学计划。一个好的会计学实践教学计划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日程、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实践教学纪律、实践教学材料和实践教学评价等。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会计实践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也应当相应改变。所以, 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应该与时俱进, 并适时进行修订。只有坚持动态原则制定并实施会计实践教学计划, 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质量才可能稳步提高。
四、新实践教学模式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由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宗旨是使在学生充分学习和领会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会计业务处理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本文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图)
新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强调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地位。会计理论可以发挥其总结、指导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作用。经济业务不断发展变化, 会计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会计理论,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 只有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会贯通的人才更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二、本文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递进的三个阶段, 从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到实用会计软件的运用, 从会计软件的运用再到生产实习。会计手工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消化教材内容, 将会计学原理与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并固化。实用会计软件的应用无疑加快了会计业务处理的速度, 有助于会计人员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本文在这里将广义的实习划分为校内会计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 后者是指会计学生深入生产单位, 了解生产单位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业务流程, 掌握生产单位的资金运动路径, 进而掌握其会计核算规律与方法。前者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园里用手工或其他手段模拟会计业务。第三、本文所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目标相一致。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积累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就业竞争力强;具备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魅力的一种重要方面就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如果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具备了这种能力, 其个人核心竞争力必然大大提升。最后, 本文认为会计本科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实践教学 (图中虚线部分) 为辅, 同时妥善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促使其相互促进。
五、小结
作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篇9
关键词:作曲理念,创新,实践
一、前言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其本质在于声音的创作与聆听的接受。作曲家在乐谱上创作组织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 只是音乐的蓝图, 真正的音乐产生于声音开始的当下。然而, 只有声音单独一方的表现, 缺乏听者的聆听与欣赏的意识, 那音乐所提供的艺术交流也不足以成立。因此, 作曲家除了必须熟悉声音的特性及其组织手法之外, 仍须考虑以聆听与欣赏的意识, 以其作为创作衡量的基准。作曲的缘起, 是具有创造力的冲动, 可能始于个人主观的心境与体会, 也可能是客观对象的写照;但最终都必须从这些感受与事物当中剥离, 从音乐的逻辑上思索并提炼出一个共通的表达形式, 是只要通过学习即可以接收的客观形式。因此, 将创造力的冲动 (灵感) 赋予共通可理解的音乐形式 (乐念) , 乃是“转化”的手法;而进一步运用音乐自体的逻辑营造出乐念在时间中的铺陈与布局, 即“展现”的手法。
二、音乐的本质:声音与聆听
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结构被聆听与理解的过程。因而可以从“声与音”的角度切入, 探讨声音的素材 (声) 与声音的组织 (音) 的定义与其在音乐创作中安排与运用的基础, 并进而引导出聆听的角度。
一是声音的素材。声音作为音乐创作的本质, 其最初步的形式, 在物理性层面上当以音高 (频率) 、节奏 (时间) 与音色 (波形) 为基本要素。但是对于创作与聆听的层面而言, 这些要素必须更进一步地区分成为乐音与噪音、节奏与节拍以及音色与色泽。作曲家不停地探索声音作为创作本质的意义, 也因此拓展了声音的范围与可能性。二是声音的组织。 (1) 和弦与共鸣。声音的迭置产生了“和”的观念。而就结合的逻辑来分类, 可将这些纵向声音组织的方式分为“结构性”与“实时性”两种。和弦是从音高组合的结构当中生出, 随着作曲家的不同, 和弦的规划方式也不一, 甚至于同一位作曲家的不同作品当中, 具有结构性功能的和弦也不同。因此如何从一首曲子开始逐步地释出这些信息, 建立原则、变化与统一, 乃是作曲家所致力的方向。即便是共鸣, 作曲家也可以通过固定的逻辑与手法, 让共鸣也形成一定的意义与分量。这些也都能够拓展表达的范围可能性。 (2) 旋律与轮廓。音高结构横向展开的形式即旋律与轮廓。旋律是将特定的音高展开成为流动线条 (line) 的形式。在这个概念之下, 其所指的是单一的“声部” (voice) 与其通过纵向迭合的各种变化形式, 例如配器上的重迭或音高的平刷 (plane) , 都属于该范畴。轮廓则是多于一个声部 (可以包含各种声音素材) 共同构成线性而流动的织体形式。而这个轮廓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 它与旋律一样, 都可以借助句法的划分展现其表情与姿态 (gesture) 。
三、音乐转化
转化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环, 作曲家借此将创作“灵感”具体化为音乐上可用的“乐念”。灵感与乐念之间不必然是相互对应的关系。而作为音乐作品, 欣赏者能不能够从作品当中透视出原始的意义, 也不是聆听的目的。一个乐念的成型, 其可能历经不同程度的转化过程。从转化的角度, 除了找出两者之间相互连结的逻辑之外, 还必定回归音乐的观点上进行审视, 而并非滞留于声音与情意之间的联结。毕竟连结与感受是个人化的, 可是乐念作为创作的初始, 它必须具备创作中得以沟通与表达的空间。
具体来看, 包括如下内容: (1) 灵感的来源。灵感的来源可以三境作为分类, 即物境、情境与意境, 其分别是具象的事物、情感与感受以及精神与哲学思维。 (2) 转化的手法。转化的手法影响着形成的乐念, 没有不能用于转化的初始对象, 只有转化手法运用得当与否的层次之别。因此, 由赋、比、兴 (模拟、比喻与象征) 这三个概念引伸而来的手法之间, 并没有优劣与高下之分, 当是根据转化与表达的需要, 择优处理。 (3) 乐念。声音作为音乐的表达形式, 作曲家必须以可感知的声音形式——乐念, 进行音乐创作。也就是必须赋予创作的灵感以乐念的形式。然而来自于物境、情境与意境的灵感, 通过赋、比、兴的转化手法, 可以化为音乐的表象素材、起落张合与内在关联。
四、音乐展现
转化的影响可以从最基础的声音表象素材到整个作品的布局与结构。但转化只是阶段性的手法, 通过这个手法, 创作者可以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声音,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因此, 如何从创作的角度组织铺排这些音乐材料、如何形塑这些材料的起落张合, 都必须回归音乐性的思考。只有通过音乐自体的逻辑加以规范与运用、布局与铺陈, 才能展现这些内在关联。
(一) 起落张合一是句法与抑扬
当代音乐创作当中, 句法的概念也许不再以清晰工整为其美感价值;但是作曲家对于句法的意识与安排, 仍是表达的手法之一, 通过一些抑扬顿挫的安排与句逗暗示的痕迹, 作曲家的意图才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展现。二是表情与姿态。表情与姿态是以音乐性作为表达的手法:同样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润饰而有了独特的表情, 甚至于通过不同结构的安排, 使其呈现出另一种姿态。表情是一个音乐现象, 因为在时间中展开的方式而产生的细腻情态。有时候因为演奏方式的特殊而产生。例如在具有余响特质的乐器上, 突然刻意以止音的方式演奏, 它能够造成一个不同于延音的表情;或是织度上的安排, 从多声部的层面当中提炼出一个独奏声部, 也能够造成一个织度张力变化的表情。而姿态相较于表情, 是因应在时间中展开的动向而产生的样态, 它所营造出来的起伏是比较具有结构表达上的意义。
(二) 审美情趣
一是文脉与网络。音乐的发生是同时由许多的信息所组合而成的整体, 而这个整体形象, 包含其中的信息与细节皆会被聆听所记忆;因此, 这些信息一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脉络、发展或消失, 但却又同时做为整体形象的一份子;既是自成一格, 同时又是相互交集产生意义, 因此形成了音乐当中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二是变化与统一。对比性与一致性 (coherence) 是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 尤其对于音乐这种抽象声音的表现方式, 声音材料的变化与统一是理解形式与结构的基础。借着这些基础, 在聆听的过程中, 对原先前建立的形象的改变、对比或重新获得, 可以进一步获得更深入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姚恒璐.结构分析——音乐分析学中的价值核心[J].音乐研究, 2010 (01)
创新校园艺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篇10
培根分学科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三百年的洗礼,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已经让人们十分清晰地看到其教育价值的众多弊端。正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说:“不存在科学远离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那种事,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在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的基础上追求观念的综合。在教学中笔者着重开发美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美术与建筑艺术、美术与服装设计、美术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活力,致力于打造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化平台,致力于构建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美术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手工印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但现在手工印染技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民间艺人没有传人,传统工具“雕刻的花版、木滚”等毁于战火和无知,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取方法流失,有关典籍资料的散失,这一切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相反,我们的东邻之国日本,虽然没有我们那样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但献身于抢救、保存和研究,拥有传统印染技术者却大有人在。
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些传统手工艺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拿几块布缝几针,画一画,染一染,即可出现意想不到的图形。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创作一些艺术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装饰不仅要求室内豪华漂亮,而且还要有个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一点扎染工艺,能够自己动手亲自创作一些艺术作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岂不是一件乐事。
我校在2008年开始开设了《蜡染与扎染》校本课程。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丰富了课外活动,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情操。
二、美术与建筑艺术
高中阶段,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数理化知识,这时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在发展,并且处于主导地位。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定理、定义、公式和逻辑推导,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欣赏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以后,学生对东西方优秀的建筑有了大体的了解。接下来我又给学生上了建筑模型设计制作课,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建筑的同时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快乐,提高对建筑欣赏的兴趣。从各个不同角度加强对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形体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可利用的各种材料有直观的感受,如:面材(有色卡纸、木板、PC板等)、线材(缝纫线、电线等)、体材(泡沫塑料、各种形状的小石头、木块等)。接着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如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拍摄并收集到的一些模型作品)。学生欣赏后跃跃欲试,都想尝试一下。
接下来,开始分组、画设计图,把每组的设计构思与学生探讨研究,并研定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每位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把其他课业中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整个设计制作中,如0201班王永弘、连誉舜、渠磊同学在制作《荷兰的风车》这个模型设计时,把物理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进来,风车里安了一个小发动机可以转动,小房子里有灯,整个建筑造型精美,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0202班制作的《世界公园》,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建筑群由三个主体建筑组成:埃菲尔铁塔、纽约世贸重建方案(双子大厦)、为奥运会设计的“叶子体育场”(体育场内的灯光点可亮)。整个作品将世界各地特色建筑与学生的创意融合在一起,结构独特优美,多条高速公路贯穿联系,绿化面积大,突出了“世界”“公园”的特点,象征了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0201班刘晓舒、常艳玲、李慧、邵白宇、裴立超同学合力制作的建筑《童谣》,在展览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主体建筑充分用卡纸的卷、折、镂空、粘贴等性能,通过精心搭配与选择色彩制作而成。建筑周围的环境优美,设计有配套的健身设备,还有喷泉(利用鱼缸中的小水泵)、风车,整个设计精巧独特。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把在物理、数学等学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制作中来,加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美术教育与服装设计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服装美的追求也代表了对美的一种向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也不能埋没他们对美的追求。在《现代设计艺术》课上,我给学生上了一堂“环保服装设计与表演”课。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要求各种材料的纸、塑料布、废旧电池、废旧衣服、易拉罐、一次性筷子、矿泉水瓶子、一次性餐具等环保材料。服装设计作品由本班学生自己制作、自己表演,并以比赛的形式组织。
服装1:服装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典建筑“塔”,所使用的材料是卡纸、泡沫塑料、及时贴、PC版、丝带等。
服装2:服装所使用的材料是淡红色的卫生纸、泡沫塑料圆片、银色及时贴、丝带等。整个系列具有雅致、活泼的特点,尤其是服装胸前用泡沫塑料圆片设计的葡萄的图案非常精美。
通过一系列的课业安排,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由于课时有限,对于美术与创新校园活动实践与研究地探索还没有结束。跨学科美术教学有力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研究;创新实践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其成效也不断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教学,也并不是每一次小组合作教学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分组教学的运用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从这些误区着手,简要谈谈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若干想法。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误区
(1)教学过于形式化。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让同排或前后排的学生组成一组,采用表面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还有的教师非常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疲于应付。尤其是各种公开课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却无法形成积极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参与度不高。有些学校的小组合作教学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也执行实践得不错,但是却存在合作学习的每个学生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现象。笔者曾在某重点中学听过一堂公开课,当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些学习活跃分子频频发表看法,跳跃的思维俨然小组中的权威,而其他一些学生则成了看客,缺乏思考坐享其成。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3)学习放任自流化。在一些教学设计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可能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合作,但教师却丧失了其职责,让学生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学习状态。实际上,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化等因素制约,要让初中生在毫无教师指导的情况完成自主学习是不太可能的,他们仍然需要教师在的点拨与指导下才能完成有效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措施
(1)合理设计语文课程,营造和谐创新氛围。在语文小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建立起积极的相互合作关系,每一个组员要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组员积极学习。只有小组成员形成相互交流和尊重的良好氛围,才能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新型的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合作学习进行开放式交流,能够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敢想、敢问、敢于追求创新。
(2)运用素材指导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就必须学会创新,就需要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获得基础,如果仅仅是从教材中去创新,学生是很难下手实践的。因此,我们在小组教学中要为学生架桥搭梯,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信息。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素材,其次要细分素材的重难点来进行讨论,再者要组织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讨论。课堂小组讨论如果执行得不好,很容易出现冷场或跑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讨论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同时难度尽量适中。
(3)注重调控激活学习思维,满足学生創新需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由传统对学生个人的表扬发展为面向小组的整体性表扬,他们更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后,才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集体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创新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能够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将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适时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
(4)积极评价并激励学生,培养学习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探索问题,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实现组间更大范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和动口的交流,更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从多个角度去习得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才有可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创造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不同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毫不吝啬赞赏的语言,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中要弱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思维,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在坚持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早日达到创新教学的目标,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董会菊.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04)
[2] 陈莎莎 , 冯学金.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J]. 广西教育,2002,(22)
创新实践研究 篇12
每年, 世界经理人网站与众多经理人及专家学者一起, 评选出植根于中国的经济实践和文化土壤、推动中国管理进步的“中国十大管理实践”。2015年1月13日的“2014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评选结果中, 品牌创新位列其中第三位。这无疑说明品牌创新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探讨品牌创新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二、品牌创新的内涵
当今中国市场, 品牌创新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品牌创新就是指企业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及时对品牌内涵做出新的改变与调整。其内涵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质量、内容与平台、营销模式、品牌产业链等许多方面。
一个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创新取决于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保持或扩大竞争优势时, 就可以考虑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 进行品牌创新, 提供差异化产品或服务, 甚至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来拓展市场。即便一个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样也需要品牌创新。
对企业来说, 它的品牌创新能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颠覆或扩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培养一批忠实与狂热的粉丝, 让他们舍得花高价购买商品或服务。2.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 创新后品牌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 增加了企业竞争优势。3.成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4.最终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可观的收益, 实行企业目标。
三、品牌创新典范性企业———乐视
乐视网是中国视频网站在A股的唯一上市公司, 也是我国视频网站中第一个盈利的企业。即使其他行业大头网站的视频点击率和行业排名都比乐视网高, 但却长时间没有盈利。乐视网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品牌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性,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业务体系和国内视频网站首创“收费+免费”模式是其商业模式的精髓。
乐视采用“正版+广告+高清付费”模式, 坚持购买正版视频, 并向用户收取相应的费用, 从而为网站的持续运营提供保障。当然仅有正版是不够的, 需要吸引用户为此掏钱才行。为此, 乐视采用付费观看高清视频的同时, 去除视频中扰人广告, 让用户看正版物有所值。乐视观看高清视频并付费去广告的累计人数年均增长60%以上, 成为其赢利的一个重要业务。
2014年在生态垂直产业链整合布局的理念下, 乐视创造性地提出“532阵型”。乐视进行五屏整合, 即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乐视超级电视、乐视电影这五种屏幕全部有机整合, 覆盖各类精品视频, 包括影视、体育、自制、综艺等, 全面展开视频营销, 以独播方式买下许多综艺节目的互联网独家版权。乐视通过这五屏覆盖了大众、精英与高端体育三个层次的赛事, 展开“版权赛事+巨星自制”的内容组合模式。因此, 乐视获得了2014巴西世界杯视频直播和点播权益, 为用户带来全部64场比赛视频。2014年乐视还实行了自制剧365×2内容战略, 即全年每天2集播放自制内容。这一战略不仅开创了视频网站自制节目播放的先河, 更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带来不菲的广告效应。
除了在视频内容下进行创新外, 乐视还进军硬件方面。2014年4月9日, 乐视推出旗下首款4K智能3D电视X50Air, 正式进入4K时代。乐视TV超级电视上市销售以来, 己拥有超30万用户, 日均开机率达到67.51%, 每台日均开机时长5.88小时。
乐视进行的品牌创新是多方面的, 其最成功之处在于能通过品牌创新将品牌价值转为利润。乐视最初给人的品牌印象只是一个视频网站, 但它首先从内容上创新, 很早就大量购买正版视频, 同时坚持“免费+收费”的模式。像优酷网与土豆网是以免费分享为主, 依靠广告流量收费, 虽然能做大, 但是存在风险, 特别是盈利收入较难做大。而乐视很早就开始培养收费的会员群体, 使得用户一旦认同了乐视的品牌价值后能自愿地源源不断地给乐视贡献利润。其次, 乐视扩展了平台, 不仅有线上的视频网站, 还有线下的电视终端, 软硬件都一手抓, 使得收入渠道多元化, 既拓展了市场也增加了品牌影响力。而且乐视依托超级电视独特的应用服务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顾客。乐视品牌创新是很早就有并长期持久不断的, 最终在2014年更加辉煌耀眼。
然而一味地品牌创新也不见得都能取得硕果, 因为创新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2014年7月, 在广电总局针对互联网电视的监管行动中, 乐视网遭遇了其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 乐视网股价连续两天跌停, 并遭到广电停止售卖盒子、停止牌照方合作进行整改的处罚。乐视盒子是乐视跨平台终端的品牌创新尝试, 可惜由于生不逢时, 被监管部门无情打压。不过由于整个电视APP市场都被广电总局严令禁止, 许多同样在做类似创新的企业亦遭遇困境, 如百事通被点名批评, 乐视的这次品牌创新失败也在所难免。
四、品牌创新对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乐视在品牌创新方面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学习, 特别是值得同样是视频网站的企业学习, 通过品牌创新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利润。此外, 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实行了品牌创新。例如小米手机也进行了品牌创新, 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塑造品牌, 包括小米论坛、小米家园、小米社区等频道, 其中前三大频道访问量共占据了小米社区总访问量的93%。在同类手机社区网站中占据优势, 而且小米还采用饥饿营销, 能使用户主动对产品付诸热情和期望, 以此带动小米手机的社区销量。其品牌创新的结果是红米手机于2014年3月13日在新加坡开始第三轮网上限量销售, 在开售的8分零4秒时间内5000台手机被抢购一空。统计数据显示, 虽然第二季度三星依然以15.4%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 但紧随其后的是占有13.5%份额的小米。
小米这种品牌创新战略是恰当的, 作为一个后入企业, 它处于弱势。市场上早有苹果和三星两家行业寡头以及其他大量的手机公司, 其中苹果公司还有一大批“果粉”为其撑腰。然而小米独特的产品定位, 高配低价的高性价比吸引了一大批经济实力较弱但又有强烈品牌意识的年轻人。他们类似于“果粉”, 通过使用小米手机找到一样自豪与归属感, 成为“米粉”, 形成了独特的小米文化, 最终为小米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另外, 像湖南卫视也进行了品牌创新, 成为“年轻、时尚、快乐”的代表, 与其他卫视形成鲜明对比, 成为做得最好的一家卫视。就连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了《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呼吁各企业要进行品牌创新, 树立新企业形象, 增加消费者信心。由此可见, 品牌创新在中国不仅仅只有乐视在做, 很多企业都在做并获得很大好处。那些还没品牌创新的企业也纷纷准备进行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的风险始终存在, 人们不能仅看到乐视的成功而忽视了其风险。乐视电视盒子的品牌创新就是因为广电总局从中作梗而告吹, 整个电视APP行业也都遭受重创。其他行业中与此类似的遭遇还有余额宝。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的品牌创新, 是马云的伟大创新。在此之前, 人们未曾想到过可以通过这种存钱方式获得远高于银行利率的回报, 正是马云抓住了商机, 看准了市场, 勇于向银行发起挑战。因此上线之初, 余额宝大受热捧。然而2014年2月21日, 央视证券资讯频道的钮文新评论员指责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与“金融寄生虫”, 并要求取缔余额宝。这番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大讨论, 虽然在2014年3月4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 但会对余额宝等金融业务进行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即便如此, 这不意味着余额宝就能逃过一劫, 银行也很快采取措施进行反击。天弘基金公布三季报数据显示, 截至三季度末, 余额宝净资产规模为5348.9亿元, 相比二季度末减少392.7亿元。这也是余额宝诞生以来首度季度规模下降。余额宝规模下降主要与余额宝收益率持续下降有关。虽然余额宝当前仍在发展, 但其所要面临如此大的风险肯定是马云当初所没想到的。
五、品牌创新的评价及展望
品牌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像柯达、诺基亚公司、甚至苹果公司早期都曾吃过没有品牌创新、墨守成规的苦。而且品牌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 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忠诚的用户, 是需要时间的磨练与检验的。品牌创新的内涵是多元化的, 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创新, 它是衡量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是否具有差异化的具体体现。然而品牌创新也并非一本万利, 毕竟创新存在风险, 且不说一旦成功就存在着被山寨复制的风险, 在中国进行品牌创新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监管部门的“突然干预”, 往往能给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泼上一盆冷水, 即便没有被取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品牌创新所产生的价值收益也可能会逐渐下降。所以为了规避风险, 就应该多方面的品牌创新并不断持续的品牌创新, 这一点应该向乐视学习。因为乐视的品牌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 已经形成一条比较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即使销售电视盒子违规, 但由于乐视还有其他赚钱业务, 因此不会因为一次创新失败就一蹶不振。品牌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扩大市场份额, 赚取更多利润, 因此仍要学习乐视的做法, 争取将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最大限度地通过创新挖掘出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创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重要性。
去年评出“2014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一的品牌创新值得我们在今后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将品牌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并最终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可观收益的同时, 也应该关注其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www.ceconline.com.
[2]李艳.从乐视网看我国视频网站商业模式及其创新[A].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 (2014`MOT) 年会论文集[C].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2014:10.
[3]颠覆·全屏实力——乐视网品牌升级战略全面启动[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4, 01:74-76.
[4]赵明.乐视超级电视:“玩转”不一样的运营模式[J].电器, 2014, (03) :49.
[5]乐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179728.htm, 2014.
[6]小米手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989132.htm.2014.
[7]周宝金.品牌创新, 做大做强——以湖南卫视为例[J].企业研究, 2014, (03) :75-76.
[8]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2) :10-11.
[9]余额宝.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673910.htm#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