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2024-09-18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精选12篇)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与内涵的界定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实践教学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 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界的注意, 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在此之前, 无论是中央及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 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发表的文章, 都没有涉及到实践教学这一范畴。2004年6月30日~7月2日,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江南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 总结交流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和经验, 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内涵和规范性等问题, 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1月17~18日, 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举办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 着手研究和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随后下发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中, 一方面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 指出“要注意抓好读 (原著) 、听 (专题报告) 、讲 (系统讲授) 、谈 (讨论交流) 、看 (录像) 、走 (社会实践) 、写 (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 等教学环节”, “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大纲, 规定学时, 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这一时期中央的文件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不仅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 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由“参观”、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运动”, 到“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再到“实践教学”的提出,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它既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如何联系实际,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逐步深化的结果, 也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术范畴认识的一种提炼。同时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既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质就是社会实践, 又明确了与社会实践不同之处, 指出实践教学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也清楚地划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其他教学环节或教学方法。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当前理论界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实践教学可以按广义和狭义划分。“狭义的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如参观访问考察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学雷锋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等, 广义的实践教学除上述活动外, 还包括课堂内若干实践性活动, 如播放反映社会现实的专题性影视资料、播放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节目资料、开展案列教学、组织课堂讨论、举行课内辩论赛、课堂演讲模拟法庭或道德法庭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 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为走出课堂, 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 ……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 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学校的开展也不一样。有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取了广义的实践教学, 而有些学校的教师只认可狭义的实践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看法, 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对实践教学这一范畴的由来不清楚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实践教学, 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 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在开放的时空环境中, 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一般有试验教学、教学实习、社会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不断创新的本领。开展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与理论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相比, 实践教学有着鲜明的主体性、参与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社会, 积极探究、发现现实矛盾, 努力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因素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不到位。

近年来, 全国各地虽然采取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学、进行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各种方式, 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但由于不少高校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对此认识并不深刻,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涵盖量大, 开展了实践教学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故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得很轻, 从教学计划、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缺乏足够的支持。部分教师仍抱守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片面地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环节, 对“实践”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甚至认为开展社会实践就是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 让学生活跃和热闹一下, 而没有认识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是为了建构一种活的认识情景, 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探究、体验、反馈等一系列环节, 培养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不是简单地以参加校园活动就能代替的。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 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 由目前的“知识本位、技术本位”的层面转入“素质本位”和“人格本位”层面。绝不能认为专业课教学是硬件, 要下大力气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件, 并非完全是学术, 可以摆在次要的位置, 只需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就行了。实际上, 富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 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在“05方案”中, 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调整, 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伦理道德知识又有法律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又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容。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大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过渡性措施,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原来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分别进行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由原来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分别开展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作为过渡性措施, 无可非议, 但是, 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仍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 分门别类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不尽快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理论体系, 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将会带着理论的困惑走进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也无法对此进行系统的指导, 实践教学将难以收到实效。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稳定的活动平台就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 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 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 因此, 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 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 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

由于经费不足和师资指导不够, 要有组织、有指导地带领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难度很大。目前, 不少高校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 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 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调查, 并必须完成一篇一定字数的调研报告。至于学生到哪里去调研、怎么去调研等, 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结果是, 一停课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犹如放假, 至于有没有进行、怎么进行社会实践却不得而知。从学生提交的调查研究报告看, 大多数学生接触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但由于组织指导不够, 调查研究报告的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组织远比课堂教学要复杂得多, 它涉及到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引导实施、课程管理和学科评价等方方面面, 对场所、交通、组织等要求很高。具体说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的评价两个方面。但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处在试验阶段, 甚至在个别高校, 这个阶段本身就是缺失的, 那么也就谈不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考核。很多高校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考核标准。沿袭的还是过去那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闭卷考试。即使有的高校融入论文式或调查研究报告式的考核, 但也仅仅是对学生提交的论文和报告打个简单的分数, 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交流或答辩, 学生自然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思考正确与否客观全面与否、以及同龄群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得。从学生考试的及格成绩中, 教师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性审视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一)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既要有统一的领导, 又要有多元化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落实, 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首先, 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学校除了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以外, 还需要成立以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为主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系团总支负责人组成以院、系为单位的领导小组, 具体组织实施。这样既构成纵向的领导体制, 又将党、政、团、系等方面力量组合起来, 形成合力,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 要加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系统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者, 又是实践教学方案的执行者, 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直接指导下,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 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最后, 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和制度依据。一是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保证, 把实践教学当作法定的教学环节;二是要有落实操作的组织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要协调分工,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来抓, 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组织和落实, 将直接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教学管理部门要有对教师、学生双方进行督促、检查、监控的机制和政策, 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按计划、有步骤落实, 如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形式和标准等;四是形成对实践教学成果定期展出和交流制度, 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横向交流和纵向深入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二) 调整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可能都采取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 必定有一些教学内容只能通过理论教学完成。那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哪些内容可以采取实践形式进行教学呢?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还要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 要认真的研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 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 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力量和巨大魅力, 以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信, 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要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 但不论怎样取舍, 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在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确定上必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做到“要精, 要管用”。为避免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的随意性, 可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 依靠集体的力量, 取长补短,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一些具体事例的采用也要精挑细选, 反复推敲、斟酌,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因此,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是我们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也是政治理论课的生命所在。

(三)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旨在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模块”和“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提高大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1) 三个模块。即模拟教学实践模块、理论应用实践模块及直接参与实践模块。具体说来:一是模拟教学实践模块。就是采用角色置换原理,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教师或其他职业角色, 巩固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二是理论应用实践模块。理论应用是学习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 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能性, 结合教学理论自身的特性, 将所学理论知识贯彻落实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完善并建构课程理论的知识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三是直接参与实践模块。教师及学校主管部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参与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论学说的理解;在参与中发现问题, 进而实现对教学理论的新认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三个平台。即模拟教学实践平台、理论应用实践平台和直接参与实践平台。具体说来:一是模拟教学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拟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室或学校特定场所里组织实施完成。不同质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同时“学生通过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 深切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成效, 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也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 产生出强烈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二是理论应用实践平台。根据学校内部的硬件资源和环境, 有条件地开展诣在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第二课堂活动。它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也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准备了有利的外部物质条件。三是直接参与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作依托, 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总之, 通过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模块”和“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有助于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验证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情境”中分辨是非, 坚持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

(四)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过程中, 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在课堂和校内可以开展包括音像类、图书类和语言表达类的实践教学活动。音像类实践教学活动, 是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录音录像、电影、幻灯片、投影仪等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它比较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书类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指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 从而理解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且要求大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体会的活动, 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言表达类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演讲比赛、辩论式、讨论式等实践活动形式, 它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可以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总之, 课堂和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 由于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 比较切实可行, 因此被许多高校较多地采用。二是在校外可以开展社会调研型、教学基地型等实践教学活动。社会调研型实践教学, 是一种利用大学生寒暑假时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它通过制作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册, 在放假之前把它发放到大学生手中, 要求大学生放假期间如实记载假期参与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新学期开始后把它提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教师在认真分析调查报告册的基础上制定并且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基地型实践教学活动, 是指围绕理论教学中的某个理论知识点, 利用校外的教学基地, 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达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校外的实践教学, 特别是教学基地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进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能够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极大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受经费紧张、师资力量有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这类实践教学活动不容易经常性地开展。总之,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 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必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学校有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 以评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 以评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 要明确评估的目的。加强和改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 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其次, 明确评估的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估要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尺度, 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的标准或基本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 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以及重视和发挥作用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开发情况;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落实和使用情况;各相关部门组织管理和协调配合情况等。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在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 是否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要, 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采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实践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等。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 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和总结报告的质量情况;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情况;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否反映了被评价者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在评价结果上,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在结果上要分等级, 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富有成效的要表彰, 其经验要推广;对表现差的要批评, 要求其定期整改。总之, 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才能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建设, 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发展,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已经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 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针对性,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和研究的。

摘要:本文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 就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性审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社政教[2005]5号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 (1949-2003) [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P1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社政教[2005]5号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40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46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58

[7]刘泓蔚.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和谐课堂”[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4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2

曾德江(機械職業教育.ISSN1007-1776.2002(7))【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及實施,實踐表明採用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字】教學方法;創新思維;方法策略

創新思維是思維的一種方式,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創造想像而產生某種嶄新的思想過程。這裏的新可以是新觀點、新證據、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應用方法、新的研究角度。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學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

職業教育學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只有將創新思維時刻融入教學中,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針對這一課題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積極採用啟發式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已慣用“灌輸式”、“填鴨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類教學方法主要強調

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講得過多過細,留給學生的思維和想像空間較小,因而造成學生學習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基礎知識、基礎理論不扎實,最終阻礙了他們智力和思維的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主要是在講授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以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與之相關的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基礎知識的學習。啟發式教學法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可以有:問答法、思路法、分解法、對比法、講練接合法、課堂討論法,實踐證明採用這些方法後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想像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由於思維能力的提高,無形中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學習也起到推動作用,這一切為他們創新思維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傳授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講授完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後,經考評學生這部分內容掌握情況完全能夠達到教學要求,但一牽涉到要發揮他們創新能力的題目時,許多學生就感到無從下手,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必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策略,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策略有許多,但考慮到本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主要傳授以下幾種方法和策略:

1〃 腦力激蕩法

利用集體思考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蕩,發生連鎖反應,以引導出創新思考的方法。

如:提出一個創造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允許自由想像,並注意暫緩評論,鼓勵提出更多的意見,然後將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列出,最後再進行歸納總結。

2〃 逆向思維法

正常的思維方式是在已知條件下根據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推導和判斷出未知的結果。而逆向思維則

與之相反,往往是根據結果反推實現結果的各種可能性。

如:在平面連杆機構概述中有這樣一個課目,一台簡易衝床由四個構件組成原動件個數為一,讓學

生判斷此機構是否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如無確定的相對運動應該怎樣修改此機構?經公式電腦構的自由度為零,即意味著機構無法運動。要使機構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則必須使機構原動件的個數與機構的自由度個數相等,此題目採用逆向思維法考慮,據所學知識反推即可知實現這一目的的思路有兩種:方案一機構中增加一個活動構件,增加一個低副,機構即可實現預期的運動。方案二機構中活動構件個數不變,減少一個低副增加一個高副,機構即可實現預期的運動。按以上兩種思路考慮,最後得出的設計方案竟有八、九種之多。3〃 系統搜尋法

針對設計要求,先系統地找出滿足設計要求的各種可能性,然後進行評價擇優確定設計方案。

如:根據木鋸鋸木料的動作,設計一台金屬棒料的鋸床機構。採用系統搜尋法,很快便知滿足這一設計要求的機構有雙曲柄機構、滑塊機構、導杆機構、正弦機構、正切機構、直動從動件盤形凸輪機構八、九種方案。

4〃 類比法

比較類似的情況,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處,做適當的比擬,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設計思路。如:課程設計中減速器箱體的設計既可採用類比法進行,參考的資料可以是各種圖冊、設計手冊等,通

過類比並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可設計出既滿足設計要求又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作品。5〃 組合法

按照一定的功能需要選擇若干成熟的技術加以組合。

如:要設計一台兩軸中心距較大傳動機械,其工作要求是傳動比恒定並傳動平穩。根據所學知識知道帶

傳動適應於具有較大中心距並傳動平穩的場合,但在傳動中會發生打滑而造成傳動比不恒定,齒輪傳動能滿足傳動比為恒定值,但其傳動中心距較小。綜合兩種傳動的優缺點知採用齒輪帶傳動即可解決問題。

實踐證明,學生經過創新思維方法和策略的訓練,創新意識有所提高,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能提出一些

出人意料並頗有創新意識的設計方案和設計思路。

三、開闊學生的思路和視野,為創新意識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所使用的教學設備及教學手段的局限性,造成學生思考問題思路窄、層次低。為了

開闊他們的視野,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安排學生到工礦企業、高新技術展覽會參觀、學習。也可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些現代設計方法如:摩擦設計、可維修設計、綠色設計等。只有不斷地擴大資訊存儲量,才能開闊他們的思路和視野,才能為他們的創新意識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四、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實現提供良好實踐條件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過程中,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紙上談兵,很少有實踐的機

會,為了讓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創新意識得以實現,應盡可能創造良好的實踐條件,採取的措施有:

1〃課外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安排實驗。

2〃教學中,為了配合教學內容可以由教師佈置課題,也可由學生自行設計課題進行與本課程相關的製作。

3〃配備必要的實驗設備如:台鑽、砂輪機、車床、臺鉗等供學生使用,通過這個過程讓他們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得以實現。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創新思維時刻融入教學中,並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才可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1 4

精品文檔

作文教学创新实践漫谈 篇3

后来,我尝试了一些课堂作文教学的新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不妨把这些招数比作一朵朵鲜花吧!

一朵:老师当学生。教师改变方式、改变角色,下水写作。让教师自己也当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写作训练。这要求教师既能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又能以孩子的笔调写作。以命题作文《我们的校园》为例:当一篇教师的下水作文诞生后,即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一篇优秀习作,亦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两篇习作后,再上一堂让学生自己主宰的作文讲评课。前面35分钟,小主持人(事先选定)上台主持,同学交流看法,点评习作。马上就有学生争相站起来进行修改,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教师则坐在学生中间静静地听,或颔首,或微笑,或鼓掌,或默许,偶而也举手说上一两句,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

接下来的10分钟,教师出现在讲台上,表扬学生们的大胆与积极,并让学生对两篇习作进行比较、评分。问:如果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老师写的,同学们猜猜,是哪一篇?学生们一脸的惊讶!醒悟后(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中一篇是老师的文章)马上兴奋地猜测起来。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大家的脸上有兴奋,有激动,有惊喜,有自信,更多的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他们活跃起来了,行动起来了,兴趣之灯被点燃了……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与他们同在;因为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真棒!

二朵:学生当老师。就是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来评改同学的作文。

首先,我认真地批改了两篇中等水平的习作,评语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出现,不写“这篇作文……”,而写“你的作文……”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评改,让学生效仿,他们之间的作文互评活动首先就处于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了。

接着,我在班上向同学讲明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把这次作文互评活动称为“我的作文大家评”。引导学生从题目、词语、句子、结构、语言、构思、中心、主题、书写等方面入手。之后,我就把事先写好的两段评语出示给学生看(连同作文),让学生的心里有个底。

瞧,平时一提到作文就头痛的学生,这会儿不知哪来的劲,个个神采飞扬。一会儿,作文本上印上了一段段鲜红的同学们自己写的评语,许多评语都写得像模像样,其中充溢的热情与诚恳,是身为人师的我难以做到的。

三朵:扬亮点。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在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地看待他。我们难道不希望学生们个个都能写出美文佳作来吗?那么,就把他们个个都当作未来的文学天才来看待吧!对于语文功底不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对此,我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以“青青世界,文采飞扬”为题的作文张贴栏,专栏那精美的设计、略带诗意的标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大诱惑。然后我把它分成四个小专栏:新星角,锦句集,好名秀,憧憬星。在“新新角”里张贴创新作文,在“锦句集”里展示同学们收集的美言佳句,在“好名秀”里表彰拟得好的标题,在“憧憬星”里推荐有进步的习作。尽量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上镜”的机会。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写作兴趣,让其有了“成就名人”的感觉。

四朵:重发散。即注重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定式思维。平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求异性、创造性、联想性。反对雷同与千篇一律,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题目作好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

在写作训练时,我做过这样的比较试验:有这么一则题为“天堂地狱之别”的材料,讲的是天堂与地狱的人用长筷子吃饭的事,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我没有强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是布置题目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们的立意与选材几乎是大同小异:合作,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几乎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引用了八年级政治课本中“野牛观战”和“蚂蚁滚火球”的例子。而在另一个班,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前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谈读了材料后的感受,再鼓励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往深处、往广处挖掘材料的信息和蕴涵。结果,学生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个班同学对此次材料作文进行了多达十来种构思。不能说学生的立意角度如何全面、如何开阔,但有一点,我们看到了发散性思维让两个班学生的思维和构思有了天壤之别。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4

一、准确领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向上面向职业岗位, 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普通教育;在教育性质上属于专业技术教育, 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 而且贯穿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 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技术培训, 只有正确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虽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但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别。其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所掌握的理论的含量和水平。在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 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要高一个层次;在掌握的实践技术和综合职业技能方面, 高职人才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进行“解码”, 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 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复杂工作系统的突发事件时, 有更强的分析、处理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动态发展特征, 其一, 从教育层次上看, 它特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二, 从专业设置看, 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涉及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行业。其三, 由终结性教育转向开放性教育, 随着学习终身化观念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已经延伸到高职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层次。

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创建人才培养全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是为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育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高职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 又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环节, 是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既包括学院办学实践、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实践、岗位技能的实训、高级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研究型实践。高职实践教学是一手牵着理论教学, 一手牵着学生就业的“巨人”。因此,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办学是否有特色, 有竞争力, 学生是否能“好就业、就好业、业好就”, 均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

(一)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观念, 科学地、系统地开发锻炼学生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地迈向职场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注重学有所用, 学了能用, 学了会用、学有所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践,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引导他们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才能达到这一培养模式的目的。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注意关联课程的前后教学衔接, 注重校内学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 同时注重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因材施教, 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迈向自己理想职业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教学团队以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联手施教, 持续培育。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力避普通高校教学方式, 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割裂, 任课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飞机播种式”育人旧习。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工程, 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 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人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是来自各个方面的, 是复杂的聚合产物, 假如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不沟通自己讲授后学生的接受情况及学习效果, 不了解学生能力是增强还是停滞不前, 那么这种教学育人方式是可怕的, 犹如飞机播种, 种子是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只能听天由命。

(二) 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联手育人

校企联合, 产学研结合,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即职业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密切联系, 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各自发挥优势共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理论,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经营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能得到专业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指导, 亲身体验各工种、岗位工作;通过劳动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经验, 培养动手、动脑的主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 学生就会成为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技术骨干, 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企业, 运行稳定, 客户评价较高, 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观摩教学, 让学生获得直观岗位职业感受;二是在不涉及商业秘密原则下, 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调研, 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三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岗位实训、专业实践机会, 协助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四是校企共建育人体系, 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方案等;五是“订单式”委托培养, 分享人才资源, 优先选聘合适毕业生就业;分享院校科研成果, 改进生产服务, 改善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

在实践教学中, 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首先听取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企事业管理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先决条件。其次, 主动扩大与企业的联系, 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 让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努力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践课时, 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企业说了算,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 制订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计划制订的方针应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动手能力, 特别是学生的实训细节, 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掌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 使学生在生产管理第一线通过观看、操作, 从失误中找出差距,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此外, 大力发展和学院开设专业有关联的校办企业, 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办企业从学院中也得到了人才的补充和智力的支持,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反哺于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 把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自于实践。高职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以下七方面改革创新:

1. 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有1/3以上甚至高达1/2。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育人使命, 在实践教学方面, 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以上岗、上梯阶为竞争策略, 培养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级职业人员。

2. 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学制实践学分。

加大实践环节比例, 在政策上进行保障和引导, 对于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践活动, 在规定的学期内和校内外定点教学实践基地完成规定实践项目的学时和学分。通过此举, 对实训进行必要补充, 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 在学习《前厅与客房管理》这门课时, 实践教学除了实训课以外, 还设计出前厅礼宾服务、接待服务、商务服务、住客服务、房间整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设备用品管理8个弹性实践模块, 设定为1学分, 让学生在利用周末时间完成40学时的实践, 大大辅助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不足, 效果非常好。

3.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 大胆探索“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高考后从报考专业方向那时起就基本规划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或事业方向, 只不过因人而异有一时冲动的, 有盲目的, 有模糊的, 也有非常清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更加清晰了, 开始憧憬自己美好未来, 显示出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处于对知识、技能的“饥饿状态”。学院和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笔者认为, 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 大一应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全面了解专业体系和树立正确职业理念阶段, 大二是能力训练阶段, 大三是目标岗位实践和就业上岗阶段。因此,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安排,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追求为核心的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就应该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解决基础, 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对学生进行“组团式培养分流”, 犹如高二文科、理科生分流, 但分流不拆班, 这是真正意义上职业人才培养的开始。以酒店专业为例, 三年大学毕业后, 同一个班的毕业生绝不可能干酒店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因此, 大二第二学期开始, 我们将学生按照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组团为前厅组、客房组、物业组、中餐组、西餐组、酒吧茶艺组、烹饪组、康乐组、市场营销组、人力资源管理组、行政文秘组、财务会计组、综合管理组等, 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可以选择1~3个团组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这样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下, 学生大二开始有重点学习, 瞄准目标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训练, 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进入目标岗位实习实践, 学生的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就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亚理工的人才品牌优势就会彰显, 职业名校强校目标就可实现。

4. 研发学院自己的实践教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高等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经老化, 学生通过教材已不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 无形中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 学院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从对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开发教材, 编制适合本校本专业的教材。教材既包括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态度、知识、技术、能力等, 还包括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的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等, 它可以是文字性的书本, 也可以是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新型教学媒体。这种独具特色的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方便直观、形式多样、模拟性强、真实感强,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5. 鼓励“五证离校制”。

即高职大学生既取得学历证书———毕业证书, 也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英语等级证 (四六级或公共等级) 、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广三强”特点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 , 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 并得到社会上同行业的考核认可, 走出校门就能立即上岗。

6. 建立学院三级实习实践体系和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三级实习实践体系是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前瞻性, 在教学比重中所占比例很大, 因此, 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 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三级管理体系为:

第一级为院级。主要承担职业人才能力分析和培养模型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调整,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和协调等管理事项。负责校企合作和校办实验教学基地型企业, 统筹院级学生创业公司管理。院级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开放、可以让各分院、系部共享, 以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级为系级。根据院级实践教学目标、计划、任务, 具体负责系部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第三级为专业课程级。根据一、二级实践教学安排, 分解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研讨、设计新的实践项目。

7. 建立专兼职教师共存的职业化教学团队, 改变一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到底的传统教法。

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篇5

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可击千层浪,在实行创新教育模式后,课堂内就不像以前那样呆板,纯粹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有时可能看到学生在睡觉的不协调现像,而现在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重。学生都愿意学习,都愿意共同探讨趣味十足的课本知识,记得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于是我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她一点燃火柴能看到这种景象呢?”同学甲说:“是她太饿了,产生了幻想”,同学乙却说:“因为那天是圣诞节,而她却又冷又饿,又不能回家,所以产生了幻想”,当时,该学生也参与到同学中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理想。

因为改变了教学模式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学生意识,变硬性强迫接受为自己主动学习,到了期未考试,该同学的成绩从最后几位一下升到了前几位,并在后来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跟许多同学一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据学生本人介绍:目前已在重点高中就读,这就印证了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才是创造的原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型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得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因此,在现实情况中,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也许是个后进者,但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可能就可以改变成优秀的学生。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6

一、引 言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改变、远行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一定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最顶层为目标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和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三)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相互贯通,在内容上达到层次化、综合化;在形式上达到多元化;在时间上达到全程化(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形成以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科研等环节构成的横向体系,并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与科研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发展要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课程,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互相渗透。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系统

(一)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被固化到教学计划中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图。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两者在教学计划中相互穿插,与有关课程相互匹配、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实践教学体系四个不同层次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协调性,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期使二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机融合。

以往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且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实践教学各环节,近而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如教学计划中第五模块专为实践教学而设,足以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进一步的新的教学计划里为进一步从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总目标的实现,可实行两大两小学期,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参加科研活动,更加方便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体制应由原先单一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转变,学校侧重于目标管理,各学院侧重于过程管理,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建立健全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对学院实践教学的监控、检查、指导、协调。由此可使各学院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能够顺利实施。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大学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改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面取得实效。如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改造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相对分散的实习内容,形成综合实习。与此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应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编或修改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书,使每一实践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应措施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特高认识

加强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把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更加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以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而且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免费开放,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院学生免费开放,学科专业实验室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对学生开放。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7

1 创新实验课程体系提升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基本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教学过程“五个三”体系,即“基础-综合设计-研究模式”3种实验类型、“必修实验-选修实验-自设实验”3种教学途径、“课件-网络-实践考察”3种辅助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3种考核方式、“综合问卷-跟踪调查-网上反馈”三种评价方式,为提升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革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师范院校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取综合性大学的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对两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3+1”分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基础性实验以必做实验为主,通过基础实验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实验基础;综合性实验在设计时要求至少跨两个二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文献,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路线,进行创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配合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培养,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课程大多依附于理论课,同一学科中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各自独立,缺乏系统性,且经常发生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似或相同的低水平同层次重复现象。为此,我们首先将实验内容从课程教学内容中剥离出来,把实验内容加以汇总,淘汰与当前应用脱节的陈旧老化的实验内容,更新和引入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单元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内容的探索性、自主式实验。在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又巩固和深化了专业理论知识,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1.3 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所有实验课程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影并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将仿真引入专业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进一步理解,可以达到真实实验难以达到的效果,实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深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专业实验教学水平。

1.4 建立新型的实验考核体制

建立新型的实验考核体制,是确保实验教学新体系实施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之上。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上,采取素养、能力、过程、结果相统一的做法,不仅看实验结果,而且要将实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创新课外实训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创建大学生课外实训基地[4]

2012年9月,依托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阳师院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团队,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创建了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课外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截止到2015年底,整个基地累计设备总投资约800万元,占地约700 m2。基地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实训实验室、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室、电子产品测试中心、数控工艺实验室、PCB加工实验室、学生创业管理中心等几个部分。基地以加强本科生的课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2.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基地在开展日常课外实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继续加强与河南腾龙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信电集团、信阳四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又先后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天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共同努力,不断升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和实践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使学生在设定的校外实习实训课题下,既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训,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从而使校外实习实训活动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专业化的课外实训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参与创新实践指导的课外实训老师不仅要求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把选拔与培养专业化的课外实训师资提到了重要日程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外派学习,加强对课外实训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在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外实训指导;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重培养本土化、专业化的课外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行业合作,聘请一些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双导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课外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3 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有机组合、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一个能够维护、保持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系统[5]。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把握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6]。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了包含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实践教学质量考评系统、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实践教学激励系统且具有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3.1 构建多渠道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1)成立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小组。成立以二级学院院长牵头,主管教学副院长、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有关专职实验教师参加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小组。严格监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明确各项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和要求;收集、整理并督促检查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监控文件,把好质量关;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必做环节,提高动态监控能力。

(2)成立实践教学督导组,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制度。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责任心强、有实践教学与管理经验的在职或退休的老教师组成实践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随机审阅实验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验教学进度表,随机抽查实验教师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日志、学生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督察实践教学秩序等方式,了解和分析师生实践教学过程的教与学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指导和协助相关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院诊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建立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制度。教学联络员制度是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渠道。在每个班级中招聘2~3名学生作为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负责收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定期汇报第一手的实践教学过程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制度对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系统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系统,按评价方案定期对各系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激励师生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1)制订翔实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一批专家制定翔实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并将这些标准作为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依据。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依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考评指标体系,学校和学院对实践教学质量、效果,对教师、学生开展经常性实践教学评价和定期的实践教学评估,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时评价与诊断,并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3)制定由学生自我测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督导组评价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3.3 构建实时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归纳、汇总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信息,及时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提供,以便管理机构及时响应、调控、修正及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以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构建一个以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实践教学常规和专项工作检查机制、督导专家督导机制、学生评教机制等为主的信息收集系统和以教务处、学校督导专家组、各教学单位等为主的整改系统。通过对评估、考核、检查、督导获得的信息、数据、资料等进行归类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通过调研,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务处和各学院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简报、教务在线和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向评估对象反馈结果,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责成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落到实处。

3.4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系统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奖惩制度、人事评聘制度等,构建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激励系统。通过有效实施“实验授课竞赛”“实践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等规章制度,将监控结果与被监控主体相应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领导职责、工资、津贴、奖金挂钩,实行实践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有效运用实践教学激励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4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通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经过三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朱志恒、李权威同学的作品《“互联网+”启航电力能耗实时监控系统》荣获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另外,学院大学生3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45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的转变思想,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介绍通过创新实验课程体系、课外实训活动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经验对其他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包福存,张海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2]彭文博,赵鹏,陶建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2):11-13.

[3]张烈平,冯兵,李德明.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93-197.

[4]涂友超,胡雪惠.加强课外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3):120.

[5]沈秀,杨殷伟,戎红仁.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2):69-71.

[6]王玉亮,刘克忠,温卫敏.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问题探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2):78-81.

[7]包福存,张海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数学创新实践活动探微 篇8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认定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教案剧, 教师往往是正确的化身, 英明的先知。笔者以为,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适当时扮演鼓动者、参谋、欣赏者、伙伴等角色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 在备课中、课堂上, 以前我常常思考的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 以最简捷、最完整的方式交给学生。后来我尝试着运用逆向思维, 想一想把什么不给学生, 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怎么以最小的知识代价, 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以此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2. 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三、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议

1. 多设计以用数学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为内容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 经历学数学、用数学, 发现问题的过程, 从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2. 尽可能地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尽可能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感。

3.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 以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准。

4. 用饶有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特别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 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为学生介绍数学应用的新领域、新问题;为学生开辟兴趣园地, 经常张贴、公布学生们有创见的问题及解答;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生一起欣赏这些作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篇9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 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 导致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开展教学活动, 发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高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游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增加教学趣味性。一方面, 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创新教学形式, 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二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保证。因此, 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 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例如, 学习五年级课文《学习梦想的力量》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从瑞恩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2.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具有单一性、乏味性的特征,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将声音、图像、视频等集合在一起, 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重现, 让学生身临其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潮来时的盛景, 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潮来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景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游戏的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将教学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学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两个特点:第一,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第二, 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实现创新教育。

4. 生动的教学语言

由于语文课文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时, 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家园时悲痛的心情, 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先领读一段, 再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 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 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实现创新教学, 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 语文创新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 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基于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探究现代化的教学形式, 逐步实现创新教学, 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创新教育,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邓玉蓉.谈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 (新课程论坛) , 2012 (4)

[2]罗玉蓉、杨万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0)

[3]刘锡娥.高师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案例式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0)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思考 篇10

创新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基础性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精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求知欲,能探索实践真知,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创新能力是拓展创新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 创新人格则是侧重意志力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打造,塑造个人抗挫能力,培养顽强的性格,坚持做到开拓创新,作出成果.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在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教育中能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中获得新的思想,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 应该说它有三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成为初中学生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创新教育[1]. 创新教育能着眼于数学思想、日常生活的案例视角和创新体系的研究.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我思考,保持跳跃的思维,通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基本的教学程序是 “巩固知识———提出问题———假设分析———计划实施———案例教学———得出结论. ” 二是可通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同数学息息相关,如果能学会变通和创新,将数学应用规律融入到其他学科, 特别是物理和化学应用中. 三是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开阔视野,有效创设第二课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教学知识,平时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资源、图书馆及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案例和信息,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氛围,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寓教于乐、传道授业解惑上下工夫,帮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学习.

三、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也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1]. 在设置教学场景中,尽可能列举周围发生的事情去说明,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场景,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为了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引入案例话题“盖房子时在窗框还没有安装好前,木工往往会在窗框上斜斜的钉上一根木条,有谁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案例分析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缺少稳定性这一结论. 又如在介绍杠杆原理中所蕴含的变量关系,可以拿出一个奶粉的瓶子,让学生提出想法如何打开未启封的奶粉瓶?并引出杠杆原理加以定义解释和问题解决. 在创新意识培养中,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许会有一些错误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后加以改进, 形成符合个人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例如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要学生证明AB = CD,AD = BC这一结论,这种情况下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采取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方式来证明对边是相等的,告知学生在没有三角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的问题转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也能突破重难点.

(二)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缩短解决数学问题的时间,获取更多发现数学奥妙的机会[1]. 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学习让学生寻求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勇气和信心,在探索中创新思维. 例如几名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有四条道路可以从A出口到达B出口,能否找出两地间最短的道路? 这样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有了洞察力才能更好的发现数学规律,更好的推导公式,掌握数学原理. 同时也要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题,开动脑筋,打破常规. 例如帮助学生准确画出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新知,可以采用“上下纵、左右横、正减负加”口诀的方式让函数巧妙实现平移,上下纵就是上下平移中要变纵坐标,左右横就是左右移动的时候变横坐标,正减负加就是坐标轴的正方向就是为减的,负方向为加的,这样在做函数平移的题目上就能做到简单快捷.

(三)创新学生品格,注重情感教育

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沟通的世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健全人格,推动创新教育的稳步发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进行关注,帮助学生制定教育学习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问,对不同问题展开发问,勇于实践和验证处理好师生关系,理性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一系列“难题” 的应对. 教师也可以开展同体验数学快乐有关的趣味活动,如几何图形绘图设计比赛、数学技能竞赛、数学笑话你来讲、数学推理故事演说、数学家故事演讲等活动,延伸教学的第二课堂. 在情感教育中也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介绍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的《九章算术》对世人的贡献,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吴文俊的感人事迹, 介绍陈景润华罗庚、 杨乐等著名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他们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转变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

要想创新教学,就要做到温故知新,只有帮助学生牢牢记熟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拓宽思维, 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进而获取新知.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实现层次教育,帮助学生做到了解知识、把握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中要注重类比思想、分类对比、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图像法、列举法、分类法、论证法、对比法等方法展开教学,将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师要应用化归思想,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合理处理各种数学信息,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中有不少方法都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思想,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思想,深化知识点的理解,有效学习. 例如在介绍“圆”这一章节时,就要探索圆的性质,处理好圆、圆与有关位置的关系、圆与正多边形、弧长和扇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圆与垂直弦的关系,可列举海洋馆中景观问题引出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也可列举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的问题进而引出垂径定理,由投掷硬币引出数学概率问题等,达到统揽全局,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创新学生思维,完善学生人格的综合过程,在情感、意志和意识培养中需要注入感情,在初中数学中只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摘要:创新教育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达到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在介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学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若干实践思考.

中职数学课堂创新教育实践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中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69-03

【作者简介】张璐,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800)党政办副主任,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当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创新教育中,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堂中呢?

一、以趣味激学,营造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以趣味激发学习兴趣,进而驱动创新思维的生成。所以,在数学课上,笔者经常会给学生展示几个魔术:一个是关于两张弧形卡片比较长短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后作出判断,几个回合下来,每次教师的演示结果都与大部分学生的观察结果恰恰相反;二是封闭圆环和一个封闭绳链的魔术,现场请几位同学尝试,结果无一不自然滑落,轮到教师演示的时候,圆环顺着绳链滑落的瞬间,绳链被圆环挂住。教师展示完毕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在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教师顺势揭秘,两个魔术涉及的其实是“三角函数”中不同半径所对应的弧长大小问题以及旋转角的问题。此外,笔者还会借助宋丹丹和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把大象关进冰箱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的程序化思想,借助拼拆九连环让学生感知“立体几何”的奥妙,借助罗素悖论“理发师的难题”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中的逻辑关系。

通过魔术、小品、竞赛、游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创新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让学生眼、耳、手、脑、口并用,多感官、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自然地获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浸润式地习得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营造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施展创新能力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让学生渐渐亲近数学课堂、喜欢数学课堂。

二、以问题导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和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主动、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旅游购票、出租车计价体现的是“函数”问题,购房还贷体现的是“数列”问题,彩票中奖概率则体现的是“概率统计”问题。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生活体验,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感受到数学的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多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激发创新意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三、以美感诱学,升华中职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在中职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在“数列”的教学中一边展示按斐波那契数列排序的花朵图片,一边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可以呈现独具特色的异国建筑图片,让学生认识多面体、旋转体;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呈现天体运行轨道等图片;在讲解“数列求和”时,列出循序渐进的展开式,让学生充分发现数学的简洁与对称的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美的渗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美妙、多彩,引发学生类比、联想、猜想等形象思维,促进数学创新直觉思维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活动,为以直觉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的形成做铺垫,从而丰富数学学习内涵。同时,在创造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学艺术也有很强的陶冶功能和愉悦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诸如语言美、板书美、教态美,不断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也能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学习,不断升华中职学生的创新情感。

四、以文化立学,激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志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特别是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勤奋好学的西方理性数学创始人毕达哥拉斯,命运多舛而又高质多产的数学大师欧拉,历经变故仍矢志不渝的“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领先西方约千年之久的祖冲之圆周率计算等古代数学典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通过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探索欲望,完善意志品质和人格成长,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另一方面,学生的涉猎面越广阔、知识面越宽泛、想象力越丰富,他们的创新思维就越活跃。

五、以专业定学,增强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是中职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所以中职数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需寻求知识与专业的跨界整合,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组合。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需密切联系专业,强化应用水平。可依据学生专业课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将专业课分为几个板块,以会计专业为例:第一板块是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报表,主要涉及基本运算及数学概念;第二板块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主要涉及集合、数列、方程组等知识;第三板块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主要涉及乘方、开方、概率、方差等知识,在教学中辅以专业实例。

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也能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真正教给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性化创新发展服务,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学科与专业“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形成。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講,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六、以方法启学,强化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学情,注重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能提出新的问题等等。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学情,我们往往采取低起点、小循环、多角度、分层次、勤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是加强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形成与优化;二是加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式,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形成与优化;三是变式引申、分层训练,进行再创造活动,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优化,增强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形成与优化,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方法启学,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获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验探究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同时,在探究互动中,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趣中有所思,在误中有所悟,可以得到知识方法的互助、交流能力的互练、求知欲望的传导、思维火花的碰撞、学习意志的互砺、学习策略的互进,有效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七、以评价促学,挖掘中职学生的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教师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来保护好中职学生曾经受伤的脆弱的心灵,让创新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目前,数学教学安排和数学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中职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与评价过程中,笔者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参照纵向评价基准,即在学生中职入学时,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的一套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摸底。将其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每学期结束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总评结果与学生个人入学起点成绩进行对照,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以来数学学习进步的幅度,从而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并根据相对成绩与绝对成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创新作业形式,即评价形式:例如设计“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三角函数》章节作业,设计“抽样调查实习”为《统计》章节作业,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出现创新的“苗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采用激励性原则能产生强有力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激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挖掘中职学生的创新潜能,推进数学创新教育。

数学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如果说数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乐园,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产生创新的催化剂。因此,作为中职数学教师,首先应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提高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创新教学的能力;其次,中职数学课堂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思想,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也要注重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之菲.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和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郭青初.拔尖创新潜质生数学学习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健.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9):1.

[4]王建玉.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11):27.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规章制度建设是高校实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保证。为规范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活动, 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 制定和修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这是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通过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实验教学, 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提升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任务更加艰巨。教育部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 要求切实加强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财政部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15000个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皆在促进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都把实验教学作为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不断强化实验育人、实验培养人的意识,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目前,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管理多元化、有的学校分设在两个或多个处级单位进行管理, 政出多门现象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 如何指导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如何保障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

二、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 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距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 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T.M.Amable在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 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 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为此, 在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 必须高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 使其在为学校创造价值的同时, 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无缝对接”, 达到自我追求和学校需求的最佳结合, 从而最大程度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要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不应该听命于他人或单纯重复、仿制他人, 教师应该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管理方式要改变。

2. 程序规范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高校现代化与科学化管理的一个趋势。我国的相关法律就职工如何参与企业管理, 在哪些事项上, 以什么形式和途径参与都作了规定。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指导性、激励性、规范性的制度, 制定或修订时, 应当采取“先民主, 后集中”平等协商原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 没有民主的管理, 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 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因此, 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扬民主, 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 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 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 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实验教学制度的创新

1. 创新教学计划, 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验室的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按类别分为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作为独立的教学平台列入教学计划, 在实践类课程平台中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并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时, 并规定24个实验学时为1个学分, 满足1个学分的课程实验需要独立设课。在创新实践模块中, 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2~6个创新实践学分。这一规定确保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评价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量化的支撑。

2. 创新实验队伍管理制度, 激发实验教师投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验队伍是高校教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实验队伍,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验教学中, 实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实验队伍是关键。实验队伍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及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建设一支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对加强实验室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创新实验队伍管理制度, 调动其参加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做好下列几点:

(1)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的作用, 要明确中心主任的职责和待遇, 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创造良好的条件, 充分调动中心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2) 要加强实验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的状况, 在职称评聘上, 应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 特别是正高级职称名额。

(3) 创新培训制度, 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重视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历培训, 从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与支持, 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培养一批能从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稳定精干、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学队伍。

(4) 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实验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制度, 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实行定编定岗, 定期开展先进实验室评比, 设置实验技术先进个人、实验室开放优秀指导教师、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先进个人等奖项。通过这些评比, 使得实验人员能够感受到有人关心, 能适时得到学校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3. 创新管理制度, 指导与规范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增强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探索新知识能力, 达到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建立指导性实验课程建设评价标准。要制定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的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项目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 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提高实验能力;要制定并实施实验教学总体思路和科学合理的具体规划, 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以人为本,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严格要求, 记录规范、操作熟练、讨论热烈, 能独立完成作业、实验报告。能够艺术地组织实验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能力层次, 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实现“塔式”人才培养目标。

4. 创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制度, 提高设备投资效率

对实验室建设进行集中投资管理, 实施项目化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投入项目化能够充分发挥集中投资效益, 使实验室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我校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 以专项形式进行。在项目的审批上要求实验室建设项目应与实验教学大纲的规定相一致, 以满足当前实验教学需要为主要依据, 以确保资金投入与教学紧密相关, 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各单位申报项目要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现有条件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现代化建设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教学投资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项目范围, 结合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验室开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及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流程, 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论证、集体采购和效益评估等措施, 提高设备投资效率。

5. 创新实验室开放制度, 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实验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 应把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列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采用开放教学实验室就是作为一种教改手段, 在保证训练学生实验基本功的基础上, 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因此, 开放教学实验室是革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创新实验室开放机制。影响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场地及实验材料等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确了大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教学活动考核合格可以获得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可奖励创新实践学分, 并且学生所获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学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采取按实验室开放人时数和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数综合折算给予指导教师工作量、提供实验材料经费和评选优秀实验室开放指导教师等办法, 激发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同时, 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使实验室在安排实验课时有了多种的选择, 为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学习提供条件。

四、实验教学制度创新的成果

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不断提高

现有开出的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28门, 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96.88%。学校对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97.06%的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感兴趣, 99.44%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

2. 学生创新能力强

为进一步规范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工作, 提升本科生基本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 2008年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全面开展工作。2008年共审批实验室开放训练项目61项, 审批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等项目62项, 参加学生1641名, 完成训练人时数44644个, 完成研究论文844篇, 在校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4篇, 研发实验教学装置4套, 申报《甲壳素纳米生物制剂对豌豆幼苗生长的影响》专利1项。

3. 学科专业竞赛成绩突出

2008年共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8项学科专业竞赛, 在校本科生有222人次获奖。其中, 国家奖164项。我校1个学生团队首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 2005级化学专业学生吕雪荣获全国特等奖, 袁菲同学荣获一等奖。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34人获奖, 其中特等奖2人。在2008年10月19日举行的“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辽宁赛区的比赛中, 张若同学获得特等奖, 并代表辽宁省参加于2008年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 取得了第42名的好成绩。我校还获得“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奖, 第四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组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2]张俊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9

[3]刘长宏, 张恒庆, 戚向阳, 等.以教师科研立项促进本科学生科研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2:116~117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文件.

上一篇:三个结合下一篇:化学教学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