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2024-09-19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共12篇)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篇1

1 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①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是这个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而创新教育的目标则通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②在美国,创新教育的模式是在低年级设置研讨班、设定核心课程、让本科生尽早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国内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创新教育,软件工程权威专家李未院士认为本科阶段应该强化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③作为研究性大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上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将学生培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能够为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培养做大贡献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的快速推进,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成为了普遍共识。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同时企业又经常抱怨没有招聘到足够合适的员工。这种供需矛盾也带给高校很大的压力,如何培养专业基础厚、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在行业中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面临具体问题时,能够有思路、有创新,并有效实施,成为衡量毕业生是否为合格人才的评价标准,如果某专业所有毕业生都能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上手即能解决问题的状态,那无疑是非常理想的。

鉴于国家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及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现有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全覆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新的方法和方式出现,但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无法采用统一的方案进行解决。鉴于此,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尝试实践了一种满足大众化教育需求的创新教育新模式。

2 软件工程创新教育的困惑

工程具有社会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征。工程师所创造和建造的作品是为了造福人类、改进人民的生活,因而还具有道德制约性和全球性的意义。④从工程的特征来看,创新是实现工程的方式之一,因此创新教育对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而软件工程专业作为软件行业的支撑学科,在计算机开发的所有工程中作用重大,⑤在1998 年秋,IEEE计算机学会教育活动委员会和ACM教育委员会发布软件工程学科评审报告SE2004,报告科学、严谨地定义了软件工程学科的特征、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篇幅提到工程实践在软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软件工程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才导向。作为一个人才导向型的学科,尤其为了迎接网络时代超大规模软件工程的挑战,重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问题求解和工程管理能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变化需要的创新能力和相关综合素质非常重要。⑥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教育并未找到万能钥匙式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有效的教育模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从心态上开始放松了学习上的要求,还没有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没有找到学习的目标,还在沿袭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

(2)自学能力差:中学阶段,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按部就班地安排学习生活,没有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很容易放松对学业的要求,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并且容易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即使有长期计划,也没有真正地落在实处。

(3)缺乏勤奋精神,不善于管理时间:在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勤奋好学的精神,网络游戏、社会交往等花费了他们的大量时间,因而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者有规划但没有执行到位。

(4)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在开阔我国人民视野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不和谐状态。例如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理念侵扰着当今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不利于这些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遑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

正是具有上述问题,很多高校的毕业生两级分化严重,一定比例的学生创新意识差、工程能力弱、综合素质低。但是无论是教育部的工程认证还是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在强调学生培养的全覆盖问题。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高覆盖率、高质量地完成大学教育,而不只是满足于培养尖子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全覆盖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针对创新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动手实践等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有所收获。因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足功课:(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影响个体向榜样学习,去适应群体。(2)建设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从硬件上解决学习途径问题,使有成才欲望的同学有环境学习、有平台发展。(3)采取积极的措施带动学困生进行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能力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弥补及矫正。

针对上述目标,基于学生的现状,在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多维度的全覆盖创新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1 荣誉和兴趣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建设学院创新创业中心:逐步建设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联络业内知名企业成立俱乐部,志同道合者共同设立工作室,根据主流专业方向设立兴趣小组,各俱乐部、工作室、兴趣小组按照兴趣、方向开展学习探讨、项目研发、申报基金项目,并在中心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通过多年实践,涌现出一批高知名度的创新、创业成果。例如: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四川省青年创新基金、发展势头良好的创业典型、国家级以上竞赛获奖等。通过这批典型成果的宣传,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感觉到能够进入创新创业中心的学生都是优秀学生。

3.2 平台建设,形成系统创新训练环境

设立学院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学院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参照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填写申报书、申报答辩、专家审批、公示、签订任务书、中期答辩、结题答辩,经过整个环节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在行业调研、申报撰写、过程规范管理、沟通交流、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个基金的本意不只在提升学生水平,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创新、项目规范开发等能力。

成立企业虚拟班:建立让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通过企业宣讲、企业导师指导、讲座、相关知识补充、校内实训、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设立的系统培养过程。提升学生对行业、企业、专业的认识,提高实际工程的能力,明确未来职业规划,提前完成与企业的无缝连接。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还是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只是以前苦于没有接触企业、了解实际工程实践的途径而已。

3.3 针对帮扶,带动学困生积极进取

带班教师责任制:建立教师全员育人的机制,每个行政班级配备一名带班教师。带班教师拥有专业素质、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所指导的班级开展专业指导、思想教育、榜样引导等工作,对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了解学生的困难,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生活指导。尤其在思想政治辅导员无法触及的领域,如专业学习、研发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训练档案:针对每个同学建立四年创新训练档案,并进行阶段性分析,针对空白、薄弱档案开展思想引导和工程训练安排。

工程训练班:在工程能力薄弱的群体中开展工具、平台、环境的专项训练,采用课题演示、当场实践、作业巩固的方式加强工程能力的提升训练。

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实习实训、讲座沙龙、个体咨询服务、实习应聘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行业、找到短板,并在创新训练中补充提高。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措施可以完整覆盖全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情况,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多种角度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 实践总结

通过几年的实践,该模式也在不断得以完善和改进,从效果上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以该专业2011 级的500 名学生为例,学院创新中心每年可以覆盖150 人以上,创新基金可以覆盖200 名同学左右。企业虚拟班每年有近200 名同学参与其中。工程训练班每年开设9~10 个,可以覆盖400 人左右。在2015 年的工程训练档案数理分析中,全部同(下转第58 页)(上接第32 页)学都在上述工作中参与了至少1 项。从就业的情况来看,就业率在95%以上,初始年薪超过10 万元,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分布也比较理想。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型的学科,工程教育一直是重点,通过全覆盖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逐步在年级、在学院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而这几种措施又都是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学习、实践展开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平台实训、团队训练、沟通表达训练、专业能力训练,逐步将学生带入工程项目中来,因此在学生工程能力、工程学习意识方面的训练和氛围营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后续开展的实训、实习计划、课程设计等全覆盖的工程训练计划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⑦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开展全覆盖的创新教育,在营造整体氛围、改善学习风气、奠定专业基础、提高职业素养等方面落实创新教育,就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文章从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阐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现阶段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和困惑,最后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全覆盖创新教育模式的举措和效果,总结了根据学科特点全覆盖开展创新教育,可以使创新训练在营造整体氛围、提升学习风气、奠定专业基础、提高职业素养等方面,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全覆盖,创新,教育,就业竞争力

注释

11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22 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0-95.

33 李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06(4):23-25.

44 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http://wanfang.uestc.edu.cn/C/periodical-zgaqkxxb.aspx,2007(5):1-23.

55 高丽华等.软件是这样炼成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9-180.

66 齐治昌,谭庆平等.软件工程教育:迎接网络时代超大系统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3-25.

77 范静波.工程教育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内涵、演变与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1(1):75-78.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篇2

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可击千层浪,在实行创新教育模式后,课堂内就不像以前那样呆板,纯粹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有时可能看到学生在睡觉的不协调现像,而现在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重。学生都愿意学习,都愿意共同探讨趣味十足的课本知识,记得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于是我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她一点燃火柴能看到这种景象呢?”同学甲说:“是她太饿了,产生了幻想”,同学乙却说:“因为那天是圣诞节,而她却又冷又饿,又不能回家,所以产生了幻想”,当时,该学生也参与到同学中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理想。

因为改变了教学模式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学生意识,变硬性强迫接受为自己主动学习,到了期未考试,该同学的成绩从最后几位一下升到了前几位,并在后来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跟许多同学一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据学生本人介绍:目前已在重点高中就读,这就印证了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才是创造的原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型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得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因此,在现实情况中,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也许是个后进者,但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可能就可以改变成优秀的学生。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篇3

【摘 要】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综合性人才,为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程    实践      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结果,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创新。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教学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内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课内理论知识同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既使学生掌握了课内知识,具备了良好的实践技能,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一、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现代学生将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到课本知识、课内理论的学习中,忽视了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关注。事实上很多实用的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持。教师应该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操作来自行感受并体会自然科学知识,认知社会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组织一些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例如,对于物理课中《大气压》这一章节,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认识到大气压的原理和性质,教师就要善于按照综合实践课的模式来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操作一: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塑料水杯,杯内装满水,在杯子上方覆盖一张硬纸片,将塑料水杯倒置,然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步骤来逐步操作,最终都发现了神奇的现象,杯内的水未流出,硬纸板依然在原位。

操作二:准备一个空易拉罐,从顶端的小孔处倒入四分之一的水,将其置于酒精灯上方加热,待其沸腾直至水蒸气出现,继续加热一会儿停止,再把它放到盛满水的冷水槽中,确保易拉罐的1/3浸入冷水中。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易拉罐的变化,学生们就会神奇地发现易拉罐的侧面内陷。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揭示了空气中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实物,做这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一边自行动手操作,一边亲眼见证实验现象和结果,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这种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自然,寓教于乐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大多数学习时间都局限于教室的课内课堂,沉闷的室内环境、单调的学习生活常常会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把握好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这一课程,将课堂设在室外,转移学生视线,让学生在室外环境中感受、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办一场以“春的序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来让学生亲近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热爱与憧憬之情,从而形成自觉保护大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通过学生的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培养了情趣,陶冶了情操,也释放了学习压力,内心中会自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春的喜爱与热爱,或者描绘一幅画、抒写一篇散文,或者弹奏一首乐曲,等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动下,兴趣勃发,产生了对春的无限憧憬与热爱,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一些学生在春光下有感情地朗诵出曾经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词、篇章,另一些学生则拿起画笔和画板,尽情地泼墨挥洒,勾勒出一幅幅春景,还有一些学生面对眼前的美景放声高歌起来,学生们都纷纷展示出了自身的才华。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深入实践,锻炼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支撑,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生活,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自觉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等。

例如:为了普及环保理念,教师可以将若干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以社区为单位展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可以是环境监测、绿化调查等等。通过采访的方式得知小区内住户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通过对比小区间的绿化比例、人们的绿化方法与垃圾处理模式等来评价各个住户的环保水平,并从中总结出最佳的环保方式和方法,将一些具代表性的好的环保理念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再在班级内进行组织宣传,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学会环保的方法。或者在周末将学生组织起来,深入社区投身实践,打扫卫生、清理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四、总结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不断丰富教育模式,健全教育方式,将知识教学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实践技能,努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心,周积昀,吴忠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

[2]曹丽荣.课程综合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篇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与内涵的界定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实践教学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 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界的注意, 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在此之前, 无论是中央及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 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发表的文章, 都没有涉及到实践教学这一范畴。2004年6月30日~7月2日,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江南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 总结交流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和经验, 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内涵和规范性等问题, 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1月17~18日, 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举办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 着手研究和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随后下发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中, 一方面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 指出“要注意抓好读 (原著) 、听 (专题报告) 、讲 (系统讲授) 、谈 (讨论交流) 、看 (录像) 、走 (社会实践) 、写 (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 等教学环节”, “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大纲, 规定学时, 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这一时期中央的文件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不仅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 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由“参观”、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运动”, 到“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再到“实践教学”的提出,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它既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如何联系实际,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逐步深化的结果, 也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术范畴认识的一种提炼。同时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既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质就是社会实践, 又明确了与社会实践不同之处, 指出实践教学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也清楚地划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其他教学环节或教学方法。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 当前理论界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实践教学可以按广义和狭义划分。“狭义的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如参观访问考察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学雷锋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等, 广义的实践教学除上述活动外, 还包括课堂内若干实践性活动, 如播放反映社会现实的专题性影视资料、播放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节目资料、开展案列教学、组织课堂讨论、举行课内辩论赛、课堂演讲模拟法庭或道德法庭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 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为走出课堂, 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 ……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 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学校的开展也不一样。有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取了广义的实践教学, 而有些学校的教师只认可狭义的实践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看法, 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对实践教学这一范畴的由来不清楚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实践教学, 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 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在开放的时空环境中, 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一般有试验教学、教学实习、社会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不断创新的本领。开展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与理论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相比, 实践教学有着鲜明的主体性、参与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社会, 积极探究、发现现实矛盾, 努力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因素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不到位。

近年来, 全国各地虽然采取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学、进行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各种方式, 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但由于不少高校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对此认识并不深刻,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涵盖量大, 开展了实践教学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故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得很轻, 从教学计划、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缺乏足够的支持。部分教师仍抱守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片面地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环节, 对“实践”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甚至认为开展社会实践就是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 让学生活跃和热闹一下, 而没有认识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是为了建构一种活的认识情景, 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探究、体验、反馈等一系列环节, 培养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不是简单地以参加校园活动就能代替的。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 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 由目前的“知识本位、技术本位”的层面转入“素质本位”和“人格本位”层面。绝不能认为专业课教学是硬件, 要下大力气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件, 并非完全是学术, 可以摆在次要的位置, 只需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就行了。实际上, 富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 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在“05方案”中, 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调整, 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伦理道德知识又有法律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又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容。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大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过渡性措施,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原来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分别进行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由原来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分别开展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作为过渡性措施, 无可非议, 但是, 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仍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 分门别类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不尽快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理论体系, 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将会带着理论的困惑走进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也无法对此进行系统的指导, 实践教学将难以收到实效。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稳定的活动平台就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 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 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 因此, 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 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 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

由于经费不足和师资指导不够, 要有组织、有指导地带领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难度很大。目前, 不少高校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 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 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调查, 并必须完成一篇一定字数的调研报告。至于学生到哪里去调研、怎么去调研等, 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结果是, 一停课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犹如放假, 至于有没有进行、怎么进行社会实践却不得而知。从学生提交的调查研究报告看, 大多数学生接触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但由于组织指导不够, 调查研究报告的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组织远比课堂教学要复杂得多, 它涉及到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引导实施、课程管理和学科评价等方方面面, 对场所、交通、组织等要求很高。具体说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的评价两个方面。但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处在试验阶段, 甚至在个别高校, 这个阶段本身就是缺失的, 那么也就谈不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考核。很多高校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考核标准。沿袭的还是过去那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闭卷考试。即使有的高校融入论文式或调查研究报告式的考核, 但也仅仅是对学生提交的论文和报告打个简单的分数, 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交流或答辩, 学生自然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思考正确与否客观全面与否、以及同龄群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得。从学生考试的及格成绩中, 教师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性审视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一)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既要有统一的领导, 又要有多元化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落实, 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首先, 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学校除了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以外, 还需要成立以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为主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系团总支负责人组成以院、系为单位的领导小组, 具体组织实施。这样既构成纵向的领导体制, 又将党、政、团、系等方面力量组合起来, 形成合力,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 要加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系统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者, 又是实践教学方案的执行者, 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直接指导下,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 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最后, 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和制度依据。一是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保证, 把实践教学当作法定的教学环节;二是要有落实操作的组织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要协调分工,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来抓, 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组织和落实, 将直接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教学管理部门要有对教师、学生双方进行督促、检查、监控的机制和政策, 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按计划、有步骤落实, 如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形式和标准等;四是形成对实践教学成果定期展出和交流制度, 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横向交流和纵向深入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二) 调整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可能都采取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 必定有一些教学内容只能通过理论教学完成。那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哪些内容可以采取实践形式进行教学呢?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还要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 要认真的研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 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 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现实力量和巨大魅力, 以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信, 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要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 但不论怎样取舍, 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在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确定上必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做到“要精, 要管用”。为避免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的随意性, 可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 依靠集体的力量, 取长补短,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一些具体事例的采用也要精挑细选, 反复推敲、斟酌,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因此,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是我们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也是政治理论课的生命所在。

(三)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旨在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模块”和“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提高大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1) 三个模块。即模拟教学实践模块、理论应用实践模块及直接参与实践模块。具体说来:一是模拟教学实践模块。就是采用角色置换原理,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教师或其他职业角色, 巩固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二是理论应用实践模块。理论应用是学习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 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能性, 结合教学理论自身的特性, 将所学理论知识贯彻落实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完善并建构课程理论的知识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三是直接参与实践模块。教师及学校主管部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参与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论学说的理解;在参与中发现问题, 进而实现对教学理论的新认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三个平台。即模拟教学实践平台、理论应用实践平台和直接参与实践平台。具体说来:一是模拟教学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拟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室或学校特定场所里组织实施完成。不同质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同时“学生通过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 深切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成效, 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也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 产生出强烈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二是理论应用实践平台。根据学校内部的硬件资源和环境, 有条件地开展诣在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第二课堂活动。它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也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准备了有利的外部物质条件。三是直接参与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作依托, 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总之, 通过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模块”和“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有助于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验证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情境”中分辨是非, 坚持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

(四)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过程中, 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在课堂和校内可以开展包括音像类、图书类和语言表达类的实践教学活动。音像类实践教学活动, 是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录音录像、电影、幻灯片、投影仪等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它比较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书类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指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 从而理解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且要求大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体会的活动, 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言表达类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演讲比赛、辩论式、讨论式等实践活动形式, 它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可以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总之, 课堂和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 由于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 比较切实可行, 因此被许多高校较多地采用。二是在校外可以开展社会调研型、教学基地型等实践教学活动。社会调研型实践教学, 是一种利用大学生寒暑假时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它通过制作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册, 在放假之前把它发放到大学生手中, 要求大学生放假期间如实记载假期参与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新学期开始后把它提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教师在认真分析调查报告册的基础上制定并且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基地型实践教学活动, 是指围绕理论教学中的某个理论知识点, 利用校外的教学基地, 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达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校外的实践教学, 特别是教学基地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进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能够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极大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受经费紧张、师资力量有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这类实践教学活动不容易经常性地开展。总之,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 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必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学校有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 以评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 以评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 要明确评估的目的。加强和改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 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其次, 明确评估的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估要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尺度, 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的标准或基本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 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以及重视和发挥作用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开发情况;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落实和使用情况;各相关部门组织管理和协调配合情况等。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在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 是否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要, 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采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实践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等。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 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和总结报告的质量情况;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情况;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否反映了被评价者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在评价结果上,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在结果上要分等级, 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富有成效的要表彰, 其经验要推广;对表现差的要批评, 要求其定期整改。总之, 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才能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建设, 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发展,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已经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 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针对性,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和研究的。

摘要:本文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 就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性审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社政教[2005]5号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 (1949-2003) [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P1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社政教[2005]5号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40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46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P58

初中材料作文创新教学实践 篇5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写作指导中,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激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几点尝试,以供参考。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检验与总结,是一项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写作,是学生艰巨而又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的教条囹圄,使学生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大胆创新。[1]

一、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采用了集体借阅方式和个人到图书室、阅览室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即每周由教师给全班每人借书一本,每周一换阅一本,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另外利用课间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览室、图书室去阅览,这样,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必要时,教师可以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章,研究理论收集整理并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此外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2]

二、让学生感悟生活,培养感性思维能力

作文的生命在于汲取生活的活水,经由灵魂的玉壶倾注到文字之中,才真正能够破除概念化的空洞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指导过多地让学生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规定文章的形式章法,使学生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挖空心思去套用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学生写作文时,要少些清规戒律,允许有个性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每次写完作文题目,我就给学生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书写认真,我每天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小楷,提升内在,每天一句好词好句。二是写出真情实感。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走进大自然,多观察、思考、体验,激活思维,放飞心灵。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以健康的心态感悟生活。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才能展现个性。

三、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材料写作素材是学生创作材料作文的基础,其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创作的质量。所以学生要重视基础写作知识的积累,否则学生无法写出一篇优秀的材料作文。而就写作材料的丰富手段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积累字词,避免学生采用错误的词语来表达有关的意思,同时也要避免学生滥用词语或者书写错别字。其次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引导学生多阅读文章,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佳词好句来让学生进行背诵,从而达到提高材料作文写作质量的目的。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来源,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孩子看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所以看过之后大多在大脑里没有留下什么印痕。所以,要让孩子积累材料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定向、定目标的观察指导。实践证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于学校?D?D家庭,但是他们的见识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词汇更丰富了,学生有了写作素材,自然把写作当作一件愉快的活动,再也不害怕了。笔者的做法是一是引导学生敏锐捕捉当时当地发生的新人新事。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以前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现在变成了笔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昔日低矮、破旧的瓦房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了......并引导学生将收集到材料组织成文章,比如让学生写《家乡巨变》或《我的家乡》。二是每周布置学生用手机拍照,比如说以主题为感慨时光飞逝的图片,配上文字,来提高写作和观察力。

据心理学家所说,人对事物的记忆是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识记?D遗忘?D再识记?D再遗忘,知识的记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巩固下来的。我想,这巩固下来的东西便是能够及时提取出来的渗透性的脑积累信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别无心的和方法。同样道理,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成语是祖国语言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结晶,它短小精悍,意蕴丰富,内涵深广,在文章中恰当的运用成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能理解成语的含义,并且能做到正确运用,我组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说看到了一排排楼房,便去想“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样的词语;看到了花朵盛开的景象便去想“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等词;看到初春的垂柳,便去想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妙诗句;看到街上有人在吵打斗殴,便去想“大打出手”“大骂出口”等词语……

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创新实践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9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的特色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因此,作为基层教育的中小学,都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也应该翻转课堂,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发挥主导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实行开放作文

长期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写作文存在的关键问题:一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因为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眼界狭窄,没有时间深入社会,了解、认识社会;同时,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也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即便是对生活有一些了解,对生活有点滴的认识和感悟,也不知道如何选材和组材表达,因为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难以表达出真实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二是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由于学生的生活圈狭小,写作素材仅限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作文中总是老生常谈,令人乏味。三是格式死板,极不自然。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指导学生的作文,总是按照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过渡,如何充实内容,如何使结构严谨等等。学生写作文就得按规则写,学生尚未动笔,思路已受限制,灵感已被压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已被扼杀,何来创新?

语文教师,应大胆创新作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读各种书籍,从各个方面观察生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人生,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尤其是小学生,基本没有社会阅历,教师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作文的灵感。学生若在现实生活中汲取了新的、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会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就会激发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作文也就有了可写的东西,有了可说的话,有了真情实感。如此,学生就会走出对例文、范文的模仿抄袭的怪圈,说实话,抒真情,写出自己见闻的真人真事和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

二、发挥主体作用,翻转课堂模式,畅谈作文写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育实践也证明:没有教师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情感思想表达,没有学生的自由发挥,也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离开民主的教学,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学习,其创新能力何以培养?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先谈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听后讨论,教师在讲台下听讲,适当加以点拨引导。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畅谈作文,讨论作文,感受作文,亮出来自己的,听取了别人的,懂得了如何构思谋篇,如何组织材料,怎样表达思想情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进行点拨、启发,使学生在自谈 — 讨论 — 点拨中受到启发,转瞬即逝的星星点点的创造火花引燃、光大。

三、还足学生时空,感受美文美言,加强语言训练

学生在写作文时,有了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有了素材,怎样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语文教师就要考虑,怎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几十年的教学,我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一)紧抓日常教学,加强语言训练

语言是文章的物质外壳,是情感、理性和智慧的载体。优美的语言是文章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优美的闪亮的语言,你的作文就很难打动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文章的生命。我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文是怎样通过优美的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句子表达思想的。作者是怎样以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和出新、出彩的语言技巧,写出语言美、品位高、意境深的佳作来的。再引出学生的作文加以对比分析,好文章的语言美在哪里,我们作文的语言不足在什么地方。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直到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到自己满意,同桌满意后,再念出来大家听。学生听他的作文,对比思考自己的作文,再找出自己作文语言表达的不足。每次作文讲评不在于多,选三四篇,达到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即可。

(二)还足学生时空,感受美文美言

我认为,一个人,你要把你见闻的东西以文字记下来让人看,把你的某种思想表达出来让人看,让人产生情感共鸣,须靠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优美的语言文字须靠大量的阅读吸收积累。学生缺乏词汇,缺乏美的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面狭窄。语言需要积累,积累语言需要广泛阅读,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一个人积累词汇的多少。

所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室要把阅读时间还足于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局面,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阅读,尽情驰骋。文章读熟了,悟出来词儿的意思,就慢慢地明白了文章的内容,摸清了文章的“调子”,懂得了文章的结构,体会到了文章的好处。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熟读。“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词汇、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作文打好基础。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篇7

一、准确领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向上面向职业岗位, 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普通教育;在教育性质上属于专业技术教育, 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 而且贯穿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 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技术培训, 只有正确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虽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但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别。其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所掌握的理论的含量和水平。在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 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要高一个层次;在掌握的实践技术和综合职业技能方面, 高职人才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进行“解码”, 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 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复杂工作系统的突发事件时, 有更强的分析、处理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动态发展特征, 其一, 从教育层次上看, 它特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二, 从专业设置看, 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涉及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行业。其三, 由终结性教育转向开放性教育, 随着学习终身化观念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已经延伸到高职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层次。

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创建人才培养全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是为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育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 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高职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 又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环节, 是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既包括学院办学实践、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实践、岗位技能的实训、高级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研究型实践。高职实践教学是一手牵着理论教学, 一手牵着学生就业的“巨人”。因此,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办学是否有特色, 有竞争力, 学生是否能“好就业、就好业、业好就”, 均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

(一)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观念, 科学地、系统地开发锻炼学生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地迈向职场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注重学有所用, 学了能用, 学了会用、学有所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践,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引导他们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才能达到这一培养模式的目的。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注意关联课程的前后教学衔接, 注重校内学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 同时注重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因材施教, 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迈向自己理想职业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教学团队以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联手施教, 持续培育。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力避普通高校教学方式, 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割裂, 任课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飞机播种式”育人旧习。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工程, 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 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人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是来自各个方面的, 是复杂的聚合产物, 假如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不沟通自己讲授后学生的接受情况及学习效果, 不了解学生能力是增强还是停滞不前, 那么这种教学育人方式是可怕的, 犹如飞机播种, 种子是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只能听天由命。

(二) 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联手育人

校企联合, 产学研结合,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即职业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密切联系, 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各自发挥优势共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理论,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经营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能得到专业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指导, 亲身体验各工种、岗位工作;通过劳动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经验, 培养动手、动脑的主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 学生就会成为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技术骨干, 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企业, 运行稳定, 客户评价较高, 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观摩教学, 让学生获得直观岗位职业感受;二是在不涉及商业秘密原则下, 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调研, 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三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岗位实训、专业实践机会, 协助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四是校企共建育人体系, 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方案等;五是“订单式”委托培养, 分享人才资源, 优先选聘合适毕业生就业;分享院校科研成果, 改进生产服务, 改善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

在实践教学中, 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首先听取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企事业管理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先决条件。其次, 主动扩大与企业的联系, 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 让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努力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践课时, 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企业说了算,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 制订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计划制订的方针应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动手能力, 特别是学生的实训细节, 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掌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 使学生在生产管理第一线通过观看、操作, 从失误中找出差距,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此外, 大力发展和学院开设专业有关联的校办企业, 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办企业从学院中也得到了人才的补充和智力的支持,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反哺于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 把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自于实践。高职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以下七方面改革创新:

1. 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有1/3以上甚至高达1/2。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育人使命, 在实践教学方面, 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以上岗、上梯阶为竞争策略, 培养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级职业人员。

2. 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学制实践学分。

加大实践环节比例, 在政策上进行保障和引导, 对于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践活动, 在规定的学期内和校内外定点教学实践基地完成规定实践项目的学时和学分。通过此举, 对实训进行必要补充, 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 在学习《前厅与客房管理》这门课时, 实践教学除了实训课以外, 还设计出前厅礼宾服务、接待服务、商务服务、住客服务、房间整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设备用品管理8个弹性实践模块, 设定为1学分, 让学生在利用周末时间完成40学时的实践, 大大辅助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不足, 效果非常好。

3.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 大胆探索“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高考后从报考专业方向那时起就基本规划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或事业方向, 只不过因人而异有一时冲动的, 有盲目的, 有模糊的, 也有非常清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更加清晰了, 开始憧憬自己美好未来, 显示出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处于对知识、技能的“饥饿状态”。学院和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笔者认为, 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 大一应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全面了解专业体系和树立正确职业理念阶段, 大二是能力训练阶段, 大三是目标岗位实践和就业上岗阶段。因此,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安排,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追求为核心的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就应该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解决基础, 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对学生进行“组团式培养分流”, 犹如高二文科、理科生分流, 但分流不拆班, 这是真正意义上职业人才培养的开始。以酒店专业为例, 三年大学毕业后, 同一个班的毕业生绝不可能干酒店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因此, 大二第二学期开始, 我们将学生按照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组团为前厅组、客房组、物业组、中餐组、西餐组、酒吧茶艺组、烹饪组、康乐组、市场营销组、人力资源管理组、行政文秘组、财务会计组、综合管理组等, 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可以选择1~3个团组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这样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下, 学生大二开始有重点学习, 瞄准目标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训练, 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进入目标岗位实习实践, 学生的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就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亚理工的人才品牌优势就会彰显, 职业名校强校目标就可实现。

4. 研发学院自己的实践教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高等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经老化, 学生通过教材已不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 无形中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 学院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从对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开发教材, 编制适合本校本专业的教材。教材既包括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态度、知识、技术、能力等, 还包括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的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等, 它可以是文字性的书本, 也可以是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新型教学媒体。这种独具特色的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方便直观、形式多样、模拟性强、真实感强,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5. 鼓励“五证离校制”。

即高职大学生既取得学历证书———毕业证书, 也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英语等级证 (四六级或公共等级) 、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广三强”特点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 , 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 并得到社会上同行业的考核认可, 走出校门就能立即上岗。

6. 建立学院三级实习实践体系和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三级实习实践体系是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前瞻性, 在教学比重中所占比例很大, 因此, 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 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三级管理体系为:

第一级为院级。主要承担职业人才能力分析和培养模型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调整,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和协调等管理事项。负责校企合作和校办实验教学基地型企业, 统筹院级学生创业公司管理。院级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开放、可以让各分院、系部共享, 以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级为系级。根据院级实践教学目标、计划、任务, 具体负责系部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

第三级为专业课程级。根据一、二级实践教学安排, 分解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研讨、设计新的实践项目。

7. 建立专兼职教师共存的职业化教学团队, 改变一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到底的传统教法。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8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系统, 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 其他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均必须围绕其展开。操作程序不仅对教学步骤、教学活动等进行了规范化安排, 而且体现了教学模式内在逻辑, 它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学实施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 教学条件对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界定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包括账务处理能力、业务技巧、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解读政策法规能力等。

二、现行会计实践教学评价

近几年, 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 各种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室纷纷建立, 许许多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大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许多高等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与各种会计电算化操作演练, 还要求学生继续开展会计手工账实习。开展会计实践教学以来, 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更强, 毕业生也比以往更加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但是, 现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会计本科生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会计理论基础的,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以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 导致校园会计教学活动开展与用人单位要求严重脱节, 学生毕业以后难以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相反, 开展实践教学以来,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 转而严重忽视会计本科生基础理论教学, 过度强调会计实操教学。有些教师, 甚至有些本科院校, 轻视甚至忽视课堂会计理论知识讲解, 直接抛出经济业务, 让学生照猫画虎, 机械地演练会计账务处理。有的大学会计课堂直接与注册会计师 (CPA) 考试挂钩, 题海战术成为会计教学主旋律。虽然部分同学能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胜出, 但是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经济业务本质与账务处理原理。他们当中一些人成为纯粹考试机器和解题“高手”, 考分上去了, 但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家能力。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现状, 我们发现目前一些学校会计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准确。

第二、会计专业师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 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仍然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只有一部分会计教师具备会计本科专业背景, 他们对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业务比较熟练。另外一部分会计任课教师以博士身份从各类高校毕业, 他们的本科学位甚至硕士学位都不是会计专业, 他们对会计实务甚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也比较陌生。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中极少数人来自产业界, 许多人不了解公司或企业经营业务, 不了解基层会计实务。此外, 还有一些高校会计专业与产业界联系不紧密, 不能与其建立起定期或经常性交流机制, 师生与业界缺乏基本的业务交流。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产业背景的缺失无疑也会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极为不利。

第三、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在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有两个焦点:一是会计手工账时间安排问题。课时分散不利于学生连续、集中和系统地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效果不佳;可是过于集中 (如两个星期集中训练) 又会打乱其他课程安排。二是会计生产实习, 现在学校会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固然好, 但是他们会因此旷课。旷课多了学生容易导“挂科”, 从而影响其正常毕业, 也破坏其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影响日后发展。有一种意见认为, 应该对目前的学年进行重新划分, 让春秋季学期短一些, 另外安排一个小学期, 让学生集中从事生产实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从本科阶段的八个学期中拿出一个学期专门用于学生生产实习。总之, 会计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一直遭到人们的非议。

第四、生产实践范围严重受限制。根据我们对实习生的访谈, 发现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回避学生接触公司核心财务业务, 以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用人单位也担心实习生业务素质尚不足以从事更加复杂而综合的会计与财务业务。绝大多数会计专业实习生只能在公司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而不能自由发挥其业务专长。单调重复的工作未必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才干, 其工作技能也无法提高。

针对当前上述种种不足, 本文认为应当基于如下几条原则重新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三、会计实践教学模构建式原则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实践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系统。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系统设计原理, 并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会计实践教学形式要与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相适应。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同时, 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各个教学单位采用手工账训练, 会计软件训练, 到生产单位从事生产实习, 还是采取其他形式,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该根据各个教学单位的学生素质、教学力量、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定, 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强调会计实操的同时, 不能忽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 二者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否则就难以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 操作能力强, 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轻视会计实践教学, 可能回到旧的会计教学模式中去, 学生缺乏操作技能, 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在强调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会计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 机械地模仿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业务处理, 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初级会计专业人才, 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端会计人才。所以, 当前会计本科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

第三、权衡原则。当前, 一些人对大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实习持赞同意见, 也有人持反对态度。后者认为, 大学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基本要求, 学期中大学生应当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认真把握课程体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 他们也认为学生可参加适量的校内实习, 但反对学生到校外实习, 更不应将其纳入教学日程。前者则认为,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扩大办学影响,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让在校生更多地参与生产实践, 并将这些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本科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 在会计实践教学安排上, 应当坚持权衡原则, 顾此失彼害处多:过于保守, 过少地安排校内外实习容易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差;过于激进, 过多的校外实习, 势必挤占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第四、协作原则。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完成的,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当前条件下, 高校首先要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就会计实践教学而言, 教师要率先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到企业挂职, 了解公司经营活动, 懂得公司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应该响应教师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 掌握其传授的理论知识, 接受其给予的实习指导, 并分享其积累的丰富间接经验。在课内外学习中, 学生一定要要注重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第五、动态原则。在尊重会计实践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学校应当认真制定并执行会计实践教学计划。一个好的会计学实践教学计划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日程、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实践教学纪律、实践教学材料和实践教学评价等。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会计实践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也应当相应改变。所以, 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应该与时俱进, 并适时进行修订。只有坚持动态原则制定并实施会计实践教学计划, 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质量才可能稳步提高。

四、新实践教学模式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由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宗旨是使在学生充分学习和领会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会计业务处理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本文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图)

新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强调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地位。会计理论可以发挥其总结、指导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作用。经济业务不断发展变化, 会计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会计理论,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 只有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会贯通的人才更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二、本文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递进的三个阶段, 从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到实用会计软件的运用, 从会计软件的运用再到生产实习。会计手工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消化教材内容, 将会计学原理与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并固化。实用会计软件的应用无疑加快了会计业务处理的速度, 有助于会计人员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本文在这里将广义的实习划分为校内会计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 后者是指会计学生深入生产单位, 了解生产单位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业务流程, 掌握生产单位的资金运动路径, 进而掌握其会计核算规律与方法。前者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园里用手工或其他手段模拟会计业务。第三、本文所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目标相一致。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积累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就业竞争力强;具备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魅力的一种重要方面就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如果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具备了这种能力, 其个人核心竞争力必然大大提升。最后, 本文认为会计本科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实践教学 (图中虚线部分) 为辅, 同时妥善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促使其相互促进。

五、小结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篇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对于我们教育工作来讲,积极探索并实践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任重而道远。[1]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与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定位相一致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职场化教育建立了一种把学校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求学期间置身于职场,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为日后学生顺利地步入职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1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效果的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我们学院的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为例,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内和国际纺织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能胜任纤维、纱线、面料和成衣的检测检验、产品开发、跟单与营销等关键核心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传统的的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后就业。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2.5年)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到企业去参观也是走马观花;而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后0.5年)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在一两个简单岗位(如运转、跟班检修等)的工作,然后返校做毕业答辩。

从上述安排中不难看出,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核心技术岗位的认知可谓少之又少,毕业后又怎么能尽快上岗呢?同学们在校学习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却较少得到在真正的核心工作岗位实践的机会,在毕业时根本不具在备职场从业能力,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实际培养效果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是脱节的。

1.2 以“工学交替”的名义简单化的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些高职学校,出于各种缘由以“工学交替”的名义把学生带到企业后就不管了,而且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并无多大关联。[3]据了解:有的学校安排学生在包装流水线上做工,有的在保安公司长时间做安保,甚至在酒店、酒吧做服务员。由于学校管理松散,企业方面又少人过问,很多学生的实习生活一团糟,通宵上网、打牌、旷工甚至参与社会上的传销活动等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学校渎职行为典型案例。

2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2.1 体现职业教育“就业为本”主要特征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根据每个专业职业岗位(群)需求而精选3~6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其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将教学内容分为对应教学模块,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2.2 注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要体现“三个相匹配”,即: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匹配;培养质量与职业能力相匹配。[4]初级目标:在本行业顺利就业;中级目标:以顺利就业为平台和依托,成为所在企业关键性的工作岗位的骨干;高级目标:成为业内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或技术能手,在业内获得较高的薪酬。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下,学校不仅重视学生就业率这一就业的“量”的指标,而且重视学生在行业内从事本专业的就业“质”的指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也是“职场化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质取胜”的特性。

2.3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运行模式

该模式有大小循环之分,大循环是指是根据岗位群的工作难易程度和教学计划的前后顺序将学习过程分为一、二、三、四……等多个模块,并精选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小循环将每个专业的学生分为A、B等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个小组。如果A组按照模块一在校学习2~3个月,则B组则根据所联系企业的的岗位需求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组到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顶岗体验,学生在顶岗体验期间,可根据劳动贡献的的大小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节点一到,A、B两组交换场地,等完成一个小循环后进入到模块二。以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为例,我们精选了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棉花检测实验室、面料质量检测实验室、潍坊蓝天纺织公司的纱线检测室、上海华实检品公司的成衣检测流水线以及进出口公司等多个单位为长期合作伙伴,让同学们轮流分批到相关岗位定岗体验1~3个月,在体验期间有专业指导教师跟踪辅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3.1 营造贯穿始终、辐射全方位的职业化教学氛围

学生进入大学即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把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要加大力度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大力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实践、素质拓展比例适度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树立敬业爱岗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内部环境:软环境———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教学氛围;硬环境———职场化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工厂、科研机构等。

外部环境:协调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外部环境。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3.2 突破学生校外实践南瓶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因此,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学校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全方位的培养企业急需的优质人才;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循环式的运行模式又为企业提供了相对较为固定的人力资源,可以减少企业的用工和培养成本;学生则是既真实体验了多个典型工作岗位,较为全面地培养了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老师在带学生到企业顶岗体验期间,不仅学习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也为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可谓是实现了“多赢”。

3.3 实现无缝对接,提升高职就业质量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了实践技能,缩短了学生向职员转化的适应期,接近了零距离实现目标。

4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的实践效果及保障机制

4.1 教育改革创新大势所趋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初步实践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学生一致反映这种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较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学校与合作企业也觉得彼此更容易协调,教师和企业人员也都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校外专家的肯定。当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继续探索也许还会遇到其他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轮岗体验”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4.2 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要推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思想必须先行,思想认识必须到位。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应该在制度层面上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5]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有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

5 结语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体验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与职场实现无缝对接,培养具有既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的前瞻性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宋明伟,史文雅,高峰“.基于以岗导学培养模式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0,(14).

[3]李晚成,生朱岳“.工学交替”好事没办好[J].江西日报2008.1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02.10.

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篇10

一、课外实践训练分类进行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都有很大差异, 毕业后从事的职业行业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训练活动开始分类进行, 把学生分为准备考研的、对产品研发感兴趣的和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三类, 并分别进行业余指导。 对考研的学生, 前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的基本技能训练, 比如一些简单的抢答器的原理与实践、计分器训练等, 不但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还起到巩固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对产品研发感兴趣的学生重点要进行新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培训, 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竞赛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对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主要着重基本技能等训练, 比如通过金工实训、电子装配、产品调试等途径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加强, 除了这三个类别外,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其他的符合自身的技能训练, 但必须有自己的计划安排和目标, 院系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 为此, 我院专门建立了创新训练基地、基本技能训练基地和大赛制作室等实践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 可以让每一个愿意参与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分评价体系中, 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分类训练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潜能, 对提高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法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前几年学习的检验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每个学校都对毕业设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传统的毕业设计, 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文字游戏中, 实践创新层面的东西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究其原因, 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总是认为毕业设计阶段, 也没什么课程, 一部分学生担心工作找得晚比较难找, 因此忙于找工作, 另外一部分学生准备考研复试面试工作, 这给毕业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 学生动手能力提不上去, 做设计无从下手, 查到的资料和实际的产品总感觉距离很远, 看资料时以为很简单, 但真正让做作品时就没有了决心, 总有一种做不出来怎么办的感觉。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仍然停留在毕业论文方面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学校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去督促鼓励学生做作品或者是必须要有作品才能算毕业设计合格, 这也给部分学生造成只搞毕业论文的想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 创新意识不强, 使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信心不足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定期举行创新科技大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科技创新就在身边, 科技创新就从我们身边需要解决的小事情开始。只要营造了一种人人都愿意动手的气氛, 学生迈开了实践锻炼的第一步, 那么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实践、创新就会慢慢地开展起来。 通过科技大赛,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人愿意进行实践锻炼的训练。

2.设立学生创新工作训练室。对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学生实行项目进入机制, 就是学生要想进入创新工作室, 必须要有项目为依托, 实行严进严出的政策, 对带项目想进入的学生, 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答辩, 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等问题进行询问, 如果符合条件, 准许进入。进入之后, 项目就算进入正式实施期, 在实施过程中, 有专门的对项目进展进行跟踪小组, 负责对项目整个进程的监管, 同时项目小组需要定期进行汇报, 项目小组必须按照事先的时间安排计划进行。到项目结束时, 小组成员必须提交实物作品, 同时还要进行设计答辩, 对小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点进行辨析。对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项目, 实行全额资助, 每年对进入的项目进行评比, 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同时, 对进入创新工作室并完成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

3.革新毕业设计, 改原来以设计为主的形式为以实物设计制作为主。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知识的一个综合运行, 是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一个检验, 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每个学校对毕业设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 毕业设计从大四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了, 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现问题阶段, 就是每个学生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要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 在毕业实习期间,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要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这一个月实习时间内, 通过学习了解、与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去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再去实习, 看看就发现的问题有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这一实习过程中, 学生就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以实物的形式做出来, 可以作为这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一部分根据学生本人兴趣爱好选取题目并报指导老师同意批准;一部分题目由老师给出, 学生选取。毕业设计按照班级进行,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固定的毕业设计制作室, 在制作室里边配套了齐全的工具, 院系建有元器件库,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需求, 指导老师签字后可以去元器件库领取器件。毕业设计不需要学生再去书写毕业设计论文, 以实物作品代替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围绕原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调试、问题解决等环节进行讲解并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要实现的功能进行演示, 对通过毕业设计的学生作品进行入档保存。

三、实践教学新模式应用效果

上述教学新模式实行四年来, 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首先, 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现在带项目进入创新工作训练室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原来, 在各种科技大赛中获得奖项的档次提高了许多。实验课程中, 像以前处于应付心态做实验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了, 现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特别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经常出现实验结束时学生还不愿意离开实验室的现象。其次, 毕业实习成效显著。原来实习单位对接纳学生实习时显出不愿接纳的情绪较重, 现在实习单位主动上门要求去实习。学生去实习后, 能给实习企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可能就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实习过程中为企业带来了很多革新成果。再一个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企业需求和指导老师的项目, 毕业设计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 有可能学生毕业设计的一个成果就是一个企业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最后就是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现在学生忙于找工作的现象减少了, 其实在毕业实习过程中, 通过技术沟通以及后来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很多企业会主动联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意愿, 并且给出优厚的待遇。就是没有被实习企业录用的学生, 在找工作过程中表现得也非常轻松, 具有的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四、结语

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 给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红利。在这一实践教学模式革新过程中, 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校企合作平台得到了巩固。企业在该过程中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企业技术难题以最低成本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并且还招到适合自己企业不需要更多培养就能胜任工作的学生, 企业在员工培养方面节省了很大成本, 对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一革新过程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充实了大学生生活, 学会了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融入社会的起点得到了明显提升, 可能因为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 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经途径。革新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分类进行, 采取定期举行科技大赛、对学生创新项目分类指导, 定量定期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参与度。改革毕业设计, 加大毕业实习分量, 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企业的效益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平, 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8) :71-74.

[2]王君, 朱明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4) :46-49.

[3]秦福利.校企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高教学刊, 2015, (1) :65-67.

[4]刘友英, 朱大胜, 冯勇, 罗淳.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217) :48-51.

[5]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121.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实践初探 篇11

一、树立“大语文”观,突破传统教学

谈到语文教学,我想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一定会紧锁双眉。综观过去与现在,语文教育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当今青年对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淡漠,都可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根源。“语文”到底学什么?最基本的问题成了最困惑的问题,这实在令语文界汗颜!令人振奋的是,积弊已深的语文教学问题终于在二十世纪末展开了大讨论,功能目的、教材教法、考试评价成为关注的热点,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启用,语文教改大潮滚滚而来。基于此,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观念,突破传统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上看,是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主的线形结构,其优劣在此不加祥述。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将语文教学仅仅理解为语文教材的教学,那是十分狭隘的。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胆识和能力,语文教材虽然收集的是名篇典范之作,却不足以概括人类文化的全部,学生有权了解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挣脱教参的束缚,同时博览群书,以丰富的学识,富于个性的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求知发展的空间。此外,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学语文还应走出课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学会积累与思考。

大语文观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之“大”,还体现在学生发展之“泛”上。又回到“语文学什么”这一问题上,语文学习决不是现成知识的摄入,也非单纯的思维训练,除却工具性,语文学习更似一种修养,通过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震撼人心的人格情感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通过语文学习,塑造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语文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还应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这种大语文观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发展,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更能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

教育创新首先体现为思想观念的创新,唯此方可能更新教学方法,创设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大语文观的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创设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全面提高语文兴趣和能力。

第一,潜移默化学语文。

前面提到,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因而急功近利的教学活动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标准化的语文考试也不能成为衡量语文能力的唯一尺度。潜移默化学语文,旨在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发掘学生语文学习的灵气,培养学生文学感悟力。这是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应精心组织设计,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使学生爱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有浓厚的语文兴趣,关注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多读书看报,写“下水作文”,利用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心得感受;其次,对教材选文有独特的理解与评价,敢于针砭时弊,发表见解,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等等。教师自身的文学兴趣和修养是最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好教材。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可塑性强,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让语文教育与美育相得益彰,愉悦身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轻松松爱上语文。

第二,有意识的语文训练。

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着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首先是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语文必须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来传达给对方”。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语文训练,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语文能力与文学修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敢于探索新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教学模式,真正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闯入人们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信息技术更影响人类文化的传播,对推动人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学科作为(下转29页)(上接30页)人类文明的载体,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势在必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阅读量经常得不到保证。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语文阅读教学将突破旧有局限,呈现新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探寻语文教学创新之道。

(一)阅读内容的多样化。Internet丰富的信息资源使阅读篇目不再受时空所限,师生可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阅读材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面与阅读量将较以往明显提升。对初中生而言,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阅读前将网上材料分门别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浏览和阅读。阅读过程中加强指导,去惑解疑。网络中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教师要把好质量关,以确保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可设计思考范围,引导学生自行搜集材料,比较分析,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或再提出问题。例如初一教材中朱自清的《春》教学过后,引导学生搜索朱自清的其他同类作品,通过阅读比较,谈谈至深的感受。语文教学中有大量值得引申和探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力求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愿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但可以激趣引思,还将改变学生的书写习惯。键盘替代笔记录思想,其优点是高效快捷,版面美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训练学生电脑写作的同时,不可将手写训练抛弃,手写与机写并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全新研究课题,关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需在日后工作中作进一步探究。

数学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篇12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对具有扎实数学基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成为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构建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全学程、渐进式、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数学家姜伯驹院士说:“在这个时代, 无论是在哪种行业的激烈竞争中, ‘胜人一筹’与‘功亏一篑’的差距, 往往就在于他是不是能够把数学用上、用好.”传统的高校数学类专业教育存在重道轻技,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 专业课程体系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 一些有深远影响和广泛应用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其重要作用却很少被提及, 实践教学形式化倾向是很多地方综合性大学数学类专业存在的共性之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整体薄弱, 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培养理念是关键, “全学程、渐进式、一体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让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入学开始, 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各年级各个不同培养阶段, 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的不同, 适当调整培养内容,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3.“一主线、套餐式、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套餐式、多层次”是指以激发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 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学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 设定实践能力培养“套餐”, 每种“套餐”中都分层次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 并将由此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

根据数学类专业特点、各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社会对普通高校数学类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可分别设定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与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保险精算、统计分析等培养“套餐”.让学生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需接受的套餐培养.每种套餐都分为数学基础实践、专业专项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课程和实践实训环节.

数学基础实践主要对数学类专业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基础课程配套相应的数学实验训练,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前提下, 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专业专项实践包括各专业方向课程中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课外专项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培训等.以两个套餐为例:在数学教师教育套餐中, 课内实践性课程有数学课程与教育论、微格教学、CAI、中学数学试讲与评析等数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在课外制定《大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手册》, 分别设置板书板画训练、教案书写训练、演算习题训练、说课训练、课堂讲授训练和教育科研训练, 每个项目制定相应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安排、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系统、详实, 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各阶段培训任务.在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套餐中, 包含数学建模、计算方法、数学应用软件、C语言、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实践性课程, 课外分别安排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数学应用软件等专项训练, 组织和选拔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和程序设计大赛等.

专业综合实践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见习、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和数学竞赛等, 还可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 申请并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每种“套餐”在坚持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相互支撑、各有侧重,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同时选择多种套餐, 让学生从全学程各环节汲取营养, 发现特长, 实现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4. 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有效运行需要从多方面提供保障支持.

首先, 制度和机制保障是基础.对于每一种培养套餐中包括的实践性课程, 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必须取得的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获得具有较高资质的职业资格证书 (程序员、准精算师、理财师、统计分析师等) .对取得的不同级别的成果, 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 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在应用实践能力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其次, 平台建设是关键.科学计算与应用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统计学实验室是学院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教学环境, 便于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学实验和专业技能训练.例如, 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 开展综合性、创新性数学实验, 完成数学建模题目、训练数学教师课件制作和数学软件作图等, 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实践潜力, 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缩短学生的就业创业适应期.

上一篇: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下一篇:使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