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2024-10-05

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共12篇)

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1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 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进行大胆创新。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我认为, 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 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 我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理念上做到以下几点:

1. 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 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 我们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 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有利条件的分析, 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 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转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 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 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 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 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 时常指定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 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我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 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 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 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 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 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 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 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地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 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

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3. 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 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要想做好教学工作, 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 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寓情于教, 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 教中有理, 活跃课堂气氛, 保证师生互动, 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寓情于教, 师生互动, 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了解学生希望学习什么, 希望了解什么, 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 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 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 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 达到师生互动。

2. 尊重史实, 大胆思考。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 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尊重历史事实。但是, 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 如果只介绍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 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 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 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思考, 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分析有道理, 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 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 也锻炼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 教会学生大胆思考, 大胆猜想, 并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 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同时, 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创新教育, 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方法上深入探索, 在实践中下大力气, 才可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2

摘要:创新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也不例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创新都是必需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一旦落后,就会阻碍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固守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都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即使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创新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创新能力的缺失,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会缺乏优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也不例外。历史教学要在教授学生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适当提问,巧妙设疑

思维的锻炼需要有合适的问题作为引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立刻调动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会提问的老师一般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局限于书本教材中的文字描写,而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这个当口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不会产生排斥心理,会积极思考,通过历史事实的表象探究背后的原因,这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自愿的,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历史老师应该悉心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贯穿课堂始终,这些问题成链存在,就是教学的一条线索,学生的思维发散也有了逻辑性的引导。一位擅长使用教学策略的老师,能够在看似没有疑问的知识点巧妙设疑,学生会恍然大悟,会产生“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的疑问,有这样的反映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十分巧妙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进而开动脑筋,从多维度思考解答这个问题,创新能力由此得到强化。例如在学习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一

课中,历史老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陈胜、吴广没有起义,秦朝会灭亡吗?”学生就会进入思考的状态,每个学生考虑的角度可能不一样,有的人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有的人则考虑秦王统治的暴力与腐败,还有的人会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方面着手……经过学生不断地补充,全面而正确的问题答案就会渐渐浮出水面,在这个过程中,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思维进行创新的一个过程。

二、联系生活实际,营造情境式课堂氛围

历史都是曾经真实的生活,历史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现在生活中依然有所体现,因此,历史教学不能止步于课本理论,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建党周年或者建国周年纪念日的时候,电影和电视剧都会推出许多献礼作品,学生对这些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很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联系这些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一段影视剧,将学生带到那个历史发展的时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体会去解答。比如,在电视剧《潜伏》中,讲述的历史背景是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工作者与国民党特务之间的较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这段历史,了解国共两党谈判的破裂,双方军队装备的悬殊,以及共产党队伍通过怎样的奋战才最后获取了成功。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们会更好地与课堂历史教学的氛围相融合,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从不同对角度创造性地分析问题,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讨论存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存疑,是创新的一个重要象征,不拘泥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大胆提出质疑,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相关疑问,并通过搜集资料和积极思考解答这些疑问,自己不能解决时,可以通过小组解决,小组可以向老师求助,老师可以启迪学生们的解答思路,但不要把答案完全灌输给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疑问,能够碰撞起思维的火花,就如同“头脑风暴”法一样,新颖的观点随着灵感喷涌而出,创新能力得到激发。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就会问:如果孙中山没有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辛亥革命的果实还会被袁世凯窃取吗?学生们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是阻止袁世凯当皇帝,但是这种做法是非常幼稚的,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体现;这也证明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还不足以为革命胜利提供条件,也证明了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此,即使袁世凯不做总统,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通过讨论这些疑问,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总结:

以上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予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示,让他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日益突出,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深入思考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理念不完善。

初中历史属于文科教学体系,比较偏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只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不重视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从“知识灌输”逐步转为“能力培养”。

2.与学生特点不契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这就会使学生感到初中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查,摆脱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析

1.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制订创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考察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思路,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2.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制订教学创新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历史知识,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实,提出问题:为什么五四运动会爆发?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结合问题思考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3.初中历史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形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红军长征时期的史实资料,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意义

我国一直进行的是应试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 它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应该是国家教育机构和每个教育者应当注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主要以讲的方式完成大纲要求, 学生则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 它的知识量大, 教学内容比较深刻、抽象, 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无法吸收这么多的历史知识, 所以应针对现在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不足, 进行改革创新, 最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如今,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论证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以及表演式教学。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 以下就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1. 论证式教学。

论证式教学是指历史教师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 运用归纳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然后通过分析法来验证这个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然后进行强化记忆, 其效果相对良好, 所以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有优点,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 在讲述晚清时期的保守派与改革派时, 教师一般会通过阐述作为保守派代表的慈禧太后是怎样残忍地镇压改革派, 进而引出晚清时期朝廷的反动性, 并没有针对晚清政府当时的内外形势以及制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不能将历史事实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这就会造成学生不会有自己的意见, 限制他们的思维, 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 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 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难点、重点为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思想是由教学大纲指导的, 有时大纲内容并未涉及一些历史知识, 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提问, 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不仅制约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发挥, 同时也会限制学生。

3. 表演式教学。

表演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反复的“演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进行“表演”, 提前备好讲课的顺序、提问的问题。这种表演的教学方式大多用于应对上级检查或听课等公开课中。在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充当着配合教师表演的角色, 会失去教学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 进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因此, 高中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 应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研究学生, 找到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1. 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 高中历史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 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求知欲。第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充分地体现出“乐学”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高中历史产生强烈兴趣, 好奇心就会成为催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历史这门课程是好多学生不愿学习的科目,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文理分科时会由于不喜欢历史, 最终选择理科。所以教师应从源头上改变学生讨厌历史的观念,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这样会为以后的历史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 提出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种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独立性, 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 是指将教师和学生重新拉回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一教学模式可从多方面进行教学, 但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是因为在上课前, 教师不仅要了解历史背后的事实,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讲课时, 不仅要提供大量的历史背景, 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现场互动, 鼓励他们根据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 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 形成新的历史观念,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 探究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 通过学生自主反复地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总结出结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样能较快地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现象的发生。 (3) 开放性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教育。对于正处于发育的高中生而言, 他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 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选择一些生动的教材。比如, 可以在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 穿插一些野史, 讲些当时中国所处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这样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中去。 (4) 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又被称之为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 将抽象的历史事件通过影像、声音、图片等展现出来, 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推动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比如, 在讲七七事变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 将日本全面侵华的画面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由来。同时, 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中, 观看里面的视频资料, 了解当时的历史, 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思。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 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 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可以为学生带来诸多好处。第一, 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我国, 很多高中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事实, 没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讲课时照本宣科, 教学过于死板。教学模式的改变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 都会为他们带来福音, 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体会乐学的意义。第二, 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将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缩短和历史的距离,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创新能力, 得出更全面的结论。第三,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历史记录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对于学生来讲, 可以通过历史学习, 开阔视野, 充实知识, 开发智力, 增强综合素质。

2. 对于教育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我国的历史教育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 应试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分数, 通过分数的高低评判学生是否优秀。而创新后的教学模式, 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散他们的思维, 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使知识得到扩展, 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论证式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及表演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找到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然后通过分析、研究学生的自身情况, 研究出互动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开发性教学和情境教学4个新的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培养, 我国的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社会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 (美术) , 2012, (10) .

[2]孙兰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J].读与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7) .

[3]邓耀吉.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试题与研究 (教学论坛) , 2014, (18) .

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之上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技能,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把学生当作简单的知识的“容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妨碍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在这样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会时时爆发出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虽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但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一)、联系的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历史教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中可以运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存在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如政治与历史不分家;古今联系,如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

(三)、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先对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时,知道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如何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的。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分设台阶法,列表对比法等等。作为学生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自主学习。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用心爱心专心

2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使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一: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出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黄华在第26届联大上的一张经典照片;讲解《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文物图片,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手段二:讲述历史故事。故事生动有趣,人人爱听。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手段三:朗读诗歌。把学生所熟悉的诗歌内容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时,可诵读毛泽东同志写的诗歌《长征》。此外,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想象,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用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

用心爱心专心

3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隋亡唐兴的原因问题时,这样说: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因而历史教师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的这种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绽放出创新之花,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 篇6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想让学生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须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每课教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这是使学生对课堂产生直接兴趣的有效方法。但是,要想让学生持久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得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即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未来结果感兴趣。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着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她们现在的学习与个人前途结合起来,把现在的学习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例如,《中国史》导言课,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目的,可用如下提纲:

教学提纲: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史?

了解祖国过去,培养爱国之情。“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爱国”—(孙中山)

学习英杰人物,立定报国之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顾炎武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

總结历史经验,增长建国之才。“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魏征)

“历史使人明智”——(培根)

了解历史规律,树立崇高理想。挖掘历史学科“以古为鉴,以鉴知隐”的前瞻性功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课余开展读书活动、英杰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学生认识到:当科学家不了解世界科技史不行,当政治家不研究古今中外著名改革不行,当外交家不知道世界著名人物与事件不行,当军事家不知晓古今中外著名战例不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虽然过去的学习中出现了差异,现在只要努力学习,将来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基本条件,初步确立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要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实行组内隐性分层

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便于教学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分组教学可分为固定组和临时组两种。教师可按学生程度、个性方面的标准综合划分,有利于“以好带差”和互相“取长补短”。具体操作为:教师采用内在尺度法,即隐性分层法,暗中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可避免公开分层或按层次分组的弊病与问题。通过组内隐性分层,可使各层次的成员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其发展,又可使全组同学为了组的集体荣誉,实行组内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三、重视备课的分层设计

教师备课的依据是《大纲》、教材、学生,但在《大纲》指导下,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落实教材内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在施教中做到善于提问、巧于提问、精于提问,在备课中重视分层设问。

分层设问要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实际程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一些不同角度,能扫除不同层次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设问可从课本中包含的矛盾事实设问,或利用不同观点之争设问,或利用学生观察的事实现象与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设问,或用科学史中的趣味事实设问。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形式多样,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学习

在教学中,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学,才是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主要靠教师创造对各类学生均有吸引力的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和创新传统讲授习惯,多采用幻灯、录像、历史图片、文物等再现历史情景、创设历史情景,以刺激学生第一信号视听,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使教材上的文字变成了声、光、色相结合的图像,这不仅使学生的视听有效地结合,也使学生在欣赏中愉悦地接受了知识。另外,讲述法、情景法、问题讨论、小组辩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和分解难点多考虑优秀生的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时多考虑后进生能接受。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和后进生吃得好,并能消化。这样,始终让学生对学习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

五、检测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评价,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成就感

检测题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的总结检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和评价。要求与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层次,要从激励学生积极性角度出发。因此,我们分层次要求是:优秀生每次考试要求保持成绩百分制的80分以上,中等生保持60—80分,后进生允许60分以下.。对每次在原有基础上进步者,通报班主任与家长。这样做的结果,使优秀生不满足现状,继续努力提高;使后进生承认事实,但不甘落后,做到不丧失信心,只要在自己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从而使全体学生均感到有成就感,最终都有提高。

六、重视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学习就是“积学以储宝”,那么知识就是金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金子是会用尽的,但只要学会了点金术,就有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就是这个道理。重视和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今后学生才会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变化,并有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在教会后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暗中让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成互助对子,经常从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去帮助后进生;让优秀生和进步明显的后进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法、联想法、对比法、归纳法、提炼法等,使之掌握知识的同时,以帮助后进生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总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原受教育的环境差异性,决定了学生中必然存在着学习的差异性。每个教师要提高全班学生整体素质与学习成绩,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并进行隐性分层的教学与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健全的发展人格心理,全面发展智力与能力。

也谈高中历史创新教学的实施 篇7

一、鼓励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历史教学中, 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的提问, 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 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带着教学问题,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 通过环环相扣的发问, 层层深入的剖析,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 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 视野的开阔, 从而能够有效发展创新性思维。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长足进步。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初现。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大胆求异创新,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 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 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 并予以肯定, 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如果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 那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 问题越多, 创新能力就越能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需要逐步的渗透与培养。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的、民主化的学习氛围, 是创新思维的保障。在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中, 要开拓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及创新的精神。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 个性化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环境, 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 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 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 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 一个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 甚至消失。

旧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为管和被管的关系, 气氛紧张、沉闷与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 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没有个性可言, 也就失去了个人思维活跃与舒展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也就无法迸射。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 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体介入,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发现自我, 表现自我, 推销自我, 敢想敢说。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建议。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 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 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服从老师,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那么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其次, 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细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在历史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 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摒弃?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 达成共识, 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 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会发现, 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时, 常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极好动力。

总之,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是创新性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绝对不可忽视。

编辑/云笙叹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导入的一些尝试 篇8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与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从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七年级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9

一、历史教育观念要创新

提到“创新”一词,有人就会反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历史知识也能创新?又该如何创新呢?近几年来,众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把书本上的内容当“圣经”去死记硬背,一般对教材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后才醒悟过来,清楚地明白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繁杂。这时候他们的历史观念才有所转变,才想到以后到中学任教时的观念一定要转变,一定要创新,否则就跟不上新时代。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学科也照样如此,现在的很多观点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观点都不一致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破除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观念,同时自身教育观念也应创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育时空要创新

教育时空创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即时空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传统的历史教学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堂内学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课外学习,课内校内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其实,除了在课内校内可以接受历史知识外,在其它地方也能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历史遗迹都为学生课外提供了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外校外获得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要鼓励并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去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千万不要只让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也要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培养自我学习兴趣。

三、师生角色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该打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探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比尔·盖茨说:“新世纪衡量贫富的尺度将是教育。”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国际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却在不断下降,这是极不和谐的,其背后的实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的乏力和落后。因此,改革、振兴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作为教师自然责无旁贷。当今的教育又是创新的教育,没有创新就只会守旧,从而导致落后。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时不要摆架子,应该让学生大胆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共同学习。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大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应加强督促、检察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还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全力合作,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把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摘要:本文指出,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紧跟时代, 不断坚持创新, 从教育观念、教育时空、师生角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着手实施创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实行,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华平.新课改后当好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研究》, 2004, (2) .

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10

紧张的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老师不恰当的批评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惑和苦恼。很多学生心理处在亚健康的状态。另外,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产生疑惑、迷惘、冷漠心理,有的学生不与同学交流,不与教师交流,甚至不与家长交流,使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教育和管理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所以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发挥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在思维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追求教材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认识现实社会。因此,学生的想象力、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忽视的方面。如,课本里《时局图》的注释中说:图中“肠”代表德国。有同学认为“肠”应为“蛇”,因为图中除日本用太阳代表外,其余皆为动物“熊”、“虎”等,这些动物多是凶猛的,相比之下,“肠”则显得软弱无力,而“蛇”有凶狠、狡诈、毒辣的本性,能充分显示德国强占我国山东半岛的凶恶本质。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打好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创新素材,为学生创新打好基础。那么,教师应采取哪些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呢?首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类影视作品,广泛涉猎历史知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要将课本上没有的新观点、新思想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只有不断接触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鉴别,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假设法;课堂讨论;双语教学;质疑精神

一、假设法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

河北师大武院长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动态专题讲

座》中提到了“假设法”的运用。“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就历史本体论而言,这样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历史是现实的沉淀和凝固,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任何观念假设都无法替代或改变它的存在。但就历史认识论而言,史学研究人员、历史教师在分析某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时,可以从事务发展的多种偶然性中,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制约事物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为了摆脱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的影响,我们不但要探讨为什么只有一种可能性最终与现实结缘,而且还要了解多种可能性因素同一种现实趋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此,历史研究者和历史教师不妨根据历史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偶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合乎情理的假设来展开自己的思路或启发学生的思路,实现我们的课程改革目标。”

二、重视课堂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戊戌变法一节中,在讲论战一问题时,首先把学生分成两派(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鼓励双方完全忘记此时此地的现实身份,运用强烈的历史感,去理解各自的历史角色。讨论先由一方陈述自己的理由,如:顽固势力应首先发难,说明不能变法的理由,其次,由另一方反驳,再由双方交叉争论。在争论过程中,我把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分两组列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及时跟踪和记录双方争论的问题,最后由我将学生所争论的观点进行理论总结。

三、双语教学,新的教学需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学习的世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行语言,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首先要学习这个国家的历史,看一看这个国家是否与我国国情一致,这样学起来才会有的放矢。双语教学侧重的不是如何学好英语,而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作为激发学生的一种工具。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时,我提出了一句话“the new routes”,以此引起两种认识,即一种是这个航路是新开辟的,它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另一种是开辟的是多条航路。在讲三民主义来源时,我用林肯的话“Government of the People;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来讲述“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启迪。

四、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理,不敢怀疑书本,不敢质疑书本,不敢向权威挑战。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研究的结果,都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科学史上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些历史问题往往没有定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说,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个历史事件。所以在课堂上最好不要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这是唯一的答案”“这是标准答案”等字眼。尤其在阅卷时,千万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对于有新意、有道理的回答即使不符合标准答案,也应该适当加分予以鼓励,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具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适时、适机、适地去培养,都可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12

一、创新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不可缺少的教学要素,因此,师生关系也自然成为影响历史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我们要想创新历史教学活动,首先就要从创新师生关系入手。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视为各类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换句话说,在教与学之间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教与学的互动,而只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那里传输知识。这种师生关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得到丝毫的体现,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把中日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扮演伊藤博文的角色,学生扮演李鸿章的角色,师生双方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另类的师生交流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知识传授变为双向流动,大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都习惯于把“是什么”、“为什么”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直接的知识传授造成的一个最不利的影响就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僵化单一。可能有的人会说,历史本身就是阐述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不需要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我们要知道,史实虽然无法改变,历史观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历史也会持有不同的历史观。倘若我们通过统一化的历史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恐怕读史就不再是明智,而是迷糊心智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实施一些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抛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小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贞观之治》这节课时,就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在去世以后立了一块无字碑?”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来了兴趣: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巨大,已经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地步;有的说武则天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的女皇帝,其本身就无法得到认同,因此死后连墓碑上的字都没法撰写;还有一些看过有关无字碑介绍的学生则提出,立无字碑是武则天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无字碑的意思是让后人去评价自己的功与过。就这样,通过对一块无字碑的探究,学生对武则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节课显得探究意味十足,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新作业设计,拓展学生思维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然而长久以来,在历史学科中,作业设计都不受人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教师没有常规的历史作业,而在布置作业的教师中,大多数的作业形式就是一些练习册、练习题等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巩固新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限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想实现创新、高效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过于应试化、书面化、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形式,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作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题目,叫做“穿越去宋朝”。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通过穿越的形式回到了宋朝,描述一下自己在宋朝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宋朝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有趣的作业形式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对学生当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并且由于没有固定答案,对学生思维的制约性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高效历史教学的必然之途,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敢于创新,用创新为历史教学带来科学与高效,带来生机与活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广大历史教师的一大共识。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历史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几点创新历史教学、推动高效历史课堂实现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凌友芝.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学苑教育, 2010(20).

[2]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

上一篇:衡水学院体育系学生下一篇:振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