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2024-07-15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共10篇)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1

通过对话教学提升历史空间观念核心素养

摘 要:当今时代,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新标准,新一轮的课改正在进行,史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历史学习和教师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对于构建历史体系,促进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对话教学模式的探讨与设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空间观念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非常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对话教学 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师生互动 虚拟对话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部分,其中时空观念是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题。本文试从空间的科学概念入手,将对话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话教学手段提升历史空间观念核心素养。今时今日西方的对话理论广受推崇并进入课堂教学实践,马丁?q布伯的关系对话理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话理论、巴赫金的“主体对话”理论、戴维?q伯姆的“意义共享”对话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是对话?广义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本(文本)之间、生本(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或互动方式;狭义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语沟通与交流。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在“对话”理论框架下,进一步思考“课堂提问”的实质和功能。

反观今天我们的历史课堂提问,教师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设置问题,片面追求数量来达到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变成了“历史问答教学”。教师只关注对知识的检测,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等,没有真正的做到帮助学生构架历史时空体系。历史教材中引用了一部分历史地图,如人教版必修一中西周分封示意图、秦朝疆域图、元朝行省图、罗马扩张示意图、太平天国形式示意图等,但涉及到经济史和文化史部分就很少涉及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对话构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通过生本之间、师本之间互动实现教材知识最大化

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大部分,改变传统通史教学模式,重建学生的大历史体系,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教材,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人物在所属空间的活动等历史纵向发展的空间联系重新整合,培养学生对书本的深刻探究与分析能力,再将知识归类总结构建完整清晰的时间空间体系。如元朝行省图的使用,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元朝疆域范围、周边汗国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万里石塘等南海地名设置,元同朝鲜日本的版图交界,辅之以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行省图,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深刻完整清晰的认识。利用对话教学体验式的培养空间观念

梁启超先生说:历史的本真就是站在当时人所在的背景下,体会当时事件的因果关系,以为现实借鉴。怎样还原历史的本真,还是要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那么空间要素就是首要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的学科交叉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河西三关、回藏贸易通道、岭南、江南、塞北等历史地理的专有名词。如罗马法的完善,通过设置对话主题,提出为什么“公民法”会发展为“万民法”,配合《罗马扩张示意图》,公元前三世纪的罗马共和国与2世纪初罗马帝国侵占的地区进行对比,在地点的体验式构建之下,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欲望,真正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空间观念自然而然的培养出来。再比如对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和古希腊的政治文明的不同,希腊的三面环海平原少,丘陵多,和中国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显然对两种文明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形、地势的图片或短片来进行对比,学生更加一目了然。高中历史对话教学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模式之外还包括虚拟对话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空间素养。高中历史三大模块中,不同内容需要我们利用不同的对话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红军长征这一部分,尽管书本有一些讲解,但是由于空间跨度很大,学生的理解还是存在困难。这里就可以采取虚拟对话的方式,将长征的路线过程通过视频或动?B地图还原出来,给学生想象感受的空间,体会长征路上环境异常恶劣,革命前辈依然坚守着革命必胜的信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然后让现在的自己和虚拟的自己对话,以更好地体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革命的艰苦卓绝。而在讲授《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关于市的变迁,学生对于市的理解停留在文字理解层面,书上仅有一张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平面图进行对比,结合动态清明上河图flv动画,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市在不同时期由严格管理到打破限制的过程,空间感建立起来自然不需教师多言,事半功倍。用虚拟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发生时期与准确的历史时间定位从而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引导学生感悟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俗,加深学生的文化感悟,提升史学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时空性,从学科的研究对象角度来说,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以历史连续的时序性质进行具体呈现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考虑的首要核心素养就是建立起清晰连贯的时空观念。本文举例探讨了利用对话模式提升历史空间素养,通过师生、生生、生本、虚拟对话模式贯穿于一线教学的每一课,将它作为我们教学目标的关键词,使学生从历史信息整合学习过程上升至对历史的理性认识阶段。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2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话教学首先应当建立在师生间的良好对话上, 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帮助师生开展良好的对话。在对话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的机会。同时, 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切, 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更加活跃,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们会了解到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了“旅行者号”机车这些基本史实, 并且能够明确工业革命最先是从英国开始的, 后扩展到欧洲和北美。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和学生间展开交流对话, 可以向大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我曾问我的学生:你们认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目的何在?你们能够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吗?虽然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 却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一同展开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在表达想法时, 教师要认真听, 当大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启发。这种对话教学不仅有益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想要让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应用实践,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给学生们创设更多更好的教学活动。因为, 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才能真正活跃学生的思维, 才能深化课堂交流与对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无论是核心概念还是历史事件的成因, 都可以成为探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 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无论是观点的交换, 还是对观点的争论, 都是对话教学的良好体现。

我在给学生们讲“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时, 为了深化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验, 我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会在第一时间为他们解答。这种轻松的对话方式, 不仅能够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百家争鸣”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争奇斗艳的事实, 他们还明白了所谓的“争鸣”, 其实是指当时各阶级, 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 都希望能够按照本阶级 (层) 的利益和要求, 来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学生们能够在这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由此可知, 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对话教学能够在课堂上起到良好效果。所以, 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让对话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很好地推动对话式教学。教师在给予学生学习评价时, 除了要合理、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教师在给予学生教学评价时, 应当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对很多历史问题的剖析, 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并不存在唯一的或者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与现象, 在不同的视角下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 要综合衡量学生的观点, 让教学评价更加优化。

在教学“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一节内容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们理解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要让学生明白:科技进步, 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以设疑、析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后续开展的教学评价中, 老师要表扬学生所做的努力, 并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加以解释, 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较为合理的, 它能够让对话教学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落实。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3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其中“有意义的交流”就是“对话”,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中的对话既不能像聊天式的交流,也不是相互间的畅谈,虽然畅谈与对话都是由发问和回答组成,但畅谈的话题是可以随意变更的,常常是海阔天空地漫谈一番,谈话的主题随心所欲,任凭言谈者自由选择。而教学中的对话有明确的主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中生发的问题”,展开自由、平等、真诚的交流;畅谈的目的意在交流,重在过程,它不计较交谈后有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教学对话则不同,它有明确的任务(完成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内容),它是一种直接指向发展和新的理解的行动,它能增长知识、增进理解,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末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当然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只提一些形式化的问题,要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对话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对话的成效最终取决于问题的质量。而问题的质量取决于是否符合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产生对话的渴望

问题的激励性指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渴望交流的兴趣和信心。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总是在一定问题情景中发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营造对话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对话意识才能被激活,且愿意参与问题的探讨。对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学者概述了以下七种主要的方法: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方法富有实际操作性,也是完全适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

二、开放性原则——为学生创设对话的平台

开放性一般指问题答案不唯一、多样化,即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灵活多样的答案;而对话教学下的问题开放性更强调问题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问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对话。

对话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有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对话,都是为了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每个学生自主、自由、和谐地成长。如果问题的设计只照顾一部分学生(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学都是偏向照顾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这必将使教学活动从起点上就有失公平,影响其他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即使有所谓的“对话”,也是发生在处于强势地位的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处在边缘地位的学生很难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只会论于“失语”或“哑语”的状态。因为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自始至终都是封闭性、排斥性的。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要新颖,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变换设问角度、采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述,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任何框框,使学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差异;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要宽泛,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现实、时事热点等方面内容,解决问题所需的历史知识储备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历史教材,甚至可以综合语文、政治、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以有利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对话;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向“既成结论”和“权威观点”挑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对话。

开放性问题的来源,首先应依托课本,便于全体学生参与。目前根据新课标编制的四个版本新教材,虽然在问题设计的栏目名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这些题材不同程度地给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帮助,关键是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使用。以人教版为例,无论是每课开始前的“导言”,还是课文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或是课文后的“阅读与思考”,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改造都可以成为开放性问题。

三、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发展

对话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标。因此,以对话形式解决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特征。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具有“挑战性”,有相对的难度与深度,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其问题焦点也才能成为对话教学的轴心,才能真正融会到教学中并产生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挑战性问题不一定都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机遇。问题能否由挑战转化为机遇,取决于学生意愿、体现为学生发展;所以问题能否激发学生挺身“应战”,学生是否具备“应战”能力,成为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关键。对此类问题设计时必须遵循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或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发展可能性,让学生通过“应战”获得发展的机遇,即在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达到一种超越原有状态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上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我提供这样一则材料给学生: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谋杀罪、剥削奴隶、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强奸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

处350年徒刑。……虽然他的确是个恶劣的人,……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对全人类来说是功大于过。

同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法庭为何要判哥伦布长达350年的徒刑?又为什么说他“对全人类来说是功大于过”?你认为这样判决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如果由你来进行审判,你会如何判决?由于上述材料,角度新颖,容易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富有挑战性,学生要参与对话,必须对哥伦布航海活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原来仅仅了解其航海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加掌握其航海活动产生的前因后果,同时还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分析、运用这些知识(证据),以利于比较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当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挑战就转为机遇,学生也因此获得发展。

四、生成性原则——让学生养成对话的意识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同时教学的运行也需要有一定程序,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过分强调预设,会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生成则不同,“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钟启泉教授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生成”的课堂。预设是必须的,生成则更为重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则是低效的。

生成性问题就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一般而言,问题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学生自发生成,二是教师机智生成,三是师生共同生成。从对话教学的特点而言,我们偏爱第三种途径,因为第一种很容易使对话成为强势学生的“天下”,从而有违问题的开放性;第二种往往最后落入“陷阱”(表面生成实为预设);而第三种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从而养成问题意识、对话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参与讨论、点拨指导,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对话效益。

生成性问题由于“事发突然”,属于“节外生枝”,这对教师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它不仅要求老师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准确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对课堂上不能及时处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点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访问英特网,使对话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当学生带着收获回到课堂再次对话时,这时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必将洋溢着“生命的精彩”。这方面成功的教学事例很多,尤其是作为研究性学习案例经聂幼犁先生点评后在《历史教学》上加以发表的,如“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纵火烧曹宅对不对”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4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师生一起找到了可以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而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春风化雨,耳闻目染的对话中逐渐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三、对话,生命的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师长于小伙伴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与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坚持以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赏识不是廉价的夸奖,要有不断的变化。我教学《村居》时,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从这样的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有一个很少发言在教室里,或有或无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放学铃声一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那风筝飘呀飘呀!我和小伙伴追呀追呀”我没有说话,只是竖起了大拇指,点了好几下。这样的首肯,这样的肢体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好。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渴望。她从此不是教室角落里那个被人遗忘的女生。她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自己人生第一次的蜕变。

四、对话,真情的流露

阅读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新课标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进行比较。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由于有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铺垫,学生的情绪收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场面让每一个,听者心动。那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结果。学生不仅有了一次情感的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人物对话中的标点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正确运用引用人物对话时的标点符号。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已学课文中的对话,强化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标点符号的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感受到标点的作用。并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突破: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地与同学在讨论和合作中学习。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发现,看他们都看出了引用人物的话可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2,采用选择法,借用已学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总结归纳。

3,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看看都有哪些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学习。2,正确地选择填写标点符号。

3,认真听老师的总结归纳,把握规律,学会应用。4,积极思考,认真练习。

练习测试:

1,妹妹高兴地对妈妈说 我得了一个小红花 2,她穿的衣服真漂亮 我大声喊道 3,这是你的钢笔 同桌对我说 我的呢 4,每天妈妈都叮嘱我 一定听老师的话 5,东西为什么放在这儿 他小声说着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6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同时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对话教学为背景。提出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授课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一般占90%以上,教师的话语是主流,而学生的言语参与量则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只有10%或20%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危机。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改革模式顺应了教学的潮流与需要,是一种非常适合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语言教学。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而这些需要审视的教学因素的实现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解构传统的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由于它非常适合英语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对它进行尝试性的使用,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盆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琳·奥林奇在《塑造教师》一书中,曾针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间题说“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她的评价是“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进行责备白叫司时,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向自己”。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加给教师们错误的言行习惯仍厚重如山。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言语使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应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的言语使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间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其实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就是在锻炼思维、建构新知。为克服学生发言的这些毛病,教师可等学生说完后,归纳并重组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盲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一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人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Light-town和Spada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纠错的反应多加注意。”当为学生纠错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rams-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to二Do you know it?”英语中有很多富有鼓励性的话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t,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的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3。例如“Never mind!” “ It down t matter.” " I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三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 }o,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盆。因此,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体态语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师生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肢体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交往。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必须尽可能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尽量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大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在安静地做练习,一位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出去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点点头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育,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来批评他,就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效果要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几遍,学生的声音大小等,教师同样不必通过有声语言的指令,而可以通过体态语与学生达成无声的默契。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7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 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 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 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 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 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 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本课笔者选择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来授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向学生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 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 引导学生图文对照, 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 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 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笔者选用了Rainbow网页制作的专题学习网页,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彰显, 学完课文以后, 又让学生在“敦煌留言”利用Rainbow平台的互动性及时地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 笔者借助网络既强化了朗读, 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还实现了学生与历史的对话,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朗读, 培养语感, 推开历史的大门

《新大纲》指出, 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在读中有所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堂课, 笔者设计了很多读书的环节, 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体现了以读为主。特别是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介绍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那一段, 教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深情款款地朗读了课文, 然后问学生, 你最喜欢哪一种飞天?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看图讨论后, 老师又请学生把课文读一读, 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莫高窟深重的文化底蕴在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中得以显现。

二、品词析句, 积累语言, 走进历史的殿堂

《莫高窟》这篇课文用词精准, 文笔流畅, 是记叙文中的楷模之作,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及写作的技巧。《新大纲》中也指出, 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重视语言的积累。本课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文中描写彩塑时用了一系列传神的词语, 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威猛”, 笔者没有让学生去查找字典中的解释, 而是结合生活实际边看图片边理解, 用“读”表达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雕塑传神的神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图文对照, 把这些描写人物神态和形象的词语积累下来, 为以后的学习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借助网络, 人机互动, 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方法探究 篇8

一、氛围和情景的设置

1.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要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相信学生们的能力,要做到不控制、不操纵学生。

2.真实、有趣、启发性强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使对话容易发生的情境,以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对话。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原和模拟真实现场,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对话的话题,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从而丰富学生们的对话。

3.张扬学生个性,自由与历史对话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这样往往达不到师生间精神上的交融。在教学理论走向对话的时代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需,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评价师生关系这个标准,给教学确定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教学方式和话题的选择

1.选择合适的对话方式

对话式教学包括师生双向提问式、跨越时空式、共同探讨式和自主反思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情境,灵活采用最适合学生的对话方式。例如:历史上“文学繁荣”这一课,像政治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都需要教师讲解,学生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采用对话式教学形式,理解教学内容。

2.建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对话式教学要针对一定的话题,对话话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对话式教学确定一个对话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话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二是启发性,话题一定要能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三是思辨性,话题要聚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智慧。四是趣味性,话题要力争创新,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五是开放性,话题不能仅仅出自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关注历史、现实和社会。

三、对话式教学中方法和思维

1.注重学生的对话习惯的培养

对话式教学方式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交往、分析和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平时学生们习惯于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导致在对话式教学中无所适从,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对话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交流、合作和表达。

2.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果优化

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见解往往不成熟、不全面、不深刻,甚至还有错误。所以,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形成更成熟、更深刻的思维成果。对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很正确的,教师要启发并且帮助他们;对一部分学生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一部分学生很表面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并丰富他们。

四、对话式教学设计的具体化

对话式教学中要想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思维方法,把握好时机和尺度,使对话式教学的收益最大化。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要采用灵活的评价调控方式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要灵活评价。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洪秀全在科举考试中成功的话,就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了。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思考了,但是不是重点,教师就要灵活掌握,既肯定学生的思考,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主要知识。

2.教师要采用鼓励、激励的方式

对话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深入的参与,但是,一些学生不善言辞,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和激励学生们大胆参与讨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全员参与和展示的舞台。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自由发展的目的。面对时代潮流,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气息,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9

锦山中心校

刘晓波

古诗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所谓“对话”呢?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来说,这里的所谓对话,即可以理解为文本向读者说话,或冷静细述,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则以自己的理解或困惑去回应作者和作品。这样的一种对话,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

那么,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猜读、诵读、比较阅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三种较为有效的对话方式。

一、猜读——鼓励和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猜读,是指在初读古诗时直接从诗歌整体上揣摩、猜测诗文的大意、诗人的情感的阅读方式。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阅历浅,但是对浅近的古诗还是有蒙眬的感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读诗的感受,哪怕他们说得支离破碎,甚至偏颇错误也无大碍。因为只要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多加揣摩,就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师的意图,猜考试的题目„„与其让学生“猜”得没了自我,不如让学生猜得主动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认识水平等,以便老师能更好地协助他们。

二、诵读——促进和调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法。笔者以为:诵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从古诗教学来说,这种对话有以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与古诗中生动的形象对话。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雄浑形象„„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意的揣摩感悟,就是在与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对话。

2.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对话。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尝诗歌形象的“味道”,悟出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学生能够能体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之情,体味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热情。

3.与古诗中的语言技巧对话。

古诗文中的语言技巧,也是学生在诵读中与之对话的重要内容。如学生通过诵读,谈出了他们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理解:“从这个‘闹’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大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从这个‘闹’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如果把‘闹’换成‘浓’,就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了。”

三、比较阅读——升华与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在对话中发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多是两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现,几首诗之间有内在联系。如《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怀之作,在经历了“猜读”、“诵读”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红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写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红与白》。”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秋季,《江雪》描写的是冬季,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秋与冬》。”这两种回答分别从意象、情感两方面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在对话中陶冶美的情趣。

相同或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的诗,也可以进行对比联系。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是西湖瞬变的美,由“白雨跳珠乱人船”的“乱”瞬变到“水如天”的静,这种变化充满着动感美;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美是一种色彩的美,色彩浓重,充满着早晨的静谧。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受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英语在小学阶段的开展,随着绿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活而又新教学方法展现在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英语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坚持采用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熏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老师也可以从单纯的传道授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作为作为一门语言的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所学习的英语对话“读读会读读,背背会背,但用不会用”。形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英语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

二、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1、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对生活现实有意义的模仿,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的生活中学习与应用英语。

2、情境

情境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真实的生活,它是教师根据对所学材料、学生实际的掌握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优化,是学生能够理解的有意义现实。

3、英语对话教学

英语对话教学包括英语中对话与语篇的教学,更强调的是英语教学中的对话式教学。对话是两个或多个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对话教学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材料间的交流、互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施小学英语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

情境模拟强调的是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完成一个与生活现实相联系的任务,解决一个学习问题。

在情境模拟中进行英语对话教学或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最根本的优势是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地应用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2、在交流中沟通情感,获得生活体验

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表情达意,语言的交流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小学生情感热烈,喜欢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英语对话,不仅可以增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更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因素的过程”。

3、转变自我教学理念,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老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更要发挥自己对各学科的了解,形成“大学科”概念,将同类学科间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李吉林老师语文学科的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英语教师从中可以借鉴很多。从事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服务于学生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情境模拟的方法;

2、情境模拟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实效;

3、进行情境模拟时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评价;

4、课堂教学中模拟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现实的连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过程进行研究,不断反思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并与同学校的其他有意研究英语情境教学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在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情境模拟的一些做法,对这些做法通过课堂实验作深入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文献资料法

仔细研读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小学·英语 新课程教学法》、《当代国外教学理论》等有关学习及教学理论,同时通过聆听了等英语教学名家关于英语教学的见解,在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同时,不断提高自己课堂研究的理论支撑。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对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总结成教学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情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转化为自己教学的自觉行为却是一个在崎岖中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现状,拟定研究方案

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学生的作业和与其他英语教师座谈等形式了解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喜好及英语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及自己对英语教学的思考。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随年级的升高呈降低趋势,英语教师也反映随着学生对英语学习新鲜感的降低,英语教学变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喜欢课堂师生能用英语交流、喜欢小游戏、喜欢表演、喜欢竞赛;也有些教师反映当自己改变单纯枯燥的教读、生硬的教说、逼迫式的教写时学生还是很喜欢上英语课的。

根据对学生、教师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孩子学习英语的需求,也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的。结合调查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情境模拟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实施”,并初步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三)、立足课堂教学,应用研究成果

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我有意识的用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做一个有心人,将自己学习的体会及一些想法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尽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水平。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将学习来的理论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相应的充实,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见解。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1、在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或组织英语对话教学中进行情境模拟时要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情达意,语言的交流实际上就是信息与情感的交流。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表达中学习英语应用,进一步促进师生情感融洽,形成良性循环,在英语学习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合理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境因素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丰富、色彩鲜艳,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情境感强烈,这些都是教师在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情境模拟的基础。教师要有“大情境”的教学观,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勾起学生的话题,让学生乐于表达,从而为教师更好的组织、协调、调动创造条件。

3、英语对话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牛津小学英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情境模拟时应对教材作进一步转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要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联系。经过生活化处理的情境才能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感兴趣。只有经过生活化处理的情境,学生才能借助情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习的英语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经过生活化处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担当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作用。

4、在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情境模拟时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控,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在进行英语对话教学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中,避免无谓的发散;通过对学生表现的科学评价,调控课堂氛围、节奏,避免课堂纪律的失控。同时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课堂行为的合理调控,还能有助于丰富师生对话,进行话轮的转换,将情境教学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5、情境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情境模拟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情境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情境教学也需要借鉴其他教学方法。如机械识记、机械操练虽然单调,但对学生对基础单词、词组、句型的掌握中却很有作用。在情境模拟中可以利用情绪调动,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单词、句型有意义的练习,避免让情境教学流于空洞的热闹。

(三)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情境模拟时要着力避免的误区

1、用琐碎的“情境”肢解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所模拟的情境应该符号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思路,强调教学情境间的逻辑关系。而不能是所谓的“情境”的堆积,让教学主旨迷失在追求情境的创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意义,有内在的联系。

2、偏面的追求热闹,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也应该追求“简简单单教学,扎扎实实发展”,要力求避免为热闹而“情境”,教学情境的模拟、创设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前提。英语教学也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简单的情境模拟已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3、只追捧个别表演,忽视学生整体提高

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小集团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活动交流。情境模拟下的对话表演、对话交流离不开学得较好学生的表演、示范、激励,但不能仅止于此,更要激发学生群体的交流、互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仅要放在学优生上,更要将更多的关心、耐心、爱心、责任心放在学困生上,避免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我收获颇多,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英语对话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些想法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我想只要自己在英语教学中认真反思、实践、提高,一定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更好的服务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附:

读书笔记: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二)

2、《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的学习

(一)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3、读“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有感

4、浅谈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中的情感素

— 读《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及《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教学案例:

1、巧设情境 妙教词句

——6B Unit 2 Part B、C教学思考

2、在真实的情境中操练语言 Buying fruit 3、4B Unit 9 Breakfast(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B Unit9 Breakfast 的教学总结和反思)4、6A Holidays(A部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兼谈情境创设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对口帮扶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教学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