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精选12篇)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1
口述历史既是一种丰富学生史料知识的历史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教学方法。采用口述历史教学法, 有利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如今, 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填鸭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学不延伸到课外, 只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考试时只是考书本上的知识。这一套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于历史的知识掌握度差, 而且也非常容易忘记。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法, 使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停留在为了考试的层面上,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科书, 不会去看教科书以外的有关历史的书籍, 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 而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想而知, 拿历史当作科目来学, 为了考试而学, 课堂上的气氛一定是紧张沉重的, 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愉快而又活泼的。
二、口述历史教学法的特色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学生主体, 体验过程, 生活经验, 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 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搜集史料, 并且进行相关的整理与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 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 体验调查过程的快乐, 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 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述历史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教学法,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 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感, 好过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知识, 锻炼了能力。一方面, 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 也会使知识记得更牢。
3.知识与能力并重
口述历史法锻炼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 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在口述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设置相关问题, 如何与长辈接触交流, 如何提问题, 如何记录问题, 如何整理记录的问题答案, 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评价采访的内容等, 这些都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
三、口述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准备阶段
口述历史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访谈技巧、小组合作、寻找访谈人物、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等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是口述历史法的关键一环, 调查阶段能否成功, 取决于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工作。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可以分别把各个小组内部负责相同事情的学生召集到一起, 给予专项培训。比如一个小组找出一名负责采访的同学, 而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采访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 这会比讲解给全班同学更有效果。
口述历史法寻找史料的阶段可以定位在这些人群与机构上:博物馆、古建筑中居住的老人、史学家、史学老教授等, 由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有限, 加上一些地区史学资料的有限, 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采访对象, 全班选择三到四个即可, 但是要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为准, 否则不计算在被采访对象之内。
访谈技巧适合讲给采访小记者, 而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寻找人物则是小组内部讨论的重点问题, 这一部分先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 再由小组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方案, 提交给教师, 教师通过后即可实施,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给予指正。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 在外出时, 可由教师带队, 但具体实施项目则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其实就是具体实施, 按照计划原样实施就行, 可是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采访时应该携带的工具和访谈时的礼貌问题, 都应该由教师指导。采访时应该由两至三名同学在场, 一个负责提问题, 另外的同学负责录音和拍照, 这样可以保证现场不出任何状况。如有必要, 教师也应该在现场配合学生的工作, 准备工具则包括笔、纸、录音笔、相机等;而访谈的礼貌问题则是关系到被访谈者对采访者的印象的问题, 也是会使被访谈者决定是否要将重要的内容告知采访者的重要问题。在访谈时, 采访者应该亲切、大方、保持微笑, 语气谦逊, 衣着合体, 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 室内灯光要亮, 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思路。在采访结束时, 应该表达谢意, 并且询问被访谈者的常用联系方式, 以便在整理采访稿遇到问题时, 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3.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是学生整理被采访者口述历史史料的阶段, 可以由小组内部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来整理, 也可以由采访者来亲自整理, 因为采访者参与了采访的全过程, 对于被采访者说了些什么都有着一定的印象, 可能会节省一些力气与时间。整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首先应将录音笔中的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字, 并进行符合史实的调整, 然后检查错别字与遗漏的地方;其次要取好标题, 形成word文档, 打印出来再次进行修改, 并交给老师进行审阅, 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标题要注意尽量要覆盖访谈所有的内容, 即对访谈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做到精炼而有深度。
4.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就是指学生整理好口述史料之后, 进行相关的评价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成教师评估与学生自评。教师评估就是针对各个小组上交的采访稿, 教师给予打分或者是评语的评估, 对于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口述史料给予评价, 并且反馈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针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 并且重新上交。学生自评则是在上交教师时, 每个小组均对自己的工作有个自我评估, 可以写在稿件的后面, 由教师来总评, 或者是教师让每个学生写一个小随笔, 记录自己在这一环节都做了些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后者更有助于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口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2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些什么呢?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都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足用好这部分史料。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也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的章节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
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描写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用了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这里不妨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近代西方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
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对史料的分析要有科学性。对史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像文献史料,它们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材料都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等,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的局限性,教学时要给学生说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5、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教学法 篇3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如今,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填鸭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学不延伸到课外,只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考试时只是考书本上的知识。这一套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于历史的知识掌握度差,而且也非常容易忘记。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法,使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停留在为了考试的层面上,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科书,不会去看教科书以外的有关历史的书籍,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而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想而知,拿历史当作科目来学,为了考试而学,课堂上的气氛一定是紧张沉重的,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愉快而又活泼的。
二、口述历史教学法的特色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学生主体,体验过程,生活经验,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搜集史料,并且进行相关的整理与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体验调查过程的快乐,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述历史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教学法,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感,好过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知识,锻炼了能力。一方面,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知识记得更牢。
3.知识与能力并重
口述历史法锻炼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在口述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设置相关问题,如何与长辈接触交流,如何提问题,如何记录问题,如何整理记录的问题答案,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评价采访的内容等,这些都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
三、口述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准备阶段
口述历史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访谈技巧、小组合作、寻找访谈人物、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等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是口述历史法的关键一环,调查阶段能否成功,取决于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工作。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可以分别把各个小组内部负责相同事情的学生召集到一起,给予专项培训。比如一个小组找出一名负责采访的同学,而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采访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这会比讲解给全班同学更有效果。
口述历史法寻找史料的阶段可以定位在这些人群与机构上:博物馆、古建筑中居住的老人、史学家、史学老教授等,由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有限,加上一些地区史学资料的有限,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采访对象,全班选择三到四个即可,但是要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为准,否则不计算在被采访对象之内。
访谈技巧适合讲给采访小记者,而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寻找人物则是小组内部讨论的重点问题,这一部分先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再由小组讨论,最后确定一个方案,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后即可实施,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给予指正。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在外出时,可由教师带队,但具体实施项目则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负责引导。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其实就是具体实施,按照计划原样实施就行,可是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采访时应该携带的工具和访谈时的礼貌问题,都应该由教师指导。采访时应该由两至三名同学在场,一个负责提问题,另外的同学负责录音和拍照,这样可以保证现场不出任何状况。如有必要,教师也应该在现场配合学生的工作,准备工具则包括笔、纸、录音笔、相机等;而访谈的礼貌问题则是关系到被访谈者对采访者的印象的问题,也是会使被访谈者决定是否要将重要的内容告知采访者的重要问题。在访谈时,采访者应该亲切、大方、保持微笑,语气谦逊,衣着合体,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室内灯光要亮,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思路。在采访结束时,应该表达谢意,并且询问被访谈者的常用联系方式,以便在整理采访稿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3.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是学生整理被采访者口述历史史料的阶段,可以由小组内部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来整理,也可以由采访者来亲自整理,因为采访者参与了采访的全过程,对于被采访者说了些什么都有着一定的印象,可能会节省一些力气与时间。整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首先应将录音笔中的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字,并进行符合史实的调整,然后检查错别字与遗漏的地方;其次要取好标题,形成word文档,打印出来再次进行修改,并交给老师进行审阅,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标题要注意尽量要覆盖访谈所有的内容,即对访谈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做到精炼而有深度。
4.评估阶段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4
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材, 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源泉和依据。认识、了解史料, 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去认识、了解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新构建。然而, 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 因此, 运用史料以重新构建过去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 其中包含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对史料的鉴别, 二是对史料事例的说明和诠释。
史料教学是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 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 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学历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它代表着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跨世纪之际, 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可以说, 史料教学已成为21 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与发现式学习“探究模式” (mode of enquiry approach) 的理念相一致, 激发学生的思考, 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一──史料被引入教学之中。一些历史教师让学生通过史料感受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 学习历史不仅是记诵事实,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价证据, 分辨“事实”与“说法”的差异, 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想象来理解以往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英国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授狄更斯和李彼得等撰写了 《历史课中的证据》 一文, 指出原始史料在课堂中的运用, 不仅可以激发兴趣、阐明主题和解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而且还是一种证据。学生可以查看原始文件、统计资料等, 以便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技能。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学做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可以说, 通过有限度地运用史料, 学生可以学到历史学家的观点和方法。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是“给予”, 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在积极探究的理解中, 学生通过运用史料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他们会感到有兴趣。许多教师更认为, 学校的历史教育应该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2011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脉络中, 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是:由于学生不能仅仅是被教导固定化的知识, 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 而这便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 因为学生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直接经验, 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 大多数学者认为,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比较熟悉, 它强调教师的讲授, 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 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 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 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史料教学, 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 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 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 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 寻找历史的规律。学生通过对一定史料的研读, 逐渐培养起一些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比如, 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 运用基础知识说明阐述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能够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的自主创新意识;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样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来源, 史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将史料引入教学, 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 它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5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历史图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运用历史图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每一个教师都很注重课的导入,因为一个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为整堂课的成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模式,而情景导入作为一种常见的形式,历来很受学生喜欢。那么,情景材料从何而来?渠道当然是比较多的,但课本图表本身就是很适用的情景导入材料。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我先把孙中山的头像用多媒体显示出来,然后提出三个问题:1.此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他是谁?2.他领导的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次革命叫什么名称?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迹?当学生窃窃私语陷入沉思时,教师切入主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多媒体显示“辛亥革命”,自然过渡到教学主题。
二、运用历史图表,对教学知识进行简化
历史教材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整体教学知识点中人物和相关事件较多,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图表的利用,可以让整个知识得到简化,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完成知识的学习。通过图表对于历史知识点进行概括,学生可以对整个知识点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图表的利用,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让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效果和深度得到更好的保障。图表的利用上,要抓住重点,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的处理,让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突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侧重地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天京变乱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部斗争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几字图”将天京变乱中的各种矛盾及过程表示出来:
从上图的“几字图”使天京变乱的经过一目了然。它再现了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演示了天京变乱各个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运用历史图表,突出知识脉络
图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交流作用,其对于信息进行直观、简洁的展示,形象地将一些物理问题展示给学生,相对于文字,其可以更好地对于知识点脉络进行凸显,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知识学习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得到很好地凸显,整个历史规律的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图表的利用,要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并突出历史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思路,通过对知识点上下联系进行重点体现,进而让学生对知识的脉络进行更好地把握。在图表应用中,教师要对于图表进行合理设置,结合不同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地对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进行体现,提高历史学习的连续性。
总而言之,历史图表的应用,在教授新课或复习时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充分感知课本教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知识框架替代冗长的语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并且促进了学生记忆能力、概括能力、对比能力以及联想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效果,在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发挥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三、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历史短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历史剧的时空感,重塑“历史”,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有效、互助的合作,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述古希腊公民的民主权利时,我以雅典公民帕帕迪一天的经历改编成历史短剧并加以演绎。又如学习秦时,我让学生装扮成秦始皇和秦朝大臣,就如何实行秦的统一进行模拟讨论。再如在讲到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我让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及教学内容,编排了一个历史短剧———《武松在宋朝都市东京的奇遇记》。同学演得绘声绘色,既把宋朝的商业发展特点通过剧情表现了出来,又融入了一些幽默、搞怪的表现手法,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性特别高,表演很到位、很投入,十分成功。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说话技巧,纾缓了紧张情绪,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历史学习热情。
四、有争议的问题
在历史上,有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有争议的,如对秦始皇、曹操、李鸿章等历史人物可以开展讨论,对社会的推进或阻碍,进步和倒退,积极与消极,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辩争,让学生在充分收集归纳论点和论据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激活思维,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说服其他成员,这就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入地研究知识,加强认知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对方观点的批判或认同来实现认知的重建,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人。
五、复习课中知识点的整固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全面整理知识点,落实基础,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工负责把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进行梳理,当然在之前,我会给他们指明几个大方向,各小组自己准备,派代表讲,互相分享,然后我根据他们的总结成果再加以解释、评价。如在复习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时,我选择了几个内容,如:要求同学总结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成因和对策:
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的单向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有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这便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历史地图。
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使学生更加娴熟有效地合作学习,就必须教给方法,不断提高其合作能力。一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二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三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尊重是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要学会尊重,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受重视的;其次学生间要认真倾听,努力挖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四要让学生学会协调,在与其他成员发生观点或操作方法上的矛盾时,不能将争吵激烈化,应冷静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片面,他人的观点哪里有不足,能否用科学依据证明自己或反驳对方,这时语调的把握是重点。必要时要做出让步、妥协,不要吝啬对伙伴的赞美。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运用正确的合作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发生“有效碰撞”,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树立合作的信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陈维坚.谈小组合作教学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基本思想与实践.中学历史教学,2008.11.
[2]陈亚利.历史课堂上的体情、悟理与品趣.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09.8.
[3]陈作棉.让合作学习从无心到有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2.
[4]胡荣红.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甘肃教育.理化生教学,2007.1.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历来为古今史家治学和习史的重要方法。至于: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郑樵:《通志.图谱略》)”更说明了“图”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中的地理空间概念,使教材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厘清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前苏联教学专家卡尔曹夫曾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1)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处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采用原图配合讲解
利用历史原图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学原图运用的情况如何,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质量。如《丝绸之路》一文,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时,我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先看地图概貌,有一个总的印象,再看地图中的符号,然后我概括教材的内容要求,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及在西域的主要活动区,要求学生边学边看边理解。这样,既有图又有文,图文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牢牢记住所学内容。
二、时空结合
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的客观反映,它跟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地图,从而达到时间与空间的紧密结合。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时,我充分利用一幅大致略大于现今的祖国疆域范围的暗射地图,随着对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生存年代的讲述,在暗射地图上逐步标出这些原始人化石出土的地点及其活动范围。
三、放大成挂图
当前的历史教学挂图还没有完全满足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光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自行绘制教学地图。如《甲午中日战争》一文,地图中符号指向复杂,学生自己看小图难看懂,于是我便在课前绘制大图。大图平面开阔,线条明晰,可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在教学时我边讲解边指点。这样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就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就提高了。
四、绘制黑板略图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实用、最经济的方法,它与挂图比较有许多优点:一是机动灵活,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突出某一部分,以达到精讲的要求;二是边讲边画,可将历史事件在空间舞台上的演变过程,随着讲述逐步揭示,使教学的双边活动在直观而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教师边讲边画,讲什么就画什么,讲到什么地方就画到什么地方。教师通过边讲边画,能使原来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同时,运用学生的欣赏记忆、听觉记忆和动觉记忆,学生的兴奋中心不断和持续地出现,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端和语言而转移,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井冈山会师》中的“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在授课前,我先把地图轮廓用粉笔勾画在黑板上。在教学时,我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推进,先标明起义的地点,然后标明南昌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和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各个地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逐步标绘出来。这样,学生的思想就跟着教师的勾画层层演进,能够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及时消化课堂教学知识。
五、借助多媒体,激趣化难
现代教学手段比传统所用的教具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目前,幻灯、投影仪、录像等均已采用。对一些比较小、模糊的历史插图可以制成幻灯,放大到一定倍数,使之更清晰。利用电器声光设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加强直观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先放投影“鸦片战争的形势”,学生看图,教师讲解。当讲到1840年6月,英军封锁我珠江海面进行挑衅时,画面上广东一地闪现光点,并发出“嘟嘟”声。随着我的讲述,画面上的厦门、定海、天津、虎门、广州、吴淞、镇江、南京依次闪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鸦片战争的经过是教材的难点,由于现代化电脑手段在历史地图上的运用,就把书上“鸦片战争形势图”活现在学生面前:闪光、发声、动态三者并用的形象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材的难点。
六、古今地图对照
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别是某些社会要素,与今天相比变化较大,因此学生不容易弄明白。这时,在地图上标明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就为他们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帮助他们更方便、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在与课本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中,由于采用四色印刷,古今对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地图册不但提供了地名的古今对照,而且提供了今岸线、今国界、省界、重要水系(河流、湖泊、海洋)的今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历史地图。例如,在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的《西汉时期全图》一图中,通过地图中蓝色和灰色古今岸线的对照,学生们就会明白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海岸线原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地图中给出的灰色今国界和当时的政权部族界的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地对西汉时的疆域有个相对明确的概念。
可见,在教学中地图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历史地图,就像找到一把打开历史迷宫的金钥匙,能够更精炼、更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地图,任何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最大的优化。
注释:
(1)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94.
摘要:历史有时间和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历史地图。文章认为,历史地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中的地理空间概念,使教材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厘清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地图,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94.
[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8
此外, 乡土历史的讲授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途径。当然,乡土历史更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历史知识,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
一、甘肃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目前, 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在初一年级就发放了《甘肃历史》的乡土教材,但因为在会考中没有过多的涉及,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此书并不重视。并且在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关注,因此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
二、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甘肃地处西北,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尝试 以甘肃地 区的历史 遗迹为例 ,对乡土历 史和历史 教材进行 结合 ,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彩陶。甘肃是最早的彩陶发源地 ,被称之为“彩陶的 故乡”。在“ 破解彩陶 之谜”探究 课中 ,教师可以 马家窑彩 陶为例 ,结合甘肃 省博物馆展出的彩陶精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彩陶的制 作和先民 们对彩陶 的使用以 及彩陶纹饰对当时生活状况的反映。
2.秦的发源。秦始皇“ 祖籍”甘肃 , 在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发现 的古墓群 被专家一 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 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在讲授“ 秦帝国的兴亡”时,教师可以以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出土为新课导入, 引出秦的发源,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陆路通道的 总称 ,分东、中、西 三段 ,其中东段 均经甘肃。在“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由于学生对“ 丝绸之路 ”比较熟悉 ,资料容易 收集 ,并且“大道 通西域”是 甘肃的地 理特点 ,所以这节课可以主要以学生讲解为主。
4.纸的出现。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由于放马滩纸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以前教科书中的蔡伦发 明造纸术 的说法 , 将发明改 为了改进。学生无不唏嘘,加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5.隋炀帝与张掖。隋炀帝为了平定突厥 、吐谷浑,扩展疆域进行了西征西巡。为彰显大隋的强盛 和威仪 ,在张掖召 开了“万国 博览会”。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在“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这一课中 ,让学生能 够正确地 评价隋炀帝的功过是能力目标之一,对隋炀帝西巡张掖的史实讲述,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隋炀帝,客观地评价他的功与过。
三、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
1.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馆收藏的乡土历史方面的读物,对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 , 加深学生 对课程内 容的理解 有重要作用。
2.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 。各县市都有数量可 观的历史 遗址、博物 馆 ,这些都是 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历史遗迹,加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3.历史影像资料和网络。历史教育网站 、文献记录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这些都是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与教材有机融合。乡土历史应是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不应加重学生的学 习负担 , 影响或打 乱正常的 教学内容。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是进行乡土历史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乡土历史教学决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而应积极 创造条件 ,让学生更 多地参加 实践活动。
再次,要注意鉴别乡土历史资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加以分析和鉴别。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9
一、历史图片教学有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因高中历史学习要进行大量抽象思维的思考、学习, 常使很多学生感到特别疲惫, 在一节课上了一会儿后就很容易开小差。而大量真实、直观、幽默和动态的历史图片既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 还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借助文物类、想象类图片, 如照片、遗迹、漫画等, 真实、形象、有趣, 可让学生更形象、要真实贴切地感受历史。既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 又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 从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比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36页图片“处死路易十六”, 对学生的心理震撼和吸引力是教师单纯用语言所无法达到的, 它可以调节学生的疲惫感, 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借助历史图片可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减轻抽象思维的负担。比如, 在高二历史《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单纯去理解人文主义的“人文”内涵是很有难度的, 但若引导学生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图中富有人性的、慈祥的圣母与文艺复兴前呆板的、无感情的圣母像比较,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文”的根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崇尚人性。
二、历史图片教学可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为素质教育打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 注重能力培养, 但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若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要想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突出, 使得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进而迈向素质提升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历史图片教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好渠道。
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亲身经历般的长期印象, 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 在教师点拨下, 效果会更好。如高二历史《美国的建立》一课中, 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中, 栩栩如生的“玻利瓦尔像”让人对原本没有多少印象的玻利瓦尔本人多了一层如同有一面之交的印象———这对掌握拉美独立运动的基础知识大有帮助, 因为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有的图片对历史知识高度概括。教学生掌握好一幅图片往往意味着掌握了需要几段甚至几页才能讲述清楚的大量知识。如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中“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四大基本构成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让人一目了然且空间感极强, 有利于学生巩固这部分基础知识。
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相结合, 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 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学生对其记忆更加深刻, 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如高三历史图片“丝绸之路”, 可联系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多:张骞通西域、汉与匈奴的关系和中西交往的历史等。
三、历史图片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直接推动作用
借助图片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效果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如关于对日本侵华残酷性、野蛮性的教育, 千言万语也不抵一幅“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杀人比赛”图片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意识:文物、数据图和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事实、现象的表现、记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来理解历史现象、论证有关说法, 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自然得到培养。如借助高一历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两幅图片进行设问———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从而让学生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论证“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10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特征与功能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不仅有着一般目录的功能, 也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学习内容的浓缩。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也是学习重点的浓缩精华。以苏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 将课堂标准与目录进行对比, 即可看出目录是学习内容的浓缩。
课程标准 (部分) ——— (1)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 了解“文景之治”,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 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 了解东汉的建立,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目录: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 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2)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排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 初中历史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模块, 每个不同的模块之后又包含着不同的学习主题。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也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历史的发展规律, 反映了整个历史学科的特征。
(3)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导读与目录检索的功能。有关专家学者指出,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导读与目录检索的功能, 也是联系学生、教师与文献的纽带。
二、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应用方式
(1) 将目录作为教材纲要开展教学。从教师的层面而言, 在进行导言课与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均可将教材目录利用起来,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 为学生理清教学脉络,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以苏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为例, 第五与第六单元目录如下: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根据以上目录, 在讲授世界各国人民的抗争时, 可以将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无产阶级的抗争结合起来, 这样可帮助学生理清这一段的学习脉络, 令学生的学习变得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 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单元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目录来实现知识的复习, 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点, 这对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记忆力以及综合能力都有着良好的效果。
(2) 利用目录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在初中历史课堂之中, 其中的内容比课堂标准更丰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难以为学生传授过多的内容, 只能够将授课重点放在重点考核内容之中, 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齐全, 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目录作为索引, 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外知识, 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性,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学习视野, 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目录进行学习的钻研精神。
(3) 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目录。新课改中明确要求, 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因此,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录, 这些目录可以不是单一的文字, 也能够是照片、地图的形式。在编写目录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编排好不同类型的目录,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4) 利用目录开展新课程导读教学。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有着很好的导读功能, 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纲领性与趣味性效果。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将目录引入教学过程中, 这样可达到概括课堂教学知识点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六艺” 篇11
一、博览群书,具备一个“博”字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加之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博”结合。这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问渠那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史料,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才能自由地把握住历史教学。
二、关心学生,突出一个“爱”字
别林斯基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里”。这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一生幸福的营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传递着某种感情和评价信息,也给学生暗示着归因的取向,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一种漠视与忽略,损害的都是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影响的将是一个民族的公民素质和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要对学生的成长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无愧于民族、“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
三、激发兴趣,强调一个“启”字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是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回答傻瓜式的提问。事实上,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思维动起来,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抓住课堂,注重一个“效”字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是历史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程度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五、优化设计,力求一个“巧”字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
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方能左右逢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入、说明、提高、变化、强化、总结等诸多外显技能,精心琢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分解研究,微格剖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使上述技能达到极其炉火纯青的地步,灵活运用讲述、图示、比较、演示各法,力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六、熟悉教材,需要一个“挖”字
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故事性、概括性强,一改过去专著缩编式的编写方法,很适合目前中学生使用。但是,“剧本编得好,还须演得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课程资源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教材不是权威和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更好地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这取决于教师。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以整合教材的意识,设置一些具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开发历史教材,将干巴巴的历史教材“活化”,揭示掩藏于教材表面文字下面的历史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其中。
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以图激趣, 导入新课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圣人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呢?巧妙地利用历史图片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在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看“处死查理一世”的图片, 然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高高在上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想知道为什么国王会被砍头, 同时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形象感知, 加深印象
在历史教材中, 文字表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但是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 无法向学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 而图片的特点却是真实、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如我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时, 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 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在经济危机中, 老百姓工资下降, 饥寒交迫, 流离失所, 大量失业的情形呢?此时课本中的插图———“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信”为教学带来了转机。求职信非常醒目地背在求职者的背后, 虽然是用英文写的, 但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我会说三国语言, 我有三年工龄, 我有三个孩子, 我已失业三个月, 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而很容易地掌握了经济危机的后果,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三、抛砖引玉, 匠心独运
课本中提供的图片, 看似简单, 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则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彩图“工业时代的纺织厂”, 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 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最后让学生思考: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还能不能满足大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有关火车的发明和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 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对比启发, 论从图出
利用图片的对比, 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教学中, 关于“著名建筑”一目, 我用课本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两张历史图片来启发学生思维, 并提问:“观察这两幅图, 看看这两个建筑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 得出下列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突出特点是“高而尖”, 麦加大清真寺的特点是“大而高”, 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我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五、借图说理, 情感教育
如在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南京大屠杀》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历史图片组织教学:其中有日军砍杀南京青年的;有日军把南京青年当靶子练习刺刺刀的;有日军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纸等。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感到触目惊心, 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后, 还讲述了当前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中日有关报道。此时, 我适时地告诉学生要警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复活, “反对战争, 珍惜和平”, 这体现出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以图启智, 由此及彼
如在讲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时, 我结合课本中提供的图片“珍妮机”, 介绍了有关珍妮纺纱机的情况。随后,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我还出了一道思考题:请你想一想, 如果 (长
庆
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 情况会怎一样?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中
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甘□最后得出结论: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肃李昙花一现;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中国的第五晓大发明而被欧洲人所用, 却不可能为中国庆霞
城
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
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 政治、经济、文74化都不能为新事物的出现提供适宜的温度、51水分和阳光。此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 00体地位, 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也增添了
【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07-15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07-03
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整合07-20
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05-15
历史教学中的材料处理05-15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9-14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09-20
历史教学中的辩证法05-12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