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通用10篇)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教育学生做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用”、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再比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二、教育学生做爱国的中国人
首先,要教育学生了解祖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既要了解中华民族在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受的种种屈辱;既要知道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现在的国际地位,也要了解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只有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的责任感。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已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原知万能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已任。再次,教育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更是一种执著的行动。近代以来,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毛泽东的“探索”,这些富有开拓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历史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教育学生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新人
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斗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不愿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二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抗,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三是中华民族资本脆弱、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没有能力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实践,几代人的苦苦探索、反复寻求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首先,教师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斗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不愿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二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抗,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三是中华民族资本脆弱、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没有能力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亿万中国人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实践,几代人的苦苦探索、反复寻求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其次,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在教学中,要运用这些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青年学生,让他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教育学生做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
首先,要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的胜利,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可阻挡的。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每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几经风雨、几度起落,但总的说来,前进性仍占主导地位。要教育学生用历史眼光看问题,坚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其次,历史教学还应热情讴歌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为目标,他们为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典型材料。
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做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规律来培养学生积极、正面、健康的情感,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 爱国的情感充满胸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宏图志愿,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实施德育的。
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每个朝代的更替, 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 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 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 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 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 充满了英雄气概, 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时, 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 救人民于危难之中, 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 终于治水成功, 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 周游诸国的孔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的班超, 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 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 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 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 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 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解放战争, 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也是为中国社会带来大的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并世代相传,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传统。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不忘历史, 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 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
但是, 在目前这种物质财富极其充足的条件下, 很多学生对艰苦奋斗没有概念, 认为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该享受时就享受。对于学生的这种观点, 教师要结合历史上的相关故事进行修正。以“文景之治”为例, 汉代皇帝文帝、景帝以皇帝之尊仍然提倡节俭, 他们富有天下却不肆意挥霍, 春耕时亲自下田, 秋收时参与收割, 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粗茶淡饭, 最终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复苏, 实现了国富民强的梦想。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斗争, 如果我们的党和人民不依靠艰苦奋斗, 是很难战胜一次次的困难, 也无法建立新中国, 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相关的数据对比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坚持自力更生,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摒弃那些错误的消费观, 不攀比, 不贪图虚荣, 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 属于我们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牢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 以民族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挥霍、不能浮躁、不能见异思迁。这种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有效利用, 传给子孙后代。
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 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 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 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 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 抓住一切时机, 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 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 首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之后, 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开展以来, 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 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 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 经济非常落后, 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 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实施了土地改革, 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彻底翻了身, 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 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 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 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 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 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 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次, 在近代史中, 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 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打败了蒋介石, 建立新中国, 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对祖国的热爱, 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就会努力学习, 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由此可见,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 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 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摘要:德育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的本质, 是教学工作的精髓, 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握好初中历史这个德育的主阵地, 将历史知识与德育教育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让德育的功能得到强化。
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教育本来是育“人”,但是现在其育“人”的功能却被削弱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不再关注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缺乏社会良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就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并没有看出有多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文教育,这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人文主义是历史学科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历史赋予这一学科的任务和使命。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标
2002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
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进一步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今天的历史教育,就是用当代社会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反思现代,让历史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应当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地人格素养。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现状
谈起历史教学,最普遍的看法是使学生能够记忆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事实,应对一些必要的考试。用我校刘笑宗老师的话来说:历史如果只是传授知识照本宣科,谁都可以当历史老师了!其实历史并非简单的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和重现,应多考试更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历史中包括了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教训,有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被视为单一的学科教学,在模块化的教学中缺失了充满历史味的波澜壮阔,代之以一个个浓缩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在缩减容量的同时,也割舍掉了许多的感性的人物,精彩的艺术。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尽管许多老师们精心备课,努力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人文教育放在第二位。为了那一次又一次的成绩不得不急功近利的采取有利于直接提高成绩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那还顾得上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促其形成人文素养,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难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功利化的表现,使得历史教学也丧失了自我,那些在放映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影片时的笑声就是对历史教学的莫大讽刺。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想法
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认识到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应对高考的同时尽可能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把人文教育真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之中。
新课程标准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高举人文大旗,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在新的标准的指导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从三维目标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习是一个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到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推行参与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也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历史过程,探索历史结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2.转换教师角色,提高自身修养,做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教”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者;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学生互动发展的协作者;与学生融洽相处的同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升、启发的作用,使学生能独立的感受人类文化的精神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成功,教学成效也就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成为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有声和无声的历史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除了在从教前所获得的丰富人文知识和形成的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外,还要在教学之余,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地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将自己由照本宣科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尝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导游”。
3.挖掘教材,让课堂有血有肉,打造人文精神的气场。
课本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发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浩瀚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譬如孔子、李时珍、“美术三杰”、布鲁诺、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思想家、科學家、艺术家,他们的学说和成就,影响着人类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整个文化传统,教师教学时要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这些人物和相关的事件变得清晰可辨,在描述中挖掘出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焦作市实验中学王金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装备不断更新,又衍生出了“电灌”。总而言之,灌输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激活学生头脑风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台湾问题有了较深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写话:生活穿越。(2)小论文:我的北宋游记。(3)感受名菜:自制名菜“东坡肉”。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5
一、多媒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一、多媒体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我们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自己旁观聆听,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面体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出现新取向。
我们初中历史是“副科”、是“豆芽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好象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就不能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学。要还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就得靠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拼,去奋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①介绍历史方法,鼓励他们问“我们怎样知道?”以及教他们评价史料。②让学生接触多种体例——社会史、政治史、地方史,专题学习及发展史等。③应该开拓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第二层次概念如史料、解释、变迁与连贯等的理解。目前,好些国家历史教师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的新取向。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初高中历史教学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赶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第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几个镜头: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乡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无法形容的喜悦之情,而且增强了学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意义,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爱国注意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样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育再好,它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第一、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将会连“曹超刘备谁是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更不说“曹超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大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这类问题了;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学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而教师应该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那样将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第二、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长征》一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则背离了教学宗旨,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把“上历史课”变成了“看电影”。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
所以,“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要认真研究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意图,还要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并将其和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附应影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也可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既能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需求时机,做到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才能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三、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弊端:要么多媒体制作简单、生硬嵌入课堂教学;要么它的动画效果、声音效果没有目的地而随处使用;要么字体小,看不清或变化过多。例如:有一个课件,光是短短的一行课题文字的出现,就在屏幕上持续翻滚跳跃1分钟之久,而一节课就只有5张写有板书的片子。这些处理方式带给教学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效应,难怪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要想真正发挥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在课件制作方面就应该重视以下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我们要突破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比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第二、我们要重视教学情景营造。
我们制作的课件一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为演示型为主的课件。制作这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这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关键。因而我们可以使用影音资料,可以设计简单的动画,使之更贴近现实,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第三、我们要重视选题与创意。
历史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好的结合点,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制作CAI课件,如音像资料、图片和地图等,这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在选题方面,扬长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绘画、音乐这些内容正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第四、我们要让学生参与。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要忘记学生是主体,在设计时就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位置,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好处。无疑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第五、我们要杜绝多媒体课件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课件制作不当存在很多的短处,最突出的就是它本身的干扰因素很多。例如:背景颜色更换十分频繁、不恰当地使用声音与动画效果、将大量的图片堆彻起来、字体变化多„„这不但没有减少多媒体本身干扰因素,反而增添了一些人为干扰因素。
我们观看两个课件,在来讨论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该怎么做。(演示课件《秦的统一》、《长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做到“一明确,二清楚,三不要”,“一明确”就是明确主题,任何时候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二清楚”一是清楚每一个细节的目的,二是文字要清楚;“三不要”即不要花俏,不要烦琐,不要扰乱学生思维。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情感教育
江苏省沭阳南洋学校孟元
【摘要】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对学生灌输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探讨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问题策略
一、在实践情感教学中要注意某些问题
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在发挥情感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符合科学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过度加大兴趣培养,滥用个人情感的话教学成果反而会更差,教师要是过度培养学生的兴趣,会造成学生在原本的教学进度没完成的情况下,损害教学方向,不利于教学的目的的个人情感在教学中不能滥用。尤其在历史教学中,在历史中加入过多情感的话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例如在学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这段时间中中国所受到的误入而不想学习这段历史,甚至会产生盲目的厌恶或’憎恨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情感教育的进行不可以忽略学生在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改正偏科认识的观点,将情感与认知和谐发展,是情感教育施行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担任着增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任务和教育意义,而情感、行为、价值观念也同为重要,承担着社会和谐的责任。想要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两者缺一不可。
(三)注意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方式的时刻与恰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方式要恰合时宜,不能太过热情或是冷淡,必须依据教学进度适时调控,把握好分寸,自然亲和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平等对待学生。
高中的历史教学里情感教育的.施行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改革目标,和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学科改革的前行家,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最终挖掘出教学中的注重因素,使学生品德认知等多方面发展。
二、如何更好的利用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教师们也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加强本身的教育技术。教师不但得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利用情感的教育,加强学生对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爱好。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搭建亲近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学习。准确施行情感教育,让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还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为了更好地施行情感教育,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首要条件
大部分学生会爱屋及乌,只要喜欢教师就会喜欢那个教师所教的那门课程,所以要想有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彼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是学生不喜欢教师或者对教师存在惧怕,面对教师总是心惊胆战,不敢发表意见,不敢质疑教师的问题,只敢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的内容,精神受到压抑,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根本无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又何谈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发育。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关键,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使其情感愉快、思维流畅。
(二)由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应当从学生出发,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用阳光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平时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开玩笑、聊天等方式融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态度去放松学生们的心情,更有益与学生吸收知识,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书面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改变旧教学灌输性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自主思考。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学会以古鉴今,当学习到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时候,学生能够了解稳定的政策、较低的税率、开放的国策才能让国家更加昌盛,从而引申到今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策国情并对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想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不同阶段也当采取不同的情感方式,如低年级学生,许多学生会对某些学科进行懒散的态度,会有偏科现象,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常常有开小差等行为,影响正常上课学习。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用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且给予肯定的目光,多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积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初步的自我激励意识,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教师就应该多注重主题教育,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能够随着自己的引导去自我思考,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在解析中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判断推导出答案,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好的锻炼。
(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运用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多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高效地加强学生的分析、合作、沟通的能力,是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是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中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肯定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深度探索,努力思考。更是可以展开多种知识比赛,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更主动、更迫切地去学习,且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能够帮助彼此更好地了解历史。
三、结语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7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 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 但培养人格更重要, 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 则事关国家的隆盛”。
尽管有众多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往往存在严重的重知识与能力轻人文教育的情况。在历史学习中, 能力与知识固然重要, 但绝对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 不讲知识和能力是不现实的, 只讲知识和能力不讲人文教育是危险的。知识是载体, 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双翼, 任何一翼的缺失都将带来严重的问题, 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 都是十分危险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们十分担忧, 缺失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能够维系多久, 能够走多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高瞻远瞩, 居安思危, 则“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人文教育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重视人文教育, 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
国家的竞争, 民族的生存, 取决于人的素质, 作为教师, 特别是历史教师, 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历史教师应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自觉地提高人文教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经过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当然在教师自主提高人文意识的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对教师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进行督促和评价, 从而使人文教育得以落实。
二、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并且是十分有趣的。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篇幅、课时限制和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等方面的原因,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性质、特点的分析,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而是枯燥无味的考点和知识点。我们应该注重挖掘人文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 则古今中外, 有很多我们可利用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我们要以精彩历史故事吸引人、以真挚的历史人物情感感动人、以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人, 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中升华, 在趣味盎然中培养人文精神。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
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 更强调自我心灵体悟。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 在人文主义教育中, 人文精神的内化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人文教育的关键。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 树立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意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人文教育一定要注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心理,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甚至激起心灵的火花, 使情感的内化得以顺利实现, 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主体的感悟中得到提升。
四、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考试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能力的考察, 而且要强调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这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手段之一。通过考试这一环节, 可以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主体感悟。比如通过考察华盛顿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对华盛顿非凡勇气、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的主体感悟。
总之, 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中, 努力实践, 身体力行, 全面关注课程标准, 切实落实人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应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商朝的青铜器和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汉朝的造纸术和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会由衷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使他们心中的思想得到升华,点燃他们的爱国之火。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曾说过“追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认为只要学好与考试有关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会有美好的前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片面追求高分,思想倾向上存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从而导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思想狭隘、精神空虚,一旦遇到挫折便会意志消沉。所以在教学中应立足历史学科阵地,用确凿的史实和饱满的热情,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人类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人类追求理想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历史就会为我们提出更多更新的目标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脱离了集体的人,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历史教学中,我通常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由于领导集团的团结协作,加上人民群众的拥护,太平天国占领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威震中国;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最后走向了失败。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使受尽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在当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和2003年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百折不挠,共克时艰,全面夺取2008年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是我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羡慕。作为一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流传。
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责任感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家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造就了一部分孩子的自私和任性。许多孩子只知道索取和享受,远离了勤奋和奉献,更谈不上责任心。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用列举历史事例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例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等,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定能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历史新课程所要追求的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育因素;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来讲,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时刻,同时,能保证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不断挖掘,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良好的培养。
一、高尚的道德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感,道德感十分重要,同时,道德感能对人类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情感体验。而道德感对于学生能如何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道德感偏低,或是道德感不正确,则会导致日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社会产生危害,而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人类对道德标准形成了共识,比方说,义务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等等。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以及戚继光沿海抗击倭寇等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先驱者闪烁强大的光辉,引导着更多中国人民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而历史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外国也有众多诸如此类的优秀事件,如奥林匹克的长跑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虽然,不出自于一个民族,但是其性质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伟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同时培养学生朝着该方向不断努力前进。
二、积极的理智感
理智感就是人类在进行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而产生的满足。青少年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而对于真理,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感,探索感,一个积极的理智感是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新鲜事物,而对于谬论,偏见等,会产生厌恶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从原始社会不断进步到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坚持自身信念,坚定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孙中山,毛润之,岳飞,希特勒等等,可以进一步进行描绘,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人是对世界产生影响,什么人是对祖国,对民族产生影响。从而有一个正确的理智观念,为学生日后的成才,志向打下正确的基础。
三、正确的美感
所说的美感就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对于历史遗迹,遗物等等,比方说,青铜器、长城、北京故宫以及达芬奇的画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让学生进行观赏,体会,从中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艺术的赞美。而通过的李大钊,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人格魅力,精神魅力,进一步形成自身的正确审美。
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根本路径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在知识上让学生能够学会,学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进行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现如今,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各有千秋,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产生影响,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历史,因此,教师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知识面不断扩大,利用最准确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贯穿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景,对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其中所内在的民族情感,让学生能从根本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历史当中穿插扮演历史角色,或是欣赏历史人物,寻访历史古迹,写相关小论文等等,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对于有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或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应当在对学生积极情感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更耐心的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而在历史教学当中,需要以学生为根本,秉着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所有的教学,如果脱离了情感,则会显得虚伪。因此,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让学生能有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互相结合。并且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思维等互相产生摩擦,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格,性格等不断完善,进一步升华。同时,情感教育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来讲,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最根本培养方式,只有学生有正确的美感,积极的理智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感,才能让社会的发展更具活力,而教学依照这种方向发展,才能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翁家城.初中历史融入情感教育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5):147-147.[2]
陈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10):139-139.[3]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3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7-07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教育11-04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11-09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09-20
职业教育中的历史教学11-16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9-05
历史教学创新谈06-22
浅谈历史教学反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