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共12篇)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 我们应深深懂得:德育是主导式、渗透式的德育, 应当是贯通教学的一条潜在的红线。作为教师, 即使是教知识, 也要把知识引过来, 化为形成学生人格的一种力量。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以此为契机, 积极主动地,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高尚的思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几乎在每节历史课中, 都要讲解一些历史事件,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人物, 学生的性格、气质、志向等都属于心理学上的“可塑”阶段。此时, 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学习、仿效那些优秀杰出的英雄人物, 唾弃、鄙视那可耻、阴险的得志小人,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树立起高尚的情操, 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案例
初一时, 我在一节历史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来这里读书是为了什么?请说出你的心里话。”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俺爹让俺考大学, 考上大学就不用种地受罪了。”“我想学文化, 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不用像俺哥那样下煤窑了。”“俺妈怕俺长大打光棍, 想让俺考上学校, 才能娶上媳妇。”只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朗朗地回答:“俺想考老师, 俺村没人教书, 原先只有一个代课教师, 嫌不挣钱, 又到外地打工了。俺要是考上师范了就能回村好好教书了。”小女孩的话深深感动了我, 也震动了其他同学, 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小女孩, 并立刻抓住时机, 给学生讲述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讲述了岳飞从小受母教诲, 刺下“精忠报国”之字, 也立下了“精忠报国”之愿。那节历史着重讲述西汉史, 我特意详细地讲述了西汉军事家韩信的故事, 特别是对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的史实究根论源, 当时韩信风华正茂、舞刀弄剑、血气方刚, 何以能忍受那几个地痞无赖的蛮不讲理、飞扬跋扈?就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推翻暴秦, 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为万世安乐誓建奇功……下课的铃声响了, 同学们还沉思在我的讲述中, 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一节最好的历史课, 但这些距学生或远或近的历史人物从小立志的故事, 在他们心灵中一定会有深刻的影响, 对陶冶或修正他们的志向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 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高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明确要求, 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因此,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衡量这次课程改革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作者:朱江山
摘要: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一直被每一个国家所重视。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现行教育过分重视才智教育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司马光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德育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通过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总结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及开展方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既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而多年的历史教学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历史课堂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渗透德育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要想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一名优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1、寓心于教: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内心从而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教师有更丰富的思想,更真诚的心对待历史,对待历史教学。只有寓心于教的历史教育才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融入学生的内心。
2、寓情于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鲜活的人物事件,更是有丰富的情感贯穿其中,这些情感因素需要历史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必须以情感人。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德育内容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将这种情感印记烙于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想。
3.寓德于教:
太阳因为自己的发光,才可以普照大地。以德教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4、寓识于教
俗话说: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在学生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任何问题都不被难倒的老师也最有魅力,只有博学才能让学生折服,信赖,跟从,努力学习。
二、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比较对比法。
1.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从而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勤奋的学习。
(二)课外活动法。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历史参考书、历史名著等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二者巧妙的结合,作到事半功倍。
(三)联系现实法。
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德育决不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它必须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讲儒家思想的时候,我设计了当今“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影响巨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望。
(四)、榜样的力量
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爱国、诚实、谦虚、坚强、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德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蕴含的美德内容。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林肯为还给顾客的零钱而体现的诚实;刘备三顾茅庐的谦虚态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无私品质;这些史料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这些美德就会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从而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变为学生自身的优良美德。
三.结语: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①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②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③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4
一、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不同
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 。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 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 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 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 。 不同类型素材可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解决。 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使用,把祖国大好河山、英雄人物、 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 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 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 如果拿出实证, 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然会油然而起。
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 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表现优良传统。 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 。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的教学情景等。 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对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 。 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 ,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远犬”的爱犬游到面前,叼住他的臂膀,不使下沉。 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浪之中。 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 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 “学史一得 ”演讲比赛 。 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形式。 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几年来在上级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 。 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 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几年来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绘制了两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教育 。 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1)考察历史古迹。 在学校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热爱祖国。 (2)进行文物收集。 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几十件文物,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育因素;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来讲,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时刻,同时,能保证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不断挖掘,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良好的培养。
一、高尚的道德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感,道德感十分重要,同时,道德感能对人类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情感体验。而道德感对于学生能如何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道德感偏低,或是道德感不正确,则会导致日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社会产生危害,而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人类对道德标准形成了共识,比方说,义务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等等。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以及戚继光沿海抗击倭寇等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先驱者闪烁强大的光辉,引导着更多中国人民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而历史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外国也有众多诸如此类的优秀事件,如奥林匹克的长跑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虽然,不出自于一个民族,但是其性质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伟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同时培养学生朝着该方向不断努力前进。
二、积极的理智感
理智感就是人类在进行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而产生的满足。青少年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而对于真理,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感,探索感,一个积极的理智感是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新鲜事物,而对于谬论,偏见等,会产生厌恶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从原始社会不断进步到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坚持自身信念,坚定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孙中山,毛润之,岳飞,希特勒等等,可以进一步进行描绘,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人是对世界产生影响,什么人是对祖国,对民族产生影响。从而有一个正确的理智观念,为学生日后的成才,志向打下正确的基础。
三、正确的美感
所说的美感就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对于历史遗迹,遗物等等,比方说,青铜器、长城、北京故宫以及达芬奇的画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让学生进行观赏,体会,从中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艺术的赞美。而通过的李大钊,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人格魅力,精神魅力,进一步形成自身的正确审美。
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根本路径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在知识上让学生能够学会,学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进行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现如今,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各有千秋,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产生影响,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历史,因此,教师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知识面不断扩大,利用最准确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贯穿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景,对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其中所内在的民族情感,让学生能从根本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历史当中穿插扮演历史角色,或是欣赏历史人物,寻访历史古迹,写相关小论文等等,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对于有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或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应当在对学生积极情感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更耐心的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而在历史教学当中,需要以学生为根本,秉着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所有的教学,如果脱离了情感,则会显得虚伪。因此,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让学生能有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互相结合。并且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思维等互相产生摩擦,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格,性格等不断完善,进一步升华。同时,情感教育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来讲,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最根本培养方式,只有学生有正确的美感,积极的理智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感,才能让社会的发展更具活力,而教学依照这种方向发展,才能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翁家城.初中历史融入情感教育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5):147-147.[2]
陈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10):139-139.[3]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涉及的就是诸如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之类的隶属认知范畴的活动,其职能被人们一直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情感教育毫无地位。在当前历史教学中,主要是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为主,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凡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情感在历史学科中都存在,而且相当丰富。表面上看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回顾性的,可一旦赋予过去的历史以情感教育的灵魂,历史教育却又是最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有人把历史教学称之为最智慧的教育,最活生生的教育。现仅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促进知识的交流、增进与拓展,同时也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首先,历史教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热爱本学科和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譬如,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不耻下问的精神等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善于发现某些学生学史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可以发挥其个性;给那些情感内向不易表露的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等等。
高一新生我鼓励他们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不是生硬的说“对”或“错”,尽量保留学生的思想。刚开始时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尤其是那些情感内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和因势利导,到高二上课时甚至就有学生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针对某一问题而展开课堂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口才得到了发展,对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给了老师很多的启迪,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二、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
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简约性、综合性强,从而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因此,进行情感教学,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触“境”而生情。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
影视情境教学法是其中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由于学生缺乏对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上课时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有关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境,再配以老师的讲解,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及其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战争的残酷性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影视情境教学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中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激活学生的身心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得越高,参与程度就越强,情感体验也越深,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
四、教学中知情并举、相互促进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把“知”与“情”的教育视作同等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节中“乐教”、“乐学”,教学相长,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需要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对历史充满了爱的心灵释放。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获得的不光是从理智上,更是从道德上、美感上、心理上获得的一种熏陶和沐浴。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的确, 没有情感的体验, 就没有知识的创造, 没有美的欣赏, 没有学生健康的成长。历史教育就是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行扣动人的情感之弦, 使人心灵受到感染, 并通过情感的体验, 产生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 从而得到精神人格的升华。历史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闪光的语言, 美好的心灵, 壮丽的人生, 我们都为之所吸引, 并为之感动。无论是兴奋还是忧愁, 都是一种肯定的情感, 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陶冶中, 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情感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合理的情感需要满足,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热情。
我们所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 而是活泼好动的年轻学生,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 渴望教师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热爱, 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挚的爱, 就会有一种信赖、鼓舞的内心体验, 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肯定和赞扬, 恰当的、及时的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学习活动积极合理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就会形成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2.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的某些领域和地方道德缺失, 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诚心, 缺乏友情、亲情, 都需要情感的抚慰和补偿。美与善是统一的, 这是中华民族对完美人格的传统要求。这说明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有着主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叙述生动感人的情节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热爱向往和对假恶丑抵触的思想感情波澜, 使外在的道德律令变为内在的道德情感, 使其心甘情愿地身体力行。只有这个时候, 道德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人们对善的追求也才会达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境界。所以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在历史讲解和评价中, 颂善贬恶, 扬美抑丑, 起到端正品行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3. 情感教育有助于鼓舞学生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 这种理想的实现除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壮的体魄外, 还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热情。列宁对情感的力量讲得非常明确, 他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在为崇高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行为中的巨大力量有很多例子, 比如近代史维新变法中的谭嗣同,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陆浩东, 共产党人方志敏、夏明翰等, 举不胜举。在革命战争年代, 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就是因为他们充满着推翻剥削制度的激情;在当代,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又有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正是因为他们有振兴中华的热忱。
三、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
“教学艺术的本身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师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所以, 它的情感性也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情感, 并且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教材内容、学生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要素, 都要有高度情感化, 都应该暗含丰富的情感, 一旦进入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 情感就会最大限度地被释放出来。
1. 教师要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情感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本身的形象上, 如教师的仪表风度、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等, 学生在对各种事物产生情感时, 都是从直接感触到的感性形象开始的。另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所教的内容情感协调一致, 讲授战斗的场面时一定要慷慨激昂, 讲授喜悦的内容时一定要轻松活泼。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心灵会受到感染, 情感会起波澜。教师在讲课时, 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情等外部手段, 特别是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 让学生从平静状态进入情感涌动的世界, 从而对他们进行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情感教育。
2. 结合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情感。
心理学认为,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寓情感教育于各种情境之中, 使其耳濡目染, 如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的历史教材内容一般过于简略, 这需要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中通过典型的历史现象、曲折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的外貌形象, 以及典型的历史环境,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和刻画, 借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感人的情节, 能有效地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特殊的情景, 会形成强大的情感辐射, 叩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的兴奋度倍增, 感情十分投入, 迅速而充分地进入情景, 进入角色, 陶冶性情, 培养情感, 净化心灵。学生只有完全进入情景, 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才能走进历史之中。
3.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状态。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初, 都有一种渴望获得情感的心理欲求, 学生这种情感期待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 也渐渐被激活、调动起来。在历史课教学中, 除了教师讲解知识以外, 还要学生积极参与, 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历史书籍或看电影电视,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他们可就他们所读、所看、所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讲解历史故事中, 也会产生情感波澜:爱我所爱, 恨我所恨, 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
总之, 从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 要更加迫切地突出其情感性。历史学科只有在它不仅对学生的智慧发生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发生作用时, 才能真正发挥其学科的教育功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时刻记住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把历史课上得充满情感, 上得生动活泼。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从情感的含义、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篇8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渗透环保教育的力度不够。大纲没要求, 教师不重视, 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不能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虽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渗透, 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持久性, 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对策
1.中学大纲应尽快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纳入自己的教育目标。通过对环保内容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客观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高考、会考、中考也要将环保纳入考试内容中去, 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地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2.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环保教育的题材,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政治史时, 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政策, 虽从当时来看有利于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 为环境问题种下了隐患。如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以后, 人口剧增, 土地高度集中, 失掉土地的农民纷纷进入秦岭深山老林, 斧锯并施, 开荒种地, 结果秦岭北坡只剩下少量次生林, 与之同时, 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高, 明清时期黄河的决溢频率也超过了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可见, 有时大自然之所以会狂暴不已, 就是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造成的。战争史也属于政治史的范畴, 讲述战争情况时, 联系环保知识, 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 反对不义战争, 保护环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从古至今, 它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 同时战争又是严重破坏环境的魁首。自从近现代热兵器问世以来进行的战争, 肆无忌惮地破坏了大气、水体、地表……通过这些历史史实, 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教育学生热爱和平, 反对不义战争, 要为争取世界和平, 防止战争对环境的污染而努力奋斗。
经济开发扩大了土地面积, 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促进了生产的进步, 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的问题。学生只知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一些社会因素有关, 却不知与历史气候变迁及生态环境恶化关系密切。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日益干冷, 这便造成我国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退缩,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 农牧业区线南移, 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缩短, 熟制减少;同时还造成自然灾害频率增高, 生产环境恶化, 水源、水利工程功率减弱, 粮食产量下降, 昔日号称“小江南”的关中平原要靠东南接济粮食, 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依赖于转漕运江浙和四川的粮食来维系生计及国家的政权, 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可见, 许多历史问题需要用生态史观去观察、分析, 生态环境变迁直接影响今天人类社会。
3.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利用第二课堂, 丰富、扩大环保教育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决定了环保教育绝非某一学科的任务, 历史学科应与地理学科、自然学科、生物学科等诸学科通力合作, 这种合作既包括教育部门拟定教学大纲、教育目标的合作, 又包括学科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 这是环保教育得以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个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 信仰可以灌输一个人满腔热情, 振奋其精神和意志, 励其志, 壮其行。 初中生处于人生转折期, 在此阶段, 初中生开始寻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 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面引导, 帮助初中生接触积极信仰, 为初中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其信仰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发, 把握初中生教育的“ 度”, 引导初中生接触和了解信仰, 迈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 给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 在讲授“ 戊戌变法”知识点时, 结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 我们在给学生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 可以借此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人性美, 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熏陶。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 慈禧太后想逮捕并处死维新派人士, 梁启超试图说服谭嗣同一起出国避难, 遭到谭嗣同的委婉拒绝, 慷慨陈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也许, 从今天的角度看, 很多学生认为谭嗣同有点迂腐,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闪光点, 那就是谭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为国家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操。当然, 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有很多, 在教学中, 教师可亦广泛搜集、整合材料, 利用历史素材, 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信仰, 让学生读书明目, 体验读书乐趣, 冠以信仰教育,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而且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扩大的时代里,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教材, 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 整合历史素材, 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给初中生呈现家国历史、展望家国未来, 培养初中生爱家、爱国主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具有敏锐眼光, 深度挖掘历史教材, 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 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如, 在讲授“ 两弹一星”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时, 钱学森身处美国, 正值事业巅峰之时,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 冲破重重阻力, 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究其原因, 正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 投入祖国航天事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 有国才有家, 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 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民族, 但是, 作为一名中国人, 我们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传承下去。 当今社会, 互联网普及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充斥, 有精华也有糟粕, 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包容和接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素材, 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 纠正部分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 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端正部分学生当前网络负面文化影响态度, 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 接纳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如, 初中历史教材中“ 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 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起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建造树巢穴躲避野兽, 是不是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还有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现代文化的关联;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将历史文化知识讲授出去, 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 以铜为镜, 可正衣冠, 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学习、除弊兴利, 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 树立个人信仰, 培养家国情怀, 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者。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引导学生接触史实、了解时事,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主阵地,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本文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关系,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了详细论述,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 形成优秀品德。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以德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的道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知识。
2.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的榜样。因此,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以身立教”,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 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因此, 教师应该有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并将其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 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历史人物的德育优势。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下列人格:第一, 自律修身的品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一直是古人严格要求自身品行的准则。只有严格自律才能端正自己的品质, 做大事、成大业。第二, 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岳飞“仰天长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 顽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 往往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 因此,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他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2.发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告诉我们锁国、落后必将挨打;抗日战争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顽强的、打不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突出体现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些事件中深受启示, 并将其中的思想、哲理传承下去。
三、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多年来,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 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完全背离历史教学的本义。只有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综合起来, 全方位地进行评价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刻不容缓, 做好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因材施教, 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 要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2.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的评价, 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
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 同时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 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4.结果与过程并重。学习结果评价的确是一种常规的评判, 但它不是唯一的、准确无误的。抛开过程, 单纯凭结果进行判断, 必定会导致评价的不准确, 甚至失误。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分析, 可以从复杂的过程中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而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历史课堂教学优势,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史实和时事,掌握历史兴亡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回归历史”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知识,感悟历史真相,实施历史德育教育。
一、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个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信仰可以灌输一个人满腔热情,振奋其精神和意志,励其志,壮其行。初中生处于人生转折期,在此阶段,初中生开始寻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面引导,帮助初中生接触积极信仰,为初中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其信仰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发,把握初中生教育的“度”,引导初中生接触和了解信仰,迈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给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在讲授“戊戌变法”知识点时,结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我们在给学生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可以借此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人性美,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熏陶。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慈禧太后想逮捕并处死维新派人士,梁启超试图说服谭嗣同一起出国避难,遭到谭嗣同的委婉拒绝,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也许,从今天的角度看,很多学生认为谭嗣同有点迂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闪光点,那就是谭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为国家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操。当然,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亦广泛搜集、整合材料,利用历史素材,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信仰,让学生读书明目,体验读书乐趣,冠以信仰教育,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扩大的时代里,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教材,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整合历史素材,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给初中生呈现家国历史、展望家国未来,培养初中生爱家、爱国主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锐眼光,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在讲授“两弹一星”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时,钱学森身处美国,正值事业巅峰之时,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究其原因,正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投入祖国航天事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民族,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互联网普及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充斥,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和接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素材,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纠正部分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端正部分学生当前网络负面文化影响态度,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如,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起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建造树巢穴躲避野兽,是不是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还有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现代文化的关联;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历史文化知识讲授出去,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学习、除弊兴利,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树立个人信仰,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焦晓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24:272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情感渗透 篇12
从思想性上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是贯彻和实现历史教学目的必要手段。
1991年3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国家教育部门同志的信中提出:“要对小学生 (甚至幼儿园的孩子) 、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 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指示, 充分强调了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精神。在当前历史教学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下, 要想切实做到这一点, 的确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性渗透到知识性的教学中,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而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则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
鉴于历史人物有着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 忠贞或奸诈等严格之分, 历史事件有正义或非正义, 侵略或反侵略之分, 这就为教者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方便。教者首先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旗帜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同时要配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词句、充满情感的语言加以导向, 使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
从历史性来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也是历史学科教学自身的必然要求。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历史人物决不是早以逝去多年的一具具骷髅, 而是活跃在当年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活生生的人。由这些活生生的人所演出的一幕幕无比壮观的历史悲喜剧, 也决不会是一页页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资料的堆砌, 而是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 作为激动人心的历史剧目的解说者, 不但要有丰富的词汇, 激扬的语调, 高昂的激情, 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 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使学生们触“史”生情,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 坚持注重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现举一课堂实例以飨读者。
这是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岳飞抗金一节。
首先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用准确的历史术语, 抑扬顿挫的声调, 介绍了岳飞抗金的历史背景, 将学生带入那特定的历史场景中, 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 北方广大人民在女真族统治者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 女真族的铁蹄又不断南侵, 企图进而蹂躏江南人民。在这种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是岳飞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们, 顺应时代潮流, 代表人民的意愿, 奋起抗金, 挽狂澜于既倒, 拯民众于水火”。
老师的介绍, 使学生们肃然起敬, 庄重、严肃且又万分钦佩的神情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接着, 我叫起一名学生朗读了教材中描写的岳飞抗金事迹那一段:“1140年, 金军又一次大举进攻南宋, 岳飞亲率岳家军进驻郾城。在那里打败了金大将兀术的主力骑兵, 岳飞乘胜前进, 他勉励将士说:‘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耳!’群情激奋, 全军欢呼。”全班同学的情绪也随着战况的发展高涨起来, 纷纷议论起来, “什么铁浮图, 拐子马啦”, “什么铁锤大闹朱仙镇啦”……整个课堂顿呈一片活跃气氛。
最后, 当我话锋一转, 讲到岳飞抗金的结局: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 害怕主战派取得胜利对他们不利, 更害怕义军在抗金中壮大起来, 威胁他们的统治, 他们合谋向金求和, 强令岳飞班师, 并以“莫须有”的罪名, 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的时候, 全班顿时陷入一片寂静中, 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悲愤的泪花。这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充分揭示了情感教育使学生们有如身临其境, 全然进入了角色。
紧接着, 我又顺势让学生们阅鉴了教材前面岳飞塑像的彩图, 并讲道:“岳飞坚持抗金, 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族掠夺的利益, 因而赢得人民的尊敬, 人民为了纪念他, 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畔, 这就是岳王坟, 还在坟前筑起了一座岳王庙, 这幅彩图就是庙正中供奉的岳飞威严塑像, 塑像上面四个“还我河山”的鎏金大字, 就是岳飞亲笔遗墨。同时人们又把被万民唾弃的秦桧及其死党铸成一个个呈卑跪状的铁像, 曲跪在坟前, 并专门提了一幅爱憎分明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整个课堂, 除了教师讲授外, 一片寂静, 忽然“哇“的一声, 不知哪位学生忍不住哭出声来!肃穆、庄严的气氛, 崇敬、激越的情感,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介绍完岳飞轰轰烈烈的抗金事迹及悲惨的结局, 我最后讲道:“岳飞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抗金将领, 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 感情激昂, 气概宏阔, 震荡人心, 催人奋起, 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下面让我们共同朗读一首他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当端庄、醒目的楷书条幅《满江红》一挂上黑板, 所有的目光全射向了词句: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的美德教育01-1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教育11-04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11-09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09-20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27
职业教育中的历史教学11-16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1-19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07-15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