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1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共15篇)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

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形式:判断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情景启发、观察启发、反问启发、扩散启发.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作 者:李秀坤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龙凤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形式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 是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关键在于提问要问到“点子”上, 要有一定的分量, 难易适度。同时, 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二、反问启发

指教师从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 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 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教师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 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讲禁烟是借口, 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 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 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便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指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学生的逻辑思维发生转化, 找出规律认识。例如, 讲《黄海大战》时, 教师可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 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它多次中弹, 但坚持战斗, 宁可葬身鱼腹, 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教师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反而中鱼雷呢?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 启发学生明晰“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指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 或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烘托主题, 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形成一种意境, 增强情绪记忆, 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 讲“李大钊、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 教师可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 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引导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 所以才会有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指教师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 教师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 (1) 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 (2) 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 (3)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 (4) 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 也可以依据 (4) (3) (2) (1) 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论是哪种推理, 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指教师依据史实, 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 以此让学生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 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 教师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2)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 (3) 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4) 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5)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 (农民、资产阶级、军阀) , 除中国共产党外, 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从而顺势推导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正确结论。

七、对比启发

指教师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 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 讲“商鞅变法内容”时, 教师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 (1) 土地制度 (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 :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2) 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 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 重农业生产的新风。 (3) 建立县制 (上层建筑变革) :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 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 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而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 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扩散启发

指教师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多角度发问, 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 重新组合知识, 多方掌握知识, 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 讲《明治维新》一课时, 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 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1) 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 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3) 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4) 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

摘要:本文就启发式提问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八个方面:正面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扩散启发进行了论述。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历史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 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 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 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俄国十月革命》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为什么能走出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它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认识到: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符合自身特色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革命建设的胜利与成功。②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金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就中国。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 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 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 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 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 (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 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 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 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可提问: 五四运动为什么能够取得初步胜利,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主力,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的阶级基础。

五、判断启发: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 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 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对比启发: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 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 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 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七、类比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

八、辐合启发: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

九、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 ,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浅谈启发式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启发式的运用是为了纠正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注入式的弊病,也就是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进行灌注,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运用启发式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逐渐改变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实践证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等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这是有道理的。

高深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切忌无痛呻吟的什么都议一议,要议的问题必须有价值,用议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李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疑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学,工作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讲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时,针对同学们对宗教迷信的模糊认识,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迷信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从来就有的吗?二是宗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呢?那么通过一问题的思考解答,就剥去了宗教迷信神秘外衣,这是人类愚昧无千的产物和表现,第二问题的设置是很巧妙的,是一个二难命题,不论对它作出肯定的回答,都要导致否定上帝的“万能”,上帝是人造的,这就进一步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那么我们设疑启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

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善于列举实例,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列举的事例要力球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学习思维。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观点、问题一致,不要牵强、硬套,比如在讲爱国并不能因祖国的暂时落后、贫穷为条件时,我列举了我国的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学者象李四光、丁洁琼、华罗庚、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享受,高薪聘请等待遇,毅然冲破国餐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爱国并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国富了才热爱。

新鲜有趣就是指所举的例子内容要新,时间要近,时代感要强,要生动、耐人寻味,更多地反映当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新成就。比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的观注,同学们都相当关心,褒贬不一,抓住同学们这种学习热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阐明了海湾危机的起因、本质、美国出兵海湾的目的所在及我国对海湾局势的基本立场、态度,从而说明当维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让同学们真正地认识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图。

举例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针对当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际和学生实际,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切实地感受,真正地爱到启发,避免空洞地说教,从而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

“启”和“发”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关系,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启”学生跃跃欲试,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师虽“启”了,学生依然如故,没有反映,变是失败的,所谓“留;有余地”,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热心助人》这一课时,我谈到了不少助为乐的道理和许多热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张华舍身救老农的事迹,也许有的同学会想,可惜我当时不在场,否则我……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在现场……”,让大家讨论两分钟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兴趣都高涨起来,互相讨论,踊跃发言,有人说去报告,有人说自己没力救人,也有人说跳下去救人等等,通过了讲座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热心助人是不讲条件的,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据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不在现场……”让大家课后思考,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认识就更深刻了,也真正从讨论中提高认识。

总之,要做到“启”而有“发”就要打破者教师“包打天下”、“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读、议、讲、练相结合,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四、利用音像直观启发

所谓直观启发就是让学生直接观看具体形象工东西,来加深课文理论的理解,其实是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内容需要,把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育手段带进课堂,把教师单一口授变为多种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人们对常发现,学生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力很集中,记忆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电影艺术形、声并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电视机、录音机进入课堂,经实践证明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初步尝试把录音机带进了课堂,效果是比较良好的,比如在讲“爱戴父母”这一内容时,上课始我就先播放了几首歌,象《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让学生听后简单地谈自己的感受。那优美、觉悟的曲调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大家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也受到了深深感染和启迪,在这样的气氛、情景中,很容易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也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利用影视这一声形并俱的艺术进行感性到理性的直观启发,效果也是显著的,比如学校组织观看《焦裕禄》这部电影,荧幕上焦书记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使大家在这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发,我讲到“人民勤务员”这一内容时,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借助荧幕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又能避免简单的政治说教,加强可信度和真实性,克服学生思想中的“逆反心理”。这一点在现在的思想教育中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运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中学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数学教育研究,不应该仅着眼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在中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作为当今教师,要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相互转换,以前由教师一味地在黑板上灌输的做法已经落伍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要比教师满堂灌输要好得多。以下是我从事初中数学运用启发式教学讲授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的几点心得,希望我的这块砖抛出去后能够引更多的玉出来。

首先,启发学生的疑问。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思源于疑,学去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师的教就具有了活力。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设问,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以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例如“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讲解因式分解时,由于我们整式的乘法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什么叫“整式的乘法”,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回答:几个整式积的结果。如3ab(c+d)=3abc+3abd。并指出这个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整式3ab与(c+d)的积,右边是两个整式3abc与3abd的和。然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等式有什么性质”,由于七年级已经给学生讲过等式具有对称性,因此学生随即回答:等式具有对称性。即整式的左边等于右边,反过来整式的右边等于左边。即上面的等式反过来也成立的:3abc+3abd=3ab(c+d)。这时候我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等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整式3abc与3abd的和,等式的右边是两个整式3ab与(c+d)的积。经过几次层层启发,学生于是对因式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候我就作出总结:我们把几个整式和(多项式)的形式化成几个整式(因式)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其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学生学习兴趣呢?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某种学习并积极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和动力,是获取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求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策略。在讲解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时,我提出:有哪个同学能够很快把682-322算出来,前提是口算。这时所有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的题目也能够口算吗?我说,一定能,当你们学习了一个公式之后你们一定能够轻轻松松解决这种题目!同学们听了感到非常高兴,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我及时给出a2-b2等于什么呢?所有学生怎么也想不出来,我又启发学生(a+b)(a-b)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根据多项式乘多项式得出(a+b)(a-b)=a2-b2.我又问:这个等式反过来成立吗?学生马上醒悟过来:a2-b2=(a+b)(a-b).我趁机指出: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这个公式就叫平方差公式。即a2-b2=(a+b)(a-b).于是我问:682-322=? 同学们恍然大悟:682-322=(68+32)(68-32)=100*36=3600.学生知道了平方差公式的用法之后,我又举出类似的几个问题让他们加以巩固。就这样,我在一个普通的题目的解答中教会了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我所用的启发式教学又给我轻轻松松上了一节课。同时,我还让同学们相互出类似682-322=?题给对方做。这样,课堂氛围不但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给调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不正是我们新教材教法所要求达到的标准之一吗?

最后,创造教学情境。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对一些数学公式的本质特征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充分感知,才能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时,我创设如下情境:王老师要把4块厚度相同,面积不同的巧克力分给4个同学。4块巧克力分别是边长为a和b的正方形两块,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两块.为了使每个同学平均分这4块巧克力,王老师让这4位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4位同学想啊想还是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法,请同学们帮帮他们该怎么办,并问这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是多少。(前提是用数学的方法)。同学们看了这个问题,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起来。许多学生马上回答:这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是(a2+2ab+b2).不一会又有学生想到把4块巧克力拼凑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为(a+b),然后用小刀沿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切成4块即可。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并问:这块正方形的巧克力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答:(a+b)2.我又问:前面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和拼成的这块正方形的巧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异口同声答道:相等,即a2+2ab+b2=(a+b)2.我又启发学生:等式左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答:两个数的平方和和这两个数积的2倍,即(a2+b2)+2ab.又问:等式的右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答:是两个数和的平方,即(a+b)2.这时我顺势指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和的平方。这个公式就叫完全平方公式。通过设置了这个情境,我又把一个重要的、难懂的公式给解决了。而且学生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公式。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本剧 编写原则 应用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0119-01 历史课本剧是指在坚持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历史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改编,将其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简单、形象的形式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

一、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一)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二)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高潮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二、应用历史课本剧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资料搜集、剧本编写、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课本剧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期,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均来自这一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改编成历史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来了解这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教学时,笔者选择将负荆请罪的故事改编为历史课本剧。

(一)课本剧准备。课本剧准备是指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告知学生创作历史课本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剧本编写和表演。编演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要是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爱好、优势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简单地说,教师在课本剧准备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在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要在深入阅读历史课本后,搜集和整理真实史料,并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编写剧本。编写负荆请罪的历史课本剧,学生要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个人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过程资料进行搜集,最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具体的编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历史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梳理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第二,确定廉颇、蔺相如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人物关系。第三,突出负荆请罪故事的矛盾冲突,确保剧情跌宕起伏。第四,编写人物台词,人物台词要简洁、通俗且符合人物特点。蔺相如是文臣,为人低调谦和,所以其台词比较书面化和委婉;廉颇是武将,为人高调不羁,因此其台词比较口语化且更直接。

(三)课本剧彩排和表演。彩排和表演历史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指导是决定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选举确定导演。导演一定要有亲和力、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角色设定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演员。如廉颇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高大威武,在气质上自信洒脱;蔺相如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温文尔雅,在气质上沉稳淡然。其次,教师应帮助导演组织和指导演员进行彩排,通过多次磨合来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表演。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并与同学进行充分配合,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7

1 改变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 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新趋势。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精神, 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摒弃传统课堂的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教学[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提出“教会学生学习”的口号[2]。

2 方法

2.1 情景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堂覆盖疾病, 描绘情景, 学生仿佛如临其境, 师生在情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院外急救时可以设计:“某天你在散步, 突然发现有人倒在了地上, 这时你作为第一目击者会有什么举动呢?”引导学生思考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的顺序。

2.2 案例教学法

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案例, 案例客观生动, 真实来源于临床和生活中且具有典型性。例如:在讲中暑时利用多媒体布置课后作业给学生, “某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进行分析、讨论病人的诊断、救治措施及护理要点;在讲酸碱失衡时可分组布置不同案例, 让学生独立分析各种类型的酸碱失衡。下一节课上让学生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2.3 实训课中启发式提问

教师在示教时可边演示、边提问,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经过思考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最终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外伤止血带进行止血时可以提问“有效止血的临床表现、止血带多久放松一次、放松多长时间”“担架转运病人时如何进行纵轴转运病人、病人的头部置于担架前还是担架后”。在学生考核操作前后提问, 可提问操作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思考“怎样做”“为什么”。

3 体会

3.1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导学者、促进者、鼓励者。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被压抑。学生获得的知识仅仅是静止的知识, 并没有获得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丰富发展知识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这种教育方式和环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 学生经过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同时这是一种能力上的升华。带着问题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是培养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过程。

3.3 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倡导理解性师生沟通, 强调师生双方的相互尊重与平等, 强调双方的相互影响、沟通参与和分享的互动关系[4]。在启发式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沟通, 学生广泛参与, 改变“一言堂”的局面, 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从“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

护理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护生, 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 蕴藏着无限潜力。启发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思维引向深入, 提高了学生解决、分析护理问题的能力, 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性的引导, 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从而顺利完成《急救护理》教学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宁, 朱丹.Peer-tutoring理论及其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J].护理研究, 2007, 21 (9A) :2269.

[2]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0.

[3]陈丽华, 余晓波, 廖晓春, 等.成人护理教育中交互式教学法的尝试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 :100-101.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启发式教学 教学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取得非常重要的成果,也曾经让课堂绚丽多彩。同样的,作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无彩,也没有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而被忽略。作为教学方式,如何在现时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发挥其作用,为课堂高效性服务是一线教师孜孜不倦的探索方向与实践方向。

一、学会阅读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没有阅读就没有素材,没有阅读就没有知识背景的支撑,就没有学生开阔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阅读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进行思维与思考的基础。为此我们要让启发性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发挥作用,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符合逻辑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纲找出阅读内容的重点字、句、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问题,再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祖国统一大业课时中,香港、澳门的回归纲目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知识点,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本部分内容,从表面看好像没有任何章法,其实仔细审视就会发现遵循一定的规律:时间先后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出现的重大史实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实就是其所展示的重点。

如1979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到1987年的探亲开放,这种关系的起开与隔离的打开就是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开始,可以说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在第二自然段呈现的,从两会(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到“九二共识”说明了两岸关系的交往深入。第三阶段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促进了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真正实现。所以在本部分讲授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告诉学生在时间的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两岸关系的发展。那些具体时间的具体史实不过是这种关系发展的见证与凝固而已,把握住了规律,那些具体的时间中的具体史实就自然好记忆,更重要的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喜欢历史,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历史把握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与呈现

独立思考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潜在体现,更是学科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与教育目标。没有独立思考的人格就不会有独立的学习品质,就不可能有深厚的创新意识与背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在遇到问题时坚持自己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的思维习惯,不可像现在很多“学困生”那样,不会了就直接“借鉴”别人的成果,或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山寨”,这样的话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就会被浪费,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就无从谈起,创新的潜质也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老师要善于发现或是制造让他们动脑子的情境与机会,在课堂教学的小组探究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问题,特别是在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老师不可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学生所想,答学生所答,而是要在课堂中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逻辑上或是思维上的不合时宜。

如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课时内容的第一个目录是“一国两只”构想的提出。教材这个设置显得突兀,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主题,但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困惑:解决这个祖国统一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构想呢?不能直接武力统一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呢?因为在学过的历史或是世界历史中很多的历史实例就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国要采取这种“迂回”战呢?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历史短片先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统一“创伤”,并通过短片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租界等有关国家领土问题上的国际一般做法,并在言语中让学生明白武力统一是不适宜的,将和平的思想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然后面对我国的香港、澳门统一问题的障碍,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合理与伟大之处,让其理解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解决香港与澳门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由衷地、发自内心地思考“一国两制”的原因,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所得,不管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至少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与能力。

三、正确的过程评价是启发式得以实施的保证

情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情中有境”,“境中有情”.就是说在饱含情感的课堂中有特定的.自然的或人为创设的历史情景,二者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整体;是“境中有动”,就是指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的或人为创设的历史情景中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适当的活动.情境教育是一个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它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作 者:靳香书  作者单位:灵寿县灵寿中学,河北灵寿,050500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2 关键词: 

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创设历史情境要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前提,以真实的问题为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影视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非常适合创设历史情境的,并且在影视资源的配合下,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更加容易产生深层次的历史思维和感受,然后在围绕教师提出的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自然会获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效果。并且在思考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灵活的历史思维。教师进行历史教学使用影视资源,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影视资源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手段,还要通过其弥补教材中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通过在影视资源的帮助下,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3.2描绘战势情境,强化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核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料,使用一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而学生在影视资源带来的真实战势情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等多种思维。对于学生难以记忆的片段和历史内容,教师可以选取播放一些相对陌生的影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历史知识和内容的记忆学习。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片,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对深层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获取并熟知历史事实,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

3.3直面真实历史,实现情感升华

影视资源本身就蕴含着真实的情绪情感,将其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使影视资源中的真实内容和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精神营养,这对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取影视作品时,一定注重真实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感受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影像的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能够接收到新的历史知识,并且升华自身的思想情感,激发内心的情绪情感,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把影视资源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影视资源的重视,在备课之时,尽力挖掘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昝金国.大胆、巧妙、谨慎――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4).

[2]方爱琴.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J].甘肃教育,2014,(13).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提问启发 历史课堂 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28-01

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教师倍加关心的话题,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式教学法”)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它对后世的教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接下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课前提问法

大教育家孔子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很重要,它可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并产生好奇、探求心理,因而预习提问就不可或缺。

二、课堂提问法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而学生往往是根据问题被动地回答的,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上得寡然,学生听得索味。在我的课堂上力求改变这种现状,提问启发方法五花八门:可明问可暗问;可正问可反问;可实问可虚问;可追问可联问,如此种种,灵活运用。只要运用得当,学生就会获得“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既增长知识,又提升能力,甚至还会产生其乐无穷,知难不难的独特体验,比如:

(1)聯想式提问启发法。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教师可以从提问旧知识入手,使学生在联想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渠道。比如在讲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时,因为涉及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探索,所以问了学生以下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进行了哪些救国探索?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让他们自己归纳并得出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新认识在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认识也得以深化。

(2)发散式提问启发法。老师首先圈定一个问题并以此为核心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提问。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多方位思考后重新整合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比如:我在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时,首先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的把握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何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为什么后来儒学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近现代儒学为何会遭到多次的批判?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又是什么?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有何异同?通过一题多问、多解,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3)递进式提问启发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由浅入深的的提问,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教师一开始可提出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像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等问题,然后再从内容设问,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最后从影响中设问,引导学生归纳出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开端的认识。这样一来,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对洋务运动就会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4)争议式提问启发法。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一种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对新观点的讨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教材给予了高度肯定,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这是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出发的。对此,可联系当前时政热点换角度提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否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各方的论点论据,引导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通过讨论、争议既提高了思辨能力,同时也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思维方法。

三、课后提问法

孔夫子有云:“温故而知新”,课后留作业,通过作业的形式提几个问题来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做法是:围绕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几个问题,但要把握难易梯度,容易的问题学生可在教材找到答案,这样可增加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此外还要有拓展延伸的问题,有利于训练、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它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切忌固守一道,生搬硬套。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必须贯彻启发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必须转变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传统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式, 即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模式。由于只是讲述理论知识, 并不能与临床教学相契合, 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非常无味, 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和吃透。该种模式下虽然师生都为完成教学目标尽了最大的努力, 不过成效与努力并不成正比。学生长时间处于死背知识点的状态,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口腔医生是要求他们有娴熟的技能和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 且与当前的医学技术相适应。然而口腔学科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 其中包括牙科、口腔修复学等知识。传统的口腔医学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显然已经不能与当今的医学教学相适应。而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而是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角, 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 而是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 采用比喻、质疑、对比等多种启发方法, 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口腔修复学是口腔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一门研究口腔以及颌面部的各种畸形的病理、病因、诊断、预防等的口腔临床医学学科。本文主要是以口腔修复学为例, 来研究启发式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于该课程涉及多个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 所以大量知识汇集到该学科, 使学生面临较大的课业负担。为了改变该局面采用了三种启发式教学法。

(一) 用比喻启发法, 变抽象为生动

在口腔修复教材的第一章节就将大量抽象型概念呈现给学生, 这对学生展开本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假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就会阻碍本课程的学习。这些概念具有抽象性, 导致学生想要吃透这些概念非常艰难,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学生会对概念产生畏惧感, 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将比喻启发法运用到概念教学中, 会将抽象概念变成详细、生动的概念, 即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例如, 将“固定桥”比喻为“大桥”, 将“冠修复体”比喻成头上戴的“帽子”, 将“种植修复”比喻成“拧螺丝钉”等, 通过这样的比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理解概念的程度, 还能够将学生的畏学心理扼杀在摇篮里, 同时引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使其能轻松地展开该课程的学习。

(二) 用质疑启发法, 引导探索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 根据所学内容的教学状况, 采用质疑法可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留疑问、设悬念, 吸引学生一探究竟, 将学生引入到追寻真理的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知识难点。这样不但培育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而且提升了教学效率。例如, 教师在教授“设计下前牙的牙体缺损修复方案”这节课时, 采用质疑启发法, 教师先问“有几种下牙前牙的牙体缺损”, 然后再提问“这些种缺损是以怎样的方式排列的”, 疑问提出后, 学生带着疑问就会产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兴趣。

(三) 用对比启发法, 提升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口腔修复教材中, 有部分章节涉及很多相同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时, 对各个章节中具有共性的内容, 每到一个章节都要讲一遍, 学生感到沉闷、枯燥和倦怠。假设能简化共性内容, 将特殊问题突显出来,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又能吃透知识。将对比启发法引入到此类课程中, 就可以突出重点知识。例如, 在讲授“模型设计”这节课时, 可以将全冠、部分冠、宜嵌体和嵌体等固定义齿和固定修复的就位道展开对比, 也可以对比活动义齿的就位道,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掌握就位道的含义,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还会总结出其他章节有共性的内容, 不但简化了内容, 还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在口腔医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有利于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解脱出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值得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广泛推广。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对改善口腔专业学生的厌学心理有重要作用。首先阐述了传统口腔医学教学的现状, 然后以口腔修复学为例, 运用比喻启发法、质疑启发法和对比启发法三种策略, 证实了在口腔医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口腔医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法,牙体解剖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五年科研计划

------历史组 李洪岩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历史上运用思维导图是可行、方便、有效的。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的获取已知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转变过去只传授知识,忽视技能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轻视获取知识过程中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认真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要有知识的目的性,技能的目的性;(2)要备好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不同,知识、技能水平不同,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就必须备好每个学生;

(3)学会引导学生。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不急于给出评价,让同学讨论,教师从旁引导,最终获得正确结论。在讨论探索中,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下是历史组五年科研计划内容: 第一年,学习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知识

第二年,在课堂上把思维导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年,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总结经验。第四年,老师的经验互相交流 第五年,拿出科研成果,并推广。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研究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思想。该方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规律,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法传授知识,从而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对启发式教学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希望为篮球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法支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苏州科技大学2010级男生60人。测试内容为:6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全场折返跑以及罚球的达标情况。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经t检验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通过知网搜集的40余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1.2.2 实验法

基于本次篮球技术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问题,通过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和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对测试和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整理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完成篮球技术教学课教学时数后,我们对两组学生往返上篮和持球突破成绩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技术评定,由表2可见,经过篮球技术课的学习,实验组学生持球突破平均成绩为15.83 s,对照组学生平均为14.34s,两组学生持球突破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了启发式教学法比较传统的篮球教学方法具有优越性。

对两组学生篮球技术考试经t检验进行对比,罚球、半场往返运球的达标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技术掌握情况的技评成绩比较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4),以上分析可见,启发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学习成绩。

2.1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学习兴趣与参与影响的进行比较(表5),启发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学生自我体验,积极思考,学生对篮球技术原有认知不断得到充实,促进新认知的形成,学生篮球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篮球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上,进而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在启发式教学法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可加深学生理解,促进形象思维的形成并建立正确动作表象,激发练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兴趣,提高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

2.3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启发式教学法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意识、学习方式等有积极影响(表6)。教师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结合教师讲授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常识和技能为微型课的实践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2.4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启发就是通过实践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如篮球全队战术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进攻轻防守的思想,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组织教学比赛,一是防守的重要性,二是防守与进攻的关系。比赛结束后让学生讨论比赛体会,教师及时分析防守在全队战术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启发更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防守技术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1.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传统的篮球教学来说,启发式教学法在篮球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成绩上有更大的显著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到“我要学”。

2.启发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练习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激发点在于积极探索方面,但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独立锻炼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发性,能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展开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教育学生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仅要给学生输入创新意识,同时还得给学生思维活跃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3-180.

[2]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35-354.

[3]于建兰.高校体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81-83.

[4]陈广旭.启发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2-123.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5

【关键词】高中足球教学 启发式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随着国与国的交流,足球逐渐被我国青少年所青睐。足球运动是一项很有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足球的发展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因此,传统的高中足球教学不再适合于现代的教学,必须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从而促进了我国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同时提高了高中生对足球的兴趣,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为我国足球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实施,是值得体育教师去钻研和深究的。

二、启发式教学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或是技能,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知识或是事物的理解,重视实践的作用性。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即将课堂还于学生,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独立自主为原则,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靠自己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且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为原则,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迁移,学以致用。

(二)启发式教学对高中足球教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很多的高中学校没有较好的足球设施,没有技术过硬的足球体育教师,因而多数高中对足球只知足球,却不知道如何踢足球。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善目前的状况: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可以提高学生对足球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足球水平;三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之中,从而现实全民参与,使足球运动具有生动性与趣味性。

二、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高中的教学课堂中,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足以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中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足球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对足球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那种对足球的热爱之情,体会到足球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意义,这样生动、有趣、激情的环境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爱。例如:在足球课堂上,教师可以放一些有关足球的经典电影或是世界杯精彩的比赛让学生观看,这样比书本教的效果更好。

(二)实践操作,提升踢足球的水平

优秀的运动员都是在成千上万次练习之中才得以成功的。踢足球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有效地提升踢足球的水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足球场上进行练习,让学生进行组织队伍练习或是开展比赛,教师则在一边进行指导,并耐心地进行示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发现学生踢足球存在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纠正,让学生明白足球的相关规定,这对于学生以后踢足球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学校应长期开放足球场,并配备专业的教师,这样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学生的足球水平才能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学校还可以在校内或是联合其他学校举行大型的足球比赛,对优秀者进行一定的奖励,这可以让学生重视足球教学,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比赛的愉悦感,可以增加学生对足球的热爱,从而让学生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和实践练习足球都是值得的。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学生人生的一面旗帜,因此,在平时的足球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多热爱体育的学生都是极其重感情的,在长期的训练之中,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患难与共,彼此都见证了在体育这条道路上付出的努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促进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学生能了解到教师的想法,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足球的情况,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做出调整。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之间组队进行比赛,在比赛之中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度,慢慢地,学生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战友,会毫无顾虑地向教师请教足球技巧。

三、结语

上一篇:“青春助力扶贫”书籍捐助致辞下一篇:差额履约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