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实践

2024-09-01

启发式教学实践(共12篇)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1

摘要:所谓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规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站在学生的角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为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策略及意义三个方面, 探讨了激活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机械基础,策略

中职类学校的学生生源一般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选择中职基本上都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学得一技之长从而步入社会,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从初中阶段单纯的学习文化理论知识, 中职生需要接受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 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 如果直接把书本上的枯燥的理论填鸭式地一股脑倒给学生, 学生很难消化。所谓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规律,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站在学生的角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为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 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如下分享。

一、置疑法

有疑问才能激发探求疑问的欲望。中职学生仍然处于对大千世界的无限好奇之中, 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机械基础知识设置成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把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到“疑”上。置疑以后, 不要让学生立即回答问题, 而是要让学生先处于盲知状态。比如在讲授渐开线齿廓时, 首先要复习前面所学的齿轮传动的基本类型中按齿廓曲线的分类知识。然后提出问题, 引出本节学习的重点:渐开线以及其他知识。置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从而达到最后的“无疑”。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教室向学生展示模型, 通过对实物的感性认知, 启发学生系统地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 可以在演示实物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把感性知识和书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螺纹的参数”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熟悉台虎钳。对于台虎钳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要让学生观察螺纹结构在什么地方, 台虎钳的工作台是什么样的, 然后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样的演示, 学生对螺纹的理解就大大加深了。在此基础上, 要把螺纹的几个主要模型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使用演示法, 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没有教师有效引导的演示就会变成杂耍剧而失去控制。尤其是当代中职生活泼好动, 难于驾驭。所以, 演示要为课堂教学而演示。

三、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 就是由教师设计出带有一定困难的作业, 通过制定几套方案, 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案并克服困难完成作业的实践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带传动的松边位置”时, 教师提问“带传动的松边放在上方还是下方合理”, 学生一般都认为应放在下方。教师马上再问“带轮的包角大带的传动能力强还是包角小带的传动能力强”, 同学们都知道小带轮包角大带的传动能力强。教师再问“带的松边放的位置对小带轮的包角有何影响”,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刚开始他们的回答错误, 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带的松边应放在上方。情境法的应用首先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动手动脑, 开创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机械专业的职业学生, 提高动手能力无疑是一项基本技能, 那么经常性地进行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实战状态, 熟悉工作环境, 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多媒体法

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很强, 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 很难理解和学习,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则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化静为动, 使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内容。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 未来的制图可能要完全依赖于强大的软件系统, 所以, 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更早地熟悉自己的又一个基本技能, 可以说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类比法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并通过学生的总结转变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知识点串联, 这样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同时, 机械类基础知识都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所以, 教师更要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探求未知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气压传动”时鉴于该知识点与旧知识点“液压传动”在传动原理和传动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因此可用与液压传动类比的方法讲解。类比法的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只有把具有同类特征的事物都联想在一起, 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总结它们的共同点, 才能把知识学得更加牢固。

六、故谬法

所谓故谬法就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时, 故意出现错误,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主动纠正错误的一种教学方法。错误的设置要巧妙, 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听出从而使错误过于简单, 也不能把错误设置得过于隐秘, 这样就会出现课讲完了也没有学生听出错误的情况。讲课的时候如此, 在课后的练习时仍然可以设置错误, 也可以故意重犯错误,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警惕, 避免以后重蹈覆辙。例如蜗杆传动中利用左右手定则判断蜗杆轴向力方向和蜗轮转向时, 蜗杆轴向力方向应与大拇指指向相同, 而蜗轮的转向应与大拇指方向相反。这里同学们很容易出错, 因此在讲解练习时故意把方向搞反, 然后再强调正确的答案。

在“启发式”教学中, 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思维被打开, 学生变得有话可说, 课堂进入“白花齐放”的状态, 从而激活了机械基础的课堂气氛。学生不再害怕老师, 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在急需高素质人才、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在新时代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激活机械基础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王山而.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J].教育探索, 1998, (5) .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目前,各大学校面临着高考这一巨大的压力,导致高中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加上高中生物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大部分学习能力有限,面对生物教学时感到十分吃力,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式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展开生物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首先是自主性原则,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课堂的接受者,完全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独立思考原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一旦学生缺乏对生物知识的思考,那么对所学到知识的遗忘率也会大大增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将生物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积极运用有趣的知识内容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举一反三的原则。生物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生物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知识,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各种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将启发式教学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在哪种课程学习中,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高中生物这种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一直保持充足的学习热情,以最佳状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生物课堂参与度,而且有效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内容。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一,合理运用直观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大部分高中生学习能力有限,抽象性的教学是其较难攻破的一大难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感到十分吃力。而直观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注重生物情感教学。教师对学生多多进行人文关怀,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将学生不懂或者理解不彻底的内容着重进行再次讲解,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2、语言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而教师作为学生收获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讲课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喜欢使用沉闷呆板的教学语言,不仅无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导致学生对生物教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语言的使用,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刻意提高教学语言的音调,抑扬顿挫地进行生物知识的传播,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将较难的内容分层次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生物水平。比如,教师在讲解反馈调节生物概念时,对于这种陌生的名词学生刚接触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生物水平。

3、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启发学生的自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发达,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沿用到教学中。随着广泛使用及推广,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最普遍的辅助教学工具,在多媒体技术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明显改善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性、交互性、集成性以及控制性等优势,为生物课堂提供更加优质的全面服务。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課时,生物课本教材的内容十分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搜索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影视、图片和文字等等。在生物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增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态系统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自行利用多媒体,翻阅各种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知识,不仅能显著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5(12)

[2] 王丽花.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生物教学的管窥之见[J]. 学周刊. 2016(14)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式,实践研究,重要性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更好地学习。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 只有老师与学生更好地配合, 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电子工程信息知识, 而电子工程教学本身就是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的一项科目, 帮助学生独立判断与思考,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位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贡献。

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一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进步的作用, 启发实践与主要就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出学习的结论, 老师让学生自主地探讨所学的结论性知识, 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得出结论的过程, 并能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而启发式教学对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应用来说更加的实用与有效, 而且这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老师在课堂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器材, 通过老师与学生不断的推理, 从而得出所学的公式, 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教学, 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就是需要应用到计算机, 而老师可以通过程序的编排, 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逐步得到所学结论的整个操作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每一步程序都熟记于心, 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因此, 兴趣的培养也是老师不可忽视的一点, 学生只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会使学生更加有学习的认真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先问学生关于这节课要学的问题, 通过学生不断的回答问题, 来逐步推进问题的难度, 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式, 当然在这期间也需要老师的相互提醒。

3.老师是这个启发式教学实施的关键, 因此, 老师就要做好准备,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堂知识, 而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是一种逐步的过程, 是一个层面, 一个层面地使学生理解学到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主要就是关于以电子类的信息工程知识,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细心程度, 知识逻辑理解能力, 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而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需要老师的教学, 首先老师就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老师要明白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老师要尊重学生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 促进其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1.当然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之中老师在课堂授课中起到主要作用, 因此, 老师要不断促进其教育教学的水平, 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 老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制造课堂的活跃气氛,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学习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视频, 以及相关有趣的编写程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老师首先就要了解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 老师就要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同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相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当中, 保证了学生学习能力能够得到系统的提高。

3.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除了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其相关的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未来打好基础。

启发式教学方式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相关指导, 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知识, 而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就是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不断引导,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学习, 因此, 启发式教学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就是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事业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同时也对于老师的教学生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然后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电子信息知识, 而教育改革的方式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能力, 最后, 就是促进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通过启发式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知识, 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之中, 对于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楼史进.坚持实践大胆改革精益求精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评析[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5 (06) .

[2]吴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

[3]郜志峰.正确应用教学课件, 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 [C].2007年.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endprint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中特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启发示作用,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启发式教学。针对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提问以下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启发作用:①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②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③“闻之也久”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④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7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懂的东西再多, 不会应用也举步维艰。理论要联系实际, 理论要结合技术, 理论要运用方法。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理论向技术转化的速度在加快, 在新兴科技领域, 理论和技术的转化几乎是同步的[2]。学技术的人不掌握理论, 学理论的人不掌握技术的人才分化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以书本教学为主, 然而如何寻找所需要的知识, 下载所需要资料, 分析判断使用知识的迫切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入社会的提升高度。

1 干燥速率的测定原理

化工原理实验中干燥单元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洞道式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以及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取干燥速率曲线以及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干燥速率的定义为单位干燥面积 (提供湿分汽化的面积) 、单位时间内所除去的湿分质量。即

式中:U———干燥速率, 又称干燥通量, kg/ (m2·s)

S———干燥表面积, m2

W———汽化的湿分量, kg

τ———干燥时间, s

G’———绝干物料的质量, kg

X———物料湿含量, kg湿分/kg干物料

负号表示X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2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将湿物料试样置于恒定空气流中进行干燥实验, 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 水分不断汽化, 湿物料质量减少。若记录物料不同时间下质量G, 直到物料质量不变为止, 也就是物料在该条件下达到干燥极限为止, 此时留在物料中的水分就是平衡水分X*。再将物料烘干后称重得到绝干物料重Gc, 则物料中瞬间含水率X为计算出每一时刻的瞬间含水率X, 然后将X对干燥时间τ作图, 即为干燥曲线。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缺陷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实验讲解比较枯燥, 学生容易走神, 教学效果有限。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课程上都有规定:实验课2个学时或者4个学时, 然而, 实际上学校的实验不到时间, 人都已经走光了。为什么呢, 学生都按照已经写出的实验步骤做完了。在每个实验前, 学生已经明确要做什么实验, 用什么药品, 怎样使用。到了实验室, 按部就班的照作一遍就行, 做好就走人。因此, 化工原理实验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者内容的传授, 将内容或结果简单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强调通过教育过程的设计、组织、控制、引导, 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处理信息, 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过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和程序性活动中, 主动去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形成体验, 并内化成知识或者技能。知识传授中, 老师精心设计实验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远比传授知识要有意义得多。该过程不着重与教学内容, 而在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重视学上对于科学探索过程的体验、科学价值观和精神的形成, 而不渴求学生探索的具体结果。

我们在化工原理干燥实验中,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3 干燥速率的测定步骤

(1) 放置托架, 开启总电源、加热电源和风机电源。提问:加热电源和风机电源开启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理解了不开风机, 只开加热会导致过热损坏加热管。

(2) 打开仪表电源开关, 加热器通电加热, 旋转加热按钮至适当加热电压 (根据实验室温和实验讲解时间长短) 。在U型湿漏斗中加入一定水量, 并关注干球温度, 干燥室温度 (干球温度) 要求达到恒定温度 (例如70℃) 。

(3) 将毛毡加入大概20 g的水并使其润湿均匀。

(4) 当干燥室温度恒定在70℃时, 将湿毛毡十分小心地放置于称重传感器上。放置毛毡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用力下压。一般的教学步骤, 大致为:设计问题情境, 产生问题;通过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有条不紊的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或验证解决为题的方法是否有效。这里关键一步是产生问题, 是真实的问题, 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 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 不是老师主观的问题, 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在一门课堂上, 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我们一般是给学生讲授, 直至全都懂了, 没有问题, 特别是大学本科三四年纪的学生, 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问题越少。通过启发, 学生注意到传感器的负荷重量上限仅为300 g, 用力过大容易损坏称重传感器。

(5) 每分钟记录一次控制柜上显示的重量数据W1。

(6) 待毛毡恒重时, 即为实验终了时, 小心地取出毛毡, 记录控制柜上显示的重量数据W2。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是否有意义来区分两类不同的学习:一种是所谓的认知学习, 它只是脑力活动, 没有个人情感投入;另一种是意义学习, 它指一种是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纯粹的吸收实施知识的学习, 对已现实意义不大, 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意义更小。学习的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 既然学生具有内在学习的动力, 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压抑, 能让他们好奇心和创造性得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阳光和空气。这些条件一旦具备, 那颗求知的种子就会自主发芽生长, 而教师主要作用就是营造这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7) 先关闭加热器电源, 继续通风一段时间后, 再关闭风机电源及仪表电源, 切断总电源, 清理实验设备。实验过程中, 不要拍打、碰扣装置面板, 以免引起料盘晃动, 影响结果。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加强观察, 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知识发生过程, 加强实习和练习,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对探究结果的猜测, 提出假说, 为后继研究制定计划, 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 在与同伴的对话, 与老师的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 反思自己的预设, 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从中得出结论。

(8) 将毛毡放入烘箱中, 在120℃条件下烘干30 min至恒重, 马上用天平称量其绝干质量Gc。有同学提问, 为什么需要烘干30 min?老师没有急于给予答案, 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并判断, 尝试着烘干20 min, 30 min和35 min后分别称量发现重量有并没有变化, 前后对比说明达到恒重。这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为开始, 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由于每位学生的背景不同, 认知风格各有差异, 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会有差异, 解决问题的程序, 假设和结果也会不同, 这样, 科学教育的过程就不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 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

(9) 关闭烘箱电源。

在实验结束以后, 对学生进行单元小结性学习引导, 让学生质疑探索以后, 在课堂上集中学习、交流、探索谈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 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对化工原理实验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 了解假设对化工探究的作用;发展制定计划, 进行进行化工原理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 认识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工原理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先由学生自学实验课内容, 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交给学生自学方法。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区分有关因素和物管因素, 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发现和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并对问题提出初步假设和猜想, 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猜想和假设, 积极寻找设计, 验证猜想和假设的实验方法[5]。如对比法, 控制变量法, 排除法, 理想实验法, 定量测定法等试验方法。老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智慧和想象力, 尽快发散思维, 获得多向思维的最佳方法, 在此基础上, 老师帮助学生修改, 选择或者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 并使学生从中收益。

4 结语

启发式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程式, 强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多变和具有伸缩性, 它否定对学生的严格控制, 倡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结论。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信息查询手段查得所需资料, 同时沟通知识点上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指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比如化工原理精馏实验涉及到化学中溶液浓度, 气液相的相互转化问题, 数学中溶液配比的计算等问题的相互联系。而纵向是指把握教育时间性, 使得各个实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和逐步递进加深。

摘要: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中, 学生自学传热单元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区分有关因素和物管因素, 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发现和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并对问题提出初步假设和猜想, 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猜想和假设, 积极寻找设计, 验证猜想和假设从而完成实验。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启发式

参考文献

[1]郭庆丰, 彭勇, 余立新, 等.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45-47.

[2]夏清, 等.化工原理 (修订版)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1-8.

[3]刘丽英, 苏海佳, 翁南梅.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 2001 (1) :56-58.

[4]顾晓利.“化工原理”教学应重视工程观念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4) :42-44.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8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后来, 人们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意思是,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 “引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 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确性”和“巧妙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 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 拨在迷惑时, 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 培养智能,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第一, 要“准确”,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引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要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另外,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第二, 要“巧妙”, 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片茫然时, 在中等生一知半解时, 在优等生渴求表现时, 给予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在做下题时:如果a×5=b×3, 那么a∶b= ()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已推导出a∶b=3∶5, 而有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启发学生:“你们试着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分析一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根据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把a和5看作两个外项, 把b和3看作两个内项, 则可以推导出:a∶b=3∶5可见, 同学们经老师这么一点拨,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书写为特点,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而现在社会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9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是结合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PLC技术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余为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 在当今各类工业企业的自控系统中应用极为广泛, 是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接触和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高职院校中PLC实训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实训课程之一, 其专业价值对学生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启发式教学思想对PLC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

PLC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PLC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目前, 工业系统中应用的PLC品牌较多, 如西门子、松下、欧姆龙、三菱等, 不同厂家的产品各具特色。由于技术更新较快, PLC产品的功能不断丰富和增强, 教师授课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 同时还要涉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产品,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多PLC实训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PLC结构、功能、特点、分类、基本原理、系统配置、指令系统、软件编程功能及应用、硬件和软件调试、控制系统设计等, 内容较多。

教学内容应尽量接近现场实际PLC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目前企业所用的主流PLC设备。教师讲授要尽可能贴近实际, 让学生尽可能模拟现场、了解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 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 不但能在具体的实际环境中夯实其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更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质疑、答疑的能力。

(二) PLC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够学习PLC的目的是解决工业控制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实现学以致用。PLC品牌较多且各有不同的编程指令, 如何快速学习和掌握PLC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勤学善思——在思考中理解, 在理解后贯通”。例如, PLC串行工作方式 (step by step) 是PLC实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理论测试很容易过关, 可在实际编程过程中由其引起的错误层出不穷, 说明学生对PLC运行方式往往只是机械记忆, 并没有真正理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通常是教师先讲解PLC指令, 然后依照例题演示编程, 再由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 学生在实训中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中获得知识和训练都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分析思考。由此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中积极性不高, 参与性不强, 兴趣较差。

学生动手机会不足由于场地、设备、课时及指导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 实训小组人数偏多。一般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得到操作的机会多, 而有惰性或者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很少有机会锻炼,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保证。

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也是现代教育学界恒久不变的话题。笔者认为, 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与现代教学改革的主旨不谋而合, 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 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 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启发式教学思想贯彻思路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而是通过实践和交流发掘出适合本课程及学生特点的具体方法, 并在教学中围绕这个理念不断完善, 达到吸引学生主动来学、指导学生怎样去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思想在

PLC实训课程中的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当今所有大学生一样,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独生子女占多数, 其认知水平已趋于成熟, 自我意识较强。作为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 从培养兴趣入手, 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使其对学习的愿望从潜在的需要变为活动状态, 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PLC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实施如下:

从熟悉问题入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初学PLC编程都有一种陌生感和好奇感, 让其顺利进入PLC编程思维状态, 对于其学习PLC编程兴趣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曾借助继电控制回路知识引入PLC编程, 借以引起学生对PLC编程的兴趣。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传统的“启-保-停”继电控制电路非常熟悉, PLC最初的应用也是起源于原有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对于初次接触PLC的学生来说, 使用继电转换法转换更易于理解和接受PLC开关量控制逻辑指令。以图1为例, 把典型的“启-保-停”继电控制电路 (右侧框内部分) 转换为PLC梯形图。图1中继电控制回路中常闭触点FR、SB2, 常开触点SB1、KM, 继电器线圈KM与图2梯形图中常闭节点I0.2、I0.1, 常开节点I0.0、Q0.0, 输出继电器Q0.0一一对应。学生通过简单的一一对应梯形图转换即可实现“起-保-停”控制。运行并监控程序, 当按下启动按钮SB1时, 运行指令Q0.0输出并保持。这样让学生在初次体验PLC编程时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 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所谓问题情境, 就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求问题既要有难度, 同时让学生感到熟悉, 但又不能单纯按照自己已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使其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讲授PLC工作原理内容时, 笔者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 PLC串行工作方式通常在PLC教材上都有详尽的流程图和文字描述, 授课教师一般也会重点讲解, 但学生对此还是不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给出点动+连续的典型继电控制电路图 (见图3) , 学生根据继电转换法很快转换出PLC梯形图 (见图4, 图4中梯形图程序与图3继电控制电路中触点FR、SB3、SB1、SB2及接触器线圈KM一一对应) 。梯形图程序看起来好像没有错, 但是程序运行时发现, 继电控制电路在转换成梯形图后无法实现点动控制。按下SB1输出继电器KM (Q0.0) 输出, 松开SB1输出继电器KM仍然报出输出。原因何在?学生立即对此产生疑问,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教师引入PLC“串行”工作原理与继电控制电路“并行”工作原理的区别, 并结合四个阶段分析程序执行的过程: (1) SB1闭合前; (2) SB1闭合的第一个扫描周期; (3) SB1闭合第一个扫描周期之后, SB1断开之前的后续扫描周期; (4) SB1断开的第一个扫描周期, 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如此, 学生在产生好奇并提出质疑后, 通过教师结合实例的讲解, 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PLC的串行工作原理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提高了。

从内部动机入手, 培养学习兴趣, 指导学习方向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可源于内部动机、也可源于外部动机。所谓内部动机就是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 学习内容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 通过内在的动机驱动学习。内部动机可以驱动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动力更为长期和充足。而外部动机是出于对学习结果感兴趣, 为学习以外的东西比如成绩、表扬、奖励等所吸引, 外部动机的持久性较差, 学习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 这种学习很难发生迁移, 也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 教师主要还要从内部动机入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际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现场观摩, 观察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了解设备的动作原理和控制思路, 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亲自调整参数、操作设备来让其感受设备运行的状态, 了解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从而使学生切身体验将来的工作性质, 了解到自己未来工作的内容, 激发其学好这门课的内在动机和兴趣。根据现场设备的运行要求、故障原因等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故障、处理问题, 如何在编程和参数设置中进行修正, 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同时, 借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机会, 充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学生在PLC实训课程中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还对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意犹未尽, 很多学生建议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 我们确定课堂实训小组为两人一组,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另外, 我们还将实训室全天开放, 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同时, 我们要求学生每次实训课前针对上一堂课的内容出一道练习题, 同组的两个学生交换题目来练习。这样, 一名学生在思考编程的同时另一名学生验证自己的思路, 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实训中来, 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 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综上所述, PLC实训中利用启发式教学, 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点,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PLC的实际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PLC技术。

同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PLC教学中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需要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 从培养学习兴趣着手, 以适应实际需要为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开阔学生视野, 锻炼和提高其实操技能,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文彬.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房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2) .

[3]王宏伟.案例和启发式教学在PLC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2) .

[4]陈彬剑.论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0) .

[5]孙竹梅.PLC实训教程:西门子S7-300系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6]魏佳勇.传统启发式教学与现代启发式教学之对比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6 (15) .

谈启发式体育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篇10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直观启发法

体育教学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直观教学方法, 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示范动作或人体模型给学生演示接触, 引起注意, 活泼思维加深理解。为了发挥直观启发作用, 我总是先从班主任那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初步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 有目的进行示范,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直观启发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时空概念:在教跳远时, 助跑与垫步、起跳, 这一连串的动作要领是先慢后快, 步副适中, 步履加快, 蹬地有力, 腾空较高, 落地前展腹收臀, 尽量前倾。我在讲解要领之后, 示范性的试跳, 让学生从两侧观察这一串复杂的过程, 尤其是踏板起跳后的动作, 以便为学生自己的试跳提供只管可参考的方法。用节拍信号建立动作节奏概念。如教基本体操口令呼数字, 一般喊法是“预备起, 1、2、3、4、5、6、7、8;2、2、3、4、5、6、7、8。”其中用力动作呼得重些, 动作幅度大或伸展动作呼得柔和些, 喊的节奏也有快、慢、轻、重、短促与连贯之分。例如, 扩胸运动呼得有力, 跳跃运动呼节拍快些, 整理运动要呼得轻些, 使每节都有其特点, 节奏感强。

二、练习和比喻启发法

结合教学难点, 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 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 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 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 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 组织学生观察结果, 反复几次, 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 由于篮球是圆形的, 接触地面比较小, 所以很快向前滚动, 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 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 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 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 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 中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 但他们的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 而且容易受到激发, 所以, 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 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 要强调具体的演示, 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三、动作对比启发法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 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 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 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 引起了堂上的哄笑, 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 影响了教学的进行。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 而要排除这种干扰, 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 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 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 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 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 同学们兴高采烈, 动作敏捷, 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 我宣布游戏暂停, 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 然后着地, 结果无一成功, 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 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 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 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 谈注意事项, 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 通过改进, 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在教学中, 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 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 是否会更有成效?

四、问题讨论启发式法

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合作意识和开发视野, 具有表现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为此, 在体育教学中, 我尝试着通过提出探讨性问题或讲动作名称, 启发讨论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获取知识方法, 对启发思维、营造活跃气氛等有积极作用。如:俯卧撑动作的教学, 分析动作时, 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确, 一个动作错误 (带普遍性) 的同学示做后, 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 好在哪里, 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 教师用鼓励的语气说:“下面的练习, 看谁的动作越做越好!”就是这样, 通过启发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 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得到了提高, 学到了知识, 把握了技能, 同时也掌握了健康与生活的法宝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 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普及推广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主动的参与方式与合作方式, 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视考察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校体育教学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建勋.谈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与职业2006. (10) .

[2]杨明企.参与式课程实践.课堂情景中的课程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4. (9) .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愤悱术”;“产婆术”;启发式教学;显著性检验;研究

一、前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思维提供最大的空间,项目根据“应用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让他们“学会”,也要“会学”,因此我们在“应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基于“愤悱术”和“产婆术”启发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依据,设计了“应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种模式:主动性模式、主体性模式、情感性模式、可持续性模式、举一反三学习模式[1][2]。

“应用有机化学”“愤悱术”和“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源于一般启发式教学策略,是一般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具有一般启发式教学策略的特点。通过对甲班进行试验,而乙班的教学方法保持原状。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3][4]。

二、以分析性统计检验误差,以确认从样本推断总体的可靠性

(一)u检验和t检验理论依据

统计检验是准确解释研究结果的前提,其方法可分为参数统计检验和非参数统计检验两类。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通常以参数统计检验为主,其中u检验和t检验是两种最常用的检验方法。[5]

在教育统计中常以正态曲线分布下面积的95%或99%的理论u值为差异显著性的临界值,取0.05和0.01位两个显著水平。若样本的u值等于或大于95%或99%的理论u值(分别为1.96和2.58),即表明样本的平均数不超过 μ±1.96σ或 μ±2.58σ的区间。也就是说,样本来自同一总体的可能性(即概率P小于0.05或0.01)。在统计上将P≤0.05的差异称为显著差异,将P≤0.01的差异称为非常显著差异。反之,若样本的u值小于95%的理论z值,则表明样本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P>0.05,统计上称为差异不显著。

由于u检验要求样组的规模较大(n>30,严格地说,应以n>50为大样本),因此,对于小样本的检验通常都采用比较两个平均数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值是真的差值而不是偶然差数的t检验。在同一概率下,自由度越大,t值就越小;在自由度相同的情况下,则概率越小,t值越大。

(二)本次受试样本采用t检验

t检验方法检验样本之间有无真正的差异(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差异,而不是由抽样误差等引起的差异),其基本程序为:①对试验样本所在的总体提出假设;②确定显著水平;③在无效假设成立的前提下,研究统计量的抽样分布,计算出检验统计量;④估计相对概率P,根据小概率原理作出统计推断。

1.建立虚无假设

差异检验是以“反正”为特点的逻辑推理过程。其基本思想是,为了证实各样本均数有显著差异,可首先假设被比较的样本均数(或百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即假定它们是来自同一总体的,它们之间的差数为0,即便有差异,也纯粹属于随机误差,这种假设,在统计上称为“虚无假设”或“无效假设”(通常以H0表示)。倘若虚无假设成立的概率(通常以P表示)很小(P≤0.05,或P ≤0.01),则根据小概率原理“概率很小的时间在一次实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就可拒绝虚无假设,即原来假定的各样本来自同一总体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从而可确定被比较的各数值之间的差异确实反映了自变量的处理效应。反之,如果P值比较大(P>0.05),我们就将接受虚无假设,认为被比较的各数值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

2.计算t值

计算t值首先需要考虑所检验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关联的,还是相互关联的,并依据此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这就是所谓的“独立样本”,是指两个样本的抽取互不影响,即受试者随机地被分配于两个样本之中,它们之间没有成对的关系。关于“相关样本”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同一种研究对象进行两次检测所得到的两组数据;另一种是对两个并非通过随机抽样组成的配对组进行同种检测所得到的两组结果。如果两个配对组是通过随机抽样而构造的等值组,则由同种检测所得到的两组数据只能属于独立样本,而不能视作相关样本。

3.进行统计决策实例

即通过以t值与理论t值的比较,做出拒绝或接受虚无假设H0的决策。

如果采用的是t检验,则其决策程序为:

(1)根据自由度df,从t值表中查出0.05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t(df)0.05和早0.01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t(df)0.01。

例如,对n=40的样组进行t检验,则其自由度df=40-1=39。据此,可从上表中分别查得:

t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t(39)0.05 = 2.020;

t在0.01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t(39)0.01 = 2.703。

(2)将计算所得的t值与查表所得的临界值作比较,并根据下表进行统计决策。现在,让我们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对统计检验问题作出具体的说明。试分析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方面与原来的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具体两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数据见表1、表2。

由于n =40,为小样本,可采用t检验。检验步骤如下:

(3)计算t值。由于乙班为没有进行试验的考试结果,所以以乙班为基准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t=(78.90-70.08)/1.49 =5.92。t检验统计决策规则见表3。

≤0.05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虚无假设H0,差异显著。|t|≥t(df)0.01 P≤0.01 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虚无假设H0,差异极显著。

(4)统计决策。将实际所得的t值与理论t值相比较。比较结果为:

t=5.92≥t(df)0.01=3.499,即P≤0.01。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虚无假设H0,表明差异极显著。

三、结语

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虚无假设H0,表示采用“愤悱术”和“产婆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成绩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且甲班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乙班学生。

采用“愤悱术”和“产婆术”启发式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的教法与原来的教法相比,其教学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极其显著差异意义的,即这种教学方法优于原来的教学方法,因而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靳乃铮.启发式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卢小男.信息技术环境下再论数学启发式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焦家俊,任玉杰,钱旭红.有机化学探索式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4):82—84.

[4]孟志芬.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机化学教学法[J].大学化学,2006,21(1):20—23.

启发式教学实践 篇1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述。现代教学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以启发学生自主和探究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方向,立足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自身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在当前的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确实做到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对比、设疑、塑造情景、举例、演示等,但这些方法的运用还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造成了启发式教学在操作层面的混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触摸到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根源,教学中缺乏理论依据。实际上,启发式教学理论具有科学的发生机制,一般可将其总结为:启发激因—启发中介—启迪顿悟。[1]这一过程为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步骤,使启发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相反教师在这一科学发生机制上所下的工夫远比主观臆断式的启发更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新异需要更敏锐,对教学对象的了解需要更深刻,对教学时机的把握需要更精确。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化实践措施

1.启发激因

所谓启发激因,就是能激发思维主体产生探索新需要。创造新欲望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启发原型(即能对思维主体起启发作用的各种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个因素)的独特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内容中能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关键因素。[2]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立足点,即使是在不掌握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机制的课堂中,大凡比较成功的课堂实例,其实都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启发激因其实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且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彻底弄懂和弄明白的地方,其实这正印证了孔子说的“愤”和“悱”,即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如百爪挠心,迫切想知道答案和结果。但这种状态的出现,不能单靠学习对象的偶遇和学生兴趣点的侥幸,更要靠教师对问题情景的塑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塑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促使启发激因的出现。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有关于“雪天捕鸟”的描述,场面描述的特别恰当和传神,但如直接启发学生去体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精妙。有教师就认识到启发激因的重要性,用比较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与《少年闰土》(《故乡》节选)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两种描述表达效果的异同。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出自鲁迅之手,而且描写的场景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使用不同文字描述呢?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就会使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力更加深入。

2.启发中介

所谓启发中介,就是外界的信息刺激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这两个因素是连接外在学习对象和内在学习主体的“传动轴”,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这里讲的外界的信息刺激,是偶然发生的,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并不能都与学生的内心期待产生共鸣。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学生的“内心期待”,是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的综合体。[3]如果将外在信息刺激比喻成跑步比赛开始的那声发令枪的响声,那么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就是运动员做好的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或巧妙设疑,或编制信息,去寻找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刺激效果的“枪声”。但这并不同于前文讲的启发激因,启发激因是客观的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些因素,尽管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重组,并与其他学习对象进行比较,但其客观性不可更改,而外界的信息是指教师围绕启发激因设计的问题或诱发的情感,它更具灵活性。学生在教师利用比较法重组的启发激因的作用下,对鲁迅笔下的两种“雪天捕鸟”的场景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很好的开始,如何使这种开始继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启发中介的参与,即通过外界信息的刺激来唤起学生脑内潜意识活动的外在化,使其转化为对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设问:“两段各用了哪些动词?鲁迅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动词?”这一设问瞬间就为学生点出了课文表达效果的着力点,使学生内心急切想找到答案的困顿,找到了发力之处,脑内潜意识随之升华为显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如同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脱缰野马般冲了出去。由“启”而“发”,启发式教学在这一刻真正形成。

3.启迪顿悟

启迪顿悟是指学习结果的出现。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学习主体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自然呼之欲出。但这种顿悟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经过前面几步精心设计和准确把握启发时机后最终获得的,这一顿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发酵而成,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多种磨炼后的“凤凰涅槃”。这种“涅槃”也是启发式教学科学化操作的必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操作机制是其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外在信息和学生的潜意识发生碰撞并产生火花,学生顿时感受到了知识的亮光。我们发现在两篇文章的描述中除了相同的动词如“支、撒、拉、罩”等,还出现了“啄”和“吃”、“系”和“缚”这样的对同一个动作的不同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啄”和“系”比“吃”和“缚”更加准确和贴切。这样的思考也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词,是因为这两段表达来自不同的叙述者,“啄”和“系”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者是鲁迅本人,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文风。而“吃”和“缚”则来自《少年闰土》,叙述者是这个来自农家的闰土,他的语言比较通俗,甚至带有一定的地方特征。至此,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程序完成,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需做的几点准备

1.提高认识是基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规范化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更要深刻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和学之间是一种知识的单向流动关系,即从教师流向学生。但语文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更承担着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任务,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知识输送者,而是通过启发激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再由学生通过启发中介的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结果———启迪顿悟。[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主要表现为潜意识活动转为显性的思考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所以,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在教法革新上的“启”,在学法指导上的“发”,加强引导,注重开启。

2.增强能力是关键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就要有一桶充满生机的活水。”这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必要性的最恰当的比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其课堂教学必然是枯燥、机械和乏味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需再唱“独角戏”,但教师的启发过程实际比直接的注入式教学更需基本功的扎实和运用能力的强大。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掌握要讲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从外围去为学生重组启发激因和编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外在信息”。这既需要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信手拈来;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心的学习期待。只有这样在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把握好度,运用好技巧,取得最佳效果。

3.掌握技术是关键

现代化教学媒体在辅助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实现,提高启发式教学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投影仪等,包含了声学、光学、电子学等多种现代科技的成果。这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时代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课堂形式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缓解了学生“外在信息刺激”缺乏的困境,减缓了教师的课堂启发压力,避免了“启而不发”的课堂尴尬。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还存在重视不足、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的现实,这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形成了巨大阻力。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视,加紧学习和练习,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应用,使其真正为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

在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潮下,各角度各方面的研究开花结果,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教学方法,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寻找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机制。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更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优势,使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彦艳.谈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27-28.

[2]谢冰.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7):6.

[3]苏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7):22-23.

上一篇:发展型国家的经济奇迹下一篇:大学教学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