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2024-08-09

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精选6篇)

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篇1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摘要]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核心心理成分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一项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措施。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长期的熏陶,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引路人。

[关键词]

启发

培养

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从学生思维规律出发,善于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结合八年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的习题讲解,就如何运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一点看法:

一、设疑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疑启发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努力开动脑 筋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在设疑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方法在于通过将设计的问题加以深化,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问题1]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需加水多少毫升?

这是课本第34页的一道例题,作为科学教师都知道这是溶液计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型,考纲中有要求,但在教学中困难较大,学生很难掌握,我在讲这节课时,不是急于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而是通过“质疑——讨论——归纳”这一教学程序,使学生在计算之前,彻底弄清概念。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系列问题:①98%的浓硫酸和10%的稀硫酸的组成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浓硫酸和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③浓硫酸和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量如何计算?④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的过程中溶液、溶质和溶剂这三个量怎样变化?学生在教师递进的式的设疑启发下认真回忆旧知,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讲解以下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抓准溶液和溶质质量之间的本质关系。

[知识点1] 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一种液体),溶剂是水,硫酸溶液按浓度分为浓硫酸和稀硫酸,98%的浓硫酸和10%的稀硫酸在组成上是一样的,无非是溶质质量分数的高低不同。

[知识点2] 从“溶液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量+溶剂质量)”公式可知,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3]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4]溶液稀释时,应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来进行列式计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层层剖析,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

二、直观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直观启发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看图表、看影像等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 的反应速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敏锐、快速反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化。它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的方法是依据直观现象,加强“示范”效应,缩短思考和领悟时间,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结论被具体化、浅显化,被学生及时表述出来。如在上述[问题1]中,对学生来说硫酸溶液的组成是一个知识的空白点,我在讲述时,同时展示给学生一瓶浓硫酸,标签上有“ 硫酸 500ml 分子量:98.07 含量:95~98% 性状:强腐蚀等 ”字样,通过观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加水稀释时,为避免学生出现“浓硫酸溶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等于稀释后稀硫酸溶液体积”的错误,我向学生重现了七年级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的实验,使学生懂得稀释时体积不能相加;为了使学生对稀释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如下的图例,一方面对知识进行了整理,另一方面在画图的过程中叫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看到想到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类推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类推启发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部分相似属性,而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相似的一种启发方法。通过类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对象达到对未知对象的某种程度认识,起到触发联想,使学生陌生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分析联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避免出现思维阻塞。因此必须让学生适时参与类推过程,提高学生的推断能力。还是上述[问题1]中如何求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克/厘米3)中溶质硫酸的质量,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往往错误百出,如果要学生做“假如我校有40个班级,每班人数一样,全校共有2000名学生,我们班女生占班级人数的40%,问我班女生有多少人?”类似的数学题,学生会比较轻松地解答。相比之下,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缺少这种类比思维的训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这个概念问题的处理上,我以大家最熟悉的水为例,一步步加以启发:水的密度是1克/毫升,所以1000毫升水的质量是1000克;而10%稀硫酸的密度为1.07克/厘米3,则1000毫升10%的稀硫酸的质量应为1000厘米3×1.07克/厘米3=1070克;水是纯净物,而稀硫酸是混合物,1070克是溶液的质量,应包括溶质和溶剂两部分,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显然,溶液中溶质

33的质量应为:1000厘米×1.07克/厘米×10% =107克,这样很自然地得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水和稀硫酸的类比,让学生参与这个分析过程,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进入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境界,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四、比较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较启发是通过揭示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个或多个概念、问题、解题方法等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本质认识更准确、更深刻。思维的灵活性是善于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和改变原来思维方向的品质。它是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在比较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键是抓住可比知识,运用比较手段来启动思维,活化思维,开拓新思路。[问题2]实验室要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在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应进行的操作是。

我在讲解这道题目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将右盘的平衡螺丝向右调,直至天平平衡”,也有少数同学给出“往左盘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的答 案,至于哪个答案对,学生还不能决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道题目的理 解还不是很深刻,老师要凭一句二句话也不能将这个问题讲深讲透,于是我想到 给学生们设置下面两个场景,要求学生认真加以比较。

[场景1]小张同学,周五放学回家,还有没用完的零化钱,打算买几斤橘子孝敬爷爷,放学后,他来到一小贩摊前,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叫小贩过称,想一想,小贩是如何操作的?

[场景2]小王同学也想买橘子去孝敬爷爷,但他手边只够买1斤橘子的钱,他对小贩说“给我买1斤橘子”,想一想,小贩是如何操作的?

两个场景一提出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了讨论,有的窃窃私语,有 的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个学生直接联系到了刚在的问题,认为“场景2 中,小贩应该先把秤纽打到1斤的位置,然后在秤盘上放上橘子,不够添上,多 了取下,现在要称取7.5克食盐,正确的操作应是先在右盘放上7克砝码,再将 游码移到0.5克处,然后在左盘中加食盐,现在指针往右偏,说明右边重,正确 的做法应该是往左盘内添加食盐。”我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充分的肯定,又 发动学生对两个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学生领悟后,及时把知识迁移到题 目上来,使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道题的教学设计中,为了突破陈旧的思维 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思路,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个场景,加强比 较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比较中克服认知障碍,经过多向思维后获取知识,培养 了思维的灵活性,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五、研讨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研讨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启发思维,引出正确结论的启发方法。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方法新颖独特,富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研讨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广泛的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开发创造潜能。

[问题3]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的生理盐水,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举3例)

讲这道题目时,我首先给出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公式”,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质量分数分数小于0.9%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研讨。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是溶质偏少了或溶剂偏多了”。讨论有点眉目了,我及时鼓劲,“好!那么我们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一下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展开讨论,提供了许多有创造性的答案,经整理如下:

(1)取氯化钠时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调错,把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2)量取水时,仰视刻度,导致实际量得的水大于理论值;(3)天平长期使用后,砝码被磨损;

(4)将食盐倒入烧杯中时,有少量固体洒落;(5)配制食盐水的烧杯中原来有少量的的水。(6)称量前未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在整个过程中,我想点拨的是“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是溶质太少或溶剂太多”这一思路,接下来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辨。通过讨论争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六、归谬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归谬启发是指将学生中出现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的片面性有意推向极端,从而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重新开辟新思路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定的思维品质。它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在归谬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让学生参与归谬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认识。

[问题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请你提出合理的猜想。

这是一道概念题,学生对“水的质量的多少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这一认识比较模糊,不少的同学的答案中有“水的质量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是基于他对生活中看到的把一定质量的糖放进一杯水中,发现杯底还有少量的糖未溶,往杯里加水,糖溶解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而得出的肤浅的认识,实质上他是把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我就让学生一起参加归谬过程,“假如把糖放进杯子中,水的量越多,溶解速度越快,那么在同样的温度下,把这些糖放到大海里去,这些糖应该瞬间就溶解了。”学生回答“不是”,..“可见,水的量的多少对固体溶解的速度没有影响,水的量越多,只能说明一定温度下溶解的溶质越多,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两码事”。通过这样讨论、质颖,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获取的不单纯是书本上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播者,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思维。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灵魂是思维,离开思维,什么样的活动都难展开,而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形成、思维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进军杨庆泰“物理教学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 《中学物理》2003年第7期

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篇2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55-01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从对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释义浅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最核心要求,实现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要求的完美结合。

1 孔子启发式教学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才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

2 愤而启,悱而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基础。

2.1 营造民主、开放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束缚出来,但许多教师还是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应付考试就完成了自己教育的使命。这些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不容许学生有独特见解或是偏离常规的想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往往会在压抑的环境中昙花一现。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饱满的求知欲,能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使思维迸发出火花,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孔子总是会先用轻松的语调让学生“各言尔志”,使学生轻松说出想说的话。师生间没有距离,没有拘束。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更加活跃,更能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还学生主体,让教师主导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一教学法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

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人,而在一个教学过程中,目标是培养优秀学生,所以必须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只不过是个引导者。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发展的机会,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激发学生怀疑精神

怀疑是求新的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敢于大胆假设,大胆怀疑才能突破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才能开创全新的思维、认知领域,进入创新的境界。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假设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假设密切联系。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正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学生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思想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使学生揭示新事物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大胆假设,大胆质疑,指导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或从原来的思路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新领域的能力。当学生表现出探索问题的愿望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对学生有创见的思维成果,不论大小,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虽然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关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论述,但从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中可以探究出他的教学法的精髓: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从而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 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创立的启发式教学法就给我们奠定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方法论基础,让学生大胆设疑,深入思考,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目标,也是与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蔡尚志.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丁相平.浅议孔子的启发式教學法[J].教育史研究,2003.

[3]汪龙鳞,何长江.温文尔雅[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篇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多年来 ,我在进行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情引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先导,在应用题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采取多种方法以情引趣,如利用直观演示(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摆一摆,以理清题目的各种关系)从而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住难点由浅入深

对教材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我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难点分解为程度适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的能力。

例如:7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40亩,照这样计算,560亩地用8台拖拉机耕,多少小时能耕完?

这是一道稍复杂的归一问题,在分析这道例题时,我将条件适当化简,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如1、1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2、8台拖拉机每小时 耕地多少亩?3、8台拖拉机耕560亩地要多少小时 ?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从实质上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

3、设疑质疑,开展讨论

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讨论或指名问题。

例如: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己知轿车经过中点时,货车刚好走了全程的1/3,轿车到达终点时,货车恰好走到两地的中点。问轿车和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这道题许多同学这样解答:

轿车速度:货车速度=1/2:1/3=3:2

针对学生的这种解法,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什么情况下速度与路程成正比?2、轿车与货车都是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相等吗?3、轿车和货车在哪段路程内所用的时间相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于是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说思路,分析错解的原因。经过认真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虽然题目中告诉了轿车和货车都是从甲地开往乙地,但并没有说它们是“同时出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发现轿车走的后半程即从中点到终点和货车走的全程的(1/2-1/3)所用的时间相等,从而得出,轿车速度:货车速度=1/2:(1/2-1/3)=3:1的正确结论。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收到了理解深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变换思考角度

思维最忌模式化。在分析解答应用题中。我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拓宽了解题思路。

例如:一个县有拖拉机 18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比是2:7,求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这是一道典型的比例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我首先要求学生最少用三种方法解答,同时,我以不同侧面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1、转换己知条件,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可以吗?2、用比例分配法解?3、用方程解?等等。学生思路得到启发,有的同学列出了6种解法。

5、鼓励独立思考

运用逆向思维的小故事和启发 篇4

逆向思维故事的启发:成功除了勤奋、创新,还有另一个朋友——危机感。

★ 小故事大启发作文

★ 打破思维常规小故事

★ 打破常规思维的小故事

★ 幼儿礼仪小故事

★ 幼儿小故事200字

★ 哲理小故事的思维启示

★ 6岁幼儿英语小故事

★ 幼儿的寓言小故事

★ 塞翁失马的故事启发

一场与书的约会作文 篇5

来到蓝海豚阅读馆,里面已经坐了许多同班同学,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书,有的拿着曹文轩的小说,有的拿着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而我的目光锁定了一本《百问百答科学漫画》。我和姐姐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下,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

过了一会儿,俞老师问:“同学们,经过这么长时间,你们看的什么书呀?能把理由说清楚吗?”小黄同学高高举起他的手,想让俞老师注意到他。“黄和,你来回答吧!”小黄拿着书兴致勃勃地走上舞台:“今天我选的书是《不可不知的科学》,结合现实生活创造小发明,就能让生活更方便、更美好!”小黄的推荐一结束,台下就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为了书流动起来,俞老师鼓励每个人更好地介绍。我鼓足勇气站上舞台,稍微平静下紧张的心情,说:“今天我选的书是《百问百答科学漫画》,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学漫画,通过料理的方式告诉我们数学的奥秘,让我对科学,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说完,场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读书会把我们敬爱的仇校长也吸引了过来,她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了故事,给我们提了四个重要建议,我们都投去敬佩的眼光。

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篇6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应用思路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每一节课时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思路、教师的授课思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等,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不但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预习新知,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思路

对照目标,课前预习,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大都不知道怎样预习或不善于预习,时间利用率太低。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指导,告诉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编排思路,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时,要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来进行。我在每章节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向学生展示下一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知道该学什么,应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相关材料,观察分析相关生产生活等实例;也就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使自己初步获得新知,使自己做好相应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做到:

粗读:粗略浏览课本内容,知道本节要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

精读:对重要内容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注意物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找材料,动手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整理归纳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本上初步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应学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矢。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领会教师的授课思路

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找出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才能越学越有兴趣。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准备的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各位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

教师要拓宽物理实验教学思路,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意识,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表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教材上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背得烂熟,却不去思考物理规律与物理实验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谈不上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实验只是在应付考试。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实验意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析物理问题应把实验事实放在思维的首位。

首先,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千万不能在黑板上讲实验,不能用多媒体动画代替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学生便体会到:一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都会受到物理规律的制约,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

其次,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许多演示实验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要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动手。例如,结合“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两人一组,从实验思路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样,学生就亲自经历了一次运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学生的实验意识便会得到强化。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如在家中观察水的折射现象,只要用一杯水和一枚硬币就可以观察到奇妙的折射现象。物理学科组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让学生通过解题探究。寻找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

好多初中学生学习物理采取了题海战术。他们认为多做题可以拓宽思路,所以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学生把自己搞得很累,然而这些学生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题型,对每一个做过的题要吃透,而且要重点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盲目地为做题而做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到头来自己很累,收效却很差。

教师应通过习题课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提炼有用信息,寻找有用和未知的关系。搜索知识原型(因为不管怎样出题,它考查的知识点应该是课上讲解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可以引起新思考;从已有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从而寻找某种新的联系,爆发创新的火花。

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和审题技巧。一题多解(开阔学生思路);一装置多用途(拓宽学生思路);一原理多装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实验多方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一题多变(使学生多角度掌握对应知识点,从而活跃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做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 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V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泡亮一些,而演示结果是“220V15W”的较亮,“220V100W”的灯泡几乎不发光。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围绕“220V100W”的灯泡灯泡断了或是短路,进行研究,从这种“变”中激发起学生的新思维。

又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①较亮说明了什么?②功率为什么变大?③电阻为什么变小?每个问题要等学生回答前一个后给予肯定,再提出后面的问题,这样学生自然就好接受。通过反复思考去找原因,本身就符合认识的规律,也易于学生理解。

再如,教师可用“一壶0℃的冷水,试用8种以上的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一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提出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了物理学中的热、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热传递、对流、辐射、能的转化、热平衡等规律于一体,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进行了物理思维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提高学生设想的能力。

上一篇:信任的中考作文下一篇:【精品】学习培训心得体会